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投資培訓的一點想法 david自由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2uwi5.html 自從去年11月選擇了自由職業,一下子空餘時間多了很多,我也考慮未來自己的職業規劃,畢竟財務自由不是什麼都不干,而是有自由的時間,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些朋友邀請我做一些理財方面的講座,我覺得低風險投資的培訓還是我比較喜歡的。有些人損我,說我好為人師,可能我真是這樣的人。
我開始對投資培訓是有些牴觸的,一方面我的知識都來源於互聯網,可以說是免費獲取的,所以對收費的商業行為不是很認同,另一方面也是現在的投資培訓產業太爛,大部分都是技術分析,所謂的伏擊漲停,但我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複製性,邏輯上都講不通,教育如果沒有了可複製性,那就是純忽悠。
互聯網是眾籌平台,大家一方面貢獻自己的知識,另一方獲取別人的知識,在於很多高手的交流中,我也獲益匪淺,但是這有一個過程,我最早是投資小白的時候,也有很多的疑問去問別人,論壇上熱心的人很多,也通常會回答我,但是回答都很簡練,我也不能指望別人給我詳細的解釋,給我把來龍去脈都講清楚,只能自己一點點的去琢磨,當然也會漏掉許多的機會。
現在我網上的粉絲比較多,也有很多人問我問題,我通常能回答都會回答,但是如果有人追問我,你為什麼會這樣分析?你怎麼去發現這些關鍵點的?我就沒辦法再回答了,因為說來話長,我哪裡有時間去解釋從猿如何進化到人的完整過程,或者我的發帖都好幾個月了,又有人追問我邏輯,那我也沒興趣回答了,時效性已經過了。
實際上論壇的討論都是這樣的,對討論雙方都有價值,討論才有基礎,否則就是純看心情,我今天心情好,閒得很,也不想出去玩,那我會解釋一些基礎問題,否則肯定沒興趣回答這些基本知識。這就是免費商業行為的特點。
所以收費的商業行為也是合理的,如果沒有出版社約我寫書,我可能很難堅持把《低風險投資系列》寫完。而出版社約稿後,雖然做出版行業的人都知道作者拿不到什麼錢(版稅只有8%),但為了對得起買書人的錢,我也要努力把書寫的物有所值。而為了準備這次線下的債券投資培訓講座,我準備了24頁的講稿。
單純就低風險投資這塊,可複製性是很強的。我認為格雷厄姆是最早的低風險投資踐行人,格雷厄姆的幾個學生,最終都是投資高手,而技術派的選手們,很多自己都不能善終,更別說徒弟了。因為低風險投資的核心是分析,通過分析,最終將盈利的數學期望最大化,這就類似二叉樹模型,需要不斷的剪枝,來提高賺錢的可能性。這種分析,有的是找機會,有的是少踩雷,而分析是可以量化的,既然能量化,也就具備了可複製性。
窮人家的流水宴: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0&extra=page%3D1窮人家擺流水宴
巴西狂歡節以其激情澎湃、參與者眾、性感美女如雲而聞名於世,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參加,每個人都肆意揮灑激情,素有「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之稱。但也正因為如此,幾乎每年狂歡節都會有有火災、擁擠踩踏等悲劇事件發生,於是就有了這句經典的官方溫馨提示:狂歡吧,但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最近有不少市場大佬加入大牛市唱多陣營,只是表述上多少有些留有餘地的取巧。然後就有不少朋友問格隆:你的沒有大牛市的觀點,是不是要做一些修正了?我的回答就是這句巴西官方提示:好吧,你可以接著玩,但一定記得離出口近一點。
格隆知道在人心思漲的大環境下,堅持「小牛市」論,多少會有些不受人待見。格隆之所以堅持闡述這個判斷,是因為大牛市與小牛市性質完全不同,也決定了你的操作模式與最終操作結果完全不一樣。目前的上漲行情,但凡客觀一點,都不難發現有非常醒目的窮人顯擺和鋪張色彩——你不能否認,在美國人確定收縮,中國經濟確定會繼續下台階的雙殺背景下,中國經濟現狀的拮据、困頓、進退兩難顯而易見(相關數據恆河沙數,格隆不列舉了),至少絕對算不上大戶富人家。如果說富人揮霍是因為地主家有餘糧,可以理解的話,坐吃山空的窮人鋪張則多少有些無視家底,自欺欺人的味道:家裡幾乎都揭不開鍋,還大擺流水宴,誰來買單?明天吃什麼?
