分答火了。
這個僅僅用了半個月就爆紅的付費提問軟件最近真的很火,尤其是在亞洲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加入分答的答主隊伍後,更是“火上加油”,32個問題、近6萬人的聽眾讓王思聰輕松的得到了23.8萬元的收入,並且這個數字仍然在上漲。
簡單來說,分答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那些“有趣的問題”,所有的網友都可以選擇公開提問,而答主們則會明碼標價接受提問,目前答主的身份有像醫生這樣的專業性人才,也有娛樂明星這樣的行業熱點人物。有意思的是,這些問題最後還能以“偷聽”的形式分享至更多的網友身上,而”偷聽”者並不用花太多的費用。
而這種商業模式正在獲得更多科技巨頭的註意。據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騰訊已入股分答,上周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與果殼網CEO姬十三見面,目前分答隸屬於果殼網旗下的“在行”。
“對入股的消息,我們不予回應。”騰訊方面今日對記者表示尚未就該消息獲得更詳細的信息。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分答的爆紅正是抓住了分享經濟時代的特點,人們更加渴望在移動社交體驗中獲得更富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騰訊等巨頭而言,相信也不會讓這種“流量分配”的機會流入他人手中。
分答“爆紅”
讓分答最近更火的王思聰在這個平臺上被問到了幾個有趣的問題。
“請問作為亞洲首富的兒子,您的人生還有什麽買不起的?”“選擇投資的標準是什麽?”“怎麽看現在火爆的直播行業?”“出國留學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獲是什麽?”對於問題中一些涉及兩性關系的話題,王思聰也是知無不言。截至目前,王思聰在分答上共回答32個問題,累計語音長度20分鐘,總收入23.8萬,其中最多的一個問題被偷聽了1.7萬次。
“王思聰的回答有質量且坦誠,一些朋友甚至因此路轉粉,而且對王思聰提個問題也算是投資,你看偷聽的數量和上升的趨勢,基本上今天提問王思聰的人都能把3000元掙回來。”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上線10年的果殼網曾經嘗試過很多分支產品——按照創始人姬十三的說法,多達幾十個——但恐怕,分答是果殼旗下最火的一個產品。
而這種火爆背後,姬十三總結為“知識網紅”的變現。
“分答本身的機制吸引了許多大V,這些行家、大V都想要變現。過去怎麽變現?軟文、交易。現在大家可以堂堂正正地用頭腦里的知識來變現,這是個巨大的吸引力。”姬十三表示。
可以看到,在王思聰的個人介紹中,有著“網紅、投資人、哲學家”等標簽,而除了像他這樣的行業熱點人物,分答的“大咖”還包括了一些專業身份以及各大平臺KOL這樣的意見領袖。而在目前的答主構成中,分答知識大V比重遠遠超過泛娛樂話題。
“知識經濟和粉絲經濟並不對立,反而粉絲經濟是知識經濟的放大通路。”在姬十三的設想中,分答的未來就是要向“粉絲經濟”的方向發展,打造一堆知識經濟的網紅。
自媒體+分答=?
如何變現一直是移動互聯網各種商業模式中不得不思考的一環。而分答的分配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讓“變現”變得更加簡單,這對於騰訊來說,存在著巨大的價值。
不難看到,在自媒體的推動下,分答的平臺化分享方式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而這種問答互動的模式,可能會成為自媒體變現的更佳渠道。有分析人士表示,因為這種模式結合了用戶的互動分享以及付費,通過一種知識眾籌的形式,給自媒體一個很好的回報,羅輯思維與分答的合作就為這種趨勢的形成開啟了先河和範例。
記者註意到,同樣是60秒的語音推送,目前羅輯思維已經不再自己發布,而是用分答平臺去回答一個用戶的問題,同樣是60秒,而大家要偷聽這個回答,則需要付一塊錢,所得的收益是和羅輯思維五五分成。而如果提問者是羅輯思維會員,首周收益全部歸提問者所有。這個收入恐怕會變得非常驚人,幾十萬的播放量就可以帶來幾十萬的收入。
這種多方受益的分配機制也很好的解決了“付費方”是誰的問題。
張三設置回答問題的價格是2元,那麽李四覺得該價格能接受,於是向張三提問,張三覺得可以回答,則回答後2元入賬。如果在他倆之外的王五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也感興趣,那麽他可以支付1元(旁聽價格由分答官方設定)來旁聽,其中0.5元支付給提問者李四,另0.5元支付給回答者張三。旁聽的人越多,張三和李四後續就能通過該問答獲得越多的收入。
也就是說,不管是提問者還是回答者,亦或是旁聽者,只要是對問題和答案有興趣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收益,並且還是不小的收益,對於提問和分享的動力來說,這種分配方式無疑是具有激勵效果的。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分答未來需要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多,比如如何讓知識大V需要保持活躍度與新鮮感?如何防止被巨頭Copy?在分答爆紅後,被冠以“中國Quora”光環的知乎最近也推出了付費語音問答新品——值乎。此外,雖然用戶付費的模式目前仍然受到追捧,但如何保持用戶長期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也是擺在分答面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問題歸問題,也許有了騰訊這棵大樹,分答未來也許會帶來更多的驚喜。
