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標題沉潛國外五千個日子 「利益衝突」追訴期已過 昔日投信界第一把交椅葉志勇低調回台

2011-10-31  TWM




十四年前,曾經叱吒國內投信、證券界的天王級人物,葉志勇回來了!他是否再掀當年的「葉志勇旋風」?再創國內資本市場紀錄?

撰文‧劉俞青

約莫六月下旬,台北市松智路上一家日本料理餐廳,一位瘦削、身高約莫一米七五的男子閃身入內,定睛一看,似乎曾是台北證券圈內最熟悉的身影,隔壁桌的客人 還低聲驚呼:「他不就是葉志勇嗎?」直接促使完善投信法令規範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國內證券圈就開始出現耳語,有人在餐廳看見他的蹤影,有人甚至在銀行 看見他開戶,不久之後,他開始找過去好友吃飯。很多朋友接到他的來電,驚喜、欣慰之餘,見他無恙,也放下心中懸掛多年的一塊巨石,「對市場嗅覺依然敏銳, 對台灣資本市場依然關心。」如果近三、五年進入市場的投資人,可能不知葉志勇是誰,但只要資歷超過十五年的市場人士,對這位曾叱吒國內投信、證券界的天王 級人物絕對耳熟能詳。

葉志勇是開創台灣證券圈從主力炒作的年代,帶入認真、全力投入研究基本面風氣的第一人。他旗下的子弟兵,仍持續在證券市場引領風騷,至今國泰投信董事長張 錫、台新投顧董事長吳火生,甚至連許多根本未曾謀面,只是曾經間接受他影響的後生晚輩,仍然尊稱他是「影響我操作最深的人。」十四年前,葉志勇旗下的群益 馬拉松基金、群益中小基金、群益店頭基金,績效幾乎長期囊括國內基金績效的前三名;當時除了他旗下基金績效過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身兼董事長及總經理的 群益投信,正在業界嶄露頭角。群益中小基金規模超過一百億元,是當時最大型的國內基金,不只散戶,許多法人都是基金受益人。

正當葉志勇事業登上高峰之際,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葉志勇從雲端跌落地面。

就在當天,《經濟日報》以頭版頭條刊出「群益投信董事長涉嫌利益衝突」的報導,直接證實了當時證券圈傳了近三個月的耳語:在葉志勇的母親帳戶裡,被查出持 有與群益基金裡類似的持股,包括藍天電腦、日月光等股票。六天之後,葉志勇辭掉所有職務,半個多月之後,當時的證管會(證券業主管機關)宣布葉志勇禁止執 行證券相關業務五年的最嚴厲處分。

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同於現在,投信產業才剛開始萌芽,許多法令規範也未盡完善,例如當時的「投信從業人員管理規則」僅針對基金經理人,至於投信董事長、總經 理,則是在「葉志勇事件」之後才擴大規範,也因此被稱為「葉志勇條款」;當時甚至因此引發一波投信董總座的辭職風。

隱居紐西蘭 依舊不改投資本色但無論法律如何界定,葉志勇終究是錯了。一個多月之後,新聞逐漸平息,這位台灣投信業的大哥大悄聲離開台灣。當時證券圈內有許多人探詢他 的消息,甚至有人想要去向他學習,但都不得其門而入。他斷了所有聯繫管道,沒人知道他在哪裡,從此宛如人間蒸發。

根據了解,當時葉志勇帶著妻兒離開台灣,他避開台灣人多的上海、舊金山等地,最後選擇落腳紐西蘭。少數熟悉葉志勇的友人表示,當時他可能被通緝,但最後並 未被起訴。而他離開台灣多年,幾乎斷絕一切聯繫的最可能原因是,他當年治軍嚴謹,對旗下子弟兵的高標準要求,是市場皆知。但出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犯了當 時許多業內人士「都會犯的錯」,「他自己心中的關卡過不去,恐怕才是他離開台灣最主要的原因。」葉志勇友人猜測。

儘管去國多年,但他對投資的嗅覺依舊敏銳,光靠著自營投資,就足以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他過去只要研究確認,看好一檔股票,絕對是長期重押,毫不手軟,這 個手法依然沿襲至今。近幾年來,讓他大賺的二檔股票,一是蘋果電腦,另一檔則是在港股掛牌的蒙牛乳業;前者當然是看好蘋果電腦的長期發展,而後者則是他在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的低點大舉買進,理由是「無論經濟如何衰退,食品股永遠是內需產業最後一道關卡,尤其中國不會讓辛苦經營的品牌就此倒下。」據了解,光靠 這檔股票,就讓他賺進至少上億元。

此外,看好中國內需,他在二○○四年前後,投資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在蘇州興建的亞緻酒店(Hotel One),至今營運良好。

儘管斷絕與國內一切聯繫,但事實上,葉志勇自始至終都持有當年他一手培植的群益投信一成股權,這筆投資案並未因當年事件爆發而有所改變。而群益投信長期績 效良好,每年每股盈餘都在五到八元之間。去年雖因赴大陸投資而大幅增資到十六.五三億元,導致每股盈餘跌到三.四二元近年新低,但獲利絕對金額仍排名國內 投信業第二名。因此葉志勇每年光靠群益投信的股利發放,估計就可領回至少數千萬元不等的盈餘分配。據了解,去年群益投信的增資案,葉志勇也按原來持股比率 認股。

換句話說,這幾年下來,葉志勇依然擁有優渥的收入。除了紐西蘭的住所外,也赴上海置產,他在上海新天地附近的「翠湖天地」買下一戶,國內許多名人如張惠妹 等都在這裡擁有地產,如今每個單位市價至少都超過二億新台幣。據了解,近期葉志勇積極處理紐西蘭的房子,選擇在台北與上海兩地居住,而在上海的住所就在該 處。

至於台北,據葉志勇的摯友轉述,葉志勇回到台北之後,在台北市區走訪過不少新建案,但看了一圈下來,他認為目前台北市房地產需求有限、漲幅已高,此時並非 買點。因此他決定將大安區瑞安街附近的舊居重新裝潢整理,作為將來住處,現正趕工中。

子弟兵及業界人士仍高度肯定時間彷彿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若真要說葉志勇有什麼重大改變?就是出身美商大通銀行,當時葉志勇取了個英文名字 「Jack」方便稱呼。但出事之後,或許為了避開眾人的目光,在國外這幾年,他改名為「Kevin」。此外,今年已經五十七歲的他外形其實沒有改變太多, 瘦削的臉龐依舊,只是皮膚更黑了點。

根據法律人士估算,舊的刑法規定,刑責在五年以下的法律追訴期,為自通緝令發布起算十年。按此計算,假設通緝令在出事後兩年發出,則追訴期滿的時點大約落 在前年底,與去年葉志勇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台北街頭時點吻合。而這將近五千個日子的自我放逐,對照當年的意氣風發,仍令人不勝唏噓。

儘管當年葉志勇被視為國內投信界第一把交椅,但是和一般證券圈人士相較,他其實安靜、少言,尤其不善交際,有時大力買進某一檔股票,卻連公司董事長一面也 沒見過。

與業內人士的聯繫除了少數幾位知交之外,就只有他的子弟兵。在公司內部開會時,甚至因為講話直接,常常惹得長官不太高興,與媒體關係尤其欠佳,因為葉志勇 認為他是專業投資者,根本不用經營媒體關係。

