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札記【417】「爛組合」好收益之一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dm.html

「爛組合」好收益之一

札記的習慣思維:讓很多自己或別人的投資實站案例就在腦子裡不斷盤旋回放,然後從中找到一些投資經驗或準則,包括一些缺憾和一些有益的總結,從中產生一些做札記的靈感。

這裡有個當時我看覺得很爛的組合,看看最後結果。
2001年牛市高點少回落時候,一位親戚的組合
三隻股票:精密股份、明天科技、華聯商廈
這是一個多麼爛的組合,他是2001年新股民,因此建倉在牛市稍有回落時候。爛組合之一,集體建倉在牛市末期;爛組合之二:一共三隻股票,精密股份你現在 是已經退市,在他買入後從11元一直下滑,到最後2006年前退市。明天科技現在是ST明科,,後來業績一路下滑,變成*ST,又變ST,期間停牌數次。 只有華聯商廈上海本地商業股還可以,期間也是重組幾次,和第一百貨變成百聯股份長期停牌,又與友誼股份重組,融進友誼股份。
這位親戚買入後因為不斷遭遇暴跌,信心全無,從此自己的倉位成為殭屍賬戶,一直抗戰八年無心打理,直到2009年初的時候清倉走人,資金拿去給孩子買房用 了。漫漫八年,一隻股票退市了,一隻股票ST好久了,一隻股票沒影了變了名稱。三支票倉位基本平均,聯華商廈稍稍多一點。
看看他的收益:2001年約10萬元,2009年清倉時候大約14萬,年復合收益4%多一點,基本維持銀行存款水平。華聯基本有3倍收益,明天科技保本微虧,精密股份全部損失。
期間我們2005年1300點時候接觸一回,因為他談股票情緒不高,我只是簡單說了,應該分批逢低補聯華商廈,這個票倒不了,其他的看不清業績不好的可以 同價格轉移到其他企業上,比如很保險的中石化寶鋼之類的大而不倒的適合他長期看守的。他苦笑說:「心灰意冷,順其自然,任他去吧」,因此沒有任何動作。

根據這個親戚的「爛組合」,不擇安全邊際的隨意買入,以及最後能維持保本的狀態來看,我們能總結出什麼呢?
1、爛組合都能保本,堅持長期投資是根本,但如果稍稍注重選擇企業是否情況大不一樣?
2、如果沒有他的頑強堅持,是否陷入不斷割肉的狀況而出現難以彌補損失?
3、如果稍稍注重下企業的價值和安全邊際,也許就不會在牛市尾端全倉買入,收益是否會大幅提升?
4、如果學會分批買入,同樣是八年同樣的爛股,是否可能最後年複利會達到10%左右而大幅超越存款?
5、看看巴菲特和一些投資大師的一些論述,將投資做得儘可能簡單些是否會有更好的收益?
6、其實投資獲利在你的視角放大後是否覺得竟然是如此簡單明了?
7、沉浸在每一根陽線陰線的預測中、點位漲跌的預測中真的會給你帶來持久的收益嗎?
8、下跌挨套固然會打擊人的信心,但之前你做好這種大跌挨套的計劃準備了麼?
9、商業、醫藥、消費類是否更穩妥一些?
10、行業龍頭和國企龍頭是否更適合作為長期煎熬使用?
、、、、、、
一個案例可以總結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不斷思考也能讓我們明晰很多問題,此類實戰案例如果總結多了,就自然知道目前該做什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1

增發是識別企業的方法之一 專注-聚焦

http://xueqiu.com/9714943192/22288519

「詢問:如果一個公司股票增發,不就是稀釋原有股東 佔有公司資產的比例嗎?這樣原有股東就不可能分享公司成長壯大所帶來的利潤、利益和公司資產的增加值,是這樣嗎?   如果那樣,長期持有股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只要公司股票增發,就損害原有股東利益一次,也許100年後,公司無比壯大了,可股東卻還是原有的股 份數量不變,而佔總資產比例卻無限變小。。。。是這樣的嗎?」

這個問題好,想透徹了對投資會更上一層台階。

1、對於控股股東來說,一個賺錢的企業,是不可能持續讓它搞增發的,那搞到最後,賺錢的企業都不是自己的,還玩什麼玩?!帕特。多爾西在《股市真規則》中談到,一家公司搞增發,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大多數收購是失敗的。
因此,能長期賺錢的企業,它控股股東最多只會偶爾搞增發,因為可能遇上更賺錢的東西或機會,大股東想買進來。我理解,這種機會極少,非常少,我現在認為幾乎就不存在。

2、增發的迷惑性尤其在於,它以大大高於淨資產的價格發行時,這種情況,很多人會認為一來老股東不吃虧,二來只要未來ROE能繼續高速就可以。錯!

首先,水流是會自動去尋找平衡點的,老股東能永遠佔新股東的便宜嗎?想清楚這件事吧。
第二,只要多看看那些企業增發史,它會告訴人們,用增發來保持高速ROE是個美麗的大泡泡。只要採用這種方法去發展企業的,表明它的生意模式有致命的缺陷。千萬別迷戀那些五彩的泡泡。

3、就是那些下三爛的企業了,用縮股增發來套小股東的錢,這個純粹就是騙錢了,和投資沒任何關係,這種增發應該不在我們的正常討論企業投資範圍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14

撥開利潤偽增長的迷霧之一 財智力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04f950102e2u1.html

上市企業由於經常配股、增發造成企業總利潤增長無法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更無法真實反映出股東所需要的增長試想一個企業如果增發一倍後,利潤增加80%,這樣的增長看似很快,但顯然是對原有股東不利的,因為每股收益下滑了。

因此每股收益的真實增長,才是原有股東衡量企業發展的依據。

比如說友誼股份,2006年淨利潤1.4億,2011年淨利潤13.9億,貌似淨利潤增長了將近10倍,簡直是驚人的增長!

