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月二十三日,為了這一天,陳沖等了將近半年。 接了行政院長這個位子,就像是接了兵敗如山倒的部隊,施政滿意度節節敗退;國內經濟成長率居然到了保一%的地步;證所稅風波,股市成交量創一個月來新低,四百六十八億元;加權指數在一個月內,兩度幾乎跌破七千點整數關卡……,讓陳沖喘不過氣來。市場氣氛也悲觀到了極點! 二十三日台股開盤跳空大漲近一%,市場譁然,都在問「漲真的還是假的?」一位資產上百億元的大戶林先生自問自答著,「國內經濟前景不好,美國好像穩住了,誰知道財政懸崖或是歐洲的情況有沒有變化?」看了一下,他選擇靜觀其變,先看政府玩什麼把戲再說。《商業周刊》顧問楊燿宇的朋友,選擇獨壓基本面不錯的漢微科,也正是目前台股股后,他轉述朋友的看法,「反彈行情要求獲利,要從有基本面,有業績的股票下手。」 這一波來得突然的行情,大戶、中實戶甚至是散戶,多數人看不懂政治、經濟利空不斷,股市在漲什麼?加權指數漲了五百點,依舊選擇壁上觀。 時間:11月23日早上9點主角:中實戶嗅出不尋常台積電、中鋼單筆買單都超過千張 二十三日當天,九點一到,眼前原本一片黑壓壓、死寂的螢幕,一個個紅色、綠色的數字快速的跳躍出來,很快的填滿了螢幕。很不尋常的,台積電、中鋼等股票的單筆買單都超過千張、百張,這是過去一個月來罕見的現象。很快的,這股買氣蔓延到金融股與集團股。像是一片乾旱已久的樹林,有人撒了一把火種,快速的到處燃燒。台塑集團、遠東集團、鴻海家族旗下的股票,股價跟成交量都正快速的上漲與增加中。 不尋常!在市場上待得夠久的人都敏感的嗅出,這個盤有人在點火。「哪個主力在拉?」中實戶張小姐說。「盤中直線拉上來,標準的主力操作手法,軋空單也軋空手。」楊燿宇觀察,「政府進來做多,不要輕忽這一段行情。」就在這天來臨前不久,一堆中實戶由於市場融券額度不足,還到處向大股東借股票來放空,空頭囂張到極點,這也是這個盤豬羊變色的重要轉折因素。 時間:11月23日早上8點半主角:代操基金經理人接到簡訊,被下令要買五億元股票 實際上,在開盤之前,一條條電話線傳出了多頭攻擊的指令,展開今年以來最大的攻擊訊號。根據四大基金、代操基金那邊來的訊息,這一波多頭的總司令,就是陳沖! 二十三日早上八點半,窗外下起不大不小的雨,一位投信負責政府代操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張先生,一邊聽著研究員報告拜訪公司的情況,眼睛還不時掃向手邊的兩支手機。這時,搭載中華電信門號手機的簡訊聲響起,他快速的打開看了一下簡訊,抬起頭與坐在斜前方,負責公司基金資金控管的陳先生快速交換眼神後,迅速收起桌上的筆記本,直奔操盤室。 「買進五億元股票,」如同○○七情報員接到指令一般,這是他們這一次接到的任務。他們必須在距離開盤不到三十分鐘的時間內,快速決定買進標的與張數,還要通知公司的風險控管中心簽核放行,他們才能進場下單。標的是台積電、中鋼、台塑等,不是權值股就是高價股,符合指令上的要求。 這個場景中,下指令的人是國內公務人員退撫基金、郵儲基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接受指令的是代操基金的投信,與基金操盤人。 跟政府代操基金交手四、五年的某投信基金經理人陳先生觀察到,「這一波是政府主導的戲碼。」他跟幾位政府代操基金經理人,私下交換意見後發現,「政府布局股市超過半年。」政府的謀略是把大盤指數撐在七千點,另一方面則收回績效不彰的代操資金,然後再重新投入市場,而且限縮不得買股本小的公司,「擺明了就是只准買權值股、高價股和高殖利率股。」想要用集中資金的方式,「你看,只花了兩百億的錢,拉抬幾檔權值比較重的股票,大盤就上來了,這種高招只有陳沖做得出來,」陳先生說。 這些基金經理人還私下抱怨,自己已經變成接單的營業員,四大基金利用代操條件限制,限制代操基金只能買類似「台灣五十」、「就業九九指數」中的股票,基金經理人只要分配買進的張數就好,「我們只是政府基金的棋子,按照政府安排的步驟去買股票,」陳先生轉述著說。 陳先生口中所說的步驟,中實戶楊先生也觀察到了。一、先利用外資,大力買進融券張數比較高的如中鋼、奇美電,讓放空籌碼回補,買盤增加。二、緊接著四大基金自行操作。三、代操資金陸續進場點火跟進,營造股市全面上漲氛圍。四、吸引市場中實戶買盤進場。這是經過盤算規畫出來的拉台股四步驟。 時間:6月以來主角:行政院長陳沖台股三度跌破七千點,都下令護盤 一齣政府布局長達半年的戲碼,選在二十三日登台上演,總司令是陳沖,指揮官是財政部長張盛和,配合演出的有金管會、期交所、主計總處、四大基金等。十一月二十三日,各大媒體刊登出「張盛和說台股七千點是好進場時機」,就是股市上漲的「發動訊號」,政府萬事俱備擺明就是要拉抬股市,很可能是一波延續到農曆年前的紅包行情。 幾個關鍵時間,證明了政府從六月份開始「護盤」。 第一個關鍵,力守七千點大關 今年股市從三月二日的八千一百七十點下跌迄今,一共有三個交易日收盤指數跌破七千點,分別是六月四日、七月二十五日與七月二十六日。這三次,代操基金都接獲四大基金要求進場買股指令,確定七千點不能跌破的證據。 陳先生記憶猶新的說,當時公司負責代操基金操盤的基金經理人,已經坐上南下的高鐵準備拜訪公司,突然收到四大基金的買進指令後,只好提前在新竹下車,搭車回台北操盤。 第二個關鍵是,「做大」成交量 半年來,台股成了冷凍庫,這在曾經當過台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證交所)董事長陳沖的眼中,可是了不得的大事。陳沖清楚,股市單日成交量七百八十三億元,是證交所的損益平衡點,成交量如果長期低於此數,證交所營運將出現虧損,勢必要走上緊縮開支一途,減薪、裁員都是可能的方案。 如果把證交所比喻為賭場的莊家,一旦莊家經營不下去,賭場遲早要關門大吉,政府繼續推動的證券交易所得稅,馬上就不見了。 十月三十日,台中某券商營業員上吊自殺;十月底,券商公會統計,有將近八百名營業員離職,萎縮的成交量,額度做不到,讓營業員連底薪都領不到。把成交量「做大」,成了挽救證交所,兼具提升稅收與增加總統馬英九聲望的關鍵工具。 陳沖是馬英九唯一信任擅長控盤,挽救台股的得力幕僚,不會有人比他更心急。陳沖是如何點火這一週大漲超過五百點的行情? 「盯著美國經濟數據,」曾經與陳沖一起開會,討論如何護盤的四大基金成員之一的人,轉述了陳沖對護盤的看法。 「院長(陳沖)說了,外有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內有GDP成長率要保一困境,還有總統堅持要推動證所稅,」要拉抬台股談何容易?透過一次次的召開行政院院會,與視訊會議,定出了守住七千點、成交量滾到超過八百億元,挑戰八千五百點,還要不畏艱難全力推動證所稅的四大基調。 市場甚至有評語,陳沖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行政院長,但絕對是一個絕頂厲害的控盤高手。 時間:11月19日當週主角:四大基金成員重要股票已用視訊,講好目標價 十一月十九日,這是關鍵的一週,證所稅是否能執行,全國討論得沸沸揚揚,罷免馬主席,甚至是連市場賣菜的歐巴桑也都反對證所稅實施;拉抬股市,轉移焦點成了為證所稅解套的工具。 「可以進場了!」接到指令的四大基金成員轉述說。陳沖電話通知張盛和,讓張盛和按照之前規畫的操作計畫,通知四大基金進場護盤。 這一些成員早就透過視訊會議與手機,把幾檔重要股票的K線圖攤出來,直接畫上目標價。陳沖是貓頭鷹,表面上平靜不動,實際上卻細細觀察市場變化,心中也擬好了作戰計畫;一旦行動,如同法國狼一樣的敏捷,一出手就要咬獲獵物,大盤連漲八日(編按:計算至十二月四日),誰也想不到的狠準操盤手法。 十一月二十三日,只是政策護盤的開始,會選擇這一天來發動攻擊,是緊盯著國際情勢與盤勢的陳沖,預期到美國公布的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下降、中國經濟觸底回升、主計總處會上修國內GDP成長率、MSCI調整權重、期貨重新起算,與週五是個「變盤」的好時點。在諸多的因素加總下,讓這一天,成了扭轉台灣股市的大日子。 張盛和說,「還有三千億元伺機進場,」「漲到八千五百點,不是不可能。」股市最重要的銀彈,政府已經準備好了,就看要怎麼發射而已。 而依照政府準備發包的委外代操基金估算,「從十二月份到明年元月份,至少會有超過千億元的資金準備等著進場,」一位擔任代操基金審查人員的L先生說。而從資金進場的時間點計算,行情至少有機會持續到農曆年前。 摩根JF台灣金磚基金經理人葉鴻儒認為,外資若持續進場,台股將持續轉強。統一證券認為,從外資在台指期十一月底未平倉淨額達一萬六千餘口來看,外資心態偏多。 既然這是一場布局半年的大戲,好戲上演,照理應不會演個一、兩場,就草草下台。連拉數個交易日大盤,是否只是曇花一現?還是會持續走高?目前還是投資人關心的話題,陳沖能否讓政府施政滿意度回升,證所稅能不能在減少罵聲中上路,就要看這位多頭總司令這次的攻擊,能不能夠真正振奮人心。 【延伸閱讀】陳沖操盤,3大指揮攻擊手法 手法1每日簡訊通知各單位投入金額、標的例如單一基金買進金額5億元或10億元,標的鎖定高價股、權值股或高殖利率股 手法2每日清楚規畫目標價位、張數例如中鋼當日總買進張數要超過7,000張,或台積電總買進張數要超過1萬張等 手法3收盤檢討戰果當日績效要超過大盤漲幅,對操盤績效持續3個月不彰的代操基金,考慮提前解約 整理:吳美慧 【延伸閱讀】連8個月利空籠罩,陳沖撒銀彈,6交易日漲近500點! 總司令:陳沖下達指令1.大盤不得跌破7,000點2.成交量不得少於783億元3.挑戰8,500點4.全力推動證所稅過關 指揮官:張盛和下達指令1.公股行庫、4大基金進場2.引導壽險資金進場3.不得買進股本10億以下公司股票,集中火力攻大型股、權值股 金管會:1.開放現股當沖,增加當日成交量2.公布保險業投資不動產新限制,把4,000億元到1兆元資金引導到股市期交所:推出週台指期貨選擇權,讓股市老手或外資,在期貨與現貨市場操作獲利主計總處:釋利多,上修今年GDP成長率預估至1.13% 多頭大軍:前鋒與後發部隊:4大基金輪流扮演突擊部隊:國安基金 攻擊流程:1.4大基金9點一開盤,進場買股票2.委外代操資金,9點10分後陸續進場或尾盤做價3.委外代操資金以外資身分進場 3/2 財政部拋出復徵證所稅議題,大盤連3天重挫,跌破8,000點4/26 行政院公布證所稅方案,股市氣氛更低迷5/1 政府宣布調漲電價,為台股再添不利因子7/25 立法院通過明年開徵證所稅,指數跌破7,000點10/23 民眾對施政無感,總統馬英九滿意度13%10/31 主計總處今年第9度下修全年GDP成長率至1.05%盈正案爆發,政府下令清查代操部位進出,台股再受利空襲擊11/8 財政部公布前10月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3.7%11/19 傳出政府基金將禁買F股、小型股等,導致F股公司股票跌停11/30 融券餘額達81.31萬張,創近2年新高,借券賣出餘額飆增440.3萬張,市場雖大漲放空氣氛仍濃11/22 7,105.76點市場氣氛低迷,行政院隔天點火,發動多頭攻擊11/307,580.17點大漲474.41點單週漲幅全球第1 資料來源:財政部 整理:蕭勝鴻、吳美慧 | ||||||
| ||||||