但也因這個個性,讓他更贏得市場敬重。相較許多人出事後,門前車馬稀的冷暖對照,反而很多人跳出來為他澄清。多年之後,吳火生仍說:「不管法律如何認定, 在我的認知裡,他是這麼多年來,我認識最正直,也是影響我投資觀念最深的人。」張錫則言簡意賅地說:「他永遠是恩師。」而︽今周刊︾採訪多位不願具名的證 券圈人士,許多人都給予葉志勇非常高的評價,應該不是沒有原因。

葉志勇回來了!這位過去證券圈的天王,如今或許該稱之為傳奇的人物,他是否能夠再創當年的「葉志勇旋風」?為台灣證券市場再寫歷史?真的!很多人都在心中 期待。

葉志勇

出生:1954年

經歷:美國大通銀行、群益投信董事長兼總經理學歷:東吳企管系、美國賓州史克蘭頓大學MBA 戰績:操盤基金曾是台灣所有國內型基金第一名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8

李本曾沉潛修道、龐厚元深山讀經 「萬點時代」明星操盤手的人生下一章


2011-10-31  TWM




一九九○年代,台灣證券市場大調整,從早期的主力炒作時期,正式邁入以研究基本面為主的專業時代。加上股市兩次萬點多頭行情,培養出許多明星級基金經理 人,他們如今都到哪裡去了?

撰文‧劉俞青

不只是葉志勇,事實上,大約十到十五年前,從一九九七到二○○○年間,由於趕上台灣股市二次上萬點的大多頭行情,當時的台灣資本市場確實培養出了一批操盤 精英;再加上當時投信業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家開設,有行情、有舞台,很多的明星基金經理人紛紛嶄露頭角,是操盤人的「美好年代」。

元大李本曾致力兩岸希望工程當時台灣資本市場正面臨時代性的大調整,由元大證、富邦證、群益證,以及當時的京華證四大證券體系領銜,以正統的基本面研究, 終結早期四大天王主力掛帥,利用技術面、籌碼面、消息面操縱盤勢的年代。而這四大券商,在時勢造英雄的助瀾下,各有天王級人物誕生。

葉志勇當然是這個年代的代表人物,他所率領的群益投信基金,曾經在台灣投信史上,創下難以超越的績效。而隨著葉志勇的操盤生涯從巔峰到戲劇性地隕落,更增 加了傳奇性。但是或許也受到「葉志勇事件」的影響,葉志勇遠走他鄉之後的幾年間,台股跟著步入空頭,許多同樣的明星級人物也紛紛急流勇退。

例如前元大投信總經理李本曾、前富邦投顧總經理龐厚元、龐厚元的愛將王傑、官大煊,以及前京華山一證券總經理何建平等,如今一個個從市場上消失,從此人生 際遇大不相同。有的人從此潛心念經修道,幾乎快成「仙人」,也有人成功的另闢人生第二個舞台,各有千秋。

以李本曾為例,他其實比葉志勇更早離開市場,一九九五年李本曾就辭去元大投信總經理的職務,從此浪跡天涯。多年來,市場上幾乎完全沒有他的消息。但李本曾 擔任元大投信總經理時曾經創下元大多福基金三天募爆五十億元的紀錄,也讓元大投信從此在投信界站穩領導地位,留下歷史性的成績。而且李本曾深得元大集團大 家長馬志玲的信任,讓馬志玲一度很捨不得放人。

事實上,嚴格說來,他並未離開這個市場。儘管當時辭職之後,李本曾確實自我放逐了幾年,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但後來馬志玲力邀回任,悄無聲息地在元大證券 上海辦事處擔任顧問至今。

據了解,其間李本曾曾經生了一場大病,挺過生死關頭之後,人生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這幾年,他除了元大的上海業務之外,就是致力於兩岸的「希望工程」,希 望可以幫助兩岸許多無法上學的小朋友都能接受學校教育。如果這幾年有人得到李本曾的消息,大概都與他積極為此志業募款有關。

和許多業內人士相同,李本曾也有很深的信仰,他在元大上海代表處內有一間辦公室,室內放了許多神像,他的希望工程也與這個信仰有關。

但長期住在上海,就近觀察中國市場的他,對中國經濟發展與上海股市有其獨到見解。據了解,日前他給元大的建議是,中國市場將進入大調整年代,這個調整可能 需要長達五年的時間。其中甚至許多已經在港股掛牌、擁有國際資金挹注的大型國企,都可能爆發作假帳的問題,因此建議暫時看淡上證指數。

除了李本曾之外,其他許多人其實都漸漸遠離市場,例如曾經一度執掌整個富邦體系投資大印的龐厚元,是蔡明忠、蔡明興兄弟跟前的大紅人,他是蔡明興從復興中 學、建中、台大,一路到紐約大學的同學,兩人情誼早已超越一般的同學,龐厚元在蔡明興力薦下,為富邦效命,他不僅為富邦證券體系的投資賺進不少績效,也帶 領出一票子弟兵,包括也紅極一時的官大煊、王傑、林福星等人,後來都各領風騷。

富邦龐厚元遠離俗世塵囂

龐厚元離開富邦之後,輾轉還在業界以顧問或股東角色,為大戶代操了幾年。此後他的人生漸漸轉向,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遠離塵囂,在深山裡專心讀經,他其中一 位子弟兵就以「仙人」稱呼他。

但龐厚元早在操盤期間,就為自己累積大筆財富,據說當時每到周末,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到處買房子置產。

如今雖然早晚虔誠念經,不諳股市投資,但他在台北、上海兩地都有不少地產投資,光靠租金收入就能過著優渥的生活。他接到記者來電時,只是淡然地說,現在退 休生活非常簡單,也沒有和太多人有所聯繫,「而且現在大家講的話都不一樣了,」一句話道盡遠離俗世塵囂的心境。

京華何建平引退移居國外

此外,當時為「小沈」沈慶京的京華證券效力的何建平,和龐厚元曾是早期大通銀行的前後期同事。京華證券雖然後來為元大購併,但何建平在位時代,為京華體系 設立業內有名的研究部門。何建平也和他旗下主管許道義連手,曾為小沈賺進數十億元的驚人報酬。而許道義至今還在市場上,是大華證券董事長。

何建平後來移民洛杉磯,與圈內人的聯繫越來越少,只有偶爾朋友來到洛杉磯,何建平才會聊盡地主情誼宴請吃飯喝酒。

時光流轉,一代新人換舊人,資本市場的沖刷尤其迅速。但這些台灣第一代的明星級操盤人都有其共同特性:就是低調、沉潛,默默為投資人或老闆賺進大錢,但卻 為自己與外界間,築起一道高高的藩籬。尤其引退之後,更是幾乎斷絕一切聯絡管道,與後來許多枱面上所謂的知名操盤人,積極經營媒體或各式行銷手法,大鳴大 放的行徑,天差地遠。或許也正因為如此,特別讓人懷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5

昔日締造台灣麥當勞奇蹟 孫大強沉潛六年再出發 速食業教父 要在披薩上揮灑創意

2011-12-05  TWM




台灣速食業教父孫大強,二十八年 前代理麥當勞,開啟台灣西方速食的新紀元。沉潛多年,他重出江湖,耗資上億元,從美國比佛利山莊引進創意披薩,要再掀台灣餐飲業的潮流。

撰 文‧方沛晶

暌違媒體六年的寬達食品董事長孫大強,重新出現在鎂光燈前,為新代理的創意披薩品牌CPK(California Pizza Kitchen)亮相宣傳。

或許現在很多人不認識孫大強,但他可是國內餐飲業大亨。二十八年前,就是他代理麥當勞進台灣。一九九一年他代理 的TGI Friday’s美式餐廳,也同樣掀起台灣美式餐飲業潮流,因此稱孫大強為「速食業教父」絕不為過。

