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穗恒運A已與越秀金控就出售廣州證券股權簽訂協議

穗恒運A12月2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擬出售公司所持廣州證券股權,已與越秀金控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簽署了《框架協議》,正就有關事項與交易對方、公司股東及有權部門溝通。

廣州證券官網披露的股東情況顯示,越秀金控持股67.235%,穗恒運A持股24.4782%,另外廣州城啟集團、富力地產、廣州白雲出租汽車集團、北京中郵資產管理公司、廣州金融控股集團等5位股東合計持有剩余的8.2868%。越秀金控9月10日曾公告擬收購廣州證券少數股權。

平安證券分析師指出,越秀金控旗下現在已經擁有廣州證券、越秀租賃、越秀產投、越秀小貸、廣州擔保和越秀金科。收購廣州證券少數股權是公司完善金控布局的第一步,預計未來公司還將繼續擴大金控版圖,獲取支付、保險等其他金融牌照。越秀金控作為首個上市地方金控平臺,管理層有豐富的金融業務運營經驗;同時背靠大股東廣州國資委,未來將會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且現在的估值具有安全邊際,且廣州證券少數股權收購完成後,未來還有眾多利好值得期待,例如獲取其他金融牌照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33

產融結合 豐盛控股、卓爾聯合景域驢媽媽成立眾邦金控

12月16日,由豐盛控股(00607.HK)、卓爾集團(02098.HK)、景域集團、大族控股集團共同發起成立的眾邦金控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眾邦金控”)正式成立。

景域集團董事長洪清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驢媽媽此番進軍金融產業是為了更好地達到產融結合,未來計劃在大旅遊和大健康領域進行投資,聯動發展以形成“大幸福”產業閉環。

驢媽媽進軍金融業務

據悉,眾邦金控主打“服務於傳統金融、立足於創新金融”的理念,註冊資金20億元,將依照“一體雙核兩翼三極”的戰略格局,即國際、國內兩個總部,政府公共項目、個人幸福產業為產融結合兩大方向,基金、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為創新金融的三大立腳點,將成立旅遊產業基金和大健康產業基金,打造以產融服務為核心的集團公司。

豐盛控股總裁趙建表示,豐盛控股將圍繞“大建設、大健康、大旅遊”打造核心競爭力,建設百年豐盛,大健康和大旅遊將是集團未來兩大增長極。

眾邦金控的股東成員,橫跨健康醫療、互聯網、休閑度假、綠色地產、高端裝備、新興能源等行業。未來眾邦金控計劃進入旅遊、健康、醫療、養老等行。

豐盛集團是一家多元化綜合型產業控股集團,致力於發展綠色建築及健康產業,涉及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綠色地產、新興能源等領域,業務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先後收購深圳安科、廣州生命匯等醫療健康領域領先企業。2016年,豐盛集團聯手廣西旅遊發展集團、景域集團、國海證券成立100億廣西旅遊產業基金,打造廣西全域旅遊項目。

卓爾集團專註於企業供應鏈物業及交易服務,是全國首個O2O內外貿融合電商平臺,並發力打造中國最大的B2B交易平臺。12月6日,由卓爾控股等發起設立的“武漢眾邦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獲銀監會批複同意在漢正式籌建。這也是湖北第一家、全國第六家獲批籌建的民營銀行。

景域集團董事長洪清華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已經超過了教育、銀行、汽車等產業。此次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強強聯合,創新融合“旅遊+互聯網+金融+健康”,將有助於加速旅遊、健康等“大幸福”產業的快速發展。

“企業需要做產融結合化的發展,因此進軍金融業很必要。我們與合作夥伴成立眾邦金控後會專門設立旅遊投資基金等板塊,主力投資大旅遊、大健康甚至是娛樂產業,這些產業聯動起來就是‘大幸福’產業,也是我們未來希望形成的格局。”洪清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旅業集體“玩金融”的背後

在采訪中,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其實這幾年不少旅遊企業都涉足了金融業務,比如同程已成立同程金服,並推出“同同寶”理財產品。同程旅遊未來計劃投資15億元,謀構建出供應鏈金融、小微金融、消費金融、財富金融、跨境金融等五大服務體系。而途牛麾下也成立了途牛金服,涉及途牛寶、定期理財、首付出發、出境保等業務。

