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由三國志2開始玩,一直追到三國志11(最近一代因為少用電腦而放棄),發覺三國志這個遊戲模式是眾遊戲中最有意思,因為遊戲過程中可以參透職場智慧,等阿媽話我掛住打機我都可以反駁其實我在做緊正經事!
三國志2將人生簡單地分四個指標,智力,武力,魅力同埋忠誠度,到後來版本來加添難度就再將智力分為兵法同政治,武力再分為個人力量同帶兵力量,呢個分法就符合世情多一點。
(即好球員並代表係一個好領隊,而讀書好叻的人亦未必代表做野好叻)
每人玩此遊戲的方法也不同,如脫兄比較保守,愛集中兵力,笨發兄就愛先霸大城市,貪其人材多資源足,而筆者就會傾向走中間路線,即愛霸中型城市,亦會集中兵力於此。
(大公司,中型公司,細公司都各有好有唔好,不過最緊要都係專注)
比較有趣的是此遊戲有一個古怪設定,就是用新君主開始遊戲時,魏、蜀、吳三方的武將總有一方是特別友好,一方特別厭惡,一方中立,呢個數據反映係你捕獲武將時,如果是特別友好的,就算捕獲時對方忠誠度100都會投降歸順,反之就算忠誠跌到0 都寧死不屈。
(新人報到,應先試探那一方同事比較岩咀型,再謀去向,否則企錯邊去了另一方就只會事半功倍。想雞脾打人牙骹軟,都要視乎對象而定。)
另一個設定係來自西北的武將大多智慧指數較低,容易用計來降低他們的忠誠度,再加上西北城市大多只有一兩個武將看守,那就好容易連人帶城一併擁有,增加我方的實力。
(唔好以為邊緣化的人和事可以掉以輕心,一個唔覺意可以令到自己養虎為患)
假如以前期,即184、187或191年開始遊戲,當時呂布仍然是丁原或董卓的下屬,無論丁原或董卓都愛用呂布領軍攻打我方,筆者就喜歡用計降低呂布的忠誠度,再趁其出戰時(因遊戲設定出戰時不能打賞提升忠誠度)再用計令其倒戈,那對方必然元氣大傷,那就可以舒服地霸佔對方地盤,如董卓坐擁兩個大城,洛陽及長安,很多人口和金錢的。
(有個養唔熟的員工,又係一個計時炸彈,隨時令自己江山不保)
當然呂布最好都係立左佢匹赤兔馬同方天畫㦸之後再閒置佢,因為佢有勇無謀又無忠誠,筆者試過忠誠100都會倒戈,此人不可用也。
(從大機構內挖到要員過來只屬短期權宜之計,因為對方肯屈就必有所圖,所以立晒對方的武器就要閒置或放棄,否則容易因小失大。)
| ||||||
曾經,比爾蓋茲靠著一手打造的微軟,稱霸了PC產業,登上全球首富。 如今,比爾蓋茲卻因微軟太成功,成了阻礙創新、丟不掉的包袱。 《今週刊》採訪團隊直擊微軟總部,在寒冷的西雅圖,探究微軟為何從巨人變輸家? 撰文‧賴筱凡、顏雅娟、雷斯立 研究員‧楊政諭 初春三月,美國西雅圖南方的聖海倫火山依舊白雪皚皚,但市區街道上的行道樹梢,已經春芽含苞;位於西雅圖東郊的美麗小鎮雷德蒙德(Radmond),更是春色宜人,這裡是國際軟體巨人微軟的總部。二十八年前,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將總部搬來這裡,那一年微軟也在那斯達克風光掛牌上市。 那一年是一九八六年,比爾蓋茲三十一歲,這是一個電腦產業大起飛的年代,隨即微軟開始了二十年的黃金歲月,蓋茲本人已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蘋果、Google的崛起,讓微軟風光不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改變人類的生活,讓微軟帝國傾頹,幾乎淪為明日黃花。 二月四日,微軟宣佈了最新的人事案,蓋茲與微軟執行長鮑默爾雙雙下台,將董事長與執行長的大位分別交給六十四歲的微軟董事湯普森(John Thompson),以及四十六歲的微軟雲端及企業部門行政副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 二○一三年十月,在持有微軟僅○.八%的對沖基金ValueAct領軍下,與微軟的另外兩大股東公開要求蓋茲下台,認為蓋茲的存在限制了微軟的改革力道。在此之前,ValueAct創辦人Jeffrey Ubben甚至公開抨擊鮑默爾,揚言出清價值高達二十億美元的微軟持股,讓鮑默爾不得不黯然退休。但這只是新微軟故事的開始,也不是結束。 太成功錯了嗎? 昔日光環太耀眼,創新放不開近十年來,微軟的疲態,全寫在股價上。對比蘋果股價自二○○○年的二十四.七五美元,大漲二十倍,達五二六.二四美元,Google股價也從○四年掛牌以來,至今股價上漲十一倍,達一二一四.七九美元;微軟股價卻在二○○○年蓋茲交出執行長位置後,從五十五.七九美元,跌至三十七.九美元,下跌了三五.○七%,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微軟過去太成功了!」