拨开利润伪增长的迷雾之一

但是如果看到友誼股份在2011 年通過增發換股收購了百聯股份、八佰伴等資產,也就是擴大股本總數,因此對於其持股人來說,所持股份的增長就遠遠沒有如此高的增長。通過復權每股收益,我 們發現其5年的利潤增長是3.2倍,雖然也很不錯了,但是與總利潤增長10倍差距甚遠,而這復權每股收益增長的3.2倍才是我們持股增值的基礎。

這裡由於友誼股份的歷史分紅不多,所以為了簡化計算,忽略了把分紅再投資計入每股收益的增長。但是如果分紅比率較高,應把分紅再投入計入,才更加準確。例如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08

百多年前的社會改革——羅伯特·歐文的故事之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418.html
美國有個歷史傳奇:1826年7月4日,美國獨立50週年紀念日,「建國之父」中的兩個重要人物,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一起離世。他們為美 國的奴隸制尚未最後解決而憂心,卻沒想到,歐洲工業革命浪潮很快將衝擊美國,帶來新危機;他們也不知道,在德國,一個叫做卡爾·馬克思的八歲男孩,將領世 紀學術新潮流,掀起紅色革命浪潮。

  在他們之間,還有幾個年富力強的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插在美國先賢和馬克思這兩段不同思想之間,聯繫著兩片大陸。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羅伯特·歐文是英國人,出生在美國革命五年前的1771年。父親是個小業主,母親娘家也挺富裕,算個小康人家。歐文卻很早就開始學徒生涯(這在 當時很普遍),後來升到工廠經理,又和別人合夥開廠。他不僅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自己還是個資本家。他喜歡讀書,也趕上了啟蒙時代後的新思想爆炸。

  英國是個有歷史負擔的國家,英國革命的政治爭執,九九歸一,都會歸到宗教,甚至起頭就是宗教派別之爭,只不過後來吵成了宗教化的政治而已。

  可是到了一百年後的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宗教隱退,世俗政治挺進。其實宗教紛爭並非神在打架,而是人借神名在打架。後來,宗 教紛爭退回教會,宗教熱情也不再堂而皇之化為世俗世界的政治燃料,這都和啟蒙時代有關,而啟蒙時代一直可以追溯到英國17世紀的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對知識人的影響,是強調理性;它促成社會的根本轉折,是推出政教分離。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二者脫離了關係。教會回到原位,為信眾們修心養性,和社會政治拉開距離。

  面對巨變,後世歷史學家更多注意到制度層面的改變,卻很少注意個人變化:他們的思維和說話方式,正悄悄地改變,變得脫胎換骨。他們開始不再用宗 教語言討論社會問題。社會政治議題可以和信仰無關,政治家吵架不再引用《聖經》,不再用宗教來指導政治。人們開始習慣理性地進行邏輯推論、用世俗話語,不 再習慣將政治人物當作聖人崇拜。

  因此,對所謂政治領袖的超常服從,會立即被西方世界看作是政治神聖化的返祖現象。他們會條件反射一樣認為是出了問題。這種判斷,既源於他們經歷過特別殘酷的政教合一的古代經驗,又因為他們經歷了後面啟蒙時代的反省對比。負面歷史經驗成了西方文化的一針免疫劑。

  如此漫長的政教合一的負面經驗,一旦「分離」,自然就有一大批知識人覺得如夢方醒,大徹大悟,從把一切問題歸於宗教信仰,不由自主走到徹底否定宗教的另一極端。

  歐文就是。他的成長時期,浸泡在啟蒙後的「新社會」。他特別強調理性,強烈反對宗教,認為一切宗教都是人欺騙自己的幻覺。歐文認為,宗教不是把人變笨變傻變得弱不禁風,就是變痴變狂變得不可理喻,再不,就是變成個偽君子。那個時代認為「上帝死了」的,可不止一個兩個。

  當「美國」還只是英國殖民地、掙紮在新移民墾荒時代,英國早已發生工業革命,經濟起飛,可巨變下的社會狀況觸目驚心:工人自然就被集中起來。千 年農業社會好不容易形成的規範,突然不管用了,而新時代的規範還沒來得及誕生。貧困也不是農業社會的那種貧困,艱難也不是農民熟悉的那種艱難。業主們身不 由己就進入了惡性競爭和追逐利潤的雙重怪圈,拚命壓低成本。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在英國,一開始資方為壓低成本,把工資壓了又壓,英國的保爾頓織工,1795年平均週薪是33先令;20年後的1815年,週薪減為14先令;到1829年至1834年間,竟然每星期淨收入只剩下4先令多一點。物價指數不可能是下降的吧。

  工廠主還不發錢,只發工廠貨幣,只能在工廠商店換東西,出廠門就沒人認賬,商品價格還定得比外面高。英國紡織廠大量招收婦女兒童,超過工人總數三分之一,圖的就是廉價、不容易鬧事。

  18世紀末,歐文在格拉斯哥的新拉納克工廠,認識了工廠主大衛·戴爾,愛上了他的女兒卡羅蘭,1799年結婚。第二年,他就成了岳父工廠的半個 老闆和經理。新拉納克工廠經營很成功,前後有兩千工人在那裡工作——讓我驚訝的是,這兩千工人不但四分之一是小孩,而且被戴爾領來廠裡幹活時,居然才五六 歲。據說戴爾先生對這些小孩很好,我相信是真的,他是歷史上的著名慈善家。

  可這就更說明了兩百年前英國底層狀況的可悲:就算是善心好人,也沒覺得領五六歲小孩來工廠幹活有什麼問題。當然,這也是童農觀念的轉換版,所謂 不當童工也要當童農,農村孩子也是從小就幫家裡放牛放羊了,幹了還沒現金進賬。但工廠是工廠,和在家裡幫父母幹農活兒有本質的不同。你必須釘在一個崗位上 不挪窩,工時還特長。

  這也和當時社會底層的極度貧困有關,看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那小孩只不過要求添口飯,大家就被他雷得石破天驚。戴爾工廠這些孩子,就都來自極貧苦的家庭以及本地或愛丁堡的孤兒院。讓他們有口飽飯吃,就是天大的慈善了。

  歐文看到,當時的工廠對成人都是地獄,凡是日子還過得去、還能留一份自尊的農家,都不肯來幹這種毫無自由、工時又長的工作。所以,他看到的成年工人大多是問題人群,酗酒賭博、偷盜犯罪,是工人群體經常發生的事情。

  工業飛速發展,底層社會迅速擴大,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大,古已有之的平等議題,很快就走向了工人砸機器洩憤、知識分子聲討自由經濟的地步。有很多 人想到,與其讓「看不見的手」在那裡操縱,競爭無度,還不如好好規劃,計劃經濟,讓「看得見的手」管一管。管生產也管分配。這種想法一點不高深莫測,很直 觀很自然。所以,此後雖然計劃經濟屢戰屢敗,還一定會屢敗屢戰。因為每次失敗大家總是想:錯的一定不是不該多管,而是沒管好或是管得還不夠。

