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1/t3957814.htm
海外私人仓储行业拥有稳定的收入和可观的利润,但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观念差异决定了国内模仿者的前景远没有如此乐观,网店和小商户或可成为其日后发展的又一个出路。
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小唐刚成家立业,居住在两房一厅的小两口准备接父母到家中共度2012春节。小唐家中虽是两房,但其中一个房间早已堆积大量的 杂物,成为名副其实的杂物房。把这些杂物悉数清除舍不得,存放在客厅又极不美观,无奈之下只能为短期居住的父母预订了旅馆。与此同时,邻居家的小王最近正 筹备在明年初结婚,当务之急就是装修婚房,但装修时家中大量家具的存放问题困扰了小王多日。时下,一种新型的私人仓储正在国内大城市兴起,依靠这种储物新 选择,或许要解决小唐和小王的烦恼就并非难事。
高出租率与高收益
私人仓储(self storage)在国外
由来已久,也称为迷你仓(mini storage),兴起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德克萨斯州,是专门供小型用户储存物品的仓库。在美国的私人仓储以自助式为主,在整个租借过程中,客户自 行打包、自行装载、自行存取、自行上锁,按月支付租金。而仓储公司只是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存放空间,它们通常位于离目标客户群3-5英里半径的交通便利 地区,每个仓储单元面积介于3-30平方米之间。经过40余年的发展,美国私人仓储已经相当成熟,2010年美国私人仓储行业总收入高达200亿美元,是 过去35年商业地产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被华尔街分析师誉为可抵抗经济衰退的行业。
美国最大的私人仓储公司Public Storage(PSA, NYSE)早在1972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迷你仓,并于198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迄今,其在美国38个州拥有超过2048个私人仓储据点,其中大部 分(93%)都是直营管理,可出租仓库总面积高达1.3亿平方英尺。Public Storage的每个仓储据点一般由3-7栋楼组成,设有350-370个大小不等的储藏空间,每个仓储面积大小介于25-400平方英尺,高约8-12 英尺。光顾Public Storage的个人用户,一般存放的都是一些家庭用品,包括家具、家用电器和个人物品等,此外,汽车、船只和使用率不高的露营装备也会出现在存储目录之 中。而企业用户一般租用空间来存放多余的货物,如季节性商品、记账本、商业档案和办公设备等各类商用物品。
2010年,Public Storage全部仓储面积的加权平均出租率高达89.5%,每平方英尺租金收入为12.65美元/年。极高的出租率保证了Public Storage在近三年均取得了超过40%的利润率。2008-2010年,其私人仓储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5.75亿美元、14.87亿美元和15.13 亿美元,净利润也分别达到6.52亿美元、6.64亿美元和6.65亿美元。
差异化的市场选择
根据美国国际自助式仓储协会 (SSA)的统计,2007年有10%的美国家庭使用了私人仓储服务,而在1995年这一数字仅为5.88%。截至2010年,美国共有超过5万家企业提 供自助式仓储服务。而Public Storage稳定的收入和可观的利润空间,以及持续的增长,似乎都为国内的模仿者描绘了一幅不错的前景,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尝鲜者还为数不多。
悠悠空间是上海一家24小时运营的自助式迷你仓储服务公司,自称是国内首家美国国际仓储协会认证企业,推崇美国的自助仓库理念。与传统物流仓储公司采取 的开放式料架出租相比,悠悠空间提供上百个、20多种不同规格的小仓储空间给不同需求的客户,存储空间从0.7-20立方米不等。它将自身定位为“货物” 宾馆,每一个储存仓位都是独立的小门户,为每位客户配备专属的智能IC卡,设置独立门锁。客户可以在任意时间前来存取物品,整个过程并不需要经过公司的工 作人员。同时,为了保证存放物品的安全,悠悠空间提供多种安保系统,24小时大楼安保人员巡视和全方位红外线监控摄像头,保证了客户在迷你仓物品的绝对安 全。不仅如此,它还实行对仓库内部温度、湿度的控制,设置最佳存储环境,防止发霉等现象。