“隨著一系列價格戰和市場營銷等,使得各大旅遊企業尤其是在線旅遊企業的耗資非常巨大,對於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同時,各大在線旅遊企業如今的爭奪已經涉及到了資源端,這更加需要背後有融資支持,來通過並購等方式拿下更多線下資源與合作機會。因此產融結合,通過涉足金融業務來獲得投融資機會,並進一步抓住資源,提升盈利能力,是很多在線旅遊企業在考慮和實施的策略。”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指出。

據悉,目前,景域集團定位的是旅遊產業O2O一站式服務生態圈企業,旗下擁有奇創規劃公司、驢媽媽旅遊網、景區運營管理公司、景區營銷公司、帳篷客網紅酒店、景區投資公司等六大板塊。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盡管部分在線旅遊同業者率先涉足了金融業務,但大多數涉及的還是小額業務,如果達到一定規模的消費類項目投資,則需要持有專門的相關牌照。而此次景域集團與合作夥伴成立的眾邦金控則可投資一定規模的項目,可見景域集團未來的投融資和並購將更頻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63

越秀金控:擬62.64億收購廣州證券32.765%股權 9日複牌

越秀金控1月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16年12月30日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出具的《關於對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組問詢函》,針對問詢函中提及的事項,公司已向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作出書面回複,同時按問詢函的要求對《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等文件進行了修改和補充。

根據交易方案,越秀金控擬以13.16元/股向穗恒運A等6名對象發行4.38億股,並支付現金5億元,合計作價62.64億元,收購廣州證券32.765%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50億元,用於支付收購廣州證券的現金對價、補充廣州證券資本金等。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持有廣州證券100%股權。

廣州證券主要業務板塊包括證券經紀、投資銀行、證券自營、資產管理、期貨、研究等。其中,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自營業務、資管業務是廣州證券收入的主要來源。財務數據顯示,廣州證券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至9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82億元、30.66億元、21.36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30億元、9.22億元、6.86億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以市場法評估,廣州證券的股東全部權益評估價值為191.19億元,較賬面凈資產增值82.77億元,增值率76.33%。

公司股票將於2017年1月9日開市起複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56

渤海金控連續加碼融資租賃 旗下橫琴租賃增資至1億美元

2月20日,渤海金控發布公告稱,天津渤海租賃的控股子公司——橫琴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橫琴租賃”)獲得三大股東共同增資6000萬美元。增資完成後,橫琴租賃註冊資本增加至1億美元。

其中,天津渤海租賃出資由2280萬美元增至6400萬美元,占註冊資本比重由增資前的57%升至64%。澳門南通信托投資有限公司此次雖然增資800萬美元,股份卻由35%降至26%。珠海大橫琴投資有限公司共出資1000萬美元,占註冊資本的10%。

渤海金控稱,各股東之所以決定共同向橫琴租賃增資,目的是支持橫琴租賃業務持續拓展,擴大項目投放能力,提升經營業績。

公開資料顯示,橫琴租賃經營範圍包括融資租賃業務、租賃業務、向國內外購買租賃資產、租賃財產的殘值處理及維修、租賃交易咨詢和擔保,另外兼營與主營業務相關的保理業務。

根據橫琴租賃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橫琴租賃總資產15427.52萬元,凈資產28061.47萬元,實現營業收入7394.68萬元,實現凈利潤 2735.57萬元。

渤海金控是目前國內A股唯一一家上市的租賃公司,也是租賃業內僅有的持有融資租賃和金融租賃雙牌照的公司。最近一兩年,渤海金控連續加碼融資租賃。2016年11月,向其子公司天津渤海租賃增資156億元,增資後渤海租賃註冊資本變更為218.7億元,躋身行業榜首。今年1月份,渤海金控的金融租賃牌照公司——皖江金租辦理完畢註冊資本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增資至46億元。

在業務上,渤海金控重點加碼飛機租賃,進入國際飛機租賃市場長,但速度驚人。2016年初,渤海金控162億元完成了對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Avolon的收購,躋身全球前四大飛機租賃公司。不久前,渤海金控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通過議案,旗下全資子公司Avolon計劃以現金收購紐交所上市公司CIT下屬的商業飛機租賃資產,交易價格預計超過100億美元。並購CIT的租賃部門後,Avolon公司擁有的飛機數將超過900架,成為僅次於GECAS和AerCap的全球第三大飛機租賃公司。

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末,渤海金控的總資產為1955.32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48.24%,凈利潤為7.06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20

