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明星潛力股 力求國際規格 繳出連續三年獲利成績 台灣神隆 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

2010-10-11  TWM




九年前,台灣神隆獲得美國FDA 查廠認證,卻因虧損連連,被批為豪奢蓋廠;九年後,台灣神隆用連續三年獲利成績,證明自己是製藥產業的明日之星。一路走來,台灣神隆總經理馬海怡堅持力求 國際規格,也打造出生技業的台積電。

撰文‧賴筱凡

談到集團軍布局生技產業,一定不能忽略的,就是統一集團轉投資的原料藥廠「台灣神隆」,它既是台灣最大原料藥廠,更是全球最大的癌症原料藥供應商;然而, 九年前,神隆卻是一家虧損連連,甚至曾被統一檢視,考慮是否要出脫持股的轉投資公司。

位在台南科學園區東緣,坐落在這裡的不是十二吋晶圓廠,更不是七.五代面板廠,而是全球生產癌症原料藥的最大藥廠。在這裡,身著白色實驗衣的研發人員穿梭 在各個實驗室,層層關卡都須嚴密管控,因為他們生產的是藥,是得對人類生命負責的藥品,多了一個化合物都可能會影響到藥的品質。

「沒有高先生的支持,也不會有今天的台灣神隆。」台灣神隆總經理、也是神隆創辦者馬海怡,進入回憶的時光隧道中,內心充滿感慨。因為九年前,沒有人相信台 灣神隆會成功,外界貶多於褒,更讓她感謝一路走來始終力挺的大股東──統一集團創辦人高清愿。

選擇高門檻原料藥為切入點一九九七年,那是個台灣半導體產業盛行的年代,剛從美國回台創業的馬海怡與台灣神隆副總詹維康,要投入的卻是連枝芽都不見影的生 技產業。她很明白,在這龐大的產業鏈裡,唯有門檻高的產業,別人才跨不進來,所以,台灣神隆選了癌症藥,一種「活性高」,並且用來對抗全球死亡率最高病症 的藥。

所謂「活性高」,意即在生產過程中,小分子都須化學合成,所以製程中必須要控制的要素就更多。馬海怡選擇癌症藥,不光是因為它的門檻高,更因為她與詹維康 在美國辛泰製藥︵Syntex)工作時,就是開發同樣也是活性高的避孕藥。馬海怡很清楚地將台灣神隆定位為市場導向的公司,要做的產品不僅要有市場,還要 有高門檻。

所以,馬海怡又進一步去定位台灣神隆在製藥產業的角色。宛如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中,居中扮演研發製程、替IC設計廠生產製造一般,台灣神隆接受新藥廠的委 外代工,研發原料藥,但馬海怡心裡明白,「光替別人代工,毛利不會好。」所以台灣神隆也自行開發原料藥,進而提供給學名藥廠。

不過,台灣神隆與其他原料藥廠最大不同的地方,也與台積電著墨於製造生產相異,就在於它不投入製劑生產,是少見的「獨門獨院原料藥廠」。

對於原料藥廠來說,開發出原料藥後,大量生產製劑,進一步賣給學名藥廠,經濟規模效益可達到最大,但台灣神隆卻不這麼做。「這麼多年來,高先生只要求我們 一件事,就是正派做事,他說我們要懂得分享,錢如果都被我們賺去,不會有人想和我們合作。」高清愿的話,馬海怡始終銘記在心,所以台灣神隆只開發原料藥, 絕不跨進學名藥的生產。

連虧九年,高清愿一路相挺儘管生技業冗長的前製期,讓馬海怡看盡產業冷暖,但這都不影響她堅持的目標,「在生技產業這一行,你如果急功近利,就跑不遠。」 你今天想要在生技產業裡賺一塊錢,可能至少要努力八年,才能賺得到,「生技絕對不是一個可短期操作的行業,我們的股東比任何人都理解這一點。」馬海怡不諱 言,從一九九七年成立那天起,大股東對他們的檢視不曾少過,尤其統一集團持股高占四成,自然年年被拿出來用放大鏡看,但台灣神隆成立十三年,統一卻始終力 挺。

所以馬海怡更加確信,她就是要按照自己的腳步走。從大手筆投資四十多億元蓋廠,馬海怡一開始就要求台灣神隆要以國際規格做起,自二○○一年FDA(美國食 品暨藥物管理局)來查廠,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三年台灣神隆手上的第一批原料藥就開始出貨,但這還不足以證明台灣神隆的實力。

