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三板是一個全國性P2P市場:三年內,所有家庭都會配置股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8/150099.html

黑馬說:233.3元買徐小平投資企業的真股;2000元跟著牛投等眾籌平臺投項目;20萬跟著新三板買原始股,股權這一原本資本世界的遊戲,當下卻因互聯網和新三板的出現,讓人們越來越容易觸達。
 
正如,中信建投公司金融負責人段飛飛所說,三年之內,所有的家庭都會配置股權,中國將進入到一個股權時代,除非必要的情況下,才需要將股權換成現金。
 
近日,創業家2015年新三板投融資對接高峰論壇在望京SOHO舉行。在會上,創業家董事長牛文文致辭表示,現在“新三板+眾籌”是萬眾創業下金融制度的標配。
 
作為新三板市場上的主要參與者,中信建投公司金融負責人段飛飛登臺發表演講。他認為,新三板如同當年的深圳:鄧小平當年在深圳畫了一個圈,重新定規則,新三板也是一樣。再大的坑,未來看起來都是很小的坑。
 
但小坑也需要避免,他介紹,新三板“定增”需要避免兩個問題:第一,不要按主板的融資邏輯和過去的股權眾籌邏輯來定價,是一個全國性的P2P市場;第二,不要把融資金作為唯一目標,應轉而註重融資源,註重創造價值。
 
口述 | 中信建投公司金融負責人  段飛飛
整理 | i黑馬  汪晨

 

我通常會把新三板理解成深圳,鄧小平當年在深圳畫了一個圈,重新定規則。新三板其實就是當年的深圳。剛剛建立起來的深圳是不是有很多坑呢?確實有,不過當年再大的坑,現在看起來都是很小的坑。
 
我們的確關註到,在最近兩個月,新三板的行情有些回落了,融資需求也在往下走。但是我們判斷,新三板的牛市還沒有開始。大家在新三板里面看到了騰訊、百度嗎?還沒看到。所以,新三板市場還沒有開始。等誰呢?等在座的大家的參與。
 
從我們券商的角度看,我們不認為新三板市場是交易市場,我們更願意把它理解成融資市場,或者理解為全國性的P2P融資市場。從這個點上,我想和創業者們說,我理解的坑是這樣的。
 
第一個坑。不管你處於什麽創業階段,我不建議大家按過去的股權投資邏輯,或者主板的融資邏輯,去看待自己的企業值多少錢,怎麽去定價,怎麽去增發,這個邏輯不是這樣的。客觀的說,到今天為止,新三板的定價邏輯是混亂的,沒有固定定價,是個P2P市場,是接受者與融資方意向的達成點。所以,要提醒大家,創業的時候要多換個角度考慮考慮,多從金融交易所角度看,你的公司值多少錢,是這個邏輯。
 
所以,第一個坑,我建議大家不要被固定的定價模型、定價模式,限定了自己公司的估值,也不能只說市盈率。真正應該描述的是你的夢想,描述你的夢想多大,誰為願意你的夢想買單,這會成為我們券商的定價邏輯。
 
我剛好前天在浙江一家企業,應該說在我們見他的前一天,被一家上市公司20億收購,但見我們的時候轉變成重新融資上新三板,為什麽?因為按我們的邏輯,必然有個商業模式的成熟,再融資再並購,再抓資源再發展,我們千萬不要把那麽好的夢想,簡單的賣給資金,錢是不值錢的。
 
第二個坑。
 
大家都知道兩年前在三板市場制度還不是完善,關註度還不是太高的時候,你想拿點錢不那麽容易。但現在對接資金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們真正需要融的已經不再是資金了,更需要融的是你需要的資源。所以,大家融資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是我隨便拿錢隨便花就行,一定是拿著這個錢不只是能解渴,一定是有肥料幫助我們創造價值,這種價值有的時候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這里,我可以給大家說一個我心中的市場前景:三年之內,所有的家庭都會配置股權,這意味著大家的股權都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所以不需要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換成現金。
 
而以往我們券商做的是發現和參與,到今天已經不是這樣的了,今天需要什麽呢?更多的需要我們共同來創造。所以,我希望大家做出這樣的合作:在座的各位,咱們全心全意把你的創業做好,把咱們的商業模式做好,把咱們的經營做好,資金的事情交給專業機構去弄。金融機構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在你這兒參與一下就行了,而是跟我們一起共同成長、一起努力。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段飛飛,整理汪晨,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楊芮 2015-10-20 21:47:00

在傳統資產配置的組合中如何尋找新的機會則成為目前保險資管機構普遍關心的話題,而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和另類投資的崛起則成為當前保險資金配置的兩大特點。

近階段,資產荒概念也在影響著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保險資金正遍尋資產配置的新機會。

“對比融資端,顯然是投資端的好項目更難找。”一位保險資管人士此前在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交流時如是總結。在傳統資產配置的組合中如何尋找新的機會則成為目前保險資管機構普遍關心的話題,而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和另類投資的崛起則成為當前保險資金配置的兩大特點。

10月17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在第二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上表示:“從資產配置的結構來看,保險資金的配置已形成一個分散化、多元化和國際化配置的格局。8月底,銀行存款、債券分別占25%、35%,股票和基金合計占13%,另類投資占22%。”

據曹德雲進一步分析:“近年來,保險資金在存款和債券類資產上的配置比例明顯降低,主要讓位於另類投資。對於市場比較關註的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情況,目前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規模大致在230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5%左右。”

