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紅杉資本沈南鵬:投資項目國內上市將超海外

http://news.imeigu.com/a/1321490172091.html

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境外IPO遭冷遇,令PE/VC(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行業的日子並不好過。不過,對於去年有8個退出項目的紅杉資本來說,其並未受到影響,依然活躍。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稱,今年紅杉資本已經投資了近30個項目,也有奇虎360、網秦和中國娛樂三家公司獲得退出。而此前外界對紅杉資本投資京東商城的猜測,也獲得了沈南鵬本人的證實。

紅杉今年投資近30個項目

京東商城在列

「今年早些時候我們和DST等投資者一起入股了京東商城,具體投資額還不方便透露。」沈南鵬表示,他看好中國經濟的成長,互聯網又是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領域之一,而電子商務是互聯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東商城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公司。

沈南鵬透露,今年來,紅杉資本一共投了近30個公司,包括豆瓣、趕集網、聚美優品、途牛網等企業,並在早期投資的基礎上追加了對大眾點評網和唯品會的投資。

在項目退出方面,紅杉資本投資的奇虎360今年3月赴紐交所上市;網秦5月登陸紐交所;10月,港股上市公司文化中國集團宣佈收購紅杉投資的中國娛樂,並同時引入騰訊作為戰略投資者。沈南鵬表示,非常看好中國的文化產業,投資中國娛樂正是紅杉對該行業關注的一個代表。

另外,人人公司也於9月宣佈首次重大戰略收購,將以8000萬美元全資收購56網。紅杉資本也是56網的早期投資者,其投資回報也超過5倍。

行業迎拐點

紅杉國內上市將超海外

在 經歷了去年高速發展的熱潮後,今年本土PE/VC行業迎來了低谷和調整。曾備受追捧的團購行業熱度驟降,電商投資熱也趨於理性;慘淡的二級市場對項目退出 帶來影響,中概股也因部分公司造假而遭到華爾街阻擊而在美受冷遇;VIE監管爭端突如其來,為互聯網行業的投資蒙上了陰影……

這些諸多不期而至的事件使PE/VC行業迎來一個拐點,行業短期的發展方向也因此增添了重重變數。

針 對目前團購行業所遭遇的「退熱」跡象,沈南鵬表示,中國曾經有過一些商業模式,進入壁壘不是特別高。一般在開始時,大家會蜂擁而上,最終真正成功的只有少 數幾家公司。團購也是一樣,它的商業模式新穎,存在一定的價值,受到資金追捧也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通過市場競爭和整合,優秀的公司會生存下來並做大。

對於中國概念股在美遇冷,沈南鵬也認為,美國資本市場實行註冊制而非審核制,公司上市後出現業績不如預期而受到投資者冷遇很正常。市場有其調整的機制,投資者會更理性地判斷IPO的優劣,而不盲目追捧某些概念。

2010 年8月,紅杉中國投資的首家創業板企業乾照光電上市,按照開盤價計算,紅杉當時的賬面投資回報率超過22.5倍。雖然乾照光電為紅杉在國內資本市場投資開 了個好頭,但總體而言,紅杉在本土投資項目上市案例還不多。對此,沈南鵬表示,過去兩三年,人民幣基金市場在不斷擴大,紅杉中國現在擁有幾十億人民幣基金 的規模,而在三年以前還是零。預計未來紅杉的投資中人民幣投資項目將不斷增加,未來估計在國內上市數量會超過在海外上市數。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彭潔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4

国内车市下滑成定局 豪华车市独善其身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3065240546/

 整体下滑的中国车市上,豪华车市有望成为今年唯一的亮点。

  与往年不同,今年车市的年终"盛宴"——广州车展上,国内更多的车企老总对于明年车市预期"噤若寒蝉",这与往年的兴致盎然形成鲜明对比。

  全年车市已近尾声,3%左右的同比增幅是绝大多数业内专家、企业高管对车市的判断。与前几年动辄30%以上的增速相比,下滑幅度明显。

  但是,豪华车市依旧保持较高增速,成为车市下行通道中唯一仍保持上升势头的细分市场。根据豪华车制造企业的统计,今年1~10月份国内高档车市场的同比增速为37%,是乘用车市场增速的将近4倍。

  高档车的整体规模有望从去年70万辆,扩大到今年93万~95万辆左右。"到年底最后两个月,各个品牌都在使劲把量推高,可能增速还会更快,市场规模也会更大。"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道。

  猛增的势头在广州车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大众化车型的冷清,豪华车集中的展馆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据媒体报道,车展开幕两天内价值百万以上的豪华车售出12辆,售价420万元的阿斯顿·马丁已被下订单。

  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等多个品牌皆推出了首发新车,其中不乏新保时捷911、法拉利458敞篷、玛莎拉蒂GranCabrio等多款重量级豪车。

  标价1.5亿元的劳斯莱斯套餐再次登陆广州车展,足见中国市场对于顶尖奢华豪车的需求依旧旺盛。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中产阶层的壮大和兴起,也使私人消费和汽车消费有一个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会趋向于购买高档产品和豪华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高档车今年大放异彩,部分得益于这一市场刚刚起步。张晓军便向记者坦言,从奥迪的统计来看,销量的70%到80%都是换购用户,也就是把已有的中高级车升级为豪华车,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此,高档车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

  "从豪华车类别作为高档车的细分市场来看,中国豪华车市场占有率在7%左右,美国市场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其他一些国家可能更高。这很容易看出,中国豪华车潜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康思远预测道。

  奔驰汽车同样将在华同比36%的增长速度归功于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

  豪华车的刚性需求给几乎每一个汽车制造商的业绩报表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沃尔沃汽车中国经销业务总裁兼CEO Richard Snijders表示,今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将从去年的3万辆出头增长至4.8万到5万辆;而明年销量则有望实现高达40%~50%的增幅

  根据沃尔沃汽车之前的战略目标规划,2015年在华销量将达到20万辆,到2020年将年销量增至80万辆,并向豪华车龙头宝马、大众奥迪和戴姆勒奔驰挑战。

  而更为小众的捷豹路虎汽车,今年前10个月在中国销量达到32143辆,同比增长60%,其中,路虎销售了27761辆,捷豹销售了4382辆。

  不断攀高的销量使得身处其中的厂商们对于明年车市的预期普遍乐观。张晓军认为,按照现在的情况,明年车市会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增速,特别是高档市场。

  "现在明显感到这几年来高档车所占的比重在整体乘用车市场里比较大。在中国去年是6%,整个细分市场里高档车占6% ,今年会提高。现在全球平均是10%,欧洲20%左右,这说明高档车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张晓军如是说。

  看到市场机遇的同时,不少豪华车企业也开始居安思危。"明年的市场会有增加,但是不会像以前发展得那么迅猛。"捷豹路虎中国销售及售后服务运营执行副总裁罗伯逊表示,捷豹路虎设定了现实的,但又颇具野心的目标,原则是不跟宝马、雷克萨斯、奥迪、奔驰等品牌去做量的比较,会继续做大高端小众市场。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豪华车企加速建设本地化工厂。一汽-大众奥迪佛山新工厂、宝马第二工厂纷纷于下月初小范围试生产。捷豹路虎也在抓紧报批合资项目。

  但与此同时,豪华车企业在为未来的市场饱和做准备。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陆逸告诉本报记者,宝马是"一只眼睛看到机会,另外一只眼睛看到风险,随时协调战略"。

  宝马集团在广州车展期间宣布,未来会将国产宝马5系轴距版用于出口。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豪华车企业眼中,中国即将慢慢变成向全球输出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国市场与全球车市越来越融合,竞争必将日益激烈。

  刘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04

告訴你買鞋的秘密/國內分銷的一些常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475026156/

買鞋的人基本上分為三類人 

  一:RMB500以上的消費者, 這裡就不談了,這些人有錢 ,不在乎. 

