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說中的硅谷,你可能不知道的7件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604.html

【導讀】硅谷,作為全世界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地帶,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有什麼是可以學習借鑑的?黑馬哥分享這篇福布斯中文網的文章,看作者為你揭秘你可能不知道的7件事:1、你只活一次;2、規則和破壞;3、相信「相信的力量」;4、你是「被選擇」的;5、價值和價格;6、「足夠」遠遠不夠;7、想像力和執行力。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從做PreAngel以來,每年我都會抽空去美國一兩次,主要是在硅谷(灣區)一帶見見當地的朋友,他們主要有VC,創業者,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學生創業組織負責人,無線科技領域的各種組織機構負責人等,我一直試圖逐步瞭解這個全世界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地帶,究竟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鑑的,讓我們回到「鄉下」也可以顯得與眾不同;同時,也想知道,我們這些「鄉巴佬」,有沒有機會在這個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密集的地區,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未來也能投資幾個像Google,Facebook那樣的偉大公司?

來的越多,感覺就越深,雖然還只是皮毛,硅谷帶給我的感觸已經非常深了,在此與各位分享:

1)You Only Live Once – 你只活一次

我的PreAngel美國Venture Partner叫Boyd,是個土生土長的舊金山人,他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告訴我,最近灣區流行YOLO這個說法,全意是You Only Live Once,字面意思很簡單,可寓意深刻。如果我們從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那天開始就足夠重視這個短語,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今天。今天的大部分中國經濟支柱人群,其實somehow都是在為別人而活著,為了父母,為了子女,為了朋友。有些時候,看似你自己選擇了你的生活,其實不然,你活在別人為你塑造的形象裡,如果你今天對你的生活狀態不滿意,八成是你沒有為自己而活!其實把你自己活好,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因為每個人都是唯一的,都具備不同的能力和喜好,如果全社會都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活,我們每個崗位一樣都會有人做,而且做得更好!

這句話雖然近期流行,但卻是灣區一個常見意識形態的總結提煉,也就是說,很多美國名校的孩子們早就這麼做了,至少比我們國內的孩子們更早意識到「為自己而活」的道理。而整個社會也對這種意識形態給與支持,比如在中國最不能被父母理解的輟學創業,比如放棄高薪背包窮游,比如與一個跟自己完全「不門當戶對」的人結婚,比如我在一個破公寓做一個「苦逼」的藝術家,還有那麼多女生選擇做單親媽媽……當一個人選擇為了自己而活的時候,TA往往具有更加持久的恆心,或者說所謂的創業者最需要的「執著」。

YOLO,從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在硅谷有世界上最高密度的優秀創業者。

2)Rules & Disruptive – 規則和破壞

在美國開過車的人都知道,大家在馬路上都很講規則,行車效率很高!舉個例子,硅谷的著名華人天使投資人李軍(快創營合夥人)說,有一次他坐一個國內來灣區出差的人開的車,他發現每到一個路口,即便是綠燈,這兄弟都會帶一腳剎車,後來他好奇地問為什麼?這哥們回答說:「我擔心兩邊有車冷不丁竄出來啊!」

沒去過美國的人可能會好奇,這很正常啊,有什麼奇怪的。但是在美國開過車你就知道了,你在直行的時候,如果沒有Stop Sign和紅燈的話,你大膽開就好了,兩邊不會有車竄出來的;因為路口兩邊的車道上要麼會亮紅燈,要麼會有Stop Sign,而美國人開車看到Stop Sign肯定要停一下左看右看再走的,就算沒有Stop Sign,拐彎的車也一定要讓直行的車,因此會開得很慢左看右看。這樣直行的車就可以大膽開了!

你看,一個好的規則設計,讓大家的行車效率都提高,只要大家都遵守,人人獲利!在創業領域,你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好的規則框架下創新,你會更加有效率,你不用擔心有人「暗算」。

這就是健康的破壞式創新:基於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規則的框架下,通過技術、設計、運營或者商業模式等的創新而顛覆一個不思進取的老舊行業(企業)的過程。破壞式創新破壞的是過時的制度和不思進取的企業,屬於優勝劣汰的範疇,是良性的新陳代謝!

我們目前在國內看到太多「不健康」的商業案例,這些案例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破壞規則式創業」,破壞規則意味著該企業的發展影響到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甚至破壞了大部分消費者的利益,這些不守規則的創業者就是「從兩側馬路直接衝出來的司機」,一方面他們衝出來很可能被直行的車輛撞到,兩敗俱傷;另一方面,他們大範圍地出現導致直行的司機過路口都要帶一腳剎車,整個交通效率因此被影響。

這就是我們兩邊的另外一個區別,根本原因可能是「創業的目的」不同,一邊是為了「賺錢」而「投機」,所以不顧對環境,對行業,對消費者,對社會的「破壞」;一邊更多的是為了「理想」而創業。或者可以說灣區的創業者成長和生活的環境讓他們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不會輕易「破壞大家都遵守的規則」,這邊的「破壞規則」成本很高的。

這次,我應丁若宇之邀去給斯坦福商學院的一些同學做了點分享,我知道他們聽過太多大佬的講話,我也不知道該分享什麼好,所以把我最新的對創業者信念的5點提煉分享給了他們,Boyd說我分享的這5個點說明了「我應該屬於硅谷」。

3)Believe the power of belief – 相信「相信的力量」

這跟你創業的目的有關,如果你為了自己而活,為了理想而創業,那麼你就會「堅信」你的事業,堅信你看到的未來,這種「堅信」本身是具有強大力量的,非常Powerful,這種力量可以幫助你組建團隊,籌備資金,打造產品,營銷品牌,銷售服務……你的創業之路雖然荊棘密佈,但是你依然會逢山開路,一往無前。

很多創業者並沒有注意到,「自己對理想的信仰「本身就是力量的源泉,你以為是你畫的餅吸引了團隊、你以為是你未來的上市計劃吸引了投資人、你以為是你的巧舌如簧吸引了顧客、你以為是你的一帆風順吸引了媒體報導……你錯了,如果不是「信仰的力量」,你的餅,你的憧憬,你的巧舌如簧,都會消失在一次又一次的市場風浪之中。

在九死一生的創業過程中,唯一能給你取之不盡能量的,只有你的「信仰」,無他!所以,放棄什麼都不能放棄信仰!如果你都不相信你做的事,那你憑什麼讓別人相信?回頭看看,很多失敗的公司,根本原因都是創始人自己放棄了最初的信仰,之後圍繞在TA周邊的一切都隨風逝去!

4)You were chosen – 你是「被選擇」的

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是我相信外星人,或者更高智慧的生物,但那不是我們理解的玉皇大帝,真主,耶穌或者其他宗教人物。

我們每個人都生來不同,所以就像我第一條提到的You Only Live Once,告訴我們的,Be yourself!每個人之所以是這個樣子都是「被選擇」的,我們的人生就是無數次選擇的過程,每天看似做著不同的選擇,其實我們是「被選擇做出這個選擇」,不管我們選擇什麼,都是「你的使命」。那麼,為什麼不做點我們自己發自內心喜歡,又擅長做的呢?為什麼你擅長音樂,為什麼我擅長社交,為什麼他擅長管理?

如果這都是被安排好的,那麼順從內心最重要,只有做你最喜歡又最擅長的事情,你才能最快樂,而同時,世界的運轉也會更高效,只要你選擇了最合適你的,那麼也意味著注定該這樣。不要怪你心中所謂的「上帝」不公平,你才是你自己的「上帝」,因為你的旨意就是你心中「上帝」的旨意。

所以,又回到那句話了, You only live once, so be yourself, be your own GOD!

5)Valuation vs Price – 價值和價格

如果你的內心告訴你,你就喜歡在海邊開個小酒吧,每天無憂無慮過日子。OK,沒問題!

如果你的內心告訴你,你就希望做一件千古留名的事業,讓世界更美好。OK,那就是你的使命,接下來你就盡一切能量完成你的使命去吧。你會成功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提提價值和價格的問題了。如果你要完成一個偉大的使命,那麼可以說那是無價的(Priceless),如果為了完成這個使命,你需要去找投資人融資,那麼你該如何給自己定價呢?