這是一場用五百萬台電視大軍,單挑二億四千萬台市場的戰爭! 十二月的第一天,資訊月在陰冷濕寒的天氣中展開,原本預計會跟今年景氣一樣冷的現場,卻意外吸引了破十二萬的人潮。會中最大的亮點,不是智慧型手機,也不是平板電腦,而是電視。 鴻海引爆價格戰預計全球可賣百萬台電視 引爆點是,鴻海近期在台灣推出不到新台幣四萬元的低價六十吋電視。為因應戰爭,奇美電、索尼(Sony)推出八十四吋高解析度電視,畫素是當前Full HD電視四倍,樂金(LG)展出全球最薄、僅有四釐米厚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電視,要與鴻海一較高下。 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統計,預估今年全球所有電視的總出貨量約為二億四千萬台,自二○○四年以來,每年都呈現正成長,去年首度出現○‧三%的出貨跌幅,原本預計今年將再出現零成長,整體產業看似進入停滯期。 但這攤死水,在鴻海推出六十吋低價大電視的衝擊下,瞬間活絡。根據高盛報告,鴻海在台灣與電信業者綁約的策略奏效,一個月內可望賣出一萬台,拿下台灣一○%市占率。在全球,業界預估可望賣出百萬台。這個速度,比鴻海內部原先預期的還要高出四倍,也徹底打亂了整個市場結構。 「就像是被隕石打到一樣,『轟』一下世界就變了,」一位全球第二大電視代工廠高層苦笑著坦承錯估形勢,在當前大尺寸面板以五十五吋為主流的狀況下,原本業界認為六十吋不過是郭台銘為了拯救夏普(Sharp)、去化庫存的手段,但沒想到卻被開闢出一個意外的戰場,逼得所有人面臨跟進與否的兩難抉擇。 韓廠紛降價還擊只賣二萬五,最後淪窮忙 場景拉到美國,樂金、三星(Samsung)等韓系品牌已得降價因應。樂金五十五吋高畫質LED電視從一千六百五十美元殺到八百九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五千元),砍了將近快一半;三星六十吋同類型產品原本售價高達兩千美元,目前也降到一千八百美元左右,預估今年第四季會降到一千美元以下。「沒辦法,一定得跟著砍,」該高層無奈的說,十二月照理說已經進入面板淡季,原本價格就在降,鴻海又出手擾亂戰局,表面上雖不至於虧損,「但一定賺不回折舊,到最後大家就是窮忙一場!」 場景再轉到北京,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八‧五代廠裡,一群工程師正沒日沒夜的窩在研發室,想辦法因應鴻海的六十吋低價電視對策。 早在半年前,他們就已經把尺寸拉到一百三十吋,甚至兩百吋,但良率問題始終無法突破三成。眼看著鴻海挾著夏普一下子解決了技術障礙,在台灣、北美打開了市場,接著還要聯合創維、海爾大舉進逼。 鴻海即使把十代線的產能全開,一年也只能生產出五百萬台的六十吋面板,對比全球所有電視一年二億四千萬台市場,不過是二%的市占率,對比第一名三星全球高達二三%的市占率、第二名樂金也有一二%,幾乎是像小石子般微不足道,為何會造成如隕石般的衝擊? 「這就像一刀兩刃,跟進,等於是自廢武功;不跟,難道眼睜睜看著鴻海創造出一個新的市場?」WitsView副總經理張小彪,點出對手們的心情。「一旦六十吋變主流,等於宣告十代線以下廠房都得跟著轉,」一位電視代工業者點出六十吋低價電視造成的衝擊。 現在,全球只有夏普有一座十代廠。夏普十代廠和八‧五代廠比較,因需求量小,估計材料成本將多出一倍。原本這是夏普在市場上的劣勢,但鴻海卻以高度垂直整合能力把成本再壓縮,推出的電視價格比市場還低一半以上。 市場應另起戰線串聯八‧五代廠對抗鴻海 鴻海闖出了個新市場,「其他人不是切不出六十吋的規格,但十代線是經濟效益最高的,」該業者說。以當前主流的八‧五代廠來看,一條產線可切出六塊五十五吋玻璃基板,但六十吋就只能切出二至三塊;而十代線最高卻可以切出八塊六十吋玻璃基板,效率高出三倍。 「友達嘗試要用六代廠去做,花了很大的力氣,但……,很難啦!」該業者說。其他人也不可能立刻去蓋十代廠,因為這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面對鴻海的來勢洶洶,其他業者無法在價格上競爭,只能想辦法再拉高規格,以八十四吋超高畫質或3D電視應戰。然而,「這只是技術力的展示,不見得貼近消費者的需要,」張小彪認為,噱頭過後,藍海又將變成紅海,反而可能造成消費者在換機上的觀望效應。 一位電視代工業者認為,現在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不要與鴻海在六十吋上正面對決,用八‧五代廠,去做五十五吋或五十八吋的面板,然後再想辦法把價格壓低。以全球總共有十座八‧五代廠來看,對比鴻海一家十代廠,應該可以靠數量重新取回優勢。「十隻獒犬咬一隻獅子,不見得打不贏,」該業者說。看來,這場電視大戰,才剛剛開始 。 |
2012年12月17日 19:10 更新:
蘋果週一在美股開盤前再度大跌,跌破500美元大關。
蘋果最大的供應商鴻海週一收盤暴跌5%。
2012年12月17日 11:41 原文:
蘋果上週日晚透露,iPhone5週五登陸中國後,三天內已出售約200萬部,成為在華推出的最暢銷iPhone產品。但華爾街看跌蘋果的趨勢未受到影響,有增無減。
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週日的聲明中評價
中國消費者對iPhone5的反應令人難以置信,創造了進入中國以來首個週末的最高銷量紀錄。
蘋果10月-12月的iPhone5月產量已經增加了45-50%。這種增長高於對蘋果的預期,這就是為什麼第一季度減少訂單的原因。
日經新聞週一報導,因iPhone5需求疲弱,蘋果公司減少了本季度的部件訂單,其中LCD觸控面板訂單幾乎減半。這是蘋果失去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又一跡象。
| ||||||
窮忙已經夠悲哀了,絕對不能窮到連未來都不敢想,新年開始,就從擬定賺錢計畫,作為擺脫「窮忙」的第一步吧! 只要心懷夢想、戮力前進,不論是存股、置產、買基金、跑業務,還是創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計畫,創造自己的獲利方程式。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林心怡 研究員‧蔡曜蓮晚上十一點,三十七歲的中國人壽處經理鄭景杰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他走進美式豪宅裝潢風格新居,放下公事包後,輕輕推開房門,靜靜地望著才四個月大寶寶熟睡的臉龐。孩子輕盈的酣聲,勝過所有最美妙動聽的紓壓音樂,讓他白天工作長達十二小時的勞累一掃而空。 擁有一個家對大多數的人是理所當然,對鄭景杰而言,卻是從十六歲開始,奮鬥了二十幾年後,才掙來的成果。 「我上高中時,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另組家庭,留下我們四個小孩相依為命。」鄭景杰語氣平靜地說,「他是個負責任的父親,總是盡他所能定期給我們生活費。但那畢竟是一個沒有父母親陪伴的家庭,過年過節無法與父母親團圓吃飯,無法與父母聊天,分享心事,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在缺乏雙親呵護環境中長大的鄭景杰,一直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這個渴望,使他從青少年開始就比別人早熟,懂得為未來做規畫,為他心目中的家擘畫出具體的輪廓。 過去二十幾年,鄭景杰按照他心目中家的藍圖,一塊接著一塊在他人生的畫布上拼貼完成。如今,鄭景杰不僅以上千萬元代價買進新北市新店區的新家,每月存保險與基金的金額已經高達十二萬元,「有二至三張保單都繳完開始領回現金了,原本設定三十六歲前擁有五百萬淨資產的目標不但順利達陣,還大幅超前,而我下一個計畫就是十年後,即四十六歲,每年有四十萬元被動收入進帳,看來也不難達成!」儘管經濟不景氣,讓許多人大嘆人生「計畫趕不上變化」,但其實只要有計畫地投資理財,「十年存五百萬元」並不是件登天的難事。專精企管顧問總經理葉崇琦就如此試算,假設一個月薪三萬八千元的二十五歲年輕人,每年調薪率三%,每月扣掉固定開銷一萬五千元後,把存下來的錢都拿來投資年報酬率八%的理財商品,十年後,經過複利試算可以累積到五一○萬元的資產。 被猶太人視為致富聖經的《塔木德》法典有言:「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也不要被命運所左右。」為人生制定財富計畫,就是扭轉命運的最關鍵起點!鄭景杰以自身的例子充分證明這一點。 只要持之以恆 笨儲蓄也能累積大財富 問題是,大部分窮忙的年輕人開始制定人生財富計畫時,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錢太少,根本無財可理,怎敢奢談十年存五百萬的計畫?」不過,對鄭景杰而言,錢太少一直不是他制定人生財富計畫的障礙。「求學時,我曾經下課後在麥當勞打工,然後去便利商店值大夜班,清晨再去送報紙,每天睡不到四小時。」此外,為了強迫自己儲蓄,他不但在十六歲時就自己買保險儲蓄,還在十九歲、二十一歲各添購一張保單。 別小看這張才月繳二千元的郵局壽險保單!從十六歲開始繳,繳了十年期滿之後,這張保單現金價值達近三十萬元,為鄭景杰希望二十六歲前存百萬元,奠下良好基礎。 這一張儲蓄險保單,還成了鄭景杰財富計畫的最重要試金石,在十九歲至二十五歲間,他陸續買進四張終身還本型的儲蓄保單,隨著薪資的成長,擴大保額,逐步增加月繳金額。「利用保單強迫儲蓄或許是個笨方法,但對當時年輕的我而言,只能全力投入工作,沒多餘時間吸收太多投資理財知識,又深怕自己流血流汗賺來的錢虧掉,這似乎是唯一最適合我的方法。」鄭景杰說。 只要認真學習 就能讓收入更上一層樓 當過短暫的工程師,進入中國人壽工作後,鄭景杰把自己的故事當作活教材,獲得不少客戶的青睞。二十六歲那年,他在中壽的年薪加獎金正式突破百萬元大關,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把呆儲蓄轉變為聰明投資,花不少工夫研究基金與股票,並著手制定下一個十年的財富計畫。 「我的股票做得不怎樣,總結下來只有小賺,但基金卻大有斬獲,這可能與我的個性、興趣與專業素養有關!」喜歡閱讀國際財經新聞的鄭景杰在基金投資上,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獲利道路。 「我先從國際財經趨勢研判值得投資的國家或地區,然後找出長期績效在前面四分之一的基金,從中篩選標的。」「選定標的後,接著我把準備投資的基金過去五至六年的平均淨值算出來,低於這個淨值就開始定期定額買進,如果帳面虧一○%以上,就加碼買進,然後在獲利二○%後,分批退場!」這個方法使鄭景杰締造了基金投資常勝的紀錄,如今三十七歲的他,每月基金扣款達六.五萬元,甚至高於每月保費的六萬元。而深諳基金投資之道的他,又成為鄭景杰爭取客戶的一項利器。本業與投資的完美結合,讓他的收入更上一層樓。 保險與基金成為鄭景杰的雙引擎,得以讓他的財富累積加速前進。這個昔日沒有父母庇蔭的窮小子,十六歲立下二十六歲要存一百萬元的十年財富計畫,大幅超前目標。 接著第二個十年計畫:三十六歲前存五百萬元的目標也順利達陣。「下一個十年,也就是在我四十六歲前,我為自己立下了每年被動收入四十萬元的目標。