  歐文顯然是個好人,他接下工廠,寧可少賺錢,想搞成個實驗基地。他開的工廠商店價廉物美,可他的改革措施對一個資本家來說,是在反利潤,合夥人難以接受。歐文最後只得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購股票,其中就有著名的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老頭兒在歐文工廠投了一大筆錢。

  歐文還在作哲學思考,結論是:個人不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應誇獎或者責備「個人」做對或做錯什麼,因為人的「性情」不是神賦天賦或遺傳,而是被社會環境影響造就,有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歐文是個「環境決定論」者。

  這想法實際上很有啟蒙時代特色。可宣佈「上帝死了」不要緊,上帝死了以後「道」的一部分怎麼辦?原來由基督教認定人有「原罪」,又由上帝引領來 作靈魂救贖,如今一切宗教渠道,都被「理性」宣佈無效了,那麼,原來由上帝在照管的個人道德,還有集合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怎麼辦?歐文的結論是:理性教 育。

  後人研究歐文,研究哪些理論是原創,哪些古已有之,可不管結論是什麼,有一點大家都特別買賬,就是歐文更有實踐。他要自己動手,開創新教育和建 立更好的社會環境。所謂「好」,對歐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平等手段,達到個人和社會道德完美。那就是生產、分配製度都公平的社會主義,以及財產公有的 共產主義,推論下去,人自然就會產生一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道德,因為如果按需分配,貪婪、爭奪、嫉妒、怨恨等等就都會消失,沒必要了!於是,世間惟有 愛。

  歐文一開始就是拿自己的錢實驗,不斷改善工廠環境和工人生活。這改革還是從他丈人戴爾開始的,戴爾的改革收效甚微,最後,他把新拉納克工廠和週遭地產,以6萬英鎊賣給了歐文和他的合夥人。

  歐文之所以能改革成功,是他捨得放棄更多的利潤,給改革投錢。他禁止招收十歲以下的童工。實驗除了在工廠進行,還有新拉納克的工人村。歐文建學 校,供工人孩子讀書。幼兒教育就是歐文的發明。我想,一個重要起因就是當時的「低幼童工制」,他的工廠是十歲起招,別的工廠都是五六歲就招,要想讓孩子受 點教育,也只有開發幼兒教育了。不然小孩斷奶沒幾年,就得進廠幹活了。

  新拉納克成了改革樣板,人們紛紛前來參觀,後來的俄國皇帝尼古拉也來看過。200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終於將新拉納克遺址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蘇格蘭五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歐文深受英國傳統影響,認定必須以立法來推廣改革。英國在1802年就有了第一個工廠法《學徒法》。1812年,他把自己的實踐寫出來,呼籲進一步立法。

  在他的努力下,1819年,英國國會立法限制童工最低年齡,規定受僱孩童必須年滿九歲;規定工人勞動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考慮到當時五六歲童 工的普遍現象,工人最長一天可能幹16小時,這算是很大進步了。可立法還需要執法,由於缺乏執法機制,英國當時「上有立法,下有對策」。童工處境無太大改 善。

  工廠實驗給了歐文極大鼓舞,他進一步推而廣之,提出歐文版的未來社會藍圖。那是理想化的公社聯合體,現在被大家稱為「烏托邦」。1820年,歐文在一篇報告中提出,應該達到的目標是:消滅私有制,財產共有。

  於是,1825年,馬克思七歲那年,英國人羅伯特·歐文不遠萬里,去到美國,建了個烏托邦共產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8

傳媒之一 黎智英

2012-10-25  NM




二十七歲經營毛衫工廠,後來創辦時裝零售店佐丹奴;及至八九民運如火如荼了也沒有想過要從事傳媒工作。直到六四天安門解放軍大屠殺,民運失敗,學生領袖民運人士被追殺,我才想到要投身傳媒。

天安門事件雖然以屠城收場,我相信那是民運的開始而非結局。儘管六四是場悲劇,我相信那已喚醒人民;民智已萌,非極權鎮壓得來,我堅信那是不能逆轉的歷史 進程。現在看來我那個想法顯然是錯了。當時我想,獨裁專政的統治者既然已邁出開放的一步,我四十歲出頭,做生意賺到了一點錢、對民主有熱誠,那又有什麼比 參與中國的政治開放運動來得更有意義?參與這場運動,又有什麼比致力傳遞資訊 —— 為人們提供選擇 —— 更直接而又實際地促進自由?我於是決定投身傳媒,在九○年着手創辦《壹週刊》。不少人都對我這個成衣商人投身傳媒有保留,心地善良的人會不吝賜教,告訴我 商人辦報的一個又一個的慘淡收場:「要一個人破產,那便教他辦報紙、搞出版業吧。」另一些有識之士則視我這個滿身銅臭的生意佬為傻瓜,冷嘲熱諷之餘更不忘 批死我遲早會破產收場。

記得在籌辦《壹週刊》之時,找過辦雜誌很是成功的黃偉民到香港的怡東酒店飲茶請教。見到我還年輕,他心底裡可能以為我是個老豆有兩個錢、身痕想辦本雜誌來 威威的白痴仔吧。見到他對我一臉不屑,只好沉住氣任得他教訓我一番。後來傾多幾句,知道我創辦了當時頗有名氣的佐丹奴他才對我另眼相看。雖然另眼相看,他 可無意參與創辦《壹週刊》。我想請他當娛樂版的老總,他好心好意地勸我打退堂鼓。當時籌辦《壹週刊》的工作已如箭在弦,哪有得退?不過他的好意我還是心領 的,更牢記於心。幾年後我們終於做成了同事,後來他更是我們幾份雜誌的主管。不過我們初次見面時,誰也不會想到有這個結果的,若然那時我跟他說:日後有機 會再請你幫忙;他必定會以為我是在痴人說夢。

