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中國式資本遊戲不再受寵「看衰中國」是阿里巴巴上市大隱憂

2014-05-19   TWM
 
 

 

市場估計,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募資金額將超過新台幣六千億元,成為史上最大上市案;但,也不過是最近一個多月的事,全球最大豬肉商萬洲國際上市計畫破局,新浪微博跌破承銷價,「看衰中國」的氣氛正在籠罩投資市場。

撰文‧乾隆來

中國「資本運作」是否泡沫化?二○一四年將是蓋棺論定的一年!

今年兩個全世界最大的股票上市(IPO)案都來自中國,其中賣豬肉的萬洲國際(原名雙匯),原本預計在香港上市,籌資六十億美元,折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這樁原為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案,卻在四月底因股票乏人問津而慘遭出局。接著五月六日阿里巴巴在紐約提出上市申請,估計募資金額超過新台幣六千億元,創下不只是今年、更是金融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新股上市紀錄。

賣豬肉的萬洲,以及賣網路的阿里巴巴,一前一後同登世界第一的金融寶座,讓人不禁聯想到一九八九年日本企業大玩資本運作從而走上泡沫破滅的歷程。

當年,日本三菱、三井、住友商社狂掃美國房地產,最終三菱地產以天價搶下紐約皇冠—洛克斐勒中心。而今天的阿里巴巴與萬洲國際,也都是中國式資本運作的極致樣板。

「國家級」的股東撐腰

萬洲國際的董事長萬隆,今年七十五歲,出身於河南漯河農村,從一個偏僻鄉下的小屠戶,靠著金融操作鯨吞了美國最大的豬肉公司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成為每年宰殺四千萬頭活豬的全球最大豬肉商;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今年四十九歲,靠著日本軟銀、美國雅虎以及江澤民家族的庇蔭獨佔市場,成為擁有中國八○%電子商務份額的巨獸,阿里巴巴上市總市值保守估計將超過新台幣五.二兆元,而公司成立至今才不過十五年!

阿里巴巴在五月六日向美國證監會(SEC)提出上市申請後,立即成為全球投資市場最熱焦點,主流報紙連續一個禮拜在頭版報導阿里巴巴的上市案,《華爾街日報》描述阿里巴巴是「集電子商務、搜尋引擎與商業銀行於一身的綜合體」,全世界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獨佔企業。接下來,阿里巴巴將要展開超過一個月的招股路演,這個史上最大上市案的發展將會持續發燒,各種正反兩面的討論炮火勢必猛烈,成為今年金融市場最熱門的話題。

萬洲與阿里巴巴,雖然一個賣豬肉,一個賣電子商務,但是兩家公司卻像兄弟那樣存在驚人的雷同。它們都有出身卑微的創辦人,所處的產業看似全面競爭,兩家卻都達成了絕對獨佔的地位。還有,兩家公司的「資本運作」模式雷同,都有「國家級」的股東撐腰。

萬洲背後有美國高盛、中國鼎暉(CDH,中國最大的私募基金)、新加坡政府淡馬錫、香港郭鶴年家族的嘉裡基金;阿里巴巴有日本軟銀、美國雅虎,以及前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孫子的基金公司、前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兒子的新天域投資。阿里巴巴在兩年前將香港上市股票私有化,現在重新在紐約上市;萬洲則是把美國上市公司史密斯菲爾德私有化,拉回香港上市。兩家公司都使用了巨額債務進行私有化,都靠著財務運作打敗對手,位登九五。

去年九月,當時還叫作雙匯的萬洲,以七十一億美元、溢價三一%大手筆鯨吞史密斯菲爾德,轟動全球,因為萬洲創下了中國企業購併美國公司金額最高的紀錄,也因此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豬肉商。當時,很少人想到萬洲今年的股票上市案,竟然就像得了豬瘟那樣被投資人棄如敝屣。

投資人表現意興闌珊

萬洲在今年初宣佈將在香港股票上市,而且衝刺今年全球最大、總金額六十億美元的冠軍寶座,鼎暉等股東聘僱了「史上最豪華的承銷團」,一般上市案通常只有一家主辦、兩家協辦,以及個位數的承銷商,雙匯的上市承銷商竟然高達二十九家,光是主辦承銷商就有中銀國際、中信證券國際、星展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和瑞銀七家世界級的龍頭。二十九家世界一級承銷商軍容壯盛,六十億美元的目標似乎是探囊取物。

不料,公司在四月十日正式啟動上市,卻一路遭到投資人的搖頭否決,不到兩週就崩盤了。四月二十二日,承銷團、萬洲財務長楊摯君,以及鼎暉、淡馬錫等主要股東在紐約四季大飯店開會,會議氣氛猶如北極冰原那樣不寒而慄。美國主要的投資人「完全沒有興趣」,原因包括下市的史密斯菲爾德,竟然在不到一年就要以二十倍的本益比重新上市,以及美國發生豬下痢疫情,再加上萬洲的董事長萬隆與財務長楊摯君兩人就拿了八億股、總值新台幣三百億元的股票紅利等。

萬洲的集資目標先降至五十三億美元,紐約四季飯店承銷會議後,竟然縮減到剩下三分之一的十八億美元,四月二十九日則索性放棄上市,大陸媒體以﹁二十九家投行剛剛證明豬是不能飛的﹂來報導這個金融慘案,原本是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案,成了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失敗案。

今年香港的市況低迷,第一季香港共有十一家金額五千萬美元以上的上市案,總共集資不到六十億美元,與去年第四季的一三二億美元相比,剩下不到一半。新上市股票平均下跌一一%,四月上市的百奧家庭互動,上市至今股價重挫三○%,「看衰中國」的氣氛烏雲籠罩。

在萬洲之前,四月剛剛完成那斯達克掛牌的新浪微博,也經歷了類似萬洲的痛苦過程,原本經營團隊信心滿滿,最終卻在投資人意興闌珊下,被迫將公司預估價值減半出售。

四月十七日上市當天,董事長曹國偉、執行長王高飛,偕同巨星王力宏、姚晨一同上那斯達克敲掛牌鐘,以每股十七美元上市,當天的漲幅達四四%,但是之後就跌破承銷價。王高飛說:「想要上市集資的中資企業,最好在市場冷卻之前趕緊敲定。」瘋狂資本運作是否泡沫化?

新浪微博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本身的上市也是一波三折,從一二年六月二十日在香港完成股票私有化下市起算,即將屆滿兩年;私有化當時用了七十一億美元,向大股東雅虎買回一七%的股份,金額正好與萬洲買下美國史密斯菲爾德的費用完全相同。

此外,阿里巴巴當時還向雅虎另外付了五.五億美元的技術權利金。兩年前與馬雲共同完成私有化的股東,如今都背負了沉重的債務;這樣的負擔,會不會再一次與﹁看衰中國﹂的市場氛圍相互連結?

