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2日,東方海外實業公佈中期業績,雖除息後盈利仍有超過1億元,但因為對董氏私人集團約12億帳款撇帳及出售船隻虧損,宣佈虧損17.8億,並宣佈債務重組,部份著名董事辭任。據當時主席董建華表示,公司營運正常,沒有欠付第三方款項,貿易方面不良影響受到控制。
因為運貨櫃輸集團仍有盈利,故債務重組也以此為重心,包括重組貨運集團,保留其價值,並把所需資產注入新集團,並以該等資產抵押,以及控制債務及逐步降低之,從事使債權人債務避免損失。
為了免於破產清盤,董建華開始了艱難的談判。他多方奔走,以小額賠償為代價換取日本船廠取消12艘新船訂單,然後從中國銀行、匯豐銀行等12家債權銀行籌集到2.4億美元貸款,用於支付剩下12艘新船訂單。此間,董浩雲又得霍英東出手相助,使東方海外支撐到重組階段。
1987年,董建華掀開了艱難的債務重組。主要分為3步:
第一步,將旗下散裝貨輪與貨櫃油輪業務分開,前者由金山輪船公司經營,後者注入一家新公司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東方海外國際」股權分為兩部分,霍英東注資1億美元,獲得35%股權,剩餘65%的股權由東方海外持有。在股本結構上實現清晰化。
第二步,東方海外的200餘家債權人通過債轉股的方式獲得東方海外67%的股權。其中52%的股權連同董氏家族持有的東方海外23%股權注入董氏控股基金,以便將來董氏家族清償債務、贖回股權。原東方海外除了董氏家族以外的股東所持股權被稀釋到10%。
此後,董建華剝除非核心資產,將東方海外業務重心集中於貨櫃運輸領域,而散裝輪船業務劃撥到金山輪船公司。隨着航運業緩慢複蘇,負債累累的東方海外逐漸實現盈利。後來,東方海外國際取代母公司東方海外在香港上市,董氏家族通過向債權人贖回股權,重新奪得東方海外國際的控制權。2017年,董氏家族又把東方海外出售至中遠海控(1919),退出經營,但仍與中遠海控仍保持獨立。
參考資料:
「以小錢控大錢」:香港航運界發展與危機
http://news.takungpao.com.hk/history/xianggang/2013-10/1962363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