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缺很大! 原物料、零組件都缺貨,牽動價格飆漲!

2010-5-3  商業周刊





「大家都在搶……,」李太太瞄了 瞄牆上的時鐘,拎起兩袋的舊報紙就往樓下衝。

農曆年之後,也不知什麼原因,越來越多「專職」資源回收的歐吉桑及歐巴桑,在回收車還沒到之 前,就開始「攔截」大家手上的回收品。「廢紙」是其中最「熱門」的回收品,李太太一向把舊報紙放在一位古意阿伯的「據點」附近,不過阿伯矮胖身軀動作較 慢,一不小心就會被其他人捷足先登;這次她特地提早十分鐘下樓,希望能排除諸多「干擾」,將蒐集一個多星期的報紙,直接塞給總是早到的阿伯。

什 麼都缺!基礎原物料出現缺口,價格上竄

舊報紙搶手,而大家搶的不僅僅是廢紙,而是廢紙背後可以換取半條土司的價值。

自從去 年中開始,國際紙漿市場就出現供貨吃緊的情況,缺貨的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紙漿供貨吃緊,效應擴散到回收紙市場。台灣的回收舊報紙的價格,從每公斤一塊 半,漲到現在的五元,兩大袋滿滿的舊報紙,秤來少說也有四、五公斤,以一公斤現價五元計算,大概可以換得二十至二十五元,至少可以到夜市買到半條土司。一 年前連半個麵包都買不到的廢紙,現在足可換到飽足一餐的土司,怪不得舊報紙又開始搶手。

農曆年過後,小從奶粉、中藥、衛生紙、黃豆,大到 基礎原物料的鐵砂、銅、白銀,都突然爆出供不應求的消息,價格隨即上竄,連帶的讓使用這些上游原料的商品,包括:鋼胚、玻纖布、銅箔基板,缺貨狀況更嚴 重。

資本市場也逐漸感受到缺貨的效應,在金融風暴中被一度打入「冷衙門」的上游基礎電子零組件,因為「缺貨概念」也開始出現轉機,反映在 股價上尤其明顯,生產電阻、電容等被動元件類股、印刷電路板類股、驅動晶片中上游族群、DRAM個股,股價都呈現明顯的反彈,成為盤面重要的關注的重點。

四月中下旬開始密集舉行的電子業法說會,缺貨聲音更是不斷。

首先登場的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表示,被動元件供不 應求的缺口約三成到四成,但預估到第三季將更嚴重,甚至不排除缺貨延續到第四季的可能;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廠南科及華亞科也一致同意,第二季 將淡季不淡,供給將吃緊;IC通路商文瞱總經理鄭文宗,預期一些基礎的IC產品,將一直缺貨到年底;接著上場的IC設計公司智原,其策略長王國庸表示,上 游晶圓廠產能受限,儘管訂單不缺,但第二季營收只能小幅成長約五%左右。「缺最大」的LED晶粒,台灣龍頭廠晶電副總經理張世賢四月下旬時對媒體表示,全 世界都在缺LED晶粒,從高階晶粒蔓延到小尺寸晶粒,對於客戶的需求,晶電只能滿足五成到六成。

淡季不見了!首季景氣回溫,客戶迅速拉貨

缺貨不是新聞,但今年在傳統淡季出現集體的缺貨現象,就極不尋常。從以往台灣產業的景氣循環規律來看,「五(月)窮六(月)絕」是常態, 但今年「缺貨」的分貝,卻在時序要走向傳統淡季時,越來越大。甚至「淡季不見了!」成為不少行業的普遍現象。

「今年真的很不一樣!」全球 第一大驅動IC晶片設計公司聯詠科技副總經理暨發言人陳健興,以他觀察景氣多年的經驗表示,景氣大概在去年第一季末落底之後,客戶開始在第二季及第三季加 速拉貨,但從第四季開始,終端需求減少、供過於求的市場噪音就開始逐漸增多,「讓大家非常緊張,開始急降存貨。」但今年第一季市場沒有比大家想像得差, 「客戶又開始加速拉貨,供需又開始緊張起來!」加上下游IC封測產能廠,在金融海嘯的教訓之後,擴充也很保守,今年淡季才會像旺季一樣熱鬧!

幾 乎所有缺貨狀況的成因,都可以用三個面向來觀察;供給不足、需求過高,或供應鏈出現干擾。今年這三個現象,似乎同時在傳統「淡季」發生。

金 融海嘯的「大破壞」讓各產業產能急縮,供給急速衰退;想不到,新興國家在金融大災難後,展開景氣「大復甦」,突然擴增的需求,不少廠商措手不及,產能根本 開不出來;加上,近半年來,火山爆發、地震、雪災、旱災、罷工事件不斷,天災人禍帶來供應鏈「重大干擾」,讓供給更為吃緊。換句話說,在「大破壞」、「大 復甦」及天災人禍的「大干擾」的因素相互交錯影響下,淡季缺貨狀況更形嚴重。一種產業循環的「新常態」(new normal)似乎逐漸在形成中,連帶的,投資思維也必須隨之轉換。

現象一:供需狀況吃緊 新興國家大復甦,需求又急又兇

廢 報紙的故事是「新常態」下,供需失衡的典型範例。

全球的紙漿最重要來源一是在北美,一是南美,二○○八年下半年金融海嘯爆發,需求急凍, 根據巴西Itau證券分析師Marcos Assumpção的研究,紙漿從頂峰每噸近八百美元的價格直降,到去年三月甚至來到了每 噸四百美元的價位,突如其來的跌價,讓重要產地的加拿大及南非兩個重要漿廠倒閉,更糟的是,全球最大工紙廠Smurfit-Stone也瀕臨破產,連中國 最大造紙廠玖龍紙業也差一點倒閉。

想不到,情況在去年第一季末及第二季初出現轉機,新興國家需求開始突然湧現,在紙漿供應缺乏的狀況下, 上下游廠商只好拿出庫存應急,本來就不多的庫存水位急降,至今年二月只剩下二十八天,比歷史平均水位三十三天,低了不少。

供需狀況已經吃 緊,想不到重要海域波羅的海結冰、芬蘭碼頭工人罷工,加上今年二月紙漿生產國智利地震,智利第二大漿廠Arauco及另一個紙漿廠CMPC受損停工,必須 停工約一至兩個月,讓紙漿價格進一步推升,逼近近期新高。

千里外的「蝴蝶效應」也傳導到了台灣,連帶讓台灣二手紙市場也活絡起來。台灣省 廢棄物資源回收推廣協會顧問陳世軒就說,「現在資源回收場,已經差不多要回到(金融)海嘯前的熱鬧啦!」他說,舊報紙回收價格本來在去年初跌到了每公斤一 至一‧五元左右,北台灣一家大型資源回收場甚至不堪虧損倒閉,想不到市場突然從第二季開始動了起來,到去年中,供應已經很緊張,「以往到第三季才開始囤 貨,但去年第二季就緊張啦!」舊報紙價格就一路漲到每公斤五元,在金融海嘯之後失蹤的歐吉桑及歐巴桑,又開始現身回收場。

資本市場盤面上 已經冷了一段時間的造紙類股,開始一飛沖天,造紙類指數從二○○九年三月初的八十三點左右,一路直沖,到今年四月底,已經站上兩百點,一四○%的上升,比 受惠於兩岸金融MOU的金融類股九成漲幅,還多出不少。

對於新興市場這波又急又兇的需求,國際貨幣基金(IMF)在四月最新公布的報告 中,以「非等速復甦」(multi-speed recovery)稱之。IMF指出,全世界各國景氣復甦的力道,呈現快慢差異極大的新形態,新興國家快速翻身,但已開發國家回升速度卻相當緩慢。

就 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觀察,去年全球幾乎所有的經濟成長,都來自於開發中國家,而今年,美國以外的開發國家(以歐洲國家為主)對全球經濟成長,甚至將呈現負數,換 句話說,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責大任,幾乎完全落到開發中的新興國家的肩上。金磚四國崛起已經不是新聞,但真正擔綱主角,今年才是第一次。

「大 缺貨」現象,代表這批新勢力,正在改變全球經濟版圖的節奏及週期。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四月十七日,以十六頁的篇幅,用「世界翻轉 了」(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為標題,描述這波新興國家的經濟真勢力,他們引述JP Morgan的研究結果指出,新興國家消費金額占全球比率,在三年前第一次超過了美國。世界經濟的版圖出現了人類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剪刀開口」,這個 剪刀開口,改變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慣性。

「以往,第四季耶誕節是電子產業一年最重要的旺季!」但中國經濟勢力崛起之後,「現在,一年又增加 了三個旺季,五一、十一及農曆春節!」Digitimes面板分析師陳彌彰這麼說,以往雖然也有淡季不淡的狀況,但情況不像這次這麼突然,影響範圍如此全 面,歷經這波的「大缺貨」震撼,「全球產業對於淡旺季,恐怕在今年之後,真的得重新定義了!」

