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巨額投入+投資收益下滑 眾安保險一季虧3.82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15.html
作為首張互聯網保險“準生證”的持有者,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眾安保險”)日前發布2016年一季度報告,從披露內容來看,數據並不漂亮。尤受市場關註的是,凈利潤由上一季的1.14億元下跌至本季度的-3.82億元。
對此,眾安保險CEO陳勁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到,眾安成立以來綜合成本一直超過100%,這也代表著業務本身是虧損的,前兩年盈利來自於投資收益。而出現該數字主要源於互聯網業態發展初期的巨額前期投入以及市場波動行情帶來的投資收益下滑。
2015年6月,成立僅17個月的眾安保險獲得57.75億元的A輪融資,新增摩根士丹利、中金、鼎暉投資、賽富基金、凱斯博5家財務投資機構,估值達到500億元。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眾安保險已經由2015年同期阿里電商一條業務線,拓展至現在的九條業務線。
“前期投入大+投資收益減少”致一季度凈利縮水
雖然在“互聯網企業持續虧損卻依然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市場教育下,人們對於這樣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了。但是,當互聯網模式同嚴肅的金融結合起來,人們對於營收、利潤等數字的敏感神經再次被提起。
數據顯示,眾安保險的保險業務收入由上季度的8.79億下降至本季度的6.04億元;凈利潤由上一季的1.14億元下跌至本季度的-3.82億元;凈資產由上一季的69.38億元下跌至本季度的65.55億元,凈資產回報率由上一季的1.6%下跌至本季度的-5.8%。
對於這一市場極為關註的數字,陳勁對記者回應稱,眾安保險綜合成本一直以來都超過100%,即業務本身是虧損的,前兩年的盈利組要來自於投資收益。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眾安保險在委托一家保險資管公司管理其投資的資產配置。陳勁表示,在市場震蕩的過程中,時機把握的偏離以及年初受到一些信息的影響導致收益“縮水”。
另一方面,眾安保險前期科技和人員投入力度較大,2015年同期眾安保險僅300人,如今已經拓展至1200人。“前期投入存在邊際收益。”陳勁表示,隨著投入逐步完成,保費收入會進一步增加,從這兩個維度來講一季度虧損是一種正常現象。
2015年年報顯示,在過去一整年度中,保險業務收入為22.8億元,較2014年的7.9億同比增加189%。其中原保費收入前五位的險種分別是保證保險保費收入為4.5億,同比增長310%,承保利潤為-0.88億;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2.8億,同比增長543%,承保利潤為-0.47億;責任保險保費收入為0.8億,同比增長407.9%,承保利潤由2014年的37萬下降為2015年的-1.1億;信用保險保費收入為0.5億,承保利潤為0.14億。可以發現,除信用保險利潤為正外,其他險種均處於虧損狀態。
布局9條業務線 股東依賴度降低至70%
眾安保險正在不斷擺脫“拐杖”的作用,在發展之初,無論是產品場景的拓展還是征信數據的獲取,亦或是線下線上相互配合的開拓,均離不開股東“三馬”的影子,如今這一依賴程度正在逐步降低,從最初的90%降低到現在的70%。
“2016年對股東的保費收入依賴程度會降到60%以下。”陳勁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從產品品種角度來看“依賴度”問題,如今眾安保險的股東業務已經占比不到10%,90%的產品是在其他業務場景開發出來的。“依賴度降低原因缺失是我們的服務範圍擴大了。”
記者了解到,相比2015年同期,眾安保險由僅僅阿里電商一條業務線拓展至現在的九條業務線。這九條業務線分別是阿里事業部、騰訊事業部、航旅及商險、消費金融、金融機構事業部、3C及數碼事業部、車險、健康險以及投資型保險。
上述九大事業部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以產品為核心。例如消費金融事業部、金融機構事業部即以信用保證保險為核心產品;3C及數碼事業部的核心產品包含責任險和保證保險。第二大類則是阿里、騰訊等以場景為核心。即圍繞著場景里面所有產生的相關保險產品,並運用另七大事業部中的所有產品。
陳勁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早期僅有一條事業線源於當時處於探索階段,例如貨運險是否能用UBI的方式來做尚無人知曉,探索一兩個產品後認為存在市場機會再鋪大量人員。
業務線的拓展僅僅是眾安保險從產品角度突破外延線,另一個發展角度則是平臺方向。讓眾安保險起家並大火的淘寶退貨運費險就是基於眾安保險開放平臺嵌入淘寶電商平臺場景之上的碎片化產品。
眾安保險開放平臺負責人鄭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眾安保險開放平臺服務的領域已經包含了O2O、旅遊、物流、視頻、食品餐飲、移動醫療等眾多互聯網生態。預計2016年開放平臺會有250個左右的商戶和開發者介入。2014年開放平臺剛起步是僅僅有3個場景,而僅1年後的2015年場景已經增值12個,預計2016年場景會拓展至25個左右。
欣泰電氣因欺詐將退市 如何填補巨額賠償?
“因果循環,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欣泰電氣因欺詐上市永久退市而將載入A股市場“史冊”,這高於以往的處罰力度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了“強監管”的信號,而對於投資者而言,最為關心的是巨額賠償金這一“黑洞”將如何填補?
5.5億先行賠付不夠的錢從哪來、具體的賠償責任不夠清晰、相關賠償或不夠透明等讓欣泰電氣所面臨的巨額賠償金備受爭議。有業內人士表示,粗略預計,投資者損失可能要在10億以上,而欣泰電氣資金捉襟見肘,大股東及保薦機構能否成為“救世主”成為一大疑問?
