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融資期極短只屬過渡性質私有電盈貸款滙豐無意分銷


2008-02-12  AppleDaily


【本 報訊】為電盈(008)大股東盈科拓展就私有化電盈而提供財務支持的滙豐銀行,據悉,因涉及的過渡期信貸期限極短,雖然去年有份參與電盈238億元銀團貸 款的銀行,亦希望參與分銷今次貸款,但相信就該過渡期貸款進行一般銀團分銷的可能性不大,迄今滙豐仍沒有向其他銀行發出邀約函,料最終很大機會由滙豐獨力 「坐晒」整項過渡融資。記者:劉美儀

去年9月,電盈與20家銀行簽訂238億元再融資貸款,據悉,除了循環信貸部份外,其餘已被全數提 取,儘管該宗貸款是借予電盈旗下HKT集團作業務重組,但因貸款文件內已載有電盈可能私有化等重組發展條款,故現時電盈通過私有化方案,並無牴觸銀團條 款,更不會構成潛在違約事件(EOD),否則貸款銀行早已召開會議與電盈磋商。

仍未邀其他銀行參與

有參與該項銀團貸款的銀行 稱,關注私有化之後,電盈未來的核心業務收益前景;電盈私有化建議在小股東反對聲中通過,公司旋即傳出裁員減薪,引發員工抗議罷工,消息指有關舉措,短期 雖具節流作用,但中長線看,不排除會損害公司社會形象,以至影響用戶進一步流失,削弱其現金收益,貸款銀行對此不無憂慮。滙豐及中銀香港(2388)分別 為電盈大股東盈拓及第二大股東聯通集團,合共提供百多億元過渡期信貸,據了解,期限將與本月24日高院聆訊批准私有化方案,並向小股東寄發私有化現金支票 的期間同步啓動,盈拓及聯通之後會利用電盈派發的股息,償還該過渡信貸。消息說,有關融資期限極短,可能僅及1、2個月至最長半年,故不存在再進行一般銀 團分銷的空間,估計融資息差或逾1厘。

貸款料涉數十億元

不過,私有化即使獲高院通過,仍不能杜絕小股東提出訴訟的風險,消息 稱,因司法覆核而被法院頒佈臨時禁制令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抹煞,但要完全推翻已獲法院批准的議案殊不容易。《基點》雜誌早前報道,擔任盈拓財務顧問及提供數 十億元私有化融資的滙豐,尚未決定是否獨力包銷,抑或分銷其他銀行參與。按私有化文件,完成後電盈要向盈拓及聯通派發逾180億元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85

租赁过渡三四年 杜双华团队或撤离日钢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5/20090915034207212.html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日照

        在按照重组协议租赁经营一手创办的日照钢铁后,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第一次做出了“撤出日照”的假设。

        “即使我们这个团队撤出日照了,也不能让接管的人说日钢给山钢留了个烂班子、贪队伍。”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日照钢铁集团 (以下简称日钢)9月7日召开的150多位厂部级以上职员参加的内部协调会的会议记录上,杜双华如此表述,这也迎合了外界对这位燕赵汉子将退出日钢的猜 测。

        “按照协议内容约定,签约后我们原管理团队将作为租赁方继续经营管理日钢资产,直到山钢日照新公司一期投产之后为止。”杜双华对山钢重组日钢过渡期进行部署,该会议的主旨就是传达9月6日山钢重组日钢的协议。

租赁期为谈判预留时间

        “山钢给了我们3、4年的租赁期,重组后盈亏自负。一方面是对我们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杜双华说。

        这个租赁期即是此前媒体报道的“过渡期”。山东省国资委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省政府正在完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规划,其中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是“三带”中的“一带”,“精品钢基地规划已经基本完成。”

        “山钢日照精品钢项目建成投产大概需要三~五年(建设)周期。”日钢秘书处主任赵永钦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在这一时间内,日钢现有管理层仍旧负责企业的运转管理。“这个过程短则三年、长则四年。”杜双华也证实。

        记者在日照调查期间发现,虽然刚刚签约了没几天,精品钢基地也没有动工建设,但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并在日照市建设银 行济南路分行租赁了办公场所。“两个月前他们(山钢)就在这里了,铁矿石(办公室)也在这里。”银行一楼的保安告诉记者。昨天,山钢内部人士证实,该办公 室“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

        “山钢‘收编’日钢的决心由来已久,只不过涉及各项经营细节,才久拖未决。”有商务部研究员表示。

        “现在的(重组协议)只是达成了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人、财、物还在进行进一步的谈判。”日钢集团方姓女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双方已经在日照成立了专门的谈判小组,谈判内容“包括资产、债务债权、人员安置、土地等30多项”。

        “(谈判)刚刚开始。”记者昨天致电该办公室时,相关人士拒绝透露谈判进程,并表示谈判结果须汇报山东省政府后才能对外发布。

        “谈判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赵永钦也表示,此前协议中规定180天内完成谈判,但鉴于30多个细节谈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180天只是基本设想,也可能延期。”

        “租赁期是给(具体细节)谈判预留的时间。”上述研究员表示,租赁期截至  “山钢日照新公司一期投产”是个含混的时间节点,协议的细节 谈判将成为租赁期长短的有效依据,但他认为谈判周期也很难缩短。“开源控股近30%的股权、两万多名员工去留等问题最为棘手。”

杜双华酝酿撤退?

        一向沉默寡言的杜双华9月7日首次露出了“撤出”的口风,虽然仅仅是一个假设,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假设是杜双华团队“留给未来的台阶”。

        “杜双华已经多次阻止山钢入主,甚至动用‘借壳上市’等招数,与山钢和政府交恶已经非常明显。”有社科院研究人士说,租赁期结束后,日钢 将成为山东省国资委下属企业,其人事任命须通过国资委和山钢审批。重组之后,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将发生相应调整,同时为保证下属企业“听话”,“ 山钢人”会大量进入新日钢,这也将挤压杜双华团队的生存空间。

        实际上,虽然重组细节尚未确定,但山东省方面已经有了“去杜双华化”的框架,即推动日钢新公司整体上市,并通过二级市场全面回购杜双华等原股东所持33%的股权,以实现山钢完全控股日钢。

        昨天,日钢管理人士已向记者默认该框架确实存在,但他拒绝对杜双华关于“团队退出日钢”的假设作出评论。

        记者在日钢家属区随机采访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员工认同“团队退出日钢”的假设。

        在双方签署的协议里,明确要求杜双华租赁期内必须在任。那租赁期结束后呢?

        “需要听从省里的任命。”赵永钦答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4

S60闪电落户成都:“李书福式智慧”应对沃尔沃过渡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1/3OMDAwMDE5MTQ3OQ.html

 

本报独家消息,李书福已经决定,将最新款沃尔沃S60引进中国,在吉利成都工厂代工。此前申报的方案是:在上海嘉定和大庆建立两个产能均为20万辆的工厂。而按照正常流程,吉利两个新工厂从建设到正式投产,至少需要两年。

为应对后续资金、嘉定区政府在内的股东投资回报的双重压力,用代工方式尽快让沃尔沃打开中国市场也许是李书福最容易做出的选择。

嘉定区计划五年收回投资

吉 利成都基地位于成都龙泉经济开发区,此前该基地曾被吉利规划为汽车配件生产,但在吉利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后,吉利并不希望西南成都基 地仅停留在生产零配件层面,因此将基地定位为生产SUV等整车的基地。首款SUV车型——全球鹰GX718已于去年10月28日在成都龙泉正式下线。

“龙泉开发区政府一直希望沃尔沃项目落地,不排除未来除了S60,龙泉基地也会成为沃尔沃在中国的第三个基地。”成都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认为,毕竟另外两个基地李书福只是大股东,占股为60%,而成都工厂是吉利全资控股。

8月2日当地时间下午1∶00,吉利以13亿美元现金外加2亿美元票据的支付方式,正式与福特汽车完成了沃尔沃轿车资产的交割。

注 册地在上海嘉定区的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公司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的主体。通过这家公司,吉利向福特汽车支付了12亿美元。吉利兆圆为吉利集团、大庆国资 委、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嘉定开发区持股60%,嘉定国资持股40%)三方按51∶37∶12出资比例组建的合资公司。13亿美元现金中,另外1亿美 元为银行借款。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沃尔沃国产事项上小股东们没有发言机会。一位接近嘉定区核心决策层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沃尔沃项目 上,嘉定开发区的投资史无前例。“此前当地仅有少部分企业,当地政府象征性投1%-2%的股份,在操作过程中仅作为投行的性质参与,而这次12%的投资额 度和投资方式都是第一次。” 虽然嘉定区是最小股东,但是由于基地落户嘉定,未来当地政府还将为吉利沃尔沃项目提供运营资金支持。“对于嘉定来说,最主要的事情肯定是投资资金的安全 性。”

