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屋轉居屋助港人「上車」(2017/3/23)林本利

2017-03-23  NM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報告,清楚顯示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徹底失敗。由2006年至2016年,香港人口由686.4萬增加至733.6萬,增加47.2萬人。公屋單位增加7萬多個,但居住在出租公屋的人口竟然原封不動,維持在213萬人的水平,大量人口被迫在居屋及私樓市場尋找棲身的地方,租金及樓價自然大幅上升。

這十年間,全港永久性房屋單位由247.7萬個增加至275.2萬個,增加27.5萬個。沒有人居住的單位數量維持在25-27萬的高水平。大量房屋空置無人居住,但同一時間卻有10多萬人被迫居住在非住宅用房屋(例如工廈和商廈)及臨時房屋內,生活環境極其惡劣。過去十多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利率長期處於極低水平,加上政府不時寬免差餉和公屋租金,降低房屋的空置成本。出租公屋單位增加,卻未能吸納更多人口。公屋輪候個案逼近30萬,當中一半是單身人士。市民無法承擔私樓的樓價和租金,只好輪候公屋,年輕人失去奮鬥心。過去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年),市民誤信政府,以為樓價會因應房屋供應增加而下降,「落車」後無法再「上車」,自置居所的家庭比率由接近53%,跌至48.5%。政府的「辣招」和按揭上限,不單未能壓抑樓價,協助市民「首置」或「上車」,反而令到更多市民「落錯車」,大量房屋由投資者和內地買家(或其代理人)購入。筆者過去多年已不時撰文揭示上述情況,包括大量房屋空置,多建公屋無助解決房屋問題,「辣招」無助市民首置和換樓。去年中期人口報告,再一次引證筆者的觀察完全正確。過去筆者亦不時撰文,建議政府把部分用作興建公屋的土地,改為興建居屋,協助港人「首置」或「上車」。市民必須努力工作,有足夠入息供樓才可申請居屋。不少人為了申請公屋,故意減少工作,以免入息超出上限。

政府不應寬減差餉,反而要調高差餉徵收率。這除了增加炒家的空置成本外,還可以把多收的差餉用作全民退保,削減薪俸稅,或者直接派發給每一個港人。市民只持有一個住宅單位,他們的得益肯定大過多付的差餉。那些擁有多個住宅單位的人,包括地產商,便要計算是否繼續囤積居奇,每年繳納巨額差餉。既然「辣稅」無法遏止內地人入市,政府便要引入「限購令」,限制非港人買樓數目。政府的「辣招」和按揭上限,明顯對地產商出售樓花有利,政策亦幫助炒家透過「公司盤」多賺一筆,或者扮「首置客」,以一張合約購入多個單位炒賣。市民在二手市場購入單位後,便要在半年內出售手上單位才可豁免繳付「辣稅」;若購入樓花則可等待至入伙後才計算半年換樓期。地產商提供二按,令金管局的按揭上限形同虛設。大量內地資金從不同途徑流入樓市,把樓價和地價炒高至完全脫離市民的購買力。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必須正視這些問題。最近新加坡政府宣布為樓市「減辣」,並且要求「公司盤」轉手繳付辣稅。新加坡政府成功調控樓市,私樓樓價自2013年至今向下調整一成多,避免出現地產泡沫。相反,特區政府只顧維護囤地和囤樓的人利益,令港人的居住環境變得愈來愈差。新的特首若不正視房屋問題,恐怕市民的怨氣只會愈來愈深。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32

八方人物--驗樓師:港人買樓本末倒置

1 : GS(14)@2010-10-23 11:40: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3&art_id=14576415


置業是人生大事,大部份人首要考慮樓價,然後是升值潛力,反而最切身的問題──單位的質素,偏偏想得最少。驗樓師詹濟南認為,香港人這種本末倒置,只重視樓價的置業態度,是令新樓盤嚴重發水、建築質素低、設計差的深層次原因,不能全怪發展商,小業主也要負上部份責任。
業主往往當局者迷

人稱詹 Sir的詹濟南, 93年移民美國, 97後回流香港,他說:「喺美國買樓人人都會驗樓,有啲地方政府仲規定唔驗樓唔可以交易,但當年香港冇人會驗樓。」那時詹 Sir覺得香港人既然願意花畢生積蓄買樓,一定願意花一些錢驗樓,遂於 2000年自立門戶,為小業主驗樓,自此經常現身傳媒,拿着金屬棒在住宅單位內左敲右敲,如今幾成家喻戶曉驗樓師。
10年來詹 Sir驗樓無數,由舊區唐樓到有泳池有前後花園的豪華獨立屋,都有詹 Sir足迹。客戶除一般小業主外,也有大地產商高層,驗樓同時見盡人生百態,「最多人鍾意扮專家,鍾意教你做嘢,好似檢查有冇漏水,有人叫我潑杯水落個窗睇吓,其實咁做完全冇作用,又試過有個業主要睇我八字,先至畀我入屋。」
真金白銀買樓,詹 Sir說業主往往當局者迷,自行驗樓時看似非常認真,一屋貼滿標示小瑕疵的黃色貼紙,卻不察覺一些嚴重又明顯的破損,驗樓師便負上把守最後一關的責任。詹 Sir驗樓時最怕有長者在場「幫眼」,恃老賣老諸多意見,年輕戶主也無可奈何。
部份發展商有改善