巨額賠償金爭議難平
上市後兩年,欣泰電氣終究為自己的造假行為付出慘痛代價——成為A股首家因證券欺詐而退市的公司,發行保薦機構也因連帶責任接受相應處罰並面臨巨額先行賠付。但這一造假事件目前最為關鍵的核心是,二級市場投資者巨額賠償這一“黑洞”將如何填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發現,關於巨額賠償目前仍存在較多爭議。首當其沖的則是,雖然興業證券已經主動願意先為投資者損失“先行買單”,交出了5.5億元先行賠付方案,但業內的看法是,這似乎遠遠難以填補投資者的損失,而剩下的錢從哪來尚存疑問。
上海一資深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監管處罰力度“狠辣”,如果最終退市是欣泰電氣一定會面臨的結局,5.5億的先行賠付恐怕不夠,他粗略預計,投資者損失可能要在10億以上,而作為第一責任人,欣泰電氣應參考海聯訊的做法拿出相關賠付方案。
對於IPO造假被強行退市以及後續賠付問題,接近欣泰電氣的知情人士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欣泰電氣目前處於漩渦中心,恐暫時不願對外透露更多信息,公司是否會拿出賠付方案則並不清楚。
不過,此前欣泰電氣董事長溫德乙近日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曾稱,公司一年銷售額才不到1.4億元,6億元的債務肯定換不上,退市後,將不得不走破產程序。
在上述投行人士以及多位證券法律師看來,即使欣泰電氣走到退市程序,在償還債務之外,也能夠賠償一部分投資者損失,而剩下的損失投資者可訴訟相關責任人索賠,比如欣泰電氣大股東和保薦機構。
對於先行賠付基金可能不夠的問題,興業證券董秘辦相關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則稱,公司先行賠付方案在證券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框架之類,也參考了此前相關案例設立賠付金額和方案。賠付基金將由專門托管機構托管,目前需要的則是監管層、中登公司等提供投資者實際損失,興業證券將據此進行賠付,具體賠付金額“多退少補”,若賠付金額不足進行追加,富余則將退回公司。
實際上,不僅賠償金存爭議,具體的賠償責任不夠清晰也是隨之而來的問題。
券商投行一方多認為,欣泰電氣才是第一責任人,但目前的IPO造假賠償發行人和券商是並未具體區分責任進行賠償,不區分具體責任的情況下,賠償效率也隨之降低。
”在法律責任認定上,現在采取的做法是先賠後追方式。”上海天銘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宋一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雖然後面有大股東的股權質押協議與承諾、與券商之間的多方協議,保險公司的董事責任保險等保駕護航,但前提卻是沒有區分作為造假人的大股東、發行人與作為中介機構的保薦人的各自應負的不同法律責任。
不過,對於這一狀況,熟悉證券法的相關券商人士則坦承,由於每個案例具體情況不同,發行人和保薦機構該賠多少統一很難也,恐怕也要靠投資者通過法律訴訟由法院來具體認定。但以此前類似訴訟來看,將又一漫長之路。
除上述兩點外,更多的投資者和證券律師還指出,欣泰電氣的相關賠償或不夠透明。
“已經有投資者找到我們律師這邊,來咨詢相關賠付方案的標準是否公正等問題。”宋一欣表示,目前投資者維權律師圈正在起草相關建議,準備向證監會提出要開聽證會,關於具體賠付有尚待明確之處。
“從萬福生科、海聯訊到欣泰電氣,這已經是第三例設立投資者賠付基金的案子,依然沒有一個投資者在賠付方案制定過程當中發出過聲音。”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厲健律師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作為投資者索賠專業維權律師,他主要關註兩個問題。一是賠付方案是否透明,從此前兩個案子來看,實際賠付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所以到底實際賠付了多少,是不透明的。如今興業證券拿出5.5億設立基金,到底實際賠付多少錢,應該公開。二就是應該安排聽證程序。
“設立對投資者的賠付方案,卻沒有投資者參與,也沒有證券維權律師參與,僅是券商自己內部做出一個方案,來決定哪些投資者可以賠、哪些不可以賠,難免有暗箱操作之嫌。”厲健稱。
對此,興業證券向本報回應稱,公司會在後續賠付過程中建立和投資者的溝通渠道,設立現場和非現場的相關熱線,接受投資者的問詢和質疑。
IPO罰單為何加碼?
欣泰電氣一案,證監會開出了A股歷史上最嚴厲的IPO造假罰單,已被打上“古董”標簽的涉事方欣泰電氣因欺詐發行將永遠退出A股市場。相較以往的IPO罰單而言,欣泰電氣這一超出預期的處罰力度背後到底又在透露怎樣的信號?