再下一個十年,也就是我五十六歲時,我希望每年的被動收入達二百萬元,晉身財富自由的境界!」鄭景杰表情認真地說。 多數人財富累積的關鍵,取決於其對財富究竟有多渴望!有「韓國全民理財教練」之稱的高敬鎬在其著作《四本存摺穩穩賺、小錢也能變大錢》一書曾說到,「對錢的迫切度」愈強,搭配有效率的投資理財方法,小資階級也能打造自己的「財富加速方程式」。 只要敢作夢 就會有決心掃除障礙 在部落格分享自己「如何以一個月薪僅有五萬元,卻能每年存一百萬元」的存股達人雷浩斯指出,年輕時強烈的賺大錢動機,是翻轉命運的最重要起點。 雷浩斯出身單親家庭,由母親開家庭理髮店一手帶大三姊弟。企圖要靠「股市投資」致富的他,花了八年的時間,從月薪五萬元的上班族,靠著計畫性地存股與波段操作,累積近八百萬元的淨資產。 現年三十三歲的雷浩斯在還沒成為專業投資人前,也曾經是個月薪三萬二的上班族。儘管收入有限,雷浩斯仍為自己的未來訂下「每年存一百萬元」的理財計畫。從事美術設計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若單靠薪水實在很難達成,因此他先設定五年內成為「股市達人」的目標。 為了累積更多資金,除正職之外,雷浩斯兼職當起補習班電腦老師,並努力接Case(案子),每月多賺二萬至三萬元不等的外快。住桃園的他,不花錢買車,把每月生活開銷控制在一萬元之內。但光是這樣,平均每年也僅能存下五、六十萬元,離他的年存百萬元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把這五、六十萬元變大成為一百萬元,就成了雷浩斯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剛開始,他師法價值型投資人,但因資金部位太小,累積效果有限,於是把一半的資金轉作選擇權,希望以長、短線分進合擊的方式,加快財富累積。 然而,事與願違,操作選擇權短進短出半年下來,不僅以小虧收場,還使工作分心,浪費了不少可以兼差的時間。反觀,一開始做的長線投資部位億豐與中碳,報酬卻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豐碩,高達四○%,遠遠超過原本一年設定只賺一○%報酬率的目標。 只要擬好操作策略 長抱價值型股票也能賺錢 從這個過程中,雷浩斯學到了「價值型股也很有機會追求每年二○%以上報酬率」的操作心得,進而修正計畫,決定把所存下來的錢投入價值型股票。 不要小看每年二○%的報酬,以「七二法則」(七十二除以每年報酬率,即得出投入資本翻倍所需時間)計算,等於每三.六年資產就會翻倍。每年投資五十萬元買價值型成長股,如果連續五年報酬率都能到二○%,五年後就會增加至五七五萬元。 「挑得對、買得便宜、擬好操作策略,才是長抱價值型股票能賺錢的重要祕訣。」雷浩斯說。選股上,首先,他會選擇三至五年內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一二%至二○%、現金殖利率四%以上的標的,除了年年穩健獲利,公司也最好是處於該產業恆久不變的龍頭地位。 他認為,即使是「零成長的公司」,ROE在一二%以上就算很不錯,這以中華電為代表。至於台積電這類仍兼具成長性的公司,ROE就可以抓在一五%至二○%。 此外,雷浩斯也會以企業「盈餘品質」(又稱:營業現金流對淨利比 營業現金流量╱稅後淨利)作為觀察指標,一般來說,最好大於一○○%,代表自由現金流量充沛,不過考量部分公司在獲利成長時,也需要一定的資本支出,而導致現金流量產生負值,因此設定最低不得低於六○%。 由於當中遭遇金融海嘯,使雷浩斯「每年從股市賺二○%」遭到不小打擊,但堅信價值投資原則的他,仍把當時身上所剩的約一百萬元現金存款,逢低加碼大統益、中碳、中華電、台積電等股,這個加碼動作得以讓他享受豐碩的報酬。 雷浩斯認為,挑到好的股票可以抱個三、五年不成問題,但切記不要貿然一次性重押,最好分批進場,才能降低投資風險。買進以後仍要定期檢視該公司的財報變化、產業趨勢,只要買進的理由沒有消失,就可以長線投資,賺取複利成長的報酬。 雖然與原本設定「五年存五百萬元」的目標出現一點落差,雷浩斯終於在第六年達陣。而出社會這八年多來,他在股市投資的規模已超過八百萬元,這種規模是大部分月領四至五萬元的上班族可望而不可即的。 只要放下心理負擔 交點手續費存基金,更能專注本業雷浩斯證明了只要有足夠的專業投資知識,即使是月薪四至五萬元的上班族,要在出社會第一個十年,即「三十五歲前存五百萬元」並非癡人說夢。但是,許多人看到瞬息萬變、波動劇烈的股市仍望而生畏,加上投資專業知識門檻較高,更加卻步不前。 如果你是屬於這樣的人,或許可以仿傚林祺詠,交點手續費,把投資專業及心理的負擔交給專業經理人去操心,用更高度視野管理自己的財富,就能專注於工作上。 今年三十歲、工作資歷僅六年就累積四百萬元資產的林祺詠,目前擔任先鋒投顧的協理。去年上半年基金部位還有二百五十萬元的他,下半年已經將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基金贖回,目前手上持有的,還有瑞萬通博中國星與利安越南兩檔股票型基金,即使越南績效尚未繳出漂亮成績單,他仍看好亞洲、東協未來的投資機會,持續觀察今年可以加碼的布局時點。 林祺詠就讀大學時就立下「三年內存百萬元」的目標。退伍後進入職場,他把目標鎖定在有機會「挑戰高薪」的業務工作,最後選擇進入投顧業,從月薪三萬五千元的基層基金業務員開始做起。 他將薪資所得分為三個戶頭,三分之一(約一萬五千元)拿來定期定額買基金,另外的三分之一存下來當生活預備金,剩下的三分之一則用來支付生活開銷與孝親費用。所以實際上他幾乎每月存下三分之二的薪水。 投顧業的高年終獎金,使林祺詠「三年存百萬元」的計畫順利達成。因為,除了工作第一年年薪六十萬元以外,第二年開始薪資就已達到上百萬元的水準,加計三年定期定額基金投資年化報酬率約六%至八%,僅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林祺詠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 「三年存百萬元」達成後,林祺詠接著為自己訂定「二年存百萬元」的計畫。林祺詠說,「很多人在制定財富計畫的最大盲點在於,一旦階段性目標達成,不是把之前得來不易的錢在短期內花掉大部分,比如說買車、出國旅遊等,不然就是開始變得鬆弛,不自覺地增加不必要的生活花費。而我則是達成階段目標後,反而再接再厲制定挑戰性更大的目標!」只是,在基金投資過程中,林祺詠並非一帆風順。例如○八年至○九年期間,他也曾經因為投資替代能源與綠能基金,慘賠逾五成,「那次我學到了兩個投資的教訓:第一、過熱的基金不要貿然投資;第二、基金扣款要保持彈性,定期定額搭配單筆投資交叉運用效果更好。」於是,林祺詠在投資基金的第三年起,就開始搭配 「不定期不定額」的方式分批單筆進場。他的策略是,若能不斷找到一○%到一五%的基金投資標的獲利了結,就要先停利,將獲利另存儲蓄戶頭。等到所關注的基金回檔逾一○%,或是總體本益比低於合理水位時,再重啟定期定額扣款。而當市場過度恐慌之際,伺機進行單筆買進,甚至不惜解除定存挹注投資,來擴大獲利。 只要堅守紀律 挑戰更大目標不是夢 基金教母蕭碧燕也認為,四十歲前的年輕上班族最簡單的投資方式,就是挑選市場前景看好、波動大的基金採用「停利不停損」的方法,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在基金操作上,核心持股可以新興亞洲、東協、東歐、拉丁美洲為主,至於挑選基金原則上,可以篩選三年、一年、六個月與三個月的績效中,在同類型排名前二分之一的基金。 靠著基金投資,林祺詠在工作時間分配與個人財富累積上得到平衡。「每天花個一小時看看國際財經新聞與投顧公司的研究報告,每星期關心一下主要國家股市指數狀況即可,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在投資專業知識上,讓我有更多時間做好銷售基金的本業。」在低起薪、低經濟成長率、低利率的「三低時代」,三十五歲前存五百萬元仍有諸多途徑可以達成。只要擬好可行的計畫,找到資產增值的策略,有紀律地執行,呆薪族也可以擺脫窮忙的桎梏。拿一張白紙,從寫下你的財富計畫做起吧! 鄭景杰 出生:1976年 現職:中國人壽處經理 學歷:新埔工專電機科 (現為聖約翰大學) 累積千萬身價—— 鄭景杰的財富計畫書三部曲“保險本業與基金投資的完美結合,成為我的雙引擎,讓我的財富加速前進。”第1 部曲 26歲存百萬 利用買保險強迫儲蓄執行:16歲即開始購買人生第一張保單,之後平均每2~3年購買一張儲蓄型保單。 在繳保單: 保單名 起保年齡 到期年齡 年繳保費 備註郵局終身還本儲蓄保單 16歲 26歲 22954元 已繳滿郵局終身還本儲蓄保單 19歲 29歲24000元 已繳滿富邦02終身還本型 21歲 41歲 16000元 趁正值壯年收入較高多繳一些,到期後再支應後兩張保單富邦04終身增值型24歲 44歲 61200元富邦05終身還本型 24歲 44歲 79600元中國人壽終身還本型 32歲 42歲 120977元中國人壽終身增值型34歲 54歲 119921元中國人壽終身增值型 36歲 46歲 172202元 5938美元第 2部曲 36歲存500萬元 用基金擴大報酬率執行:目前每月定期定額6.5萬元,投資8檔基金,計畫今年每月扣款增加至8萬元(加碼巴西與中國)。 投資基金一覽表: 基金名 每月扣款金額(元) 報酬率(%) 瀚亞中國 1萬 7.6 瀚亞印度 0.5萬 11.0 JF俄羅斯 0.5萬 4.3 JF東協 1.5萬 17.5 JF巴西 1萬 -6.9 宏利中國點心債 0.5萬6.6 富坦全球債 1萬 12.9 JF新興市場債 0.5萬 11.2 第 3部曲 46歲前每年被動收入達40萬元 投資股票增加獲利執行:1.將到期儲蓄險轉至年金險。 2.增加股市投資部位。 雷浩斯 出生:198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美術設計、電腦補習班老師 每年多百萬元 —— 雷浩斯的存股計畫書“價值型股很有機會年賺20%報酬率,以72法則計算,每3.6年就能讓資本翻倍。”第1階段 出社會第一個5年存500萬元 2005~2010年目標:每年存100萬元。 策略:開闢收入來源,每年多存約60萬元。 1.薪資(正職美術設計)每年能存50萬元。 2.兼差(當電腦老師+美術接案)每年存25萬元。 3.將75萬元存款及就學時打工所存30萬元,分別投入股市與期貨。 實際達成狀況:花近6年時間達成。 第2階段 第二個5年存千萬元 2011年迄今目標:即使辭掉美術工作,以電腦老師為副業,每年仍能存100萬元。 策略: 攻守兼備:持續存股(占8成),搭配波段操作(占2成),加快獲利速度。 存股代表作:中碳、台積電、裕融、中華電波段操作代表作:宏達電、可成實際達成狀況:目前股市部位已高達800萬元。 第 3階段 未來長期計畫目標:存創業基金。 策略: 1.延續攻守兼備投資法。 2.用價值型投資法,轉戰美股投資。 林祺詠 出生:1983年 現職:先鋒投顧協理 學歷:長庚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職場經歷:6年 6年存400萬元 —— 林祺詠的基金存錢計畫書第 1 階段 3年100萬元 2007~2009年 策略: 將每月薪資所得分成三等分:1/3定期定額買基金、1/3存款、1/3生活開支+孝親。 