不過令詹 Sir感到最無奈的,是盲目拆走新樓盤單位原裝裝修的業主,「有啲業主好儍,明明原裝地板瓷磚同油漆係靚嘢,但就鏟晒去換啲冇咁靚嘅料,花錢 downgrade(降格),唔係 upgrade(升格)」。一般人看到詹 Sir對新樓盤很挑剔,他說平情而論,近年大部份發展商在用料或裝修手工方面都有進步,被視為名牌的不用多說,他特別點名讚恒基和信和,「例如空心磚以前好多,近幾年已冇出現過;以前有斜地台同漏水,家都好少見,進步好大」。
為改善樓宇管理質素,政府提出強制驗樓新措施,這方面生意看來大有所為,但詹 Sir說發展商肥水不流別人田:「到時買樓送驗樓,你邊夠爭?」樓市屢創新高,歷史告訴香港人,新樓質素通常與樓價成反比,詹 Sir不愁無用武之地。
記者 林浚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35

上海淘金熱 靈活港人 創意突圍

1 : GS(14)@2010-12-05 15:34:40

2010-11-27 iM

滬、港國際金融中心之爭沒完沒了,商家們卻懶理最終誰勝誰負,一於向錢看。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當大家都知道上海在中央力谷內需下,商機處處,問題是該從哪裏切入,今期本刊記者直飛上海,追訪到該地覓食的4個「淘金個案」,看看這幾位港人如何在申城中脫穎而出。

早在上海着先鞭的「淘金族」,包括賣乳酪雪糕的港人夫婦、把舊城改造成「8號橋」做到連國家主席胡錦濤都特別到訪的「舊區魔術師」黃瀚泓,還有當上「品牌經理人」的DBHK陳耀華,全力在創意十足的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替港產設計師打品牌。至於專走高檔新潮中國服,將傳統棉襖、中山裝以及旗袍變「時髦」的源(Blanc de Chine),亦密鑼緊鼓在進軍滬京,再闖東北。

他們的真實個案告訴有意勇闖「東方明珠」的港人們,要在黃埔灘站穩腳,必須有一個充滿創意兼靈活變通的腦袋,最重要的是做個真正的上海人,沒能成為上海人,就甭說要成功搶灘。

中國是全球首個走出衰退的國家,而作為直轄市的上海可說是功不可沒,到底上海這個城市,憑甚麼走出困局?港人對上海所知的,離不開滬、港國際金融中心之爭,又或是上海將建迪士尼。過去半年,吸引港人眼球及按捺不住要到上海走走看看的,當然是已落下帷幕的世界博覽會。

上海又稱申城,因為主辦世博,令這個本已是外商兵家必爭之地的「東方明珠」變得更具魅力,單從世博舉行前、後的市容、交通秩序就可一窺全貌。縱使中國到底用了多少錢打造世博是「不能說的秘密」,惟外界普遍推測,世博共投入近千億元人民幣,當中包括改進上海地鐵、機場設施,全市的花壇和草坪,均被統一整修,整飭一新。

就是因為傾盡全力,整修後的外灘以至四周環境都教人耳目一新,站在外灘遠眺對岸的浦東明珠塔,及一座座光亮的商業大樓,紙醉金迷得令人目眩。浦東的新大樓不乏港人投資,諸如由新地(00016)發展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而大笨象滙豐(00005)的上海新總部亦佇立於浦東陸家嘴。浦東的急速發展,令昔日十里洋場繁華盛世重現眼前。

為向外界展示美好形象,上海市政府實在不遺餘力,下達了嚴管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等條例,當中光是禁止穿睡衣上街更讓人拍案叫絕。從數字可以看到,市政府的努力沒有白費,10月份最新的「上海市世博城市文明指數」得以由2008年12月的78.95全面提升至91.08,就知道上海這城市的確因為世博而文明了不少。一場「世博盛宴」,不單令上海經濟起飛,亦重新吸引外資急欲搶佔這個新興的「內需市場」。

海嘯後靠內需力保增長

雖然不能說一場世博會就能令滬再次閃耀於世,但因為世博而來的7,308萬人,在見識過上海活力一面後,都有留下來尋找機遇的衝動。從以下4個港人進軍上海圖打出一片天的故事,上海如何能戰勝衰退,或許答案已不言而喻了。

2008年以前,上海GDP按年增長一直保持雙位數字,約10%至11%,經濟增長一直領先於全國,但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當時上海市市長韓正見勢色不對,已積極急謀對策。

沒料到,海嘯的殺傷力非常驚人,單看經濟數據每況愈下就知道不可小覷其所帶來的影響。2008年上半年,上海的GDP增長仍為10.3%但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0.4%。9月以後,連財政收入、工業生產、外貿出口等重要指標都錄得負增長,就業壓力加大,社會矛盾亦愈見凸顯。

雖然海嘯發生在遙遠的西方,但在全球一體化下,中國自是不能倖免,而上海作為經濟增長較快的其中一個城市,又豈能不受影響。海嘯的結果是,2008年全年 GDP跌至單位數,即低見9.7%,這怎不教市長着急,在2009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上,他說道:「2009年是浦東開發以來,經濟發展形勢最複雜、困難最集中、挑戰最嚴峻的一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為3.1%,比2008年同期回落了8.4個百分點。」