2011年1月悠悠空间试营业,外国人以及有海外生 活背景的中国人被锁定为主要客户。然而,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观念差异决定了,短期内悠悠空间的成长远没有其美国前辈那般幸运。在筹建悠悠空间的过程中,遇上 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拿地,郊区不符合迷你仓的便民性质,而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成本又可望而不可及。最后选定的杨浦区老厂房并非主要客户群的居住地,而要拓展本 土客户,显然绝大多数人对每年花费过千元来存放闲置物品这种观念还很难接受。
悠悠空间的月租金从298元到上千元不等。而上海另一家迷你 仓,U-Store为客户提供3-51立方米不等的储藏空间,为了方便客户的寄存,U-Store还提供预约合作搬家公司上门进行取货的服务,直接为客户 把物品运输到存放点。尽管优势突出,但不菲的价格决定了其存放模式很难在本土客户中大规模推广(附表)。据悠悠空间的管理人员透露,其迷你仓出租率不到一 半,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也不足为奇。
很显然,短期内,海外私人仓储消费的主力军个人和家庭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很难成为迷你仓的忠实拥趸。换个角度来考量,重点发展网店小企业主和实体店的小商户或可成为当前国内迷你仓迅速实现盈利的途径之一。
对许多小本经营的网店来说,储存从厂家预订的各类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稍微有点经营规模的网店,都需要先从厂家手中购买热销的 产品再存放,以方便能在第一时间邮寄到用户手中。以往许多网店小老板的做法基本是把大量的货品存放在家中以节省成本,甚至是专门花费一笔不菲的租金来安置 货品。而对实体店小商户而言,租赁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店面所花费的租金经常是商户经营的最大成本之一,在闹市区域寻求价格低廉的传统仓库近乎奢望,而货品 堆积如山的商店门面则会降低顾客购物体验。与之相比,迷你仓不仅提供各种规格的空间去满足各种客户,而且租金相对低廉,同时存放环境良好,在“人货分居” 的生活模式下,很有可能吸引一批初具规模的网店小企业主和实体店小商户成为迷你仓的主要客户。■
http://www.infzm.com/content/66297
——訪alfredlittle.com管理編輯Simon Moore
南方週末:關於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在美國對你們的起訴,你有何評論?你會出庭嗎?
Simon Moore:alfredittle.com(以下簡稱A*L)是一個用來做多或做空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的在線平台,我們傳播聲音,是該領域的中國撰稿人唯一的發聲口。所以,我們將捍衛撰稿人的言論自由,以及我們網站上的誠實觀點。
南方週末: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宣稱已經駁斥了你們的看空報告,你怎麼看待?會因此而改變你們的觀點嗎?
Simon Moore:我們的撰稿人強烈否認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已駁倒了指控。記錄顯示,每一家曾經在這一網站上有過負面形象的公司,在某些時點上都曾宣稱駁倒了對它們的指控,但絕大部分事後都被證明,該結論下得太早。
南方週末:你是否同意「Alfred Little是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這一說法?為什麼AL不像卡森·布洛克、Andrew Left等人一樣,亮出真實身份?除了報告中披露的,你能否透露一些更多的身份信息?
Simon Moore:考慮到作為一名A*L的撰稿人生活在中國所需要面對的危險,就沒有什麼神秘的。保持匿名身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南方週末:有人說Alfred Little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成員來自中國本土,是這樣嗎?
Simon Moore:我們的撰稿人由分析師、調研人員、會計師和律師組成,主要由中國人構成,並與他們跟蹤的公司和行業聯繫緊密。
南方週末:Alfred Little是一名(或多名)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Simon Moore:我本人是美國人,而原來的Alfred已經退休,他「被認為」是一名美國人。
南方週末:「Alfred Little」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嗎?