秀創意 料理結合台灣風情在餐飲界名號響亮的John Sun(孫大強英文名),從經營麥當勞就被媒體戲稱為「藏鏡人」。二○○五年,他為了旗下代理的澳美客牛排(Outback Steakhouse)公開露面過這麼一次,之後又消失在鏡頭前長達六年。

這次他新代理的創意披薩餐廳CPK,創始店位於美國好萊塢,以北 京烤鴨披薩、宮保雞丁義大利麵等創意,帶動加州融合式美食(Fusion Cuisine)風潮。

CPK在全球已擁有近二六○家分店,亞洲 地區包括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香港等,都可以看到這家正宗加州式披薩餐廳的身影。光是它的「經典BBQ炭烤雞肉披薩」每年就賣出三五○萬個,相 當每天賣出一萬個。

十九年前,一九九二年百事(PepsiAmericas)以一億美元收購其六七%的股權,當時這個價格還被認為遠超出 CPK價值。

而早在二十年前,孫大強就已在美國吃過CPK的創意披薩,之後有意引進台灣,卻因百事的策略是在亞太地區發展必勝客 (Pizza Hut)而作罷。一直到最近幾年,CPK創辦人重新取得經營權,與孫大強重新接觸,雙方一拍即合,決定把這個美國知名餐飲品牌引進台灣。

以 往,不管是麥當勞、TGI Friday’s,孫大強都是以合資方式代理。這一次卻大手筆砸下上億元獨資經營,就因為他看好CPK獨特的產品作法與組合。

「CPK 容許合作夥伴可以自行開發融合當地風土民情的餐飲,這也是一種餐飲界的文藝復興式創新。」孫大強笑說,披薩餅皮就像是一張空白畫布,可以自行創作。這次在 台灣就獨家推出香蕉披薩(名為孫悟空&筋斗雲)、珍珠奶茶披薩,之後可能還會結合台灣小吃,研發出滷肉飯披薩、蚵仔煎披薩等。

會想出這些創 意之作,和孫大強愛嘗鮮、愛實驗的性格有關。他曾經用美式奶昔配上燕窩,讓前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吃過後念念不忘;也曾把鹹蛋黃和蟹肉、芹菜、胡蘿蔔丁拌成 創意沙拉,吃過的朋友都讚不絕口。

其實,他從年輕時就是同輩中的點子王,每當有新想法、新創意的時候,可以精神抖擻地講上三天三夜,不過當 部屬們開始細步規畫時,往住第一個睡著的就是他!因為具有開創性格,孫大強曾涉獵過的生意真不少,而他更是把「軍人世家」轉型為「商人家族」的靈魂人物。

比 前瞻 眼光領先市場十年孫大強出身將門,祖父孫連仲、外祖父宋哲元都是抗日名將,父親孫湘德也是將官。他和弟弟孫大宇、孫大偉,在香港長大,到澳洲、美國念書, 後來以外僑身分回台經營貿易。代理過史努比、迪士尼等卡通人物產品授權,打下創業基礎。

當時他和弟弟孫大偉及朋友三人,打算開車到內華達州 拉斯維加斯玩,從舊金山出發後,沿途在滾滾黃沙中只能找到一家麥當勞速食店小憩。突然有人福至心靈說:「在這種沙漠開麥當勞,生意都這麼好,如果把它弄到 台灣去,豈不是一本萬利!」於是孫家兄弟就以境外華人身分籌組台灣麥當勞,一開始資本額僅一百萬美元,和麥當勞各占五○%的股份,在台北市民生東路、敦化 北路口推出第一家店。而這家店在開幕第二年,就成為全世界營業額最高的麥當勞。

締造出台灣麥當勞奇蹟後,孫家兄弟在商界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 語。加上參加了以年營業額二十六億新台幣、員工數三千人為入會資格的「青年總裁聯盟」YPO台北分會;與黃任中、遠東徐旭東、徐小波、台玻林伯實、厚生徐 正冠等當時企業二代建立深厚情誼。

一九九五年,台北市敦化北路「虹頂商務聯誼社」開幕,孫大強也和台塑王文洋、中信辜仲諒、晶華潘思亮等企 業二代「午餐會」(Lunch club)的會員,一起成為理事會成員,由此可見他的商界人脈。

不過,相較於其他企業少主頻頻在公開場合露 面,孫大強因為「來無影、去無蹤」,所以他開過的餐廳比他自己更有名。

除大家熟知的麥當勞、TGI Friday’s之外,他還開過硬石(Hard Rock)、翡翠、翰軒、JJPUB、喜思巧克力專賣店等;餐飲業外也投資包括伊登廣告、理登公關、配立得眼鏡連鎖店。

「孫董的眼光大概比 市場領先五到十年。」跟了孫大強將近二十年的寬達副總裁許憲 說,不管是麥當勞、TGI Friday’s或是硬石,都是引領台灣餐飲流行文化的指標,就連孫大強自己創立的Sonoma Grill帝國牛排館,也是掀起「老饕牛排」(肋眼眉Rib Eye Cap)風潮的始祖。

人脈深厚、口碑好,寬達成為國際一線餐飲品牌進 軍大陸市場的首要人選。孫大強說,現在一個月至少有二、三家餐飲品牌洽詢,跟寬達合作進軍兩岸市場。

但早已在全世界摘過無數星星(指米其林 星級餐廳)的他,對於合作對象的選擇,不改率性說,「就像有人問我怎樣算好酒?我的答案是,你覺得好喝的就是好酒。開餐廳也不是品牌大就好,得要滿足我對 吃的熱情才行。」

寬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成 立:1983年

資本額:2000 萬元

旗下品牌:Sonoma Grill(3家)、Outback Steakhouse(5家)、California Pizza Kitchen(1家)

營業額:約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4

大陸建設七十億北、中獵地 改寫區域地價新高 沉潛千天 殷琪重回營建本業再現鋒芒

2012-7-23  TWM




沉潛近三年的高鐵前董事長殷琪,今年以來積極在北、中兩地獵地。在政府打房的當頭,她逆勢用高價在房市寫紀錄,還是看得出她直爽的個性依舊未變。

撰文‧梁任瑋

二○○九年九月,殷琪從高鐵董事長黯然下台後,媒體就甚少出現她的新聞,直到近一個月,欣陸投控(蕫事長為殷琪)旗下的大陸建設大手筆砸七十億元購地,喚 起外界對殷琪的記憶。大家共同的疑問是:「消失在媒體前近千天的殷琪重出江湖了?」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從未離開大台北推案的大陸建設,首度跨足中台灣,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向力麒建設買下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八一四坪土地,每坪三二七萬元、總價近二十七億元的成交價,創七期地價新紀錄。

當市場還在討論大陸建設進軍台中的消息,一周後,殷琪又再砸近四十四億元買下北市信義計畫區碩果僅存的B7土地,同樣改寫區域地價新高;在十天內投入七十億元在土地市場。

殷琪手筆之大,連一向買地不手軟的遠雄、興富發建設都望其項背。一向不競標國有地,也甚少高價搶地的大陸建設,之所以「轉守為攻」積極獵地,與大陸工程近兩年在公共工程接案量驟降有極大關係。

六十七年前,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大陸工程,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營造廠,也是台灣少數擁有甲級營造廠執照的上市公司,參與過十大建設、圓山飯店、高鐵等台灣重要工程。