經營傳媒真的那麼艱難嗎?當時我請教過不少人,經驗都比向黃偉民請教來得更差。黃偉民是真情勸諭,另一些人可假情假義。凡人皆有直覺,我完全感受到那些人 是在心裡嘲笑我這個傻瓜,故此每次跟這些人見過面我都會問自己:辦傳媒真的是那麼艱難的嗎?當然還是有些人是持不一樣的看法。我第一個成功游說加盟我的傳 媒生意的是香樹輝。他是我的多年朋友,他願意加盟,那不是因為他是我的朋友,而是因為他是個生意人,比一般生意人更具市場觸覺;他覺得當時的雜誌市場有可 為。香樹輝既是個生意人也是個傳媒人,辦雜誌招兵買馬,他是我的盲公竹,他替我找到拉頭纜為《壹週刊》組班的總編輯梁天偉。有了香樹輝、梁天偉,《壹週 刊》正式開業了。梁天偉既是資深傳媒人又是學術人。籌備期間,他介紹我見過不少傳媒學者,不是大學教授便是傳媒專家。他們大多數都擺出高級文化人的姿態向 我說教,他們的高深理論令我聽得一頭霧水。我看得出他們視我為市井之徒,故此便代入角色,嘻皮笑臉以為敷衍。他們以學術辭彙來轟炸我,我一點也聽不懂他們 說的是什麼,卻感覺到他們自高身價的優越感。當時我想:他們感到優越,那是因為我聽不懂他們的道理吧。

現在想起來,我那個想法看來是不對的。學者們認識的傳媒是學術論文中的傳媒,而非在市場中活動的傳媒;他們腦袋裡有的是溫室裡的傳媒。所謂溫室傳媒即是他 們心目中的傳媒是像溫室那樣四季不變的,是像溫室那樣靜止的。學者眼中的傳媒猶如永垂不朽的海市蜃樓;一旦你是專家,你便永遠都是專家。在他們來說,傳媒 也是一成不變的,傳說來得那麼真實,事情便一定是跟傳說的那樣真確。傳說來得這般渺茫,他們卻認為是真實的,因為這最合乎他們的理想邏輯。這些理論真的高 深。對於傳媒的諸多傳說,我以為只有一個是恰當的,那就是火浴鳳凰永遠從灰燼中騰飛 —— 新聞每分鐘都在變,每隔一個時期傳媒便會革身換首,那麼又怎可能有永恒不變的傳媒?要是你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學者們會視你為傻瓜。我提出過這個問題,學 者們便笑笑口地說,你要是認識傳媒的真實道理,你便會知道真理是不變的!我發誓真的有學術專家這樣兇過我。生意佬,你懂什麼?不嚇唬你一下你又怎知道我有 多厲害!

現在我知道錯了。現在我明白他們不是真的要兇我,只是他們不知道已兇了我。他們知道真實世界裡的傳媒並非他們所認識的傳媒,在現實世界裡,傳媒會為了賺錢 而媚俗,甚至離經叛道,他們要捍衞傳說中真正的傳媒。他們認為傳說中的傳媒是健康的、中立的、和諧的,因而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傳媒反映的紅塵俗事,怎可能 不食人間煙火?),他們推傳媒上道德高地以之為圖騰。傳媒學者的道德潔癖症催生了他們救世的熱情;你這個生意佬辦傳媒,好心吧!不要荼毒我們的子民!我們 要為傳媒定下規格水準,只要傳媒不踰越這些規格,市民便可以健康地生活了!南無阿彌陀佛!他們都活在學術的象牙塔裡,何曾見過人間煙火!對不起,傳媒不是 文化事業。傳媒是反映民眾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屬於民間的傳播事業!傳媒反映民生百態,但不是面「魔鏡,魔鏡,我有幾靚?」粉飾太平的魔鏡。高級文化人可要 傳媒扮演粉飾太平的角色,民眾可不要這個,他們要一面反映紅塵俗事的鏡子,好從這面鏡子看到真實的世界。

高級文化人要傳媒扮演魔鏡來教化眾生,好讓民眾在和諧而靜止的環境裡生活。民眾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選擇的知情權造就了傳媒的市場現象。高級文化人不接 受這個現象,他們認為這一片亂象都是我這樣的生意佬搞出來的。我想,為民眾立下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個崇高的理想,高級文化人親身示範體現這個理想,無可厚 非。但理想打不倒現實,理想只是個圖騰。理想可以啟發生活在現實世界裡的民眾,讓他們思想昇華,追求理想。生活是現實,傳媒的功能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的生 活;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鏡會反映出什麼畫面,那是民眾的選擇。如果傳媒不能反映生活,那又怎能令人產生共鳴?不能引發共鳴,誰要看你?到了今 天,倘若仍然有人認為傳媒應該主導民眾的生活,甚至當其宣傳工具替人洗腦,存這個念頭的人真的該好好反省;難道民眾是沒有選擇權的嗎?當然不是。你要宣傳 當洗腦工具,搵你老豆去給你糟質吧,生活在現實世界的民眾才不會那麼笨呢?沒有收視率,傳媒便要收檔,因為最後傳媒還是要面對人們的選擇的。

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在現實世界裡,人們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一天他們都在打扮這個角色,就像演員望着鏡子化妝那樣,人們是望着傳媒這面生活的 鏡子扮演自己在現實世界的角色。人們與傳媒互動、影響文化,而非文化透過傳媒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倒果為因。文化影響不了傳媒。人們付錢給傳媒,故此 傳媒是跟着人們生活需要走;傳媒是為市場機制的一部分,而非文化的僕人,故此傳媒不會跟着文化走。傳媒反映人的真實生活故此傳媒是理性的。生活也同時是感 性的,故此傳媒也是感性的,除了反映真相,傳媒也要傳遞真相體現的情慾。我們說傳媒反映人們的生活,引發共鳴,生活充滿趣味,傳媒因而也必須是有趣的。熱 愛民主的市民不難也同時喜歡艷情八卦,若然傳媒只有民主而沒有艷情八卦,那又怎能跟他共鳴?其實傳媒就是這麼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05

首度曝光 科技富豪的四分之一快意人生 林百里 祕密花園

2012-11-19  TWM  
 

 

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砸4億多元,買下台北市郊荒廢10年的明德樂園及附近大片山坡地,共2萬多坪。

他親自設計園藝造景,種植有機蔬菜,身體力行他的「四分之一快意人生」哲學。

徜徉山林溪谷間,林百里說:「自在生活最重要。」63歲的他,已經為退休生活提前準備。

製作人‧賴琬莉 撰文‧賴琬莉、李建興、梁任瑋 研究員‧蔡曜蓮 攝影‧聶世傑秋高氣爽的午後,開車順著台北故宮往外雙溪的路上去,約莫十分鐘,路邊停業的明德樂園大門緊閉,偶見工人、貨車進出,從高處往裡望,可以瞥見有人在樹林後走動的身影。

