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阿里16年資深HR,提創業公司7項用人心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6/154420.shtml
導讀 : 員工就像在拉弓,但拉不開,能力不夠會射不到。所以既要保證前面有靶,結果拿的到,人還要練臂力、腦力、視力、精準度。練組織能力這個過程,通常由HR來主導。
口述:謝燕芳(馮蘅) 16年人力經驗,曾先後任職於百事、阿里等
我進淘寶的時候,公司還沒有自己的管理體系,也沒有管理培訓。怎麽辦?
創業公司最容易遇到的情況就是“趕鴨子上架”,實際能力比崗位低,無人可用。後來想了一個辦法,挑出公司里面五年以上的,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資深管理者、高管,讓他們做內部講師,給下面團隊的人上課。
做了這個項目之後,滾雪球效應非常明顯。一來下面的人能力得到了提升,二來本來基礎的培訓讓高管去聽不可能,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強了,還要忙業務。但是讓高管給下屬講課,當他複習的時候,去學習該怎麽講的時候,能力也同時得到了提升。
HR要根據業務目標來評估學習和培養的需求。創業團隊主要有兩種發展能力的方法:一是花錢買已具備能力的人進入公司,那自己公司的這項能力就可以迅速建立;第二種就是內部培養。這兩種方法都要有,即便在創業早期。因為如果都是從外面買,內部員工就沒有機會成長了。
HR所有體系都是一環扣一環。設計、實施等,要做的比看到的早。
員工不是完成目標的工具,如果他感覺到了,很快就會走
有一家公司1000余人規模的CEO跟我說,我下面直屬的幾個負責人每年跟我談目標,我都很難受,他們總是討價還價。
這個本質是什麽?
其實談目標不是為了一個數字,而是在過程里面,相互確認對目標已經達成一致。至於如何完成這個目標,作為下屬懂得主管將如何支持,作為主管懂得下屬將如何去做;協同的部門彼此知道,在什麽地方該兩肋插刀,這個部分才算完成。這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個過程,從談話里面知道怎麽支持下屬,而下屬得到信心和力量的時候,心情會很不一樣。
再舉個例子。我曾就職的某公司收入的最大部分曾經是廣告業務。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廣告營收可以那麽大,比如說定了一年完成1個億,對應有績效獎金發放方法。結果一個季度就完成了!如果按照原定的發放獎金方法,到年底得給N倍的錢,意味著一個普通的員工,一個月也可以拿十幾萬的收入。但事實是,我們在第一個季度結束的時候,就進行了調整,最終只付了前3個月的。因為那個承諾是要付的,但剩下的九個月,就可以重新按照新的目標來實施了。總結一下,我們一旦發現目標完成狀況有異常,就要立刻進行調整。
還有一個關鍵是,員工不是我們完成業務目標的工具,如果他這樣感覺,很快就會走。 所以不但要拿到業務結果,還要幫助他們團隊成長,這也是HR促使發生的事情,這樣團隊整個組織能力才會上升。目標相當於團隊前面的靶。員工就像在拉弓,但拉不開,能力不夠會射不到。所以既要保證前面有靶,結果拿的到,人還要練臂力、腦力、視力、精準度。練組織能力這個過程,通常由HR來主導。
現實:人才的能力跟薪酬並不一定是完全匹配的
從人的問題來看,要先做診斷:看業務、組織以及基本的框架體系結構;框架體系里面包括薪酬、股權、人才發展通路等;再根據這個框架去看找什麽樣的人進來,以及人進來了之後,要做設計評估、晉升等等。整個過程里面每一個環節都是跟整體文化相關的。
現在創業公司非常多,而人才市場競爭是非常的激烈的,勞動力成本很高,挖角也很快。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人才,對企業基本沒什麽歸屬感——哪里給我的錢多,我就去哪里。有個CEO跟我講,一個還不錯的技術人才,他說要多少錢,我就給他多少,但是我都給了,他還不來。因此我們也看到這里面,人才的發展速度、自身的能力,跟崗位、薪酬,並不一定是完全匹配的。這是互聯網人才發展的實際情況。
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企業不願意在人才發展方面投入更多。但市場上真正好的人才其實非常有限。怎麽辦?
首先要判斷我們在招聘上有什麽優劣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舉個例子。比如我加入某家早期的互聯網公司時,當時還沒有很多人真的理解它的業務。它跟一般的金融公司相比很不一樣,具有互聯網的開放性、包容性,同時具有金融行業的嚴謹性。所以我覺得這個公司很好玩,什麽都有可能做,但是在四大銀行或者其他金融行業就會感覺到很多的束縛。總結下來,這家公司對我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當時公司規模也不大,所以人才的發展通路也很好,效率可以很高。換句話說,在傳統行業里一直中層基層很多年的,在這個公司可以有大的多的發展機會。
從上面的分析例子可以看出,基於它的優劣勢,與之匹配的策略是:吸引願景導向的人才,而不是靠錢。我們如何吸引合適的人才?首先得確定“什麽是合適的”。這個問題建議HR跟CEO討論一下,到底什麽樣的候選人是我們需要的。
一個人才會帶來更多人才,讓CEO也動起來
再舉個例子。雷軍在創建小米的時候,最初階段80%的時間都花在組建核心團隊上。全國的飛,飛幾次就為見一個人。這說明了什麽?——真正的人才不是“成本”。一個人才進入公司的時候,他給公司帶來的收益一定超過他的年收入。所以他不是“成本”,而是公司的“投資”,這才是真正的人才。
大家可以想想,CEO最關心的是什麽?業務、營業額、利潤是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團隊怎麽樣,團隊士氣怎麽樣?所以一個是業務、商業的,一個是團隊的。一個好的人才進來,他不但給公司帶來前面營收的部分,他還會帶很多的人才進來,而且會使團隊氣氛變得更好。
擒賊先擒王;創業團隊可以因人設崗
在招聘的配制方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門道:擒賊先擒王——把公司里面重要的、對業務影響最大的崗位先抓住。這個人進來就會像葡萄串一樣的,拎到上面,一下就可以出來一串葡萄。
創業公司招聘,跟一般大公司招聘有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因人設崗”。HR的傳統理論是不可以因人設崗,但對創業公司來說,因為業務理念邊界比較模糊,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如果一個候選人非常有激情,且個人能力有特別之處,就可以讓他進來,給一個可能做的崗。比如本來打算是1的崗位做A的範疇,2的崗位做B的範疇,這個人有1+2的一半,那就可以把A和B都給他做。在創業團隊就是要大膽。
初創公司沒法談盈利收入,如何判斷他是人才?
其實HR有一個目標選材的方法,就是根據你的目標來選擇人才。我們要分析清楚“我是誰”,優勢在哪兒。如果這一步做得好,就相當於畫了一張人才畫像 ,然後照著這個去找就好。人找到後,再判斷是不是要的人。這時候有很多面試的方法。
假設這個人才畫像里面,有一項 “創新突破能力”特別重要,那就根據這個來提問。從過去的經歷推斷他未來做這件事情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趨勢。因為人的思維模式,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改變,除非發生重大事件。因此有一個小技巧是,不問如果這樣的話你會怎麽做,而是問“你有沒有過這樣的例子”,用STAR方法結構問當時遇到的情形(situation),要解決的問題(task),采取的行動(action),達到的結果(result)。 如果收集到的STAR很多,意味著這個人說的是真話。
另外,人才畫像一定要跟老板以及業務搭檔一起畫。 我在做HR咨詢過程中,有個CEO跑來跟我講,說HR經常是一個孤獨的狂歡者。我作為HR出身的,很替他們難過。HR有時候很自娛自樂,招各種人,其實招的根本不是公司想要的人。
HR不能沒有業務視角,了解業務,才能畫準人才畫像。之後招進來的人其實很容易判斷,因為面試是我們的強項,前面往往不是,而且畫像經常變。今天講招UED,明天講招一個美工。有時候畫像已經變了,但HR不知道。
初創階段對HR的要求是,保持極其密切的溝通,做一個貼身的HRBP (HR Business Partner) 。只有貼身,才會在老板的想法還沒有從嘴里說出來的時候,已經提前感知到了。上市公司也是這樣,今天踩油門,明天踩剎車,更何況創業團隊。所以這真的是對HR工作巨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給用人部門、主管的建議。HR在招聘里到底是什麽樣的角色?在不符合公司文化時是否擁有一票否決權?這其實是由公司文化來決定的,特別在面試環節,要打配合戰。但擁有錄用候選人最後的決定權是在業務leader,並且業務leader要幫助人才在公司落地、留住。
好不容易招到一個,但不讓進,怎麽辦?