說話的人是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諷刺的是,今年是微軟來台的第二十五週年,站在台上的他,正細數那些曾屬於微軟的輝煌歷史,「我們曾經賣過DOS、Windows 95……。」歡樂的背後,他沉下臉來、收起笑容,「這家公司太大了,過去的成功,變成今天創新的包袱,改變來得太慢了。」蔡恩全沒有迴避,一針見血地點出微軟的問題。 就拿PC使用者心中根深柢固的「開始」鍵來說,iPad帶來的創新革命,慢慢地讓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受到消費者抨擊,「太難用」、「使用介面不友善」、「系統處理速度太慢」等……。 擋不住革命的浪潮,微軟終於在Win 8作業系統拿掉了「開始」鍵,看似革命性的創舉,卻在Win 8.1更新版,「開始」死而復生了,原因很簡單:「我們沒辦法放棄龐大的PC使用者。」「微軟與別人不一樣,我們有一種使命感,對我們既有的使用者有責任,這常讓我們的創新放不開。」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說。「就像我們很在乎相容性的問題,有的人認為這是微軟的包袱,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我們不能放棄原有的客戶。」丟不掉PC包袱,又抓不到新的平板使用者,結果顯而易見:PC衰退、Win 8失敗;平板電腦市場壯大,微軟平板Surface銷量不振。 有自信不對嗎? 市場敏銳度降低, 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頭跑 不是微軟不爭氣,「手機市場真的很競爭,微軟也很努力在做。」康容是台灣微軟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也是蓋茲在微軟的最後一位貼身文膽,「蓋茲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對於科技、創新這些事,他是不會放棄的,他會做到死。」同樣的,一位已經在微軟總部工作了十八年的員工大衛也這麼說,「最好的消息就是,蓋茲擔任顧問,他會花更多時間在微軟的產品開發上。」但努力做與有成果,是兩回事。「我只能說,以前的人有燒香拜佛,微軟做了很多對的事,才有今天。但如果微軟現在沒有再往下鋪路,成長的動能就會慢慢不見。」蔡恩全說。 比起蘋果、Google,微軟同樣擁有了世界最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亞馬遜電子書大賣前,微軟在一九九八年就開發了電子書的原型機。然而,當時這項產品呈報給蓋茲時,蓋茲是這麼回應的:「電子書並不是微軟的正確選擇。」一位曾經參加這個開發專案的工程師說,結果微軟錯過了電子書大鳴大放的機會。 「微軟是錯失了一些機會,有時候,微軟的軟體思惟跑得比硬體還快,拖延了一些產品的銷售。」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平台策略經理馮立偉坦言。 二○○○年時,微軟與惠普等硬體廠聯手,推出Tablet PC,螢幕可一百八十度向後翻轉,下場同樣無疾而終。從電子書、平板電腦,甚至Siri這類的語音軟體,微軟很早就開發了類似產品,只是沒能真正上市,也難怪蔡恩全會這麼感嘆:「微軟經歷了數十年上上下下的產業起伏,有時候醒得早、卻起得晚。」抓不到市場風向球,絕對是微軟這十多年的最大致命傷。 ○七年,蘋果推出第一支iPhone,同年十一月,Google成立了「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HA)」,Android成了各家品牌支持的開放性作業系統。然而,微軟卻到一○年才推出微軟手機作業系統。 「這是個貼近消費者的年代,可是我們……。」微軟消費通路事業群總經理吳勝雄搖搖頭,感慨自然不在話下。 ○七年,鮑默爾先嘲笑iPhone不過是支昂貴的機器、沒有鍵盤的設計將讓iPhone難被商務人士接受;一○年又說Windows平板將會做得比iPad更好。不過,直到今天,在市調機構IDC的統計數據裡,微軟手機市佔率只有三.六%,蘋果iPhone卻有一二.九%,而iPad仍是全球最熱賣的平板電腦,市佔率達三三.八%,至於微軟的平板,連前五名都排不上。 微軟就像一路領先的兔子,太成功的盲點,讓微軟失去了嗅出市場風向球的能力,最後只能將智慧型手機市場奉送給蘋果和Google。 一名台系供應鏈業者不客氣地說:「微軟手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微軟)插手太多,一直向品牌廠要錢,卻沒辦法提供更多支援。」因為每生產一支微軟手機,手機廠就必須向微軟繳納約數十美元的授權費。 傳統文化不優嗎? 