伊拉克是典型估值提升的小牛市,ISIS戳破了這個幻覺
格隆一再強調了,任何一隻股票、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評估價值的增長都不外乎兩個條件:一是真實盈利水平(社會財富)的增長,二是估值水平的提升(這完全是個情緒和心態的變化,主要受制於對整個社會制度層面的不確定性的評估以及由此形成的風險溢價。在情緒好的時候,原來願意給你10倍市盈率,現在可以給到15倍乃至更多)。其中盈利水平的提升是主動輪,估值水平提升是從動輪。盈利水平的持續提升幾乎必然帶來估值水平的抬升,此時兩者共振基本代表著大牛市的到來,也即所謂的「戴維斯雙擊」。但暫時情緒改善,引致單純估值水平抬升而促發的行情,由於缺乏盈利支撐,基本都只能喧囂一時,最終會現出原形。
很多人會狡辯牛市與否與GDP沒有必然關係。格隆覺得這是沒弄懂經濟學中速度與加速度關係的原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它大概類似你當年獲得的收入。GDP表面看是個財富總和,但實際是個增量概念,類似物理學中的速度。而GDP增速則表明你當年獲得的收入比去年收入增加的比率,這類似物理學中的加速度——GDP絕對額中會有很多會在當期就被消耗掉,與微觀企業盈利關係不大,但GDP增速則與微觀企業盈利息息相關:對於美國這樣相對高效的經濟體而言,一個點的GDP增速能支撐微觀企業3個點以上的盈利增長,但對於中國這種粗放型經濟體系而言,長期以來,歷史上8個點的GDP增長,只能維持企業盈利勉強達到正增長:換句話說,牛市確實與GDP沒有必然關係,但與GDP增速息息相關。沒有GDP增速支撐,牛市基本是緣木求魚的無源之水。放眼全球,在GDP增速持續下台階的情況下,基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股市有過持續性的大牛市。
我們不妨以國家為例來看看評估價值的變化邏輯。
學過高等數學排列組合的能輕鬆看出不同組合裡的差別。如果把盈利水平標記為A,估值水平標記為B,則有意義的不外乎以下幾種組合:
1、A上,B也上。這就是戴維斯雙擊,長期大牛市的經典組合。美國是典型代表:美國3%的GDP增速,足以支撐實體企業8-9個百分點的盈利增長。教育、科技創新、產權保護、政府治理等制度層面的合理與穩定則保證了美國國家風險溢價在全球始終是最低的——結果就是道指過去百年不斷創新高的走勢。客觀說,巴菲特用他那一套投資方式與邏輯,如果不是在美國,要創造出這麼炫目的投資成績基本就是個奇蹟。
2、A有改善,但不醒目,B明顯改善。典型代表是南非、印度、越南、柬埔寨和緬甸。這些國家共同的特徵都是國家制度架構層面持續而明顯的改善,國家風險溢價的走低帶來估值水平的抬升,其股市也給予了典型「小牛市」特徵的回饋;
3、A不改善,甚至惡化,單純B抬升。典型案例是伊拉克。伊拉克政治制度的改革與民選政府的執政曾一度令全球資金對其寄予厚望並慷慨給予短期估值的大幅提升:但很明顯,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教義之爭,民主和平與戰亂之爭,前者對伊拉克人的影響力和重要性要遠大過後者。短暫的政治美好藍圖絲毫不能掩蓋基本面的蒼白乏力乃至惡化。最後戳破這個美麗童話幻覺的是一個叫ISIS的奇葩極端組織——最近美國人實在受不了,派去了自己的F22對ISIS直接空襲。
A股、港股會在三季度見頂嗎
既然只是一場窮人家的流水宴,你就肯定不能指望大魚大肉,觥籌交錯能一直延續下去,找個時間離席是需要的,一般最後離席的都不好意思不買單的。至於何時離席,這涉及對7月以來這波行情性質的判斷,以及對下半年趨勢的預判。格隆斗膽談談看法。
7月以來,滬港兩地市場聯袂走出一波行情。未來,尤其下半年怎麼看,格隆幾點看法:
1.A股與港股7月以來的這波行情,性質都一樣,本質上是一波追落後行情。
所謂追落後,是指今年上半年主要盈利市場在歐美股市(也包括一些國家基本面有明顯改善的新興市場國家),全球資金也是在這幾個市場流動。經過今年半年多上漲,歐美市場估值水平均已在歷史均值水平以上,隨著歐洲經濟復甦開始顯露疲態,美國開始收縮貨幣,歐美股市吸引力確定在下降。在美國,歐洲,甚至印度這樣的主要發展中市場都已大漲一波後,國際資金需要尋找一個風險收益配比更合適的去處,而整體估值更有吸引力(貌似全球主要市場,只有俄羅斯這個奇葩的估值比大中華要低),今年基本沒有上漲的中港兩地股市較好地滿足了這個要求;
2.中港兩地估值這兩年一直都很低,為什麼追落後發生在這個時點?
原因也不複雜:除了歐美股市高高在上,中港市場趴在地上這個原因外,中國經濟下台階後貌似基本企穩,資金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減輕甚至消除,外加上反腐改革,讓政治不確定性有所消除,所以資金殺到中港追落後。恰好又有滬港通推波助瀾,這些因素的共振導致這波追落後行情得以成為現實;
3.沒有大牛市。或者說大牛市概率很小。
格隆前面說了,這波追落後行情是好幾個因素共振達致的,是一個暫時的脆弱平衡,任何一項因素變化,都可能導致行情掉頭,我們看到的大量外資申購A股ETF的情況也可能逆轉(這批海外資金比猴都精,通過買ETF入場,就是做好了隨時開溜的準備)。最關鍵的是,中國經濟確定向下的趨勢不改,明年大概率會再下一個台階,外加美聯儲開始收緊,內外交困,A股大牛市幾率很低。如不出意外,三季度可能就是上述諸項利好因素共振的最後蜜月期;
4.之所以說中國經濟向下趨勢不改,是因為各項數據都表示中國經濟目前只是暫時企穩。 PMI,PPI這些軟數據的暫時回暖,絲毫沒有掩蓋水泥,工程機械,用電量與發電量,火車貨運這些硬數據的全面下降,多數人寄予期望的經濟復甦被證偽的概率很大,所謂的經濟復甦極可能只是個「偽復甦」,幻覺居多。隨著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中國目前為了維持經濟下降有一個平緩斜率而採取的局部給力的溫和去槓桿政策,未來的騰挪空間與時間窗會越來越狹窄和侷促,格隆完全不排除明年上半年在美聯儲擠壓下,中國經濟快速下一個斷層的可能。換句話說,A股,包括港股明年的日子,大概率不會好過今年:因為明年是美聯儲收緊與中國經濟再下台階的雙殺組合;
5,既然是偽復甦的可能性偏大,那在下半年策略上,三季度很可能就是最後蜜月期。
三季度之後,投資風險大概率會增加。當然,如果你能拋棄大牛市思維,現在就開始去看看一些類似消費這樣趴在地下的,與牛市沒什麼關係的的行業,你的風險權重可能會有改善。
Any surprise?