2009年11月,嘉定开发区主任郁建华和副主任谈兵,亲自驱车赶赴杭州会见李书福。这次谈判是嘉定区和李书福就入股沃尔沃项目一事的首次谈判,牵线人是刚刚决定加入吉利的前菲亚特动力(中国)总裁沈晖。

这 次杭州面晤,郁建华和谈兵向李书福明确提出,嘉定区要投资入股,同时要确保沃尔沃中国总部、研发、销售、采购、工厂全部落户嘉定。作为交换条件,嘉定区最 后除了提供10亿元资金,还为沃尔沃项目特批了1700亩土地,其中工厂占地1500亩,总部占地200多亩,研发基地总建筑量多达10万多平方米,超过 园区内菲亚特动力研发总部大楼三倍。

“我们实际上是制订了严格的预计回收日期的。”嘉定区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嘉定区整个领导层对于这笔投资回报有较高信心。“随着总部和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进入,嘉定明年就会有收入。”

据记者了解,现在沃尔沃在中国销售每年100多亿,从明年开始销售增值税就直接进入嘉定区财税,一旦年产达到20万辆,届时将会有几十亿元人民币税收。

结束长安福特代工还需三年

谈 兵称,自己“当时感觉上海有这个需要,通用大众的产品虽然已经做到国内第一,但产品主要还集中在中低端,而沃尔沃落户上海,一方面不会对现有的业务形成正 面冲突,一方面还可以提升上海嘉定作为汽车城的形象。”其在开发区期间,先后主谈并引进了包括菲亚特动力、宝马中国培训中心等汽车项目。

有嘉定开发区知情人士向记者强调,嘉定区“十二五”规划已制订完成,嘉定的定位就是汽车城,汽车产业是第一位的。“同属于豪华车的奔驰、宝马、奥迪国产后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使嘉定开发区上下都很看好这个项目。”

按照李书福此前多基地运作的经验,一般都是地方政府给土地和优惠政策,但是地方政府不在其中占股份,或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股份。郁建华和谈兵在杭州的第一次谈判,主动提出了要在新公司中占股。

“嘉定对这个项目比较乐观,起初甚至打算在合资公司中占股40%,吉利占60%,”上述知情人士解释,最后由于政府高层比较谨慎,考虑到未来国外业务不可控因素太多,最后嘉定区将股权压缩到了12%,而大庆占股37%。

按照吉利与嘉定区政府签订的《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吉利将在上海建总部、研发和生产工厂三大中心。

为什么嘉定出资最少得到的资源却最多?因为李书福明白,上海在汽车产业的投资环境、地理位置、人才和配套体系,都是大庆等地所不可比的。

大 庆没有汽车配套,留不住人才,做总部根本不可能。即便做工厂,李书福也要冒一定风险。“一到冬天天寒地冻,经常会遇到配件无法运进来,而新车又运不出去的 尴尬,”一位华晨宝马经销商告诉记者,大庆比沈阳条件更差,李书福不会看不到这些,但作为主要出资方,李书福必须对大庆有所交代。

目前李书福还没对上海和大庆未来如何分工,做出明确安排。两个基地各自生产什么车型,还有待和各方股东具体协商。

在福特协调下,吉利将首先取得S60在华生产权。按照此前长安福特的计划,S60将是继S40、S80之后在长安福特生产的一款新车,并打算与蒙迪欧共线。但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长安福特6S0的国产计划也已停止。

此前媒体质疑,沃尔沃与长安福特之前的代工协议,可能导致吉利收购沃尔沃却没有车型生产的尴尬。目前最新消息是,在母公司福特协调下,长安福特代工沃尔沃的协议将于2013年全部终止。三年以后随着吉利两个新工厂的落成,沃尔沃所有国产车型,将全部纳入吉利体系生产。

看来,沃尔沃的中国故事仍在延续着典型的李书福式善于变通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62

用「不姓王」的董事長建立專業經理人制度 陳寶郎是救火隊長還是過渡人選?


2011-9-29  TWM




九月十五日,前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將正式上任,成為台塑化第一位「不姓王」的董事長。在中油四十幾年的他,轉任台塑化後要怎麼做?強調要讓專業經理人治 理的台塑是力挺陳寶郎,還是把他當成過渡董事長?

撰文‧方沛晶

內定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在九月十一日接受︽今周刊︾專訪,他笑說要好好把握最後幾天「退休老頭子」生活,趁著中秋假期在高雄與家人團聚,這幾天他忙著和老 朋友喝茶、敘舊,還抽空做身體檢查,因為之後,不要說陪家人,他可能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陳寶郎向本刊證實,基於利益迴避原則,已辭去經濟部工業局「麥寮工業園區工安監督專案小組」委員,並將在台塑化九月十五日臨時董事會通過任命案之後馬上上 任。陳寶郎透露,「這個天人交戰的決定,其實是上星期一(九月五日)在合歡山主峰頂確定的。」關鍵電話 改變下半場人生八月下旬,陳寶郎接到台塑集團邀請他擔任台塑化董事長一職,在中油工作超過四十年,他第一個反應是「我年紀大了,又不缺錢,幹麼這麼累?」 原本打算回絕的他,最後會答應,其實和國光石化喊卡有關。

「五月底,國光石化小組解散後,我就過著每天爬山、喝茶的愜意生活,只不過看到新聞上的台塑工安事件,還是會在心裡喊:﹃加油啊!﹄因為台灣石化業只剩你 一家了。」陳寶郎不諱言國光石化叫停是政府一大錯誤,因為石化業和工業的關聯性最高,影響數十萬人的未來生計。

懷著未竟的遺憾退休,陳寶郎原本想過含飴弄孫的生活,然而台塑高層的一通電話,改變他的人生計畫。「為了這通電話,我思考好幾天,最後決定不想,去爬 山!」陳寶郎和友人走了一趟合歡山,在三四一七公尺的合歡山主峰上,看著壯闊的山嵐、蓊鬱的翠林,想到自己一輩子奉獻給台灣石化業,如果麥寮垮了,台灣石 化業就真的完了!

此時,他才決定接受台塑化邀請,接下整頓六輕這個燙手山芋,成為台塑化第一位「不姓王」的董事長。

處理抗爭 自有一套手法自述「還懷著三分理想」的陳寶郎,台南農家子弟出身,原本計畫退伍後要到台塑工作,卻因為陪同海軍官校同袍應試而考進中油高雄廠。後來雖然也 考取台塑,但因任職中油未滿半年,若要離職須繳回薪資,家境不好的他只好留下,而這一留,就是大半輩子。

從最基層的工廠操作員開始做起,光是試爐,陳寶郎就從一輕參與到四輕,包括設備、建廠、企畫、公關,歷經中油十六個單位與職位,最後從總經理一職退休,在 石化業的資歷相當完整。

為人親和是他一路「官運亨通」的主因。陳寶郎是高廠第一任工業關係室主任,專門處理最棘手的「反五輕」抗爭,當時後勁地區有七個不同派系,誰都不服誰,面 對一群人叫罵、拍桌,陳寶郎不但不能生氣,還要耐心溝通。這些歷練也讓他和一般「石化人」很不一樣,懂得把艱澀的業內用語,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對外溝通。

「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生氣才是大學問。」陳寶郎說,自己的個性其實是外柔內剛,而且在工作上很好強。例如他當中油副總經理時,就開始徹底研究主要競爭對 手︱︱ 台塑化的成功之道,列出所有數據比較,發現中油進口原油,有三二%都煉成利潤極低的燃料油,但台塑化卻主要生產高利潤的汽、柴油,於是他力主蓋新廠、淘汰 舊廠,讓燃料油煉製從三二%掉到一○%,提高中油的毛利率。

○四年,中油單月油品虧損超過五十一億元的艱困時刻,陳寶郎接掌了總經理一職。為了和擁有完整上中下游供應鏈的台塑抗衡,他設計出一套整合計畫,地點就在 離麥寮不遠的雲林台西鄉。當時陳寶郎帶一位祕書,兩人開始招商,結果有高達一二七家公司申請要加入計畫,這也就是後來成立的國光石化。

重披戰袍 擬定「治火」三部曲如今,不甘國光石化喊停,陳寶郎不服輸地重披戰袍,還未到職,他心中早已擬定一套「治火」三部曲,一要將硬體設備全面檢修,二要補強員 工工安文化,三要改善管理制度,「尤其硬體設備,我發現台塑的確因經驗不足而有疏失。」以七月三十日的第七次大火為例,他認為關鍵不在鋼材,而在硬體設計 不良。

不過,改善計畫是一回事,能否施展拳腳又是另一回事,在明年台塑化董監改選的情況下,陳寶郎是否只是「過渡」人選?王家人對這位「外姓」董事長的支持度又 有多大?