  二:RMB100--300左右的 ,這些是重點, 也是小貓要說的重點範圍. 

  三:RMB100元以下的 ,隨便說幾句 

  現在國人消費很不理性的, 這就讓一些廠家商家有了很大的便宜可佔 ,嘿嘿 

   1,先說說百麗之類的吧, 百麗旗下很多品牌都是他們的: 天美意,思加圖, 他她,還有好幾個,全是一路貨色...... 聽到很多女人們說: 我喜歡某某的牌子,不喜歡某某的,其實她們根本就不清楚 ,這些都是一夥的東西, 而且全是OEM的, 也就是貼牌,自己根本不生產,全買別人的換個商標而已,加價利潤最少也達到150%, 就拿他們最普通的單鞋來說:定價500左右的鞋子,成本價格最多是150 左右,並且, 很多鞋子都是與很多廠家共有的,所以你會看見市場上明明一樣的鞋子,但是百麗偏偏就打500 多,其他沒有名氣的只能夠是200多點, 嘿嘿,有錢人嘛, 願打願挨,我們也不同情她們,宰越多越好.......... 

   2, 知道達芙妮為什麼天天能夠看見她們以超低價賣鞋麼?一雙涼鞋99元 ,一雙單鞋199元,靴子299元????我幫你算一下達芙妮產品80%都是PU 的!!!!!!!!也就是革鞋, 嘿嘿, 不要被那些導購忽悠說是高級進口PU 什麼的你就崇拜的不得了,PU就是革!!!就像表字就是妓女一樣的道理 ,一雙涼鞋成本頂到天了也不過 30元錢,賣到99 了,把你搞心動還以為揀到大便宜了...其實笑的還是他們,新款上市的時候定個200 多,促銷打到99元,他還能夠賺個滿噹噹..... 

  記住, 達芙妮是全革的.................... 

   3,市場上有幾十隻鱷魚, 幾十隻兔子(play boy),幾十隻袋鼠,幾百個老人頭, 不要以為你花個百多二百的買只讓人噁心的鱷魚, 兔子,袋鼠,老頭,你就成高級人,成大款了............嘿嘿, 除了讓人恥笑你以外, 別的沒有什麼效果,(注意 :特別是內地省份的特別喜歡這些東西,因為, 現在沿海地方人很少買那種正裝皮鞋了 ....只有內地人才喜歡西裝革履卻風塵僕僕的樣子, 呵呵) 

  這樣的傍牌子除了少部分是真皮以外,70% 都是革的,要的就是你們這樣的心態.......... 

  4,不要相信什麼外國牌子,,, 那都是國產的, 除了幾個特別高端的意大利怪模樣的鞋子是原產地以外,商場裡 99%鞋子都是自家門口產的, 他們要的就是你這可笑的虛榮心.......... 

   5, 不要相信真皮標誌....... 真皮的也分好多種........ 不要以為你用你的鼻子一聞就知道這是不是真皮,,告訴你 ,你的嗅覺還沒有狗的靈敏, 所以不要相信你的鼻子,要做點真皮味是太簡單了........ 用紙做的鞋子我也能夠弄出真皮味道來, 呵呵............ 




一張牛皮能夠分解成好多層, 第一層的有很多自然的毛孔,,,,, 但是光靠毛孔還是不能輕易分辨,現在仿冒的毛孔比真牛皮毛孔還清晰呢....... 

  第二層的沒有毛孔,只是牛皮而已,透氣性能,外觀,價格等與第一層差遠啦 ......外面看上去也有毛孔, 那只是覆蓋了一層膜而已.....嘿嘿,不是CN膜哦 ............ 

  接下來是碎皮,..... 皮頭回爐做出來的, 如果你的鞋子很容易就掉色了, 而且掉色的每一個地方顏色都不一致 ,恭喜你,你獲得了碎皮產品......... 

  6, 不要相信什麼免檢...... 三鹿的事情已經告訴我們了是不是??? 

  我們的免檢都是直接錢買出來的.........檢驗也只是我們送過去檢的.......... 

  7, 不要相信中國馳名商標,很多馳名,我們業內人都不知道, 不要說是你們消費者了....... 

  8,更不要相信中國名牌 ,,,,那更是沒有含金量的玩意, 全是為了從你口袋裡順理成章地多掏錢.... 

  9. 不要相信明星代言..,....那些明星,只要我們給他們錢,,, 他都會為我們舔溝子........... 

  10,不要相信什麼專賣店 .....那只是噱頭, 多花的錢肯定在你們身上找回來......... 

  記住: 廣告越凶的越沒好貨.......... 福建晉江的那些運動名牌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那些玩意成本價不會過60元 ......更不要相信他們說那鞋有什麼高科技含量.......那是騙你們和鬼用的.... 

  11, 更不要相信什麼納米高科技, 這個專利哪個獲獎,只要我有錢,我請外星人給我頒獎 

  都可以............ 

  裝個氣泵就說是高科技了, 不臭就是生態鞋了,,,,,扯淡 .............. 

  笑掉大牙的.......... 

  覺得有用,你就幫頂 ,我是為揭黑幕. 

  服飾界也是如此..... 

  中國的商業成功之道四個字: 無恥+大膽 

  謊言滿天飛的時候, 我們更要警惕自己的錢包....... 

  沒有ZF 保護我們權益的時候,我們求自保....... 

  網友提問一:樓主在瞎掰。涼鞋成本頂天了30元的?你知道那些仿鑽石扣多少錢一 

  個?鞋盒多少錢一個?PU多少錢一碼?鞋跟多少錢一個? 