原本得花上三十年的研發前製期,台灣神隆在第九年就轉虧為盈,從產品組合、客戶選擇,甚至專利權,馬海怡都力求走國際規格。從研發過程起步,都不能有侵犯 別人專利的情況出現,甚至要建立起自己的專利庫。此外,從規格、品質到交貨期、價格競爭力,台灣神隆都一步步奠定根基,因為一路走來不易,「所以衝勁更不 能減緩下來,因為機會根本就不等人。」就是這樣的求生意念,讓一家沒人看好的企業,轉變成製藥業的明日之星。

連續三年都繳出獲利成績單的台灣神隆,年底將送件申請上興櫃,以去年創獲利新高的十.四一億元計算,EPS︵每股稅後純益︶達一.八九元。如今未上市股價 已達五十元的台灣神隆,不僅成為貢獻統一集團獲利的小金雞,也將是未來生技股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檔新股。

馬海怡 Profile

出生:1947年

現職:台灣神隆總經理

學歷:美國李海(Lehigh)大學化學博士經歷:美國Monsanto化學公司晶圓廠長、美國辛泰製藥副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5

一通電話從美國召回 金融海嘯扛下重擔 協易郭雅慧用數字管理繳出漂亮成績

2011-6-13  TWM




郭雅慧在協易機械最困難的時候,從父親手上接下董事長位置。僅僅兩年時間,她不但扭轉倒閉命運,還帶領公司再出發,推出高技術門檻產品,背後關鍵就在「數字管理」。

撰文‧歐陽善玲

四十多年前,一位三十出頭的創業青年,提著「一卡」手提箱,準備登機飛往美國。皮箱內裝著公司的產品型錄,雖然明白走出去是早晚的事,但他心裡並沒有十足 把握,這位冒險闖將就是協易機械創辦人郭勝雄。憑著一股信念,踏上陌生國度開疆闢土,為這家本土工具機大廠立下百年基業。

當年,這個「走出去」的大膽決定,多年後不但讓協易成功切入美國市場、邁向國際,同時也為協易二代接班,奠定良好基礎。

原來,美國這塊市場,不僅是公司挺進國外市場的重要堡壘,更是郭勝雄培育大女兒郭雅慧成為公司接班人的搖籃。

世界沖床龍頭難抵金融海嘯時間發生在二○○九年、金融海嘯發生後隔年。百年一見的風暴,幾乎將全球景氣摧殘殆盡。對協易來說,機械業的競爭早已延伸至國外;經過多年努力,協易繳出超過七成外銷比率的優異成績單,但在金融海嘯襲擊下,這個成就反而成為嚴峻的存亡考驗。

「一通電話,我就被『老董』叫回來了。」協易董事長郭雅慧,回想起兩年前被父親從美國緊急召回、接班的經過。「我很喜歡美國的生活,在那邊十年了。自己經 營的分公司規模雖不大,但如魚得水,從沒想過會回來。可是金融海嘯後,公司財務並不穩定,父親一句話,我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她邊說邊搖頭。

成立於一九六二年的協易機械,在郭勝雄帶領下,曾是世界C型沖床龍頭、國內唯一產製沖床機械的上櫃公司;但受金融海嘯衝擊,公司營運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忍看到父親辛苦打拚出來的江山,就這樣被海嘯吞沒,郭雅慧二話不說,打包行李,從地球的另一端趕回來,準備「代父出征」。

「我是學財務的,在公司危急關頭,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穩定財務。」郭雅慧說,因為公司○七、○八年的營收還不錯,未來要持續運作,一定要先裁員。

而這個動作,在協易過去四十多年來從未發生。郭雅慧說,「換做老董,是砍不下手的,但我除了要讓公司盡快上軌道外,還必須對留下來的員工及其家庭負責。相 較於父親,我沒有什麼人情包袱,既然身負重任,就得忍痛做出這個決定。」郭雅慧在美國攻讀碩士,學成後便進入協易,並在父親安排下,負責拓展海外業務。後 來,她自告奮勇,轉戰美國市場。

績效管理 全力提高附加價值郭勝雄又先後將協易美國公司,及田納西州協易沖床公司交給她管理,培養她獨當一面的能力。十年之後,當公司陷入經營困境,她則羽翼漸豐,成了父親最倚重的幫手。

「就公司經營面來看,我先裁員;再來跟銀行建立關係,表示公司營運沒有問題;第三則是砍產品線,收掉不必要的產品;最後,為控制成本,子公司也併回來。至 於銷售端,我在印度、東南亞及美國經銷商部分,也做了調整。」為了讓公司更有競爭力,郭雅慧接任董座後,馬上重整公司,從裡到外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

