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過去一年零兩個月,小米公司的估值已經翻了五倍?
彭博新聞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公司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談判,對該公司的估值大約在40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
上述知情人士稱,此輪融資談判仍處於初級階段,尚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
小米發言人拒絕對此置評。
小米公司此前於2013年8月以100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上一輪融資。
從2011年推出首部智能手機以來,小米公司發展迅猛,目前已經將產品推向了新加坡和印度。這一國際化擴張計劃加上小米4和紅米智能手機的旺銷,共同幫助該公司躋身全球頂級手機廠商之列。
對比來看,現在小米的估值已經超過索尼和聯想等老牌亞洲電子公司。索尼估值為210億美元,聯想為160億美元。
另外,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小米股東DST Systems可能參與本輪融資。小米的估值也將因此超過Uber和Snapchat,這兩家公司的最新估值分別為170億和100億美元。
DST發言人尚未作出回應。
小米公司CEO雷軍去年9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米五年內不會上市。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 10月29日發布的報告,小米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較去年同期的560萬部增長兩倍多,達到1730萬部。其同期的市場份額也從2.1%增長到5.3%,同比翻了一番多。 雷軍的目標是在明年將銷量提升4倍,達到1億部。小米2013年的出貨量約為1870萬部。
根據IDC的數據,小米今年第三季度首次躋身全球三大智能手機廠商之列,僅次於韓國的三星電子和美國的蘋果公司。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小米首次面向海外發行的10億美元三年期債券受到了29家銀行的瘋搶。此次債券發行於上周結束,購買債券的銀行包括德意誌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信、高盛等。
小米此次發債吸引的銀行數量已經超過了阿里巴巴。在2013年4月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中,阿里巴巴一共吸引了22家銀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系國信證券分析師鐘正生、林虎,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自9月上旬高點算起,22省市平均豬肉價格已連續下降超過7周。特別是,至今年年中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降至201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市場不免擔心豬周期引發通脹失控的風險。不過,與前兩輪豬周期相比,本輪豬周期有兩個重要差別,決定了本輪豬價波動的幅度和持續性不足為慮:
一、與前兩輪豬周期時的經濟基本面相比較,本輪不會再出現經濟整體過熱、流動性寬松、大規模投資投入的局面,基本面決定了豬價仍然會延續一段震蕩調整期,調整後豬肉價格有望緩慢上行;二、散養戶逐漸退出、規模化養殖戶比重不斷提高,我國“豬周期”的波動性有望下降,同時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削弱了以往疫病等外生性沖擊事件對於豬價助漲助跌的影響。
基於以上兩點重要差異,我們預計本輪豬肉價格上漲周期應當在2014年底開始,持續上漲至2015第三季度達到階段性高點,豬價上漲幅度在50%左右,漲幅遠遠小於前兩輪周期。考慮到2014全年豬價對CPI同比拉動在0.1%-0.2%之間,我們大致估算出明年豬價對CPI同比的拉動大約在0.05%-0.1%之間。
2003年至今,我國經歷近三個完整的豬周期,其中前兩個豬周期持續時間分別為38個月和46個月,目前正處於第三個豬周期的下跌階段。三輪周期中,豬價波動幅度均較大,2006-2010年周期中豬價最大漲幅達到150%左右(圖1)。
圖1
圖2
豬價短期波動可以根據供需缺口和季節性因素進行判斷,但對中長期趨勢,仍需放到經濟貨幣周期的大背景里來看待。