太習慣PC玩法, 手機品牌廠根本沒得改 說到底,過去靠著Windows統治著全球PC市場的微軟,太過習慣「授權式」的夥伴關係,也讓它一進入行動裝置市場,馬上踢到大鐵板。舉例來說,微軟Windows Phone 8作業系統,採用和Win 8系統相同內核,無非就是想透過PC優勢,迅速擴張至手機,為了保證PC、平板、手機都能相容,微軟嚴格限制手機硬體規格,包括處理器、螢幕解析度、手機按鍵、使用者介面等,全都訂好一套範本,品牌廠根本沒得更改。 手機組裝業者忍不住抱怨:「(Win 8)用起來綁手綁腳,根本無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說難聽一點,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六十分都不到。」「不管PC或NB,都不完全算是消費性產品,產品的差異性、流行元素不需要太多;但智慧型手機不一樣,手機廠一定要有差異化、有流行感才行。」Gartner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說,微軟手機的嚴格限制,反而成了微軟擴張的最大障礙。 「創辦一家新的公司,員工數隻有一百人,你很容易就能下決策。」康容彈了彈手指,彷彿決定就在瞬間,然而,微軟已經成了坐擁十萬名員工的巨人,一切都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就像十年前,蓋茲一年會來台灣兩趟,很多事情都能直接反映,現在……當然很難了。」蔡恩全忍不住輕嘆。 一九七五年,蓋茲創辦微軟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要改變世界,這讓全球許多的頂尖科技工程師來到雷德蒙德,與蓋茲一起工作,深信著自己能改變世界;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蓋茲不再是微軟的董事長,更有計畫地要將手中的微軟持股降到零,能否再重回昔日榮耀,端賴納德拉能否顛覆微軟了。 來到雷德蒙德的這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小鎮上象徵微軟的紅、黃、綠、藍色繽紛標誌,隨處可見。高層人事大震盪後的微軟總部,基層員工們,不管是老手或是新人,照常像小螺絲般地運作著,讓微軟這座龐大的機器仍可維持。只是, 將近四十年歷史的微軟,就像一部老舊機器,我們彷彿可以聽到空氣中傳來「吱嘎、吱嘎」的聲響。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出生:1955年
現職:蓋茲基金會創辦人
經歷:創辦微軟
學歷:哈佛大學輟學
微軟
成立:1975年
市值:約新台幣9兆元 主要業務:作業系統與軟體開發、銷售 近三年營收: 2013會計年度:778.49億美元2012會計年度:737.23億美元2011會計年度:699.43億美元微軟停滯的13年! 從2000年蓋茲交出執行長大位後,蘋果、Google進入爆發成長的13年,iPhone、Android平台都改變了世界,唯有微軟還停留在原地,股價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蘋果 2007 / 06 蘋果發表第一代iPhone,揭開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 2010 / 04 蘋果發表第一代iPad,宣告PC進入大衰退 股價漲幅20倍
谷歌 2008 / 09 Google發表Android開放式平台,破壞微軟的封閉商業模式。
股價漲幅11倍
微軟 股價不振 2000 / 01 比爾蓋茲CEO交棒給鮑默爾2001 / 10 發表Windows XP,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1 / 11 首次發表XBOX遊戲機2007 / 01 發表Windows Vista,成為史上最不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9 / 06微軟發表搜尋引擎Bing,力圖瓜分Google市佔2009 / 10 微軟發表Windows 7 2010 / 11微軟發表體感控制器Kinect,令市場耳目一新2012 / 06 微軟發表Win 8、平板電腦Surface,力挽頹勢2014 / 02鮑默爾CEO交棒給納德拉 蓋茲與鄉民的
