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該公司未來盈利能否持續理想成長?
2.眼前股價被低估沒?只要同時滿足這兩條就買入,買完,該幹嘛就干嘛去。看不懂的行業,我不買;15倍以上市盈率的,我不買。
——近日,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玉柱在微博上稱,其實買股票沒那麼複雜。在近期大盤的反彈中,銀行股卻成為領漲板塊。在2013年新年首個交易日中,16只銀行股中11只股價創出了1年新高,佔比近7成。
7日民生銀行再漲4.26%,收報8.32元,股價創近五年新高。史玉柱從2011年開始大手筆增持民生銀行。根據公告,史玉柱控股的上海健特增持民生銀行的成本約在5.88元每股,7日收盤價8.32元,每股浮盈約2.44元。上海健特持有民生8.096億股,單單這一塊的浮盈就高達20億。
2012年3月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曾表示:「即便是最好的公司,不管有什麼樣的題材,如果其股票價格已經過高,那也不值得購買」、「市盈率為40倍、50倍的股票,絕大多數會成為『有毒的金融資產』,除非你確定它就是蘋果或微軟式的公司。」
價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著名的《戰勝華爾街》一書中給投資者的一個忠告則是:「關於市盈率,即使你什麼都記不住的話,你也一定要牢記一點:千萬不要買入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只要堅決不購買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就會讓你避免巨大的痛苦與巨大的投資虧損。」高市盈率通常意味著高估值,即使業績高速增長的企業,過高的市盈率也會讓投資收益率大打折扣。那麼什麼樣的市盈率算是特別高呢?為什麼高市盈率的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呢?下面通過案例來分析探討這一話題。
1999年11月10日,浦發銀行在上交所上市,作為第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銀行股,也是A股市場繼深發展之後第二家銀行股。深發展A此前作為A股惟一的銀行股自1991年上市後的高成長給市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浦發銀行的上市受到市場熱烈追捧,上市首日收盤價27.75元、市盈率72.17倍。
如果單純從業績增長來看,浦發銀行此後10年間確實不負眾望,淨利潤由1999年的9.27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132.17億元,10年增長了13.2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30.4%!
儘管業績表現出色,但從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來看,浦發銀行卻表現平平。
1999年11月10日浦發銀行上市首日收盤價27.75元、2009年末收盤價21.69元、期間經歷多次送股後原先持有的1股增至2.73股、累計獲現金分紅1.95元,股票復權價格為61.17元,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1.204倍,10年間年均復合收益率為7.97%,低於期間上證指數年均8.24%的漲幅,考慮股改時10送3股的對價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10.8%,勉強跑贏大盤。
浦發銀行高增長、低收益原因分析:
雖然浦發銀行1999~2009年間淨利潤增長了13.26倍、但復權後的股價僅上漲了1.20倍,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1)市盈率由1999年末的72.17倍下降至2009年末的14.49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
(2)2003年1月增發3億股、2006年11月增發4.39億,股權因增發攤薄了17%。
增發攤簿效應影響有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市盈率的大幅下降,假設2009年末浦發銀行的市盈率保持1999年末72.17倍的市盈率不變、則股價為296.85元、股價將上漲9.7倍、年均復合收益率將達到26.74%;而浦發銀行股價實際漲幅僅為1.2倍。