如果你認為你自己無價,那麼你以一個天價估值融資,那麼自然融不到。我覺得你的無價是在項目真正實現後才體現的,沒有人能保證你的成功,所以初期的估值不應該太在乎「價格」,而是志在必得拿到Smart Money,所謂的Smart Money可以理解為跟你共享Vision,又能提供有價值的金錢以外的資源幫助的投資人。太過於計較「價格」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可能不是一路的,如果大家一開始在估值問題上分歧比較大的話,建議雙方都不要糾結,直接互相Pass。

硅谷這邊的初創企業天使融資階段的估值跟北京相比反而比較便宜,但是到了A輪的時候因為有了產品和一定的數據,其估值會飛漲,很多時候北京的投資人反而看不懂了。價值凸顯的時候,估值就不是問題了,所以大家可以參考硅谷的創業者,早期不要在乎估值,踏踏實實拿著天使的Smart Money把理想的產品做出來,然後自然會有市場給你合理的「估值」。

6)Enough is not enough – 「足夠」遠遠不夠

這是我推崇的極客精神,所謂極客,在我看來就是在一個細分領域追求極致到變態程度的人,極客不限於技術領域。

由於美國的文化和灣區的文化是一種「鼓勵文化」,孩子們從小取得一點成績就會得到「Amazing」等各方的讚揚,鼓勵孩子們做得更好,所以不管是技術領域,藝術領域,產品領域,營銷領域,都會有很多極客。尤其是我們提及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領域,這些極客們做出了無數全世界大受歡迎的創新產品,數不勝數!

現在是一個商業發達程度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人們的大部分需求都已經得到了滿足,新的創業者們要麼尋找機會用強大的核心技術顛覆舊的產業,要麼在新興市場尋找新產品帶來的新需求(比如iPhone帶來的周邊配件需求等)。不過,不管做什麼,要想成就一個偉大企業,我們都需要一個極客Leader來負責產品,就像Steve Jobs那樣追求完美到變態的程度。

極客首先總是比常人能看的更遠一些,畢竟TA體驗和嘗試過的相關產品比常人多得多,否則也無法稱之為極客;其次,極客對自己負責的產品有著比市面上產品高出10倍的要求,所以一般不會輕易發佈產品,但是每次發佈都會給用戶帶來「驚豔」或者「震驚」的感覺,必須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目標用戶忠誠度;最後,極客帶來的產品通常都會最大程度被各種媒體爭相報導,所以省去了營銷費用,做到酒好不怕巷子深!

在硅谷,即便是Evernote和Tesla這樣的公司都曾經差點死掉,正式他們最求極致的理念導致了公司幾度瀕臨破產,也正式因為他們強大的信仰的力量在最危急的關頭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最後成就了全世界矚目的優秀公司!

如果一個公司的Leader是某個領域的極客,我會非常樂意投資TA,盡我最大努力幫助他解決他不擅長的事情,讓他專注推出一個讓世界驚豔的產品;如果一個公司的Leader總是覺得「差不多就行了」,比市場上好50%就很不錯了,那麼他可能會是個不錯的商人,可能會打造一個盈利還不錯的公司;但是他不會創造出下一個Facebook,下一個Tesla,下一個Google…

7)Imagination & Execution – 想像力和執行力

自從《阿凡達》在國內上映以後,IMAX或者IMAX+3D電影成了大家必看,最近阿湯哥的《碟中諜4》和《遺落戰境》,《Star Trek 2》,《鋼鐵俠3》等,給我們帶來「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從電影院出來無不感嘆科技帶給生活的巨大改變,也感嘆好萊塢的想像力和執行力。

同時,我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這些大片都是好萊塢的,為什麼中國沒有?是教育決定的嗎?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華人最聰明了,但是華人拍的電影就不如老美;是環境決定的嗎?因為好萊塢在電影工業領先了50年至少,所以有沉澱;是資金決定的嗎?因為好萊塢的電影製作成本動輒上億美金!

其實,在互聯網創業領域,我們也經常感嘆說硅谷的很多公司就是比我們有想像力,比如我最喜歡的IFTTT,還有Airbnb,ZipCar,Twitter,Pinterest, Google Glass,Siri…

這次我跟一幫斯坦福,UCLA,伯克利等出來在硅谷創業的學生聊天,他們有個觀點很有意思。他們認為硅谷之所以有這麼多優秀公司,首先是因為硅谷有大量的創業公司,龐大的基數自然會跑出來幾個優秀的,相對來講,其實死掉的小公司何其多,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硅谷的創業環境刺激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業浪潮,用他們的話講叫做「魚龍混雜」,「五花八門」;的確我也交流了一個從意大利來硅谷三個月的創業團隊,這裡儼然是互聯網極客的淘金聖地。

不過,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發,灣區擁有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創業環境,所以也吸引了最多的創業者,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那些能夠脫穎而出的那些就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估值一路炒上天!

最後,分享一個媒體上沒有報導過的硅谷小故事:

一位當地的華人VC跟我交流,說她來硅谷不久後通過朋友認識了一個極其聰明的年輕創業者,技術很強,做的東西很酷,可惜還是早期階段,她打算下一輪可以跟進;後來她回國兩個月,再次回到硅谷的時候,聽到別人說Facebook買了這家公司,1億美金!她跟創始人落實了之後,感覺硅谷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如果你這有兩把刷子,真的有大把的巨頭為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而開出一個「勢在必得」的天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8

【i黑馬深夜快評】500萬彩票網和3G門戶網上市,做為投資者你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3/56549.html
【導讀】:繼58同城上市和去哪兒上市之後,今年第二波上市潮流來襲。500萬彩票網這家垂直網站和久邦數碼(3G門戶網與go桌面)先後登錄美國資本市場。其中3G門戶母公司:久邦數碼(代碼GOMO)的股票開始在美股市場交易,開盤14.11美元,較11.22美元定價高出8.5%。本次久邦數碼發行700萬股ADS,據定價計公司市值約3.64億美元。500彩票網(WBAI)的IPO在紐交所開始交易,開盤價20.02美元,較13美元的定價高出54%。以13美元計該網市值約4.28億美元。截至目前,漲幅超60%。下面黑馬哥為投資者獨家奉上你投資他們之前必須知道的幾件事情。

1 他們都是駱駝型長跑互聯網公司,成立時間都有10年之久。3G門戶網成立於2004年。五百萬彩票網成立於2001年。他們在各自所在的市場都已經蟄伏10年。此前在美國上市的58同城和去哪兒都成立於2005年,以04年為分水嶺,這前後成立的公司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不知道今晚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否一致?在VC資本都希望5年甚至於三年就收割的今天,10年長跑還能耐住資本寂寞,不容易。

2 同處南方互聯網系,低調而務實。以南北地域為界限,中國互聯網形成截然不同風格。北方主硅谷風範,走高大尚路線,美國火什麼,做什麼,一般都在國外有現成模式。南方主本土風範,走「土鱉路線」,一切從需求出發,低調務實,國外基本難以找到現成模仿模式。本次上市的500萬彩票網和3G門戶網一個來自深圳,一個來自廣州。如果本次上市資本看好,不知道會興起資本去南方找互聯網公司的浪潮嗎?(ps:南方互聯網系還有騰訊、迅雷、快播、YY、UC等企業,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工具型互聯網企業,本次上市的500萬彩票網也是接地氣的不被所知的垂直彩票領域),南北互聯網風格差異立現。

3 都有共同的投資者IDG資本,雷軍曾想投資3G門戶但慢了一步。500萬彩票網07年獲得IDG投資,而3G門戶2005年7月獲得IDG資本注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紮根移動互聯網的空中網也曾獲得IDG資本投資,這中間有個有趣的細節,雷軍曾經想要投資3G門戶網,但是被IDG搶先,最後雷軍投了UC。

4 這兩家公司創始人都是第二次創業。3G門戶創始人張向東在創立3G門戶網之前,曾經創立了一家叫「解決」的互聯網公司做RSS的軟件。而500萬彩票網創始人在創立羅昭行在創立500萬彩票網之前曾經做過一家生物產品原材料網絡超市,結果都不算成功,二次創業,最終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張向東還曾經做過短暫的媒體人,他曾是《新週刊》記者。

5 他們所處的行業都曾經受到政策影響較大。在500萬彩票網獲得網絡銷售許可之前,網絡銷售彩票一直遊走在政策監管高壓之下,而3G門戶網曾經所處的移動互聯網行業曾經當初受到運營商政策影響,尤其是一波SP禁令,讓多少曾經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銷聲匿跡。

6 3G門戶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絕對活化石。經歷了WP訪問時代、塞班智能機時代、以及安卓時代,3G門戶主推產品是基於塞班平台,而最新核心業務GO桌面是基於安卓平台。而3G門戶網還是開創移動互聯網免費模式的第一個。當然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3G門戶網成立的這一年(2004年)俞永福的UC成立,手機遊戲分發平台當樂成立,此後一年移動搜索平台宜搜成立,更早前2年空中網成立,並且在2004年上市。所以2004年才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真正最重要的節點。今晚久邦數碼上市,刺激最大的應該是UC和宜搜。其中UC、3G、宜搜、同來自南方互聯網系。