債權投資計劃累計註冊金額破萬億

曹德雲分析稱:“從管理模式來看,保險資金采取了賬戶管理和產品管理並行的模式,而這也是近幾年來第三方業務發展和市場化改革的結果。從2006年到2015年9月末,保險資產管理產品註冊發行的規模大致在1.43萬億元,占總資產的14%。”

來自保險資產管理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1至9月,共註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94項,合計註冊規模1648.01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35項,註冊規模673.93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51項,註冊規模719.08億元;股權投資計劃4項,註冊規模65億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4項,註冊規模190億元。

值得關註的是,截至2015年8月31日,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累計發起設立419項債權投資計劃,累計註冊金額10099.6億元。另外,累計2013年當年註冊債權投資計劃90個,註冊規模達到2877.6億元,相當於前七年的註冊規模之和。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債權投資註冊制專業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保險資產管理協會10月20日還發布了《債權投資計劃註冊專家管理辦法(試行)》及首批註冊專家名單。

實際上,債權投資計劃的大幅增長與險企資產負債匹配緊密相關,安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實體經濟為險資提供更為豐富的投資機會。現階段,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以及民間投資萎靡,財政收入的放緩則直接降低了預算內資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越發依賴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有望緩解險企資產負債不匹配的風險。

保險資管尋新機

近階段,資產荒亦對保險公司資產配置產生影響。據一位保險資管業內人士分析:“今年首次出現了M2和社會融資增速差的逆轉,資產增速相比負債增幅放緩的更快。而銀行理財、保險另類債權投資產品和其他固定收益類私募金融產品和信用債之間的利差大幅縮窄,保險、銀行等機構的收益率要求調整要遠緩於基準利率調整。”

在此背景下,下一步保險資金將向何方向發展?多位保險資管人士表示,另類投資中的機會更多。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部負責人表示:“在各種情況交織的背景下,資產管理到底是什麽管理方向?指明方向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但是,舉一個例子,要去尋找那些永遠不會消失的行業,比如養老,保險機構在提供資產管理和服務的時候應該深度的去進行挖掘。另外,就是在提供資產管理產品的時候進行創新。”

在另類投資方面,曹德雲則主張堅持“一橫一縱+衣食住行新”的方式。所謂“一橫”,指的是產品鏈,即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既有綜合性資產管理機構,也有專註於基礎設施、不動產或股權投資的專業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專門從事財富管理、私募股權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創新型資產管理機構。不同規模、形式、特征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可以為各類客戶提供各種類型的產品。這些產品通過發起設立、註冊登記、交易流動等環節逐漸形成新的市場,可以為中長期資金提供定價基準。

“一縱”指的是產業鏈,即保險資金投資可以向上遊金融端延伸,向中下遊相關產業延伸,如醫療產業、健康產業、養老產業、汽修產業等。“一橫一縱”的配置格局形成一個“十”字後,具體領域就是衣食住行。單獨加出來的“新”,即為互聯網、大數據和新業態、新產業。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83

現金配置、一帶一路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29.html

繼續回應8月時工作坊的參與者提問,雖然有些時間差,但當中都總有一些有價值的討論可以讓大家參考。一如以往,參與者所問的問題都很緊貼今天的大環境,其實大家的思維比止凡跑得更前更快,我從大家身上也獲益不少。


chiwai:

1. 想知你現階段組合配置了多少現金?佔組合多少%?
2. 中國一帶一路,你有什麼看法?


止凡回應:

1. 個人財務上的現金配置,除了投資操盤的概念,還有個人日常生活所需的,例如坊間常提出的半年支出作緩衝,單純看現金作投資組合的百分比,這又好像有點基金經理的操盤考慮。我想你的主要問題是想知道現金水平,從而看看我是否在這市況「進攻」還是「防守」吧。我想大約兩成左右吧,以我常常「滿倉」來說,這是頗高現金水平的,但不代表我覺得今天股市是高位,反而我覺得港股頗低,只不過我太有耐性等超低股災而已。

2. 一帶一路,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概念,中國這個經濟體其實頗大,發展潛力亦很巨大,我相信總是會有一個概念接著一個概念的。我的投資不常向「潮流」或「政策」走,穩當投資自己熟識的東西,別人總覺得不夠快,我偏自我感覺良好,龜兔賽跑是也。


後記:

記得早前有blog友問過現金水平問題,尤其指常常都「滿倉」的話,當大市下跌,手中沒有現金入貨,為何會心感興奮呢?我亦提出了看法,本身並沒有基金操盤的概念,說到底都只是打工仔一名,就算滿倉股票,努力工作賺錢或收息之後,又會有現金再作投資,追求財務自由。我並沒有操盤追求跑贏大市多少巴仙的想法,只作合理的操作。

何為合理?這見仁見智吧,跟價值走,自己有多餘錢,感覺價格合理,了解自己的投資,多買無妨,保持到日常生活現金流就好了。自己又不需要向別人交數,嚴控現金水平、硬要滿口理論、執著精準計算,這會讓我感到更困擾。這是我的生活態度,工作上生活上已經有不少壓力,如果連投資都是這樣,真的人都顛。

至於一帶一路的提問,其實不只這一個政策大方向,中國曾經有不少政策都帶來投資機遇。說基建發展,水泥股、建材股等就爆升,之後就產能過剩。說環保,風電股、LED燈股、環保概念股等就爆升,之後又產能過剩。這形成了一個「猜政策方向」的遊戲,以最合理的想法去預期政策,又或者有政策出來之後,去預期受惠行業。

這樣的投資方法,是否有利可圖呢?看著內地的股市特性,相信有一定成效的。資金走來走去,追蹤政策,被選中的都水漲船高。當中亦有不少投資者從中獲利不菲。然而,我不懂玩這個遊戲,參加一起玩這遊戲也不會叻,同時又不覺得這些公司是值得去擁有的。

我還是慢慢的動作,保持在自己了解的能力圈內就算了。我的能力圈在哪?肯定不會是追蹤市場消息,或捕捉政策受惠股,我沒有賺這些錢的能力,又為何能賺到這些錢呢?