公共工程案少 轉積極獵地○七年高鐵通車之後,國內已甚少有重大建設工程,加上營造業毛利殺到見骨,大陸工程手上的工程陷入青黃不接窘境。一○年,大陸工程下市,轉以欣陸投控上市,控大陸工程與大陸建設兩家子公司。

欣陸投控執行長洪義乾坦言,雖然去年大陸工程簽約量一百億元,但在大型土木工程簽約金額首度「掛蛋」;簽下的一百億元訂單,全都集中在台灣建築業住宅興建,這對由公共工程營造起家的大陸工程來說,是一大警訊。

因此,殷琪不得不將重心擺在成立僅兩年的大陸建設。其實早在一○年底,大陸建設就砸五十.五億元買下北市南京東路、松江路口的亞洲信託大樓,每坪售價高達 九七六萬元,至今仍是南京東路沿線的地王。大陸建設內部主管透露,「殷董完全授權給大陸建設董事長張良吉買地,只要土地在他那邊審核過關,殷董就全力支 持!」今年五月中旬,欣陸投控舉行股東會,張良吉語帶玄機透露,「土地庫存量還是不夠!」還稱讚台中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果然,一個月後就以每坪三二七 萬元,創中台灣土地成交新高價,震撼台中房市。

七月九日,殷琪又乘勝追擊買下信義計畫區信義路五段、松勇路口編號B7一千餘坪土地。據了解,殷琪找來厚生與桓邦建設公司一起投資,由大陸建設拿出四十 三.五六億元,厚生與桓邦各出二十二億元。厚生集團與大陸建設在板橋新板特區合作推出「橋峰」;桓邦建設曾在B7土地後方推出過「慕夏四季」豪宅。除了借 助兩家豪宅規畫能力,背後目的也是要分散風險。

充分授權各公司專業經理人其實,B7這塊土地在已經開發成熟的信義計畫區本來就是塊「名地」,原本有三十幾個地主,其中不乏家族持有;接觸過的建商不下二十家,但最後都卡在總價太高而無法談下去,後來大陸建設透過仲介接觸,溝通期長達一年之久。

很多建設公司主管萬萬沒想到,B7竟花落一向保守買地的大陸建設,而且是在房地產景氣多空未明的這個時間點,不得不佩服殷琪的勇氣。

一向很有個人風格的殷琪,有別於其他建設公司董事長親力親為的模式,她充分授權給各子公司專業經理人發揮。一方面是過去幾年殷琪投入全部心力在台灣高鐵, 因此大陸工程內部早已建立一套運作機制。因此,她離開高鐵公司之後,雖然唯一的舞台只剩下欣陸投控,但對於同事來說,並未與往常有太多變化,「能夠見到殷 董仍是平日工作中難得的小僥倖。」殷琪敢愛敢恨的性格,反映在她與高鐵之間的愛恨情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九年九月,殷琪交出高鐵董座大位後,就陸續接 受雜誌專訪,大吐苦水,暗示政府有計畫逼退她,還將四年多前提出爭議協調案一古腦兒全說出來。

今年六月,台灣高鐵舉行董監事改選,五大原始股東的董事中,這幾年陸續在賣高鐵股票的大陸工程正式退出董事會,改由投資五億元的台橡公司當選一席董事;太 平洋電線電纜也退出董事會,改由轉投資的太合投資公司取得董事席次。其餘三家原始股東富邦銀、長榮、東元則繼續擔任董事。

熟悉高鐵人士指出,大陸工程與台橡都是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兩家公司各自獨立,經營事業也不同;但殷琪掌控的浩然基金會對兩家公司都有持股,因此可解讀成,大陸工程雖不再直接參與高鐵經營,但改由另一家友好企業,繼續關心高鐵。

看來離開高鐵的殷琪,少了鎂光燈光環,回歸營建本業,還是藏不住她的個人鋒芒。

大陸建設創下北、中台灣購地紀錄時間 地點 面積(坪) 金額

(億元) 紀錄

6月27日 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市政北五路 814 26.62 七期土地新高價7月9日 台北市信義路5段、松勇路口 1059 43.56 信義計畫區土地新高價合計 1873 7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9

聯發科蔡明介沉潛600天的首次告白 看到宏達電 就想起 兩年前的聯發科

2012-9-17  TWM



口述.蔡明介 整理.林宏文最近很多媒體來約訪我,想寫聯發科反敗為勝的故事。說聯發科有多好、多成功,我覺得都還太早,最近我們的晶片賣得不錯,但我都跟同事說,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不要高興得太早,還需要再努力。

其實,這兩、三年來,聯發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更不是什麼很大的成功,我們只是把一些該做的事情做好而已。例如產品開發的進度,客戶的需求與服務,以 及time to market (產品上市的時程),這些都是經營企業本來就要做好的事情。我們把這些事情做得快一點,符合市場及客戶的需要,如此而已。

外在環境的競爭情況也確實是如此,IC設計業的挑戰依然很大,價格戰沒有停止的一天,聯發科的毛利也不像以前那麼高。挑戰永遠都在,經營者沒有停下來的一天,只能心無旁騖地把事情做好。

比較現在與二○○九年,未來在手機產業的競爭,當然會更激烈,因為對手更大咖,產品的整合必須做得更好,深度要更扎實,不論是3G或4G,也都要想辦法加快研發速度,把障礙與難題解決掉。

最近我看媒體對宏達電的報導,讓我心有戚戚焉,這讓我想起兩年多前,媒體也是這樣報導聯發科,把聯發科講得很慘。

當時媒體報導聯發科的主管及員工大量跳槽流失,甚至手機事業部總經理徐志強、財務長喻銘鐸等主管離開,也被大肆張揚,其實他們是完成階段性任務;至於研發人員也是自然替換,情況並未如外傳的淒慘。

我覺得,宏達電目前的狀況,也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差,我有幾次與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接觸,對他們很多想法非常欽佩。hTC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品牌做得那麼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很令人尊敬,我覺得大家應該給他們更多鼓勵才對。

企業的營運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很多都是細節;不論是人才、制度、管理、國際化與高階主管訓練等等,都要不斷投入。聯發科這兩、三年在這些部分都下了一些工夫,已經慢慢可以看到一些成績。但我覺得還不夠,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再改進。

對於媒體曝光,我一直很認同︽誰說大象不會跳舞︾這本書的作者、IBM前執行長葛斯納的想法,經營者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否則盡量少接受訪問。因為主管應 該把時間全心全意放在企業的經營上,我也希望媒體不用寫聯發科有多成功,因為,革命尚未成功,聯發科離世界一流大廠還有一段差距,我們還需要很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6

投資標的選擇的三個維度及投資策略 沉潛

http://xueqiu.com/8410346308/22751013
在今年之前,我對投資標的的選擇與篩選沒有明確的標準,而一味貪多。比如如我在2012年總結裡所說的那樣在各個大類資產的配置都有,但各類資產之前處於分割狀態,且不懂不同時期的配置重點。而落實到具體的標的上面如股票面對僅A股就超過2000的標的如何選擇的問題沒有大致的框架。不過這種狀態到近期得到了改變。今天就做出較全面的總結。(算是2012年投資年度總結第二篇)

一、維度闡述

三個維度分別是確定性、成本、收益。一一來闡述。

第一個維度是確定性。以S表示。
確定性是指投資對象達到某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及投資者對標的的瞭解程度。

它包括二層含義。

第一層是投資標的本身客觀的情況。

如張裕公司明年的利潤增長率(這裡假設公司股價變化率與利潤增長率完全一致,但實際中經常出現雙擊雙殺等現象)能否達到同比10%(包括分紅),日本GDP明年能否達到2%,申萬穩健明年的約定收益率6%能否實現,倫銅明年是否會跌破8000美元等;可設為5級來衡量(20%、40%、60%、80% 100%)。以A來表示。

