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改革的選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13/100379367.html
凌華薇

  最近從銀行暴利、壟斷經營的批評,到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再到深圳拋出的金融創新方案,再度引燃了人們對金融改革的熱議。

  當下對金融改革的期盼至少存在三個層次:一是呼籲放寬准入,促進市場競爭;二是對現有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三是放開價格,即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再限定存款官方利率,亦真正放開存款利率,無論上浮或下浮。

  放寬准入,屬增量改革,相對阻力最小。但監管的猶疑也不無道理。在現有監管力量配備沒有相應增加的條件下,而且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和退出制度下,放寬准入,如何避免當年城信社巨大道德風險再現,由央行再貸款補窟窿、實際由全社會埋單的一幕?

  容易被忽視、最具難度,也最具全局性的還是存量改革,終極目標是改善現有正規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質量。但說易行難。各金融機構恰恰已進入 自身改革動力匱乏的階段。無論是國有絕對控股的大型銀行,還是漏洞百出的農信社,改革的方向原本很清楚,降低國有比重,擺脫官辦特色,真正向市場化轉變, 但當局似乎視而不見。為什麼?只因眼下的日子還過得去甚至舒服得很。

  利率市場化為何現在不是最緊迫的?本期陸磊的專欄基本和央行的主張思路一致,利率是價格工具,若維持寡頭壟斷的市場,價格機制無論怎麼動都可能是偽市場化。

  任由各種力量博弈卻缺乏系統性設計的結果,已再次變成各地對中央優惠政策「小熊分蜜餅」式的躍躍欲試,實際效果有限,且可能埋下新的後患。

  本期值班主編 凌華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06

三大銀行股選擇的一點思路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kq.html
這幾年持有銀行股的人,估計很受傷,李馳的心理素質太好了,值得學習!
都江堰能夠在兩千多年後,還在惠澤四川平原。修建者李冰父子六子旨:「深淘灘,低作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商業領域,我以為」深掏攤「代表不斷挖掘成本潛力,」低作堰「代表保持低的利潤抵抗競爭。招行最低的存款成本,偏低的貸款成本,甚高的利差,不也是類似的寫照。民生銀行是低淘灘,高作堰」,高貸款收益可能確實有技術含量,但是肯定承擔著比招行更大的風險。
招行這幾年大力發展零售業務,雖然零售業務的淨利潤率低於批發業務,但是這是應對長期競爭力的一項佈局。和萬事萬物一樣,在順境中,跑的最快的不一定是最牛x。招行的優勢可能需要在逆境中體現。
銀行業是高槓桿的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在問題出現之前,這種風險無法量化。所以,投資銀行或多或少帶有點賭博的性質。中國銀行更缺乏獨立性,在黨的這種家長式管理方法中,可能承擔的風險更大。另外,銀行業基本壟斷了所有的融資通道,金融拖媒和利率市場化大勢所趨。
還是那句話:為了儘可能的避開這些問題,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低估機會,招商銀行是第一選擇。但是也不看差民生銀行。至於興業,感覺已不是傳統的銀行,同業業務等不好理解,看不太懂,另外分紅偏低,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44

神州租車CEO陸正耀:止步納市是理性選擇 否認錢荒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434/

在神州租車暫停IPO整一個月後,昨日,神州租車再次宣佈,公司已經撤回向納斯達克提交的上市申請,未來上市日期未定。

在神州租車位於望京的新辦公室裡,剛剛從美國趕回來的神州租車董事長兼CEO陸正耀首度接受記者專訪,回應外界對神州租車終止IPO,以及神州租車負債率過高,現金流緊張等諸多問題的疑問。

市場環境對中概股不利

今年1月18日,神州租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募集資金3億美元;4月上旬,神州租車向SE C提交IPO申請更新文件,改變此前在紐交所上市的計劃,計劃轉投納斯達克市場,並降低募集資金(由原來的3億美元縮至1.58億美元);4月25日凌 晨,神州租車緊急宣佈,暫停在納斯達克的IPO;昨日,神州租車又宣佈,撤回上市申請,未來什麼時候再申請上市並沒有時間表。