上市僅兩年左右的欣泰電氣,將迎來退市程序的啟動,且“強退”之後不得重新上市。IPO申請文件造假是釀成這一惡果的主要原因。據了解,2011年到2014年的四年間六期財務報告,每期虛構收回應收賬款從7000多萬元到近2億元不等。
而證監會早在2014年10月發布《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幹意見》,針對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等市場反映強烈的兩類違法行為,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存在上述兩類違法行為,被證監會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因涉嫌犯罪被證監會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證券交易所應當暫停其股票上市交易。而根據相關規定,因欺詐發行暫停上市後不能恢複上市,且創業板沒有重新上市的制度安排。
除上市公司退市之外,證監會決定對欣泰電氣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832萬元的罰款;並對溫德乙、劉明勝等個人處以總計1075萬元的罰款。此外,對溫德乙、劉明勝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自證監會宣布決定之日起,終身不得從事證券業務或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興業證券作為欣泰電氣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保薦機構因為受到“連坐”,證監會對其做出行政處罰,給於警告並罰沒約5700萬元。
“投行目前在IPO中的盡職調查辯解不明確、不完善,且短期內這一現狀難以改善。”在一位上海的券商投行人士看來,目前券商投行在盡職調查方面並沒有具體的細則可參考。
事實上,在欣泰電氣之前,因欺詐發行而被證監會行政處罰的就有海聯訊、萬福生科、勝景山河等。其中,海聯訊在IOP申請文件中2011年年報、2012年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的財務數據、指標等,存在虛假記載;萬福生科則是為了達到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條件,虛增銷售收入、營業利潤,且上市後的2011年、2012年仍存在上述財務造假問題;勝景山河也是因招股書披露不實、涉嫌虛增銷售收入而被撤銷上市資格。
對此,上述上市公司也遭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主要是對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給予警告、罰款,主要責任人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但因欺詐上市而退市則是之前所沒有的。
“新一屆的證監會監管風格變了。”在業內人士看來,欣泰電氣的案例釋放出了監管層將“強監管”的信號。
證監會7月8日也表態稱,對欣泰電氣這類重大違法公司,資本市場將采取零容忍態度,堅決執行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制度,將其清除資本市場。
研究生培訓班涉嫌詐騙 收巨額學費後沒影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17/1022709.html
“我們都以為這是北京化工大學在招生,沒想到背後的事兒如此複雜。”昨天,多名考生反映,今年5月,他們在報考化工大學在職研究生時,在“學校網站”上發現了一個考前培訓班,這個培訓班對考生有很多優惠政策。看到招生辦公室就設在化工大學內,收款單位也寫著化工大學的擡頭,數百名考生報名參加了這個培訓班。可是,在每人交了三萬六千元學費後,原定於7月9日開課的培訓班卻沒了音信。
“我們都以為這是北京化工大學在招生,沒想到背後的事兒如此複雜。”昨天,多名考生向本報反映,今年5月,他們在報考化工大學在職研究生時,在“學校網站”上發現了一個考前培訓班,這個培訓班對考生有很多優惠政策。看到招生辦公室就設在化工大學內,收款單位也寫著化工大學的擡頭,數百名考生報名參加了這個培訓班。可是,在每人交了三萬六千元學費後,原定於7月9日開課的培訓班卻沒了音信。
更令人震驚的是,7月16日,北京化工大學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近日,學校發現有人冒用“北京化工大學”名義舉辦培訓班並收取費用,學校正在協助司法部門進行調查。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考生們交的高額學費能要回來嗎?
考生 培訓班給出優惠政策
今年5月,準備報考北京化工大學在職研究生的考生們,在“學校官方網站”上看到,該校在職研究生的考前培訓班正在招生。招生簡章上說,參加培訓班不但能獲得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職業技能證書,還能獲得化工大學在職研究生的優先錄取資格。而一旦被錄取,參加培訓課程的這半年時間,還可以換算成讀研的學分。“就是這些優惠政策,讓我們大家動了心,來報名參加培訓班的有幾百人。”一名考生告訴記者。
“學費不完全一樣,多數人交了三萬六千元。”在北京化工大學科技大廈的一間辦公室里,一位常老師負責接待報名的考生。交費方式有三種,一是打到北京化工大學的對公賬戶上,二是用POS機刷卡,三是直接交現金。
培訓班開課的日子定在7月9日。可是開課前,考生們突然收到常老師的微信消息,說培訓班第一節課本該由北京化工大學經管學院院長來上,但現在院長人不在,開課時間推遲。
大多數考生並沒多想,個別考生來到科技大廈想問個仔細。不過,眼前的一幕讓他們徹底蒙了:當初的招生辦公室被貼上了封條,封條日期為7月8日。7月16日,北京化工大學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近日,學校發現有人冒用“北京化工大學”名義舉辦培訓班並收取培訓費用,學校正在協助司法部門進行調查。聲明中提到,發布招生信息的網站為假網站,學校也沒有設置移動POS機收費方式,更沒有委托校外機構以現金方式代收培訓費用。
考生們說,大家的第一反應是被騙了,但細細想來,還是有很多蹊蹺。發布信息的網站可以是假的,那些冒名招生的人,卻著實是在化工大學里面辦公;POS機小票的擡頭,也確實是北京化工大學教育培訓中心。最讓考生們關心的是,他們交的巨額學費去了哪里,還能不能追回?
學校 去年底合作已經停止
為了調查此事,北京化工大學設立臨時值班辦公室,動用大量人力,成立了調查組展開工作。昨天,調查組成員、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劉院長,向考生們初步介紹了情況。