犀利問答 比爾蓋茲卸下董事長職位後,首度在美國社群網站Raddit上,透過「什麼都能問」(Ask Me Anything)活動,開放鄉民問答。以下為精采問答內容:Q1.20年前的你和現在有何不同? A. 20年前我會毫不猶豫在公司連待好幾天,我有著精力與傻勁。如今,我更成熟且有更多一點的智慧。 Q2.若你當年沒有進入電腦產業,你可能會從事什麼工作? A. 我想,我會讀法律和數學,因為我爸是律師。也可能學物理,如果我沒有學電腦的話。 Q3.你平常喜歡做什麼其他人沒有預期你會做的事? A. 打橋牌有點老派,但我喜歡;看我女兒騎馬也有點老派,但很有趣。我每天自己洗碗,雖然有其他人自願,但我更喜歡自己洗碗的方式。 Q4.你有沒有打算用人工的方式來延長壽命? A. 我沒有,其他人會想,但我並不想,除非大多數人都人工延長壽命。 Q5.離開微軟後,你新創了一家核能公司TerraPower,預計要大規模將低碳能源商業化,你認為新核能科技要在全球商品化,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A. 我們需要完全可靠的低成本能源,大多數再生能源存儲電力,這樣做很貴。如果我們能讓核能更安全、更便宜、且能處理核廢料問題,核能將可做出貢獻。TerraPower有一項設計可以處理這些問題,所以我們正在與很多國家商談建造這種新型核電廠。
(整理.楊政諭) 企業必學的活教材!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朱文儀創辦人經常是企業成功的原因,卻也可能是失敗的關鍵。為避免出現創辦人強勢主導的狀況發生,組織裡最好可以有一個平衡的力量,例如建立魔鬼代言人制度。 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 邱奕嘉 企業經常會有慣性問題,要避免陷入這樣的慣性,替換領導者是一種方法,但比較激進。如果能建立好的人才發展系統,或是領導者有自覺地不斷學習,並善用外力,也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洪志洋成功就容易自滿,年輕才敢創新敢挑戰,人老了就會趨向安穩,懷唸過去的成功。所以組織可以考慮設立獎勵機制,給創新者一些回報,以免創新被組織制度所扼殺。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為失敗之父,曾經的優點也可能變成以後的缺點,諸如迷信過去的成功模式,不敢創新;或是太過自信以至於失去對環境的敏銳觀察等,特別是科技變化經常是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 |
| ||||||
每個人都定目標,但只有少數人可以達陣。管理學者說,信念加執行力是最關鍵因素。 信念來自破釜沉舟、打死不退的堅持,而執行力的訣竅,就在聚焦你眼前的第一個小目標。 撰文‧施禔盈、許瓊文 富邦人壽剛晉陞為處經理的七年級生龔則銘,別人用平均十年時間才坐上的大位,他卻硬是縮短為三年。瓦城泰國料理店經理廖慧雯,不僅比同梯提前掌管一家店,所帶領的竹北店,業績更是集團內獨立店的第一名。 在年輕人苦於無法突破二十二K困境時,龔則銘、廖慧雯卻未被環境打敗,在荒漠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龔則銘因為外在的沉重房貸負擔,讓他沒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廖慧雯則是在內心對自己許下承諾,若要成功只能全力以赴。信念有了,就是嚴格執行,不斷從行動中學習。 嚴格說來,他們在職場上的「作為」並沒有高深的學問,聚焦、設定具體目標、再用可怕的執行力堆砌能量,簡單三件事做到極致,就會成為卓越有成就的人! 第1件事 聚焦 及早校準鑽入「巷子內」 「聚焦,就會勝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提到,現在的年輕人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一代,因為從小就成長在資訊充沛的環境下,但蜜糖裡卻藏著毒丸,蜜糖是豐沛的資訊,毒丸則是無法聚焦必嘗的苦果。「當資訊不斷進來,讓人應接不暇時,難免產生消化不良的問題。所以必須要學會聚焦,只接收『能力』範圍內的有效資訊,行有餘力,才去接收自己『關切』的資訊。」其實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如果把自己分散得太廣,力量就會變得稀薄,所以汲取資訊必須聚焦,在職場上打拚也是應該只做該做的事。龔則銘在大學未畢業前,就已經清楚「業務」是唯一的路,因為還在學,只有兩個業別可選,一個是保險,一個是直銷,但直銷需要花錢,因此只剩下一個選擇:保險。他說,沒退路,成了最好的道路。是的,他從此深耕保險業的一切,不做他想,提早鑽入「巷子內」,熟門熟路的結果,當然成績斐然。 杜書伍回憶大學時代,他曾在補習班任教,因為相當受學生歡迎,退伍後補習班開了高價要他回去兼職,當時他的正職工作月薪七千元,已屬高薪一族,但補習班開出的兼職收入更迷人,每個月四千五百元且免稅。 