直播吃飯,直播打遊戲,就連逗貓遛狗也在直播。突然之間,視頻直播闖入每個人的生活,而火得一塌糊塗的直播背後,則催生了另一個行業——網紅。
近日,由哦樂直播發起,聯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多所武漢高校共同舉辦的第一屆華中高校校花大賽在武漢舉行,冠軍熊家燧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花,亞軍和季軍則被武漢大學的兩名校花收入囊中。哦樂直播將聯手這些大學校花挖掘時下最火的“網紅經濟”。
華中科技大學校花熊家燧
艾美咨詢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武漢大學校花張怡然
哦樂直播創始人秦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直播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亦日益凸顯。“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同質化。”秦浩直言,稍有名氣的網紅或明星資源已被各大平臺瓜分殆盡,“未來直播平臺的競爭,就在優質內容的爭奪”。直播行業另一個痛點就是三俗嚴重,“尤其是涉黃,但國內一票同行反而認為這是個快速做大用戶量的捷徑”。
武漢大學校花黃沁
“基於差異化競爭和對優質內容源的把控,哦樂直播將平臺定位為校花直播。”秦浩介紹說,哦樂直播作為國內首家主打高顏值多才藝正能量的校花直播平臺,目前已匯集全國300余所大學1000多名集美貌與才藝一身的美女校花,而本次華中高校校花大賽的前二十名亦將與哦樂直播簽約。校花們在平臺上視頻直播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如早起洗漱化妝、上課做筆記、發呆偷懶、睡覺說夢話等,進而獲得網友的現金打賞。
中國網路紅人papi醬獲得千萬人民幣融資,阿里巴巴銷量前十名網店多是網紅商家;這個字眼儼然成為商機代名詞,產值上看千億人民幣,電商的行銷模式也乘勢突變。 今年三月,因拍攝搞笑視頻而竄紅的中國網路紅人papi醬,獲得千萬人民幣創投融資;阿里巴巴的數據更顯示,在銷量前十名的商店中,有七名是網紅店家(簡稱網紅)。網紅因而被稱為繼部落客之後的熱銷關鍵字,「網紅經濟」產值估達千億人民幣。 「先是部落客,現在又有網紅,網路行銷每天都有新東西,怎麼學?」一名廠商問我。不難理解其焦慮,過去訊息全然掌握在企業手中;現在素人部落客或網紅,粉絲數從一萬至幾十萬不等,每個人有不同想法、不同商業行為,廠商不僅難評估效益,面對多元且分散的媒體,這些網路有影響力的人也增加許多不可抗力因素。 但追根究柢,網紅雖然是新行銷名詞,但和傳統的行銷本質並無不同:運用網路意見領袖,吸引粉絲的注意,進而促成購買。因此,只要夠了解自己的消費者,要跟上潮流並不難。 網路世代最大的難題,其實是得真正了解並「管理」消費者。我們都知道,目前消費者使用PC和行動裝置時間是電視的近三倍,消費者注意力多元且分散。更別說,如今消費者可隨時隨地在網站上發表意見,當傳播方式從單向轉變為多向,欲溝通的訊息一旦傳播出去,廠商也就更難控制訊息會如何被解讀 。 因此,在網路上做生意,我的建議還是回到消費者至上(User First),關鍵在於你到底是不是能充分理解,消費者購買你的商品真正原因,也就是消費者利益,為何要買你的商品。 舉例來說,當一片面膜五十元賣不出去,降價到十元,也不一定能刺激銷售量成長,因為,消費者在意的可能不是價格,降價不只沒辦法解決核心問題,反而壓低利潤。 因此在網路時代,電商的下一波挑戰不在追尋最新的行銷模式或科技,而是在多元且分散的網路世界中,找到你的消費者,並且深入了解他們,回到人的本質。唯有如此,你才能運用對的工具與方式,有效地與他們溝通。後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電商的營運觀點。 撰文 / 王志仁 |
遊戲多公司未來將致力於打造國內領先的移動互動娛樂平臺。
i黑馬訊 6月15日消息,遊戲多昨日發布公告稱將投資中視科技,知名藝人黃曉明也參與投資入股該家公司。
遊戲多CEO陳藝超向i黑馬透露,與中視科技董事長謝金堂(黑馬營北京秘書長)結緣始於一場黑馬活動。
據悉,中視科技目前大力發展網紅業務,於2016年3月成立全資子公司——安徽網紅傳媒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模特、演藝、影視和互動娛樂領域。其業務範圍擴展至電影、電視、電臺、音樂、遊戲、電商及旅遊等細分市場。
中視科技創始人謝金堂在采訪中表示,中視科技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網紅生態圈,通過資源整合和品牌跨界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全媒體營銷。同時由於黃曉明的關系,中視科技得以有更加優質的娛樂圈資源,其計劃包括與黃曉明的工作室合作,進行主播的包裝、線下演出。並且還將加強於唱片公司,主流衛視的合作來多元化的打造網絡生態。據中視科技的計劃,將在今年於安徽省內擴建6所網紅商學院。
上海遊戲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去年登陸新三板發行並做市。在今年,遊戲多除了鞏固在移動遊戲服務領域的優勢外,還重點布局了移動電競和泛娛樂領域,成立了專註於移動電競和泛娛樂直播內容提供商的子品牌VLongTV,並主辦第三方移動電競賽事“V聯賽”。有報道稱,在今年ChinaJoy,遊戲多也將斥資千萬投入,旗下多個子品牌將在ChinaJoy期間於BOTC和BOTB中央展臺同時亮相。