可見,浦發銀行過去10年間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1999年上市時市盈率過高,市盈率由72.17倍下降至2009年的14.49倍,使持股收益率大幅降低。
也許你會說,浦發銀行一上市就是大盤股,而且目前的市場上銀行股已不再是稀缺資源,估值水平下降在情理之中。那麼我們來看看東軟股份。
東軟股份原名東大阿派,老股民都知道,這是個曾經倍受市場熱捧的股票:小盤(上市之初總股本9900萬股、流通盤僅為3060萬股)、高科技、高校概念、高送轉,當年的東大阿派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1997年上半年其股價強勁上漲,印象中該股是第一家遭遇盤中停牌的股票。
從業績增長來看,東軟股份淨利潤由1997年的0.60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6.41億元,12年增長了9.62倍、年均複合增長率21.8%!儘管利潤增長率尚可,但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水平一般:
1997年6月2日東軟股份收盤價43元、2009年末收盤價22.61元、期間經歷多次送股後原先持有的1股增至4.396股、累計獲現金分紅1.925元,股票復權價格為101.33元,上漲1.356倍,12年間年均復合收益率為7.09%,略高于于期間上證指數年均6.53%的漲幅,考慮股改時10送2.5股的對價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9.02%。
東軟股份低收益原因分析:
雖然東軟股份1997~2009年間淨利潤增長了9.62倍,但復權後的股價僅上漲了1.36倍,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1)市盈率由1997年的70.58倍下降至2009年的33.33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
(2)業績增長並非來自內生性增長:1997年其淨利潤6032萬元、2006年淨利潤僅為7345萬元,並沒有表現出高成長性,其後利潤增長主要是吸收合併東軟集團所致,而這次吸收合併雖然帶來利潤的增長。但總股本由2.81億股增至5.25億股,加上該公司此前的兩次股權融資,原股東持有的股權被大幅攤簿。
可見,市盈率大幅下降、缺乏內生性增長、增發導致股權被大幅攤簿導致股東的投資收益率較低。
以70多倍市盈率買入浦發銀行、東軟股份這樣業績大幅增長的企業,投資收益尚且表現平平;投資於高收益、低成長的股票的結果就很可能是虧損。
2000年以88倍市盈率發行的閩東電力上市首日收盤價15.49元,2009年末收盤價僅為9元,上市10年間除股改外並無送股,如不考慮股改送股,投資人持股10年間損失慘重,考慮股改對價(10轉增7.3股)後2009年末復權價15.57元,與上市首日收盤價15.49元相當,考慮到10年間投資人的交易成本,投資人總體上持有該股仍然是虧損。
而如果在10年前以高市盈率買入托普軟件、達爾曼(第一珠寶概念、高送轉概念),其結果則是股票退市,血本無歸。
可見,買高市盈率股票的結果很可能是低收益率甚至是虧損。
分析探討:高市盈率的中小板、創業板風險極大
2010年初,針對當時創業板IPO「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發行的亂象,筆者曾撰文「創業板盛宴,一場遊戲一場夢」,認為創業板「三高」發行是一場劫貧濟富的遊戲,並呼籲投資人遠離毒品、遠離創業板。2011年4月筆者應邀為大智慧培訓中心講課時再次強調中小板、創業板的高估值風險。最近兩年,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持續下跌突顯了其投資風險。
2009年以來,中小板、創業板股票動輒以100多倍市盈率發行上市,且很多企業的業績都有較明顯的過度包裝痕跡,未來10年能夠像浦發銀行一樣業績增長10多倍的畢竟只能是極少數企業,多數企業的業績很可能表現平平,投資收益亦可想而知。
如案例分析所顯示,不考慮股改收益,70多倍市盈率、利潤大幅增長的浦發銀行、東軟股份,年化收益率分別僅為7.97%、7.09%,而業績低增長的閩東電力10年間股價則是大幅下跌。中小板、創業板很多股票上市之初市盈率百倍以上的比比皆是,有多少品種未來10年業績能增長10倍以上?未來是否還會有二次股改?沒有股改收益,這些市盈率高高在上的股票如何獲得年均10%以上的收益、跑贏大盤?