渤海金控:擬斥資672億元收購CIT飛機租賃業務

渤海金控3日晚間發布披露重組報告,公司擬以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紐交所上市公司CIT下屬商業飛機租賃業務,交易價格約為100.5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71.59億元。交易完成後,CIT集團下屬商業飛機租賃業務將進入上市公司,整合後上市公司的飛機租賃業務實力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公告稱,本次交易的收購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及境外銀行 Morgan Stanley和UBS給予的不超過85億美元的貸款。

2016年10月 6日(紐約時間),渤海金控和全資子公司 Avolon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 Park與CIT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 CIT Leasing簽署了《購買與出售協議》及其附屬協議,擬以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紐交所上市公司 CIT下屬商業飛機租賃業務。標的資產系CIT擁有和經營的商業飛機租賃業務及資產,包括《購買與出售協議》中的Commercial Air Group(包含CIT擁有的C2公司在內的下屬企業)以及擬註入C2公司的飛機資產及訂單。

截至2016年9月 30日,標的資產包括自有的飛機305架,持有的飛機訂單131架。具體方式是Park收購CIT leasing持有的C2公司 100%股權。 本次交易最終交易價格系根據《購買與出售協議》約定的方式對C2公司在交割日前一日凈資產進行調整,並以調整後的凈資產額加上固定溢價627,491,703美元的方式確定。

截至2016年9月 30日, C2公司經審計賬面凈資產值為62.87億美元。假設按照 C2公司 2016年9月 30日賬面凈資產值及《購買與出售協議》約定的調整方式, C2 公司經調整後的凈資產約為94.30億美元,加上固定溢價約6.27億美元後, C2公 司 100%股權的交易價格約為100.57億美元(按協議簽署日前一個交易日中國人民 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1: 6.6778計算折合人民幣671.59億元),較調整後的凈資產溢價約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19

中國金控半小時暴跌80% “老千股”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港股一日,A股一年。

今天,對於買了中國金控的散戶來說,內心是崩潰的,上午十點被這家內地上市的港股公司殺個措手不及,半小時暴跌了82.7%,每股剩下不到兩分錢,總市值本就不高的12.2億元跌到了可憐的1.83億元,瞬間淪為仙股。

三十分鐘蒸發了10個億,港真,論割韭菜,悠悠墻都不扶(服)就服港股·····

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公司為何下跌,先來看看這公司是個“什麽鬼”。悠悠先看了一眼K線圖,多年股價在1塊錢以下,最近兩年最高價才不到7毛,如圖:

接著接著拉了一下F10,雖然叫“XX金控”,但主營是農業,不過,早都不務正業了。從去年開始,就開始搞起了看起來很時髦的放債和互聯網融資業務。自己也在年報里說了,正積極開拓內地融資租賃及香港證券買賣、經紀及證券咨詢服務。這“積極開拓”帶來的後果卻是光速虧錢,2012年到現在,已經虧了五年,五年一共虧了7個億。光去年一年就虧了5.21億港元,比上一年多虧的“不多”······也11.28倍吧。

再掃了一眼這公司過往的新聞,業績不好卻偏偏愛搞事情。最近兩年先後5次以配售新股、發行新股等方式試圖獲得資金,其中有3次尚未完成。去年6月對外宣告向前海阿里等發最多24億換股債,折讓兩成配股,股價漲了一波,可實際上這個前海阿里跟眾所周知的“阿里爸爸”沒有半毛錢關系。到去年年底,又停牌放風要各種收購卓傑控股、深圳物業等等,最後也都沒搞成。

基本面一潭死水,股價極低,花樣更名搞事情,酷愛配股、合股······這中國金控讓悠悠瞬間想到了“傷盡萬千散戶心的千王之王”,港股超著名老千股——威利國際,同樣也打著“金控”的旗號,也已經改名叫民信金控了。

“妖艷賤貨”老千股

老千股,人稱港股特有的“妖艷賤貨”,這些“妖艷賤貨”,套路比山高比海深,不愛好好學習就愛耍流氓。怎麽個耍法呢,就不以盈利為目的,專門玩弄財技和配股、供股與合股等融資方式損害投資者,主要是·····散戶的利益,連基金經理都看不下去了,如下打抱不平:

實際上,有港股研究人士挑明了跟悠悠說了,中國金控基本就是一只老千股了,主要特征上文也說了。詳細點說,具備以下特征的,老千股嫌疑大大的:

1.中小盤,無主營或主營不明確,市值畸低,股價常年在1塊錢以下,經常低於凈資產;

