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債務狂潮是世界末日?未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83

上周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麥肯錫最近發布報告稱,2007年以來,全球47個國家債務增長57萬億美元,相當於他們GDP總和的17%。報告預計,當前杠桿增加的走勢不會改變。此後多篇相關報道都開始提到嚴重的債務問題。《經濟學人》報道認為,該報告是對“全球債癮”仍未戒掉的反思。也有機構認為,債務問題固然值得關註,可還沒有那麽嚴重。

彭博《商業周刊》的經濟編輯Peter Coy援引倫敦顧問公司Capital Economics昨日發布的研究結果稱,債務方面還有不少好消息。比如2009年年中以來,美國、日本、歐元區和英國的整體債務占GDP之比下降了30個百分點,由429%降至399%。該公司的全球經濟學家Michael Pearce指出,和那些聳人聽聞的頭條相比,實際債務形勢更為複雜:

     · 金融領域的負債急劇減少,因為銀行在強化自身的資產負債表。部分源於削減投資相關的支出,大多數非金融機構的負債情況也在好轉。

     · 英美兩國的家庭負債與收入之比降至十多年來最低點。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這類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家庭債務比仍高。

     ·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的同時,各國政府的債務增加。但並非所有政府都需要進一步推行緊縮政策、降低負債率。

     · 美國幾乎無需進一步去杠桿,但南部歐元區國家確實需要削減私人和公共部門的債務。日本的公債仍不可持續。

     · 歐元區與日本面臨經濟增長疲弱的問題,而中國債務高企意味著,金融危機的風險顯然比六年前高。

上述麥肯錫報告的作者、麥肯錫的主管Richard Dobbs不認為以上Michael Pearce提到的金融業負債減少有很大影響。他認為,實體經濟的負債更有可能拖累經濟增長。雖然削減債務方面的確取得一定進展,但還落後於正常的去杠桿水平。

不過,Dobbs也認為,債務的前景並非一片黯淡,不像許多有關麥肯錫報告的報道渲染的那麽惡劣。Coy援引Dobbs觀點稱:

“如果債務沒有這樣增加,過去幾年我們的經濟增速會比現在低。”債務問題沒那麽簡單,並不是“債務增加就是壞事,減少就是好事”。

《經濟學人》根據上述麥肯錫報告制作的下圖展示了2007-2014年中國等12國的債務與GDP之比,其中不含金融機構債務。

債務,GDP,去杠桿,麥肯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01

全球債務狂潮是世界末日?未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83

上周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麥肯錫最近發布報告稱,2007年以來,全球47個國家債務增長57萬億美元,相當於他們GDP總和的17%。報告預計,當前杠桿增加的走勢不會改變。此後多篇相關報道都開始提到嚴重的債務問題。《經濟學人》報道認為,該報告是對“全球債癮”仍未戒掉的反思。也有機構認為,債務問題固然值得關註,可還沒有那麽嚴重。

彭博《商業周刊》的經濟編輯Peter Coy援引倫敦顧問公司Capital Economics昨日發布的研究結果稱,債務方面還有不少好消息。比如2009年年中以來,美國、日本、歐元區和英國的整體債務占GDP之比下降了30個百分點,由429%降至399%。該公司的全球經濟學家Michael Pearce指出,和那些聳人聽聞的頭條相比,實際債務形勢更為複雜:

     · 金融領域的負債急劇減少,因為銀行在強化自身的資產負債表。部分源於削減投資相關的支出,大多數非金融機構的負債情況也在好轉。

     · 英美兩國的家庭負債與收入之比降至十多年來最低點。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這類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家庭債務比仍高。

     ·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的同時,各國政府的債務增加。但並非所有政府都需要進一步推行緊縮政策、降低負債率。

     · 美國幾乎無需進一步去杠桿,但南部歐元區國家確實需要削減私人和公共部門的債務。日本的公債仍不可持續。

     · 歐元區與日本面臨經濟增長疲弱的問題,而中國債務高企意味著,金融危機的風險顯然比六年前高。

上述麥肯錫報告的作者、麥肯錫的主管Richard Dobbs不認為以上Michael Pearce提到的金融業負債減少有很大影響。他認為,實體經濟的負債更有可能拖累經濟增長。雖然削減債務方面的確取得一定進展,但還落後於正常的去杠桿水平。

不過,Dobbs也認為,債務的前景並非一片黯淡,不像許多有關麥肯錫報告的報道渲染的那麽惡劣。Coy援引Dobbs觀點稱:

“如果債務沒有這樣增加,過去幾年我們的經濟增速會比現在低。”債務問題沒那麽簡單,並不是“債務增加就是壞事,減少就是好事”。

《經濟學人》根據上述麥肯錫報告制作的下圖展示了2007-2014年中國等12國的債務與GDP之比,其中不含金融機構債務。

債務,GDP,去杠桿,麥肯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54

董明珠談女性創業:男性回家幹家務未必不是好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3-07/901515.html

3月7日下午2時,福建省婦聯主席吳洪芹、湖南省益陽市委書記魏旋君、湖南省司法廳副廳長傅莉娟、珠海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中航愛飛客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欣蓉5位全國人大代表就 “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婦女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記者]:我的問題是問董明珠代表的。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今天也就預示著進入一個創業和創新的時代。大眾創業,當然包括女性的創業,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個“巾幗創業就業行動”,董明珠代表,有人說您是巾幗創業的傑出代表,有人說您是“格力女皇”。明天就是三八婦女節了,請您為全國創業的女性支支招兒。謝謝。

[董明珠]:確實今天這個新聞發布會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因為明天就是三八婦女節了,特別重視我們的婦女。所以,我覺得女性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可能每一個人都會尋找到一個最合適自己的角色,我覺得這個很重要。當然,我鼓勵女性都走向社會,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用我們自身的努力去做一份貢獻。但是有一部分女性,能夠在家里把家庭呵護好,未必不是一種貢獻。反過來,因為一些女性太能幹,男性回家守住家務,也未必不是一個好事。在新的時代,我們更多的有機會、有平臺,讓我們把我們的思想、把我們的智慧釋放出來,為我們中國真正走向世界,成為一個強國,特別是我們中國人要讓全世界受到尊重,我們把我們的產品,不僅是讓中國人用,而是讓全世界都來用,那就是我們的夢想。謝謝。

鏈接:http://politics.gmw.cn/2015-03/07/content_1502800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53

一加一未必等於二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3/11/%E4%B8%80%E5%8A%A0%E4%B8%80%E6%9C%AA%E5%BF%85%E7%AD%89%E6%96%BC/

一加一未必等於二

P3080006
一加一等於二, 這條本來簡單的數學題,若放到金融世界,就變得不再簡單了(金融世界擁有把簡單變複雜的功能)。

到底綜合企業合起來價值更高?還是分拆後價值更高?相信這條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又或者說,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股神畢非德在今年新一期〈給股東的信〉中,花了很長篇幅解釋,為何他認為巴郡作為一家綜合企業的價值,會遠比起分柝後更高,其中重點是因為巴郡的不同業務對資金的需求各有不同。作為一家綜合企業,資金可以更隨意、更有效率地交叉使用。例如一些資本需求較低的業務,象See Candies,現金流強勁,又沒有資本需要,多餘的資金便可用在其他資本需求較高的業務,如電廠及鐵路。假如企業只得單一業務,資金過多無處可用,過分積累便會拖低回報。相反,若然資金不足,又會阻礙發展。當然,企業還可以選擇把多餘的資金派回給股東,讓股東自行再投資。只不過,再投資過程將會產生不少成本,例如稅項,因而拖低整體回報。

巴郡將面臨分拆壓力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都應該了解到,這種模式需要有一位出色及強勢的領袖去將資金妥善調配,而股神正是合適不過。正因如此,巴郡模式難以複製,試問世間又有幾個如股神般出色的資金調配者呢?

管理人一般都會傾向保留過多的資金,即使明知到資金毫無用處。因為更多的資金代表了更大的權力,誰會樂意把自己的權力削減呢?更甚的是,管理人為求鞏固個人權力,大多傾向進行不必要的投資,例如無止境的加大產能,又或者進行沒有建設性的併購,也不願意將多餘的資金回饋給其他人。

從字裏行間可見,股神或擔心在他退位後,巴郡將要面對不少要求分拆的壓力,尤其因為巴郡擁有不少能獨立上市的大型業務,對於短視的市場而言,分拆將能夠一次性釋放價值,估計各大投行及激進投資者早已虎視眈眈。長線而言,分拆將會讓巴郡獨有的競爭優勢盪然無存。

問題是,後股神的繼任人能夠抵得住外間的壓力嗎?這或會成為巴郡王朝能否延續下去的關鍵所在。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美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031

研究:陪伴子女時間長未必是好父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813.html

研究:陪伴子女時間長未必是好父母

一財網 盛媛 2015-03-29 18:02:00

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而承壓,卻試圖花時間陪伴孩子時,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盡管調查顯示美國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已經是世界之最,但很多美國家長仍因覺得不夠而內疚。然而,最近一項新研究顛覆了傳統觀點,認為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對子女未來的成就而言並沒有那麽關鍵。