「我的挑戰是,在這些動作後,如何讓外界知道,這些改變是必須的。」她坦言,初期指揮調度,多少因為父親的關係,而出現雙頭馬車情況,施展起來綁手綁腳。 為使公司運作更順暢,接班後不久,她對父親提出擁有「絕對的」領導權要求。「我跟父親的交接是很直接的,沒有任何模糊地帶。而我在做了這些改變後,最需要 的,就是與員工建立信任。」郭雅慧甫上任,就裁員約一五○人,留任的也減薪二成。公司內部員工士氣跌到谷底。她主持公司的第一個月會,花了很多時間在談為 何需要「改變」,希望員工理解。

「剛回台灣第一年,每天睜開眼,想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以前在美國,我很愛工作的,回來之後,因為生活作息大亂,沮喪了好一陣子。直到第二年,我開始授 權,公司主管也逐漸知道我要什麼,情況才好轉。」為了建立互信基礎,郭雅慧在經營會議上,鼓勵高階主管表達意見,同時也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主管進行討論, 充分溝通。

對公司高階主管來說,雖說「新人新氣象」,但「新董」行事作風與「老董」迥異,要跟上郭雅慧的腳步,主管們必須自我說服、甚至進行腦內革命。「我是學財務 的,很注重數字。以前老董不會拿著財報跟主管開會。但協易是上櫃公司,資料都是公開的,所以主管也應該重視這些數字。」郭雅慧建立報表,首先要求中高階主 管必須做好「數字管理」,定出來的績效目標務必達到。

過去,協易是生產導向,而在郭雅慧帶領下,高階主管開始熟悉財報數字,進行績效管理,並改變生產模式,加強研發技術,全力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六年到○ 八年,因為市場情況太好,所有人都把時間花在應付訂單,無暇培養研發人才。但就公司經營者角度,哪個部門較弱,就應花最大心力在那個部分。」她直言,過去 生產部花了很多力氣在客製化產品上,但拿出去跟日本、歐美比,又比不上,最多只比大陸好一點。長期來看,對公司幫助不大。

不拚量,改求質 重創中復元但現在,協易積極投入的伺服沖床,堪稱是公司未來最重要的「祕密武器」。尤其,在總經理郭挺鈞(郭雅慧的弟弟)親自帶領研發團隊下,產品有非成功不可的壓力。

「伺服沖床技術已經好幾十年了,但在台灣還不是很成熟。相較傳統產品,伺服沖床生產效率提高、品質更好。」郭雅慧說,協易已完成新型伺服沖床的開發,明年將全面導入量產,初期瞄準日本市場。

除了開發出「殺手級」產品,郭雅慧更進一步與日本廠商共同研發伺服馬達、控制系統等關鍵零組件。擺脫過去拚「量」、低毛利率的生產模式,力求以「質」為目標,向高附加價值、高毛利率的產品邁進。

郭雅慧在協易最困難的時候,扛下重擔。接班兩年時間,她改善了公司財務體質,扭轉倒閉命運,還推出高技術門檻產品,帶領公司重新出發。上個月公司公布四月營收,達三.八八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二六%;累計前四月合併營收達十二.五三億元,較去年成長更超過四七%。

看著公司逐漸從重創中恢復元氣,郭雅慧在臨危受命下,不負「老董」所託,繳出漂亮成績。「論經驗,我比不上老董,但我會從市場行銷、策略著手,將公司帶到最好的方向。」她自信、豪氣的態度,實在不輸給當年那位提著手提箱、準備登機的創業青年。

郭雅慧

出生:1968年

現職:協易機械董事長

經歷:協易美國田納西州子公司總經理學歷:紐約佩斯(Pace)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家庭:未婚

郭雅慧接班後最重要的三件事:‧數字管理:精簡人事,讓高階主管熟悉財報數字‧調整產品:加強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與日本廠商策略合作,發展關鍵零組件

協易近五年營收、獲利

年20062007200820092010 營收(億元)45.755.642.017.930.9 稅後純益(億元)1.73.01.2-1.51.1 EPS(元)2.812.921.15 -1.410.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1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美利達十億元江蘇設廠 十年內搶中國第一 曾崧柱三十年接班路 繳出耀眼成績單

2012-11-12  TWM  
 

 

今年初美利達前董事長曾鼎煌過世,二代曾崧柱開始獨當一面。首件重大決策就是大手筆投資新台幣十億元在中國江蘇南通設廠,和巨大昆山廠平起平坐,更將在未來十年以高單價車攻下中國市場第一。

