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布少明:新政府新房策

1 : GS(14)@2017-07-03 22:49:25

【明報專訊】「七‧一」特區政府換屆,香港踏回歸祖國20周年新里程,樓巿亦迎來新時代,零息時代落幕,中國因素抬頭,巿場危機交錯,正是新政府瞻前顧後時候﹗筆者對接班政府些少建議。

(1)拆彈機制防樓巿逆轉;辣招雖趕絕炒家,卻斷換樓鏈,鎖死近120萬個二手私樓供應,二手巿場「供求俱傷」,積弱多年,在極低成交下,加大樓價波動,樓價愈壓愈升,大巿靠剛需主導,發展商增加按揭成數「解辣」,吸盡市場購買力,反而上車人士卻因為按揭困難,難買入二手物業,本末倒置,大錯特錯﹗樓巿受外圍因素影響,局勢一旦遽變,難免對樓巿及經濟造成震盪,新政府宜當機立斷,及早設立完善撤辣及退巿「拆彈」機制。

(2)建首置樓解決上車需求;私樓與普羅市民負擔能力愈趨脫節,「富人住私樓,窮人住公屋」兩極化將愈來愈嚴重,截至今年3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已增至近27.6萬宗,平均要4.6年才能上樓,今期居屋超額認購50倍,反映市民對公營房屋龐大需求。筆者支持新政府推「首置樓」,提供優惠扶助首置客上車。

(3)加大力度造地增供應;本屆特首以增供應為樓巿大方向,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多達9.6萬伙的紀錄新高,總結回歸20年間,私樓落成量增加最大的地區為將軍澳及西貢區,佔整體私樓落成量約一成半,其次是油尖旺及元朗區,各佔約一成,該重點發展地區為香港造就經濟動力,包括就業巿場、生產力及生活社區。發展新巿填乃增供應一大要策,「土地問題」屬先天不足,增土儲慢,難追上需求,政府當務之急是再下一城,加速填海谷供應,以解決長遠房屋問題﹗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20&issue=20170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73

布少明:按保樓價上限應提高

1 : GS(14)@2017-08-29 01:26:31

【明報專訊】「全‧城滙」主攻中小型單位,巿場反應熱烈,細價新盤繼續受買家青睞,未來多個主打中小型單位的新盤將陸續登場,將吸去大量上車購買力。

的確,上車客大部分財務實力不足,除非靠「父幹」,否則在有限財力下,大多會選擇購買細價盤,發展商為迎合上車巿場的需求,推出不少中小型單位,而且為買家提供多項按揭優惠及較彈性的付款辦法,深得巿場歡迎,持續搶吸市場購買力。

由於置業需求大,並在辣招及息口低企之下,樓價持續被搶高。差餉物業估價署早前公布6月份樓價指數,按月升約0.7%,升幅較之前明顯收窄,屬今年以來最小的升幅。而早前一直牽頭上升的實用面積431方呎以下A類細單位按月只微升約0.3%,為各類型物業中升幅最少,雖然最細單位升勢放緩,但單計上半年,仍升9.5%跑贏大市。

雖然上車客「將貨就價」,但面對着細單位樓價持續攀升,部分準買家追價乏力,加上多個細價新盤為推出買家提供優惠吸客,令今年二手細價盤的交投表現未及中型及大型單位。

部分二手細價盤業主為求打破悶局,開始願意擴闊議價空間,可是盤源仍缺,買家選擇少,而且議價幅度與買家仍有差距,加上未來三至四年潛在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為9.8萬伙,令買家入市態度普遍轉趨審慎,繼續傾向新盤市場,二手細價盤仍會受壓,樓價則持續向上。隨着樓價升勢持續,400萬或以下的單位可能絕迹,建議放寬按揭保險樓價上限,700萬以下單位可做按揭保險,以減輕上車客首期負擔,亦建議政府調低首置客的印花稅,以激活二手細價樓市場。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64&issue=201708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391

布少明:富戶令公屋居屋「私樓價」

1 : GS(14)@2017-08-29 01:52:23

【明報專訊】近日巿場以一手作主調,新盤大包圍吸客,二手交投未見起色,惟居屋及公屋市場屢現破頂成交,搶盡巿場焦點,原因之一乃公屋富戶政策將於10月收緊,購買力釋放,造就綠表市場屢錄破頂成交,在公屋富戶及投資者爭相入市下,刺激資助房屋售價水漲船高﹗

觀乎二手私樓樓價持續高企,令不少財政實力較遜的買家望樓興嘆,目前一伙200餘呎私樓,樓價動輒數百萬元,首期負擔不小,相反部分中小型公屋,自由巿場價300萬樓下仍有選擇,因而吸引一批年輕買家青睞,轉戰公屋及居屋市場尋寶。與此同時,一批公屋富戶趕在10月收緊公屋富戶政策前入市,為公屋及居屋巿場帶來另一批購買力。