萬洲與阿里巴巴,都頂著中國第一、世界無雙的光環,背後都有國家級股東,看來所向無敵,卻也因為野心勃勃的槓桿收購佈局,讓兩家公司都背負了巨額負債。阿里巴巴一三年的負債比率高達七七%,而萬洲在購併史密斯菲爾德之前,公司的負債淨值比只有七.六%,購併之後暴升兩百倍到二三七%。為了購併,雙匯向八家銀行聯貸四十億美元,又承受史密斯菲爾德二十四億美元的負債,成了負債總額高達七十四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二千三百億元)的高負債公司,即使聘請了史上最豪華的承銷團隊,花了昂貴無比的承銷費,最後還是救不回上市崩盤慘案。

不斷靠著資本運作,在世界各地證券市場圈錢的中資企業,在兩年前遭到致命的假帳風暴襲擊,去年第四季重新獲得喘息回春的窗口,今年卻又再度遭遇冷鋒,萬洲、阿里巴巴這兩個世界第一上市案的後續發展,將是中國持續二十五年瘋狂資本運作是否泡沫化的指標。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世界最大的新股上市案

阿里巴巴預計集資金額200億美元,將創下人類金融史上搶錢第一名的紀錄

公司 集資金額 時間

阿里巴巴 超過200億美元 日期未定Visa 威士卡 196.5億美元 2008/03 通用汽車(重新上市) 189億美元 2010/11 義大利電力公司 174億美元 1999/11 臉 書 160億美元 2012/05 阿里巴巴將成為第四大科技公司?

——2014年5月6日各家科技公司總市值

單位:億美元

蘋果 5120

谷歌 3580

微軟 3220

阿里巴巴(樂觀估值) 2500

IBM 1920

甲骨文 1830

三星電子 1720

阿里巴巴(保守估值) 1680

臉書 1500

高通 1340

台積電 10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56

房地產股票為何受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624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投資者開始買入大型房企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大型房企不僅可以成功經歷這場風暴,還會越變越強。(更多財經金融資訊,請加微信:wallstreetcn) 由於地方政府放松樓市監管,MSCI中國房地產指數7月上漲16.5%,創下三年來最好單月漲幅。 在房地產市場銷售額上半年同比萎縮9.2%的背景下,這樣的表現令人意外。 房企中,受房價下跌影響最大的是中小型房企。他們一般缺乏現金流,並在中小型城市開展業務。在中國,中小型城市供大於求的現象最為明顯。 相比之下,大型房企的股票則表現亮眼。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萬科的股價今年上漲了22.7%,恒大地產的股價則上漲了17.2%。相比之下,MSCI中國指數今年僅上漲3.3%。 AMP Capital亞洲股票主管Patrick Ho表示,市場對房地產市場總體並不看好,許多小型的房地產商面臨流動性問題,但大型房地產商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及更高的名牌知名度。 據花旗,今年上半年,中國十大房企的市場占有率從去年的14%上漲至18.7%。花旗認為,這個市場份額在2020年將達到35%,在中國的一線、二線城市這個比例將達到50%。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的房地產降溫對經濟造成巨大的危險。因為許多中國人最大的財產就是就是房地產。而房地產帶動了鋼鐵以及家具的銷售。目前政府已經開始放松房地產市場的管制,從內蒙古到山東濟南,當地政府紛紛取消限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72

2015年中國並購交易創新高:高科技受寵 金融業冷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387.html

2015年中國並購交易創新高:高科技受寵 金融業冷清

一財網 薛皎 2015-12-24 17:01:00

截至目前,高科技行業的已公布境內並購總額同比增長234.6%達1222億美元,市場份額達21.5%。但在大多數行業的境內並購總額實現同比增長時,金融及能源與電力行業的交易規模卻分別出現20.1%和6.7%的回落。

2015年已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全球經濟依然複蘇緩慢,除美聯儲率先加息外,歐洲、日本等全球主要央行仍將利率維持在歷史低點,全球匯市波動、股市震蕩,資金無路可去成為眾多企業與投資者的困擾。在這一大背景下,2015年卻成為全球並購市場異常活躍的一年,受惠於“一帶一路”戰略的大力推進,中國並購交易再創歷史新高。

中企並購總額同比增長60.7%

12月23日,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最新報告顯示,截至12月21日,繼今年第二季度中國並購交易額創下歷史新高後,從目前已公布的涉及中國企業的並購交易情況來看,總額比2014年同期增長60.7%至7263億美元,再次創下新高。其中第四季度中國並購交易總額同比增長40.1%至1919億美元,環比持續增長19.7%。

在中國企業並購數量增加的同時,並購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今年已公布的並購交易平均規模增至1.626億美元,去年同期則為1.072億美元,今年在涉及中國企業的並購交易中超過50億美元的交易數量增至18筆,相較2014年增長一倍以上。

另一顯著特征是,今年迄今,國有企業的資產剝離總額同比增長30.9%至2252億美元。其中今年第四季度,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香港)和中國電信將通信塔資產剝離進其合資成立的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鐵塔公司),交易規模高達337億美元。

在中國企業借殼上市的風潮推動下,反向收購交易總額升至590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同比增長27.1%。在終止與江蘇宏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後,分眾多媒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於今年第三季度披露其通過反向收購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從而在中國上市的計劃,此交易總額達91億美元。

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大力推進,今年中國企業在境內與境外並購規模均再創新高,尤其是境外並購同比增長高達近90%。

截至12月21日,中國境內並購總額升至5688億美元,同比增長63.7%;境外並購總額則升至1022億美元的歷史新紀錄,同比增長88.6%,今年境外並購開局表現強勁,第一季度並購總額達318億美元,但此後三個季度出現連續下行趨勢。

值得註意的是,在中企積極“走出去”的同時,外資入境並購則顯得更為“冷靜”。

今年截至目前,外資入境並購交易額保持在46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稍降0.8%。其中房地產行業占據33.9%的市場份額,成為外資入境並購最主要標的,交易總額同比增長20.2%至157億美元。能源和電力行業則以25.1%的份額位居其後,總交易額為116億美元。

高科技受寵 金融業冷清

湯森路透報告顯示,截至目前,高科技行業的已公布境內並購總額同比增長234.6%達1222億美元,市場份額達21.5%。但在大多數行業的境內並購總額實現同比增長時,金融及能源與電力行業的交易規模卻分別出現20.1%和6.7%的回落。

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大年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中國經濟轉型期,許多企業由資源收購逐漸轉向品牌、技術、渠道等領域的收購,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成為增長最快的行業。

“海外並購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結合國內外市場,提供產能輸出的對象及先進技術,在中國維持經濟增長的當下對企業發展大有裨益。”張大年說道。

