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退出,PE、對沖基金接棒進入商品領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31美國PE集團Riverstone正在洽談往一家新的大宗商品投資企業投入10億美元,這家企業將由前德意志銀行高管運營。
David Silbert在2007年至2012年間是德意志銀行的商品業務主管,他計劃在今年成立一家商品投資企業TrailStone。他向
FT表示與Riverstone及其他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尚未最終完成,但表示:「TrailStone最少應該能獲得5億美元投資,最多10億美元。」
這家新企業計劃收購或租賃煉油廠、電廠和類似終端、管道和存儲等中游資產。
Silbert向FT表示:「TrailStone並非純粹的交易企業,或者商品對沖基金。我們將成為一家全球有資產支持的貿易和物流企業。」
他認為許多自然資源企業「需要資金」而沒辦法通過傳統途徑獲得這些資金。「我們相信自己有辦法向這些需要資金的企業提供資本,而對於我們確保供給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成立新企業顯示出,當投行受監管限制開始從商品領域退出時,那些資深商品領域的銀行家開始尋求新的資金來源。
Riverstone是一家專注能源投資的PE機構,由兩位高盛前合夥人成立,其中就包括前BP CEO John Browne。
Riverstone的參與顯示出PE和主權財富基金對於自然資源行業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行業高管指出多家PE集團,比如凱雷、KKR、阿波羅和黑石等,都在積極從礦商和原油集團手中購買非核心資產。
PE此前介入商品業務僅有少數幾個案例。First Reserve Corporation在2009年通過可轉債注資嘉能可,隨後在嘉能可2011年的IPO中成為基石投資者。美國PE Stone Point Capital在2011年支持了能源交易商Freepoint Commodities,而Resource Capital Funds 投資了美國金屬貿易商Traxys。
Glenn Dubin, Paul Tudor Jones和其他數家對沖基金去年聯合從路易達孚和Highbridge Capital處收購了能源交易業務,隨後將其命名為Castleton Commodities International。
新兵訓練營——華爾街投行敲門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409那些獲得了華爾街令人垂涎的工作的大學畢業新生,可能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和受歡迎的引薦。但是通常,像製作電子表格和提取數據庫這種具體的技能並不包含在大學課程中。
當一個計算可能導致數百萬美元的盈虧,華爾街的公司發現,他們的新僱員能分辨一個數據透視表和一個標題行的區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
進入專門的新兵訓練營,在那裡未來世界的主人可以學會完美的Excel建模技術和金融分析,而那裡的費用有時可能一天超過1000美元。每年,成千上萬的美國頂級商學院的學生,以及大量金融公司的新員工——包括高盛、黑石集團——接受Training the Street和Wall Street Prep這類公司的培訓。
畢業生們稱,這樣的課程給讓他們對金融分析的核心內容有了新的認識。這個月從哥倫比亞商學院畢業的Michael Rojas表示,Training the Street的一個8個小時的關於槓桿收購的課程的強度「讓你有種想割腕的感覺」。
Rojas補充,但總的來說,這次培訓是全面的。「這是你真正需要知道的知識,而這些你在商學院是學不到的。他們有一個模板,讓你一頁一頁瞭解學習內容。」
日益壯大的新兵訓練營隊伍凸顯了一個不被注意的趨勢,華爾街的銀行和其他金融公司正將他們的技術培訓外包。這類知識對華爾街許多公司職員執行日常任務至關重要——是合併交易、債券交易還是賣方分析。
「我只想要一個真正懂得使用Excel和Power Point的人。」一位歐洲銀行參與銀團貸款的資深銀行家這樣描述他最近在紐約面試MBA新員工。
美國20個頂級商學院中的19個現在都在僱傭Training the Street進行培訓,教學員如何理解財務報表、如何對公司估值以及如何使用電子表格分析,每年估計教授20000個商業科目。
「許多投資銀行正在招募更多的新人,因此他們正花更多的時間來強調讓人更快成長。」Matan Feldman表示,他在2003年創建了Wall Street Prep,此前他在摩根大通擔任分析師。
甚至這些銀行自己送大批他們的年輕員工參加培訓。瑞信、美銀美林、美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已經僱傭Training the Street來對他們的暑期實習生進行信用分析和併購方面的培訓。