Simon Moore:很高興你問起這個問題,AL的背後有幾個意思,包括傳統涵義——「被精靈勸解的人」(one who is counseled by elves),我們依賴許多很棒的多空報告撰稿人,他們是一群「勸解精靈」(Elf Counse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xkw.html
=====費舍Philip A Fisher是成長型投資學派的先鋒人物。他的兩本著作 《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國內翻譯成《怎樣選擇成長股》)及《投資股票致富之道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我非常喜愛。現在轉載一篇老文章,大家一起分享。感謝朱文兄的前兩天評論所提。=====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一正一反,珠聯璧合,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
幾千年後的1958年,美國投資大師、成長學派的鼻祖菲利普·A·費舍在其代表作《怎樣選擇成長股》裡,富有說服力地展示了「少意味著多」的辯證思想。
簡單實用的投資指南
本書所記,絕大部分都是費舍的原創思想、經驗之談,他把想講的事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怎樣選擇成長股」,包括調查上市公司的「閒聊法」、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要 點」、何時買進賣出、投資人「五不」原則和投資人「另五不」原則等內容。第二部分是「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具體分析保守型投資的四個要素,告訴新、老 投資者如何長期抱牢成長股而不必冒太大的風險。第三部分是「發展投資哲學」,詳述了作者如何從半個世紀的商業經驗中發展出自己獨特投資哲學的過程。
費舍是關注增長的先驅,他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的一個變種和分支,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是投資界的主流投資模式之一,足見其旺盛的生命 力。而這一旺盛的生命力,正來源於一個極富遠見的思想——少意味著多。雖然費舍在書中並未如此明確表述,卻在字裡行間洩露了「天機」。
對巴菲特的影響
費舍的思想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的投資者,其中包括巴菲特。巴菲特後來說:「我有15%像費舍,85%像格雷厄姆」,「儘管格雷厄姆和費舍的投資方法不同,但是他們在投資界是缺一不可的。」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成形,得益於費舍思想的滋養,並在查理·芒格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了「昇華」。以筆者愚見,費舍「少意味著多」的思想內涵以及對巴菲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平凡企業的敵人;只購買少數幾家非常瞭解的傑出公司股票,否則寧願不買。
2、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要集中投資;投資者的風險在於,熟悉的公司投資得太少,而陌生的公司又投資得太多;傑出公司的股票相當稀少,低廉價格買到的機會更少,因此平時絕不輕舉妄動,一旦遇到極好的機會就該大舉投資。
3、企業的類型和特質對投資很重要,經營管理階層的優劣能影響企業的內在價值,因此對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調查研究和質化分析也是投資研究的重要課題。
4、真正傑出的公司股票要長期抱牢,不能輕易放手,忽略短期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並沒有全盤接受費舍的思想。例如,費舍偏好科技型、研發領先的成長公司,巴菲特卻遠離高科技企業和過分依賴於研究的企業。雖然巴菲特 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格雷厄姆對研髮型企業反感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但因為巴菲特從未能理解那些高科技企業,而且一點都不喜歡,所以一直遠離它們。
大師的金玉良言
前一陣子,我國一位學者呼籲,要讓兒童從三歲開始背誦《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傳統經典,為以後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和道德底蘊。對此,我贊成有加。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我自己也有一個體驗,熟讀投資大師的經驗之談,在遇到困惑和內心猶豫時,大師的告誡常常會從腦海裡跳出來,使我如釋重負。
希望費舍的諄諄告誡也能使你茅塞頓開:
1、投資想賺大錢,必須有耐心。換句話說,預測股價會達到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到達那種水準容易。
