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85年10月30日: 先施(0244)配股以應付海外發展


不多說了,為了分散被國家共產風險,把所有資金虧光,小公司還是小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26

1985年11月15日: 愛美高狙擊能達科技

筆者都不說太多了,負責的人在報導也很清楚,都是當時高手中的高手。

劉鑾雄高價提出全面收購能達科技及莊士集團(367,後稱莊士機構),並聯合投資基金要求能達科技改選愛美高派董事。

其實有一定股份的人,對控股股東持股不穩,可以考慮試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16

1985年11月22日: 好世界集團重組


好世界投資本身是楊受成的經營旗艦,其後因為1981年涉足地產過深,故在中英談判中,地產價格大跌,利息高企下導致債台更形高築,最終導致破產重組,獲中東財團重組,易名Agifel Properties。1996年獲萬邦投資(158)、天德地產(105)、凱聯國際企業(266)、華廈置業(278)的鍾氏家族其中一族購入,易名為鴻福地產,後易名榮豐國際。2007年把精華取走後,李豐茂在2015年收購上市公司地位,至今年更名為中國烯谷集團


P.S.能達科技收購戰仍在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33

1985年11月25日: 港澳發展獲注入玉郎圖書業務


當年,港澳發展(0149,前港澳發展、寶榮坤、中國數碼港、中國置地、珀麗酒店、中國高速,現中國農產品)仍在詹培忠底下,先獲注入玉郎圖書業務,後來借殼告吹。之後才獲何鴻燊所救,他才逐步出手,後來輾轉獲陳洋南接手,但在2007年脫手予宏安系,逐步演化為現時以農市場為主的企業。

玉郎圖書後來獨立上市,但王玉郎後因炒期指財困,甚至因盜用公款入獄,後出售公司予胡仙,改名文化傳訊。王玉郎把業務輾轉注入當時的環球飲食(0970),後易名玉皇朝飲食及王皇朝集團,在2007年退出公司,把所有業務購回,綦建虹入主公司,易名耀萊集團,於本年注入B&O,以低價發行新股把股權鞏固至50%以上,終把業務握於自己手上。

玉皇朝近年把業務分拆至天馬電影(1326)寰宇國際(1046)漢傳媒(491,前稱偉柏集團、兆晉國際、瑞力控股)手上。至於文化傳訊近年搞名人加漫畫,最近甚至傳獲注入體育電視轉播權,搞出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35

1985年5月2日: 開達實業(0118)減少集資額


可能因為股市太淡,部分股東不願以上市價1.85元減持,也因為公司集資額不用這麼多,開達實業(180)集資額由2億,變為1.5億,但導致公眾持股少於25%,故需要申請減少公開發售股份。

當時,公司股本為2.9625億股,上市發行新股8,437.5萬股,其中7,500萬為新發行,937.5萬為原有股東減持,上市市值約5.48億,以現金幣值應該達到100億左右。最後公司在同月25日上市,後來遷冊至百慕達,易名開達集團,1991年8股分派1股開達投資(730),該公司賣盤予首鋼和長江實業(1)旗下的首長國際(697,前東榮鋼鐵),易名首長四方,在過程中開達投資股價大升至逾10元水平,持有股東勁賺。

但後來,開達投資已不如以往,派息漸少,近年已有賣盤之念,可能想把物業業務像20多年前分拆上市,但因港交所的政策,上市失敗,故只能保持原狀,賣物業也可能影響收入和資產,只保留工廠業務也難賣好價,看來是兩難之局,現在市值只是約7億,增值非常少,所以可能對股東是破壞價值,但持有資產也可能有翻身機會,但老闆太有錢,何時才能實現,也許無人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35

1985年7月26日: 恆生指數直迫1973年高位


1985年7月25日,恆生指數升逾1.3%或26.43點,報收1,692.06點,創下今年新高,成立達到4.153億元,較7月24日增加1倍。當年受到東亞銀行業績轉佳、怡置系股價強勁帶動所致。此次不久後,恆生指數不久即破出12年前高點,經過一兩年打穩後,直至1987年升至3,800點才爆破。


由歷史回顧,恆生指數有直逼2015年大時代高點28,588點,直挑2007年31,958點的歷史高位。一般而言,破頂之時,如果氣氛像1985年低調,指數有望處更高水平,否則則是到達一時間之頂部,但今年似乎是前者居多,所以28,588點只是時間問題,破31,958點則是要看看市況。但如果升到31,958點,恆生指數似乎會向更高的水平進發,是否可以超過5萬點,則要看看港股未來是否爭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40

1985年5月22日: 新景豐重組,馮氏股權增至77%

當初新景豐由馮景禧家族持有,後經營不善需債務重組,再轉予愛國商人曹光彪,易名泰富發展,後來給中信入股,易名中信泰富,然後就是故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90

1985年10月3日: 新鴻基銀行1985年盈利1,770萬


當年阿拉伯銀行以7.32億入主新鴻基銀行,易名港基銀行。經過18年發展,在2003年,港基以估值約42億出售予台灣富邦銀行,易名富邦銀行香港,但其實在2002年9月,台灣富邦亦同時在香港開設台北富邦香港分行,似乎是看好中國的發展,打算兩條腿走路,借香港地區打入中國內地。