第一,把溝通放在事前,而不是事後。也就是說,在畫人才畫像的時候,就定好什麽樣的人是我要的,什麽樣的人是我不要的,一票否決權肯定在底線里面。
不過很多時候可能是面試過了,但回到人才畫像才發現當時這個地方沒談好。這時候你得反思,跟業務主管的信任關系是不是已經足夠?他是不是確信你在為這個業務長遠考慮?另外,你的專業能力是不是得到了他的信任?這兩個是HR要繼續修煉的內功。
第二,再看這件事情我們怎麽處理。其實一票否決權 不是所有公司都要的,比如說戴爾招聘就不是HR說了算。在戴爾,HR只是招聘的流程部門,不是真正負責部門,所以不是每個公司都一樣。如果是特別強勢的業務搭檔,而且信任關系還沒來得及建立得很好,可以采取“策略性等待 ”的方法(這個不可以隨便用)。意思是有一個坑我已經告訴你跳下去會摔,你還一定要跳。那好,你跳吧,我把能做的事準備好(比如創可貼)。如果他不聽你的,跟你吵半天,一定要碰,那就碰一下好了,起個泡也沒關系。在公司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讓他試一下。
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業務非要讓一個候選人當leader,我判斷會影響整片團隊,但還是進來了,之後果不其然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已經幫他找好了後備的處理,很快把這個人替換掉了,這樣他也知道下次還是要聽HR的,這就是“策略性等待”。
薪酬留人是短期的;90後要的不是加班工資
我們做員工的幸福指數調查、滿意度調查,很多數據顯示,員工離職的最重要原因是企業文化工作環境,以及同事間的合作。對於員工來講,文化留人是長期的,職業發展通路的需求也是長期的,而薪酬留人是短期的。
在文化推動這個事情上面,要了解公司期望和員工期望,配套有一些工具和系統。比如說要執行力很強的人,就要有配套流程和機制實現,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里面完成任務,會有什麽樣相應的體制。
然後是薪酬,這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其中我們通常講的薪酬是貨幣薪酬,即資本工資獎金。其實薪酬還包括了非貨幣薪酬,範圍非常廣,比如高端醫療保險,解決掛號排隊的麻煩;比如有五星級酒店的遊泳卡;比如思鄉假期,回鄉探親補助之類。很多非貨幣薪酬往往不需要花很多錢,只要解決到痛點就可以。
還有內在的薪酬,如學習、職業發展、工作氛圍,彈性工作時間,企業文化等等。現在很多90後來應聘的時候,會問你們加不加班。我們講,會按照勞動法付加班工資的,他頭低了一下說,這不重要。 所以他問這個關心的是什麽?可能不是錢,而是要彈性工作時間,自由的空間。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要看他適合做什麽。現金和福利在我們現階段不一定要給的特別高,所以薪酬制定也是有很深的門道的。
其中最關鍵的是——薪酬理念。比如說我服務過的一家公司,理念是更高績效,更高回報。那麽可以設想,如果是創新項目,當我為結果付薪,為過程鼓掌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這塊新業務沒有做起來,這個人再努力也沒錢給他的情況。所以所有的設計要圍繞薪酬理念來。
薪酬策略要看外部公平性和內部公平性。 外部要看我們是要什麽樣的業務,這個業務核心競爭力是什麽,對業務進行分析,評估這個能力在市場上是否稀缺。因此就會出現一個公司里,同樣層級的人,因為在不同的崗位上,薪酬可能是不同的。還會出現即便是兩個公司從事一樣的業務,同樣崗位的人,可能薪酬也是不同的,原因是這個崗位在這兩家公司里,重要程度不同。
這里要得出的結論是,某些崗位需要用很高的薪酬,甚至比市場上75%的都好的薪酬吸引對公司業務發展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即錢要花在刀刃上 。確定策略之後,就要收集數據,在競爭對手公司里這樣的人是什麽薪酬?這樣的人在全國市場里,水平是什麽樣?有多少這樣的人?公司需要多少人?如何搶到?該用什麽樣的理念去搶?是用錢,還是用股權?這些是需要就公司當下能力去具體分析,最終明確的,不能一概而論。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謝燕芳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悶頭嘗試了兩年,優酷土豆對VR有四個接地氣的心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9/155490.shtml
悶頭嘗試了兩年,優酷土豆對VR有四個接地氣的心得
VR圈
2016-04-29 15:13
趟了兩年坑,李捷吐血分享的背後,敏銳者自能找到潛在機會。
圈主小侃:
合一集團,即原優酷土豆,近期頻頻發聲。沈寂兩年布局VR,如今是該好好PR了。
李捷,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他的演講有著對過去兩年的心得和思考,其中幾個點,尤值得抓取:
“美國正在湧現越來越多的“混搭”公司,創始團隊來自好萊塢影視圈和矽谷VR技術圈,嘗試最酷的影視拍攝;”
“全球VR投資潮中,前期拍攝技術和後期特效縫合技術被嚴重忽略了;”
“目前的投資,一個令人擔心的情況是,整個VR戰略是圍繞硬件展開的。”
“調研發現,VR視頻竟然超過了遊戲,受到51%用戶的追捧,而視頻題材中,科幻、戰爭、美女尤受歡迎;”
“VR視頻內容的發展將有3個階段,15分以內短片,30分鐘微電影以及長電影,長電影還得等5年;”
以下是李捷在GMIC大會上的演講,經VR圈精編刪減,總結為四個方面呈現,分別是對投資的思考、內容的挑戰、內容的三個發展階段以及內容平臺的布局:
VR是什麽?我們每天都在談VR這個話題,但VR到底是什麽?
從體驗的角度來講,VR最重要的是“在場”或者是“即視”,它帶來的影響涉及整個視頻領域,其對於電視屏、PC屏、Pad屏、手機屏的改變是顛覆性的。
截至目前,阻礙VR內容發展的最大原因就在於,VR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導演、演員上,都大為不同。
VR並非新名詞,但Facebook收購oculus這件事情觸發了整個行業在過去兩年的爆發,硬件跟內容,IT技術和特效正在越來越多地進行融合。一個顯著的現象是什麽?
美國湧現了很多“混搭”的VR創業公司,創始團隊是來自好萊塢影視和矽谷技術人員,他們很興奮,因為在過去沒有辦法實現的影視體驗,正在通過新技術變成現實。
一個月前, Facebook在媒體采訪中提到三個斷言:
第一,現在是投資VR技術的黃金時期,整個技術處在相對早期,起步接近,用戶對VR的體驗和感知正處於認知狀態。
第二,VR要出現像Apple或者安卓這樣的生態還需至少9年,這包括軟件、硬件、第三方工具、遊戲、支付,高質量內容的成熟。虛擬現實未來最大的挑戰來自軟件和內容。
第三,優質內容仍未出現。
過去兩年,優酷土豆幾乎測試了全球所有VR設備,但很遺憾,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一款設備達到了它所宣稱的“全沈浸無脫拽不眩暈”。
如今,手機廠商發布了2K屏,可2K屏僅是移動VR最低要求。移動VR在眩暈、可視角、分辨率、一體機在重量、刷新率、幀速、和交互等方面,問題還比較多。
“最該投的被忽略”
過去兩年中,全球資本市場都投了什麽呢?