就沒有一點驚喜的可能嗎?當然也不是。
在格隆看來,一方面我們要對目前內外交困的經濟大環境有一個清醒而客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要對新一屆政府的改革決心、全局把握與局部調控能力有足夠信心。區別只在於,前者是現在時,在6-9個月內都很難實質改善,這直接決定我們當前的投資戰術。後者是將來時,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且行且觀察。
格隆個人意見,未來最有可能帶來驚喜的是法治改革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這兩個領域。前者將在10月的四中全會上討論,如果超預期,將直接降低中國的國家風險係數,估值水平再上台階也不是沒有可能。而後者如果有效推進,將直接提升中國最大存量資產的經營效率,帶來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但這個涉及所有制和壟斷利益的破除這些敏感項,道阻且長。
目前看來,四個事件指向同一個時間點:「九月底十月初」——四中全會召開、滬港通啟動、地產金九銀十驗證、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公佈。這些因素都一致向好的概率很低,支撐當前「估值抬升式」牛市的平衡被打破的可能性很高。
窮人家的流水宴: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0&extra=page%3D1窮人家擺流水宴
巴西狂歡節以其激情澎湃、參與者眾、性感美女如雲而聞名於世,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參加,每個人都肆意揮灑激情,素有「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之稱。但也正因為如此,幾乎每年狂歡節都會有有火災、擁擠踩踏等悲劇事件發生,於是就有了這句經典的官方溫馨提示:狂歡吧,但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最近有不少市場大佬加入大牛市唱多陣營,只是表述上多少有些留有餘地的取巧。然後就有不少朋友問格隆:你的沒有大牛市的觀點,是不是要做一些修正了?我的回答就是這句巴西官方提示:好吧,你可以接著玩,但一定記得離出口近一點。
格隆知道在人心思漲的大環境下,堅持「小牛市」論,多少會有些不受人待見。格隆之所以堅持闡述這個判斷,是因為大牛市與小牛市性質完全不同,也決定了你的操作模式與最終操作結果完全不一樣。目前的上漲行情,但凡客觀一點,都不難發現有非常醒目的窮人顯擺和鋪張色彩——你不能否認,在美國人確定收縮,中國經濟確定會繼續下台階的雙殺背景下,中國經濟現狀的拮据、困頓、進退兩難顯而易見(相關數據恆河沙數,格隆不列舉了),至少絕對算不上大戶富人家。如果說富人揮霍是因為地主家有餘糧,可以理解的話,坐吃山空的窮人鋪張則多少有些無視家底,自欺欺人的味道:家裡幾乎都揭不開鍋,還大擺流水宴,誰來買單?明天吃什麼?
伊拉克是典型估值提升的小牛市,ISIS戳破了這個幻覺
格隆一再強調了,任何一隻股票、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評估價值的增長都不外乎兩個條件:一是真實盈利水平(社會財富)的增長,二是估值水平的提升(這完全是個情緒和心態的變化,主要受制於對整個社會制度層面的不確定性的評估以及由此形成的風險溢價。在情緒好的時候,原來願意給你10倍市盈率,現在可以給到15倍乃至更多)。其中盈利水平的提升是主動輪,估值水平提升是從動輪。盈利水平的持續提升幾乎必然帶來估值水平的抬升,此時兩者共振基本代表著大牛市的到來,也即所謂的「戴維斯雙擊」。但暫時情緒改善,引致單純估值水平抬升而促發的行情,由於缺乏盈利支撐,基本都只能喧囂一時,最終會現出原形。
很多人會狡辯牛市與否與GDP沒有必然關係。格隆覺得這是沒弄懂經濟學中速度與加速度關係的原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它大概類似你當年獲得的收入。GDP表面看是個財富總和,但實際是個增量概念,類似物理學中的速度。而GDP增速則表明你當年獲得的收入比去年收入增加的比率,這類似物理學中的加速度——GDP絕對額中會有很多會在當期就被消耗掉,與微觀企業盈利關係不大,但GDP增速則與微觀企業盈利息息相關:對於美國這樣相對高效的經濟體而言,一個點的GDP增速能支撐微觀企業3個點以上的盈利增長,但對於中國這種粗放型經濟體系而言,長期以來,歷史上8個點的GDP增長,只能維持企業盈利勉強達到正增長:換句話說,牛市確實與GDP沒有必然關係,但與GDP增速息息相關。沒有GDP增速支撐,牛市基本是緣木求魚的無源之水。放眼全球,在GDP增速持續下台階的情況下,基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股市有過持續性的大牛市。
我們不妨以國家為例來看看評估價值的變化邏輯。
學過高等數學排列組合的能輕鬆看出不同組合裡的差別。如果把盈利水平標記為A,估值水平標記為B,則有意義的不外乎以下幾種組合:
1、A上,B也上。這就是戴維斯雙擊,長期大牛市的經典組合。美國是典型代表:美國3%的GDP增速,足以支撐實體企業8-9個百分點的盈利增長。教育、科技創新、產權保護、政府治理等制度層面的合理與穩定則保證了美國國家風險溢價在全球始終是最低的——結果就是道指過去百年不斷創新高的走勢。客觀說,巴菲特用他那一套投資方式與邏輯,如果不是在美國,要創造出這麼炫目的投資成績基本就是個奇蹟。
2、A有改善,但不醒目,B明顯改善。典型代表是南非、印度、越南、柬埔寨和緬甸。這些國家共同的特徵都是國家制度架構層面持續而明顯的改善,國家風險溢價的走低帶來估值水平的抬升,其股市也給予了典型「小牛市」特徵的回饋;
3、A不改善,甚至惡化,單純B抬升。典型案例是伊拉克。伊拉克政治制度的改革與民選政府的執政曾一度令全球資金對其寄予厚望並慷慨給予短期估值的大幅提升:但很明顯,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教義之爭,民主和平與戰亂之爭,前者對伊拉克人的影響力和重要性要遠大過後者。短暫的政治美好藍圖絲毫不能掩蓋基本面的蒼白乏力乃至惡化。最後戳破這個美麗童話幻覺的是一個叫ISIS的奇葩極端組織——最近美國人實在受不了,派去了自己的F22對ISIS直接空襲。
A股、港股會在三季度見頂嗎
既然只是一場窮人家的流水宴,你就肯定不能指望大魚大肉,觥籌交錯能一直延續下去,找個時間離席是需要的,一般最後離席的都不好意思不買單的。至於何時離席,這涉及對7月以來這波行情性質的判斷,以及對下半年趨勢的預判。格隆斗膽談談看法。
7月以來,滬港兩地市場聯袂走出一波行情。未來,尤其下半年怎麼看,格隆幾點看法:
1.A股與港股7月以來的這波行情,性質都一樣,本質上是一波追落後行情。
所謂追落後,是指今年上半年主要盈利市場在歐美股市(也包括一些國家基本面有明顯改善的新興市場國家),全球資金也是在這幾個市場流動。經過今年半年多上漲,歐美市場估值水平均已在歷史均值水平以上,隨著歐洲經濟復甦開始顯露疲態,美國開始收縮貨幣,歐美股市吸引力確定在下降。在美國,歐洲,甚至印度這樣的主要發展中市場都已大漲一波後,國際資金需要尋找一個風險收益配比更合適的去處,而整體估值更有吸引力(貌似全球主要市場,只有俄羅斯這個奇葩的估值比大中華要低),今年基本沒有上漲的中港兩地股市較好地滿足了這個要求;
2.中港兩地估值這兩年一直都很低,為什麼追落後發生在這個時點?