7 360和金山網絡應為久邦數碼「在一起」了 奇虎360金山網絡作為久邦數碼的基石投資者以IPO價格認購其私募發行857萬股和286萬股的A類普通股,持股比例為分別4.40%、1.47%,鎖定期為180天。360和金山這兩個昔日死對頭這次走到了一起。

8 移動輕應用入口GO桌面的上市將會是對移動互聯網入口價值的重要檢驗。在移動互聯網中應用市場、瀏覽器、超級App、手機桌面被成為四大入口,go桌面是否能夠大獲成功,將會關係著傳說中可能要賣的豌豆莢、以及應用匯,還有想上市的UC等利益關聯方的價值。

9 500萬彩票網將可能創造今年赴美上市最大的融資額度。而他上市成功將會對樂彩網(百度是其股東)、第一彩票網等還沒有上市的彩票垂直網站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後,如果這些股票都漲了,以後碰到有以上特徵的公司就買了吧。鄭重聲明,截止兩家公司上市前本人不持有兩家網站任何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87

歷史教室(11):王安石變法教你做人三件事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5179

先睇片重溫番袁腾飛講王安石變法08:天變不足畏

上次講到宋朝其實好好景,可能仲有錢過依家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人有錢就身痕買呢樣買果樣,一個國家有錢都同樣會身痕,一係就四圍打仗,一係就架床疊屋係咁請人,結果都係洗腳唔抹腳。宋朝當時形勢係周邊國家都好好打,四圍打仗似乎無乜著數,於是就行第二條路,係咁請人。

又講下少少數據,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內外官員已有一萬多人,五十年後仁宗皇祐(1049-1053年)官員數目就達到兩萬多人,當時做官係可以唔駛交稅同當兵的,另一邊箱,雖然宋朝唔敢四圍打仗,不過周邊國家成日打宋朝,於是軍隊數目,以致軍事支出都唔係小數目。到英宗(1065年),官費、軍費等支出已超過各大小稅收,簡單地講,就係有赤字。

到宋神宗即位後,當時任參政知事嘅王安石就得到宋神宗嘅眷顧開始推行新法,即是王安石變法,詳細的變法內容太多太廣,恐怕講三日三夜都講唔完,簡單地講就係改變政策企圖增加稅收,同埋精簡架構尤其是軍事方面利用保甲法(類似民兵)同埋裁兵法去減少老弱殘兵。

只可惜王安石急於求成,又自視過高唔接受別人意見,結果就只有失敗收場了。

睇番成個中國歷史,其實一點都唔守舊封閉,反而久唔久就有人走出黎,諗住變化革新,改變社會的弊端。

好耐好耐之前就有滅亡西漢的王莽(公元23年),就是改革新朝復古為口號;也有明朝有萬曆的張居正一條鞭法;清朝有光緒的戊戌變法;近年就梗係唔少得偉大的鄧小平實行開放改革。

上面嘅例子好似以失敗居多,只有極少例子能夠撥亂反正,唔通中華民族真係守舊保守到丁點新意都接受唔倒?歸根究柢,唔係守唔守舊嘅問題,而係每做一項改革之前,最好諗諗以下三個問題先去做。

1. 點解要改革?

正所謂「迫虎跳牆」,一個人好地地都唔會走去改變,更何況一個國家?改革的出現,就係反映了現況已經不能適應現實,才會出現。

因為改革意味著一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損害,記著,呢個世上最難看的,就是既得利益者意識到自己利益受損時的表情!

所以在太平盛世時搞改革,尤如食食下飯有人放屁一樣,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怪咗D囉。

只有在唔改變現狀就連飯都無得開的情況下,改革的阻力才會較少,因為同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一致。

就如1976年文革結束後,國家是窮到要有足的紙張出考卷,要推遲毛澤東選集的出版,那時候鄧小平才可以推行開放改革。

相反,王安石的時候,國家國庫空虛是一回事,當時官員同人民仍然有糧出有飽飯食,還未去到山窮水盡,邊度有動機去配合改革呢。

所以,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是很重要的。

2. 改革的力度應如何 ?

又要引用一句名言:天時、地利、人和。

夾啱Timing都要用對方法,太急促或者太慢都係唔Work的。

因為人總是有惰性,習慣了就好難改變,太急去改變,就會令人產生厭惡,相反太慢就令人習慣,兩種步伐都會令到事半功倍,吃力不討好。

鄧小平的改革,是先由「做又36,唔做又36」變為「多勞多得」,到進展到今時今日的自由競爭。

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只不過是加強戶籍和土地的測量,才有機會成功。

用錯方法,好似王安石的變法咁,就如同光緒的百日維新,用了太急速的步伐,失敗收場。

3.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自己?

好多歷史學家評價王安石變化失敗,其實係王安石過度自信同埋「偏聽」。

王安石曾滿自信地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翻譯為現代的語言,就是:唔好理自然定律,唔好理以前點做,唔好理人地點講。

他的好友曾鞏就對此有着頗爲客觀的評價:「勇於有爲,吝於改過。」

現時香港都有一個人有類似行為,大家睇下呢位人兄做野係唔係諸多阻滯,處理失當?

同樣,對於既得利益者,以至其他大多數人唔係好想同佢合作,結果係點?唔駛講啦。

走到現狀和大多數的對立面,要成功唔係好難,係非常、非常困難。

一個國家的改革那麼大我們唔係經常遇到,不過就個人黎講,公司的改革,部門的改革,甚至少到一個工作小組的改革,都睇怕係三年一小遇、五年一大遇。面對每一個改革,牽涉到在工作環境作出改動的話,最好就要諗清楚以上三條問題,同埋緊記大多數人都只願行多一步,做多一點,而不是翻天覆地的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97

先搞清3件事 不怕iPad搶飯碗

 

2013-12-02  TCW  
 

 

這會是永遠跟著你的職場填空題,「公司雇用我,沒選擇其他人,是因為……。」如果你答不出來,該考慮學學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場優勢。

我們已經看到「小蜜蜂創業家」的破壞力。根據顧問公司德勤(Deloitte)指出,過去四十年,大公司在行業內失去領先地位的機率比過去多一倍。

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伯松指出,你我身邊不斷上演,科技取代人力的例子 :iPad可以取代秘書的功能,資訊部門可以被外包,超商取貨付款可以把快遞員掃地出門。

更令人氣餒的是,新工作永遠比過去難。該怎麼辦?

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給了一個答案,在《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一書中,他指出:「學著像創新企業思考,經營個人職業生涯。」

盤點》有無優於他人強項?別人做起來覺得難,你卻做得容易

沒錯,就算我們只是受雇於人的白領,但在大趨勢下,我們也需要學會像創業家一樣,想清楚「自己」這個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唯有盤點自己的競爭優勢,才能找到適合的市場,把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必要時冒點計算過的風險。

發現自己的競爭優勢,有下列三個步驟:第一步:知道你哪裡比別人好。創業家生存的基本就是他提供的服務商品要比對方優秀;個人也相同,知道自己優於他人的能力。

這並不簡單,一般人鮮少想過自己在企業的優勢:例如,你會說出我是最有創意的人,我很會提案,但這並不是正確答案,但是假設你能說,「我是工程師裡創意最好的人,」工程師的專業加上創業就是你異於他人的優勢。

就像是網路鞋王Zappos,不是第一個在網路賣鞋的網站,但卻是第一個完全以客戶為導向的賣鞋網站,他讓客戶一年都可退貨,接電話的銷售人員也永遠以熱情聲音歡迎你,網路賣鞋加客戶導向,就是他的優勢。

一○四人力銀行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建議,可從他人反應知道自己的能力,當別人做都覺得很難,但你做起來卻很容易,通常就是優勢。

她音樂系畢業後就當鋼琴老師,三十一歲才決定踏入職場,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知道自己的優勢:她是學音樂裡溝通能力好的人。

教鋼琴時,比起其他老師,小孩子特別容易聽得懂她的話,後來到一家線上藝術資料搜尋引擎的軟體公司做產品經理時,由於她跟教育和藝術界溝通容易,業績成為同期最好,讓大家嚇一跳。現在到了一○四人力銀行做「夢想搖籃」,這是一個幫創業家向群眾募資、實現夢想的網路平台,她就是負責藝術音樂類的創業者。

她指出,「現在職場的生存之道,是多元經驗。」她稱為「職場梅迪奇效應」,指原本不相關的兩件事,結合起來,容易去聯想別人想不到的兩件事,創造自己的優勢。

觀察》所處產業仍具潛力?越往顧客端移動的工作,才有價值

第二步:搭上「起飛的火箭」。沒有市場買你的服務,優勢再強也沒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跳上正在成長的產業,搭上去就對了!

