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豆瓣睡醒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4/158349.shtml

豆瓣睡醒了?
吳丹吳丹

豆瓣睡醒了?

豆瓣要做影業公司了!

8月23日下午七點,當黑馬哥在外面采訪完準備回家時,主編一個電話打過來:豆瓣要做影業公司了!快回來寫稿子。

雖然剛才就有人在群里艾特哥,但哥想裝作沒看到。“豆瓣”,一個對科技媒體們來說多麽無感的名字。從不露面的阿北(豆瓣創始人楊勃別名),外界終年不變的標題,豆瓣,你想怎麽商業化。寫來寫去……但不可否認豆瓣用戶的粘性,從PC轉移動,掛掉了那麽多網站社區,豆瓣十幾年的忠實用戶都還在用它。

盡管豆瓣失去了一些活躍度,但最核心的東西至今還保留著,比如,電影評分。盡管在幾年前,曾有大波水軍擾亂過豆瓣的影評秩序,但近年又恢複正常。大家也在心里形成一個默默認知:豆瓣用戶對電影評價苛刻,但評分高,呈“P”型的,一般都是好電影,如《精靈王座》出品人張青昨天就在微信上寫道,“雖沒有取得預期票房成績,但豆瓣評分7.4……”豆瓣依然是對電影水準有要求的觀眾第一時間會去關註的打分平臺。

而且豆瓣不依附於任意一個售票網站的事實,也讓它的打分顯得更客觀。前不久萬達收購時光網,還記得評論是怎樣的嗎,以後時光網的評分會如何迎接萬達發行的電影……

除了電影這個核心,豆瓣讀書和閱讀也是重要業務。有人會說,這倆不是一碼事兒……豆瓣讀書是豆瓣網最早期的業務,也是豆瓣成立最重要的一件事兒,為書籍評分,為豆友薦書。電影業務甚至是後來才有的。閱讀則是後期伴隨著豆瓣網發展,它所拓展的一項閱讀收費業務,也支持作者在上面發布自己的電子作品進行售賣。這些年一直都在進行著。在各大網文平臺中,豆瓣閱讀屬於偏文學性的。前不久獲雨果獎的《北京折疊》,很多人是在豆瓣上看到的免費全本。

這兩塊業務在網站上看不到有什麽交集。直到今天豆瓣阿北發了一封信,要成立影業公司了。聽到這個消息,哥腦中瞬間過了一個畫面,以後豆瓣閱讀上的IP就要變成電影了,然後放到影評界面讓觀眾打分……這算不算豆瓣的商業閉環?

其實還不好說,雖說豆瓣想打通的是從早期文章到投資、制作的一系列鏈條,但畢竟沒幹過電影這件事,豆瓣能不能順利實現這個閉環,還是未知。現在只是證明,豆瓣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地里長出來的莊稼不能再任別人去收割了。

此話怎講?

《失戀三十三天》最早就是豆瓣上一個網文,後來被導演滕華濤看到,買了版權,原作者改編,後來有了高票房。

前段時間的網劇《我的朋友陳白露小姐》也是最早在豆瓣上連載的一個日記系列。(查資料發現這片的監制又是滕華濤先生。看來刷豆瓣,是他一大業余愛好。)

豆瓣上的原創故事太多了!從早期的豆瓣大V(當然,後來流失了不少),到現在的豆瓣作者,個個都是能寫的手。豆瓣上關於誰抄襲誰原創的事件也是不斷地發生……

豆瓣上故事多,但在保護版權方面顯然沒有後起之秀知乎重視。知乎保護版權到什麽地步,你在知乎上複制一段話到微信,它都給加上,這段話來自知乎的誰誰。但豆瓣,是在今年才開始在作者日記上加上版權標識,著實有點兒晚。

豆瓣作為一個小清新網站,估計靠廣告電商也活得不錯,(到底怎樣當然無從得知,網上的八卦爆料也多不可信)但肯定也想找更舒服,更符合調性的變現方式。廣告畢竟也有天花板,太多就騷擾用戶

做電影這件事當然是一舉多得。一方面鼓勵作者創作,一方面有了和上遊一起的投資機會,拓展了業務,摸到了文娛現在最賺錢的金礦邊邊。也不會傷害互聯網上的用戶。

那麽,按照科技媒體一貫的寫作手法,問題在哪?

問題一,能不能形成閉環?

