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散戶在投資股票時往往輸多贏少 財務自由瘋子

http://blog.yahoo.com/_57YOXEDKUPRE2DCDJ45Y5HIMRM/articles/579372/index

瘋子長線投資己經有5,  成績不好.

主要原因是國壽帳面虧損有-33%,  中國動向 -53%, 建行 -6.8%

月供股票的平均成本法也好不到哪.

老實講, 沒有資格和大家談什麼投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如下: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須要有耐性和紀律,還要嚴守投資策略。

許多投資者都「心裡明白」,聚焦於低市盈率、低市賬率、低市現率( Price-to-cashflow)和低市營率( Price-to-sales)的投資策略,較聚焦於高估值率的策略更優勝。

投資世界中最令人費解地方,就是為何很多基金經理會跑輸主要指數,又為何散戶在投資股票時往往輸多贏少?

從數字上來看,機構投資者的表現有時落後於主要指數,因為在計算投資回報時,還要計入交易費和管理費等成本。

至於散戶賺不到大錢、甚至輸錢的原因,歸根究柢就是缺乏紀律和耐性.

他們慣常挑選「時興的股票」,而捨棄了「穩打穩紮的股票」.

因為他們覺得後者投資乏味,兼且難於在短時間內搵到大錢。

此外,最受散戶歡迎的股票,往往在媒體的曝光率較高,儼如明星股。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明星股: 2000年有科網股, 2006年有地產股,而 2008年有商品股,這些板塊的股價均曾經被推上很高的水平,可惜到頭來還是讓一批投資者失望而回。


為甚麼這些明星股最後都掉了下來?理由很簡單,此類股票的價格均被推高至不合理的水平,同時持有這些股票的投資者,憧憬著股價可以漲到「天價」,可是這種想法都是建基於盼望、貪婪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要強調一點,與基金經理比較,散戶在投資時其實少了許多掣肘。基金經理被「每月成績」框住,比方說在 1997 2000年這段大牛市期間,如果基金數月的表現欠理想,恐怕會引發一波贖回潮。

所以,在瘋狂的牛市下,基金經理有時候會迫於吸納哪些「狂飆」的股票,並放棄了以價值行先的投資策略,可謂知易行難。

作為散戶,我就不必擔心股票投資表現暫時跑不贏大市。我這樣說是為了帶出一個訊息:就算散戶不是財雄勢大,長線而論也有機會爭取到上佳成績,但大家必須有耐性和紀律,並嚴守以價值為本的投資策略。

既然聚焦於低市盈率、低市賬率、低市現率、低市營率和高股息率的投資略策較勝一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必理會欠缺現金流、低盈利和沒有紅利的資產,諸如是商品、貴金屬、藝術品和收藏品等等?

從很長遠的角度來說,能產生收入的投資,自然會勝過「沒有生產力的資產」。然而,在中央銀行狂印銀紙的情況下,利率偏低,造成機會成本不高,這將會吸引一些投資者持有未能帶來現金流的資產。

所以,在牛市的日子,增長型股票會跑贏聚焦於以價值為本的投資策略;而在貨幣通脹高企的日子,未能產生收入的資產如商品、藝術品和收藏品,表現或許會優於金融資產。

不過,投資者如果把全副身家投放於未能帶來收入的資產,他們所承受的風險肯定會高很多。

由於投資者情緒現時過度高漲,故此我對環球股市投資環境仍抱持審慎態度。

對於持有極大比重股票的投資者,我的建議是分階段減持套現。

*****


後記:

跟據瘋子5年投資經驗, 真正可以在股市賺錢的人只有一種.

就是在股災出現的時候. PE < 10 or PE = 7 - 9 之間 , 而不是平時買股票的人.

例如: 2008 - 2009 金融海嘯 (恆指: 10600 點) ; 2011/ 10 歐債危機 (恆指: 16000 點)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須要有耐性和紀律,還要嚴守投資策略。


耐性 = 等待 PE  7 - 9

紀律 = 平時儘量少買股票, 杜絕手痕.  (除左短炒 )

策略 = 嚴守 「三柱投資法」 (Mabochi 攻、 守、   投資策略)


 

養精儲銳,他朝必定東山再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3

黃祖斌:進股市的人往往會靈魂附體 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dlw.html
以下是一個新聞報導,看了看,讓人想起大概2004年的世界盃時,當時的央視的工作人員黃健翔在解說時突然靈魂附體,為意大利的表現大喊大叫,還說意大利後衛馬爾蒂尼靈魂附體了。作為電視節目中的主持人或轉播員,需要儘量擺脫情緒和主觀偏見,所以黃健翔的那番表現是非常罕見的。但對於股票市場來說,不論入市的人年齡有多大,在其他領域有多麼成功,智商有多高,往往會因為「靈魂附體」而失去正常的判斷。

 

250萬炒成30萬,還準備再投100萬入市    

                     62歲新股民永不言敗

 

  昨天,本報股民熱線接到一位62歲女性股民的電話:她自述了三年炒股的悲壯經歷,打動了熱線嘉賓、平安證券武漢營業部首席投資顧問李波的心(一個券商營業部首席投資顧問也值得一提嗎?幾個月前剛剛離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李稻葵尚且提早至少一年看多A股市場,券商的一個中層幹部真的這麼重要?),破例延時讓她傾吐了心聲。

 

  這位未透露姓名的大媽已兒孫繞膝,全家三代主要靠她的經濟來源生活(可見是一位女強人,62歲的人,就是1950年出生,經歷過很多社會風雲,如果不是股市,她應該是一個比較有見識的人)。2009年第四季度,滬指3000多點時,她攜全部家當250萬元入市。她開始聽了一位分析師的建議,20多元的高位全倉買入了光大證券(滿倉是大忌,尤其是對剛入市的人。而滿倉又只買一隻股票,更是莫名其妙。不瞭解具體的上市公司,盲目聽信他人滿倉買入單只股票,簡直就是背著糞筐走路----找屎(死)。如果她做一個新的生意,她會把所有家財,在不瞭解一個新領域的規則,和具體項目的情況下投入嗎?正是股市,讓一個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判斷),結果該股破位下跌時,未及時止損(買股票,分投資性買入和投機性買入,投資性買入不存在止損的概念。而投機性買入,才有止損的概念,但又很少有人能執行這個股市中的紀律),跌到13元時她忍痛割肉,250萬虧損過半,此後又追漲殺跌,滿倉進滿倉出,全部股市資產僅剩下30萬(最近一兩年,我在股市中也虧損10%-20%,我也是全倉甚至全倉加融資操作。一方面我有一定的經驗,在股市中13年的經驗不是花一些錢,或是買一些書看看就能換取到的。另外在選股方面,也算有一些想法吧。但就我的水平,讓我在2009年末開始的三年內,虧損掉近88%,我還真未必有這個「能力」)。在套得最深最苦的時候,她大病了一場,茶飯不思,長淚掩面。但家人並未抱怨她(其子女已經成年,還要靠她吃飯,我無法想像他們有這樣的見識。所以事實經記者一寫,是非就很容易被混淆),而是耐心地寬慰她,開導她:股市不相信眼淚,股市沒有後悔藥,讓她站直了,別趴下。現在她終於挺過來了。

 

  這位大媽長期關注武漢晚報證券版,當她最近看到本報有關當前股市是否進入歷史大底的討論時,她堅定地看好中國股市的未來。她說:三年來,大盤跌了一半還轉了個彎(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跌了一半還要多。對未來的準確判斷,起碼要對事實有準確的認識。從09年的3478,到現在2000點左右,跌幅不到一半。難道一個60多歲的成年人,進了股市,連除法都不會做了?),這麼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我不相信中國股市就這樣永遠熊下去(股市一兩年的漲跌,和10年左右的漲跌,有可能和經濟完全沒有關係。美國道瓊斯指數第一次漲到1000點以後,第二次漲到1000點以上,經歷了大概16年,期間美國GDP平均增速在5%以上。更何況,中國股市和經濟的相關性更弱。美國股市離2007年的歷史高點只有近10%,面而中國股市離歷史高點還差60%。但中國經濟自經濟危機以來一直高速增長,反觀美國經濟半死不活,從股市的表現來看,好像發生經濟危機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

 

   她透露了一個秘密:她最近正在打一場勝利在望的官司,一旦打贏了這場官司,她將有望獲得100萬元的賠償。她準備再把這100萬投資股市,希望能奪回前期炒股的損失(這個策略是正確的,以張化橋、韓志國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在目前股市大幅下跌的情況下逃離A股,是非常無知的觀點。但在股市下跌1000點的過程中,她跑輸了股市近40個百分點。她有什麼辦法能在股市上漲比如20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不繼續跑輸股市?)。

 

  熱線嘉賓李波對這位老人的辛酸炒股經歷非常同情,但也指出了她過去炒股虧損的原因:一是不應盲目信從分析師推薦的股票,即使分析師推薦的股票再好,如果大盤見頂(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這是建立在能準確判斷股市大趨勢的基礎之上的,全球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持續又準確地預測股市指數,索羅斯不行,羅傑斯不行,巴菲特也不行),絕大多數股票都會見頂,應該果斷離場。二是炒股要嚴守止損規則。如果你買的股票下跌了5%至8%,就應該及時止損(是否應該止損,上面已經說過。我記得在2010年時,我買了幾手茅台,成本大概是135/元股。我老婆有一次說,到130元/股就應該止損。後來我在180元/股以上止盈了),而不是等它跌至一半甚至更慘時再割肉。這種攔腰割肉的方法,很難賺回成本了。因為理論上看,虧損了50%的股票,如果再漲到成本價,要漲100%,這種機會太小了。第三是炒股要控制倉位,分散分批投資;最忌追漲殺跌,滿倉炒作。而應該一部分投資安全性較高的債券基金,一部分逢低分批投資中低價藍籌股,中長期持有;另一部分作備用金,行情轉暖時,短線炒作熱門股,快進快出(短線炒作熱門股如果能夠賺錢的放,巴菲特為什麼要被動做長期投資?全中國有能力快進快出炒作短線熱鬧股票穩定盈利的人,應該不到千分之一。這種建議有利於券商佣金收入的提高,但卻是勸投資者當炮灰的建議。)

 