臉書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在自傳裡寫道,從政府部門離開,為了找企業工作,她試算出每份工作角色和職責,Google都是墊底,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卻一把蓋住她的試算表說,「別傻了,選擇工作唯一重要的標準就是『快速成長』。」後來她帶著Google的漂亮履歷,被挖角到臉書(Facebook),桑伯格體悟到「如果有人讓你上『火箭』,別問位子在哪!」

如果你所在非成長產業?沒關係,產業供應鏈上總有價值較高的工作機會。

李奧貝納總監周子元,早期在華視上班,隨著有線頻道越來越多,他知道不能固守電視節目,便平行移動到業務部,隨後,他又跳到廣告業。

他的職場移動原則是「必須越往顧客端靠才有價值,因為你會知道客戶會掏錢買什麼產品,」有能力做出顧客埋單的產品,才是市場需要的能力。

他先從節目內容轉作行銷業務時,他接到的任務是「做節目賣魚」,過去賣魚的方式都是製作類似《今日農村》,但他用《料理東西軍》PK料理的手法賣魚,結果賣出好成績,成為行銷部門最有創意者。這讓他後續跳槽到痞客邦當行銷經理,學到網路社群經驗後,現在被挖角到李奧貝納,結合社群等媒體,三個月完成麥當勞「麥克瘋」行銷案(只要到櫃檯唱歌,大麥克買一送一),成為麥當勞本年度效果最好案子。

嘗試》擔心優勢逐漸貶值?只要目標往上,往下轉調未嘗不可

第三步:勇敢去「爬格子」。個人競爭優勢如同資產,會增值也會貶值,除了個人努力,企業策略轉變會影響,例如,你是硬體工程師,當公司轉向偏重軟體開發,你的優勢就會貶值。

這時冒點險轉調,就如同周子元的選擇,從電視台跳到網路,再跳到廣告公司。

薪水不是關鍵,而是有無累積需要經驗。

這跟桑伯格提出職業「爬格子理論」類似,現在的職涯不是單純往上爬階梯,而是像遊樂場的方格子,目標都是往上,中間路徑可上可下。

至於,怎麼降低轉調或離職的風險?

方法一:你可以透過跟其他部門同事聊聊,或請別人介紹想去工作企業的員工,利用在茶水間的偶遇,或朋友聚會,探聽一下工作方式和主管性格是否符合需求,熟一點再約吃午餐,深入了解。

方法二:可以「先兼著做看看」,當有案子要跟想去的部門合作時,或者有想跳槽的企業合作案時,可自告奮勇,藉此了解對方的工作模式、機會和可學習性。

大創業潮下,你我既然無法置身於浪潮外,那就學習創業家特質,你也可以掌握提高競爭優勢秘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6

【乾貨】一名店長每天要完成的五件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08.html

很多創業者都在問i黑馬,自己開了連鎖店,但是不知道怎麼明確每個店長的職責。這篇文章分享了店長的指責,創業者可以根據這篇文章的方向,製作針對店長的工作細則。

店長一天要做很多事情,但據小編和多位店長聊天,其實一名店長一天只要完成五件事,她的基本工作就已經做的很出色,若能長久堅持,定會對以後的工作大有幫助。到底一名店長一天要做哪五件事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檢查:每天早上進店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庫存、衛生、體驗台真機、POP擺放位置、宣傳單頁等,這些東西每天都可能被移動,店長要針對它們進行檢查。以此確保每天店內貨源充足,產品指示準確,體驗更加順暢,環境乾淨明亮。

激勵:激勵是店長每天必做項目。一天的開始,要對員工的整體狀態給予相應激勵。也可以針對員工個人精神狀態,不定時給予鼓勵。比如針對前一日的店內運營數據,給予希望和鼓勵的激勵;針對一些執行性的工作,適當的委託下屬。事實上,激勵並不難做,不完全是口頭表揚或者藍圖規劃。也可以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次有保障的授權都是激勵。

服務:店長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非領導者,而是服務者。店長的職責最重要的就是給予下屬資源上的保證,技術上的支持,讓下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所以店長時刻要處在備戰時刻,為自己及時充電,在管理上,產品上都要認真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為員工為客戶服務。

觀察:觀察是店長必須掌握的技能。觀察力可以幫店長站在一個新高度上去總覽和思考問題。店長要通過觀察來獲取員工工作時的狀態、客戶進店後的總體反應、未成交的問題點是共性還是個性,並以觀察的結果及時作調整。

總結:通過以上的檢查、激勵、服務、觀察的實施,以及委派工作反饋,店長就要做當日店內工作總結,通過總結髮現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如銷售情況是否達到預期、人員狀態是否達到銷售氛圍要求、店內環境是否達到標準、影響因素有哪些、如何改正和避免?明白了這些問題再彙總,研究解決方案,制定下一步工作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62

調高公告土地現值只是「基礎建設」 落實居住正義 政府還沒做的三件事

2013-12-23  TCW
 
 

 

撰文‧梁任瑋

一向被批評與市價有極大落差的公告土地現值,終於「向上收斂」了。各地方政府近日陸續宣布,將大幅調高明年公告土地現值,尤其雙北市、桃園縣與台中市紛紛「趕進度」,一口氣調升一三%至二五%不等,若以近四年土地現值累計增幅來看,五到七成的漲幅,已不輸給連年飆高的房價;其中,台北市政府更表示,調漲後北市公告現值更已達到市價的八九%。

不過,這一切都不令人意外。自從去年八月實價登錄正式上路後,政府對於市場行情、查估地價更具效率,內政部則在今年已喊出「二○一五年前公告現值要達到市價九成」的政策目標;此一政策,目的在於讓實價登錄逐漸「進化」為實價課稅,而實價課稅則被認為是台灣實現居住正義的重要一環。

反而更不利年輕人購屋

然而,地方政府善用實價登錄資訊,並依循政策大幅調高土地現值後,並沒有換來「落實居住正義」的太多好評,反而先招來「政府搶錢」、「全民大加稅」的質疑。

要說公告土地現值飆升的直接影響,就是民眾出售房屋時所繳納的土增稅明顯增加。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計算,以松山區一戶四樓高持分的九.二坪公寓為例,屋主若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取得,假設明年公告土地現值調漲一○%,則今年出售與明年出售的土地增值稅,就相差七至十四萬元。

蘇啟榮表示,由於公告土地現值調漲在最近四年「趕進度」,因此在二○一一年以前購屋的民眾,日後售屋都可感受到土增稅增加的威力。亦有業者表示,由於售屋成本在調高現值後將有所提升,一方面,賣方可能轉嫁給買方,造成年輕人更難買房;此外,也可能讓市場供給減少,反而不利年輕人降低購屋壓力。

公告土地現值調漲會造成房地產交易稅的稅基提高是事實,但讓稅基與實際市價貼近,卻也是降低炒房意願、落實居住正義的「基礎建設」,不能不做。因此,與其急著對地方政府調高公告現值的作法唱反調,更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向,是「調高現值之後,政府該做什麼事」?

一、調整自用住宅稅率

首先,是稅制上的配套。今年四月,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在就任台北市副市長前夕,就在自己的臉書上表示「實價課稅是一定要走的路」;當時他已對外界釋疑,「實價課稅並不代表全面加稅」,他建議,在調高稅基的同時,政府必須同步配套調整自用住宅及出租住宅稅率,採輕稅保護方式,避免造成一般民眾負擔。

張金鶚亦解釋,此次台北市調高公告土地現值,是採「重點式」針對特定豪宅區調高,占全市比率僅四%,調幅最高達五○%,其餘九成六的路段調幅不大,因此對於一般民眾影響不大。

張金鶚強調,目前台北市的房地產租稅改革方向就是要針對大面積、持有多戶的投資客課重稅,讓有錢,有能力者多繳一點稅;相反的,持有一戶的自用住宅稅負要輕,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二、提供平價住宅

此外,亦有學者指出,大幅調高公告土地現值後,固然可壓抑市場炒房意願,但其副作用也的確可能造成市場供給減少,恐不利年輕人購屋。「從落實居住正義的角度來說,減少炒房意願只做了半套,政府還是要積極增加平價住宅的供給。」其實在近期宣布調漲公告現值的地方中,「苗栗縣地王由頭份下公園取代」也是新聞話題之一,對於這個頭銜,頭份鎮長徐定禎第一反應即是「期盼中央或縣府設立平價住宅」。