2.經常合股、供股,而之前悠悠跟港股人士問了,不斷合股配股的惡心之處就在於,散戶參與被套,不參與賣出股票,但賣出後剩下的可能只是當初投資本金的幾縷青煙;

3.股息回報率低,常年不分紅,偶爾偶爾分一小次紅還是為了套路散戶;

4.下面的特征A股諸多“神股”也有,經常更名,民信金控就用過“威利國際”、“互聯控股”、“華匯控股”、“首創”及“怡南實業”等名字。還酷愛光鮮亮麗的名字,譬如以“中國XX”、“XX國際”冠名,主營常年騰雲駕霧趕時髦,比如“互聯網XX”、“XX投資”。

無數散戶血的經驗告訴我們,具備以上特征的,即使不是老千股,也不是什麽好股。

套路比海深

香港的老千股跟A股的“神股”們相比,詐騙起來更為簡單粗暴,玩弄財技,在市場上再融資吸籌,鎖定詐騙散戶。再融資的方式就是——配股、供股。 股再融資一個字——快,兩個字——簡單。大股東跟交易所報備即可交易,散戶也能參與,具備先天的老千股土壤。

一種慣用的套路是“向下炒”。比如,一股價低於凈資產的公司,放出利好吸引散戶聞風買入,而後股價越賣越跌,散戶被套,而後莊家向市場大量供股,供股價格看似清倉大雙買,低於凈資產吸引散戶上鉤,若不上鉤則面臨籌碼被無限稀釋。

套路沒完,接下來股價還將繼續下跌,當跌無可跌,莊家將手中股票悉數沽出又開始配新股,而接手的莊家姘頭或者馬甲。這個時候的廉價新股,將補回莊家此前沽出的股票。而等待參與其中的散戶的還有——合股(合並股數),100股合1、50股合1、20股合1然後再10股合1。當總股本降低,股價回升,新一輪的套路就開始了。

有統計顯示了,在1999年後的十來年中,威利國際就經歷了2合1、5合1、50合1、25合1多次合股,期間還經歷過多次拆股。最近一次合股是在2012年,10合1。拆股在2014年,1拆5。算上2014年的拆股,1999年買入1250萬股的投資者,到今天手里只剩(2*5*50*10*5*5*5*10*10/5=12500000)。

按照當時的成本,1999年花62.5萬港元買入公司的股票,現在只剩不到1港元,血本無歸。

對於老千股,盡管市場給了港交所無數的“白眼”,但目前港交所並沒有明確的幹預態度,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的表態是:“對於機構為主導的香港市場,監管哲學是假定絕大多數人都是遵紀守法的好人、從事正常的市場交易,監管者盡量不幹涉市場自由,主要通過事中監察和事後追責來懲罰壞人。”

而今滬港通、深港圖開通,散戶要想避開老千股,幾乎要靠自己提高警惕,謹慎決策。就像李小加說的,出事後再喊警察,往往為時已晚,再好的警察,也無法替你的損失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16

中國金控日內最大跌幅85%:“老千股”本質盡顯

港股市場雖然估值較低,但各種地雷層出不窮,輝山乳業之後,中國金控(00875.HK)一日內暴跌85%,再次引發市場熱議。

4月11日上午10時左右,中國金控急速下跌,最多跌85%,至0.019港元/股,成為“仙股”,創上市多年以來新低。之後快速反彈,收盤報收0.054港元,成交額達到6.24億港元,比其收盤5.2億港元的市值還要多。分析人士當時認為,中國金控暴跌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股權質押的不計成本“斬倉”。11日晚間,大股東林裕豪回應表示,作為大股東,從未質押股份、未利用股份融資、更未拋售中國金控股份,公司目前經營一切正常。至於是否有其它股東的股權質押爆倉,當日暴跌的原因,林表示不知情。這並未打消市場疑慮。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可以公司可以通過做空賺錢,也可以不斷可轉債融資,釋放利好後減持股份。翻看中國金控歷史,公司上市近20年,公司市值越縮越小之後,按照前複權價計算,從2000年4月的4.24港元,暴跌到4月11日最低的0.019港元,跌幅超過99%。

“老千股”靠做空賺錢

“內地投資者不熟悉他們的操作手法,一些香港‘老千股’就是靠做空賺錢,跌90%後再增發,然後縮股,洗劫投資者。”一位港股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此評價“老千股”。