止凡的新浪博客,適合在中國內地閱讀:
http://blog.sina.com.cn/cpleung8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193

“場外配置”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t8x.html

    朋友發來一道趣味數學題:

    啤酒2元1瓶;2個空瓶可換1瓶啤酒,4個瓶蓋也可換1瓶啤酒。問:10元最多可以喝多少瓶啤酒?

    這題對於經歷過這場特大股災、深受“場外配置”其害的股民來說,那還不容易?我即刻答複:

    可喝20瓶。按照1:3資金杠桿配置,10元買5瓶,再賒15瓶(30元),共20瓶;喝光,剩20個空瓶、20只瓶蓋,正好可抵還掉賒賬的15瓶。

    樂一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22

美國平價綠卡時代或將“終結” 中產階層成國際資產配置“新增長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509.html

美國平價綠卡時代或將“終結” 中產階層成國際資產配置“新增長點”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11-18 11:20:00

美國參議院已通過投資移民EB5漲價法案並且送達到眾議院,一經公布即生效——這意味著目標就業區投資額由現在的50萬美元漲至最少80萬,對中國投資者而言,50萬美元的平價綠卡時代將正式終結。

隨著12月11日美國投資移民EB-5法案改革臨近,風傳已久的提價方案將最先影響近年來已成為這一項目主力軍的中國投資者。

來自多家移民機構的消息顯示,美國參議院已通過投資移民EB5漲價法案並且送達到眾議院,隨後眾議院也將很快通過該法案並公布,一經公布即生效——這意味著目標就業區投資額由現在的50萬美元漲至最少80萬。

由於現有市面上大多數紐約市中心的項目所在地目標就業區,將可能不符合新法案關於目標就業區的要求,相應項目投資額將可能漲至100萬,對中國投資者而言,50萬美元的平價綠卡時代將正式終結。

然而,盡管赴美移民門檻提高,但中國依然多年成為全球移民市場的主力軍,而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擴大,這一新興人群成為新移民環境下的“新增長點”。

“在國際資產配置的領域里,高凈值人士曾是不二之選,他們的國際資產配置不僅逐年上升,而且增速可觀,資產總量與國際資產配置一向互成正比,但近年來中產階層在這一領域表現得非常活躍。”福布斯一項自2010年起的國際資產配置研究顯示。

該研究指出,特別值得註意的是,最近數年,中國大眾富裕階層成為國際資產配置的生力軍,他們擁有海外資產的比例在2011年幾乎為零,2012年卻增長到26%,這一龐大的大眾富裕群體還在進一步增長。

“由於中產階層與大眾富裕階層僅一線之隔或互為重疊,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中國的中產階層已經將國際資產配置放入視野,而非仰望與隔膜。特別是國際投資機會中與理想居留地結合的項目,與子女教育有關的投入,成為中國中產階層的熱議話題。”該研究指出。

在福布斯聯合出國移民機構外聯出國出版的《國際資產配置趨勢報告》中,對中國投資者這一新的國際資產配置傾向分析指出,中國投資者在考慮國際資產配置時的首要思路是區別動產和不動產。

而在具體投資方向上,美元依然受到中國投資者追捧,歐元以其流動性也開始受到重視;此外,該人群開始主動進行多種金融產品的配置,海外保險以及一些國家的國債成為許多投資者資產配置的第一步,而且近年來信托產品日漸受到歡迎,其中關於財富傳承的信托產品尤其受到重視;而受海外永久產權的吸引以及子女教育和養老醫療等目驅動,房產投資成為很多投資者國際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

盡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般中國投資者都依然將焦點集中在金融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上,在商業機會和全球商業拓展上的數量較少,但與早年移民以生活享受為目的比較起來,現在開始規劃投資移民或資產配置的人士,會在初期就關註當地的商業機會和資產布局。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就這一趨勢預測指出,中國對外的投資在“十三五”期間可能會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海外資產配置的現實條件也在不斷完善。

編輯:郭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25

投資長獻策 基金理財三招必懂 資產配置》美、台利率唱反調 錢該怎麼擺?

2015-12-28  TWM

聯準會開啟升息循環,金融市場最大不確定因素消除,此時正是投資人重新檢視資產配置最佳時機。三位投信公司投資長深入精闢分析,解讀美國升息後總體經濟發展趨勢,為投資人找出未來一年理財方向。

美國真的升息了!過去經驗,亞洲國家通常會跟著美國腳步調整利率,但這次很不一樣;日本持續寬鬆政策,中國人行也有機會再降息,台灣央行更在聯準會決議升 息隔日,意外宣布降息半碼。台灣連兩季降息,宣告國內利率政策與美正式脫鉤;不久,一年期定存利率可能看不到一%,錢放在銀行會愈來愈薄。

聯準會開啟升息循環,某個程度來說,等於金融市場最大不確定因素消除,而這正是投資人重新檢視資產配置最佳時機。透過三位投信公司投資長深入分析,解讀美國升息後總體經濟發展趨勢,在歲末年終之際,投資人或許能更清楚未來一年,理財規畫樣貌。