這些基礎知識對華爾街之外的企業也同樣有價值,比如品牌管理,以及做金融建模的硅谷科技公司,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負責MBA就業服務的高級副主任Missy Bailey表示。
當然,這些培訓並不便宜。商學院為每個學生每個課程支付Training the Street 1300美元。另外一個被許多頂級商學院以及150多個銀行和金融公司僱傭的培訓機構Wall Street Prep,他們對一個企業客戶學生的一個3天的培訓課程收費1499美元。
摩根大通的發言人Darin Oduyoye稱,摩根大通僱傭這兩家公司對新員工進行基礎培訓,並幫助分析師準備分析師執照考試。
今年6月份,雪佛蘭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以及涉足能源領域的銀行將送大約15名新員工,參加由Wall Street Prep公司在紐約舉辦的關於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估值的3天的課程。
這些課程也吸引了年輕的學生和他們父母的錢包。在6月份,Training the Street將在紐約舉辦一個為期4天的「大學生華爾街新兵訓練營」,收費3000美元(不包括食宿),教學生們基本的金融建模、估值和分析知識。Wall Street Prep一般被認為更專注於分析,他們出售基本的Excel課程光碟,售價39美元,而詳細的金融建模課程的「高級包」售價499美元。
由於經濟疲軟,華爾街的招聘也出現低迷,自2000年招聘高峰後,現在證券和大宗商品工作崗位的數量已經下降了30%,不到17萬個。學生們稱,包括面試準備的培訓課程實際是非常必要的。
這些訓練營已經擴展到倫敦、新加坡和迪拜的商學院,擴展到大學生金融俱樂部,甚至Colby College和Smith College以及其他學校的文科專業中。
許多訓練營的課程都是由曾經在華爾街工作的人創立發展而來的。Wall Street Prep僱傭了9個導師,之前他們全部是華爾街的初級投資銀行家。
Scott Rostan在1999年創建了Training th Street,此前他在美銀美林的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現在他已經擁有一支由前華爾街僱員組成的導師團隊。
「如果你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外面接受訓練營培訓,而你沒有,那你將落後於形勢。」Rostan說。
Surry Wood現在正在讀南加州大學商學院的最後一年,他談到了去年夏天在紐約巴克萊銀行的一段實習經歷。當時他負責為一家公司構建一個企業估值模型,他的彭博終端對這家公司的估值是57億美元,而他利用Training the Street的技術提出了55億美元的估值。
當總經理要求Wood給他演示計算步驟時,「我只是給他分解了計算的步驟,」Wood說,「這對我是個美妙的時刻。在那個夏末,總經理為我拍案叫絕。」Wood將在7月份全職擔任巴克萊銀行的投資銀行助理職務。
當新兵訓練營變得越來越普遍,可能會產生飽和效應。如果每個人都接受這類培訓,可能在面試中候選人不會脫穎而出。
但是Wesley Hansen表示,當他轉行到金融行業的時候,這種培訓課程至關重要。在他去年從南加州大學的馬歇爾商學院畢業之前,他是真人秀節目「單身漢(The Bachelor)」的攝影師,他在馬歇爾商學院參加了Training the Street的培訓課程。
「我不懂怎樣使用Excel,毫無疑問,參加培訓幫助我獲得了一個工作。」Hansen說,現在他是經紀公司BMA證券的證券分析師。
投行解讀安倍的第三支「破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484FTav: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佈其被稱為「第三支箭」的經濟結構性改革措施以後,日經指數又下跌了3.8%,自5月22日以來,日經指數已經下跌了16.7%了。雖然今年至今,日經指數仍然上漲了21%,但安倍可能丟失市場信任票的風險卻越來越大。
安倍公佈第三支箭的演講內容,早在昨天晚上就走漏了風聲。安倍政府準備在本月的晚些時候落實措施,其中的重點集中在每年提高日本收入3%的政策目標。
紐約梅隆銀行經濟學家Simon Derrick認為,安倍的講話幾乎沒有公佈任何新的內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重點太多地放在了長期抱負上。
Derrick還指出,日本市場的大幅波動真的沒有留給任何人任何時間區考慮更長期的問題。安倍的第三支箭,可能只是支持市場泡沫的另一個措施。
讓人震驚的是,無論哪個選項,許多批評者都顯得相當的「短視」--甚至不願等到計劃在六月中成型,更不用說等到日本參議院選舉在7月21日結束。