據劉院長介紹,培訓班的招生單位是北京英創聯科教育咨詢公司,該公司法人姓翟。根據前期掌握的情況,偽造招生網站的是該公司一名劉姓負責人。考生們見到的常老師,並非北京化工大學教職工,而是該公司員工。今年之前,北京英創聯科教育咨詢公司的確與學校有過合作,但在2015年底,相關合作已經終止,現在是哪個部門或者個人在和這家公司聯系,校方正在調查。
關於考生們關心的學費問題,劉院長介紹,校方在查賬時的確發現有資金匯入學校的對公賬戶,在對資金進行調查、核實後,學校會將這部分錢退還。
合作方 把POS機程序都改了
通過劉院長的介紹,考生們本以為對事情有了大概的了解。然而,中金銀河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誌楠的出現,又揭開了事情的另一面。
昨天,王誌楠向考生們出示了一張名片,名片顯示了他的另一個頭銜——信息產業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任。經查詢,這個單位是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職業技能證書的發證機構,而獲得這個證書,恰是假招生簡章上提到的優惠政策之一。
王誌楠說,作為發證機構,他們在全國範圍內與很多教育機構進行合作,但這是社會性招生,並不針對大學。北京英創聯科教育咨詢公司曾是他們的合作單位之一。通過假合同、公章騙取了授權後,英創聯科打著在北京招生的旗號,把招生的範圍控制在了北京化工大學。為了規範各合作機構的招生工作,發證機構發給每個合作機構一臺POS機。在調查中發現,英創聯科篡改了POS機的前臺程序,使得本該是中金銀河有限公司的擡頭,被改成了北京化工大學教育培訓中心。今年5月中旬,這臺POS機的後臺也被篡改,這就意味著POS機與發證機構徹底“失聯”,通過這臺POS機刷卡的資金便不知去向。
王誌楠說,他們的培訓課程主要是大數據專業,但北京化工大學在職研究生並無大數據專業,也就是說培訓課程與考研內容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王誌楠表示,這些都是北京英創的說法,大數據培訓本來也不是針對研究生的課程。
王誌楠的出現令北京化工大學調查組的老師們也很意外。劉院長說他也是剛剛見到王誌楠,因此他的一些說法,學校還要進一步核實。
期望 盡快幫考生們追回學費
“每個人交三萬六千元,加在一起可不是個小數。”針對上百名考生的退款訴求,北京化工大學調查組的老師們有些頭疼,因為他們並不掌握考生名單,現在只有失聯的英創聯科負責人掌握著詳細信息。
目前,考生們的學費有幾種去向:一是匯入北京化工大學的賬戶;一種是通過POS機入了發證機構的賬戶;還有一種是刷了篡改後的POS機,這部分錢流向不明;最後一種是通過轉賬或現場交費,錢到了常老師手里。
對此,發證機構承諾,在拿到具體名單後將盡快核對,在下周三會給考生們一個答複,如果錢已經到了發證機構,將全額退還。而北京化工大學也明確表態,會盡快調查此事,匯入學校的這部分錢一定如數退回,同時校方也會想辦法聯系北京英創聯科教育咨詢公司法人,爭取盡快幫考生們追回學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一堆爛攤 負利率風暴將席捲歐洲? 德銀單季巨額虧損 義國老銀行股價跌80%
2016-07-18 TWM
|
|
英國脫歐造成金融市場動盪,從金融重鎮德國法蘭克福到義大利銀行體系,都叫苦連天; 為了搶救危機,歐洲的超級QE,甚至你無法想像的負利率風暴,可能才要開始。 台北市長柯文哲常常埋怨,接到一個爛攤子!若他拜會一下剛在六月底當選的義大利羅馬美女市長瑞姬(Virginia Raggi);再往北,到歐陸金融重鎮德國法蘭克福,向德意志銀行執行長克萊恩(John Cryan)請教一下歐洲金融局勢,便能體會,什麼才是真正的爛攤子! 德意志銀行有一百四十五年歷史,員工超過十萬人,據點遍及全球七十幾個國家,德意志銀行的外匯交易量曾經是世界第一,投資銀行業務在華爾街「喊水會結凍」。 但,國際貨幣基金(IMF)卻在七月初發布了一個報告,稱「德意志銀行:當今全世界最危險的銀行!」報告中顯示,德意志銀行不僅風險最大,其美國子銀行,也是美國聯準會(Fed)進行壓力測試的三十三家銀行中,唯二沒有及格的墊底銀行。 曾經「喊水會結凍」 德銀股價竟跌至27年新低去年七月一日才接任德意志銀行執行長的克萊恩,在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成功將經營困難的瑞士銀行(UBS)重整旗鼓。他接掌德意志銀行後,決定清理陳年舊帳,沒想到,去年第三季德意志銀行宣布高達六十億歐元(約二千一百億元新台幣)的單季巨額虧損,創下金融業史上最大紀錄。以金額來看,是○八年雷曼兄弟風暴時的兩倍,竟沒引發金融市場的恐慌,克萊恩處理危機的能力可見一斑。 長期的零利率,使傳統商業銀行失去資本累積的機能,德意志銀行過去仰賴大量的金融交易來維持獲利,但金融交易本身,卻有更大的風險,如今德意志銀行持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曝險金額,是德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十倍、歐盟GDP的五倍,一有風吹草動,不只德意志銀行會破產,歐洲也將萬劫不復。 雖然克萊恩危機處理技巧高超,德意志銀行也沒能走出加護病房,去年十月德意志銀行股價一度狂跌,還守住每股二十四歐元防線;但從去年十月至今,公司股價不斷破底,如今跌到二十七年以來的新低,每股只有十二歐元。 體質超糟 股東只能相信「招牌」 這家奄奄一息的龐然大物,還能維持生命跡象,真正的關鍵只剩「信賴」兩字。市場相信的,一是克萊恩扭轉劣勢的計畫(稱為二○二○年策略方案);其二就是「德意志」這塊招牌。德國財政部長薛伯勒曾發言相挺,並稱德意志銀行「基礎像岩盤那樣穩固」,讓德意志銀行的股東、債權人及客戶深信,堅強的德國財政必然是德意志銀行最後的堡壘,不會發生意外的風暴。 歐洲第四大經濟體 義大利經濟停滯已近20年另一方面,南邊的義大利就沒這麼幸運了。 英國脫歐造成金融市場動盪,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體質不佳的歐洲各大銀行。歐洲銀行股價指數,跌到歐債危機爆發的一一年至今的最低點,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英國的金融機構,而是地中海的義大利。 義大利第三大金融集團、世界最老的商業銀行西雅那銀行(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成立於一四七二年),股價過去一年暴跌八○%,公司總市值剩下淨值的一○%。這家分行逾兩千家、在全球有四十個據點、總資產超過一千七百億歐元(約六兆元台幣)。 整個義大利的金融業都被沉重的壞債、龐大的增資需求壓得喘不過氣,市場估計至少還需五百億歐元,才能避免銀行集體破產。問題是,義大利政府負債累累,根本無力拯救銀行,搖搖欲墜的義大利銀行體系,已成為歐盟的大包袱。 義大利雖是歐洲第四大經濟體,但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已將近二十年沒有經濟成長,高漲的失業率僅次於崩盤的希臘。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領導的民主黨,在今年的地方選舉慘敗給新興的五星運動黨,倫齊宣布將在十月進行國會改革的公民投票,用最後一次政治豪賭,來決定他自己,以及義大利的命運。 