到最後埋單計數,2009年的GDP更低處未算低,由9.7%進一步下滑至只有8.2%,其中證券及房地產兩大行業,2008年上半年時,仍能對GDP貢獻達19%,及至2009年上半年,已分別降至零及負數。領導人自當心急如焚,想辦法抗潮,不但出台財稅、土地、投資體制改革,亦取消了不少行政收費,更與國家配合,採取擴內需、促增長、保民生等多項措施,幸好最終都能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上海中產偏好香港品牌

內地專家們計算過,世博對區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長達10年以上,比如大阪世博會之後形成的關西經濟帶,其後10年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亦預期可帶動上海的GDP增長5%,上海市官員都預期2010年,上海市的GDP不單能重見雙位數,且增幅驚人。

在經濟走出谷底之餘,韓正說要加快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說到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肯定觸動港人的神經,那怕滬、港兩地是否真的在競爭,但見上海領導如此積極,港人自然格外擔心。上海要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心,可從最新公布的《2009/2010年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發展報告》白皮書看出來。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上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11%,按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1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9.4%。

領導們指:「上海或將在『十二五』期間探索『金貿航聯動』的四大中心發展模式。在繼續深入擴大金融規模、做大市場的基礎上,將建立與人民幣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再與其他兩個中心融合起來。」

明顯地,上海正積極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要急起直追之餘,港人亦明白刻下的上海其實商機無限。但要打入上海市場又談何容易,香港貿易發展局知道港人有急切進軍上海的要求,特別為這班「清兵」鋪橋搭路,為他們提供一個切入的平台。

甚麼平台?早前貿發局曾對8個內地城市、1,600名人士進行問卷調查,28%的受訪者明言,偏好香港玩具品牌,當中以沿海和東北城市的人士最接受香港品牌,瀋陽46%、南京佔38%、上海佔37%。內陸城市對香港品牌偏好率則較低,武漢只24%、西安12%、成都10%。

偏好香港品牌的受訪者,平均個人月收入和家庭收入顯著較高,分別為3,492元和8,155元人民幣。根據上述調查結果,貿發局相信,有必要協助港商進軍上海,好讓港人能進佔龐大的內需市場。

貿發局於步行街辦展覽

早於10月15至19日,貿易發展局與香港近40家中小企業攜手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世紀廣場舉辦「時尚香港@上海」展覽,為吸引人流,更請來歌星古巨基到場打氣。貿發局總裁林天福在上海說:「現階段是時候將注意力放回一綫城巿,在上海推廣香港品牌與二、三綫城巿做法有所不同,我們集中推廣最能代表香港的時尚品牌,為了讓更多內地人認識香港品牌,即旨在推廣我們的優質品牌和原創設計。我們選擇在人氣旺盛的步行街南京東路世紀廣場,將那裏化身為『城市綠洲』,沒有甚麼比得上在人流強大的上海步行街直接測試自身產品的實力。」

他續稱:「現今上海人不但重視品牌的品味形格,亦十分重視質量,所以香港品牌應如何迎合上海消費者要求去開拓巿場,不應忽視其意見需要,品牌才能在上海立足。」貿發局主席蘇澤光亦在出席開幕禮時笑言:「近年潮流愛談港、滬競爭,實情是,香港不少人才到上海大展拳腳,參與帶動發展,特別是潮流文化,這是雙贏,貿發局今次活動,就是組織了一批中小企來滬,令當地人認識香港的服務和創意行業。」雖然,「時尚香港@上海」只有短短5天,但已吸引了超過12萬人次參觀。

...................

滬港競爭力大比拼

倫敦獨立機構ZYen Group於2008年3月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香港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僅次於倫敦、紐約和新加坡,列第4位,上海則位居35名。從經濟數據看,上海與香港在經濟方面的差距迅速縮小。從GDP和人均GDP來看,2007年上海GDP為12,189億元人民幣,香港則為15,692億元人民幣,雖然上海未能超越香港,但已達香港的77.7%。

從產業結構來看,上海與香港還有很大的差距。香港由於受地小人多等自身條件的限制,一直將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當中金融高端服務業更是香港首要支柱產業。2007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了50.6%,而香港已經超過了90%。

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的比較,上海亦不無優勢。諸如地區優勢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但亦有劣勢,例如金融機構聚集度不夠、交易規模和金融產品種類不足、金融監管環境的建設與金融監管機構間的協調不夠及缺乏國際化金融人才。

縱使GFCI指數有所滯後,但今年7月,社科院公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香港排名第4,上海排37,香港依然領先。

﹏﹏﹏﹏﹏﹏﹏﹏﹏﹏﹏﹏﹏﹏﹏﹏﹏﹏

上海淘金族

個案一

港人賣Yogurt雪糕 一年開3分店

來上海打拼,植向陽Eddy及太太Joyce是先驅,8年前已帶同兩名女兒,舉家移民上海。先在上海經營禮品、印刷品轉口貿易,但眼見生意難做,又見到內地的發展勢頭佳,最終作出人生的抉擇。2002年舉家移民上海。當年在香港的公司只有10多人,現時上海的規模有50多人,「朋友也說,我當年看得準!」植向陽說。

