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歷史教室(11):王安石變法教你做人三件事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5179

先睇片重溫番袁腾飛講王安石變法08:天變不足畏

上次講到宋朝其實好好景,可能仲有錢過依家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人有錢就身痕買呢樣買果樣,一個國家有錢都同樣會身痕,一係就四圍打仗,一係就架床疊屋係咁請人,結果都係洗腳唔抹腳。宋朝當時形勢係周邊國家都好好打,四圍打仗似乎無乜著數,於是就行第二條路,係咁請人。

又講下少少數據,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內外官員已有一萬多人,五十年後仁宗皇祐(1049-1053年)官員數目就達到兩萬多人,當時做官係可以唔駛交稅同當兵的,另一邊箱,雖然宋朝唔敢四圍打仗,不過周邊國家成日打宋朝,於是軍隊數目,以致軍事支出都唔係小數目。到英宗(1065年),官費、軍費等支出已超過各大小稅收,簡單地講,就係有赤字。

到宋神宗即位後,當時任參政知事嘅王安石就得到宋神宗嘅眷顧開始推行新法,即是王安石變法,詳細的變法內容太多太廣,恐怕講三日三夜都講唔完,簡單地講就係改變政策企圖增加稅收,同埋精簡架構尤其是軍事方面利用保甲法(類似民兵)同埋裁兵法去減少老弱殘兵。

只可惜王安石急於求成,又自視過高唔接受別人意見,結果就只有失敗收場了。

睇番成個中國歷史,其實一點都唔守舊封閉,反而久唔久就有人走出黎,諗住變化革新,改變社會的弊端。

好耐好耐之前就有滅亡西漢的王莽(公元23年),就是改革新朝復古為口號;也有明朝有萬曆的張居正一條鞭法;清朝有光緒的戊戌變法;近年就梗係唔少得偉大的鄧小平實行開放改革。

上面嘅例子好似以失敗居多,只有極少例子能夠撥亂反正,唔通中華民族真係守舊保守到丁點新意都接受唔倒?歸根究柢,唔係守唔守舊嘅問題,而係每做一項改革之前,最好諗諗以下三個問題先去做。

1. 點解要改革?

正所謂「迫虎跳牆」,一個人好地地都唔會走去改變,更何況一個國家?改革的出現,就係反映了現況已經不能適應現實,才會出現。

因為改革意味著一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損害,記著,呢個世上最難看的,就是既得利益者意識到自己利益受損時的表情!

所以在太平盛世時搞改革,尤如食食下飯有人放屁一樣,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怪咗D囉。

只有在唔改變現狀就連飯都無得開的情況下,改革的阻力才會較少,因為同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一致。

就如1976年文革結束後,國家是窮到要有足的紙張出考卷,要推遲毛澤東選集的出版,那時候鄧小平才可以推行開放改革。

相反,王安石的時候,國家國庫空虛是一回事,當時官員同人民仍然有糧出有飽飯食,還未去到山窮水盡,邊度有動機去配合改革呢。

所以,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是很重要的。

2. 改革的力度應如何 ?

又要引用一句名言:天時、地利、人和。

夾啱Timing都要用對方法,太急促或者太慢都係唔Work的。

因為人總是有惰性,習慣了就好難改變,太急去改變,就會令人產生厭惡,相反太慢就令人習慣,兩種步伐都會令到事半功倍,吃力不討好。

鄧小平的改革,是先由「做又36,唔做又36」變為「多勞多得」,到進展到今時今日的自由競爭。

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只不過是加強戶籍和土地的測量,才有機會成功。

用錯方法,好似王安石的變法咁,就如同光緒的百日維新,用了太急速的步伐,失敗收場。

3.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自己?

好多歷史學家評價王安石變化失敗,其實係王安石過度自信同埋「偏聽」。

王安石曾滿自信地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翻譯為現代的語言,就是:唔好理自然定律,唔好理以前點做,唔好理人地點講。

他的好友曾鞏就對此有着頗爲客觀的評價:「勇於有爲,吝於改過。」

現時香港都有一個人有類似行為,大家睇下呢位人兄做野係唔係諸多阻滯,處理失當?

同樣,對於既得利益者,以至其他大多數人唔係好想同佢合作,結果係點?唔駛講啦。

走到現狀和大多數的對立面,要成功唔係好難,係非常、非常困難。

一個國家的改革那麼大我們唔係經常遇到,不過就個人黎講,公司的改革,部門的改革,甚至少到一個工作小組的改革,都睇怕係三年一小遇、五年一大遇。面對每一個改革,牽涉到在工作環境作出改動的話,最好就要諗清楚以上三條問題,同埋緊記大多數人都只願行多一步,做多一點,而不是翻天覆地的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