美國家庭研究學術期刊《婚姻與家庭》雜誌在即將出版的4月刊中發表了首份關於父母陪伴時間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該結果稱,在年齡3~11歲的孩子中,父母陪伴他們的絕對時間實際上和孩子的發展沒有關系,同時,對青少年的影響也很小,包括孩子的學業成績、行為和心理狀態等。

時間長短無關緊要

“可以不誇張地告訴你,20個統計中有19個都顯示家長花費的時間長短和孩子未來的成就沒有關系。”上述報告的作者之一、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家米爾克(Melissa Milkie)說,“一點都沒有。”

相反,研究發現當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內疚和焦慮時陪伴孩子,反而對女子成長不利。

報告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的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家野間口(Kei Nomaguchi)說:“母親的壓力,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而承壓,卻試圖花時間陪伴孩子時,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這並不是說父母的陪伴不重要。很多研究顯示,高質量的父母陪伴和孩子未來成就之間有積極的正向關系,所謂高質量的父母陪伴包括讀書給孩子聽,一起進餐,交談,或者一對一地和孩子一起活動等,家長溫暖和體貼地對待孩子也是如此。而陪伴時間的長短關系並不大。

“理想情況下,該研究極大減輕了父母因未能花費大量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的負疚感。”米爾克說,“顯示了什麽對孩子來說是真正重要的。”不過,米爾克的研究並未說明多長時間的高質量陪伴是足夠的。

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青少年精神專家比爾(Matthew Biel)稱,研究還顯示在高強度的城市環境中,在嚴格的家長教育下,孩子的出軌行為會相對較少。

另據米爾克的研究,對子女未來成就影響較大的因素,不是家長陪伴的時間和質量,而是母親的收入及受教育水平。

皇後大學社會學家辛(Amy Hsin)發現,耗費大量時間陪伴6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者什麽都不做,實際上對孩子有“不利”影響。美國兒科學會強調,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時間,不需要家長的參與,以進行社交和認知發展。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在穩步上升。1965~2010年間,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每周2.6小時大幅增長到7.2小時。同期,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則從每周10.5個小時增長到13.7個小時。1965年~2014年,有18歲以下孩子的美國職業女性比例從41%猛增到71%。

米爾克此前的研究發現,現在職業女性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上世紀70年代早期全職媽媽照看孩子的時間一樣。她希望探尋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對孩子是否有很大影響。“我真的很驚訝。”她說,“我們發現目前的工作時間根本沒有太大影響。”

青春期影響

不過,米爾克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父母陪伴對孩子真正有影響的時間段是在青春期,青少年和母親共處的時間越長,出現不良行為的概率越小,青少年參與家庭活動的時間越多,沾染毒品、酒精和其他危險違法行為的幾率越少。研究發現,平均每周有6小時家庭時間對青少年來說有積極正向的作用。

然而,野間稱母親因懷有負疚感而盡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可能會起到反效果。“我們發現母親的苦惱和他們子女未來的前景有關。”野間說,包括行為和情緒問題,甚至是“較低的數學成績”等。

研究人員稱,一些母親的壓力來自於所謂的“密集母愛”理念,認為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無可替代”和“神聖的”,花越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就是好母親,這導致很多母親不惜犧牲睡眠和其他時間陪伴孩子。

對中產階級父母來說有很多社會文化壓力,而低收入的母親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的傳統,但無論是哪種母親,不僅僅有經濟和日常壓力,很多可能也感到擁有的資源不足以幫助孩子達到預期。

馬里蘭大學羅伯特•史密斯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庫伯(Nicole Coomber)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她感到了比丈夫更大的壓力。“沒人問他如何管理和平衡一切。”她說,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對自己也有更高的期望,“我不知道為什麽我們試圖成為一個完美母親。但這種聲音一直在我腦中回蕩。”

編輯:應民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48

五窮六絕七翻身?港股今年未必會發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71

五窮六絕七翻身?港股今年未必會發生
作者:岑智勇


編者案:四月隨著外資對港股的青睞,港股逐漸看到了牛味,而在一眾資金追捧之時,港股“魔咒”《大時代》開播,投資者不免擔憂,而目前又至“五窮”來臨,港股市場五月如何布局?騰訊“證券研究院”特約一系列業內精英人士,推出《港股“五窮月”還是“無窮月”》系列約稿,為投資者解答疑問。

騰訊“證券研究院”特約 岑智勇  香港匯業證券策略分析師

在投資市場內,西方有所謂“Sell in May and go away”,東方亦有“五窮六絕七翻身”,兩者都是建議投資者在5月離場。從理性角度去想,這很有可能是大部分在12月年結的上市公司,都會在3月公布業績及宣派股息,一般都能在5月前收到股息,並會傾向在這個時候獲利離場。