部分置業人士轉投公屋市場,惟公屋放盤有限,加上近期不乏公屋富戶吼優質公屋盤,連帶不少屋邨盤做價「逐級跳」,部分成交呎價更破1.5萬元,公屋「私樓價」教巿場嘖嘖稱奇,居屋市場亦不遑多樣,屢現高價成交,新居屋王此起彼落。

富戶政策收緊前趕入市

翻查資料,居屋及公屋第二市場交投走勢反覆,6月份跌至一年半新低後,7月宗數由低位回升,居屋及公屋第二市場成交宗數合共錄154宗,較6月份按月回升約26.2%。至於8月上半月暫錄22宗。

不過,買家在綠表市場買入二手公屋或居屋而要承做按揭須注意,由於有房委會擔保,綠表客最高申請95%按揭,但有關擔保期只由首次開售計起30年有效,而按揭年期以30年減首次發售日期計算,與私樓計法不同。部分較高樓齡的居屋,銀行願意提供的按揭年期較短,每月供款因按揭年期短而可能大幅增加。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92&issue=201708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81

布少明:二手樓整固 年底再上

1 : GS(14)@2017-09-10 14:52:54

【明報專訊】私人住宅樓價連升多月後,開始略現疲態。差餉物業估價署剛公布7月樓價指數按月僅微升約0.09%,升幅為16個月以來最低。如果據美聯「樓價走勢圖」的顯示,8月份以實用面積計算的平均呎價報約11,762元,按月微跌約0.1%,皆反映樓價升幅似有暫歇之勢。

樓價指數升勢略顯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樓價已顯著上揚,導致部分準買家近期追價乏力。單以今年首8個月計算,迄今樓價累積升幅已達約9.1%,購買力消秏下,自需回氣再上。加上月內曾驟現地緣政治危機,美朝的緊張關係令火熱的股市乍現波動,樓股唇齒相依,樓市氣氛難免受到影響,部分買家態度轉趨觀望,令樓價進入高位整固階段。據美聯統計全港100個中小型屋苑的樓價走勢圖資料,以實用面積計算的8月平均呎價約1.18萬元,更是連升6個月後首度回落,跌幅約0.1%。

樓市無大跌誘因

相信樓價短期內仍會於高位牛皮,但長遠而言,大跌的誘因並未出現。其實樓價與經濟息息相關,本港經濟基調穩固,失業率再見逾3年新低,內需復見強勢,零售已由谷底回升。此外,市場對美國再加息的預期降溫,發展商更以「貼市價」甚至低於市價推售新盤,帶動買家入市持續,預計樓價於下半年未虞轉勢,年底有力再上,但下半年升勢放緩至最多只有約3%至4%。8月份10大藍籌屋苑錄得約105宗,較7月份約108宗減少約2.8%,並連續3個月不足110宗的低位橫行,反映新盤攤薄市場上不少購買力,而且新盤付款辦法靈活,訂價克制,在樓價高踞下更形吸引,買家傾向買新盤。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42&issue=20170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15

布少明:又見北水入巿買樓

1 : GS(14)@2017-09-16 22:29:46

【明報專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香港及內地緊密合作,內地人來港買樓已成趨勢。雖然內地人買港樓需繳付辣稅,加上中資嚴打走資,仍無礙內地客來港買樓的熱情,在中港融合勢頭下,大陸客對香港商廈及房屋需求增加,除超級豪宅續受內地客追捧外,新盤售樓廠亦屢現其蹤影。

逾億元超級豪宅獲承接

最近市場上多個逾億元超級豪宅成交,大多由內地客承接,而且於各大新盤亦有內地豪客大手入市情况,難怪近期內地客買樓比例重返BSD出台前的水平。一二手住宅個人買家登記中,按已知買家姓名作分析,當中內地買家(以買家姓名拼音辨別)佔個人買家於香港樓市住宅註冊量比率較第一季增加1.1個百分點至約9.7%,創自2012年第三季後的19個季度新高;若以金額計算,第二季註冊金額比率更升至約16.1%,較第一季增加1.9個百分點,更創自2012年第一季後的21個季度(即逾5年)新高,重返BSD出台前水平。

一手市場中,內地買家購入本港一手住宅所佔的宗數比率亦按季增加約1.8個百分點至16.8%,創自2012年第四季後的4年半新高,且連續3季達一成半以上。以註冊金額計亦增加1.3個百分點至22.8%,連續3季超過兩成水平。至於二手方面,二手住宅個人買家登記中,內地買家購入本港二手住宅所佔的宗數比率亦由首季約6.1%升至上季約6.3%,略為增加約0.2個百分點。若以金額計,則增加約0.7個百分點並上升至約9.3%,直迫一成水平,並創自2012年第四季後的4年半新高。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956&issue=201709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24