位列「短視者」前列的莫過於瑞銀集團經濟學家Paul Donovan:
關於短期主義,給出經濟學家的答案,「要還是不要」。我認為這裡(安倍的第三支箭)存在短期主義,當然還包括需要數年才能全面實施的結構性改革。但我認為部分責任在安培那裡。安倍一直在鼓吹一種短期內獲得成功的信念(比如說,通脹已經將要來臨)。我認為,這是極端危險的政策措施。
建立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是不切實際的——我仍然懷疑,貨幣刺激是否真能刺激日本經濟(可能能刺激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但我相當懷疑增加印錢規模或弱勢日元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只要基於基本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人均GDP在未來10年年增長3%的主意(無論這個目標是名義的還是實際的,都沒有關係)也是不現實的——對全部人口10年人均實現3%名義增長和人均2%真實增長將意味著每年高於2%的生產率增長。這是因為,日本的依賴率不斷上升,勞動力人口的縮減速度比整體人口的縮減速度還要快,所以生產率必須實現快於2%的增長,才能兌現2%的人均GDP增長。
我擔憂的是,在20年+的預期落空以後,再次建立公眾預期而短期內以失敗告終,將會加強公眾感到「什麼事都無法成功」的想法。如果這樣,未來政策措施的公信力門檻將更高更難踰越。我知道,安倍希望修改憲法,這意味著安倍必須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獲得大勝,這也意味著,安倍現在就必須在選民面前「畫餅」。政治上來說,安倍所做的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短期的。從經濟上看,我則感到非常擔憂。
巴克萊再「轉移」4000投行職位以節約成本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489 巴克萊企業及投資銀行的聯席首席執行官Eric Bommensath在週五的投資者報告中宣佈,為了提高效率並削減成本,銀行計劃在2015年之前再轉移4000個投資銀行職位。
「我們將採用一個離岸外包計劃。我們將和其他同行一樣,採用更多的離岸外包。」
但他並沒有明確表示這些職位是否會被遷移到英國以外的其他地點,以及這些職位現在位於哪些國家。
Bommensath表示,銀行已經將超過2000個職位從成本較高的地區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地區,巴克萊將這一過程稱為「離岸外包」(right-shoring)。2015年年底之前再轉移4000個職位將為銀行節省將近2.5億歐元。
「在高成本地區減少員工之後,我們還可以理順過剩的辦公室產能,節省更多成本。」
巴克萊今年二月曾表示將在集團內削減3700個職位,其中涉及歐洲及亞洲的股票業務部門。集團首席執行官Antony Jenkins週五告訴投資者們,銀行股票業務規模的調整「沒有影響公司的業務表現」。
他還補充說:
「我相信我們的投資銀行部門將繼續保持為為數不多的成功全服務投行之一。」
截止2012年底,巴克萊投資銀行共擁有約23600名員工,企業銀行則擁有11200名員工。
德意志銀行、JP Morgan和美銀美林等也曾經做出相似的調整,將其職位從成本較高的倫敦及紐約遷至伯明翰和美國北卡州的夏洛特。
路透: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是個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861 最近關於投行操控大宗商品價格的報導已經被吵得沸沸揚揚,美國國會也因此召開了聽證會,聽證會上參議員狠批了投行的現貨商品交易活動。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可能會重新評估容許金融企業交易大宗商品現貨的決定。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瞭解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活動呢?據路透報導,可能負責監管銀行的美聯儲官員,都無法真正掌握銀行的交易活動。
銀行外部根本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它們的交易有多大,或賺了多少錢。
Finn表示:「我們希望它們披露更多信息。」
Finn不大可能得償所願。雖然美國大型銀行被要求披露它們一些面對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比如說抵押貸款,但大宗商品業務並沒有類似的要求。