據遊戲多方面表示,此次投資中視科技是遊戲多在泛娛樂布局上的動作之一,未來將在網紅及視頻直播領域展開諸多合作。與此同時,位於上海浦東的遊戲多的新大樓也將在近期正式啟動,新大樓內建數千平移動電競及泛娛樂直播內容制作基地,並在接受直播團隊入駐。遊戲多公司未來將致力於打造國內領先的移動互動娛樂平臺。
藝人黃曉明年後曾攜明嘉資本亮相北京,據其透露,他在Star VC更多是站在臺後,更大的精力其實放在了剛剛成立一年的明嘉資本上。此前,黃曉明投資過的明星企業也不在少數,比如秒拍、火辣健身、美甲InNail等。
國內女鞋公司星期六(002291.SZ)在2009年A股上市時,業界當時對其抱有較高的期望值,寄望中國內地女鞋企業第一股的星期六鞋業將來可以與女鞋市場老大百麗國際(01880.HK)一較高低。
然而,七年過去後,這家鞋業公司並沒有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進入2012年以來,星期六的主要經營數據也開始呈現下滑趨勢。數據顯示,2015年,星期六實現營業收入16.42億元,同比減少6.6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53.46萬元,同比減少37.32%%。
當然,這並不是星期六一家公司遇到的問題。事實上,伴隨著整體女鞋行業的疲軟,國內的諸多鞋業公司發展已經陷入“瓶頸”。
這與整體消費市場的大環境無不關聯。近年來,年輕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方式有所轉變。新生代消費者成長後,他們對品牌認知方式的變化,都導致年輕消費行為的改變。而國內的一些傳統的鞋業品牌同質化嚴重,而即使是轉戰線上也面臨流量獲取成本高、轉化率低等諸多問題。
在停滯不前的甚至倒退的情況下,不少企業開始轉型尋求其它的方向。星期六在去年宣布轉型時尚產業後,6月13日又再度對外稱擬成立子公司“深圳佳斯凡星時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時尚科技”)。
據悉,時尚科技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公司持股80%,深圳小浣熊互聯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0%。這家新公司主要從事的內容是進行社會化媒體整合服務和品牌IP孵化,經營範圍主要為互聯網、自媒體達人經紀、軟件系統研發,並提供相關的管理咨詢服務。
星期六方面表示,消費趨勢變化、傳統商業發展面臨瓶頸及自媒體工具的豐富,共同推動網紅經濟爆發。實現“網紅”至“網紅經濟”的跨越需要具備高質量的社交資產和恰當的商業模式,以及完備的運營工具與手段(大數據工具等)。而成立新公司一方面有利於星期六進一步完善公司經營渠道,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孵化、IP孵化獲取新的商業機會和增長點。
不過,網紅、IP孵化是一整套有著從品牌打造、內容營銷、大數據分析以及配備完善供應鏈銷售的產業鏈,傳統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能夠體現出優勢尚有待觀察。但星期六目前轉型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今年3月,其公司名稱已由“佛山星期六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意欲通過品類多元化,泛時尚、泛娛樂為一體的新興互聯網創新推廣方式提升企業盈利。
從4月1日開始停牌的星期六預計最遲不晚於2016年7月5日開市起複牌。
觀龍舟、吃粽子、踏青遊,節日氣氛濃濃的端午小長假進入尾聲。
6月12日,途牛、同程、驢媽媽等OTA紛紛發布的端午節旅遊報告顯示,假日期間,周邊遊非常火爆,據不完全統計,假期內整體出遊人次量是去年同期的3.91倍,其中周邊遊人次量是去年同期的4.14倍,購買景區門票人次量是去年同期的3.33倍,國內遊出遊人次量是去年同期的2.4倍,出境遊人次量是去年同期3.12倍。
值得註意的是,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進入倒計時,受此影響,各類主題公園人氣爆棚。此外,“網紅”直播旅遊活動在此次小長假受追捧,成為熱門話題。
周邊遊翻四倍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除了遵循傳統民俗吃粽子、賞龍舟外,也有許多遊客趁著假期外出旅遊放松心情。然而,由於假期不長,3天以內行程的周邊遊依然是大部分遊客出行的首要選擇。數據顯示,驢媽媽周邊遊的人次量是去年同期的4.14倍;廣東地區端午周邊遊最活躍。自駕遊是家庭用戶首選出遊方式。
而在周邊遊中,親子遊成為“主角”之一,驢媽媽旗下“驢悅親子遊”的親子產品以及包含主題樂園的打包產品,受到孩子們的垂青。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迪士尼開園進入倒計時,受此影響各類主題公園人氣爆棚。端午期間,在驢媽媽旅遊網購買及咨詢迪士尼門票的遊客異常活躍,開園後一段時間內幾乎一票難求。
驢媽媽報告顯示,端午節小長假在驢媽媽購買景區門票的整體遊客人次量是去年同期的3.33倍。端午小長假全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晴好,兒童出遊需求量的增加帶熱了一大批主題樂園:如華東地區的上海歡樂谷、上海野生動物園,華南地區的長隆野生動物園,西南地區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華中地區的武漢歡樂谷等,在端午期間都陸續接待了大量的遊客。蘇州金雞湖、沙家浜、無錫蠡園等景區舉辦了別具特色的時令節氣活動“龍舟賽”,也吸引了不少遊客。