原因也不複雜:除了歐美股市高高在上,中港市場趴在地上這個原因外,中國經濟下台階後貌似基本企穩,資金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減輕甚至消除,外加上反腐改革,讓政治不確定性有所消除,所以資金殺到中港追落後。恰好又有滬港通推波助瀾,這些因素的共振導致這波追落後行情得以成為現實;
3.沒有大牛市。或者說大牛市概率很小。
格隆前面說了,這波追落後行情是好幾個因素共振達致的,是一個暫時的脆弱平衡,任何一項因素變化,都可能導致行情掉頭,我們看到的大量外資申購A股ETF的情況也可能逆轉(這批海外資金比猴都精,通過買ETF入場,就是做好了隨時開溜的準備)。最關鍵的是,中國經濟確定向下的趨勢不改,明年大概率會再下一個台階,外加美聯儲開始收緊,內外交困,A股大牛市幾率很低。如不出意外,三季度可能就是上述諸項利好因素共振的最後蜜月期;
4.之所以說中國經濟向下趨勢不改,是因為各項數據都表示中國經濟目前只是暫時企穩。 PMI,PPI這些軟數據的暫時回暖,絲毫沒有掩蓋水泥,工程機械,用電量與發電量,火車貨運這些硬數據的全面下降,多數人寄予期望的經濟復甦被證偽的概率很大,所謂的經濟復甦極可能只是個「偽復甦」,幻覺居多。隨著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中國目前為了維持經濟下降有一個平緩斜率而採取的局部給力的溫和去槓桿政策,未來的騰挪空間與時間窗會越來越狹窄和侷促,格隆完全不排除明年上半年在美聯儲擠壓下,中國經濟快速下一個斷層的可能。換句話說,A股,包括港股明年的日子,大概率不會好過今年:因為明年是美聯儲收緊與中國經濟再下台階的雙殺組合;
5,既然是偽復甦的可能性偏大,那在下半年策略上,三季度很可能就是最後蜜月期。
三季度之後,投資風險大概率會增加。當然,如果你能拋棄大牛市思維,現在就開始去看看一些類似消費這樣趴在地下的,與牛市沒什麼關係的的行業,你的風險權重可能會有改善。
Any surprise?
就沒有一點驚喜的可能嗎?當然也不是。
在格隆看來,一方面我們要對目前內外交困的經濟大環境有一個清醒而客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要對新一屆政府的改革決心、全局把握與局部調控能力有足夠信心。區別只在於,前者是現在時,在6-9個月內都很難實質改善,這直接決定我們當前的投資戰術。後者是將來時,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且行且觀察。
格隆個人意見,未來最有可能帶來驚喜的是法治改革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這兩個領域。前者將在10月的四中全會上討論,如果超預期,將直接降低中國的國家風險係數,估值水平再上台階也不是沒有可能。而後者如果有效推進,將直接提升中國最大存量資產的經營效率,帶來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但這個涉及所有制和壟斷利益的破除這些敏感項,道阻且長。
目前看來,四個事件指向同一個時間點:「九月底十月初」——四中全會召開、滬港通啟動、地產金九銀十驗證、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公佈。這些因素都一致向好的概率很低,支撐當前「估值抬升式」牛市的平衡被打破的可能性很高。
窮人家的流水宴: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0&extra=page%3D1窮人家擺流水宴
巴西狂歡節以其激情澎湃、參與者眾、性感美女如雲而聞名於世,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參加,每個人都肆意揮灑激情,素有「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之稱。但也正因為如此,幾乎每年狂歡節都會有有火災、擁擠踩踏等悲劇事件發生,於是就有了這句經典的官方溫馨提示:狂歡吧,但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最近有不少市場大佬加入大牛市唱多陣營,只是表述上多少有些留有餘地的取巧。然後就有不少朋友問格隆:你的沒有大牛市的觀點,是不是要做一些修正了?我的回答就是這句巴西官方提示:好吧,你可以接著玩,但一定記得離出口近一點。
格隆知道在人心思漲的大環境下,堅持「小牛市」論,多少會有些不受人待見。格隆之所以堅持闡述這個判斷,是因為大牛市與小牛市性質完全不同,也決定了你的操作模式與最終操作結果完全不一樣。目前的上漲行情,但凡客觀一點,都不難發現有非常醒目的窮人顯擺和鋪張色彩——你不能否認,在美國人確定收縮,中國經濟確定會繼續下台階的雙殺背景下,中國經濟現狀的拮据、困頓、進退兩難顯而易見(相關數據恆河沙數,格隆不列舉了),至少絕對算不上大戶富人家。如果說富人揮霍是因為地主家有餘糧,可以理解的話,坐吃山空的窮人鋪張則多少有些無視家底,自欺欺人的味道:家裡幾乎都揭不開鍋,還大擺流水宴,誰來買單?明天吃什麼?