今年中企並購表現出不同以往的強勁動力,與“一帶一路”的大力推進息息相關。張大年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完善了投資沿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激活了中國企業的跨境並購業務,並不斷升溫。今年前三季度,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合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占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15.3%,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薩克斯坦、老撾、印尼、俄羅斯等國。

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主要涉及電力工程、房屋建築、通訊工程、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建設等基礎設施領域。基礎設施領域的產能出口不僅擴展了海外市場,還是對國內產能的有效輸出,也加強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

展望2016年,全球經濟仍存在諸多未知,中國亦面臨艱巨的經濟轉型壓力,但在經濟總體向好的趨勢下,中國的並購交易未來仍存在較大發展余地。“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並購中所占的比例肯定在今後的若幹年之內還會進一步提高。”張大年說道。(本報實習記者陶旖潔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62

在海外買買買消費上萬億元,國內消費品為何不受寵

中國消費者海外購物的熱度一年高過一年。

近幾年,隨著消費需求升級,在供需矛盾加大、價差懸殊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消費者在海外掀起了購買狂潮。2005~2014年,境外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在25.2%。

大量中高端消費流向海外,從感冒藥到奢侈品,中國企業和品牌的市場份額被大幅擠壓,對國內消費的提升也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中國人為什麽樂於在海外做“行走的錢包”?是什麽原因導致他們認為國內消費品質量不高、創新力不夠、價格又貴?

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之前消費市場大、消費層次多,大路貨也能賣得掉,也能賺錢,這導致國內企業自身缺乏提升動力。

解決之道不會是坦途。“任何企業的升級都是市場競爭壓力所迫,成長空間要讓企業自己在競爭當中尋找。”李偉說。

海外遊,必購物

法國巴黎、德國柏林、日本東京……在國外各大都市的商場里、超市里,隨處可見人頭攢動的中國遊客在大包小包地掃貨,上至名包、名表等奢侈品,下至奶粉、保溫杯等日用品。東京的很多店鋪標識是中文、導購說中文,而韓國的不少公司,尤其是化妝品公司老板出錢送員工學習中文,以便更好地為中國顧客服務。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遊客境外消費已達1.0829萬億元,占全球境外消費市場份額的10%以上,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2014年我國境外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在25.2%,是同期國內社會消費總額增速的2倍。2015年我國出境人次達1.2億,境外消費,包括旅費、住宿費、購物費達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7000億至8000億元用於購物。

而財富品質研究院根據品牌庫中2萬多個品牌的營業收入估算發現,2015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全年中國人買走全球46%的奢侈品。這其中,910億美元(約6086億元人民幣)在境外發生,占到總額的78%。

中國作為一個消費品制造、消費和出口大國,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消費外流現象?

目前我國生產的消費品中,家電、制鞋、棉紡、化纖、服裝等產能占全球的50%以上,輕工、紡織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在輕工業中,家電、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陶瓷等行業1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6月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以及成本優勢減弱,我國消費品工業產業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品種結構、品質質量、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在消費者方面,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國居民消費正從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溫飽型消費向以住、行為代表的享受型、小康型消費轉變,從模仿型排浪式的粗放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細消費轉變,消費者對消費品的花色、品種、質量、規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

李偉認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升級了,但我們的生產供給結構還是規模化擴張這樣一種初級產品生產的方式,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中國消費者海外購買的熱潮也正是暴露了我國消費品制造出現的問題。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3月全國兩會期間談到消費外流現象時表示,價差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酒類產品境內外平均價差高達64%,最高價差達85%;腕表平均價差33%,最高價差83%。而中國消費者常買的服裝、香水、箱包、化妝品和皮鞋,價差都在30%以下。

高虎城認為,形成這種懸殊的價差主要基於三方面原因。一是在稅費上,中國有著比較高的稅率,特別是某些產品的消費稅。二是國內的流通成本過高、環節過多,市場仍然存在著進一步減少物流和管理成本的空間。三是國外品牌商對華的定價政策。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市場,關稅最多占到奢侈品最後零售價的5%左右,品牌基於市場的價格調控是奢侈品在中國價格昂貴的最主要因素,而這一調控正是基於不同市場消費者的購買力。

中國市場很大,購買力也很大,中國市場的定價就比其他國家要高。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印度的奢侈品關稅很高,但價格卻很低,部分貨品價格甚至低於歐洲市場。

此外,最近幾年,歐元、日元、澳元等貨幣的大幅貶值,將境外遊成本削去一大截,這也造成同一商品與中國國內價格差很大,從而刺激中國遊客出國購買。

中國消費品怎麽了?

廣東博斯服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凡對記者表示,中外市場消費品的價格的差異、內外銷制造標準的差異、稅收的差異、服務的差異等都是微觀上的現象。從宏觀上來看,與歐美市場進行比較,主要還是成熟的商業市場和發展中的商業市場的區別。

消費者的想法很簡單,哪里的東西好,哪里的東西價廉物美就往哪里去。

內外銷產品制造標準差異的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消費者的心病。金鐘伯樂貿易有限公司(下稱“金鐘伯樂”)創始人袁俊告訴記者,中國的食品標準跟國外不一樣,比如防腐劑,還有決明子、番茄葉這些具有腹瀉作用的成分,在中國的食品里是允許添加的,但在國外是禁止添加的。

由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公布的“保健食品消費者認知度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約七成消費者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總體評價“不太滿意”;而40.98%消費者則偏愛國外保健食品。相比之下,國內保健食品認可度偏低。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會議上,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表示,中國將加快國內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或出口標準並軌。中國質檢系統將圍繞消費品質量提升,突出空氣凈化器、電飯煲、智能馬桶蓋、智能手機、兒童紙尿褲、兒童玩具、嬰幼兒童服裝、廚具、床上用品、家具等民眾普遍關心的十種消費品,運用各種質檢手段,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促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倒逼企業技術進步。

曾經中國消費者去日本“人手一只”的馬桶蓋已被證實是在杭州下沙生產的。

然而,李偉告訴記者,即使是同一家日企在中國的代工廠,他們提供給日本本土的馬桶蓋和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馬桶蓋在標準和工藝方面也會有所區別,提供給中國市場的馬桶蓋在生產中會省掉一些工藝和過程,這樣它的成本就降低了。

“‘大路產品’(即簡單、規模化、低品質的產品)也能賣得掉,也能賺錢,中國有那麽大的消費市場在,企業會想我去投資搞那麽高端的產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我的收益呢?”李偉說,技術問題好解決,中國人也能做到事事嚴謹,但是現在很多國內企業還不願意這麽做。