“拼假族”、“網紅”成國內遊主力
途牛方面透露,今年高考一結束便是端午小長假。對於高考學子們來說,在考試成績尚未公布之前,一次輕松愜意的旅行無疑是減壓的最佳方式。大多數學生選擇與同學結伴出遊,青睞4~6天行程的國內遊。從“減壓遊”的目的地來看,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漢、長沙等名校資源集中的城市是出遊首選,廈門、青島、大連、成都、蘇州等適合休閑放松的城市同樣人氣爆棚。除了學生,也有部分上班族在端午假期“拼假”出遊。相較於暑期旅遊旺季,端午節前後旅遊產品價格還處在平時水平。
同程則表示,國內長線遊出遊時間相對集中在端午三天假期間,其中6月9日為出遊高峰,拼假出遊者基本選擇節前拼假,故假期最後一天國內長線遊出遊人數急劇下降。
途牛方面統計顯示,本次端午小長假,國內遊十大人氣目的地分別為麗江、三亞、大理、昆明、杭州、北京、迪慶、廈門、阿壩、嘉興。從6月開始,廈門、青島等海濱城市以及西藏、內蒙古等地逐漸進入最佳旅遊季節,熱度迅速飆升。
頗有意思的是,針對近期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比較火熱的直播,同程旅遊還特別在多個景區推出了“網紅”直播活動。在假期前一日,同程旅遊就在南潯古鎮推出了有直播界名人“菲悅”、“瘦子娟”參與的直播互動活動,吸引了數萬網友的參與,也有不少網友慕名前往景區遊玩。同程旅遊與旅遊景區合作推出的“直播+旅遊”正迅速成為引領周邊遊市場的新玩法。
出境遊日韓最熱門
同程旅遊端午出遊數據顯示,首爾、普吉島、羊角村(荷蘭)、曼谷、濟州、本州、巴厘島、東京、釜山是節日期間最熱門的幾大出境遊目的地,其中有五個來自日、韓兩國。出遊時長方面,絕大多數出境遊者選擇了中短線出遊,出遊時長在4~7天之間的占比70.3%,8天以上者僅占19.1%。
端午期間,郵輪旅遊也是不少出境遊者的選擇。
此外,途牛表示,隨著炎熱夏季日益臨近,境外海島遊熱度不減。途牛監測數據顯示,前往境外海島過端午的遊客人數同比大幅增長,馬爾代夫、巴厘島、普吉島、濟州島等傳統熱門海島依然受寵,沙巴、蘇梅島、沖繩等小眾海島也是遊客關註的新焦點。
附:全國七大區域熱門景區Top5(驢媽媽大數據統計)
華東區域:
黃山風景區、上海歡樂谷、常州恐龍園、靈山大佛、上海野生動物園
華南區域:
長隆野生動物園、香港迪士尼樂園、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錦繡中華民俗村、廣州長隆國際馬戲大劇院
西南區域: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海昌極地海洋世界、成都歡樂谷、都江堰、普達措國家公園
西北區域:
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秦始皇陵兵馬俑、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嶺野生動物園、嘉峪關方特歡樂世界
華北區域:
北京歡樂谷、天津歡樂谷、什剎海、故宮、北京野生動物園
華中區域:
武漢海昌極地海洋世界、黃鶴樓公園、焦作雲臺山、武漢歡樂谷、河南老君山
東北區域:
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大連發現王國、大連森林動物園、沈陽方特歡樂世界、皇家海洋樂園
(梁淑怡、李伯根/圖)
(梁淑怡、李伯根/圖)
(梁淑怡、李伯根/圖)
(梁淑怡、李伯根/圖)
(梁淑怡、李伯根/圖)
(梁淑怡、李伯根/圖)
“網紅電商的本質優勢,是在於對傳統渠道電商的一種OTT。”
中國的商業模式創新,一波接著一波,而且經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站在風口下的新商業模式,是網紅電商。
網紅電商為什麽會在今年引起市場這麽高度的關註?網紅不是什麽新鮮事,電商就更不是了,網紅通過電商賣東西,從幾年前的羅輯思維賣書開始,再到更早的淘女郎開網店,其實太陽底下都並不是什麽新鮮的東西。
關鍵的不同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資本市場通過長期的觀察,確認了網紅電商的長期生命力:不斷出現在各類消費領域的網紅群體、網紅電商在粉絲-交易轉化率上明顯的優勢、中國巨大的過剩供應鏈能力急需和新興的消費拉動勢能結合……這些都是投資人看好網紅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更加本質的原因,未來會被主流市場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網紅電商”的本質優勢,是在於對傳統渠道電商的一種OTT。
OTT的完整說法是Over The Top,所有大的平臺,無論曾經多麽輝煌鼎盛,都難以逃脫被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技術產品,踩在自己的平臺上,被逐步邊緣化或者基礎設施化的宿命。比方說,搜索引擎是對門戶背後海量編輯內容的OTT,微信是對移動運營商短信業務的OTT,互聯網電視是對傳統電視頻道的OTT,等等。
網紅電商,是對現在如日中天的超級電商渠道/電商流量分發能力的OTT。細思極恐。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你會看到網紅電商,在這些超級電商平臺上,仍然在貢獻著不斷增長的GMV,但是,這些網紅電商卻不給這些電商平臺貢獻一毛錢的廣告收入。廣告收入,卻是這些傳統電商平臺收入模式的核心。釜底抽薪,奈之若何?
