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強:八二定律改為九一定律
1 :
GS(14)@2017-09-10 14:52:54【明報專訊】最近家裏有電器需找人維修,於是在一堆維修公司資料中隨便點了一間。不知道是否颱風過後的原因,維修公司可能生意很好,承諾回覆但最終卻沒有回音。如是者,再試另外一間,情况有改善,但仍是拖拖拉拉,未能給出確定時間。這事實在令人為之氣結,但亦令筆者更加明白何謂九一定律,即大部分人做事不夠細心、隨便馬虎,甚或疏懶,更加遑論服務態度及服務質素。細想,九成人都是平平凡凡,如果自己能夠認真工作、多想、多試、多做,提升專業服務,那麼生意機會便唾手可得了。
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就必須要爭取每一個機會,我們從事地產代理的工作,什麼客人都有機會接觸,無論是本地或外國人士都是潛在客戶。但並非很多從業員能夠精通兩文三語,在1997年回歸前,外籍客人比較多,惟很多同事都不願意學習英語增加自己做生意的機會,寧願做少幾個客人。以上例子就是道出不去加強自己的競爭力,樣樣輸少少,最終就會輸掉自己。
上車要靠自己努力及奮鬥
今天的年輕人,經常抱怨樓價過高,沒有能力上車;他們光等待政府提供有限度的資源,卻不求自身發憤改變,這是無補於事的。為何不可以從正面的態度去想,去了解為何在香港會有這麼多人能擁有自己的居所?何不去學習及了解這些人的奮鬥過程,作為自己的參考?當然最重要是靠自己努力及奮鬥,並以正面的態度去思考,正如「半杯水」的道理──負面的人慨嘆只剩下半杯水,反之積極的人則慶幸還有半杯水。由此可見心態積極開朗的人更容易走入順境的道路。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64&issue=20170904
廖偉強:釋放二手與一手競爭
1 :
GS(14)@2017-09-16 22:29:46【明報專訊】自政府在2010年推出打擊樓宇炒賣的辣招後,一手市場成交宗數及金額漸漸與二手成交拉近。以往每年的一手成交比例,無論是宗數或金額,只佔住宅成交量的大約一至兩成,時至今日已增至四至五成左右,主因並非一手的成交急劇增加,而是二手成交正不斷減少。
對地產代理而言,這並沒有壞處,因為地產代理是中介人的角色,重點是有成交、做到生意。况且,一手市場暢旺,對我們較大型的地產代理行更為有利,因為大部分的發展商都傾向與大行合作。於地產代理而言,做一手生意更為容易,因為發展商已統一定價,不需要雙邊議價,而且示範單位集中,客人不用花太多精神及時間去比較,做生意自然事半功倍。在現時辣招之下,二手市場業主大部分都惜售,增加談判的難度及時間,加上放盤量少,客人在二手難選擇。
宜重新檢討鬆綁部分辣招
正因為如此,造就發展商的新盤更加有吸引力,很多買家入市都偏向集中在新盤市場。每當有新盤推售時,相比以往買家會先在二手市場作比較,然後再在新盤市場作決定,今時今日,二手市場已經難以尋寶,在沒有比較之下,大家唯有集中在新盤市場,很容易形成需求集中,令發展商可以輕易賣得好價錢。
筆者並非贊成撤銷所有辣招,而是應該逐步放鬆,政府實在不用擔心投資者炒賣,當市况好時,投資者可以炒上,市况向下,投資者亦會炒落,筆者建議今屆政府適宜重新檢討鬆綁部分辣招,重點是使原有業主的換樓鏈重新啟動,當二手市場的貨源增加後,自然可以減低供應緊張程度,樓價的升幅亦會慢慢降溫。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878&issue=20170911
廖偉強:代理角色重誠信持平
1 :
GS(14)@2017-09-25 04:08:30【明報專訊】上星期接受一家傳媒機構頒發給公司的傑出服務大獎,接受頒獎後需要在台上發言,講述得獎後的感受,以及如何能夠做到實至名歸。「服務」這個名詞看來非常簡單,但是很多行業的員工都未必能夠做得到位。何謂「服務」?簡單而言,就是客戶在體驗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專業、用心、愉快及享受,而最終能夠達到稱心滿意的感覺。
累積經驗比口才更重要
在我們營銷這一個行業,經常會面對面接觸客人,客人很容易感受到我們的專業及誠意。有很多地產代理以為口才了得便是必殺技,筆者從事這個行業超過30年,累積經驗所得的結論是服務比口才更為重要。
當然,無論是業主或買家,都希望地產代理能夠做到貴賣平買,但大家試想想,能夠做到貴賣平買的交易,即代表雙方當中會有一方是蝕底的。經紀的角色最重要是持平,兼且要提供重要和準確的信息及資料予雙方,盡量去達成最符合雙方的理想條件。針無兩頭利,因此誠信及公平交易是服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筆者身處其中,經常接觸服務行業的人員,發覺很多前線銷售員,不會注重口腔衛生及身體發出的氣味,特別是在一手樓盤,往往都需要長時間陪伴客人排隊參觀示範單位,問題更值得注意。大家試想想,如果口才了得的銷售人員有口臭或體臭,卻要在長時間下相處對談,會是何等難受及不愉快的經歷。筆者相信很多從事營銷行業及服務行業的前線人員,都忽略甚至罔顧嗅覺感受這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傾談中的客人突然中途消失,也許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487&issue=20170918