一波三折的IPO經歷,讓神州租車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焦點。「負債率過高」、「現金流緊張」、「投資者不認可」等等諸多質疑接踵而至。

面對各種質疑,陸正耀昨日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一一給予回應。

陸正耀告訴本報記者,神州租車之所以撤回上市申請,並不是因為自身經營問題,而是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被冷落的大環境所致。「神州租車目前的經營狀況十分健康,現金流也十分充裕。」

陸正耀表示,2011年以來,購買中概股的投資者都虧了錢。誰也想不到,3、4月份,三家中概股公司接連出事,中概股再次成為做空對象,加上大的市 場環境不好,很多機構明確表示,不允許投資中概股。「長線基金不敢投中概股,短線基金也藉機大幅壓價,我們覺得,如果接受短線基金的低價,公司的價值未能 得到合理體現,且對包括聯想控股在內的長期投資者也不公平。神州租車撤回上市申請,是理性選擇。」

陸正耀告訴記者,之所以撤回上市申請,是因為根據美國相關法律規定,如果不撤回,需要每個月都向S E C遞交財務報表,十分麻煩。「短期看,美國資本市場很難回暖,中概股重建信任更需要時間。因此,神州租車什麼時候再啟動IP O進程,目前還沒有時間表。所以,我們就撤回了上市申請。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再提交申請不遲。」

質疑是因對行業不瞭解

神州租車撤回上市申請,輿論再將矛頭直指公司的高負債率、低毛利率、現金流緊張等問題。

對於來自市場的各種質疑,陸正耀表示,這是因為很多人對租車行業的行業特性不瞭解,用其他行業的標準來衡量租車業,從而對神州租車產生誤解。

招股書顯示,神州租車的負債率高達90%以上。高企的負債率,受到輿論的廣泛質疑。對此問題,陸正耀解釋稱,「租車業前期投資巨大,都是靠舉債發展 起來的,這是行業特性決定的。在美國這個租車業高度成熟的市場,租車公司巨頭也都是高負債率。機構投資者最關注的,是增長速度,對盈利沒有要求,對高負債 率也是認可的。」

對於神州租車不斷發動價格戰,大量圈地建門店,導致租車價格不斷降低,租車業毛利率大幅降低的質疑,陸正耀回應,2011年,神州租車確實發動了幾 輪價格戰,將租車價格大幅降了下來。「租車業是典型規模經濟行業,只有做大規模,才能形成成本優勢,管理成本、採購成本才會下降。在降價之前,我們做了大 量的市場調查,中國要普及租車,關鍵是兩點:一個是價格,一個是門店的便利性。此前的價格,大多數消費者還很難接受,所以要降價。降價不是打擊同行,而是 要滿足客戶需求。」陸認為,租車是一個典型的規模經濟的行業,對資金,網絡,管理等高要求,讓區域性公司難以全國覆蓋,可能將來會走些個性化路線。

對於「現金流緊張」的質疑,陸正耀表示,去年底神州租車已經進入「盈利拐點」,現在神州租車每個月都有大量的正現金流,根本就不存在「錢荒」。「這 點你從我們的上市申請書中就能看見。關注一個業務主要是看利潤率,我們淨利潤率在一季度由負轉正,530萬人民幣。四月份數據已經出爐,比第一季度的總和 還要多。」

陸正耀告訴記者,之所以撤回上市申請,是因為4月25日公司暫停上市後,如果不撤回上市申請,仍然得遵守很多SE C針對上市公司申請靜默期的要求。「短期看,美國資本市場很難回暖,中概股重建信任更需要時間。因此,神州租車什麼時候再啟動IPO進程,目前還沒有時間 表。所以,我們就撤回了上市申請。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再提交申請不遲。」

鏈接

神州租車IPO曲折之路

1月18日:神州租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 C)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募集資金3億美元

4月上旬:神州租車向SE C提交IPO(申請更新文件,改變此前在紐交所上市的計劃,計劃轉投納斯達克市場,並降低募集資金(由原來的3億美元縮至1.58億美元)