港股市場中所謂的“縮股”,是一種股本分割的行為。為了實現股份流通,上市公司在股票面值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公司的股份數量,導致公司註冊資本減少。簡單來說,上市公司兩股合成一股,股本數量減半,每股凈資產增加一倍,是“高送轉”的反向操作。公開信息顯示,在2015年6月的高位0.84港元之後,中國金控都沒有合並縮股的記錄,不過在此之前則有過多次。

中國金控於2017年3月底公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凈虧損同比擴大11.28倍至約5.21億港元,每股虧損7.64港仙(1港元=100港仙)。收益同比減少7.9%至9329.2萬港元,其中,農業業務收益約為8020萬港元。相對上一年虧損約4200萬元,每股虧損7.64港仙。虧損主要源於終止確認其他金融資產虧損約2.15億港元;於聯營公司投資減值約9700萬港元;就授予集團董事及其他合資格參與者購股權確認以股份支付開支約7300萬港元;提早贖回承兌票據虧損約3600萬港元;確認物業、廠房及設備減值虧損約800萬港元;及經營虧損。

為平衡農業業務的盈利周期,從玉農業(中國金控前身)2015年起推進金融及放貸業務布局。2015年7月,從玉農業正式更名為中國金控,主要在香港提供商業及私人貸款服務,包括基本融資、股權融資及按揭服務等,並開拓內地融資租賃及香港證券買賣、經紀及證券咨詢服務。

盡管不斷轉型,不過依然無法阻止虧損和股價下跌,對中國金控的案例,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香港並沒有買賣上下限升跌,此類型股份也可能主要由股權質押砍倉盤導致,股份大幅下挫,導致交叉違約,觸發此現象;此前這些股份有著過度炒作,也有過度的財技操作。

到底中國金控如何運用“財技”玩弄投資者於鼓掌之中?

放好消息後股東減持

過去,中國金控的股東曾經通過發布各種消息,把股價舞高弄低;發布好消息炒高股價之後,就有主要股東急急忙忙套現。

2016年4月4日,停牌中的中國金控發布公告稱,公司分別與內地的兩家基金簽訂了認購協議。珠海德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海德谷”)同意在540日內認購中國金控最多4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深圳市前海阿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阿里”)也同意在五年內,認購中國金控20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

中國金控表示,如果可換股債券按照換股價0.122港元行使後,珠海德谷將持有中國金控12.9%的股份,前海阿里將持有中國金控64.51%的股份。前海阿里將成為中國金控的第一大股東。

4月11日、12日兩天公司股價一度暴漲兩倍,一度達到0.365港元。其實,正如阿里巴巴發言人直接表示的那樣,前海阿里基金管理公司與阿里巴巴集團並無關聯。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前海阿里於2015年8月26日成立,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其投資人為兩名自然人,分別為蘇景招和朱景生。

然後就是股東套現的表演了:公開信息顯示,中國金控主要股東黃遠凱於2016年5月13日,場內減持公司好倉3396萬股,套現702.972萬港幣,成交均價0.207港幣;黃遠凱於2016年6月1日,場內減持公司好倉6296萬股,套現1315.864萬港幣,成交均價0.209港幣,最高成交價0.245港幣。變動後持股3.3846億股,這兩次減持後,持股占比從6.32%下跌到4.91%。

之後黃元凱如何繼續套現,因為持股比例已經低於5%,公開信息已經無法查詢。

其繼續套現的行動;而就在黃遠凱大手筆套現後的一年內,中國金控一度比黃元凱最早兩次減持的價格暴跌90%以上,到昨日最低的0.019港元。

前海阿里已先知先覺拋售?

利用投資公司炒高股價套現,則是中國金控過去的一種玩弄投資者手法。

去年4月底,中國金控公告稱,認購事項所有條件經已達成。認購事項已於2016年4月22日完成,而本公司亦已根據認購協議向認購人黃遠凱配發及發行 4.2億股認購股份,作價為每股認購股份0.098港元。4月26日的港交所權益披露更新信息顯示,黃遠凱持有4.2億股。

也就是黃遠凱獲得股份後,在5月中旬就馬上開始“賣賣賣”模式了,如果按照黃遠凱減持的價格大約是開始公開披露的0.2港元左右計算,那麽黃遠凱如果減持所有股份後,獲利就是很可能超過4000萬港元。黃遠凱這位股東的玩法堪稱高明;而到底前海阿里是否像黃遠凱那樣拋售股份,依然是未知數。

