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變全世界的能源新革命,正悄然而至……,有一天,油價將只剩下現在的一半? 爭議的核電與當紅的綠能,都將黯然失色? 通貨膨脹銷聲匿跡?美國重登製造業大國? 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你我正在面對的新世界。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蔡曜蓮剛下過一場雪,戶外冷颼颼,但美國德州南方的科圖拉小鎮街上,卻一片熱絡,到處張貼著徵人的招募啟事,許多工人在寒風中,仍精神奕奕地上工。這個小鎮的失業率已經跌破二%,多家能源公司調高薪資,還徵不到員工。 不只科圖拉,附近幾個小鎮都有這樣的繁榮景象,彷彿重現當年的淘金熱,如果和還陷在泥淖中的美國經濟相比,這裡顯然是熱翻了!支撐這個復甦奇蹟的關鍵,正是當下最熱門的能源「頁岩氣」(shale gas)。 你我生活將有巨變 更乾淨、便宜的能源 藏量可用六十六年馬路邊有好幾座天然氣加氣站正在加緊趕工,因為天然氣一夕暴增,美國聯邦政府醞釀通過「解決美國新替代交通燃料方案─天然氣為綠色替代能源法案」(簡稱NAT-GAS法案);而德州政府已經宣布,從現在開始,許多巴士、車隊都要改成「天然氣汽車」,只要在車上加裝一個轉換裝置,以後就可以到新設的「加氣站」加氣,而政策之所以轉向,當然也是因為頁岩氣。 如今德州當地的天然氣價格,已經像溜滑梯般跌到「破盤價」──每千立方英尺三美元;同一時間,在台灣,天然氣的價格是十六美元,德州的價格還不到台灣的兩成。 不只天然氣價格,在能源供應充沛之下,連主要反映美國原油供需狀況的西德州原油(West Texas Interm ediate, WTI)報價,都從去年起逐漸和布蘭特原油價格脫鉤。如今西德州原油價格不僅早就遠離二○○八年時,每桶一四○美元的歷史高點,每桶只剩八十五美元上下;更重要的是,它比布蘭特原油價格低了約二十美元。 這些史上僅見的現象,不會是美國獨有,專家預測不用太久,德州的場景很可能就要飛越太平洋,在亞洲主要的都市上演;全球人民的生活,都可能因為油價、天然氣價格下跌,產生重大改變。我們可以不用再忍受滿街的汽車烏煙廢氣,還可以大幅降低日常的交通預算,過著更環保、乾淨,而且使用便宜能源的日子。 而這個逐步入侵、顛覆人類生活的主角,便是「頁岩氣」。 在Google搜尋輸入「shale gas」,會跑出將近五千萬筆的相關資料,可見這個議題在全世界掀起的熱度。過去一年多來,無論「頁岩氣」或「頁岩革命」(shale revolution),從媒體報導到學術研討會,甚至是各式的國際戰略談判桌上,都是最夯的議題。 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可以勘測到、而且目前技術可以順利開採出來的頁岩氣產量,大約是六千六百兆立方英尺(trillion cubic feet),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在目前全球的經濟量能下,對天然氣的需求,每年大約是一百兆立方英尺;換句話說,頁岩氣可以讓全人類使用超過六十六年! 以上推估,是最樂觀的預期,是在假設:第一,目前還在地底下的頁岩氣能順利被開採出來,第二,全球經濟沒有出現暴衝式成長之下,才會成立;但就算後者不成立,也就是說,例如中國十三億人都開始過起美國人的日子,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大增,按照目前的預估產量,也還能支撐數十年之久。 開採技術有大突破 鑽入地下一千三百米 採出天然氣與石油到底什麼是頁岩氣?簡單說,頁岩氣就是從過去開採不到的頁岩層中,以最新突破的技術所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人類為此努力了至少十多年,終於在一九九八年,在水力裂解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上得到重大突破,從深達一千三百公尺地底下的「頁岩層」,透過水平式的裂解技術粉碎頁岩,再從岩層縫中,成功開採出天然氣,並連帶開採出原油,也就是頁岩油。 這關鍵的一步,是由美國德州小鎮上,當時高齡近八十歲的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老先生,率先提出來。為了把頁岩氣從教科書上的知識化為真實,米契忍受孤獨、甚至嘲諷,固守在德州的礦區旁努力十多年,終於突破障礙。 之後,美國又經過十多年的琢磨,無論技術還是生產設備都不斷精進,如今開採過程已經可以做到模組化的生產;換句話說,開採頁岩氣已經正式進入製造業時代,不再是難事。 曾親赴美國德州頁岩氣礦區現場,經過層層安全檢查,近距離觀察頁岩氣井開採的工研院產經中心組長曾繁銘告訴我們,每一個頁岩氣的礦區,大約會開挖一百到二百個大小不等的氣井,每個氣井需要數十位工人開挖。最近幾年,因為大量的頁岩氣不斷被開採出來,因此不僅設備越來越精進,工人技術也越來越熟練,這些工人們因此成了「逐氣井而居」的游牧民族。 上帝送給美國這項大禮,「太陽選擇從西邊升起」,讓因財政、經濟問題而焦頭爛額的美國政府,終於抓到浮木、看見曙光。 美國重返工業大國 製造六十萬個工作 全球重工業往美靠攏去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其中兩句話就說清楚美國的態度,「這個國家需要更完整的能源策略,一個更乾淨、便宜,能創造新工作的能源產業。我們的天然氣足夠用一百年,政府將盡力發展安全的能源政策,專家相信這將在十年內創造六十萬個新工作。」歐巴馬所指的就是頁岩氣。 歐巴馬不是說說而已,目前美國開採出來的頁岩氣,已占美國所有天然氣開採量的四分之一,這也是美國境內的天然氣價格直直落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能源署(EIA)的預估,到二○年,美國就會跨過「自給自足」的門檻,正式成為天然氣的出口國;而到三五年,頁岩氣加上頁岩油的開採總量,將使美國不用再進口能源,成為百分百能源自足的國家。 這是老美長久以來的「超級大夢」!如果能源能夠在戰備以外,還能達到自給自足,甚至進一步出口,美國就再也不用看中東等產油大國的臉色過日子了。在兩年前,頁岩氣還沒有大量被開採出來之前,美國人「連想都不敢想」,但才不過短短兩年光景,一切都不一樣了。 另一個令美國人振奮的原因是,頁岩氣已為美國帶來工業復興,一場產業大遷徙正如火如荼展開。 一家位於頁岩氣的產量大州──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市郊的乙烯廠,原本已於○九年關廠,但去年中重新投產,公司更計畫在德州建新的廠房;因為便宜的天然氣生產出便宜的乙烯,連帶旺盛了石化的下游產業。 全世界和石化相關的上中下游產業,幾乎都想盡辦法進駐美國德州、路易斯安那州等頁岩氣大州設廠;就連化學品、鋼鐵、鋁、水泥與造紙等能源密集度高的產業,都正從全球各地,往美洲大陸靠攏當中,為的就是就地取得更便宜的電力、能源。 美國境內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指出,「到一五年前,美國將比德國、日本和英國等擁有五%到二五%的成本優勢。」這一切,都是因為頁岩氣。 而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是,台塑美國公司的三大廠區之中,最重要、也最大的工廠就位在德州,台塑的廠區附近正是有名的鷹灘頁岩礦區(eagle ford shale gas),台塑美國因此就近取得低廉的原料成本。日前,台塑美國已經宣布投入十七億美元擴廠,打算興建天然氣蒸餾分流工廠,將頁岩氣直接拉管接進德州輕裂廠進料,預計此舉可以為台塑美國省下五成的成本。 不過台塑美國多由王家個人投資,台塑僅占持股二二%,因此台塑美國因為頁岩氣的獲益,多半由王家人受惠。 能源版圖將大洗牌 美國開採自足無虞 中日韓爭奪開採權值得台灣關注的是,由於能源是戰略工具,替代石油的天然氣大量開採,勢必扭轉全世界的能源分布,進而改變國際局勢,導致政治板塊移動。 目前頁岩氣的開採技術雖然已經進入製造業的流程,但這一切,仍僅限於美國境內。也因此,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將此技術拉高到攸關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極專業技術,其他國家除非能自行突破技術,否則短期內想超越,恐怕還得看老美的臉色。 此外,目前頁岩氣開發還有環保的問題。因為開採過程中,為了讓天然氣衝出地表,除了灌入氮氣,還需要灌入大量的水和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對地球造成汙染。因此到目前為止,包括法國等許多歐盟國家,都對頁岩氣持觀望的態度;甚至還有一說,認為美國對外公布的頁岩氣開採成本,「根本沒有把環保成本估算進去」。 但被美國經濟壓得快喘不過氣的歐巴馬,無論如何都要力挺開採頁岩氣。且從技術、產量各方面看來,頁岩氣幾乎已經確定成為下一個十年,世界各國搶奪能源的主戰場,因此全球主要能源進口國莫不卯起來向美國「示好」。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去年都不惜巨資,購併美國及加拿大的能源公司,為的就是要買下頁岩氣的開採技術和礦區的開採權。 其中,中國中海油公司去年砸下重金,花了一五一億美元買下加拿大的尼克森(Nexon)能源公司,是中國史上最大的跨國購併案。不過,截至目前,所有美國能源公司的購併案,都還卡在美國能源委員會,沒有一件批准,由此也可看出美國當局多麼重視頁岩氣這個「珍寶」。 其實獲得頁岩氣這項大禮的不只美國,因為全世界頁岩氣最大蘊藏量的國家並非美國,而是中國。但一來中國技術還不到位,二來中國的蘊藏區都在地勢比較險惡的高原區,因此目前為止,雖然也在四川附近設定了頁岩氣示範井,但還沒有官方的產量數字開出。 然而,中國在下一個「十三五」計畫中已經具體明列,「將大規模開採頁岩氣」,而根據美國能源署的預估,「中國將在十年之內順利開採出頁岩氣」。如果這些預測都成真,美中兩大國聯手,頁岩氣將確定成為全球能源戰場的聚光點。 