1. 努力本業工作賺業務獎金2. 培養基金投資的專業知識第 2階段 2年存百萬 2010~2012年 策略: 扣掉每月1.5萬元的開銷,將薪資所得積極投入基金,並做多元資產配置。 1.積極存基金 主攻波動性高的新興市場,10%~15%就停利出場,股市重挫10%~15%,本益比偏低則買進,至2012年上半年投資部位250萬元。 2.外幣存款 將部分薪資所得與基金獲利,存在美元定存,一旦有好的投資機會,就將部分轉投資基金。 3.認購公司股票 第3階段 年存百萬,買1500萬元的房子 目前與未來4年計畫 目標:存創業基金。 策略: 1.2012年,對市場看法保守,陸續贖回安本印度、瑞銀俄羅斯基金,增加現金持有部位。 2.看好新興亞洲市場發展,目前手上持有越南與中國基 金,未來將持續伺機加碼東協相關基金。 你也可以跟著做 7步驟擬定自己的賺錢計畫書備受股神巴菲特推崇的《財富的祕密》一書曾提到:財富是一種心態,加上實踐的過程,經過閱讀、思考、計畫後,人們最終變得富有的機會將更高,在此透過七個步驟思考,你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賺錢計畫。 1起心動念 想為自己累積財富的強烈動機。 2目標設定 對人生的各項目標期望。 3現況解析 了解自己當下財務的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表。 4理財策略的擬定 依財務狀況與目標進行模擬、調整與策略的擬定。 5執行與管理 依計畫尋找適當的投資理財工具,搭配發展性佳的職業,加速財富累積。 6追蹤與調整 檢視個人或家庭財務是否如計畫逐步成長。 7擁有良好的財務收入 達到人生的目標,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資料來源:《財富管理案例集》 |
股市是經濟晴雨表,股指是股市刻度表,股指權重股構成能很好地反映市場的產業結構,專攻ETF的研究機構etfdb通過回顧1980-2012年這33年間標普500前十大權重股的變化,向我們很好地展現了這33年間美股市場公司結構的變化、美國產業經濟的演變。
20世紀80年代前5年是石油公司的天下,標普500前十大權重股中石油公司佔據一半,後來隨著併購整合,寡頭格局進一步形成,石油巨頭數量減少;
90年代,以微軟、英特爾為代表的科技公司開始興起,科技公司開始成為標普500權重股前十的常客;
也有不少曾經在標普500權重股前十榜單無限風光但是隨後被歲月無情淘汰的公司,比如柯達;
也有像IBM、通用電氣這種無論世道如何動盪,都能屹立不倒的常青樹......
對投資者而言,透過1980-2012年標普500前十大權重股的演變史,或許對回答什麼才是好的投資標的有很大的幫助
1980年:埃克森和美孚
在1980年代的早期,儘管標普500指數市值最大的兩家公司是科技股(IBM)和電信股(AT&T),不過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和美孚(Mobil)天然氣公司仍然是世界級的大公司,且在標普500市值前十名中奪得兩大席位,儘管它們在合併之前(1998年這兩家公司宣佈合併)的總市值僅500億美元。石油公司在標普500權重股前十中佔了七席,但是名單上的其他公司今日早已被人遺忘,包括Atlantic Richfield,此外彼時還有兩家標準石油公司並列榜單,包括Standard Oil of Indiana和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
最大市值公司:IBM當年市值396億美元,十年後市值640億美元,不過到了2000年它已經不屬於標普500指數里排名前十的成分股。
前10總市值:標普500指數排名前十成分股總市值為2369億美元,僅僅是目前蘋果市值的一半。
發生了什麼:Atlantic Richfield(ARCO)在美國西部擁有大約1300個加油站,2000年成為英國石油(BP)的子公司(就像上述榜單上面的其他數個公司一樣),且2012年8月報導稱Tseoro將以25億美元購買ARCO的資產和其精煉廠。
1981年:膠片照相機流行的時代
1981年石油仍然是一個巨大的產業,石油公司在標普500前十大市值股的佔比過半。AT&T取代IBM成為該指數最大市值公司。
柯達(Eastman Kodak)也許是這個榜單中最為懷舊的品牌,當年以115億美元的市值成為第十大市值股,此後的一段時間柯達市值不斷攀升,不過在數碼照相機最終取代傳統膠片相機的年代到來後,該公司最終走向破產。
通用電氣(GE)從1980年的第十位上升至1981年的第七位,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該公司不斷為股東創造巨額的價值,而且最終也成為標普500指數中最有價值的企業。
最大市值股:AT&T取代IBM成為標普500最大市值股,當年總市值為478億美元,上一年市值為357億美元。
前10總市值:標普500指數排名前十成分股總市值為2044億美元,較上一年的2369億美元略有下降,儘管AT&T的市值較上一年上升,但IBM以及埃克森等市值均下降。
新加入者:柯達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入選前十大市值股,同時將Atlantic Richfield和美孚被剔除。
發生了什麼:加州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California)截止今日仍在運營,不過已更名為雪佛龍,成為主要的全球石油公司之一。
1982年:通用電氣市值不斷增大
1982年美國的經濟仍然非常依賴石油,前十大市值公司中有5個從事石油相關行業,此外還有科技公司、相機製造商和電信公司。GE的市值不斷增大,在1982年成為標普500成分股中第四大市值股。
最大市值股:IBM從AT&T奪回第一,當年市值578億美元,上一年度336億美元。
前10總市值:標普500指數排名前十成分股總市值為2393億美元,主要由IBM帶動,較上一年的2044億美元有超過300億美元的增幅。
新加入者:該年度沒有新加入者,前10的公司與去年一樣,不過排名發生了一些變化。
發生了什麼:斯倫貝謝Schlumberger截止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油田服務公司,僱員超過10萬,遍及全球85個國家。該股目前仍然是標普500成分股,不過其目前市值跌落至30名左右(在Home Depot之後)。
1983年:石油為王
1983年,石油公司繼續繁榮著,數個能源公司位列標普500市值前10大股。時至今日,埃克森美孚仍然是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最重要的企業。
IBM在1983年再次成為最有價值的股票,市值將近750億美元,GE和埃克森也後勁十足,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
最大市值股:IBM當年市值為743億美元。
前10總市值:標普500指數排名前十成分股總市值為2412億美元。
新加入者: 西爾斯百貨(Sears Roebuck)和杜邦(duPont)成為該年度前10新進入者,同時將殼牌(Shell Oil)和加州標準石油(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剔除。
發生了什麼: Standard Oil of Indiana(Stanolind)在1983年市值排名第六,隨後更名為Amoco,且成為英國石油(BP)的子公司。
1984年:石油公司強者愈強
1984年Schlumberger和西爾斯百貨的市值跌落前十,與此同時石油公司仍佔據前十的半壁江山。殼牌石油(2004年末合併後成為荷蘭皇家石油的子公司)和荷蘭皇家石油(Royal Dutch Petrol)進入前十。
最大市值股: IBM市值再次由1983年的743億美元增至753億美元。
前10總市值:標普500指數排名前十成分股總市值為2505億美元,上一年度為2412億美元。
新加入者:繼1983年被擠下前十,殼牌石油(成為荷蘭皇家石油的子公司)再次回歸到前十,此外還有荷蘭皇家石油(Royal Dutch Petrol)也進入前十,這兩家石油公司在2004年末合併。
發生了什麼:該年度柯達仍然是相機行業的領軍者,但是在接下來的數年間,柯達並不能跟上行業內科技創新的步伐而逐步遭到淘汰。2012年初期該公司申請破產。
1985年:激烈角逐
1985年是強者愈強的年代,其中IBM、埃克森和GE的市值在總市值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同時排名靠後的企業競爭尤為激烈,隨時都有被新的競爭者替代的危險。
最大市值股: IBM市值956億美元居首,上一年度市值為750億美元。
前10總市值:2968億美元,上一年度為 2505億美元。
新加入者: 西爾斯百貨再度進入前十,貝爾南方(BellSouth)首度進入前十。
發生了什麼:貝爾南方是第一次是1984年AT&T分拆的數家公司之一,2006年AT&T完成對貝爾南方的收購。
1986年: 菲利普·莫里斯入榜
1986年前七名的公司排名相對穩定,不過排名居首的IBM市值出現大幅下挫。大型的石油公司比如埃克森和荷蘭皇家石油在該年度資產猛漲,也使得荷蘭皇家石油年度市值超過通用汽車。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在1986年市值擠入前十,而且保持到了1997年,截止目前該股仍然是投資者最喜歡的股票之一。
最大市值股: IBM以732億美元市值居首,較上一年度的956億美元大幅下滑。
前10總市值:3091億美元,上一年度為 2968億美元。
新加入者: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默克集團(Merck & Co)在該年度進入前十,且在此後數年間兩家企業多次進入前十。
發生了什麼:IBM的市值較上一年度出現大幅下滑,且此後數年間很難再回到如此顯赫的地位了(多年蟬聯第一)。
1987年: 福特登場
1987年市值前十的大多數公司排名沒有變化,IBM仍然高居榜首,大型的石油公司比如埃克森和荷蘭皇家石油的市值仍在不斷增長。
值得一體的是,福特汽車取代貝爾南方進入到前十名,並且還超越了通用汽車。不過,福特汽車榜上有名的歷史比較短暫,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將使得這兩個汽車工業巨頭在1988年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在前十名,並且將遭遇到更多的麻煩。
最大市值股: IBM以698億美元居榜首,較上一年度的732億美元下降30億美元。
前10總市值: 3259億美元,上一年度為3090億美元。
新加入者: 福特汽車第一次出現在前十的榜單,也是兩大汽車工業巨頭(福特和通用汽車)第一次同時出現在榜單。
1988年: 重新洗牌
1988年市值前十的公司與上一年度相比沒有變化,但排名有一些變動。前三位分別是IBM、埃克森和通用電氣,且AT&T排名上升而杜邦排名下降。