此前,中國金控宣布,認購協議所載的所有先決條件已獲達成,及發行可換股債券已於2016年11月25日完成。本金額為3.30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已根據認購通知予以發行。2016年年報稱,於2016年12月5日,本金總額為3.3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已按換股價每股0.122港元轉換為27.05億股普通股。中國金控稱,這是為了未來業務的發展,為往後幾年使用資本提供確定性及靈活性。

不過港交所權益披露信息顯示,到目前為止,前海阿里並未在中國金控大股東名單出現,當前第一大股東是林裕豪,持有8.69億股,持股比例為12.64%,這個申報日期只是2016年7月22日; 據認購協議向認購人黃遠凱配發及發行 4.2億股認購股份,作價為每股認購股份0.098港元。4月26日的港交所權益披露更新信息顯示,黃遠凱持有4.2億股。

也就是黃遠凱獲得股份後,在5月中旬就馬上開始“賣賣賣”模式了,如果按照黃遠凱減持的價格大約是開始公開披露的0.2港元左右計算,那麽黃遠凱如果減持所有股份後,獲利就是很可能超過4000萬港元。黃遠凱這位股東的玩法堪稱高明;而到底前海阿里是否像黃遠凱那樣拋售股份,依然是未知數。

;然而前海阿里在2016年11月29日實現債轉股之後,獲得了27.05億股的中國金控,持股占比達到39.25%,之後很可能已經減持,不過關於這個股東持股的信息,在2017年3月底披露的年報中,並未詳細說明。

相關公告資料顯示,2016年5月13日,林裕豪獲委任為中國金控執行董事及主席。林裕豪曾擔任深圳市企業聯合會及深圳市企業家協會的副會長,目前為深圳社會組織總會副會長及深圳市龍崗區阪田街道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於中國金融、房地產、教育及互聯網科技擁有豐富經驗,尤其於中國小額貸款、信貸及消費金融的營運經驗特別豐富。

不過11日晚間,第一大股東林裕豪避嫌回應:從未質押股份、未利用股份融資、更未拋售中國金控股份,兌取其他股東是否股權質押爆倉不知情。截至發稿,前海阿里並無回應。

(本報記者夏心愉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20

中國金控暴跌揭秘:股東遭斬倉 第一大股東多次變更

4月11日一度暴跌85%的中國金控(00875.HK)事件繼續發酵,這只仙股到底怎麽了?

中國金控終於有主要股東公開承認遭到券商斬倉,印證了不少資深市場人士的猜測;在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表示,其實在香港上市的很多小型股都有類似問題,中國金控中小股東較多,蘊含的風險自然更大。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過去幾年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經歷過多次變更,不過在2016年11月29日可轉債轉股完成後,到底誰是第一大股東?是董事會主席林裕豪,還是深圳市前海阿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阿里”)背後的控制人?卻沒有明確信息顯示。

主要股東遭斬倉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金控股價的斷崖式下跌的真相浮出水面,前十大股東之一朱遠標的質押股權遭遇斬倉。據朱遠標介紹,分別將約2.7億股和0.9億股股權質押在長江證券和首控證券,11日長江證券先斬倉,均價在3.35分左右,隨後首控證券也進行了斬倉。

朱遠標也表示,此前收到長江證券催繳保證金的電話,欠995萬港元,首控證券方面尚欠300萬港元的保證金,但因境外資金儲備不足未補上,直到4月11日上午10點接到長江證券的通知電話,隨後中國金控開啟暴跌模式。

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此前朱遠標持有中國金控近3.6億股,占總股本比例5.57%。而在2016年4月19日,朱遠標獲得這些股份的代價是0.099港元,如果按照4月11日價格斬倉的話,朱遠標得承受重大虧損。

4月11日上午10時左右,中國金控急速下跌,最多跌85%,至0.019港元/股,成為“仙股”,創上市多年以來新低。之後快速反彈,收盤報收0.054港元,成交額達到6.24億港元,比其最新收盤5億港元左右的市值還要多。

4月11日晚間,主要股東林裕豪回應表示,作為大股東,從未質押股份、未利用股份融資、更未拋售中國金控股份,公司目前經營一切正常。然而這並未打消市場疑慮,4月12日中國金控再跌3.7%,報收0.052港元。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稱,其實所有小型股都有類似風險,主要股東的財力有限,需要通過股份股權質押獲得流動性,但是當資金鏈斷裂,所有問題馬上暴露,並以更誇張的模式惡化。