根據Stock Trader's Almanac統計,自1950年以來,道指在5月至10月只錄得0.3%的平均回報,而在11月至翌年4月,平均回報則達7.5%。這些數據,似乎支持了在5月離場的說法。

不過,參考近年恒指走勢,“五窮六絕七翻身”曾經在2013年、2012年、2010年及2006年都曾出現;在2011年及2008年,恒指在5月走軟之後,更要到翌年才反彈。不過,在2014年,這個現象暫未出現,但投資者更關心的是,這個現象會否在2015年再次出現?
美國或在第3季後加息

回望2015年首4個月,全球經濟發展可謂波雲詭譎。外圍方面,自從美國聯儲局於去年終止QE之後,加息時間表便成為投資者的關註焦點。美國商務部剛公布首季增長為0.2%,遠遜市場預期。聯儲局亦表示,美國首季度美國經濟增長放緩,要到通脹及就業情況進一步改善後,才會加息。根據利率期貨的數據,在聯儲局議息後,投資者預期當局會在7月29日議息後,加息至0.5%的機會率為5.8%,並不算高。不過,投資者預期在9月17日、10月28日及12月16日議息後,加息至0.5%的機會率分別為21%、26.4%及34.8%,反映市場預期在第3季加息的機會甚高。

歐洲方面,歐洲危機自2011年爆發之後,擾攘至今,其中又以希臘的情況最令人擔心。希臘政府早前表示,會在國會引入改革法案,以顯示改革決心,但改革內容能否乎合國際借貨人的要求,但為未知之數。希臘政府將要在5月12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償還7.5億歐羅欠款,若未能及時取得援助,有可能出現技術債務違約。若希臘違約,將會對歐洲產生負面影響,全球投資者的布局亦會改變。
至於中國方面,雖然近期中國經濟數據算不上十分理想,加上中國證監會又再作作出風險警示,或多或少對A股表現構成影響。不過,在國策的影響下,內房及內銀板塊近期走勢向好,再加上不時傳出央企合並的消息,也成為大市炒作的借口。簡而言之,要分析中國股市走勢,除了留意基本面外,留意國策亦是重要一環。

認股證成交增 帶動大市交投

這種態勢,自3月27日後也開始在香港出現。自從中國證監會容許公募基金投資滬港通股份後,馬上把香港上市的中資股激活起來,尤其是一眾估值便宜的中資股,以及AH差價股。香港股市的交投出現了結構性轉變,除了上述類別的股份外,衍生工具的交投亦變得活躍起來。據統計,認股證的成交金額達到每天近300億元,當中應該牽動著不少對沖活動。假設認股權證的杠桿為3倍,300億的認股證成交,有可能牽動著900億的正股成交,這有可能是近期大市交投轉趨活躍的另一原因。
近日不少股份都出現暴升暴跌的情況,令認股證的 gamma 值上升,增加了發行商對沖的難度。發行商為了保持盈利,不排除會加大對沖力度,限制了個別股份的升幅,並因而影響了大市之走勢。

恒指估值吸引 上望30000點



整體而言,若歐債問題惡化,加上美國聯儲局加息在即,都成為了相關市場的利淡因素。若有負面事件出現,不排除會令資金從該等市場外流。垷時恒生指數的市盈率為11.87倍,只是略高於國企指數的10.41倍,但就較大部分國際主要市場為低,包括A股。因此,若然外國市場出現不景氣的情況,資金很有可能流入估值較吸引的香港市場。再者,自從匯豐控股(0005)宣布擬遷冊及分拆英國零售業務後,股價亦上升起來。由於匯控是恒指成份股的權重股,占比高達11.37%。所以,只要匯控發力,連同己有的中資力量,再加上有機會在年內推出的深港通計劃,都有望為港股帶來動力。

因此,筆者認為,“Sell in May and go away”及“五窮六絕七翻身” 的情況,應該不會在2015年出現。只要恒指能守在28000點水平之上,相信下一個目標會是30000點,甚至更高﹗

(來自騰訊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306

互聯網金融未必到了風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3/149814.html

黑馬說:互聯網+概念的持續火爆,讓一大波互聯網公司開始和傳統行業接觸,希望能擦出新的商業火花。目前互聯網和傳統金融行業融合誕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正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全面開花。

\文 | i黑馬

互聯網+概念的持續火爆,讓一大波互聯網公司開始和傳統行業接觸,希望能擦出新的商業火花。目前互聯網和傳統金融行業融合誕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正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全面開花。先是阿里、騰訊、百度、京東涉足其中,現在就連小米、58同城,甚至一號專車都開始嘗試互聯網金融業務,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這一方面和互聯網+概念的火爆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VC對互聯網金融的強勢看好,迫使企業要借助這股互聯網金融大潮講出新的願景故事。盡管互聯網公司具有先天基因優勢和海量的用戶群體,但要玩轉金融也似乎沒有那麽容易。