也就是,豆瓣能不能把這件事和之前的所有事完美地銜接起來,鼓勵好作者寫好東西,和制作方友好合作,平臺宣傳到位,評分……評分這就是個難點了。自有和平臺,球員和裁判,你能不能把持住?不失調性(或許意味著就要失去銀子?)?

如果能夠循環地轉起來,投資基本成功,豆瓣這一環新的業務就加得巧妙。

問題二,豆瓣影業會不會僅僅變成IP庫?

邏輯上來講,這還是第一個問題的變種,只是這個問題有些突出,所以單獨拎出來。

豆瓣會深入到影片從故事到上映的哪些環節,還有待觀察。如58同城近期也成立了影業公司,據采訪資料是,其會跟58的宣傳資源、客戶資源等打通。(據黑馬哥的觀察,他們目前的步驟是先給投資的電影上戶外廣告的宣傳。)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黑馬哥翻了一下朋友圈,談論這件事的人並不多。豆瓣的小眾化定位和調性決定了它不是一家充滿談資的公司。但黑馬哥必須承認,豆瓣用戶粘性很高。他們罵豆瓣,但還是來刷豆瓣。互聯網公司大佬們,研究什麽是消費升級類型的剛需,可以研究下豆瓣。

外界可能無感,但阿北的這個動作,絕對是豆瓣的一大步。

在信的末尾他也說了,豆瓣會走得很遠。黑馬哥一點也不懷疑這一點。它抓住了一部分人的剛需:文學和電影,是必需品。豆瓣只要牢牢抓著這兩點,它就是一家好公司。正如一篇文章標題寫的,“豆瓣十年,沒有改變世界,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只是,青蔥的豆瓣現在要殺入一灘渾水的電影圈,它能不能講出一個關於票房的大故事?或者10個清新的小故事?

豆瓣能否順利地收割自己地里長出來的莊稼呢?(黑馬哥沈思狀)

附楊勃內部信全文:

DearAll,

豆瓣閱讀經過半年多的試水,現在正式進入電影制作。豆瓣要開始做電影了。

豆瓣閱讀在原創寫作上努力了四年,已經積累了兩萬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獨家作品。新的寫作者不斷湧入,每次征文兩千多篇投稿里有超過一半的新作者。電子書出售之外版權經營也已經是閱讀日益核心的營收來源。伴隨今年開始豆瓣在文化和內容方向的努力,閱讀也從在豆瓣旁邊獨立發展回歸為豆瓣主線業務有機的一部分。

過去一兩年里,影視公司和制片人不斷來找豆瓣閱讀購買原創小說,希望把它們拍成電影。到七月底我們有十部小說售出了影視改編權。但我們還想把這些故事真的變成電影,有一天能在大屏幕上被大家看見。作為一次成功試水,閱讀的第一部短片《一日英雄》已經在上海電影節上放映,得到同行的廣泛關註。

閱讀的“影視改編”項目上線之後,已經有數百家影視公司和更多的編劇加入,關註和孵化新的編劇和影視制作項目。

科幻小說《追逐太陽的男人》的權益以百萬價格售給新麗影業,但這次我們會和他們一起聯合開發,並享有部分優先投資權。我們會參與電影聯合制片,和新麗一起努力把這部征文的科幻組首獎作品搬上熒幕。

正如豆瓣閱讀是寫作者的平臺,我們也想給電影的創作者提供平臺,希望編劇和導演,特別是其中年輕的創作者,圍繞在旦瓣原創故事的周圍,做出一部部好電影來。這個平臺是豆瓣閱讀的自然延伸,和原創寫作對豆瓣的未來同樣重要,也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和開始。

我自豪地宣布,今天我們終於邁出了這一步。由戴欽推動和負責,從豆瓣閱讀將延伸出一個新的團隊和組織。新的影業公司將選擇好的豆瓣閱讀小說,組織編劇、導演和主創,並參與後續電影的投資和開發。這一步的基礎是閱讀在過去幾年里在作者創作方向的不懈努力和紮實的內容積累,也是閱讀在內容商業方面探索和先鋒的繼續。

豆瓣閱讀源於豆瓣的用戶社區,新的獨立的電影品牌也會是源於豆瓣的一個長久的事業。和整個豆瓣在內容和出版方向進展之中的新的努力一樣,所有這些的源頭是創作和創造者。豆瓣是他們和用戶之間的橋梁,不斷把產品和商業的連接服務做得更好,豆瓣會和他們一起走得很遠。

一阿北

豆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