保守型停看聽〉

電商相關基金 可優先布局「美國升息,代表聯準會對美國經濟復甦,有一定信心。」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指出,其實早在今年九月,聯準會就該升息了,但被人民幣調整中間 價,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延遲了升息進度。年底進行這項決定,除了確認美國經濟復甦力道果真強勁到「應該」升息外,不再繼續折磨資本市場,恐怕也是其中原 因。

他認為,此次會後聲明較特別地方,在於聯準會提及對未來二至三年的升息進程,這在過去很少見。大致來看,未來一年預期升息三至四次,每次幅度約一碼,幅度及速度尚屬溫和。當然實際結果,以每次聯準會開會、解讀美國經濟狀況為準。

未來一年,歐、日持續貨幣寬鬆政策方向不變。在此之下,歐元及日圓匯率走勢將偏向貶值;而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預料也將呈現緩貶格局,除了政府可藉由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另一方面也反映金融市場資金壓力。

但要注意,人民幣是否將帶動亞洲貨幣新一波貶值潮,這將影響資產配置。

還有一件事須提高警覺,即原物料、油價走勢。「與原物料相關的投資商品,從區域型、產業型,不分股債,最好都先避開。」陳朝燈表示,原物料及油價續跌,對原物料出口為主的國家及能源公司來說,赤字壓力倍增,已成為投資市場最大危機。

大致上,美國升息後的整體投資環境就是如此:美國景氣能見度高,美元走強,歐元、日圓、人民幣與台幣偏弱,新興市場及能源產業仍受大宗物資跌價影響。投資 人若想穩健理財,股票配置部分,最好以成熟市場、全球民生消費類股為主,其中歐、日資金寬鬆,有利股市表現;美股雖已累積一段漲幅,但電商及生活消費相關 獲利仍十分亮眼,也可配置一定部位;投資人可從訴求全球消費的基金種類,或依基金主要投資產業來布局。

穩健型平衡布局〉

資金寬鬆下 可望拉抬亞股債券部分,以日本公債、美國投資等級債為優先,或可留意美國REITs(不動產證券化基金)。而能源公司占比約二成的高收益債,因商品價格走跌,呈現高度緊張,保守型投資人最好暫避風頭,若要投入新興市場,應先等匯率走勢止穩後再進場。

「二○一六資產配置精神,只有四字『穩中求進』。」瀚亞投信投資長林宜正表示,美國宣布升息,照理說,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應往上揚,代表經濟前景看好,但實 際升息之後,債券價格卻不降反升,意味市場對未來景氣仍戒慎恐懼,投資人進場謹慎,資本市場應以緩漲格局為主;但又因信心脆弱,任何風吹草動,都易引發殺 盤危機,因此投資過程必定波折。

他指出,一六年第一季,聯準會料將持續升息,「但美國升息引發資金回流效應,其實從一四年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場就已發生;也就是市場早已陸續反 映,投資人不必過分擔心,反而應留意第二季進場時機,趁機卡位新興亞洲股市。」林宜正解釋,傳統第一季是中國農曆年期間,各項經濟數據較淡,股市不容易大 放異彩;但進入第二季,中國多項經濟政策出台,加上亞投行第二波投資項目宣布,陸股走勢相對可期,在市場資金依舊寬鬆下,有機會帶動投資評價相對便宜的東 協、亞股表現。

他說,目前美國及中國基本面,其實都還不錯;但人心恐慌,造成金融市場震盪劇烈。「想要抱得住投資部位,就要配置一些安全性資產,緩衝震幅。建議可放三成 左右資金在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基金;而股票部位可配置五成,其中二分之一,在美國、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剩下的二分之一,則可伺機切入新興亞洲股市。」

積極型大膽進〉

波動中出擊 爭取超額報酬「美國聯準會象徵性升息後,全球主要央行雖仍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但某方面來說,也預告了過去寬鬆的流動性盛宴將接近尾聲。在此之下,各類資產 的報酬將趨於平庸。」安聯投信投資長張惟閔認為,積極型投資人若想爭取超額利潤,就要懂得在波動中主動出擊,趁市場「超賣」之際,彎腰撿便宜。

舉例來說,隨著美國房市與股市財富效果增加、就業狀況改善,民間消費將成為美國經濟成長主要支撐力道;不過升息帶來的評價調整,與企業獲利成長趨緩,未來 可能會壓抑美股走勢。此時,就要精選具趨勢性的生技醫療產業,才可能出奇制勝;同樣地,大中華地區股市也有機會創造超額報酬。

「中國整體經濟成長雖趨緩,但內需服務業及自動化生產製造重要性提升,『新中國』政策題材發威,後市想像空間大;另外,新興市場雖受出口衰退,及原物料價 格下滑影響,表現不佳,但新興亞洲前景就相對穩健。」張惟閔指出,一六年市場上有三大投資風險:一是美國經濟成長超過預期,導致升息加快;二、中國經濟持 續下行,人民幣大幅貶值;三、金融市場羊群效應,資產價格波動劇烈。在投資風險隨時可能一觸即發下,資產配置重點就是彈性策略,配置低度波動的核心資產, 並靈活操作可創造超額收益的生技股、新興亞股及大中華股市;如此在美國升息展開下,投資人才可能收益性、成長性兼顧。