撰文‧林麗娟、李建興

凌晨兩點半,台一線彰化大村員林段萬籟俱寂,沉睡中的小鎮,除了阡陌中的葡萄園仍隱約傳出秋蟬窸窣的聲響外,就只剩下位於省道旁的美利達大村總部依舊燈火通明。廠內生產線全面轉動,馬不停蹄地應付來自全球客戶迫不及待的訂單。

在快馬加鞭的作業線現場,輸送帶上川流不息地運送著美利達新一代的殺手級產品──低碳材質的環保車。

只見甫接任董事長的曾崧柱穿梭在廠房,時而聚精會神盯著顯示板上的數據,一察覺問題,立即彎下腰傾聽線上主管的解釋;時而又舒緩臉上的線條,頻頻對大夜班的員工加油打氣。

今年對美利達或對曾崧柱來說,絕對是個關鍵分水嶺。首先隨著年初集團創辦人曾鼎煌因病辭世,在董事會的一致決議下,當天就由曾鼎煌的獨子曾崧柱接掌董事長,宣告了美利達王國正式進入了曾崧柱時代。

另外,美利達五月份正式宣布將投資三千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十.五億元),在江蘇省南通市設立在中國的第三大廠。這等於為目前在深圳、山東各有生產據點的美利達,在對岸架構出完整的版圖,王國邁向新的里程碑。

基層做起

蹲馬步三十年 終獨當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自從一九七二年美利達開廠以來,這個自行車王國向來是曾鼎煌當家,直到八十一歲辭世之前,許多決策仍親力親為,對於美利達改朝換代之後,曾崧柱一夫當關,外界難免觀望。但沒想到短短十個月內,這位少主在股東的支持下,無縫接軌,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

直到第三季財報出爐,美利達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四五元,更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二成三;甚至在微利的時代,其純益率還飆升到一六.五%,遠遠超出曾鼎煌時代一○%左右的水準。一張張耀眼的成績單,讓投資界和同業眼睛為之一亮,也讓曾崧柱時代的美利達,寫下漂亮的新頁。

一九八三年就進入美利達的曾崧柱,即使在美利達歷練將近三十年,在父親曾鼎煌面前,他始終習慣將自己隱形,不接受媒體採訪、不輕易表露想法,也因此總是被視為「曾鼎煌的助手」。

當年文化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原本要出國留學的曾崧柱,因身為家中獨子,考量父親身邊需要助手,因此還未等曾鼎煌開口,就對父親說:「留什麼學?趕快當一當兵回家幫忙,你那麼辛苦!」多年來就跟在父親旁邊,一路上研發、製造、倉儲、採購、業務,從課長、經理、總經理特助,熬了十二年才當上總經理,也磨出了扎實的基本功。

供應精品配件給美利達的鉅輪實業董事長郭中村心目中的曾崧柱是:「專業、正直、謹慎,曾崧柱從技術基層部門做起,態度夠認真、本業夠專精。」也因此,在集團中,縱然內心有不同於父執輩的新想法,曾崧柱卻鮮少提出異議;甚至就算是當了將近二十年的總經理,始終沒嫌過自己的馬步蹲得太久。

問起曾鼎煌可曾對他的表現加以讚揚時,曾崧柱淡然地說:「我父親就如傳統的台灣阿爸,很少覺得孩子做得好,就算有,也不會說!」「爸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貴人,倒不如說是鞭策的嚴師!」但面對這樣的嚴師,萬事求圓融的曾崧柱,卻也有自己堅持與定見。「我所做過最重要、最關鍵的抉擇,就是力主把鎂合金部門收起來。」○一年在自行車業站穩陣腳的美利達,由於一心想要多角化經營的曾鼎煌判斷,鎂合金電腦機殼與自行車架的材料、製程,八成相仿,因此大膽出資三億元設立了專責事業部,一腳跨入科技界。

勇於變革

前進對手陣營 做大供應鏈但風光的背後,卻讓美利達踢了塊大鐵板。由於隔行如隔山,科技業拚的是大量生產的經濟規模和產品高良率,但科技菜鳥的美利達因設備、人力缺乏,不但良率嚴重不足,還得配合客戶燒錢擴充產能。