向證券監管者和銀行監管機構披露的大宗商品「營業收入」數據可以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兩個數據可能都不能準確反映它們的業務規模。
大部分銀行會公佈一些數據,但最大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在過去超過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公佈過任何大宗商品營業收入的數據,而只是提供一個按年變動的百分比。沒有提供成本,薪酬和獎金數字,這使得根本無法揣測相對的盈利能力。
專門研究投行收入的英國顧問公司Coalition首席分析師George Kuznetsov表示:「我認為,沒有任何銀行正在恰當地公佈大宗商品營業收入。」
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要緊,因為政府正迫使銀行業披露更多的風險信息——它們持有金屬倉庫,租用油輪承擔的風險,同時也因為一些銀行正尋求出售它們的現貨商品持倉。上週,摩根大通就表示其正在出售現貨商品業務。
在上週的聽證會上,參議員Sherrod Brown表示:「它們的現貨商品活動並沒有全面或可被理解的披露...它們經常被埋沒在神秘的監管備案文件中。」
投行業務的交易披露問題其實不僅存在在大宗商品部門,投行的其它交易活動也一直缺乏透明度:
交易業務缺乏透明度長期一直是其它交易部門的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外匯和股票交易部門。但現在,只是關於是否應該容許銀行繼續如此積極地在基礎金屬市場進行交易活動的爭論,才把問題重新聚焦在這個領域了。
總之,這是很大一筆錢:根據Coaliton的數據,去年,全球頂尖的十家銀行在交易大宗商品中一共賺取了約60億美元,比2011年下跌了24%。
銀行表示,他們提供給監管者和投資者所有他們被要求披露的信息。
摩根士丹利的發言人曾表示:「我們披露的信息是符合所有相關的披露要求的,也提供給投資者所有重要的信息。」他表示,銀行提供了橫跨三大核心業務的主要盈利驅動來源的數據,但沒有把盈利分拆到單個「產品」上,比如說大宗商品。
批評者表示,披露的信息仍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花了6年時間起訴摩根士丹利操控電力市場的能源經濟學家Robert McCullough表示:「它們真的沒有告訴我們太多的信息。...如果你希望估算它們2001年的電力頭寸,6年的起訴時間也不足以得知。」
美聯儲負債監管銀行業的金融系統風險,它們有權力視察銀行在職員工,和要求銀行提交大宗商品交易活動的數據。美聯儲還會僱用駐入銀行的在職員工,專門監管大宗商品的交易活動。
但根據一些錢檢查員表示,這並不足夠。
前美聯儲銀行檢查員Mark Williams表示:「在監管者和所監管的銀行之間,存在一條複雜的鴻溝。」他還表示:「大宗商品領域正是最複雜交易發生的地方。」
投行向不同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披露的交易數據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可能都是不準確的:
比如,高盛2012年向美聯儲僅披露了1億美元「大宗商品與其他」交易收入,而在提交給SEC的文件中卻表示,交易大宗商品帶來的收入是5.75億美元。實際上,行業消息人士認同的高盛該年度大宗商品收入是接近12.5億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則向美聯儲和SEC披露近似的數據。但不同於高盛,它們都在提交SEC的文件中警告投資者稱,數據並未全面披露該行的表現,因為扣除了利息收入,而這是交易收入「不可或缺的」部分。
摩根大通和花旗的發言人均拒絕置評。
因為披露的數據中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嘗試區分銀行的紙面商品投機和現貨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監管者現在針對的是正是銀行的現貨交易。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在上週一份報告中估計,摩根大通的現貨賬戶在其整體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中佔到的比重介於1/3到2/3之間。
各大投行點評中國負債問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99 信貸狂潮曾導致90年代末席捲亞洲國家的金融危機,也導致了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現在中國新一屆領導人解決中國信貸規模飆升問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