做了多年貿易公司,植向陽近月搞搞新意思,看好上海的消費潛力,認為內需市場有得做,毅然開設上海優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與出入口豪不相關的連鎖式乳酪雪糕店「優芭」(YO。BAA)。他說,產品材料由外國入口,本身有配方,所以員工按照指示工作便行。顧客可自選配料,加添不同口味,不過,要迎合上海人口味,便要調校甜一些。而配料也要加入地道選擇,除了港人熟悉的水果、果仁、乾果,還有地道口味?子乾、生薑片。

Eddy說:「乳酪口味可自行按喜好調配,甚受年輕人歡迎,而我們之所以轉行賣乳酪雪糕,除了因為是潮流所趨外,亦意識到上海年輕人與港人無異,都注重健康,加上入場費不貴,便膽粗粗一試。今年初在人流很旺的浦東正大廣場開設首間店,見生意不錯,再在正大廣場設流動店,未及一年已開了3間。」

毛利率高半年收支平衡

兩夫婦現正努力物色旺舖,繼續大展拳腳。說到開店成本,每間店大約75萬至80萬元人民幣,由於上海的租金與工資成本較在港便宜,毛利率較高,半年已收支平衡,且生意能保持穩步上揚。Eddy計劃明年多開6間分店,在建立自家品牌形象後,還會繼續擴張。

別以為他們生意一帆風順,業績理想,當中卻不無辛酸,他們說:「除了開業手續複雜,要物色人流理想的地點,聘請可承受壓力的員工也不容易,此外很多事情是計劃之外的,如準備就緒開業之時,卻欠消防批文,光看着人流川流不息卻無法開業,那種乾着急真的很淒慘。開業後我們才發現,原來做飲食零售,比做貿易生意費心力。」

他續說:「做貿易生意,一張定單數十萬至百萬元,但賣雪糕單額較細,十多二十元上落,要賺大錢談何容易。培訓員工方面,內地員工沒港人般易變通,程序沒寫的、沒教過的,他們都不會做,培訓時很費勁。」但見轉型總算成功,他倆同聲說,移民到上海的決定沒有錯。

----------------------------------

個案二

品牌經理人 北上創業專家

瑞安房地產(00272)旗下上海新天地三期,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日前開幕,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與夫人朱玲玲共同為新商場剪綵。剪綵儀式過後,中心還舉行了充滿年輕激情的「300潮人時尚走秀」開業活動。

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有別與一般商場,因為其肩負催生中國本土設計品牌的責任。商場2樓有來自香港的DBHK(Designed by Hong Kong)多品牌概念加盟店,DBHK集合了香港設計師品牌和多個由港人代理、分銷、發展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品牌。

DBHK主要將「本地薑」品牌集中在專賣店內售賣,資金有限的新晉本港時裝計師,若想進軍內地市場,可找「品牌經理人」DBHK負責人陳耀華幫手。品牌在加盟DBHK後,會由他一手包辦承租、管理、銷售等工作。

內地打品牌困難需專家

DBHK專賣店佔地萬多呎,內設有十多個不同品牌的小店舖,出售港產服飾,種類頗多,包括男裝、青年潮流服、童裝,亦有精品如手錶、手袋等。

陳耀華之所以寧願當「品牌經理人」,是因為他吃過虧,明白以個人力量要打入內地市場很困難,後來他想到以「品牌經理人」的身份,替希望在內地闖出名堂的設計師進行包裝及品牌推廣,以圖分杯羮。由於碰過釘子,明白到不是每個品牌都有1億元請影星賣廣告,做市場調查、產品設計、零售管理系統等開支,每月單計營運成本已達80萬元,獨闖內銷猶如「燒銀紙」。加上找店舖、申請產品驗證等程序繁複,「品牌經理人」變得十分吃香。

他認為,設計師每當發現DBHK會替其張羅店舖設計、教導營銷策略等,一般都願意加盟,但他不是來者不拒,產品必須具潛力才會成為羅致對象。加盟商必須按銷售額支付65%至70%佣金,是否值得則見人見智,著名時裝設計師Cecilia Yau就是加盟商之一。

----------------------------------

個案三

新潮中國服 主攻內地中產

由美麗華酒店創辦人楊志雲三子楊秉堅,於1993年在港創立的香港旗袍品牌「源」(Blanc de Chine),將全面進軍中國。「源」之所以能獲不少名人如成龍、林子祥、楊紫瓊等支持,主要是他把原來很「老套」的旗袍、棉襖、中山裝改良成新式的「中國服」。「源」的設計靈感源於中國藝術及哲學,以新式旗袍為例,以簡潔、不對稱的綫條設計,創出多種穿法;用家透過不同的摺疊方式,可將旗袍變成襯衣,甚至迷你短裙等。

基於內地人的消費能力愈來愈高,楊秉堅認為現在是在內地大展拳腳的時候,在他衝出置地廣場之前,原來早有部署。其首席營運總監莫藻亮說:「過去我們曾多次參加貿發局在內地的活動,這次參加『時尚香港@上海』展覽後,見識到內地消費者對時裝品味已逐漸提高,他們除崇尚外國品牌外,亦開始追捧含本土文化元素的時裝品牌,如新式旗袍。所以現在推廣我們的品牌,競爭較少,潛力亦大。」

先駐北京上海再闖東北

「我們的設計新穎、具多種穿法的高檔新式旗袍,正合內地豪客心意,隨着內地客對衣服的質量要求提高,公司遂加強旗袍及中山裝的質感,如在衣服的內裏採用100%真絲製造,迎合消費者需求。我們計劃兩年內在內地新增約10間分店,主攻上海及北京一綫城市。」