然而,“網紅電商”這個詞可能是個階段性的、容易使人誤解的詞匯。沒必要也不可能,未來每個企業都需要有一張大眼睛和V字型的臉,嗲嗲的和消費者溝通。其實更準確的一個總結,應該是:主流商業模式,正在進入“社交商業”的時代。
社交商業Social Business,指的是什麽,看下面這個表格可能會更清楚一些:
稍微解釋一下:從線下商業模式到線上商業模式的轉變,幾乎所有的行業都經歷了多年的沖擊和轉型,然而技術發展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變遷不可阻擋,我們每個人都親歷了整個過程。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行業仍然在經歷著在線商業化的轉型,包括線下服務行業、汽車、大宗產品等等。
從在線商業模式,向社交商業模式的轉變,又會是一個新的波瀾壯闊、無人幸免的商業變遷趨勢。盡管剛開始看起來,有一些難以理解、並且無法相信會成為生活常態的小胡鬧:網紅電商對於主流商業而言,目前就是這樣一個階段性的代表現象。
為什麽社交商業不可阻擋、一定會到來?還是這個所謂的趨勢只不過是聳人聽聞而已?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驅動性因素,決定了社交商業必將成為主流商業模式。
1、 社交連接技術能力的不斷發展,企業自媒體成為連接消費者的核心
社交應用現在毫無爭議的是移動時代占據消費者入口和時間的超級應用。社交應用本身的技術不斷發展和成熟,給商業提供了過去需要花費上千萬成本才能實現和維系的低成本的與消費者連接與溝通的技術框架和能力。這種社交連接的技術所能產生的價值,必然會推動商業模式轉型,充分利用社交溝通所能夠給企業和消費者關系之間帶來的新的溝通方式:一對一、個性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社交連接技術被企業大規模應用,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不受企業主觀意願的影響。
2、 消費者的自媒體,正在變成企業最重要的媒體資源
社交技術帶來的另一個重大的根本性的變化,是把過去高高在上或者有規模優勢的媒體,進一步的碎片化了,每個普通消費者都是兼具收入貢獻價值和媒體貢獻價值的雙重身份。單個消費者的媒體價值,雖然看上去零散、簡陋、難以管理,但是對於消費者自媒體覆蓋的範圍而言,這個媒體的可信度高、易於互動、轉化率高。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自身的粉絲規模和發動粉絲後形成的網絡規模相比,其實後者往往在規模上和轉化率上遠高於前者。網紅電商大家首先看到的是網紅本身相當大的粉絲規模,其實更應該關註的是網紅對自身粉絲的自媒體的發動和管理能力。
3、 商業和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導致消費者對消費價值取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這個變化也是最根本的一個變化:物質選擇上更加富足的消費者,對於消費本身的樂趣,已經從“買到”(可獲得性),到“買好”(性價比、選擇的樂趣),再到正在大規模普及的“買好玩”(消費的意義不在於消費的內容,而在於消費的動機、消費過程的體驗和消費後附加的價值)。理解這個邏輯,才能真正明白所謂粉絲經濟、打賞經濟和社群經濟的實質消費心理,並且敢於相信這個趨勢只會迫使各行各業去給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社交購買動力,而沒有其他選擇。
4、 社交商業,不是在社交媒體上嫁接電商,或者在電商平臺上添加社交功能這麽簡單。
社交商業的概念和邏輯,本質上不是一個平臺級的概念,而是一個企業級的概念。因此,無論是多麽強大的平臺,不管是超級電商平臺還是壟斷社交平臺,簡單的希望通過平臺產品機制的改變,來賦能平臺上的企業進入社交商業的模式,邏輯上都是難以成立的,實踐中也沒有人成功。社交商業時代的來臨,其核心推動作用的,很可能並不是超級平臺,而是類似於像計算機普及時代的IBM或者微軟這樣的超級賦能者。
那麽,哪些公司會成為社交商業趨勢中的受益者,哪些機會可能會借助社交商業的大趨勢,成為創造巨大商業價值的機會呢?