  現在市面上相對高檔的鞋,一般出廠價在5-60元之間,一般的也要2-30元一對。 

  不同品牌可能會用同一間廠生產,但質檢的標準會有差別。另外很多時候同樣的鞋楦 

  是不會讓別家做同一款式的,鞋楦是包含了開發費用在裡面。 

  做鞋不見得是利潤很高的事,畢竟銷售成本也是很高的說。 




樓主回答: 

  1,我說的是達芙妮的涼鞋成本價不超過30元,你去看看它的鞋子,有幾雙帶 

  鑽扣的????現在的鑽扣分為壓克力鑽和真鑽,壓克力鑽光澤度差,最多頂天也是7元 

  /雙.它的鞋子本本沒用鑽,哪來這個成本????? 

  2,鞋盒多少錢一個?????盒子1.9元--2.5元,手提袋子1.5元--1.8元,拷貝紙0.1元 

  /張,乾燥劑0.03元/包,一個配跟0.3元/雙.你說需要多少錢??? 

  你提的問題U多少錢/碼??????拜託,1.35米堂口(寬幅)的PU不超過25/米,換成碼你自己 

  算是多少???X0.948.....一雙鞋用多少料?????? 

  3,鞋底???TPR底6元不錯了吧???裝跟的8元頂天了吧???? 

  4,開發費用???就算是專底專模,6000元夠你折騰了..... 

  5,鞋子生產利潤確實很薄,拜託看清楚,我是在說商家的暴利,,,在說那幾個所謂名牌的 

  暴利,..... 

  6,銷售成本:百麗家的鞋子在商場牛X的不行,商場扣點由他們來定,裝修費用商場負 

  責,17個點的扣率是全中國最低的!!!!!!(對於別的品牌,最少也得25點以 

  上!!!)500X17%=85元,員工工資+促銷+廣告+固定成本,頂天了也是40元/雙!!!!,減去成本自己算!!! 

  網友提問三:鞋也是需要設計的,設計一雙好看的款式,設計費不便宜,設計成本和樣品成本也很高,只是看銷售量的大小能否彌補設計缺空 

  樓主回答:設計費用???現在中國有幾個設計師???99%是翻版師傅...... 

  你抄我,我抄你,再稍微改動一下...........費用也是細微的很..........,楦頭一組 

  百十元,模局費用3000,材料幾十元.......人工......... 

  你加加看............ 

  至於幾個貓友說究竟買什麼樣子的鞋才是對的呢??? 

  我的回答如下,並以自己的方式作為參考 

  1,小貓穿鞋子基本上花錢不多,除了幾雙ADIDAS和耐克以外,呵呵,但是不代表不會選鞋.畢竟在這行混了這麼久了,一年四季小貓有個10雙鞋左右,基本分類是這樣的:三雙 
運動鞋,從來不會去買福建公司產的,不是我不愛國,不支持民族品牌,而是很噁心他們 
的做派!!!!明明是低端的東西,偏偏要學三鹿和蒙牛,死轟廣告!!!!!!!!!那幾個商標 
LOGO廣告語死命抄襲那幾個大牌............呸!!!東西卻是垃圾... 

  2雙帆布板鞋,不買LEVI'S的,也不買converse的,就是普通不過,便宜不過的帆布鞋,只要做的不誇張和噁心就好,乾淨版面....價格不超過35元,嘿嘿....... 

  夏天就一雙沙灘鞋,不要去講究什麼真皮的,只要做工好就OK,真皮的遇到水還發軟,穿的不舒服......這鞋基本上也就是在家裡穿穿. 

  冬天的時候,兩雙軟底,厚實一點的單鞋(小貓南方人,不用穿棉鞋)不看牌子,就看做 
工,皮面用手摸上去那種很柔膩的感覺,有點拖住你的手的那種感覺,絕對的不滑溜,不 
發硬,底材最好是TPR或者是聚氨脂的,輕,耐磨.......價格麼?死咬200以下,不能太黑 
了,女人的靴子呢,就咬到300,多了也沒有.......(前提是真皮的啊,少買那些帶鑽 
的.........)呵呵,得給他們點利潤啊......專賣店是談不下價格的,最多給你點小禮 
品,垃圾東西都是......吹成極品的....... 

  不要理會導購的喋喋不休,她其實不比你懂多少,這些都是督導灌輸給她們的標準答 
案......... 

  鞋盒上有標註真皮標誌的,不管它是哪層皮,最起碼不會是PU的 

  鞋腔裡要看仔細,要真正的買到那種豬皮內裡的鞋子,不要買了PU裡的,到時候臭了你的腳不說,還容易破........... 

  關鍵是:定好價格,,,,不要被他們的表麵價格迷惑.... 

  看好材料,,,, 

  買幾百元的東西一定要發票,而不是小票拉倒完事, 

  不要相信那些所謂的馳名商標,,,什麼蜻蜓啦,什麼什麼康啦,那些東西沒幾個是好 
的....... 

  呵呵,至於那些喜歡指著商標說:::你看你看我的可是紅蜻蜓的哎.....之類的2B,我就 
不願意多說了......... 

  因為,你真的是2B......... 

  安踏??????呵呵,他家的鞋子和市面上100元左右的運動鞋沒什麼區別 

  雜牌的鞋子只是心理上不好而已, 

  現在製鞋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也不存在質量缺陷什麼的 

  雜牌儘管買好了,用的材料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價格上肯定會有優勢,因為他們還沒這個 

  能量敢亂喊價格啊,再說,你一看見雜牌,你也會下意識地要個低價,這就是道理 

  無奈,再綜合一下 

  1,不要相信大商場,那裡是吸金地,一雙鞋最起碼1/3錢落他們腰包 

  2,不要相信國內所謂的牌子,全是CCAV們吹出來多掏你錢的. 

  3,不要相信專賣店,那只是無謂的包裝,而這包裝讓你多花冤枉錢. 

  4,不要白痴地去找那些什麼鱷魚,公子,老人頭,袋鼠,那些都是假名牌 

  一,平價鞋業超市店裡有鞋不錯的,價格還適中. 

  二,小巷子裡的小店裡的鞋也不錯的,也不會太黑,還價餘地還大.東西也還可以. 

  三,一些個性化鞋店東西也不錯,只是要學會還價,記住:沒有牌子的真皮,價格不要過 

  200,沒有牌子的PU鞋,價格不要超100,帆布的不超50.其他的隨意. 

  四,某某某國際集團授權之類的,1000%是那種噁心的假牌!!! 

  .. 

  算一筆帳給大家看: 

  商場裡一雙鞋300-扣點(300X30%=90)-促銷費(300X2%=6)-增值稅扣率(300X6%=18)-雜 

  費(5)=181元. 

  這雙鞋的成本最多只是80元 

  15元是廠家的生產利潤. 

  25元是批發代理商利潤. 

  60是經銷商利潤. 

  其餘的全是商場的. 

  6%的增值稅是廠家出的 

  經銷商進商場銷售價格一般是X2.5以上. 

  網友提問:什麼叫「全革」?什麼是PU?? 