4月25日凌晨:神州租車緊急宣佈,暫停在納斯達克的IPO

5月24日:神州租車宣佈,撤回上市申請,未來什麼時候再申請上市並沒有時間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1

初創公司如何選擇共同創始人?

http://xueyuan.cyzone.cn/qibu-jihua/227561.html

企業家需要選擇正確的合作夥伴,這既是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決策之一。因為,單憑一個好的想法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人可以一起執行。企業家往往希望與自己共同創業的夥伴能有同樣的眼界,互補的技術,而且彼此間相互尊重、欣賞對方。這種在創業途中碰到的創業夥伴,可以讓自己安然度過創業中的起起落落。

創業過程中如何尋找合作夥伴,下面的建議或許會為你提供一些幫助。

與親密的朋友,家庭成員或者過往的同事一起創業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家彼此之間比較熟悉,因而,工作中角色與責任的劃分也就相應變得簡單。大家可以通過一種坦誠有效的方式進行溝通,這樣會最大限度的發揮彼此的作用。

Timehop團隊的Jonathan Wegener 和 Benny Wong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到Columbia的第一年就認識了對方,兩人之後成為了好朋友。研究生時期,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方向,但彼此之間仍然 保持親密的朋友關係,而且還合作開展了一些小項目。去年二人正式創立了Timehop。兩人之間的互補性很強,加上天衣無縫的交流方式,他們的合作相當愉 快。

多與圈內的其他人交流想法,分享 自己的一些規劃,或許可以幫你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

並非所有人都能找到這樣志同道合的大學好友一起創業,如果沒有又能怎麼辦?記得幾年前,我給圈內的朋友群發了電子郵件,試圖找到同時擁有技術和產品體驗經驗的朋友共同嘗試房地產創業。並且通過這種方式結識了Matt——我未來的合夥人以及Nestio的產品負責人。

圈內發出需求後,響應的人很多,你需要花時間來甄別哪些人適合更深層次的合作。

與Matt初次碰面之後,我們很快成為好朋友,但是彼此經過兩年的熟悉過程,才決定共同創業。在此期間,Matt向我引薦了他之前的同事Mike,現在我們三人共同創業。

尋找合作夥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尋找過程需要時間。即便如此,匆忙選擇一個不合適的人來進行合作仍然是不明智的。

Yipit的CEO兼聯合創始人Vin Vacanti就此話題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做過一些分享。他和公司另一位創始人Jim Moran需要一位技術出身的人加盟他們的創業團隊,在尋找過程中,二人決定由Vin臨時擔任技術創始人的角色,創業進程沒有因為尋找共同創業的夥伴而中 斷。

如此一來,他們可以隨時開展工作,然後將設計好的產品推向市場;同時也向未來可能加盟的共同創始人證明他們有執行的能力。學習一門全新的技能是件很 有難度的事情,但是這種學習並不需要做到非常專業、深入,因而也並非如此可怕。Vin表示,「成為公司CTO不是目的,設計出可以進行交易的產品才是最重 要的。」

人們喜歡把尋找共同創始人的過程比作約會,事實也大致如此。因為你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共同創業的夥伴一起度過,彼此之間需要相互信任,這樣看來,又多少與婚姻有些相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選擇投資策略前必須思考的幾個問題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wgf.html
 

無論是低價買入優質企業長期持有,利用價值股套利,還是林奇基於價值靈活多變的策略,或者如索羅斯依靠敏銳的嗅覺在市場犯錯時大賺一筆,甚至僅僅是簡單根 據市場輪迴做大的波段操作,或在少數幾個熟悉的股票中做短線差價,無論如何都必須有一個明確而穩定的投資策略。投資策略就是投資的行動指南,投資策略不能 經常改變,不能搖擺不定,更不能沒有明確的策略。沒有明確而穩定的投資策略,投資就如盲頭蒼蠅到處碰壁。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首先要選擇一條道路。選擇適合的投資策略前要思考的是:

 