葉倫最倚重的門生》 約翰.普利文:新興市場資金流向 美升息觀察重點保德信國際投資首席分析師約翰.普利文(John Praveen),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時,指導教授即是聯準會主席葉倫的丈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Akerlof,他也曾選修過葉倫的課,與夫妻兩人交情深厚。直到現在,普利文與葉倫夫婦仍保持書信往來;葉倫更曾私下透露,身在華爾街的學生普利文,是 她面對市場與總體經濟環境變局的智囊之一。

普利文在學界與華爾街經驗逾30年,2009年因準確預測美股,被美國權威財經雜誌《霸榮周刊》評選為「最精準的華爾街分析師」,且連續9年獲邀提供年度展望。

面對美國升息,普利文認為,歐、日量化寬鬆及中國的降息方向,並不會因此見風轉舵。特別是,歐洲央行將下調利率,從負0.2%降至負0.3%;購債計畫也將從2016年9月,展期至2017年3月,購債量則維持在600億歐元。

判斷在通膨沒有起色,且央行資產負債表仍低於2012年水準下,未來不排除將持續降息,且擴大購債規模。

至於日本,則在溫和經濟成長與通縮威脅並存下,2016年可望擴大寬鬆規模;尤其,歐洲與中國持續降息,使得日本央行更有「被迫」進一步擴大貨幣寬鬆的壓力。在美國適度升息,經濟成長改善下,配合歐、日、中資金寬鬆環境,全球股市表現將樂觀以待。

債券部分,日本公債與歐債前景仍佳,但新興市場債因經濟成長能見度低,須謹慎看待,而聯準會升息後續衝擊,也得進一步觀察。總的來說,未來新興市場資金流出狀況,將是2016年聯準會關注焦點之一,也可能是決定升息的重要參考。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30

美聯儲開啟加息通道 高收益債QDII現配置良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3590.html

美聯儲開啟加息通道 高收益債QDII現配置良機

第一財經日報 黃玉婷 2015-12-31 16:14:00

從市場表現來看,這類主投美股的QDII基金表現比投資於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的QDII基金更佳。其中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19.30%,華安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14.71%,鵬華全球高收益債今年以來上漲了14.35%。

隨著12月17日淩晨美聯儲正式宣布加息,全球最大經濟體結束了維持七年之久的大規模貨幣寬松和零利率政策,而正式踏入加息周期,這對大類資產的走勢和配置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下,美元資產配置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但具體如何分享美元升值帶來的資產增值?大多數投資者表示不甚了解。

目前國內投資者配置美元資產的途徑有限,而QDII基金由於起始投資門檻較低、沒有鎖定期限制、收益率顯著高於銀行外幣理財,已成為個人投資者較為便捷的美元資產配置方式。

某業內人士指出,市場現有的QDII基金中既有被動跟蹤的指數基金,也有股債混合型基金,也有純債型基金,而投資標的主要包含了一些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的行業基金,和以全球為投資範圍但實質重倉了A股和H股的QDII基金,有些投資於債券市場,少數基金以FOF的形勢間接投資債券市場。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主要是美股指數基金和高收益債券基金。根據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主要投資於美國市場的指數型或債券型QDII基金並不十分多。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

從基金規模來看,這些QDII基金與某些投資於A股市場的指數基金相比而言都比較“迷你”,基本處於1億元或2億元左右。其中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270042.OF)基金規模算比較大的,達到了2.19億元規模。由此看來,此類高收益債QDII基金或美股指數基金仍處於市場邊緣,並不在投資者主流配置品種的選擇範圍之內。

但隨著美聯儲開啟加息通道,境內投資者也對申購QDII基金呈現出了很大的熱情。近幾個月以來,不少基金公司旗下QDII基金額度十分緊俏。根據東方財富choice顯示,已經有不少QDII基金暫停申購或暫停大額申購,比如華安納斯達克100指數、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鵬華全球高收益債(000290.OF)等。從今年三季報的申購贖回凈額來看,國泰中國企業境外高收益債券(000103.OF)、鵬華全球高收益債(000290.OF)、華夏收益債券(001061.OF)、國泰美國房地產開發股票(000193.OF)、華夏收益債券(001063.OF)資金凈流入明顯,遭遇大量申購。

從市場表現來看,這類主投美股的QDII基金表現比投資於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的QDII基金更佳。其中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19.30%,華安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14.71%,鵬華全球高收益債今年以來上漲了14.35%,值得註意的是,這個QDII基金主要投資美元債券,且投資於高收益債券的比例不低於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在債券型QDII基金中表現居前。事實上,債券型QDII表現普遍良好。再者,在國內近期持續的寬松貨幣政策的引導下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導致以此為基準利率進行定價的國內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收益大不如前,再加上美聯儲已確定進入加息周期,投資者可以對這一類的高收益債QDII多加關註,以此享受中長期美元升值的匯兌收益。

編輯:黃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77

龔方雄:警惕全球資產配置荒 絕對控制風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991.html

龔方雄:警惕全球資產配置荒 絕對控制風險

一財網 楊佼 2016-03-06 17:26:00

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說,要警惕全球資產荒的出現,並高管關註歐洲、日本繼續實施負利率,因此今年的全球資產配置應以審慎為主

“在負利率時代,要控制風險,絕對控制風險,而不是在全球胡亂布局。”3月5日,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說,要警惕全球資產荒的出現,並高管關註歐洲、日本繼續實施負利率,因此今年的全球資產配置應以審慎為主。

2016年將是人民幣國際化元年,也是資產全球配置的元年。在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面前,資產全球配置的需求更是強烈。近期,由於美聯儲政策變化,資本市場又開始大幅的反彈,商品資源也大幅的反彈,美元則大幅走弱。