  樓主回答:我前面所說的有點模糊,PVC材料我們是稱之為人造革的,PVC有毒不環保,對人體有害,質地也不好,採用比較少,個別部位會用一點.而PU是環保的,我們這裡簡稱為PU,因為採用比較多但是兩種都是人造革,只是工藝不一樣 

  很多不良好商家經常會忽悠你:我們這東西是採用進口PU的,就算是外星PU都改不了本質.......不要上當 


不知不覺都翻了兩頁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217915/?start=200&post=ok#la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89

張凱偉遭控違反《證交法》吃官司 創國內首例 宏達電告分析師 外資圈「剉咧等」


2011-12-26  TWM




前股王宏達電控告外資分析師,創下台灣證券史上首樁企業告外資分析師訴訟案。宏達電的大動作,引起外資圈關注,認為將影響外資引用媒體或其他資料做報告的 習慣,可能產生寒蟬效應。

撰文‧施政雄、翁書婷

前股王宏達電與蘋果的專利訴訟官司,雙方在海外交手纏戰,打得如火如荼,但宏達電除了這場跨國的法律大戰,另一場台灣的官司,也引起市場側目。二○一一年 十二月十二日,台北股市圈引起一陣騷動,因為北檢偵辦宏達電控告花旗環球證券分析師違反《證交法》一案的消息曝光,引起市場震撼。

由於這是台灣證券史上首樁企業控告外資券商分析師的「個案」,本身就極具新聞性,也因為牽涉的層面甚廣,包括外資圈同業,都密切觀察這項法律行動的最終結 果。

據了解,被宏達電一狀告上北檢的花旗環球證券分析師,就是負責追蹤宏達電產業基本面的張凱偉,他在摩根大通證券發跡時就備受矚目,尤其在主力戰將陸續離開 花旗環球證券後,張凱偉幾乎撐起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團隊。

由於張凱偉手中握有鴻海、聯發科、宏達電、宏碁、華碩等「Ace級科技股」名單(棒球術語中,Ace指球隊中的王牌投手),一直被視為外資圈潛力新秀。

對其「犀利言詞」早頗有怨言宏達電因長期坐穩股王寶座,不但被視為台股多頭指標,更是國際機構投資人認為可拿出去跟蘋果、英特爾、微軟等國際級企業「平起 平坐」的台灣企業。

身為台股指標廠商的宏達電,當然知道與外資圈保持良好溝通關係,先前甚至從美商高盛證券找來追蹤宏達電的鄭昭義,負責投資人關係(IR)業務,在一○年獲 利成長大爆發的加持下,不但躍升為「千元股王」、外資持股更是一路攀升,除了宏達電自身業績的努力,來自國際資金買盤的加持更功不可沒。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高低階智慧型手機進行「三明治夾擊」的產業衝擊下,原本被外資圈捧在手心上的宏達電,逐漸面臨來自國際資金排山倒海的龐 大賣壓,致使股價自高點崩跌六○%以上,宏達電也調降第四季財測。

若論宏達電的外資賣壓何來?包括張凱偉在內的外資券商分析師都扮演「喊賣」的角色,這從宏達電調降第四季財測後,幾乎絕大多數分析師所給予的投資評等都是 「賣出」、「表現劣於大盤」等級可看出,宏達電當然知道外資券商分析師與國際機構投資人心裡是怎麼想的,只是這回為何「點名」張凱偉?

據了解,宏達電長期觀察張凱偉所出具的研究報告,對其「犀利言詞」早就頗有怨言,原本就列名亟需溝通的對象之一。

一○年三月,蘋果向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狀告宏達電侵害二十項蘋果專利,S3 Graphics也在同年五月狀告蘋果侵犯四項專利。一一年七月,ITC初判蘋果侵犯S3兩項專利,宏達電因此花下三億美元收購S3,希望增加蘋果專利戰 的談判籌碼。

張凱偉隨後在七月七日的報告中指出,宏達電打贏蘋果專利訴訟的機率極低,並強調若S3控告蘋果案,蘋果在終判獲得勝訴或找到迴避設計解決方案,那宏達電買 S3就沒多大幫助。

隨後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罕見出現在七月二十九日線上法說會,強調宏達電花三億美元買S3值得,因為S3有超過七億美元的專利價值,沒有買貴,並希望外界不 要根據有限的資訊製造謠言,此舉讓外界揣測和張凱偉的報告有關。

寫公司負面報告 就可能被告雖然宏達電內部拒絕說明相關細節,但外界認為導火線,就是張凱偉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所出具的報告,他引用英國網站CNET的說法,指歐洲電信大 廠Vodafone取消販售宏達電下半年高度重視的新款手機EVO 3D,主因宏達電延後推出,此消息讓宏達電高層大為光火,新仇加舊恨一併爆發。

由於EVO 3D對宏達電一一年下半年營運成長動能至為重要,宏達電隨即上證交所股市觀測站澄清:「hTC EVO 3D目前由Vodafone在歐洲六大主要國家以及歐洲主要通路商於主要市場行銷販售,絕無Vodafone取消訂單及hTC延遲出貨之情況發生。hTC 對於此不實消息來源及報導深表遺憾。」外資圈推測,八月宏達電就以違反《證交法》第一五五條第六款「意圖影響集中交易市場有價證券交易價格,而散布流言或 不實資料」為由,直接對張凱偉提告。

外界之所以對於這起國內上市櫃公司首度狀告外資券商分析師的個案這麼感興趣,在於張凱偉所引用「國外媒體消息作為研究報告撰寫依據之一」作法,張凱偉最後 若被起訴,「那外資券商分析師就真的剉咧等,因為以後引用國內外媒體訊息可得要斟酌,而且只要寫公司負面報告,就可能被告。」外資圈人士不以為然地說。

法界人士指出,若以《證交法》第一五五條第六款來看,構成「意圖影響集中交易市場有價證券交易價格,而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的法律面要件主要有兩項:一、 主觀上是否意圖影響股價,以證券分析師此行業為例,要看目的與初衷是否基於職責所在,善意提醒旗下客戶相關訊息。二、客觀上是否傳布不實消息,也就是說, 必須證明所採用的消息來源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隨著台股的國際化,外資券商分析師對上市櫃企業股價的影響力不言可喻,只要是有憑有據的財務預估值調整,企業大多採取尊重態度,先前差點擦槍走火的勝華與 摩根大通證券分析師張恆,勝華最後決定不提告就是一例。宏達電槓上外資分析師,不管官司輸贏,已經破壞雙方互信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03

國內消費行業的選股策略-守正出奇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oq.html

  國內消費行業的選股策略

     企業的價值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企業創造性、創新性的變化;第二取決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如全球對高污染行業在政策上設置很高的進入壁壘,導致供給端出 現了緊張,一些企業可能從中獲利(如節能減排造成電石等高耗能產業的價格暴漲,同步傳導到PVC行業,加快了PVC行業的洗牌與整合,擁有一體化優勢的企 業將加速做大成長為壟斷龍頭)。