伊拉克是典型估值提升的小牛市,ISIS戳破了這個幻覺
格隆一再強調了,任何一隻股票、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評估價值的增長都不外乎兩個條件:一是真實盈利水平(社會財富)的增長,二是估值水平的提升(這完全是個情緒和心態的變化,主要受制於對整個社會制度層面的不確定性的評估以及由此形成的風險溢價。在情緒好的時候,原來願意給你10倍市盈率,現在可以給到15倍乃至更多)。其中盈利水平的提升是主動輪,估值水平提升是從動輪。盈利水平的持續提升幾乎必然帶來估值水平的抬升,此時兩者共振基本代表著大牛市的到來,也即所謂的「戴維斯雙擊」。但暫時情緒改善,引致單純估值水平抬升而促發的行情,由於缺乏盈利支撐,基本都只能喧囂一時,最終會現出原形。
很多人會狡辯牛市與否與GDP沒有必然關係。格隆覺得這是沒弄懂經濟學中速度與加速度關係的原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它大概類似你當年獲得的收入。GDP表面看是個財富總和,但實際是個增量概念,類似物理學中的速度。而GDP增速則表明你當年獲得的收入比去年收入增加的比率,這類似物理學中的加速度——GDP絕對額中會有很多會在當期就被消耗掉,與微觀企業盈利關係不大,但GDP增速則與微觀企業盈利息息相關:對於美國這樣相對高效的經濟體而言,一個點的GDP增速能支撐微觀企業3個點以上的盈利增長,但對於中國這種粗放型經濟體系而言,長期以來,歷史上8個點的GDP增長,只能維持企業盈利勉強達到正增長:換句話說,牛市確實與GDP沒有必然關係,但與GDP增速息息相關。沒有GDP增速支撐,牛市基本是緣木求魚的無源之水。放眼全球,在GDP增速持續下台階的情況下,基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股市有過持續性的大牛市。
我們不妨以國家為例來看看評估價值的變化邏輯。
學過高等數學排列組合的能輕鬆看出不同組合裡的差別。如果把盈利水平標記為A,估值水平標記為B,則有意義的不外乎以下幾種組合:
1、A上,B也上。這就是戴維斯雙擊,長期大牛市的經典組合。美國是典型代表:美國3%的GDP增速,足以支撐實體企業8-9個百分點的盈利增長。教育、科技創新、產權保護、政府治理等制度層面的合理與穩定則保證了美國國家風險溢價在全球始終是最低的——結果就是道指過去百年不斷創新高的走勢。客觀說,巴菲特用他那一套投資方式與邏輯,如果不是在美國,要創造出這麼炫目的投資成績基本就是個奇蹟。
2、A有改善,但不醒目,B明顯改善。典型代表是南非、印度、越南、柬埔寨和緬甸。這些國家共同的特徵都是國家制度架構層面持續而明顯的改善,國家風險溢價的走低帶來估值水平的抬升,其股市也給予了典型「小牛市」特徵的回饋;
3、A不改善,甚至惡化,單純B抬升。典型案例是伊拉克。伊拉克政治制度的改革與民選政府的執政曾一度令全球資金對其寄予厚望並慷慨給予短期估值的大幅提升:但很明顯,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教義之爭,民主和平與戰亂之爭,前者對伊拉克人的影響力和重要性要遠大過後者。短暫的政治美好藍圖絲毫不能掩蓋基本面的蒼白乏力乃至惡化。最後戳破這個美麗童話幻覺的是一個叫ISIS的奇葩極端組織——最近美國人實在受不了,派去了自己的F22對ISIS直接空襲。
A股、港股會在三季度見頂嗎
既然只是一場窮人家的流水宴,你就肯定不能指望大魚大肉,觥籌交錯能一直延續下去,找個時間離席是需要的,一般最後離席的都不好意思不買單的。至於何時離席,這涉及對7月以來這波行情性質的判斷,以及對下半年趨勢的預判。格隆斗膽談談看法。
7月以來,滬港兩地市場聯袂走出一波行情。未來,尤其下半年怎麼看,格隆幾點看法:
1.A股與港股7月以來的這波行情,性質都一樣,本質上是一波追落後行情。
所謂追落後,是指今年上半年主要盈利市場在歐美股市(也包括一些國家基本面有明顯改善的新興市場國家),全球資金也是在這幾個市場流動。經過今年半年多上漲,歐美市場估值水平均已在歷史均值水平以上,隨著歐洲經濟復甦開始顯露疲態,美國開始收縮貨幣,歐美股市吸引力確定在下降。在美國,歐洲,甚至印度這樣的主要發展中市場都已大漲一波後,國際資金需要尋找一個風險收益配比更合適的去處,而整體估值更有吸引力(貌似全球主要市場,只有俄羅斯這個奇葩的估值比大中華要低),今年基本沒有上漲的中港兩地股市較好地滿足了這個要求;
2.中港兩地估值這兩年一直都很低,為什麼追落後發生在這個時點?