香港資產管理市場的變化,可以視作一扇窗口。根據香港東英金融集團總裁張高波介紹,目前的香港資產管理市場,已經大半變成了大陸市場,無論是發行人還是投資者,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地區,一些私募基金經理已將資產配置到海外市場。

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認為,資產配置全球化雖是趨勢,但不一定要在一兩年內完成。今年人民幣仍然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但總體而言,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理由,因此貶值壓力不會太大。由於中國經濟處於築底的過程中,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減弱,貨幣貶值壓力較大的是以巴西為代表的南美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貨幣。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各種金融產品都在下跌。在龔芳雄看來,最近全球包括銅在內的商品資源,價格雖然大幅反彈,並沒有需求基礎支撐,而是去年到今年年初,市場看得太淡,由美聯儲政策變化所導致大幅上漲。目前,全球資產裝已經非常突出,投資要絕對要控制風險,而不是盲目的在全球撒網。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麽可能積極的冒進,在全球胡亂布局?一點風險管控意識都沒有來進行全球資產配置?今年大家一定要小心,今年審慎為主。”龔方雄提醒,在目前全球市場都動蕩不安的背景下,不要去冒不該冒的風險,因為即便是冒很大風險,也不一定能獲得對應收益,反而會遭受不必要的損失。負利率在日本、歐洲會繼續維持,現在要多想想負利率時代的事情,不要為了追求收益而冒風險,而是要更多的控制風險。

對於資產配置的品種,龔方雄認為,在股權資產市場,美聯儲量化寬松之後,已經連續上漲七年,已經存在面臨大幅回調的壓力。而歐洲、日本經濟增長疲軟,權益類投資也面臨很大風險。

“債券、固收類資產還是有一些機會,黃金也是不錯的選擇。”龔方雄說,在負利率時代,黃金多少可以保值,但由於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已經大幅上漲,目前可能已經達到一個相對高點,因此投資黃金要選擇合適時點。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85

從判斷趨勢財創富 靠資金控管藏富 資產配置》營業員從60萬起家到億元男

20156-03-28  TWM

從券商營業員到累積億元身價,羅漢松歷經兩次投資大賠後, 逐漸了解投資理財必須做好「斷捨離」的硬道理, 讓他得以經過多次崩跌洗禮,財富依舊持盈保泰。

「克服恐懼與貪婪的妄念可以致富,但做好資金管理才能幫你藏富……。」說起話來氣定神閒的羅漢松(化名),曾當過券商營業員,目前是擁有億元身價的專職投資人。低調的他不願意曝光身分,正如同他過去幾年來,每年捐一百萬元默默做公益的作風。他只希望自己的投資借鏡,讓後進少走大賠的冤枉路。

羅漢松也是在大賠兩次後,才逐漸了解「斷捨離」的真諦。

慘痛:大賠二次

學藝不精,從千萬元資金到負債第一次大賠,是在他二十八歲那年。一九九○年代初期,適逢台股紅火與外匯市場熱絡的黃金年代,他從十萬元開始投資台塑、中鋼等股票大賺,累積六十萬元資金後,還靠著投資黃金期貨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當時他著重技術分析,積極拉大槓桿操作,三年就滾出五百萬元資金;不料才一個月就因誤判趨勢,來不及停損而在期貨大賠八成,只剩一百萬元。

這次慘賠,羅漢松歸咎是「學藝不精」,他開始鑽研技術分析,舉凡酒田戰法、波浪理論都買書來研究;還曾每月花上千美元訂路透財經資訊,以及黃金、期貨、股票、外匯走勢相關資料,至少花了三十萬元學費。

磨練一段時間後,羅漢松花三年就從股市累積到千萬元資產。經典代表作,就是在一九九六年八月間以三十幾元陸續融資買進重押矽品,一路抱到九七年七月底的一三○元附近賣出,光這一檔就讓他大賺八百萬元。

「我九七年賣掉矽品後,連兩天大漲到一四○元,還被笑說賣太早,沒想到,同年股價一路大跌至低點五十八元,也才兩個月。」羅漢松說:「我印象很深刻,矽品股價高檔震盪後,出現跳空大漲、爆大量,我直覺主力有拉高出貨企圖,決定獲利了結。」

領悟:把獲利守住

現金買房,留下東山再起的機會然而,股市衝浪的錢進進出出,懂得資產配置與分散風險,把獲利守住才是成為「有錢人」的要件!羅漢松在九七年累積千萬元身價後,以不貸款的方式,全數以現金在台北市西區精華地段買下人生第一棟房子。幸好有這樣做,讓他在後來賠光手上資金後,還有安身立命之所。

羅漢松成功躲過主力的騙線,卻躲不過人性的貪婪。接下來不到一年,他不但賠光千萬元資金,還負債二百多萬元。他回憶:「迄今讓我仍心有餘悸的,就是重押當時有轉投資遠傳電信利多題材的遠紡(現已更名為遠東新),這檔就讓我大賠六百多萬元。」當時讓他大膽重押的關鍵,就是聽信某明星操盤人好友的推薦。一場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洗禮,不僅遠紡,連他其餘的投資也全盤皆墨。