2、股票市場本質上具有欺騙投資人的特性。跟隨他人當時在做的事去做,或者依據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3、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如果對那家公司沒有充分的瞭解,可能比分散投資做得不夠充分還危險。
4、在股票市場,強健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還重要。沙士比亞可能無意間總結了普通股投資成功的歷程:「凡人經歷狂風巨浪才有財富。」
5、我一直相信,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別在於,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而愚者則不會。
6、短期的價格波動本質上難以捉摸,不易預測,因此玩搶進殺出的遊戲,不可能像長期抱牢正確的股票那樣,一而再,再而三,獲得龐大的利潤。
7、集中全力購買那些失寵的公司。
8、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的性質從根本發生改變,或者(b)公司成長到某個地步後,成長率不再能夠高於整體經濟。除非有非常例外的情形,否則不因經濟或股市走向的預測而賣出持股,因為這方面的變動太難預測。絕對不要因為短期原因,就賣出最具魅力的持股。
9、真正出色的公司,數量相當少。那樣的股票往往無法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因此,當遇到有利的價格出現時,應充分掌握時機和情勢。資金應該集中在最有利的機會上。
10、卓越的普通股管理,一個基本要素是不盲從當時的金融圈主流意見,也不應只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當時盛行的看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儘管股市風向永遠變幻不定、「橋下河水翻滾不已」,指數投資、技術投資、組合投資等投資流派各領風騷一時,但在《怎樣選擇成長股》出版40年後,91歲 高齡的費舍卻依然初衷不改:「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寧願不買。」難怪 乎,席慕容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題為《成吉思汗與世界》的演講結尾時總結道:世界上所有的偉人,並不在乎人們說什麼,只在乎自己心中的信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4/2MMDcyXzM5NTk2Mg.html
立方網(www.l99.com)並不「快」。
從2007年11月正式上線開始,立方網積累的用戶人群截至2011年底為300多 萬人;同樣立足地理位置信息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以下簡稱 LBS)的Foursquare,達到這個量級則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2009年3月Foursquare在美國上線,2010年8月其用戶數就突破了 300萬。
單純從表面看,立方網很「慢」,甚至被行業增速遠遠甩在後面。在過去3年,LBS市場中年增速在3-5倍的企業大有人在。艾瑞諮詢預計,未來3年中國LBS的用戶規模還將以290.6%的年復合增速增長。
「慢」不是沒有困擾,立方網在招聘時往往遭遇這樣的尷尬:你們還不如街旁網(jiepang.com)有名,言下之意是憑什麼要相信立方網會是中國的Foursquare?街旁網2010年5月才上線,一年後號稱有用戶90萬。
「速度不是終極目標」,能否像蘋果一樣成為某個歷史時期的「經典」,才是立方網創始人、CEO熊萬里在意的事。
立方網的「慢」,他是有意為之。「當年蘋果軟硬件一起做時,不是也有好多人認為喬布斯是瘋子?」
在 其他LBS們還在為用戶粘性發愁時,立方網卻已有了一群忠實用戶,「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和立方網相伴了四五年」,甚至還有用戶從各地出發、結伴到北京來參觀 立方網總部,因為聽說「立方網的辦公室是漂在水上的」,很酷。而在其2011年8月才發佈的新遊戲「第九維」的後台數據庫顯示,有諸多用戶已經持續玩了4 個多月。
何況還有業內的認可。如果回顧2009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就會發現李開福曾經在開幕式上讚美立方網是「科技與人性結合 的代表性網站」。在數據後台,立方網在Apple Store及Google Market上的應用「立方飛鴿」(dovebox)、「在哪」(where)等應用,有蘋果、Google、微軟等的關注、評價和回饋。
今年立方網計劃在硅谷設立辦公室,「服務海外用戶」。
「別叫我LBS」
2007年熊萬里回國創辦立方網。在這句時間、人物可被任意替換的表述背後,是其把還沒學完的學位、家庭都留在了美國。熊萬里是哈佛大學城市規劃碩士、城市規劃與國家政策博士。他的導師之一,就是央視新辦公樓的設計者庫哈斯。
彼 時,Foursquare還未出現,也還沒有LBS這一概念。從2007年開始陸續上門的投資人,聽到的對立方網核心的闡述:是「地理信息系統(GIS) 的民用化」,基於地圖和時間軸記錄人生,「這就好像是立方網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而其上的種種應用不過是為了表達這一思想的文字」。直至如今,立方網依然 保持著看起來頗為文藝范的自我描述:給記憶一個落腳的地方。