原因也不複雜:除了歐美股市高高在上,中港市場趴在地上這個原因外,中國經濟下台階後貌似基本企穩,資金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減輕甚至消除,外加上反腐改革,讓政治不確定性有所消除,所以資金殺到中港追落後。恰好又有滬港通推波助瀾,這些因素的共振導致這波追落後行情得以成為現實;
3.沒有大牛市。或者說大牛市概率很小。
格隆前面說了,這波追落後行情是好幾個因素共振達致的,是一個暫時的脆弱平衡,任何一項因素變化,都可能導致行情掉頭,我們看到的大量外資申購A股ETF的情況也可能逆轉(這批海外資金比猴都精,通過買ETF入場,就是做好了隨時開溜的準備)。最關鍵的是,中國經濟確定向下的趨勢不改,明年大概率會再下一個台階,外加美聯儲開始收緊,內外交困,A股大牛市幾率很低。如不出意外,三季度可能就是上述諸項利好因素共振的最後蜜月期;
4.之所以說中國經濟向下趨勢不改,是因為各項數據都表示中國經濟目前只是暫時企穩。 PMI,PPI這些軟數據的暫時回暖,絲毫沒有掩蓋水泥,工程機械,用電量與發電量,火車貨運這些硬數據的全面下降,多數人寄予期望的經濟復甦被證偽的概率很大,所謂的經濟復甦極可能只是個「偽復甦」,幻覺居多。隨著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中國目前為了維持經濟下降有一個平緩斜率而採取的局部給力的溫和去槓桿政策,未來的騰挪空間與時間窗會越來越狹窄和侷促,格隆完全不排除明年上半年在美聯儲擠壓下,中國經濟快速下一個斷層的可能。換句話說,A股,包括港股明年的日子,大概率不會好過今年:因為明年是美聯儲收緊與中國經濟再下台階的雙殺組合;
5,既然是偽復甦的可能性偏大,那在下半年策略上,三季度很可能就是最後蜜月期。
三季度之後,投資風險大概率會增加。當然,如果你能拋棄大牛市思維,現在就開始去看看一些類似消費這樣趴在地下的,與牛市沒什麼關係的的行業,你的風險權重可能會有改善。
Any surprise?
就沒有一點驚喜的可能嗎?當然也不是。
在格隆看來,一方面我們要對目前內外交困的經濟大環境有一個清醒而客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要對新一屆政府的改革決心、全局把握與局部調控能力有足夠信心。區別只在於,前者是現在時,在6-9個月內都很難實質改善,這直接決定我們當前的投資戰術。後者是將來時,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且行且觀察。
格隆個人意見,未來最有可能帶來驚喜的是法治改革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這兩個領域。前者將在10月的四中全會上討論,如果超預期,將直接降低中國的國家風險係數,估值水平再上台階也不是沒有可能。而後者如果有效推進,將直接提升中國最大存量資產的經營效率,帶來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但這個涉及所有制和壟斷利益的破除這些敏感項,道阻且長。
目前看來,四個事件指向同一個時間點:「九月底十月初」——四中全會召開、滬港通啟動、地產金九銀十驗證、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公佈。這些因素都一致向好的概率很低,支撐當前「估值抬升式」牛市的平衡被打破的可能性很高。
生態賬試點:請走慢一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個什麽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608

(何籽/圖)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一概念之後,地方先行者都在搶占改革先機,但是對於“這是一個什麽表”,很少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答案。深圳市寶安區將率先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方案推行之後,會很有殺傷力的。”2014年8月26日,深圳市寶安區政府的一名官員對南方周末強調。
“這個方案”,指的是該區正在編制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最近,深圳媒體披露,寶安區有望在全國率先建立這一制度,並對領導幹部進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這是自2013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這一概念性制度之後,地方少有的高調發聲。在此之前,各地亦有不少自選動作,但都很難讓這一時髦的提法落地。
無論各地政府的探索者,還是學界研究者,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是一張什麽樣的表。“這是個新概念,非常複雜,我們現在沒有專門的人力、物力去搞新東西。”西安市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員透露。
孤單的先行者
在這場扭轉官員政績觀的考核制度改革中,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其中關鍵一環,也將成為追責官員的“大殺器”。
落地並不易。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9個月間,從中央到地方,沒有見到成型的案牘成果。
“國家層面是由國家統計局來負責。”貴州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胡立平告訴南方周末。最近亦有媒體報道稱,國家統計局正在緊鑼密鼓編制。
“據我了解,目前沒有國家的整體規劃、任務安排。更多的是分散的、自發的研究,統計部門、地方、高校科研機構都在探索。”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春瑜告訴南方周末,他亦是中國社科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課題組成員。
深圳的這次破局,正是地方上的單點突破。
“2013年底,我向寶安區環保水務局領導建議,可以結合中央政策和區里實際情況,試著做一個負債表。”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葉有華回憶道。學界與政府一拍即合,在2014年2月底,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和評估中心成立,葉任主任。
而最新的消息是,8月初,深圳市寶安區專門召開了一場研討會,討論初步方案。據寶安區政府官員介紹,不少官員都“點贊”。“這是目前最符合中央意思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楊艷昭副研究員評價道。
不過,寶安區相關部門不願透露詳細方案。“現在還是初步研究成果,需要進一步完善。”上述官員回拒說。
這應該是我國第一個較為成型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框架體系。而在李春瑜看來,貴州則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先行探索者。
他所在的課題組選擇了貴州進行考察。南方周末從貴州省審計廳了解到,在2014年2-5月間,該廳對赤水市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責任情況進行了現場審計。
無論是貴州省統計局還是省審計廳,受訪談及的關鍵詞都是“探索”。胡立平告訴南方周末,如赤水這樣的試點工作,也僅是了解自然資源資產應該怎麽審計等基本情況。
而山東省在此次改革試點部署中也是最快響應的地區之一。日前,該省審計廳組織的青島、煙臺兩市的海洋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已經結束。西安、珠海、中山等地也曾被媒體報道有創新動向,但並未有實質成果。
國家部委的試點則頗為龐大。2013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下發“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通知,探索內容包括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第一批試點包括55個地區。但目前暫無進一步進展。
“概念不清,無經驗可借鑒”
地方先行者都在搶占改革先機,但是對於這次改革具體要做些什麽,很少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答案。
“最基本的是要把自然資源資產的概念搞清楚,拿出具體的核算體系。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工作的話,核算就很難進行。”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告訴南方周末。