「第一年良率只有七成,貨剛交給廣達,人家就大罵:『叫你們總經理來!』」曾崧柱開車開了三小時,去被廣達採購經理訓斥,摸摸鼻子回廠重做;第二批又被罵了三、五回。

在連續虧損五、六年後,曾崧柱眼見這項科技大夢,已幾乎將本業的上億元利潤都賠了進去;當客戶廣達想要轉進中國時,企圖心十足的曾鼎煌還信心滿滿地想跟進設廠,曾崧柱卻極力主張放棄當初催生的部門,向父親進言力主停損收場,父子在攻防之間爭論了多年,最後才在○八年正式收攤。「我敢於堅持,終於得到父親點頭,全心回歸經營自行車本業。」但問題來了,已經投下巨資的人員和機器該怎麼辦?曾崧柱因應得宜,迅速找到買主,把壓鑄機等設備賣到日本、中國;五百名員工有九成順利轉到自行車廠部門。一回歸本業,正好搭上了國內外的自行車休閒運動風潮,美利達轉虧為盈,財報愈來愈出色,這才讓當初不同調的曾鼎煌,臉上的線條柔和了起來。

向來採取守勢的曾崧柱站上領導人位置,就要改變,「要生存、壯大,非當變形蟲不可。」在中國市場,相較於江蘇昆山起家的巨大,站穩華中市場;從廣東深圳發跡的美利達則在華南稱王,多年來,兩強堅守互不侵犯的默契。

但今年,曾崧柱接班後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則是砸下重金設置南通廠,並預備將中國的營運中心遷移至此,據點與江蘇昆山的巨大相近,以追求台灣自行車產業再次群聚的團結效應。

曾崧柱這一著棋,早已想到千里之外。他認為,目前的深圳廠,隨著快速都市化,許多周邊零組件廠被迫遷廠,讓自行車業最仰賴的供應體系形同瓦解,因此,不得不有「華東設廠之策」。唯有巨大加上美利達,才能吸引更多的零配件廠群聚設廠,將台灣自行車業的供應鏈做大,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巨大總經理羅祥安強調,自己是第一、第二任的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會長,曾崧柱是第三、第四任,透過成員彼此分享管理經驗。台灣就是全球高價自行車的產製中心,絕不會落入與中國廉價自行車的紅海廝殺,曾崧柱有遠見,把設計和發展根留台灣,很大器。

不怕挫折

咬牙完成任務 贏得客戶而提起自己的貴人時,曾崧柱則不假思索地指出兩位對他最凶的人。

首先是恩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司徒達賢。曾崧柱說:「他對企業家一視同仁,不留情面,人稱魔鬼訓練教頭,也是唯一能讓我猛冒腎上腺素的人;上課前,不准開手機,否則就出去;上課時,叫學生起來回答問題,還會接著問其他人的回應,答不出來就罰站,就算是大老闆也一樣!」面對司徒達賢的鐵腕,曾崧柱非但未曾抗拒,還將司徒式的管理哲學運用到公司管理。

而司徒達賢也對曾崧柱讚譽有加:「曾崧柱當時還很年輕,表現卻十分穩重,上課過程中,他很專注聽大家討論,發言不多,但每次發言總是很有見地。他每周從彰化坐火車來台北上課,班上同學都十分佩服他勤學不懈的精神。」另一位讓曾崧柱視為貴人的,是Specialized猶太裔老闆Mike Sinyard,這也是最敢凶他的人。

自行車品牌大廠Specialized原為美利達在美國的客戶,○一年因營運出狀況,而請求美利達伸手奧援,曾崧柱力促入股四九%,美利達成為Specialized的大股東。

衡情論理,Mike Sinyard應該對曾崧柱這位救命恩人很禮遇才是,但Mike鐵面無私,且又與曾鼎煌同輩,每每在下單時,總是以父執輩的高姿態,用嚴厲甚至咆哮似的口吻,催促美利達以超高品質、超低成本交貨。

曾崧柱回憶,起初接到不可能的任務時,自己曾多次低聲下氣情商,卻換來Mike Sinyard狠狠的一聲「No!」,還威脅要「轉單」給巨大;但後來在曾崧柱忍氣吞聲,而且保證使命必達下,漸漸獲得Mike的信賴,至今美利達已成為Specialized最優秀的供應商了。曾崧柱說:「正因為他的龜毛要求,才促成兩方的雙贏。」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曾獲曾鼎煌的支持創立龍邦建設,他是曾崧柱政大企家班的學長,他鼓勵曾崧柱去讀企家班,肯定曾崧柱認真踏實於求學、經營事業,他說:「曾崧柱是位能傳承、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樓的第二代。」