“關鍵是要做品牌還是要做生意。” 好孩子集團市場部總監鄭發正告訴記者,如果做品牌,需要在研發、技術、專利、人才以及終端的渠道建設、營銷、用戶關系等各方面進行一整套的維護。中國的很多企業可能只做了其中一環,大部分企業都還沒成體系,“所以很多公司,你不會覺得這是一家品牌公司,而只是賣某類產品的公司。”

鄭發正表示,品牌就是最大的供給側。品牌做好了,你所有的東西都能改變。你有技術,有專利,有人才,有研發投入,你就永遠可能勝利,全球任何公司都是這個邏輯。

吳凡認為,傳統的生產模式導致中國企業負擔較大,流通環節費用也非常高,相對來說它面對的競爭環境也比較複雜。中國是發展中的商業市場,管理不規範、制度不完善,包括監控在內……這些條件如果上去的話,憑中國的制造能力和潛力,質量是不會差的。

袁俊還告訴記者,據他對酵素行業的了解,一些商家為了謀取暴利,把從國外進口的酵素在國內進行分裝,往往把一瓶原裝的酵素兌成10瓶或者20瓶。

“中國消費品行業的亂象確實存在。”金鐘伯樂創始人邵詩琳告訴記者,比如現在很多化妝品是在廣東那邊做的,廣東的代工廠同時給很多品牌貼牌,包括各種高大上的牌子,中國香港的、法國的牌子等都有,但用的都是一樣的配方。一般來說,正規企業要有各種證件,產品萬一出了什麽問題,都要追究法人責任,反而是“三無產品”容易逃過,查起來也比較麻煩。有些“三無產品”企業搞到一定規模還要搞“三無產品”,就是這個原因。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國生產消費品的違法成本較低,這也是很多假冒偽劣產品企業敢於鋌而走險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信任危機與創新力不足

正是中國消費存在的諸多質量問題,導致中國消費者對國內產品質量的信任危機。

邵詩琳告訴記者,像鼻炎噴霧劑一類的產品,很多人覺得日本產品在治療過敏性鼻炎上比國內的好。其實,在產品包裝上用日文寫著有激素的,但由於大部分中國人看不懂日文,就覺得國外的藥就比我們的好,哪怕是激素也覺得比國內的要安全。實際上,在日本也就是個在便利店出售的商品,效果也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神奇。

上海沃豐服裝輔料廠為ZARA、H&M、美特斯·邦威等一些國內外知名快時尚品牌提供服裝輔料。該廠總經理周成傑也表示,很多時候消費者還是願意選擇H&M、ZARA的東西,其實這些國外品牌給他們的指標要求,比如色牢度、甲醛等各方面,跟國內一些快消時尚品牌都差不多。“每一批貨在我們這邊出貨前,都需要送到第三方去做檢測,合格後我們才能出貨。第三方檢測結果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作不了假,而且也沒必要作假,因為我們的產品品質能達到這個要求。”

除了質量,國外品牌吸引中國消費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們的創新性。

吳凡認為,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能在中國做好,也主要是其在生產經營模式上戰勝了很多傳統企業。“它們從設計、生產到上市,這中間的時間掐得非常緊,它們對市場的整體反應要比我們快,反應的周期也比我們短。”

分析各種原因,一是像ZARA有600多名設計師,在全球各種時尚秀上去收集信息,他們的時尚嗅覺都會更快。二是其具備的垂直供應鏈系統,自己能夠迅速掌控生產、下單,有比較好的戰略合作工廠,從而能進行一個精密的生產控制,實現從質量到生產周期的把控。它們可以根據市場的反應迅速調整生產,減少很多無效庫存,即牢牢把握零售這個源頭,倒推生產開發。

相較而言,國內的很多中高端服裝品牌基本上依賴於工廠OEM或ODM(註:均為代工模式)的加工系統,品牌商無法控制生產流水線,處於一種相對弱勢的采購關系。“我們的訂單如果不到2000件就沒辦法下單。”吳凡告訴記者,中國傳統的企業都是先生產再推到市場。比如他們做男裝,在8月份就開始對下一年的產品投料,三四個月以後再上市。但現在的人消費觀念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碎片化,三四個月以後,很可能整個市場的消費觀念、審美趨勢完全轉變了,生產出的東西可能還沒上市就已經是存貨了。

要真正發揮市場競爭機制

盡管國內消費增速放慢,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和消費市場仍在持續成長,與此同時,消費結構也在改變。

瑞士信貸集團4月份公布的年度新興市場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將持續擴大。2015年中國消費者在化妝品消費種類上同比增長12%;互聯網使用人數同比增長11%;智能手機和奶制品的消費增長均達到了6個百分點等。

相比2015年,月收入在5500元~7500元的群體和月收入超過1.5萬元的群體對2016年收入增長抱有更多信心。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消費者預計,未來一年家庭收入將增長4.7%。

波士頓咨詢公司6月份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也表明,2016年,75%的中國消費者將會維持或者提高消費水平。

面對持續擴大和升級的中國消費市場,如何解決消費外流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

“解決消費外流問題要從供需兩方面著手。”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要在供給方面,提升品質監管和技術水平;在需求方面,推進國內商貿流通企業稅費的減免、降低流通環節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負,從而降低終端售價。

今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了部分產品進出口關稅。關稅下調的日用消費品主要包含服裝、鞋靴、廚房用品、護膚品、醫療用品、堅果、嬰幼兒奶粉等類別;其中,關稅下調幅度大的超過了10個百分點;護膚品、紙尿褲等商品的稅率,則直接降低到了2%。

今年年初,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態稱,工信部將在供給結構、消費環境、購買便利等多方面發力,促進境外消費回流。他表示,促進境外消費回流還要進一步凈化國內消費環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同時,考慮一些國內和國外標準對接,有些產品將采用國際標準。

馮飛還提出,要為國內民眾購買國際產品提供便利,如降低部分產品進口稅、消費稅,縮小境內外差價,建更多免稅店等;同時要針對國外遊客開免稅店,實行退稅制度,使境外遊客能在中國消費更多。

針對上述中國消費品生產商的違法成本較低,是否應該加大法律約束力度的問題,李偉表示,中國經濟領域的法律約束,需要正確看待其作用。國外假冒偽劣產品少,不是因為國外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比中國更大、法律約束力更強。從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看,越是試圖通過法律、行政的手段來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反倒越會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存在提供機會。因為如果判斷產品是否為假冒偽劣產品由執法部門說了算,那麽一些企業就可能通過尋租來把自己的假冒偽劣產品變成合格的產品。所以,要慎重看待行政手段對經濟領域的幹預,它有負面作用。

李偉認為,法律對假冒偽劣產品的約束可以作為一種監督機制,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形成市場的淘汰機制,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來把假冒偽劣產品淘汰掉,市場競爭越激烈,假冒偽劣產品存在的空間就越小。這其中,關鍵是要建立消費品的信息披露制度,讓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信息有更多的知情權,再在此基礎上做出購買選擇。李偉強調,要相信消費者和市場的力量足以解決市場運行中的一些問題,要轉變“市場一出問題就讓政府去幹預”的這種觀念。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增強食用農產品、食品、藥品、農業生產資料、特種設備、危險品、稀土產品等重要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追溯意識。