倫齊的對手、剛在六月高票當選羅馬市長的瑞姬,接掌的是更甚於柯P的爛攤子。 今年三十八歲、律師出身的瑞姬,是羅馬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市長,她所屬的五星運動黨,主張推翻舊有的政黨,要把羅馬累積多年的爛帳清除,還給人民一個透明化的政府,瑞姬並誓言斷絕羅馬市府與黑道的往來。 羅馬是世界級的觀光大城,每年有近一千三百萬名遊客,但潮水般湧入的觀光客卻救不了羅馬經濟。瑞姬的羅馬市府,擁有高達五千億元台幣的債務,有些債務甚至可以追溯到一九六○年的羅馬奧運。 身為世界級的觀光大城,羅馬只有三條捷運,兩條高齡六十歲,新的C線一四年開通,比原訂足足遲了十四年。羅馬市府業務包山包海,有醫院、餐廳、幼兒園,個個都做到虧損;至於賺錢的收垃圾、環保生意,都外包給黑道。 觀光客帶來的財源,抵不過官僚的浪費與貪腐,瑞姬得面對一萬多名債權人,其中一大票都是羅馬的權貴。 「羅馬破產」雖是危言聳聽,但由總理倫齊發動、將在十月舉行的憲法公投(改變參議院的組成與權力),卻是更大的威脅。在英國脫歐的痛苦過程中,義大利是歐陸支持脫歐比率最高的國家。瑞姬所代表的五星運動黨等新興政黨,旗幟鮮明地反對憲法公投;十月之前,義大利勢必將引爆一場混雜著政黨對決、脫歐與留歐、國會改革、伴隨著銀行倒閉危機的綜合併發症。 「歐盟鬆綁法規救銀行」 是歐元體系存亡關鍵! 面對政治與經濟的亂局,義大利中央銀行總裁菲斯可在七月八日發表了重要談話,他強調,義大利央行必要時,將對西雅那等金融機構提供救援,這席話給金融市場打了強心針,當天各銀行股價快速反彈,連德意志銀行都出現三%以上的漲幅。 菲斯可的講話如此激勵,是他甩開歐盟法規的束縛,表達全力援救銀行的決心。加入歐元體系之後,歐盟個別國家已無法採取美國金融海嘯時期的救市計畫,必須遵從歐盟規定,採用風險較低的注資方案,如此一來,義大利銀行的股東與債權人,都要承受比率龐大的損失,而且會引發倫齊政府倒台的政治風暴。 但是,如果為了拯救德意志銀行與義大利多家銀行,歐洲央行與歐盟恐怕必須鬆綁法規,讓各國央行依據自己的狀況,各自注資給國內有財務危機的銀行,或許歐洲金融體系,就能看到曙光。這是對歐洲政治智慧的考驗,是歐盟、歐元體系生死存亡的關鍵決定,更是牽涉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金融安定的最後防線。 果真如此,歐洲的超級量化寬鬆(QE),或者無法想像的負利率,可能才要開始。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
西部利得“踩雷” 重倉*ST八鋼基金遭巨額贖回
這個夏天,資本市場“踩雷”事件並不少,繼近日知名私募創勢翔因重倉待退市股*欣泰而落得清盤窘境之後,同期又有公募基金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西部利得”)潛伏重組股*ST八鋼失敗而歸。
持股超限“雙十”
西部利得此番“踩雷”的基金為該公司旗下的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混合型基金(下稱“西部利得成長精選,代碼673020”)。據基金二季報,截至6月30日,該基金資產凈值為5292.81萬元,其47.6%的資產購買了426.31萬股*ST八鋼,持有市值為2519.5萬元。
毫無疑問,西部利得成長精選觸及了“雙十約定”,即持有單一股票的市值超過了基金資產凈值的10%限制。該基金在二季報中對此解釋稱,由於*ST八鋼一直停牌,二季度基金又發生大額贖回,股票無法賣出,使得自6月13日起被動超標“雙十約定”。
這意味著,從6月12日至30日,約半個多月的時間,持有*ST八鋼的市值從占基金凈值比例從不足10%飆漲到了47.6%,其間西部利得成長精選遭遇的巨額贖回程度顯然是驚人的。二季報亦顯示,截至6月30日,西部利得成長精選資產規模降至0.53億元,單單一個季度資產足足縮水了98%。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顯然是機構資金在撤離。“機構進來的時候,申購量比較大,上億、甚至是10億級別的,但一走便會基金產生了巨額贖回的境遇,時常也會對基金凈值產生助漲助跌效應。”
事實發展得確實如其所說。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成立於2015年6月2日,正值牛市行情逼近最高峰,當時發行了三天募集規模2.07億元,勉強守住了2億的成立規模,投資僅有413戶。到了2015年三季度,西部利得成長精選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5年9月末末,該基金資產凈值暴增至33.18億元,超過83%的資產投資於債券。到了2015年末,該基金規模又增長到了37.29億元,但債券投資比重降至61.87%。
進入2016年,西部利得成長精選開啟了規模縮水之路,截至3月31日,該基金規模降至26.81億元。其中債券資產占比達到92.86%,持倉金額達到24.927億元;股票持倉金額只為6200.76萬,占比2.31%。而到了6月底,基金資產已跌至5000萬規模附近。
複牌狂拋
主力資金的出走、重倉股因停牌而不能賣出,使得426.31萬股*ST八鋼的市值占西部利得的基金資產凈值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一旦重倉股遭遇下跌,對基金凈值也順帶產生較大影響。
因籌劃重組而停牌6個多月後,7月1日*ST八鋼發布一則重組失敗公告:終止註入寶鋼資產的重組計劃,且六個月內不在籌劃重組事項。事情之後的發展便是股價與基金凈值的下跌。7月5日,*ST八鋼複牌直奔跌停,到7月12日,該股票連續六個交易日跌停,股價從複牌前的6.06元直接跌至4.46元,跌幅達到26.4%。
按照該股票占基金凈值47.6%的比重,若期間沒有賣出,那對基金凈值影響約為12.6%。從複牌的情況來看,西部利得成長精選其間的表現幾乎與上述情況一致。盡管事先西部利得對相關基金的凈值啟動指數收益法進行了估值調整,但西部利得成長精選的凈值仍從1.048元直接下跌至0.932元,其間跌幅約為12.7%。
在打開跌停板後,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果斷進行了斬倉。該基金在近日發布的二季報中有顯示,該基金賣出大量*ST八鋼股份,使得該股占基金凈值的比例調整至正常範圍內。從近日的表現來看,該基金的凈值始終在0.932元至0.933之間窄幅波動。
另從券商龍虎榜來看,亦能證明有機構在拋售*ST八鋼。7月7日,有機構席位賣出88.36萬股*ST 八鋼股份、7月12日又有機構席位賣出1904.89萬股*ST八鋼股份。而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正是其中之一或者兩個都是。
在機構撤離、凈值大幅調整之後,西部利得成長精選似乎已淪為一只迷你基金。7月22日基金凈值0.932元,若以二季度末5023.6萬份份額來看,該基金資產凈值已經跌至4682億元,已經跌破了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
富士達疑涉5億巨額訴訟賠償不披露 新三板公司信批怎麽管?