1、是否具備執行的能力,能力不但包括分析研究和邏輯思維能力,還包括品質、性格,後者有時候更重要。

林奇勤奮、果斷,巴菲特耐心、專注、目光遠大,約翰涅夫堅忍、自制力強,索羅斯快、狠、準。瞭解自己的性格特徵和能力,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性格有時 雖是天生,但瞭解自己的性格弱點,通過糾偏也可能適應優秀的投資策略。能力也可以通過後天培養和積累,但有的主要源於天賦,林奇、索羅斯式的投資對大部分 人而言都是難以獲得的能力。投資不是奧運比賽,選擇最簡單易行的就可以。

 

2、如果出現最壞的情況,將會失去什麼,是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不同的投資者具有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先要預估策略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再根據自己的承受力選擇投資策略。年輕人失敗了還有時間重來,但中老年人則 沒有這種承受力,因此年輕人可以選擇激進一些的策略,中老年人則應該穩健保守。具備其他渠道穩定獲取現金流的人可激進一些,而完全依賴投資的人則應該保守 一些。

 

3、若一種策略存在讓你損失大部分本金的可能性,那麼即使有再高的潛在收益也不應該選擇。

高風險實際並不一定高收益,低風險卻可以高收益,那為什麼還要選擇前者呢?如果一種策略成功可以獲得暴利,失敗則血本無歸,這樣的策略還是避開為好。

 

4、投資策略的獲利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能否被長期複製。

很多投資方式可能會獲得單次較高的收益,但多次決策的獲勝概率較低,這樣的模式難以獲得良好的長期回報。

 

5、長期潛在的收益率是多少,能否令人滿意。

如果一種策略穩健但收益率過低,例如連通脹都難以戰勝,則肯定不是一種好的策略。

 

6、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知道和懂得評估策略的正確性以及長期的有效性,錯了也能及時改正。

如果投資策略的長期有效性難以評估,則應該放棄。否則會浪費巨大的時間成本,最後才發現這是無效的策略。

 

梁軍儒201206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8

巨變下的選擇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wtq.html
最近幾年中國資本市場和經濟環境經歷著巨變,「經濟轉型」和「國際接軌」正在並將在未來數年繼續逐步反映到中國的資本市場上來。大環境巨變,還看著老皇曆做可能會讓一些投資者吃大虧,包括估值和行業的選擇。未來市場整體估值中樞下移,有些行業日漸式微,有些行業不斷崛起。

    業績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海外市場估值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規模大、穩定發展的企業估值高,規模小、不確定性高的企業估值奇低,業績一般或差的股價往死裡 跌,呈現出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兩極分化格局。中國過去十幾年在市場繁榮期經常以成長股的估值給予週期性行業(過去十年的確有很高的成長性,未來將急速減 弱直至消失),因投機炒作讓小股票、差企業股價畸高。未來中國市場估值模式將逐步向海外看齊,有些股票也許會低得令人瞠目結舌。在此背景下週期性行業估值 難以重現過往輝煌,現在投資者眼中估值很低的一些週期性股票,其所謂的「低估」也許就是常態(或僅僅是中度低估),市場繁榮時其估值提升空間遠沒有想像的 大。

    海外成熟市場偏好優質企業,對那些能以較高增速穩定增長,值得長期投資的企業估值持更寬容的態度。中國好股票的估值中樞也會下降,但會比一般性企業下降幅度小很多,而且以合理或低估的價格買入,即使估值修復空間同樣減少,成長也會帶給投資人很好的回報。

    基於以上的事實,行業和企業的選擇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討論的是戰略方向,並非具體投資建議。經過一輪上漲,一些醫藥消費股票估值已經較高,短期股價運動方向也許會相反。)

 

梁軍儒201207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8

政府管太多 商品選擇少 投資人出走 台灣金融界的最痛!