全球50%的投資放在硬件 ,其次是平臺 ,如直播類平臺、遊戲類平臺或者內容平臺,這類投資占到20%。第三類是內容 ,如VR影視,VR遊戲等。再往下是拍攝技術和捕捉技術 。這在VR里是很重要的一塊,比如追蹤技術,包括眼球追蹤及頭部追蹤等,這部分投資占比10%。再往後是VR廣告 ,目前已有不少人迫不及待考慮如何在VR視頻,及相關內容上添加體驗型廣告。最後是開發工具 ,包括測試、調試、及後期特效工具等,其占比不到1%。
從投資來講,一個令人擔心的情況是,整個VR戰略是圍繞硬件展開的。
實際上,我們看現在的智能手機,硬件會是問題嗎?肯定不是,整個生態的建成,最需要的是應用、遊戲、軟件,第三方工具,以及各種強大的SDK和SPI。
此外,VR與智能手機最大的不同還在於它的前期和後期。近兩年,對於前期拍攝技術的創業公司和後期的特效縫合技術的公司,投資是很少的。
我很想提醒大家,硬件已不再是VR最好的進入機會。相反,開發工具、拍攝、捕捉技術,以及內容方面,投資還有機會。
說到內容,優酷是中國領先的視頻平臺,我們在進入VR領域時,天然的路徑是通過內容。
內容領域的四大挑戰
目前整個內容領域面臨四大挑戰:
第一挑戰,拍攝設備。 全球很多硬件公司,都在推出自己的全景或者3D全景VR拍攝設備,但目前為止,沒有一家做大。這類拍攝設備在入門級、家用級、專業級,以及發燒級,仍沒有量產級,或者公認的容易普及的模式,直接導致好的設備非常昂貴,幾百萬人民幣到幾千萬人民幣,而另一方面,便宜一點的設備卻做不到360度,可能僅200度以上,甚至無法實現真正的體驗好的全景模式。
第二挑戰,敘事模式。 對於具有故事線的內容,敘事模式將發生很大改變。試想,全景攝像機在拍電影時,導演必須藏起來,不能出現在現場;而對於演員來講,幾乎沒有辦法在後期做任何的剪接和編輯,這對於內容團隊挑戰巨大。
我們看到,目前VR影片更多是基於風光、旅遊、賽車,很少有故事線和對白,原因就在此。
第三挑戰,制作成本昂貴。 這點無需贅述。
第四挑戰,如果采用多攝像頭的集群拍攝模式,後期縫合和後特效就會非常之難。
盡管挑戰重重,我們堅信VR是未來。同時,在VR這個領域中,視頻是未來。
視頻內容三步走
這是基於此前做過的一個調查:通過摸底整個VR用戶對於內容的追捧熱度,我們發現視頻占比51%,絕對領先;其次是遊戲,再次是社交,體育比賽和教學培訓。
針對VR視頻,我們又做了一次調研,最後發現,優酷土豆全景頻道里,點播量最高的是科幻片、戰爭片和美女三類題材。
由此得出,VR視頻是剛需,因為它改變了整個觀看體驗。但另一方面,我們並不認為所有內容都適合做VR,這是一個階段式的發展。
第一階段,時長在15分鐘以類的遊戲、現場、綜藝和全景短片。 這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乃至2017年的上半年,會極大興起。目前的視頻,大都以這個為主要方向。
第二階段,紀錄片、全景長片和微電影的崛起。 興起時間大致會在明年年中,乃至到明年下半年。
在未來的12個月,拍攝技術和觀看設備會有極大提升。為什麽我會有如此論斷?很簡單,當資本關註一個行業的時候,這個行業的技術驅動速度會變得非常快,有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到底是技術催生了投資,還是投資驅動了技術。
過去10年,VR技術並無大的提升。而當Oculus出現後,整個資本開始湧向VR,加速VR以月為單位的叠代。
第三階段,完整意義的電影, 類似《星球大戰》,或者更炫的VR長片,會在五年左右出現,甚至更長。這取決於整個電影拍攝技術的更新以及懂得VR的人才的更新。
基於對未來的分析,我們在VR方面,從拍攝到內容,到平臺,到觀看,到變現,有一系列完整的構想。
合一的布局
從拍攝來講,我們會關註拍攝設備,特效縫合。
從內容來講,會關註資質和采購的版權。
從平臺來講,播放平臺、應用、SDK會重點關註。
從觀看來講,我們認為遊戲、付費、廣告、道具、電商和直播互動都很有可能在未來1-2年內以極迅猛的速度出現。
對於投資 ,我們也會圍繞VR的五個方向,從拍攝、內容、平臺、觀看、變現 來分析整個市場。
在合作夥伴扶植計劃 中,我們重點會有四個方向:
第一,對於用戶上傳的部分,我們會為VR的開發者、內容開發者,甚至是VR設備廠商提供上傳的接口以及流量、曝光和變現。
第二,對於內容方,我們采用廣告分成以及會員分成模式。
第三、對於專業團隊,在過去兩年,我們已投資30個專業內容團隊,通過前期的資本註入,讓他們很快進入VR,並產生現金收益。
第四、目前我們已跟華為、索尼等在硬件上推動此項計劃。
我們有100個頻道為VR內容進行全面展示。目前合作夥伴幾乎涵蓋整個VR行業中最好的硬件以及最好的內容提供商。
今年3月,我們啟動了全民VR視頻大賽,其中優質的VR內容將被放置到優酷全景頻道。
下面也介紹一下我們正在做的VR內容。(有些廣告還是有觀看價值——VR君註)
這是剛完成的10天24小時交互式直播,是俞敏洪的《洪哥夢遊記》,這里面有非常領先的嘗試。
其次,基於美女話題,我們做了國民美少女選秀的綜藝直播,超過400萬的觀眾在全景頻道中用VR觀看整個直播,身臨其境與美女共舞。
而這是上周剛在上海完成殺青的,由黃曉明主演的第一部中國真正的VR影片《黑童話》,有對白和劇情,由優酷和數字王國一起完成,技術團隊來自好萊塢
從今年6月份開始,觀眾可以在優酷土豆VR平臺上收看《極限挑戰》獨播。這是一個真人秀節目,在三亞拍攝完成。
播放器是VR整個軟件中最核心的一環,如何支持更好的VR播放體驗,特別是跟移動手機相匹配,這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
未來會將優酷土豆打造成最大的VR內容上傳分發平臺,以及VR變現平臺。
猜你喜歡:
VR電影是個笑話?搞不定這十個大坑,你才是笑話
VR電影遠非電影,四大傳統商業模式將不複存在│深度(附史上最全VR電影榜單)
VR圈ID : VR-2014
點擊加入黑馬會VR/AR分會
[本文作者VR圈,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圖片來自123RF圖庫。]
VR
優酷土豆
贊(...)