廖偉強:代理壓力不足為外人道
1 :
GS(14)@2017-10-01 19:18:48【明報專訊】筆者上星期在一間酒家午膳,其間和一位相熟的經理閒談,這一名經理曾經在一間五星級的酒店任職中餐部,經過嚴格的訓練,無論舉止談吐及服務,都能夠做到彬彬有禮,令客人滿意。交談間他非常羨慕我們地產代理的收入,他說據聞地產代理如果能夠做到一單大額的交易,佣金會非常豐厚。
筆者即時問了他幾個問題,是否已經有家室及子女?能否長期面對收入不穩定?面對重複及不斷的壓力會否習慣?
筆者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有穩定的收入,特別是有家庭負擔的人,更難受的是不斷重複面對壓力,這是不足為外人道,以上的答案正是地產代理必然會面對的問題。地產代理除能力考驗外,經常會面對市况的變化及受制於外來環境的影響,生意及收入會變得時好時壞,經常需要好天斬埋落雨柴及積穀防饑;很多地產代理在入行初期,經常節衣縮食,捱麵包及飯盒不在話下,還要接受好天曬、落雨淋的工作,更難受的是需要每月交數的壓力,以及面對不同客戶的大小問題。
首置上車盤 恐又是新衝擊
最近政府正在研究港人首置上車盤,去幫助一些高收入而未能夠上車的人士,出發點對某些人士絕對是受歡迎的,但是否正確或對錯,相信要討論及研究的篇幅會非常廣泛。
筆者只是會擔心,政府在今次開出的條件當中,會否重疊及影響私人住宅市場,如果答案是的話,相信對整個地產代理行業又會帶來另一次新的衝擊!所以筆者所言非虛,做到成功的地產代理真的得來不易,地產代理的收入並不如外間所說的唾手可得!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71&issue=20170925
廖偉強﹕新盤供應百花齊放
1 :
GS(14)@2017-10-08 22:01:06【明報專訊】今年一手住宅市場的成交總數絕對可以突破往年的紀錄,有機會接近20,000宗,成交金額相信會再創歷史新高,超過2000億元。
一手新盤今年以來成交有價有量,除了市場氣氛好轉外,整體經濟環境亦大為改善,失業率依然偏低,零售業亦開始復蘇,工商舖市場更加明顯暢旺。雖然今年由細單位主導市場,但並非完全沒有大單位的供應,只是市場及傳媒的焦點都集中在報道迷你戶的消息而已。
迷你戶的出現並非壞事,至少可以盡量滿足目前市場的需求,在沒有太多土地的供應之下,拆細單位推售是明智之舉,更加可配合目前年輕的新一代喜歡獨立生活空間的需求。
如果大家有留意世界各地的大城市,特別是日本的東京,因為市民工作的需要及交通的便利,聚居在東京的人口眾多,即使東京這樣大面積的城市,房屋在建築比率上大部分都是迷你戶,這樣才可以配合人口及市場的實際需要。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就更加不在話下,由於與中國接軌,成為內地市場窗戶,雖香港只是一個非常細小的城市,但要配合及滿足大量需求的人口,迷你戶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迷你戶熱賣 滿足市場需求
為何本地的發展商不斷加快步伐推售新盤?在生意的角度,市場上不斷有需求,發展商當然是火乘風勢增加供應去滿足各路客源。此外,近年本地發展商亦需面對內地同業來勢洶洶的競爭,當中包括搶地及其陸續出爐的新盤供應;本地發展商得搶佔市場先機,以防客源被新加入者分薄。未來幾年,政府會不斷增加供應,發展商推盤價量齊升,可能不再出現了。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06&issue=20171003
廖偉強:擁物業需是一場奮鬥
1 :
GS(14)@2017-10-15 13:58:07【明報專訊】筆者出生於1960年代,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很早已經踏入社會工作。在不斷努力工作之下,筆者慶幸能獲得相應回報,在1980年代有能力上車,同時亦有賴當時銀行能夠借貸九成按揭,所以容易儲備首期置業。
直至1992年,銀行逐步收緊按揭成數,最高可以做到七成按揭,直到近年,政府為了進一步打擊樓宇炒賣,再次收緊銀行的按揭成數,首間樓宇的貸款,最高只可以做到六成的按揭成數。
今日未能夠上車的年輕人,認為目前香港的樓價,已經是非一般人能夠承擔,上車是遙遙無期的事,對入市完全絕望!然而事實是否真的這樣?