站在入口斜坡,看著遠處恬靜的山景,耳邊傳來潺潺流水聲,四隻台灣藍鵲飛過樹梢,園內小徑旁擺放新盆栽,恍若世外桃源;園區內似乎有保全巡邏,還設有監視器,門禁森嚴。

附近的住戶表示,這座山已被國內某大老闆買下,外人不能任意進出。根據本刊調查,包括荒廢的明德樂園及附近停業的溫泉會館,大約二萬多坪的山坡地與農地,在二○一○年被常樂開發公司買走,而該公司負責人,正是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

○九年九月,林百里透過他與太太何莎的千宇投資公司,成立「常樂開發有限公司」,資本額約四.七億元,負責人是林百里,設籍內湖的地址,目前是一家高級音響店。隔年,林百里就用常樂名義買下明德樂園的大片土地,這半年來,企業圈就有耳語:「林百里在故宮對面買下一整座山。」仲介圈傳出這一整片山林土地以四億元成交。

根據今年三月,《富比世》(Forbes)公布二○一二年全球富豪排行榜,林百里以三十七億美元身價,位居台灣第五大富豪,名列全球第二六九名。今年七月,他用全球海外存託憑證(GDR)方式在海外出售一.六七%(六.五萬張)廣達股票,約新台幣四十六億元入袋,而出售這些股票只占他個人持股的五%。

買土地

打造文人氣息濃厚的祕密花園然而,這位科技富豪近來最鍾情的事,是在這片他坐擁的山頭,打造祕密花園。林百里私下稱其為「山莊」,他在裡面搭起兩座網室蔬菜棚,種植有機蔬菜;喜歡蒔花弄草的他,還買了很多園藝盆栽種植造景,打算退休後隱居於此。

周末午後,我們來到林百里口中的「山莊」,驅車直入大門前。山莊位於山谷之中,四周群山環繞綠意盎然,走過小橋、流水;門內花木扶疏,是一座日式造景的庭園。據傳當時會館業主花了二億元打造「春櫻舞、夏綠然、秋楓紅、冬椿開」的四季風情。一位旅遊業者表示:「會館讓人有到日本京都的感覺。」周末下午,剛下飛機的林百里直奔「山莊」,跟著設計團隊開會,討論山莊的園藝造景,他充當起藝術總監,提供很多意見。

中國宋朝文人李格非在其著作《洛陽名園記》,所描述的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及眺望的宋代庭園的細膩風格,是林百里心中所嚮往。他想要仿造宋朝庭園,利用自然景觀與地形,融合山水、建築、花草、書畫等元素,布置出一個層次堆疊、移位換景,而且文人氣息濃厚的祕密花園。

林百里穿著黃色薄外套、映襯出臉上的好氣色,只是體態略為發福,看見我們到來,他熱情地打招呼,中氣十足地說:「歡迎來山莊玩,你們隨意看看。」會議結束,林百里領著我們到菜園拔菜,邊走邊說:「我小時候住在漁港邊的村莊,喜歡自然生活,還走田埂上學。」當我們訝異繁華的香港也有農村景色,他說:「我年紀已經很大,今年都六十三歲了。」下山來到明德樂園入口不遠處,有兩座網室蔬菜栽培棚,種植有機蔬菜,用明德樂園旁的青礐溪水灌溉。青礐溪發源自陽明山的擎天崗,附近的農友說:「這裡的水質送檢驗,沒有汙染。」林百里也很自豪地說:「這邊的溪水加上陽明山的土壤,種出的蔬菜又大又漂亮。」

樂田園

自種有機蔬果 張忠謀、蕭萬長都吃過進到蔬菜網室棚內,要經過兩道門,主要隔離蟲害;棚內一畦一畦的菜圃,種著高麗菜、茴香、茄子、絲瓜、彩椒、萵苣、空心菜、芥藍菜、青花菜、紅蘿蔔等時令蔬菜,林百里開心地說:「這個白蘿蔔回去用排骨煮湯就很好吃。」一邊說,他手上也沒閒著,拔白蘿蔔又摘彩椒,很熟悉農事的架式。

兩座蔬菜棚生產的無毒蔬菜,除了自吃外,林百里用「百里農場」的紙箱,裝箱送給朋友分享,「張忠謀、蕭萬長都吃我的蔬菜。」一位吃過林百里蔬菜的友人,讚不絕口地說:「又脆又清甜。」○五年,林百里檢查出罹患肺癌,求助上海名醫邱佳信,邱佳信建議他蔬菜最好吃時令和本地生產,少吃進口和以人工調整產季的蔬果。○九年,前副總統蕭萬長驚傳罹患肺腺癌,林百里還分享他的抗癌經驗:「飲食要有機無毒,要均衡,要培養最好的抵抗力,心情要保持樂觀。」去年,廣達股東會上,小股東表達對林百里健康的關心,他表示現在很注意身體,「從腦到腳都有進行固定的健康檢查,沒有一百分,也有九十分。」

勝病魔

買二萬坪土地 打造退休養生祕居「山莊」內除了種植蔬菜,平日就喜歡園藝的林百里,也買了大量盆栽,像是各色的九重葛、紫藤花、醉芙蓉、丹桂、羅漢松、楓樹、茶梅花等,先放置在山坡上的「假植區」,日後按照規畫栽種在山莊各處。

據了解,溫泉會館未歇業前,林百里就買下這一大片土地,後來溫泉會館慘澹經營,林百里乾脆向業主買下整個會館;因此會館內外保持原樣,包括供住宿的十九個房間,甚至廚房的鍋碗瓢盆都還留著。

但除了溫泉會館外,明德樂園早已殘破不堪。明德樂園曾經風光一時,是台北市議員陳建銘家族經營,一九八二年開幕後,造成轟動,依山而建、占地近三萬坪的園區,有三六○度的高空旋轉「嚇嚇叫」、摩天輪、雲霄飛車,還有小丑表演;往裡走還有儷人瀑布森林區,溪谷風光明媚。

明德樂園曾是台北市最大的遊樂園,更是台北人必遊景點之一。○二年,明德樂園因法令限制,設施無法汰舊換新,黯然關園,空蕩蕩景象宛若廢墟。陳建銘表示:「當時受制法令無法升級遊樂設施,每個月要賠好幾百萬元。雖然樂園內二萬多坪土地,但多數是三十度坡度的山坡地,可利用的土地不到一成。」這一年來,林百里請人打理,拆除雲霄飛車、咖啡杯與旋轉木馬等腐鏽的遊樂器材,還要剷除一人高的野草整地,工人表示:「每個人都遇過粗大的青竹絲、龜殼花,還有老鷹撲下獵雞。」經過整理後的山莊,終於比較像個樣子,林百里有空就來種菜、賞花、放鬆心情,他對記者說:「這裡空氣很好又安靜。」問他是否有退休時間表,林百里笑笑說:「這麼希望我退休?」沒有正面回答問題。