分享到:
5 Jun 2016 - 投資大師心得:Howard Marks「談價值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 及分享 ,請Like已有超過11,1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 ),謝謝支持! --------------------------------------------------------------------- 去年有 100%觀眾認同能夠從中獲益 的「紅猴精讀課程」 ,6月29日(Wed)載譽再辦,早鳥優惠報名從速: http://www.etbc.com.hk/e565b.html --------------------------------------------------------------------- 最 近從某傳媒專欄認識到Howard Marks(Co-founder and Chairman, 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的投資 理念和我頗為相近,要為他作較為易明的介紹,或許引用股神 Warren Buffett 這句話最實際: "When I see memos from Howard Marks in my mail, they're the first thing I open and read. I always learn something, and that goes double for his book." Howard Marks 主要 著 作名為「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 」,中文譯本即是「 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 」,時間關係,暫未能細讀,但幸好 從網上 找到內容摘要,源自一個台灣投資者的Blog「 小樂 : 我的生存之道 」 (http://allenslifestyle.com ) ,現在節錄一些我認為較重要的,和大家分享,今天先來「談價值」篇 ,接著會有「 談預測經濟 」篇 ,和 「 談投資策略 」篇 。 --------------------------------------------------------------------- 只有對價值懷有強烈的感覺,你才會嚴守必要的紀律,在其他每個人都認為價格很高的某項資產還會漲個不停時獲利了結,或者有那個膽量,在危機期間,即使價格每天下跌,仍然抱牢資產且逢低接手。 雖然高品質的東西,大家很容易一眼就見到,卻需要不俗的見識,才能看到便宜貨。優異的投資人絕對不會忘記她或他的目標是買得好,不是買到好資產。 買進價格低於價值,除了能夠提高獲利的潛力,也是抑制風險的關鍵要素。絕對不要為了高成長而追高,也不要介入「熱門」動能市場,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價格低估絕對不等同於很快就會上漲,因此時機未到太早行動,和做錯沒有兩樣。這需要耐性和毅力,才能持有部位夠長的時間,直到證明正確為止。 --------------------------------------------------------------------- 去年有 100%觀眾認同能夠從中獲益 的「紅猴精讀課程」 ,6月29日(Wed)載譽再辦,早鳥優惠報名從速: http://www.etbc.com.hk/e565b.html ---------------------------------------------------------------------
3 Jun 2016 - 投資大師心得:Peter Lynch「發掘好股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 及分享 ,請Like已有超過11,1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 ),謝謝支持! --------------------------------------------------------------------- 去年有 100%觀眾認同能夠從中獲益 的「紅猴精讀課程」 ,6月29日(Wed)載譽再辦,早鳥優惠報名從速: http://www.etbc.com.hk/e565b.html --------------------------------------------------------------------- ( 下列內容節錄自信報 )
彼得林治 ( Peter Lynch ) 是一位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目前,他是富達公司 (Fidelity Investments) 的副主席及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在彼得.林治出任麥哲倫基金 (Magellan Fund) 基金經理的 13 年間 (1977 年 5 月 31 日至 1990 年 5 月 31 日 ) ,創下高達 28 倍的投資回報率 ( 年度化回報率達 29.2% ;包括基金所派的股息 ) ;即 1977 年若投資 1 萬美元在麥哲倫基金,到 1990 年可得到 28 萬元。此外,麥哲倫基金的規模也從他接手管理時的 2000 萬美元,一直激增至 140 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最大型的股票基金。 回顧彼得.林治過去一些選股的經驗,如 1977 年,就是因為他陪伴妻子卡洛琳購物,從妻子非常熱愛漢斯 (Hanes) 公司旗下生產的蕾格絲 (L'eggs) 絲襪,才開始進行研究及買進。結果,漢斯的股份在被聯合食品 Consolidated Foods 收購前上漲了 6 倍之多 ( 其後又轉賣給莎莉蛋糕公司 Sara Lee) 。利用這個「生活投資」哲學,他從女兒喜愛的 Body Shop 品牌,發現這個業務遍布全球、高速增長的股票。事實上,彼得.林治曾提到,他寧願投資絲襪,也不投資通訊衛星;投資汽車旅館,也好過投資光纖光學。他認為,許多具有增長潛力的優質股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出來。 以下嘗試歸納彼得.林治的投資哲學: (1) 彼得.林治認為盈利增長(EPS Growth)為主導股價走勢的重要因素,但他同時對一些增長過快的公司存在戒心,擔心這種增長速度將無以為繼,或該行業會吸引大量競爭對手; (2) 透過觀察市盈率與增長比率(PEG ratio),可發現一些被低估或高估了的股票;而他相信該數值低於1的公司相對吸引; (3) 一些未被發現的高增長企業應存在較少機構投資者參與買賣; (4) 擁有充足現金流的企業,對於其發展及抵禦經濟周期的能力相對較高; (5) 一些市值較高的企業,往往難以給予投資者太多的投資回報,相反,規模較小的公司的股價爆炸力有時卻相當驚人; (6) 通過經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的歷史數據,可尋找一些盈利穩定的公司,特別是經濟不景時仍有不俗收入的企業; (7) 找到優秀的企業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還須找出合適的投資時機。 --------------------------------------------------------------------- 去年有 100%觀眾認同能夠從中獲益 的「紅猴精讀課程」 ,6月29日(Wed)載譽再辦,早鳥優惠報名從速: http://www.etbc.com.hk/e565b.html ---------------------------------------------------------------------
全球六位頂尖投資大師的45條投資心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028/159487.shtml
全球六位頂尖投資大師的45條投資心得
它們有可能會讓你成為財富掌控者,也有可能為你帶來財富掌控者的青睞。
本文由微信公號愉悅資本JoyCapital (ID:JOYCAPITAL)授權i黑馬 發布。
對於已經掌握財富的金字塔尖人群來說,“掌控”意味著方向,也意味著力量。有所掌控,才能悠閑從容的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才不會淪為時間和欲望的奴隸。如何擁有這種強大而神奇的掌控力,讓你成為財富真正的主人?全球六位頂尖投資大師給出自己職業生涯最有用的道理和建議,這並非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完美的,但它們中間有許多具有普遍價值,也有許多是暗合經濟規律屢試不爽的商業鐵律。