今年可謂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大年。然而,除了A股市場外,掛牌公司數量已超8000家的新三板市場也亟待規範。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新三板掛牌公司富士達疑似存在重大事項未披露的情況。
富士達的美國訴訟案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年9月13日,美國森那有限公司,將富士達訴至美國加利福尼亞法院北區聖何塞分院,訴由為違約和欺詐。近日,記者獲取了該法院的一審判決書,其落款日期為2016年6月2日,判決結果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富士達應賠償原告未付款項約5807萬美元,二是支付原告利息損失約1866萬美元,三是承擔原告的全部律師費共計約14.57萬美元。這意味著,富士達被美國法院一審判定支付給美國森那有限公司的賠償金額超7687萬美元,相當於約5.1億元人民幣。
不過,記者登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官網,截至發稿都未見公司對此判決書內容的披露。記者隨即查閱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信息披露細則》,根據細則第37條,掛牌公司對涉案金額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10%以上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應當及時披露。富士達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凈資產約2.34億元,顯然,此項涉訴信息屬於其他重大事件中的披露事項範圍。
某新三板掛牌公司董秘對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強制性規定,不是選擇性規定。你要看,這個涉案金額是不是達到它上一年度經審計凈資產的10%以上,如果是5.1億元左右,那肯定達到了,因為新三板都是小公司,我覺得應該要及時披露。”
值得註意的是,細則第五章釋義還明確,所謂及時,就是指自起算日起或者觸及本細則規定的披露時點的2個轉讓日內。信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孫永亮表示:“經過這麽長時間,應該符合‘及時’的範疇了。這個判決最起碼有生效的可能性了。如果公司不按照美國的司法途徑上訴的話,生效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對公司影響還是蠻大的。”
事實上,早在2015年12月,公司主辦券商招商證券在回複全國中小企業股轉中心《關於中航富士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掛牌申請文件的反饋意見》時就已明確,對於這項未決訴訟,如果敗訴,富士達可能會承擔巨額賠償。但眼下一審判定書已發布超過2個月,為什麽公司始終不披露呢?對此,記者聯系公司董秘魯軍倉,對方首先表示不知情,之後記者進一步追問,對方又表示確實看到過判決書:“我也是在網上看到的,也是別人給我轉過來的,別人給我轉的也不是官方的。我也不敢保證它確實是真實的,如果很正式的法院給我們傳來一個判決書,我們肯定會認真對待,我們肯定也會披露的。”
富士達於今年2月初在新三板掛牌,主營射頻同軸連接器和電纜組件等,控股股東為A股上市公司中航光電。富士達與美國森那公司的訴訟爭議點,在於2004年8月雙方簽署的銷售代理協議。富士達認為,由於該協議簽署後並未履行,所以不應該基於該協議向森那公司結算傭金。魯軍倉認為:“森那公司跟我們當時簽過一段協議,我們所有的代理費都給它支付了,但是它又拿很早以前我們雙方都共同認為作廢的一個協議,重新起訴我們,認為我們要給它另外支付代理費,所以它純粹是敲詐!盡管美國法院可能已經做了一個判決,但目前對公司沒有什麽影響。”
招商證券在掛牌推薦報告中曾稱,富士達與美國森那公司的訴爭金額相比公司最近一期凈資產比例較小,且公司在北美地區的收入占公司整體收入比例較低,所以該訴訟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不構成重大影響。根據富士達2015年年報,公司凈資產約2.34億元,年銷售額約4.5億元,顯然,超過5億元的涉案金額可謂影響不小。
從交易情況來看,目前富士達處於基礎層,以協議轉讓方式交易。記者查閱數據發現,公司掛牌以來,尚無交易記錄。信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孫永亮認為:“新三板應該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註冊制市場,這類公司,不能因為活躍度,或者它的交易金額的大小,而忽視監管。建議從券商、律師事務所和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入手,讓掛牌企業如實地披露,披露上不得有瑕疵、不得有隱瞞、不得有誇大,因為最終買單的還是投資者。”
(記者:趙怡聞;攝像:孔凡天、崔曉晟)
國新又有新動作:發力巨額央企應收賬款保理
作為國資委親自培育的央企資本管理抓手和兩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之一,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已經將龐大的央企應收賬款作為了新目標。
8月8日,由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新公司”)牽頭發起,由國新資本有限公司和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國新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告正式成立。

國新商業保理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億元人民幣,其中,國新資本有限公司出資4.75億元,持股比例為95%。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出資2,500萬元,持股比例5%。
出席成立儀式的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總會計師沈瑩指出,中國國新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是國資委推動國有資本流動重組和布局調整的平臺,設立國新保理公司,服務於中央企業及上下遊客戶應收賬款管理業務,對於推進中央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瘦身健體和提質增效攻堅戰以及提升國新公司國有資本運營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貿易項下的賒銷賒購等信用交易比例已經達到70%以上,由此形成了巨額的應收賬款。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5月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余額達到11.47萬億元。