布少明:逾千萬物業交投增

1 : GS(14)@2017-09-25 04:08:30

【明報專訊】樓市繼續熾熱,物業價格上揚,令逾千萬元一二手註冊量不斷湧現。雖然近期市場一手新盤多主打中小型單位,但部分兩房價格已逾千萬元;二手業主亦見樓價升,提高叫價,令市場上逾千萬售價的物業大增,最近被外界喻為上車天堂的沙田第一城,一個連天台單位竟以1060萬元沽出,成為屋苑今年首宗逾千萬元個案,相信一二手逾千萬元成交個案將更趨普遍。

今年發展商積極推盤,當中有四成交投為逾千萬以上,盡破歷年以來的紀錄。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本年首8個月一手逾千萬元個案住宅註冊量共有4907宗,佔整體一手私樓註冊量約40.8%,為有紀錄以來最高,並較去年全年比率約26.2%,增加14.6個百分點。逾千萬元新盤註冊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發展商於今年所推出的新盤,有些交通優勢、位處優質地段或享維港景觀,故該些物業定價會較進取。若以3區劃分,今年首8個月逾千萬元的一手住宅個案中,新界比例佔最多,錄2240宗;其次為1916宗的九龍區,至於港島區則佔751宗。

樓價上升下,不少大型屋苑買賣相繼出現逾千萬元個案,今年首8個月逾千萬元二手個案最多的是太古城,超過一半登記銀碼為逾千萬元。另海怡半島亦達38.4%,而康怡花園、黃埔花園及美孚新邨亦分別有約21.6%、約17.7%及約11.3%屬逾千萬元個案。隨着發展商開價繼續進取,而且二手業主勢而提高叫價,令市場上逾千萬元放盤增加。不過,隨着發展商為買家提供多項高成數按揭計劃及優惠,買家將續聚焦一手,預料逾千萬元一手私樓註冊會大幅拋離二手。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65&issue=20170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55

布少明:縮表無阻樓市旺勢

1 : GS(14)@2017-10-01 19:18:48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如預期般維持息率不變,同時宣布10月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簡稱「縮表」),惟因「縮表」議題於今年6月已提出,市場早消化相關消息,可以預期「縮表」短期內對本港住宅市場影響有限。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美國已加息4次,惟由於本港銀行結餘仍然充裕,故暫仍未有跟隨加息。與此同時,本地經濟增長持續改善,政府因此調高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失業率亦維持低水平,皆是支撐本地樓市重要支柱。

「縮表」既然屬意料中事,整體樓市氣氛保持高漲。先說近數月表現相對冷靜的二手市場,據美聯物業分行統計,全港15個二手指標屋苑本周末兩天的預約睇樓量共錄得約464組,按周升約5.5%,在有大型新盤推出下仍然連續兩周錄得升幅,反映市民置業的情緒並未受到到影響。新盤氣氛更是火熱,日前正式開價的將軍澳新盤反應熱烈,睇樓現人龍。本月住宅物業交投亦見理想,首20日新盤已售出約1,300伙,估計全月可望達2000伙,屆時超越8月約1,600伙,並創4個月新高。

今年一手成交金額勢創新高

今年首7個月落成量創新高的同時,不少單位亦已被吸納。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資料,截至8月底,今年首7個月11,253個落成單位中,已售出約7,242個單位,即售出約64.4%單位。如扣除一手公營房屋,本年至9月18日止,一手私樓註冊量已錄13,060宗,涉及金額約1,718.3億元。由於今年內仍有多個新盤部署推出下,預計今年一手金額勢可超越去年總數,將創歷史新高。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49&issue=201709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37

布少明﹕放寬按揭 遏「靠父幹」

1 : GS(14)@2017-10-08 22:01:06

【明報專訊】金管局對「父幹上車」現象表示關注。的確,年輕人「上車靠父幹」的比例不斷增加,以近日開售的屯門單幢新盤為例,於美聯物業的客戶當中,八、九十後年輕客佔約四成,當中有半數年輕客需要父母協助支付首期。此外,美聯物業於今年8月進行的「首次置業調查」,透過電話訪問,成功回收1142份問卷,結果發現九成受訪的首置人士表示上車困難,有36%業主指首期需由父母或其他家人協助,近六成受訪者用個人或共同買家積蓄,反映現時年輕一代,趨靠家人助付首期實現置業夢。