最大市值股: IBM以722億美元居首。
前10總市值: 3495億美元,上一年度為3260億美元。
新加入者: 沒有新進入者。
發生了什麼:這是福特汽車最後一次出現在前十的榜單,此後該公司陷入困難時期,且市值不斷縮水。
1989年: 埃克森奪冠
1989年埃克森石油市值超過IBM獲得桂冠。前十名總市值較上一年度上漲幅度超過20%,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首度進入前十,且市值小幅領先於杜邦公司和Amoco公司(此前名稱為Standard Oil of Indiana,此後被英國石油收購)。
最大市值股: 埃克森石油以626億美元居首,上一年度為580億美元,與此同時IBM市值由上一年度的722億美元下滑至545億美元。因此,埃克森獲得最大市值桂冠與其說是自身市值增大,不如說是IBM市值縮水的結果。
前10總市值: 4202億美元,較上一年度3500億美元大幅上升。
新加入者:進入前十的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
發生了什麼: 百時美施貴寶時至今日仍然是製藥巨頭之一,不過以往的風光如過眼云煙。
1990年:可口可樂沃爾瑪成新貴
IBM再次登上榜首,以微弱的差距甩掉了埃克森 Exxon。這一年, 杜邦和美國石油公司Amoco 被擠出了前十名。
90年代可以視為互聯網時代的開端,但這些互聯網公司此時還沒有趕上那些更大型更穩定的競爭者。對比1990年和90年代末尾的標普前十榜單,可以發現這十年股票市場和美國經濟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
前十成分股市值:4375億美元。雖然一些成分股市值出現下滑,1990前十名成分股總市值仍較上年的4200億美元出現增長。
最大的成分股:IBM,645億美元。IBM再次回升,上年該公司市值曾滑落至550億美元。
新進者:可口可樂及沃爾瑪
發生了什麼: 沃爾瑪,今天是美國最大的公司之一,但是直到1997年,該公司才在標普前十位成分股中站穩腳跟。
1991 巨大的增長
這一年前十成分股享受了巨大的增長,總市值飆漲了36%,主要的幾大公司享受到了經濟強勁的時代。
投資者應該會注意到IBM相對上一年縮水不少,埃克森再次登上榜首,菲利普莫里斯及沃爾瑪的市值也得到巨大的增長,而後者的市值差不多在一年中翻了一倍。
直到1992年的榜單,依然可以看到舊時代的影子,科技公司的興起還需要幾年。
前十成分股市值:5955億美元。前十大成分股公司較上一年的4380億美元總市值飆漲。
最大的成分股:埃克森,756億美元。
新進者:這一年無新進者。可口可樂從前一年第十升到第六位,市值增長50%。
1992 IBM被擠出前十
並沒有明顯增長的一年。同時IBM第一次被擠出了前十,同時前十成分股總市值縮水了200億美元。
這一年比爾克林頓當選總統,「美國購物中心」建成,AT&T推出價格高達1499美元的視訊電話。但是榜單中這些公司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市值基本與上一年持平。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太久,美國公司處在經濟起飛的準備階段,即將出現一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擴張。
前十成分股市值:5791億美元。經歷了1991年的巨大增長,這一年各大公司表現比較平緩,總市值相較上一年略有下滑。
最大的成分股:埃克森,759億美元,基本與上一年持平。
新進者:寶潔。寶潔擠進了前十位,開始逐漸成為最具統治力的美國公司之一。
發生了什麼: 寶潔,這家公司將在接下來幾年保持前十地位,但最終還是被體量巨大的領先者擠出榜單。
1993年:通用電氣奪冠
前十成分股名單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通用電氣取代埃克森成為最大的成分股公司。通用電氣還將在榜首位置上再呆上五年,直到最後被微軟打敗。GE通過巨大的利潤和營收增長開始邁向千億級別。GE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並且進入了大量的新領域。
這一年互聯網誕生,代表了新紀元的開始;政治層面,比爾克林頓正式入主白宮,世界貿易中心發生爆炸案。
前十成分股市值:5808億美元。雖然GE獲得巨大增長,但前十成分股總市值基本與去年持平。
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894億美元。上一年GE市值僅730億美元。
新進者:通用汽車重回前十,排在第九位,取代了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
發生了什麼 : 百時美施貴寶掉出了前十,並且至今再未能重回該榜單。該公司目前市值540億美元左右,自93年當時的35億美元增長平穩。
1994:IBM回歸
前十榜單再次洗牌, AT&T甩開埃克森成為第二位,殼牌打敗沃爾瑪成為第五位,通用電氣仍然在榜首位置。這一年的十大榜單,看出了一點轉變的苗頭,GE和埃克森仍然在前幾位,菲利普莫里斯和IBM,及沃爾瑪牢牢佔據世界市值最大公司榜單的後面幾位。
這一年有許多大事件發生,包括美國入侵海地,美俄雙方在克林姆林宮簽訂協議(標誌一個由核戰爭恐懼統治的時代終結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
前十成分股市值:597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8%。
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872億美元,較上一年890億美元市值略有下滑。
新進者:IBM重回榜單,佔據第九位,並擠掉了通用汽車。
發生了什麼 : 通用汽車。GM自1993年後再未進入過這個榜單。隨後這家公司走向破產並被摘牌。2010年GM重新IPO並在重新盈利。
1995年 微軟登場
這個前十榜單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出現了兩個新進者:微軟和強生,並擠掉了沃爾瑪和IBM。
這一年前十榜單中的大公司增長迅速,總市值飆漲至813億美元, 同比增長35%。道指在1995年首次收報於5000點以上。同年,俄克拉荷馬市爆炸震驚了整個美國。國際上,世界貿易組織在這一年建立。
前十成分股市值:8133億美元,較上年的5970億美元獲得巨大增長。
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1203億美元,享受到這個標誌性年代的第一個年份的增長。
新進者:微軟首次登場,這家軟件巨頭至今仍是10家最大的公司之一。
發生了什麼 : 沃爾瑪1995年跌出了榜單,但在1998年這個世界巨頭公司又重回榜單並延續至今。
1996:英特爾,你好
又是一個美國股市的牛年,前十大公司總市值突破了1萬億美元。GE維持了其榜首地位。微軟和英特爾標誌了一個時代的來臨,這些公司在接下來的數年中,將不斷迎接新的科技公司並經歷幾次明顯的起落。
美國在這一年舉辦了亞特蘭大奧運會,同年,日本正式推出DVD,電商網站 Ebay上線。接下來的幾年間,互聯網泡沫將越吹越大。
前十成分股市值:10500億美元。
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1628億美元,上年市值僅有1200億美元。
新進者:英特爾,這家半導體公司闖入前十榜單,並一舉獲得第四位。
發生了什麼 : 通用電氣,這家公司仍然將保持榜首位置,但最終將失去美國市值最大公司的位置。從現在其,GE將不斷接受新進者對其的挑戰。
1997:千億俱樂部
如果你想在1997年擠進這個前十大市值公司的榜單,那麼你的公司市值至少要達到1000億美元。
1997年道指第一次收報於7000點以上,喬布斯在這一年重回蘋果。
微軟同年登上榜單的前三,僅僅排在可口可樂及GE之後。
前十成分股市值:13900億美元。
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2401億美元,上年市值僅有1630億美元。
新進者:沒有新進者
發生了什麼 : 可口可樂,這家軟飲公司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但是1998年後可口可樂就再未出現這個前十榜單上。
1998年:微軟佔據榜首
隨著windows系統和PC的持續興起,比爾蓋茨和他的微軟在1998年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公司。沃爾瑪繼上一年跌出榜單後驚人回歸,並佔據了榜單的第四位。
這是標普500指數歷史上的最佳年代之一,榜單上公司的業績令人印象深刻。十大公司的總市值增長了47%。
科技股繼續不斷增長,微軟佔據榜首地位,思科,IBM及英特爾都在前十榜單中。
前十成分股市值:20600億美元,總市值第一次超過2萬億美元。
最大的成分股:微軟,3458億美元,微軟在這一年增長迅速,所以儘管通用電氣市值增長了950億美元,但仍然丟掉了第一名的位置。
新進者:輝瑞及思科。前者在兩年前,抗膽固醇藥Lipitor獲得批准並成為銷量最佳的藥品之一。
發生了什麼 : 輝瑞。這家公司仍是世界上最具統治力的醫藥公司,但是Lipitor在2011年專利到期,輝瑞失去了這一銷量最佳藥品的獨家權。
1999:即將來臨的千禧年
普通民眾對千禧年感到擔憂,股票市場卻異常活躍。前十名榜單新舊替換,處在互聯網泡沫巔峰的微軟,市值相比上一年差不多翻了一倍,其他公司情況也類似。這一年的榜單總市值至今仍然是最大的。
不少新進者闖進榜單,美國在線是其中最顯眼的一個。你估計很難找到不記得當年使用AOL撥號上網業務的人。
前十成分股市值:31300億美元,總市值較上一年增長了約1萬億美元。
市值最大的成分股:微軟,6041億美元,微軟再次獲得巨大增長,上一年市值不到3500億美元。
新進者:朗訊,花旗及美國在線。但只有花旗在2000年仍出現在榜單中。
發生了什麼 : 朗訊,1996年從 AT&T下屬的貝爾實驗室分離。2006年,朗訊被阿爾卡特收購。
2000:泡沫破裂
世紀之交,隨著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股市開始了為期三年的下跌走勢,標普500指數當年累計下跌9%,首次跌破1500點。
一些頂尖的公司在互聯網泡沫破裂的這段時間免不了經歷了重組變革,一大批網絡公司,被哪些有能力在市場不好的時期「收復失地」的公司所取代。在這個世紀之交,老虎伍茲完成大滿貫,成為最年輕的高爾夫球手,喬治 W 布什在總統大選中打敗戈爾。
市值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器仍然排在市值榜首,並將其他競爭對手甩開,但市值從前一年的5080億美元,跌至4749億美元。微軟則從前一年的6000億美元高位直線下滑。
前十成分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個股市值總和由前一年的3.1萬億,降至2.75萬億美元。