具體到中央企業中,應收賬款回收難、回收周期長,去庫存難度加大應成為影響央企效率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當前央企財務工作的重點。
比如,中國電子在去年年底推出中國電子應收賬款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轉讓。該計劃是中央企業以集團總部作為原始權益人,且實現應收賬款債權完全轉讓的第一個資產證券化項目。通過開展此次資產證券化工作,中國電子實現證券化資產徹底出表,優化了關鍵財務指標。而國機集團加快盤活中國二重處置積壓庫存物資、應收債權等低效無效資產,到2016年6月底,應收賬款較年初減少3.38億元。
雖然巨額的應收賬款影響了實體經濟的健康運行,但給商業保理機構開辟了市場。
所謂商業保理,是指供應商將基於其與采購商訂立的貨物銷售/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為其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應收賬款管理及催收、信用風險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的貿易融資工具。商業保理的本質是供貨商基於商業交易,將核心企業(即采購商)的信用轉為自身信用,實現應收賬款融資。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東生表示,中國國新積極響應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的重要精神,出資成立國新保理公司,符合中國國新的職能定位,是積極探索國有資本運營方式方法的有益嘗試。
國新公司此時進入商業保理,不僅是因為國資委已經將繼續開展“應收賬款和存貨”壓降作為今年央企的主要目標,也是看好保理行業的典型逆周期性特點。尤其是企業去產能、去庫存的過程反而能促進保理行業迅速增長。業內預計,到“十三五”末,我國商業保理業務規模將達到萬億級規模,成為我國融資貿易和風險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
未來,國新保理公司將立足於中央企業,專註於探索中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推動中央企業及其上下遊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處置工作,助力中央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財務狀況、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在此基礎上面向社會企業開展業務。
事實上,專註中央企業的應收賬款業務本身也是有效防範風險的措施之一,因為央企相對嚴格的業務管理體系和較強信用本身已經對應收賬款風險做了一定程度的防控。
第一財經註意到,沈瑩對國新保理公司的發展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實現規範高效運作;二是要立足央企,面向社會,實現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合作共贏;三是要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四是要堅持專業發展,為實體企業提供高品質、差異化的綜合服務;五是要加強協調溝通,爭取多方支持。
巨額解禁洶湧減持 A股再臨變數
隨著中報披露的落幕,9月份再度迎來產業資本減持潮。僅上半個月,A股市場已有16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進行了減持,累計套現約145億元。其中董監高等高管層成為減持的主力軍,不受減持規定限制的大宗交易則成為股東青睞的拋貨路徑。
在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潮洶湧的同時,9月份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也預計進一步上升,19日至25日當周將迎來881.21億潛在解禁壓力規模。產業資本的減持行為也被市場視為股市的一種信號,在多方業內人士看來,作為對上市公司運營情況最為了解的高管、大股東等減持,往往對於投資者有指引作用,一般而言,當股價過度高於真實價格時,產業資本將首先發起減持變現,待股市回歸理性再進行增持。
逾百億資金套現
wind數據顯示,以變動截止日期為參考,9月1日至9月14日,A股市場共發生426次增減持變動,期間凈減持11.34億股,凈減持金額為123.03億元。其中滬深兩市共有166家上市公司發生了335次重要股東減持行為,累計減持13.43億股,套現144.93億元。其中標記有49次減持的是解禁限售股。
上述166家上市公司中,來自中小企業板的最多,為62家,創業板則有55家,主板上市企業為48家。這些上市公司分布於42個證監會行業,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5個行業為減持重災區,涉及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有33家、13家、12家、10家、9家。
以上市公司情況來看,在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有36家上市公司的減持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永泰能源(600157.SH)遭遇減持金額最多,為17.06億元,該公司控股股東永泰集團於9月7日、14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流通股42792.09萬股,占比3.44%;皇氏集團(002329.SZ)則以9.16億元的減持金額次之,該公司在此期間遭遇兩高管3次減持,主要減持大頭來自於該公司實際控制人黃嘉棣,於9月2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4000萬股,占比4.78%;華夏銀行(600015.SH)和吉艾科技(300309.SZ)的減持金額均在億元以上,分別為7.5億元和7.04億元,前者是遭遇股東永泰能源全資子公司減持,後者則是遭遇該公司高管配偶減持。
在上市公司的減持潮中,董監高等高管層成為減持的主力。335次減持中就有267次是來自於高管本人或其家屬,59次則來自於公司類型的股東,9次為個人股東。從高管的減持規模上看,合計減持3.08億股,套現約60.99億元。
從減持路徑來看,大宗交易成為上市公司股東最為青睞的一種方式,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計減持11.51億股,占期間總減持金額的85.7%。據了解,目前有多數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將持股比例將至5%以下,這樣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就不需要提前披露減持計劃。
根據證監會今年1月份公布的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規定,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且設置減持預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需提前15個交易日披露減持計劃。
大股東減持釋放信號?