就算中國頁岩氣的開採存有變數,但保守估計,只要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存度大為降低,將動搖全球的地緣政治。其中,受影響最大的,首推中東產油國。 產油大國減產反制 中東情勢恐動盪 美國繼續維持影響力「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國家的政治秩序就看美國的地區利益而定,當地的王室之所以可繼續穩定執政,也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依賴美國的支持。」英國RUSI智庫研究員喬希(Shashank Joshi)說。喬希還認為,如果美國一旦走向能源自足的境界,勢必減少涉足中東地區,此時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對中東能源依存度高的國家,可能會趁機介入,中東當地的政治局勢,可能因此動盪。 長期關注東亞問題的中華科技大學副教授周玠也提出類似的擔憂,他說未來中國和中東、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關係勢必更加緊密,全世界的板塊角力,都將重新調整。 而中東國家很可能以「石油減產」作為反制之道,不過,另一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瑞特曼(Nicholas Redman)指出,中東任何的反擊或制衡,最終都會影響全球經濟;所以就算美國不再依賴中東能源,也會對中東地區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隨著更便宜的天然氣、石油的效益不斷擴散,對全球經濟更大的意義是:幾乎可以確定向過去「高油價」的時代說掰掰;去年底最新的高盛證券報告指出,因為頁岩氣的產出,「會把油價的限制降低,最後變為常態。」因此當「能源匱乏」不再是國際間的主要議題,全球將一步步走向「低通膨」的經濟,這個轉變意味著,過去因為資金氾濫的「抗通膨」觀念,都將大轉彎。 就像巨石引發的水波漣漪,一股因為頁岩氣而起的效應,正在一層層不斷對外擴散。美國不僅因此能源成本大減,而且還逐漸拿回全球能源的發球權,甚至還因此再度引爆新工業革命,帶動美國經濟,降低失業率。 台灣能源政策落後 爭取便宜能源 台電、中油毫無動作「隨著美國經濟脫離泥淖,美元走強的趨勢將會明顯具體,而美國聯準會(Fed)將會逐漸終結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的情勢。」瑞銀全球外匯策略研究主管毛希丁為文表示,美國市場的投資價值將會從谷底攀升,投資人應該密切注意。 目前美國境內有兩股不同的聲浪正在拔河,一邊極力認為應該將便宜的頁岩氣留在國內,作為工業生產使用,使美國的出口品未來在全球更具有競爭力;但另一派認為,應該立刻將便宜的天然氣賣到全世界。儘管兩種理論各有堅持與優劣,但另外一種更大的聲音則認為,長期而言,「出口便宜的天然氣」是不可逆的趨勢。 從台灣的觀點來看,以目前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大約在每千立方英尺三到四美元,根據中油公司估計,如果再加上管線運輸成本,大約是每千立方英尺五美元,等於賣到台灣手上,在十美元以下,「和現在台灣的天然氣成本十六美元相較,至少有四成的差距。」中油天然氣事業部主任陳玉山表示。 簡單地說,如果現在中油公司就立刻飛到美國德州下訂簽約,並且順利進口,那麼台灣就有比現在便宜至少四成的天然氣可使用。此舉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能夠立即改善現在台電公司的電力結構,以便宜、安全的天然氣,取代原油,甚至核能發電,剛好得以順勢解決核四廠引發的社會紛爭。 但令人納悶的是,根據了解,截至目前為止,台電尚未對此提出任何新的能源發電政策,對天然氣的採購下單也未見任何改變。頁岩氣在全球引發革命之際,台灣,似乎置身事外。 但全世界不會因為台灣而不改變,頁岩氣的革命已經在美國各地發酵,而蝴蝶效應所及,全球從官方到產業都動起來了。這場能源大戰已經開打,美國站上最佳攻擊點,中國蓄勢待發,日、韓已經做好準備,我們衷心希望,台灣,沒有缺席。 頁岩氣 藏量豐富 足可用66年頁岩氣就是「蘊藏在頁岩層裡的天然氣」,而頁岩層是指4千到5千萬年前的老沉積岩,由湖泊環境的沉積物轉變成含有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因此頁岩氣可說是「藻類的化石」。 過去因為技術遲遲無法突破,因此雖然探測得知蘊藏,卻始終開採不到,一直到1998年,喬治.米契研發出最新技術,頁岩氣才正式問世。 依目前的全球用量,頁岩氣蘊藏量足以提供未來66年的天然氣消耗。 頁岩氣是這樣被找出來的……1982年,美國人喬治.米契開始在德州的礦區,研發頁岩氣的開採技術。辛苦了16年,終於在「水平鑽井」及「液裂技術」上得到重大突破,從此天然氣開始被大量開採出來。如今美國境內的天然氣價格更跌到只剩每千立方英尺3美元,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 全球頁岩氣蘊藏量前10大國 加拿大388 美國862 墨西哥681 巴西226 阿根廷774 阿爾及利亞231 利比亞290 南非485 澳洲396 中國1275 頁岩氣 開採工法 1.垂直探鑽 1300~3700公尺深 2.進行水平鑽井 3.灌入大量的水及化學物質,進行高壓裂解頁岩縫隙,使頁岩油、氣衝出地表4.收集頁岩油氣,進行初步處理 頁岩油蘊藏量大於石油 美國《油氣》雜誌預測,全世界頁岩油儲量約11兆至13兆噸,遠遠超過傳統石油儲量4000多億噸。 美國將成全球最大產天然氣、 產石油國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預估,美國將因為頁岩氣、油的技術,分別在2009年、2020年代中期,超越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原油生產國。 天然氣將逐漸取代石油、煤!──未來30年全球各類能源消耗比較 2010年能源消耗占比 石油34% 天然氣22% 煤26% 核能6% 再生能源12% 2040年能源消耗占比 石油32% 天然氣27% 煤19% 核能8% 再生能源14% 資料來源:exxonmobile 頁岩氣效應發酵帶來5大衝擊1.美國近年本土原油價格下滑2.美國天然氣價格直直落 3.美國工業復興60萬 因為便宜原料成本,重啟美國工業復興,除了開採礦區帶動就業人口,並吸引石化中下游到美國設廠,歐巴馬國情咨文中更指明,頁岩氣將增加60萬就業人口。 4.核能bye bye! 根據EIA報告,未來20年內,美國發電結構將因此改變,核能占比從9.7%降到8.7%,下降1.1個百分點。 5.中東榮景不再 根據EIA預估,到2035年,美國將擺脫對中東能源的依賴,每年對中東能源進口為「0」,地緣政治板塊從此大挪移。 全球「瘋」頁岩氣 台灣的能源政策呢? 中、日、韓搶頁岩氣大作戰 中國 》官方目標 國家能源局頒布「頁岩氣發展規畫」,明確規範「十二五」期間攻克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十三五」大規模開發頁岩氣。 》市場動作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以取得開採頁岩氣的相關技術。 ●中國天然氣石油公司將耗資54億加幣,與加拿大能源公司安卡納合作開採頁岩氣。 日本 》官方目標 2012年4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美,向歐巴馬直言:「日本的公司對於從美國進口頁岩氣非常有興趣。」2013年起,經濟產業省將與石油資源開發公司合作試驗生產。 》市場動作 ●三菱與三井公司和美國的山普拉能源公司合作,預計2016年出口800萬噸的LNG(液化天然氣)到日本。 ●住友與東京瓦斯公司和美國的多明尼恩能源公司合作,預計2017年出口270萬噸LNG到日本。 韓國 》官方目標 韓國知識經濟省計畫目標:2020年前讓頁岩氣進口達到全部天然氣進口的五分之一。 》市場動作 ●官方的韓國瓦斯公司向加拿大的Kitimat LNG購買頁岩氣,預計2020年起每年進口350萬噸LNG。 ●計畫投資20億美元在澳洲格萊斯敦的開採頁岩氣前導計畫。 台灣能源政策紋風不動 未來10年天然氣發電比重不升反降 2012年 天然氣 40% 煤29% 核能13% 石油9% 水力9% 2022年 天然氣 39% 煤33% 核能11% 石油2% 水力15% |
週三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幾十年裡,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出口將驅動全球增長,並改變國際貿易流動。
FT援引匯豐和牛津經濟機構(Oxford Economics)的聯合報告稱,預計一直到2030年以前,新興市場之間的貿易都將迅速增長。
報告稱,印度、越南和中國的出口增長將最為強勁,未來7年裡的平均增速預計都將達到兩位數。
同時,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長將更為平緩。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對象都是其他工業國,而鑑於它們整體仍處於掙扎中,因此未來數年進口需求料將疲軟。
新興市場的技術創新也將使得特定行業競爭加劇。譬如,中國貿易將越來越依靠工業機械、信息技術等行業增長驅動,而目前這些行業由發達經濟體主導。
匯豐的James Emmett指出:
新興市場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並將在未來20年裡重塑世界貿易格局。
在一些增長更快的新興市場,其正從穀物、糖類等基礎商品貿易轉向基於這些原材料的精煉商或生產商。在發達市場,隨著企業追求更高收益,它們會越來越傾向於生產化學品和藥品等更專業化產品。
報告指出:
● 發達經濟體方面:對於美國而言,在那些技術創新起到重要作用的行業,如機械、汽車、飛機、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等,出口料繼續強勁增長。對於德國和法國,上述行業應該也會有不錯表現。
