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江南皮革廠只是溫州破產企業的一個縮影。僅2011年,溫州就有上百家企業出現老板失蹤、公司破產、員工討薪事件。

i黑馬  王亞奇  2月26日報道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最大皮革廠江南皮革廠倒閉了……”

一支神曲《江南皮革廠倒閉了》和歌詞中提及的“地攤紅人”黃鶴爆紅網絡,在微博、微信上累計轉發次數已超百萬。歌詞中很多說法未經證實,神曲作者劉典2月24日在新浪微博(微博名稱:女孩為何穿短裙)上發表個人聲明稱已刪除視頻,並向被影響的溫州一系列皮革廠致歉。不過,i黑馬查到的工商資料顯示,跑路的老板黃鶴確有其人,江南皮革廠也確實存在,這家公司於2013年2月被吊銷營業執照。

配圖3

江南皮革廠工商信息

根據可查閱的資料統計,i黑馬調查發現,江南皮革廠只是溫州破產企業的一個縮影。僅2011年,溫州就有上百家企業出現老板失蹤、公司破產、員工討薪事件。而在溫州近年來的破產企業中,“一代鞋王”王躍進攜千萬跑路、“溫州八大王”之一莊吉集團鄭元忠的6家公司破產等消息一次次將溫州推向風口浪尖。

作為中國鞋都,溫州巔峰時期在全國市場有將近27個自有鞋業品牌,僅這些品牌下遊涉及的配套工廠就多達數千家。而在國外市場,以東藝為代表的溫州鞋業一度占據俄羅斯80%市場份額。 

但這一景象已經成為過去。2004年以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全球金融危機、人力成本上漲等原因,溫州制造企業關閉、跑路、轉型等消息不斷。

“溫州鞋業的自有品牌04年後一直在減少,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速了淘汰速度,現在溫州市場上真正在流通的品牌應該已經不超過6個了。”溫州市中偉鞋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潘興建對i黑馬表示。         

但這僅僅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寒冬的一個縮影。在需求日益萎縮、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大批制造業老板正在產業轉型升級的熔爐中被淘汰出局或選擇性撤離。

“制造業企業,特別是輕工產品制造企業要轉變發展思路,重塑產業鏈,溫州鞋革等輕工產品完全可以在產業鏈中挖掘更多附加值。”溫州市商務局副局長姜方澤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表示。          

 

cfp471071368

浙江溫州一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皮鞋 /CFP供圖

草莽時代:痛並快樂著

“中國鞋都”位於溫州市鹿城區雙嶼村的一片產業園區,大大小小數千家鞋廠和商鋪在這里聚集。不過潘興建說早在80年代家庭作坊時代,鹿城和甌海就聚集著這樣一批人,他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

與現代化的流水作業不同,當時溫州的鞋革業大都是前店後廠模式,幾個親戚朋友一合計就能在家里開幹。盡管當時各項分工都不明確,但就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成就了溫州制鞋業的第一波黃金時期。

不過這波盛景很快被1987年武林門廣場的一場火燒溫州劣質皮鞋事件熄滅了。“當時溫州沒有自己的品牌,溫州制鞋的個體工商戶一般會打著上海、廣州的鞋子去賣,生產出來的鞋子質量不好,造成了這次火燒溫州鞋事件。”潘興建說到。

90年代初以康奈皮鞋為代表的鞋企開始樹立溫州本土品牌,隨後奧康、紅蜻蜓、蜘蛛王等大批溫州本土品牌走向流通市場,潘興建父親的公司也是跟隨著這波浪潮開始真正的規模化。

在當時制鞋業的高峰時期,溫州鞋服類企業在工商登記註冊的就高達4萬多家。制鞋業在吸引著無數打工者慕名而來的同時,像潘興建這樣的“鞋二代”、“鞋三代”們也開始子承父業。只是潘興建們並沒能趕上溫州制鞋業發展的好時候。

2008年的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國內各行各業,在制造業最明顯的表現是訂單量急劇下滑,溫州鞋業同樣未能幸免。為了刺激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國家出臺了4萬億計劃,放貸成為各級銀行必須完成的任務。浙江特靈輕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江在對當時溫州放貸一事的描述中指出,如果企業不貸款,銀行會取消該企業以後貸款的資格。潘興建坦言當時溫州沒有擔保借貸的企業並不多。