多年前,江浙一帶地下錢莊活躍,以月息10%甚至20%吸引投資人。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斷地有人持續存錢進去,這個遊戲就可以玩下去,前面人的利息來源於後面人的存款、並因此獲得厚利,而一旦後續存款無法持續跟進,遊戲中斷,後來的人就將血本無歸。
以近百倍高市盈率發行的創業板無異於這樣一個搏傻遊戲,理論上來說,只要有下一個傻瓜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入你的股票,你就可以從中賺錢,風險在於一旦你找不到下一個傻瓜為你接盤,那麼你就成為最後一個傻瓜,除了賠錢之外,你別無選擇。
長期而言,持有股票的收益率包括兩個部分,即股息收益率和資本利得(股價上漲)收益率;即:
股票投資收益率=股息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
當股票的市盈率過高時,一定會導致股息收益率低,而資本利得收益率也會由於市盈率的下降而受損,由此導致投資者的低收益甚至虧損。
(1)市盈率下降導致低資本利得收益率:
1997年東大阿派(東軟股份)股價大幅上漲遭交易所盤中停牌,媒體採訪該公司高管時,一位高管表示其股價並未高估,並表示,只要業績連續三年翻番,市盈率就會降為個位數;遺憾的是,這樣的事並未發生。
業績高增長通常不可持續,因此,高市盈率也注定不可持續,一旦業績成長性下降,市盈率隨之下降,股價就面臨大幅回落風險,並使投資人投資收益率大幅縮水。
(2)高市盈率股票一定導致低分紅收益率:
由上表可見,當市盈率為20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0.5%;當市盈率為10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1%;當市盈率為2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5%;當市盈率為1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10%。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高市盈率必然導致低股息收益率、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由於市盈率下降而導致低資本利得收益率甚至虧損
作為特約作者,多年來曾長期為紅週刊等財經媒體撰稿,專注於公司基本面分析和市場制度建設。公司分析的目的在於價值發現和風險規避。在我國這樣一個欠規範的股票市場,可以想像的是,那些炙手可熱、倍受市場追捧的所謂價值成長股往往經不起推敲,多數時候分析結果顯示的是次品、偽價值股,閒暇之時便將一些分析整理成文、訴諸報端,亦寄希望於以此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
分析表明,當絕大多數股民只關注股票價格的波動、關注內幕消息,並試圖從價格的漲跌中發現黑馬,而不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不關注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時,其結果是市場總體投資回報率的降低。當前上證綜指再度回到10年前曾經的2200點一線,這意味著市場投資者總體上過去十年間投資零回報。
然而,以我個人十幾年來的投資經歷來看,價值投資同樣適合中國股市。在一個信息相對不透明的市場,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反而更為重要,不僅可以使投資者從中發現投資機會、獲取超額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投資者規避風險,免受投資損失。
2,高股息率
3,低市盈率
4,公司基本面
5,聶夫的投資思想淵源
6,案例分析
7,總結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廖傑華 彭海星 A股市場的遊戲股有多瘋狂,可能很多人無法想像。
2013年7月12日上午十一點半,354.8倍市盈率、54.6億元總市值、半年股價飆漲4倍,這就是今年第一「妖股」中青寶。
同樣瘋狂的還有掌趣科技,截至7月12日中午收盤,在今年大幅飆漲2倍多後,掌趣科技的市盈率已高達208倍,總市值高達141億元。
股價飆漲之下,是手遊行業爆發的故事以及併購驅動下的資本遊戲。
經濟觀察報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包括掌趣科技、博瑞傳播、大唐電信、浙報傳媒、華誼兄弟在內的上市公司擬投入到遊戲併購市場的資金已高達百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整個2012年,全球遊戲行業的併購額只有40億美元。