2012-7-9   TWM




人民幣商品一直都是國際投資市場的亮點,然而台灣對中國市場仍有諸多限制,讓許多投資人的資金開始大批轉往海外,尋求更高收益、更有願景的商品,同時也凸顯了台灣開放的腳步跟不上國內投資人的需求。

撰文‧何珮郁

近年來,人民幣商品在國際間的熱度不減,台灣雖已逐步放寬限制,但許多等不及的高資產客戶、白領階級,早已大舉到香港開戶,投資中國市場。國內旅行社甚至 還規畫了「開戶團」行程,在旅遊途中只花兩小時,就能輕鬆完成開戶手續,國內多家銀行也積極搶灘香港成立分行,從這些現象都不難感受到這股境外理財的熱 潮。

人民幣商品選擇仍少

財經節目主持人李宣萱就是在○八年的金融海嘯發生後,開始逐步將投資重心轉往香港當地銀行往來。即使與香港的理專往來並不若台灣的理專密切、方便,但她投資金融商品的資金,高達七成都已轉到香港的銀行進行。

「原因很簡單,台灣可以選擇的商品種類真的太少了!」李宣萱說。

在金融海嘯前,市場仍是大多頭行情,李宣萱在台灣投資的基金全都是原物料、新興市場等積極型標的;但是金融海嘯後,投資報酬率不僅大幅縮水,就連長期定期定額的基金也一度出現負六○%報酬率。過去「隨便買、隨便賺」的美好光景不再,她才意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當時市場持續震盪,投資心態轉趨保守的她,開始想尋找更安全、保本的債券商品。但是諮詢了台灣各家銀行的理專後發現,除了債券型基金,國內投資人若想直接 投資到期保本、固定配息的公司債,可選擇的標的相當少。再加上當時人民幣題材正熱,在友人的推薦下,她決定到香港的銀行開戶,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

李宣萱說,在香港可以買到各種短、中、長期國際企業發行的投資等級債券,也有近年來最受投資人矚目的點心債(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我選擇的都 是電信類或中國國營企業所發行的債券,風險相對低、到期保本,每年的配息率平均也都有七%至八%。」李宣萱強調,現在她只想幫資金找個「不必傷腦筋」的避 風港,如果投資債券型基金,淨值仍會有波動、配息率沒有保證,風險還是相對高。

收益率不高 很難吸引客戶雖然自去年中開始,台灣已開放OBU帳戶(境外金融分行)可承作人民幣交易,但李宣萱仍無奈地表示,「去年剛開放時,只有兩檔人民幣債券可以 選擇,今年雖然逐漸增加到六檔,收益率卻都只有二%至三%,真的很難吸引人。」當台灣投資人紛紛帶著鈔票出走,用腳對台灣金融理財環境投下不信任票,不僅 凸顯台灣可投資的商品種類不夠多元、跟不上國際趨勢,更不難發現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在同類型的商品或風險等級下,國內商品的投資報酬率落後了一大 截。」然而,問題還不僅止於此!在商品選擇受限的情況下,不單國內投資人是最直接的苦主,其實也連帶影響理專為客戶進行資產規畫的靈活度,造成理專只有少 數幾檔高報酬商品可以選擇,「放諸所有客戶皆準」,不管是積極或保守型的客戶,幾乎都擁有相同的商品組合。

客戶百百種 商品組合卻相同與台灣、香港銀行同時往來多年的吳沛恩(化名),為了能夠選擇更多中國基金,也到香港開戶,在與兩地的理專往來一段時間之後,就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台灣的理專很少針對客戶需求,量身打造資產配置,反而一直主打同一檔商品,不斷地push(鼓勵)你去買,如果我拒絕了,他的服務態度就會瞬間冷掉。」 吳沛恩觀察指出,理專為了業績壓力,帶著客戶短進短出炒基金,早已不是新聞。最近她和朋友聊天時也發現,行情不好的時候,理專推薦的商品,通常不是高收益 債基金,就是投資型保單。

相較之下,吳沛恩覺得,香港的理專,比較能根據她的需求和產業趨勢變化來提供商品,「同時也會提供很多客觀的市場資訊,詳細地解說風險,給你時間考慮與決 定。」「感覺上,他們很希望消費者能清楚了解自己到底買了什麼,而不是一味填鴨式地推薦。」在現今投資市場動盪的時刻,其實更能明顯看到投資人開始向外尋 求更多元、更安穩的投資選項。