他續說:「『源』現已在北京嘉里中心開設分店,首兩年生意參差,曾想過放棄,但堅信品牌需時建立,必須守業數年,幸最終情況逐漸改善。有見現在時機成熟,明年1月會在上海加開分店,攻下一綫城市後會進軍東北市場。」

----------------------------------

個案四 舊區魔法師 打造創意天地

上海旅遊地標「新天地」與「8號橋」,都是時尚生活中心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黃瀚泓的物業改造項目。黃瀚泓說以上兩個項目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都能為上海的創意產業提供一個孵化平台。今年1月,連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親臨「8號橋」參觀。

「8號橋」是上海「活化廠房」項目,位於盧灣區商業地段,前身是荒廢的上海汽車制動器廠的老廠房,改建後成為創意產業園區,出租予多間創意企業,包括租予導演吳思遠,作為後期製作室。

被稱為「舊區魔法師」的黃瀚泓本身是會計師,曾在嘉里集團負責財務工作和出任瑞安集團「新天地」項目經理,2003年自立門戶,首個任務是將老廠房變成創意產業園區「8號橋」。

黃瀚泓說當初創建「8號橋」時,並不集中於能否帶來利潤,旨在保留本地文化。「這區域原應拆掉改建高樓大廈,政府卻想做保育工作,即開發商不能把所有廠房拆掉蓋高樓,要保留廠房的原貌。因此很多開發商沒有興趣,才給我們造就了機會。在內地要發展類似項目,最重要配合政府政策,如保留老廠房的歷史因素,並注入新價值、推動創新設計及大學生就業,更重要的是,為地方政府提供長遠及穩定稅收。當初替老廠房進行改造時,就立下要保留原來風味的目標,改造時跟新天地一樣,只作加強及維修基本結構。」

地產項目融入文化氣息

「『8號橋』最大的附加值是營造了一個社區的感覺,我們讓在園區上班的租戶之間有很多交往的空間,而且我們也舉辦很多活動來讓租戶互相認識,結果各個創意產業租戶都互相交了朋友,也成了商業合作夥伴。所以我們帶給這些租戶的不止是一個房子,還有做生意的機會。」

在內地速推創意產業下,商機無限。「8號橋」成功後,黃瀚泓獲私募基金注資約20億元人民幣,在上海近郊青浦朱家角打造升級版的「8號橋」——「水都南岸」。「水都南岸」屬商業住宅區,佔地50萬平方米,將建逾百套3層高的別墅,每套售價最少140萬元,其中100套會以較優惠的價格,吸引創意人購買,營造創意文化園區,例如地下闢作畫廊,一樓是工作室,二樓是住宅。設計靈感源自威尼斯的玻璃島,以辦公室住宅形式運作。由於「水都南岸岸」以創意先行,若有意進駐,必須自問創意無限才會獲青睞。

﹏﹏﹏﹏﹏﹏﹏﹏﹏﹏﹏﹏﹏﹏﹏﹏﹏﹏

上海小資料

˙中國直轄市

˙人口超過2,000萬

˙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1萬美元,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舉辦世博為該城市帶來800億元人民幣收益

經濟效益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59.4%

˙市場預期,到2012年,上海市的GDP將達2.15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20

自由行倍增 與港人爭看醫生 遍及手術門診 延長市民輪候

1 : GS(14)@2010-12-30 22:32:3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e-778384?category=m




深圳自由行客湧港,每日平均逾1.1萬人次,今年升幅達一倍。繼與香港人「爭」買樓,亦「爭」看醫生,他們更不吝嗇價錢,聖誕紅假豪花雙倍價錢到香港的私家醫院做手術,動輒近百萬元,有大學教授的私家症病人已有3成是內地客,連醫療集團的門診也充斥深圳人。
病人「大軍」殺入港,已拖長港人輪候私醫治療的時間,甚至可危及醫療改革。
日平均1.1萬人次 愛即日來回
保安局數字顯示,今年1至11月,每日平均有60,500人次的內地訪港旅客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27.4%;深圳旅客的增長更驚人,未計本月中開放的非廣東戶籍居民來港個人遊,今年1至11月每日平均有1.11萬人次深圳居民透過「一年多次」簽註訪港,比去年4至12月大增逾一倍。
保安局發現,內地旅客愛即日來回本港,如今年勞動節和國慶假期間,即日往返的人次分別佔總數47%及44.7%。
內地旅客激增,除了零售業受惠,本港私家醫生亦門庭若市。
中大榮譽外科教授嚴秉泉表示,剛過去的聖誕3天假期,共為3名病人做手術,其中2人來自北京和湖南,均於養和醫院做肺癌大手術。於假期做手術診金雙計,兩人住的又是頭等房,出院各埋單近100萬元。
「內地病人多數很富有,不介意多花一點錢。」嚴說,近年愈來愈多內地病人求診,目前他有1成病人來自外地。
婦產科受捧 大學私症不放過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說,內地婦女除了來港產子,來港做婦科檢查的人數亦有增加,約佔10%至20%,大部分屬教育水平較高的中產女士,來港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諮詢醫療意見或做微創手術。
靳嘉仁說:「有些內地婦女甫來港便要求翌日做手術,休息一天後離港,但私家醫院床位緊張,即使一周前預約也未必有!」
嚴及靳均說,內地婦產科病人湧港,已影響本地人的輪候時間。嚴秉泉說,私院床位多撥予產科,其他病人除非在假日做手術,否則做手術要一周前預約,「曾有炎症病人因私院爆滿,要到公院排隊。」靳嘉仁則稱,本港婦女看婦科醫生或要輪候1至2周。
收費甚昂貴的大學醫學院私家症服務,也吸納不少內地病人。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教授胡志遠說,內地病人佔私家症約10%至30%,有的諮詢醫學意見,只求醫一、兩次,有的做簡單檢查,亦有長期病患每4至6個月覆診取藥回內地服用。
私營輪候長 勢影響醫療改革
內地病人來港不僅看專科,還使用基層醫療服務。有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兒科專科醫生周振軍,其位於大埔的診所,內地病人佔兩成,新症有4成是內地人,主要來自深圳。
周振軍又是信康醫健網絡醫務總監,他說網絡轄下各科醫生都有內地病人,7、8成產科病人來自內地。
對於本港私家病人輪候時間增加,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認為,私營市場難以把內地和本地病人分開兩條隊,並優先服務本地人,唯一出路是政府多撥土地興建私家醫院。他說:「私營醫療的最大優勢是輪候時間短和可選擇醫生,如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病人寧願留在公立醫院,醫療改革便難以推行。」
撰文:胡幗欣、伍瑋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328