  昨天也有不少股民來電諮詢,現在股市是否進入了大底,能否建倉。李波認為:大盤已進入熊市末端,正在磨底,但不排除空頭主力(股市中有主力嗎?誰是主力?主力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機構?還是很多個機構?多個機構的意志100年都會一致嗎?世界上有能決定中國股市走向的主力嗎?)還會再往下砸出一個坑,讓大盤跌得更深。不過,空倉或輕倉的股民目前可以逢低佈局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績優股(新興產業基本上看不到盈利的前景,哪有這些行業的績優股?我懷疑這個人250萬虧損220萬,就是因為傻呼呼地參與所謂新興產業股票的炒作。這個分析師也是個二把刀),迎接明年春天的上漲行情(明年春天股市上漲寫入中國憲法了嗎?準確預測一個季度後的行情,是比較天真的想法,除非有更天真的人想聽到這種相對天真的判斷)。   

 

        A股市場想賺錢,是非常困難的,但只要瞭解股市中的基本常識,起碼在熊市中虧損會少得多。這就好比哪怕沒有駕駛證的人,但是會開車的話,最起碼要知道交通規則,否則怎麼敢開車?而股市中賺錢概率比較高的一些投資或投機方法,也非常多。只要瞭解幾種這樣的方法,盈利之路就能打開。關鍵是思考股市或股票的時候,要有正常的思維,而不是「靈魂附體」一樣,幻想獲得股市中的不勞而獲的暴利,利令智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10

扛下債務、走過病痛 逆境中找答案的兩屆金鐘影后 林依晨:生命的禮物往往來自討厭的事

2012-12-17  TWM
 
 

 

十月底,林依晨剛滿三十歲,年紀尚輕的她,已經手握兩座金鐘;除此之外,她的心裡也已自成一套超齡人生哲理。

這一切,來自她波折卻精采的生命歷練。

撰文‧何珮郁

就算只是輕輕地笑一下,林依晨都甜得像糖,畢竟是從美少女選拔比賽出道的偶像劇一姊;但是,當她認真說起話來,給人的感覺卻是有些深沉。

採訪中,一則問題是這樣的:很多年輕人現在都很苦悶,工作不好找、薪水低、彷彿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請問妳會給這些年輕人什麼建議呢?

大學扛家計 熬夜拍戲隔日仍準時上課她停頓一會兒,始終維持著招牌的、溫暖如晨光的淺淺笑容,但腦袋裡的思緒顯然正在快速運轉;約莫二十秒後,她緩緩說出答案,不是「勇敢做自己」,不是「保持熱情」,不是勵志書上經常出現的標準解答。林依晨的回答很具體、很實際,甚至有點殘酷。

這是一個不太討喜的答案:「對於你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急著抗拒。」二十秒的思緒運轉,林依晨所想到的,或許是她三十年來波折卻也精采的生命歷練。「想一想,我生命中的許多禮物,其實都是『討厭的事情』帶給我的。」她說。

單親家庭長大的林依晨,從小就是由母親一肩扛起照顧她與弟弟的責任,高中之前,小小的林依晨雖然知道家境並不優渥,倒也從未在物質上感受到匱乏,直到高二那年,林依晨才明白了這個「討厭的事實」。原來,為了支付多年的生活開銷,家裡早已負債數百萬元,其中還有不少是利息高得嚇人的信用卡債。

從那一刻起,林依晨決定要扛起幫母親還債的責任,「我那時候還在念高中,就開始想著大學畢業後的出路,四處打聽,認真歸類了幾個可以快速累積財富的工作,像是空姐、導遊、補習班老師,打算一畢業就去做。」沒想到,高三那年,因為想賺到「林家人的第一台電腦」,林依晨參加了首獎三萬元加一台電腦的「捷運美少女」選拔,順利奪冠,也因此踏入演藝圈。

拍戲超拚命 磨出史上最年輕金鐘影后剛出道,恰好遇上偶像劇風氣盛行之初,大量的角色需求,讓她才剛入行就獲得演出女主角的機會,演出第一部作品「十八歲的約定」就讓林依晨一炮而紅。當時的她,除了上課就是拍戲,幾乎沒有太多睡眠時間。

「如果夜戲拍一整夜,天色才微微亮時,我就會先到政大山腳下的麥當勞瞇一下,整理儀容再去上課。課堂之間、或是放學後到趕赴通告之間,如果還有一點空暇,就會想辦法到圖書館或餐廳角落休息一下。」以極度淡定的語氣,林依晨解釋了她如何兼顧學業與事業。過程中,曾有劇組要求她休學以配合拍戲進度,但被林依晨斷然拒絕,「我和媽媽都覺得,好不容易考上喜歡的學校,就不要隨便放棄,還是努力兼顧過來了。」為了完成學業,也為了兌現為媽媽扛債的承諾,林依晨選擇這樣的生活,在麥當勞、圖書館、校園餐廳裡,不斷伺機補眠的漂流大學生涯。那幾年,她平均每年拍攝兩部以上的戲劇作品,一年之中有十一個月都在工作,「真的像螞蟻一樣,」她打趣地自我形容。

像螞蟻,不只是形容自己的忙碌,更是形容自己的心態。林依晨坦言,因為肩負債務壓力和對生活的不安全感,她習慣性地把時間利用到極致,連不拍戲的時間,她的行事曆也總是滿的。「不拍戲時就學才藝,或者看一堆電影揣摩表演技巧。總之,就怕自己不進步,害怕自己忽然之間什麼都沒了。」或許也是基於這樣的不安全感,在工作場域裡,林依晨就算遇上委屈、不公平,也總是選擇隱忍妥協、避免衝突。在密集的拍攝工作中,林依晨的工作時數從連續數十個小時不休息,到六天六夜沒闔眼都照單全收,即使理性上知道這是不合理的,為了顧全大局,她,長久以來都選擇壓抑自己內在抗議的聲音。

這樣近乎誇張的敬業態度,奠定了她在偶像劇領域的一姊地位,也在二○○八年得到了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成了史上最年輕的金鐘影后;但她在今年所獲得的第二座金鐘影后,則是來自於另外一個「討厭的事情」,一場罕見而詭異的怪病。

罹病成轉機 壓抑徹底釋放、人生分輕重回頭來看這場病,林依晨說「謝謝老天!」的確,或許是連老天也看不下去林依晨的極端壓抑,而選擇用一個最激烈的方式來翻轉她的生命。

長期以來,因為拍戲,她的作息極不正常,不僅深受水腫困擾,經期也從沒準過,身體健康亮起紅燈。○八年中,在一次健檢後,醫生說她的腦部得了「蝶鞍部囊腫」,在接近腦下垂體的下視丘部位形成囊腫,病因在醫學上還未有明確解釋,但醫生卻歸結出此類病患共同的特質──「自我要求過高、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所以,一切其來有自。

得知自己的病況時,「我一度好害怕,擔心自己會死。」但是想到最親近的家人,她又旋即轉念:「我一定要趕快好起來。」一如以往堅強、不輕易說苦的個性。奇妙的是,上天在林依晨的生活中置入一個「意外」後,背後卻也藏著另一份「禮物」。

手術之後的恢復期間,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量劇烈起伏,讓她的情緒大起大落,一陣子陷入悲觀絕望,過一會兒又興高采烈;更特別的是,她竟如同被施了魔法,開始像個小孩子一樣,誠實地說出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你為什麼小時候要對我那麼嚴厲?為什麼寫字不漂亮就要打我?」第一次,林依晨如此坦率地向媽媽表達怨懟之意,讓媽媽瞬間既震驚又自責。「他們又不了解我,為什麼要這樣罵我?那些媒體為什麼要這樣亂寫?」也是第一次,她終於把長期以來,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壓力,以幾近控訴般的方式宣洩而出。

「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對我來說是很幸運的。」雖然看似是康復前的後遺症,但似乎也是上天給了她一次徹底釋放自己的機會,透過不斷重複地訴說,也給了她和媽媽重新修正關係的機會。「因為說個不停,我不只喉嚨發炎,還得到了空前的釋放。」林依晨苦笑著說。

一場病,讓林依晨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對於自己過去一味忍耐,她說:「以前也許是不懂得『這是不對的』,不知道『我可以有其他選擇的』,不代表那些人是刻意對我不公平;而是自己沒有讓對方知道我的想法,所以對方就覺得我接受了。」一場病,也讓她解開了過去處理人際關係時,自己給自己的莫名限制,「我想做一個完美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我想兼顧每個人的需求,那也是不可能的!可能我在意的兩派人,他們對我的期望是相反的,所以必須從中找出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可以放掉的。」挑戰新戲路 演活「程又青」再奪金鐘終於,她不再把行事曆塞滿,為了提醒自己維持均衡的生活,還另外做了一張表,把「想做的」和「應該做的」事情分開。她解釋說,前者快樂的成分居多,後者則多了一點責任成分。「每個星期只要各做兩、三件事情,就覺得責任也盡到了,快樂也擁有了。」她聳聳肩說。

而這一場病,她同時體悟到,過去那個追求完美、冷靜自持的她並不真實,就如同她演過的那些漫畫改編的角色一樣,太過夢幻、不貼近現實人生。沉潛休養之後,再度復出螢光幕前,她毅然決然地擺脫過去夢幻、稚氣的女孩形象,轉而選擇詮釋在你我生活周遭都會出現的那種真實人物。

於是,我們看到了「我可能不會愛你」當中,那位面臨三十歲關卡而困頓苦惱的「程又青」;而「程又青」這個角色,不但給了林依晨第二次的金鐘影后,也一舉突破了她過去漫畫式的角色定位,帶著林依晨看見自己新的可能。

「所以我說,不要急著抗拒那些你所討厭的事。」林依晨說:「抗拒,就不會有新的刺激,也就不會有進步、創新的可能。」但如果好不容易接受了討厭的事,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呢?林依晨又說:「至少試過了,人啊!寧願『熱情的失策』,也不要『冷漠的聰明』。」憑著精采的生命歷練,林依晨雖然甜美無敵,但出口就是硬道理。

林依晨

出生:1982年

現職:演員、歌手

學歷:政治大學韓語系

演藝成績:第43屆、47屆電視金鐘獎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從甜美偶像轉型實力派演員──林依晨主要作品大事紀2002年「18歲的約定」