李宣萱和吳沛恩以消費者的立場,同樣都期待政府開放的腳步能加快,也異口同聲地表示,若台灣投資商品的多元化程度也能向國際看齊,他們非常樂於將資金轉回台灣投資,畢竟到境外理財,還是不如在台灣管理來得方便即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21

如何選擇Career path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7/career-path.html
最近有不少新手朋友找我,問行業情況和入行事宜。問得最多的,是會計中那一個sector的前途比較好,他們大多數都很擔心一個情況,就是怕揀錯 career path。其實也離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郞」太過深入民心,雖然政治不正確,但此觀念仍存於很多人的心目中。

每當有新手問我時,我通常都會提醒他們一下,於個人的職業發展來說,其實career path沒有好不好之分,只有適不適合自己之別,就算career path是如何光明,若果不適合自己也沒有用,因為最後必然是發展有限。就以內部審計為例,在近年算是前景比較好的sector。可是,Internal audit最講究interpersonal skill 及communication skill,若你的性格比較內向,又或者不懂得,不習慣甚至不願意與各階層的人溝通,那麼就算讓你進入了內審,發展也會很有限。所以,每當有人想投身內審 行列,我都建議先瞭解一下內審人的特質,並問一問自己是否合適。況且,career path至少要走廿幾年,若投身了不適合自己的sector,那種長痛要如何承受?

另外,發覺有很多人都喜歡將自己與別人比較,最典型的是Local firm vs Big 4出身,認為自己細行出身無前途,無前景,讓這種自卑感不斷發酵,最後不單令自己失去信心,最怕是將這種自卑感擴散出去,影響身邊的人。

其實每人的career path都不一樣,就算起步線比人後,只要肯去跑最終也會到達終點。記得讀中學時就有一位亞sir講過,人生就像馬拉松,在起跑的初段,總有很多人跑得快 過自己,但只要自己肯堅持,到了中段就會發覺自己已經追過了原先跑得快自己的人,而且也有不少人在中途已經放棄。

所以,我一向認為在career path上不用,也不必和別人比較,唯一要去比較的,就只是自己。只有自己比較自己,你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9

選擇「不選擇」(2012年07月12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9b8.html
總公司請來一位管理諮詢公司的老師,為我們120來個幹部上培訓課——「領導必備的四種意識」。

    課中,老師出了一道選擇題:

 

    很久以前,小花與小白相愛。小花住在危險的鱷魚河一邊的東村,小白住在對岸的西村。河上原來有座橋,後被大水沖垮,過河只能依靠唯一的渡船手小黑。沒了 橋,小花和小白長久失去聯繫。一天,小花聽說小白身患重病,心急如焚,遂求小黑幫助。可小黑居然提出要小花跟他同床一夜,才為她撐船擺渡。小花找她的閨密 小草商量如何是好,可小草叫她自己拿主意。小花百般無奈,答應了小黑的條件。小花到了對岸,見著小白,發現他根本沒事,才知先前聽到的是謠言,於是,小花 把受屈經過告訴了小白。然沒想到,小白聽後決然與她分手。小白的好友小強得悉此事,滿腔怒火,找到小黑,痛揍了他一頓。

    故事中5個人,小花、小白、小黑、小草、小強,你認為哪個人做得對而支持他(她)?並站到相應的支持隊伍中去。

 

    120來個人轟轟隆隆地一陣喧鬧之後,課堂裡形成了大小不一的5堆人群。

    等到大家全都歸隊站立並安靜下來之後,發現唯有一人始終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動,這人就是我。

    「一、講課圍繞題意,並沒給出對與錯的標準,這叫我如何去選擇誰對誰錯呢?」我當時想,「二、老師似乎也沒規定非得選擇站隊不可吧?」

    於是乎,我選擇了「不選擇」,坐著不動,從而形成了第6堆人。哈哈!

    老師請大家參與這個課堂活動,意在為了讓我們加深理解「包容意識」和「換位思考」的問題。

 

    其實,當時也有不少人意識到難辨對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但最終還是硬生生地強迫自己歸入其中一堆人群之中。這倒是個超出講課內容的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啊!呵呵!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了托利得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定理:

       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要看他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這真可謂「思可相反,得須相成」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