新進入者:AIG由於海外保險業務極富吸引力,市值進入top 10 。
發生了什麼 :微軟市值在2000年從前一年的6000億美元大幅縮水至2300億美元,該公司在聘請史蒂夫 鮑爾默一事上備受爭議,並且在一場裁決中被判濫用壟斷。
2001:到處都是衰退……
互聯網泡沫如同瘟疫般迅速在其他股票中傳播,標普500指數在2001年繼續下滑11%。微軟在這一年取得了不小的增長,而其他大部分個股則越來越低迷。
喬治 W 布什在1月上任,並試圖在衰退中做出正確的指導,互聯網泡沫著實給美國第43任總統挖了個大坑。這一年,安然公司申請破產,Wikipedia開始活躍,Napster關閉。同樣在這一年,辛辛那提連續幾個晚上發生騷亂,被迫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市值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繼續暴跌,市值從前一年的4750億美元縮水至3981億美元。
前十成分股市值 :排名在前十的個股市值總和,繼續由上一年的2.75萬億美元縮水至2.60萬億。
新進入者:強生公司新進入市值排名前十,該公司在前幾年曾一度出現在top 10。
發生了什麼:標普500指數在2000-2002年這段時間經歷了最慘重的下跌,美國則隨著互聯網泡沫破裂開始,經歷了漫長的衰退。
2002: 觸底
衰退的這一年,指數從高點下跌了超過22%,最終在2002年觸底,之後的幾年裡開始反彈。對於Top 10 市值個股來說,這是沉悶的一年,但在其他個股身上仍然不斷有悲劇上演。
這一年,凱馬特申請破產,歷史上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不得不以破產告終。麻煩沒有就此止步,緊接著,家喻戶曉的WorldCom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申請破產。此外,歐元區正式通過了歐洲12個國家及10個新國家貨幣加入歐盟。
市值最大的成分股:微軟市值在上一年的3570億美元基礎上繼續暴跌至2764億美元,然而,由於通用電氣在這一年市值繼續縮水1500億美元,微軟市值則排名上升為第一。
前十成分股市值 :排名前十的個股市值縮水7000億美元,至1.91 萬億美元。
新進入者:默克打敗英特爾,進入前十。
發生了什麼:在連續衰退的三年鐘,標普指數累計下跌了40%。
2003: 復甦在即
隨著經濟前景好轉,洗掉了籠罩在科技股泡沫下的悲觀情緒,2003年標普500指數開始大幅反彈,上漲了30%。
世界新聞方面,美國國土安全部正式開始運營,軍事入侵伊拉克也發生了。同樣發生在這一年的還有,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悲劇性的墜毀,中國發生了SARS傳播。同時,北美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停電,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的50萬居民生活在黑暗中。
市值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市值大幅反彈,由前一年的2420億美元漲至3104億美元。
前十成分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個股市值總和由上一年的1.9萬億升至2.34萬億美元,漲幅23.2%。
新進入者:思科和英特爾重新打敗默克和強生,進入市值前十。
發生了什麼:默克跌出市值前十個股,並且至今再未出現在前十榜單。
2004: 牛市繼續
華爾街繼續復甦,儘管漲勢較前一年略顯平淡,總市值僅上漲了600億美元,但標普500指數還是在這一年取得了10%的穩健回升。
2004年,喬治 W 布什連任,在海外,歐盟新增10各成員國,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張。facebook於這一年上線,並成為最受歡迎的社交平台,該公司最終於2012年上市。
市值最大的成分股:通用電氣繼續回調,市值增長700億美元,至3859億美元。
前十成分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總市值穩中有升,由前一年的2.3萬億增值2.4萬億。
新進入者:美國銀行溜進前十,市值位列第七。接下來的幾年,美國銀行快速增長,最終成為美國四大行(「Big Four」 )之一。
這一年發生了什麼:2004年,英特爾再次跌出前十名單,並且至今未挽回其美國最大公司的主導地位。
2005年:颶風來襲
由於中東局勢緊張、石油價格上漲,消費者支出下降,股市也陷入停滯;此外,颶風卡特裡娜還橫掃了路易斯安那洲、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雖然標普500指數仍上漲了5%,但是前十大權重股的總市值減少了500億美元。
市值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3703億美元);雖然通用電氣在較前一年跌去了150億美元的市值,但依然保持了市值頭把交椅。
前10名公司總市值:2.35萬億,比2004年的2.4萬億下幅下降。市場雖然不是很弱,但卡特裡娜颶風的影響讓華爾街的成長幾乎停滯了。
新入圍名單:這年新入圍公司很少,只有消費品巨頭寶潔重新進入前十名單。
發生了什麼: IBM 美國藍色巨人跌出了榜單,不過他在五年後的2009年又重回榜單。
2006年:埃克森美孚奪冠
投資者看漲情緒升溫,市場再度攀高;標普500指數這年上漲了15%。這也是前十大公司的好年景,總市值增加了2500億美元。
2006年薩達姆被判反人類罪,並被判處死刑;朝鮮進行了首次核試驗。商業領域,谷歌以16.5億美元等值股票收購了視屏網站YouTube。美國能源部宣稱,綠河流域(Green River basin)存在一個超過1萬億桶原油的頁岩。
市值最大的公司:埃克森美孚(4469億美元);該石油巨頭市值在一年裡增加了近1000億美元,從而奪得市值冠軍寶座。
前十名公司總市值:2.6萬億美元,比上年的2.35萬億美元增加了2500億美元。
新入圍名單:這年沒有新入圍的公司,只是在排名上有所變化;埃克森美孚排名從上年的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
發生了什麼:埃克森美孚排名躍升至榜首,並且市值大幅增加了1000億美元,發展勢頭很好!
2007年:房產泡沫破滅
雖然標普500指數這年或的了5%的增長,但接下來他將急劇下降;因為第二年的房價大跌,引發了全美範圍的抵押品贖回潮。這導致了美國70多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蘋果在這一年推出了消費電子行業的革命性產品iPhone;玩具巨頭(Fischer)因為鉛中毒事件召回了100萬個中國製造的玩具。埃克森美孚市值繼續大幅增長,這一年增加了650億美元。
市值最大的公司:埃克森美孚(5119億美元),該石油巨頭市值從上年的不足4500億美元增長了650億美元,繼續穩坐市值冠軍寶座。
前十大公司市值:2.68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00億美元。
新入圍公司:谷歌收購Youtube後進入了前十名,雪佛龍也首次在明單上亮相。
發生了什麼:包括花旗和AIG在內的大型金融機構隨後將受房產泡沫的重創。
2008年:大蕭條
2008年前十大公司沒有什麼重大事件,但許多投資者都會清楚地記得標普指數狠狠地跌了一跤;這一年該指數重挫36%。美國金融危機開始肆虐股市;更不幸的是,這才僅僅是全球經濟危機的一個開始,隨後幾個月將蔓延至全世界其他地區,並且延續幾年的時間。
所以「大蕭條」這個術語重新出現,因為這次經濟危機是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沒有分析師能夠預測經濟復甦的日期,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次經濟危機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有所好轉。
市值最大公司:埃克森美孚依然保持市值冠軍頭銜,不過市值下跌了近1000億美元至4061億美元;不過其他一些公司下跌的比例更大。
前十大公司市值:1.87萬億美元。股市跌入懸崖;在一年前,前十大公司總市值還有2.7萬億美元。
新入圍者:處於經濟危機漩渦中心的金融行業裡的摩根大通進入了第十名,但接下來他該如何前進?
發生了什麼:雷曼兄弟,對,他不是2008年市值前十名的公司;但在2008年9月15日2點該公司申請破產之前,他還是最大的投資公司之一。破產後,野村控股收購了他的許多資產。
2009年:復甦路上……
在達到最低點之後,標普指數於2009年上漲了26%;得益於經濟觸底趨穩。雖然這對股市擺脫低迷沒有任何意義,但在當時慘淡的經濟前景下確實算是個亮點。
在這一年,奧巴馬宣誓就任美國第44任總統,邁克爾·傑克遜永遠離開了我們;投資領域也正在受益於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市值最大的公司:埃克森美孚繼續穩坐榜首,但市值下跌了近20%至3237億美元。
前十大公司市值:2.04萬億美元。雖然埃克森美孚的市值下降了,但前十大公司總市值在這一年依然從上年的1.9萬億美元增長至2萬億美元上方。
新入圍者:蘋果。喬布斯掌舵下的蘋果推出的i系列產品開始風靡全球。iPod、iPhone和iTunes等產品應用了新的工藝提高了品質並大幅改進用戶體驗後,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產品。
2010年:蘋果來了
蘋果開始出現歷史性的增長,但是市值還沒有達到美國最大的公司。埃森克美孚將在2011年繼續保持榜首地位,不過蘋果很快將通過規模和投資熱度的增長超過前者。
在各種經濟復甦的努力下,標普500能夠在2010年獲得15%的增長。美聯儲同年進行了第二次量化寬鬆,被許多政府機構視為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但其他人並不這麼確定。這一年,英國石油在墨西哥灣發生漏油事故,影響嚴重。同年33名被困長達68天的智利礦工被成功解救。
前十成分股市值:22200億美元,較上一年20400億美元總市值略有上升,但僅是2003年總市值水平。儘管8.8%的市值增長已經讓人滿意,但還不足以抵消經濟衰退的初步影響。令人失望的股價,投資者缺乏信心,不少公司在這種環境下步履維艱。
最大的成分股:埃克森美孚,3687億美元。較上一年不足3250億美元的市值增長13.4%。
新進者:伯克希爾哈撒韋,2010年前伯克希爾從未進入過前十榜單,這一年卻一舉拿下第四名。但這並不是因為巴菲特的公司獲得了市值的巨大增長,而是因為當年伯克希爾完成了B股拆分,並被納入標普500指數。此前伯克希爾是沒有包含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最大一家公司。
2011年:復甦?