曾崧柱

出生:1957年

現職:美利達工業董事長

經歷:美利達工業總經理、經理、技術員學歷:文化大學物理系、政大企家班家庭:已婚,育有1子2女

從代工到國際品牌之路

美利達大事紀

1972年 曾鼎煌創立美利達,擔任董事長,從自行車代工起家。

1986年 推出自有品牌Merida搶攻歐洲市場。

1990年 前往中國深圳設廠。

2001年 第二大客戶Specialized請求金援,美利達入股。

2003年 巨大董事長劉金標找上美利達董事長曾鼎煌,協議成立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曾崧柱任副會長。

2007年 在山東德州設廠。

2009年 中國休閒運動市場通路成熟,內銷部轉虧為盈。目前中國布局:擁有16家分公司、2000多個經銷點,其中1500個是專賣店;2010年銷售量28萬輛、2011年近56萬輛、2012年可望破80萬輛。

2011年 身為台灣第二大自行車廠,集團全年合併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全球成車銷售總數達182萬7540輛。

2012年1月30日 曾鼎煌過世,曾崧柱接任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7

PC衰退沒在怕 連續七年繳出EPS十元成績單 新普宋福祥巡廠打底 再戰十年!

2014-06-02  TWM  
 

 

PC產業大衰退,然而,身為NB電池模組龍頭的新普,董事長宋福祥卻有本事連續七年繳出EPS超過十元的成績,甚至揚言未來十年也都要維持這種高獲利水準,他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何佩珊

二○一三年,全球PC出貨下滑了一○%,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衰退,在黯淡的PC供應鏈中,卻有一家公司,連續七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都超過十元,甚至還宣告未來十年的EPS也都要從十元起跳,它是電池模組廠新普。

這樣的成績和自信不是偶然。近年來PC產業挑戰嚴峻,中國工資高漲、勞動力吃緊、流動率提高,那些PC零組件廠該有的問題,新普無一不缺,「很多企業可能就此死掉」。新普董事長宋福祥話說得直白,但他絕不讓新普陷入這樣的慘況。

宋福祥天生就對數字有高敏銳度,邏輯思考能力也很強。熟識宋福祥的人形容,「他不用筆記本或電腦,因為他的腦袋就像電腦一樣。」再加上在科技業打滾超過四十年,新普很早就觀察到電子業的困境,宋福祥更認為,解決這些病灶的唯一解方——就是自動化。

工廠管理能力是宋福祥最引以為傲的,過去數十年來,新普就是靠著這點,做到全球第一大NB電池模組廠。如今,要轉向自動化,新普比誰都有優勢,宋福祥堅信,「就是走對了這一步,才讓新普跑得比別人更快、更穩。」省成本 開發自動化設備若你以為每家電子廠都在講自動化,新普也談自動化,沒什麼稀奇,那就錯了。宋福祥不是今天才做自動化,早從十年前就開始!

「自動化牽涉很廣,從硬體、軟體、韌體、機械、製程到影像……,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起來,更不是砸錢就可以買到的。」對照某些廠商單純地認為,只要將自動化設備買進來,就完成了自動化的改革,宋福祥開口閉口都是自 動化的學問。

假設過去一條產線需要四十名人工,現在透過自動化設備,大概可以減少一半人力,而且大量長期生產相同的產品,自動化程度還可以拉高到三分之二,換句話說,所需要的人力與薪資費用也隨之減少,「甚至百分之百的自動化,新普也已經做到。」宋福祥說。

然而,在自動化製程的背後,並非幾個數字加加減減這麼簡單,裡頭隱藏極為複雜的計算和思考,像製程難易度、訂單量大小、機種變化與產品生命週期等,每個變數都關係到自動化是否真能帶來最高效益。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新普九九%的自動化設備,是自行開發,更凸顯出成本競爭力。

而且你以為一○○%的自動化產線已經是極限了嗎?宋福祥會告訴你,經營事業就像在登山,「世界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高度將近九千公尺,而我的山沒有極限。」宋福祥是最標準的工廠人,對他來說,工廠就是新普的基石,「就像蓋大樓,打好底子一步步向上,蓋再高也不會倒。」即使到現在,宋福祥每月都會撥出四○%時間來巡視工廠。

對於巡視工廠這件事,宋福祥嚴肅以待,「我不是去隨便晃晃,巡工廠時,都是在想新東西,我花很多時間提供想法給員工,別人可能只看兩件事,但我看兩百樣。」拿最近一個例子來說,新普縮減了電池包裝的材料,原本只能裝一萬個物件的卡車,現在可以放進一萬五千個。不只包材費用減少,運費也省了五○%,連帶工廠倉儲空間需求都跟著縮小。「這是新普的know how,一般老闆不會懂這些事,但這是我的本事。」宋福祥的自信,流露在話語間。