風險控制考驗互聯網金融業務

金融真正的核心是風險控制,這是金融行業中的鐵律,同樣互聯網金融也要面臨風險控制的難題。互聯網金融目前主要有三大塊:支付、P2P、眾籌,對應的業務也就是支付結算、吸收投資和放貸以及股權核算。在支付這一塊目前已經相當成熟,互聯網企業介入的多是電商平臺,而在P2P和眾籌這兩塊,目前存在的問題較多。互聯網金融盡管能為用戶提供更加自主靈活和快捷的金融服務,但也存在因為風險控制不成熟,監管措施欠缺,出現一些互聯網金融欺詐、卷資跑路的現象,截止到2014年3月,我國倒閉的P2P平臺已經達到了80多家。

鑒於互聯網企業在風險控制方面的短板,很多涉足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選擇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模式,把傳統金融行業的風控體系引入到互聯網金融平臺。雖然這是最快捷的解決互聯網金融風控體系不成熟問題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因為傳統金融機構風控體系的繁雜,而使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用戶體驗大打折扣。另一個引入傳統金融行業風控體系的結果就是,隨著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行業風控的依賴,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可能會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淪為傳統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的平臺而已。

互聯網金融或成網絡安全重災區

根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2月,境內感染網絡病毒的終端數為220萬余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為12428個;信息系統安全漏洞為699個。互聯網安全事件的頻發將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安全風險推向了風口浪尖。隨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企業轉戰互聯網金融業務以來,原本以保護用戶數據隱私為出發點的互聯網安全標準,已不適用於新型的互聯網金融安全的要求。

為了提升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除了在平臺流程和數據征信上加強完善之外,還需要互聯網金融平臺制定新的網絡安全標準,尤其是要加大對IT硬件設備和軟件的投入。這對一些新興的中下互聯網金融平臺是一個巨大考驗,本來資金實力就比較薄弱,再投入巨資建立網絡安全系統幾乎不可能,而往往地下黑產就是盯住了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網絡安全方面的短板,頻頻出手,給互聯網金融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截至2014年,公開數據顯示,已有累計近165家P2P平臺遭受黑客攻擊造成系統癱瘓、平臺數據被惡意篡改、資金遭受重大損失。不僅P2P平臺,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網絡詐騙,賬戶和密碼的惡意盜取也都存在活生生的案例。

互聯網金融未必就是下一個風口

從2007網絡借貸的模式被引入中國以來,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僅僅2014年的數據顯示,國內網絡借貸平臺的月交易量就達到了300億左右,平臺數量達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資人達到了50萬人左右。盡管關於網絡借貸非法集資和放高利貸的質疑一直存在,但隨著社會現實需求的增加和國家關於互聯網金融的出臺,網絡借貸平臺進一步規範,大批創業者、互聯網企業和金融巨頭開始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儼然一副風口已至的景象。

但值得註意的是,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無序發展,以及存在的監管空白問題,已經慢慢重視起來。甚至有一部分聲音認為,因為互聯網金融缺乏有效可控的監管,如果繼續放任發展,一旦出現風險,將會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可見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過快發展還是保持謹慎態度的。

目前互聯網金融業務中的網絡借貸P2P和以各種“寶寶”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也還存在很大的金融風險,尤其是中小P2P因為缺乏監管,還大量存在非法借貸、欺詐、變相高利貸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說互聯網金融到了風口恐怕還為時過早。\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
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作者:王雅媛


     最近一个月,造纸股升势凌厉,主要原因是今年3月开始,造纸业迎来久违的加价潮。玖龙(2689)和理文(2314)两间在东莞占一半市场份额的公司开始逐渐提价,先是牛卡纸和环保牛卡纸,然后到高强瓦楞芯纸等,在3月至5月期间每种纸的提价幅度约每吨50100人民币。


国 内有报告指年内纸厂提价六次,这里或有少许误导成份,因每次提价的纸种不同,严格而言算是同一次提价,平均调升幅度为50至100元人民币。而且有两点需 注意,首先暂时提价只限于广东省内,6月开始才计划扩展至华东,内陆及华北。再者不是每一种纸张均能提价,如涂布灰底白板纸因产能严重过剩虽已无利可图仍 面对价格下行的压力。