據國家審計局2010年年底的估計,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約為10.7萬億元。但上月末,國務院突然發佈指示,要求重新審查全國範圍內的政府債務。
彭博社採訪的經濟學家中有一半人認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不良貸款將可能對中國信貸和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受訪者表示,未來18個月,中央政府將會通過擴大地方債市場規模,容許地方利用直接發售債券再融資,來處理地方政府的壞賬貸款。
據彭博的四位分析師估算,從2010年底以來,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可能已經上升了高達50%。至今年6月30日,貸款餘額可能已經達到15-16萬億元。
其中法興經濟學家姚煒表示:「毫無疑問,現在的債務水平絕對是危險的。未來幾年,債務問題很可能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巨大的下行壓力風險。」
摩根大通在上月報告中寫道,今天的中國和80年代的日本類似,廣義的信貸規模已經幾乎達到了GDP規模的兩倍。摩根大通經濟學家Grace Ng表示:「國際慣例一般認為,當一個國家的負債比率上漲得如此快速,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也更高了。」報告中指出,雖然債務主要由國內投資者持有和國內儲蓄率超過GDP規模的一半,可能能降低爆發危機的風險,但「80年代末的日本也存在這些緩解因素」。
在上月的報告中,高盛利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作為對比,指出2007至2012年,中國債務與GDP的比率已經上升了56個百分點。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泰國的負債率上升了66個百分點,馬來西亞上升了40個百分點。
野村證券年初表示,「5-30」法則顯示,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上升了。因為過去在爆發危機前的5年時間裡,日本、歐洲和美國的負債率都會上升約30個百分點,而野村估計,2007-2012年中國的負債率上升了34%。
IMF在上月的報告中也指出,中國的人均信貸相對於其人均GDP的水平,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最高的。但IMF認為,把中國與日本比較是不合適的,因為「中國仍處於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所以正確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仍能使中國經濟維持很多年相對較強勁的增長。」
海通證券經濟學家胡一帆表示:「如果考慮到國家持有的資產規模,其實情況並沒有這個這麼可怕。」前央行顧問余永定估計,國家持有的資產規模高達100萬億元,幾乎是GDP規模的兩倍。但在上月末北京的論壇上,他還表示政策制定者不應該掉以輕心,特別是他對地方政府償還貸款的意願和能力表示懷疑。
時隔兩年陰轉晴 華爾街投行重啟招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685兩年前裁員數千人的華爾街投行重新敞開大門,野村、花旗、美國銀行等開始在歐洲征招交易員和交易撮合者。
近年來,幾乎所有的新增銀行就業崗位都來自後台,如IT、風險與合規。
研究公司Coalition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十大投行前台員工人數年增長率為-8%,而今年第一與第二季度僅減少了0.8%,降至5.4165萬人。
一些招聘機構也說,現在他們迎來了2010年以來最繁忙的工作時期,因為銀行內部增加創造營業收入的崗位在增加人手,比如併購諮詢和股票交易。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的一位合夥人Jon Terry稱,許多銀行現在開始拓展那些回報良好的領域
我們沒有說(招)數千人,但絕對看到了萌芽。
多家銀行還打破了夏季凍結招聘的傳統,以保證能贏得最優秀的人才。
日本投行野村去年歐洲投行部裁員比例高達30%。
知情者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過去幾個月,野村為旗下美國投行團隊聘用了一批銀行家,現在還在歐洲招募高級銀行家。
去年底,花旗宣佈將在全球範圍裁員1.1萬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4%。
而現在,花旗正設法增加歐洲投行業務、商品部門、結構性產品和衍生品部門的高級銀行家人手。
美國銀行也看準了歐洲經濟復甦的形勢,在歐洲招攬併購、金融機構諮詢、債務資本市場、股票與固定收益交易的銀行家。