1997年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的熊萬里,發現互聯網的很多概念都是基於建築、城市規模。比如使用郵箱時必然會碰到的at,在建築設計中則表示位置。於是在2005年前後,這位城市規模學系的學生突發奇想,能否為每個人的人生搭建一個現實與虛擬結合的社區?
曾 經有投資人問:既然是LBS在中國最早的探索者,立方網為何不豎起這面大旗?熊萬里卻不以為然,「這就像要讓孩子學數學,總得先讓他們有興趣。現在連興趣 都沒有,哪裡談得上學習?」2007年蘋果iphone的出現才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此前基於移動端的應用就是無本之木。
因此,立方網 的各項應用儘管都最早開發了APP,但其依然重視Web端。截止2010年,其200萬的用戶中來移動終端用戶僅佔10%左右;目前web端的用戶仍超過 六成,儘管移動終端用戶的增速要遠高於web端。然而,仍有一部分用戶「會在web和移動終端之間切換」,因為web更有利於某些操作。
過去4年裡立方網一直在等,等待國內硬件和用戶群的成熟。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3G滲透率目前僅有6%;而美國、韓國、日本的相應數據則分別是50%、80%和90%。「如果沒有高配置的平民智能機的出現,何來LBS的發展?」熊萬里說。
「簡潔來源於複雜」
另一個立方網在等待的,則是產品的成熟。「立方網還要有所提煉。」熊萬里說。迄今立方網的很多操作,如果沒有「說明」用戶根本不知道怎麼使用。
這被認為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每個人都知道簡潔、簡單是好的,但卻忘記了簡潔、簡單必然是脫胎於極其複雜的系統、極其複雜的支撐體系。」
作為喬布斯的粉絲,蘋果是熊萬里最好的案例。1970年代就使用蘋果產品的熊萬里說:你不知道有多難用。
早期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立方網吸引用戶的殺手鐧依然是「對設計的追求」。據透露,10個打開立方網網頁的用戶中有9個會繼續點擊。這個比例遠遠高出平均水平,10個訪問者中若有8個往下點擊就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
「核心就是設計。」熊萬里相信,好的產品總會吸引到人,「立方網有很多創新的東西。」比如其一開始就和C3 technologies合作,後者是一家三維地圖開發商,2011年10月被蘋果收購。
他甚至斷論:未來是設計師的未來。「現在單位面積利潤最高的是誰?第一名是蘋果、第二名則是蒂凡尼」。而這兩個品牌都是以設計著稱的。而一些投資人也在考慮投資垂直領域裡的出色設計師。
在產品設計上,立方網也奉喬布斯為圭臬。這或許不僅因為蘋果的成功,更關乎立方網的生死。「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立方網產品的影子」,比如圈子、朋友買賣、禮物贈送等等。
「如果不是有更多讓用戶眼前一亮的創新,立方網何以為繼?」熊萬里反問。
「遊戲階段」
在立方網上能做什麼?「立體交友、極致分享」的表述,表明立方網實際上是一個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立方網走到今天,都沒有超出最初的架構。」那是2005年的暑假,熊萬里和摩托羅拉IT 總架構師錢天兵為立方網設定的。2007年起上線後的第一個應用「品」,就是讓人群依據興趣聚集成圈子。
在 經過與旅遊結合、簽到(check in)、電子商務之後,基於LBS的彈性社交應用在進入2011年之後,逐漸吸引了諸多創業者扎堆集中。曾經有一位投資人表示2011年僅他看過的陌生交 友類應用就將近600家。「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一定時間內總會被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熊萬里認為。
為了搭建這個「虛擬」社區,立方網的借力點是遊戲。從最早的偷襲、心理測試、立方PK到現在的第九維,都是遊戲。「通過遊戲,人們最容易交到朋友」。遊戲對於用戶數增長和粘性的貢獻,開心網已有過演繹。
在 立方網的增長中,遊戲或許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初期其用戶的增長在每天幾千個,但僅2011年立方網的新用戶增長就超過100萬,增速超過50%。這些用戶 是未來LBS的基礎。「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做真正的LBS」,熊萬里解釋:沒有足夠多的用戶,哪來的對基於地理位置的信息、工具乃至各種服務的需求?
「切客」模式的LBS們實際上早已發現,他們看似龐大的用戶會被迅速稀釋、淹沒。
「要 走到LBS,必然經歷LBG(local based game)、LBT(local based tool)以及LBI(local based information)等階段,儘管會有交叉發展階段」。不過,在未來半年內,立方網會逐步加重LBT、LBI等應用。
http://news.imeigu.com/a/1329919261551.html