併購和預期中的併購支撐起了眾多手游概念股的瘋狂。
而這場遊戲的邏輯是:高市盈率上市企業收購低市盈率的非上市企業。即在二級市場以高市盈率高價融資,再到一級市場低價收購企業。如此,既可保證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而被收購企業也可以順利套現。而一旦股價飛漲,上市公司又可以更好地、合理地尋找新的併購目標。
但問題在於,這些錢帶有槓桿,這就決定了會快打快撤。
中青寶真相
從今年4月至今,中青寶股價已從低位的10元飆升到42元。但在此期間,中青寶的經營與業績並無明顯變化。在資本市場看來,中青寶的大幅飆升源於今年火爆的手機遊戲市場以及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
對於中青寶而言,如果說6月中旬之前還只是這個市場的跟隨者,那麼6月21日之後,它已變身為龍頭。
6月21日,中青寶在深圳召開發布會,正式對外宣佈代理墨麟科技首款移動遊戲《仙戰》。
資料顯示,《仙戰》是由成都墨麟科技打造,知名遊戲製作人陳墨擔任主創的一款基於移動端的 2DM-MORPG(2D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產品。
鑑於陳默的行業地位,中青寶股價從發佈會當天的26元一路飆漲到目前的42元。顯然,市場對《仙戰》寄予厚望。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款號稱「史詩巨作,頂級ARPG(動作角色扮演類遊戲)手游」的「出生」並不好。
一位在網遊行業打拚了十多年的資深遊戲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仙戰》前身是由崑崙萬維代理運營的頁游《至尊仙靈》的手游版,這也是深圳墨麟已開發遊戲中最失敗的一款。上述人士稱,《至尊仙靈》失敗已成定局,崑崙萬維已基本放棄對此款遊戲運營。
《至尊仙靈》官網的信息則佐證了上述說法,「為了給大家更穩定的遊戲體驗,我們計劃在4月25日下午15:00-17:00對所有服務器進行停機維護。維護期間將無法登錄遊戲。此後,《至尊仙靈》的官網再無更新。
即便如此,為了獲得《仙戰》,中青寶還是出了高價。經濟觀察報獲得消息顯示,《仙戰》代理版權金高達700萬人民幣,業內罕見。對於此說法,中青寶董事長助理、市場總監李明輝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代理費用和分成比例涉及商業機密,不便說。
對於仙戰的「出生」問題,李明輝回應稱:每一個運營方,在運營產品的時候手段都是不一樣的,方法也不一樣,九城和網易同時都運營了魔獸世界,但業績不一樣。
墨麟CEO陳默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則表示,手遊方面墨麟也是剛開始做,能否成功,並沒有絕對的把握。「我們覺得,這是一個行業趨勢,要跟進,但我們並不確定這一款產品能夠成功,也不會向外界或中青寶做出這樣的承諾,這款產品一定會很厲害。」陳默說。
除了尚不確定,但又被市場給予有望的手游新品,中青寶的業績讓人擔憂。繼7月9日披露中期10轉10的高送轉預案後,7月10日,中青寶公告稱,預計2013年1-6月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 1750萬元-2050萬元,同比增長66.37%-94.89%。中青寶同時披露,上半年手機遊戲收入佔公司整體收入的10%以內。
而歷年的年報顯示,2010年、2011年、2012年,中青寶分別實現淨利潤3551.64萬元、1221.21萬元、1669.2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3.65%、-64.12%、31.92%。
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時至今日,支撐中青寶營收與業績的仍是上市時的主力遊戲《抗戰》,每年為中青寶貢獻絕大部分利潤。
李明輝則表示,中青寶的主要盈利是「紅游」矩陣,不能說是完全是依靠《抗戰》一款。中青寶之前收購的產品絕大部分是客戶端遊戲,很多產品還在調整,「對於淨利的貢獻來說,現在應該不是大頭。」李明輝說。
併購的邏輯
瘋狂的不只是中青寶。數據顯示,截至7月12日,今年遊戲行業的另一隻牛股掌趣科技市盈率已高達208倍,總市值141億元。相形之下,國內的傳統遊戲大佬們則相形見絀。
經濟觀察報最新獲得的資料顯示,截至7月12日,在美國上市的巨人網絡的市值只有18.85億美元,市盈率11.41倍。盛大遊戲的總市值只有11.06億美元,市盈率5.84倍。而2012年年報顯示,巨人網絡全年網遊淨營收達人民幣20.75億元,淨利潤高達9.937億人民幣。盛大遊戲也表現優異,全年淨營收為人民幣46.82億元,全年淨利潤為人民幣11.13億元。