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金控主要個人股東為林裕豪,持股近8.7億股,比例是12.64%,這是2016年7月22日的申報資料了;二股東施培寶持股4.1億股,占比為5.95%,更新時間是2016年11月29日;第三大股東是朱遠標,持股3.6億股,占比5.57%,申報時間是2016年4月19日。

相關公告顯示,2016年5月13日,林裕豪獲委任為中國金控執行董事及主席。林裕豪曾擔任深圳市企業聯合會及深圳市企業家協會的副會長,目前為深圳社會組織總會副會長及深圳市龍崗區阪田街道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於中國金融、房地產、教育及互聯網科技擁有豐富經驗,尤其於中國小額貸款、信貸及消費金融的營運經驗特別豐富。

然而現在林裕豪到底還是不是第一大股東?在今年3月底公布的年底業績里面,並未披露股東變動相關信息,估計要等完整的年報披露才有最終答案。過去幾年,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曾經多次更換,這也伴隨著這家公司從農業股逐步變身為金融股的過程。

第一大股東多次更叠

此前,中國金控宣布,發行可換股債券已於2016年11月25日完成。本金額為3.30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已根據認購通知予以發行。2016年年報稱,於2016年12月5日,本金總額為3.3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已按換股價每股0.122港元轉換為27.05億股普通股。中國金控稱,這是為了未來業務的發展,為往後幾年使用資本提供確定性及靈活性。

前海阿里在2016年11月29日持股39.25%,但卻沒有出現在港交所最終披露的主要股東名單。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主要股東就是前文所述的三位自然人。值得註意的是,二股東施培寶持股4.1億股,占比為5.95%,更新時間是2016年11月29日,跟前海阿里同步。然而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前海阿里於2015年8月26日成立,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其投資人為兩名自然人,分別為蘇景招和朱景生。

在2016年6月底之前,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都是林裕豪。2015年4月27日,林裕豪控制的Sino Richest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獲得中國金控8.63億股,成為第一大股東。2016年5月13日,林裕豪獲委任為中國金控執行董事及主席。

在林裕豪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前,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為邱益明控制的Asiacorp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2014年底邱益明持有4億股,占比10.55%;到2016年9月5日,經過多次減持之後,邱益明依然持有2.31億股,占比3.36%。

公司公告介紹稱“邱益明先生,於1997年獲得由香港大學和複旦大學合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中國’)法律證書,及於1979年至1982年期間在加拿大接受教育。邱益明現為金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之董事總經理(公司主要從事中國商業房地產業務),並為深圳華章基業股權基金有限公司及湖北赤壁基金有限公司之董事(兩家公司均從事私募基金投資業務)。在擔任這些職位前,邱先生於2005年至2009年期間曾擔任恒明珠證券有限公司的董事(公司為從事證券交易業務之持牌法團)。彼於2009年至2011年期間曾擔任Sun Farm Corporation的董事(公司主要從事食品生產業務)。”

2014年6月底之前,第一大股東則是尹應能控制的威得控股有限公司,持股70%以上;尹應能也是從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就是中國金控前身從玉農業)的最終控制人。2015年7月,從玉農業正式更名為中國金控,主要在香港提供商業及私人貸款服務,包括基本融資、股權融資及按揭服務等,並開拓內地融資租賃及香港證券買賣、經紀及證券咨詢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99

專訪鵬潤黃秀虹:搶灘牌照布局金控 要市場化不做“內循環”

“閱歷在不斷增加,但我覺得各方面都越來越年輕。” 談及從國美控股轉戰鵬潤控股這幾年的感受,黃秀虹如是表示。近日,在參加完一個女性企業家相關活動之後,黃秀虹匆匆走進咖啡廳落座,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的專訪。

圖為鵬潤控股集團董事長黃秀虹

2014年10月,黃秀虹正式出任鵬潤控股集團(下稱“鵬潤控股”)董事長,於她而言,這更像是一次創業,她表示,“自己更喜歡有一些挑戰的事情”。

目前,鵬潤控股業務主要分兩個模塊:地產和金融。地產方面主要是鵬潤地產,目前有商業項目、住宅項目等,近期也在積極推進特色小鎮項目。金融板塊則是有鵬潤金控與鵬潤資本兩大業務板塊。

2013年互聯網金融在國內興起,鵬潤控股也在悄然打開金控布局,2015年9月上線美美理財,目前“種子計劃”已經開始試運營。同時,財富管理、基金、保險等板塊在籌備當中,各種金融牌照也在積極申請。不過在當前互金強監管的背景下,對於此前預期3年內鵬潤金控估值超500億元的計劃,黃秀虹也坦言“壓力變大”。