尤其近期台塑化將包括原油、液化石油氣(LPG)、煤炭等,一年高達兩百億美元的原物料採購權,移轉到台塑集團總管理處,加上去年才劃歸給台塑化督導的台 塑海運及台塑貨運,原本都由前董事長王文潮直接管理,現在也傳出將劃給台化,或有一說將獨立營運,不禁讓人懷疑是否「削減」陳寶郎的管轄權。

針對此事,陳寶郎哈哈笑說,「台塑怕我誤會,特別打電話來解釋一個小時。」他說,台塑集團採購業務原本就是由總管理處負責,其他三寶循此制度行之有年,而 台塑化則是考量原油、煤炭及天然氣等行情波動較大,因此自行處理。

今年初,為了制度一貫性,台塑集團評估將台塑化原料採購權回歸總管理處,不過執行時間正好遇上工安事件,才會讓人有所疑慮。「這個決策我可以理解,原油就 是死豬價,誰買也差不了多少,中油也一樣,十幾年前是總供應處集權採購,後來怕大家有大鍋飯心態,又分權到各事業部,去年三月又回歸貿易處,這都是整體考 量!」陳寶郎強調,「自己都快七十歲了,而且人什麼教都可以信,就是不要信計較。」他不去想權力是否被削減,或還能做多久,只是捨不得四十年的產業經驗隨 著他退休而消失。不管六輕工安改造是否在他手上完成,他對社會、對自己都交代得過去。

陳寶郎

出生:1943年

現任:9/15後接任台塑化董事長經歷:中油總經理、中美和石油

董事長、國光石化董事長

學歷:成大化工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5

電視過渡時期 黎智英

2013-10-03  NM
 
 

 

手機這新世紀的來臨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六年前Steve Jobs推出iPhone時,誰會想到手機對我們今天生活形式會帶來如此大的改變?現在我們溝通的方法改變了,不僅相隔天涯海角之遙的人,就是連同在一個屋簷下的人,都用WhatsApp互相溝通已是平常不過的事,例如晚上我要是在樓下,到吃晚飯的時候,我會用WhatsApp通知樓上我老婆兒女下來吃飯。手機彈指間讓我們傳達到咫尺天涯的方便,使我們以靜制動,無意間染上了宅男宅女的幽閉癖意味。這不僅是方便而已,手機還在改變內容的表達形式。用手機以文字表達極不方便,文字在手機世界裡有被淘汰的危險,手機更提供了與電影和電視截然不同表達的內容。手機細小的熒光幕無法清楚表達電影和電視複雜的畫面,加上人們是在流動活動的起伏中觀看,它必須以簡單的線條和背景以近鏡表達畫面,近乎漫畫在一個小方格內的表達形式一樣。這微妙的改變將觸發了手機內容革命性的蛻變。手機的影像最後會以怎樣的表達形式出現仍是未知數,但現在看出的端倪是,電影和電視影像的表達形式並不適合手機的播放平台。

電視將電影手法以另一模式表達,例如它創造了連續劇。它也將電台的新聞報告加上畫面,讓新聞變成更真實。可以說電視是從電影和收音廣播向前闖進了一步,更接近人們的需要,更受歡迎。但它的優勢並沒有替代了以上這兩個傳媒,它提供的娛樂節目只是佔據人們更多的時間。從couch potato的出現,人們呆滯地坐在電視機前,一天幾小時在囫圇吞棗地看電視節目這現象,我們便看出電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有多大。電視讓我們足不出戶而享受到娛樂消遣,將娛樂消遣拉近到我們身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令我們養成了在電視畫面前沒頭沒腦地消磨時間的惰性。有益的事情往往滋生社會病態,因為總會有人覺得過癮的事情可以更過癮,最後弄到過猶不及,反而變成壞事,這是無可避免的。我們的生活形態確實被電視改變了,有些人更做了電視的奴隸,可想電視與我們多麼息息相關。有人情願看電視也不想和老婆老媽傾談,將家裡的人當成是活動的傢俬布置,吃飯時眼仍瞪住電視機,手執筷子捧着飯碗夾餸吃飯有條不紊,就是不跟同枱的人搭上一句話。也有些人,與人在一起看電視時話題天花龍鳳,平時卻呆若木雞,不知是電視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之電視與我們的關係密切得似天長地久。我們怎可能想像生存而沒有了電視!任何與我們關係密切的東西,我們與它的關係便持久,理所當然,順理成章,我們都會這樣想。但這直覺是錯的,不是嗎?不是你愈愛的東西你愈珍惜,因而愈長久的嗎?當然不是。否則哪會有這許多人離婚?唏,人不是物件嘛,怎可能將人與物件混為一談?但是,現時不是有許多人把人和物件的關係混淆不清了嗎?

人到底是人,與他再深遠關係的東西亦不過是他環境的部分,環境變遷理所當然,要離婚也就理直氣壯了。但人到底不是物件,他不是你環境的一部分,他是你的一部分,他們說他是你的另一半便是這道理。你結合的是人,不是物體,怎可以環境變遷了,說離就離!但如果他從來都只當你是娛樂,你不過猶如是他的電視機,你便只是他環境的部分而已,要離婚就離有什麼出奇?這是個物質時代,是人與物質的關係已經跟人與人的關係平等的時代。有多少女生若然對方沒有樓揸手死都不肯嫁的?現在的人有多少愛物質比愛人更多的,我們就不便計較了。我沒在譴責誰,只是講了些事實。若然你在我生命中出現,是因為你在我人生某段時期產生了效應,當這段時期變遷了,這效應消失時,燈油既盡,人也該到了燈火闌珊的盡頭只好分手了,勉強無幸福,不是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此脆弱,何況人與電視的關係?無論事情的關係與我們有多深切,它的作用要是消失了,它亦必從我們生命中消失。當電視的功能被手機平台替代了,電視必然會從我們生活中消失。我要是說電視是個過渡媒體,一定被人罵我是發神經,但我真的這樣想,因為我看不到手機出現後,人們仍舊會看電視的道理。手機引發的不僅是媒體及內容的轉型,更是人與媒體關係的蛻變。以前我們以旁觀者身份看待媒體,現在有了私隱,有了個人選擇,你不再是旁觀者,你變成了主控者。你收看的全都是你的選擇,全是你個人的,你看的節目透視了你個人的是非與喜惡,反映了你的個性和價值觀。這是你個人的官感世界,因為手機已變成恍如是你透視外界的器官,予你以主觀透視傳媒,你與傳媒因而產生前所未有的認同。它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的同時也擴闊了我的官感世界,這世界更是我們為所欲為的。相對下電視是局限性的也是旁觀者的世界,它便變得與我們抽離而狹窄了。當手機使人的官感世界變得主觀和無窮無盡時,電視怎可能不從歷史舞台黯然退隱?電視把娛樂消遣帶進尋常百姓家中,是娛樂消遣大眾化的民主大革命,它在工業革命時代成熟後出現,為工業時代的物質繁榮預示了資訊繁榮的來臨,然後它將我們過渡到資訊時代裡,但它始終是屬於工業時代的產品,當資訊時代正式來臨,工業時代淡然撤退時,它的歷史任務便完成了,它也是時候功成身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74

銀行資管直營倉促過渡

2013-10-28  NCW
 
 

 

銀行希望理財去通道化,資產可合法出表;銀監會創新監管部有意解決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銀行資管的獨立法律地位,仿佛一拍即合,但爭議頗多◎ 本刊記者 張宇哲 ? 吳紅毓然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 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銀行理財資管計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向市場,但參與者心知肚明,這不過是在規範推出大規模資產證券化之前,應對 《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的一個過渡性方案。

財新記者瞭解到,10月21日,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催生的創新產品“銀行理財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已于中央國債登記公司(下稱中債登)完成簿記建檔。

10月22日,依托于中債登平台搭建的平台“中國理財網”正式啓動交易,首批由十家銀行發起,總規模為120億元,期限為一年、二年、三年,定價按照近貸款基準利率,即6% 左右。

與此同時,首批銀行理財管理計劃亦發行完畢,總規模約200億元。這一創新產品的配套結構是“銀行資產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即銀行發行理財資管計劃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後者投資企業項目。

銀監會創新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理財網”是銀監會正在搭建的統一信息披露平台,“很快就會推出”。