「沒賠過大錢,就不懂得資金管理的重要。」遠紡大賠的震撼教育,讓羅漢松徹底領悟兩件事:第一,即使人處在投資順境,都要做好資金管理,留下「保命錢」。他說:「當你貪念越大,你就會失去理智,把賺來的錢全數押上,再槓桿操作,一旦看錯方向、不懂停損,很容易一次賠光甚至負債。」「很多人都知道危機入市,但問題是當危機發生時,很多人手上的錢早賠光了,拿什麼錢來翻身?」第二,懂得賺趨勢財,才是獲利翻倍的王道。羅漢松說:「尤其台股從主力控盤到進入法人時代後,就算你技術面再強,要賺大錢還是要懂得分析基本面,買趨勢向上的產業,不要盲目從眾,這部分的功力,要透過不斷與時俱進地蒐集資料做研判,耐心等待,才能大賺波段趨勢財。」後來,他依循這樣的投資邏輯,除了在二○○○年網路泡沫爆破前,從精業四十幾元一路抱到四百多元,其他包括在未上市時就投資聯發科等,更讓他嘗到數倍的獲利。

市場崩跌,賺恐慌財黑天鵝是財富重新分配機會細究羅漢松獲利翻倍的投資祕訣,首要關鍵在於「斷」這個訣竅。他所謂的「斷」,可分為兩個層次:懂得判斷市場崩跌後的底部,勇於逆勢操作,賺市場因恐懼情緒彌漫的不理性下跌,偏離合理價值的「恐慌財」。

例如○八年金融海嘯,當年年底,羅漢松觀察市場恐慌氣氛破表,券商幾乎沒有樂觀研究報告,他就覺得底部近了;直到○九年第一季電子公司陸續出現急單,大盤技術面打了個漂亮的圓形底(一種底部的反轉形態)後,他開始作多台指期,還拉大槓桿重押台積電、台塑等股票,光是那波行情,就讓他進帳六千萬元。

另一個「斷」的層次,在於從大趨勢下找「機會財」。羅漢松分享:「遇到新的趨勢、新的投資機會,就要勇於擁抱它,迎向新藍海!」他強調,以目前情勢而言,包括「銀髮經濟」題材加持的生技、受惠電子商務發展的網通、再生能源相關的太陽能、風力發電、車用電子等,都是他未來持續看好的產業。其中像是平均成本三十幾元的兆赫、一百多元的智擎,都是他至今仍持有,預期有倍數獲利的長線標的。

「會長抱生技股智擎長達二、三年,期待賺的就是趨勢財。」羅漢松笑著說,「不要認為生技產業只有本夢比,當你發現連高齡九十一歲的美國前總統卡特,都能透過每次療程至少三百萬元的免疫療法消除腦癌細胞,對於生技新藥療程的進步與驚人商機,就足以讓人很有想像空間。」至於「捨」字訣,就是羅漢松賺到「恐慌財」與「機會財」之餘,能守住財富的關鍵。

他記取年輕時兩次大賠的教訓,即使再怎麼看好股市、看好某檔個股,股票及股票型基金占總資金比重不高於五成,其他則放在高度保本的外幣、儲蓄險保單等。

羅漢松強調:「不要忽視『黑天鵝』這種誰也無法預測的變數。不要怕崩盤,因為它是財富重分配的時機。但前提是要保留現金及防禦性資產,才能掌握財富翻倍的機會。」不論是○三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衝擊,還是○八年金融海嘯,羅漢松難免受到波及,但因股票比重不到五○%,反而讓他保有元氣逢低加碼買進,令財富更上一層樓。

以目前來說,羅漢松的股票(含股票型基金)占可投資總部位四成,六成放在預定利率有四%至五%的美元保單。做好資金控管,是讓他至今仍能持盈保泰的要訣,資產水位不再像年輕時般大起大落。

至於「離」字訣,對羅漢松而言,就是對開始走下坡的市場趨勢,不再有絲毫戀棧。他舉「蘋果概念股」的例子分析:「我認為蘋果盛世已經過去了。跌得很慘的蘋概股目前看起來很便宜,但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如之前我說的,我只賺跌得太不合理的績優股『恐慌財』與新趨勢的『機會財』,掌握這兩種法門,就足以富足一生,其他我都敬而遠之!」趨勢已過,毫不戀棧設定停利,搭配過熱指標下車羅漢松坦承,蘋概股當紅時,他有賺到一些錢。那麼繼蘋概股後,他個人看好哪一種新趨勢的「機會財」呢?他分享,在中國物聯網趨勢,以及「十三五經濟規畫」楬櫫要加強中國網路基礎建設的帶動下,網通股是今年可以期待的「機會財」。

「離」字訣對羅漢松還有一個意義,就是看準趨勢後,就要遠離一切雜音,堅定地往設定的停利目標前進。以長線投資為主的他,停利通常設在五○%或一○○%,也搭配一些過熱指標參考,比如爆量後股價漲不動、甚至下跌,來作為下車輔助參考。

「例如○四年,我買了不少首域中國增長基金,當時陸續買在淨值四十元左右,抱了二、三年,到了○七年一百三十幾元才全數賣掉。」羅漢松說,「我的基金投資邏輯是,挑經濟成長的國家投資,基金篩選不只看績效,還要看實質投資的內涵。」他分析,○四年投資首域中國增長基金,不但正值陸股起飛期,績效優於同類型基金與大盤,「這檔基金當時的前十大持股貝他值(指個股的股價變動與市場大盤指數變動的相關性)高,包括內地紅酒業的龍頭張裕等,都是獲利亮眼的中國內需消費成長股,如今回過頭來看,當初誰會想到大陸的紅酒市場成長這麼快?」除了中國基金獲利亮眼,羅漢松自一一年長線投資至今的美國科技基金、歐洲基金,也都有一倍獲利。