對發達經濟體而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快速工業化和工資上漲也將給它們帶來機遇,它們將能夠擴大對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出口。
● 新興經濟體方面:隨著中國等國家轉向高附加值行業,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將迎來機遇,如越南、孟加拉國等。
而在各國之間的貿易流動方面,報告提到:
編者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上任以來多次提起的口號。類似表態也出現在2013年3月17日新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面對數百中外記者,用俗語說明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對於走上執政前台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來說,「甩開膀子」實幹,顯然比單純喊兩嗓子的「空談」要艱難很多。和十年前相比,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臨著迥然不同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挑戰。
今天,中國既要保持經濟增長,又要強力推進行政體制、國企、稅制、金融等各方面的改革,減小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化,真正還富於民。政府要約束住自己那隻伸進 市場的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新領導人還要重拳懲治貪腐,維護共產黨自身的活力,建設廉潔政府;另一方面要建設法治社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今天,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日益複雜。在中國南海和東海,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紛爭升級;和美國、日本的關係也經歷波折;與昔日友好國家如朝鮮、緬甸的關係也愈加複雜多變。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跳出的每一個改革的舞步,都被全球目光所注視。從經濟到政治、社會,從內政到外交,決策者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將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之路步步驚心,考驗新一屆執政團隊的勇氣、智慧和歷史擔當。
從十八大到兩會,經歷了中國特色的政治過渡,新一輪政治週期已經開始。尋路中國,路在何方?本期兩會特別報導中,我們繪製了新一屆內閣圖譜,並試圖用六個關鍵詞,描述接下來中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讓我們在紙上想像未來中國,並且以最樂觀的心態,探尋中國決策者們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路徑。
如果現在不改變收入分配格局,一旦強勢利益集團形成,到時想改變都改變不了。
大家不反對徵收遺產稅,但要考慮到出台時機和出台後的效果。在無法摸清高收入群體的財產前,空談遺產稅,很難落實。喊早了,可能會加劇中國的移民潮。
2013年3月17日上午,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他強調,改善民生離不開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我們應當敢於直面城鄉、區域兩個最大的差距。」
「提低」和「調高」
這個差距的確值得警惕。有數據表明,中國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最低的10%人群階層的收入差距是23倍。醞釀八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最終難產,等來的是一個綱領性文件——國務院2月5日出台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如何讓大多數人享受改革成果,如何打破收入分配改革的僵局?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收入分配方案難產本身就說明收入分配改革的複雜艱巨。這些年,除了城鄉和行業之間差距略有縮小外,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中國收入差距正進入轉折期、波動期,處於高位徘徊狀態。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縮小貧富差距很難,關鍵是要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擴大,不僅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內需不足,還會影響社會穩定。
如果現在不改變收入分配格局,一旦強勢利益集團形成,到時想改都改不了。很多大的壟斷國企,現在在政府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明顯比10年前強得多。中央高層要痛下決心,有壯士斷腕的魄力。
蘇海南:可以從兩個方向和一個切入點考慮。一個方向是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可以通過多項措施來實現,包括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待遇,促進建立低工資勞動者工資增長以及增加農民收入等。
第二個方向是調節過高收入人群收入。可將國企分配製度改革作為重要突破口,打破壟斷,徵收國企資源稅,提高國有企業稅後分紅比例,《意見》中提到的到十二五期間,提高5個百分點,要儘早落實。一個切入點就是統籌設計財稅體制改革,對整個收入分配體系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極為重要。
李實:讓國企拿出更多利潤用於社會財政支出,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個難度要大些,短期內不會有很大進展。相比之下,在財政政策上做些調整倒容易些,包括在財政支出上更多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傾斜,在轉移支付上提高低保水平。
「少數人掌握資源發了大財」
問題是,現實中「二次分配」往往因為操作過程的不透明,存在「逆向轉移」,也就是說收入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初次分配不公亦比比皆是,幾大要素市場缺乏公平競爭,被外界認為是初次分配收入擴大的主因。如何重建要素市場?又該如何避免「逆向轉移」?
蘇海南:在行政干預下,整個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交易行為是扭曲的。「房姐」龔愛愛之所以有那麼多錢買房,無非是神木的礦產資源被她們低價拿到手。本來資源是全民的,結果讓少數人掌握發了大財。初次分配中資源配置有太多問題,要大力規範要素市場,保證要素市場各類主體地位平等,交易規範,價格形成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這是初次分配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關鍵。
李實:如果做到沒有歧視、同工同酬、社會保障權利均等,勞動力市場就會有競爭力,收入自然就會提高。壟斷部門之所以存在高收入問題,和資本市場高度壟斷有關。怎麼破除資本市場特別是銀行業的壟斷?就得讓民間資本參與進來。這會引起連鎖效應,市場擴大了,就業就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會提高,工資就會水漲船高。
土地市場壟斷是導致城鄉收入擴大的制度性原因。農民為什麼有土地但不能獲得收益?是因為土地補償、徵地和管理制度不合理,土地市場完全被政府控制。土地市場的這種扭曲,實際上是對農民最大的傷害。
蘇海南:二次分配要真正發揮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作用,需要抓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明確財政支出中逐步提高用於民生的比重,比如社保保障支出佔財政支出不低於12%並逐步提高比例。另一方面是抑制逆向轉移,政府首先要把保障對象搞准,比如一些保障性住房往往被有權者撈了一大把,但真正無房者卻分不到或分得很少。其次,對保障對象的分配標準要定得恰當。就像一個生小病的人,給他特別高的醫保是浪費,一個得了大病的人,卻只能給他很少醫保,讓他家破人亡,顯然也不公平。
李實:「逆向轉移」需要政府對不同收入人群,採取不同的稅收政策。比如個人所得稅本來可以縮小收入差距,但高收入人群有各種各樣的機會逃稅,政府可能就要考慮其他補救性的政策,彌補個人所得稅的缺陷,比如對富人徵收遺產稅。這些可以消除「階層凝固」的國際通行二次分配手段,卻在中國阻力重重。阻力主要來自極高收入人群。
既要勒緊褲腰帶,也要結束待遇終身制
遺產稅在中國爭議多年,有一種觀點認為,一旦開徵遺產稅,中國的富人都跑到國外去了,經濟就垮了。未來遺產稅在中國有沒有破冰的可能?僅僅靠多征富人的稅,少征窮人的稅,就能縮小貧富差距了嗎?