第二季一直是行业淡季,这次淡季能提价令到资本市场雀跃,在思考行业过往的供过于求会不会正式出现拐点。经过分析后,笔者认为淡季能提价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美废在4月开始上升,由每吨170美金上升至195美金,为行业提价提供借口。其次是行业曾经预期去年第4季 度能提价,但由于制造业经营环境欠佳,许多中小企周转不灵,以至工厂倒闭,老板跑路。债权人接管工厂后,由于急于套现,结果不问价向市场倒卖,虽然整体销 量不多,但抑制了价格上浮的气氛。今年第二季开始,各类的倒闭潮获得舒缓,不问价抛货等干扰市场的情况改善,因此本应在上年第4季的加幅在今年第2季实现。第三原因是春节停工已成行业惯例,因此节后的补库也是推动价格往上的因素。第四点是玖龙和理文的产能占东莞整体产能的一半,而且东莞市政府是全国率先落实透过补偿淘汰落后产能的地区,计划淘汰70多间企业,共5百万吨产能,使玖龙和理文的定价话语权更大。

对于未来能否进一步提价,根据会议纪录,玖龙和理文管理层态度都相当审慎,这可分三方面去分析。首 先是终端需求的增速缓慢,国内制造业成本日渐增加,厂商陆续迁往其它东南亚国家以降低人力及环保成本,而下游纸箱纸盒和印刷厂的利润已经相当微薄,而且无 能力转架予再下游的消费品生产商,纸厂单方面提价所遇的阻力大。第二是废纸虽然短期出现价格反弹,但由于供应源头增多,而且国废的质量也逐渐提升,因此价 格长期走势必然向下,难再为纸厂提价制造借口。第三是行业产能淘汰速度未如外间所估计的快,东莞市政府希望透过补偿方法在15年内关闭区内约5百万吨的产能,但由于审批费时,款项迟迟未到位,至今实际关闭的产能只有约1百万吨。东莞以外,暂时未见其它政府有类似的计划。另外,新增产能方面,华南地区虽然已见饱和,但华东华中地区在13-15年的年新增产能近8百万吨。玖纸估计未来几年的年增产能不超过5百万吨。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已告别高增长的年代,对包装用纸的需求不会突发性激增,据中国造纸协会的预计,未来数年只会维持低单位数的增长。在造纸产能仍然过盛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行业难以重复0507年因严重供不应求可连环不断提价的盛世。从理文和玖龙已停止新建产能可判断,行业已走向供需和价格稳定的大环境。因此投资造纸业的逻辑需由以往的供需失衡,变成更着重看公司的内在质素。

比较玖龙和理文可从每吨纸纯利着手, 理文在14年的吨纸纯为384元人民币, 玖纸同期只有107。两者每吨纸利润相差近4倍, 原因有二, 首先近年玖龙的产能扩充速度远高于理文, 至今玖龙的年产能近1300万吨, 而理文只有约500万吨, 因此玖龙的净负债水平高据在110%之上, 而理文的净负债只有约60%。玖龙的债务结构为70%美元和30%人民币, 平均息率4.5%, 而理文是100%的美元债, 平均息率2.5%。因此, 玖龙14年纯利17亿人民币, 但财务费用高达15亿, 即每吨纸的财务费用近120元, 等同替银行打工, 而理文14年的财务费用只有2亿, 即每吨纸40元。其次是效率, 虽然两者的造纸机械均外购, 但核心的技术仍在调调至较佳的效率。理文早年曾让Nippon Paper入股(大股东于10-11年以每股6.24出让15.4%股权予NP, 15年初大股东以每股4元低价回购11.1%股权), 并邀请其技术人只进驻协助, 因此理文的毛利率近19%, 远高于玖龙的不足14%。

由 于两者已停止扩张, 可以未来的工作重点均放在减债和改善效率上。由于, 理文在负债忽率和效率上已优化得相当极致, 在不考虑提价情况下, 近400元的吨净利的上升空间相有限, 即使能达至500元的近5年高位, 纯利增幅也有25%。相反, 玖龙在100元吨净利的低基数下轻易能提升100元, 纯利即暴增一倍, 在可见的3-5年内若能追上理文现在的负债和技术水准, 即400元吨净利, 纯利增长达300%。在两者现价位估值相近的情况下(理文12倍PE, 玖龙15倍PE), 玖龙的值博率明显胜一筹。

(来源:王雅媛港股权)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行業出事未必壞事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9.html

可能大家在報章上都會知道工程界近年不斷出事,高鐵事件工程延誤事件,然後每條興建中的鐵路都陸續傳出有機會延誤的新聞。這些延誤工程的後果可謂不簡單,市民不能如期享受新鐵路之餘,更會有數以十億元計的損失,亦有可能有高官或公司高層下臺,行走江湖幾十年,一舖清袋,實在人人都不想見到如此景象。