現象二:供應鏈受干擾 新產品訂單滿載,產能分配不及

「典範轉移」不只發生在區域經濟實力上,也發生在科技產品上。一些科技新應用、新產品,快速被市場認同,也 是引發「大缺貨」的重要因素。今年「缺最大」的LED晶粒,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現在,客戶的電話會直接打到我這裡來,我真的都不敢 接。」一位LED磊晶廠的總經理說,過去所有訂單的處理,都由業務部門搞定;現在不是,客戶為了搶貨,電話一撥,就是要董事長或總經理出面擺平,「不是我 今天努力,明天產能就能增加,客戶很著急,但我們幫不上忙,也是很無奈。」這位總經理說。

廣鎵光電董事長陳進財對這「甜蜜的負擔」也頗感 慨指出,因為缺貨,現在常常可以看到客戶的採購人員,直接跑到廣鎵的工廠來「盯貨」,每天排了滿滿的會議行程,忙的全是該如何分配產能、如何協調客戶的需 求,「因為誰都得罪不起客戶啊。」

兆豐國際投顧研究員卓志運,在最近發表的報告中也直指:「LED背光源應用大幅提升,上游磊晶廠大爆 發!」他指出,韓國三星(Samsung)推出LED電視之後,深受歡迎,預估十年後,LED電視出貨量將呈現接近九○○%的成長,LED電腦螢幕更將增 加二十四倍。

友達轉投資隆達董事長陳炫彬看法也相近,他在四月二十日的法說會上表示,三星在去年點燃了第一支引信,LED晶粒的需求量瞬 間暴增,加上全球最大的兩間藍寶石基板廠:美國的Rubicon及俄羅斯Monocrystal,從○八年開始,由於金融海嘯爆發,便減緩擴廠腳步;沒想 到,LED電視的風潮在風暴暫歇之後立刻引爆,才導致缺貨情形如此嚴重。

「現在廠內長晶爐全開,二十四小時不停機……,即使這樣夜以繼 日,還是滿足不了接到手軟的訂單!」台灣藍寶石基板晶棒廠鑫晶鑽董事長郭莉莉說。為了提高鑫晶鑽的良率,轉投資鑫晶鑽的奇美電,更派出一位副總進駐,由此 也可一探泛鴻海集團對LED上游原料的重視程度。

有商機也有挑戰!後續觀察通膨壓力與供應鏈調整

大缺貨雖然帶來商機,但 挑戰也不少。

前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在國際貨幣基金發表「非等速復甦」的報告之後,就發表不同意見,並提出警告:這波復甦 是政府砸錢出來的結果,不少國家已經出現財政窘迫的狀況,就算國家財政應付得了,還得擔心原物料價格上升,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瑞典HQ Bank原物料研究員Alexander Vilval在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也指出,原物料缺貨造成的價格上漲,「很可能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特別是那些新興國家!」

施羅德 投信投資長陳朝燈也認為,通膨必須關注。他指出,巴西最新鐵礦砂合約價已上漲九成,銅價也將隨景氣回溫升高,全球基礎大建設已全面啟動,新興國家和美國二 ○三○年以前投入鐵公路、儲油管、機場和電廠等重大基礎建設支出,總計逾三十二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兆元)。加上,中國工資普遍上漲,恐輸出通膨到全世 界,為長期通膨居高不下的隱憂。

就算復甦能持續,產業供應鏈是否能很快調整也是後續觀察焦點。

科技市場研究機構VSLI Research執行長Dan Hutcheson就表示,根據他們觀察,電子終端系統市場成長率只有約一○%至一二%左右,但近來上游IC市場成長率卻是兩倍,顯然,IC市場似乎已經 有點出現過熱現象。陳健興也強調,現在對於終端消費市場真的很難準確評估,沒有人能看得清楚現在的狀況,弄得大家緊張兮兮的。「唯一確定的是,在可見的未 來,波動一定越來越大!」為了迎接這個轉變,現在對效率及彈性更為要求,「以前我們一個星期看市場狀況一次,後來加快到兩、三天,甚至每天都要看通路狀 況!」這對企業經營及供應鏈管理,當然都是全新的挑戰。

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歷史雖不會重來,但相似的情節有時會一再上演!」(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at best it sometimes rhymes.)這次缺貨風暴,當然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其破壞力可能也不像二○○八年上半年兇猛,但在全球產業變化、經濟實力乃至於投資理財路上的轉 變,其意義,恐怕較兩年前來得更為深遠!

延伸閱讀:原物料、零組件都缺貨,牽動價格飆漲!黃金 漲7.5% 受波及產業:珠寶、電子科技業、牙科、金幣 受影響消費品:手機、首飾、個人電腦

DRAM 漲24.3% 受波及產業:電腦業 受影響消費品: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

銅 漲16.6% 受波及產業:電工、建築業 受影響消費品:電線、網路線、冰箱、銅製水管、水龍頭

被動元件 漲10%-20% 受波及產業:電腦、消費電子與網通業 受影響消費品: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

顯示用驅動IC 漲8%-10% 受波及產業:面板業 受影響消費品:手機、筆記型電腦

鐵礦砂 漲106.5% 受波及產業:鋼鐵、汽車、房地產 受影響消費品:汽車、 房屋

紙漿 漲19.1% 受波及產業:家庭用紙、文化用紙 受影響消費品:衛生紙、書籍、雜誌

白金 漲27.5% 受波及產業:汽車、化工、電子、裝飾等產業 受影響消費品:首飾、汽車觸媒轉化器

電容式觸控面板 自今年初開始缺貨 受波及產業:智慧型手機及行動上網裝置等產業 受影響消費品:智慧型手機、iPad

LED晶粒 去年下半年跌幅逐季縮小 受波及產業:手機、液晶面板、商用與工業照明等 受影響消費品:LED背光液晶電視、手機、可攜式導航設備、數位相機

註1:漲幅為 半年以來現貨價格漲幅。 註2:鐵礦砂漲幅係指金屬導報MBIO指數漲幅,紙漿為北方漂白長纖紙漿美國現貨價格漲幅,DRAM指DDR3 1GB 128Mx8 1333MHz ,統計至4月23日12時。 註3:被動元件漲幅為2010年第2季預估值。 資料來源:鉅亨網、寶來曼氏期貨、金屬導報、集邦科技、電子時報、各媒體和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

國光石化大馬復活 牽動六國競賽

2012-5-28  TCW




國光石化重新啟動了,宣布的不是台灣的總統馬英九,卻是馬來西亞的首相納吉(Najib Razak),也一舉讓新加坡成為全球石化業最密集的地區,更讓馬英九信箱塞滿了來自馬來西亞的抗議信件,國光石化團隊解散一年多,再登場就充滿著戲劇性與張力。

國光石化驚奇復活的背後,是一場國際石化產業大競賽,還牽連到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日本與韓國。

緊鄰新加坡:產龍蝦漁村,改建煉油廠

五月十三日,納吉親自宣布國光石化在馬來西亞參與總投資計畫高達一千二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六千億元),由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簡稱馬石油)主導的煉油廠及石油化學綜合計畫,其中國光石化將投資一百到一百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之間。

地主國的首相親自宣布歡迎,代表著在台灣彰化白海豚故鄉受挫的國光石化,這一回真的有機會在馬來西亞一個靠海盛產龍蝦的漁村重新再起。

這個漁村叫邊佳蘭,人口才一萬多人,坐落在馬來西亞東南端,距離首都吉隆坡超過四百公里,距離最近的一個大城市柔佛州新山約一百二十五公里,但和新加坡只有一水之隔,從新加坡樟宜到邊佳蘭,只須搭四十五分鐘的渡輪,雙方隔海相望。

從地理位置看,邊佳蘭位於新加坡的東邊,新加坡石化重鎮裕廊島則位於新加坡島的西南邊,一東一西剛好夾著了整個新加坡島,雙方相隔五十公里,中間正好就是新加坡的黃金地帶,是人口最多、工商業最發達與繁榮的地方。

邊佳蘭與裕廊島距離有多近,以台灣為例子,五十公里相當於從雲林麥寮六輕到彰化鹿港,跟六輕落腳雲林、國光石化落腳彰化是一樣的概念與距離。

不同的是,這裡的規模遠遠勝過台塑六輕加國光石化,國光石化前董事長的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馬來西亞的計畫非常大,再加上新加坡的裕廊島,未來十年,這個地區與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石化業的兩大生產重鎮。

中國大陸石化廠很分散,散在中國的各省各市,但邊佳蘭與裕廊島則一口氣讓新加坡成為全世界石化產業最密集的國家或城市,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地方,在人口如此稠密的地方,同時擁有這麼多又這麼大的石化廠。

投資成本低:自產石油,比星國有優勢

《星洲日報》柔佛區採訪主任賀婉蜜指出,眼看新加坡發展石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地人對於發展石化業的政策,抱著相當矛盾的心情,既是期待經濟成長,又憂心政府管理及監督不當,造成環境污染問題。

原來,馬來西亞政府預計在十年後趕上新加坡,成為世界級的石化工業重鎮,在邊佳蘭推動煉油廠及石油化學綜合發展計畫,將集中發展石油、天然氣及能源方面的中游與下游產業,預料未來每年可以貢獻馬幣近兩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九百億元)的收益,並在二○二○年創造超過一萬個工作機會。