胡立平對此也表示同意。目前,貴州省的試點改革由統計局牽頭,國土、林業等職能部門分項進行。一般來說,應該是先有負債表和核算體系出來,審計部門再根據標準對官員任職期間自然資源資產變動情況進行審計。“但我們不能等,如果等負債表編制出來後再去審計,就顯得滯後了一些。”
中國社科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課題組在貴州調研結束後發現,貴州的探索更多局限在各管理部門負責監管的自然資源變化統計上。事實上,大多數省市都只是摸底,極少地方能給出一個完整的規範性指導方案。
而山東青島、煙臺兩市在摸清海洋資源的基本情況之後,到底該如何評估這些資源,又該如何確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中領導幹部應當履行的責任等,尚無對應的辦法。
除了這些先行者的蹣跚起步,其他地方則完全是“雷聲大、雨點小”。
2014年3月,西安決定今後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不過,“概念新,涉及範圍廣,缺乏相應的人力物力”,至今沒有正式開展。
這不是西安一地的遭遇,而是目前改革普遍困局。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中提到,要“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但是,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怎麽確定?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需要包括哪幾方面?地方領導幹部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中的權責如何明晰?在南方周末采訪中,各試點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普遍反映的問題就是“概念不清,沒有直接經驗可借鑒”。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在全世界也是沒有過的新事物。聯合國有一個SEEA核算標準,涉及對自然資源的核算,但是該標準並沒有對負債問題作出規定。”貴州省統計局核算處處長王朝暉坦言,此項改革難度很大:水資源的補償費用,應該計入資產還是負債?如果今年降水多,是否計為資產增加?如果今年幹旱,是否計為負債增加?等等。
“自然資源的核算可以從自然資源資產實物存量和其所提供的生態產品(生態效益)兩個層面展開核算。”王金南解釋稱。
寶安區的方案強調了自然資源的生態效益,這也是專家著重褒獎之處。“這本來就是自然資源資產評估的核心要素,此前核算評估體系中忽視生態價值這一塊的做法是需要改進的。”葉有華表示。
寶安區自然資源資產研究課題組一位成員告訴南方周末,假設我們毀掉1000畝原始森林,種上1200畝人工林,從數量上看,林業資源是增加了,但是同樣面積的人工林跟原始森林的生態效益根本無法比擬。
根據《寶安區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負債表》初步方案,自然資源被分為林地、飲用水、濕地、城市綠地、古樹名木等,而負債方面包括飲用水資源保護投入資金、河流治理投入資金等多個指標,並且從數量、質量和價值三個方面反映該區內的自然資源資產。根據核算體系統計出來的結果,最後得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希望深圳慢下來”
寶安區上述負責人擔心的是官員觀念上的沖突。“GDP至上的觀念影響太深,雖然現在在糾正,但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改變。”
在未形成完整的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及負債表的前提下,各地方的迅速響應正引發一些擔憂。
“希望你們深圳慢下來,不要走太快。”來自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等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研究的國家團隊專家提出了忠告。
據葉有華回憶,當前國內尚無一個成形的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和負債表,有關自然資源資產的核算爭議較大,專家擔心在沒有形成一個全國範圍內都認可的核算體系前,走得太快可能會有所偏離。
寶安方案仍有諸多問題亟待完善。比如,對於最基本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問題,寶安方面還沒有清晰的厘定。在8月初的專家研討會上,也有專家建議,應該先把核算體系等最基礎的東西設計好,再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寶安方案一開始就想要做一個全面的制度建設,步子邁得太大了。
“既然決定要進行試點,我們就爭取拿出一套完整的、真正可以落地實施的方案。”寶安區上述負責人表示,寶安區進行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改革試點,並非為了趕時髦,而是要與寶安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結合起來,做到“在保護中發展”。
對於上述專家的建議,他們在研討會上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最後得出的結論,在短期內要全部搞清楚所有情況,有點不大現實,這樣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課題研究,失去了改革的實際意義。“改革應該允許犯錯誤。現在我們選擇‘小步快走’,就是希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們的改革方案。”
華興包凡:要想明白,所有公司最大瓶頸就這一點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2/145622.html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說:“其實公司最大的瓶頸都是人,要想明白這點,沒有其他的東西”。劉強東最近也講,很多人失敗時怪政策、怪管理、怪技術,都是瞎說,最終都是人不行。多樸素!創業者怎麽算行?怎麽算不行?怎麽變得行?
我的一點虛榮,一點惶恐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e76c.html
我前一陣子要找些同事共事,來了三百多封信,其中一半是碩士和博士。
那一瞬間我是有點驚訝的。
我從未隱瞞我的過往,一個滾爬在爛泥地里成長的前任包工頭,能夠讓這許多精英人士來追隨我做事嗎?誠惶誠恐,一些時間的自卑和一些時間的迷茫,不知我怎樣帶領這些高智商的才華橫溢的人們前行。
實際上,我被嚇了一跳,進而我不知道能否支撐這樣一個豪華的渡船。
當我猶疑的給幾個博士寫信,坦誠說起我對智庫前程的顧慮,以及我的保守態度。許多人回信說,我們願意免費為你做事,一起支撐智庫。其中一位甚至從溫哥華跑到了上海,以致於我剛寫完回信,他馬上告訴我他已經到了上海來響應我。
而我們幾個人遇見,在辦公室附近喝了一下午咖啡,幾個人的價值觀碰撞,以及其對包括地產業投資的見解,都展示了非同小可的學識和深度,由於我第二天預備出差幾天,缺乏時間,於是我們晚間繼續閑談到十點。
我們一起瀏覽裝修中的辦公室,說起哪些座位放在哪里,交易室在哪里,會議桌放哪里的時候,是在憧憬著一個願景。且不僅僅是生意,還有一些價值觀的融合。
理想主義總是虛無縹緲的,夢想需要建立在金錢之上。
現在,我知道這個擔子有多重了。
是的,有一絲絲虛榮,也有一點點惶恐。
然而,放棄嗎?前行吧。
對股價向下保護的一點思考 Passion啟航
來源: http://xueqiu.com/5780378715/33101103
保證本金安全,這是我們投資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向下把自己的投資保護好,做最壞的打算,然後再考慮增值。
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向下保護股票的方法有這麽幾種:
1.對
收益做最壞的打算。
正常的收益水平對股價有保護作用。從定量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過去五年和十年的平均收益情況就基本可以看出一家公司正常情況下的收益水平,而且還可以平滑掉偶生收益和損失。
對於一個成長股,用最近一年的收益估值,非常容易高估公司的收益水平。如果用過去幾年收益的平均值,會得到一個相對保守理性的收益判斷。
我經常做收益下降50%的假設,假如收益下降。除了大眾情緒上的變化,按照股票當前市值來看貴不貴。對成長股而言,效果有點像用過去五年平均收益估值。
2013年
五糧液減去現金,只有400多億,2012年凈現金流90億,假設不增長,收益減少,除以4.26%長期國債收益率,我算未來凈現金流只要高於20億,就可以超過這個收益,五糧液凈資產300多億,未來長期ROE低於平均12%的概率很低,這麽容易賺錢的公司,如果低於平均,管理層得差到什麽程度。這是當時做的判斷,對五糧液留得安全邊際是充足的,今年凈收益即使再降也有60億,五糧液收益下降股價卻能上漲與實際收益高於市場預期有很大關系.