第一輪豬周期是2003年4月-2006年5月,持續時間38個月。從經濟貨幣周期看,這一時期經濟基本面的主要特征是流動性過剩和投資過熱,經濟處於周期性繁榮階段,GDP增速保持在11%左右,2004年3季度的CPI同比一直高居在5.3%以上。
第二輪豬周期是2006年6月-2010年3月,持續時間46個月。為熨平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沖擊,政府祭出大規模刺激計劃,這一時期基本面呈現出整體過熱、流動性寬松、通脹持續上行、勞動力成本加速上升的態勢。M2當月同比增速升至30%左右,同期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逼近20%的高點。經濟過熱引發通脹持續上行,CPI和PPI分別上升至8.7和10.1的階段性高點(表1)。
2010年4月至今,豬價正經歷十年來的第三個豬周期,最低從2010年6月的14.86元/公斤上漲至2011年9月的30.41元/公斤,目前豬價回落至21.91元/千克。2011年9月豬價的階段性高點,正好對應了工業增加值同比變化的高點(超過20%),而豬價在2014年上半年跌至谷底時,工業增加值和M2 當月同比變化增速均跌落至階段性低點(圖2)。
表1 三輪豬周期經濟基本面的比較 |
||||
周期起止時間 |
周期持續時間(月) |
GDP平均增長速度(%) |
CPI和PPI波動區間(%) |
M2月同比平均值(%) |
2003/04~2006/05 |
38 |
11.03 |
CPI:0.3-5.3;PPI:1.2-8.4 |
17.50 |
2006/06~2010/03 |
46 |
11.22 |
CPI:-1.8-8.7;PPI:-8.2-10.1 |
20.12 |
2010/04~ |
- |
8.78 |
CPI:1.6-6.5;PPI:-3.6-7.5 |
15.02 |
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從生豬養殖流程來看,從能繁母豬補欄到形成商品豬的供應一般需要12-14個月,因此豬肉價格對能繁母豬存欄數往往有12-14個月的滯後反應期。2013年下半年開始,無論是能繁母豬存欄數還是生豬存欄數,都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總體來看,本輪豬周期豬價下跌持續時間夠長,跌幅夠深,養殖戶養殖虧損時間夠長,虧損夠深。因此,本次下跌周期接近尾聲之際,養殖戶無論是對仔豬的補欄積極性還是對能繁母豬的補欄積極性都並不高。生豬存欄數雖從底部有所擡升,但仍處相對較低的位置,能繁母豬存欄數則持續下降(圖3)。可見,本輪豬周期無論是從去庫存還是從去產能角度來看,都清除得足夠徹底。
圖3
不過,與前兩輪豬周期相比,本輪豬周期有兩個重要差別,決定了本輪豬價波動的幅度和持續性不足為慮:
第一個差別是,與前兩輪豬周期時的經濟基本面相比較,本輪不會再出現經濟整體過熱、流動性寬松、大規模投資投入的局面(表1)。實際上,當前宏觀經濟景氣仍然偏低,投資增速趨勢性回落,信用和社會融資擴張增速維持低位,經濟基本面決定了豬價仍會延續一段震蕩調整期,調整後豬肉價格有望緩慢漸進地上行。
第二個差別是,散養戶逐漸退出、規模化養殖戶比重不斷提高,我國“豬周期”的波動性有望下降,同時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削弱了以往疫病等外生性沖擊事件對於豬價助漲助跌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美國的生豬規模化養殖進程中汲取經驗。1960-1980年期間,美國生豬養殖業以小規模養殖為主;1980年代以後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以及飼料工業的驅動,生豬養殖專業化程度迅猛發展,規模化進程快速推進,大型豬企充當了行業整合者,通過收購及推廣“公司+農戶”的模式迅速擴大市場份額。1987年,美國生豬存欄量超過1000頭的豬場出欄量占比僅為37%,1992年上升至47%,1997年已達71%。1989-1999 年間下遊包裝肉行業集中度提升了22%,2009年生豬養殖行業前二十家養殖企業市場占有率超過70%。美國開始出現橫跨飼料生產、生豬養殖、豬肉食品生產與銷售的大型綜合集團,生豬養殖效率顯著上升,而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也分散了產業鏈各環節的市場風險,抗周期能力明顯增強。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美國豬價同比增速的波動區間日漸收窄(圖4)。
圖4
圖5