○五年,林百里一度因健康問題而交棒,跨過生死關頭後,他重返商場,只是心境已有很大轉變。與林百里情同兄弟的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曾說:「Barry(林百里英文名)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做事,三分之二的時間思考。」過去,林百里全力衝刺事業,但後來他說:「我四分之一時間用在公事、四分之一養生保健、四分之一興趣,另外四分之一做公益。」

返商場

把人生分為養生、公事、興趣、公益一向注重隱私的林百里,向來行事低調,雖然他大手筆買地一事,在企業界已不是祕密,但他不願張揚,可以看出他正身體力行自己的「四分之一快意人生」哲學。

而在這「四分之一養生保健」的生活之外,他另外四分之三用於公事、興趣、公益的時間,表現也毫不遜色。

林百里一九四九年出生在上海,隨後舉家逃難到香港,住在收容難民的調景嶺,他從不諱言自己是窮人家的小孩。十七歲時,他自國民黨辦的德明中學畢業,跟著同學擠貨船來台灣,一路讀到台大電機研究所,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一九七二年,他與同學溫世仁共同設計出台灣第一台自製電腦,隔年,他們兩位因為電腦的設計,同時榮獲台灣第一屆青年獎章,展現研發的天分。當年,誰也沒想到窮得一件襯衫、一條褲子穿四年的香港僑生,日後會寫下台灣科技界一頁傳奇。

向來深信烏龜終究會贏過兔子的林百里,在創業歷程中,可以明顯看出走得慢、卻看得遠的經營哲學。他企圖心強,眼光準,一九八八年成立廣達,搶先專注筆記型電腦代工,跑遍歐美爭取訂單,與戴爾搭上線,又取得IBM、蘋果、惠普等國際大廠訂單,在一九九九年上市後,迅速躍為股王,股價一度高達八五○元。

拚雲端

廣達轉型見效 傲視NB代工廠同業前幾年,鴻海殺入做筆電代工,林百里感慨地說:「當初做筆電,廠商捧著現金在公司門口排隊領貨,這也不過十多年前的事情。」眼見筆電代工毛利下滑,身陷血流成河的紅海市場,林百里意識到危機。

多年前,林百里挾全球NB市占率三成的威風,切入手機、光碟與面板,成立廣明與廣輝,自稱「三廣總督」。不料幾年下來,因步伐落後, 一度從電子一哥淪為三哥,○九年,仁寶的筆電出貨量超越廣達。

林百里早就看出「製造業賺不到錢,要靠服務業」。他另闢戰場,搶先同業布局雲端運算新事業,並親自操盤,要讓電腦變成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取用,提供雲端運算、連結、消費端載具,還要導入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一條龍式方案,跳脫代工思惟。

什麼是雲端?林百里解釋:「就像我們到醫院看病,以後透過雲端,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家醫院,取得病歷資料,不像現在,換個醫院,還要回原來醫院調病歷;還有像iPhone,其實就是一個小雲端的觀念。」烏龜緩步慢走,最終還是奪下錦標的贏家。當同業深陷泥淖、痛苦裁員之際,去年廣達的轉型見成效,除了美國政府機關的訂單,也接到Google及Facebook雲端伺服器訂單。法人預測廣達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將會超過六元,傲視其他NB代工廠同業,並逼近鴻海。

游於藝

廣雅軒藏二千珍品 「保存人類文化資產」林百里除了在全球科技業占有一席之地,他在收藏界也是重量級人物。

今年四月,在香港蘇富比的春季拍賣會上,他以近港幣二.○八億元(約新台幣七.七億元)的高價買下北宋汝窯〈葵花式洗〉,令人咋舌。而在五月底的佳士得香港春拍會上,他再以億元港幣標下兩件古董,出手闊綽相當驚人。

汝窯是十二世紀北宋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與鈞窯」中最稀有的,因其產品為北宋宮廷使用,且利用瑪瑙上色,有文人以「雨過天青雲破處」形容其色澤。〈葵花式洗〉為一對,原收藏家在一九三六年將其中一件贈與大英博物館,另一件輾轉被林百里在拍賣會場買下。

林百里對藝術品的興趣與他父親有關。林父在香港大會堂工作,會堂美術館掛有張大千、傅抱石的畫作,林百里中學時三天兩頭跑會堂,耳濡目染下,對中國字畫產生興趣,當時他心想:「有朝一日有能力,一定要想辦法擁有。」林百里事業有成,收藏不少中國古字畫,最廣為人知的,是他收藏張大千名畫至少七十幅,尤其對張大千仕女圖幾近成癡;更在廣達總部頂樓闢建「廣雅軒」,以存放並展示近年來購買的二千多件珍品。

不過,林百里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是收藏家,他自認為是「幫全人類保存文化資產」。幾年前,滿腦點子的林百里,覺得藝術品語彙有商機,利用雲紋圖騰,先在電腦繪圖,然後設計成花瓶,預計做九十九個送給朋友。不過,他做了一個後就因忙碌沒有下文,但他堅信「這是個嘗試,創意文化產業絕對有商機。」

勤公益

贊助藝文活動 關注最新教育趨勢除了藝術品收藏,曾是台大攝影社社長的林百里,也醉心攝影,不僅收藏很多古董相機,還自設暗房沖片,完全是專業級的架式。他每次到香港,總要花一整個下午流連攝影器材店。幾次在公開場合,他還好奇地拿起攝影記者鏡頭把玩。