人幣升值如獲八五折 南下團購成風 同胞爭買日用品 港人捱貴貨

1 : GS(14)@2011-01-22 00:49: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92439

《民生經濟》
內地同胞財富飛、人民幣幣值飛、物價也跟着飛。為抗通脹,同胞手拿「巨款」來港掃貨,不過,就連日常用品如洗髮水和護膚品等都成搶購目標,購物的目的地已由過去近邊境的元朗上水,轉戰鐵路沿線的商場,令本港貨物價格長期高企,港人須捱貴貨。 記者:岑 梽豪

香港絕大部份日常用品的價格比內地便宜,早已令內地同胞頻組購物團來港掃貨,而商場亦看中這個賺錢機會,自發性「聯群結黨」在網站上賣廣告,以優惠券吸引內地同胞前來購物,更出動專車接送。港商自救,結果在求過於供下,物價被抬高。
本報直擊 內地團辦年貨

年關將至,來港辦年貨逐漸成為指定動作。本報昨隨一個為數 30人的內地同胞購物團一起出發辦年貨,感受一下自由行掃貨,如何掃高香港物價。
辦年貨,購物團的主角自然多數是師奶,她們一到達鑽石山一個大型商場,隨即展開血拼採購行動。第一站是海味舖,只見同胞一擁而上,爭相搶購腰果、髮菜及蠔豉等年貨。
手上提着大包小包的深圳居民賴小姐表示,內地洗髮水及奶粉,比香港貴 10元至 20多元。去年,人民幣升值 3.5%,她覺得香港的貨品等同有折扣。以現時滙率計,用人民幣購物,等同有八五折。故此,來港掃平貨變成習慣,隔一、兩周便出動,通常會買化妝品及衣服,而今次就將目標鎖定在海味及糖果,打算花 3000至 4000元。
洗髮水等日用品「唔夠賣」

幾年前,港人回內地消費做豪客,內地人鮮有來港掃貨。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兩地居民彷彿身份對調,而貨品質素有保證及選擇較多,已成為過去,價格比內地便宜,才是主要原因。早前已有掃貨團,大手在新界北區掃入洗髮水,又有商人指,外國奶粉更經常「唔夠賣」。
港人的日常生活,當然被這種搶購潮影響,尤其家庭主婦感受最深,「家啲奶粉貴晒,仲要每人限購兩罐」。馮女士指,藥房經常缺貨,基本上每逢有新貨上架,短時間內已被內地人搶購一空,令價格又不停上升,由於家人需要使用,故被迫捱貴貨。
即使這類生活用品,在香港出售的價錢上漲,但對比內地物價的上升幅度,仍然相對便宜,所以對內地客仍顯得非常吸引。而本港商場為催谷生意,舉辦免費的一日購物團,無疑是帶動零售業務,但從另一角度出發,日常用品漸成為內地人掃貨的目標,令香港物價亦緊隨內地上升,香港人捱貴貨的日子,相信仍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2 : GS(14)@2011-01-22 00:49:37

內地D人在上水買到痴線,那邊內地人多過香港人
3 : GS(14)@2011-01-22 00:49:48

貧富懸殊
貧窮戶嬰兒缺奶 食物銀行求變
2011年01月21日


通脹越飛升,銀紙越眨值。有錢人可以錢搵錢,博財富升值,但對窮人而言,能得溫飽已足歡顏。為貧窮家庭提供食物銀行的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亦面對供應商的加價壓力,其中心主任吳雯賢透露,在物價飛升的情況下,一個多年來從未有加價的供應商,亦表示可能會於春節後加價。
供應商春節後或加價

