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春節快到了,家里人又要催婚了,身處互聯網創業熱潮的你,怎麽用戶怎樣用互聯網思維,挑選你的女神並將她追到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自古以來,婚姻擇偶就是人們關註的頭等大事。電視上“非誠勿擾”“百里挑一”吸人眼球,網絡上“世紀佳緣”“百合網”註冊者千萬,大家都在通過各種渠道尋求自己最合適的另一半,上天入地無所不用極其, 但最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男生似乎很難俘獲女生芳心,女生也弄不清到底如何選擇另一半。

活該單身狗,這些事你根本沒做對

AB男生各有3000塊“戀愛基金”。A非常想買一個手機,實用性強性價比高。他覺得女朋友也會這樣想,於是用3000塊買了一部手機送給她,女朋友“十動然拒”。B則是完全不同的做法。他先花1000塊租了一輛豪車,一整天載著女朋友到處兜風。然後用500塊買了一大捧花放在後備箱,出其不意地送出去。最後用剩下的1500塊訂了一個豪華酒店的海景房,和女朋友度過了一個非常浪漫的夜晚。3000塊都花光了沒錢吃飯了,B就拿來酒店的方便面問女朋友說“你願意和我同甘共苦嗎?”女孩子感動的眼淚嘩啦啦“我願意!”

同樣的3000塊,為什麽不同的花法會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呢?

男性視角、女性視角存在需求差異--勿陷入利己主義誤區

在戀愛過程中,很多人常常犯“利己主義”錯誤,這個“利己”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自私自利,而是思考問題往往從自身角度出發,沒有顧忌到另一半,最終導致自己做了很多事卻“然並卵”,把自己感動到不行,對方還絲毫沒有觸動。而有的人能換位思考,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設計戀愛場景,充分照顧對方的喜好,最終獲得成功。故事中A就是典型的“理性利己主義”,追求“剛性需求”,一切從實用出發,將3000塊充分發揮價值,購買自己認為性價比最高的電子產品。並且運用“直男思維”,認為自己喜歡的女友也會喜歡,將偏好強加於女朋友,最終適得其反。而B則從女生的視角來思考,考慮女生喜歡什麽樣的東西,租豪車買玫瑰玩浪漫,他用3000塊巧妙分配滿足了女性對於戀愛的憧憬,最後即使吃方便面女孩也會欣然接受。

女性戀愛視角“理性與被動齊飛”--對後備資源冷靜分析

現今社會有一個怪現象,剩女比剩男多,優質剩女比優質剩男多得多。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女孩子們普遍比較聽話,乖乖讀書學習,按照父母的期望實現了高學歷的目標,但出了學校才發現,和自己匹配的男性早被“拿下”,剩下的鳳毛麟角競爭激烈。同時女性還有本質被動屬性,一般人不會選擇主動去認識、追求男孩子,只會被動地等人結識,最終被一點點剩下。後來大家想到一個化被動為主動,將主動融於被動的好方法,那就是註冊婚戀網站,女性註冊提高了自身曝光率,誌同道合的男性看到適合的對象會主動聯系,這樣女生就實現了被動的訴求,交往結識也會更加順利有余地。

除此之外,女生和男生相比,在初步擇偶這一輪,源於千百年的本能,她會非常理性,而且理性層級隨著學歷明顯提升。這種理性和文章開頭的例子並不矛盾,例子里AB分別已經和女朋友在一起了,是在一起後的場景設計,此時女朋友多需要的是感性訴求。理性訴求多發生於女生篩選男朋友的初步步驟中,和男生”喜歡了就是喜歡了“不同,女生會冷靜分析條件元素做出相對明智的選擇。

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個30多歲的女博士。她出生在一個傳統的猶太家庭,一步步按部就班地讀書做科研,不知不覺發現耽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如何科學有效地尋找男朋友呢,她想到了將自己的科學研究和選男友談戀愛相結合。她通過數據采集的方式在互聯網征婚版塊里大海撈針,對選出來的人進行約會跟蹤,將每一個相親過程以量化的形式記錄,整個過程非常理性認真,完全用數據統計的方式完成整個找男友的過程。

