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4/2MMDcyXzM5NTk2Mg.html
立方網(www.l99.com)並不「快」。
從2007年11月正式上線開始,立方網積累的用戶人群截至2011年底為300多 萬人;同樣立足地理位置信息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以下簡稱 LBS)的Foursquare,達到這個量級則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2009年3月Foursquare在美國上線,2010年8月其用戶數就突破了 300萬。
單純從表面看,立方網很「慢」,甚至被行業增速遠遠甩在後面。在過去3年,LBS市場中年增速在3-5倍的企業大有人在。艾瑞諮詢預計,未來3年中國LBS的用戶規模還將以290.6%的年復合增速增長。
「慢」不是沒有困擾,立方網在招聘時往往遭遇這樣的尷尬:你們還不如街旁網(jiepang.com)有名,言下之意是憑什麼要相信立方網會是中國的Foursquare?街旁網2010年5月才上線,一年後號稱有用戶90萬。
「速度不是終極目標」,能否像蘋果一樣成為某個歷史時期的「經典」,才是立方網創始人、CEO熊萬里在意的事。
立方網的「慢」,他是有意為之。「當年蘋果軟硬件一起做時,不是也有好多人認為喬布斯是瘋子?」
在 其他LBS們還在為用戶粘性發愁時,立方網卻已有了一群忠實用戶,「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和立方網相伴了四五年」,甚至還有用戶從各地出發、結伴到北京來參觀 立方網總部,因為聽說「立方網的辦公室是漂在水上的」,很酷。而在其2011年8月才發佈的新遊戲「第九維」的後台數據庫顯示,有諸多用戶已經持續玩了4 個多月。
何況還有業內的認可。如果回顧2009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就會發現李開福曾經在開幕式上讚美立方網是「科技與人性結合 的代表性網站」。在數據後台,立方網在Apple Store及Google Market上的應用「立方飛鴿」(dovebox)、「在哪」(where)等應用,有蘋果、Google、微軟等的關注、評價和回饋。
今年立方網計劃在硅谷設立辦公室,「服務海外用戶」。
「別叫我LBS」
2007年熊萬里回國創辦立方網。在這句時間、人物可被任意替換的表述背後,是其把還沒學完的學位、家庭都留在了美國。熊萬里是哈佛大學城市規劃碩士、城市規劃與國家政策博士。他的導師之一,就是央視新辦公樓的設計者庫哈斯。
彼 時,Foursquare還未出現,也還沒有LBS這一概念。從2007年開始陸續上門的投資人,聽到的對立方網核心的闡述:是「地理信息系統(GIS) 的民用化」,基於地圖和時間軸記錄人生,「這就好像是立方網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而其上的種種應用不過是為了表達這一思想的文字」。直至如今,立方網依然 保持著看起來頗為文藝范的自我描述:給記憶一個落腳的地方。
1997年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的熊萬里,發現互聯網的很多概念都是基於建築、城市規模。比如使用郵箱時必然會碰到的at,在建築設計中則表示位置。於是在2005年前後,這位城市規模學系的學生突發奇想,能否為每個人的人生搭建一個現實與虛擬結合的社區?
曾 經有投資人問:既然是LBS在中國最早的探索者,立方網為何不豎起這面大旗?熊萬里卻不以為然,「這就像要讓孩子學數學,總得先讓他們有興趣。現在連興趣 都沒有,哪裡談得上學習?」2007年蘋果iphone的出現才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此前基於移動端的應用就是無本之木。
因此,立方網 的各項應用儘管都最早開發了APP,但其依然重視Web端。截止2010年,其200萬的用戶中來移動終端用戶僅佔10%左右;目前web端的用戶仍超過 六成,儘管移動終端用戶的增速要遠高於web端。然而,仍有一部分用戶「會在web和移動終端之間切換」,因為web更有利於某些操作。
過去4年裡立方網一直在等,等待國內硬件和用戶群的成熟。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3G滲透率目前僅有6%;而美國、韓國、日本的相應數據則分別是50%、80%和90%。「如果沒有高配置的平民智能機的出現,何來LBS的發展?」熊萬里說。
「簡潔來源於複雜」
另一個立方網在等待的,則是產品的成熟。「立方網還要有所提煉。」熊萬里說。迄今立方網的很多操作,如果沒有「說明」用戶根本不知道怎麼使用。
這被認為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每個人都知道簡潔、簡單是好的,但卻忘記了簡潔、簡單必然是脫胎於極其複雜的系統、極其複雜的支撐體系。」
作為喬布斯的粉絲,蘋果是熊萬里最好的案例。1970年代就使用蘋果產品的熊萬里說:你不知道有多難用。
早期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立方網吸引用戶的殺手鐧依然是「對設計的追求」。據透露,10個打開立方網網頁的用戶中有9個會繼續點擊。這個比例遠遠高出平均水平,10個訪問者中若有8個往下點擊就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
「核心就是設計。」熊萬里相信,好的產品總會吸引到人,「立方網有很多創新的東西。」比如其一開始就和C3 technologies合作,後者是一家三維地圖開發商,2011年10月被蘋果收購。
他甚至斷論:未來是設計師的未來。「現在單位面積利潤最高的是誰?第一名是蘋果、第二名則是蒂凡尼」。而這兩個品牌都是以設計著稱的。而一些投資人也在考慮投資垂直領域裡的出色設計師。
在產品設計上,立方網也奉喬布斯為圭臬。這或許不僅因為蘋果的成功,更關乎立方網的生死。「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立方網產品的影子」,比如圈子、朋友買賣、禮物贈送等等。
「如果不是有更多讓用戶眼前一亮的創新,立方網何以為繼?」熊萬里反問。
「遊戲階段」
在立方網上能做什麼?「立體交友、極致分享」的表述,表明立方網實際上是一個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立方網走到今天,都沒有超出最初的架構。」那是2005年的暑假,熊萬里和摩托羅拉IT 總架構師錢天兵為立方網設定的。2007年起上線後的第一個應用「品」,就是讓人群依據興趣聚集成圈子。
在 經過與旅遊結合、簽到(check in)、電子商務之後,基於LBS的彈性社交應用在進入2011年之後,逐漸吸引了諸多創業者扎堆集中。曾經有一位投資人表示2011年僅他看過的陌生交 友類應用就將近600家。「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一定時間內總會被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熊萬里認為。
為了搭建這個「虛擬」社區,立方網的借力點是遊戲。從最早的偷襲、心理測試、立方PK到現在的第九維,都是遊戲。「通過遊戲,人們最容易交到朋友」。遊戲對於用戶數增長和粘性的貢獻,開心網已有過演繹。
在 立方網的增長中,遊戲或許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初期其用戶的增長在每天幾千個,但僅2011年立方網的新用戶增長就超過100萬,增速超過50%。這些用戶 是未來LBS的基礎。「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做真正的LBS」,熊萬里解釋:沒有足夠多的用戶,哪來的對基於地理位置的信息、工具乃至各種服務的需求?
「切客」模式的LBS們實際上早已發現,他們看似龐大的用戶會被迅速稀釋、淹沒。
「要 走到LBS,必然經歷LBG(local based game)、LBT(local based tool)以及LBI(local based information)等階段,儘管會有交叉發展階段」。不過,在未來半年內,立方網會逐步加重LBT、LBI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