這項煉油廠及石化綜合計畫,占地一萬四千英畝(相當於五千六百六十五公頃),馬石油的計畫占六千英畝,其餘八千英畝做為招商用途,預料可再容納另四家投資者。

陳寶郎說,馬來西亞比新加坡更具有優勢,自產石油與天然氣,不像新加坡裕廊島全靠進口,也不需要填海造陸,而且在工業港可以跟馬石油共用,投資成本比台灣低。

十五年內,邊佳蘭將興建至少四至五個煉油廠及其下游石化廠,以比新加坡裕廊島更低的成本煉油、生產石化原料,原來國光石化只是邊佳蘭外商招商計畫的四分之一。

只是,在馬來西亞首相向台灣國光石化招手之後,抗議的聲浪馬上就來了,五月十四日,馬來西亞在台灣僑生就在臉書發起「到台灣總統府民意信箱表達馬來西亞人不希望國光石化進駐的意願」,當天就有逾百名馬來西亞公民寫信給總統馬英九,迄今,請願活動獲得超過兩千人的響應,總統府塞滿了來自馬來西亞的抗議信件。

居民不同調:有抗議滅村,也有喊支持

此外,一些馬來西亞民眾也在臉書上成立「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移往大馬」粉絲專頁,當地居民則持續舉行抗爭活動,包括五月二十六日在邊佳蘭舉行「反滅村大集會」行動。

但再仔細看,馬來西亞的抗議活動並不是那麼團結,馬來西亞邊佳蘭區國會議員拿督斯里阿查麗娜,就帶領約兩百名原住民前往邊佳蘭,聲稱當地居民很支持石化業發展計畫,她認為示威者都是新加坡人,而非當地居民。星馬互相比較的心態顯露無遺。

國光石化的股東則認為,國光石化只是其中一個投資者,國光不去,中國、日本、韓國的石化業者也會去,甚至連新加坡的業者也可能會去,關鍵是馬來西亞看到新加坡裕廊島的成功經驗之後,認定非發展石化業不可、非成為世界生產重鎮不可。

因此,一場由新加坡裕廊島帶動的亞太石化業大擴產的競賽開始了,讓國光石化得到了重生外移的機會,但在這種輸人不輸陣的大投資、大擴建背後,台灣更應該思考的是中油五輕與大社石化園區遷廠之後,整個石化產業與國家產業供應鏈的長遠規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30

荷蘭一家設備商 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 英特爾、台積電都不敢小看的公司

2012-7-30  TWN




是誰的地位如此之重要,技術如此前驅,所冒的風險之大,甚至連產業龍頭英特爾都無法獨力承擔,還可能讓三個半導體的最大死對頭湊起來聯手合作?它是艾司摩爾(ASML),這個你可能不熟悉的名字,握著全球半導體進入下一個世代的鑰匙……。

撰文‧楊卓翰

上周五台積電的法說會上,只見滿頭銀髮的張忠謀在台上漫步。面對外資法人的問題,他想表現得輕鬆,然而他嘴裡說出來的話,卻格外謹慎。外資不斷追問的事情,就是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的投資案。

七月上旬,艾司摩爾執行長艾瑞克.莫里斯(Eric Meurice)宣布,邀請英特爾、台積電和三星這三家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共同投資研發新技術。而且,產業龍頭英特爾已經開出四十一億美元(約一千二百億台幣)的投資承諾。消息一出,市場開始擔心台積電會被迫跟進,否則將被邊緣化。這讓張忠謀在法說會上澄清「我們很積極地評估」、「台積電不會被迫投資」。

一年只賣三百台

獨占全球高級機台

這家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公司,究竟有什麼本事,敢同時邀請三個最大的競爭對手聯合投資,還讓張忠謀如此小心謹慎?

總部在荷蘭小鎮維荷芬(Veldhoven)的艾司摩爾,在年報上非常謙虛地介紹自己:「我們是全世界領先的微影設備商(Lithography Equipment)。」實際上,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製造商,全部都是它的客戶,市占率達三分之二。換言之,艾司摩爾的技術到哪裡,全球半導體的製程就在哪裡。

微影設備,就是用極微弱的光,將電路藍圖縮小印在晶圓上,是IC製程中最關鍵的角色。台積電想印出更小、更精確的電路,想做出更大的矽晶片以提升產能,端看微影機能將電路圖縮到多小、拍照面積多大。而艾司摩爾的產品保證每一項都是極限。

過去台積電曾經成功開發出「浸潤式曝光」,可以應用在二八奈米製程,要實現產能,還是得靠艾司摩爾生產的微影機。艾司摩爾的一台二八奈米微影機從八千萬美元(約二十四億台幣)起跳,包含其他機種,一年平均只生產三百台。聽起來不多,但它去年的營收高達五十六億歐元(約二千億台幣),而且現在下訂單,二年後才能交貨,可見得全球廠商「搶機台」的情況。

掌握EUV技術

一口氣跨三個世代

隨著行動裝置時代演進,要印出更小的電路圖,浸潤式曝光逐漸步入極限。艾司摩爾開發的其中一個次世代方案,就是真空的EUV(超紫外光)技術。這種技術最高可以將線路精準度提升到七奈米,只比一個分子稍微大一點。要達成這種水準,艾司摩爾台灣區總經理劉興凱解釋,祕訣只有「專注和砸錢」。

艾司摩爾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研究這種遊走在物理邊緣的超紫外光技術,如今已經邁入第二階段的應用。「好幾年的研發,只擠出一點點光!」劉興凱說。但這一點點光所印出的微影,足以改變全世界的半導體產業,目前只有超紫外光最有希望同時達成次世代的精準和效率。

不只如此,艾司摩爾也正在擴大顯影晶圓的面積到十八吋,讓產能提升二.二五倍。更高的精確度、以倍數成長的產能,「我們基本上就是在加速摩爾定律。」劉興凱說,也就是每隔一年半,晶片的產出量增加一倍的定律。

「但摩爾定律不會自然達成,那背後都是一年好幾個B(十億元)的研發。而且EUV不只是下一個世代的技術,我們可以從現在的二八奈米一口氣跳到十奈米,跳了三個世代。」而這正是吸引英特爾、三星及台積電的超級技術。雖然EUV最快在一八年才能量產,但沒有一家廠商願意輕易錯過研發的機會;那個機會,就在艾司摩爾手上。

不過,如此重要的公司,在台灣卻不太有名。連清大榮譽客座教授李家同都曾投書感嘆台灣年輕人「只知道蘋果,不知道艾司摩爾」。艾司摩爾亞太區公關艾蜜莉(Emily Leung)就說,公司在台灣沒沒無聞,甚至讓召募人員變得困難:「畢業生都只想進TSMC(台積電),對ASML卻興趣缺缺。」殊不知,其實艾司摩爾的全球訓練中心就在台北林口,包括各國的作業員在操作微影機之前,都得先到台灣來受二個月至二周的訓練。

「這不能怪大家。」劉興凱說:「艾司摩爾不是終端消費品,所以跟一般人接觸不多,所以好像很低調。外界自然也對我們有些…(嗯)…誤解。」他所說的,正是市場擔憂台積電若不參與投資,可能會在製程失去先機,甚至被排擠的傳聞。

「這絕對是錯的。」劉興凱澄清,台積電一直都是重要的客戶,不會因為不參與投資而影響台積電產品的時程。「供應商和廠商的合作每天都在發生,例如我們自己的產品也和蔡司等供應商投資研發。台積電是不可能被邊緣化的。」無論如何,艾司摩爾都是這樁投資案的最大贏家。野村證券分析師Richard Windsor認為,英特爾的注資已經到手,未來艾司摩爾在高階設備上的獨占優勢已然確立。這一場投資案,不論是艾司摩爾或是英特爾等公司,決戰的都是未來。特別是當未來的窄門只有七奈米之寬時,張忠謀的盤算,得打個更精。

艾司摩爾(ASML)

執行長:艾瑞克.莫里斯(Eric Meurice)

總部所在地:荷蘭

全球員工人數:近一萬名

產品:半導體微顯影設備

近三年營收、獲利:(單位:歐元)

營收獲利

201156億14億201045億10億200915億-1.5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38

他0.001公分的手感 牽動台灣千億產值

2013-02-25  TCW
 
 

 

想像一下,在堅固的機械軌道上,隨心所欲用手工具雕塑出0.01到0.001公分,且一萬次都能分毫不差,正確拿捏出比頭髮還細的精準度,是鏟花職人張振財贏在千分之一的基本功。

「鏟花」(Scraping),是一門從兩百年前工業革命流傳下來,機器無法取代的金屬加工手藝,世上第一台機器就是由此技術生產出來。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形容,鏟花就是「機械雕塑師」,主要原理是用手工一刀刀去除影響機械精度的物質,藉此矯正機械加工的誤差,影響產值上千億元工具機產業競爭力。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詹炳熾補充,鏟花是把機械兩個移動貼合面鏟直、鏟平、鏟均勻,軌道滑動時鏟花構成的點線面幫助機械精準移動,也讓潤滑油發揮中介功能,避免提早磨耗,降低機械壽命,「就像高度一樣的十個人撐著門板可平均分攤重量,如果有人蹲下去沒承受力量,其他人因重量集中比較快累……,」他認為機械好壞關鍵在可靠度,可靠度關鍵在精度,精度關鍵就在鏟花。