與1980年代的美國類似,當前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正日益提高。而近十年來散養戶快速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城鎮化帶來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第二代農民工(1980年後出生的進城打工青年)在擇業觀念上發生顯著改變,生豬養殖勞動強度大且回報低使其成為次優選擇。目前來看散養主體或出現斷層,未來十年散養戶有望加速退出(圖5)。因此,類似於美國1980年代以後的生豬養殖行業變化,在規模養殖水平提高,及中央收/放儲力度增大的影響下,我國“豬周期”的波動性有望下降;規模化養殖水平提高也有效削弱了以往疫病等外生性沖擊事件對於豬價助漲助跌的特性。
基於上述“變異”之處,預計本輪豬價上漲周期會在2014年底開始,持續上漲至2015第三季度達到階段性高點;同時豬價上漲幅度在50%左右,波幅遠遠小於前兩輪周期。
從去年年中開始,豬糧比價不斷下行,養豬盈利嚴重侵蝕,導致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一路下行,至今年中母豬存欄量已降至201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2010年豬周期啟動引發的通脹令人記憶猶新,如今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幅下降的情況再度出現,市場上難免存在對豬周期引發通脹失控的擔憂(圖6)。
目前,豬糧比價較今年上半年已明顯回升,22個省市平均豬糧比價在5.6的盈虧平衡點上下浮動(圖7),補充養殖規模已有利可圖,預計本輪豬周期持續時間應該不會太長。短期來看,豬價確實仍然存在上漲動力,但單純的豬周期並不會引發通脹的大幅上行。2007年豬周期啟動的同時伴隨著外圍輸入性通脹的沖擊,2010年豬周期啟動配合了當時經濟基本面的回暖,這才使得2007和2010年出現通脹飆升的現象。
圖6
圖7
展望明年,從內部因素來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動能下行,基本面不存在通脹推力;從外部因素來看,美元匯率走強,大宗商品價格不振,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存。因此,豬周期啟動“獨木難支”,難以引發通脹失控的風險,我們對明年通脹形勢持穩定溫和的態度。2014全年豬價對CPI同比拉動在0.1%-0.2%之間,而我們在前文預測過本輪豬周期豬價漲幅大致在50%左右,因此我們大致估算出明年豬價對CPI同比的拉動大約在0.05%-0.1%之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取消中國企業的高鐵招標結果後,墨西哥政府稱將補償中國企業,且允許他們參與新的高鐵招標。
路透社7日報道,墨西哥政府稱,在取消招標後將根據法律補償中國鐵建。預計高鐵重新招標將在11月末開始。高鐵新的招標將持續更長時間,以便所有感興趣的公司都能夠參與進來。中國鐵路建設集團能夠參與該國新的高鐵招標。
此前法新社報道稱,墨西哥政府7日決定撤銷授予中國企業的37億美元高鐵大單。消息公布後,昨日滬深股市高鐵基建板塊大跌。
墨西哥交通部長Gerardo Ruiz Esparza告訴Televisa network稱,墨西哥總統Enrique Pena Nieto撤消了中鐵建財團11月3日的中標結果,並決定重啟投標程序。
墨西哥交通部稱,取消中標是為“避免對投標過程的透明度和合法性出現任何質疑”,因為只有一家公司競標。
但是中鐵建今日晚間稱,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收到高鐵項目中標被取消的官方通知。
墨西哥總統Pena Nieto將在三天後出席北京APEC會議,並對中國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
墨西哥取消合同消息後,鐵路基建板塊大跌。中鐵建A股股價大跌5.5%,港股大跌5.2%。
此 前,中國鐵建牽頭的中國財團作為唯一投標方,中標墨西哥高鐵建設工程項目,成為中國公司首個基建與裝備聯合出海的鐵路項目。
該高鐵項目計劃全長210公里,將連接首都墨西哥城和克雷塔羅,最高時速達到300公里,墨西哥政府希望每天客流量達到2.3萬人。
墨西哥政府周一表示,該項目總成本為508.2億比索(37.4億美元),包括建設成本和6.6億美元的五年運營成本,該項目85%的長期融資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墨西哥政府稱簽訂合同後,這一數字將會根據通脹率、匯率和其他可變因素進行調整。
在中鐵建本周中標之前,有十幾家公司對墨西哥高鐵項目感興趣,最後只有中鐵建在截至日期前提交標書。
路透曾援引西門子公司鐵路業務負責人報道稱,該公司以及同樣對這一項目感興趣的加拿大龐巴迪公司和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曾要求墨西哥政府給它們更多時間準備競標, 但被墨西哥交通部所拒絕。
在周一中鐵建中標後, 墨西哥交通部長Ruiz Esparza表示,只有一家公司投標高鐵項目“並非不正常”,因為從全球看一般這類項目平均只有兩家公司投標。