     企業的創新性變化一般來講來自於三個方面: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形式。新組織形式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形式變革,如治理結構的改善,或是國有企業引入激勵機制;第二個層次是產業組織形式的變化,比如蘇寧模式,屬於傳統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Ten bagger,10倍股,指那些股票價格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如5年以內)上漲超過10倍以上的公司,由投資大師彼得·林奇首創這一術語。

     對於投資人來說,能夠發現和投資10倍股是激動人心的。10倍股必須要有堅實的基本面做依託,才能不斷吸引投資者推高股價,同時,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才能堅持持有到最後。
     我們不能通過歷史靜態看待問題,而要理解歷史是怎麼成長起來的,要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否則永遠發現不了價值,消費行業長期的可預期增長前景和完全競爭的屬性,決定了其將成為10倍股的搖籃。
 
企業價值的兩大來源
    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自己做一個價值投資者,但什麼叫價值?一個企業價值的來源是什麼,做價值投資時衡量價值的標準又是什麼?
    企業的價值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來自企業創造性、創新性的變化;第二可能取決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如全球對高污染行業在政策上設置了很高的進入壁壘,導致供給端出現了緊張,一些企業可能從中獲利。
    企業的創新性變化一般來講來自於三個方面: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形式。新組織形式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形式變革,如治理結構的改善,或是國 有企業引入激勵機制,或引入外部策略股東等。第二個層次是產業組織形式的變化,比如蘇寧模式,相對於當時傳統家電的流通渠道,它屬於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山西汾酒股價從8元漲到80元,汾酒發生了什麼變化?其中一個層次就有組織形式的變化,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第二個層次是新產品的變化。原來渠道混亂、產 品混亂、價格體系混亂,經銷商不願意銷售他們的產品,價格也賣不上去。現在價格理順,產品理順、渠道理順,所有都良性循環,汾酒的市值也從30億元變成了 現在的300億元。
    不到兩年時間價格暴漲16倍的包鋼稀土則得益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今年的稀土行業,中國的稀土資源在今年和去年相比沒有發生改變,但為什麼今年的稀土值錢, 去年的稀土不值錢?為什麼今年包鋼稀土成為大牛股,去年就沒成為大牛股?這是因為國家政策發生了改變,有了政策支持,稀土價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價值和估值的統一
    那麼,應該如何尋找未來的十倍股?
    我們知道巴菲特做過幾次大的決策,十幾筆交易成就世界首富。真正能看到公司十幾年價值的人,才是價值投資者,但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這樣的邏輯框架和洞察力。
    「你有一百塊錢,還有足夠的洞察力看到未來二十年這個企業的發展,把一百塊錢配置在這裡沒有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和未來做鬥爭,和不確定做投資,和自己認知能力不足作鬥爭,你很難堅持自己的判斷。」
    個人的認知也是有限的,所以,在自下而上挖掘價值的同時,一定要關注自上而下的影響因素。比如宏觀經濟走勢、宏觀經濟政策、流動性、人民幣匯率的走勢、產業政策變化,因為基本面因素會引導情緒變化,從而帶來公司估值的變化。
    站在現在看未來,既要尋找價值,又要尋找情緒的起點,這就是我們選股與投資的主要內容。中國股市的情緒變動非常劇烈,因此既要看到價值也要看到自上而下的 情緒。從投資角度來講,要認識公司基本面,但即使是最瞭解自己公司的CEO、董事長、CFO,都難以預測自己公司的股價,也就是說認清基本面也不一定能夠 做投資。所以,既要自下而上認識價值,又要自上而下理解市場、理解宏觀經濟,理解市場的遊戲規則,做到價值和估值的統一。
 
消費不可限量
    消費行業的前景不可限量,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將會出現持續成長的10倍股。」
    有三個方面支持消費行業的發展:一、過去10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下降的,但無論「十二五」規劃還是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導向都是鼓勵內 需,鼓勵消費;二,中國人均GDP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已經到了消費升級的階段;三,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講,未來消費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整個環境有利 於消費。
    消費品為什麼會出現牛股?一個公司的管理層非常有能力,而這種能力轉化為公司價值最容易發生在完全競爭類市場。消費品市場從大的角度講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優秀的管理層很容易給公司帶來大家想像不到的增長,競爭屬性決定了這個行業容易出現牛股。
    此外,競爭意味著行業格局的變動,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這也是很好的屬性。企業從壞變成好的過程,就是成長為大牛股的過程。消費品行業的外在的環境是公平的,公司管理能力轉化成價值是核心。在這種背景下,自下而上挖掘股票就有很大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4

Facebook上市 國內SNS將迎來爆發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wMMDcyXzQwMDkwMA.html

LinkedIn與Facebook的相繼上市,讓國內的SNS興奮不已。

尤其在互聯網領域,美國的今天似乎就等同於中國的明天。 何況「中國概念」總是和高增長、大市場緊密關聯,沒道理不讓人眼前一亮。一個數據就可資證明,北美2億7200萬的互聯網用戶已經佔到其總數的 78.32%;反觀中國,儘管只占人口總數的35.62%,但中國的網民數量高達4億7700萬。理論上類推,中國沒理由不產生比LinkedIn、 Facebook個頭更大的SNS巨無霸。

但也有對此持反對意見,「LinkedIn、Facebook的上市,並不會直接促進SNS在中國的發展。」立方網創始人熊萬里說,只是又一輪輿論的熱炒。

「在 Facebook的概念出來以前,騰訊在中國就扮演著這種角色。」誰還能挑戰騰訊的江湖地位?即使MSN、Skype也沒能完成這種挑戰。 Facebook能夠做到和騰訊在IM(instant messager,簡稱IM)同樣的熱度、能否實現同樣的價值?這還有待觀察。但凡有中西方交流習慣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不同:西方人更愛郵件、資訊,而中 國人對手機短信的偏好也是有目共睹的。

樂觀方則認為,這種觀點並不能說明問題,人人就是最好的案例:誰說中國不能產生自己的Facebook?

「但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確實會使得中國職業社交SNS在網站架構、服務設計上要有別於LinkedIn」,這也是天際網創始人林廷翰認為,LinkedIn模 式會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原因:美國用戶會在LinkedIn上通過搜索去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人,然後直接談合作;但在中國,「只有做了朋友才能談生意」。所 以初期BSNS網站上的搜索功能幾乎只有獵頭在用,用戶甚至不願意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現任公司職務等信息,因為怕被領導、HR乃至朋友們看到,「很難 堪」。

在SNS領域,中美之間缺乏傳導的原因,熊萬里認為是這個行業各自的發展順序不盡相同。「中國是從IM開始,逐步發展到Web端; 而Facebook的核心戰場迄今仍在PC機上」。Facebook去年8月份的數據顯示,其全球8億用戶中移動用戶為3.5億,PC端用戶仍是主題。他 因此得出的結論是:惟有那些能在手機端交互上實現突破性創新的中國公司,才有可能挑戰Facebook。

在這一點上,業界或許有共識,「100%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去年10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就透露,截至當年9月中國3G用戶已經達到1.02億戶,3年猛增10倍。

據悉,天際網也正醞釀自己手機端的應用,據其內部產品介紹,「絕不是簡單地和WAP關聯,還是有很多創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4

國內隱形眼鏡市場殺戮戰將起金可鮭魚返鄉 挑戰龍頭精華光

2012-02-27  TCW




一片小小的隱形眼鏡,為何能造就一個傳產股王?而國內的隱形眼鏡大廠精華光學、金可國際各自優勢為何?金可掛牌後對高價股排名又有何影響?