飾夏曉彤(螢幕處女作)

2003年「我的祕密花園」

飾范小敏(成名作)

2004年「我的秘密花園Ⅱ」

飾范小敏

2005年「惡作劇之吻」

飾袁湘琴

2006年「東方茱麗葉」

飾林瀨穗

2007年「惡作劇2吻」飾袁湘琴(首獲金鐘獎最佳女主角)2008年「我的億萬麵包」

飾曾善美

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飾程又青(二度獲得金鐘獎最佳女主角)

2012年「蘭陵王」

飾楊雪舞 (未上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62

2012-12-25 好的投資對象往往源於生活 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v4u.html



   這又是一個最近讀到的一個小故事,借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楷體為《巴菲特選股選時精講》的書中原文)

 

   作為王牌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總能抽出時間來照顧家人。不過即使他陪在家人身邊時,也會一直在想著投資的事情。

   有一年聖誕節前,彼得-林奇帶著妻子和幾個女兒去購物中心大採購。彼得-林奇對待家人不像巴菲特那麼吝嗇,卡羅琳和女兒們可以開心購物,毫無顧忌地刷卡消費。不過,致力於創造財富的林奇此行另有所圖。他在傳記中說:「其實對我而言,更大程度上是專門進行上市公司調研。我的目的是想讓她們帶我去她們最喜歡的專賣店。根據以往的經驗,這表明這家專賣店所屬的上市公司業務非常好,是一個絕對可靠的買入信號。」

  當別的投資人正襟危坐確定投資策略上的時候,彼得-林奇在和家人逛街時挖掘出了「大牛股」。

   L'eggs是卡羅琳非常喜歡的襪子品牌。這家公司的產品大受歡迎,業績自然搶眼。Body Shop則是女兒們一到商場就衝進去購買護膚品的專賣店。而事實證明這家提倡「健康」而非「美麗」的公司成長性更好。

  就一種投資策略而言,彼得-林奇認為,到購物中心多逛逛,遠遠勝過相信證券公司的投資建議。

   藝術源於生活,投資也不外如是。自己通過親身體驗得來的信息不僅可靠而且全面。股票經紀人都會說自己的建議會對投資者大有裨益,但這無異於去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理個發了。幽默一點來說,如果你是個光頭,理髮師可能也會說來店裡洗洗頭對光頭的頭皮也有很好的滋養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0

錯殺股票往往有這氣質,你被套的股票有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9/1001779.html

“股價在短期是投票機,在長期是稱重機。”這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是長線投資者,現在被套了應該怎麽辦?如果你是短線投機而被套的,目前是走還是留?是時候認真考慮你所持有的股票了。

Qq__20160429233113.thumb_head

轉眼間,4月的交易將劃上句號,但市場未來的走勢依然撲朔迷離。不少被套牢的股民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清倉然後等待更低的價位再進入,還是持股待漲?

“股價在短期是投票機,在長期是稱重機。”這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是長線投資者,現在被套了應該怎麽辦?如果你是短線投機而被套的,目前是走還是留?是時候認真考慮你所持有的股票了。

如何判斷,還得從你手中股票的實在質地出發,因為被市場錯殺的股票,往往也能最快得到糾正。

火山財富(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在對眾多業內人士充分采訪之後,今日為您一一道來!

1,你所持股票的公司基本面如何?

公司的基本面在投資者心里有著安全墊底和預期上漲的雙重功能。所以,投資者在持有股票的時候必須對其公司的基本面有比較理性的認知。這樣,心里有了底氣和定力才會經得起買入股票後的各種誘多、誘空、橫盤煎熬等各種威逼利誘的考驗。

投資者對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一定要用一雙火眼金睛去仔細鑒別。隨著近期上市公司年報、季報陸續公布完畢,財報有貓膩、業績不如預期、並購重組方案估值過高等這些基本面的陷阱,投資者一定要冷靜客觀地回避。

除了對公司基本面有理性的認知,投資者還有關註相關的行業基本面、宏觀經濟基本面的關鍵數據和重大事件。

2,你的股票屬於那種概念板塊?

板塊聯動效應是股市的一個客觀規律,每一只股票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或幾個概念板塊。如果股票所屬的A概念板塊表現低迷,但其所屬的B概念板塊最近暴漲或者暴跌,那麽這只股票跟著B板塊暴漲暴跌的概率就相當大。

在A股市場上有時某一段時間會有持續性的較強勢的領漲板塊或領跌板塊,而有時某一段時間內只有概念板塊切換輪動上漲。對於前者,我們應當關註這一板塊強勢領漲的大事件驅動、概念所涉及的行業所處生命周期、板塊主力大單凈額動向、領漲個股基本面和漲幅空間、媒體輿論與市場投機情緒強度等因素。

市場上概念板塊不斷切換時說明大盤處於不穩的階段,離趨勢明朗還有一段時間。這時,我們應註意不同概念對大盤的意義。例如,權重股板塊的穩定對上證指數具有穩定作用,中小盤股板塊會把上證指數的漲跌幅放大,黃金板塊的避險作用、次新股漲跌領先的信號作用等等。例如,每當上證指數進入跌勢減速的時期或者護盤時期,地產、鋼鐵、煤炭、有色、銀行、保險、券商、石油石化這些板塊就必定會多多少少有所表示。

除了關註板塊切換時是哪一類在漲,哪一類在跌之外,我們還應關註板塊切換的速度。如果板塊切換太快,就會造成大量散戶接盤被套,而場外資金更不敢進入。

3,你的股票價位如何?

新股的價位是高還是低,我們可以參考近期與類似的一些新股、次新股的價格走勢,並根據統計出的新股、次新股的第一波最大上漲幅度的平均數,以及該公司基本面情況、市場跟風情緒,成交量等信息綜合考慮,得出一個大體的上漲空間。

次新股由於已經有了一波漲跌,我們可以幾根K線形態測量、趨勢性支撐和壓力關鍵點位、波浪理論測量以及前期各次新股在波段里的漲跌空間大致規律而得出新的次新股大致漲跌空間。

由於新股、次新股的歷史數據不夠充分,以及後期很多事件驅動、政策驅動等因素我們也是不能預知的,所以,我們只能做到這些。

除新股、次新股以外,其他股票都有比較多的股價周期性波動信息。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三年、五年……股票都有相應時期內的最高價、最低價、中間價等數據。一個形態未完成之時,雖然有假突破、假跌破的可能,但我們仍然可以綜合量價指標指標、K線形態測度、支撐壓力線測度、波浪測度、類似的板塊其他個股價格歷史周期數據等多方面信去得出自己對股票價位的大體認識。

4,你的股票是被錯殺的嗎?

在大盤兇猛下跌之時,不少投資者因恐慌性情緒暴增而加緊拋貨,同時主力也會借機砸盤、去降低自己籌碼的成本,所以股票被錯殺是常見的事。

首先,被錯殺的股票有基本面支撐。財報數據、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市場、公司經營管理水平、阻止競爭者進入的市場壁壘強度、行業生命周期、並購重組質量等基本面的強力支持,即使被錯殺,也不必擔心,因為這樣的上市公司股票始終受市場青睞。

其次,股價處於相對低位。如果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已經經歷了一波比較大的漲幅,而且獲利盤已經足夠大,而上方關鍵點位的壓力還很兇猛。對不起,這不是錯殺,是真殺!

再次,在技術性關鍵支撐位止跌。股票大跌之後在關鍵支撐點位止跌,本來就是一個短期趨勢轉變的信號。再加之在大盤大跌之下而個股在關鍵點位站得穩穩的,這說明主力對它的控制很強,鎖定籌碼已經差不多到位。如果一只股票漲跌節奏混亂不堪沒有節奏,這說明主力控盤很弱,談不上後續強勢上漲。因而也不存在錯殺不錯殺的問題。

最後,分時走勢圖上的貓膩。一只被錯殺的股票,先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暴力砸盤、強勢下跌,達到洗掉散戶手中的籌碼、並擡高散戶持股成本。在接下來跌勢減緩之後,股價仍然會震蕩下跌一段時間才會漸漸止跌。而主力會在這一階段,漸漸的逢振蕩性的股價低位大單買入。一方面是吸籌碼,一方面是穩定散戶信心和吸引場外觀望者關註。這在炒股軟件的“短線精靈”、當日成交明細、分時走勢圖的成交量里都可以看到。

有必要提醒的是,被錯殺的股票在止跌企穩之後會有一個領先大盤快速上漲的過程,投資者可以耐心待漲。但是,不要指望它們一直漲上去。在這過程中,又有一些追漲殺跌的投資者進入。所以,這次被錯殺的股票以後遇到大盤再次大跌時,仍然有很大可能被再次錯殺。在大盤行情不好的時候,如果持有的不是強勢抗跌的股票,持幣觀望也不失為一種明智。

火山財富紮根於全國最大原創投資理財資訊發源地——《每日經濟新聞》,由多位征戰股市一線的資深財經記者全心全力打造。

用手機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快速關註“火山財富”。

  • 火山財富
  • 吳永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上海:021-61283003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45

王珂:我們往往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未來十年的變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4/160174.shtml

王珂:我們往往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未來十年的變化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王珂:我們往往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未來十年的變化

公司是一天天發展起來的,里面沒有那麽多戲劇性的故事,它就是一個不斷優化完善的過程。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1、口袋購物的創新

 

2011年,我創辦了一家公司,叫口袋購物,希望做移動電商,因為當時在我看來,電商存在兩個大問題:

1)、電商已經發展了十年,信息海量,用戶找一個喜歡的東西,不是越來越容易,而且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2)、賣家獲得用戶的成本,不是越來越便宜,而是越來越貴了,商家掙的錢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也就是說,這個市場還有變革的機會。

按照當時的想法,PC端有軟件,也有網站,但大部分訪問的電商是網站;現在移動端來了,手機上的APP都是軟件,用戶是不是需要一個電商軟件?