嫌貴你可以找別人,別人修不好回頭找我,價錢再加一倍

「他是我見過最厲害的鏟花師傅,」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欽點,讓張振財成了至今唯一一位摘下機器公會機械達人稱號的鏟花師,他曾接下中鋼一台德國進口、售價上億元大型磨床維修工作,二十天進帳百萬元,現階段年收入破八百萬元、淨賺四百萬元,是含金量最高的鏟花職人。

「嫌貴你可以找別人,別人修不好回頭找我,價錢再加一倍!」張振財語氣中的自傲,來自他的獨門技藝。但沒想到,三十年前他竟是鏟花的門外漢,連機器長什麼樣子都沒看過。

一九八○年代,學美工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設計公司,林森北路上的酒店,十家中有八家他都裝潢過,退伍後回台中開咖啡店,因出入分子較複雜,婚後動了轉行念頭。一次,跟長他八歲的大哥看工廠,才第一次接觸鏟花,越觀察越有興趣,「一看就知道鏟花就是點線面的學問,原理我早就會了,只差不會用鏟花刀,」張振財心想,小學畢業的大哥都會,自己一定也可以,於是離開月賺十萬元的咖啡店生意,第一年改拿十分之一薪水當學徒,他拿起鏟花刀從頭學起,一鏟就是三十年。

但第一關等著他的,就是手工鏟花刀的難度。鏟花刀不比一般刀面銳利,光靠蠻力硬碰硬沒有用,就算一個九十公斤硬漢用盡全身力氣,只要不得要領,機器表面仍是文風不動;唯有先學會正確施力重心、姿勢與雙手雙腳配合等竅門,才鏟得下去。

學習過程不用三天,手掌就會因出力反噬,脫皮、起水泡,第一個月雙手又腫又痛,十個學徒至少有九個會放棄。那一次次面對冰冷機器的學習過程,寂寞且無言,至少經過上萬次失敗,張振財才摸索出每一刀都鏟得下去,進而精準控制力道,並鏟在正確的點上,「它要手腳跟腰力一起,一個地方錯就沒辦法鏟下去,一個月內絕對拿不到竅門。」

學鏟花就像練投籃一樣,四肢等身體出力方式各有一定功能與節奏,必須經過無數次練習內化成自發動作,他透過每天成千上萬次重複微調姿勢動作,才掌握到腰力控制長寬、左手下壓力道決定深度,右手則控制鏟花點,以及雙腳重心配合到更順暢的「身體記憶」。

問他當初怎麼突破,他愣了十幾秒後只簡單回答:「看師傅怎麼做,一直練就對了!」直到回程車上他才說出,自己高中就搬到外面住,「爸媽不疼我,我拿不到錢,再苦都不敢叫,都想靠自己。」

大哥領他入門,沒退路的他只能靠自己下苦功學,克服鏟花不論點線面都要符合機械精密度要求,如此透過軌道上下接合滑動產出的零組件,精密度才能跟著達標。

我光做三年,就比其他人做三十年還多!

例如,軌道最高和最低之間的差距可能是極細微的0.001公分,也可能是0.1公分,「它是不平東西給你做,如果你都出同樣力道,根本不會平,所以你下去每一刀力量都要不一樣,」張振財解釋,鏟花不像一般藝術品雕塑,只要一個地方不準,就會影響其他地方的精密度。

再加上不只一個平面,而有四個甚至更多都要同時鏟精準,多一個面難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鏟花只能挖掉、不能補,一旦鏟錯地方要從頭再來一次,其他等於都白做,它難就難在這邊。」他透露。

只有精準度還不夠,速度又是另一關。

「我光做三年,就比其他人做三十年還多,」早期在台灣最大磨床廠福裕當學徒,一個月生產三百、五百台機台,超過一般機械廠一年的量,成了張振財要證明自己的最佳練功房,超過一千個日子的苦練,讓他的手藝是別人的三倍快。「我練到手的動作可以配合眼睛,眼睛速度看多快,我就有辦法鏟多快,」以接案為主的鏟花工作來說,速度越快,等於累積財富的速度也越快,也讓他再放大自己的價值。

要做手工業,技術就是要練第一,因為你做第二,永遠做不贏人家!

「要做手工業,你技術就是要練第一,沒有第二的問題,因為你做第二,永遠做不贏人家!」逼自己一定要練出速度,全心投入工作的他,只想著一直重複同樣動作以求精進,「進去學時我就有那個覺悟,我知道這是靠你手的動作去拿鏟花刀,你如果鏟不夠快,技術再好都做不贏人家,就要靠你意志力下去練那個刀。」

他發現只要應用腰部瞬間爆發力就能增加速度,逼自己練出全靠腰力,上半身維持不動的姿勢,速度之快,夏天鏟不到半小時就滿身大汗,冬天鏟花刀一鏟,熱度竟讓機器接觸點冒出氤氳白煙,「你們用眼睛看我做工作,跟不上我的眼睛,你不知道我在鏟什麼,可是我已經鏟好了。」

為了增加速度,透過一次次的重複動作,找出每次鏟花刀施力後拿起再鏟的間隔不到一秒,離機械接觸面的高度更不超過0.1公分,他甚至學會讓鏟花刀成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練出每次動作不去思考的習慣,「我眼睛看到的點手跟腰自然反應,這個是多高了五條(0.005公分),我會鏟五條的力量下去,這邊是高一條(0.001公分),我會鏟一條的力量,」張振財說,如果要思考如何施力,絕對做不快。

鏟花技藝鑽研到深,不服輸的他又開始研究其他影響機械精度的答案。

「只要遇到機器有問題無法解決,我就不做下一台。」張振財不諱言,當機台生產出的零件不準,就會被質疑鏟花不準,不像其他師傅都是照做、得過且過,不主動思考問題背後原因與解方,他則會從材質、硬度、軌道等機械設計與熱量溫度之間的變化等機械原理,一一檢視,找出問題與最有效解決方案,「沒找到真正原因,下面怎麼做?(技藝)停在那無法前進。」

「機台不動,大家鏟都會準,其實溫度是對機台最大傷殺力,」他強調,鏟花之所以能以手工贏過機器精密度,關鍵就在沒有熱變形問題,知道原理後就能對症下藥,修好機器。

敢拚就有路,張振財靠自己不斷下苦功,這才贏來了鏟花職人的真功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52

勁敵攜手合併 挑戰全球兩大龍頭 新聯發科牽動IC設計產業版圖

2013-09-09  TWM
 
 

 

一波三折、延宕逾一年的聯發科與開曼晨星合併案,終於在八月二十七日解套。中國商務部決定有條件地同意這兩家IC設計公司的合併案。合併案在取得中國商務部准許後,兩家公司決定將合併基準日延到二○一四年二月一日。

若以去年全年營收來看,聯發科與晨星為國內IC設計業者的前兩強,合併之後,新聯發科營收規模可望逼近台灣去年三至十名等八家IC設計公司的總和,並躋身全球第三大無晶圓半導體廠(fabless),僅次於高通(Qualcomm)及博通(Broadcom)。

一樁合併案,成就一家IC設計業的新巨獸,勢必將對台灣、甚至全球整體的IC設計產業版圖,帶來連動影響。而一連串影響的起點,首先在於這個問題:人怎麼用?

六千研發大軍

左抗高通 右擋大陸同業聯發科手機晶片研發人員約三、四千人,晨星相關的研發人員也有一、二千人,在合併後,新聯發科在手機晶片相關的研發人員數目,將達到六千人左右。這批研發生力軍,在聯發科的戰略地圖上會擺在什麼位置,已經引起不少國內業者的高度關注。

簡單地說,人力大增的另一面是人力成本大增,聯發科必須善用這群生力軍創造更高的營運成長動力,而創造成長動力的方向有兩個,其一是集中火力繼續強打通訊晶片,「其二,也是我最擔心的,聯發科會不會開闢新戰場,切入新的產品線?」某外資研究員表示,如果聯發科搶進類比IC等新市場,那麼,雖然聯發科可望持續成長,但國內其他IC設計業者的版圖空間必將受到一定衝擊。

當然,聯發科也可能不走另闢戰場的路線,而是會利用新增的人力資源,與死對頭高通進行更加白熱化的正面對決。

首先,聯發科併入晨星之後,雖然研發人員高達六千人左右,乍聽之下規模可觀,但若與高通的二萬五千人研發大軍規模相比,仍只能用「小巫見大巫」來形容。事實上,聯發科內部人員也曾透露,「研發人力根本還不夠用。」其次,聯發科若能集中火力,的確有機會在4G晶片時代,一舉大幅拉近與高通之間的競爭差距。

顧能(Gartner)研發副總洪岑維表示,以目前全球4G晶片市場的發展來說,高通幾乎是領先各家業者長達一年的時間,但中國市場的後續發展卻有可能改變整個戰局。隨著中國移動在4G╱LTE電信設備布局動作頻頻,聯發科也已釋出四核心與八核心等積極布局策略,若能成功卡位中國4G市場,高通將不再獨大,聯發科可望搶下市場第二大,甚至有機會坐二望一。