蘇海南:我參加過一個高層討論,大家不反對徵收遺產稅,但要慢慢來,必須考慮到出台時機和出台後的效果。在無法摸清高收入群體的財產前,空談遺產稅,很難落實。喊早了,可能會加劇中國的移民潮。
現在要做的是摸底工作。可以先健全現代支付和收入監測體系,包括金融賬戶實名制,工資貨幣化電子化,儘可能減少現金交易,實行房產全國聯網。這樣就清楚哪些群體是要徵收遺產稅的對象,但這估計得要八到十年。
在沒法征遺產稅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做文章。如個人所得稅調節,要從以工薪勞動者為主體,朝非工薪階層轉化,起碼並重。現在個人所得稅徵稅主體還是工薪階層,真正的富人並沒交多少稅,尤其是非勞動收入。統計表明,個人所得稅中的勞動收入稅率最高達45%,非勞動收入如股票投資、房租等稅率只佔20%,應提高非勞動收入的個人所得稅率。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要減稅和增稅相結合。一是減少間接稅,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很大的負擔不是來自個稅,而是間接稅,如增值稅等。逐漸地來降低間接稅的比重,就得把直接稅培養起來,如必要的房產稅和資源稅。此外,其他措施也要配套好,如鼓勵民間創業,發揮聰明才智,鼓勵合法創業,消除分配裡邊的不公。
蘇海南:更關鍵的是要對財稅體製做全面深入的改革。一方面政府要節支。政府的錢拿多了,老百姓得到的就少了。另外要增加轉移支付對民生的投入,對於支出結構,民生部門要用法律確定下來,要隨著財政收入增加,相應提高對民生的份額。
賈康:讓政府減支,就必須實行陽光財政和預算公開。更關鍵的是,政府要精簡機構,實現扁平化,削減三公開支,結束領導幹部待遇終身制,這是硬骨頭。
| ||||||
老實說,這趟杭州之旅,讓人驚奇,但又常感到困惑。 「我是鷹王」、「你好,我叫喬峰」、「我是菲青」,這是淘寶副總裁們跟我介紹自己的方式,這些名字,都不是本名,而是武俠小說裡的花名。連淘寶創辦人馬雲,都自稱是風清揚(編按:《笑傲江湖》的人物)。 工作,沒有無聊這回事進公司先學倒立,同仁以俠客名互稱 我們穿梭的會議室名叫「飄渺峰」、「光明頂」、「俠客島」,他們舉辦的供應商活動,常自稱是武林大會。 當我走進淘寶合作夥伴的辦公室,品牌管理公司執行長的名片沒有職稱,只有花名「叮噹」,隔壁辦公室的設計總監叫「三藏」。更不用說,他們的辦公室,都是以動漫命名。會議室內,是個超大的球池,繞完一圈,我要走三十七步,所有人開會坐在球池邊上,如果有人遲到,就自己跳入球池;開會無聊,可以踢球玩一玩。 然後,阿里巴巴集團人力資源部平台副總裁,花名鷹王的盧洋還告訴我,要進入淘寶,每個人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倒立。沒錯,就是把雙手放在地上的倒立。 就是這群二十七歲的年輕人,打造出全球交易人數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每天在中國內地跑的快遞件數有二千五百萬件,其中約六成是因淘寶體系而生。它創造的交易額相當於中國GDP的一.九%;它的金流支付工具「支付寶」,已經超越PayPal,成為全球最大的支付工具。 淘寶內的員工六千人,成立時間才十年,但是他們卻能讓多達上千萬人的生態體系持續運轉。我很難想像,這群人如果在台灣,可能只是畢業後剛當完兵,還在為二十二K入門薪水所困擾的年輕人,怎麼能辦到。但是,他們真的做到了。 二○○三年,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秘密找十人小組創立淘寶。當時中國的網拍龍頭是易趣,創辦人也是中國人,市占率高達九成,背後有eBay撐腰。當時eBay在易趣砸了約新台幣四十五億元,馬雲只拿出新台幣四億七千萬元投資,這是個一開始就是十比一規模的競爭。 當時,eBay總裁惠特曼(Meg Whitman)揚言:「它(指淘寶)最多只能存活十八個月。」 三年後,局勢逆轉,淘寶取得七二%市占率,中國eBay只剩下二○%,螞蟻扳倒大象,惠特曼最後甚至想入股阿里巴巴,卻被拒絕。 淘寶的戰略也很有意思,跟他們倒立哲學的邏輯一樣,一切,都倒過來想,他們是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當時,淘寶打贏eBay,很多人多歸功於淘寶上線宣布三年免費。eBay堅持收取上架費和交易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王高認為,免費的風險很大,等於放棄核心利益,就算平台規模再大都沒有用。 成功,因為「我敢賠」不想挑戰對手,想解決中國信任難題 讓淘寶崛起的真正關鍵,是因為淘寶解決了中國最難的信任問題。 當時中國的商業環境,根本不是收費不收費的問題,而是信用環境很差,沒人知道付了錢,對方會不會不出貨,或會不會賣假貨。當別人認為,這是不利的背景環境時,淘寶搶先推出第三方支付制度「支付寶」,讓買方先把錢提存到支付寶,等收到貨後才確認撥款,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風險;且支付寶高喊「你敢用,我敢賠」,若被詐騙,保證全額賠償。 今年三月,馬雲接受媒體訪談時提到:「我們是逢水搭橋、逢山建道;沒信任,我就建立信任。銀行沒做好的事,我們來做。」「碰到強大對手或榜樣時,你應該做的不是去挑戰它,而是去彌補它。」 對手不是沒想過跟進,eBay也推出類似的服務,但最高僅賠償約新台幣一萬四千元。eBay前中國區執行長吳世雄認為,當時eBay已經是上市公司,「割捨利益」對於上市第一天就賺錢的eBay很難。 當時淘寶並非銀行,吸取大量資金,得冒著被指控違法吸金的風險,游走在灰色地帶,直到去年,支付寶才就地合法,取得執照。 淘寶後來還推出淘寶旺旺(後改名阿里旺旺),讓買賣雙方線上即時通訊。旺旺、淘寶、支付寶,成為營造交易信用的鐵三角。所有通訊內容都會被記錄,一有爭議,可立刻申訴排解。因此得到近五億消費者青睞,陣營自然越長越大。 夥伴,幫它留住消費者新服務遇反彈,辦公投決定去留 於是,淘寶龐大的生態體系就這樣長了出來,有人專門做模特兒生意,有人專門幫賣家寫營運軟體。光是淘寶外圍的軟體、代管、客服、外包等第三方服務,去年產值就達近新台幣七百二十六億元。 現在看起來,一切都很順理成章。但是想一想,這一群平均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要對應的是七百萬個賣家,還有無數來自不同行業的廠商。單是利益分配,就是很險峻的問題。 二○○六年,淘寶嘗試推出「招財進寶」服務,讓賣家花錢競標廣告推薦位,卻引起三萬九千名賣家不滿,醞釀罷市。馬雲立刻決定「公投」,經由會員投票,六一%反對「招財進寶」,於是淘寶撤銷了這項服務。 買家與賣家的利益平衡也是問題。淘寶堅持做評價機制,把商品的排序與賣家信用掛鉤,信用不好的賣家,商品會被排到後面,這就形同冒著店家流失危險。 我們問盧洋,淘寶的優先順序是什麼?他回答:「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淘寶不是不愛錢,只是它是倒過來想事情。「普通企業看到客戶口袋有五元,想的是如何把它賺到手,而阿里巴巴員工的責任,是幫助客戶把五塊錢變成五十塊,再從中拿出我們應得的五塊錢,這才是真正的服務。」 這家企業所有的管理與邏輯,也因此跟著消費者而走。因為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在變,所以,淘寶就要把權力釋放下去,讓最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員工反映真實。盧洋說:「這個行業只有兩種選擇,前進,或是後退。」 員工,沒大沒小才正常主管提出專案,沒人想做的就廢除 淘寶內部還有內網討論區,所有意見都署名,幾乎所有的主管都曾被批評。盧洋笑說:「我們都有共識,沒有被攻擊過就等於沒有領袖魅力。」 在淘寶,主管若提新專案,要在內部「招標」。如果十個項目,有兩個沒人選,那麼這任務就會被廢除,「這代表主管沒產生讓人很想做的事,這件事不可能做好。」而剩下的八個任務,如果有很熱門的,就請員工自己提案角逐,員工自己選擇,跟誰一起合作。 在這裡,當員工想做其他更有興趣的工作,主管就不該抵擋。只要工作滿一年,績效達到水準,員工要輪調任何部門,不需要原主管同意,只要新部門老闆認可就行。現在,淘寶各部門「新人」,有兩成就來自內部轉調。甚至,員工要晉升,也可以自主申請,有一半的晉升,都是由員工自己提出的。 所有的階級與部門藩籬,似乎都不存在。主管如果不放員工出去做想做的,也等於關上大門,不讓對其部門有興趣的人有機會進來。 