開始的時候,我們做了兩個版本:手機端和PC端。我們把兩個端口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用戶在手機端收藏商品平均的頻次是PC上的49倍。

開始我對這個數據很驚訝,後來我想明白了,其實道理很簡單。PC屏幕大,用戶一頁可以看好幾十件商品,可以一頁一頁往下翻,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直接加到購物車里就好了。而且在PC上,人們可以在瀏覽器上打開很多購物網頁,也不用急著去關掉。相反,手機的屏幕很小,如果一個一個地看很累,可能你往下翻到第50頁的時候手機已經沒電了,所以用戶往往看到一個勉強符合自己購買特征的商品,就先收藏起來。

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口袋購物當時每天相關的銷售額是400萬到1000萬人民幣一天,而每天新增的被收藏商品量是4億人民幣。我在想,如果我們把每天被收藏商品的量轉化1%成銷售額,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了。

然後我就做了一個實驗,2012年1月的時候,我們發現口袋購物上面有1000多個用戶收藏了風衣,但是沒有買。1月還很冷,一般人要到3月份才去買風衣的。我找來一個淘寶風衣賣家說,我這里有1000個人想買風衣,你們能否搞一次團購?1000個人,1%的人買了就是10件,10%的人買了就是100件。結果賣出了300多件風衣。實際上,一般電商的轉化率只有1%到2%,而我們這次活動的轉化率居然達到了30%,可見效果非常好。

通過這件事,我得出三點感悟:

1)、善於利用移動端的特性,無論這種特性是優點還是缺點。比如,收藏使得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用戶的需求,這樣我們可以把商品賣給真正喜歡它的人,轉化率提高了很多。我把這種模式稱為「反向團購」。

2)、在移動端,少就是多,把產品做得像網站一樣又大又全往往行不通。以電商為例,全網有16億種商品,可能你需要的只有100種。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你把那100個商品挑選出來。

3)、要跨界借鑒一些做得好的企業。比如,口袋購物在篩選中遇到大量信息的問題,我發現必須要通過大數據的方式來實現。這個時候,我參考了一些做得比較好的項目,比如百度的鳳巢系統(個性化搜索投放技術,農業生產者在百度里面搜索「蘋果」,可能出現種子和化肥,而科技愛好者搜索「蘋果」兩個字,可能出現手機和平板電腦)。

2、代表整個品類

其實,我們真正成功的產品是微店。

公司有一個叫「海豹突擊隊」的團隊,8個人專門負責,嘗試尋找更多的機會。我們當時給海豹突擊隊的目標,你可以做任何的東西,但是一個想法到產品上線,只給七天的時間。所以在微店之前我們也搞了很多產品。

直到2013年終的時候,我給自己的手機裝了一個監控軟件,發現微信占了一半流量。我就想研究一下大家都是怎麽用微信的,這才發現很多人通過微信買東西,但因為沒有有效的管理軟件,有時候下單的人多了,連貨都經常會發錯。

我記得那天是周三的下午,我說這個一定要搞,到了周六夜里,第一版本的微店就上線了。當時是發布在我們的一個內網里面,要輸入很長的URL、用戶名和密碼才能下載。

第一個用戶是我的一個朋友,給了他之後,我就跟我們同事說,我們不要把這個產品再給其他人了,我們就看一看口碑能讓這個產品走多遠。第二個禮拜,我朋友就問,能不能把這個鏈接的用戶名和密碼給他弟弟;第三個禮拜,這個朋友又說能不能給他的深圳批發商。

我跟他說,你可以把這個鏈接用戶名、密碼給你身邊所有需要的人。他很激動,就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發了條消息說:“你們知道嗎,有個公司叫口袋購物,專門為我開發了一個產品叫微店,這個軟件目前在網上是找不到的,如果你想用它怎麽辦呢,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跟我搞好關系。”我們純靠口碑到2013年底,已經有1000多家店,一個月有2000萬元的成交額。

這個產品驗證了我最初做口袋購物的一個理念:想做一個成功的產品,最好要先建立一個全新的品類,然後成為該品類的代名詞。我跟唐巖看法一樣,希望不打廣告就能成功。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成為行業代名詞後,你可以少打廣告避免競爭,因為競爭會吞食掉所有的利潤。

3、了解用戶的方法

早期的時候,微店平均每個禮拜更新兩次,周三一次,周六一次,整整搞了半年。差不多前1000個商戶,我都加了微信;基本上團隊早期的所有同事跟所有的商家都認識,所以,他們一有問題反饋,我們就立刻改。

後來規模大了,這樣的方式不可持續。我們的團隊就按照季度把有效的用戶意見用視頻錄下來。因為沒有太多時間看視頻,我就把它打印成一本一本的書,大概有四百本,因為最重要是要聽用戶的原話。

我希望產品團隊、運營團隊、高管團隊親自看用戶的原話是什麽,用戶告訴我們什麽。因為這里包含了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忽略掉的很多細節,用戶的痛點和需求往往就是機會。

在我看來,這些事情雖然繁瑣但必須自己做,你不能把調研的工作交給第三方的調研團隊,因為他不知道該問什麽問題,那就不可能知道什麽是有用的答案。而且第三方團隊,想誘導用戶做出一些回答是很容易的

還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麽一開始創業的時候選擇了一批長尾的賣家群體。其實,當時主流的賣家在淘寶等交易平臺上已經做得很好了,而非主流的賣家在淘寶上開個新店很難做起來,所以他們選擇社交網絡上做生意,但又沒有人服務他們。這是第一個機會點;第二個機會點是既然微信上有流量,也有信任,流量和信任一乘一定會產生轉化率。

當然,我們不希望朋友圈營銷過度泛濫,微信是一片海洋,我們在里面撈魚,海水要是臟了,肯定不好。

4、不要過度滿足需求

通過了解用戶,我也總結出一些規律:

1)、真正成功的產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用戶有需求,產品提供的價值主張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如果用戶沒有這麽強烈的需求,那你就很難成功

當時做口袋購物的時候,類別也沒有那麽的清晰,價值主張沒有那麽的明確,不像微店。微店有一個很樸素的想法,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互聯網是經濟的基礎設施,我們家樓下賣烤串的大爺也在互聯網上。

有時候,我也會拿著這個猜想去驗證別的產品,比如我會想海飛絲的收入一定比潘婷和飄柔高。柔潤和滋養這種需求,可能越說不清楚;去屑也許看起來更小眾,但是它明確,沒準能更容易成功。後來我問了寶潔的人,他們告訴我不光海飛絲的收入是最高的,海飛絲的利潤也是最高的,定價也是很高的。

2)、抄襲別人的產品充其量是在過度滿足用戶,意義不大。今天有的人喜歡在市場上抄別人,其實一個需求一旦第一次被滿足了,以後要麽大幅度衰減,要麽就消失了。比如說大家都餓了,現在有人送包子肯定賣的特別火,但大家都送包子就沒什麽意思了。所以做一個別人做過的東西,就等於以過去的需求為標準探索未來,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縮減了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新的發明。我的理想以前是當個科學家,試想沒有一個科學家會把別人抄一遍,在商業上也是一樣。你都解決了我就沒有必要去跟你搶,反正這個世界的問題還有很多。

5、雷軍幫我招聘

很多創業者都會說,早期根本招不到人,因為我不知道優秀的人在哪里,即便知道,也沒有豐厚的條件吸引他們過來。這些困難我也遇到過,所以我想談談我招人的經驗。

雷軍是我們的天使投資人,他對我們的貢獻非常大,這也體現在招人上。

我當時經常在百度樓下的咖啡廳里面,打電話招人。當時弄了一個50多人的名單,里面還有一個百度首席科學家的號碼,可是打了很多都沒打通。即便打通了過去,一聽說我們有個什麽樣的點子之類的,基本就會很快掛電話。所以我後來就對人這樣說,尤其是那種看上去很牛的人,我說雷軍想見你一面,先派我過來跟你聊一聊。

背書很重要,這樣他們就願意跟我聊幾個小時。有一次,我和一個人從五點開始聊,那個時候我已經得肺炎了,因為廈門天氣很好,北京的空氣質量特別差。所以八點的時候我就交給雷總,回廈門看病了,雷總從八點說到十二點,後來給我發一條短信說搞定了。

公司的HR有時會跟我抱怨招不到人,那我就根據經驗把她的座機拿過來看一看,我說你什麽時候可以有資格跟我談招不到人呢?就是你電話座機的數字鍵全部變白了,看不到數字了,你才可以跟我抱怨一下

6、我的融資觀點

對於融資,我的觀點是最好一次成功,因為你沒必要說服全世界的投資人都認可你,你只需要找到一個人就可以了,他可以把他的同伴拉來,他的同伴可以拉來其他的人。因為VC是比較喜歡分享的群體,一旦一家拒絕了你,可能下一家也會三思

如果你已經見了很多VC,他們都沒投資意向的話,就該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方向和發展狀況,你可以問一問自己:你需要錢是不是在業務真的發展很好的時候,對自己真的有信心的時候

創業者在早期一定要選擇比較有責任心、有質量的基金,找好的投資人,因為他們經歷的成功或者失敗的公司比較多,他更能明白一個公司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怎麽樣給予正確的支持和幫助。

當然融到了錢也並不意味著什麽,融的錢多就說明投資人的期望很高,比如微店C融了3.5億美元,那就說明投資人想掙35億美元。從融完之後,我就開始欠了35億美元的債了,要想著什麽時候才能還回去。而且有錢其實不是個很好的事情。你有錢了之後,要錢的人都想你多付點,要被收錢的人都想著你都這麽有錢了,還要收我的錢。

之前,外界盛傳馬化騰和我在飯桌上聊了幾句就談成了。我就覺得真是很奇葩,騰訊也提前做了很多功課,我們也做了很多的討論,後來一起吃了頓飯,Pony(馬化騰)提出來說想投資,我花了兩分鐘決定接受投資,不是說我們所有加起來的時間就兩分鐘,這太兒戲了。

其實,很多互聯網公司有過很光輝燦爛的時光,但這不代表最後就能成功。單純從我個人的角度,我是很不喜歡PR的,在媒體面前肯定得揚長避短,盡可能少說我們的問題、困難,說多了媒體總喜歡誇張點,說這個公司遇到巨大的挑戰、挫折,快掛了。

但一個公司是一天天發展起來的,里面沒有那麽多戲劇性的故事,它就是一個不斷優化完善的過程。有時候,我們往往高估了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十年發生的變化,低估了日積月累的進步的重要性

 

投融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70

郭廣昌:你最真誠相信的東西,往往最有力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9/160267.shtml