中國市場固然可能是聯發科營運大躍進的跳板,但中國本土晶片業者的崛起,也是聯發科的潛在威脅。洪維岑認為,陸廠在無線通訊晶片市場並不會對聯發科帶來威脅,即使是展訊,或者是海爾旗下的海思,短期內也難以迎頭趕上。

電視晶片三年限制條款

台灣廠商先行受惠搶攻山頭整體而言,這樁合併案最有利的發展,是讓聯發科在國際擂台上,取得直接挑戰全球龍頭廠高通的機會。但聯發科所做出的犧牲,則是中國商務部同意合併案的附帶條件,晨星的電視晶片等非手機晶片業務,三年內仍須與聯發科維持獨立競爭現狀。這就表示,聯發科在三年之內,難以將晶片解決方案應用在智慧電視、機上盒等其他平台或系統之上。

其實,要說這樁合併案對國內IC設計產業的影響,那麼,比起聯發科可能的攻城掠地動作,這則附帶條款所帶來的效應,其實更加迅速而立即。

為什麼會有三年的限制條件?因為在中國液晶電視晶片市場,晨星、聯發科市占率合計為八成。在擔心中國電視晶片被壟斷下,無疑地,中國商務部希望培植大陸電視晶片公司。

不過,中國商務部的如意算盤還沒打完,已經有台灣廠商先行受惠。由於中國大陸電視客戶對於聯發科與晨星依賴度高,因為擔心在兩家公司合併後,電視晶片來源由二變為一,為了避免供應商集中的風險,已先行分散訂單。

自聯發科、晨星去年六月宣布合併以來,在這期間,聯發科手上的東芝(Toshiba)電視晶片訂單已部分轉單到瑞昱;晨星既有的三星、大陸品牌電視晶片訂單亦有部分轉單至聯詠;甚至由矽統、凌陽合資新成立的傳芯,也分食到部分的索尼、樂金的電視晶片訂單。

在這當中,瑞昱或許是最受關注的受惠者之一。公司不僅在電視晶片著墨多年,並已獲日系客戶訂單,今年下半年更是積極透過整合型電視晶片,搶攻聯發科與晨星等兩家公司在大陸電視廠的山頭,法人皆將電視晶片視為瑞昱下半年業績的觀察重點。

過去競爭激烈的兩強,如今牽手合併,代表著商場沒有永遠的敵人。如何透過合併的效益在市占率大戰上贏得商機,才是經營者的極高智慧。

台灣前十名IC設計公司

營收排行榜

排名公司2012年營收(億新台幣)年增率(%)1聯發科99214 2F-晨星3745

3聯 詠3705

4群 聯3302

5瑞 昱24612 6奇 景21716

7立 錡1103

8瑞 鼎10516 9奕 力10516 10創 意90-1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78

耕地銳減、人力短缺 中國農改牽動敏感神經 糧食問題為何是習近平的頭號任務?

2014-01-27  TWM
 
 

 

習、李團隊執政周年,選擇把焦點投注在農業問題。比起地方債,農業改革關係到二億農村勞動力的去向,以及基本的糧食供應安全。由於牽涉到敏感的土地產權,未來改革難度不小。

撰文‧周岐原

二○一四年,當習、李團隊全面接班一周年之際,習近平最關注的,不是牽動全球金融業敏感神經的地方債,而是中國的農業。

證據一:一四年一月十九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一號文件」,公文名稱是《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國國務院連續十一年,把全年的第一份官方文書,用來宣示農業相關政策。

證據二:一三年十二月,向來為隔年施政定調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在會後提出的六大工作重點裡,「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個字,被列為第一大任務;地方債問題,反而只排在第三位。

外界公認,總規模超過十九兆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九十三兆元)的地方債務,是最可能造成一四年中國經濟動盪的未爆彈。然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眼中,地方債的重要性,竟然不如確保糧食供應來得大。原因何在?

農業三大挑戰是頭號任務

其實從數字觀察,中國並不缺糧食。因為一三年中國糧食產量約六億公噸,以二%成長率創下新高。然而,一三年中國也進口穀物達七千萬公噸。既然連年豐收,為何習近平又把農業當成頭號任務?

「進口糧食主要用在飼養牲畜,這是飲食結構大幅改變帶來的需求;解決中國基本糧食需求,問題其實不大。」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梅建平分析。「轟轟烈烈的工業化浪潮,使中國政府幾乎不可能依靠國內產量,來滿足中國的食品需求。」《華爾街日報》也指出。

「從現在來看,(中國)農產品價格還會持續上漲。」申銀萬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直言:「城鎮化,首先是農村問題。」楊成長分析,中國農業正面臨土地有限、成本激增和效率不足三重考驗,處理這些挑戰的難度,並不亞於地方債問題。

當中國的工業和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地理位置較佳、適合人居的農地,一點一滴受到侵蝕,甚至連帶拉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攀升,也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結果。

歷年來,中國政府都將維持總耕地面積在十八億畝,並將其列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國土資源部的最新普查顯示,耕地面積仍然維持在這條紅線以上;然而警訊也一一浮現。例如中國約有二.五%的耕地,已經受到重金屬等各種汙染,日後恐怕再也無法耕種。

另一方面,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燁,則針對耕地短缺提出警告;他指出:「從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全中國被各種名目占用的耕地,總面積相當於半個海南省!」再者,從事農業的收入比不上工業和服務業,使得農村人力短缺,同樣是棘手問題。以就業人口來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吸納中國三分之一的就業人口;但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中,工業和服務業分別貢獻約四五%,農業僅僅只有九%上下,效率和產值難以提升,造成年輕勞動力普遍不願從事農業的現狀。「青壯年幾乎都走了,村裡只剩老人與兒童留守;面臨農忙的時候,反而還要請人來幫忙。」楊成長說。

農地自由轉讓改革 牽動民意他認為,解決中國農業問題,必須先從制度做起。「農村改革,關鍵在土地流轉、集中化。」他解釋,土地唯有集中經營、形成規模經濟,才能引進機械耕作、降低使用勞力的成本;同時,大型農場化的經營,可以讓農產品統一標準,提高品質之餘,無形中也方便對食品添加物和農藥的管理。

其實,在中國企業家之間,投資發展精緻農業,早已成了「時尚流行」。例如網易創辦人丁磊,默默在浙江安吉養豬三年,豬肉已經進入生產階段;另外,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也投資十億元人民幣,生產桃子和藍莓。

實施土地轉讓,固然是經濟學上的合理選擇,卻也將牽動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因為土地是農民僅有的生活保障,一旦土地出售,政府又不能提供生活保障或就業機會,農民謀生可能就會有問題。歷來的社會紛爭,每每因土地產權而起,因此在土地改革上,中國審慎無比。「所以一方面要(開放土地)集中、流轉,另一方面,要保障最終所有權不變。」早在朱鎔基擔任國務院總理時代,中國政府就對「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等三農問題高度關注,提出一連串政策。未來九年,中國的農業改革如何落實,正考驗習近平、李克強的能耐。

從三組關鍵數字,

看中國農業告急

糧食安全是今年第1重要任務,地方債排行第3中國1/3勞動力從事農業,但產值僅占全國GDP9%中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3

烏克蘭伊拉克沖突牽動神經 對沖基金進入防守模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917

因為害怕部分資產價格虛高,以及烏克蘭和伊拉克地緣沖突風險,一些對沖基金開始削減風險頭寸。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源報道稱,一些焦慮的基金經理削減看高股市的籌碼,加大對債券價格的投註,並為資產組合做了保護性對沖防止風險惡化。

其中“最流行”的交易就是買入避險資產10年期美國國債,並買入美股看空期權。對沖基金還買入了掉期互換(CDS)保護持有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主權債,或者在這些風險地區的銀行股敞口。

美股道指和標普500指數本周連漲三天,標普500指數距離7月底創下的紀錄高位只差毫厘。美國小盤股指數Russell 1000重回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高峰時點位。

曾經從今年股市上漲中獲利的投資者最近開始蒙受損失。比如德國DAX指數在一個月內就下跌了11%,歐洲垃圾債券收益率創下半年來最高,因為市場擔心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制裁,和伊拉克極端武裝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

一些頂級的對沖基金經理已經選擇避險。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2012年回報排名全球前三的知名對沖基金經理Michael Hintze,已經把其在險價值(Var)損失下調了22%。在險價值被銀行和對沖基金用來衡量未來可能發生的虧損。

對沖基金GAM基金經理Anthony Lawler說,股票多空型基金的凈風險倉位比率從50%下調至40-45%。

規模達2.8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業正處於艱難時期。 據追蹤對沖基金回報的Hedge Fund Research的數據,今年前七個月行業平均回報率只有2.5%,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了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75

中韓FTA牽動敏感神經 三大質疑 台灣準備好簽貨貿了嗎?(120-121)

2014-12-01  TWM
 

中韓FTA引起各界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才在九月重啟談判的貨貿自然成為討論重心。不過,我們對貨貿真的了解多少?