但當時是聯保貸款,在國家收緊銀根之後,這樣的擔保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

“銀根緊縮、匯率變化以及新《勞動合同法》的執行所帶來的壓力是外部原因,當時溫州制造業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姜方澤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表示,溫州本地的要素制約也是存在的,比如溫州土地嚴重供不應求,價格偏高,迫使企業到其他地方投資建廠等。企業內部的問題則是溫州制造業素來是粗放型的,企業采取的是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策略,產品多數沒能以質取勝,造成了品牌效應不足等。

不盈利、虧損、資不抵債、倒閉,似乎成為了當時溫州制造業的正向循環。

煎熬:冷暖自知

葉青並不出生在溫州,24年前還是十幾歲毛頭小夥的他來到溫州的鞋廠打工做學徒,2004年他成立了現在的溫州謝謝了科技有限公司(鞋企)。葉青說之前自己的工廠也坐落在鹿城,前年年底工廠全部關掉,現在只做貼牌了。

“我們本身就是產銷一條龍,現在生產制造對我們已經不占優勢了,生產的產品太單一,精力也不夠,所以選擇了以營銷為主。”葉青告訴i黑馬。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目前溫州制造業的利潤率只有1%-3%,服裝、鞋業、眼鏡、打火機等傳統制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消亡。

究其原因,市場需求下降、巨大的環保壓力、銷售渠道的多元變化、成本上漲、人們的個性化需求等都在使溫州制造業失去原有的光環。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了企業破產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其中,發生在溫州的企業破產案198起。而在溫州法院網上個月公布的2015年企業破產數據顯示,2015年溫州共受理企業破產案件233件,占浙江省破產案件受理數的37.64%。

這些年在溫州,一些外貿企業陸續遷走。原因是在越南這類產業鏈較為完善的國家建廠並不難,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如果讓利給消費者也能使生意更好。

葉青和潘興建還是選擇了留在溫州。葉青說並沒有感受到制造業整體倒閉下滑的趨勢,在他看來,制造業本身就是跟著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忽上忽下的。現在隨著勞動法的逐步健全,勞工的成本逐漸在增長,人員成本優勢沒有了,但是下滑的時候也是逐步調整的時候。

他們依然對溫州的制鞋業充滿信心。“至少制鞋業是不可能消失的,買鞋的人都會根據生活條件選擇買哪一個檔次的品牌,而在這樣的發展軌跡里,即便溫州有一批企業倒下了,另外一撥也會頂上來。”葉清說。

“制造業外遷對於溫州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溫州要順勢而為,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整合資源,特別是溫州輕工產品為主的企業完全可以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挖掘更多的附加值。比如可以實施機器換人,進行產品設計、品牌培育、互聯網技術全程應用、品質提升、上市融資等等。”姜方澤對i黑馬說到。

突圍:出路何在?

日前,溫州公布了2015年度鹿城區和龍灣區稅收50強企業名單。雖然溫州鞋子、服裝、電器等在近年來連年下滑,但從這兩張納稅大戶的名單管窺全豹,傳統產業在目前溫州產業結構中仍然舉足輕重。尤其在鹿城區稅收50強中有11家企業都是制鞋公司,占比達22%。

“溫州有920萬人口,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單靠制造業很難支撐這個城市長遠的發展,溫州以後可能更多的向制造業的研發中心轉移。”潘興建對i黑馬說到。

跟潘興建一樣,溫州鞋企的老板們近年來也都在嘗試改變傳統制造業。葉青指出,溫州制造業的特色一個是生產加工,一個是品牌操作。在生產加工方面怎樣控制成本,更好的跟互聯網接軌,實施機器換人是大家在探索的轉型方向。在品牌營銷上,如何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梳理好渠道,通過質的改變把市場份額爭到溫州地區企業也都在積極嘗試。

此外,溫州也在探求向高科技方向轉型。在2015年溫州的納稅大戶中,部分環保、高科技產業成為新的納稅黑馬。不過在潘興建看來,溫州並不具備做高新產業的基因。溫州互聯網人才很少,但是地方小地價貴制造業人口多的現狀也使外地人口很難在溫州落戶。

“市場會自發的轉移低端制造,企業要迎合消費特別是國內消費升級的趨勢,抓住高端制造,不一定是引進高新產業,實際上傳統企業轉型更為重要。”姜方澤稱。

英雄垂暮,寒刃逼頸。在不少溫州本土成長起來的制造業商人眼中,溫州人喜歡生意,喜歡冒險,但更喜歡落葉歸根。他們懷念90年代最好的溫州,但在經歷了數輪陣痛後,他們相信現在的難關也會過去。

“把制造業之外的服務配套設施完善起來,讓企業和從事制造業的工人在這里安居樂業,那才是溫州的未來。”潘興建表示。

文中潘興建名字及公司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