網紅電商:也許會誕生出新一代的消費品品牌。每個細分品類都有存在著顛覆工業化時代大品牌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很多品牌的生命周期會變得更短,一段時間內會有更多的小而美的品牌的機會。人格化品牌之間是否會、如何能夠形成合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需要持續觀察的命題。
網紅經濟公司/批量網紅培育公司:很難。世界範圍內,還沒有特別大的造星或藝人經紀公司。批量培養網紅要持續成功的難度,可能還不如專註做和網紅對接的供應鏈專業管理公司更有機會。後者的能力複制成功率與規模效應都會更足一些。
社交商業基礎能力賦能商:很可能是產生新巨頭的機會。這一類公司在計算機時代,是一批的硬件公司和軟件公司。在社交商業時代,可能不僅僅只是軟件公司,還得同時是數據技術公司、廣告優化公司、營銷創意公司甚至是資源整合公司。因為社交商業的本質,是基於用戶數據,實現與用戶互動的更高層次管理;商業價值實現的方式,是以用戶為中心實現對用戶粘性和ARPU值的不斷提升;這個賦能的過程,需要的賦能商肯定不是簡單的上一個商業模式升級中的能力模型的複制,而只會出現一個更加複雜和綜合的業務模型。
行業中巨頭的嗅覺和動作可能比風險投資要更快和更堅決:騰訊高調的推出了Social CRM的產品,微博在傾盡全力的組織微博網紅節來整合資源,阿里整合推出新的大文娛板塊意圖抓住社交上遊的內容產出能力。此外還有更多的VC蜂擁而上以各種相關主題下註:網紅電商、內容電商、自媒體、相關技術鏈條上的公司等等。
作為Social CRM概念的提出和定義者,創立於2011年的時趣,可能是中國最早研究和探索社交商業趨勢的賦能型公司。然而,作為一家年輕的創業型公司,在巨頭紛紛入場的情況下,會不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時趣團隊下來會在網紅電商、更多企業的社交商業轉型上,會有什麽新的、不同於現在玩法的動作,請拭目以待。
有一點我們是堅信的:一個超級賦能者模式的成長路徑將會相當漫長,資本、勢能、流量當然可以助力,但並不是最終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為這個模式本身並不是一個速戰速決的模式、甚至並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模式。真正決定超級賦能者成敗的核心,應該是這個賦能者的初心和願景:她是否真的有一個無私賦能的使命感,以及她所看到的未來是否比別人兜售的未來更加接近商業規律的最終面貌。
“網紅電商的本質優勢,是在於對傳統渠道電商的一種OTT。”
中國的商業模式創新,一波接著一波,而且經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站在風口下的新商業模式,是網紅電商。
網紅電商為什麽會在今年引起市場這麽高度的關註?網紅不是什麽新鮮事,電商就更不是了,網紅通過電商賣東西,從幾年前的羅輯思維賣書開始,再到更早的淘女郎開網店,其實太陽底下都並不是什麽新鮮的東西。
關鍵的不同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資本市場通過長期的觀察,確認了網紅電商的長期生命力:不斷出現在各類消費領域的網紅群體、網紅電商在粉絲-交易轉化率上明顯的優勢、中國巨大的過剩供應鏈能力急需和新興的消費拉動勢能結合……這些都是投資人看好網紅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更加本質的原因,未來會被主流市場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網紅電商”的本質優勢,是在於對傳統渠道電商的一種OTT。
OTT的完整說法是Over The Top,所有大的平臺,無論曾經多麽輝煌鼎盛,都難以逃脫被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技術產品,踩在自己的平臺上,被逐步邊緣化或者基礎設施化的宿命。比方說,搜索引擎是對門戶背後海量編輯內容的OTT,微信是對移動運營商短信業務的OTT,互聯網電視是對傳統電視頻道的OTT,等等。
網紅電商,是對現在如日中天的超級電商渠道/電商流量分發能力的OTT。細思極恐。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你會看到網紅電商,在這些超級電商平臺上,仍然在貢獻著不斷增長的GMV,但是,這些網紅電商卻不給這些電商平臺貢獻一毛錢的廣告收入。廣告收入,卻是這些傳統電商平臺收入模式的核心。釜底抽薪,奈之若何?