它們有可能會讓你成為財富掌控者,也有可能為你帶來財富掌控者的青睞。
先鋒基金菲利普-卡特雷
菲利普-卡特雷1928年成立先鋒基金,並管理這個基金長達半個世紀,直至1983年退休為止。在卡特雷管理先鋒基金的55年中,他給股東們帶來了13%的年複合收益率。
這意味著如果有人在基金成立時就投入1萬美元,並且把每年收到的投資收益重新投入到基金中,那麽到卡特雷退休時就可以獲得超過800萬美元的回報。
1.卡特雷的十二條投資軍規:
——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這些股票必須能夠覆蓋5個不同的行業。
——每6個月對所持有的每種證券至少做一次重估。
——必須保證占總資產一半以上的證券出現盈利。
——在分析任何股票時,都要講收益作為最後才考慮的因素。
——處理虧損的頭寸要果斷,不要急於平倉有盈利的頭寸。
——不要把多余25%的資金投入到你還了解的不夠詳細的證券商。
——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內部信息”。
——尋找事實,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做證券估值時,不要過分依賴那些呆板的公式。
——當股市高位運行、利率上漲、經濟繁榮時,至少把一半資金投在短期債券上。
——盡量少借錢或者只在股市低迷、利率很低或者正在下跌、市場不景氣時借錢。
——要用適當比例的資金購買前景十分樂觀的公司的長期股票 。
金融大 鱷喬 治-索羅斯
世界上最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他的薪水至少要比聯合國中42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要高,富可敵42國。其一生率領的投機資金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許多國家的財富。
2015年1月22日,喬治.索羅斯宣布終極退休。以後他不再管理投資,將全力推動慈善事業。
2. 索羅斯的二大投資法寶:
——反身性理論,自我強化的循環。
——在趨勢翻轉前,相信趨勢的人無疑會如魚得水,問題是如何盡可能精確的把握住那個時機。
量子基金吉姆-羅傑斯
現代華爾街的風雲人物,被譽為最富遠見的國際投資家,是美國證券界最成功的實踐家之一。
1970年和索羅斯共同創建量子基金。量子基金連續十年的年均收益率超過50%。1980年,37歲的羅傑斯從量子基金退出,開始了自己的投資事業,如今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投資家之一。
3.羅傑斯投資七大戒律:
——自上而下的投資,先選擇有大機會的國家,然後投資那個國家的股票。
——尋找四種變化的類型: ①災難,當整個行業都岌岌可危時,大公司瀕臨破產時,很可能有機會。②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當一個行業如此炙手可熱,以至於投資機構 持有了該行業80%以上的股份時,可以肯定的說這些股票的價值已經被高估了。③新趨勢,如果一個行業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需要從新趨勢當中找尋投資機會。 ④重視政府的作用。
——從不與經紀人或者證券分析師討論,他認為他們的觀點毫無價值,他們喜歡隨波逐流
——最重要是要培養一種獨立思考的方法,羅傑斯與索羅斯都擅長獨立思考,你並且從中受益匪淺。
——厭惡內部信息
——不要虧錢,看不準就不做交易,全部清倉去度假。
——投資者應當買入有理由好轉的股票。
溫莎基金約翰-聶夫
約翰-聶夫是比肩彼得.林奇,不輸索羅斯的傳奇投資大師。他執掌溫莎基金31年,22次跑贏市場,投資增長55倍,年平均收益率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率達3%以上。
有些人把聶夫稱為價值投資者,有些人稱他為逆向投資者,而聶夫更喜歡稱自己為低市盈率投資者。他認為,低市盈率的股票既有機會獲得更大的上漲空間,又有更小的風險損失。
4.約翰-聶夫的投資心得:
——逆向投資,只買非常便宜、市場表現不佳的股票,在股價很高或者走勢很強時賣出。買入不活躍、不起眼的股票,在市場重新發現它們並且將他們推高到合理價甚至超出時,賣出。
——堅持粉紅至上的原則。認為成長股有兩個缺點:①夭折的風險較高;②能從那些成長性較差但是即將分配很高紅利的股票上獲得更好的回報。
橡子基金拉爾夫-萬格
美國歷史上的最著名的投資奇才之一,他的投資天賦在橡子基金的運作里,得到從分的展現。2003年6月,晨星授予萬格“基金經理終身成就獎”,以獎勵其職業生涯中為持有人帶來的長期持續的豐厚回報。
這也是晨星首次頒發給基金經理該獎項。萬格在63歲時出版了自己的投資著作《獅群中的斑馬》(A Zebra in Lion Country),將基金經理比喻成斑馬。膽大的斑馬在群體外圍可以吃到更為豐美的草,但同樣在獅子來襲時也更容易成為捕獵的目標。在萬格看來,收益和風險永遠是相伴而行的。
5.萬格的投資心得:
——為共同基金做管理的投資組合經理通常喜歡湊向熱門股,即使錯了也是大家一起犯錯,這樣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指責。而長期投資者與之相反。
——在流動性很差的市場上進行擇時,很難成功。
——投資好的小公司,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價值,在小公司成長為大公司之後將其拋出。
——識別主要趨勢,購買能夠在趨勢當中獲益的公司股票。利用新聞來判斷趨勢。
麥哲倫基金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是當今美國乃至全球最著名的基金經理之一,是麥哲倫100萬共同基金的創始人。
彼得.林奇在其數十年的職業股票投資生涯中,特別是他於1977年接管並擴展麥哲倫基金以來,股票生意做得極為出色,不僅使麥哲倫成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共同基金,使其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到84億美元,而且使公司的投資配額表上原來僅有的40種股票,增長到1400種。
6.彼得-林奇投資心得:
——非常勤奮、投資組合多樣,選擇範圍廣、投資組合周轉率高,不斷進行微調。
——通過拜訪公司,打聽競爭對手的情況。
——對於公司內部人士購買股票很感興趣。
——增長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品質,成長型股票在麥哲倫基金的投資組合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對成長型股票,最看重的指標是銷售增長,而不是盈利增長。
——高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比低市盈率的股票跌的更慘,但是如果你對高市盈率的公司掌握了一些真實的情況,高市盈率的股票更有賺頭。
——不買消息股。
——公司最好業務專一,不要講業務盲目擴張到他們可能遇到麻煩的領域。
——簡單的投資標準:建議尋找那些低市盈率、盈利與權益紙幣在15-20%之間,盈利與收益之比在10%左右的公司。簡單的、能夠看懂業務的公司更值得投資。
——名字或者業務讓人厭惡的公司可能有更好的投資機會,例如殯葬公司
——在國外投資
——不購買哪些已經被大量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
——不理會所謂專家對於經濟形勢和市場的分析預測,不相信所謂的趨勢、動量,不追漲殺跌,例外就是會投資一些翻轉股。
——不關心分紅政策,不看重股票的分紅
——不盲目抄底,對股票的價值有清晰的判斷。
——對期權衍生工具沒有興趣
——只看資產負債表是不夠的,統計上非常便宜很可能是一個陷阱
——資產配置。
——認為成長型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應該在標準工業股票的平均市盈率的1-2倍之間波動。
[本文轉自愉悅資本JoyCapital(ID:JOY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投資心得
菲利普-卡特雷
贊(...)