2013年
民生銀行,凈利潤400多億,貸款15000億,300多億的撥備忽略不計。假設出現極端的情況,民生10%貸款出現壞賬,壞賬損失30%,損失大概是450億,基本與民生一年凈利潤基本相等,民生只要拿出一年的凈利潤覆蓋這些壞賬損失就可以了。這種高杠桿行業要非常小心。
2.股息收益對股價的保護。
一家股息收益率5%的公司,股價下降50%,股息收益率就達到了10%。在股息收益率從5%漲到10%的過程中,自然會有資金為了這高股息收益率不斷買入。
譚木匠目前股息收益率7%,假如股價下降30%,股息收益率就將達到10%。如果股價再下降,會有資金為了這超高的股息收益率不斷買入的。
3.資產對股價的保護。
越接近凈資產買入,越安全。
一家公司假如有隱蔽資產,對股價肯定有很好地保護。
中集集團深圳前海有一塊地,由於政府規劃開發前海,地價暴漲,土地價值150億。公司當時市值只有200億到300億,肯定是超值的。
2012年
匹克體育手上有凈現金17億人民幣。市值20以多一點,幾乎免費贈送匹克品牌和其他資產。17億也基本就是市值下降的底線。
2012年比亞迪電子的市值基本上等於其清算價值(用凈流動資產估算)30多億,資產對股價有足夠的支撐保護。
4.公司大比例
回購對股價的保護。
一家公司宣布在某一段時間內在某一價位以下進行大比例回購,股價在回購價以下就有了一定的保護。
廣州發展宣布在4.9元以下大量回購,股價只要低於4.90元,公司就會不斷地買入,對股價的保護作用非常明顯。
做最壞的假設,保護好向下的可能性,才有機會考慮增長。這是我對投資的理解,也沒什麽幹貨,只有一些常識根據一些公開信息的基本判斷。
就好像賭梭哈,發了三張牌的時候,基本就可以做出判斷,進行下註了。發了四張牌以後,確定性就已經相當高了,沒必要非要看到第五張底牌才能做判斷,80%的公開信息已經足夠了。
買了股票,晚上睡得著覺最重要!
發揮個人優勢投資海外巿場的一點經驗和建議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19.html
巴黎:
Blog 友呀明兄幾日前有一個留言詢問關於IBM和買美股事宜,筆者在這��試作補充。
関於IBM,這兒有一個臺灣朋友的分析,是有關IBM從2008年後一直至2014的盈利情況可拱參考。http://onesky.pixnet.net/blog/post/30524524
網誌內說的是盈利,但IBM年現金流較其公佈的盈利更平穩,差不多只有多無小。股神說過如果你的資金每年能給你10%現金,己經是非常利害的投資,IBM正是此一類投資。
買賣美股稅務問題,要考慮的是居住地或個人國籍國有沒有與會美國簽署一些雙邊稅務減免。技資者可向居住地相熟的經紀行和銀行查詢,而一般都是資本所得稅和股息稅兩項。
任何一個市場興旺,總會讓人有進入的衝動,但筆者並不建議投資者去買賣自己生活上從來沒有關連的東西。因居住地丶工作丶興趣丶朋友丶生活上有関連的股票或物業,投資人會多一份熟悉,較易找到有用的重要資料,這些資料會決定一個買賣的成與敗。而所謂熟悉,不一定是對整個地區,如若朋友在中國工作的機構的美國客戶是IBM的主要競爭對手,從他口中知道IBM的資料,都是很好的硏究切入點。
例如筆者對匯星印刷因過去的工作上有一點了解,某一天在報章上閲到匯星收購了一個澳洲媒體公司的銀行債項,便特別留意這兩間公司,上網看這虧損的媒體公司年報顯示銀行借息十幾厘,這種交易非常有趣和有投資機會,過了幾天,澳洲公司股價大幅上升。雖然筆者對澳洲股票毫無認識,但有了第一個熟悉的切入點就能跳到下一個。
有一句說話是「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你個人有關連的應就是你的朋友,而了解有多深就決定能否成知己,更多的誌不同道不合的泛泛之股票,也不及一個知己帶來的益處。投資最終都是為囘報,到那裏其實也沒関係,又每個人的註意到機會的能力都是有限,也不應單為投資海外而買外國股。
每個人都有其個人獨有的人生經歷和感覺,如果能充分利用在投資路上,便能有一種只有他個人獨有而其他人不能模仿的優勢。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