在市場競爭方面,李偉認為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政府在保護中低端產品企業,無論是產品信息披露上還是降關稅上,都擔心給本土企業造成巨大沖擊,這對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可能各級政府的初衷是,希望給國內品牌留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它們有利潤空間去搞技術創新,讓它們成長。這種關起門希望企業自己升級的做法未必有效,因為任何企業的升級都是市場競爭壓力所迫,成長空間要讓企業自己在競爭當中尋找。像中國的汽車、彩電、冰箱等產業,當初都是大量的外資品牌進入逼迫我們的本土品牌逐步發展起來。

李偉也表示,通過競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主導因素,當然政府也需要讓整個過程更平穩,比如在降關稅方面,要有結構性的變化,不是一下子降很多,而是逐步地降低,同時對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有所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65

市場風格驟變:市夢率遭棄 市盈率受寵

剛過去的7月份小幅迎來“吃飯行情”,其中長期跑在高市盈率股票後面的低估值藍籌股獲得市場寵愛。這在市場看來,有風格轉向“二八行情”之勢。

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發現,7月份,多項數據顯示,代表低PE高分紅的傳統企業成為目前市場的亮點,而代表新興產業的高成長中小創板塊則遭遇拋棄。其中“叫好又叫座”的二線藍籌股被市場稱為當前的投資亮點。

在多方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的風格轉換主要是緣於監管升級、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市場短期轉向低估值的藍籌股以避險。而對於這樣的行情能否持續,業內則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能持續一段時間,有觀點則認為難以持續,當資金面回暖、市場風險偏好上升,高成長性個股仍將搶占風頭。

二線藍籌迎春天

剛過去的7月份,滬指先揚後抑,期間一度重回3000點關口,最終小幅收漲1.7%,但熱點題材集聚的創業板全月跌幅達到4.73%。這是否意味著“棄市夢率買市盈率”正悄然在A股市場進行?

在7月份的21個交易日中,上證綜指有14個交易跑贏創業板指。其中7月份的最後一周創業板表現萎靡,跌幅達5.67%,同期上證綜指跌1.11%。以估值角度來看,截至7月29日,上證A股市盈率(TTM,下同)為14.76倍,創業板的則為72.73倍。而上證綜指的歷史表現顯示,上證綜指平均市盈率的20倍以下為低估區域,50倍以上為高估區域。

從行業的資金流向來看,近20個交易日,申銀萬國一級行業28個板塊均處於凈流出狀態,但銀行、休閑服務、鋼鐵等板塊凈流出資金相對較少,金額在42億元以下,而機械裝備、計算機、電子等板塊則凈流出資金在400億元以上。

資金流向的風格轉換,讓市場也發出“二線藍籌春天到來”的觀點。從具體板塊行情來看,7月份以來,漲幅較好的為交通運輸、醫藥生物、建築裝飾、銀行、輕工制造等行業,漲幅均在4%以上;而電子、計算機行業隨著資金的大幅流出,全月跌幅分別為6.1%、4.56%。本月最後一周市場相對震蕩下行的情況下,銀行、交通運輸、休閑服務等行業表現抗跌,而計算機、通信、電子等估值均在100倍以上的行業則均跌幅在6%以上。

在一資深基金經理看來,目前A股市場的投資分為兩條主線,一種是高成長標的,另一種則是低PE高分紅股票。從上述行業的漲跌情況來看,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代表低PE高分紅的傳統企業成為目前市場的亮點,而代表新興產業的高成長中小創板塊則遭遇拋棄。

前期獲資金追捧的一些題材、概念板塊在7月份的最後兩周開始遭遇降溫。據wind概念指數顯示,在逾百個概念板塊中,7月最後兩周僅7個概念板塊小幅上漲,其余均為下跌狀態,跌幅較大的為冷鏈物流、稀土永磁、次新股等板塊;最後一周則僅有3個概念板塊呈漲勢。

7月11日以來的滬股通數據也顯示出“聰明錢”對A股市場的參與熱情有所上升。據數據顯示,7月11日之後的15個交易日有13個交易日滬股通資金呈現凈流入狀態,只有7月28日是為凈流出狀態,但7月29日依舊逆轉為凈流入狀態。

“目前市場投資偏向於安全邊際比較高的二線藍籌股,有些機構也正在往藍籌股方面進行調倉。”一位深圳的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低估值股能受寵多久?

數年來“八二行情”已經深入人心,如今的風格轉換又能持續多久呢?對此,市場觀點不一。但多數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目前的風格轉換主要是因為監管升級,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從而轉向低估值的藍籌股以避險。

“短期風向有所轉變,主要是因為最近市場監管不斷升級,市場風險偏好有所下降。”上述資深基金經理認為。上述私募人士贊同的同時補充道,目前滬指又重新回到3000點一下,市場投資者也可能因此會有些謹慎,所以會主要投資估值低的標的。

近期,監管新規頻頻亮劍。7月27日,一份被稱已下發至銀行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再度攪動市場風雲,而在此之前,修訂後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也陸續被提出,且證監會近期也在保薦機構專題培訓會上透露出監管趨緊的輿情。在這些趨嚴的政策中,帶杠桿的通道業務成為眾矢之的。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近幾年,定增項目中存有結構化產品的在中小創業板上市公司中表現較多,政策趨嚴對於這些上市公司來說是一個壓力;另外,7月份IPO提速,也一定程度上對新股和次新股的炒作有影響,市場供應增加之後,也會給中小創業板部分上市公司帶來影響。

“隨著銀監會對理財資金去風險資產去杠桿、證監會加強監管從嚴並購重組強化退市等,題材炒作的生態環境被破壞,股市開始正本清源,回歸業績和價值。”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期發布觀點稱,未來股市可能繼續維持存量博弈和區間震蕩,但是會出現大的風格切換,從題材炒作向業績為王和價值投資轉換。

對於這股重估值輕炒作的行情能持續多久,上述資深基金經理認為,低PE和高股息率類股票是市場短期避險的投資方式,但不會持續太久,中國股市長時間都是偏向成長性個股,當資金面進一步回暖、市場風險偏好上升之後,市場仍將會主要青睞高成長性個股。

但上述私募人士則認為,目前的市場投資風格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等到跨年行情的時候資金面和市場情緒才會有所改觀,目前主要的亮點可能是低估值個股,其中二線藍籌將是亮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36