彭博新聞社此前報道稱,墨西哥反對黨National Action Party指責說,只有中國鐵建所牽頭財團參與的這次競標最終確定的項目建造價格太高,並且墨西哥政府沒有給予其他有興趣競標的公司足夠的準備時間。 但墨西哥通信與交通部部長 Gerardo Ruiz Esparza稱,最終核定的建設成本要低於政府最初定下的預算,而且墨西哥政府去年11月就通知有興趣競標這一高鐵項目的公司進行準備了。
據華爾街見聞網此前報道,即使拿下了墨西哥高鐵項目,中國鐵建也面臨很大的財務風險。2009年,中鐵建承建了沙特的輕軌,因工期延誤虧損了41.53億元。
如果說工期是發包方出的難題,價格戰就是中國鐵路公司自己選擇擠的“獨木橋”。低價是中國鐵路企業海外拓展貫用的“必殺技”。中國最大的鐵道設備制造商之一北車能拿到波士頓地鐵項目,也沿用了這一絕招:北車報出了超低價,比競爭對手龐巴迪的出價低一半。
之所以主打價格牌,是因為中國的確有成本優勢。據世界銀行的報告,要建設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中國的成本在1700萬至2100萬美元,歐洲要花2500萬至3900萬美元,而美國加州要高達5600萬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日公布的11月PMI數據表明,歐元區經濟現16個月來最弱增長。歐元區11月綜合PMI初值51.4,創下16個月新低。德國和法國11月PMI數據也都表現不佳。分析師認為這增加了歐元區陷入新一輪衰退的風險,歐洲央行或被迫出臺更多措施刺激經濟。
歐元區11月制造業PMI初值50.4,不及預期50.8和前值50.6。歐元區11月服務業PMI初值51.3,創下11個月新低,預期52.4,前值52.3。
法國仍是歐元區經濟疲軟的代表,其商業活動連續7個月萎縮,新訂單增長以近一年半來最快速度下滑。
德國同樣表現不佳,新訂單自2013年6月以來首度下跌,受此拖累,德國商業活動創2013年7月以來最弱增長。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
“歐元區綜合PMI降至16個月新低,這增加了歐元區陷入新一輪衰退的風險。”
“法國仍令人擔憂,其商業活動連續7個月萎縮,對商品及服務的需求正以更快速度減少。德國商業活動也創去年夏天以來最弱增長。歐元區其他國家比德法兩大”核心“表現要好,但擴張速度也有所下降。”
“近來的系列聲明和刺激措施都未能重振經濟增長,決策者無疑將對此感到失望。PMI數據反映出的衰退趨勢將對歐洲央行進一步施壓,促使決策者實施更多措施以提振經濟,而不再等到之前公布的措施初見成效。”
德國:
德國11月PMI數據表明,德國私營部門產出增長進一步放緩。其中,德國11月制造業PMI初值50.0,降至兩個月低點,遜於預期51.5及前值51.4。
由於新訂單增長停滯,德國11月服務業PMI初值52.1,創下16個月新低,預期54.5,初值54.4。
德國11月綜合PMI初值同樣跌至16個月新低52.1,不及預期54.0和初值53.9。
Markit經濟學家Oliver Kolodseike表示,
“德國11月服務業活動創去年7月以來最弱增長,制造業也持續疲軟。疲弱的產出增長、持續的閑置產能和新訂單的缺乏使得德國經濟健康程度前景堪憂。”
不及預期的德國數據發布後,歐股擴大跌勢,歐洲斯托克50指數及德國、法國股指跌幅近1%。歐元/美元快速下跌。
法國:
法國11月制造業PMI初值47.6,預期48.8,前值48.5。數據表明法國制造業已連續7個月萎縮(位於50枯榮線下方),11月制造業PMI創下三個月新低。
法國11月服務業PMI初值48.8,升至三個月高點,預期48.5,前值48.3。法國11月綜合PMI初值48.4,升至兩個月高點,預期48.7,前值48.2。
Markit高級經濟學家Jack Kennedy對法國PMI數據評論稱,
“盡管增加的政府開支幫助法國三季度GDP微漲了0.3%,但PMI反映出的私營部門經濟活動持續萎縮表明,法國四季度經濟增長將繼續面臨阻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當投資者渴求收益,對無論資金投向何處都一視同仁的時候,便可以確定,他們的泡沫遲早要破滅了。英國金融雜誌MoneyWeek主編Merryn Somerset Webb認為,本周她采訪的研究機構ERIC創始人、金融歷史學家Russell Napierk就強調了這樣的觀點。
過往經歷顯示,當投資者對獲利感到絕望的時候,只要有老牌公司承諾能提供某種“真正的”回報,他們就會開始向一切這樣的公司放貸。現在油價暴跌可能就是泡沫破滅的警告。
本月27日,盡管國際油價當時已較今年6月的高位跌去30%左右,供應量占全球總量四成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還是在會上做出了不減產的決定。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提到,分析人士認為,OPEC如此決定的一個理由是要借市場之手,利用油價下跌趕走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巖油生產商。