難道公司不會失控嗎?「在一個程度內失控,沒什麼不可以,否則不可能創新。」 「你要相信,別人會比你聰明,」盧洋說。這或許與馬雲的格局有關。今年,四十九歲的馬雲宣布交棒,要給年輕人機會。他說:「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 馬雲與盧洋的回答,讓這個倒立帝國的秘密,逐漸解開。 淘寶能成功是從消費者出發,當公司內部把權力都交給站在第一線的人們,自然化為淘寶執行力與創新的能量。 創業時,淘寶的員工學歷低於eBay,但因為是喜歡的事,能做到為了使用者一天改三次網頁,這種事外商可能三個月都不見得能改一次。天貓網站營運部副總裁王煜磊說:「你要把自己做小,幫助旁邊這棵樹長得比你還要大。」 未來,銀行工作也搶來做三秒完成徵信,開放賣家微型貸款 淘寶把所有的數據都公開出來,讓夥伴開發創新的產品。淘寶,就投入更多時間,去改變世界。 「做戰略最忌諱的是面面俱到,所有資源在一點突破,才有可能贏。」馬雲說。 未來的淘寶,就是要靠數據繼續贏。例如,淘寶現在已經掌握中國近五億人的消費喜好,擁有六億五千萬用戶的「支付寶」甚至可以透過各個數據,去分析賣家信用,做微型貸款。過去銀行要花幾週甚至數月才能完成的徵信動作,三秒間,他們就能完成。累計有十三萬用戶向支付寶貸款共新台幣一千二百四十億元,不良貸款率僅○.七二%,還低於中國金融體系不良貸款率的○. 九五%。 淘寶內部有千人在分析數據,預測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支付寶甚至可以建立客戶流失預警模型,預測每個客戶未來三個月是否會出走,並且列管潛在的流失用戶。 《大數據時代》(Big Data,目前僅有簡體版)一書中提到,未來,數據將會像土地、石油和資本一樣,成為基礎資源。現在的淘寶體系,像是站在金礦上,它不是沒爭議與挑戰,例如支付寶可能無法跨國運作、商品品質良莠不齊。 但是,這個把自己做小的帝國,就是因為顛倒了我們所認為的遊戲規則,現在已因此坐擁了未來最夯的題材:中國內需、大數據概念股等,並且,還在持續改變世界中。 【延伸閱讀】1,000萬螞蟻雄兵,讓對手難模仿——淘寶生態鏈 淘寶平台2012年交易額約新台幣4.8兆元賣家700萬人創造1,000萬個周邊工作 處理客戶資料:聚石塔,淘寶自有資料平台,為商家提供雲端計算服務養模特兒:網拍模特兒有3萬4,431人,2012上半年產值新台幣52.5億元辦教學:與200多間大學合作,為賣家提供MBA課程幫忙做生意:設計軟體協助賣家管帳、躲「奧客」,目前平台上有8,000多個軟體送貨:一天產生1,200萬~1,500萬個包裹,占中國快遞業6成幫忙管品牌:從產品行銷、定位到買賣,為賣家一手包辦,約2,800家管錢:全球最大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寶,每天處理1億筆交易,超越PayPal 資料來源:淘寶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5大創舉打底,10年變全球網購龍頭——淘寶大事紀20033月,阿里巴巴集團創建C2C網站「淘寶」5/10,淘寶上線,以「免費」政策企圖打敗eBay持股的網路商場「易趣」10月,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成立,解決買賣雙方支付風險 20054月,評價系統與手機體驗功能同時上線;會員數、交易額及商品數躍居亞洲龍頭 20065月,推出競價系統「招財進寶」服務,被視為變相收費,遭抗議5月,馬雲辦「招財進寶」去留公投,61%贊成取消,隨後撤銷該功能,退還費用 20074月,支付寶以53.29%市占率成為支付龍頭 20084月,淘寶商城獨立(後改名為天貓),專攻品牌B2C生意 20103/8,建立消費者維權平台,向買家承諾:「你敢買,我敢賠。」當年共處理1,400萬件侵犯知識產權的商品,懲罰57萬侵權會員4月,推出數據資料服務「數據魔方」6/8,成立浙江阿里小額貸款,小額信貸給網商7/8,導入違規扣分程度、退款比例、投訴次數等賣家信用做搜尋排序7月,所有賣家通過實名認證,保障買方權益 20127月,成立台灣辦公室,宣布註冊會員有50萬人 20131/3,馬雲將集團7大事業拆成25個事業部,被視為為淘寶與支付寶上市鋪路。預估將是臉書後最大IPO上市案3/11,馬雲宣布陸兆禧出任下任阿里巴巴集團CEO 資料來源:淘寶、《阿里巴巴神話:馬雲的美麗新世界》、《淘寶創業內幕》等書整理:曾如瑩 |
馬克·庫班(MarkCuban,1958.7.31—),出生在美國匹茲堡市,曾在印第安納大學打過四年橄欖球,畢業後一直在俱樂部打球,1983年創立計算機資訊公司MicroSolutions,並在網絡經濟最繁榮的時候轉賣給了美國最大的在線服務公司。2000年1月14日,庫班購買了NBA球隊達拉斯小牛隊。馬克·庫班「為勝利不惜一切」的格言已經感染了整個球隊,成為小牛隊的精神。
以下為馬克·庫班的自述:
24歲時,我離開了印第安納州,開著1977年生產的菲亞特(Fiat)X19型號轎車,行駛在前往達拉斯的路上。這轎車的底板有一個洞。我每開60英里就需要給它加一次油。我之所以選擇去達拉斯是因為我大學裡的一些好兄弟的建議,他們說那裡氣候好,工作機會多,還有很多美女。就算我沒有聽到前兩個理由,第三個理由我肯定是聽到了的。
但是讓我先說說之前的經歷。我已經在印第安納州待了幾個月,供職於一家名為Tronics 2000的公司。在此之前,我生活在家鄉匹茲堡。1980年,22歲的我從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畢業之後,加入了位於匹茲堡的梅隆銀行(Mellon Bank)。那時,許多小型的地方銀行仍舊在紙上辦公。梅隆銀行有一個部門專門負責幫助這些依靠紙上辦公的地方銀行改換為電腦化辦公。這就是我所做的工作。在梅隆銀行,我的同事都是那種有一份工作可干就心滿意足了的。而我想更富有開創精神並且凡事都更加積極主動。我曾向CEO呈遞過報告。有一次還把一篇敘述公司如何通過預扣社會保障費用來節省開支的雜誌報導剪下並寄給他,而他給我回了一封感謝信。我後來又開始創建了一個「菜鳥俱樂部」,邀請高級主管和像我一樣只有20多歲的年輕僱員們共同參與「歡樂時光」(方便在職人士下班後消遣的酒吧優惠時段——譯註)聚會,聊聊天,分享經驗。此後,我又更進一步,開始撰寫通訊郵件,向大家報告當前項目的最新進展。我試著在報告中注入一些幽默元素,以為上司會因為我的這些舉動而對我喜愛有加。
然而,有一天,我的老闆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把我訓了個狗血淋頭。他對我吼道:「你***以為你是誰!」我告訴他我只是在試圖幫助梅隆賺更多的錢。他告訴我我永遠不可以僭越於他,否則他就滅了我。那時我就知道,是時候走人了。就這樣,我回到印第安納,然後又踏上了去往達拉斯的路。
結果證明,這並不是我最後一次與上司陷入此種爭端。
在達拉斯,我搬進一套狹小的公寓,與另外五名好友同住。那個地方名字就叫「村子」(The Village),當時是全美最大的綜合性公寓樓,住著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我是最後一個搬進這套公寓的,裡面只有三間臥室和三張床,我睡在地板上。我沒有衣櫥也沒有櫃子,只能把我的衣服堆在角落裡。公寓裡本來就已經亂得像一個垃圾場了,而我們卻把它弄得更加雜亂不堪。
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有錢,但是我們卻度過了一些狂野的時光。我們為了省錢而在公寓裡辦派對。當我們出門時,我們約定好每人最多只能花20美元。我們會去一個名叫「Fast and Cool」的商店買12美元的香檳酒。我們像富家子弟般到處轉悠,卻不懂優質和劣質的香檳酒有何不同。
我們六個人分攤750美元的房租。為了拖延付房租的時間,我們會寫好支票,然後我們其中一人收全其他所有人的支票並把錢存到銀行。之後,這個人會把房租付清。這會給我們三四天的寬限。有一次,我們的室友多比(Dobie)在收完大家的支票之後就跑了。那是我們最後一次見到他。
我的室友們一個在達拉斯最差的居民區賣防盜欄,一個是服務生,還有一個是建築工。我最開始在達拉斯人氣很旺的一家名為「Elan」的俱樂部當酒吧招待,但是做招待並不是我的最終目標。我想自己創業。
在做酒吧招待的同時,我也在申請工作。我得到一家名叫Your Business Software的公司的面試機會。他們面向企業和消費者銷售PC軟件。當時我剛花99美元買了一台德州儀器生產的電腦並且開始自學編程。他們對此頗為讚賞。同時他們也對我願意閱讀所有的軟件操作手冊印象深刻。因此我順利得到了這份工作。他們給我1.8萬美元的年薪,外加提成。