三、公告地價得跟進

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表示,台灣房地產稅制長久以來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一塊土地有三本不同帳。賣方自然可以找出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繳稅,也讓房市交易產生漏洞,甚至產生稅負不公平的現象。雖然二十年前就有學者疾呼應全盤改制為「實價課稅」,希望能一步到位地「彌補漏洞」,但因困難度高且缺乏誘因,始終無法得到改善,「現在公告土地現值終於稍微『反映』出真正的市價,這是對的方向。」由此看來,調高現值後的下一步,也就必須包括了「公告地價」的跟進。畢竟,台灣炒房風熾的原因,公告現值相關的「交易稅(土增稅)」是其次,公告地價相關的「持有稅(地價稅)」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張金鶚表示,以台北市來說,公告土地現值調高後,也會帶動公告地價上漲,「未來可以預期台北市房地產的持有稅也會跟著提高,政策目的就是要避免空屋產生。」在公告土地現值大幅調高引發反彈後,內政部日前急著對外表示,「公告現值不影響地價稅的稅基,所以不是全民加稅。」雖是意在撫平外界反彈聲浪,不過,這種說法似乎也反映了政府對公告地價的「市價化」仍有遲疑;然而,如果這一步沒有跨出,那麼,即使公告現值與市價貼近,最多也只是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獲得了尺寸之功而已。

公告土地現值「向上收斂」——六都公告土地現值調幅及房價漲幅 單位:%區 域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近四年公告現值累計增幅 近四年

房價

漲幅

台北市 12.08 9.87 9.31 13.23 52 59 新北市 15.33 12.19 11.24 17.45 69 63 桃園縣6.89 7.84 10.85 22.50 56 73 台中市 7.77 15.70 4.79 24.43 62 71 台南市0.603.87 4.71 11.09 28 58 高雄市 2.06 4.05 6.00 10.42 24 57 資料來源:內政部地政司、信義房屋彙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01

Kindrid創始人:2013年我學到的創業17件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50.html

創業公司Kindrid在2013年獲得了得到了明顯的發展,終於在市場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並從4月份開始各項關鍵指標都每月翻倍或三倍的增長,Kindrid創始人從市場研究到產品開發、到beta測試、到實現、到規模擴大都學到了哪些關鍵事情?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1. 沒有哪一個單一的活動會像它們看起來那樣重要。研討會,社交,文章,演講機會,產品功能,競爭對手。這些很重要嗎?當然,但是,我們通常都過度的估計了它們的重要性。2. 時間應該花在開發出一個令人興奮的產品上,而不是試圖在一個無聊的產品中發掘驚喜。3. 人為的劃撥時間和金錢來鼓勵創新和發現什麽是最重要的。4. 當你必須在強迫追趕最終期限和降低產品規模上做選擇時,選擇後者。5. 你的第六感通常是正確的。6. 你可以從一個錯誤的決策中吸取教訓,但一個拖而不決的決策不會讓你學到任何東西。7. 任何決策都是假設,除非市場證明了它。不要為決策方向的反轉而尷尬。8. 堅定使命,策略可調整,產品叠代開發。9. 一個創意的價值直接關系到它的實現的速度。10. 團隊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11. 現有的客戶比那些你期望得到的客戶更值得關心。12. 產品的失敗可以承受,不會損壞你的名聲,但客戶服務的失敗是致命的。13. 吸取好的建議是一種藝術。14. 你的處境上的細微差別是獨一無二的。抵擋住沿用別人的劇本的誘惑。15. 人們喜歡在一個成長中的公司里工作,但人們更喜歡在一個自己在成長的公司里工作。16.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是絕對的失敗。不要氣餒。17.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是非常的成功。不要居功。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lay2000lbs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86

三十五歲前坐大位非懂不可的二十件事 專業只是低標 態度對了才能三級跳

2014-01-13  TWM  
 

 

企業選用中高階人才的年齡已比過去降低了五到十歲,越來越多的職場跳級生出現在你我身邊;從這些快速升遷的職場新族群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工作態度才是決定跳級的關鍵!

撰文‧李建興

「哼!你這毛頭小子憑什麼爬到我頭上,老子不幹了!」門一甩,「砰!」的一聲,剛和部門主管吵完架的Bill一走出會議室大門,立刻引來同事們的側目!儘管爭執後的怒氣讓臉色變得通紅,卻掩飾不了眉宇中的哀怨。他不懂,進入職場二十年,都四十五歲了,再怎麼說也是資歷深的老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為何到現在還是個「資深專員」,升官加薪總是輪不到自己?

剛開始幾年,看著「同梯的」一個個晉升,Bill只能默默地以「時運不濟」來麻痺自己。但漸漸地他發現,當上大官的年紀越來越小;甚至到最後,自己的頂頭上司竟然是足足小他十歲、自己帶出來的菜鳥!

因此Bill的消極慢慢變成了怨懟,他不自我檢討,沒想過迎頭趕上,倒是讓「憑什麼?」「不公平!」等字眼占據了內心。這次則是因為年終考核,年輕主管忍不住念了他一句:「你該好好想想,你到底是擁有二十年資歷的職場好手?還是二十個一年資歷的資深新手?」於是,一氣之下,Bill率性地炒掉自己的老闆。

跳級生越來越年輕

三十歲跳中階 不到五十歲坐大位倘若工作多年的你,也曾有過和Bill一樣的遭遇,看著比你資淺的同事爬到你頭上,也不停閃過同樣的念頭,搞不懂別人升官加薪的理由,那麼小心了,恐怕你未來的職涯只會越來越哀怨,因為將會有越來越多「職場跳級生」成為你的長官。

過去,較具規模與知名度的公司,協理以上的高階主管,年紀多半落在四十五至五十五歲;換言之,上班族至少得花二十年才能夠當家。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工作者,經由自身的努力,縮短坐上大位的年限。根據「一○四獵才顧問中心」的觀察,台灣企業的中堅分子逐漸以三十至四十五歲的青壯年為主,相較過去的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中高階主管的平均年齡下降五至十歲之多。

「一○四」等獵人頭公司統計甚至發現,各企業想要高薪挖角的中高階人才,以三十至三十五歲占比最高,達二九%;其次為三十六至四十歲,占了二四%;就連三十歲以下也有一七%。再以年薪角度來看,假設你是好咖,企業更願意付給三十至三十五歲的中高階人才一百萬到一二○萬元年薪,而三十五至四十歲,則有得到一五○萬到二百萬元年薪的機會;顯見名利雙收的跳級生,將逐漸成為職場主流。

其實,這波「職場跳級」的現象,還不只出現在中高階主管職,甚至連高階的執行長、總經理也都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全球主管招聘機構 Spencer Stuart研究,二○○六年時,美國S&P 500大企業的執行長,平均年齡是五十四.七歲;到了一○年就降至五十二.九歲;而全球執行長平均年齡最輕的中國,甚至只有四十七歲。

然而,到底擁有什麼樣條件的工作者,才能成為下一位「跳級生」?「專業決定晉級,態度決定跳級!」獲得跨國人力資源公司Aon Hewitt頒發一三年「卓越最佳雇主」獎的中租迪和董事長陳鳳龍如是說。其實企業在拔擢員工時,業內的專業當然是必備的,但這就好像是聯考時的「低標」,是基本條件;而當專業水準相去不遠時,比的就是態度了。

另外,根據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調查顯示,企業主最重視員工的七項普遍性工作能力依序為:人際相處、團隊合作、口語溝通、分析、電腦、書信溝通、領導;由此可見,在企業主的心中,人格特質比專業技能來得重要。

因此,如果你是職場好咖,恭喜你,你將比過去更有機會快速坐上大位;但倘若你只是渾渾噩噩、消極度日的上班族,可得注意,靠年資加薪升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有趣的是,根據《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二十至三十五歲上班族所做的調查發現,有高達七二.三%沒加薪者怪老闆,六九.九%的人認為自己的薪水被低估了,也有三四.六%的人認為加薪得靠自己努力;但弔詭的是,當被問到企業最在意的「態度」問題時,例如比別人早上班,比別人晚下班,事情做得比老鳥多等工作上遇到的情境,大多數人卻都有「被拗」的感覺;可見,想要升官加薪,時下的年輕人,恐得再加把勁!