郭廣昌:你最真誠相信的東西,往往最有力量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郭廣昌:你最真誠相信的東西,往往最有力量

要真正相信自己的團隊,這是很多人最難堅持的。

本文由微信公號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這一期,與你分享郭廣昌先生的一篇文章,讀完後你會發現:最後真正有大成的企業家,內心的價值觀一定是牢固且簡單的。

1、務虛

複星創立20周年的時候,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同時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董事會成員:選擇退休,還是選擇再創業?之前梁信軍(複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也講過這個問題,因為有時候會想,我不缺什麽,但是有時忙工作導致生活質量比較差,何必呢,我到底該怎麽安排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所謂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我感覺創業完全是想賺錢的,最終會很難一直保持創業沖動的。創業真正的動力,一定來自於你內心深處真正認為這樣做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在複星成立20周年的時候選擇了再創業,希望把複星帶上一個新的高度。

我最近看到儒釋道三家有三句話覺得蠻有道理:

1) 、佛為心。佛家講究慈悲為懷,我們創業從心底深處還是願意為社會做點事,如果沒有這個價值觀,你會委屈死

2)、 道為骨。道家是一個修身的文化,人身體不好的時候工作會受很大影響,所以我提倡打太極拳,這樣能夠有益於身心健康。

3)、 儒為表。儒家講究入世,講究責任感。所以複星從第一天開始就提出「修身齊家立業助天下」的企業文化,這個理念也是從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的。儒家強調要不斷學習、要入世、要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我也用這三點來不斷勉勵自己。

做企業做到現在,自己越來越感覺人是需要相信一點什麽的。人在面對未來時並不能看得很清晰,企業家在追求「商業真理」的過程中,也永遠要習慣自己孤獨地去做決策

這時候企業家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自己的方向,那麽企業家該怎麽做?該怎麽樣抵擋誘惑、克服貪婪與恐懼?說到底你心里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一定要相信點什麽。你最真誠相信的東西,往往最有力量。這里可以跟你分享我堅信的三點:

1)、 要相信3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是穩定和長期的

很多人曾經跟我說,企業做得再好有什麽用,政府要整你是很容易的。我當時就問他一句話:我做得好好的,政府為什麽要整我?這跟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價值觀不一致啊。你要相信只要你的企業沒有亂來,沒有犯錯誤,政府就不會整你。

所以,在大方向上我相信中國的未來經濟,也相信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我們對這片土地有信心。不過,這個相信說起來好像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企業家真正相信呢

2)、要相信自己的企業是規範健康運作的,並定時給企業做「體檢」 。

不管別人說什麽,企業家都要心里清楚自己的企業是否是健康運作的,要定時給企業做「體檢」。做「體檢」既是外部環境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對自己保持信心的方法。

如果企業本身做出了不該做的決策,那麽你註定是要死亡的,這時無論是「體檢」還是「化療」都幫不了你的忙。而我們之所以敢「體檢」,就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長期以來是規範運作的,所以我們是健康的。 

別人說複星一路的發展可謂是「驚濤駭浪」,但我們一直很坦蕩,這種坦蕩是裝不出來的,而是來自於你的內心。當你面對曠野一個人叩問自己靈魂的時候,你真的能夠坦蕩地說你沒有做不該做的事嗎?你真的敢說你所做的沒有與整個社會的進步背道而馳嗎?

現在有些人很忙,但當你忙的事是與社會進步背道而馳的,那有什麽價值呢?當然,這里面有一個社會機制的問題:一個好的社會機制能讓每個個體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能實現社會最大化;一個不好的社會機制是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價值最大化,卻破壞了社會價值最大化

我相信我們的社會會形成良性的機制,我相信自己企業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價值觀是一致的。企業家做的每一個商業決定都要創造價值,而不是毀滅價值

3)、要相信企業應該盈利並且創造利潤

不盈利的企業沒有存在的必要,有社會意義而不盈利那是社會公益機構做的事情,企業應該以盈利並為相關利益者創造最大價值為目的。只要你相信你做的管理、投資、品牌等每一個業務都是在創造價值,那你的企業就是有生命力的。但如果你失去價值觀,失去基本面,失去企業文化,你可能得的就是不可治愈的「癌癥」。

很多人不談這些,只談財經,講來講去看得出他們很懂得財經,很懂資本市場。但是資本市場如果離開了企業含辛茹苦培養的整個產業,離開了企業創造的利潤,離開了企業一步步提升管理能力的話,資本市場是不可能認可你的

4)、要真正相信自己的團隊,這是很多人最難堅持的

有些公司團隊內部成員在涉及到個人利益時,就沒有包容之心了。中國有一句話:吃飯的時候嫌人多,幹活的時候嫌人少。但是如果你不請大家一起吃飯,誰會幹活呢?你要跟整個團隊分享利益,不要表面作秀,一定要用真心換取大家的信任。

另外,管理無定式。「管理無定式」指的是你一定是要根據已有的資源、已有的能力面對你的環境,找到一個能達到你目的的最佳途徑。無論是多元化還是專一化管理都可以,沒有一條路一定是對的

2、務實

價值觀層面的東西非常重要,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強大的管理能力和執行力也極為重要。一直以來,我們對高管都有「七點要求」——創業企業家精神、灰度、正能量、投資紀律、閉環、秋天的賬本、身邊的商學院。

第一點要求:創業企業家精神

我們選人就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一定要找那種有創業企業家基因的職業經理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不用被別人逼著工作,也不是為了拿到那點工資而工作。具有創業企業家精神的人是真正從心底里有著非常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在推動的,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說這些不是說職業經理人不要用,也不是說土生土長的就一定好。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最根本的不在於你現在有沒有什麽,而在於你有沒有一臺自我發動機,有沒有一種自我學習的驅動能力。

第二點要求:灰度

複星是一家高速發展中的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很大,邊界不可能劃得那麽清楚。所以複星是不可能像給一個螺絲釘工人任務一樣把各種清晰的要求給到高級管理人員,所以這時候複星的高管就要自己給自己定位。在複星這種高速發展的企業,「灰度」非常重要。

第三點要求:正能量,不抱怨

在複星這樣的成長型公司里,問題會層出不窮。如果要抱怨,十本書都寫不完,但是抱怨並不能夠解決問題。如果你們一直抱怨,我也就充滿了負能量。當然,有問題還是可以跟我談一談,但我主要還是想聽你們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點要求:投資紀律

我們每年都強調:要堅持我們的投資紀律。為什麽要強調呢?因為堅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們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模型,絕不是說說的,而是要堅持價值投資,不管上市不上市都要堅持對一個公司基本面的考察,絕不跟風、絕不隨大流。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一定要堅持這個投資紀律,投資團隊一定不能忘了這一點。

第五點要求:閉環

什麽叫閉環?閉環就是在你的領域把複星所有的優勢整合進去,形成一個完整的、可以給客戶創造良好體驗和價值的產品。

為什麽要講閉環?因為客戶不關心你內部融通了沒有,客戶只關心你給了他什麽,只能感受到你給他的產品、服務和內容。在我看來,產品力就是借助各種資源讓客戶尖叫。

第六點要求:秋後算賬

這些年,複星的激勵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但光有激勵體系是不夠的。流水線工人的激勵方式可以是你今天多生產出一個螺絲釘,我就立馬多發你一塊錢,但是我們對高級管理人員的管理辦法能像對待流水線工人一樣嗎?

從根本上,高級管理人員是由他自己的價值觀和性格決定的,所以我管理高級管理人員的理念就是「秋後算賬」。凡是價值觀出了問題查出來的,要秋後算賬;凡是那些做出貢獻的,我們一定不會虧待他,也即是正向的「秋後算賬」。

第七點要求:身邊的商學院

要重點培養那些在複星內部土生土長成長起來的善於學習的年輕人。學習不是說把書包背好、咖啡倒好就是學習了。我有時一個晚上就要參加5個電話會議,這5個電話會議都是MBA可以討論的東西,這是最好的學習。所以說複星是最好的MBA學習場所,我們有特別多項目要談,也有特別多會議要開,這些項目和會議就是給大家提供的學習機會。

複星郭廣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90

朱嘯虎:那些跑不出來的項目 往往在這6件事上錯的離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23.shtml

朱嘯虎:那些跑不出來的項目 往往在這6件事上錯的離譜
醬紫君醬紫君

朱嘯虎:那些跑不出來的項目 往往在這6件事上錯的離譜

滴滴、餓了麽、映客、ofo,這些獨角獸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朱嘯虎,他被許多人稱為“獨角獸捕手”。

滴滴、餓了麽、映客、ofo,這些獨角獸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朱嘯虎,他被許多人稱為“獨角獸捕手”。為什麽總是朱嘯虎?他究竟有何秘訣?在黑馬的創業實驗室,他對15位學員講了這些秘密。

註:由於保護創業實驗室學員利益,本文關鍵細節省略1306字,暫不對外公布,但以最大誠意與創業家讀者分享幹貨。也歡迎關註金沙江創投的公眾號(ID:GSR-Ventures)

大多數投資人在複盤的時候,一定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早期受VC追捧的項目、融資非常容易的項目,為什麽反而不容易跑出來? 對此,在和黑馬會成員的分享討論中,我發現除了心態的因素之外,出現這種現象的創業公司,往往是這6個方面出了問題。

融資過於容易

融資太容易的往往意味著商業模式也是非常簡單易懂的,無論是操作難度還是複制難度。

大家都看懂的商業模式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簡單的把線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聯網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顛覆傳統產業。這樣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的模式時,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夠去思考:創業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對手從想象不到的角度打過來?

反之,我發現那些真正有潛質的項目,卻往往因為另辟蹊徑讓大多數人看不出門路。

比如說去哪兒,CC(莊辰超)真的是找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投資機構,可是沒人相信在百度和攜程之間還能再出一個平臺。沒有人投他,我們是他唯一的一個 TS。

比如說滴滴,大部分投資人都在疑問,Uber在美國從專車切入,為什麽滴滴從出租車開始?滴滴見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見過了,那時候他流動的錢基本花完了。

再比如說唐巖(陌陌CEO)出來融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投資人(包括本人)還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億用戶後,被QQ在半年內滅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嗎?