「物價實在太貴,我去街市買節瓜,都要 10多元。」吳雯賢體諒供應商的同時,亦道出一個近期令她難忘的在職貧窮家庭感人故事。她回憶指,某一天,一位婆婆抱着一個 3個月大的嬰兒前來中心,申請食物包,食物包內有 5種食物,不過,婆婆其實只想要奶粉。
「好難相信,一個 3個月大的嬰兒,身形只有 1個月般大。」見慣滄桑事的吳雯賢語帶無奈地說。嬰兒的父親是在職貧窮人士,月薪更得 5000元左右,但卻要養活一家六口,「奶粉太貴,嬰兒母親惟有溝稀奶粉。」沒有足夠營養,嬰兒當然難長大。吳雯賢說,婆婆懂得來中心,全靠街坊教路。
在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地上,類似的故事不少,政府提倡關愛基金,不如認真研究如何善用儲備。
目前,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服務,只限於短期食物援助,援助期完了,嬰兒又怎活下去?吳雯賢說,因為制度如此,所以才要變。她表示,中心正在研究些新行動,但未成熟,故未宜透露。
香港的奶粉價格,較兩個月前已上升 20%至 30%,主因是內地進口奶粉要抽關稅,反映在內地奶粉零售價上,因內地人選擇來港搶購,需求日增,結果令香港供應減少,抽高奶粉價。現時一罐嬰兒奶粉約賣 200餘元,而成人奶粉亦要 130元。
4 : GS(14)@2011-01-22 00:49:59

市民無奈
內地菜肉漲價 食品輸入通脹
2011年01月21日

中國通脹雖然略見放緩,但內地人仍要四找出找平貨,結果來港搶高物價。而豬、牛、羊及蔬菜等食品價格有升無跌,令主要依賴內地進口的香港,在輸入食品時,同時輸入內地通脹。
節瓜價兩周漲近倍

香港市場的蔬菜價格,已長時間企硬於每斤 10元以上。在中環的街市,普遍內地輸港的蔬菜更要賣至 12元一斤,檔主蘇先生表示,港元兌人民幣貶值,變相令來貨價上漲,最後惟有轉嫁給普羅大眾;加上冬天氣候影響內地農場的產量,菜心由半年前賣 8元一斤,上漲至現時 12元一斤,半年升幅高達 50%。
蔬果價漲,近期以節瓜升幅最強勁,上兩周仍是 6至 7元一斤,現在價格已上漲近倍,至 12元一斤,短期售價的升幅驚人。他續指,蔬菜來貨價上升,市民買菜時會多格價及講價,每次買的份量亦相對減少,對生意多多少少構成影響。
雖然,大型連鎖超級市場會透過大量入貨,來控制來貨成本,但就記者昨日所見,菜價與街市相差不大,例如最便宜的菜心,每斤就賣 10.9元,較高價錢的小菜心每斤索價 17.5元,市民無奈,惟有繼續買貴菜。
5 : GS(14)@2011-01-22 00:50:14

年關將至
蓮子海味搶貴 辦年貨大出血
2011年01月21日

中國人最重視農曆新年,辦年貨當然是中國人準備過年的頭等大事,海味以及糖果等相關應節食品,是港人每年必買之物。但近年市場增加了一批掃貨生力軍,就是內地居民,令海味價錢拾級而上。
印巴蔗田失收 供應減少

在西營盤經營海味雜貨生意,已有 60多年歷史的通泰行老闆李廣林表示,在過去一年,海味平均價格上漲 20%至 30%,當中以鮑魚及魚翅等貴價海味,最受內地客歡迎,對生意額最有幫助。
不過,他指,一些過年應節食品,來貨價上漲,例如蓮子需要 30元至 40元一斤,比去年貴 3成,主要原因是種植蓮子的湖泊減少,影響收成。另一主要應節食品片糖的價格,同樣受到主要出產來源的巴西及印度的蔗田失收,令供應減少,故糖價去年上升 40%。
今年內地多種食品,例如紅豆、綠豆、辣椒等屢次傳出有被人囤積炒賣的情況,令來貨價明顯上升,他大嘆生意難做。由於怕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會影響銷情,故不能緊隨來貨價的幅度來加價。至於,其中一種被視為內地通脹指標的罐頭食品,他指價格未有太高升幅,但受豬肉價格影響,故他估計罐頭價未來仍會繼續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58

女人仔看 Tec:李小加當港人透明

1 : GS(14)@2011-07-09 10:49:20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 ... 307&art_id=15415118
隱名交易做法倒退
將散戶僅有的資訊剝去,以後只有兩類對資訊最敏銳的人可以賺錢:政策制訂者及大戶。碰巧,李小加有這樣雙重身份,不禁令人懷疑他在港交所畢業後,究竟會再到哪裏發財?
李小加又說這是人有我有的表現,全世界都做所以香港也要跟。這句話高絲一聽,借用前輩行家陶傑的話,便知道他的小農 DNA發作。
高絲萬萬想不到,有美國名牌大學學位、出身美資大行的李小加,在一身西裝之中,竟然散發出一陣井岡山的味道。李小加這種人竟然也在談透明度,就算他沒有私心,也當他未必有惡意,但他卻當香港人透明。
2 : 龍生(798)@2011-07-09 12:13:59

有辦法倒掉李小加嗎?

且看香港華資是否齊心吧....嘈得夠大聲, 都有一線可能既...