林百里看到本刊攝影記者拿著厚重的攝影器材,他建議說:「你買Sony的NEX,那個一千多萬畫素,輕便又實用。」林百里認為,攝影可以呈現不同人生面向,攝影對他而言不是記錄,而是創作。幾年前,他到雲南香格里拉,為了等適當光線拍攝一座寺廟,在戶外守候了一個下午,問他最近的攝影作品,他搖搖頭說:「拍得不好。」林百里病癒後,每年會安排幾次海外旅遊兼攝影,工作對他而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前一段時間,他還考取潛水執照,問他下次是不是要挑戰小飛機執照,他開玩笑說:「先嘗試高空跳傘好了。」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陳浩就說:「奇怪,董事長忙工作,還有體力做其他事,雖然我比他年輕十歲,可是趕不上他。」林百里在社會公益也未缺席,○三年,他捐助台大電機學院建成「博理館」,並贊助館內地下室構築為「博理藝廊」;而他也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推廣中小學美育活動,輔導偏鄉地區孩童,並以廣藝基金會贊助藝術活動。廣達內部還設有研究香港、台灣、美國、英國等大學線上互動教學計畫的小組。

陳浩透露:「董事長花很多心血,了解世界最新的教育趨勢,包括遠距教學與互動教學這兩塊;還到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考察。」至於具體作法,他表示:「目前都還在進行中,不方便透露。」林百里買下故宮附近二萬多坪土地,當成退休養老的地方,甚至也想過把藝術收藏放到該處,但後來因為冬天潮溼作罷。

一九七二年跨出台大校門之後,林百里算算自己衝刺事業已經四十年,問他此刻的心境,是否反璞歸真?他笑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屋外山林美景隱沒在夜色中,但此刻,林百里對未來的人生,內心一片明亮。

林百里

出生:1949年,出生於上海,逃難香港,貧民窟長大

現職:廣達集團董事長

經歷:三愛電子總工程師、金寶電子總經理學歷:台灣大學電機系碩士、學士家庭:已婚,育有兩子

林百里人生智慧語錄

1. 從小我就不容易相信一件事,除非我明白那個道理。

2. 一個人的精神面需要去引導,除了工作之外,也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懂得給自己一些工作以外休閒空間的人,通常也是比較懂得思索的人。

4. 為希望而努力、為希望而快樂,沒有永遠的貧苦與逆境。

5. 以感性右腦輔助理性左腦。

6. 成功=許多人+社會環境+運氣。

7. 看對方向是最重要的,然後要有眼力、魄力與毅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9

【伯克希爾研究系列之一】伯克希爾的融資功臣 Ajit Jain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2672441
目前做完了伯克希爾3個年份的報告,開始分析BRK的一個原因是,在分析復星時,需要對一些比較複雜的投資集團有一些瞭解。我大致分析了90年代左右的BRK,複雜程度超過我分析的很多公司,和復星有一拼。其中有兩點印象是很深,一個是BRK再保險基金經理Ajit Jain的出色程度,一個巴菲特固定收益類的投資能力。

巴菲特多次在年報中感謝伯克希爾再保險的基金經理Ajit Jain,Ajit Jain對於BRK的一個重大意義是承擔了低成本融資功能,BRK有很多投資資金來源於再保險保費,而不是常規保費和銀行貸款。而在再保領域,Ajit Jain有很強能力可以簽下很多對BRK財務成本非常有優勢的保單,能有效的為BRK降低的利息保障倍數。在很多其他公司再保險基金經理因為簽下問題保單,而使得再保險公司遭受重創時,Ajit Jain簽下了很多別人不會簽的保單,大幅降低了問題保單在BRK的再保險保單中的比例,使得BRK的霹靂貓業務大放異彩。(Ajit Jain簽的再保保單花樣繁多,比如拳王泰森的生命險,而且BRK的再保在經營能力上,有能力簽下一些超過其他再保公司不願簽的大額保單)

經營伯克希爾的難度絲毫不亞於經營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其中不僅僅要董事長有非常好的能力,還要對法律,財務運營,吸納人才,管理,公共關係各個方面均有建樹。有些牛人看起來是恃才傲物的(芒格飄過),而巴菲特都可以和這樣的人愉快共事,其中有些人還成為他的死忠。。。巴菲特的幽默在其中可能起了相當作用,巴氏幽默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在正經場合,老巴適度用暴露自己缺點的邏輯來解釋一些業務問題。而作為一個腕級董事長,拿自己開涮,結果開到讓別人泰囧,可並不常見。。

對比巴菲特的投資能力,巴菲特的經營能力並沒有得到那麼多的關注
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只是認為我們需要他的投資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71

《荷爾蒙經濟學》上線中國最好數字閱讀平台之一的「多看書城」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080

文/東方愚    多看書城首發

七十多年前,胡適先生和母校康奈爾大學的史學家布爾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最後一次長談,布爾說的一句話令胡適醍醐灌頂:「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多少年之後,胡適在《自由中國》雜誌上寫了一篇自我反思的文章,標題正是《容忍與自由》。

我的《荷爾蒙經濟學》一書上線中國最好數字閱讀平台之一的「多看書城」之際,我羅里囉嗦援引胡適先生的文字,請相信我絕無故作深沉之意,而是恰因「容忍與自由」契合本書的精神內核。

《荷爾蒙經濟學》講的是中國企業家的婚姻經營與管理之道。全書一共提及了近100對企業家夫妻樣本,重點闡述的則是28對。通過還原他們認識、結合與相處的過程,來透視婚姻對企業家個人成長和性格塑造的影響。

圖書出版前夕,一些朋友就拋來兩大疑問:這些人你都採訪過嗎?你為什麼突然寫起八卦?其實我在本書的前言和後記中已做了回答。第一,採訪過的比例佔到70%以上,剩下那30%,即便沒有接觸到企業家本人,也大都進行了外圍採訪。2008年我和胡潤合作完成《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後,我在南方週末的職業定位便是專注財富人物報導與財富現象研究,一些沒有見諸報端的「花絮」慢慢沉澱下來,最後成為本書的一手素材;第二,這本書當然也能滿足讀者們一些獵奇心,譬如周成建對三次婚姻的「總結」、曹德旺對年輕時「差點出軌」經歷的回憶等,但本書絕非一本「八卦之作」,相反,它仍然是一本商業「正史」,只是選擇了企業家婚姻伴侶這樣一個切入角度。

相比於普通人,企業家們可選的結婚對象要豐富一些,但婚姻的「純度」可能要略低一些。當婚姻中出現矛盾與不和時,他們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對離婚成本精打細算後,覺得還是維持現狀更經濟;另一種是隨性而為,打破囹圄,尋找新目標。

從長遠的「收益」來看,哪一種情形更優?顯然不可一言概之。書中對兩種情形都做了細緻的描述和分析,前者如潘石屹與張欣,後者如李東生與洪燕芬。這兩類樣本的共同點,便是「容忍與自由」之邏輯的一致性:無論把婚姻當成一樁生意,還是回歸婚姻本義,你的幸福感皆取決於對自由的定義和矛盾出現時容忍度的大小。