不過,銀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下稱“工具”)已經在這個平台上進行了信息披露。

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及渤海銀行十家銀行具有發起資格。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很快也會加入。

值得關注的是,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仍未正式公佈相關官方消息和操作規則,“什麼法律依據和部門規章制度都沒有,就先推產品,讓市場成員操作起來,也不知如何下手。”一位銀行理財部門人士坦承。

“制度依據可以後面再補,關鍵是大家認識統一,先突破它。”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人士向財新記者如是解釋。

與此同時,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一直有意治理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銀行資管業務獨立法律地位問題。前者多年來一直被外界詬病,而後者亦為業內呼籲多年。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通過理財去通道化,可推動每家金融機構回歸本位,把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8號文發佈之後,針對非標資產標準化創新的花樣很多,這兩個產品的初衷正在於此,特別對於中小銀行,非標資產達標的壓力很大。”今年3月底,銀監會創新監管部曾出台8號文,約束商業銀行借道銀行理財搬運表內資產到表外的逃避監管的行為,力求規範非標準債權市場,壓縮包括券商、信托公司、第三方機構的通道業務。

由於“工具”性質類似私募債,此舉亦遭到銀行間債市主管部門央行的反彈。財新記者獲悉,央行金融市場司已分別向銀監會、中債登去函表達了異議。

“建立市場並非銀監會的職能。銀監會的職責是管理機構和准入。理財市場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創新應以市場需求為核心。” 一位大行資管部人士對此評論說,其實不用這麼費事地另起爐灶,只要把現有的銀行理財制度完善好,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理財必須轉 變“吃利差”盈利模式,真正根據標的價值投資,被譏有“龐氏特徵”的資產 池業務自然就消亡了。

閃電上線

前述兩個創新產品從醞釀到“閃電”上線,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可謂開創 了中國金融產品創新速度的最高紀錄。銀行理財資管計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向市場,但參與者心知肚明,這不過是在規範推出大規模資產證券化之前,應對 《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的一個過渡性方案。

財新記者瞭解到,10月21日,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催生的創新產品“銀行理財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已于中央國債登記公司(下稱中債登)完成簿記建檔。

10月22日,依托于中債登平台搭建的平台“中國理財網”正式啓動交易,首批由十家銀行發起,總規模為120億元,期限為一年、二年、三年,定價按照近貸款基準利率,即6% 左右。

與此同時,首批銀行理財管理計劃亦發行完畢,總規模約200億元。這一創新產品的配套結構是“銀行資產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即銀行發行理財資管計劃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後者投資企業項目。

銀監會創新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理財網”是銀監會正在搭建的統一信息披露平台,“很快就會推出”。

不過,銀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下稱“工具”)已經在這個平台上進行了信息披露。

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及渤海銀行十家銀行具有發起資格。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很快也會加入。

值得關注的是,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仍未正式公佈相關官方消息和操作規則,“什麼法律依據和部門規章制度都沒有,就先推產品,讓市場成員操作起來,也不知如何下手。”一位銀行理財部門人士坦承。

“制度依據可以後面再補,關鍵是大家認識統一,先突破它。”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人士向財新記者如是解釋。

與此同時,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一直有意治理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銀行資管業務獨立法律地位問題。前者多年來一直被外界詬病,而後者亦為業內呼籲多年。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通過理財去通道化,可推動每家金融機構回歸本位,把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8號文發佈之後,針對非標資產標準化創新的花樣很多,這兩個產品的初衷正在於此,特別對於中小銀行,非標資產達標的壓力很大。”今年3月底,銀監會創新監管部曾出台8號文,約束商業銀行借道銀行理財搬運表內資產到表外的逃避監管的行為,力求規範非標準債權市場,壓縮包括券商、信托公司、第三方機構的通道業務。

由於“工具”性質類似私募債,此舉亦遭到銀行間債市主管部門央行的反彈。財新記者獲悉,央行金融市場司已分別向銀監會、中債登去函表達了異議。

“建立市場並非銀監會的職能。銀監會的職責是管理機構和准入。理財市場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創新應以市場需求為核心。” 一位大行資管部人士對此評論說,其實不用這麼費事地另起爐灶,只要把現有的銀行理財制度完善好,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理財必須轉 變“吃利差”盈利模式,真正根據標的價值投資,被譏有“龐氏特徵”的資產 池業務自然就消亡了。

閃電上線

前述兩個創新產品從醞釀到“閃電”上線,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可謂開創 了中國金融產品創新速度的最高紀錄。“從接到銀監會的正式試點通知,到18日推出第一單,只有不到十天時間。”一位工行資管部人士透露。

工行于10月15日推出的資產管理計劃產品,具體名稱為“超高淨值客戶‘多享優勢’系列產品——理財管理計劃A 款”,發行規模為75億元,期限為三年,面向個人超高淨值客戶(淨資產 達600萬元以上)銷售。其中,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最高比例為70%。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銀監會內部,對前述兩個產品仍有爭議,並未徵求銀監會一部、二部、法規部的意見。

今年7月,一家股份制銀行資管部向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呈遞建議書,建議推出銀行資產管理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配套產品。

9月中旬,銀監會創新監管部隨即召集工行、光大等十家銀行及中債登,就前述兩個產品試點舉行專門會議,並要求各銀行10月18日之前完成交易上市和網上交易過戶;同時各銀行安排發行計劃,或把原來的理財產品改造成資管計劃,原則上18日之前完成對“工具”的投資。

業內預計,相關管理辦法年內出台,使銀行資管計劃成為與券商資管、基金專戶、保險資管等具備同等法律地位的市場主體,在中債登進行信息登記,跨行托管。

根據建議,前述兩個產品的具體結構設計為,在資產端,商業銀行作為發起人,以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資產或受(收)益權為基礎資產發起設立“定向資產管理工具”,推動目前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向可公開交易的標準化債權融資工具轉變;在投資端,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新設立“資產 管理計劃”,賦予其獨立的法律主體地位。在業內人士看來,前述兩個產品的組合相當于“公募基金+ 類私募債”。

作為銀行理財資產管理計劃的創新工具,“工具”是一種由商業銀行作為發起管理人設立、直接以單一企業的債權融資為資金投向,在制定登記托管結算機構(即中債登)統一登記托管、由合格投資者(即銀行理財管理計劃)進行投資交易、在指定制定渠道進行信息披露的標準化投資載體(SPV)。

初期試點階段,“工具”的合格投資人僅限于這十家試點銀行發起的“理財計劃”。單一發起管理人管理的所有“理財計劃”持有任一“工具”份額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該“工具”總份額的80%,即銀行理財自我投資比例最高不能超過80%。

據財新記者瞭解,此次產品創新以工行和光大銀行兩家牽頭做試點。選擇 這兩家銀行牽頭試點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兩家銀行的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比較多,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仍以傳統的封閉性理財產品為主,即持有到期。

工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約1萬億元左右,淨值型產品占比近20%。“這也是工行會很快推出第一單的原因。”前述工行資管人士表示。

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相當于開放式公募基金,無預期收益率,定期披露產品淨值,比較符合銀監會規範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的監管理想;由於開放式產品可隨時贖回,並不存在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約定預期收益率的問題,也就不存在剛性兌付的問題。

張旭陽向財新記者介紹,光大發行的首單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就是直接將原有的開放型銀行理財產品“穩健一號”、養老理財“頤享陽光”的部分非標資產轉化為理財管理計劃。“穩健一號”、養老理財目前的管理規模分別為 75億元、20億元左右,其中“穩健一號”和“頤享陽光”的非標資產分別有約20 億元和4億元,共約25億元。光大銀行資管部針對這25億元非標資產發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這筆資金再投向“工具”。

據有關人士介紹,“工具”採用備案制,在中債登集中簿記建檔,在中債登提供的平台發行和交易,中債登提供估值曲線,為了防止利益輸送,銀監會要求發起銀行有責任持續報價,類似做市商。

首批銀行理財管理計劃中,工商銀行、光大銀行已開始發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八家等也具有發起資格。張旭陽建議,通過銀監會制定部門規章的形式,明確“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財產的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地位,使其同券商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計劃、基金資產管理計劃等具備同等的法律效果。

舊瓶裝新酒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該產品結構和性質類似于“公募基金+ 私募債”,屬於一種證券化產品。

但張旭陽認為這一產品既不是債券產品,也不是資產證券化產品,更類似于保險公司的債權投資計劃。“是通過工具向企業發放新增債權性融資,並不是將銀行已形成的信貸資產進行打包。

與債務融資工具的本質區別是,在企業發債的環節中,銀行是承銷商,而‘工具’是由銀行發起設立的SPV,在形式上類似資金信托。”在他看來,該配套產品創新的重點在於理財計劃。“在這一結構中‘工具’起到SPV 的作用,在法律形式上起到風險隔離和破產隔離的作用,並保證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一一對應,通過引入持續報價、連續估值以及最高80% 的自我投資,並在特定信息披露渠道向‘理財計劃’管理銀行披露信息,使得非標準的基礎資產轉化為可估值、透明的標準金融產品,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而‘理財管理計劃’就不用再通過借道信托、券商通道,可以省去通道費。”業內人士則認為,“工具”在中債登的平台上交易和登記結算,有募集說明書、審計報告、法律意見書、評級報 告,有發行和薄記建檔,“這和在銀行間發行的債券有什麼區別”?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 人則認為,這個產品的組合本質是把原來銀行理財投資的信貸項目變成了一個直接投資計劃,但是誰對這個直接投資計劃的風險進行控制呢?“‘工具’的發行管理人不對募集說明書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承擔責任。如果‘工具’出現違約,參與各方責任歸屬如何劃分,如

何保障投資者權益?”