我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不僅是因為我賣軟件賺錢,最重要的是,我正在學習和瞭解個人電腦和軟件產業,同時也在積累客源。在進這家公司九個月之後,我得到了一筆價值1.5萬美元的生意,客戶是一位名叫凱文(Kevin)的人。而因此,我將得到1,500美元的提成,這可是一大筆錢,足以使我搬出公寓並有一張自己的床。
我讓我的一位同事在辦公室裡幫我打掩護。而我打了個電話給了我的老闆,也就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叫邁克(Michael)。我告訴他說我將接下這筆銷售,以為他會十分興奮,但是他卻沒有。他讓我別這麼做。我當時想:「你是在逗我玩嗎?」我決定無論如何我都要接下這筆生意。我想當我帶著15,000美元的支票出現時,他就會沒事的。
但是,當我回到辦公室時,他當場就把我炒了。因為我不服從他的命令。他是那些眾多講究排場和愛裝腔作勢的首席執行官之一,也如他們一樣,隨時都擺出一副「難道你不知道我是誰嗎?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嗎?」的姿態。他努力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表現得像一個首席執行官。他穿著得體,但是他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他從來不干實事。他從來不主動外出進行銷售。那時我就意識到「銷售額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至今仍信奉著這個道理。他是我的導師,只不過是反面的。直到現在,每當我想起他做事的方式,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他使我對於頭銜十分迷信。我從來不將自己列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我的公司,沒有首席執行官。我是總裁。
但是被那家公司辭退是我商業生涯的決定性因素。我那時就決定要創建自己的公司。我沒有什麼可損失的,並且我知道我有什麼事必須去做。當時我25歲。我回去找到了手中握有價值15,000美元的工作的人並且告訴他,我還沒有錢,但如果他能給我這份工作和薪水,我會好好幹並且這將幫助我開創我自己的公司。他欣然答應了。
接著,我創立了一家名叫Micro-Solutions的公司。我擔任PC顧問,銷售軟件,做培訓並且配置計算機。我自己寫程序,讓自己沉浸在計算機產業中,學習微軟和Lotus軟件,並且認真觀察那些聰明人如何促成一件事情並使之順利運轉。記得有一天我要開車去奧斯汀一家名為PCs Limited的公司取一些PC部件。這家公司由一個比我還年輕的孩子在運作。我們坐下來聊了好幾個小時。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我記得我告訴他說:「兄弟,我想我們倆都很有前途。」這個「哥們」就是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
那一年,我決定把Microsolutions併入區域網路。我們把中小規模企業的PC進行聯網,這樣員工們就可以互相分享信息。我們是最早做這個的公司之一。我們轉售TeleVideo及Novell公司的產品。這確實是我之後事業的基礎。MicroSolutions成長為一家年營收3,000萬美元的公司。幾年後,我把它賣給了網絡服務公司CompuServe,這使我有能力創建AudioNet,也就是Broadcast.com的前身。而我的合作夥伴托德·瓦格納(Todd Wagner)把它賣給了雅虎。後來又有了達拉斯小牛隊的收購和還有其他大家都瞭解的事情。
哦,對了,在幾年以前,我從我的舊室友多比那收到一封郵件,裡面寫道:「你過得怎麼樣?」我回了封郵件告訴他說,在他歸還我在「村子」公寓裡他拿走的本應交房租的125美元之前,我不打算和他說話。他把支票寄給了我。我把它兌現了。
| ||||||
如果一百年,你只需要了解一個趨勢,這個趨勢就是:頁岩氣。 它,比金磚四國崛起,影響更深遠;它,正在改變人類穿衣服、駕駛汽車、開飛機的歷史。為了探索這項改變,《商業周刊》團隊飛越一萬多公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Texas,簡稱德州)展開長達四千公里的搜尋。 一顆距今超過一.四億年、距離台灣一萬多公里遠的石頭,正在改變世界。它讓美國工業告別一百六十年的石油歷史,是日本廢除核電的解方;它能造飛機、手機,還能變身成可樂瓶子與衣服,經濟成長與生活少不了它。 它終結石油獨大的時代讓美股創新高、台商每天賺一億 中東石油影響力,因它快速消退,宣告美國、中國新兩大能源強權時代來臨;更不為人知的是,台灣人光是靠它,現在一天賺超過新台幣一億元,是台商的超級印鈔機;台灣人要廢除核電,它是我們不能少的解方;甚至連落入敗部的國光石化,都因為它而出現了復活的曙光。 這裡,更吸引蘋果、摩托羅拉、三星等大廠蜂擁而至,美國企業獲利能力大增,成了美國股市頻創歷史新高的秘密。 近一年,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大漲二四%,其中原油天然氣精煉類股更飆升一.二倍,可見這顆石頭的威力。 四年後,美國不僅將奪回世界工業強權,亞洲市場基礎工業原料價格,也是美國說了算;七年後,石油第一大國變美國,中東、俄羅斯石油退場。這個改變,迫使日本、韓國與中國此刻都要跨海去搶天然氣,卡位戰打到二○一七年;不管台灣參不參與,你的主要競爭對手正在搶,未來競爭力與財富都已被這顆石頭緊緊繫在一起。 在聖安東尼奧,看到本尊花五十萬美元,鑽出鸚鵡螺化石 四月二十四日,我們在德州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獨立鑽探公司Black Brush共同執行長暨營運長梅齊(Phil Mezey)拿出了一塊石頭,是從地底二千四百多公尺取出來的石頭。 就是它改變了世界,直徑約十五公分、高度三十公分的石頭,竟然要花費五十萬美元才能取出來。這是最標準的頁岩,因為深藏地底,受到高壓影響,它的硬度跟花崗石一樣,仔細看,石頭上竟然有貝殼化石。 原來,這是奧陶紀到白堊紀時期留下來的,當時鸚鵡螺這類貝殼類生物大量繁殖,死亡之後成了地底的化石,現在它竟然成為你我生活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石頭跟生活有什麼關係?四月二十六日,我們到了德州墨西哥灣畔的舒適角(Point Comfort)找答案。 經營之神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在這個地方,利用德州的石油,建構了石化上、中游的垂直體系,這是王永慶成為塑膠大王的秘密基地。 台塑美國「近水樓台」做衣服的纖維、賣洗澡用的瓦斯 起步是靠石油,然而我們在台塑美國德州廠,卻看到不同的景象。地下埋了一條又一條的管路,延伸到距離工廠約三十公里一處叫鷹灘(Eagle Ford)的地質板塊,這裡已探知藏有頁岩的面積比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還要大,這裡的頁岩被開採成為頁岩氣,輸送到台塑美國廠。 地面上,則蓋了全新頁岩氣分流工廠,將頁岩氣細分成為甲、乙、丙、丁烷;接著乙烷又進入裂解廠變成乙烯,丙烷脫氫則成了丙烯,丁烷送到碼頭準備出口。 用簡單的白話說,甲烷就是你我家中的天然瓦斯,可以發電也可以洗熱水澡、煮飯;乙烯是衣服、寢具、玩具的原料;丙烯則成為汽車、手機、電腦的外殼,還能再加工成為飛機、自行車的碳纖維;丁烷就是桶裝瓦斯。 化石不僅變成氣,還在德州變成生活常見必需品,甚至現在美國生產鋼鐵,都用頁岩氣做為原料,食衣住行樣樣少不了它。 去年一整年,台塑美國賺了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是台塑集團最賺錢的子公司,就是因為它用頁岩氣為原料,替代了高價的石油。一樣賺錢的還有過去從沒接受過訪問的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女婿、華美化學(Westlake)董事長趙元修。 跟台塑一樣,華美也是用頁岩氣做為原料。為什麼用石油跟用石頭差這麼多?台商亞洲化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楊朝諄說,用頁岩氣生產乙烯,成本只有亞洲的一半,再生產成為工業原料或半成品賣到亞洲,幾乎是一噸賺一噸。 