誰最愛英超?上廣北深球迷最多 曼聯、阿森納、切爾西最受寵

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升溫,近年來中國資本不斷介入歐洲足球。英超的西布羅姆維奇俱樂部8月5日稱,俱樂部已經同意出售給來自中國的雲毅國凱(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

英超被譽為是世界足球第一聯賽,在中國同樣擁有數量龐大的球迷。那麽哪些城市的球迷最愛看英超?哪些英超俱樂部最受中國球迷歡迎呢?新賽季英超聯賽即將正式開幕,阿里研究院日前發布了英超球迷中國分布圖,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英超球迷在各大城市的分布情況。

這些城市真愛英超

報告顯示,英超俱樂部熱搜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廣州、上海、莆田、北京、深圳、佛山、泉州、杭州、東莞和成都。不過,熱搜並不代表真球迷就一定多。尤其是榜中兩個來自福建的三四線城市莆田和泉州。

表1 英超俱樂部熱搜城市

名次

城市

1

廣州

2

上海

3

莆田

4

北京

5

深圳

6

佛山

7

泉州

8

杭州

9

東莞

10

成都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在整個福建,足球氛圍並不濃厚,除了廈門稍微好點以外。搞足球需要大投入,而由於福建以輕工企業為主,缺乏大的巨頭企業,即使是房地產業,規模也遠不如恒大、富力等,因此現在福建也沒有一只職業足球隊。實際上,在泉州和莆田,籃球還比足球更受歡迎。

那麽為什麽 莆田和泉州 這兩個三四線城市會熱搜足球?丁長發說,這主要跟這兩個城市的體育產業有關,莆田是我國生產高仿運動品牌最多的地方,而泉州是我國本土運動品牌最為集中的地方,包括安踏、匹克、特步等都來自這里。這些體育運動產品也通過淘寶平臺賣到了全世界。

不光是生產企業,圍繞這些體育用品產業,當地還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的銷售大軍,比如泉州和莆田都出現了大量的淘寶村,為了銷售體育用品,銷售大軍自然會關註英超。“他們對英超也是真愛,只不過他們愛的是與此相關的體育產品行業,而不是足球本身。”丁長發說。

相比熱搜榜,購買英超相關商品最多的20個城市,才是真正的英超球迷最多的地方。在這個榜單上,上海、廣州、北京、深圳四大一線城市位居前四。成都、重慶、天津、佛山、杭州和武漢分列第五到第十 。

這其中,上海目前擁有申花和上港兩只中超強隊,底蘊深厚;廣州則是南粵足球根據地,坐擁恒大和富力兩大中超豪強;北京球迷最愛國安,同樣足球氛圍濃厚。

從大的區域來說,廣東球迷最愛英超,在購買商品最多的20個城市里,廣東就有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珠海五個城市。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於,廣東收看到的香港電視節目比較多,而由於歷史原因,香港收看英超的最多,因此廣東球迷看英超的時間比較早,球迷也多。

相比意甲、德甲很早就在央視落戶不同,英超一直沒能在央視落戶,因此在可以收看英超的情況下, 廣東 的英超球迷自然也更多。

報告還顯示,大部分鐘愛英超的城市都有中超或中甲球隊存在,但也有例外,比如佛山、東莞、廈門、蘇州、西安、珠海和徐州。說明很多中國球迷既愛自己的本地球隊,也熱愛英超球隊,在沒有母隊的情況下,依然對英超資源青睞有加。

曼聯、阿森納、切爾西球迷最多

哪些俱樂部在中國的球迷最多呢?

依照各俱樂部相關用品在阿里零售平臺搜索量高低排列,中國網上球迷最關註的俱樂部依次是曼聯、阿森納、切爾西、曼城、利物浦和熱刺。

這其中排名榜首的是“紅魔”曼聯,其占球迷熱搜的量達到了31%。作為自上個90年代以來最為成功的英超俱樂部,曼聯在中國擁有最廣泛的粉絲。尤其是在1999年奪得歐冠之後,擁有貝克漢姆等巨星的曼聯造訪上海,與上海申花進行了一場商業比賽,可謂盛況空前。

在曼聯之後,“槍手”阿森納的熱搜份額也達到了26%,盡管阿森納已經多年沒有奪冠,但由於其賞心悅目的打法,在中國也吸引了大量的球迷。自從2003年俄羅斯巨富阿布買下切爾西到現在,多年的大投入之下,切而西也連續拿下了英超冠軍和歐冠。因此其占比也緊跟阿森納,達到了24%,

統計顯示,曼聯、阿森納和切爾西三大豪門的熱搜份額占比達到了81%,遙遙領先於其他俱樂部。在這三大豪門之後,是近年來崛起的土豪曼城,占比達到了10%。經過阿聯酋土豪多年的巨額投入,曼城也從一只中下遊球隊,到這幾年成績穩居英超前四行列,並拿下英超冠軍,隨著成績的提升,其在中國的球迷也日漸增多。

相比之下,傳統豪門利物浦由於多年來成績持續低迷,在中國的球迷也有日漸減少的趨勢,其熱搜占比僅為6%。

除了曼聯、阿森納、切爾西、曼城、利物浦和熱刺,其他俱樂部的商品搜索量微乎其微(總數未超過1%),包括剛剛拿到英超冠軍的萊斯特城。這說明,至少在消費層次,中國球迷還是偏愛豪門。

不同俱樂部在不同城市的表現也不太相同。阿里研究院發現,支持曼聯和阿森納最多的城市都是上海,而支持曼城、切爾西最多的城市都是廣州。這是否說明上海球迷更在意傳統和底蘊,而廣州球迷則享受著資本足球帶來的榮耀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41

供給側發威周期股受寵 “披星戴帽”不妨機構熱衷

供給側改革的威力開始顯現。

來自發改委的消息,截至今年9月末,煤炭去產能完成全年目標的80%,多位分析人士表示,焦煤等仍有進一步漲價的基礎,看好接下來一段時間煤炭板塊的投資機會。

“今年周期品的產能去周期發揮了很大作用,像焦炭去產能就完成的很好,也就是完成了供給側的改革。”一位券商的周期股分析師表示。

不僅賣方,諸多買方基金經理也指出,四季度周期股仍存在一定的結構性投資機會。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在公募基金的重倉股中,亦包括多只“披星戴帽”的周期股。

煤價持續反彈背後

13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推動去產能工作加快進度並取得積極進展。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具有大幅提高。

在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下,前三季度動力煤價格均價是415.92元每噸,同比下降了6.5%,但是三季度的均價是475元每噸,相較第二季度均價上漲801元每噸,煤價反彈的趨勢明顯。

統計顯示,今年1-9月,全國煤炭去產能完成全年目標超過80%,而前8個月去產能進度為60%,8月單月完成全年任務22%。9月單月完成全年任務超過20%,去產能維持高速。