“除了銀行節省一筆通道費,與以前的銀行理財和債券產品沒有任何差別,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談不上什麼創新。”一位工行資管部人士認為。

“銀行省了通道費,但沒有信托或券商等第三方機構做SPV,而是由銀行自己發起SPV,也就是自己管自己,風險控制更弱了,相當于原來通過第三方中介的那些風險控制、防火牆都拆了,風險更加集中在銀行體系,而且給非法融資提供了一個渠道;至少信托公司做SPV 有實際風險隔離作用,在法律上也合規,而且要為資產的盡調、管理承擔實際責任,並且信托公司有承擔隱形兌付的作用,也為分散銀行的風險起到一定作用。”前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認為,“銀行理財向資管轉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成立個資管公司,現在的結構安排,剛性兌付的壓力更大了。”至於建議銀監會出台部門規定,明確“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財產的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地位,北京奮迅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楊旭升則表示,銀監會是行政管理部門,不能賦予任何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

“首批不太可能有交易。因為時間很倉促,沒有經過公開的第三方會計、審計、評級、法律程序,仍然是銀行自己進行盡職調查、信貸審批,相當于仍然是當做貸款處理,所以主要是銀行自己發行的資產管理計劃來買自己提供的標的。資產要能夠進行公開交易,必須經過公開的第三方的會計、審計、法律機構,否則交易對手提供的信息披露我也不相信。”前述工行人士稱。

某銀行資管部人士亦坦承,是把以前就已經發過債、已有主體信用評級的的企業拿出來做,借鑒投資人付費的評級制度,評級費由銀行付費。

至於這個產品能走多遠,前述工行人士稱,“這一次也就是應監管部門要求,大家拿出來一點資產做一單而已,太好的資產也不願意拿出來,太壞的有違約風險的資產第一單也不敢拿出來,只能拿出不疼不癢的資產;如果還要往下走,就一單對應一單,即發一個產品對應一個資產,讓投資者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標的,對應的期限是多少。”前述股份制銀行風控部門人士亦稱,“開放性、隨時可贖回的‘理財計 劃’投資的‘工具’,對應的是一年以上的企業資產,仍然是靠資金池維繫流動性。一旦企業違約,‘工具’‘理財計 劃’仍然面臨信用風險,最後無法避免由銀行埋單,解決不了剛性兌付的痼疾。”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這個產品沒有解決銀行理財產品的任何問題,包括剛性兌付、流動性、信息披露等問題,而且與銀監會規範銀行理財的現有政策有多處自相矛盾。

2011年7月銀監會下發的《關於印發王華慶紀委書記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座談會上講話的通知》中,已明確表示“商業銀行不得相互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發行理財產品購買另一款理財產 品來進行監管套利,變相調節監管指標”。

此次兩個產品的配套結構,就是銀行理財自我投資;而且一家銀行資管計劃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比例可高達80%,這意味著很容易就可以操縱該產 品的價格,導致價格失真。

“集中度這麼高,一放就會帶來很大的價格波動。”前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士稱。

標準化爭議

另一爭議在於,何以界定非標準化資產 和標準化資產?張旭陽認為,理財工具是標準化產品,判斷是標還是非標,不應該按交易所來判斷,是按可交易或不可交易來判斷。此前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持有到期,不具有可交易性和流動性。

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真正的標準化應該是全開放的、投資人通過公開競價、預披露信息等一系列程序。最理想的標準化還是進入交易所,因為有《證券法》,證監會還有一整套相對嚴密、成型的監管體系,如果發行人披露虛假信息,會受到懲罰。

“銀監會和中債登搞的‘中國理財網’這個平台,機構披露虛假信息如何制裁?銀監會和中債登是否有這個權限?”有業內人士發問。

“交易所的交易特徵是撮合競價交易,而中債登在此提供的僅僅是交易平台,並不提供撮合交易的義務,更像是櫃台交易(OTC)。這如何就成了標準化產品?而且中債登作為托管清算機構,也不應提供撮合交易服務。”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

財新記者同時獲悉,早在2011年下半年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就已開始研究制定進一步規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相關框架性管理辦法,包括清理和整合前期的規範性文件,規範私人銀行業務,對銀行理財提出更多的嚴格要求等。但至今,這個關鍵性管理辦法仍未出台。

張旭陽亦坦承“工具”並不能解決單一投向的集中度風險以及流動性的矛盾。“‘工具’可能是一個過渡性產品。

隨著債券市場、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基礎資產更加豐富,‘工具’本身也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他強調。

“參與者只有銀行,同質化嚴重,這個制度設計本身就決定了‘工具’根本不可能具有流動性、不可能有活躍的交易,何談公允價值。”前述工行人士表示。

“這個市場不太可能做大,因為不符合市場化方向。”楊旭升表示。

誰的蛋糕

在業內多位人士看來,前述兩個配套產品的創新有重複建設之嫌。

此前不久,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已推出在中債登平台上搭建的信貸資產轉讓 交易平台,並已經開始試點,亦有相關管理辦法。“其實銀行理財的標準化完全也可以在這個信貸轉讓平台流轉,何必另起爐灶、重複建設。”一位銀監會內部人士亦評價說。

“惟一的意義就是中債登多了一種可交易產品即‘工具’,多了一種登記開戶費和交易費的收入來源。很顯然,中債登和央行下屬的中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下稱上清所)在業務上有利益之爭。根本原因還是中債登的體制沒理順。”央行和中債登的現行管理體制一直不順暢。托管登記機構是債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但中債登作為債券市場重要服務機構,仍處於多頭管理體制下。中債登是由財政部出資建立,央行對其有業務指導職能。但中債登的人事管理在2003年金融工委併入銀監會之後,由銀監會負責。

人事管理權舉足輕重。成立于1997 年的中債登,已有一套成熟的技術和管理,但這種多頭管理體制下,“很多事情,如果中債登不配合,央行就推動不下去。”一位市場人士稱。

從2011年9月至今年6月,為推行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央行已經陸續將原在中債登登記托管的短融、中票等品種轉移至上清所。中票、短融一直是銀行間債市最大規模的信用債品種,每年都可為中債登帶來數億元的發行登記費用收入。

上清所與中債登是中國銀行間債市的兩大登記托管結算機構。上清所成立于2009年,旨在提供以中央對手淨額 清算為主的直接和間接的本外幣清算服務,由央行主管。

此前國務院推動資產證券化產品進入交易所交易,“比較順暢的安排應是,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交易所交易,同時在上海交易所下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托管登記,這也遭到了中債登的反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去年7月,國務院下文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防範金融風險。托管、清算、交易分開的專業化分工,出發點就是為了防範套利風險的制度安排。本世紀初的券商大肆挪券、債券市場風險爆發的根源也正是由於債券交易托管制度的漏洞。

一位不願露姓名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專家認為,前述兩個創新產品是一個類似證券化的工具,應該統一在《證券法》的監管下。“市場分割是一種無效率的行為,銀監會創新部不具備市場監 管的能力和條件。銀監會作為銀行的監管者,更應該在銀行體系的整體框架下,思考與其他金融市場之間的關係。是否會增加系統的不穩定性?裡面是否有監

管套利的風險?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現在中國已經說不清是以直接融資為主,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因為大量交易是在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的。中國的監管體制是重疊的地方太多,中國金融市場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打破監管分割、統一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55

大眾點評最大的危機: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過渡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5/57929.html