與中青寶莫名的暴漲不同,掌趣科技的瘋狂源於一場併購。今年2月5日,掌趣科技公告,擬以現金+定向增發的方式購買海南動網先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權 (以下稱「動網先鋒」)。這次收購的總對價為8.1億元人民幣,對應動網先鋒的交易市盈率為14.19倍。動網先鋒主要經營網頁遊戲,2012年實現淨利潤5708萬元,淨資產為524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掌趣科技2012年淨利潤為8230萬元,若收購成功,以上述的業績承諾計算,意味著掌趣科技來年的業績將有超過100%的增長。
另一個支撐掌趣科技飆漲的理由是,其投入巨資引進海外版權、自主開發近一年的手機網遊《石器時代OL》將於3月上線。
海通證券分析師白洋認為,掌趣科技利用其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優勢快速推進內部擴張和對外併購兩條道路,有可能從收入規模和產品數量上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遊戲和網頁遊戲開發商。
掌趣科技也和中青寶一樣瘋狂。按後復權價計算,掌趣科技今年最高價達到95.76元,較其去年16元的發行價暴漲498%。
瘋狂併購,源於活躍的買方市場。上述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除了動網先鋒、漫遊谷等已被或者將被收入囊中的公司。目前,國內排名前20的遊戲開發商已被各路資本盯上。而一些只想涉及概念炒作的公司,則盯上了一些早期的網遊公司。
併購時常上演。比較有影響力的例子是大唐電信擬以近17億元收購廣州要玩,浙報傳媒募資約25億元收購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等。而停牌許久的華誼兄弟可能正在籌劃斥資20億元併購廣銀漢。此外,天舟文化、朗瑪信息7月均不約而同地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亦被傳聞是擬收購手游公司。
或許是資本的天性使然,這些併購都遵循了一條邏輯:那就是高市盈率上市企業收購低市盈率的非上市企業。「在二級市場以高市盈率高價融資,再到一級市場低價收購企業,這樣既可保證上市公司的業績高速增長,而被收購企業也歡迎這種套現方式。」一位從事遊戲併購的資深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上述人士稱,目前,國內遊戲行業併購標的的市盈率一般在12-15倍,與之對應,如今的掌趣科技和中青寶市盈率均已高達數百倍。
明顯的例子是,掌趣科技利用其創業板上市的高估值優勢,以近60倍市盈率的定向增發股票收購14倍市盈率的動網先鋒,這樣就保證了未來三年的業績增長。「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去併購其他企業,80倍去併購40倍,業績還能夠增長一倍。」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資本市場人士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稱。
上述人士稱,「為什麼股價漲得快?是因為股價漲得快可以更好地、合理地去找目標。」這裡呈現出正向邏輯,「如果叫房地產公司去併購一個網遊,那它併購不動,因為它的市盈率只有5倍,5倍市盈率去併購20倍市盈率的資產是在攤薄市盈率。」上述人士稱。而飛速上漲的股價則從反向推動併購的加速進行。
被破壞的生態
如果不併購,掌趣科技會怎樣?年報顯示,2012年掌趣科技創造了8230萬元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7.8%;今年一季度淨利潤為1692萬元。
這些顯然都無法支撐其高達百億的市值。事實上,掌趣科技2012年5月11日登陸創業板總市值僅26.19億元,而現在其總市值已高達141億元。
除了正常的資本市場邏輯,一些隱性因素也被擺上檯面。
5月13日,掌趣科技首發原始股東4804萬股限售股解禁,佔總股本的比例高達29%。而華誼兄弟5月16日晚間公告,自從解禁以來,公司目前已經出售掌趣科技股份合計510萬股,套現2.85億元,還獲利超億元。同時「跑路」的還有掌趣科技兩位副總離職減持套現。
根據掌趣科技的公告,董事會於2013年6月18日收到董事會秘書兼副總經理張云霞女士的辭職申請。張云霞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職務。而5月21日,該公司副總經理楊闓也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的所有職務。