經過服貿的風波後,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撰文‧楊卓翰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會在台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台灣一直以來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無論中、韓,都牽動了台灣每一根敏感神經。中韓FTA帶來的零關稅對台灣的衝擊,應該如何化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台灣最好的武器,就是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貨貿不是萬靈丹,不是今天簽了,明天台灣經濟就變好。但是它的確可以讓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上,化被動為主動。」李淳說。

質疑一:簽貨貿圖利大財團?

FTA對於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優惠企業能以零關稅進出口。李淳認為:「關稅不是台灣產業競爭力唯一因素,但是卻有很深的影響。」FTA可以帶給我們最「膚淺」的好處就是這個。

不過也有人認為,台灣對中國,其實已有六九%的產值是零關稅,因此,貨貿對台灣幫助不大。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就說:「台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已經享有許多免稅的出口,而且美國也將會擴大項目,例如中韓FTA裡受到衝擊的偏光板就納入了,在此之下,貨貿真有必要嗎?」「這個數字很正確!」李淳解釋:「但是,近七成零關稅的產值,都集中在不到一○%的電子產品,而且這些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者,得到的優惠遠多於中小企業。」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也指出:「簽貨貿,不是為了大企業,而是為了更多弱勢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很多人認為台灣不需要出口,而簽了貨貿,只是圖利大財團;但是事實剛好相反。」她解釋:「大企業可以全球布局,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手段,FTA是他們很重要的武器。如果繼續擋(貨貿),讓企業成本增加,大企業自然會將產地外移。當大企業都外移,剩下的就是沒有辦法外移的中小企業。那誰來消費?內需產業要賣給誰?」因此,現在經濟部與中國力爭開放的,就是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高關稅產業,也是過去九輪兩岸貨貿談判的決戰點。

質疑二:內需產業首當其衝?

不過,FTA的開放是雙向的,當中國開放市場,台灣也必須開放,台灣產品有辦法與中國的低價產品競爭嗎?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信心十足:「台灣的產品,都是外銷導向,早就在國外和中國競爭幾十年了。如果美國、歐洲這些客戶都選擇台灣產品,讓中國產品進入台灣的戰場,有什麼好擔心的?」外銷型的商品雖然早已在國外競爭,威脅不大,但針對台灣市場內銷的內需型產業,例如成衣、家電,以及最脆弱的農業,就是首當其衝的產業。特別是中國農業不但量大,價格也便宜,開放進口恐怕對台灣的農業有很大的衝擊。因此現在有八三○項禁止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保護台灣農業。

在這場利益交換中,當我們要求中國開放面板、汽車這些他們想發展、不想開放的產業時,這份農產品禁止進口名單,正好也是他們希望台灣開放的部分。該怎麼辦?顧瑩華指出,現在八三○項農產品中,有部分是台灣本身沒有產出的,例如奇異果、櫻桃、香梨、小麥、藍莓等,其實可以考慮讓這些沒有本土貨的產品開放。至於台灣自豪的稻米等敏感農作物,「在中韓FTA裡,韓國也禁止開放,台灣其實不用太過擔心。」質疑三:如何監督不黑箱?

最後,民團也質疑,雖然太陽花學運之後催生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但是行政院版本和民間版本差異甚大,沒有交集。賴中強質疑:「現在的行政院版本,就只是把服貿的作業程序寫成法條。」沒有辦法做到「全民監督」之實。

面對貨貿談判,我們又應該監督什麼呢?當中韓FTA可能比貨貿先簽訂,我們對中國要求的開放項目,自然不能更差。「就高標而論,是要求中國對四大產業開放,至於低標,是我們簽的條件不能比韓國差。」顧瑩華說。

除此之外,貨貿簽訂後,原本ECFA早收清單所規範的「臨時貿易自救措施」將終止適用,如何簽訂補救措施,讓廠商權益不受損?這是全民必須持續監督的部分。

此外,顧瑩華也強調,中韓FTA中有特別設立「非關稅障礙協調委員會」,來處理中國惡名昭彰的潛規則等非關稅障礙,貨貿也應該比照辦理,寫入文本。

而最重要的,就是針對開放給中國進口恐遭衝擊的弱勢產業,政府已編列「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總預算約九八○億元,其中包含了製造業與服務業,但在今年三月的服貿爭議中,關於服務業的輔導成效顯然備受質疑,在貨貿熱議之際,這筆錢怎樣運用?也值得全民進一步關注。

何謂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兩岸貨品貿易協定是用來降低彼此的關稅、削弱非關稅障礙的協議,讓台灣的產品可以較優惠的關稅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台灣市場也對中國開放。目前兩岸貨貿已經進入第九輪談判。

目前談判重點

除了在ECFA早收清單內的貨品,我方希望要求中國開放四大產業——面板、石化、汽車、紡織,因為中國視為高敏感產業,目前不願意開放。而台灣重視的農業,則是中國希望開放的項目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96

牽動歐亞66國、全球6成人口的中國征戰大夢 看懂新絲路經濟體

2015-04-13  TWM
 
 

 

兩條線,畫出中國的大夢。

一條從中國內陸畫出,橫跨中亞沙漠,直抵歐洲,一條從海岸出發,繞過印度洋,駛向非洲,並編織成一場21世紀最劇力萬鈞的國際政經權謀大戲,這場看似狂妄的大戲,中國要全世界陪它一起玩下去。

這場大戲,牽動的全球政經實力更迭、資金挪移,甚至產業洗牌,你我很難置身於外……。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張佳婷這是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膽的經濟轉骨行動。上次,中國打開自己的大門;這次,中國要邁入別國的大門。人民幣當先鋒,數以百家的國企擔任主力部隊,「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經濟企圖「國際化」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

「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從去年十月,這四個字開始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直到最近,投資人才恍然醒悟,原來中國A股中的基礎建設族群狂飆,背後最重要的故事就是「一帶一路」!

習近平的大夢……

新絲路經濟體成形 GDP達二十一兆美元兩條路,一條往海線、一條走陸線,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數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和航道,將橫跨沙漠與大海,把六十六個國家、四十四億的人口、總共二十一兆美元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像一只布袋般,全部串連收攏起來,形成一個占據地表六成人口的「絲綢之路經濟體」。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三月二十八日,拿著這兩條線,告訴全世界:「我要把它們全部連起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在那一天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經濟藍圖正式出爐。

習近平敢做夢,但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這個夢,光靠中國十兆美元規模的經濟體,還無法實現。根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涉及投資金額約八九○○億美元;僅一五年的投資金額,就將高達六四○億美元,足夠蓋一百座台北大巨蛋球場。

為了打造這場別人不敢做的夢,中國邀集全球其他國家,創立跨國銀行一起投資。近日在台灣引爆爭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就是這個計畫中的一環。

亞投行是中國主導,準備籌資一千億美元,由中國出資五百億美元,透過發債投資一帶一路經濟圈的鐵路、公路、港口等建設。消息一出,全球譁然。

三月三十一日,亞投行創始會員國申請的最後期限。就在台灣還在為了申請加入亞投行爭執不休時,全球其他五十個國家,除了日本及美國,早就爭先恐後遞出申請。就連美國二戰後的長期盟友英國都「倒戈」加入,為的就是求一張「一帶一路」的門票。

背後的盤算……

擺脫經濟成長泥淖 把產能輸出開發中國家為什麼習近平敢做這一場夢?為什麼從中國到歐洲,全世界都為這場夢而瘋狂?再多根的中國基礎建設股漲停板,都說不盡全球投資人對這個計畫有多興奮。因為,這不但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重要的計畫,也是影響全球經濟政局最重要的變數,更是投資人不可錯過的投資機會。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計畫又深又廣,它的影響絕對不能小覷。」法國巴黎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分析。而這個龐大計畫的起點,其實來自於中國陷入泥淖的經濟。

經過農業、工業發展,邁入服務業時代的中國,過去靠著「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創造高速經濟成長的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四年來,中國鋼鐵、機械的產能利用率掉了三十個百分點,工業和設備的固定投資,也在衰退。

隨著中國的經濟轉型,曾經撐起中國經濟一片天的工業之火,漸漸熄了。中國一座又一座冒著黑煙的工廠,煉出來的鋼、製造出來的石化產品,沒人要,價格暴跌,產能過剩。

但是,就在中國的隔壁,廣大的中亞及東歐,基礎建設卻還百廢待舉,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煉了三十年的鋼,累積了三十年的功,中國自然想在它們身上發揮。於是,從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就想透過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增加對中亞的開發。

不過,一九六六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就是由日本和美國兩兄弟主導,兩國各占一二%的投票權,整個東協加起來的聲音,都沒有這兩國大聲。

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前任特使陳天宗指出,北京不滿日本一直拖延改革,不讓其他國家在亞銀有更多發言權。亞銀一四年在亞洲的貸款總額只有二二○億美元,遠低於亞洲地區的開發需求。更別說美國占主導權的IMF(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各國不斷呼籲的改革一直遲遲未發生。所以,中國才「自立門戶」,籌備自己的銀行,包括早先與金磚五國成立的「新發展銀行」、中國與哈薩克成立的「絲路基金」,以及最近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也隨著資金逐漸到位而成形。