當然,除了這個最重要的因素,拿錢的容易與否,也會影響到創業者下一步的行動,並決定成敗。拿錢太容易讓創業者產生的一個誤區就是:自己很牛了,開始大手大腳的花錢——這是最大的錯誤。

中國互聯網過去 15 年,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A輪融資都是非常非常困難、非常痛苦的。為什麽這些公司能夠成功呢?因為他們經歷過融資的困難,知道融資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們的每一分錢都花的非常謹慎。

這些創業者不會在初始的時候就一下去獲取很多用戶,尤其是燒錢去補貼客戶。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一開始讓大批的用戶失望了,再把他們招回來,成本可能要十倍以上。所以要盡可能在小範圍內去實驗自己的產品,先導入幾千個、幾萬個用戶,去看他們的反饋、用戶行為是怎麽樣的,然後再去逐漸放大。

所以當我們複盤這些案例的時候,發現他們早期往往依靠很強口碑傳播,像滴滴、映客都是這樣。早期用戶不是補貼換來的,任何一個需要去補貼的用戶都是偽需求,不是剛需。

投資人肯定不喜歡創業者拿自己機構的錢去補貼用戶,這是沒道理的。滴滴、餓了麽,C輪之前都未進行過大規模的補貼。當然,我們只喜歡用一種補貼:這種補貼不是用來獲客,而是用來清場的。當初滴滴打代駕、拼車就非常典型的案例,靠資金優勢來擠壓市場,用補償去清場。

切口過大或過小

剛才講到當初這些人為什麽融資很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切入點看起來太小了,導致很多投資人看不懂,覺得做不大。然而過去15年中國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切入點實際上都很小,去哪兒就是搜索最便宜的機票,滴滴就是打車。

正是因為切入點小,BAT這些巨頭看不上。切入點很大的項目,要麽是你找不到聚焦的點,要麽就是肯定是巨頭機會。比如今天的人工智能,所有的巨頭都在投,那創業公司在里面能做什麽事情?最終大多只能做toB的生意,做幾億美金,十幾二十億美金的公司,但是做到百億美金幾乎不可能。

但是切入點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好小切入點能夠包含潛在的大市場,並能夠規劃出打通大市場的路徑。比如說滴滴最開始進入出租車這個行業,出租車司機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才賺五六千塊錢,從他們身上賺錢基本上是很困難的,這確實也對的。今天滴滴從出租車市場肯定也沒賺到多少錢,但通過這些鋪墊,他們從專車上賺錢了。

此外,創業初期最好是做存量市場。千萬不要想去教育市場和用戶。任何小的公司,都沒有精力、沒有資歷去教育別人,今天的餓了麽有很多外賣品牌是自己的,但一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是借助線下小的飯店這個傳統行業存量市場,站在巨人的肩膀以後,知道把用戶圈住以後才開始做增量市場。

當然,如果切入點真的太小,缺乏延展性,投資人也會非常謹慎的。比如,武漢的小時光是做母嬰的,產品是父母給孩子做照片APP,它的留存率非常好,六個月以後還有24%左右,但是市場太細分了,我們沒有投。

[ ▇▇▇▇▇▇ 此段省略220字,暫不對外公布 ]

增長快、留存差

講到這可能有人會說,用戶留存率24%並不是個驚艷的數字。今天有很多次日留存都可以作假的,但是月留存和長期留存很難作假。六個月以後的留存,能做到這樣的APP,在中國可能沒有幾個。這個標準看著很簡單,但很多公司六個月以後10%就不錯了,如果達到20%就非常牛。

大部分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需要花錢獲得核心用戶,VC給你投資也是希望你花錢獲取用戶(非直接補貼),但是我們最關心的最重要的指標不是增長,而是長期留存,就是你們買來用戶能不能留下。我們為什麽講六個月?因為前面兩個月下降速度會比較陡峭一點,次月一般在百分之四五十,六個月以後基本上比較平穩。

當然極其個別的APP有翹尾效應,像滴滴,一開始用戶留存會往下走,等到時間長了以後,比如說司機多了,用戶體驗更好了以後,用戶留存會回來一些。有翹尾效應的APP基本能達到百億美金的市場。

對留存的重視也影響了我見創業者的策略。見到80%的創業者,我都會問留存數據是多少,如果他說:我要問我們的COO。這基本上就可以否定這個CEO了。對於CEO來說,你每天進辦公室應該看的是用戶留存數據,而不是看用戶增長數據。

因為在留存數據的曲線里,你可以看到你的產品更新是否做對了,運營策略是否做對了,用戶反饋到底是什麽樣。能夠真正重視留存曲線的CEO,會真正把它運用到每次版本改善,每次運營策略調整中。對於這樣的創業項目,一開始用戶留存低一點沒關系,如果能不斷提升的話,投資人也是願意去投的。

看風口、不看規律

當然,很多人都說我願意賭風口,其實真正的風口往往是規律。

現在大家一提到任何一個風口期,往往拿以下數據作為衡量指標:拿到A、B、C輪基本都是在12個月之內。如果不是這樣的節奏,創業肯定不是在一個風口上。因為這個時候速度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聚焦在你的核心優勢上面。

但這只是表象,背後往往有行業發展的邏輯作為支撐,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20%的滲透率。

中國互聯網BAT基本1999年2000年成立的,這是中國互聯網的元年。中國二線的互聯網公司,趕集、58、去哪兒都是05年06年成立的,為什麽05年06年有這麽多誕生?也很簡單,05年左右中國的PC互聯網的滲透率到20%,任何一個市場用戶滲透率到20%以後就開始起來了,做任何事情都能夠事半功倍。

移動互聯網一樣的,如果我們把蘋果第一代07年上市的作為移動互聯網元年,中國今天比較火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基本2011年2012年成立的,同樣2011年、2012年也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到達20%。

今天AR、VR也是一樣,現在你看身邊有多少朋友在用?科技界的、喜歡嘗鮮的朋友當中都很少人在用,1%不到。對VC來講,我們看到滲透率是到15%以後可以開始投,10%以上可以關註。對創業者來說至少到5%到10%創業才有機會。今天1%都沒到,這個時間點確實有點早。

當然,我也勸創業者們千萬不要去賭這次的時間點——我們要看到數字,證明這個時間點是真的快到了以後再出手。做的太早很容易成為先烈,而且,即使你熬到了風口來了以後,這個風口也不是你的,比如很多公司做得比滴滴早,他們也熬到了風口來的時候,但思維、DNA 已經不適合那個風口。

[ ▇▇▇▇▇▇ 此段省略198字,暫不對外公布 ]

沒有完成每輪融資該做的事情

現在講創業者每輪融資該做什麽的非常多,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了,但我發現還是有不少項目死在沒有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上面。

其實A輪一共就三件重要的事情:

1.磨合團隊。我們投資的時候,最好這個團隊是要一起合作六個月以上我們才敢投。因為創業的壓力非常大,能不能一起很愉快的合作是非常大的考驗。

2.證明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和美國的創業幾乎同步,因此某個商業模式到底成不成立,都還尚未驗證過。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決什麽問題,給用戶提供什麽價值,而不是只想到一個概念。如果一個 CEO 連這個問題都回答不清楚,那這個公司肯定是沒有希望。

3.控制好燒錢。最好三十到五十萬一個月,才有比較容易有冗余的時間。因為任何一個創業公司一下子找到正確商業模式都很難,百度曾同時嘗試過六個商業模式,第三個付費搜索成功了,這還是比較幸運的,對於大多數創業者則需要更多的時間。

B輪最重要的兩件事:

1.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投OFO的時候,因為校園是封閉市場,頻次很高,一輛車每天能用七八到十次,差不多賺個五六塊錢,單車成本是兩百塊錢,多長時間能賺回來,這是算得出來。但到了校外,這個商業模式就還要驗證。

2.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複制性。比如,某個商業模式北京證明是可行的,那麽當它複制到三到五個城市,還是可行的嗎?尤其是北上廣深,能夠拿下兩個,基本上可以確認行業第一、第二的地位。

C輪的時候有兩件重要的事情:

1.擴張。再拿一筆大錢,擴展20多個城市以上,所以創業一定要把握好這個節奏,當然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創業節奏,如果碰到資本泡沫,這條路還是必須走下去。

我們有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投百姓網,沒有投58,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像百姓的打法是成功的,像58的打法全都死掉了。但正好碰到資本泡沫期,58融了很多錢,最後上市,還把趕集並購了。

2.補短板。創業早期,你沒有資格補短板,先要拼長板,今天任何一個好的商業想法,其實是上百個公司在搞。然後靠你的長板優勢融資,再轉化成業務優勢,不斷地正象循環,到了C輪就像進入半決賽,這時候才有資格補短板。

[ ▇▇▇▇▇▇ 此段省略493字,暫不對外公布 ]

只顧進攻,不懂防禦

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你也要意識到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極端殘酷,贏家通吃,如果沒有形成足夠高的進入壁壘,很容易被巨頭打死。

1.首先講依賴度,對流量和現金的依賴性。如果你依賴於大的平臺獲取流量,集中度非常高的話,會非常難以防禦的。怎麽產生自有流量?靠內容、靠社交媒體,這種流量才是值錢和安全的。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51.com拿了紅衫和巨人的投資,做到1億用戶,被騰訊一年就打掉了。而陌陌為什麽可以成功,就是因為自己可以成為流量入口,不需要依賴騰訊、百度。

2.控制力,主要是指對客戶和服務的控制力。比如,某家政公司和滴滴差不多時間成立,是做家政服務的,但它對家政服務的控制力是非常弱的,客戶非常容易在線下和家政阿姨達成長期合作關系,然後他們和某家政公司就沒有關系了。

3.戰場縱深。比如優惠券和團購切的是同樣一批市場,商戶和用戶群是一模一樣的,優惠券切的線下交易,切的點非常少,從每一筆線下交易大概切一到兩個點,團購切五到十個點。如果你的對手在同樣一筆交易,比你多切十倍以上的點,那你根本沒法防守。

4.管理難度。在美團和餓了麽的競爭中,餓了麽比美團早三年做外賣,所以美團一開始追不上餓了麽。但是美團的團購業務覆蓋兩百多個城市,餓了麽才剛拿到C輪的錢,只做了二十多個城市,從覆蓋量來說差別很大。王興根據這個差異,迅速把美團外賣擴張到這兩百個城市。而餓了麽這個團隊是大學生畢業創業的,他有沒有能力迅速招聘、管理幾千個人,這是王興給張旭豪的一次考驗。

當然,中國的互聯網還有一個特點,如果你的競爭晚六個月就沒有戲了,如果現在不進的話,半年以後,這個市場就和餓了麽沒什麽關系了,所以張旭豪決定跟進。而且,他也比較聰明,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開發了非常強的營銷管理系統。這樣總部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每個城市達到多少人,銷售活動怎麽樣,有哪些客戶,簽了幾個單子。靠移動辦公系統來管理幾千個培訓、招聘、管理。通過管理做了一個成功的防禦。

所以希望大家在創業初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這個點是否可防禦,否則的話,你培育了市場,最後別人來收割,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 ▇▇▇▇▇▇ 此段省略395字,暫不對外公布 ]

三問三答

Q:我問一下可防禦性,如何去理解?資源還是流量還是社交關系?