今天的年輕人,真的不用抱怨,筆者絕對相信任何年代入市都是困難的,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地少人多的城市,房地產的價格自然高企,剛畢業踏進社會的年輕人,工作頭幾年,未能在短時間內入市是正常,但這不代表入市無望。
不抱怨有耐性 上車有希望
筆者最近和一些親屬的子女閒談,發覺有些職業的起薪點每月都超過2萬元,在社會工作幾年後,筆者相信入息會不斷增加,年輕人只要能夠忍受花花世界的利誘,努力刻苦儲備十年八年的資金,其間可以先購入車位或某些平價的工業大廈去對抗通脹,只要不抱怨及有耐性,筆者絕對相信年輕人一定可以上到車。另外,在父母能力許可之下,依靠父母的資助,其實並非壞事,一方面可以減省儲備資金的時間及銀行的利息,盡快上車,另一方面亦可先將單位出租,自己繼續儲備資金還給父母。既可對抗通脹,亦可完成上車的夢想,一舉兩得。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25&issue=20171009
廖偉強:客人喜歡沒壓力銷售
1 :
GS(14)@2017-10-22 14:06:23【明報專訊】最近在地產界瘋傳的一段錄音,內容中不見得經紀有壓迫的推銷手法,經紀可能只是想更新資料,或幫客人致電業主了解最新放盤意願。但錄音內容當中,只聽見業主像失控地不斷以粗言穢語責備經紀。筆者相信只是這名經紀「Call不逢時」,因為該名業主之前可能已接了不少經紀來電而不勝其煩,遂選中他來「開火」。
再看另一例子。美容院是不少女士在公餘或周末都喜歡光顧的地方,除了可以扮靚之外,更加可以放鬆心情、享受片刻的寧靜。不過,很多美容院的銷售手法卻過於進取,經常在客人欲享受寧靜一刻時,不斷進行游說,藉以介紹新產品或增購服務。筆者有名朋友就是因為受不了這種重複及壓迫式的推銷手法,寧願放棄之前已支付的金錢,也不願再次光顧那家美容院了。大部分銷售行業的從業員都有一定的指標生意額,甚或經紀為了自己豐厚的佣金,而忽略了客人的感受,不斷重複施加壓力,達到生意目標。客人及口碑就是這樣流失的。那麼,什麼才是最恰當的銷售手法呢?
做好線上線下服務
今時今日,客人對服務質素的提升是有要求的,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客人隨時隨地都能收到信息,過量的資訊便很容易令人覺得煩厭。因此要做好服務,除銷售員的質素外,更重要是能夠提供有效及適當的線上及線下綜合服務。
在線上,客人很容易便可查閱及參考各類數據及資料,如果資料及訊息快捷準確,客人便易於掌握,然後再找線下的經紀作核對,有需要時,經紀可以提供即時的跟進,令客人得到稱心滿意的服務。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41&issue=20171016
廖偉強:有需求價格就會升
1 :
GS(14)@2017-10-29 22:23:02【明報專訊】早前筆者和朋友聊天,講述有一名朋友在內地做生意,經營售賣一般平價的小食,這種生意毫不起眼,但朋友說他那名朋友在這門生意上每月獲利都超過100萬人民幣。筆者回應朋友說,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只要是做的行業略為受市場歡迎,都很容易達到理想的生意額及盈利。
另例子,就是以往非常低薪金的工種,如洗碗工人,從事這工種的工人,不用需要什麼學歷及技術,只需要辛勞地工作就能勝任,而未有最低工資之前,這個工種絕對可以列為低收入的行業。時至今日,因有最低工資,再加上這個厭惡工作勞工短缺,在競爭需求之下,洗碗工人的工資可以倍數上升,這就是另一個例子在需求之下的價格上升。
內地資金湧入 助長樓價上升
今年香港的施政報告,特首在報告當中,重中之重都是房屋政策問題,每一屆政府都希望可以在房屋政策上能夠解決香港人的需求,正正因為是有需求,香港的樓價才有升無跌。重點除了是供應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十多年期間,樓價的不斷上升令市民積聚的金錢數以倍計,這種說法當然是有樓人士的專利。他們的套現能力相當之強,令市場已經非常緊張的需求,更加是火上加油,再加上,多次指出內地資金的大量流入市場,在這種龐大的需求之下,樓價上升焉能不成呢!