無論是何理由,OPEC這麽做意味著他們容許油價再跌。那麽問題來了,油價跌得太低,一些采油項目會變得無利可圖,能源企業要努力保本,更何況還要支付過去發債融資的利息,違約的風險會增加。這類企業還能像過去那樣以較低的代價輕易得到融資嗎?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提到,“鉆探與開采石油的公司近些年大量投資美國的能源和頁巖氣項目,他們的部分融資得益於資本市場低成本的借貸環境。”
Webb援引數據這樣對比:十年前,“能源行業債券”在美國垃圾債市占比僅4%,如今已升至16%。油價暴跌並非沒有引起這類債市關註。和其他行業的垃圾債相比,能源業垃圾債的平均收益率急劇上升。
德意誌銀行報告指出:
“將近三分之一的”能源相關債券現在交易慘淡,被視為重組風險很高的垃圾債券。預計油價崩盤“可能產生強大的沖擊波,足以掀起下一波違約高潮。”
這樣的沖擊有沒有可能導致連鎖反應?Webb認為,以歷史水平判斷,股市等多個市場目前都被高估,債券市場的整體流動性受到質疑,銀行眼下也有一些無法在市場拋售的貸款。所以應該還不會波及其他市場。
摩根大通的能源業高收益債券分析師Tarek Hamid估計,未來幾年,最多有40%的能源業垃圾債券發生違約。他認為,40%是違約的上限,能源企業可以采取削減開支等措施避免破產。而即使這類企業采取措施,如果國際油價未來三年仍處於或低於每桶65美元,上述垃圾債的違約率也會在20%-25%。形勢將很嚴峻。
但加拿大皇家銀行(RBC)的市場分析師統計美國各大銀行的財報數據後認為,油價暴跌不會對這類銀行產生很大影響:
“就投資組合的集中度來看,我們認為,前20大銀行持有的能源相關貸款風險是可控的。預計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可能抑制一些經濟體的貸款增長,因為那些經濟體持有大量石油業的風險敞口。但總體而言,美國大銀行並沒有實質性的相關風險。”
雖然能源相關的貸款在各大行持倉中占比很少,但絕對值很高。RBC的分析師指出,摩根大通的這類貸款風險價值高達470億美元,花旗為452億美元。不過,銀行還有一些消費者相關的風險,消費者會因為汽油價格下跌受益。RBC的分析師說,在貸款增長和利率上升的推動下,相信整個銀行業會是油價下跌的受益者。
Webb認為,本世紀次貸危機給大家的教訓是,某個市場的恐慌會迅速蔓延到不相幹的市場,因為投資者那時渴求流動性,他們會連高質量的資產也拋掉。
一位債券交易者也這樣告訴《金融時報》:
“垃圾債市場的危險被忽視了。債市早就有危險,它雖然發展緩慢,卻無疑會在市場最薄弱的環節開始爆發。”
以下可見RBC根據美國各大行財報總結並估算的石油與天然氣貸款風險敞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希臘總理薩馬拉斯沒能在周二為其支持的總統候選人獲得足夠多的票數,這讓希臘離提前選舉又近了一步。
在周二的第二輪投票中,希臘300名議員中有168人投票給了薩馬拉斯支持的候選人Stavros Dimas,這低於200票的要求。雖然較12月17日第一輪投票時的160票高出8票,但是薩馬拉斯還是沒能吸引足夠的反對黨議員投票給Dimas。
現在,市場將目光轉向12月29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投票。屆時,薩馬拉斯將需要180票來讓Dimas獲選。如果失敗,希臘國會將被解散,並舉行提前選舉。希臘提前選舉的可能驚動了歐洲市場,讓人回想起2012年的希臘債務危機。當時,希臘險些退出歐元區。民調顯示,反對黨Syriza很可能在提前選舉中獲勝。
Syriza要求希臘放棄財政緊縮和改革。由於希臘特殊的選舉法,如果Syriza在提前選舉中獲得最多票數,其將在議會獲得額外的50個席位。這將進一步增強該黨派的實力。
關於Syriza,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它不是一個真正的政黨,它是一個聯盟。舉例來說,盡管Syriza不希望放棄使用歐元,但其聯盟內部的左派團體希望希臘退出歐元區。
Syriza的經濟政策可以追溯至希臘與“三駕馬車”(IMF、歐美委員會以及歐洲央行)之間的諒解備忘錄。該諒解備忘錄給希臘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變革,例如公共板塊支出的大幅減少,而Syriza希望將政策協議撕毀。
雅典大學法律和經濟學助理教授Aristides Hatzi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在12月29日的最後投票中,投票給Dimas的議員數量可能增加5名。政府最多能獲得175票,不過,如果其堅持支持Dimas將使得這變得十分困難。
在第二輪投票後,薩馬拉斯表示,
我希望在最終一輪投票中,我們能避免危及國家。提前選舉對希臘來說是危險的。