第二層含義則是投資者主觀對客觀標的熟悉程度。

如我對於張裕的歷史、管理層、主要產品品質、營銷等有所瞭解。同樣可以設為5級來衡量(20%、40%、60%、80% 100%)。以B來表示。(第二層含義十分重要,因為投資最終是由投資者主觀做出判斷的,如果主觀上沒有很高的確定性,投資可能會中斷,而最終影響收益率。如茅台的投資者如果對於茅台不足夠瞭解,很可能在中途就下車。)
而這兩層中間是相乘的關係。即S=A*B
從這個公式的定義過程來看,債券的確定性無疑是最高的。

第二個維度是成本維度。
本文所指成本(以C表示)是指投資費用比率與潛在虧損程度。(均是比例,不是絕對額度)
費用率(用D表示)如股票投資千一的錯佣金率、加上各類印花稅、紅利稅等雜費,最終的成本可能為千一點五,雙向為千三。
如企業做項目,人員工資、建設成本、營銷成本、設計諮詢費、交通費等。

潛在虧損程度,即是投資者預先設定的止損程度(用E表示,這是主觀標準,投資者可依據自己的習慣、偏好設定。客觀事實要事後才知道,無指導意義,不過投資者可以拿事前的主觀標準與事後的客觀事實對對照,以便設定可能更加符合事實的主觀標準。)。

如指數投資者預先設定20%的潛在止損線,而分時投資者則可能設千一左右的止損線。這也意味著主觀設定的止損越小,機會越多,而主觀設定的止損越大,機會越小,超過50%止損線的投資機會基本消失。如茅台的利潤同比增長現在也不到50%,所以如果設定預先設定45%的止損線仍可投資茅台。
C=D+E

第三個維度是盈利維度
盈利維度(以P來表示)投資預期的毛收益率。這個無須解釋。如片仔癀公司明年預期能實現30%的收益,片仔癀股票同樣也能實現30%的收益。

綜合起來投資的最終收益率(以R表示)
R=S*(P-C)=(A*B)*(P-(D+E))

以張裕為例,相關數字均為假設:
R張裕=(60%*60%)*(10%-(3‰+10%))
   =(0.36)*(-0.003)
   = -0.000108
R片仔癀=(80%*60%)*(30%-(3‰+20%))
    =(0.48)*(0.097)
    =0.04656
R某債 =(80%*100%)*(9%-(3‰+6%))
  =(0. 8)*(0.027)
  =0.0216

綜合來看,後面兩個的投資價值比前一個更大。
從以上公式驗證的情況來看,如果標的沒有變化,如零增長也無分紅的公司就即意味著P為0,是不值得投資的,不管其價格多低,或者確定性有多大。虧損的更是如此。

二、策略總結

結果出來了,策略就簡單了,按計算結果的大小排列開始配置,0以下直接排除(也就是預算收益不足於覆蓋風險及投資成本的標的)。0以上投資幾個項目,這是由投資者主觀決定的。如果確定性非常高而投資純收益非常高,當然要重倉。

回過頭說,本文只是提出選擇投資標的三個維度,但這三個維度均含有大量的主觀預期,所以對於同一個標的,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論。(這點與現實世界也是吻合的)。這個只是幫助投資者梳理思路的工具,而不是金手指。

PS:使主觀預期不斷接近事實,需要長期努力,持續深入瞭解關於投資標的的知識。這樣不僅B會提高,P和E也會不斷與世界吻合,最終的結果就是R的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42

基金囚徒 沈潛

http://xueqiu.com/8600616776/30154817
「那些在公募基金做過老鼠倉,拿老百姓錢練過手的基金經理,我們私募基金張開雙臂歡迎你,離開公募基金是你最明智的選擇。」這條在朋友圈廣泛流傳的段子,讓仍在公募基金任職的基金經理感到無比沮喪。

7月4日,證監會公佈海富通旗下有5位基金經理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被立案調查。同一天,有媒體報導華夏基金有基金經理被抓。

「以前老百姓的公敵是開發商,現在人民的公敵變成了基金經理,到處都在說捉老鼠。」一位在基金行業擔任了9年基金經理的博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抱怨。「基金行業的『老鼠倉』只是個別現象,但監管層掀起的『捕鼠』風暴給外界傳達的信息是基金經理皆是『老鼠』。」

但真實的基金經理並非外界想像的那樣。

「外界以為基金經理很光鮮,輕輕鬆鬆拿著幾百萬年薪。但其實60%的基金經理年收入也就是30-60萬元。」前述博士基金經理抱怨。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基金經理人群的年收入就是50-60萬元。而所謂的百萬年薪收入,只出現在資產規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

在記者的調查中,風險收益不對等是基金經理們普遍對這個行業的評價。他們透露,這半年來的捕鼠風暴讓整個行業感到「士氣低落」,有些人更是萌生了離開的打算。

「高級囚犯」

一群畢業於清華大學等各大名牌大學的高才生,手上掌管著幾十億資金,每天西裝革履,與上市公司董秘、高管運籌帷幄探討公司的未來,這是外界對公募基金經理的認知。

但對身處這個行業的群體而言,他們的感受是基金經理這個職業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風光、體面。有些人甚至感覺「基金經理就是高級囚犯」,沒有自由和尊嚴。

「每天攝像頭對著你,你幹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拍下來。交易時間手機上繳,固定電話被錄音,基金經理就是高級囚犯,哪有人格的尊嚴?」劉鋒(化名)是一位8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已於2014年年初離開這個行業。

劉鋒是一位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先在券商研究所擔任分析師,後加入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2006年即開始管理基金。但在這長達9年的工作中,他最深的感受是「基金行業是資產管理行業中最透明、監管最嚴的行業」。

提起監管這個詞,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做了4年基金經理的羅平(化名)說,基金行業對基金經理的管束已經超越了正常人能想像的範疇。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羅平擔任基金經理,直系親屬都不能炒股,兄弟姐妹等買賣股票必須向公司報備。

「因為你做基金經理,家裡人不能炒股,你的父母能理解你。但你的姐姐、你的姐夫呢?我有什麼權利去要求他們向我供職的公司匯報炒股情況?」羅平有點無奈地表示。

一位在基金行業幹了6年的基金經理唐立(化名),亦向記者坦言這個行業沒有自由。「交易時間打手機根本找不到你,身邊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但其實在股市開盤的時間,就算家裡發生了天大的事情,都沒辦法通過手機聯繫到基金經理。

手機上繳、通話錄音、攝像頭監控等等,都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監管手段。真正讓基金經理繃緊神經的是對投資行為和投資決策的監控。例如,證監會1月份啟動對新股報價的核查。

「新股報價這個事情,就是按照自己對行業和公司的理解報個價格。結果,證監會還派人過來檢查,把你單獨關在一個會議室,讓你解釋半天,為什麼報這個價格。」唐立說,核查隊以3人為一個調查小組,見面就讓他簽一份「自願接受手機通話記錄調查」的承諾書,這讓他「很無語」。

最近半年來的捕鼠風暴,一批批基金經理被要求協助調查,這更是讓基金經理們感受到高壓的監管政策。

「現在的監管,不僅是老鼠倉,就連股價異動都可能被列入涉嫌內幕信息交易。」羅平說,基金經理的操作都非常謹慎,比較妖的股票都不敢去碰,就怕會惹上內幕交易的嫌疑。

一個細節頗能體現捕鼠風暴對基金行業投資帶來的影響。

「我一個初中同學在一家上市公司當董秘,我們經常打電話,但我完全不碰他們公司的股票。不管他們股價漲得多好,都不買,有些東西實在是解釋不清楚。」唐立說,在監管如此嚴厲的情況下,他寧願選擇不碰這些股票。