然而,“網紅電商”這個詞可能是個階段性的、容易使人誤解的詞匯。沒必要也不可能,未來每個企業都需要有一張大眼睛和V字型的臉,嗲嗲的和消費者溝通。其實更準確的一個總結,應該是:主流商業模式,正在進入“社交商業”的時代。
社交商業Social Business,指的是什麽,看下面這個表格可能會更清楚一些:
稍微解釋一下:從線下商業模式到線上商業模式的轉變,幾乎所有的行業都經歷了多年的沖擊和轉型,然而技術發展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變遷不可阻擋,我們每個人都親歷了整個過程。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行業仍然在經歷著在線商業化的轉型,包括線下服務行業、汽車、大宗產品等等。
從在線商業模式,向社交商業模式的轉變,又會是一個新的波瀾壯闊、無人幸免的商業變遷趨勢。盡管剛開始看起來,有一些難以理解、並且無法相信會成為生活常態的小胡鬧:網紅電商對於主流商業而言,目前就是這樣一個階段性的代表現象。
為什麽社交商業不可阻擋、一定會到來?還是這個所謂的趨勢只不過是聳人聽聞而已?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驅動性因素,決定了社交商業必將成為主流商業模式。
1、 社交連接技術能力的不斷發展,企業自媒體成為連接消費者的核心
社交應用現在毫無爭議的是移動時代占據消費者入口和時間的超級應用。社交應用本身的技術不斷發展和成熟,給商業提供了過去需要花費上千萬成本才能實現和維系的低成本的與消費者連接與溝通的技術框架和能力。這種社交連接的技術所能產生的價值,必然會推動商業模式轉型,充分利用社交溝通所能夠給企業和消費者關系之間帶來的新的溝通方式:一對一、個性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社交連接技術被企業大規模應用,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不受企業主觀意願的影響。
2、 消費者的自媒體,正在變成企業最重要的媒體資源
社交技術帶來的另一個重大的根本性的變化,是把過去高高在上或者有規模優勢的媒體,進一步的碎片化了,每個普通消費者都是兼具收入貢獻價值和媒體貢獻價值的雙重身份。單個消費者的媒體價值,雖然看上去零散、簡陋、難以管理,但是對於消費者自媒體覆蓋的範圍而言,這個媒體的可信度高、易於互動、轉化率高。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自身的粉絲規模和發動粉絲後形成的網絡規模相比,其實後者往往在規模上和轉化率上遠高於前者。網紅電商大家首先看到的是網紅本身相當大的粉絲規模,其實更應該關註的是網紅對自身粉絲的自媒體的發動和管理能力。
3、 商業和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導致消費者對消費價值取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這個變化也是最根本的一個變化:物質選擇上更加富足的消費者,對於消費本身的樂趣,已經從“買到”(可獲得性),到“買好”(性價比、選擇的樂趣),再到正在大規模普及的“買好玩”(消費的意義不在於消費的內容,而在於消費的動機、消費過程的體驗和消費後附加的價值)。理解這個邏輯,才能真正明白所謂粉絲經濟、打賞經濟和社群經濟的實質消費心理,並且敢於相信這個趨勢只會迫使各行各業去給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社交購買動力,而沒有其他選擇。
4、 社交商業,不是在社交媒體上嫁接電商,或者在電商平臺上添加社交功能這麽簡單。
社交商業的概念和邏輯,本質上不是一個平臺級的概念,而是一個企業級的概念。因此,無論是多麽強大的平臺,不管是超級電商平臺還是壟斷社交平臺,簡單的希望通過平臺產品機制的改變,來賦能平臺上的企業進入社交商業的模式,邏輯上都是難以成立的,實踐中也沒有人成功。社交商業時代的來臨,其核心推動作用的,很可能並不是超級平臺,而是類似於像計算機普及時代的IBM或者微軟這樣的超級賦能者。
那麽,哪些公司會成為社交商業趨勢中的受益者,哪些機會可能會借助社交商業的大趨勢,成為創造巨大商業價值的機會呢?