十年沈澱,大眾點評雖未做出向阿里巴巴一樣改善“社會問題”的偉大創舉,但在餐飲信息平臺上還是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優勢。在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這兩年不斷在媒體中活躍的時間里,大眾點評的發展問題也被不少觀察人士、業內專家們挖掘出來。在巨頭們開始涉足餐飲O2O,以及美團網等團購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關於大眾點評所面臨的危機爭議,也變得越來越多。在大眾點評危機話題中,小謙認為巨頭、團購勢力,甚至美食社交類新銳產品都或多或少會對大眾點評的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大眾點評最大的危機來自於大趨勢的變化,即主流餐飲信息化產品正在由信息平臺快速向交易平臺過渡。市場越成熟 單一的點評信息效應越弱十年沈澱,大眾點評正處於坐收回報的中年期,目前最大的兩個優勢就是位居市場前列的信息平臺和龐大的線下營銷團隊。在線下營銷工作需要基於信息平臺優勢而開展的情況下,大眾點評的優勢幾乎就僅僅只有位居市場前列的信息平臺。盡管大眾點評的信息平臺,當前能夠成為大眾點評奮鬥多年之後坐收商業回報的重要途徑,但在大趨勢變化以及大眾點評水軍註入無比嚴重的情況下,大眾點評的信息平臺優勢依然無形之中阻礙了其未來的發展。大眾點評屬於國內餐飲信息化早期產品,通過切入市場空白點,努力耕耘,最終將自己打造成了國內最大的餐飲信息平臺,使得早期商家和消費者需求得到滿足。在如今,隨著團購的崛起,以及大眾點評的後知後覺,我們能夠從不少的報道中發現大眾點評用戶的一大使用習慣:在大眾點評看評論,然後轉移到美團網等其他團購或者交易平臺下訂單。這讓大眾點評感覺到很受傷。大眾點評的點評信息是其核心價值,當核心價值竟然淪為為競爭對手變現武器之時,大眾點評已經在開始努力改善這一問題,開始自發的走信息平臺過渡到交易平臺的路線。為什麽可憐的大眾點評在這個本當坐收回報的時刻,必須緊鑼密鼓的步入交易平臺的轉型過程,甚至跟百度、阿里等擁有互聯網大量流量的巨頭們一樣在打造全產業交易平臺的過程中不斷受阻?小謙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整個餐飲信息化市場,已經隨著國內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國內電商支付的發展,逐漸成熟。在逐漸成熟的市場里,消費者們對於餐飲信息化產品的使用變得更加主動,更加挑剔,餐飲信息化市場發展初期用戶的單一需求逐漸變得多元,造成能夠代表著早期餐飲信息化市場的點評信息,不再成為如今餐飲信息化市場中用戶消費的唯一標準,單一的點評信息效應變得越來越弱。大眾點評最大的危機: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過渡大趨勢的變化,我想不少大眾點評人都要恨透這一趨勢。原本苦苦奮鬥多年,在大眾點評的信息平臺做出了優秀成績的時候,大眾點評應當是處於一種坐收回報的發展階段,但如今有些不甘心的轉型突破,卻導致大眾點評一方面需要坐收更多的回報利益,一方面還得匍匐前進。放不開轉型的步子,自有的主要業務遭遇大趨勢沖擊,雖然懂“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道理,但大眾點評猶豫不決的平臺轉型過渡進程,已經無形之中成為了大眾點評最大的危機。實打實的舉措顯示,大眾點評在其轉向交易平臺的過程當中,幾乎就是新添加了一個訂座的功能。而其CEO張濤在媒體采訪之時還明確表示大眾點評不會做社交,他們的主要盈利模式是為商家們提供整合營銷服務。莫非他們還認為他們單一的信息平臺,在未來能夠幫助他們成為餐飲O2O領域的巨頭?在2013年BAT三大巨頭開始掃蕩式收購戰略入股的浪潮當中,大眾點評繞開一劫。巨頭們要涉入餐飲信息化產業也都只能自建項目或者收購比大眾點評市場份額更小一點的產品,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機會超越大眾點評。餐飲信息化市場發展趨勢,是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變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人性,能夠打通O2O閉環的產業鏈交易平臺,是此階段各大餐飲信息化產品奮鬥的一大目標。淘點點直接從交易平臺做起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大趨勢下,點評信息的消費效應的確在弱化,而點評信息的KPI指標在完善的激勵機制下,對於互聯網巨頭們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如若在適當的積累產品點評信息之時,大力推動美食社交發展,形成以美食地主為代表的“美食自媒體”平臺,構建出一家能夠基本實現O2O閉環的交易平臺,大眾點評在其面前幾乎不再形成明顯性的威脅。大眾點評從其內部的運營數據當中,決計不難發現大趨勢的變化,他們的行動也證明他們開始關註平臺的轉型。但轉型不能徹底得落實下來,大眾點評這家“慢公司”將錯失轉型的最佳時機,最終被巨頭戰略產品,以及新銳的美食社交、餐飲推薦類產品超越,淪為業界轉型失敗案例。如何超越大眾點評 美食社交或是最好突破口最近關註餐飲信息化過程當中,發現淘點點和大眾點評有過小範圍的掐架行為。相對於淘點點直接切入到餐飲交易平臺,打通訂座、訂餐與外賣服務,大眾點評的團購與訂座服務可謂是腹面受敵。當然,依靠其固有優勢,還能夠屹立不倒,但是以後的日子肯定不會那麽好過。在信息平臺過渡到交易平臺的過程當中,筆者認為美食社交是大多數產品在未來必然需要步入的領域。大眾點評張濤曾經在他接受媒體的采訪過程當中,發表了他對於大眾點評產品的定位的問題。張濤認為大眾點評應該是一款解決商家與人之間關系問題的產品,並不會成為一款解決人與人之間問題的社交產品。但筆者認為,社交產品所具備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非是大多數人第一理解下的一個人和一個人直接的關系,也能夠是一對多的關系。美食社交的最大意義,也許並不在於要把一個餐飲信息化產品打造成為一款微信、手機qq版溝通聊天的社交軟件,而是形成一種一對多的社交關系鏈,打造出一批能夠人性化的影響消費者的美食地主意見領袖出來,真正實現“讓美食跟人走”的餐飲信息化目標。無論是訂餐外賣服務來解決用戶“懶”的需求模式,還是團購這一滿足用戶“占便宜”的需求模式,亦或是大眾點評的餐廳點評信息聚合以幫助用戶決策的需求模式,本質上還是有著諸多的差異性與商業可能性,這也是餐飲O2O市場龐大,即便幾大巨頭入局也難分勝負各有千秋的原因。但是,以利為導向能讓人迷失本質,對利益的追逐很難讓人對所謂的平臺具有忠誠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於美食興趣分享的美食社交應用將更加純粹,更有吸引力與用戶粘性。這也是為什麽小謙認為以人(美食地主為)中心的美食社交將會餐飲O2O市場長遠競爭取勝最好的突破口之原因。作者:小謙,資深互聯網觀察員,IT評論人士,微博@小莫謙,微信添加net1996。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小謙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896

德銀:全球經濟模式從“中國階段”過渡到“印度階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75

strangers_913mek6e6vl._sl1500__595(1)

德銀經濟學家Dooley, Folkerts-Landau和Garber曾在2003年發表過名為複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論文,在最近發表的報告中,他們重新提到了當時的觀點。

他們假設,我們是當前國際體系中的一部分,這個體系的特點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可以壓低對美元的匯率,利用本國的人口紅利,促進出口型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些發展中國家將廉價的商品出口到美國等發達國家,換取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他們又將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債,這給美國擴大支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也參與制造了泡沫。

此外,他們認為,當時的世界處於這個體系中的中國階段(China phase),這將持續大約10年,在那段時間里,中國階段是全球資產價格變動的一大驅動力。

以下內容來自德銀當初的觀點(完整的報告鏈接在這里):

國內勞動市場與出口導向型增長

 

當中國尋求融入全球工業經濟的時候,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中國階段開始出現。

 

這一階段可能將在2003年後持續10年或者更長時間。

 

對中國來說,當時的輿論重點是宣揚充分利用閑置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當時的中國至少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可以吸收就業1000到2000萬,這也是我們判斷中國階段會經歷十年的原因。

 

只有一部分就業是直接來源於出口行業,但為了令這個系統成功運轉,就需要中國有能力將匯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其後,中國還要有意願積累國際儲備和海外凈資產。金融壓抑可以幫助壓低匯率,同時避免通常會出現的國內通脹,資本管制也可以限制私人資本流動。

 

在踐行出口導向發展策略的過程中,中國會通過外商直接投資(FDI)來克服工業國家正常的貿易保護抵制,他們邀請海外資本到中國合資或獨資建廠,外商從廉價勞動力中獲益(經濟學上的“租金”),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與資本利益被分離。