對於杜書伍而言,到補習班兼職CP值極高,但他選擇不去,「就算領十年,也是每月四千五百元。但如果我全心投入本業,薪水一定會一直向上滾動。」「遇到好康,不要做出反射性決定,往前眺望、多想幾步,永遠思考最大效益,就清楚了。」這是「捨」與「聚焦」後才有的「得」。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回想創業初期,因為聚焦做科技業公關,市場質疑聲不斷,「很多人都說我三個月後會倒,但我相信聚焦的力量」,之後國際大廠像微軟、戴爾進來台灣找公關公司做協助,馬上有人指路。丁菱娟認為,定位清楚,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會想辦法顧好這個籃子,反而容易闖出一片天。 但若不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怎麼辦?杜書伍認為,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最重要。「你所站的位置,代表你的資源及長處所在。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考上哪個學校、進到哪家公司,不斷校準就對了,到最後你一定會找到核心價值。」杜書伍給了明確的建議。 第2件事 設定目標 力量就出來了 激勵大師金格拉曾提出改變人生的六句名言,其中一句是:「當你把目標設定完備,你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二十七歲年收入即達五百萬元的龔則銘,就是一位擅長設定目標而且一定達標的業務大將,他曾設定退伍後一個月要晉陞為主任;當升上經理時,又設定兩年後要升任處經理。 廖慧雯則是凡事設定目標,並且把目標化為一張張計畫表的高手。以業績目標來說,她會把長期目標切割成數個中期目標,再更精準地化成短期目標,當每天的目標都訂好了,就是想辦法達標。萬一有一天業績目標未達成,馬上可以隔日補救。相對來說,如果沒有精準切割到每一天的目標數字,又怎麼會如此快速見到不足而盡速追趕呢? 從台灣麥當勞總裁離開後,轉任頂新集團餐飲事業群副總裁的李明元,目標設定則是以同心圓出發,想辦法拓展圓的半徑範圍。「我記得在麥當勞門市店工作三年後,被公司調到後勤,擔任訓練督導,與我同期的人,有人升上店長,從外界看,我的陞遷略遜一籌;其實我並沒有偏離目標,屬於我的圓持續擴大。」目標設定了,力量就出來了,為了持續讓這個圓開展,所以接任麥當勞執行長之前,李明元甚至主動爭取擔任公司採購副總,最後這個圓如願紮實展開。 從目標設定回溯到現在 有朝一日目標 有朝一日我想做哪一件事? 5年目標 根據我的有朝一日目標,未來5年我能做哪一件事? 1年目標 根據我的5年目標,今年我能做哪一件事? 月目標 根據我的1年目標,這個月我能做哪一件事? 周目標 根據我的月目標,這個星期我能做哪一件事? 日目標 根據我的周目標,今天我能做哪一件事? 現在 根據我的日目標,現在我能做哪一件事? 說明:將來的目的和現在的第一要務連結。 資料來源:《聚焦第一張骨牌》 第3件事 不挑不躲 用快三倍的執行力超車 丁菱娟的職場之路,從最不起眼的「業務助理」出發,雖然,這不是她的第一選項,但中文系畢業可選擇性有限。不過,同樣是業務助理,丁菱娟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每次公司業務要外出拜訪客戶,丁菱娟都會央求前輩帶她出去,並表示願意幫忙做記錄。 之後,企畫部出現職缺,丁菱娟因為表現優異且口碑好,直接被推薦進入該部門,「進入職場,不見得一開始可以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但凡事做到至少讓自己滿意為止,那臨門一腳就會出現,把你踢進『想要』的職位。所以二十二K有什麼關係,重點是你打算多快脫離二十二K。」杜書伍也強調,要在職場上脫穎而出,不是只有腦筋靈活就辦得到,還要加上「做事踏實」的條件,「凡是一步步踏穩,執行上不跳躍,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情緒地走過每個步驟;這樣,苦果裡的仙丹就會出來。」龔則銘打破富邦人壽的紀錄,以三年時間晉陞處經理,他付出的最大代價就是時間。天天八點半上班,三年下來沒有一天遲到或請假,日日工作十六個小時,無一例外,尤其聽話照做,如此超過一萬小時的投注,自然把他推向超凡。 但李明元要年輕人注意的是,最好的執行力,來自於實踐自我,「唯有不斷檢視自我的工作、生活、人生價值,找到喜歡、有興趣、可以自我實現的舞台,才能用執行力超越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所以每個人都要想辦法把『渴望』驅動出來。」