對於市場是否從2008年的危機中復甦,2011年爭論不休。一些專家認為美國處在二次衰退的邊緣,而另一些卻持看好態度。
前十大公司獲得另一個持續增長的年份,標普500取得不盡如人意的1.89%的增長,許多人認為二次衰退即將出現,幸運的是這些預言並未成真。
前十成分股市值:24100億美元,基本是2004年總市值的水平。美國2011年8月被國內評級機構第一次下調評級,不斷增加的債務及對償債能力的擔憂成為2011年下半年持續的主題。
最大的成分股:埃克森美孚,4063億美元。較上一年不足3700億美元的市值穩步增長。但蘋果很快將在2012年取代埃森克美孚的地位。
新進者:無新進者
2012年 蘋果登頂
儘管2012年前路難行,但股市表現得相當安靜。1月感覺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估計很多人也忘了開年那次令人難忘的價格回升。儘管這幾個月股市出現了一些波動和上升的風險因素,但標普500指數仍在2012年獲得15%的增長。
前十成分股市值:25500億美元,同比增長微小,基本仍是2004年總市值的水平。
最大的成分股:蘋果拿下了第一位的寶座,年內一度市值達到6000億美元,隨後股價走低市值回到5000億美元走左。但這家科技巨頭仍在這一年增長迅速。
新進者:前十榜單仍然出現了一些調整,一些榜單內公司的市值十分接近。伯克希爾哈撒韋和谷歌跌出榜單,輝瑞重回前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沃爾瑪在1997年後第一次掉出前十榜單。
(i美股根據etfdb報告編譯整理)
| ||||||
一片薄薄的隱形眼鏡,直徑不到一.五公分,拿在手上輕如蟬翼,卻打造出五百元的台灣生技股王與股后。 因為它,精華光學在三月十二日一度登上六百元新高價;因為它,金可國際股價正強勢問鼎五百元大關,躍升生技股后。以三月十二日股價計算,金可本益比三十九倍,遠高於精華光的二十五倍;前者去年每股稅後純益十二.○九元,而精華光至少是二十二元起跳。 同樣做隱形眼鏡,為何市場給予的本益比會如此不一樣? 「隱形眼鏡是消費品,決勝點是『品牌』,而非『製造』。」金可國際集團總裁蔡國洲一語道破。 金可旗下的「海昌」,是中國第一大隱形眼鏡品牌,市占率三五%,約當第二、三名博士倫與嬌生總和;而精華光的「帝康」雖為台灣第二大品牌,但高達七成營收,仍來自替日本等客戶代工。 讓金可本益比高出精華光一截的,還有「中國夢」。中國近視人口配戴隱形眼鏡的比率,目前只有五%,遠低於亞洲已開發國家的二五%,且正從長戴型(效期半年至一年,費用約三千元)升級為週拋、日拋型(一年費用至少六千元),因此瑞信證券預估,中國隱形眼鏡產值年複合成長率將達一九.八%,四年內產值增一倍。 20年抓穩6萬多據點「其他品牌現在登陸,都太晚了」 「我就算只維持現在的市占率,營收自動就會成長啦!」蔡國洲說。金可今年營收成長率可望超過三成,同樣高出精華光的約一七%。蔡國洲估計,中國要像台灣市場一樣,七成隱形眼鏡族都採用拋棄式鏡片,至少還得等十至十二年;意味著金可還有滿滿的成長動能。 為固守中國領土,蔡國洲這兩年推出第二品牌「海儷恩」,比海昌便宜約二至三成,一邊堵住後進者打價格戰的可能,一邊順勢拉高海昌定價。「如果不是海昌品牌力夠強,海儷恩不可能被『夾帶成功』的!」蔡國洲信心滿滿,「其他品牌現在才要來中國,都太晚了。」 在台灣以「帝康」品牌市占率達35%的精華光,二○○八年曾在中國夢的誘惑下大舉進軍,最後礙於當地品牌知名度不高、通路打不開而鳴金收兵;日本光學鏡片大廠HOYA也曾在上海開設六、七家專賣店,最後也是關店退場。 蔡國洲說,金可是第一個深入中國第三至第五線城市的隱形眼鏡品牌,靠著「信用」與「讓利」,二十年來早已抓牢中國六萬多個銷售據點,無形中對後進者築起高門檻。 營收15%做行銷重金找蔡依林代言,反攻台灣 抓牢通路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消費者掏錢購買,蔡國洲更是花錢不手軟。 為了建立消費者對「海昌」的信任,蔡國洲每年砸下占營收一五%的鈔票做行銷,過去六年先後重金找來S.H.E、蔡依林替海昌代言,就連平價品牌海儷恩也出動小豬羅志祥,「用很便宜的價格,你也能跟『小豬』戴一樣的眼鏡,聽起來就很讚吧?」蔡國洲得意的說。 去年十二月,蔡國洲回攻台灣市場,蔡依林代言的廣告隨處可見,金可集團在台通路寶島眼鏡更是全面鋪貨。精華光坦言,新進者強勁的攻勢,讓「帝康」台灣三五%的市占率緩步下滑到三成出頭,看來蔡國洲的野心,正要攪亂台灣市場一池春水。 【延伸閱讀】隱形眼鏡高毛利 電子大廠搶著做 股王大立光發展新事業,由榮譽董事長林耀英親自操刀,選上的產品,就是隱形眼鏡;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在尾牙影片中,騎著重型機車瀟灑入鏡,安全帽一摘下,配戴的正是子公司晶碩光學的瞳孔放大變色鏡片。 市面上至少有五家隱形眼鏡公司是由電子大廠衍生而來,從數據看,全球隱形眼鏡在二○一二年到二○一六年複合成長率只有六.二%;屆時產值新台幣二千七百億元,僅及台積電去年營收的一半。 誘人的,無非是高毛利與高替換率。 隨著購買力提升,隱形眼鏡從年拋式進階到日拋式,有什麼比得上每日必需、每日更換的商機更誘人呢?而一片隱形眼鏡市價約三十元,但出廠價卻是五元不到(以精華光二○一一年年報估算),算算毛利率高達五五%至六○%。 但想切入可不容易,身為晶碩大股東,景碩發言人穆顯爵坦言,「封閉市場」的生態難以突破,加上競逐者眾,新進品牌要打入傳統眼鏡通路,除非給出很高的佣金。所以晶碩逆勢而為,不走一般通路,而是選擇在台灣捷運地下街等人潮較多之處,設立直營門市,搭配會員半價制,試圖走出自己的路。 一片隱形眼鏡,卻是高股價、高毛利的希望,電子大廠爭相投入,也給這片原是藍海的市場投下變數。 【延伸閱讀】隱形眼鏡高毛利,吸引各路人馬——各隱形眼鏡業營運成績單 業績強強滾 公司╱品牌:F-金可╱海昌大股東:寶島科資本額:9.03億元營運概況:今年營收預估50億元,年成長31% 公司╱品牌:精華光學╱帝康大股東:陳明賢資本額:5.04億元營運概況:今年營收預估48億元,年成長17% 公司╱品牌:昱嘉╱英諾華大股東:台灣光罩資本額:4.57億元營運概況:2012年前3季獲利7,123萬元 公司╱品牌:昕琦╱無大股東:安恩投資資本額:4.18億元營運概況:2012上半年EPS 0.3元 苦等出頭天 公司╱品牌:明基材╱美若康大股東:明基、友達資本額:32.06億元營運概況:現以高單價的矽水膠日拋片為主 公司╱品牌:星歐光學╱星歐大股東:大立光資本額:7億元營運概況:現以一般日拋片為主,仍虧損 公司╱品牌:晶碩╱水滋氧大股東:和碩、景碩資本額:4.2億元營運概況:現有近21家直營門市,預估明年損益平衡 資料來源:各公司、經濟部商業司、公開資訊觀測站 | ||||||
「Dave(戴夫),你能抽出一點時間,聽UXPin的項目嗎?」 -Piotr(彼得)·,UXPin投資人,在項目啟動期間問Dave McClure(戴夫·麥克盧爾)。戴夫,500Startups的創始人,著名的天使投資人,我最喜歡的硅谷麻煩製造者。「當然可以。我現在要做個採訪,15分鐘以後我回來「 -戴夫說完,我一下子放鬆許多。
我是去年認識Dave McClure(戴夫·麥克盧爾)。我們一起吃壽司,喝清酒,度過了美好的時光。當我聯繫他時,他好像聽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立刻在電話裡回覆我,做了一些介紹,他當時非常感興趣,非常主動的給我了很多驚人的幫助。毋庸置疑,當時我感覺我中了頭彩!
「F ****地獄,我第二次看到戴夫時,我們已經準備好一起合作,這家公司將要改變世界。」——這是當我看到Dave進行訪問的時候,腦子裡產生的想法。
如他所說,在15分鐘後他回來了。我們開始談話。在進行到三分鐘的時候,我突然感覺有點不對勁。他一點都不感興趣,我和他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他認為這個市場可能太小(雖然只是小眾,但當時我強調了這個其中的價值20億美元),當我引用了一些數據時,他說,這聽起來像「彩虹獨角獸」,很不實際。
「這很奇怪 -當他走後,我心裡想。一段時間後的某一天,我終於理解了他在推特上說的話。
「給大家的歉意信:只能從24X7個會談中選取兩個。#WhoDoesNumber2Work4?TMI #Launch2013 「
為了對他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並表示沒有浪費時間在對話上,我回答說:
「 @ davemcclure對不起我打擾到了你,我相信,如果當初不是你反饋的那個事實,咱們合作的結果一定會使UXPin的未來更好:)「
他對我回覆的這條推特表示贊,我想也許這就是故事的結局吧。我從中吸取了教訓——只有最好的才適合自己。
這不是故事的結局。
一些天后,我們得到消息說UXPin有資格進入500Startups的面試考察了。(無論我們是否加入,這都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對麼?)。
準備好接受我們的採訪,我看了一眼Youtube,我發現了Dave(戴夫)在15分鐘之前接受的一個採訪:
「我想和大家說的是——不要隨便和我說話。」 – Dave(戴夫)說。兩分鐘後,我們開始交談。
這算是一個有趣的巧合麼?我喜歡這樣,命運的安排。
這個有些尷尬的經歷給我的教訓是:想要建立關係要坦誠相對,而不是僅僅試圖用30秒華麗的演說吸引人。
自然坦誠的會談才是是最有力的銷售。這個世界的科技中心與成為一個坦誠真實的人有關。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在硅谷學到的最難的也是最有趣的一課。
編者按:
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技術風頭正健。這樣一項近似孕婦福音的技術,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技術真相?為何在中國難以拿到主管部門的「准生證」?為何企業和地方政府又如此熱衷推廣?
國家藥監局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衛生部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1/80329479,為得到這個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36歲的北京孕婦孔寅在301醫院被抽了5毫升靜脈血,花了上千元。
這個數字代表她腹中胎兒可能罹患唐氏綜合徵(又稱「胎兒21-三體綜合徵」或先天愚型)——一種最為常見的由常染色體畸變所導致的出生缺陷疾病——的風險指數,若指數大於1/20,則為高風險。
孔寅所接受的是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
近年來,這項新興技術風靡中國。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市場數據統計,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裡,如孔寅般接受這項檢測的中國孕婦已逾15萬。
然而,當手捧檢測結果或喜悅或糾結之際,15萬名孕婦中鮮有人知,自己已然捲入一項處在監管灰色地帶的基因生意。
被舉報的明星
更是少有人知,就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風頭正健之際,其行業老大卻被人舉報了,而且案件至今未結。
2012年4月,孕婦孔寅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前三個月,一封舉報信經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已併入新的國家食藥總局,下稱國家藥監局)層層批轉至深圳市藥監局。
舉報信直指為孔寅血液樣本進行測序分析的華大基因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華大基因)。舉報信稱,華大基因進口未經註冊的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在深圳部分醫院進行產前優生優育篩查服務。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中,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是必備硬件。
成立於1999年的華大基因是國內整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的龍頭老大。該機構曾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等多項國際科研任務,多位國家領導及部委一把手到訪。
「在全人類中,我們的檢測樣本所佔的比例應該是最大。」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對南方週末記者說,2012年華大基因的樣本數量佔全球檢測總數的比例最高時可達50%,「全球兩個做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人中,就有一個是在華大做的」。
被舉報之時,華大基因開展此項服務已近兩年。位於深圳鹽田區北山道的華大基因總部辦公大樓展廳,一塊專設的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業績。109582,是其從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2日中午已經完成的檢測樣本數目。
深圳藥監局調查發現,華大基因使用的是美國Illumina公司生產的Hiseq2000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華大未能提供該設備及試劑的相關醫療器械或藥品註冊證明文件。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審評中心副主任曹國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凡是用於人體診斷的儀器和試劑都要報該局批准,產前篩查也不例外,「進口的也要審批,除非不用於臨床,只用於科學研究」。
「臨床研究應該是無償的,不但免費,而且應該給予補償,必須充分告知受試者風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說,「法律是硬槓槓,沒有註冊就絕對不能用於臨床診斷治療。」
華大基因與深圳三家醫院的合作收費檢測顯然已非科研。
深圳藥監局隨即下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華大基因立即停止使用無產品註冊證書的醫療器械,依法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註冊,並提交書面報告。
然而,通知書下發已近一年,一切照舊。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透露,深圳市藥監局曾向華大基因表示可以協助其與國家藥監局溝通,走審批程序,「但他們根本不理,因為他們知道註冊不下來。」
不可能拿到的「准生證」
一項已然如此風靡的技術,緣何在審批上卡了殼?