金融屌絲

收益風險匹配是金融學最古老的一個定律。但基金經理經受著如何嚴格的管束時,外界的認知是這個群體是領著高薪收入的高帥富人群。但現實的情況是,他們自詡自己就是一群「徹頭徹尾的屌絲」。

「基金經理並非都是百萬年薪,有60%的基金經理拿到手就是30-60萬元的收入。」陳林(化名)自2009年就擔任基金經理,最初任職於一家老十家基金公司,後來轉到一家小基金公司擔任總監。

他發現,小公司的基金經理收入也就是30-60萬元。而剛入職的研究員月薪才5000元,經常外出調研,用手機收發郵件,居然連手機都欠費。

記者調查發現,基金經理年收入60萬元,這在規模200億以下、排名在30名開外的基金公司中特別普遍。

「大多數基金經理的稅前收入就是60萬元,除非是個別基金經理自己和公司談。」一位就職於基金規模不到200億,排名在50名左右的基金經理透露,小公司基本就沒有年終獎。

「公司所說的年終獎發到賬戶上,你自己都不會注意到。因為這筆外界傳說中豐厚的獎金,也就是幾萬元。」前述基金經理戲謔地說。

但若是基金經理任職的公司規模是在第60名開外,他們的年收入是低至50萬元以下。業內一家資產規模100多億,尚未實現盈虧平衡的60名後基金公司中,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投資總監,年收入就僅僅是60萬元。

「每天中午,基金經理跟著我們普通員工一起吃盒飯。而且,吃的是7-11便利店買的盒飯。」一位60後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說。

外界盛傳的百萬年薪基金經理,大部分是在資產規模達到500億以上,規模排名在20名以內的基金公司。

記者走訪了前20名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經理,發現他們平均年薪是稅前100萬元以上,但個體差異非常大。

以規模排在前十名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為例,他們考核基金經理年終獎收入的方式是規模權重佔比為40%、業績權重佔60%。

這家公司旗下一位擔任了基金經理四年、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0億的基金經理,業績保持在前50%,每年稅前收入也就是100多萬元。而同一公司管理10億以下小規模的基金經理,雖然業績排在行業10%,但稅前收入還不到100萬元。

業內一家資產規模排在20名、資產規模達到600億的基金公司,旗下有幾位工作十幾年、擔任副總監職位的基金經理,排名在前20%時的稅前收入是300萬元。但若業績一般,稅前收入是200萬元,稅後拿到手是120萬左右。

記者接觸的一位幹了6年投資、同時又擔任投資總監崗位的基金經理,過去每年拿到的收入也就是200萬元左右。

「不吃不喝乾6年,也就是掙了一套房子。」一位圈內基金經理透露,這位投資總監買的一套房子在華僑城,每平方米是7-8萬元,一套房子的價格就是1200萬元。

風險收益不匹配

一邊經受著超乎常人的監控,但辛苦一年到頭拿到手的是稅後50-60萬元的薪酬,當他們將自己與身邊其他就職於金融行業的同學相比,感覺到的就是基金經理這份工作的風險收益不對等。

2005年,碩士畢業的陳輝(化名)進入基金行業,最初的月薪也就是7000-8000元。當年,跟陳輝同一個宿舍的哥們去了銀行工作,他的月薪不到1萬元。一年下來,兩人收入差不多。

隨後兩年是證券市場的大牛市,陳輝的收入快速提升,稅前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超過了銀行哥們的收入。但他沒想到的是,10年之後,他們的收入又回到同一水平線上。

「畢業10年,他已經幹到銀行的支行行長,有資源積累有費用預算有權力,年收入也有100多萬,跟我差不多。」陳輝感慨,兩人在不同行業各自幹了10年,幹到現在收入已經沒有差異。

但兩人的工作強度和承受的壓力,甚至是生活的幸福指數,都有顯著的差別。

在陳輝眼裡,銀行哥們的工作壓力沒有基金經理那麼大,每天6點下班回家就是休息。而他是每天6點多離開公司,7點看新聞聯播瞭解經濟政策,8點開始打開郵箱閱讀券商發來的研究報告和上市公司的公告,撰寫晨會點評,超過12點才休息。

基金經理這份工作的風險收益比,在與離職轉做私募的基金經理對比中,顯得更為突出。在他們看來,同樣是拿百萬年薪,私募掙這筆錢比公募基金經理要輕鬆很多。

陳輝有同行離職做了私募基金,自己手上有幾百萬的積累,再找了幾個關係不錯的企業老闆客戶,總資金規模也就5000萬元。這位私募一年也就做幾個波段,沒行情就到處去玩,生活變得簡單、輕鬆。

但他拿到的收入還比公募任職時更好一些。「上一年的回報是30%,他可以提取20%作為業績報酬,年收入就有300萬元。」難得的是,因為是幫朋友管錢,一年下來不用繳一分錢的稅款。

記者接觸的多位還在堅守的基金經理,他們也自言開始心生疲倦。

「如果有500萬投資本金,就不需要覆蓋這麼多公司,我只需要找我最熟悉、成長最穩定的幾隻股票,每年賺30%至50%就夠了。」一位有5年經驗的基金經理說,等哪天辭職不干了,就拿自己的錢炒股,每年賺一兩百萬,收入並不比在公募低,但會輕鬆很多。

周轉率加快

工作強度以及承受的工作壓力與當前的收入並不匹配,是基金經理這個群體的共同感受。

而在今年以來的捕鼠風暴這一導火索驅動下,很多乾了近十年的基金經理選擇離開這個行業,轉身做私募基金,或者是做一個大散戶。

天相投資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541只基金宣佈調整其掌門人人選,相當於一天就有兩三起基金經理變更事件發生。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發現,近一年有174位基金經理離職,但其中仍堅守公募基金的僅有15人,佔比不到一成。

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公募基金經理的周轉率可能還會提升。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發現,有一批在崗位工作了四五年左右的基金經理已經有了離開的打算。而他們大多是80後基金經理。

「但凡有點積蓄的,都不願意再留在這個行業。」一位有5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直言不諱地說,基金經理這個行業的職業生涯並不長,證券市場瞬息萬變,不斷湧現新技術新模式,逼著基金經理不斷學習。但這種強度的工作,幹到40歲就干不動了。

一位2010年擔任基金經理的80後說,目前仍留在基金經理這個崗位,拼盡全力去做好投資,是為了退出做準備。

「現在打工準備資本金,等自己投資能力提升了,就可以辭職管自己的錢,或者說幫高淨值的客戶管錢。」這位80後說,可以預見的是,優秀的人才會離開公募行業。

但留下來的人也會找一個平衡點。「以後就正常上下班,不會那麼拚命,賺一點是一點。」深圳一位基金經理坦言。

相比,公募基金行業缺乏激勵機制,留不住優秀人才,這是最近幾年反覆提到的話題。基於此,《新基金法》放開了制度的約束,允許基金經理炒股,但需要申報。

但在基金經理們看來,這樣的制度並不具備可執行性。

「允許基金經理炒股的制度發佈了兩年,但直到現在沒有基金經理去申報,也沒有人買,這是因為制度的執行性很差。」深圳一位混合型基金經理說,風控的態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司的風控就不讓你做。