與此同時,動力煤漲價行情也在持續。9月30日至10月14日期間,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上漲6.2%至615元/噸,環渤海指數上漲1.6%至570元/噸,紐卡斯爾港動力煤則變動10.3%至87.1美元/噸。

同期焦煤方煤價行情也在持續,統計顯示,柳林4號焦煤價漲19.2%至1180元/噸,柳林9號焦煤價格上漲21.6%至958元/噸。古交2號焦精煤上漲23.1%至1120元/噸,古交8號焦精煤更是上漲25.9%至1020元/噸。

“盡管鋼企利潤回吐,但開工率仍在高位。下遊補庫需求整體仍然較高,支撐焦煤價格。”中金公司指出。

二級市場方面,截至10月17日,在過去的10個交易日,煤炭中信一級行業上漲4.67%,跑贏滬深300的幅度是2.88%。

“由於動力煤在6月份開始出現上漲,7-9月份價格出現大幅快速上漲,而焦煤的價格主要在9月出現大幅快速上漲。因此以動力煤為主的公司業績超預期、業績彈性最大。”申萬宏源煤炭分析師認為,受三季度煤價反彈影響,煤炭公司整體業績環比二季度明顯改善。很多公司受益於煤價大幅上漲和虧損資產的剝離、減員減負也扭虧為盈。

10月17日午後,上海B股市場出現大幅跳水,成交放大,最終收盤下跌6.15%,深圳B指受其影響也下跌2.43%,同時A股也受B股牽連而出現回調。當日,中信一級煤炭行業微跌0.07%,鋼鐵行業下跌0.1%。

機構積極把握周期股

對周期股的把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能夠把握,對業績的貢獻有目共睹。有基金經理曾表示,周期股一旦起來,其魅力可秒殺一切防禦類型或者穩定增長類型的股票,其“彈性之大、速度之快”令穩定增長或消費類型股票顯得“醜陋無比”。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季度末,公募基金占到流動股比例在1%以上的基金共有5只,分別是*ST百花、新大洲A、*ST煤氣、永東股份及陜西黑貓。其中,匯添富醫療占到新大洲A流通股的比例是1.56%。而在新大洲A的主營構成中,煤炭采選業在上半年貢獻了1.38億的主營收入,占比約為36.23%。

同樣作為周期股,鋼鐵也備受機構的親睞。今年上半年,寶鋼、包鋼、武鋼、鞍鋼及河鋼是機構前五大重倉的鋼鐵股,持股機構家數分別是162家、110家、106家、84家和154家。機構持有寶鋼、鞍鋼的市值占到流通股的比例均超過了85%。

在從事鐵礦石開采的光澤股份(600882.SH)中,3只基金位列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其中也包括明星基金經理董承非管理的興全新視野等。

“一個比較基本的邏輯就是漲價,煤炭是,鋼鐵也是。供給側之下,這些行業都在出清。加上過去幾年一直在調整,機會應該說都是會有的。”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第一財經日報進一步統計發現,最近3個月來,50多家機構調研煤炭采掘類上市公司60余次,尤其是ST煤氣(000968.SZ)共有17家機構調研,其中券商調研頻次8次,基金公司5次。

本報也註意到,近來一些周期類分析師的“拉票宣言”便是年初看到了產業鏈需求側的反彈,並提出了今年來最大的超預期機會可能就來自於需求端。

“未來市場方面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存在調整可能,對股市有一定支撐,周期以及金融行業可能因此受益,但市場仍看不到增量資金入場,延續結構與盤整的行情。”深圳一家基金公司首席策略師則表示。

董承非認為,在市場缺乏系統性機會更多呈現結構性行情的情況下,市場情緒變化節奏會變快,只有業績長期穩定增長的標的才有可能戰勝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34

極右翼“受寵”背後 法國民眾期待“打破常規”的政治強人

盡管按照目前多家投行的預計,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瑪麗娜•勒龐最終贏得2017法國2017年大選並兌現法國脫歐承諾的幾率微乎其微,然而這樣的概率依然讓市場上的交易員們感到不安:若法國大選催生出一個反歐元的政府,其政經後果將無法估量。

“法國總統大選正在成為金融市場的主要事件。”荷寶投資管理投資解決方案組-首席投資官達爾德(Lukas Daalde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過去的5年中,右翼群龍無首導致黨內混亂,左翼執政政績有限令民眾倍感失望,這些的直接結果是,勒龐從一個支持率僅在10%左右的邊緣黨派黨魁成為了支持率超過25%的民調領跑者,且將持續從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菲永的“空餉門”醜聞中受益。

民調顯示,與5年前渴望一個“正常”總統有所不同的是,法國民眾希望出現一個“打破常規”的政治強人,而易普索莫里調查公司(Ipsos-Mori)最新的全球民調則用數字證實了法國國民對國家未來感到失望以及不斷上升的反全球化本土主義情緒。

然而,為了法國和歐洲的未來,必須有人擊敗勒龐。

5年里勒龐支持率翻倍

易普索莫里調查公司近期發布的兩份全球民調(涵蓋西歐、北美及亞洲的22個國家)顯示,全球不少發達國家的民眾都認為他們的國家正在走下坡路,其中法國民眾的回應尤為消極。

具體而言,根據上述民調,80%的法國受調查民眾表示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領導人,這一數字在受調查國家中最高,而德國受調查民眾中僅有20%的人表示他們需要一個強大領導人,美國的數字則在40%左右。

與此同時,有接近65%的法國受調查民眾認為他們的國家正在走下坡路,60%的法國受調查民眾則認為他們這一代的生活要比上一代的差,而在“當今年輕人的未來是否要比他們的父母更糟糕”這一問題上,有多達65%的法國受調查民眾認同這一觀點,也是這一問題中最悲觀的國家。

反智情緒在全球亦很明顯,而有接近75%的法國受調查民眾表示,他們不認為他們國家的專家能理解平常人的生活。

從民調中可以看出,與對移民搶占當地人工作的擔憂相比,法國人更憂慮移民的到來對於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擠占,但對於勒龐效仿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所提出的“法國優先”,即優先為法國人提供工作機會等,法國受調查民眾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在全球的民調榜單上位於中位數附近。

總體而言,法國民眾傾向於認為,當下的制度已經支離破碎,而民間則存在較高的本土主義情緒。

事實上,在過去的五年中,民眾對於法國主流政治和“政治正確性”的厭惡使勒龐及其極右翼黨派在法國地區選舉中一路水漲船高。如果把2012年的大選民調數據同2017年的數據來比對則可清晰發現,在這5年中,法國的各小黨派基本盤維持不變,而法國總統奧朗德的左翼支持率幾乎腰斬(2012在30%左右,2017只剩15%左右),右翼支持率也丟掉了近三分之一的選票(2012在30%左右,2017年在20%左右),甚至不少左翼基本盤的選票也被勒龐吸走,導致勒龐在5年中支持率從13.5%左右一路高漲至26%,支持率幾乎翻了一番。