天然氣比礦泉水便宜價格僅亞洲14,賣不掉只好燒掉 頁岩氣有多便宜?我們到了鷹灘上的小鎮卡尼迪(Kenedy),草原的夜空竟然出現了一盞盞火炬,原來這裡的天然氣比礦泉水還便宜,因為美國目前只批准向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國家及日本出口天然氣,所以有兩萬口頁岩氣井的鷹灘,產出來的天然氣不僅價格只有亞洲的四分之一,而且還多到賣不掉,多餘的只好就地燒掉。 鷹灘還只是全美的一部分,十年前,美國天然氣不僅貴,還嚴重不足,在沿海蓋滿接收站,要從中東進口;現在整個大逆轉了,本來擁有進口執照的人,全部去關說華府,希望能改為出口執照。 在阿靈頓,遇見「田僑仔」準備養牛的地,探勘公司高價承租 天然氣多到白白燒掉,誇張到衛星照到美國竟是一片發亮,特別是德州與北達可達州。問題是,這樣便宜的天然氣是怎麼來的?我們前往德州的阿靈頓(Arlington)一探究竟。 在德州阿靈頓,我們見到了來自台灣的電力學專家—— 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電機系教授及能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李偉仁,他買了一塊十五英畝的農場,退休後要養美國牛。 他做夢都沒想到,農場地下竟然有頁岩氣,探勘公司上門租了他的土地,讓他賺回買土地的錢,而且每個月可以收到兩張支票,第一是按比例分配開採頁岩氣銷售的利潤,第二是頁岩氣管路通過他的土地,必須付給他租金。 這樣的傳奇在美國處處都有,趙元修說,在墨西哥和德州邊境,還有養牛的農夫碰到銀行家主動上門,給他一張十億美元支票,他一夜致富。開採頁岩氣,成了德州全民運動,甚至蔓延到全美,「美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下都有頁岩資源。」 有這樣好的事嗎?美國竟搖身變成一個超級天然氣與油田。石頭怎麼能變出天然氣來? 鑽頭轉彎,地底像八爪魚裂開洗出油和氣,不用再向中東進口 趙元修說:「探油行業在美國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有部老電影叫《巨人》(Giant),我小時候看的,以前是打油井成功時,石油像噴水一樣,但現在是不可能的。」 原來是石油快沒了,「現在是從一粒粒的黑點,把油吸出來,是一種採礦技術。洗出沾黏在石頭上的一點點石油,接著打破石頭,逼出天然氣,」趙元修說,這麼大的改變,取決於兩大技術:水平式鑽井(horizontal drilling)與水力壓裂(fracking)。 水平式鑽井讓鑽頭可以轉彎,因此,鑽一個井,下面像個八爪魚,可蒐集四面八方的石油或天然氣;水力壓裂則是用水壓加特殊的化學液體爆破石頭。 正確來說,這個技術叫非傳統性能源,是一種採礦技術,不管是頁岩,或含石油的油頁岩、砂,甚至其他化石,都可用這兩個技術提煉出天然氣與石油,因此美國現在同時增加了石油與天然氣產能。 萊斯大學能源研究中心教授梅德洛克(Kenneth B. Medlock Ⅲ)說,其實美國很早就知道頁岩資源的存在,而且這兩個技術從一九六○年代就有研究,過去每次發生石油危機,美國總是會有人討論要發展這兩種技術開發頁岩氣與頁岩油的資源。 但為什麼當初美國不開採?因為半世紀來,人們總是很幸運的在危機後發現巨大的油田,例如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石油,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油國。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全力發展頁岩氣這個非傳統性能源,開啟了點石成金的傳奇,也同時想拆下了中東這顆「炸彈」。 在休士頓,發現便宜公式鑽井三十天能用三十年,兩年就回本 超級油田從深海、中東,變回到美國人的腳底下,水平式鑽井與水力壓裂技術更突飛猛進。在休士頓(Houston),我們拜訪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桑切斯能源(Sanchez Energy)執行長桑切斯(Tony Sanchez Ⅲ),他說,原本鑽井要九十天,現在只要三十天,每口井的成本介於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美元,大約兩年就可回本,平均每一口井生產期高達三十年。 令人好奇的是,要租土地、鑽井,還要打破石頭才能產氣,成本似乎非常高,那麼要怎樣的價格才能賺錢?他說,只要油價在每桶四十至六十美元,每百萬英熱(MMBtu)的天然氣價格在四.五美元,開採頁岩氣和頁岩油就能賺錢。 所以世界原油的價格變了,趙元修說,過去是美國自產的西德州輕原油(WTI)比北海布蘭特(Brent)貴;現在倒過來,兩者之間一度還差了二十美元。 特別便宜的是天然氣,楊朝諄說,假設要得到一樣的產出,目前美國天然氣的價格相當於油價每桶三十到四十美元。因此美國工業告別石油,大量用天然氣做為原料,也告別了中東。 巴菲特發運輸財火車拉百個原油槽車往沿海跑 在德州的草原上,我們看到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掌握趨勢,賺這一波石頭財。 本來美國要的石油,得從中東裝上油輪,運往美國沿岸的煉油廠。能源運輸公司NuStar執行長安納斯塔西奧(Curt Anastasio)說,現在完全相反,德州和美國北部不斷生產出原油,完全改變了美國的石油地圖,他們以火車運輸石油,從德州、從內陸到沿海煉油廠,每天達一百萬桶的運量。 他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火車運量需求,全是為了將頁岩開採出的石油運出產地,到美國沿岸。因此巴菲特的伯靈頓北方聖達菲公司(BNSF)發了運輸財,到處可見到BNSF拉著上百個原油槽車往沿海跑。 接著巴菲特宣布,BNSF全面使用天然氣取代柴油,成本足足可以省八成。除了火車,公用交通系統、公車也在改變,德州石油大亨皮肯斯(T. Boone Pickens),正在默默推動的美國新替代交通燃料方案,沿著高速公路蓋天然氣加氣站,讓美國運輸業改用天然氣。 我們到了聖安東尼奧的天然氣公車VIA城市運轉公司,見證了這個趨勢。公車改用天然氣;還有發電廠,電力公司CPS告訴我們,天然氣發電是未來成長最快的能源,核能停止擴張;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放緩腳步。 世界的經濟版圖、甚至主導世界能源的霸權,也因此改變了。國際能源署(IEA)預估,美國到二○二○年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 在奧斯汀,目睹製造業回流過去沒人投資,現在是問誰還沒來 在美國,我們看到的不是能源霸權,影響最大的是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經濟,世界製造業 重心正從中國往美國移。「這是一九七九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投資熱潮。」趙元修說。過去從沒有人說要到德州投資,現在反而是問,誰還沒來。 Energy Capital執行長平克頓(John W. Pinkerton)說,此刻有十三家頁岩氣的分流廠正在德州擴廠,每家約投資三億美元。此外,還有八家類似六輕的投資案也宣布擴廠。 簡單的解釋,美國最快將在四年內成為全世界基礎工業原料的最大生產國,也是增長最快的地方,預計到二○一七年,增加八百萬噸,相當於目前中國一半的產能。成本只有中國一半,美國製造復興有了堅強的基礎。 對於台灣來說,美國快成為亞洲工業原料市場的決定者,「一旦亞洲產能過剩,可能面臨一場美國屠殺亞洲業者的殘酷戰爭,連中國也逃不了,」楊朝諄相當擔憂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一個現象出現了——美國石化廠各個成了超級印鈔機,亞洲石化業卻在損益之間掙扎。 州政府招商講中文祭出免稅牌,歡迎國光石化移民 在德州還出現了一種景象,美國官員比中國官員會招商,二十年前招商的中國官員都會學一點台語,拉近跟台商的關係;德州博爾郡經濟發展局局長馬奎斯(David Marquez)則是用中文名片,還要我們要用中文稱呼他「馬局長」。 這個馬局長已經招了日商、韓商、台商東元、中國企業到德州投資,德州州政府經濟發展及旅遊部總監戴默森(Aaron Demerson)更直接用中文告訴我們:「歡迎國光石化到德州投資。」 戴默森說,靠著德州產石油、天然氣的財政優勢,可以不收州稅,等於比別的州少一○%左右的成本,而且德州有機會就會減稅,他說,最近德州議會正在討論一項十億美元的減稅方案。 