Eurasia Group risk consultancy歐洲分析部主管Mujtaba Rahman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市場已經看到了明年的提前選舉以及Syriza主導的政府會帶來的問題。
由於政局不穩定,希臘已經無法從國際資本市場上獲得借款,而如果左翼政府上臺後選擇就經濟改革問題挑戰歐盟委員會和IMF的話,希臘脆弱的經濟複蘇很快將不複存在,為歐元區經濟複蘇蒙上陰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福布斯中文網今日從投資圈獲悉,大眾點評即將完成規模逾8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對象包括現有投資人、戰略投資者以及一些大型基金機構。
O2O行業本月高額單輪融資頻頻發生。12月9日,滴滴打車宣布,公司獲得新一輪超過7億美元的融資,由淡馬錫、DST、騰訊領投。本周一,多家媒體稱美團完成新一輪7億美元的融資,領投方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盡管當天下午紅杉中國表示,他們並沒有領投本輪融資。
福布斯中文網稱,這些融資案意味著2015年將是O2O行業各家跑馬圈地的一年,競爭態勢將趨於白熱化。
本月早些時候,大眾點評宣布戰略入股餐飲管理軟件供應商食為天信息,投資後在食為天信息的持股占比將超過10%。
大眾點評首席戰略官姜躍平表示:此次戰略投資食為天信息,將做到線上攬客即能線下達成交易。即大眾點評通過核銷、訂座、點菜、預訂、外賣、驗券、CRM等自身的線上數據與食為天信息完善的線下數據系統實現互通。
華爾街見聞網站今年2月介紹過,騰訊正式宣布以4億美元戰略入股大眾點評網,占股20%,雙方將共同打造中國最大的O2O生態圈。此外,據彭博商業周刊,騰訊內部匿名人士透露,協議中還有一個5%的option(選擇權),即騰訊在一年內有權按照大眾點評在海外上市後的IPO價格增持5%的股份。
“點評要獨立發展,一定會獨立IPO”,大眾點評創始人兼CEO張濤在騰訊入股當天的活動現場稱,盡管確切時間點尚不方便披露。
在騰訊戰略入股之前,大眾點評已完成四輪融資:2006年紅杉資本的首輪100萬美金投資;2007年Google帶來的400萬美金投資;2011年4月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和光速創投1億美金的投資;以及在2012年紅杉資本等機構追加的第四輪融資6000萬美元。
業界普遍的觀點認為,騰訊此次收購大眾點評網是為了彌補線上、線下(O2O)戰略的短板。根據騰訊的O2O路線圖:依托微信、手機QQ等社交鏈來實現快速 滲透,占領線上互聯網入口,獲得海量流量;在微信支付推出之後,建立了自己線上線下的交易閉環系統,激活現金流;通過這樣的布局,騰訊希望將線上龐大的用 戶資源引入到線下最終實現消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油改今年將會“大動”,上遊勘探開發和一些大企業的天然氣進口權有望部分放開,兩大石油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將深化。
最近石油領域的改革舉動頗多,元旦期間中石油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新疆率先破題。
華爾街見聞昨天提到,1月1日,中國石油新疆銷售分公司正式改名為中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企業性質隨之從央企駐疆分公司改為自治區國資委監管的國企。新疆本地註冊後的中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將與新疆本地涉及油氣的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同為自治區國資委監管的新疆能源集團以及新疆投資集團,有望成中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在疆合資合作的目標夥伴。這意味著中石油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前邁出一大步。
隨後,中石化銷售公司增資引進投資者一事獲得發改委和商務部批準。此次中國石化銷售公司引入的25家機構囊括了國內資本圈的核心力量。既有大潤發、複星、新奧能源、騰訊、海爾、匯源等9家產業大腕,也包括了嘉實基金、工銀瑞信、華夏基金等公募巨頭,以中國人壽和生命人壽為代表的4家險企也成功入圍。
值得註意的是,在中石油新疆啟動混改的前一天,也就是12月31日,國家能源局內部通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接任國家能源局局長。上證報提到,這似乎暗示了新疆在新一輪能源改革中的主戰場地位。
昨日A股市場“煤飛色舞”,能源板塊暴漲,有2/3的能源股漲停,包括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