「如果一位基金經理申報買某一隻股票,風控就得檢查你的基金組合是否有這只股票。假設現在組合沒有這只股票,但在你持有期間,你的組合就不能買。」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經理說,公司風控判斷這對投資操作還是帶來不便。

操作上的問題還不止這些。例如,風控還得核查公司其他組合的持倉是否有這只股票;如果基金經理買的這只股票表現不錯,投資者會質疑為何基金經理的個人賬戶買了,但他管的組合卻沒有買。

「你看,到頭來,制度是沒法實施的。」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經理感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93

沈潛則剛克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9at.html

山東師範大學保守主義投資哲學通識課價值投資討論小組第二期探討的重點是長期投資的問題,典型案例就是“周玉龍的從1萬到462萬”。關於長期投資的問題,我寫過不少這樣的文章。長期投資的思想來源於“成長股之父”菲利普·費雪,但是在A股,“長期投資”的話題卻很敏感,因為據說A股沒有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

實際上,即使同樣是價值投資,後來也出現了分野。一種以本傑明·格雷厄姆為代表的價值投資原教旨主義,其著名的繼承者就是沃爾特·施洛斯。一種以菲利普·費雪為代表的成長投資,後期巴菲特將其發揚光大,而促使巴菲特行動的則是查理·芒格。前者我稱之為施式投資,後者我稱之為巴式投資。這兩種方法無優劣之分,只是風格不同而已。你可以采取施式投資,也可以采取巴式投資。但如果你采取巴式投資,那麽長期投資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為什麽長期投資在巴式投資中舉足輕重?因為這是一種以優質企業為價值的投資思想。費雪認為,投資的目標應該是一家成長公司,公司應當有按部就班的計劃使盈利長期大幅成長,且內在特質很難讓新加入者分享其高成長。長期投資的終極目的是因為公司不斷成長,而終將使得投資者獲利豐厚,這就是投資的邏輯。

費雪所謂的成長股並非僅僅只有“高成長”,它的定義是,公司能夠創造出超額利潤,有幸運且有能力或幸運來自其能力者;增長潛力在平均水平之上,能夠向那些最有能力的經營階層看齊,重研發與營銷;利潤相對成長,並且以盈余維持成長,不需要一直增資,擴充資本;有卓越的管理層,能制定公司長期生存的策略,將短期利潤列為次要目標等等。

但是買進這樣的股票並非就不需要安全邊際。與格雷厄姆相似,費雪同樣講究安全邊際。為了解決安全邊際的問題,他主張集中全力購買那些失寵的公司。因為股票被整個市場“失寵”,股價才有可能遠低於真正的價值,此時則應該斷然買進,投資風險將降到最低。反之,若在股市高漲時買進,即使是高成長,仍然賺不了錢。

為此費雪非常註重公司研究,他會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科學家進行幾個小時的會談之後,去確定一家公司是否會讓他感到興奮,然後進行調查研究。他喜歡“閑聊”。認為只有“閑聊”時,這些熟悉公司的人才會暢所欲言,並告訴你競爭對手的情況。通過接觸,了解公司以及行業情況。

費雪投資的公司數量很少,這是因為能夠符合他嚴格的購買標準的股票並不多。費雪曾經統計過,在他所“考慮過調查研究可能性的公司”中,估計每250家只有一家符合購買標準;在他所“考慮過買入的公司”中,估計每25家只有一家符合購買標準。很顯然,這是一種“少而精”的投資風格。

因為出色的公司在任何市場都只有5%左右,所以當其股價偏低時,費雪認為,應充分把握機會,讓資金集中在最有利可圖的股票上。找到其中股價偏低的則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此時應該重倉買進,甚至是以全部資金買進。費雪說,持有較具吸引力的公司,是理想的做法。

費雪在買入股票以後,一般持有的時間很長。長到什麽時候?長到公司的性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或者公司成長到某個地步後,成長率不再能夠高於整體經濟。除非有非常例外的情形,否則不會因經濟或股市走向的預測而賣出持股,絕對不會因為短期原因,就賣出最具魅力的股票。

費雪自己知行合一,堅持長期投資。他第一個實踐的股票是食品機械公司。他深入了解公司的經營,仔細分析公司經營素質。由於這只股票是在股市大崩潰前上市的,股災後暴跌,股價極度低迷。費雪最終決定投資,在1932-1934年大量買進。之後幾年,這家小公司為費雪帶來豐厚的利潤。

1955年,他買進德州儀器,到1962年升幅14倍,隨後又暴跌80%,而後幾年又創新高,比1962年的高點高出一倍以上,而比1955年的價格高出30倍。1960年代中後期,費雪開始投資摩托羅拉,持有21年,股價上升了19倍。21年內股價由1美元上升至20美元。不計算股利,折合每年平均增長15.5%。

周玉龍是本土價值投資的典範,在21年里賬戶市值從1萬變成了462萬,增長460余倍,年化收益率接近34%,而只有11次換股操作,不但超越了費雪,而且更是超越了巴菲特。應該說,周玉龍也是以優質企業的價值為導向,堅持長期投資,忽略市場波動,沒有頻繁交易,與企業共成長,那麽他取得優秀的投資回報就一定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

如果你也準備長期投資,就需要“沈潛”。沈潛者,沈水潛伏也。在這漫長的期間,你必須做到不抄底,不逃頂,不做波段,不做差價,不分散投資,忽略市場波動,將全部精力放在上市公司的分析、研究、判斷上面。這其中那一項做起來都不容易。最後能夠做到的人也一定是寥若晨星。他們才是真正的沈潛者。沈潛則剛克,沈潛水雖柔,但有剛,故能出金石。因此,長期投資必勝。

沈潛歲月

文/王錦山  2015年5月10日

(這是山東師範大學價值投資保守主義哲學通識課程第二期價值投資討論小組——“對價值投資的認識”的內容)

在南極大陸的水陸交接處,全是滑溜溜的冰層或者尖銳的冰淩,企鵝身軀笨重,沒有可以用來攀爬的前臂,也沒有可以飛翔的翅膀,如何從水中上岸?而同樣我們小組成員對價值投資的認識和投資的實踐經驗,都才算是剛剛起步,我們在探索如何能夠堅守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以進行穩健的投資呢?

我們以第一期討論內容為切入點展開了討論,最後由馬捷同學推薦的新聞視頻——“周玉龍:二十年股市實驗一萬變成四百萬”結束了討論。

一、張峰玉:找到“大象”再出擊

我們首先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在熊市中取得滿意的回報。我認為買入時機有一定的影響。最近看霍華德·馬克思的《投資最重要的事》和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中都提到了買入時機的問題。費雪提出2個買入時機,推出新產品和公司運轉出現問題(公司是經過分析的優質公司)。推出新產品是指經歷市場熱情的推高之後的下跌,馬捷提出格力推出手機的例子,以格力是多年來成長穩定的好公司,但是其推出手機卻沒有引起市場的關註,其股價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波動來反駁。我覺得,我們要思考的是格力本身推出的產品的問題還是市場對其錯誤的定位導致其股價沒有明顯變化,如果是前者,那麽現在不是很好的買入時機,如果是後者,那麽不用等待其股價的上漲之後的下跌,當前就是非常好的時機。

提到格力,不可避免的提到董明珠。有些投資者不喜歡這種一個人決定一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是,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由於這一個人,這個公司的管理層非常好呢?