見證過許多年紀輕輕就坐上大位的「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公關總監李大華就指出,「除了工作技能和專業外,跳級生比別人強的,就是願意『吃虧』!」他表示,畢竟工作態度很難具體化,只能憑感覺,所以老闆通常對於「不計較」、願意傻傻付出的人,較容易肯定其態度。

對此,《今周刊》在走訪各界職場達人及人力資源專家後,把跳級生的「吃虧哲學」整理出「不和名分計較」、「不和老闆計較」、「不和任務計較」,以及「不和時間計較」等四大哲學。

跳級哲學一:學更多比領多少重要首先在「不與名分計較」方面,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溫金豐表示,年輕時不應在乎頭銜、薪水,要在乎的是工作內容真正學到什麼。

三十五歲就當上總經理的威朋科技總經理許禾杰,就印證了這樣的哲學。他在年輕時就當上一○四人力銀行廣告部專案經理,但為了拓展自己業務開發能力,於是毅然決然地離職,轉職到另一家公司從基層的業務專員做起,為的就是能夠「學更多」。在許禾杰的心中「明確的職涯和學習地圖」,遠比現階段領多少錢來得重要!

對此,溫金豐也語重心長地提醒許多老鳥,他認為,很多資深人員在同樣的工作上做了好幾年了,好不容易駕輕就熟,很不願意被調職,但偏偏這是老闆給的歷練機會;因此拒絕輪調,通常等於將跳級的機會往外推了!

跳級哲學二:即使被吼也要找出原因「而令人玩味的是,跳級的決定權往往在老闆身上,但大部分的上班族卻很愛與老闆計較!」溫金豐說。

二十七歲就當上大型綜藝節目製作人,現為《康熙來了》製作人的陳彥銘就回憶,當自己還是小執行製作時,常常被狂吼,甚至被「踹」!但每每面對上級看似無理的對待,他總是會先靜下心來想:「老闆生氣一定有他的道理!」就因為少了一分怨懟,多了一分檢討和理解,讓人稱「B2哥」的陳彥銘,無論在工作技能、應對進退的方法,甚至抗壓力,都比同年齡的人來得強。於是,在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拔擢接班人時,B2哥自是成了第一人選。

跳級哲學三:接到屎缺 當作是挑戰除了和老闆計較,「和任務計較」亦是犯了跳級的大忌。

而B2哥也呼應了這項說法:「通常老闆會把『屎缺』丟給最信任的人,因為他相信只有這個人解決得了!」所以跳級生接到燙手山芋時通常會想:「能被拗也是一種本事!」但與其一直想到底合不合理,倒不如先想要怎麼做,才能達到要求!

利眾公關顧問公司董事長嚴曉翠表示,有些人看起來傻傻地做,但心裡卻很聰明,覺得就算被人占便宜,但可以偷學工夫,了解別人如何制定計畫、如何寫報告、如何開會、如何管理客戶,這些都對職涯很有幫助。

跳級哲學四:不和時間計較 重視績效在個人意識強烈的職場上,許多上班族總認為提早上班、晚下班,以及假日加班都是「吃虧」;但許禾杰卻認為,這是沉澱自己,為工作做好準備的好時機,「因此,上班族不應和工作時間計較!」除了上下班時間,二十八歲就當上總經理的德事商務總經理林沛欣,也很勤快地參加被同事視為「很芭樂」(沒營養)的社交活動。她反而覺得,很多機會、訊息、人脈都是在意料之外的場合出現的,「有出席才會有出息!」「跳級生唯一要計較的就是自己的『績效』!」奧美公關史上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唐心慧認為,跳級生比一般生懂得「盤點自己」,在每個專案完成,或季度、年度終了時,都會檢討這一段期間的工作狀況,讓下一個工作更順利。其實,唐心慧自己從年輕到現在都會玩一個遊戲,也就是都會寄信給明年的自己,目的就是在今年為明年一整年訂下目標,明年的同一時間,回頭看看有沒有做到。

有趣的是,不僅失敗需要檢討,就連成功也需要檢視。中租迪和人資長鄭秀姿就表示,她看過的職場跳級生,每每在自己完成一件完美的專案後,都會謙遜地分析成功的原因,了解這是因為環境使然,還是因為自己能力強,這才能客觀地理出成功的模式!

總之,「吃虧就是占便宜」。下次當你看到一些傻傻付出、默默做事的同事,別再笑人家傻;畢竟,他很可能就是你的下一位頂頭上司喔!

處處計較 是職場晉升最大絆腳石《今周刊》年輕上班族職場大調查69.9%台灣年輕人覺得薪水被低估1.你的薪資和能力相比合理嗎? 單位:%

高估 1.8

低估10%以內 32.6

合理 28.3

低估11~20% 20.1 低估21~30% 9.6

低估31%以上 7.6

接到燙手山芋,近半上班族負面思考2.公司老是派你做棘手與困難的事,你的感覺是? 單位:%公司很器重我,給我磨練,日後讓我更有機會擔當重任51.4 老鳥在推卸責任,欺負菜鳥 21.1 公司在利用我,剝削我的勞力 20.3 時運不濟,入錯公司或選錯行 7.2 不到3成上班族認為加薪慢是自己的問題3.你認為薪資調整比同事慢,是什麼原因? 單位:%老闆沒有看到我的努力 45.4 是我自己不爭氣、不努力,不該怪別人 27.7 同事比較會討好主管 26.9 比別人早出晚歸,逾6成心理不平衡4.如果你比別人早上班,又比多數人晚下班,你會怎麼想?

只要比別人多努力一些,對公司做多一點貢獻,就值得 38.3

自己很苦命 34

同事不夠努力,未能戮力於工作,心中不平 27.7 註:本調查為《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於2013年12月13日~16日針對20~35歲上班族所做的調查,有效樣本數共867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33個百分點。

成功者想的和你不一樣!

職場跳級生20種必備特質職涯地圖怎麼拼?

1.還是職場菜鳥時,有工作機會降臨……跳級生:工作和挑股票一樣,要挑,最好挑能學到東西的潛力股!

一般生:當我是豬啊?工作就是要先搶先贏,薪水、頭銜比較重要!

2.開始工作以後,面對未來的職涯發展……跳級生:這與旅程一樣,各階段要去哪裡?該準備什麼?得想清楚!

一般生:未來如果料得準,我去當神好了!想那麼多?且看且走唄!

3.已經是老鳥了,忽然要調我到新職務……跳級生:一直做老梗的工作,會被定型,挑戰新的,戲路才會寬!

一般生:都給新人爽就好啦,屎缺就是要我先去扛,是怎樣?

4.終於升官了,對於未來的職位我心想……跳級生:以後責任更重了,趕快多學一點,否則下面不服會很糗!

一般生:YA!有人可使喚了,事情交給「細漢仔」(下屬)就好了!

燙手山芋怎麼接?

5.上級把同事眼中的「屎缺」丟給我……跳級生:能被拗也是一種本事,管他有多「屎」,我就做好給你看!

一般生:我能力好就應該要多做?好啊,給我升官加薪,我就閉嘴!

6.公司忽然公布了一個很嚴苛的新規定……跳級生:與其一直想合不合理,倒不如先想想看怎麼達到要求!

一般生:目標與規定通常是公司喊爽的,我就擺爛和老闆比氣長!

7.現有的工作模式已經沿用好幾年了……跳級生:工作方法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動動腦搞不好有新發現!

一般生:我吃太飽閒著嗎?為什麼要變?上面怎麼教我,就怎麼做!

8.老闆或客戶的指令在結案前忽然變卦……跳級生:老闆(客戶)會改變一定有原因,先去了解並設法完成!

一般生:搞什麼?朝令夕改,「將帥無能,累死三軍」不就是這樣嗎?

面對老闆怎麼辦?

9.老闆忽然問了一些我意料之外的問題……跳級生:人家《甄嬛傳》有教,在職場裡想贏,就得猜中老闆的心思!

一般生:這是整人遊戲,還是腦筋急轉彎?當我是吳宗憲,隨時可接話喔?

10.老闆忽然熱情地吆喝大家一起去吃飯……跳級生:和上司吃飯,有機會與老闆多聊聊彼此想法,何樂而不為?

一般生:只有抓耙仔才會想吃老闆的鴻門宴,這種飯不好消化!

11.老闆交辦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跳級生:弄清老闆真正目的,最好能多設想一點,免得任務「落漆」!

一般生:他敢隨口說說,我就敢隨手做做,還要我當算命的去猜啊?

12.老闆正在交辦事情或訓示時,我應該……跳級生:老闆會念表示他在意,皮繃緊一點記筆記,並隨時拿來看!

一般生:有強調的我就記下來,其餘就當我領薪水,聽老人講古!

績效成敗怎麼想?

13.專案完成或季度、年度終了時,我會……跳級生:好好盤點檢討這期間的各種狀況,以後才能越來越好!