是股價大漲誘發高管頻繁辭職,還是推高股價讓股東、高管套現,目前還不得而知。
中青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公開資料顯示,擁有高達31.93%股份的股東深圳市寶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寶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將於2013年12月31日到期解禁。
高股價為再融資和解禁股套現提供了便利。但壞處是,這種增長往往不能持久,只能滿足幾年的業績亮麗。
危險無處不在。「這波錢是帶有槓桿的錢,它一定是快打快撤,這也是這個市場的危險和短視所在。」上述資本市場人士稱,市場上從來不關心成功,市場上關心的是短期的成長,當收購成功了,它的PE就降到15倍,市場的熱錢總是在追逐故事。
這一邏輯在中青寶身上有體現明顯,「新項目就是希望,墨麟給它開發了一款手游,讓他翻了身,市場上講的是這個故事;再加上他有個10送10的業績,把估值炒高,更多的併購對象會被它吸納到整個中青寶的團隊裡面來」。
事實上,中青寶在併購上顯得尤為急迫。中青寶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近期的一些公司內部會議通常只有一半左右的中高管能到會,「他們都出去談併購了」。
當然,高收益同樣意味著高風險。據悉,掌趣科技在2012年以前投了8個手游項目全部折戟。而中青寶的狀況則更糟糕。近幾年來,中青寶併購的遊戲項目接近60個,基本沒有成功的。
更要命的是,瘋狂之下,更多人在忽視遊戲行業本身的風險。公開的數據顯示,在國內手遊行業,30%的手游上不了線,上線的有90%的失敗概率。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上述一位網遊總裁的認同,他稱,手游開發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基本是「九死一生」。
目前,月流水過千萬的「千萬俱樂部」是手游金字塔的塔尖,但能攀上塔尖的遊戲少之又少。
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Entbrains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已經有18款國產手游的月流水超過了千萬。而到目前為止,月流水過千萬的最多只有20多款。另外,由於渠道和營銷費用不斷飆升,行業暴利不再。
上述網遊公司總裁表示,現在做得好的手游毛利率是20%-30%,一些強勢的手游可以做到與渠道三七分賬,而弱勢則要差許多。
隨著天價併購案的不斷出現,資本正在破壞這個行業的原始生態。
「手游已不是沒錢、沒經驗的創業者玩的遊戲,以往一個小的遊戲團隊一年幾十萬就可以生存,現在沒有幾百甚至上千萬的投入,很難有效果」,而這又反向擠壓著遊戲開發者的生存空間,抄襲、同質化競爭嚴重,已經成為國產手游揮之不去的陰影。「新遊戲一出街,就開始有仿製的,換個背景、換個音樂,內容不變,這讓踏實做遊戲的人不安。」上述總裁稱。
順豐終於從了,這家一直舉著「不打算上市,不打算引入投資」旗幟的企業,在昨日被爆出,被蘇州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資本的聯合注資,而三大投資機構將成為順豐新股東。而在微博上,則有人透露此次融資中的參與方資本松禾更是有這國開行的背景。
而更具體的數值,有消息人士向i黑馬透露,在此次融資3家金融資本是以約25的倍市盈率來對順豐進行估值的,順豐目前的年淨利潤約12億人民幣,因此本輪融資結束後,順豐的估值將達到300億人民幣,同時公司的出讓份額在20%-25%之間。
25倍市盈率,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從聯邦快遞集團(NYSE:FDX)的交易現狀可以看到,儘管其已經在在紐交所上市,但整體動態市盈率不過22.04倍而已。由此可見,雖然此次融資順豐打破了其「金身」的誓言,但至少從財務角度來講,還是非常合適的。
另一方面,《21世紀經濟報導》則稱,有消息人士表示,「在三方入股順豐之前,元禾等機構的高管已經與王衛有過多年的深入交流,他們為順豐帶來了非常契合其業務發展的建議,王衛才願意在此基礎上,接受他們的入股。」
標準普爾500指數(SPX)股票價格正以過去14年以來最快的速度超過利潤的上漲速度。同時,這波牛市漲幅長度已經超過了自哈里·S·杜魯門擔任總統以來的平均水平。
