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路透: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是個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861

最近關於投行操控大宗商品價格的報導已經被吵得沸沸揚揚,美國國會也因此召開了聽證會,聽證會上參議員狠批了投行的現貨商品交易活動。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可能會重新評估容許金融企業交易大宗商品現貨的決定。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瞭解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活動呢?據路透報導,可能負責監管銀行的美聯儲官員,都無法真正掌握銀行的交易活動。

銀行外部根本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它們的交易有多大,或賺了多少錢。

Finn表示:「我們希望它們披露更多信息。」

Finn不大可能得償所願。雖然美國大型銀行被要求披露它們一些面對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比如說抵押貸款,但大宗商品業務並沒有類似的要求。

向證券監管者和銀行監管機構披露的大宗商品「營業收入」數據可以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兩個數據可能都不能準確反映它們的業務規模。

大部分銀行會公佈一些數據,但最大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在過去超過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公佈過任何大宗商品營業收入的數據,而只是提供一個按年變動的百分比。沒有提供成本,薪酬和獎金數字,這使得根本無法揣測相對的盈利能力。

專門研究投行收入的英國顧問公司Coalition首席分析師George Kuznetsov表示:「我認為,沒有任何銀行正在恰當地公佈大宗商品營業收入。」

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要緊,因為政府正迫使銀行業披露更多的風險信息——它們持有金屬倉庫,租用油輪承擔的風險,同時也因為一些銀行正尋求出售它們的現貨商品持倉。上週,摩根大通就表示其正在出售現貨商品業務。

在上週的聽證會上,參議員Sherrod Brown表示:「它們的現貨商品活動並沒有全面或可被理解的披露...它們經常被埋沒在神秘的監管備案文件中。」

投行業務的交易披露問題其實不僅存在在大宗商品部門,投行的其它交易活動也一直缺乏透明度:

交易業務缺乏透明度長期一直是其它交易部門的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外匯和股票交易部門。但現在,只是關於是否應該容許銀行繼續如此積極地在基礎金屬市場進行交易活動的爭論,才把問題重新聚焦在這個領域了。

總之,這是很大一筆錢:根據Coaliton的數據,去年,全球頂尖的十家銀行在交易大宗商品中一共賺取了約60億美元,比2011年下跌了24%。

銀行表示,他們提供給監管者和投資者所有他們被要求披露的信息。

摩根士丹利的發言人曾表示:「我們披露的信息是符合所有相關的披露要求的,也提供給投資者所有重要的信息。」他表示,銀行提供了橫跨三大核心業務的主要盈利驅動來源的數據,但沒有把盈利分拆到單個「產品」上,比如說大宗商品。

批評者表示,披露的信息仍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花了6年時間起訴摩根士丹利操控電力市場的能源經濟學家Robert McCullough表示:「它們真的沒有告訴我們太多的信息。...如果你希望估算它們2001年的電力頭寸,6年的起訴時間也不足以得知。」

美聯儲負債監管銀行業的金融系統風險,它們有權力視察銀行在職員工,和要求銀行提交大宗商品交易活動的數據。美聯儲還會僱用駐入銀行的在職員工,專門監管大宗商品的交易活動。

但根據一些錢檢查員表示,這並不足夠。

前美聯儲銀行檢查員Mark Williams表示:「在監管者和所監管的銀行之間,存在一條複雜的鴻溝。」他還表示:「大宗商品領域正是最複雜交易發生的地方。」

投行向不同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披露的交易數據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可能都是不準確的:

比如,高盛2012年向美聯儲僅披露了1億美元「大宗商品與其他」交易收入,而在提交給SEC的文件中卻表示,交易大宗商品帶來的收入是5.75億美元。實際上,行業消息人士認同的高盛該年度大宗商品收入是接近12.5億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則向美聯儲和SEC披露近似的數據。但不同於高盛,它們都在提交SEC的文件中警告投資者稱,數據並未全面披露該行的表現,因為扣除了利息收入,而這是交易收入「不可或缺的」部分。

摩根大通和花旗的發言人均拒絕置評。

因為披露的數據中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嘗試區分銀行的紙面商品投機和現貨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監管者現在針對的是正是銀行的現貨交易。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在上週一份報告中估計,摩根大通的現貨賬戶在其整體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中佔到的比重介於1/3到2/3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