一般生:趕下一個案子要緊!檢討這麼矯情的事,我沒辦法!

14.在檢視自己工作績效時,我會……跳級生:聽聽上司、同事、客戶,甚至下屬怎麼說,或許有新看法!

一般生:忠言逆耳這種老梗對我沒效,誰偉大到請別人批評自己?

15.專案或任務執行不順,甚至失敗時……跳級生:先檢討自己,再想想同樣大環境不好,人家怎麼贏我的?

一般生:這種時機不失敗才有鬼,不然主管你做得成,我頭給你!

16.任務或專案如期完成或執行順利……跳級生:分析一下成功的真正原因,搞不好下次沒那麼好運了!

一般生:廢話!當然是我能力強!我看老闆應該要辦桌請吃飯了!

上班生活怎麼過?

17.有理由(如跑業務)不進辦公室時……跳級生:還是盡可能進辦公室,畢竟很多事當面喬,比較有效率!

一般生:業績是在外面跑出來的,不是進去讓老闆點名點出來的!

18.遇到有社交場合要去參加時,我心想……跳級生:還是去看看吧!搞不好去了會發現一些好的機會和人脈!

一般生:有些公開活動很「芭樂」,能閃則閃,去了也哈啦不出什麼!

19.對於上班時間,我的理想情況是……跳級生:盡量提早上班,趁正式上工前,把一天的工作提前準備好!

一般生:責任制是公司說的,我不遲到,老闆都該謝謝我了!

20.休假忽然接到上司急電交辦任務……跳級生:公司可能真有十萬火急的事,被欽點代表我應變能力好!

一般生:真衰!我就知道假日接電話穩死的,下次要記得,千萬別開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7

手滑敗物前 不能不想的四件事

2014-02-07  TCW
 
 

 

都是人生第一次領全薪的我們,決定一起合作,了解一般成年人的消費行為。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知道:錢有沒有辦法花得更不一樣,但花得更快樂?

合作計畫底定,我們開始把錢分送給陌生人,但是他們不能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而是由我們決定花錢的方式。初步的研究發現就頗有看頭:改變花錢方式,確實會影響日常的快樂程度。即使是五美元的小錢,也有這種力量。

一、錢少不是大問題花得好,百元就能擁抱快樂

最新研究出人意料的顯示,更有錢與更快樂常常不能畫上等號。

根據全美抽樣調查結果,大家都認為,年薪從二萬五千美元跳到五萬五千美元,生活幸福感會加倍,也就是說,金錢加倍,快樂加倍。但根據資料顯示,跟年薪二萬五千美元的人相比,年薪五萬五千美元的人,幸福感只多了九%。走到世界各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歡笑與喜樂,個人所得的影響力小得驚人。

雖然金錢能夠買到各式各樣的美好事物,小至美食,大至治安良好的住宅地段。但取得財富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光是想像中的財富就能讓我們違背快樂應有的舉止。

掏五美元買東西通常不是問題,但是下一次,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在花錢買快樂嗎?花這筆錢可以帶給我最大的快樂感嗎?

二、讓享受像吃巧克力偶一為之,滿足感更能持續

現代人大多很幸運,不管在超市、加油站、電影院,到處都買得到巧克力。但是巧克力唾手可得,反而會減損巧克力的美味。有項研究請學生在某天下午到心理學實驗室做一件很簡單的事:吃一塊巧克力,隔週再回來吃第二塊。整體而言,學生雖然吃的是同一種巧克力,但他們覺得第二次的不如第一次的好吃。

人的體驗就是如此無奈:越多接觸某事物,它的影響力通常會隨之減弱。感覺鈍化不全然是壞事。習以為常也有好處,例如習慣寒冬或是難聞的氣味。有個星期五傍晚,鄧恩養的威爾斯柯基犬被臭鼬噴得滿身臭味。她一時衝動,一把將臭氣沖天的狗抱在懷裡,自己也沾惹一身腥。鄧恩花了幾個小時用番茄幫自己和狗泡澡,還用了其他家務妙方除臭,臭味總算消失了。她出發參加朋友的派對。鄧恩抵達後沒多久,女主人神情緊張的嗅了嗅,驚呼一聲:「有臭鼬!」鄧恩自以為已經奏效的除臭妙方,原來並不管用。臭味聞久了後,鄧恩已經慢慢習慣,也就不那麼嗆鼻。對負面事物習慣成自然,相信是許多人的共同經歷,我們常常沒想到,對正面經驗也會變得習以為常。不管是買巧克力還是買高檔車,習慣成自然的現象就好比路障,會阻礙我們延續快樂的感覺。

車子跟房子一樣,是大多數人這輩子金額最高的消費。要花大錢買BMW嗎?還是省錢買福特雅士(Escort)?或者中價位的本田雅哥(Accord)才是明智的選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請學生預測自己駕駛前述各車款的快樂感受。結果當然是BMW拔得頭籌。但如果真的開車上路呢?開名車會比較快樂嗎?為了找出真相,研究人員又訪問一群車主,請他們回想上次開車時的快樂程度。這些車的價格差異頗大,最低約四百美元(莫非是東歐國民車Yugo?),最高到四萬美元,但研究發現,車主開車時的快樂程度與開哪種車完全無關。

研究人員又請另一群車主列出車子的品牌、型號、年份,然後回想開車時通常有何感受。循此思考駕駛體驗時,名車車主的享受程度較高。也就是說,車價與感受程度之間在此突然出現相關。為什麼會這樣?

被問到對某事物的整體感覺時,大家往往會給一個概化的答案。他們不會一一回想過去五十次開BMW的感受,然後計算平均值,反而較像是這樣分析:「我有一輛午夜藍Z4跑車,三百匹馬力,搭載硬頂敞篷。我當然喜歡開啊,這是哪門子問題。」不可否認,這些酷得不得了的特色可能會大幅提升試駕時的享受,這就是為什麼買車時,聰明的銷售人員會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車子的功能配備。新奇是吸睛的焦點,抓住我們的心思,刺激我們的情緒。但一旦習以為常,哪怕是午夜藍Z4跑車這種稀世珍品,吸睛度也會漸漸衰退。深冬時,開車去購物的路上,我們心裡想的恐怕是:「開快車道,卻被龜速老爺車擋在前頭,路況不好,又不方便超車;希望到店裡還買得到熱騰騰的烤雞。」幾乎什麼念頭都可能出現,就是不會想到現在開哪一款車。氣溫零度以下,硬頂敞篷哪裡還會重要。因此,開名車通常不會比開國民車快樂。

除非,我們把開車變成難得的享受。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後一項調查中,請車主回想上次純粹為好玩而開車的感受。結果發現,開名車的人較享受。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所以,開BMW的快樂不會比開福特高,除非你在偶然間把注意力轉到車子本身,例如被研究人員問到這個問題,或在蜿蜒山路享受專注駕車的樂趣。

三、忘了吧!名牌迷思車再高檔,開心只有一下子

大多數人都知道,買車過了二十四個月,愛車的心情絕對比不上第一天把車開回家的時候,放屁笑話聽到第二十四則,絕對不比第一則好笑。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請受訪者預測他們在使用各類產品時,享受程度會隨著時間如何變化。大多數人都預期享受程度會下滑,大至電漿電視、小至萬花筒,各種產品都是同樣結果。問題是,一拿到閃亮的新玩具,大家很容易就忘了這個道理。另一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給學生一個萬花筒,請其中一半預測一星期後玩萬花筒還有多少樂趣,另一半則預測隔天的樂趣程度。兩組學生都預估快樂不會稍減,雖然在前一項研究裡,大多數人都認為,玩萬花筒的樂趣會隨著時間拉長而下降越多。換句話說,雖然我們都知道時間會沖淡樂趣,但新玩具當前,我們還是會把這個道理拋在腦後。等到研究人員提醒大家時間因素,受訪者才會想到,樂趣感就像浪潮般,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沒人提醒,大家都認為樂趣感是不會變動的汪洋大海。因此,產品的新鮮感往往不如預期持久。前述研究的報告顯示,學生把萬花筒帶回家玩之後,一週後的樂趣感遠低於一天後。

四、改變像跑馬拉松想要贏,少不了學習與苦練

樂趣感會降低是因為人不是溫度計。把溫度計放進溫水,水銀會逐漸上升,精準反映水溫。「不管溫度計剛才放在哪裡,烤箱也好,冰水裡也罷,也不管放幾小時、幾天還是幾年,溫度計都會忠實呈現溫度。」研究人員夏恩.弗瑞迪克(Shane Frederick)與喬治.羅文斯頓(George Loewenstein)解釋說:「水銀對先前的狀態沒有記憶,人類以及其他生物卻不一樣。」同樣一盆溫水,如果是在寒冬早晨剛從戶外走進屋內,把手放進水裡可能會覺得很燙,但如果是悶熱的夏天,可能會覺得涼爽。此外,手放在溫水裡久一點,起初的感覺很快就會鈍化。