隨著中報披露的結束,大股東的減持動作也陸續有所增加,而大股東的減持行為也將或多或少反映上市公司信息。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除2015年下半年股災的特殊市場環境之外,2012年-2014年中報披露完畢的9月同期均處於凈減持狀態。2015年下半年為應對股災,監管層鼓勵上市公司股東增持,並對大股東減持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同時期處於凈買入狀態。而2012年至2014年的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則分別凈減持24.16億元、73.09億元、157.3億元。
東吳證券研究團隊認為,從大股東增減持的歷史數據來看,產業資本作為內部人,對公司的經營情況更為了解,產業資本的增持減持動作可視為股市的領先信號;從數據得知,當股價過度高於真實價格時,產業資本將首先發起減持變現,待股市回歸理性再進行增持。
“基本面差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則可能是擔心後市不太好,而影響公司股價;質地較好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要相對有序一些,可能有一些自身的安排。”一位資深基金經理認為,在A股指數經歷多次大幅下跌之後,目前主要風險不在國內,更多的擔憂是外部風險引爆,後市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有券商觀點指出,行業層面的增減持與股價表現也一致,今年以來,計算機、電子、傳媒等行業減持金額居前,這與今年創業板跌幅超過主板也一致,同時計算機、傳媒等行業在經過大幅上漲之後,高估值成為行業股價上行的最大障礙,而今年的市場拋棄高估值行業、買入低估值和消費行業的跡象顯著。
在上市公司股東加碼減持的同時,9月份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也進一步上升。國金證券策略團隊指出,9月19日至9月25日、9月26日至10月2日兩周市場將分別迎來881.21億、338.05億的潛在解禁壓力規模。其中9月19日至9月25日當周定增解禁規模約為122.54億,首發原股東解禁規模約為752.77億。
從月份來看,wind數據顯示,7月份解禁1023.86億元,8月份上升至1711.85億元,9月份預計解禁1836.39億元。為此,東吳證券研究團隊認為,預計9月仍然會造成一定的解禁壓力。
泰國軍政府開巨額罰單:要求罰款前總理英拉10億美元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泰國軍政府委任的委員會25日表示,前總理英拉·西那瓦執政期間推出的大米補貼計劃給國家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提議對其罰款10億美元。
另有媒體報道稱,10億美元的罰款相當於大米補貼計劃損失金額的約20%。
據悉,泰國前總理英拉在2011年上臺後一直推行大米收購惠農政策,以高於市場約50%的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大米。但是,英拉下臺後,外界批評稱這一政策導致泰國的國家財政虧空。指定的立法機構和初級法院對英拉進行司法問責和發起彈劾,英拉被裁定5年內不得從政。
2016年4月22日,英拉在曼谷最高法院,就“大米瀆職案”在最高法庭刑事庭接受審訊。
英拉對指控表示否認,稱該計劃可以使長期被忽略的東部和北部地區的大量窮苦農民受益。然而該計劃導致了泰國的大米出口量下降了40%。
然而因國際稻米價格大幅下降,同時鄰國大米競爭力加強,泰國大米不再受歡迎,出口量直降。該計劃導致了泰國的大米出口量下降了40%。
據悉,英拉是泰國首任女總理,於2014年5月被法庭宣判違憲,被迫下臺。
印度偵破巨額電話詐騙 美國人竟被騙走數千萬美元
印度最近發生一起電話詐騙創下了該國史上最高紀錄,但這起詐騙並非選擇印度本國人,而是針對地球另一端的美國。
根據印度警方的最新報道,由700來名印度人組成的電信詐騙團夥佯裝成美國稅務局官方人員,對美國人進行大規模電話詐騙,涉案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數千名美國公民成為受害者,共700多名涉嫌的印度人接受了調查。
印度塔那公安局局長帕拉姆維爾·辛格(Paramvir Singh)表示,如今已有70名涉案人員被正式拘捕,余下約630名工作人員正在接受調查,涉案人數很可能進一步增加。
“欠稅請補稅”
上周,200名警員突襲了印度孟買的9處詐騙據點。警方調查後發現,這些詐騙人員佯裝成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的官員,通過打電話的形式通知美國公民他們拖欠了稅款並面臨國稅局的起訴。
“這些詐騙人員會提供一個美國姓名和號碼,告訴電話那頭的美國人他們欠國稅局4000至1萬美元不等的金額。”帕拉姆維爾稱,詐騙人員還利用威脅的方式恐嚇受害人,稱如果他們掛斷電話,警方將會在30分鐘內對他們的住處進行搜查。
“你必須支付欠下的稅費,不然你就會失去工作、錢和你的房子!”在這類的威脅中,部分受害人被迫根據指令到就近的塔吉特(Target)商場或沃爾瑪超市購買現金卡並進行充值,隨後將款項匯入到一個美國銀行賬戶。
印度警方並未公布具體涉案金額以及是否有其他國家的受害人,但辛格表示,詐騙中心已運營了一年多,預計已騙取了數十億盧比。警方懷疑,此案主謀可能在美國有同謀幫助處理款項。
此案的告破歸功於臥底警察。“此前我們就派遣了一名警察在詐騙中心進行調查。最好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確錄下了他們行騙時所打的電話。所以我們已經掌握了851個存有電話錄音的硬盤,並將著手調查這些錄音。”帕拉姆維爾稱。
截至上周四,美國當局尚未與印度警方進行接觸,但預計將盡快聯手調查。
外包中心轉移
作為全球的外包中心,印度人憑借良好的英語水平和廉價的勞動力成為了不少國際公司和部門的呼叫中心。從列車時刻表到推銷手機,呼叫中心的業務範圍五花八門。
但近年來,由於美式英語在菲律賓等國越來越普及和流行,這些呼叫中心的重心漸漸從印度轉移到了菲律賓以及中國等地。
此前的相關行業報告與菲律賓官方數據顯示,菲律賓已經超越印度,成為占據全球外包市場份額最大的國家以及全球的電話熱線服務業中心。
在制造業不景氣的當下,服務外包產業成為了中國開放型經濟體系中頗具活力的組成部分。據官方介紹,中國服務外包企業承接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已占到全球服務外包市場份額的近30%。
此前仲量聯行發布的相關報告稱,盡管印度、菲律賓等成熟的離岸市場持續吸引到最多的投資和工作機會,但是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考慮將業務回遷至離本國更近的地區。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