分享到:
小紮的AI研發心得:需要人類引導 手機是完美載體
Facebook的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今年一直在開發他的虛擬管家Jarvis,據《財富》雜誌報道,近日紮克伯格發布了一篇長博文,詳細講述了Jarvis可以實現的工作類別。他也提到了開發人工智能軟件時遭遇的最大挑戰,預測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他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盡管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卻仍然需要人類給出足夠的引導。
紮克伯格表示:“我們知道怎樣讓計算機學習關於某事物的大量案例,從而讓它準確地做出識別。但是我們還不知道怎樣獲取某個領域的意圖,再把它應用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去。”
紮克伯格還寫道:“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將其應用到全世界”會很有趣,但目前Jarvis的代碼與他的住宅和個人信息捆綁得過於緊密,無法開源。不過,他並未排除以後為公眾開發人工智能助手的想法。他表示:“這可能會為打造新產品奠定很好的基礎。”
對於人工智能的現狀、虛擬助手以及它們在未來的潛力的其他看法,紮克伯格談到了三個要點:
家庭人工智能助手需要把一切設備連接起來
紮克伯格指出,開發Jarvis時遭遇的一個難題是如何搭造系統,把家里所有類型電器和設備——如Sonos揚聲器、三星(Samsung)電視和Nest相機——連接起來。
他寫道:“想要讓Jarvis這類助手幫助更多人控制家里的一切事情,我們就得讓更多設備連接起來。整個行業需要建立通用的應用程序接口和標準,讓設備能夠互相通信。”
一些科技公司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智能家居平臺,希望借此解決上述問題,例如蘋果的HomeKit和谷歌的“Works With Nest”項目和Weave語言。但距離讓家里的每個電器都能與任意其他電器通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HomeKit目前只能兼容鬧鐘、供熱和制冷設備、恒溫控制器、燈管和開關,無法控制洗衣機或烹飪設備。而在眾多智能家居平臺中,消費者往往只能選用一個,這也限制了它們的功能。
手機是人工智能助手的完美載體
類似蘋果Siri和亞馬遜Alexa這樣的數字助手已經出現在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家庭揚聲器等各種產品里。然而,紮克伯格認為移動設備才是人工智能助手的合適載體,因為它的使用範圍不局限於家里。
他寫道:“我希望自己不在家的時候也能聯系到Jarvis,所以要讓手機成為主要接口,而不是家庭設備,這點很關鍵。”
文本輸入和語音輸入同樣重要
亞馬遜的Echo取得成功後,科技界的許多人都翹首期盼以語音為主的接口的發展,但紮克伯格認為,文本輸入仍將在我們與人工智能的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成功的助手需要同時支持文本和語音輸入,類似於微軟的Cortana。
他寫道:“與Jarvis的交流中,有一點讓我驚訝:在我既可以語音又可以打字的時候,我選擇文本交流的次數超出了我的預料。”
實戰!小程序類項目的兩年心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41.shtml
實戰!小程序類項目的兩年心得
潘越飛
2017-01-03 12:00
本文系潘越飛(微信ID:panyuefei2013)給i黑馬 的投稿,作者潘越飛。
這是潘越飛複出後的第五次分享
“張小龍在28號談完小程序當天,我們公司的估值至少了漲了十倍。為什麽,因為三天里接了三十多家投資機構的電話,開口第一句話都是說,原來你們做了兩年的事情,就是微信小程序要引導這個行業未來開發的事。”
2016年最後一天,從廣州的微信公開課現場回到杭州後,我被王德翰和楊萬新兩個創業者拉去談了4個小時,聽了一個號稱價值一千萬的實戰分享。
原來,陰差陽錯下,他倆兩年前開始的項目和微信小程序九成相似,除了開發語言沒用小程序那套,產品和業務邏輯一模一樣.兩年時間內,如何推廣、如何設計產品、如何規避問題等心得,值得一讀。可反推如何運作小程序。
下文,由他兩口述,我整理。
01、為什麽說我們做了兩年的事情,和小程序引導的九成相似?看產品邏輯就知道了。
食在有趣的產品框架結構是,用戶掃碼,直接跳出h5生成的頁面(切換成微信小程序,大概只要三天的開發) ,點餐付款,點餐信息在廚房打印出來,商家燒完菜後配送,用戶完成一次完整的消費。
這個過程中,不用先關註再打開,不用先下載再打開,不用點完再付現金,不需要服務員介入,不用占一個桌面位置,不用擔心在被騷擾。熟悉的用戶,可能十秒就完成整個點單操作了。
靠這套產品,我們已經鋪設了三千家餐飲店,服務了近100萬用戶,產生了20萬左右的日流水。在長三角地區是排名前三的服務商。
02、依賴二維碼入口,打開就用,用完就走,不隨意推送……和小程序的思路撞車,不是我們太天才,而是踩著自己挖的坑逼出來的。
兩年前,我們自己就開了家互聯網主題的咖啡館,運營過程中就覺得點單這事完全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優化。
最早使用藍牙方案。在餐廳的各個角落放藍牙設備,只要打開手機的藍牙功能,使用微信搖一搖,就能跳出店鋪,進入後在線點餐,數據直接對接給收銀系統,用完餐再去收銀臺結賬。這個流程顧客嫌麻煩 ,服務員也嫌麻煩,最終放棄。
後來做wifi點餐。用戶接入商家wifi後,跳出點餐系統。這事也沒走通,現在用戶已經沒那麽在意小流量了 ,進店問一嘴老板wifi密碼都嫌麻煩。也放棄了。
再往後,做app點餐。用戶必須下個幾兆的app才能 享受八折優惠。還是沒人用,現在大家的手機都已經被洗得差不多了,常用的就那些。就算貪小便宜裝了你的app,拿完優惠也就刪。泡沫不持久,還是得放棄。
我們複盤這些教訓,發現
1:想用簡單服務強制占個app入口的紅利早就過去,做不成綜合性平臺,那就認真做好服務
2:做自然的渠道,而不是試圖用截斷渠道(wifi)或者創造渠道(藍牙)
3:形成服務閉環,不要做半吊子的互聯網化。都在你這點完餐了,還要去收銀系統買單,這個環節就是多此一舉的。
4:別拿服務綁架用戶。用戶用你的場景是在他需要的時候,當用不到你,你卻拿著廣告味道濃郁的資訊去騷擾他,代價是幾千幾千的往下掉用戶數,看一次就肉疼看兩次就不敢再來了。
經由這些教訓,我們選擇了用貼在餐桌上的二維碼作為服務入口,把整個流程簡化到不能再輕(用戶只需點餐和支付,商家只需收單和燒菜),不再企圖吸用戶。
換了二維碼方案後,原本要對商家花一小時才能講清的業務邏輯(什麽是藍牙、什麽是wifi入口,為什麽推app),變成了就一句話“用戶二維碼買單,你們燒菜,其他都不用”,商家一下子就接受了。用戶數井噴式增長。
03、實戰中,二維碼點餐這樣的典型小程序應用能夠被快速推起來,我們的商務團隊一般是這樣說服商家的:
1:用戶體驗。在用餐高峰期,用戶平均等待10分鐘,用餐8分鐘,換成二維碼方案後,平均單個用戶點兩個餐的時間縮短為29秒,只要廚房燒得過來就好。
2:服務員成本。中小餐飲店,一般都會請全職和兼職的服務員,用來應對高峰期。換成二維碼方案後,可以節省2個兼職人員,按12元/小時,每天工作3小時計算,每年節省2萬多元開支。
3:硬件成本。一套傳統的餐飲解決方案,包括打印機、掃碼槍、錢箱等,平均在3000-8000一套,二維碼方案只需要一個600元的打印機和不超過50元的二維碼貼桌成本。
4:防止逃單。由於微信支付已經成熟,我們使用了預付費模式,就是用戶點了餐就直接付錢,廚房接到的單子都是支付過的。不會再出現逃單、假幣等問題。就算要退單這種低概率的事情,業務流程也只需要商家確認就把錢退回來。如果使用後付費模式,那麽二維碼一旦被人偷走,他就故意亂點餐(反正不用付錢),把服務員忙的團團轉還找不到誰點的,來個一兩次,這個餐館就不會再里你了。