 

作為回報,中國將獲得外商的管理技巧、最新的產品信息與生產工藝,打開海外市場也因此不費吹灰之力。

 

即使當中國變成一個中心國家,印度也可能采取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的增長策略,這一體系將會重啟。

 

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流動、外匯儲備和通脹

 

為了繼續扮演系統中的角色,中國的出口規模必須大於凈資本的流入,因為其需要為地緣政治和其他國家的風險提供抵押品,這種凈流出主要是以美元外匯儲備的形式存在,這為大規模的FDI流入(以及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宏觀經濟層面如此長時間的資本“向上流動”(uphill flow)明顯有悖於標準教科書中關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模型。

 

因此,美國巨大的且快速增長的經常帳赤字並不是因為“揮霍無度”,而是海外儲蓄大規模湧入,美元實際利率的走低也反映了這一現象。

 

中國將獲得的用以維系這個體系運轉的外匯儲備並沒有規模上的限制。由人民幣的升值導致的外匯儲備損失其實只是次要的問題。

 

任何想要將外匯儲備多元化(例如減少美債持倉)的嘗試都會弄巧成拙,並且會導致中國需要在整體上獲得更多的外儲。未來中國將會持續累積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

 

中國也會通過各種形式的金融壓抑避免由貨幣貶值帶來的國內通脹,尤其是提高存款準備金要求,將低息的票據註入銀行。

 

其他采取出口驅動增長策略的國家同樣也會獲得大量的外匯儲備,新興市場國家將不得不加入到控制利率浮動的行列,或者通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

他們認為,當中國再次達到平衡的時候,中國階段可能就會結束,這種再平衡意味著經濟從出口導向轉向消費導向,這將會催生金融自由化和匯率市場化。但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長期實際利率將會走低,並在商業周期的各個階段都保持異常的低水平。

未來,這個系統潛在的驅動力來自印度。印度新總理莫迪上臺百日,他競選時的承諾還有待落實。而中國為莫迪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模板。

最新的報告提到:

從當前的發展來看,印度現在並未走上取代中國位置的道路,但展望未來,莫迪政府的計劃如果實現,印度將會走到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外圍。印度人民黨2014年的競選宣言公布了幾個經濟目標,其中提到,一個強大的制造業部門將創造上百萬的工作崗位,增加工人階層的收入。總體而言,這將提高政府的收入,進而邁向進口替代(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印度將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中心。

 

此外,宣言還提到多項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政策目標。例如,通過提高出口以及減少對進口的依賴性,印度的經常帳赤字將大幅減少。修建港口、道路、鐵路、機場的計劃能夠消除基礎設施薄弱的劣勢,促進國際國內貿易。印度還打算破除官僚主義作風,引導外資流入除零售以外的多個部門,投資與工業區將被建設成國際制造業中心。

 

當然,這些都只是政治宣言,想要實現這些計劃通常都會受到資源的約束與政治勢力的抵觸,但從表面來看,印度已經準備好取代中國,充當起複活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外圍角色。成功啟動出口導向戰略的關鍵是吸引FDI,手中“抵押品”的規模會限制FDI的規模,但是大量持久的經常帳盈余將會逐漸打破這種桎梏。

 

今天的印度,已經向FDI打開了大門。我們認為,除非印度能夠將經常帳轉為盈余,否則不太可能重演當年中國吸引外資的盛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17

解決萬億城投債,一年過渡期夠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89

20141023chengtouzhai

本文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金羊毛工作坊”

如何解決高達10萬億的地方債,無疑是經濟轉型中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

據財新、一財、路透等多家媒體報道,財政部近日向各省級財政部門下發了一份《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

《辦法》是對此前國務院發布的43號文中妥善處理存量債務部分內容的細化落實。采取新老劃斷的思路鎖定存量債務,並對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安排一定過渡期。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認為,《辦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核心內容值得關註。

一、關於存量債務認定

► 明確存量債務以審計口徑和對應的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為準,尤其13年6月以前的債務基本已鎖定為審計範圍。

► 截止14年底存量債務規模和明細要鎖定並於15年1月5日前上報,未來只減不增。今年底之前已經存在但未包含在上報結果內的債務,今後將不能再追溯納入地方政府債務。

二、 關於存量債務處置

► 針對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明確納入預算管理,並且列舉了多項支持資金來源。但文件本身無法說明這些資源是否可以充分滿足各級債務的償還需求,因此辦法也要求在上報存量債務結果時,同時上報償債能力評估結果。

► 關於負有擔保責任和一定救助責任的存量債務,沒有明確納入預算範圍。合法擔保的將納入“或有債務監控範圍”,無效擔保的僅提到妥善處置。

► 關於非政府債務處置,地方政府主要起到督促債務單位償還的作用,但不直接承擔償債責任。

三、關於過渡期安排

► 過渡期是43號文沒有明確過的新內容,時間上截止15年底,限於符合條件的在建項目在過渡期內采用原渠道舉借政府性債務。

► 對於“在建項目”有明確定義。

► 對於“符合條件”和“原融資渠道”,文件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五條的內容措辭並不完全一致。

四、關於平臺公司處置

除了清理債務外,平臺公司名單也需要上報財政部備案,未來平臺數量“只減不增”,通過關閉、合並、轉型等方式逐步處置。

中金團隊同時指出,以上內容落實到對城投類債券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辦法將存量債務範圍限定為審計口徑,比43號文的要求更加明晰。對於可以納入地方政府債範圍的債務,辦法表達了明確的優先支持意願,可納入範圍的債券償債將明確收到預算保障。但審計口徑的具體標準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系統內的債務明細目前仍不清楚。

2、 根據辦法要求,債務人要將清理後的債務與債權人逐筆簽字確認,因此理論上存量城投債券是否屬於地方政府債年內應確定。

3、 存量債務應該是以具體債務性質而不是以平臺性質劃分,而債務性質主要取決於使用該資金的項目是否明確屬於公益性等地方政府承擔償還責任的範圍。對於債券而言,募集資金用途明確涉及這類項目的相對有優勢。

4、對於擔保類或有債務的保障程度偏弱,對於非政府債務部分提出的處置方式比較市場化,而且修訂期限和重新簽訂協議的建議有一定的允許債務重組的意味。

5、 目前至2015年底發行的城投債仍有可能屬於地方政府債務,但必須符合《辦法》規定的業務領域和在建工程條件。而2016年起,全部新發的城投債將不可能屬於地方政府債,只能是代表自身信用的一般產業債。

6、明年起城投債券將進入還本高峰,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債券和過渡期債券融資未必能夠完全滿足需求。再結合財政部對於融資平臺清理的要求,預計融資平臺未來的轉制重組將更加頻繁,需要通過提高主要融資平臺的自身造血能力增強再融資能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209

平穩過渡,鋪路註冊制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115

平穩過渡,鋪路註冊制
作者: 林瑾




2014年新股發行改革一波三折,折射出市場化改革之路囿於現實條件的薄弱,留有明顯的行政化印跡,但註冊制改革方向卻是明確的。2015年將是向註冊制過渡的關鍵一年,既要調整IPO存在的問題,又要為進一步深化改革而加快法規和制度建設的步伐。基於此,理財研究部林瑾推出了《劍指三高見成效穩妥過渡註冊制——2014年IPO市場回顧暨2015年展望》,該篇為第一篇,歡迎關註!