如今,擁有億元身價的羅漢松認為,雖然台股投資信心普遍不足,他反而覺得,有些好股票可以靜待投資機會,只要趨勢明確,依舊能抓到大賺一波的機會。

羅漢松(化名)

出生:1965年

現職:專職投資人

經歷:券商營業員

投資資歷:28年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68

產生我國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質量配置效率不合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668.html

中國質量存在很多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麽?這是一個必答題。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政府的質量監管發揮了一定主導作用,但從目前現狀看,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產生中國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目前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原因是政府,即政府對質量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質量治理不得力,抑或是地方行政機構基於財政、就業、經濟等方面考慮,形成了地方保護主義行為;第二類原因是企業責任主體的缺失,突出表現為企業家質量素質缺陷和企業在生產經營環節中故意弄虛作假;第三類原因是社會層面,主要表現為社會發展水平滯後於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需求,以及社會公眾的質量文化水平亟待提高等。

基於以上原因,學界發表了多篇論文進行闡述,各地政府也紛紛改進質量監管政策,但事實卻一再證明,這些改進措施並沒有很好地解決中國質量問題。其根源在於,上述三類原因並非中國質量問題的決定性因素。

筆者基於實證分析數據,對產生中國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給出了一個答案:產生我國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質量配置效率不合理。

什麽是配置效率?它與生產效率存在什麽樣的區別呢?

實際上,促進某區域的經濟發展(或提高某區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著眼於提高該區域的生產效率,即通過內在的行為改變(包括提高員工的素質、增強科學技術研發、提高管理水平等)來提高生產效率;另一種則是著眼於完善影響行為的制度和機制,即通過資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來提高配置效率。

舉例來說,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大難題。當時,我們將產生農業問題的原因歸結為農民群體本身,即農民缺乏良好的組織管理系統、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機器。這些原因體現了生產者內在的行為改變,屬於生產效率的範疇。在這一原因的背景下,政府為提高生產效率做了很多嘗試,但收效甚微,農業問題也甚至一度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農業問題(至少是糧食問題)僅在五年內就得到了有效解決,解決方法就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將土地分給農民、讓農民以家庭為單位自行安排生產。這種以農戶為單位的家庭生產方式,充分調動了農民提高生產效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社會生產率,使困擾我們多年的農業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通過從完善影響行為的制度和機制入手,進而改變資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較好解決了我國農業問題,這無疑是從配置效率角度解決問題的一個絕佳範例,這也為中國質量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極為深刻的啟示。

為什麽我們花費了如此大的精力去解決質量問題卻效果不彰?是我們在質量生產效率和質量配置效率的路徑選擇上,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實際上,解決我國現存的質量問題主要有兩種路徑,即質量生產效率和質量配置效率。質量生產效率方面,主要著力點在於提高公民的質量素質和質量文化水平,引進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大檢測設備投資,加強質量保障技術攻關等;質量配置效率方面,主要著力點在於建立優質優價的質量市場機制、充分競爭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多層次的標準與認證機制等。通過分析這兩種路徑的優勢與劣勢發現,資源配置方式的最大優勢在於能通過對資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來間接提高生產效率。

筆者基於行業差異對政府質量監管的績效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政府的監督抽查偏向於重點監管行業的企業,但其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作用並不顯著。實證結果表明,政府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並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的產品質量問題。

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是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屬於企業質量生產效率的範疇,在充分競爭條件下,企業只有通過質量的提升才能獲得更高的價格與市場份額,形成更大的競爭優勢。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具有通過質量生產效率的提升來獲得利潤的內在激勵,具有最大的動力去推動質量提升。如果政府對企業內部生產效率進行過多幹預,將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阻礙企業家精神的充分發揮以及企業質量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提升。

然而,現有的政府質量監管政策,如監督抽查、標準體制等,大多是對企業質量生產效率的直接幹預,而不是面向整個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可以說,政府的質量監管政策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錯位。這一現狀導致市場在質量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無法得到發揮,嚴重影響了我國質量水平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大量的質量管制壁壘的出現,企業與消費者的質量主體地位得不到確立;市場化的質量信息主體缺乏,質量信息不對稱得不到解決;專業化質量社會組織的發展滯後,質量共同治理的局面無法形成等。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質量問題要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關鍵在於改變政府質量監管政策的錯位,更加重視質量配置效率的提升,建立優質優價的市場競爭秩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大幅減少質量管制壁壘,尤其是過多的事前審批,確立企業質量創新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質量創新的內在動力;要發揮消費者在質量創新中的驅動者地位,特別是加強消費者的集體行動能力,包括消費者保護的集體訴訟、對違法企業的懲罰性賠償和獎勵內部人舉報制度的建立;要培育和發展檢測、標準和認證等市場化的質量技術服務機構,增加市場中質量信息的有效供給,降低買賣雙方質量信息的不對稱;要促進專業質量社會組織的培育,加快“比較試驗”制度的推行,廣泛開展對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第三方評價;要建立以競爭性的“團體標準”為主導的標準化體制,促使標準的不斷更新並及時反映技術、產業和產品的趨勢變化,讓企業產生追求更高質量產品的動機,形成市場的質量自我規制;要建設以質量信用為基礎的社會化“質量大數據工程”,使得企業能夠識別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消費者能夠識別企業產品真實的質量狀況,政府實施更有效的質量政策與質量公共服務。

總之,中國質量最需要提高質量配置效率,而不是人為幹預企業在質量上的生產效率。

(作者系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