朱嘯虎:第一、是怎麽獲取流量,如果流量是自有流量,這個是非常好的。我們投去哪兒的時候,我是關心他自有量是多少比例,如果自有量比例50%以上,那項目就非常安全。

第二,響應率和控制率。比較好的事,像個體戶,他的能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投了“回家吃飯”,為什麽講它的防禦比較好,他自己每天接的單子是有限的,他不用像餐廳,餐廳來的客人越多越好。他也不想特別累,他一天接20個單子就很高興,他不會接四五十個單子,這樣的話,如果我能餵飽他,他就不會想到其他平臺去服務,這樣我對他是有控制力的。像專業餐廳來說,多多益善,今天這個平臺給他一百個用戶,另外一個平臺給他一百個用戶,他肯定會見的,但個體戶就不會。

Q:像E代駕被滴滴代駕打的很慘,當時它是不是應該也快速切入對方的領域?

朱嘯虎:代駕是個非常小眾的市場,從小眾市場切入大眾市場是很難的,所以創業一定要從大眾市場切,從大眾市場切到小眾市場非常容易的。當然滴滴進入代駕市場,做了很多補貼,而E代駕資金較為有限。

Q:映客殺到第一的核心點是什麽?

朱嘯虎:主要是靠核心直播用戶的傳播,映客主播是個人,而個人是沒有流量的,只能先把朋友拉進來,所以那時候朋友圈里發的最多就是映客。

朱嘯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15

投資邏輯向左,但投資行為往往向右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u6o.html

投資邏輯向左,但投資行為往往向右

原創   2017-08-10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8月8日

今年6月初的時候,我撰寫了一篇《洞察認知偏差,回歸理性投資》的文章。在那篇文章,我引用弗雷德里克·範海沃貝克的《超額利潤》的14種認知偏差,認為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現在我又覺得意猶未盡,我將引用漢諾·貝克的《逆向投資心理學:引發市場波動的非技術因素分析》,對行為金融學繼續思考,這一次的主題是“投資邏輯向左,但投資行為往往向右”。

1、隨機性

我最近在讀《上帝擲骰子嗎》,這是一本講述關於量子理論故事的書。在量子力學的世界里,隨機性縱橫肆虐。因此哥本哈根解釋派認為,一切都是由表示概率的波函數決定的。但是愛因斯坦堅決不同意哥本哈根解釋:“上帝不會擲骰子!”對此玻爾反駁道:“別去指揮上帝應該怎麽做!”而幾十年後的霍金則如是說:“上帝不但擲骰子,他還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去!”

聯想到投資領域,很多時候是由隨機性和偶然的事件決定的。投資者並不願意屈從隨機性,但隨機性卻總是如影隨形。一種投資產品的價格當然要取決於它的內在價值,但在內在價值外還存在隨機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會決定了股票的命運。一個產品被替代、財務醜聞或者經濟危機等等都可能使得公司的業務崩潰,都可能把一項投資引向另一個方向。如果我們參與其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這個問題,必須習慣於它。

有的人會關註一些模型,但不是每一個模型都建立在內在聯系之上的,也不是每一個法則很多的關聯關系的。很多關聯關系寧可說是偶然發生的,是我們事後給它賦予了一個貌似合理的詮釋,而我們的行為方式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考慮一個合理的關聯關系應該是怎樣的,然後去探究這種關系是否表現在數據之中。如果反過來,先在數據中尋找關聯關系,然後再對這種關系進行解釋,那麽就可能被隨機性欺騙的危險。比如,昨夜利率或美股指數的升或降就一定引發今日A股指數同步的漲或跌嗎?答案是,並不一定就呈現出關聯關系。

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正確的。對於所有的股市關聯,對於指數和股價表面上的同步關系,以及基金、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的排名,我們始終要打一個問號:這里是否存在隨機性的影響?總有某個基金、某個資產經理會連續多次跑贏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僅僅知道隨機性是否做起作用是不夠的,還必須思考它為什麽會起作用。並且更重要的是思考他在今後是否還會起作用。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接受也許上帝就是在擲骰子,至少有時是這樣。

2、幸存者偏差

有一種偏差叫“幸存者偏差”,它是一個統計陷阱,它會非常殘酷地在統計中起作用。比如,當統計一個投資類型的業績時,10年中某個地區的基金行業取得5%的利潤。你可能不知道,在這其中有多少基金並沒有在考慮範圍,沒有給這個統計數據貢獻不好的業績。因為它們已經被清除出局了,導致虧損最多的基金沒有包括在內,剩下來的當然都是運營“良好”的基金。根據研究時間的長短,這樣做會對投資價值增值高估0.4%-1%。

同樣的,某種股票指數一般接受的是最大的和最成功的企業,而那些發展不好的企業則會被踢出指數,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股票指數中,只反映了成功企業的價值成長,而排除了那些失敗企業的價值成長。如果有人說,在過去20年間某種指數增加了四個百分點,這對整個股票市場運行情況來說並沒有什麽說服力。更沒有意義的是,如果你在20年前購買的幾個當時處於股票指數內的股票,那麽現在你能獲取多少的利潤呢?而當你試圖準備戰勝這個股票指數時,其中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呢?

某個基金名列第一,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這個基金有多好。相反,這有可能意味著這個基金在下一年度不再占據第一,因為第一的位置,只是一個正面的異常情況,緊跟著就會回歸到令人悲傷的平均值,也就是“均值回歸”。這個論點普遍適用於上一年度某種投資產品超過平均值的情況。這並不是超過平均水平的能力的證明,而可能純粹是一種偶然取得的頂尖成績。這就是說,我們最好不要去信任排行榜的獲勝者,因為在下一年度他令人失望的概率是相當高的。這其實是涉及了“小數定律”的問題。某個基金連續三年戰勝市場,總不會是偶然的吧?但它很可能就是偶然的。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要得出隱藏在背後的推論,3年的時間顯然太短了。按照大數定律,我們賦予排行榜太大的意義了。隨機抽樣的範圍越大,就越接近於理論上正確的結果,反之則反是。

3、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也就是“確認偏誤”,或者也可以叫做“先入之見陷阱”。我們看到和註意到的東西取決於我們原有的信息和先入之見,它們會影響我們對信息的判斷,使得我們有傾向性地詮釋。如果所涉及的信息越不準確,那麽傾向性也越強。甚至使得同樣的信息得到完全不同的詮釋。有人就利用這種證實偏差,預測一件事,並且盡可能地運用模糊不清的表述以吸引公眾,使自己成為具有預測能力的人。

在股市,預測更是這樣,對於預測的表述越不準確,他們就越有可能成為現實,人們事後賦予空洞的預測以現實的解釋。比如,有人預測在世界某某地方會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是一個不管怎樣,總能成為現實的預測。又比如,有人預測未來股票將上漲20%或下跌30%,但沒有說是在什麽期間。事後股票如果真的漲了或跌了,人們就會覺得他的預測很準確。

近幾年來,市場似乎很流行一些所謂的“魔咒”,比如,某某大會召開了股市就會大跌,某某券商開會了股市也會大跌。這種說法就像歐洲的一個傳說,據說,某一年白鶴最多的時候,新出生的孩子也越多。白鶴顯然不會帶來孩子,這是肯定的,但證實偏差會使得我們相信這類關聯關系,而不加以深究,這其實就是“偽相關”。

新出生的孩子當然不是因為白鶴最多時來到這個世界的。但如果涉及其他假說、貨幣、股價、經濟增長、利率或其他國民經濟變量之間的關聯關系,那就複雜多了。一旦這些關聯模糊了,證實偏差就會起作用。一種現象越多地適合其他的假說,那它就越不能作為這種自己期望的假說的證明,專家將此稱它為“虛假診斷”。就像對上述的“魔咒”的判斷。人們自以為做出了一個正確的診斷,實際上是錯過了對一種現象或者說一種關系提供另外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統計和統計學、數據和圖表都是有價值的和很有幫助的工具,但它們對其一竅不通的使用者手中就會變成錯誤的航標。統計的事實不是從上少數幾個數據點推斷出來的,必須依據長期數據,這樣才能排除偶然性的影響。但是,許多人往往會高估零星數據的說服力。這同樣也是小數定律謬誤。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一個盡可能長的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判斷,就能夠將註意力集中在被長期證明的關聯關系上。

4、沈沒成本

丹尼爾·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三個基本原理:①處於收益狀態時,大多數人喜歡規避風險;②處於損失狀態時,大多數人願意承受風險;③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損失所帶來的痛苦要雙倍於獲利帶來的喜悅。

有一種效應叫做沈沒成本效應。沈沒成本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就稱為“沈沒成本”。

這個沈沒成本還可以被譯為“不讓任何東西荒廢的謬誤”。這就是說,我們錯上加錯,只是因為想避免損失,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犯了錯,只要繼續堅持原有的計劃,就會讓自己產生幻覺,覺得沒有做什麽錯誤的事。這種謬誤十分有害。如果投資者已經知道,某個項目絕對不會有成功的機會,那麽就應該立即終止,不管到目前為止投資了什麽。但是,因為“不讓任何東西荒廢的謬誤”,使得人們繼續投資。