現時的市况,買家入市的心態心急如焚,兼且市場資金充裕,外來資金的壓迫性亦湧現。目前有能力及有資金的客人四處皆是,大家千萬不要用自己的角度去預設樓價上升上限,更不可以低估買家入市決心,簡單而言,有需求價格就會上升。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636&issue=20171023
廖偉強:害怕接受現實 後果會更可怕
1 :
GS(14)@2017-11-04 15:13:01【明報專訊】筆者是公司的負責人,經常在管理層面上不斷思考問題,因為地產代理是對人的行業,對外方面是要令客人得到理想的服務,能夠購入心儀的物業,達到有家的感覺。對內方面是管理人事問題,地產代理像金字塔式的管理,管理的架構繁多,比較複雜。
地產代理是比較實際的行業,只要有業績便很容易會升職,所以很多地產代理在最初的階段是非常投入及拚命的。但是,當晉陞至較高層次時,便認為自己只需要在管理上去發揮便算完成任務;久而久之,這些高層便很容摒棄前線的工作,對市場的變化及溫度不再敏感,慢慢出現脫節的情況。所以難怪有些成功企業的領導人永不言休,事事親力親為,為的就是要保持前線的觸覺。
樓市自從2003年SARS之後,樓價一直上升,中間的變化只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稍作調整,但是很快便已重拾升軌。直至今天,樓價持續在歷史高位徘徊,不同的專家紛紛評價樓市,認為目前樓市的週期快將完結。他們認為今天的樓價是歷史高位,非常危險,勸喻入市的買家要審慎,有些專家甚至呼籲買家千萬不要入市。但類似勸喻在兩三年前已出現過,跟隨的市民無不後悔亦感非常無奈。
當然,專家的勸喻是善意的,因為若真的出現大跌市,買家入市的風險是相當高的。但是,現實歸現實,樓價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有升無跌,筆者相信原因是確實有需求,以及市場資金充裕,才有這樣的效果。因此,一般市民如果想入市,除了要有足夠的資金外,專家意見當然可以作參考,但更重要的是要親力親為去瞭解市場,感受市場真正熾熱的原因,因為市場真金白銀的投入才是最確切的答案。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06&issue=20171030
廖偉強:成就子女置業夢
1 :
GS(14)@2017-11-12 16:38:41【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較早前提出,公營房屋單位增加到80萬戶後,會考慮將多出單位轉為綠置居,後來澄清只是某些媒體的報道,將她的意思簡化及數字化,筆者暫且不討論這個政策方向對與錯,但是,有一點肯定的是政府觀察到目前市民渴望置業的心態,加上政府認為這個方案是雙贏的局面——公屋富戶只要騰出單位予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自己就可以購置物業完成自己的夢想。
如果大家有留意到最近發展商推出的新盤,無論是任何位置,只要定價合理(除了發展商惜售的部分豪宅外),都能在極短時間全部沽清,今年一手樓盤在銷售金額方面肯定會創出歷史新高紀錄。
中國人傳統思想,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特別是在私人物業的擁有權方面,更加是中國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目標,正正是這種思想,驅使香港人渴望置業,窮一生奮鬥希望擁有自己的居所。至於能夠有多餘資金投資的,首選當中大部分都會投資在房地產項目,因為比較簡單容易,沒有太多複雜的技術,只要能夠長線持有,大部分房地產投資者都是有賺無蝕。
在1960、70年代成長的人,他們大部分都刻苦耐勞,節衣縮食,儲備資金去完成自己理想的置業夢。今天的80、90後,並不是說他們不能夠刻苦耐勞或節衣縮食,而是現今的父母一輩在經濟大環境的升軌下,大部分均從物業的升值當中獲利,加上經濟高速增長帶來較理想的生活,時下年輕新一代大部分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父母的關懷及溺愛之下,形成一種風氣,就是父母緊張子女的未來,不用他們刻苦耐勞,最重要是只要自己能力所及,都要成就子女的置業夢想!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570&issue=2017110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