女性戀愛視角“感性共暢想一色”--極易被幻想感動

除了初篩男友的理性,女性作為迷人的感性動物,暢想憧憬占據80%時間。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小故事,其實B之所以能讓女朋友“芳心大悅”,是因為B讓女朋友沈浸到了一種暢想模式里,用租來的豪車、玫瑰、豪華海景房為女朋友打造了一個電視劇般奢侈浪漫的體驗,即使知道是短暫即逝的,女生也願意為這一刻的浪漫感動到底。這種類似的做法在不同行業皆有使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樣板間模式”。

“樣板間模式”是指,我們去買房的時候,常常被樣板間影響正常的理性選擇,一個搭配合理溫馨大方的樣板間會瞬間引起買房者好感,從而有效提升成交度。其實購買的房子本身和樣板間是毫無關系的,開發商甚至為了樣板間呈現效果更好而刻意修改一些類如床之類家具的尺寸,購房者即使原封不動地按照樣板間裝修也很難達到開發商呈現的效果。人們之所以被樣板間模式影響,是因為樣板間把你預想的生活空間具象化了,讓人們沈浸在一種暢想模式里,看到樣板間就會聯想到自己日後幸福安穩的生活,所以就毫不猶豫做了購房決定。女性戀愛也一樣,沈浸在一種充滿浪漫的暢想模式里,她們會愉悅心動繼而毫不猶豫做出選擇。

按規律把握交往進度--80%理性推動+20%感性爆點

互聯網經理有一本必讀書,名字叫《女性的起源》。不太厚的一本書,里面敘述了女性是怎麽一步步演化發展。書中推測,在母系社會的時候,人是從水里面往陸地上遷移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女性需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她必須充分地擇偶:第一,她要選擇不會被淘汰的優良品種;第二,她需要選擇強壯的個體幫助保護她的孩子。

千百年來自祖先的思維決定了女性的基本擇偶步驟:在前期的一年或兩年的考察期里面理性分析多個選擇對象,將不符合標準的刪掉,然後再結合一些具體接觸細節選擇最優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基本上是心有所屬了。需要有一個讓她可以確定決心的感動事件。這個事件一定要在特定的場景下發生,這樣才能讓女性記憶深刻。比如遊樂場或者恐怖電影。讓女生產生那種血脈膨脹的激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類似於愛情觸電,大家可能會混淆這種感覺,繼而愛上對方。

“互聯網+“思維擇偶 :正確分析訴求 +良好關聯鋪墊 +見多識廣確定匹配

結合互聯網思維,擇偶模式就像做產品,一個黃金公式通用,即G=M*R*T。其中M是指,正確的真實的用戶訴求

針對追女孩來說,男生要從女生的角度考慮她的需求動機是什麽,就像前面我們提到的例子,男生認為實用性強的手機也許並不是女生的“菜”,女生更需要浪漫的玫瑰花。如果連動機都搞錯了,禮物絕對不會實現應有的價值。做產品也是一樣,很多傳統企業分析需求偏於“剛性”,抓住一個痛點就任由自己發揮,最後可能已經扭曲用戶本意。互聯網做產品則相對聰明很多,它的產品並非是剛性的,比如遊戲,你一天兩天不打沒有任何的影響。但是其他方面,比如柔美的畫面、有趣的動畫、良好的用戶體驗會吸引消費者主動過來,即使非剛需也會心甘情願來玩,最終默認產品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無論是產品發布還是追女孩,都要做好關聯鋪墊。

兩個男生同時喜歡一個女生,齊齊去表白。第一個男生特別傻,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當時就把女孩給嚇跑了。素不相識上來就表白,女孩子不跑才怪。第二個就稍微聰明了,他說:“你能不能借我10塊錢吃碗面?當然,我們倆萍水相逢,我要先自我介紹一下,這是我的學生證。”這樣他就巧妙地像女生介紹了自己,也建立了信任。然後他又說:“這個10塊錢我不能白要你的,我得還你!你留一個手機號。回頭我打電話給你,我把錢還給你。”這樣他就要到了手機號,擁有了聯系方式。最後他又說:“你要真肯借我10塊錢,我還想從你多借10快錢,因為我要請你吃碗面……..”