5:數據沈澱。既然是二維碼方案,用戶的id、支付記錄等自然而然進了商家管理app里,想設置老用戶優惠、發微信會員卡、經營分析等都很順暢。
04、小程序應用能夠真正起來,是必須理解線下的業務。純互聯網玩法是推進不了的,必須是又懂互聯網又懂線下的複合型人才,例如我們這樣花過上千萬學費的。
這里有5個小經驗:
1:二維碼材質。二維碼的材料選擇,在不同的場景下,材料也不相同。快餐廳,只需要pvc材質即可,表面光滑易擦幹凈;燒烤店等需要特別的塑料材料,防燙壞;酒吧里面燈光較暗,需要使用熒光材質二維碼或者鏤空的里面放個燈的裝飾二維碼 。商家也會根據自己的餐廳風格,需要定制或者選擇與自己餐廳的格調能夠配搭的二維碼樣式風格,有一些可能還會在二維碼下方寫一些slogan。
2:二維碼設置。如果店鋪只有一個二維碼,是解決不了顧客在哪個餐桌上點餐的問題。一桌一碼又解決不了拼桌、二維碼材質破損的問題,最後是二維碼與餐桌之間只是一個連接的關系 ,二維碼破損了可以換,有拼桌的需求,可以多貼幾個二維碼,完全由餐廳老板自己控制。
3:小程序只能也必須做輕量級交互。一旦碰線下市場,不同店鋪就有不同個性化需求,什麽加辣加蔥、什麽活魚要按幾斤幾兩再去算賬,什麽同樣一壺咖啡一人喝半價中途來了人就得算全價,什麽不管要不要都收茶位費……如果試圖做個性化方案,你有再多的程序員也會被累死,產品的交互也會越來越臃腫。你必須堅定“小程序就得小”,只做標準化的事情,做不了的市場寧可放棄。線下幾萬億的市場,做好一塊就夠你吃香喝辣的了。
4:別抵觸硬件。身邊做互聯網的人,經常喜歡跳過硬件,做無機具的場景。至少在餐飲業,這個走不通。我們測試過不用打印機打菜單,而是把菜單信息發送到廚師手機上,結果廚師要麽手太油弄臟手機、要麽只有廚師看到配菜師沒看到而降低了上菜效率,要麽無法確認漏單沒等。一般來說,做互聯網化餐飲解決方案,要麽用電視級大屏幕顯示點單信息,要麽用打印機。我們選的是成本最低的打印機方案。
5:刺激商家。和純互聯網的流量推廣方式不同,線下市場不能用aso、廣告展示、彈窗、綁定安裝這些方式了,產品能不能活躍起來,依賴的唯一渠道是商家。做好產品體驗,幫商家提高效率這是肯定要做透的,但這個不夠,這叫隱性提高,感知不強,只有部分年輕而又新進的老板才理解。能刺激到普通商家的,還是要做一些顯性服務,例如補貼、例如異業合作、例如幫忙推廣等。也就是說,線下業務不能只盯著用戶,要把商家那頭的利益一起兼顧到,才能真正快速鋪開。
微信小程序正式公布後,我才發現這事我們居然幹了兩年了。又愛又恨,愛的是騰訊背書,讓我們這個做法被認同了,恨的是這麽晚才說,之前很多人看不懂,損失了好多筆融資機會。
05、小程序出來當天,我們就著手開始開發了,做了這麽久相似度這麽高的事情,肯定不能落下這個新風口。
但小程序的興起,也伴隨著巨大風險。各位同行一定要註意:
1:巨頭之間會不會做“艱難的選擇”。既然張小龍說了,希望二維碼作為入口,其他巨頭肯定也搶,最明顯的對頭就是支付寶。萬一大家打紅眼了,做了屏蔽限制,就像微信不能跳淘寶、百度不能搜微博那樣,一個二維碼只能做一個入口,那麽對於用戶來說是很難受的事情,我們這些依賴平臺的第三方也會被牽連,市場的普及速度也會變慢。希望巨頭們不要做得太low。
2:二維碼的安全問題。不法分子拿著帶病毒的二維碼信息到處推,用戶們習慣了二維碼啟動服務後無意中就容易中招。偷錢、盜密碼等,都很可能發生。我們第三方很難做這一塊的預防,需要平臺自己能做安全驗證。
3:平臺的開放度夠不夠。做了小程序後,我們相當於把公司幾十號人的未來都寄托在平臺上了,我們積累的是用戶數據,而不是用戶,我們做的是服務,做不好廣告。那麽平臺在接口管理上有沒有搞特權、政策不清晰(定義誘導分享的邊界)、接口臨時升級搞壞了我們的服務、服務器故障導致我們挨罵等,都會分分鐘把我們搞死。
06、我們暫時能分享的就這些,里面的經驗適合ktv點服務、酒吧點酒、商品售後服務和分享購買等實體類場景,不適合修圖、日歷、電商類的線上場景。
線下實體類場景通用的小程序市場邏輯是:
1:別把小程序當h5營銷用,那太浪費。線下有足夠需要服務的場景,都適合小程序,做服務就自然有現金流水。
2:只要是現有方案成本太高、操作不便、實現服務時間需要等候的,都可以用小程序提高效率。
3:小前端大後臺。別看著二維碼入口輕巧,c端的整個交互也不會複雜,但是和線下業務的深度結合才是重點。雖然在c端我們沒有了app,但是b端我們還是做了個叫做老板助手的app,以滿足商家們的深度服務需求。
4:盈利模式不能再設計依賴用戶積累的老套路了。流量紅利已經吃完,線下流量更是不可能產生日增百萬的覆蓋能力,要賺錢是得依靠深入產業鏈做面向商家的服務。
07、這條正確的新路子,我們終於不是孤孤單單的了。
對於巨頭們要說的是,別薅了羊毛就走。前幾天支付寶的人過來聊天,說在北京看了三四家做類似二維碼業務的,由於沒有盈利模式,光顧著給平臺打工,結果就掛了。除了傭金、補貼等,希望平臺給出更有效的商業模式指導,來激活整個線下市場。
對於同行們要說的是,資本寒冬,盈利不易,大家一起尋找適合小程序模式下的新商業模式,才能把市場做大,共分蛋糕。
[本文系潘越飛(微信ID:panyuefei2013)給i黑馬的投稿,作者潘越飛。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訂閱號(ID:iheima)圖片來自www.123rf.com.cn]
支付寶
微信
小程序
贊(...)
分享到:
三次並購後估值180億美元 公司CEO分享心得
2月28日,在上海新天地的一家餐廳里,韋萊韜悅全球首席執行官何立傑(John Haley)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分享了他的並購心得。
何立傑是企業並購業務的老手。他所在的公司,每年支持超過1000項並購交易,自己也親手主導了所在公司三次重大並購。最近一次是2016年1月,韋萊公司和韜睿惠悅公司的正式合並為現在的韋萊韜悅公司,估值180億美元,擁有員工4萬人。
“這次合並非常複雜。因為兩家公司正式合並之前剛收購了法國一家保險經紀公司,這次合並實際是三家公司合並。目前合並還在進行中,並非一兩年就能完成。”何立傑介紹了工作進展。
從全球來看,去年仍是企業並購比較火熱的一年,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以854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公司是最大的並購案例。中國也成為全球跨境並購的主要買家之一,包括騰訊收購移動遊戲開發商Supercell、美的收購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
何立傑坦承,大部分的企業並購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成功合並很難,涉及組織架構重構、價值觀重塑等。
他認為,要實現企業成功合並,企業員工需要做到以下五點:第一,所有員工把公司視為一個整體,改變以往工作方式;第二,無論是哪家公司員工,都需要特別關註客戶;第三,尊重並秉持新公司的價值觀;第四,不介意並樂於與以前競爭對手一起工作;第五,領導團隊要有幽默感,樂觀積極對待合並中遇到的困難。何立傑稱,在合並過程中,決策層不要因為特別細節小事而分心,忽視了客戶。領導層也沒有必要急於在很短時間里解決所有的事情,要把眼光放長遠。
何立傑表示,企業合並會對員工利益產生影響,因此領導層要與員工保持緊密溝通,告訴員工合並的理由,會帶來哪些好處。
今年正好是韋萊韜悅合並一周年,也是其進入中國區運營20周年。
在企業合並過程中,如何實現文化協調非常關鍵。何立傑稱,企業合並過程中對文化協調性上有兩個誤區:一是不重視,另一個是過於在意文化協調。公司應該有寬松的文化氛圍,比如在認同公司基本文化前提下,可以有不同的子文化,比如精算師、保險經紀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並非不可協調。
他強調,企業合並首先要找到一個最適合新公司的文化,讓所有員工都能夠接受。其次,企業合並過程中溝通量可能是之前的10倍。最後,對決策者來說,並購是一個需要勇氣的事情。