工程界的重要性其實不簡單,單看基建項目,近年多條鐵路,由08年開始設計,包括高鐵、西港島線、南港島線、沙中線、觀塘延線等,加起來資金過千億,加上非基建項目,例如發展商的工程,數字龐大。而更重要一點,是工程可養活的人口是很大量的,更是每個階層也有,其地位不容忽視。

很可惜,感覺上工程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例如在多個專業之中,大家看似會較敬重醫生、律師、會計師、飛機師等,但工程師就好像始終差一點,連本行的工程師大多都沒有其他專業般看得起自己,總認為做工程師,「餓不死、但又發不起」,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感。

還記得一個小故事,有工程師曾經話接觸過某地產商老闆,新少爺上場之後,很快就關掉家族生意公司中的工程部,主因是他看了整盤數字,工程發展每年只賺幾千萬元,不如請幾位投資專家替他炒賣,要賺幾千萬容易得很。公司員工多就問題多,養這麼多人做什麼呢?老闆有這樣的思維,實在非社會之福。當然,不少人會話社會責任之類,但現實就是這樣,工程界不被重視。

今天香港的大型工程接連出事,又延誤,又加錢,加完錢,高層下馬,一次出事之後又出事,又再追加款項,動不動過百億。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開始關心工程界了,是人手問題嗎?缺乏人才嗎?其實,在工程界行內一直都知道這個問題,尤其是政府自03沙士之後沒有請工程師及測量師,工程界人工一直被壓低,就算人手不足都沒有得到高薪。很簡單,政府不要工程師,工程師要面對的是發展商,在商言商,想拉高薪酬難度甚高。

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工程上馬,政府又出手請公務員,多家工程大行才發現工程師的人工跟政府公價差一大截,這才算是把薪金抽高了一點,再加上澳門賭場出高薪請人,過澳門的同事動不動加薪一倍,十分和味。在這樣的環境,再看看新聞,發現鐵路及道路工程連番出事,其實身為工程師,心中有一點怨屈氣好像終於得到抒發似的,早早話這個界別有問題。

工作多年,加上不少閱讀,早知道人工乃看社會供求,如果人手過盛,行業內又反映不出大問題,行內的薪酬想高都難。請記住,老闆給你的人工,不是你的工作表現,而是市價,衡量過這個人工能否留住你,或你走了是否容易找替代人。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老闆給你很高或很低人工,就反映你能力或辛苦程度之類,完全是看你工種及行業環境。

大家還記得碼頭工人罷工嗎?搞到這麼大件事,其實資方都不太願加薪,原因是這批工人技術不高,容易被替代,資方甚至曾經在罷工期間叫一批地盤工人受訓,受訓不足三天即可上班。殘忍一點講,員工沒有利用價值,薪酬很難上升。

所以,如果還未做到管理層,又未到財務自由,看到自己的行業有問題,人手供求失衡,這未必是壞事。就好像近年工程事件,出事後不少人會大開眼界,驚覺原來工程界如此舉足輕重,一個失誤每每過百億,沒有足夠好代遇去吸引人才,不夠人又會「爆大鑊」,「爆大鑊」之後,一眾立法會及政府高層只懂在旁看看及大叫,因為沒有工程專業知識,可能連問題出在那裡都未有能力搞清楚。因此,「爆大鑊」之後反而開始得到社會目光。在這樣的邏輯之下,行業出事會替打工仔制造不錯機會吧。

可能有人會話工程出了這些問題,今天要全香港人埋單,為何我還說是好事?這不是很自私嗎?這的確有點自私吧,但如果再宏觀一 點看問題,單看這事件,社會金錢的流動是多了的。按社會層面,金錢沒有損失不損失,政府或納稅人的金錢付出了,總會走到其他公司及地方去。工程延期,可能是工程公司賺多了,可能是銀行利息收多了,更可能是工人工作年份拉長了。錢來錢去,不會消失的,政府還是能從多了的經濟活動處收回更多,又或者藏富於民。

行業出事了,大家都不太想看到,但樂觀一點想,其實又不那麼差吧,可能我太樂天,但多點正能量不錯吧。

三大指標 拆解庫藏股是否值得買 三百家企業購回自家股票 未必是利多

2015-09-28  TWM

今年有近三百家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數量相當可觀。專家建議,投資人觀察股價是否來到長期低價區,以及董監事質押與現金水位,是判斷能否跟進的主要指標。

雖 然今年指數一度登上萬點,但隨後回檔崩跌,令庫藏股數量遽增。今年以來,有近三百家上市櫃公司宣布實施庫藏股,總數已達三五○件;日前,連登錄興櫃的上海 商銀,也公告買回庫藏股五萬張、預備轉讓員工。其實,以大盤最低跌至七二○○點來看,距離歷史低檔區,尚有一段不小距離,企業實施庫藏股案件之多,可說是 相當罕見的現象。