丁菱娟強調。「渴望」象徵「一定要」的決心,擁有決心,內心就會變得強大,就像廖慧雯大學畢業後與工讀生一起從最基層的端盤子開始,雖然起步晚,但她有「渴望」做驅動,渴望穿回套裝、渴望晉陞管理職,所以用快三倍的執行力超車,照樣成為職場上的搶手貨。 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杜書伍你所站的位置,代表你的資源及長處所在。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不斷校準就能找到核心價值。 頂新餐飲事業群副總裁 李明元最好的執行力,來自於實踐自我。當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才能用執行力超越KPI。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丁菱娟進入職場,凡事做到至少讓自己滿意為止,臨門一腳就會出現,把你踢進「想要」的職位。 |
| ||||||
國小五年級家庭經濟變故,讓蔡志雄被迫長大,出社會後,他工作、生活與投資都追求穩定。過去十年他做對了四件事,所以四十歲即達到財富自由。 撰文‧劉育菁 攝影‧陳永錚蔡志雄,四十一歲,出社會後如果沒有做對四件事,現在的他可能只是台灣近一萬名合格律師中,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流浪小律師。 二○○一年,他離開知名的尤美女律師事務所,回到只有兩萬多人口的新北市金山老家開業。他在自家水電行一樓隔起五坪的空間,擺起桌椅、招牌及電腦,從最簡單的合會、土地糾紛、離婚等調解起步。 在沒有固定案源、人脈,且連辦公室都極度陽春的情況下,他仍像個拚命三郎,每天往返法院與辦公室。跳脫不開等待開庭、閱卷、寫訴狀的一成不變生活,週末還得全天候待命,深怕漏接客戶電話,更多時候還必須忍受無情地殺價。 財富自由八分法 花八成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這是執業律師必須面臨的現實,所幸,蔡志雄領略到「財富自由八分法」哲學,他一方面降低本業收入,一方面提高業外所得,終於在四十歲時拿回工作的自主權。 現在他每天平均只花兩小時在本業,剩下八成時間運用在創造被動收入上。他解釋說,一天工作八小時、月薪八萬元,若每個月能有一筆一萬元的被動收入,等於減少工作一小時,這時候就會有七萬元的主動收入,一萬元的被動收入,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 也就是說,當每個月被動收入達到八萬元,就可以完全不用工作,原來工作的八個小時統統都是自由時間。目前蔡志雄的家庭八成生活開銷,都可透過被動收入來取代,他有信心不出五年,就能達到百分之百,屆時就不用擔心退休金沒有著落。 蔡志雄在家排行老三,有二個姊姊、二個弟弟,爸爸是水電行老闆兼工人,一份薪水要養活七口之家,媽媽為了補貼家用,除了照顧五個孩子,還當保母補貼家用。他依稀記得小時候,家裡曾經窮到連學費都得向鄰居商借,身為長男的他被迫「提早」長大,求學時格外認真,是五個孩子中最會唸書的一個。 爭氣的蔡志雄沒讓人失望,從中正高中、政大法律系,再考取政大法研所,一九九七年考上錄取名額不到三百人的律師,這一張證照如同「鍍金」的保證書,確保收入無虞。 然而,隨著台灣經濟走下坡,政府年年增加律師錄取名額至九百人,執業生態丕變,律師從「金飯碗」褪色成「鐵飯碗」。曾經窮到付不出學費的蔡志雄,執業時沒人脈、沒資源、沒背景,卻能在四十歲就不為錢工作,他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情? 第一件事: 薪水先存後花 存第一桶金一九七○年代,蔡爸爸水電行的生意與當地開工數呈正比,「景氣好時,爸爸就像老闆,可以請工人幫忙跑外務;但景氣差時,他就得捲起袖子當起水電工。」所以從小他就明白,爸爸養家的擔子並不輕,寒暑假自告奮勇當起爸爸的小跟班。 國小五年級時,爸爸生了不知名的怪病,遍尋名醫找不到原因;約有二年時間,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只靠存款,寅吃卯糧讓經濟陷入窘境,只得變賣資產。「有一回媽媽想退了爸爸叫的零件,但廠商指著馬桶蓋一條淺淺的紋路,一口咬定是人為損害,因此無法退貨。」這一幕難以抹滅,而這件事讓蔡志雄往後在各方面都以追求「穩定」為目標。 所以蔡志雄一開始當實習律師時,薪水雖然只有三萬元,但領到薪水一定「先存後花」;決定開業時,也只敢從老家起步,業務上了軌道,才決定買辦公室。與他結婚十四年的太太劉純菁表示,當他們有能力買進口車時,他卻寧可屈就國產中古車,把省下的錢當作買投資套房的頭期款。這是蔡志雄奠定財富自由的關鍵。 