人類情感的運作道理也大同小異,因此我們對改變十分敏銳。如果能了解溫度計跟「快樂度計」(cheerometer)的根本差異,就能打造具體的花錢策略,打擊感覺疲乏。

當然,改變花錢方式絕對不是活得更快樂的唯一途徑。但我們可以看出,錢花得對,更容易買得到快樂,因為同樣是花錢,某些東西的快樂性價比更高。話雖如此,日常生活應該處處追求快樂嗎?追逐快樂不是徒勞無功、痴人說夢嗎?正如《洋蔥報》一則諷刺頭條指出:「成年人真以為能找到快樂。」根據有些研究指出,刻意追逐快樂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研究人員請受測者聽一段悅耳、但並非天籟級的音樂,要求他們盡可能讓自己感覺愉悅,結果發現這些人的快樂程度比不上沒有被如此要求的人。曾經陷入沮喪的人都知道,想辦法要自己快樂很難。對一個人說「開心點就好了」,就好像在說「跑贏一場馬拉松就好了」。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需要很多幫助和練習。(本文摘自第二、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54

轉職必勝 不可不知22件事

2014-02-24  TCW
 
 

 

大企業最愛問的10個問題你答對了嗎?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讓你決定離開,最大挫折感是什麼?

提問理由:面試這麼多人,聽到挫折感,容易說出的多是抱怨的話,然後越講越多。抱怨沒有關係,但全是的話,這樣的人到哪裡都一樣,沒有建設性。

也聽過好答案,可以從這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出Leadership(領導力)。好比說,有次我面試一位台大機械研究所畢業,曾在排名前幾名科技業上班的應徵者,他回答最大的挫折是,負責電子自動化專案搞不起來的過程。過程中,他光是打通跨部門關節就花去很多時間,那是一個沒有功勞,卻要先被嫌的新事業體,他可以選擇不去,可是老闆一聲令下,他去了、努力了,但最後失敗。

從他的例子,我看見一個轉職者面對事情的態度、站在上位思考的高度,還有處理事情的能耐,重要的是過程,不是那個失敗的結果。因為新事業又是大專案,除非老闆從上而下,從企業DNA開始打造,否則很難成功,而他明知道很可能不成功,但還是想辦法全力以赴。

法藍瓷集團總裁陳立恆:今天如果身無分文,要從台北到台東,你會怎麼做?

提問理由:很多人回答找警察、或者直接叫部車的答案,我都不會用,理由是多是靠別人幫忙而抵達目的地;曾聽過創新的答案是:﹁我打電話給搬運公司,承諾以勞力換取旅程費用,然後到達目的地。﹂錄用理由是以力易物方式是經過思考的答案,有創新力,也可以看出整合協調力,開拓新市場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才。

Line 台灣辦事處副總經理陶韻智:你已經被錄取了,打算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

提問理由:從技術面,可以看出這個人的職能,才能提出新計畫;就心態面,可以看出熱情,因為有事前準備;產業知識面,則可從提案中看到差距與細膩度,決定放在哪個位階。

往往,好的回答很少。我就繼續問:那給你十五分鐘,在白板上畫出你認為可提升用戶功能的想法。回答大致可分成三類,一種是回答十五分鐘不夠,至少可看見他想努力的空間;第二種是急中生智,這種就是本質學能夠,但熱情不足;第三種則是想都不想,這種就不用提了。

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你覺得公司欠缺什麼?你可以貢獻什麼?

提問理由:金融業,學經歷是叩門磚,但卻是「落後指標」,且專案成功有時涉及「參數設定」,不完全是個人因素。

但如果你能告訴我,現在我們欠缺的是什麼,那顯示三件事:前兩項是你已經瞭解,並且想要融入這個組織,一個無法融入組織的人,只能像項羽一樣,自刎於江邊,因為有個人才有組織,組織中的戰術、戰略會帶著個人往上走。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當一個空有一身武藝的跑單幫,那去創業;最後,如果能提出很Sexy(觸動人心)的答案,還沒進來就能提出公司不足之處,那表示他真的是個能看到未來的人才。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你的英文程度怎麼樣?

提問理由:這是未來台灣十年的重要發展,對國際化人才需求孔急。要往外走、佈局,或是每年國內增加約一百萬來台旅遊人次,每個場合都需要開口說英文。

對王品旗下品牌而言,從店長到外場,甚至洗碗大媽,最好也要能英文對話,才能進一步把服務品質表現出來。自行培養太慢了,只好往外找,如果是國際化人才,能馬上上線派駐到新加坡等各地合作國家,薪水馬上Double Pay(兩倍)。

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黃麗燕:截至目前,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怎麼克服的?

提問理由:我會聽他的描述,看他解決事情的能耐,以及創傷復原的快速程度。一個遇到挫折就呼天搶地的人,自己不快樂也會影響別人。因為「多言取厭」。

若僅能問一句話,我重視的是應試者的創傷復原力;但我必須強調,看的是整體感覺,例如面試多是主管職,我會先約對方到咖啡廳,從準不準時到店員倒水有無抬頭望,都是觀察這個人的指標。可以從行為中判斷他言行是否合一。

聚陽實業人資副總周文津:這次轉職,屬於人生哪個階段?

提問理由:從回答中可以知道,是為了薪水,還是嘗新,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否有一致性的生涯規畫。生涯規畫是一坎接著一坎,工作前三年是薪水在作怪,之後就是決勝點,對於Career Path(職涯規畫)的觀點。有人會為了某種職能,拼圖他的履歷,非一味因薪水、熱門產業轉戰,這種人比較有想法、計畫。

接下來,我會請他說一個從最大失敗中反省的例子,從中看出我們要的執行力、持續力和彈力。不是都要成功者,更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復原,才長得出彈性。

鼎泰豐人力資源部經理林梅英:上個工作做了×年,為什麼要離開?(編按:這也是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應徵林梅英所問的問題)

提問理由:會離開一定有拉力和推力。對三年前轉戰的我來說,認為過了四十五歲轉職可能就沒有競爭力,我有很強的推力,接著用過去服務業累積的經歷與人生規畫的強度,去說服我現在的老闆願意花費機會成本,讓我從飯店業轉到餐飲業。

現在我面試人時也會問這個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應試者,做了一份PPT簡報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交代職涯歷程、目標,離開理由是為了補足現場管理經驗,我可以清楚知道他對自己的規畫,另一部分分析產業生態,預先做功課可看出轉職積極度。他讓我清楚看到他可以為公司效勞之處,自然我們就願意花機會成本在他身上。

晶華飯店人資副總劉富美:到任後,如何製作一個休假公告?

提問理由:這是我最常問跨產業轉職者的問題。飯店內員工身份落差很大,有不識字的打掃媽媽、也有不收發e-Mail的廚師,如何做到利用一紙休假公告,傳達讓每個員工知道,這是有學問的。

來自科技業、金融業者的答案多是e-Mail,但其實只要印出來,貼在員工餐廳和更衣室,大概都可以看到。這可以看出轉職者是否深入瞭解產業習性,甚至部門職掌劃分,如果連公告貼在哪裡的小事都知道,那熱情不言而喻!

廣達電腦人資長李瑋:過去工作經驗裡,貢獻最大的事是什麼?

提問理由:回答前,我會請他先定義,對他來說什麼叫作「貢獻」,可以從中知道他的思維和視野,因為對你來說那是最大貢獻,但公司規模不同,貢獻定義也不一樣;接下來談貢獻事件,從細節中可聽見執行到結尾的過程。例如,開拓中國市場能提到與當地政府如何交涉,以及多快上手取得合約,越細節加分越大。能講出更多細節的人,也表示他是專案真正的Key person(關鍵人物),不是將「參數設定」的功勞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是年輕人,那麼僅能問一個問題,我會問:「曾做過最酷的事情是什麼?」也是請他先定義什麼是「酷」,接著舉例。曾聽過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個很愛打電動的學生,因為沒有專注學業而被當掉,最後卻以榜首考回原系。在現實社會中,他可能被說不專注,但在網路電動世界他稱王,是能協調全世界電玩界的人。

為什麼問最酷的事情,因為廣達要的是三創(創新、創意、創業)人才,我不要只會讀書、拿書卷獎的書呆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