根據彭博數據,美國股市的基準指數在過去12個月相對收益率已經上漲了14%,市盈率達到了16倍。上次估值向這樣的快速攀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年的科技股泡沫,之後股指便下跌49%。數據顯示,這波起於2009年3月的漲勢已經超過了1946年以來的平均漲幅。
看空者說,伴隨著美聯儲準備縮減QE,以及卡特彼勒和丹納赫公司這類大型公司利潤上漲放緩的預測,收益不能和股價保持同步顯示牛市已經接近尾聲。
樂觀者指出,不斷擴大的市盈率表明個人投資者對經濟十分有信心,而且歷史數據顯示牛市在最後階段往往收益最大。
羅伯特·羅伊爾,北美信託投資經理在8月20日表示 「市場已經快要走完了,每個人都希望看到下半年基本面復甦,但我不知道什麼將推動經濟復甦。」
勞動力市場
由於上週全球製造業和美國勞動力市場復甦跡象顯示經濟正在持續改善,S&P 500指數上漲0.5%至1663.5,該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17%,是1997年以來相同時間段內漲幅最大的一次。
根據彭博數據,自2009年見底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上漲了146%。連續53個月的上漲已經超過1946年以來牛市的平均長度大約4個月(平均長度約49個月)。
彭博數據顯示,2010年在標準普爾500家公司的綜合利潤飆升了37%,2011年為19%,去年則放緩至2.3%。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盈利同比增長3.6%和3.7%。今年分析師對2013年盈利預測紛紛下調 0.7%,至 110.22美元,預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
網絡泡沫破滅
根據彭博彙編的數據,上一次股票收益超過利潤增幅那麼多是在1999年。當時,股價在一年內飆升19%,達到30倍市盈率。在牛市結束的次年,由於網絡泡沫的破滅,2000年3月起至2002年10月S&P 500指數下跌了49%。
1987年,價格上漲迅猛,至8月估值上漲了43%,漲速大約是前一年的兩倍。那個8月是一波五年牛市的高峰,高峰之後到1987年12月股指下跌了34%。
5月份可能是美股的分水嶺。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首次表示,可能會在今年開始減少QE。S&P 500指數從高5月21日的高點到6月24日,下跌了5.8%,然後到 8月2日反彈了8.7%,接著又下跌了2.7%。
在央行準備縮減其空前貨幣刺激政策的背景下,企業盈利需要進一步加速來證明股市飆升是合理的。
負面展望
范倫德斯,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分析師表示,「市場曾有很多期望,希望在下半年基本面會有所改善,然而盈利增長的改善已經從第三季度推遲到第四季度,很少有公司給出了正向展望,卻有不少公司給出了負面展望。」
Laszlo Birinyi,Birinyi Associates Inc主席表示:雖然美股可能已經處於牛市的最後一段了,但通常這段的獲利程度最大。這最後這一段被Birinyi稱為非理性繁榮,股市平均會在這段上漲39%
Birinyi,作為最早一批建議客戶在2009年買入股票的理財經理,在8月7日的報告中指出美國股市這波漲幅將在今年後大幅放緩。他預測,S&P500可能在12月份達到1740點的新高,在目前的基礎上繼續上漲4.6%。
上一次高峰
即使S&P 500指數估值在今年繼續擴大,它仍然低於上次牛市見頂的級別。彭博數據顯示,自1957年以來牛市平均市盈率為17.4倍,比現在高了10%。高一些的平均市盈率為20.2倍,比目前高了26%。
Russ Koesterich,貝萊德的首席投資專家表示:「估值高低比牛市時間長短更為重要,今天的估值水平低於2007年,並遠遠低於在2000年估值水平。」
彭博數據顯示,當S&P 500指數在2007年10月9日創下1,565.15高點時,市盈率為17.5倍。而在2000年3月達到1527.46的頂峰時,市盈率達到了31倍。
卡特彼勒的攀升
卡特彼勒公司的估值在過去的一年已攀升了28%,然而這家世界上最大的採礦和工程機械製造商發佈的前三季度的盈利數據顯示利潤在下滑。分析家預測, 2013年的利潤率將下滑27%。上個月,Peoria,這家位於伊利諾伊州的公司下調其盈利預測,原因是來自新興市場的需求放緩,以及採礦設備銷售額下降。
彭博社的數據顯示,分析師們認為丹納赫今年利潤將增加6%。這將是這家工業儀器及設備製造商自2009年以來增長最緩慢的一次。在7月,這家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公司下調了其盈利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