灰色資本市場的欺騙者們常常會利用人們損失憎惡以及由此產生“不讓任何東西荒廢的謬誤”,誘導人們繼續參與,並美其名為“增持”。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問的唯一正確的問題是,如果你現在沒有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你也會購買它的股票嗎?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麽你就不應該染指此事,並且你還應該把你還擁有的股票也賣掉。你不應該擁有這樣一只你如果沒有就不會購買的股票。

人們持有虧損的股票,是因為他們期望未來這些股票能夠擊敗獲利的股票。根據這個觀點,現在下跌的股票在將來的某一天肯定會重新上升,而現在上漲的股票會重新回落到股市現實的地面上。打個比方,如果你投資的是一些船,準備駕駛這些船到達彼岸,但在這些船到達彼岸之前,你放棄了那些被證明適於航行的船只,而把希望寄托在修複那些漏水的破船上。沒有一個水手會這麽做,但投資者卻會這麽做。研究顯示,對於損失的恐懼使得我們賣掉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了虧損的股票,這種交易行為大約使我們損失了4.4%的利潤,這就是我們為損失憎惡所付出的代價。

5、控制幻覺

有控制幻覺的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控制和把握市場的能力,或者過分相信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並且越覺得自己才華出眾,就可能越輕率。表現在股市上,相信自己能夠預測股票價格,盡管投資業績具有偶然性,但還是假定股價的劇烈波動完全是受偶然因素的影響。這種由偶然性獲得的利潤對我們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就可能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擁有預測股市價格的獨特能力。

這種偏差又被稱為“自利性偏差”。將成功歸因於擁有卓越的能力,而失敗則是自己運氣不好、偶然因素以及外部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註定會不斷重複錯誤,因為並沒有從失敗中吸取任何教訓。之所以不能從失敗中學到什麽,是因為沒有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能力,而是歸咎於偶然因素,成功在我,失敗在天,可以不負什麽責任,而是認為下次會更順利。

有一篇題為《股市交易損害你的福祉》的文章,其研究的結論是,投資者買賣的越多,他們損失的錢也越多。為了證明這個結論,作者抽取了某個折扣交易商的全部客戶,共66000個家庭的數據,對他們六年間的交易習慣和利潤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有的家庭幾乎不進行股票交易,他們買賣的次數很少,遵循的是所謂的“買入並持有策略”。另外一些家庭則相反,他們不斷的買入和賣出股票。結果是,買入並持有股票的家庭,收獲18.5%的年收益,而把股票賣來賣去的家庭只獲得11.4%的年收益。這就是說,投資者股票的價值增值不足以彌補交易股票所產生的成本,頻繁交易損害了他們的資產。

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掌控市場,知道股票會去何方,他們就會頻繁地交易股票,因為他們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並且相信自己能夠跑贏市場,於是就顯示了過度樂觀的傾向:我的投資決策將幫助我取得比市場好的業績。但是,大多數人真的能夠戰勝市場嗎?答案往往卻是否定的。

6、事後偏見

事後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複雜性與難度。事後偏見普遍存在,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事後偏見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句子表述:“我早就料到會是這樣”。在事後,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了這個故事會以怎樣的結局而告終,但這不是因為我們有多麽高超的預見能力,而是因為我們知道了結局。“股價下跌了?我就知道肯定會是這樣的。”如果我們知道了某個事件的結果,自然就會高估預測這種結局的能力。

事後偏見使我們很難去學習什麽。如果在事後我們覺得所有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連貫秩序中,他們是那麽有邏輯,那麽具有強制性。如果我們事後相信,自己可以預料到它會發生,那麽我們就會高估自己的預測和有準備地抗禦這類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相信我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夠在正確的時點上投資。畢竟我們預見了股價會下跌,預見了金融危機會發生,正如同我們預見了股價會重新上升一樣,這一切都符合邏輯。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像事後偏見所展示的那樣。很多研究報告表明,對事後偏見的警示是沒有用的,稍有幫助的辦法是請參與者有意識地尋找證據,說明為什麽某個事件也有可能不同於他描述的場景,而以另外的方式發展。這種辦法能夠稍稍減輕事後評價。今後,如果有人說他能夠預料到很多事情,比如,“我早就料到會是這樣”,那麽你就可以問他,“那麽你究竟賺了多少?”通常情況下談話就會到此結束,當然這樣問會顯得有些無禮。

事後偏見最重要的是,幾乎能夠造成資產組合的毀滅性損失。由於我們相信能夠戰勝市場,相信我們能夠了解什麽是有潛力的股票,並且知道什麽時候應該買入或者賣出,而這正是股市崩潰所需要的種種材料。對此,我們最好不要輕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56

灰犀牛事件其實已有跡象,但往往被忽視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ud1.html

灰犀牛事件其實已有跡象,但往往被忽視

原創    2017-08-19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8月17日

最近“灰犀牛”這個詞很火。這個詞是美國經濟學家米歇爾·渥克在2013年1月達沃斯全球論壇上首次提出,而在她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呈現出來的。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其體型笨重、反應遲緩。當你能看見它在遠處時,可能毫不在意,而它一旦向你狂奔而來時,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把你撲倒在地。它並不神秘,卻更危險。

渥克將灰犀牛比喻為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難以預見性和偶發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比如,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集中爆發以及在此之前的諸多泡沫破裂。如果黑天鵝是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那麽灰犀牛則是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它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人忽視。

柯達就是被灰犀牛撞倒的典型案例。柯達曾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是攝影的代名詞,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1990年代中期,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數碼技術,但卻始終不相信數碼技術會替代傳統膠卷。2000年底,膠卷需求出現停滯,柯達傳統業務的收入也出現萎縮,與此同時數碼相機卻日漸得到普及。到它終於開始正視危機時,卻已經來不及了,最終只好申請破產保護。

當我們把“灰犀牛”概念引入投資領域時,發現在投資領域里,灰犀牛同樣頻繁地出現,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損失。

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業(6863.HK)突然跳水,半小時內暴跌了90%,抹去了300多億市值。輝山乳業暴跌前沒有一點跡象嗎?若如此,那就是黑天鵝事件,但它顯然不是。這是一起典型的灰犀牛事件。輝山乳業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被稱為中國乳業第一股。按照輝山乳業的說法,它擁有國內最大的苜蓿草生產基地,2014財年收割了14萬噸的苜蓿草,每噸的成本只有92美元,比進口價格的1/4還少。對此渾水強烈質疑,先後發表兩份報告。

在第一份報告中,渾水質疑輝山長期從第三方購買大量苜蓿,卻謊稱苜蓿飼料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經過長達數月的明察暗訪之後,渾水發現輝山其實一直從一家名為AndersonHay &Grain的公司大量進口苜蓿草。這里就有個問題,既然苜蓿草是進口的,那麽如何遠超同行業利潤?渾水的答案是,輝山存在財務欺詐行為,利潤造假。按照渾水的說法,輝山乳業通過虛增牧場的資本支出,從而將高額的運營支出移出利潤表,涉及金額高達9至16億人民幣。

在第二份報告中,渾水直指三個問題:①輝山的乳牛單產故事是虛假的;②輝山的銷售額因產品售價提升而有所增加純屬造假;③輝山聲稱其原奶平均售價高於市場整體平均售價是造假等。輝山對此皆予以回擊。此後數月,輝山表面上一路平穩,而深層里卻不斷發酵,最終大爆發。有意思的是,連渾水公司的CarsonBlock也表示意外,“我絕對沒有預計到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首次發布報告後,這支股票數月來走勢平穩,(今天)沒有任何苗頭就暴跌,我是第一次見到。”

如果說黑天鵝事件是我們無法預知的事件,那麽灰犀牛事件就是我們本來應該看到但卻沒看到的危險,或者是我們有意忽視了的危險。渾水兩次的報告顯然為其投資者所知,其巨大危險的整體輪廓就擺在投資者面前,讓投資者無法忽視,但許多投資者就是忽視了。其表面原因可能是覺得公司已經出來澄清解釋了,大概已經安然無恙了,於是就心安理得地繼續持有或者買進。但是,廚房里的蟑螂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只。

而深層的原因則是屬於行為金融學的問題。金融體制的設置助長了一種行為的滋生:一片大好時樂觀,極端局面時恐懼。總是高估積極事件的可能性,而低估無視消極事件的可能性。行為金融學已經一再證明,很多錯誤的偏差會阻礙我們保護自己最大的利益。無法應對灰犀牛事件來自錯誤的思想和偏差:

■樂觀偏見,認為樂觀主義能夠戰勝一切,特別是,高估自己在專業領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各種消極事件的可能性。

■共識偏見,大多數人傾向於思考同一些事情,形成所謂的一致性,但是在投資領域能夠賺到錢的一般都是非共識的想法。

■集體思維,狹隘的群體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對其期待視域之外的任何危機信號都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種思維相當隱蔽。

■實證傾向性,共同相信同一件事,與公眾保持步調一致,無論其想法是對還是錯,於是就不太可能去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源頭效應,傾向於重視專家的意見,並且不加追問質疑和思考就直接采納專家建議的行為,扭曲了對信息的接受態度和應對方式。

■逆反效應,在聽到與自己想法相左的觀點時,會堅定自己的立場,並且會更加牢固地堅持自己的固有想法。

■易得傾向,在處理最先躍入頭腦中的事例時,那些能讓我們覺得自己無限強大的事例會左右我們決定的傾向。

此外,還有拒絕(低估可能的損失)、理想化(認為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自我膨脹(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阻止危機發生)、推卸責任(把責任推到他人或公司身上)、自以為是(降低可能性)、盲目(想象損失會很有限)等等,這些都是走向愚昧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所有這些認知上的傾向性和自我保護機制合而為一時,就把會我們同預言的關系和應對潛力危機的能力,變得更加複雜了。他們有機會逃離危險,但他們就是不相信事情真的會變化,變得無可往回。他們都擁有太多,不想輕易放棄,否則損失太慘重。他們都經歷過風雨,而且堅信這一次他們仍然能夠挺過來,能夠化險為夷。這種任性的執念是非常危險的。

灰犀牛是高概率的事件,但是高概率的風險同樣也會給投資者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未雨綢繆就非常重要,這其中也包括防範認知偏差和克服錯誤思想。渥克的灰犀牛思維教給我們的,就是應對忽略最明顯的事實。對於這樣的事實,越早著手,就越容易解決問題,而且成本越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