撰文‧方沛晶

預計將在四月掛牌的金可國際,挾著自有品牌「海昌隱形眼鏡」打敗嬌生、博士倫國際大廠的中國龍頭氣勢,以及去年EPS(每股稅後純益)挑戰十元的獲利能 力,法人預估金可上櫃後,股價可能挑戰二百元,將與生技股王精華光等高價股一較長短。

從持有金可二一.六二%股份的寶島科近期股價來看,今年以來就一路走高,除了因金可掛牌後,海昌將在泛寶島集團旗下六百家據點販售,可望拉高整體毛利之 外,寶島科持股金可國際的成本僅十元,持股潛在利益更是超過三十億元。

挾中國龍頭優勢

反攻台灣市場將遇強敵

不僅寶島科股價受到追捧,許多台股基金經理人也認為金可將是中概股的大黑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可旗下百分之百擁有的「海昌(Hydron)」隱形眼 鏡,中國市占率高達三五%,如果再加上獨家代理高端品牌視康(CIBA Vision),市占率加起來接近四成,這種「在中國市場稱王,等於在全球稱霸」的強大影響力,除了中國大潤發,目前就只有海昌了。

據業者統計,中國有三分之一人口、約四億人需要矯正視力,是世界上視力矯正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但目前隱形眼鏡配戴率卻不到五%,就算是在上海、北京等一 線城市,配戴率也僅為一三%,遠低於美國(二五%)、日本(三二%),以及台灣和香港(三五%),顯示中國隱形眼鏡的使用人口成長空間極大。也因此,金可 的隱形眼鏡產能,由二○○九年的八千萬片,一路擴增至現在的一.五億片,預計明年產量將有兩億片之多。

不只是市占率第一,金可國際還有其他同業沒有的優勢──通路。擁有上千家門市的中國寶島,是中國最大眼鏡連鎖業者,而金可董事長蔡國洲家族,持有中國寶島 三分之一股權,另三分之二則由原台灣寶島眼鏡創辦人之一的王國勝家族和各地經銷團隊持有。而且,除了中國寶島,海昌隱形眼鏡還靠著批發商,在全中國布局約 二萬個據點,這種從製造、品牌到通路的一條龍式整合,在兩岸眼鏡市場上幾乎無可匹敵。

不過,將從四月開始「反攻」台灣市場的海昌,遇上的第一個強勁對手,就是以「帝康」自有品牌在台灣市場稱霸的精華光學。

高毛利競爭者眾

代工製造「藍海變紅海」

精華光是全球第五大隱形眼鏡製造商,全球市占率約一.二%,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拋棄式隱形眼鏡代工廠,主要產品七成為日拋,三成為非日拋,年產能約三.四 億片。目前精華光的代工業務約占營收比重七成,其餘三成為自有品牌銷售,台灣市場主打「Ticon帝康」,現在已坐二望一,市占率約三五%,中國市場則以 「精華帝康」為主力。

○七年掛牌以來,精華光的EPS就從十元大幅成長,去年光是前三季的EPS就達十六.一八元,全年度更可望突破二十元,除了製造毛利率高達六成,市場規模 每年皆以一○%的速度穩定成長,完全不受景氣影響,也因此讓精華光一度登上傳產股王寶座。

不過,金可回台掛牌的確對精華光的股價造成威脅。法人認為,拋棄式隱形眼鏡是百分之百的消費品,未來的決勝點將是「品牌」,而非「製造」。以代工見長的精 華光,除了得面對生產實力相差無幾的金可,還有「覬覦」隱形眼鏡高毛利,前來爭食的科技大廠轉投資公司。

目前包括大立光旗下的星歐光、和碩與景碩轉投資的晶碩光,以及明基、佳世達轉投資的視陽光都要投入。雖說短期內,這些新進者在量產和良率暫時無法和精華光 相比,但卻可能是隱形眼鏡代工製造「藍海變紅海」的開始!

另一方面,精華光的自有品牌在中國無法有效擴展,台灣市場又有海昌和優你康的「高視能」加入戰局,更讓市場揣測,金可掛牌後有實力改寫高價股的排名。

也有人認為,去年EPS只有精華光一半的金可,究竟會為市場掀起什麼波瀾?誰會登上生技股王寶座?將是股民近期內最期待的一場好戲。

金可國際控股

成立:2007年

董事長:蔡國洲

總經理:蔡國源

資本額:8億元

主要業務:隱形眼鏡、護理液

近三年營收、獲利:

2009 2010 2011Q1~Q3 營收(億元) 20.95 24.35 23.24 獲利(億元) 5.82 7.26 7.21 EPS(元) 5.21 6.97 7.10 金可來勢洶洶 準備挑戰龍頭──國內隱形眼鏡上市櫃公司比一比精華光學 金可國際 優你康*

上市櫃狀況 2007年

上櫃(1565) 預計4月

第一上櫃 現掛興櫃

營收(億元) 25.43 23.24 1.74 獲利(億元) 8.16 7.12 -0.30 EPS (元) 16.18 7.10 0.00 主要業務 代工製造70%、自有品牌30% 隱形眼鏡51%、護理液49% 代工製造98%、自有品牌2%註:1. 營收與獲利為2011年Q1~Q3數據。

2.*優你康為興櫃公司,只須提供半年報與年報資料,因此只列出第一至第二季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4

國內造船業遭遇生死劫 80%船廠陷入停產困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5/zONDE3XzQwNjczOA.html

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連續暴跌。

2月2日,指數報651點,創有史以來最低點,意味著全球消費市場疲軟。其作為全球經濟景氣度最重要的指標,反映的是鐵礦石、煤炭、穀物等原料的海運價格,直接原因則是航運市場極度低迷。這樣的慘狀直接波及到了上游的船舶製造業。

浙 江台州作為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製造業基地,一直面向國際市場,曾經上演了瘋狂的「台州模式」,如今行情急轉,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訂單荒」,而整個行業迎來 的將是一場生死劫。更有台州業內人士指出,台州如今80%的船舶製造企業已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台州市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金文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 承,台州已有多家船舶製造企業關停,行業併購、整合和轉型、升級將是未來的主旋律。