勒龐上臺將重擊歐元

由於勒龐在競選綱領中表示,將在上臺後撤除歐元區恢複法郎,並且將對是否脫歐舉行公投,市場認為,勒龐的勝出將給歐元帶來重創。

摩根大通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12年希臘大選時,面對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歐元曾大幅下挫6%;法國經濟規模在希臘10倍以上,若勒龐獲勝,歐元有可能在幾周時間里下跌10%。

成立了新黨——“前進黨”並作為獨立候選人出征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的法國前經濟部長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認為,市場沒有預料到英國脫歐與特朗普的勝選,因此希望跑得比下一次崩潰更快一些。從政前,他曾是一位成功的投行銀行家。

法國財長薩賓表示:“那些押法國因勒龐勝選而會放棄歐元的人將會損失很大一筆錢的。”

目前各投行傾向於認為,無論法國大選出現何種結果,法國脫離歐元區的可能性較小。其原因在於,即使勒龐上臺,其所率領的國民戰線黨也無法在隨後的6月立法選舉中獲得法國議會多數黨席位,左右翼共治的結果將無法讓勒龐獲得所需的足夠支持。

摩根大通認為,勒龐能夠勝選,並且其所在黨派可以控制法國議會從而引導法國脫歐的概率在3%左右。

當然,即便只是勒龐勝選的消息,也將令法國出現資本外逃現象,並且殃及其他歐盟邊緣國家,譬如意大利等,對歐元的短期打擊亦將十分明顯。

資料來源:第一財經

誰能擊敗勒龐

一度被認為是法國下一任總統不二人選的菲永在“空餉門”醜聞中越陷越深。

最新消息顯示,法國紀檢機關將不會放過菲永並將展開更多司法調查,此前曾有多方建議法國紀檢機關放棄在大選期間起訴菲永,然而以目前形勢看來,法國紀檢機關將忽略政治因素,繼續深入調查此腐敗事件;而這一突發事件令勒龐在選情中持續受益:根據多家民調機構數據顯示,菲永的民調曾一度達到20%而目前下落2.5個百分點至17.5%,與此同時勒龐的支持率則從同期的24%上升至25.5%-26%左右,與此同時馬克龍的選情則維持在21%-23%左右。

實際上,在選前菲永被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他能夠從勒龐陣營吸取選民的能力,此前從數據方面估計,菲永能從勒龐手中奪走10%的選民。

按照模擬的法國大選第一輪民調數據顯示,在第一輪中勒龐將以26%的支持率作為第一名勝出,同馬克龍在第二輪中對決。

按照法國的兩輪投票制規定,如果第一輪投票中無人獲得50%以上的票數,得票率最高的兩位候選人將進行第二輪對決。由於候選人眾多,分票現象嚴重,在近些年來很少有人能夠一輪就挺進愛麗舍宮。

而按照模擬的法國大選第二輪民調數據顯示,勒龐無論怎樣都會輸掉這場競選:在同馬克龍的一比一投票中,她將以35%VS65%(馬克龍)左右的投票率輸掉大選,如菲永翻身進入第二輪,則一樣會以60%VS40%的投票率贏得這場大選。

不過正如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在報告中所指出的,所有民調都認為勒龐會進入第二輪,然在第二輪一比一的競選中,什麽都有可能發生。當然法國脫歐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其重要原因在於,作為獨立候選人的馬克龍因菲永意外落水而被推到大選的聚光燈之下,然其競選綱領依然尚未成型,他親歐盟且支持法國進行更加自由主義改革的主張在左派內部就曾遭到頑固抵制。

達爾德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勒龐明顯在民調中領先,雖然大部分民調都認為她將在法國大選第二輪被擊敗,然而現在很難否認的是,她的競爭對手現在看起來也還沒那麽強。

不過,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法國最傑出的政策經濟學家之一皮薩那•菲利已經從奧朗德政府辭職,並接手了馬克龍的競選團隊,且即將在三月正式公布其全面的競選政策。

正如一位法國政壇資深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所說,“勒龐確實不太可能當選。不過誰有總統之相呢?現在還為時過早,我們過一個月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88

市場評論|人氣回升,A股黃金軍工板塊再受寵

在經歷了周二的大幅反彈之後,A股市場的人氣明顯有所回升,受此影響,滬深兩市股指周三雙雙小幅高開,全天呈現震蕩上行走勢,並於收盤時雙雙留下了一個向上的跳空缺口。而創業板指數的走勢則相對較弱,沖高回落態勢較為明顯,最後以微跌報收。兩市全天合計成交維持在4800億元左右的水平,與周二基本持平。

從板塊走勢來看,盡管保險、汽車、衛星導航等板塊出現回調走勢,但黃金、軍工、銀行等板塊的上漲還是帶動股指繼續反彈,兩市漲跌個股家數之比也接近2:1,市場人氣回暖較為明顯,漲停個股家數也有62家之多,同時市場難得的沒有出現跌停的個股。

而從股指的K線形態來看,滬深兩市主板指數周三均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向上跳空缺口,同時上證指數也開始部分回補3月23日留下的大型向下缺口。缺口的頻繁出現說明目前市場預期從分歧到一致的過程非常短暫,在深成指和創業板指數均已回補3月23日缺口的背景下,上證指數的這一缺口也必將被回補,因而股指短期仍有向上反彈的需求,短期市場走勢相對樂觀。

不過由於周三滬深兩市主板指數留下的缺口過小,因而上證指數要出現最為強勁的“島型反轉”走勢的概率極低,這也意味著這個小缺口很可能在短期就會被回補,甚至不排除周四滬指就回補這一缺口的可能。

與此同時,近來國內政策面的持續暖風和敘利亞局勢的變化都會對A股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本周藍籌股的回升固然受益於博鰲論壇上持續傳出的利好消息,但投資者也要註意防範敘利亞局勢緊張的影響,周三尾盤軍工股的快速拉升就是對此的提前反應。當然,這些短期事件並不會改變A股中長期慢牛走勢的趨勢,只是在某一階段成為影響股指短期走勢的擾動因素,對此也要有充分的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09

關智斌受寵若驚續約

1 : GS(14)@2016-09-17 16:15:52

關智斌(Kenny)昨日在銅鑼灣出席服裝店開幕活動,近年專注內地發展的他,直言香港生活指數高昂,回港兩個月,收到月結單時感到驚慌,要努力工作賺錢。談到年底約滿英皇,他說:「好開心有唔同單位賞識我,受寵若驚,原來自己都值吓錢,同公司始終合作咗咁耐,做生不如做熟。」採訪、攝影:黃曉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15/197708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2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