網紅電商:也許會誕生出新一代的消費品品牌。每個細分品類都有存在著顛覆工業化時代大品牌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很多品牌的生命周期會變得更短,一段時間內會有更多的小而美的品牌的機會。人格化品牌之間是否會、如何能夠形成合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需要持續觀察的命題。
網紅經濟公司/批量網紅培育公司:很難。世界範圍內,還沒有特別大的造星或藝人經紀公司。批量培養網紅要持續成功的難度,可能還不如專註做和網紅對接的供應鏈專業管理公司更有機會。後者的能力複制成功率與規模效應都會更足一些。
社交商業基礎能力賦能商:很可能是產生新巨頭的機會。這一類公司在計算機時代,是一批的硬件公司和軟件公司。在社交商業時代,可能不僅僅只是軟件公司,還得同時是數據技術公司、廣告優化公司、營銷創意公司甚至是資源整合公司。因為社交商業的本質,是基於用戶數據,實現與用戶互動的更高層次管理;商業價值實現的方式,是以用戶為中心實現對用戶粘性和ARPU值的不斷提升;這個賦能的過程,需要的賦能商肯定不是簡單的上一個商業模式升級中的能力模型的複制,而只會出現一個更加複雜和綜合的業務模型。
行業中巨頭的嗅覺和動作可能比風險投資要更快和更堅決:騰訊高調的推出了Social CRM的產品,微博在傾盡全力的組織微博網紅節來整合資源,阿里整合推出新的大文娛板塊意圖抓住社交上遊的內容產出能力。此外還有更多的VC蜂擁而上以各種相關主題下註:網紅電商、內容電商、自媒體、相關技術鏈條上的公司等等。
作為Social CRM概念的提出和定義者,創立於2011年的時趣,可能是中國最早研究和探索社交商業趨勢的賦能型公司。然而,作為一家年輕的創業型公司,在巨頭紛紛入場的情況下,會不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時趣團隊下來會在網紅電商、更多企業的社交商業轉型上,會有什麽新的、不同於現在玩法的動作,請拭目以待。
有一點我們是堅信的:一個超級賦能者模式的成長路徑將會相當漫長,資本、勢能、流量當然可以助力,但並不是最終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為這個模式本身並不是一個速戰速決的模式、甚至並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模式。真正決定超級賦能者成敗的核心,應該是這個賦能者的初心和願景:她是否真的有一個無私賦能的使命感,以及她所看到的未來是否比別人兜售的未來更加接近商業規律的最終面貌。
23.8%,這是目前國內網紅簽約經紀公司的比例,這個數字是艾瑞資訊集團與微博聯合發布的《2016網紅生態白皮書》中的一個統計數據。
眼下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在經歷了2015年單打獨鬥的野蠻生長後,網紅正在加速步入產業化階段,與之相伴的是網紅變現也由過去主要靠C端打賞,向廣告、電商、藝人發展、IP品牌化等多化渠道延伸。
6月16日,“國民老公”王思聰、Papi醬、張大奕等直播、網紅大咖齊聚上海,走上紅毯並參加2016超級紅人節論壇,一同進行行業交流的還有數十家經紀公司和投資機構。從前端直播到背後資本,這個龐大陣勢已經將網紅的產業鏈趨勢描繪出來。
看到網紅直播強大的聚流量效應,微博在上個月上線了直播頻道。在隨後進行的一場網絡直播比賽上,6萬多場紅人直播吸引了2億人次觀看,2萬多位視頻紅人參與,累計播放量超過10億次,80多位時尚紅人在微博上賣出了125萬件寶貝。這個結果讓微博CEO王高飛感到驚訝而滿意。
“我們現在培養網紅的模式和藝人培養基本上采用的是同一套體系。”出席該論壇的國內在線演藝經紀公司熱度傳媒CEO鄧雙成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家公司旗下目前有3000多網紅,大學生群體和喜歡表達的社會人士是主要招募對象。他透露,公司旗下位於上海的網紅一般月收入能達到1.5萬元,表現突出的年入百萬,已經超過三線明星。
來自四川一所藝術院校的大三學生“馮朗朗I”是這家公司3000多名網紅之一,他剛剛獲得了由微博聯合21家行業機構舉行的“超級紅人節”直播比賽的新銳主播獎第一名,他在直播中表演唱歌,兩周收到了粉絲送出的價值120多萬元的虛擬禮物。他說自己所在學校近一半學生參與過直播,不少同齡人希望借此解決畢業後的出路。
就連北京電影學院等全國類藝術院校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網上做直播的現象也比較普遍。該校表演系大一學生張藝馨不久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老師不想讓我們做直播,覺得有點low。”
事實上,過去一年野蠻生長的網紅視頻與直播現象在公眾眼中建立了一個並不“高大上”的印象,特別是那些為吸引眼球不惜秀下限的做法,甚至受到了監管層的幹涉。但隨著網紅向垂直專業化、意見領袖方向不斷分化,這種觀念正在迅速被轉變。
杭州一家服裝電商企業及網紅服飾品牌商緹蘇創始人施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公司現在有30多個網紅,她們的工作不是直播,而是隨時把握當季服飾流行款,通過網紅身份與粉絲互動,搜集市場反應,這些信息成為公司生產團隊的制造源頭,用柔性供應鏈快速生產出市場喜歡的服裝。網紅的出現,讓這種生產方式比傳統服裝產業生產流程快幾個月,同時降低了庫存。今年5月份,嘗試進軍網紅電商的光線傳媒斥資3000萬元入股杭州緹蘇,占股6%。
類似這種專業網紅目前正在各垂直領域被孵化出來,他們逐漸成為各自領域的意見領袖。根據易觀智庫最新發布的網紅研究報告分析,網紅的人格化營銷迎合了中國目前個性化消費升級,網紅電商的品類集中在女裝和化妝品,隨著其他垂直領域網紅也嘗試通過電商變現,接下來會有包括母嬰、家居、運動戶外等更多品類加入網紅變現商品,從而與更多實體商業相結合。
網紅向垂直細分領域的分化也帶來了變現方式的多元化可能。但目前來看,粉絲對直播紅人的打賞仍是主流,電商所占的比例還很小。“未來電商變現將會占到50%以上。”達晨創投董事總經理高洪慶看好網紅變現的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