2008年富邦銀行香港成功入股廈門銀行19.9%,10月,金融海嘯最低潮時,富邦以非常賤價約0.8元價格,1供1優先股,集資約8億。2011年,以5元私有化,後來增至5.2元即整體估值約110億元。次年,更成功購入寶成集團(即裕元(551)母公司)、浦東發展銀行、永亨銀行(302,2014年給華僑銀行收購,易名華僑永亨銀行)收購在中國的持牌銀行華一銀行,2014年改為富邦華一銀行,成功掌握進入中國銀行業的入場券。

或許當時收購港基時,富邦銀行管理層真誠地以為台北富邦香港分行和富邦銀行香港可以成功融合並擴大,借一家植根於香港的銀行來發展國內業務,最後把台灣和香港業務可以融入在同一平台,又或許他們打入香港及中國市場,實是特地製造競爭,但可能因為種種內部因素,導致雙方有更大的競爭,導致富邦香港增速反而較弱,台北富邦增長較快,因體量大,上市公司也難以注入,當時也可能是融合兩者,所以才有了私有化的意念。

但後來可能發現兩者因管理模式不同故進一步融合也是困難,台灣富邦管理層漸感兩個平台難以管理,加上在成功收購富邦華一銀行後似乎已達成打入中國目標,可能已經部署放棄了兩者整合的方向。

在2017年,廈門銀行股權已轉為台灣富邦直接持有當時已有出售富邦香港的聲音但當時公司方仍指是傳言,至今消息一出,估值是30億美元,即是指這幾年就算剔除了廈門銀行股權,仍增值近1倍,富邦經營了15年間,也總算為這家銀行增加了約200億的價值,也算是不錯的成績。

但這15年亦證明了一項東西,收購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文化整合是難上加難,看看哪個方向適合才大手加注,但最終業務發展及文化方向都是要向管理層接近的文化方向走,不對的文化始終都要清除,但是錯是對都是看管理層的能力,不會隨時間而轉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256

1985年10月16日: 美股上周五急跌,港股暴跌6.5%

1989年10月16日,受美股於黑色星期五(1989年10月13日)急跌190點影響,港股一如意料大跌開市,恆生指數半小時已急跌161點或6%,但亦有人搶反彈,稍後回升數十點,但午後沽壓漸現,故恆生指數以接近低位收市。當日成交22億,較過往大,主要由於大戶及基金放出。期指約在2,580點,仍屬低水。政府指出跌勢不算嚴重,市場人士亦指因港股之前升幅少,故今次跌幅屬意料之外,亦和1987年股災不同,故無需干預。

其實相對1989年6月,港股已收復當時失地,更有少量進帳,今次股災只是屬於短暫調整。近期股市也是一個調整,但是波幅仍未夠大,所以投資者仍需耐心等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353

1985年11月23日: 東方海外負債重組

1985年11月22日,東方海外實業公佈中期業績,雖除息後盈利仍有超過1億元,但因為對董氏私人集團約12億帳款撇帳及出售船隻虧損,宣佈虧損17.8億,並宣佈債務重組,部份著名董事辭任。據當時主席董建華表示,公司營運正常,沒有欠付第三方款項,貿易方面不良影響受到控制。

因為運貨櫃輸集團仍有盈利,故債務重組也以此為重心,包括重組貨運集團,保留其價值,並把所需資產注入新集團,並以該等資產抵押,以及控制債務及逐步降低之,從事使債權人債務避免損失。

為了免於破產清盤,董建華開始了艱難的談判。他多方奔走,以小額賠償為代價換取日本船廠取消12艘新船訂單,然後從中國銀行、匯豐銀行等12家債權銀行籌集到2.4億美元貸款,用於支付剩下12艘新船訂單。此間,董浩雲又得霍英東出手相助,使東方海外支撐到重組階段。

1987年,董建華掀開了艱難的債務重組。主要分為3步: 

第一步,將旗下散裝貨輪與貨櫃油輪業務分開,前者由金山輪船公司經營,後者注入一家新公司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東方海外國際」股權分為兩部分,霍英東注資1億美元,獲得35%股權,剩餘65%的股權由東方海外持有。在股本結構上實現清晰化。

第二步,東方海外的200餘家債權人通過債轉股的方式獲得東方海外67%的股權。其中52%的股權連同董氏家族持有的東方海外23%股權注入董氏控股基金,以便將來董氏家族清償債務、贖回股權。原東方海外除了董氏家族以外的股東所持股權被稀釋到10%。

此後,董建華剝除非核心資產,將東方海外業務重心集中於貨櫃運輸領域,而散裝輪船業務劃撥到金山輪船公司。隨着航運業緩慢複蘇,負債累累的東方海外逐漸實現盈利。後來,東方海外國際取代母公司東方海外在香港上市,董氏家族通過向債權人贖回股權,重新奪得東方海外國際的控制權。2017年,董氏家族又把東方海外出售至中遠海控(1919),退出經營,但仍與中遠海控仍保持獨立。

參考資料:

「以小錢控大錢」:香港航運界發展與危機

http://news.takungpao.com.hk/history/xianggang/2013-10/1962363_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6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