而且,中國的籌資方式,還比傳統的開發銀行更開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向媒體解釋,去年十一月六日成立的絲路基金,初始資本額為四百億美元,而且,「絲路基金不同於以往模式,是採類似私募的方式投資,而且投資期限比一般私募基金更長,一般投資頂多設定十五年投資期。」

一石三鳥的謀略……

終極目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自由貿易港隨著亞投行等一連串的籌資受到各國追捧,全世界都在看,中國的「一帶一路」究竟能否成功。雖然中國建立「一帶一路」,一方面是著眼於輸出中國的過剩產能,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指出,更重要的是,帶起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從市場需求面,拉動中國和其他參與國家的經濟。「一帶一路,主要投資中國以外的地方。雖然對國內沒有直接影響,但是幫助周邊開發中國家工業化及城市化,未來對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商品需求就會變強。」他舉例,最近一年來鐵礦石價格下降了將近五○%,傷害的不只是中國,盛產原物料的澳洲受創更深,「如果說一帶一路的港口、鐵路工程讓新興市場對原物料需求提升,那麼對澳洲也是有幫助的。」這正是「一帶一路」對於中國及世界經濟更重要的影響。一如美國第二次大戰後推出的「馬歇爾計畫」,幫助歐洲重建,「美國的得利,絕不僅只從建設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加深歐洲對美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劉利剛說。如今,中國如法炮製,推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目的也在此。

這個需求的成長空間有多大?若看絲綢之路經濟體的人口,占全球比重多達六二%,但實際的GDP占全球比重卻不到三成。若計畫啟動後接下來的二十年,新絲路經濟體的國民收入往世界平均移動,保守估計,每年的成長率將有一○%。這麼大的成長,正是各國對亞投行趨之若鶩的原因。

「一帶一路」除了直接拉抬基礎建設工程、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產業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將兩個過去的政策融合到計畫中,那就是「自由貿易區」和「人民幣國際化」。這兩項政策影響國際的情勢,可能更甚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

為了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打算將福建、天津、廣東以及正在規畫的江蘇連雲港,打造成自由貿易區,而且每一個園區的幅地,動輒上百平方公里,都比擴建之後的上海自由貿易區還要大。光是這些自貿區總面積一二四六平方公里,就相當於四.六個台北市,直接挑戰香港與新加坡貿易中心的地位。

透過大規模的資金借貸,北京也準備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陳興動指出,周小川日前要求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可換取外匯的記帳單位)必須要加入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和記帳的單位之一。而透過與世界越來越深化的貿易,人民幣已經是去年第五大國際貨幣。

中國人自己做夢,還把夢分享給其他人。英國之所以會倒戈,正是瞄準倫敦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夢想。「中國也表示,亞投行將會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亞投行的資金操作中,會員國將自然而然地吸納人民幣作為外匯存底的部位。人民幣也會因此加速國際化的腳步。」陳興動預測。

砸錢的風險……

滲透影響力踢鐵板,斯里蘭卡、希臘不賞臉不過,劉利剛提醒投資人,現在的A股因「一帶一路」而起的熱潮,在他眼裡,「有點太早熟了(pre-matured),一帶一路還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實際的需求出來。投資人追捧這些題材時,還是要多加小心。」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對於「一帶一路」則抱著根本懷疑的態度。他觀察,「在中國的大學,專門研究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些國家,特別少。」「我擔心的是,中國透過一帶一路、亞投行去投資,這些國家當然會歡迎。送錢來,有誰不要?但是能有什麼效果?沒人真的知道。」「例如中國在非洲投資很重,但是中國企業仍無法融入當地生活,中國人還是住在一起,關起門來吃自己的飯。相較於美國企業則不同,會主動投入當地生活,例如企業成立愛滋病的醫療團等,」陳志武觀察,「所以中國要靠錢來滲透影響力,還是有難度。」的確,「一帶一路」上的關鍵國家斯里蘭卡,才在習近平拜訪後,腳跟一走,當地新任政府馬上在三月初,暫停中國在可倫坡港(Colombo)總額十五億美元的投資案,重新審查合約。

無獨有偶,希臘激進左翼聯盟,在新政府宣誓就職當天,就暫停希臘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的中國中遠集團股權交易合約。顯然,對於中國的大夢,不是每個國家都照單全收。

雖然「一帶一路」受到了零星的挫折,中國這次透過亞投行測試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還是贏足了面子。反觀另一個世界強權美國,在亞投行的攻防戰中,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國際局勢變了……

英、法、德掀骨牌效應,美國跳腳早在亞投行向美國盟友拉關係時,白宮就發出聲明,表示對於亞投行的組織標準存疑,「恐怕沒有辦法達到世界銀行及IMF的標準。」但是,隨著亞投行多邊臨時祕書處祕書長金立群的暗盤操作下,英國首先在三月十二日倒戈,宣布加入亞投行。

這一舉動,讓美國大為光火,白宮在英國加入後一天,罕見地發表聲明:「英國成為第一個尋求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我們擔心對中國不斷妥協的趨勢,這不是應對崛起強權的最佳方式。」英國的加入,固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更造成骨牌效應,德國、義大利、法國隨後在同一天宣布加入,盧森堡、澳洲等國也陸續上鉤。美國對於亞洲、甚至盟友的影響力,在中國一攪局後,證明了脆弱。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劉德海觀察:「在外交上,中國採用了不一樣的戰略和手法。美國擅長的是建立軍事聯盟、提倡貿易自由聯盟;但是中國則用另一種方式建立關係。」「美國也想透過TPP(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貿易協定來提升影響力。中國是更務實,透過實質投資,施展它在外交政治的影響力。」劉利剛指出:「一帶一路,就是給所有參與國家,具體的經濟好處。中國、美國是用不同的模式競爭,哪種模式最有力?」美國這次的失利,就是最好的答案。

至於美國不斷強調的「西方標準」,劉利剛也質疑:「難道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制度就是最好的?」他以亞洲開發銀行的被動與組織僵化為例:「從布列敦森林會議後,亞銀及IMF成立過了半個世紀,卻沒有把最好的東西帶進開發中國家。」因此,這次美國其實是輸給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盲點。

無論「一帶一路」是否能夠像中國所說的,創造共贏美景,這次中國的戰略,的確撼動了美洲、歐洲、亞洲三極的政治平衡。劉德海指出:「代表了過去西方世界價值的美國,現在已經被中國邊緣化,外交政策在亞洲更難使得上力。」

台灣如何因應……

考量全盤戰略,在政治、經濟中間找平衡點中國在做的,是一個連美國都怕的夢。如果連「老大哥」美國都難力挽狂瀾,台灣面對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我們的國際關係又該怎麼辦?劉德海認為:「台灣沒有選擇,必須要加入。面對政治與經濟的霸權,連美國都有辦法邊緣化,台灣很難迴避。」其實這場「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政治角力,台灣曾有過機會及籌碼。無奈,我們自己丟了發球權。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十月,台灣的政府官員就在北京和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見面。當時,樓繼偉也明確表示歡迎台灣加入亞投行。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也表示,就是在那時受邀參加外交部國際組織司討論參加亞投行的會議,「政府其實很早就知道這件事,也都有討論。」但知情人士指出,因為國民黨去年底選舉失利,這件事「就忘了,當作沒發生過」。

「在三月十二日英國表態加入亞投行、引起各國積極加入之前,台灣是有談判籌碼的。」知情人士評論:「像韓國在加入時,就下了『亞投行總部要設在首爾以及副總裁是韓國籍』的附帶條件。台灣如果能及早討論,做好準備,就不用像現在一樣,匆忙趕在最後一天加入,連方式和名稱都隨人擺布。」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璠表示:「財政部在十月就將亞投行相關資訊提供給行政院,也不斷整合各部會的意見。」但是,考慮到國際因素,直到英國宣布加入,「我們才正式把這件事端出來。各部會已經善盡職責,國際情勢的改變,並非我們可以控制。」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泰和也表示,加入亞投行雖然對台灣是好事,但也認為,台灣一介小島,面對中國的經濟主導權越來越強勢,「政治獨立性的削弱就是必然。這件事不只發生在台灣,整個亞太地區都有這樣的疑慮。」在「一帶一路」的大夢之下,林泰和認為:「台灣必須在政治、經濟中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然而,環顧我們的政治對話,台灣卻處在藍營「照單全收」與綠營「杯葛到底」的兩極,要找到平衡點,台灣需要更全盤的國際戰略。這不但是二○一六年總統候選人即將面對的難題,也是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分鐘透視「一帶一路」

中國在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概念,就是一條「陸上絲綢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成「一帶」與「一路」,建立起完整的經濟圈。

涵蓋了66國、44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2.5% 建設每年預估用掉5億噸的水泥,是台灣25年的水泥產量規畫的油管年運量5800億噸,是全中東地區原油年產量的一半規畫新建的高鐵長5.9萬公里,通28國,超過地球上現有高鐵總長除了高鐵,

能源、海路也是重點建設

中哈原油管道二期

連結哈薩克與中國新疆,能源絲路的主要部分。

中俄原油管道復線

從俄羅斯連接黑龍江大慶,中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

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

土庫曼斯坦至新疆,被稱為世界管道建設難度最高的工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

從黑龍江一路跨至上海市,還能透過支線輸氣到日本、韓國。

泰國克拉地峽運河

全長400公里,鑿通太平洋與印度洋,建成後將取代新加坡的麻六甲海峽。

新蘇伊士運河

將是西亞及北非運河走廊的重要中心。

資料來源:中國國務院、華泰證券、法國巴黎銀行 整理:楊卓翰「一帶一路」投資潮來了!