2014年元月初始,在市場各方的翹首以盼中,IPO閘門關閉一年之後再度重啟,而在重啟前夜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重申“以信息披露為中心”,構建事中事後問責體系,加強違規處罰力度,重視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可視為後核準時代向註冊制過渡的指導性文件之一。新規指導下,52家新股搭上2014年IPO的第一班列車,然而,由於存在“老股過度減持套現”、“網下配售利益輸送”等引起市場詬病的現象,奧賽康等四家新股被叫停。隨後暫停近四個月,監管層進行政策微調,從6月份開始,年內第二季IPO步入常規化軌道。2014年共有127家新股順利發行。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一波三折的背後,折射出市場化改革之路囿於現實條件的薄弱,因此,2014年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留有明顯的行政化印跡,但註冊制的改革方向卻是明確的。

為穩妥過渡註冊制作政策伏筆

信披質量改善是長期系統工程

註冊制是以信息披露和盡職調查為核心,真實、及時、準確、完整的信息披露是註冊制高效發行的基礎。 《意見》明確指出“股票發行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並從多個角度對信息披露進行細化規定。其一、明確信息披露責任。《意見》明確規定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全面配合中介機構開展盡職調查;保薦機構應當對發行人的申請文件和信息披露資料進行審慎核查;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證券服務機構應當確保所出具的相關專業文件的信息披露質量。其二,強化預披露機制,為加強社會監督,發行人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正式受理後,即在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其三,細化信息披露要求,《意見》要求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對配售的條件、原則、獲配投資者及其獲配信息、提供有效報價但未參與申購的投資者信息等進行進行詳細的披露;在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格式上也做了細致規定,要求發行人對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信息如業務模式、風險等進行重點披露,同時要求使用淺白的語言,以增強信息的可讀性。




然而,必須認識到的是信息披露質量的改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比2014年和2012年新股招股書的信息披露各部分的構成,我們發現《意見》中強調的信息披露的重點並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意見》強調的信息披露重點是:發行人主要業務及業務模式、外部市場環境、經營業績、主要風險因素等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以同屬於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飛天誠信和旋極信息為例,能夠體現證監會要求重點披露的“發行人主要業務及業務模式、外部市場環境”的業務和技術板塊在招股書中的篇幅所占的比重並沒有增加,2014年發行的飛天誠信的業務和技術在招股書中的占比是23.71%,低於2012年發行的旋即信息;體現經營業績的財務會計信息板塊以及主要風險因素的風險板塊在招股書中的占比只是略有小幅提升。如果說不能簡單地以篇幅的長短來衡量信披質量的高低,那麽從具體的內容來看,“業務和技術”板塊更多仍然是對整個行業現狀的泛泛而談,對於企業自身的業務模式、盈利模式和潛力等有針對性的詳細敘述則大多寥寥數筆帶過;關於“風險”的描述亦鮮有針對企業自身的個性化風險的披露。因此,信披質量的改善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以信息披露為中心需要常抓不懈。



轉變監管職能,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在監管理念上,未來註冊制將弱化事前監管,而呈現向事中和事後監管轉移的趨勢,事前更多地依靠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事中和事後則通過依賴中介機構盡職調查,加強信息披露以及加大對於中介機構和發行人違規行為的監察和懲罰力度來保障發行市場的順暢健康運行。在此理念指導下,監管層的監管職能也在轉變。《意見》明確提出將進一步理順發行、定價、配售等環節的運行機制,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證監會在不斷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在逐漸將部分配售、新股申購細則等環節的監管職能下放到協會和交易所,而開始將更多的註意力集中到事中和事後的監察和制定相關的違規懲罰措施。





從2014年證監會、協會和交易所所發的與新股發行有關的文件來看,證監會除了發布具有綱領性的規定和辦法外,開始對已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等信息披露逐步進行抽查:今年9月份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簽工作規程》,以規範信息披露抽查工作,加強事後監管。而協會和交易所則更側重與事前和事中實施過程的監管和指導。比如,協會修改承銷業務的規範,建立了對於承銷商的打分機制、建立了網下投資者的備案和管理細則以及網下配售細則;上交所和深交所則對申購細則和上市交易細則進行規範。

改革求穩,劍指“三高”


在我國新股發行市場橫亙已久的頑疾——“三高”發行現象,在2014年第二季IPO中終於得到了明顯緩解。今年IPO開閘之前發布的一系列旨在為註冊制暖場的改革措施,使得2014年第一季新股發行更加市場化的同時,久被詬病的“三高”卻再次觸動了監管層敏感的神經。2012年IPO閘門關閉之前,“三高”問題突出,2012年平均超募比例高達86%,發行市盈率普遍高於行業市盈率,且前者與後者的差距最高達到30.98。2014年第一季新股發行市場似乎舊習難改,平均超募比例與2012年相當,高達81%,雖然平均發行市盈率與行業市盈率之差為負值,但是平均發行價卻高於2012年的平均水平。





為此,監管層緊急叫停僅僅啟動了一個月不到的IPO,在第二季的改革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多箭齊發,直指“三高”。其一,新股發行募資數量不再與募投項目資金需求量強制掛鉤,即放寬了原超募基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認可了募集資金的其他一般用途,如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等;其二,發行市盈率如超過行業市盈率,將推遲三周發行,並連續三周發布特別風險公告,以遏制發行價和發行市盈率過高。其三,繼續將“超募與老股轉讓掛鉤”,同時要求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數量,不得超過自願設定12個月及以上限售期的投資者獲得配售股份的數量,以抑制老股過度減持套現。



6月份再次重啟的第二季IPO,“三高”終於得控。平均超募比例趨近於零,其中6、7月份的超募比例為負值,發行市盈率幾乎全部低於行業市盈率,平均市盈率之差降至-16.57,且從6月到12月,差距呈現擴大趨勢,發行價均值也出現了顯著下降。 與此同時,2014年IPO累計募資約803.9億元,單個新股的融資規模約6.3億元,分別較2012年下降了21%和7.34%,並雙雙降至2006年股改以來的歷史最低點。然而遺憾的是“三高”得控,靠的是行政化的有形之手,而非市場化的無形之手。

“有形之手”的收與放

註冊制下,市場的自我調節將起決定性作用,然而,在市場“無形之手”的自我調節機制尚不健全,短期內難以發揮顯著效果的過渡期,監管層的“有形之手”也開始在“收”與“放”之間謀求平衡。“有形之手”的“收”除了嚴控“三高”,還體現在對於發行節奏和發行量的控制上,“有形之手”的“放”則體現在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的選擇上;而對於滬深交易所上市新股市家數的把控上則是明放實收。

證監會主席肖鋼曾在5月份表示:從6月到年底,計劃發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並按月大體均衡發行上市。雖然後來發行100家的截止時間延長到2015年2月份,但是卻實現了按月大體均衡發行的目標。6月份到12月份,平均每月發行的家數在11家左右;除了6月份的發行量較小約為3.8億股和12月份的發行量較大約為15億股(國信證券發12億股)之外,每月的發行總量也大致在6億股左右。

按月均衡發行有助於投資者對於新股發行節奏形成穩定的預期,從而在新股發行之時不至於對二級市場運行造成太大擾動,在目前二級市場尚不夠成熟的前提下,按月均衡發行有其積極意義。
在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的限制性上,監管層開始“放手”。今年上市新股所屬的行業不再局限於國家所鼓勵的行業或者新興行業,一些相對傳統的或者產能過剩的行業開始出現,比如畜牧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采礦業等。從兩季IPO的行業分布來看:整體行業分布較為分散,但制造業所占的比重仍然居絕對優勢;第一季中服務業所占的比重約為23%,大於第二季的12%。第一季發行家數較多的行業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專營設備制造業,第二季則是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制造業。

未來註冊制條件下,投資者自行對股票的投資價值做出判斷,因此,交易所不應該對上市公司所屬行業做出限制,只要不是違法違規及即將要淘汰行業的企業,又能夠給投資者創造利潤,就應該允許其上市,而不能僅看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此外,應該逐步放開盈利門檻的限制,讓諸如互聯網、電商等成長型行業中優秀企業也能從資本市場中汲取發展動力。

而在對滬深交易所上市新股市家數的把控上,“無形之手”則是明放實收。一直以來,IPO企業根據新發股份數量確定上市所在地,今年三月份,證監會官方微博稱,首次公開發行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願,在滬深市場之間自主選擇上市地,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份數多少掛鉤。看起來是監管在“放手”,然而實際上,證監會於今年四月份在公開場合表示:為充分發揮滬深兩家交易所的服務功能,中國證監會將按照均衡安排滬、深交易所首發企業家數的原則,對具備條件進入後續審核環節的企業按受理順序順次安排審核進程。今年第一季和第二季IPO滬深交易所的掛牌新股的家數的對比結果再一次驗證了“有形之手”的實質調控:第一季由於普遍發行規模偏小,近90%的新股被安排在深交所掛牌,而在第二季發行規模同樣偏小的情況下,上交所掛牌家數占比上升到近50%,最終實現了滬深交易所均衡發行的政策目標。



在不斷向註冊制過渡的過程中,證監會的部分監管職能將不斷下放至交易所和協會,因此,充分發揮滬深兩家交易所的服務功能,不斷提高交易所的服務質量顯然是必行的配套之舉。短期來看,通過平衡兩大交易所的掛牌企業數量來不斷扶持交易所服務職能的提升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長期而言,還是應該通過市場的選擇倒逼交易所不斷提升。

在“無形之手”的自我調節機制尚待完善,輔之以“有形之手”的及時糾偏無可厚非,但是在註冊制漸行漸近,發行市場化程度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如果“有形之手”用力過多,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未來如何進一步加大市場化發行的步伐,合理使用“有形之手”以使“無形之手”更好的發揮決定性作用,將考驗著管理層以及市場主體的智慧。







來源:申萬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