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媒之一 黎智英

2012-10-25  NM




二十七歲經營毛衫工廠,後來創辦時裝零售店佐丹奴;及至八九民運如火如荼了也沒有想過要從事傳媒工作。直到六四天安門解放軍大屠殺,民運失敗,學生領袖民運人士被追殺,我才想到要投身傳媒。

天安門事件雖然以屠城收場,我相信那是民運的開始而非結局。儘管六四是場悲劇,我相信那已喚醒人民;民智已萌,非極權鎮壓得來,我堅信那是不能逆轉的歷史 進程。現在看來我那個想法顯然是錯了。當時我想,獨裁專政的統治者既然已邁出開放的一步,我四十歲出頭,做生意賺到了一點錢、對民主有熱誠,那又有什麼比 參與中國的政治開放運動來得更有意義?參與這場運動,又有什麼比致力傳遞資訊 —— 為人們提供選擇 —— 更直接而又實際地促進自由?我於是決定投身傳媒,在九○年着手創辦《壹週刊》。不少人都對我這個成衣商人投身傳媒有保留,心地善良的人會不吝賜教,告訴我 商人辦報的一個又一個的慘淡收場:「要一個人破產,那便教他辦報紙、搞出版業吧。」另一些有識之士則視我這個滿身銅臭的生意佬為傻瓜,冷嘲熱諷之餘更不忘 批死我遲早會破產收場。

記得在籌辦《壹週刊》之時,找過辦雜誌很是成功的黃偉民到香港的怡東酒店飲茶請教。見到我還年輕,他心底裡可能以為我是個老豆有兩個錢、身痕想辦本雜誌來 威威的白痴仔吧。見到他對我一臉不屑,只好沉住氣任得他教訓我一番。後來傾多幾句,知道我創辦了當時頗有名氣的佐丹奴他才對我另眼相看。雖然另眼相看,他 可無意參與創辦《壹週刊》。我想請他當娛樂版的老總,他好心好意地勸我打退堂鼓。當時籌辦《壹週刊》的工作已如箭在弦,哪有得退?不過他的好意我還是心領 的,更牢記於心。幾年後我們終於做成了同事,後來他更是我們幾份雜誌的主管。不過我們初次見面時,誰也不會想到有這個結果的,若然那時我跟他說:日後有機 會再請你幫忙;他必定會以為我是在痴人說夢。

經營傳媒真的那麼艱難嗎?當時我請教過不少人,經驗都比向黃偉民請教來得更差。黃偉民是真情勸諭,另一些人可假情假義。凡人皆有直覺,我完全感受到那些人 是在心裡嘲笑我這個傻瓜,故此每次跟這些人見過面我都會問自己:辦傳媒真的是那麼艱難的嗎?當然還是有些人是持不一樣的看法。我第一個成功游說加盟我的傳 媒生意的是香樹輝。他是我的多年朋友,他願意加盟,那不是因為他是我的朋友,而是因為他是個生意人,比一般生意人更具市場觸覺;他覺得當時的雜誌市場有可 為。香樹輝既是個生意人也是個傳媒人,辦雜誌招兵買馬,他是我的盲公竹,他替我找到拉頭纜為《壹週刊》組班的總編輯梁天偉。有了香樹輝、梁天偉,《壹週 刊》正式開業了。梁天偉既是資深傳媒人又是學術人。籌備期間,他介紹我見過不少傳媒學者,不是大學教授便是傳媒專家。他們大多數都擺出高級文化人的姿態向 我說教,他們的高深理論令我聽得一頭霧水。我看得出他們視我為市井之徒,故此便代入角色,嘻皮笑臉以為敷衍。他們以學術辭彙來轟炸我,我一點也聽不懂他們 說的是什麼,卻感覺到他們自高身價的優越感。當時我想:他們感到優越,那是因為我聽不懂他們的道理吧。