導讀:蘋果現金堆積如山,要求他們派息的聲浪日益高漲。MarketWatch專欄作家普萊蒂(Therese Poletti)撰文指出,從很多方面看來,蘋果既有派息的理由又有派息的必要,但是喬布斯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個折中方案,即派發臨 時性股息。
以下即普萊蒂的評論文章全文:
我們還是坦白點吧。股息是很好的東西,只是不夠「酷」而已。
股息的存 在可以讓投資者感到安心,知道他們是選擇了一家可靠的企業。比如說金寶湯(CPB)這樣穩健的,不受經濟起落影響的企業,1962年,金寶湯罐頭進入了波 普藝術大師沃霍爾(Andy Warhol)的作品,公司的聲望也達到了頂峰。2011年,金寶湯為投資者發放了每股1.16美元的股息。
在 我看來,只要說到股息,無論有多少科技公司現在已經加入了派息的行列,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想到孤兒寡婦,想到股息正是這些弱勢人群的一個可以安心的依靠。 在AT&T(T)被政府強行拆分之前,他們可說是這種公司的最典型代表。小貝爾們不得不離巢之前,1983年,媽媽貝爾的年度股息為每股5.40 美元。
顯而易見,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今天的股息規模也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目前,英特爾(微博)(INTC)和微軟(微博) (MSFT)也都在派發股息了。可是,這些派息的科技公司一般也都不再被認定是那種夠酷的成長型公司,而且他們的做法在蘋果的喬布斯(Steve Jobs)看去,顯然是應該嗤之以鼻的。蘋果(AAPL)也曾經派息,但是喬布斯回歸當時瀕臨破產的公司之後,蘋果就此便與股息兩字斷了緣分。
喬布斯當然有他的道理,可是既然如此,華爾街為什麼又鬧鬧嚷嚷,要這家「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開始派息呢?畢竟,蘋果的股價已經為人們提供了足夠的回報,該股今年年初以來上漲了約四分之一,較之去年同期更是漲了四成。
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蘋果的現金。他們儲備的現金和可銷售證券現在已經達到了1000億美元,已經成了投資者無法再視若無睹的一座金山。
「這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保險櫃,裡面堆滿了金幣。」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企業管理專家珀斯特(James Post)指出,「這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大多數公司在財務上都面對著相反的煩惱,他們現金不足,因此無法去實現自己所有的計劃。」
或 許是當初的捉襟見肘讓喬布斯留下來陰影,在他的任內,蘋果已經形成了一種喜歡囤積現金的企業文化。現任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上週就在高盛證券的研討會上解釋說,蘋果一直都在使用自己的資金,他們要進行產品開發,收購小公司,為製造部門提供支持,購買元件,以及不斷建 立那些別出心裁的零售店面。
「不過,是的,就這樣我們還是有很多現金。」庫克表示,「我們是經過思考的,我們是非常慎重的。我們花每一分錢,都像是這就是最後一分錢一樣。我想,股東們也會希望我們這麼做。他們可不想我們大手大腳。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事實就是如此。」
不 過,投資者已經注意到了庫克語氣的輕微變化。庫克上週的講話,還有首席財務官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的講話似乎都顯示,面對堆積如山的現金,蘋果的董事會也愈來愈坐不住了,他們正在討論可能的選擇。庫克對投資者表示,自己在現金 問題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成見,他呼籲投資者保持一點耐心,甚至承認,蘋果擁有的現金額度確實超過了日常運營所需。
因此,投資者對於股息,或者是股票回購的胃口現在被愈吊愈高,當然是有其道理的。這樣的期望之下,蘋果的股價自然也就不斷走高。該公司將於2月23日週四召開其年度股東大會。
巴 克萊資本分析師瑞茨(Ben Reitzes)上週在其研究報告當中寫道:「蘋果囤積如此規模的現金,任何說得通的接口都已經被用盡了,我們相信,該股近期的行情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投 資者開始將派發股息的前景納入考慮,最早可能股東大會就會見分曉。」他補充說:「我們一直都相信,蘋果完全有能力輕而易舉地派發收益率可觀的股息(2%到 3%),而且還可以讓股息不斷增長。」
不過,爭論並沒有就此停止。終究,人們也不能忘記另外一個巨大的變數,即喬布斯的遺留影響。在蘋果的 現金儲備為400億美元的時候,當時還健在的喬布斯曾經對他的傳記作者伊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說過,他就算花掉「蘋果的每一分錢」,也要堅決保護公司的知識產權。
這就意味著,當董事會認真考慮這一重大問題時,他們將不得不面對一種「如果是喬布斯會怎麼做」的困窘,這就成為了董事會做出真正派息決定的一大心障。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派發一次性的特別股息,而不是拾起被喬布斯唾棄的傳統。