從調查結果不難發現「上車靠父幹」已成為社會風氣,反映年輕人上車困難的困境。為人父母,為子女未來籌謀是人之常情,惟必須正視現象產生的成因,找出解決方法,助樓市健康發展。如果單純把問題歸究於樓價高企,實過於片面。事實上,在低息環境下,部分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夫婦,收入已能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入市困難主要源於缺乏足夠首期。

首期高昂的一個原因,自然是樓價高企。然而,據現行的按揭貸款規定,首次置業人士只有購買400萬元以下的住宅方可以做足九成按揭,惟現時市場上400萬元以下的放盤屈指可數,九成按揭名存實亡,可見這限制不合事宜,既失去壓抑樓價的作用,反提高入場門檻,成首次置業者的重要障礙。縱觀新盤銷售火熱的原因,發展商能提供按揭優惠是其一,正好反映按揭成數與置業的密切關係。

既然樓價短期內難大幅向下調整,實應放寬按揭保險樓價上限,700萬以下單位可做按揭保險,以減輕上車客負擔,亦建議政府調低首置客印花稅,助有需要的人士上車,從而減低年輕人對「父按」需求。

美聯物業 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84&issue=201710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51

布少明:冀房策助市民上車安居

1 : GS(14)@2017-10-15 13:58:06

【明報專訊】能擁有自己的安樂窩,是很多香港人的夢想。歷屆特區政府都尋求為市民「圓夢」之法。特首林鄭月娥於參選時已承諾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料將於其首份施政告中兌現。美聯物業早前進行了「施政報告前上車置業」調查,訪問逾千名市民,以了解他們對房屋政策的看法。結果竟然發現有多達47%受訪者認為「港人首置上車盤」有助市民置業的效用存疑,比率接近一半。

理解箇中原因前,需先明白「港人首置上車盤」細節。計劃定位介於居屋及私人住宅之間,類似過往的「夾屋」,兩者同樣限制了申請家庭的入息,但夾屋沒要求買家必須是首次置業者的港人;夾屋一樣有轉售限制,業主如在5年內出售其單位,便須首先把單位向房協出售;如房協不回購有關單位,業主便可向政府補地價,然後在公開市場以市值出售。較多的限制應該是不少市民對「港人首置上車盤」效用存疑的主因,例如10年內出售擬僅可以用原價售予政府,或不補地價售予綠表、白表人士,令申請者無法享受資產增值的財富效益,因而令部分人士卻步。

值得留意的是,在認為「港人首置上車盤」無助市民置業的受訪者中,有多達45%認為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最有助市民置業,故筆者建議政府的新房策需盡量顧及市民上車及保值的需要,才可真正幫助市民置業,增加向上流的動力。

筆者強調,任何能幫助市民上車的政策都應該支持,「港人首置上車盤」能為部分港人提供置業機會,絕對值得讚好,惟不能忽視市場真正的需要。因此,希望政府在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同時,亦需積極覓地增加居屋供應,以解市民所急。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03&issue=20171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480

布少明:施政報告重建置業階梯

1 : GS(14)@2017-10-22 14:06:24

【明報專訊】傳說大禹治水,改圍堵為疏導,終成功克服水患,為人民帶來安居。以史為鏡,為人做事亦應多疏導少抑壓,強行堵塞流通往往帶來更大問題。本地樓市正是其中一個實例,「辣招」推行多年,未見到壓抑樓價的作用,據最新的「美聯樓價指數」顯示,今年至今樓價已錄約9.27%升幅,可見這些壓抑調控措施未有發揮效果,只窒礙二手成交,令放盤減少,降低樓市的流動性,讓星斗市民更難置業。

因此,筆者認為特首林鄭月娥於首份「施政報告」中,推出連串措施協助市民重建置業階梯的做法,起了疏導樓市的作用,方向絕對正確,先提供安居之法,待市民財富累積才按需要考慮換樓,無疑較一味靠辣更加健康。當中的「港人首置上車盤」雖然尚有大量細節未公布,但已引起社會廣泛討論,若訂價及首期訂得夠低,相信可吸引部分有上車需求的人士申請,惟首批只提供約1,000個單位,加上建屋需時,對樓市短期影響有限,故維持樓價全年升13%的預測。

從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後的發言,可見其對辣招的看法與之前的政府官員有異,她直言辣招「已經很辣」,更承認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令二手市場滯後。不過,由於樓價高企,相信政府減辣機會不大,但有可能部分放寬。特首已指出有空間把從價印花稅(DSD)的退稅期由現時6個月延長至9個月,讓市民有多3個月時間賣出原有物業。筆者認為,延長退稅期有利盤源輪轉,特別是細價樓近年因供應短缺,成交價升幅凌厲,若能增加細價單位盤源,則有望紓緩該類物業的升勢,令換樓市場更趨健康。總的來說,辣招效果已失,是時候重新檢討撤辣時機。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719&issue=2017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