宣告庫藏股的公司,能不能跟著買?這往往是投資人心中一大疑問。就投資價值而言,首先要考量的,當然是目前價位是否已經達到相對低價、甚至是絕對低價區的水位。畢竟「跌深就是最大利多」,公司儘管透過庫藏股宣示立場,但若價位不夠便宜,市場買單的機會也不高。

指 標一:價位是否真的便宜以手機大廠宏達電(二四九八)為例,二○一一年七月曾經公告在九○○元至一一○○元間實施庫藏股,雖然當時股價是從一三○○元高檔 反轉,但與過往長期股價相比,仍舊稱不上便宜,股價也持續回檔;當年底,大跌過後的宏達電,公告在四四五元至六五○元之間,實施另一次庫藏股,這一回,才 止住了跌勢、展開反彈。

對照今年,宏達電宣布實施庫藏股後,股價一口氣從四○.三五元衝上六十元,不難發現,市場對於庫藏股執行的價位,也越來越重視。

另 一個股價大幅回檔的例子是遠百(二九○三),自從今年首個交易日,股價見高點後,遠百就一路回檔,從二十八.一元,最低跌至十四元,幾乎跌去五成。但遠百 每股淨值達二十一元,公司分布全台的據點,也多為自有的不動產,資產價值應遠超過目前股價,加上實施庫藏股,因此股價從低點已經顯著反彈。

指標二:董監事有無質押

擅長籌碼分析的股狗網創辦人賴冠吉分析,公司決定實施庫藏股,除了認為股價實在偏低,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投資人必須留意。

賴 冠吉指出,部分公司的董監事成員已經質押持股,若股價下跌幅度太重,可能面臨斷頭,因此董事會做出庫藏股的決定,有可能是為了解除此一危機。例如,自萬點 以來實施庫藏股的所有公司,超過四成也有董監事質押持股的情形,可見避免董監事被斷頭,似乎與公司實施庫藏股有若干關聯。

指標三:現金流是否充裕

此外,當公司與銀行有短期借款往來,而契約又訂定借款額度與股價有關時,一旦股價暴跌,很可能變相導致公司被銀行抽銀根,因此實施庫藏股,也有可能是為了維護公司的現金流。

賴冠吉建議,投資人除了拉長區間、判斷股價有無超跌,還可以直接觀察財報,從現金是否充足以及現金流量表中的淨現金流,能否負擔公司宣稱要買回庫藏股的金額,判斷公司是由本身財務買回,或者是舉債。如果帳上資金根本不足以負擔宣稱的額度,對於股價的支撐效果,恐怕很有限。

美股若轉空,小心庫藏股幫倒忙!

歷經次貸風暴後,美股正式在2009年初回到多頭循環,各項指數分別創下新高。但投資人多半不知道,除了景氣復甦,由於基準利率長期偏低,企業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持股,也對這一輪美股大多頭行情「居功甚偉」。

美 國上市公司對買回自家股票,究竟有多熱中?麻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拉佐尼克(William Lazonick)直言:「華爾街歡迎庫藏股,因為市場裡多了一個大買家!」他分析,自03年至12年,全美實施庫藏股以及配息金額最高的10家公司,有 7家的金額甚至超過前一年度的淨利;例如惠普在庫藏股花了730億美元,幾乎是這段期間淨利的兩倍。

拉佐尼克進一步指出,光是為了「回饋股 東」、支撐帳面獲利,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中,九成企業、約449家成分股,就耗用2.4兆美元,相當於上述期間總獲利金額的91%。也就是說,扣掉其他必要 成本後,用於研發等資本支出,應該低於獲利的5%,這對確保企業長期競爭力來說,絕非好消息。

前基金經理人、史密瑟斯經濟諮詢 (Smithers & Co.)創辦人安德魯(Andrew Smithers)指出,自經濟大恐慌以來,美國上市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大約在28%至32%間來回,但是隨著企業流行實施庫藏股,排擠資本支出,讓這個數 字逼近四成,遠遠高於過去近90年的水準。對照美股連創新高,也凸顯庫藏股默默發威的影響力。

實施庫藏股的公司,總有現金水位偏低、又想捍 衛股價者,這時候,舉債往往是它們的選擇。在總體經濟穩定時,借錢買股還不至於影響正常營運,但是一旦景氣急凍,企業就很可能因為流動性不足而倒下。在金 融海嘯中,雷曼兄弟等銀行業者就是因為實施庫藏股太過積極,資金不夠,只能坐視危機擴大。這個教訓的重演,不可不防。

撰文 / 周岐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