利潤縮水、前景黯淡,大投行準備收縮利率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212利率業務曾是投行主要的利潤引擎,在今年的利率業務收益顯著下降之後,投資銀行業準備縮減國債和其它利率產品交易的業務。
因為預期回報和收益下降,瑞士信貸和花旗集團等一些國際投行正準備進一步縮減利率業務。
花旗集團利率全球主管Andrew Morton對FT稱:
「隨著歐元區形勢的好轉,利率業務的收益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降低。」
歐洲一家大型銀行的高管稱:
「這將需要進行一些重組。銀行需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它們的業務。」
Coalition的數據顯示,因為利率走高引發不確定性、國債市場資金外流和歐洲國債市場交易降低,因此利率業務在2013年上半年的收益同比下降了36%。該機構預計,利率業務全年的回報將下降34%。
自金融危機以來,利率業務就成為投行最吸引人的交易,但是收益下降已經對該交易產生了不良影響。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數據顯示,僅在過去的一年中,投行全球總收益的1/5來自利率業務。
但是,隨著監管機構迫使銀行業持有更多的資本以防範利率掉期和利率期權等,銀行業利率業務的收益開始承壓。另外,電子化交易開始實施,以及雙邊交易的衍生品開始實施中央清算,這均令利率業務的競爭力減弱,利潤也進一步下降。
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Matt Spick稱:
「隨著利率產品業務轉向更高效的交易場所,我們預計利率業務的收入將急劇下降。」
銀行家們稱,隨著銀行減少交叉匯率互換等資本密集且無利可圖的交易,銀行利率業務內的風險資產在未來幾年內最多將減少1/3。
分析師稱,花旗、巴克萊和德意志銀行等利率市場上最強大的銀行能夠很好的應對預期利潤下降的問題,但是其它前5大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它們的成本。
在過去兩年內,瑞士信貸已經降低了利率產品。上個月,瑞士信貸的高稱,他們將進一步減持利率產品以提高回報。FT的消息人士稱,瑞士信貸的管理層希望將利率產品的資本金基數進一步降低10%-20%。
新三板「催淚彈」:投行大打人員爭奪戰 創投隔岸觀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02.html擴容備戰:跑馬圈地
9月11日,一名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近日,主要券商收到監管層指示,要求其將目前四個園區外的企業材料盡快準備好,該過內核的先過內核。
這被業內認為是即將擴容的最新信號。
「過內核後,如果過內核報告期內不超過兩個月應該能報了。」上述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說。
擴容在即,各券商也在抓緊時間跑馬圈地。
一家投資公司人士稱,繼6月17號在南京市玄武區攜手徐莊軟件園以及東吳證券開始新三板培訓的第一棒以來,過去3個月他們已經在北京、大連、天津各園區攜手券商給企業做了多場培訓,最近將在江寧區領導的支持下攜手大通證券給南京的企業做培訓。
9月10日,在惠州市新三板宣講會現場,擬登陸新三板的7家企業代表,分別與長江、國信、廣州證券簽約。
宣講的背後,其實是各券商加緊儲備項目。
「在有些園區,必須提前好久預約,否則根本排不上號。」一北方券商的新三板負責人表示。他把現階段稱為「整個市場的宣講發動階段」。
2012年下半年至今,一邊是IPO暫停,另一邊新三板利好政策不斷,不少券商殺回新三板市場,與中小券商進行爭奪。
據悉,中信證券企業融資服務部為打造新三板業務正在大力招兵買馬,從總部到終端營業部、各分公司都成立對口部門從事新三板業務。例如在湖北,就與當地券商展開人才和項目的競爭。
而對於中小型券商來說,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尚未開放的園區。
長三角一券商新三板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已經開放的四個園區搶項目已經比較困難,比如武漢,已經不再作為他們宣講的主戰場,他們把項目儲備的重點放在西安、河南、廣東、東北等。
「我們的服務能力有限,不可能覆蓋全國,所以我初步的思路是以本省為中心,向周圍省市延伸,哪些作為重點區域還在考察階段,」前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稱,「這是我的初步思路,還沒有成形。」
北方一中小型券商新三板部門人士的思路也是抓住核心優勢區域。「我們喜歡的是一個地方多拿幾家這種模式,基本上堅持北方市場為主、南方市場兼顧的定位,而不是花精力到處拓展區域,我們做不過來,」他說,「很邊緣的園區就不去了,重點還是北京、天津、東北全境、重慶、河南全境、山東、河北,我們最近也在成都、西安找項目。」