「建立正常的股息往往是個信號,意味著企業認定自己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成熟期。」珀斯特解釋說,「對於他們而言,這將是一個更重大的聲明或者說變革。我想,這方面的爭論或許還將繼續。」過去首席執行官的陰影顯然並未離開蘋果的董事會。
珀 斯特分析道,特別股息或許會是一個臨時性的解決方案。「如果他們想的話,他們完全可以在一年後,兩年後或者三年後再來一次,他們有選擇權,但是他們不必承 諾發放正常的和規律的股息。」他說,「那樣的話,就成了對喬布斯時代的重大背叛。」事實上,這樣的戰術微軟2004年就曾經使用過,當時他們宣佈派發了每 股3美元的一次性股息,來將部分現金回饋給投資者。
當然,一次性股息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還都是一個有點陌生的事物。
「我想,蘋果的股票就像,而且也應該像蘋果的銷售額和產品一樣,卓越至極。」曾經在去年股東大會上發言的散戶投資者里爾(King Lear)認為,「每季度派發股息將會讓資本增值方面表現已經難以置信的股票魅力進一步增加。」
里 爾現在已經退休,他說,股息可以讓蘋果的股價表現更加穩定。這會刺激那些追求股息收益的投資基金來購買蘋果的股票,推動股價上漲,而與此同時,波動會受到 遏制。「蘋果的股票現在是很多期權交易者和高頻交易者的短期工具。」里爾在電子郵件當中寫道,「我想,讓更多股票掌握在長期投資者手中會更好。」
爭論顯然還在繼續,而皮球現在已經踢到了蘋果董事會的腳下。(子衿)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我對中環的Sevva有點偏見,每次在這裡跟人談公事,總是有點不歡而散收場的情況出現。也許是我迷信,但有些地方,你就是覺得唔多利自己,唔多「老黎」。
*****
「Let's be frank…」Roger用這句開場白,我就有點唔多好既預感:「Behind我地公司既基金,對你地好有興趣,想at least take a stake。如果你地唔介意既話,我地可以簽個NDA,an then你地send us your financial statement,let's see我地有冇機會合作。」
Roger係行家,一個比我早近十年入行既行家。佢既創業故事,同我其實有點相似。然而Roger既公司比我成功,規模比我間蚊型企業大好多。經過十幾年 既日子,佢地既公司,響亞洲區算係行內規模最大既三間之一。我入行既時候,佢地既規模同現在既我地差唔多,不過冇幾耐,佢地就極速咁擴張,直到現在變成行 業巨人。
聞說當年,佢地俾基金睇中,得到巨額資金既幫助,然後打後果七、八年,佢地由一個基金,賣左去俾另一個基金,又再賣過俾又另一個基金,縱使我尚算緊貼行家新聞,但我都已經搞唔清,佢地到底轉左幾多次手。
「Hey Roger…」我吸了口大氣:「Let me be frank as well,我地唔需要新既shareholders,我地現在背後既股東有足夠實力提供funding俾我地,多謝你睇得起我,不過我睇唔到有呢個需要。」
這句對白,根本就係劇本既一部份。姑勿論我希唔希望得到private equity入股都好,有人問,我必定係會咁答既。莫非我會話:「好呀,你快d黎投資我啦,please…」?商業社會討厭既地方,就係大家都唔知點解係要跟住呢類「劇本」去做,又假,又浪費時間。
「CK,行業唔同左啦。」Roger低頭想了想:「以前我地呢行,係好實在既生意。今時今日,全行都唔同晒,特別係香港。同我地同級既competitors,唔係上市既就係有基金背景,我知道你地背後既shareholders有實力,不過同唔到基金鬥架。」
Which is true。這個我當然明白。如果唔係,當Roger約我出黎傾既時候,我就連果少少時間都費事浪費啦。事實上,呢幾年,成行都變晒。大家都係行家,條數其 實大家都知點計。當有人願意不斷用「賣一件蝕一件」既方式黎經營既時候,你就清楚知道,背後必定係有d野。有能力「賣一件蝕一件」既人,變得越黎越多,市 場上既demand冇增加,但supply卻非理性地瘋狂增加,不斷做,不斷蝕,到底為乜?
「"Market share"對騙子黎講,is a perfect tool。」Roger苦笑。
「So you are talking about yourself?」我老實不客氣。
「Think about it CK,你地其實好危險。」Roger拍了一拍我膊頭:「我知道你地呢兩年不斷try to走出香港,香港既market經已爛晒,有排都返唔到轉頭。但係你到既地方,好快都會同香港一樣,你一樣走唔甩。」
我心裡面忽然記起一句話:「如果你鬥唔過佢地,就只好加入佢地。」
唉。
Roger既公司,經過N手Private Equity持股之後,據我所知,有極大量既借貸。我有時好懷疑,如此既借貸比例,市場上萬一有d乜風吹草動,到底應唔應付得到。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過人 既經營能力,係「企業神醫」化身。當接手一間公司既時候,發現盤數唔靚,經營出現結構性問題,會一廂情願咁認為,係上一手果個冇自己既能力同智慧,先至會 搞成咁。內裡有暗病既企業落在自己手上,係會有得救,而且前景一片光明。但係日子一耐,就發現大家原來殊途同歸,重病既企業,還是繼續病重,於是只能執靚 個樣,幫佢化個靚妝,然後幫佢搵主好人家賣俾下一手,一齊玩音樂椅既遊戲。音樂未停,呢d公司表面上仍然風光無限,直至音樂停既一刻,就要睇睇火棒到底 「花落誰家」。
Roger響過去十年既持股,又最初100%,去到今天less than 10%。
我估,佢既目標,其實係0%。
我響度諗,響金融業主導既商業社會裡面,到底仲有幾多空間,讓規模較小既企業,可以正正經經,實實在在咁做生意?