不惟華大基因,南方週末記者從國家藥監局獲悉,目前,該局沒有接到任何關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儀器和試劑報批申請。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未批先行,已是行業公開秘密。國內從事該檢測的另一主要機構——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該技術目前處於「灰色地帶」。
「如果政府部門不管,做了也就做了,如果決心要管,那就是個問題,這主要取決於政府相關部門的看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全國產前診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段濤說。
不過,要讓這一「灰色地帶」洗白,短期來看,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審評三處處長安娟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果進口醫療器械在國內應用於臨床,在原產國必須上市,在美國需要通過FDA的510(k)認證。所謂510(k),是向FDA遞交的上市前申請文件,目的是證明申請上市的醫療器械安全有效。
「申請國家藥監局批准的前提是必須拿到原產國的認證,否則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Illumina(中國)區域銷售經理趙云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中國做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三家最大機構——華大基因、貝瑞和康、湘雅醫院的中南大學產前診斷中心均系採用Illumina的Hiseq基因測序儀,而該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尚未獲得FDA的510(k)認證。
美國阿拉巴馬州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韓健介紹,美國FDA一般規定每個體外診斷項目的臨床試驗至少是檢測100例陽性標本,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公司想要做針對唐氏綜合徵的產前診斷,就需要在孕婦群體中檢測到100個唐氏胎兒。然而,唐氏綜合徵的發病率平均值為1/1000,檢測到100個陽性標本就至少要做10萬例臨床。
目前,全美所有機構的臨床檢測樣本也僅在10萬例左右。此外,進行臨床驗證的試劑也需要預先生產試用以驗證其重複性、穩定性等質量問題。
「對廠家來說,報批是花錢費時的麻煩事,可是不經過這個過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誰來保證?診斷錯誤誰負責任?」韓健說。
但這並不妨礙該項技術在美國應用於臨床。「我們是通過參比實驗室(CLIA)途徑進入臨床的,這不受FDA限制。」美國Sequenom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高級總監Marcy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在CLIA政策之下,政府對這些認證的實驗室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而且實驗室管理人員有相應的執照。「如果這兩項合格,實驗室就可以合法收費並提供自己驗證過的臨床服務。」韓健說。
但「我們國家就是產品註冊,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參比實驗室政策。」安娟娟說。
正是得益於參比實驗室政策,Sequenom公司2011年底率先在美國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一年內完成了六萬餘例檢測。目前,全美共有四家機構可提供這項檢測。
福音背後的技術真相
對於孔寅這樣的孕婦而言,這一在中國未獲「准生證」的產前篩查技術卻近似福音。
原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為5.6%,以全國年出生數1600萬計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其中,胎兒染色體異常是臨床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之一,約佔全部活產胎兒的1/500。
傳統的產前篩查技術如血清學篩查和超聲檢查,雖無風險,但檢出率不高,「一般能做到80%就已經很不錯了。」段濤說,且存在5%以上的假陽性率的問題。
臨床研究表明,大於35歲的產婦生出唐氏綜合徵嬰兒(又稱「唐寶寶」)的風險率為1/260,因而不適宜接受唐篩及超聲檢查,而是直接要求接受羊水穿刺這類產前診斷。然而,這一用一根長長的針扎破羊膜的檢查雖可100%確診,卻有0.5%左右的流產率。
在1/260的「唐寶寶」風險和0.5%的流產風險之間抉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需一滴血的無創檢測無疑令這種抉擇的痛苦減輕。
孕婦懷孕的時候,胎兒的DNA會進入孕婦的血漿裡。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系教授盧煜明將上述發現發表於《柳葉刀》雜誌,開啟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序幕。2008年,盧和他的團隊又發佈了該技術的詳細方法,結果顯示,檢出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在99%以上,這令其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此後,包括華大基因在內的全球多家機構陸續開始這項檢測。「現在所有發表於權威醫學雜誌裡的樣本數據加在一起,應該有兩萬多個,檢測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都在99%左右。」盧煜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盧煜明稱,香港中文大學申請了此技術專利,並授權給了美國Sequenom公司。對於知識產權問題,盧煜明以敏感為由不願詳述,但他強調,「我們現在與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還沒有達成任何授權的協議。」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華大基因提交給深圳市藥監局的說明顯示,華大基因的檢測儀器和試劑均進口自美國,只有數據分析軟件系由華大自主研發。華大基因同時在該說明中引用了盧煜明的研究論文以證該方法「適合在臨床應用」,並附了文章簡介。
盧煜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技術已經在美、英等15個國家和地區應用。然而,各個國家及地區對之非常「慎重」。
2012年12月,針對該技術在美國日漸商業化的現狀,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和母胎醫學聯合會發佈意見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應作為例行的實驗室產前評估的一部分,產前諮詢時應該告知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是一種可作為診斷結果的檢測。
該意見稱,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高風險孕婦可接受這項檢測,比如大於35歲的高齡孕婦。但同時指出,該檢測不應用於低風險或者雙胞胎孕婦,因為針對這些人群的檢測樣本量尚不夠充分,同時該檢測也尚不能代替傳統的羊水穿刺等產前診斷方法。
英國國立健康生殖研究所主席Andy Shennan稱,目前該技術在英國亦尚未成為一種例行檢測項目,生物技術公司需要等待英國國家臨床優化研究所等專家委員會的意見,「我們需要很好的管理以確保檢測結果將來不會被濫用。」
目前,該技術在其誕生地——香港,臨床應用尚未獲批,「我們接到的樣本仍需寄到美國Sequenom的實驗室檢測」。
該技術的鼻祖盧煜明亦承認,該技術仍有其力所不逮之處。比如,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濃度並不一致,一般會在3%-13%之間,「我們的數據是2%以下的孕婦其血液中胎兒的DNA濃度低於5%,如果濃度低於5%,準確度就有問題,分析數據就需要特別小心。」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對於產前篩查而言是很好的技術了,但是對於產前診斷而言還不夠完美。」段濤相信,「這個技術稍微完善一點應該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幣服務
不過,中國的醫院和機構卻等不及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完善。
「現在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已有五六百家。」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說。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稱,截至2013年1月,與其合作的醫院已有三百餘家,貝瑞和康與湘雅醫院聯合完成的樣本量約5萬份。而2012年7月「剛剛攻克」該技術的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亦自稱,目前該公司的無創產前檢測已在京、穗等多家醫院臨床應用中成功落地。
段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國內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檢測機構與醫院談妥,由醫生推薦孕婦自己到公司做檢測;一種是孕婦直接在醫院抽血,將樣本送至檢測機構,雙方在利潤上分成。
對於具體的分成比例,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以商業機密為由不便多談。「我們只是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利潤率,肯定不暴利。」尹燁說。
目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月的銷售額仍在以20%到25%的速度遞增,2013年華大基因健康類服務的銷售目標是5-10個億,其中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佔到一半。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發現,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價格在1000元到3700元左右不等。「我們現在更願意把它作為一個很好的臨床實踐,讓更多百姓儘可能享受到。」尹燁說,「先為人民服務,有一天人民幣就會為你服務。」
而在整個產前診斷市場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所佔的份額尚不過九牛一毛。國海證券的分析報告稱,每年產前診斷市場容量超過500億。
產前診斷是指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包括相應篩查。目前,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只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
全國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組長邊旭明稱,2012年,該專家組曾對這一技術進行論證,認為其是一種近似於診斷水平的產前篩查技術。該技術被寄望於解決現行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體系之不足。
「該技術迄今尚未取得臨床體外診斷應用許可,是目前該項技術用於臨床的最大障礙。」邊旭明稱。
地方熱衷,誰來監管?
「這是人類基因組工程在實踐應用上的第一個範例。」周代星說。然而,當這第一隻螃蟹已然擺在面前之時,中國的監管部門卻並未想好如何下口。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致函國家藥監局,該局官方回覆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一位技術處官員稱,高新醫療技術一般都會經過該處評估、論證,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與國家主管部門的監管空白相比,地方胎動則劇烈非凡。南方週末記者獲悉,2013年1月,華大基因獲得由廣東省衛生廳發佈的同意其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的批覆,此前的2011年底,該廳會同廣東省物價局同意將該21-三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納入省醫療服務價格項目。
湖南則走得更遠。2011年,湖南省衛生廳批准湖南家輝遺傳專科醫院將該技術作為產前診斷技術。「這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出診斷報告而不是篩查報告的。」一位資深基因測序界人士說。
而在更多省市,即便沒有省級衛生部門「保駕護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也已被各大醫院甚至地方政府列為產前篩查項目。山東省濟寧市甚至已與華大基因簽約,將該檢測列入「濟寧市2013年政府十件實事工程」,並由市級財政進行經費補助。
一項未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技術,何以地方政府如此熱衷?「一拍即合。」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如是形容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
地方熱衷背後,是對降低出生缺陷的渴求。衛生部《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稱,僅唐氏綜合徵一項,我國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綜合徵嬰兒生命週期的總經濟負擔超過100億元。
而各地產前診斷的機構不足、診斷量不足的問題仍未緩解。即便以醫療資源最為集中的北京為例,據周代星介紹,可做產前診斷的醫院共有六家,一年的診斷量在9000到10000例。而北京市一年即有20萬臨產孕婦,按照10%為35歲以上高齡記,需要做診斷的也有兩萬例。
問題是,罩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頭頂的灰幕仍未撤去。廣東省衛生廳稱,「21-三體綜合徵」等基因檢測項目,屬於臨床基因擴增檢驗技術的一種,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可以開展。
而根據《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使用未經國家藥監局批准的臨床檢驗試劑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的,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項目。
遺憾的是,這種衝突並非地方政府所樂見。
2013年1月28日,深圳市政府專門召開研究支持華大基因該檢測的會議。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會議紀要顯示,以促進生物科學前沿技術產業化之名,該會議決定從2013年到2015年,深圳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給予為期三年的支持,三年累計資助華大基因不超過3000萬元,並請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選擇若干規模較大、流程管理完善的市屬公立醫院做好技術準備、醫保報銷流程確認等工作。
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深圳市藥監局曾以該技術未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為由表達過反對意見,但反對意見未被列入會議紀要。
「大家都在打擦邊球,問題是,在技術平台沒有報批之前,質量誰來管呢?」韓健憂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