第二件事: 找到投資興趣 用興趣賺錢擁有「理財之神」和「歐洲富爸爸」之稱的博多.雪佛在《三十五歲不再為錢工作》一書提到,要達到財富自由,就要避免為了金錢而去做沒有興趣的事;最好的方法,是把事業基礎建立在興趣上,並且利用它賺錢。 打從蔡志雄出社會後,他比同儕更早體認到「冬天存糧」的重要性,曾與他同窗四年的大學同學陰正邦說:「律師性格普遍保守,但他很早就把心力放在投資上。」這一切都源於前述父親遭遇的變故,影響他往後的人生觀及理財觀。 而蔡志雄對房地產投資的啟蒙,源於寒暑假到父親工地幫忙,當時他常在爸爸身邊「偷學」;也因此,他比別人懂得安裝水電的細節、樓板灌漿工程,「這些對我日後挑到好房子、當個好房東很有幫助。」若說當跟班是蔡志雄接觸房地產的種子,高中住在租的鐵皮屋三年歲月,則是激勵買房的重要推力。他回憶說,每次繳房租時,看著房東數了一疊千元鈔票,小心翼翼地放進信封袋,「當時我就許下在這個城市要有房子的目標。」也因此,當蔡志雄執業之後,他把買辦公室放在第一順位,地點從基隆到新北市的汐止、中和,之後,因緣際會下在板橋相中總價四十坪、五百萬元的住辦大樓。 當時已準備一五○萬元頭期款的蔡志雄,向家人借了一百萬元,把貸款比率降至五成。他解釋說,雖然剛開業時收入並不穩定,但即使退到原點,回去當受僱律師月薪水也有五萬元,只要開銷加貸款不高於五萬元就在安全水位。這也顯示他潛在的保守性格,甚至為了快速還房貸,好幾年幾乎沒有任何娛樂開銷。 ○一年買了第一間房產後,蔡志雄每隔兩週就到新北市法律諮詢服務所報到,經常白天從三芝、淡水、北投出發,到汐止、新店繞一圈後,晚上再回到板橋,用最土法煉鋼的方法找案源。「有三、四年的時間,為了陪他,我跟孩子就泡在附近的圖書館裡。」劉純菁笑著回味。 第三件事: 低點買套房 出租賺四%蔡志雄擔心業績掛蛋,但從開業以來沒有發生過,反而因為勤跑偏鄉,在當地頗受好評,收入倍增。即使業務蒸蒸日上,但「下個月的案子在哪裡」的危機感仍揮之不去,後來他想起高中的鐵皮屋房東,把收房租當成一口湧泉,於是當他存到一百萬元後,就去買進總價三百萬元的小套房。 蔡志雄打的算盤是,每兩年存到一百萬元,買進總價三百萬元的小套房;若以每月租金一萬元計算,投資報酬率四%。因此,他從○三年至○九年,共買進四間小套房,總價從二八五萬至三六八萬元不等,但○九年以後,再也找不到五百萬元內的小套房,因而中斷了「存房」計畫。 蔡志雄挑選套房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從捷運站出口一眼可以看見的大樓,這樣的房子好出租又容易增值。他發現十年前近捷運與沒有近捷運的房價每坪只差二萬元,但隨著捷運網絡成形,房價卻一差十多萬元,這反映了「捷運是王道」潮流。 只是保守的蔡志雄遍尋不到四%收益房產,「存房養老」的退休計畫就此打住。難道沒有其他賺四%報酬率的替代方案嗎?他反覆思索並研究投資大師的書後,像開了竅似的,一樣用三百萬元買進底部鎖碼、殖利率有四%的高股息股票,這與在低點買小套房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四件事: 找四%殖利率高股息股票 蔡志雄先用基本面選擇每年都有穩定股息收益的股票,再搭配技術面篩選具有「底部鎖碼」的標的,這樣的股票每年至少有股息可收;若抱得夠久,將可以大賺價差,既不用花費太多時間,也不用天天盯盤,不影響正常上班。 但在發掘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之前,蔡志雄在股市繳了不少學費。早在○四年他就曾經在股市小試身手,第一支股票是掛在航運股的遠森科,買進的理由是「以為它是科技股」,這筆投資當然賠錢收場。對股票懵懵懂懂的他,四處聽信明牌,經常買了滿手的股票,但總是賺小賠大,找不到投資的感覺。 後來痛下決心集中持股,重押一檔群聯,只是萬萬沒想到,買進以後連續跌停兩天,「一天賠光一個月的薪水,累積一個月就虧掉一百萬元。」劉純菁說,雖然這筆損失並不會影響家庭生活,但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心痛。 蔡志雄痛定思痛,重新開始,他本著考上律師的意志力,研讀股價波動原理、箱形理論等,慢慢理解股票的漲跌原來是有跡可循的。後來,他發現股票在高檔爆量是大戶出貨,低檔爆量是吃貨;尤其是股價長期如一灘死水,但偶爾低檔出量的股票,通常是大戶吃貨的現象,也就是所謂「底部鎖碼」。 蹲馬步練功之後,他陸續在昱泉、好德等股票小試水溫,一開始即使找到好標的,但卻沒信心抱到大漲,比如昱泉曾經從不到八元漲到一九五元,但他只是小賺二成出場。 ○九年他從十六元買進上奇後,雖然中間曾經跌至十三.八元,仍不改持股信心,前後大約投入了四十萬元建立基本持股。後來股價漲了兩倍,先賣了一半,把本金四十萬元收回來,剩下的持股就是「零成本」,因為不擔心賠錢,反而抱得更牢,當股價漲到左邊的壓力區,約六十元時他全數出清。 