免稅、減稅跟當年中國一樣,再加上原料與能源又便宜,五月二十二日,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首度透露,Mac電腦也將移回德州生產組裝。接著摩托羅拉宣布也要在德州設廠,生產首部在美國裝嵌的智慧型手機。 韓國三星靠剛剛才投產的德州奧斯汀(Austin)廠,一舉在二十八奈米製程產能超越台積電,而且還準備再加碼投資,繼續挑戰台積電的晶圓代工霸主地位。一個遠在一萬公里外的石頭革命,竟赤裸裸上演著一場三星與台積電的跨國大廝殺。 現在連中國的紡織廠都來了,「馬局長」說,中國海陽市一家紡織廠也前來投資,名字是Shantex,來德州做成衣外套。 代價是污染和地震若公開化學配方,技術會被學走 龐大經濟效益背後是環保爭議,耗水、污染,是這顆石頭能不能蓬勃發展的障礙。梅德洛克說,當注入岩層、使用過的水被抽取回來之後,卻沒有足夠的設施來淨化,或者排掉這些水,水污染疑慮從沒停止過。 其次是地震問題。地震並不是來自於水力壓裂,而是當水力壓裂使用過的水取出之後,注入到另一個廢水井,不幸的是,有些廢水井裡頭有斷層,當水注進去時,造成兩塊斷層滑動,結果產生地震。 雖然不是每個井都有斷層問題或造成地震,但李偉仁說,以往沒有地震的德州、奧克拉荷馬州,現在也有了。這是石頭革命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另外一個聲音出來了,要求探勘公司公布化學配方,以解除環境污染的疑慮。問題是,化學配方一公開,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就可以取得美國研究多年的秘方,俄羅斯、歐盟、阿根廷也都有頁岩氣,而中國才是蘊藏最多的國家,屆時最便宜的頁岩氣不再只屬於美國,超級油田與能源大國可能變中國,也讓製造霸權之爭變成未知數。 一場石頭帶來的世界大改變才剛上演,世界的財富、經濟版圖,甚至霸權都會因此而改變。不僅生活中的必需品或未來的電力來源都被牽動,財富也因此改變,頁岩氣已經帶來了全球化的成本與製造大革命,沒有人能避得開。 【延伸閱讀】2020年,天然氣發電成長近2倍——美國電力來源占比變化 煤炭 2010年45.86% 2020年(預估)34.39% 核能 2010年31.78% 2020年(預估)23.46% 天然氣 2010年6.93% 2020年(預估)19.57%再生能源 2010年8.40% 2020年(預估)14.45% 資料來源:美國最大市立電力公司CPS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美國的便宜貨,外銷貴4倍!——3分鐘了解頁岩氣 Q1.台灣有沒有頁岩氣?能從美國進口嗎?幾乎沒有。台灣頁岩氣儲藏量非常有限,從成本考量都不具備開採價值;台灣與美國未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因此無法從美國進口頁岩氣。 Q2.能取代石油嗎?頁岩氣便宜,會取代一部分傳統石油的需求,尤其是石化、鋼鐵等產業原料。但在交通工具應用上仍未普及,僅公車、火車等公共交通開始應用天然氣。 Q3.美國開採,對中東有影響嗎?頁岩氣使美國得以減少石油消費量,降低對進口能源和中東的依賴,還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爭論是否要減產以支撐油價。 Q4.台灣的天然氣價格會下跌嗎? 不會。美國本土開發的頁岩氣,用管路送達用戶,價格很便宜。但出口必須壓縮成液化天然氣,以輪船運送,造成亞洲天然氣均價比美國貴3、4倍。 Q5.可否取代核能發電? 目前仍無法取代核電,但天然氣發電量的占比將提高。 Q6.頁岩氣、頁岩油和油頁岩有何不同?油頁岩(oil shale)是4,000萬~5億年前的老沉積岩;頁岩氣(shale gas)和頁岩油(shale oil)就是頁岩層中開採出的天然氣和油。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石頭如何變黃金?——頁岩氣、頁岩油開採流程 1.圈地鑿井在地面架設約30公尺高的支架,用約30公分寬的鑽頭往下鑿洞 2.垂直探鑽往下探鑽1,800~4,500公尺,直到頁岩層 3.橫向轉彎碰到頁岩層後,鑽頭轉成水平方向,繼續鑿1,000至~3,000公尺,約進行3~4週,直到發現頁岩氣儲量豐富的位置 4.橫向轉彎碰到頁岩層後,鑽頭轉成水平方向,繼續鑿1,000至~3,000公尺,約進行3~4週,直到發現頁岩氣儲量豐富的位置 5.洗出油、氣沙粒撐住縫隙,高壓水洗出頁岩氣和頁岩油,帶回井口 6.運送出去頁岩氣透過地下管線直接傳到化工廠;頁岩油則用卡車和火車載去煉油廠 7.撤掉支架鑽井和水力壓裂完成後,僅留下密封的井口和管路,由電腦遠端操作,持續開採,單一口井可開採30~50年 8.變成原料頁岩氣被送到石化廠,分解出化學元素,成為塑膠、聚脂纖維等原料,可用來做衣服、飲料瓶等 | ||||||
SENSE隨筆130615
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康仔執筆
牛 —– 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忘記牠的重要性,牠郤是影響我們最深,我們亦影響牠們很大的一種動物。
原生地: 歐洲。
牛的特點:
分類上屬於 有蹄類哺乳動物, 同類包括馬,羊, 總之有蹄者大都歸屬此類。
而牛的構造更特別之處是「反芻」。*** 牠的胃分作四隔,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與 皺胃。
1.瘤胃功能: 暫時貯存食物 及 微生物發酵。
2.蜂巢胃:蜂巢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主要功能如同篩子,將隨著食物吃進去的重型廢物,如釘子和鐵絲,貯存其中,隨後處理。
3.重瓣胃: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擠壓磨碎食物。 另一個是反芻作用: 食物按順序經過這四個胃室,其中部分在進入重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其過程稱之為『反芻』。
4.皺胃: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 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 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 食物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這種過程讓牛把人類不能在植物性食物中分解出來的蛋白質與脂肪,轉化為牛肉及牛乳,讓人類吸收。
馴化:
歐洲的牛都來自同一個祖先, 那就是絶跡了的 “歐洲野牛”, 兩百萬年前從印度演化出來,然後向西遷移,距今二十五萬年前抵達歐洲。 在體格上牠比今日己馴化的牛種更大型 (是否表示當時的草更多,更有營養,牛的運動量更大或其他原因呢? 暫時找不到資料核實。)。
在距今約八千到六千年前,人類馴化了歐洲野牛,而未馴化的歐洲野牛則繼續在野外生活,至1627年最後一隻在波蘭死亡。***
象徵性:
在遠古時期許多文明裡,牛當作宗教上的象徵。
有些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以牛角作為徵號, 古埃及的母神與豐神是以牛的外型出現的。 一些大型陪葬品亦涉及牛。 在希臘神話及慶典裡亦用到牛,如雅典奉獻給宙斯及雅典娜的祭品,每年要用上百隻公牛。 羅馬繼承了希臘文化,現代西班牙鬥士挑戰公牛,可能來自羅馬鬥戲的承傳。
實用性:
十七世紀初期,西王牙征服墨西哥後發現大部份地區無牛及大型動物,運輸及犁耕均由人力完成。於是歐洲移民帶來了大型動物,改變了生態面貌。
牛確實幫了人類不小忙,例如遠古至今的衣著,從實用價值高的保護性皮具如狩獵戰爭文化的皮具,演化至今要靚多過重質的有型皮革用品。
牛放個屁都會影響人類:
2000年時,牛的生意額全球每年高達六百億美元, 故此大量的土地開闢為牧牛場。 人類改變生態環境,砍伐森林,以穀物飼養牛隻。 (浪費牛的四個胃,導致一些窮人沒飯吃。)
最可笑的是,由於牛太多,牛群放個屁、打個嗝兒,就造成大氣中“甲烷” 過多。 2007年,英國政府斥資1.1百萬歐元來對抗這現象,要農業科研部研發改變牛群消化系統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