從基建、交通到能源都是商機金脈籌錢!

亞投行:1000億美元目標資金,現已有51國申請加入,預計今年年底定案新發展銀行:1000億美元目標資金,舊稱「金磚銀行」,預計2016年開始運作絲路基金:400億美元由中國出資,現已開始運作投資建設!

鐵路:800億美元;興建海參崴高鐵、中泰鐵路、中緬鐵路等28國高鐵公路:200億美元;北京至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等油氣管:130億美元;中哈、中俄、中亞原油管機場:180億美元;上海、廣州、廈門等機場擴建國外港口:270億美元;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希臘等港口運河:290億美元;泰國克拉地峽、新蘇伊士運河等自由貿易區:融合廣東、福建、天津、連雲港自貿區,並擴大上海自貿區帶動商機!

基礎建設需求旺:基建工程、機械出口、電力與通信設備、農業、能源開發、油氣設備、高鐵、旅遊、港口等產業,預估投資金額逾1500億美元創造新市場:新絲路經濟體人口占全球6成,但GDP只占29.5%,商品及服務的需求成長空間大貿易更便捷:中國與新絲路經濟體的貿易額將從2014年的1.1兆美元,在2020年時增加至2.5兆美元,年增率14% 人民幣國際化:透過大型工程的國際借貸,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整理:楊卓翰

經濟大師怎麼看「一帶一路」?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

馬丁.沃夫

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對於投資亞洲開發中國家相當沒有效率。因此,中國創立亞投行,透過國際金融機構來進行投資,絕對是好事。美國阻礙盟國加入亞投行,舉動實在愚蠢。

世界銀行前副總裁

林毅夫

我覺得貿易最大的瓶頸,就是基礎設施的發展,「一帶一路」可創造互贏。因為發達國家的需求,就是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增長。通過貿易,大家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春華資本董事長

胡祖六

我相信亞投行最終會成功,但是亞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區,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的戰略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應建立一支專業、高水平的國際型人才隊伍,來面對挑戰。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樊綱

經過三十多年的對外開放,中國累積了巨額外匯,對外投資是必然之路。但是,當中國對全球金融格局的增量改革,結構發生改變,爭議也會隨之而來,這是中國和新興市場無法迴避的議題。

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劉利剛

中國長期目標,應該是輸出自己在工業化階段累積的經驗和資本。如果只是藉「一帶一路」單純輸出本國的低端產能,各國抵制的力量就會快速增長,計畫就很難長期走下去。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系教授

陳志武

「一帶一路」和中國要降低經濟對投資依賴度的目標,背道而馳。現在中國家戶和企業總負債,是GDP的2.84倍。如果投入新投資,又會推升中國負債率到高峰,反而可能排擠對服務業和民生的投資,因此我對實際效果存疑。

水泥業龍頭怎麼看「一帶一路」?

辜成允:雖然看不到牛肉,

但別低估中國的執行力

「一帶一路」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而言,是一塊聞得到香氣、卻仍看不到肉塊蹤影的牛肉。他說:「我不敢奢望『一帶一路』會掀起類似十幾年前中國風起雲湧的基建潮,但也不會小看中國『行政指導』的執行力!」辜成允透露,確實已經有中國國內一線的水泥廠配合政府政策,遠赴新絲路經濟體投資。有的採整廠輸出,有的則以採購併方式在國外開疆闢土。台泥目前則是採取觀望姿態,重心依然擺在中國市場。因為台泥布局較深的雲南、廣西、廣東以及四川等地區,「城鎮化」才是目前看得到又吃得到的牛肉。

對「一帶一路」基建商機抱持審慎樂觀態度的辜成允,也並非沒有期待。他舉例,雲南與廣西是串起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接點,地方政府如要興建連接東南亞的交通建設以及其他公共工程,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大旗庇蔭下,不管是獲得中央的資金奧援或籌資上可望利便許多,「這才是未來的商機所在!」(許秀惠採訪、楊卓翰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6

南北車明起停牌啟動換股 “中國中車”整合牽動供應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4623.html

南北車明起停牌啟動換股 “中國中車”整合牽動供應商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5-06 18:15:00

南北車換股完成後,“中國中車”集團也將掛牌,預計掛牌時間在6月份,隨後各業務和子公司的具體整合也將啟動,而目前南北車合並帶來的影響,已經在零部件供應商端顯現。

隨著5月6日成為中國北車(601299.SH)和中國南車(601766.SH)在A股市場上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沸沸揚揚的南北車合並終於接近塵埃落定。

5月7日,南北車將雙雙停牌,直至合並的換股完成後以“中國中車”股票簡稱複牌,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的股價,被鎖定在29.98元和29.45元,較去年12月宣布合並以來5元左右的股價暴漲了500%。

根據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南北車換股完成後,“中國中車”集團也將掛牌,預計掛牌時間在6月份,隨後各業務和子公司的具體整合也將啟動,而目前南北車合並帶來的影響,則已經在零部件供應商端顯現。

業務整合和標準統一

根據南北車的合並方案,技術上采取中國南車吸收合並中國北車的方式,合並的具體換股比例為1:1.10。

目前,南北車的合並已經獲得包括中國證監會等在內的一系列審批工作,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董秘辦人士均向記者表示,由於換股工作複雜,尚無法確定複牌時間,目前,兩家公司的具體業務部門和子公司也尚無變化。

“內部的計劃是6月份完成新公司的掛牌,之後肯定要涉及具體業務的合並或調整,”中國南車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南北車旗下有眾多重合的業務和公司,如何合並同類項也將是合並後的重頭戲。

在此之前,南北車曾是一家企業,2000年原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被分拆為中國南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南車前身)和中國北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北車前身),業務按地域劃分,南方的企業劃歸南車,北方的企業劃歸北車。

由於當年的分家只是按照地域進行區分,導致兩家企業的業務架構和技術都是相似,不僅在軌道交通產品上重合度較高,在研發、采購、銷售等領域也有很多可以協同之處。

如北車所屬子企業在軌道車輛用空氣彈簧、軌道車輛用橡膠金屬件領域與南車下屬時代新材(600458.SH)存在競爭,在傳動控制、網絡控制、牽引供電系統、制動、軌道工程機械等領域與南車下屬時代電氣(03898.HK)存在競爭,南北車合並之後,這些同業的子公司就可能面臨重組。

而根據記者從南北車多位人士處了解到的最新信息,兩家公司合並後,車型標準的統一已經提上了日程,預計6月底統一標準的新動車組就會下線,不過之後還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運營試驗才能替代現有車輛。

目前,南北車的高鐵制造技術分屬不同的制式,其中南車的技術主要來自日本,北車主要來自歐洲。而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牽頭下,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作為參與方,正在共同探索研制中國標準化的動車組,以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實現動車組在服務功能、運用維護上的統一。

供應商訂單突下降

而兩家公司合並的進展,也一直牽動著南北車的零部件供應商的神經。

在此之前,南北車的很多零部件供應商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供應商,也是按照不同制式在生產零部件。

“南北車合並後,南車旗下的零部件公司可能會進入原來北車的地盤,我們獲得的生意相應也就可能會更大。”一家外資零部件供應商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而動車組的技術標準統一後,零部件生產企業只要按照該標準生產並通過中鐵總公司的認證,就可以進入該部件的市場,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向南北車供應不同的零部件。

目前在A股市場,動車零部件生產商包括晉西車軸(600495.SH)、永貴電器(300351.SZ)、開爾新材(300234.SZ)、中鐵二局(600528.SH)、輝煌科技(002296.SZ)等。

多位行業內人士對記者預計,一旦南北車合並,將會加大國產零部件尤其是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和支持力度,本土企業所獲得的機會會更多。

不過,在合並尚未完成之前,糾結的不僅是南北車的管理層和員工們,還有現有的零部件供應商。

“從上個月開始,南車采購我們零部件的數量忽然大幅減少,整個4月同比下降近50%,”上述外資零部件供應商的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雖然公司與南車方面簽署了長期供應合同,但具體數量每月確定,而南車方面並沒有說明采購大幅下降的原因,我們認為與合並之後的業務整合的不確定和車型統一工作可能有一定關系。”

事實上,推遲的不僅僅是零部件采購,中國北車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對南北車業績起重要作用的動車招標,今年也遲遲沒有啟動。“早在今年3月,鐵總就提出要啟動招標工作,希望南北車做好相關準備,但兩個月過去了,招標依然沒有音訊,而公司去年獲得的訂單則在逐漸消化,已經陸續生產交車。”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