用姑娘的錢和姑娘共進晚餐,目的100分達到,足以見到建立鋪墊的重要性。這種模式和做互聯網產品,尤其是產品發布非常類似。如果產品剛做完,無任何鋪墊冷不丁直接扔到線上去,註定會是一個失敗的發布,大家還沒弄清楚前因後果只看到一個成型的產品,根本無法產生嘗試使用的沖動。所以產品發布前,都要進行一些活動的鋪墊,盤活產品路徑,讓目標用戶了解、知道,進而逐漸信任,這樣它發布後才會獲得大家的親切感和認可。你需要見多識廣,不斷權衡確立真實匹配標準。

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曾經寫過一篇配比理論。假設有一屋子的人,100個男人100個女人,每個人多手持一個號碼,這個號碼代表著你的美貌、才華、學識、是否強壯等指標,號碼越大的人證明條件越好。大家的目的就是進行自主匹配,實現兩個人的號碼最大值。在這個過程中就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分數高的女生往往最後匹配分數低的男生,分數平平的女生反而能夠匹配到“男神”。但無論如何,最後算出的兩個人的總分數都是相對優化的。那為什麽分數高的兩個人沒有被恰到好處地匹配到一起呢?

還原到實驗本身,分數高的男生女生都想找到一樣優秀的配偶,分數低的則想要找到比自己出色的另一半。所以邀約實際情況往往是,分數低的向分數高的發出邀約,分數高的一開始會因為對方分數低而拒絕,但隨著身邊人逐漸匹配完成,再接到的邀約可能還沒最開始的邀約分數高,最後這個優質的分數高的人會放棄尋找“同質人”,而選擇一個分數一般的人進行匹配。

為什麽會發生以上結果呢--無明確匹配標準。

試驗中的男神女神正因為沒有明確的匹配標準,才被外界的環境壓力所妥協,選擇一個相對優秀的,而並非堅持尋找自己的最優目標。溯回到女博士的例子,作為一個知識女性,她在擇偶上做了充分準備,充分分析明確自己的擇偶標準,再根據這個標準進行篩選,最後圓滿實現了自己的既定目標。

不知道喜歡什麽樣的啊,不知道什麽類型才適合我啊,我該如何確定匹配度呢?

很簡單--見多識廣,湊夠數量

見識了、接觸了足夠多的人,自然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擇偶匹配度。

其實這個理念和互聯網做產品又不謀而合,有一句話就叫做:“少即是多”,一款小眾的互聯網產品,要想獲得真正匹配的目標用戶群,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網絡等手段讓產品被更多的人所知,觸達到足夠多的人,在大量的受眾基數下自然有人認可、契合產品理念,這樣自然而然地成為忠實用戶。

廣泛結交的同時把握尺度,弱關系比強關系更能幫你看清一個人

從現在互聯網社交的理念來看,弱關系比強關系的價值更大。

這種關系指的是你跟朋友之間的距離、遠近、強度。

如果你找一個對象,你身邊的強關系可能是幾個特別要好的閨蜜、鐵哥們、家人。這種強關系能給你介紹的人是非常有限的,且會由於關系本身的原因“難以舍棄”,即使不合適的人,礙於關系你也會咬牙交往。然而弱關系則完全沒有這種煩惱。

“弱關系”指的是我們自己通過日常的工作生活興趣愛好結交的人,他們可能與你沒有很強的關聯,只能說是泛泛之交,但反而交往更加放松無芥蒂,可以無顧忌地聊一些彼此實際情況,在真實的聊天中看清一個人。保持弱關系可以具有更多的選擇性,通過和不同的異性成為普通朋友,再逐漸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這樣大大提高了兩個人匹配度。

在此建議每一個苦惱“個人問題”的朋友,不要急不要躁,更不要委曲求全。總會有一個與你匹配度最高的ta出現,而為了找到ta你不能原地等待,而是要自主地“有所行動”。先發掘自身感興趣的領域,再通過一些相關論壇、交流會等方式結識同樣興趣愛好的異性,與大量異性建立弱關系,在與他們的相處中不斷摸索明確自己的擇偶匹配標準,最後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交往,彼此換位思考設計戀愛場景,不斷試錯摸索,最終找到“天作之合”。

“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祝每個朋友找到真正對的那個ta。

本文作者:TII三人行(微信號:Inplin),是由TII互聯網轉型咨詢的艾永亮、劉官華、梁璐三人創建的一檔欄目,會定期給大家分享對互聯網的思考和感悟,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