發力金融布局:合規與風控是核心

今年年初,黃秀虹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希望未來3年鵬潤金控能成為市場估值超過500億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集團,交易規模突破1000億。同時,在3到5年內,幾部分業務最少有一個能進入其所在市場的前20名。

“當我發布完這個目標以後,覺得壓力變大了。”黃秀虹笑著表示。現在的壓力,首先就是來自於互金市場監管趨嚴。3年500億元的估值,黃秀虹直言,原來覺得低,現在覺得不低,因為現在市場的幹預比想象的要嚴峻得多。

鵬潤金控是鵬潤控股旗下的金控集團,其自己的定位是“穩健型”,不踩紅線堅持合規。鵬潤金控旗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美美理財交易規模已經超過80億元,隨著監管趨嚴,美美理財的業務也在不斷整改。

對於互聯網金融做風控這件事,黃秀虹堅持“風控必須是線下的,現在沒辦法完全做到線上”,並親自來抓。

鵬潤控股對風控的把控,從一個例子可以看出。背靠國美具有零售“基因”的鵬潤控股,並沒有將觸角深入消費金融領域,盡管此前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清晰。出於對“目前信用秩序比較弱、業務風險比較大”的考量,鵬潤金控將消費金融按下了暫停鍵。

據介紹,美美理財主要扶持一些把資金放在實業里的企業。黃秀虹表示,不能內循環,否則就沒有辦法市場化了。

“我們要把這個平臺、這個產品作成一個市場化的業務,而且要把風控作為核心能力,這樣以後才能進入資本市場去估值,因為關聯交易在資本市場是不值錢的。”黃秀虹告訴第一財經。

近年來,無論電商還是產業巨頭都相繼紮進金融領域布局金控,搶灘金融牌照成為比拼競爭力的一個重點。據第一財經了解,目前,鵬潤金控已經有了保理、保險代銷等牌照,還有一部分牌照正在申請當中,希望做成民營金融控股集團。

對於未來是否會申請民營銀行的牌照,黃秀虹表示目前有關註,但是還是要看發展、看機會。“看不好的事情或不理解的事情,先不要去趕時髦或者趕這個風口。”

除了互聯網金融,投資業務也是鵬潤金融的一個重要板塊。目前已經有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鵬潤資本-,主要做股權投資、財務投資顧問、二級市場定增等。

“種子計劃”突破口

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以及產品同質化與大型平臺間激烈競爭趨勢呈現,如何在垂直領域進行創新、深耕,成為了鵬潤金融的一個突破口。

“投資人的投資有收益是正常的,但我們總覺得僅僅只有收益比較浪費,如何為投資人做更好的增值服務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黃秀虹稱。

這個增值服務其中之一就是鵬潤金控一直在推進的“種子計劃”。其模式主要是,投資人在平臺投資一款理財產品的收益,可以提前到與平臺有合作的商家去消費。

黃秀虹談到,鵬潤金控之所以要做“種子計劃”,主要是基於其美美理財現有投資客戶的需求。據了解,美美理財投資額在10萬左右的客戶占比較多,也有一定比例投資額超過千萬的客戶,而這些群體是目前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

“市場非常大,種子計劃在美美理財的客戶群里發出來以後,我們也沒想到大家會的反饋會這麽好。”黃秀虹稱,“盡管未來需要拓展更多的消費場景來推進這項創新業務,但是給客戶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是鵬潤金控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14

廣東第二家地方AMC落地:越秀金控牽頭

繼廣東粵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粵財資產”)之後,廣東第二家地方AMC於近日正式落地。

4月25日,越秀金控對外公告稱,2017年1月5日、2017年1月23日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及2017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出資設立廣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議案》,同意由本公司牽頭,與廣東民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粵民投”)、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恒健控股”)、廣東省粵科金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粵科金融”)共同出資設立廣東省第二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廣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廣州資產管理公司”)。

2017年4月24日,廣州資產管理公司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發的《營業執照》,註冊資本30億元,各方股權占比為:越秀金控持股38%、粵民投持股22%、恒健控股持股20%、粵科金融持股20%。

粵財資產是廣東首家地方AMC,也是國內首批五家地方AMC之一,曾先後管理和處置了廣東發展銀行、恩平農信社資產包、廣東農商行等地方金融機構和其他駐穗金融機構剝離的不良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