現在想起來,我那個想法看來是不對的。學者們認識的傳媒是學術論文中的傳媒,而非在市場中活動的傳媒;他們腦袋裡有的是溫室裡的傳媒。所謂溫室傳媒即是他 們心目中的傳媒是像溫室那樣四季不變的,是像溫室那樣靜止的。學者眼中的傳媒猶如永垂不朽的海市蜃樓;一旦你是專家,你便永遠都是專家。在他們來說,傳媒 也是一成不變的,傳說來得那麼真實,事情便一定是跟傳說的那樣真確。傳說來得這般渺茫,他們卻認為是真實的,因為這最合乎他們的理想邏輯。這些理論真的高 深。對於傳媒的諸多傳說,我以為只有一個是恰當的,那就是火浴鳳凰永遠從灰燼中騰飛 —— 新聞每分鐘都在變,每隔一個時期傳媒便會革身換首,那麼又怎可能有永恒不變的傳媒?要是你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學者們會視你為傻瓜。我提出過這個問題,學 者們便笑笑口地說,你要是認識傳媒的真實道理,你便會知道真理是不變的!我發誓真的有學術專家這樣兇過我。生意佬,你懂什麼?不嚇唬你一下你又怎知道我有 多厲害!

現在我知道錯了。現在我明白他們不是真的要兇我,只是他們不知道已兇了我。他們知道真實世界裡的傳媒並非他們所認識的傳媒,在現實世界裡,傳媒會為了賺錢 而媚俗,甚至離經叛道,他們要捍衞傳說中真正的傳媒。他們認為傳說中的傳媒是健康的、中立的、和諧的,因而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傳媒反映的紅塵俗事,怎可能 不食人間煙火?),他們推傳媒上道德高地以之為圖騰。傳媒學者的道德潔癖症催生了他們救世的熱情;你這個生意佬辦傳媒,好心吧!不要荼毒我們的子民!我們 要為傳媒定下規格水準,只要傳媒不踰越這些規格,市民便可以健康地生活了!南無阿彌陀佛!他們都活在學術的象牙塔裡,何曾見過人間煙火!對不起,傳媒不是 文化事業。傳媒是反映民眾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屬於民間的傳播事業!傳媒反映民生百態,但不是面「魔鏡,魔鏡,我有幾靚?」粉飾太平的魔鏡。高級文化人可要 傳媒扮演粉飾太平的角色,民眾可不要這個,他們要一面反映紅塵俗事的鏡子,好從這面鏡子看到真實的世界。

高級文化人要傳媒扮演魔鏡來教化眾生,好讓民眾在和諧而靜止的環境裡生活。民眾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選擇的知情權造就了傳媒的市場現象。高級文化人不接 受這個現象,他們認為這一片亂象都是我這樣的生意佬搞出來的。我想,為民眾立下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個崇高的理想,高級文化人親身示範體現這個理想,無可厚 非。但理想打不倒現實,理想只是個圖騰。理想可以啟發生活在現實世界裡的民眾,讓他們思想昇華,追求理想。生活是現實,傳媒的功能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的生 活;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鏡會反映出什麼畫面,那是民眾的選擇。如果傳媒不能反映生活,那又怎能令人產生共鳴?不能引發共鳴,誰要看你?到了今 天,倘若仍然有人認為傳媒應該主導民眾的生活,甚至當其宣傳工具替人洗腦,存這個念頭的人真的該好好反省;難道民眾是沒有選擇權的嗎?當然不是。你要宣傳 當洗腦工具,搵你老豆去給你糟質吧,生活在現實世界的民眾才不會那麼笨呢?沒有收視率,傳媒便要收檔,因為最後傳媒還是要面對人們的選擇的。

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在現實世界裡,人們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一天他們都在打扮這個角色,就像演員望着鏡子化妝那樣,人們是望着傳媒這面生活的 鏡子扮演自己在現實世界的角色。人們與傳媒互動、影響文化,而非文化透過傳媒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倒果為因。文化影響不了傳媒。人們付錢給傳媒,故此 傳媒是跟着人們生活需要走;傳媒是為市場機制的一部分,而非文化的僕人,故此傳媒不會跟着文化走。傳媒反映人的真實生活故此傳媒是理性的。生活也同時是感 性的,故此傳媒也是感性的,除了反映真相,傳媒也要傳遞真相體現的情慾。我們說傳媒反映人們的生活,引發共鳴,生活充滿趣味,傳媒因而也必須是有趣的。熱 愛民主的市民不難也同時喜歡艷情八卦,若然傳媒只有民主而沒有艷情八卦,那又怎能跟他共鳴?其實傳媒就是這麼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