另外,在討論中,我提出了巴菲特是從來不買科技股的,但是現在卻持有IBM的股票,大家對此的看法。馬捷同學說,其中可能涉及到IBM壟斷的問題。然後我們討論了IBM壟斷和國內能源壟斷的不同,IBM的壟斷屬於本身實力雄厚,產品優良,而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力量,其地位較穩定。而國內能源壟斷主要是靠政策的支持,其本身的服務較差,一旦沒有政策的優勢,如果不進行改革,其地位很難維持。

二、李林陽:大道至簡卻為何知易行難

東博老股民堅持價值投資,他的實驗賬戶經歷20年實現了從1萬到400萬的飛躍,我還記得在看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證券投資學》時,列舉了另一位價值投資的典範,劉元生守望萬科17年從400萬到16億。東博老股民在20年中僅換手11次,持有的股票均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白馬股,長虹、浦發、民生、興業……劉元生的萬科自然也是超級白馬股。價值投資無疑是適合A股市場的,但為何眾多的投資者依舊無法擺脫七虧二平一賺的宿命呢?價值投資威力無窮,但為何能二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的投資者卻是鳳毛麟角呢?價值投資中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就是從企業的內在價值出發,選擇被低估的優秀企業,持有至股價被高估然後換手。大道至簡卻為何知易行難呢?

在我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性渴望賺快錢、渴望暴富,人性短視,人性貪婪。渴望賺快錢和暴富就會讓人迷失自己,市場上天天有漲停的股票,天天有受到追捧的熱點,看著自己手頭的股票總是漲得慢如蝸牛,一般的人性不用說堅持20年,恐怕一個周也難以堅持下去,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A股市場換手率居高不下,新股與次新股板塊一旦開板換手率甚至可以在一天中達到50% 。既然喜歡暴富和賺快錢,那無疑也會造成人性的短視,因為你只看到今天和明天的10%,卻看不到優秀的企業後複權之後的百倍成長。人性的貪婪加劇人性的短視,如果東博老股民的那位朋友知道自己的1萬元會在20年之後變成400萬,那麽他還會在當年賬戶資產達到兩萬多時就沽出股票嗎?短視、貪婪、沒有耐心讓東博老股民的朋友與未來的財富失之交臂。

在我看來要想走上價值投資的康莊大道,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了解自己和控制欲望。行為金融學里講人都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弄不清自己的能力範圍就容易在資本市場上四面出擊,什麽賺錢快賺錢多我就搞什麽,就會造成無原則、無底線、無紀律,只要沾上了這“三無”,我想這類人註定要歸於那七虧。東博老股民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能夠認清自己的能力範圍,他坦言自己這個中學沒畢業的小木匠沒什麽能力,自己管理五金廠沒什麽水平,優秀的上市公司的當家人比自己強得多。所以他更相信優秀的企業,願意等待優秀的企業成長壯大,而非自己在市場中揮舞鐮刀割韭菜。控制欲望就在於你得清楚,漲停天天有,但漲停如買彩票,別人中彩與自己無關,不必羨慕。總是身在市場心就會浮躁,適度遠離市場可能是控制自己貪欲的一個辦法,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想要守住優質白馬股,堅定走價值投資之路必須要做到三知道——知道可能跌多少、知道大概會漲多少、知道從建倉持股到高估沽出需要多長時間,如果做不到這三知道,大概率是拿不住價值投資這個聖杯的。如果不知道可能跌多少,即使在你認為是安全邊際的地方買入了也可能因為市場的暫時下跌而盲目割肉,錯過更低成本加倉的大好機會。如果不知道上漲的目標價,不知道何時股價被高估,那麽大概率是三個陽線之後你就賣出了。如果不知道從你建倉到達到股票的合理估值、達到高估的價位所需要多長時間,大概率你會坐不住那三年五載的冷板凳,隨時可能因三條陽線拋售、三條陰線割肉或者又想伸手抓熱點墜入暴富、賺快錢的貪婪地獄,正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東博老股民的成功還有一點是他善於學習,雖然自己初中都沒畢業,但卻每天能拿出兩個小時讀書看報。天才是怎麽煉成的?1萬小時的專註是天才的生產線。堅持20年,每日學習兩小時,足以讓你達到專註1萬小時的天才級別。無論是他早年看股票投資的書也好,還是後來看《紅樓夢》修身養性也好,這都是一場令人值得尊敬的修行,20年的光陰終成正果!作為20歲出頭的學生,我要反思自己每一天我專註了幾個小時呢?

三、張海利: 投資源於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投資是一門源於生活的藝術不是空談的人造技術,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投資市場的機會,盡量做自己看得見摸得的相對了解熟悉的領域。很多小有成就的投資者都會嘗試經營自己的實體公司,去經歷操作管理一家企業的真實過程,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投資體系,準確地判斷一家怎樣的公司才是值得投資的成長股。

投資不僅限於投資市場上的交易,做實業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如果考慮做實業,比如想要針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做一個某產品顯而易見的宣傳標誌或者宣傳語,像我們想到影評就去找豆瓣一樣,讓大學生想要消費就會想到我們產品,但是我覺得大學生消費是一個大而籠統的東西,定位模糊很難把握,我們需要以大學生的某方面需求作為切入點。正好一次偶然的機會,身邊同學曾表達過想要訂購某產品這個需求,但是山師目前還沒有來大規模開發這個市場的商家,所以我想用一年的時間,努力嘗試一下從山師的該產品市場的很小切入點進軍。

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或者不經意的表達就會流露出市場的需求,也為善於觀察思考的人提供了投資的機會,做生活的有心人,你會發現豐富的投資機會。

四、王錦山:情緒沈靜下來,投資潛入進去

不管是巴菲特,還是喬爾·格林布拉特,他們在談論投資的時候,都強調情緒和知識體系。喬爾·格林布拉特在《股市穩賺》這本書中談到“投資者犯的最大錯誤有:一,屈從於情緒。投資者做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基於對價格行為的一種情感反應或在報紙上看到或聽到的新聞;二,缺乏相關的知識。如果投資者不能評估一個公司的價值,就會對哪個都沒有依據。”曾經讀過姚老師的文章,其中談到選擇一只投資標的,起碼列出十個以上的理由。我相信這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論證出來。正如在討論中,我和大家談起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從投資回報率和收益率的兩個變量來選擇質優價低的股票,我以後也會用這兩個指標去衡量投資標的。這樣有了自己獲利的投資體系,做投資決策時,就不會那麽盲目了。

最後視頻中東博老股民的投資生涯,也再次論證了。在采訪中,他說到“自己只有一個規定:平常不要買進賣出,在公司不行了或者股票高估了,可以賣出,一般是不能賣出的。以及我每天除了炒股,一定會拿出兩個小時學習投資的書籍,現在眼睛不好了,看的最多的是《紅樓夢》,因為里面談的是人性。”他的原則和我們所信奉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是很相似的,因此價值投資沒有什麽新玩意,只不過我們需要去學習和堅守。

閱讀,讓我們可以與投資前輩們對話,而且閱讀我們已知的東西,往往會發現我們未知的盲點。這樣來豐富我們的知識體系,不屈從於情緒,是可以在投資過程少犯錯誤,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投資體系。

企鵝在將要上岸時,會猛地低頭,從海面紮入海中,拼力沈潛。潛得越深,海水所產生的奮力和浮力越大,企鵝一直潛到適當的深度,再擺動雙足,迅猛向上,猶如離弦之箭躥出水面,騰空而起,落於陸地之上,畫出一道完美的弧線。這種沈潛為了蓄勢,看似笨拙,卻富有成效。堅守價值投資要付出時間成本,可能需要我們沈潛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但是在沈潛歲月中,不僅是為投資蓄勢,也是為了在投資中薄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