整個市場的空間巨大,但核心區域的競爭隨著擴容時間表的明確已日趨激烈。
不僅是證券公司,連日來股轉公司各部門負責人輾轉各地不斷參加新三板制度培訓和動員工作。
9月4日,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表示,目前公司正著手與五大國有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企業未來將得到來自各大銀行的授信。
雖然培訓和動員工作密集,「勸說」企業上新三板也容易一些,但券商仍然困惑的是,拿不準擴容後的審核標準。「企業的資質還是沒有太大變化,我們有點害怕各個營業部推薦的企業良莠不齊。擴容後的審核標準還是拿不準,如果大家都能上的話,市場定位有點模糊。」南方一家券商新三板人士稱。
上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則擔心擴容後券商的適應能力。「擴容後,市場太大了,前期的人手準備都是問題。」
而券商場外市場部已經開始公開招兵買馬,金元證券、西部證券、國信證券、宏源證券、華創證券、華西證券、招商證券、國金證券、方正證券、國都證券紛紛發佈招聘信息。
掛牌成本賬:規範成本大
「券商在各地開宣講會,就是在教育與輔助當地企業,讓他們瞭解新三板好處」,上海潤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佑強解釋。
不少新三板業務團隊認為,許多企業是短視的。「他們會想上板後能否立即得到一些好處。」
但是,上板意味著規範。
「每年賺百萬的企業,若要真心規範,管理較為麻煩,稅收與社保是這群中小企業頭疼的問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營業收入」,深圳一名私募人士表示。
據多名新三板業務人士透露,上板後,有的企業補交數百萬稅,有的甚至補交千萬稅收。
除去規範成本外,其他成本並不高。
據一名湖南券商新三板團隊的律師介紹,在輔導上板時,備案費3萬元、委託備案費1萬元、券商改制與推薦費70-100萬元、會計師審計費25-35萬元、律師費15-30萬元。
光大證券公開資料則顯示,其新三板推薦費在90-120萬。
而當地政府為鼓勵上板,均有補貼方案,基本上能與中介費「抵消」。
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補貼在90-140萬元、上海張江高新區在企業掛牌成功後補貼160萬元、天津濱海區補貼100萬元、武漢東湖區補貼掛牌成功者至少175萬元。
除此以外,還有18個園區公佈了補貼政策,其中大連高新區補貼最多,高達290萬元,其中,政府與高新區分別補貼140萬和150萬,分簽約、改制、掛牌三個階段補貼。
不過,華南一名新三板業務人士表示,有些政府開的是空頭支票。「我接觸過一個案例,政府補貼是分階段給的,在改制階段,政府設定了期限,但有的企業股改需要較長時間,一旦超出補貼有效期,企業只能自己掏銀子了,這種情況下企業怨言很大。」
該人士告訴記者,「因此我們券商定價的時候,也會考慮政府補貼的情況,儘量讓企業少負擔成本。」
當企業上板後,還要給股轉公司繳費。據資料顯示,掛牌初費中,總股本在2千萬股以下的企業,交3萬元;股本在2千萬-5千萬股之間的,交5萬元;股本在5千萬-1億股間的,交8萬元;股本在1億以上的,交10萬元。在以後每年的掛牌年費中,費用根據股本大小,分別為2萬元/年、3萬元/年、4 萬元/年、5萬元/年。
除此以外,企業每年還要支付券商持續督導費5-10萬/年,信息披露費每年1萬元,股份登記費每年1千元,分紅手續費為(紅股面值+現金股利)×0.035%,每年100元的名冊登記費。
交投尙不活躍
然而,在花九牛二虎之力規範後,上板後的好處,並不是立竿見影。
據上海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洪波表示,目前新三板交投並不活躍,原因有多種。例如,公司的股份按照規定有一定的限售期;有公司達到股份出讓條件,但有心理價位,暫時不想轉讓出去;新三板相關配套制度還在完善,機構投資者對新三板還有瞭解的過程。
於去年上板的一家北京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目前暫時沒有感受到紅利」,對其而言,比較有吸引力的是信用貸款。
據悉,銀行與股轉公司簽約,上板的企業信譽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例如,今年5月17日掛牌的風格信息,已在8月16日通過董事會決議,擬向交通銀行上海康橋支行申請1000萬元授信額度,向中國銀行上海田林路支行申請500萬授信額度。
而在融資方面,理財週報記者從今年新掛牌的企業中瞭解到,只有個別企業有融資動作。如今年7月1日掛牌的天房科技,8月30日在股東大會上通過《關於使用天津市房地產開發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投資天房智能城市物聯網社區綜合服務平台項目的議案》。據悉,該公司債已在8月5日完成簿記建檔工作,本期債券最終發行規模7億元,票面利率為5.88%。