找商機 強化高功率市場「大家從外面看新普光鮮亮麗,每年賺進一個資本額,好像很稀鬆平常。」但與宋福祥在新普奮戰超過十年的高階主管不諱言,「事實是只要稍一不慎,我們就會陷入危機。」她印象最深的是二○○七年,當時新普常熟廠落成不久,原本打算大幅擴產,卻遭逢祝融之災。宋福祥沒有太多時間慌亂,親上火線指揮調度,結果跌破所有人眼鏡,「第一週我們先恢復了一、兩條產線,一個月後對所有客戶的供貨就恢復正常,沒有因為這場意外,失去任何一個客人。」這不只是應變力和執行力,「更重要的是,他讓大家願一起拚的管理魅力。」新普高階主管說,「若問我去年大環境這麼艱困,為什麼新普還能有這種獲利水準,這件事就能看到答案。」只是,宋福祥大膽地喊出未來十年都要賺一個資本額以上的目標,可不能只會成本控制,還得要想辦法開源。

過去一年來,除了穩固PC基本盤,新普切入美系品牌手機大廠供應鏈,強化技術含量更高的高功率電池市場,像電動車電池,同時今年還新增自動化設備外銷及行動電源等消費性電子業務。

「我看事情,看得很廣也很細,做事謹慎,但決策要很快。」宋福祥知道,中國製造業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差,所以當大立光、可成這些台廠想「鮭魚返鄉」,卻面臨無地可用窘境,新普就沒有這層煩惱,因他們早就買下新竹總部對面五千坪土地,為返台建廠做準備。

外界看到的宋福祥總是精神百倍、運籌帷幄,所有危機、挑戰到他的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但宋福祥從來不認為自己做到一○○分,而是要再做得更好,「如果有幸,我還能再做十年,我一定會想辦法達成我的承諾,在有效期限裡讓新普更好!」這才是宋福祥身為企業經營者從沒變過的初衷。

新普

成立時間:1992年

負責人:宋福祥(圖)

資本額:30.83億元

主要業務:電池模組

主要客戶:廣達、蘋果、戴爾近3年獲利:2013年32.36億元2012年33.03億元2011年36.8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5

活用鯰魚學 他讓統一中控獲利暴衝 專注品牌不打血戰 侯榮隆繳出成長九成佳績

2015-09-28  TWM

「海之言」、「小茗同學」、「冠軍榜」,這幾個台灣消費者陌生的飲料和泡麵品牌,卻是帶動統一中國控股獲利倍增的高毛利武器,其背後的操盤手,正是羅智先的中國市場第一戰將──侯榮隆。

今年上半年,統一中控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相對去年血流滿地、營收獲利俱慘的狀況,今年卻一百八十度大翻轉,獲利達六.八七億人民幣,較去年成長高達九三.二%,遠超過市場預期,且讓持股七成的統一企業獲利創歷史新高,幕後操盤手正是統一中控總經理侯榮隆。

關鍵在於新品「海之言」、「小茗同學」搶市成功,「海之言」上市一年半,賣逾四億瓶,中國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喝過。

「如果市場晴空萬里,統一坐在老二位置,永遠沒有贏的一天;但今天市場面臨風雨,挑戰者若能端出對消費者有價值的產品,機會就遠大於風險。」九月十八日下午,侯榮隆趕赴陝西西安與台灣媒體晤談一個半小時,又急匆匆地趕赴甘肅蘭州,下屬形容他是個「行動力特別強的主管」;不僅如此,侯榮隆的思緒也十分清晰且口才便給,無論任何尖銳提問,他總能沉著應答。

紀律、執行力 常掛在嘴邊儘管集團董事長羅智先在八月法說會上說出「下半年中國景氣將緊張到破表」,侯榮隆卻以「若沒有洗牌,贏的人永遠會贏,輸的人永遠會輸。」巧妙地四兩撥千斤,將大環境劣勢轉為挑戰者的優勢。

今年五十一歲的侯榮隆,是統一中控歷來最年輕的總經理,自二○一一年九月接任來,他坐在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位置已屆四年,相較前幾任總經理皆由台灣派任而來,侯榮隆自九三年進入統一集團後,經歷皆集中於中國市場,歷任廣州統一經理、珠海麒麟統一啤酒副總經理、北京統一飲品總經理及統一中國人資總監和行銷企畫室總經理,與往常慣例不同,侯榮隆可說是羅智先直接在中國擢升的第一人。