這一次經典戰役後更增強他研究「底部鎖碼」形態的股票,這些年在玉晶光、儒鴻、寶雅、詩肯、陽程、網家、F-安瑞、零壹、喬山等多有斬獲。 現在蔡志雄的資產部位,股票投入金額超過房屋貸款金額,等於零負債,依目前房價推估,總價值約五千萬元,而每年來自股息、房租、版稅等被動收入約八十萬元,幾乎可支應八成的年度生活開銷。 就像是他曾經說的一句話:「財富自由不是一夕之間就自由了,而是在逐步累積財富的過程中,感覺工作自由度變高了,且也已經慢慢享受退休的感覺了。」 蔡志雄 出生:1973年 現職:律師、作家、講師 經歷:尤美女律師事務所受僱律師、 台北律師公會副祕書長 學歷:政治大學法律系、政大法研所 婚姻:已婚 著作:《民法概要》、 《我是612我當包租公》從月薪30K到資產5000萬──蔡志雄的財富累積歷程 打底期 25歲 實習律師月薪3萬元,半年後正式律師,薪水5萬元28歲 自行開業並買下辦公室500萬元,總資產500萬元 存房期 30歲 買下第一間出租套房285萬元,總資產785萬元32歲 買下第二間出租套房330萬元,總資產1115萬元33歲股票投資失利累積虧損100萬元,總資產1015萬元34歲 買下第三間出租套房330萬元,總資產1345萬元36歲買下第四間出租套房368萬元,總資產1713萬元 股市提款期 38歲 賺回股票虧損100萬,總資產1813萬元41歲 現有股票部位超過房屋貸款金額,依目前房價推估,所有房屋價值約5000萬元 |
人際關係
1. 和CEO或你的上級溝通,明確他們對你的期望
你被雇來是要填補某個空缺的,因此上級會要求(或給你壓力讓你感覺)你馬上為公司做出貢獻。這時,你必須要和CEO或者你的上級做好溝通,重述你的目標,確保他們知道你要做什麼並對此抱有合理的期待。你第一個月的首要目標是要切實地融入團隊。
2. 和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安排一次單獨談話
根據公司的大小,這項工作可能會花費幾個小時到一個月的時間不等。不管怎樣,一定要和每個人單獨談一次。
我推薦在戶外邊走邊談。這種談話方式比起坐在會議室裡大眼瞪小眼更能提高你們雙方的專注度,讓對話更有效。
3. 問所有人一個問題
——「我能為你做什麼?」
這句話能讓對方明白,你是來提供幫助而不是來發號施令的。每個人回答的方式和他們說的內容同樣重要,因為你可以從中看出他們是如何看待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能,以及他們對你的期望。
4. 幫他人分擔工作
希望你能在結束談話時,幫對方分擔一件會降低他們工作效率的雜事——也許你可以幫一個工程師做做BUG分類,或者每週跑一趟好又多幫同事帶點日用品。
產品
5. 和首席工程師約時間,詳細地瞭解產品的技術構架
對其中你不明白的部分,千萬不要恥於詢問對方。
太多的產品經理想在工程師面前展示自己對技術的瞭解。但從我的經驗看,工程師更喜歡那些樂於問問題,並誠實地說「我這個地方不太明白」的產品經理。
6. 先別急著發表高見
也許你對產品和研發過程有建議,想要提出改進建議。但我的意見是,剛入職,先別太著急。等你切實地融入團隊,得到他人的信任並瞭解其他所有的細節和潛規則之後,你的建議會更加成熟。而且,這樣你可以體現自己樂於傾聽的優點。
7. 與用戶面對面
你應該把第一個月中的大部分時間用在與用戶的交流上。做做電話銷售和客戶拜訪,查看一下客戶需要的支持服務,混混論壇,在推特上和用戶交談。
8. 做一點技術
我認為產品經理必須要懂技術。你可以從修正一個BUG或者為產品添加一個小小的新特性做起。
你要表現出自己追求進步的積極性,主動找在技術上你能做的小事。積極尋求幫助,但同時考慮好你自己和你的團隊的時間安排——歸根結底,你還是個產品經理,不是全職工程師。
個人管理
9. 多讀,想讀的找不到時就自己寫
讀所有你能找到的東西——以前的績效考核表,說明書,設計書,維基百科等等。當你發現有文件找不到或者過期時,自己動手寫出來。花時間把你學到的東西記錄下來,為下一次積累經驗。
10. 制定個人目標
換工作時,你也許會為自己做過的某些事感到驕傲,而為另一些事感到懊悔。這是一個制定個人發展目標的好機會。我的建議很簡單:
l 你做得很好,還想繼續做的事是什麼?你準備如何繼續做?
l 你想改善的方面是什麼?你打算如何改善,又怎樣評估自己的進步?
11. 做好「後勤」工作
準備好所有需要的工具和設備;裝好需要的軟件;設置好電子郵件過濾器;開始接收關於你的產品和你的競爭對手的產品的新聞推送。
12. 享受生活!
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你還有什麼其他的建議嗎?歡迎在評論中與我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