王佑強律師表示,融資舉動還要視公司定位決定,「有些企業認為盤子還沒有做大,會考慮到未來股份的價格成倍放大,同時考慮公司所處的行業前景」。
一名上海券商人士表示,其去年參與掛牌的三家公司中,融資規模都比較大,「我們主要做的是優質項目,所以融資成績較為理想」。
一名做投融資平台的人士則告訴記者,能否融資,還要看公司所在的行業前景、公司產品是否創新、商業模式與運營模式是否吸引人、融資方案是否有風險。
市場認可的過渡期
「現在還是一個市場認可的階段,從」券商找項目」到」項目找券商」的過渡期」,上述湖南律師分析。
張洪波律師則表示,其已經在受理多家新三板項目,都是高新園區外的項目,「從受理情況來看,企業考慮到將來新三板門檻可能會越來越高,所以搶佔時機。」
有華南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券商未來在挑選項目的時候,一定會把門檻提高,例如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規模,價格也一定上漲。」
上述投融資平台人士對新三板企業融資狀況則較為憂慮,「新三板宣傳力度還不夠,風投與企業沒有更深的溝通渠道,他們不瞭解企業的融資需求,信息不流通、不對稱。」
但前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宣傳力度不夠的原因,主要在於新三板基礎還不紮實。「首先是規範,其次要有數量。當投資者看到有大量規範的、有成長性的企業,就會參與進來。現在風投主要在觀望階段,因為可選擇的太少了。」
其一再強調「規範」問題。「如果發現有很多企業存在造假現象,這對新三板有很大的損害。這塊沒有真正的監管機構,只靠管理機構是不夠的。」
「我希望擴容,有更多的企業上板,交投會更活躍,但我的建議是,不要擴得太快,要盯緊規範問題,前期不抓緊,後期就麻煩了」,此私募人士說。
殘酷的世界——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490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資銀行,在那工作的幾年中,我一年賺的前比我父親25年賺的還多。你想他會怎麼回應呢?我不可能告訴他,對嗎?我出身藍領家庭,我父親在一個航運碼頭工作。我能向我的朋友們說嗎?他們肯定認為我是個詐騙犯。這就是私人銀行業務的工作:你的客戶將大筆資金交給銀行管理,銀行收取費用,你從中賺取一定比例的酬勞。我有很多客戶,他們都非常有錢。因此我一年賺的錢超過100萬,這是個簡單的算術。」
「在私人銀行業務工作之後,倫敦的一家主流的投資銀行僱傭我去他們固定收益部門工作。開始他們安排我住在這個酒店,但我從沒回這裡住過。」
「在你簽約之前,投資銀行像對明星一樣對待你。然而當你開始工作,你就成了他們眾多員工中的普通一員。我記得我第一次走進交易室時的情況,500-1000人擠在一層樓裡。我認識到,這就是投資銀行的核心。投資銀行面對客戶時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昂貴的西裝、精良的食物、牆上掛滿古董。但是交易室就是個工廠,一台電腦、一台電話和一台提供金融數據的彭博終端,這就是你所有的東西。倫敦的投資銀行竭盡所能的服務好你,以保證你儘可能高效地、專注地賺錢。在我們工作的大廈裡面,有牙醫、醫生、乾洗店、旅行社、餐館、健身館,甚至你可以花幾英鎊叫人過來給你擦皮鞋。」
「我發現,我服務的這家投資銀行經常為一個崗位僱傭兩名員工,最終看哪個能生存下來,這很糟糕!更糟的是,當我剛開始工作,那個僱傭我的經理就跳槽去了另一家投資銀行。在這家公司,我完全靠我自己的能力生存。這家投資銀行曾承諾讓我單獨負責一個客戶部門,但是當我坐在我辦公桌前的第一天,我發現實際上還有其他好幾個人也在負責這些客戶,基本上在這個部門我不能給任何客戶打電話。投資銀行按照產品和國家將世界劃分成不同的部門。」
「當我前行時,我總是至少會踩到一個人的腳趾。一隻800磅的大猩猩會坐在哪裡?答案是:坐在它想坐的地方。這一故事很好地總結了投資銀行的生活。每個新來者都是那隻800磅重的大猩猩的對手,你必須打出一片天。沒有人有時間關心你,沒有人在乎你是誰。你進來是佔用了公司預算的,你必須為他們賺回這些錢,否則就滾蛋。」
「我深吸一口氣:好吧,這將比我想像的艱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識到,在一家投資銀行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劃定並宣稱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堅決捍衛它——你能從銀行獲得授權向你的客戶銷售哪些產品,可以向哪些地區銷售。」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