毫無疑問,台州已成為當前國內船舶製造業的一個縮影。

80%船廠停產、半停產

2月17日,台州椒江渡口。

鮑會亮站在自家船上,在風中來回踱步。往年的這個時候,他駕駛著貨輪正往返於台州、上海之間的海上。而在他所處的椒江邊上,停滿了噸位不一的貨船。

「沒 有貨,只能等。」鮑會亮告訴記者,他經營的貨輪為1000噸位,主要周轉來自上海的國際海運貨物,但自今年春節後就一直沒有出船。就在2011年上半年, 他一個月出4次船,更早的時候,一年純收入達60萬元左右。在鮑周圍,其他貨輪的處境與他一樣,甚至更慘淡,都沒有生意可做。

而在其背後,則是比鮑會亮們處境更為艱難的當地船舶製造業。航運業的低迷在船舶製造業上體現得更為突出。

新金融記者沿著靈江、椒江調查,江邊的造船企業內大都靜悄悄的。

「太糟糕了。」一見面,周安(化名)就不停地感嘆,企業自去年上半年就已沒有訂單可接了。

周 原本經營房地產業務,在業界頗有影響力。2006年,在航運投資熱的時候,投資1億元進入船舶製造業,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也賺得缽滿盆滿,可是隨著形勢的 變化,行業一路走低,不斷出現關停企業。他的企業也沒有逃出關停的命運,選擇了等待機會重新開張。在他看來,他的企業還不是最為糟糕的,不少船企已關停了 3年之久,廠區至今大門緊閉。

在他看來,現在的經濟環境下,這樣的「等待」還要繼續,需要多久則是一個未知數。

就在台州的船企們著急地等待、觀望時,黃林育卻忙得不可開交。

黃是台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台州經委)重工行業處處長,最近一直忙著「賣輪船」,他告訴記者,前幾天又有一家國外船舶中介公司找到台州經委,想打包收購20多艘「滯銷」散貨輪和油輪。這些船都是台州本地船廠製造,噸位在1萬多噸級別,已經閒置了很長時間。

「我 不是在賣船,是在協調,幫助企業賣船。」黃林育說,對方開出的價格是造船成本價的70%左右。他向記者介紹,台州是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製造基地,目前擁有 100家船舶製造企業,長期以來主要面向歐洲、美洲等國際市場,在國際海運市場陷入最低谷時,台州造船業的困境不可避免。

在浙江宏信船舶 有限公司(下稱宏信船舶)副總經理秦劍的印象中,停產現象在2010年開始大面積出現,2012年春節左右最為集中。他分析,2011年,全球航運業低 迷,多數航運企業虧損經營,要求延遲交船、更改船型、延期付款的現象頻繁出現,進一步造成造船企業流動性資金大幅收緊。

台州市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12年1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199萬載重噸,同比下滑71.1%,環比下滑36.5%。這是兩年來單月新接訂單量首次跌破200萬載重噸,也是全球船市五年來最差的開年數據。

在中國,1月份新接訂單26萬載重噸,環比大幅下滑54.4%、同比下滑79.1%,是自2009年6月以來單月最低值。

「目前台州造船業處於訂單荒,有80%的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秦劍介紹,真正進行生產的也僅僅是幾家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1

捐款政大六億 打破國內商學院最高金額 三十年情緣 周俊吉為企業倫理扎根

2012-03-26  TWM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上周以個人名義捐款六億給母校政大商學院,不僅創下政大創校八十五年最大筆個人捐款紀錄,也打破國內商學院最高捐助數字,未來金華 街政大公企中心將成為台灣最頂尖商管教育基地。

撰文‧梁任瑋

三月十六日上午,政大校長吳思華在舜文講堂主持的「躍升計畫簽約典禮」,吸引眾多政大商學院的老校友們,如副總統蕭萬長、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前滙豐中華 投信董事長宋文琪等人前來觀禮,當天,另一個話題人物是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

周俊吉以個人名義捐款六億元給母校政大商學院,這不僅是政大創校八十五年最大筆個人捐款紀錄,也打破國內商學院最高捐助數字,而這筆巨款也將為政大商學院 「躍升計畫」注入豐沛的活水。

其實,周俊吉捐款的機緣,要從三十年前,一群企業家勤學的故事說起。

一九八二年,每晚深夜十點過後,台北市金華街一八七號,常看到一群剛剛下了班、上完課的企業家離開公企中心準備回家,這個場景,深刻勾勒出台灣經濟快速起 飛的關鍵因素,也清楚說明政大公企中心在當時扮演的角色。

感念培育 捐六億催生﹁躍升﹂在這群事業、學業蠟燭兩頭燒的企業家老闆中,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也是其中一位利用公餘時間進修的學生。

周俊吉是一九八二年進入企業家管理發展進修班就讀,一九九○年又攻讀政大企研所企家班,成為企業家第十屆校友,與政大結下不解之緣。

一年多前,周俊吉接下政大企管所校友會長,有感於培育過國內無數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的政大公企中心,在歷經五十年的作育英才後,目前已處於軟硬體設備需要汰 舊換新時刻,得知學校面臨外在競爭急需提升的迫切性,就燃起推動公企中心升級的系列計畫。周俊吉因而動念捐款六億元,催生「躍升計畫」。

在這個計畫下,政大公企中心將整合商學院資源的專業經營管理書院,並命名為信義書院,公企中心現址將改建為結合國際會議中心、以及專業MBA(工商管理碩 士)教室,甚至還會有零售商場與充足的停車位。由於鄰近政府推動的「華光特區都更案」旁,將集結觀光旅館、金融管理園區與數位科技園區,因此,政大公企中 心一旦轉型升級完竣,則可和這起國家級的「台北華爾街」結合,成為台灣最頂尖商管教育基地。

捐款給政大,只是周俊吉的手段,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喚起社會重視「企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周俊吉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時間,可回推到二十年前,而這些年 來,也證實他的企業倫理理念,是促使信義房屋成長的原動力。

推動企業倫理 信義贏信賴周俊吉創立信義房屋時,他就立下要藉專業知識、群體力量以服務社會大眾,提供良好環境讓同仁獲得就業安全成長的成立宗旨。長期以來,一直秉持 「企業社會責任乃是企業本分」,回歸基本功,透過人才培養、品質提升、創新服務,讓服務講話,真正滿足顧客需要、獲得顧客認同。這也正是政大躍升計畫的積 極內涵。

一九九二年,信義房屋即成立基金會,推動企業倫理工作價值觀,當時,台股進入大空頭,連帶影響房市,房仲業平均衰退三到四成,但信義房屋卻逆勢成長了五 ○%。「因為消費者信任我們。」周俊吉說,信任是需要投資的,當時他有鑑於不動產交易並沒有標準流程,充斥著爾虞我詐,信義又秉持著「企業倫理」製作不動 產說明書,結果當景氣翻轉時,這套制度為交易安全把關、建立消費者知的權利,反而贏得消費者信賴。