幾時都話, 鬼佬要搞我地中國人

從來唔駛自己出手, 只需要搵個讀得書既中國人就可以了

讀得越多, 越賣力, 計謀也越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87

渾水入稟告港人抽水

1 : GS(14)@2011-07-23 21:14: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56929
渾水被人抽水!因撰寫研究報告指加拿大上市的嘉漢林業賬目有問題,而為投資者認識的渾水研究( Muddy Waters),其名字或者過於響亮,竟遭一名港人冒充為渾水職員,向本地企業行騙,名副其實是「渾水摸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514

港人研發系統三秒殺電腦病毒

1 : GS(14)@2011-11-18 12:03:15

他個logic 好特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812335

電腦病毒兇猛,他說現時大部份電腦安裝的防毒軟件形同虛設,「裝咗都係有等於冇,好易變 Botnet(殭屍網絡)。」 Michael指,傳統防毒軟件 10多小時才更新一次,最快也要 3.5小時,始終不敵秒速擴散的病毒、惡意軟體。
該公司研發的系統 Z-Scan,在互聯網設置 25萬個虛擬用家作陷阱,「扮儍佬,去唔應該去嘅網站,又無 patch防護、無照顧自己,引 botnet主動攻擊。」只要病毒接觸這些陷阱,系統會即時傳達訊息至全球 12個控制中心,再主動推送( Push)至用戶的網絡。由發現新病毒到啟動防禦,整個過程僅需 3秒,比傳統防毒軟件快上至少 4,200倍。
上周五在泰國舉行的「 2011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比賽, Network Box就憑此贏得保安大獎,擊敗韓國、澳洲、印度、馬來西亞等團隊,「世界級科技唔一定喺矽谷,香港都有。」
2 : 八旗子弟(15368)@2011-11-18 12:17:01

政府一定要支持,我民族意識好强要買香港産品
3 : GS(14)@2011-11-18 12:20:54

我都想買,如果十蚊以內的話
4 : 草帽(1253)@2011-11-18 13:59:02

3樓提及
我都想買,如果十蚊以內的話


佢地係做大型網絡保安系統, 我公司用緊佢每年maintenance差唔多都要七皮,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 真係一斷線就電話到, 服務一流.
5 : GS(14)@2011-11-18 14:39:35

咁這些生意好穩定
6 : 龍生(798)@2011-11-18 15:10:59

個人電腦市場應該唔大吧...

我十幾年都無裝過呢的什麼防毒產品...都無穿無爛
7 : idsdown(1658)@2011-11-19 21:26:14

2樓提及
政府一定要支持,我民族意識好强要買香港産品


發下夢算了
8 : GS(14)@2011-11-19 21:47:25

7樓提及
2樓提及
政府一定要支持,我民族意識好强要買香港産品


發下夢算了


今日同壇主傾下計,發覺大部分人都是向西望
9 : idsdown(1658)@2011-11-19 21:53:02

8樓提及
7樓提及
2樓提及
政府一定要支持,我民族意識好强要買香港産品


發下夢算了


今日同壇主傾下計,發覺大部分人都是向西望


記得以前香港有個發明家, 發明左防火門, 係香港無人識, 但係外國爭住要, 之後佢攞D錢再投入到發明, 結果無咁好.
結局係, 人又老, 錢又無, 老婆又走佬.
10 : GS(14)@2011-11-19 22:02:29

9樓提及
8樓提及
7樓提及
2樓提及
政府一定要支持,我民族意識好强要買香港産品


發下夢算了


今日同壇主傾下計,發覺大部分人都是向西望


記得以前香港有個發明家, 發明左防火門, 係香港無人識, 但係外國爭住要, 之後佢攞D錢再投入到發明, 結果無咁好.
結局係, 人又老, 錢又無, 老婆又走佬.


一個悲哀的故事,好似在香港搞網真是死路
11 : 龍生(798)@2011-11-20 00:29:18

係大陸做發明死得仲快...

係大陸只有做國家專利...才有生機....
12 : wilsonchui(9055)@2011-11-20 00:43:27

由發現新病毒到啟動防禦,整個過程僅需 3秒

如果隻病毒勁果頭防唔到就真係搞笑,正一捉蟲入屎忽
13 : idsdown(1658)@2011-11-20 04:42:01

11樓提及
係大陸做發明死得仲快...

係大陸只有做國家專利...才有生機....


私人方面講
唔覺大陸有乜發明, 當然如計地溝油啊, 一滳香啊之類都算ge
14 : GS(14)@2011-11-20 11:00:43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係大陸做發明死得仲快...

係大陸只有做國家專利...才有生機....


私人方面講
唔覺大陸有乜發明, 當然如計地溝油啊, 一滳香啊之類都算ge


那些根本只是賺少少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27

港人愛金莎、出奇蛋

1 : GS(14)@2011-11-25 08:30: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833980

【本報訊】研究機構 Euromonitor亦曾於去年在香港進行相關調查,顯示由意大利 FERRERO出產的金莎朱古力是港人至愛,而同樣由 FERRERO出品的 Kinder繽紛樂及 Kinder出奇蛋,則排名第二及第三,總銷售量在港領先其他品牌。不過,隨着香港人日趨富裕,更懂得生活品味,近年不少國際精品級的朱古力品牌及專門店進駐香港,或會令過年送金莎的現象慢慢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11

施慧雅: 港人財富 源自物業飛升

1 : GS(14)@2011-12-15 21:48: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028/News/ek2_ek2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