7 Jun 2017 - [投資心得分享] 財務造假也是一盤生意!?
沽空機構近年逐漸影響港股生態,令股市中強者越強。不過,何謂之「強」,不在於表面業績之強,基本業績分析可找到部份有問題公司,但不會是全部,只是我不明白於此一層面上,還會有些專業的基金或分析員犯錯(如不理資產負債表或營運現金流的負面訊息)。至於基本業績分析找不到的,便要靠多聽多看,憑經驗累積以批判公司及其管理層的可信性,再加上遇正自己不大相信的公司業績非常理想的話,反而需提高警覺,提防「 Too good to be true 」。所以,市場資金近年越加聚焦那些真正「強」者,即是管理高質,業務透明透高,受過多年歷史洗禮仍健在的公司上。
其實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也是一盤生意,還需講求成本效益,不好見到派高息、公司回購或大股東增持便以為是利好訊息,只要局內人計過數,預期利益更大(如令投資者更容易相信)的話,也會願意付出這些成本,何況派高息及公司回購都是用公司錢,兩種方法大股東也有得著,前者更是收到真金白銀,若大股東用部份收到的現金股息增持股票,不知袖裡的投資者或許會變得更有信心!若公司在高負債下,還增加債務以助派高息或公司回購,更需小心。
所以,買入股票前,最重要是清楚自己在「投資」還是「投機」,以做出不同程度的風險管理,若對某股票滿有懷疑,其實可以選擇一刻也不要持有。 負面看,嚴格來說,任何上市公司都可以不信,因為大家也不是局內人(insider),所以極端來說,任何股票其實也不可買。可是,若仍想買股票的話,便要選擇相對可信,並高過自己接受底線的公司(當然每人底線及風險承受能力也有不同),這個沒有捷徑,需靠多聽多看,憑經驗累積以批判公司及其管理層的可信性。當然,為避免如當年買入眾人愛股匯豐(5)的個案,便需靠分散投資及調控注碼以分散風險。
張一鳴用人心得:管理不能做“老好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1/164732.shtml
張一鳴用人心得:管理不能做“老好人”
紅杉匯
2017-08-21 09:59
搭建團隊時有哪些小竅門?怎麽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真牛人”?怎樣建立一個高效的組織?張一鳴以今日頭條為例,介紹了今日頭條的“用人心法”。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文丨洪杉
創業者提問創業者的問題總是尖銳的。因為每個人都想為自己正日夜頭疼的問題,從他人的回答中尋找到解決方案。
在最近的一次交流活動中,面對紅杉 Family 部分成員企業的創始人、CEO 們,張一鳴首先幽默地講述了他的創業經歷,在創立今日頭條前,他已經“體驗”過公司內部的各種角色:大公司員工、創業公司核心員工、公司合夥人、公司骨幹、公司 CEO……在他看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對“創業”有了一次整體性認識,也為日後的公司管理積累了許多思考,而這直接影響到今日頭條的創立與發展。
“我們在早期動作很快,公司的管理也相對順利,基本沒有浪費什麽時間,”張一鳴說,“在找團隊的時候我也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麽樣的人。”
公司的一切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而“找人”、“用人”、“管人”等與“人”有關的話題也成為當天交流的關鍵詞。
搭建團隊時有哪些小竅門?怎麽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真牛人”?怎樣建立一個高效的組織?怎樣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應對隊伍龐大之後的管理挑戰……在場的紅杉 Family 成員企業創始人、CEO 們分享了各自的經驗與困惑,同時也沒有放過提問張一鳴的機會。張以今日頭條為例,介紹了今日頭條的“用人心法”。以下是「紅杉匯」 整理的“隨堂筆記”。
#不執著於人才背景才能打破常規#
Q:今日頭條團隊有哪些特點,以及在團隊搭建時有怎樣的策略?
張一鳴 :今日頭條的團隊很多元,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有著各自的“拿手好戲”。而相對於專業和背景,我們更看重人本身的特質。舉例來說,我們的 HR 負責人曾經是早期投資領域的從業者,有人會問,為什麽他能勝任 HR 的工作?因為 HR 是要考察人性的,而作為一個投資人,他有很強的“看人”、“選人”的能力,看似“專業不對口”,但實際上卻十分匹配。
所以我也認為,只有不那麽執著於人才的“背景”,公司才有可能打破常規。
#發動集體智慧#
Q:今日頭條在人才管理方面有哪些特點?
張一鳴 :我們提倡人才的“自驅”,發動集體的智慧。因為企業的價值在於分工和合作,而分工就是讓一個人盡可能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
#關註人才基本面#
Q:選擇人才時,如何考察人才自身的管理能力?
張一鳴 :我更看重一個人的基本面,即人品、情商、胸懷、熱情,而管理能力其實是可以培養的。另外,在面試時我還會著重考察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我相信只要一個人的基本面是好的,管理能力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
#學習好公司的案例#
Q:你平常會讀哪些管理類書籍?
張一鳴 :有兩類,第一類就是大公司案例,這也是我們公司內部都會關註的課題,那些世界上的好公司有哪些成功之處?我們的團隊需要去總結一下;另外一類是經典的管理學書籍,比如韋爾奇、德魯克等大師的作品,也值得反複品讀。
#不做“好人”#
Q:因公司快速發展而導致部分人才掉隊的情況應如何處理?
張一鳴 :調整。要麽對人進行調崗,要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讓他離職。而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攤開了說”,不要執著於遠近親疏、先來後到,要對事不對人。千萬不要做“好人”,拖得越久反而會對人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以外部視角看公司#
Q:一鳴,你個人的時間是怎麽分配的?有多少精力集中在產品,又有多少精力集中在其他業務上?
張一鳴 :其實我現在多數時候都在做一件事——從外部視角看公司。當我們看別的公司時,常常會看到許多問題,而站在內部時卻常常看不到自己公司的全貌,因此要“跳出來看自己”。
而對於產品我只看三樣東西:
▨ 數據;
▨ 產品體驗;
▨ 定期問一下用戶的使用反饋。
只要抓住這三點,我覺得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對於具體的產品細節,我覺得作為 CEO 要明白一點:你不可能只花一點精力,就能比別人做的更好,這也需要依靠集體智慧、團隊協作。
其實,張一鳴在早前的許多場合都闡述過自己“Context,not Control”管理方法。他認為 Control 與 Context 的區別在於——
Control 相當於把 CEO 當成超級計算機,CEO 做戰略設計,提出戰略計劃,逐層分解之後執行;執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情況,會再往上匯報,CEO 匯總信息,再次定出工作任務。這個過程中有審批、有流程,有很多的管理機制。
而 Context 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參與決策,讓更多的想法自下往上湧現出來,而不是從上到下的戰略分解。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人基於上下文 Context 做出判斷,而不是根據指令來執行。
在他看來,單純的 Control 除了會帶來戰略上的問題,還會因為追求控制感而導致企業反應遲鈍。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出現時 Control 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 遇到緊急情況或處理重點項目時;
▨ 處於創新業務和新部門成立早期時;
▨ 遇到人才職位不匹配的情況時。
而在一般情況下 Context 會具有明顯的優勢:
▨ 讓更多人參與決策,發揮集體智慧;
▨ 因為不需要層層匯總,所以可以更快速地執行工作;
▨ 讓更多的同事直接面向行業,會使得信息更充分,角度更多元;
▨ 提高員工參與感從而激發創造力;
▨ 容易產生規模效應。
願聞其詳?可參見紅杉匯之前推送的《張一鳴:如何應對公司變大之後的管理挑戰》 一文。
推薦閱讀
壹 計越:投資者青睞能解決用戶核心問題,有使用場景的AI公司
貳 創業4年,超350名員工遍布三大洲,25歲創始人公開招聘主管秘訣
叁 五大技術,既能改變人類又能終結文明,怎麽破?
肆 Airbnb CEO:房子不是生活中最大的財富,你的時間和潛力才是
伍 巴菲特19歲拿起這本書,此生從未放下|好書推薦
[本文系紅杉匯(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洪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微信公眾號(ID:iheima)]
張一鳴
管理
今日頭條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