*****
有些餐廳,對我黎講依然係「唔太老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fe.html
我給個真實的例子吧,幾年前有個傻瓜以2300萬元賣掉了廣州下九路步行街的商舖,當時租金回報率約5%。商舖現值約3000萬元,經常會有人問傻瓜後不後悔。
傻瓜當年把商舖的錢用來買了二沙島的別墅,現值4000萬。傻瓜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很多人不斷用故事三來證明傻瓜有多麼的傻,這就好比笑話地產商前幾年把房子賣便宜了一樣。很多人只看到動態的價格,卻看不到動態的價值。
)
油價高嗎?肯定是高。因為全球油價都很高了,中國選擇融入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道路,無法 「特色」。高油價不僅是市場選擇,也是資源稀缺和低碳生活的選擇,任何形式的政府補貼都是過渡性質,不可持續。
與美國比油價合理嗎?合理。美國和中國分別是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以及第一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油品價格有可比性;其 次汽油成本一半是原油成本,原油價格全球透明。煉化技術和效率可比,中國大多數煉油設施是新建,效率至少不比美國差。兩國政府和企業也都不願得罪消費者。
那麼,中國汽油價格比美國高是合理的嗎?合理,也不合理。有專家詳細比較價格構成,認為中國汽油價格高的主因是稅收在汽油價格構成中的比例高於 美國,還有中國石油煉廠的成本不透明。
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美國的汽柴油價格最便宜,主要原因是美國政府對油品的稅收最低。BP研究表明,2010年11月,全球零售汽油平均成本 約為75美分,美國零售價80美分,處於政府補貼國家和政府徵稅國家的分界線上。汽油售價低於美國的國家全是政府對油價補貼的國家,而所有對油品徵稅的國 家都高於美國。前者多為石油出口國,後者都是石油進口國。中國當時汽油平均零售價接近1.15美元,處於美國和印度之間,在政府徵稅國家中僅高於美國,倒 數第二。印度當時每升1.2美元,巴西1.6美元,德國接近2美元,比美國高250%。中國汽油價格不算離譜,但也不是沒有下調空間,政府稅收是最重要槓 桿,煉油企業減低成本也有一定空間。
打破壟斷能解決高油價嗎?我的回答是:不能,但有可能減少消費者的怨氣。面對不斷上漲的油價,中國消費者比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消費者要多一份糾 結,那就是選擇很少:政府設定了價格,「兩桶油」壟斷了市場。
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使得市場概念廣泛深入地植入中國人民心中。市場的基本特徵就是有競爭、有選擇和有價格差異。中國石油行業目前不完全 具備這些特徵。因此,有意見以為打破目前的壟斷格局,形成充分市場競爭就可以讓油價降下來。對一般商品,自由競爭確實能提升質量,降低價格。但對石油產 品,這個規律不一定適用。石油是資源性產品,有明顯的政治屬性和金融屬性,價格由全球供求關係、地緣政治與金融投機,以及其他多種因素共同決定。
中國汽油零售價格在全球不是最高的,主要下調因素是稅收,把握在政府手裡。成本也有一定下調空間,在企業手裡。美國油價中煉廠成本佔零售成本的 22%,要下降一點都很不容易。如果打破壟斷能使成本降2%,按目前油價算,大概在0.17元左右。
客觀地說,在世界油價持續上漲背景下,中國政府過去的努力有成效。只是市場化改革可以走得更快些。沿著市場經濟的道路前行,讓消費者在供應商和 價格方面有更多選擇是必然方向,問題是開放的步驟與時間表。石油不是一般商品,石油工業的進一步改革開放與「頂頂層設計」密切相關。最近,頁岩氣被政府定 義為「特殊礦種」,顯示了政府加快改革的意願。
便宜油時代一去不復返,「破八」之後,「破十」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油價「破十」前,讓消費者在市場上有更多選擇,人們的「火氣」也許會小一些, 髒話會少一些,因為選擇多一些,理性就多一些。
作者為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
睇的財經書, 話 pe 都係靠借債, 高 leverage 黎骨水同套現去收佣同 trading, 好似你話齋, 咁樣玩落去,同個的 cds mbs 咁玩落去, 遲早爆煲, 如你諗住中途落車, 當然係另一回事勒, 但最后必有死傷. 而一盤生意能無限燒錢, 一係就佢死, 一係你地遲早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