同樣,年齡越大或成就越大,容忍度也往往越高。這也是柳傳志稱「和妻子(龔國興)一起散步是我最大的幸福」的原因之一;王石是個例外,個性使然,他比你我想像中要勇敢一些。當然,有的企業家選擇離婚可能是個假象,目的是為了保全龐大的家族財富。這涉及到政商關係,是另一個話題了。

我想表達「容忍與自由」第二個層面的意思是,我們應對婚姻出現風波的企業家保持一種克制式的評價。這幾年企業家離婚的案例特別多,許多人對此幸災樂禍,「都是錢燒的」等冷嘲熱諷不絕不耳。對事物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然是一種自由,但是很多時候潛藏其中的,其實還有一絲仇富心態。還有一些人,自己的婚姻經營到一團糟糕,卻還興致勃勃對別人的婚姻評頭論足。

專注研究美國富人生態的托馬斯·斯坦利調研1300多位美國富豪後發現,決定他們成功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列,依次是良好的信用、自我約束、善於交際、勤勉、有賢內助支持。其實「自我約束」,何嘗沒有「容忍與自由」之義。斯坦福的調研同時也表明婚姻與事業正要關,80%的事業成功者一生都沒有離婚。

一生不離婚——好比2013年1月4日這組數字的諧音一樣——愛你一生一世?反正,我所提取的100對中國富豪婚姻樣本中,迄今沒有離婚的佔比只有50%多一點。而就在圖書出版後半年的時間裡,又有幾對夫妻離婚了。中國樣本不同於美國樣本的主要原因,其實在於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人們更多地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那麼第二個30年裡,精神生活的豐盈將會成為奮力追逐的對象。

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本來應該多一些祝福語,我寫著寫著便嚴肅起來。但我認為,即使你我都有夢中情人或紅顏知己,但婚姻幸福卻是不變的夙願。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年代,家庭這一港灣能夠給我們太多的安寧和慰藉。不管採取了哪種技術路徑,希望我們都能夠到達自由之彼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71

中小散戶投資漫談之一 葉鋒

http://xueqiu.com/privatebanking
好公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專業的投資人對於公司的好與不好也有非常多的爭論。作為一般的小投資者,專業知識較少,投資經驗不夠豐富,面臨市場信息又是如此之多,複雜,多變。到底該以什麼為標準來選擇好公司呢?

結合本人一些投資經驗,總結一些小的經驗,供中小投資者參考。

好的公司,我想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1.該公司應該處於一個有發展潛力的經濟領域或者產業領域。該產業領域發展速度最好高過GDP平均增長速度,且可以大致預測該產業在未來5-10年還會以可持續的快速發展。好的公司總是離不開大的經濟環境,經濟環境變化了,好的公司可能會變成不好的公司。

2.公司有一個穩定,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團隊領導,且該團隊領導該企業的時間不要少於5-10年以上。

3.該公司有一個比較好的盈利水平,當然盈利水平要高於平均水平最好不過,且盈利能保持持續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4.公司的市值不要太小,成立時間不要太短。本人以為市值在10億美金以下的企業投資風險相對較高。

5.股票的市盈率不是越低越好,市盈率相對略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股票,表現往往更好(本人相信市場是有效的,即市場對該公司給予較高的定價是在於市場給予其未來可能有較快增長的預期,該風險溢價是合理且值得投資的)

6.PE不是一個全面的指標,PEG到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如果公司連續五年平均盈利增長率在雙位數以上,且PEG小於1的話,公司的市值如果不是很小的話,可以作為重點觀察或者買入的對象。

個人觀點,歡迎指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84

我的2012年書單(之一) 金融危機為何一直會發生?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131

2012年我的讀書主要關注兩大主題。一是互聯網繁榮時代已經有20年了,早就有人說,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這一次突破性的產業革命也已經結束。不過,隨著喬布斯的iPhone和iPad的出現,看來革命不僅沒有結束,而僅僅是個開始。最近我重新又把艾薩克森的《喬布斯傳》(管延圻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讀了一遍,這種感覺更為明顯。

2012年,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震盪。這家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股價,從2012年9月起暴跌了35%。何也?其實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說,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互聯網時代的產業特徵有關,即絕對創新性。

我曾多次指出,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成為網絡時代的領導者,就在於喬布斯推出的每一個產品(無論是iTunes,還是iPhone和iPad),都改變了現代企業的生產模式,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創造了新的消費模式(由現代工業社會的規模化生產與消費轉變為量身訂製的生產模式及消費理念,這將引導人類的消費觀念出現重大變革)。這就是喬布斯蘋果產品的偉大所在。

喬布斯逝世之後,蘋果公司這種特質在不斷地弱化。最近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即導源於此。

但喬布斯的去世,表明新的創新可能又會來臨。估計以美國為首的新的互聯網時代革命又將開始。


2012年我所關注的另一個話題是,「全球金融危機為何一直會發生?」這是我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可以說,從17世紀歐洲的鬱金香泡沫破滅開始,人類歷史上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多,特別是到了20世紀,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得更加頻繁。每一次金融危機之後,都有很多經濟學家站出來反思,各國都會加強對金融行為的監管,但新的金融危機卻越來越多,破壞的程度卻越來越大。

同樣,關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討論文獻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卻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美國經濟學家拉古拉邁·拉詹的《斷層線》(劉念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算是差強人意。

在拉詹看來,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會頻繁發生,就在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慢慢地積聚成「斷層線」(一個地質學上的概念),導致金融泡沫破滅。他認為斷層線產生的根源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政府政治壓力、不同經濟增長模式所引發的國家間貿易不平衡、不同類型的金融體係為不平衡的貿易提供融資等。這些斷層線都會影響到金融行為。這是理解美國金融危機的核心所在。

拉詹的研究,當然對問題的討論有所深化。不過,從我多年的思考來看,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更有深層的原因。比如,在我們的常識裡,金融危機不會在經濟落後的地方發生,也不會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生。核心的問題可能與過度使用信用關係有關。政府、企業、個人都希望過度使用信用關係以增加其財富,這種信用的無限地過度擴張,最後引發了金融危機,只不過過程有的長有的短而已。因此,從當前各國政府改採取的經濟政策及貨幣政策來看,為了經濟復甦,新的潛在危機又在引發。

我們準備好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