統一中控發言人楊壽正說,侯榮隆常將「紀律」與「執行力」掛在嘴邊,「能坐上這位置,嚴格是基礎條件!」而侯榮隆自己更相信人定勝天的法則,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消費者口袋裡的錢,卻也比二十年前多了二十倍,緊抓住中國經濟「由量到質」的轉變,侯榮隆說:「命是老天爺決定的,但運可由我們來改變!這三年(一五至一七年)很關鍵,我們要放手去打,太保守只會讓機會稍縱即逝。」雖然外表溫文儒雅,但侯榮隆占領市場的雄心卻十分激進,在他上任的頭三年裡,以「血戰」來形容統一和康師傅間的競爭也不為過,從行銷、廣告到包裝,處處針鋒相對;自從去年兩邊都取消方便麵搭贈火腿腸後,形勢有了轉變,統一顯然決定「做自己」,注重利潤與品牌價值更勝於營業額。

侯榮隆坦言:「我已經很久沒有關注它(指康師傅)了,真的!哪一天媒體不再拿兩家公司做對比,就可以說統一中控轉型成功了吧!」產品力掛帥 五委員會合作有一門人資管理學「鯰魚效應」是這樣說的:據說活沙丁魚價格是冷凍沙丁魚的好幾倍,漁夫為了確保沙丁魚不在返航途中死亡,便放入一條鯰魚,沙丁魚群深怕被外來者吃掉而產生危機意識,便會奮力逃竄而存活;做過人資主管的侯榮隆深諳這門學問,要讓中國三萬三千名員工努力衝刺,他必須不斷放入鯰魚。

首先,侯榮隆在總經理室下組織了創新、食安、人資、投資、戰略五個委員會,用意在加強團隊合作,楊壽正解釋:「以前每個部門單打獨鬥,自己關起門來搞,但現在每個月都透過委員會做跨部門溝通。 」「通路為王的時代逐漸過去了,現在是產品力掛帥。」喊出新口號的同時,侯榮隆在去年第四季新增一個研究所,樹立「雙研發團隊PK制」,兩團隊各有辦公室,提出的新品拿到創新委員會評選,並於年底計算績效指標。

「統一中控嚴格執行末位淘汰制,因為中國這個市場,不能安逸以對。」在侯榮隆的無框眼鏡後,射出了嚴厲的光。

為了快速推進變革,統一中控一改中央集權,在內部進行「授權簡政」(下放權力、簡化層級),讓第一線聽到炮火的人有權作決定,外部則是廣納消費者聲音,邀請大學生參與開發決策,並稱其為「泛九○後消費者評審團」。

侯榮隆認為,近一年來先後推出的飲料新品「海之言」、「小茗同學」能獲得巨大回響,除了命名策略不同於以往,更大的原因是「接地氣」,「過去製造商都很自我,不願意蹲下來傾聽消費者聲音,去年第四季起強制讓消費者參與開發,新品的成功率變得更高。」行銷接地氣 有分享才成功以茶飲料「小茗同學」為例,從開發到上市過程,累計有兩百多名九○後的學生參與,行銷資源更大幅傾向數位媒體,光是冠名贊助綜藝節目《我去上學了》就花費一億人民幣,還建立新的內部指標,侯榮隆說:「所有二.○新產品,如果不能吸引消費者拍照,放到微信分享,就不是成功的活動。」侯榮隆明確地表示,二○二○年前,要讓統一中控躍身成為中國快速消費品最有價值的公司。明年羅智先將滿六十歲,已聲明不再兼任統一企業總經理,若統一中控的願景成真,統一集團的接班梯隊裡,侯榮隆自將更受矚目。

侯榮隆操盤管理術

團隊聯合作戰

組織創新、食安、人資、投資、戰略5個委員會,將中央集權改為跨部門團隊溝通。

充分授權快速反應部隊

簡化組織層級,讓聽到炮火的第一線人員能即時反應。

危機生存學

善用「鯰魚效應」,讓團隊既競爭又合作。

更貼近消費者

每個新品開發過程,至少邀請兩百名以上大學生參與決策,傾聽消費者聲音。

Profile侯榮隆

出生:1964年

現職:統一中控總經理(2011年9月上任)

學歷:中國清華大學碩士

Profile統一中控

董事長:羅智先

兩大產品:飲料、方便麵

2015上半年營 收:120.05億人民幣

毛利率:37.8%

獲利:6.87億人民幣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