「做生意誰都想賺錢,但利有長短期之分,長期的利就是義,心中沒有別人的利其實最後會證明只能是短利而已。」周俊吉說,做好事並不是做傻事,以善為出發點 會有好的回饋。

二○○四年,信義房屋又開始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畫」,鼓勵各大專院校老師投入企業倫理教案的研究。在信義房屋支持下,八年來已有一二九位老師發表一 二九篇教案,為各個學校在推行企業倫理課程時提供豐富的教材與個案,解決了「企業倫理」在教育實務上「曲高和寡」的難題。

「有老師告訴我,若不是信義房屋提供了這個平台,他們真有種『不知要怎麼教下去』的感覺。而目前,甚至已有研究生以企業倫理教育作為論文題目了!」周俊吉 的遠見,更在近期獲得印證。以○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來說,由於嚴重摧毀民眾對企業的信任感,「提升企業誠信與倫理」瞬間成為全球商界的「顯學」。於是○九 年,信義房屋又協助籌組「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由孫震先生當選理事長,周俊吉、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元智大學管理講座教授許士軍等產官學界知名人 士當選理事,同時定期舉辦「企業倫理教學研討會」,推廣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努力,建立完整的企業倫理平台,讓學術界能更容易取得所需的資訊、分享彼此的研究 成果、教學內容,讓倫理觀念更深植於學子心中。

許士軍表示,信任是建立在倫理之上,如果學生在求學時期就上過倫理課程,當他們進入職場後、成為主管時更會把企業倫理當作自己的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一二年初,信義房屋率先設立「倫理長」,甚至成立「企業倫理辦公室」。政大校長吳思華認同周俊吉的理念,政大商學院今年起也已經將「社會責 任與倫理」列為學士班全院必修課程,創國內大學先例。藉由「躍升計畫」的推動,周俊吉暨國內企業界大老正執行企管教育的革命計畫,希望台灣的經營體質能得 到質變和量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4

[轉載]過往30年國內為什麼缺少NB的軟件企業?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1lb9.html
沒有哪個行業是生活在真空裡的,軟件說白了是個「依附性」很強的行業(特別是管理軟件),其依附的產業規模和發展階段的特徵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會大於具體企業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所以從產業發展史的角度看問題很重要,而這點是大多數人不具備的。

其 實你的這個問題還可以再提出一個,就是:為何沒有牛逼的軟件卻已經有牛逼的硬件企業(華為,聯想,這裡暫且以大為美)?這樣可以更深入一些。製造業存在發 展的前提是什麼?是港口,公路,碼頭,機場,電力...軟件信息時代的前提是什麼呢?是終端操作器,是網絡設備,是基站,是光纜....

那 麼今天軟件企業處於大發展的前夜了嗎?不妨這樣想,用友軟件現在40來億的銷售額也就是一個中等樓盤的營業額,全部中國管理軟件的市場規模不過200億不 到。這符合發展的常識嗎?但這種現狀存在的「道理」是什麼呢?這個「道理」是不是正在被內外部因素打破呢?其實這就是博主在討論的問題。

另外,就積累而言,其實更確切的說法是:不僅僅依賴於技術競爭的國內軟件企業,可能面臨著更好的機會。純技術層面比拚的,還遠沒到時候。
 

下午頭暈腦脹,辦公室通風條件極差。五六十人的辦公場所,居然沒有窗子。缺少寫大報告的氧氣,寫篇小文章還湊合著夠用。

這個問題其他行業的經常問起,並沒有引起我深入思考。昨晚一位業內公司總裁,席間突發此問。第一他很懂他的行業,第二他對這個問題肯定有思考,第三,他想試探資本市場如何看待軟件企業,而且事關他公司定位和估值。

這個是大問題,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各的道理。譬如缺乏如比爾·蓋茨類的軟件英雄,盜版成風產業環境惡劣,軟件企業自身大多浮躁跳脫,缺乏長遠的目標和追求等等。

對於造成這個現象的深入思索和答案,決定我們怎麼看未來的軟件產業。其實這是關乎未來的問題。我們無法培養一個比爾,也無力打擊盜版,更不能教育企業腳踏實地。因此,我更願意從產業演進和產業間的相互關係來找答案。本文重點說明企業應用軟件和行業專用軟件。

首先,軟件是本身是人類智力活動的凝結。之於企業軟件,是企業管理理論在各種各樣公司中的具體實現。一般的企業信息化過程是,管理標準化,標準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因此如果沒有領先的企業管理理論,就難以產生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

第二,軟件的發展無法脫離其發展的產業背景。軟件是後工業化產物。看美國信息化發端可以用IBM大機的問世作為標誌。已經是二戰以後的事情。其實美國的工業化基本已經完成,出現了一大批大名鼎鼎的公司,GE,通用汽車,美國鋼鐵,IBM等等。麥肯錫這樣的智庫、德魯克這樣的智囊人物,在GE、通用汽車等優秀卓越的實踐中,汲取營養,形成管理方法論。這些為企業管理軟件的誕生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反觀國內的產業環境,過往三十年用「沸騰」來形容,鄧公南巡以來,各路諸侯,各顯神通。宏觀產業是結構效率遠遠大於運營效率。也就是說,誰佔住了獨有的資 源,誰佔有的資源越大,越多,誰就越有競爭力。微觀企業管理層面,紛紛向德魯克取經,仰視西方五百強,沒有系統建立適用於中國企業的管理理論。一切都是舶 來品。

在這種大背景下,信息化處於從屬地位,大家崇尚拿來主義。人家那麼做的,我也這麼做。人家用的誰誰誰的,我也用誰誰誰的。至於外國的鞋子是否適用中國的腳,不需要關心,也很少有人關心。

這對處於蹣跚學步其的中國軟件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悲劇。缺乏管理理論指導,看起來很土,上不得檯面;強敵打壓振振有詞,五百強企業中90%都用我們的產品。生存可謂艱難。

優秀的軟件,一定來自於卓越的實踐。中國行業整體性的崛起,將是軟件整體崛起的先聲。譬如建築行業,一半的起重機在中國,那麼中國的建築軟件的生存土壤就 是全世界最好的,因為它不得不面對各個各樣的需求,這些需求國外同類企業基本沒有見識過。在中國建築市場摸爬滾打出來的建築軟件,就一定是全世界最優秀 的。其他各行各業基本都在重複相似的故事,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企業競爭要素發生了質的改變。過往三十年是結構效率大於運營效率。今後三十年是結構效率、運營效率、創新效率三者並重的局面。企業全面、深入擁抱信息化, 是其提供運營效率、培育創新效率的必然選擇。通俗的說,就是以前跑馬圈地,佔山為王,講究的是深厚的背景和靈活的手腕。現在要精耕細作,不得不坐下來,斯 文點,講究「預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未來十年是中國軟件企業崛起於世界的窗口期,誰能洞察先機,落子佈局,誰將贏得中國,贏得中國,也就贏得了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