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預測大市怎能賺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5.html看完止凡之前的一篇文章提及不應靠預測大市而賺錢, 有朋友立即會問一個問題「不預測大市怎能賺錢?」。對的, 不預測大市, 又怎能賺錢呢? 買股前不是要預計股票會升嗎? 賣樓時不是覺得樓市已到高位嗎? 難道預期大市向下還入市嗎? 不是在預期大市向上時入市嗎?
太混亂了吧, 不靠預期, 怎能賺錢呢? 摸不著頭腦。當你覺得摸不著頭腦時, 證明還未能跳出普遍散戶的思維, 以這樣的思維在投資理財上成功, 相對較難。應該做的是去增加財務知識, 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想問題, 不要太著重預測大市這個方法。
預測, 認為市會升就入市, 認為市會跌就走人, 非常合理, 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不如找尋在市升市跌亦能穩妥達成目標的方法。請大家留意, 不是說在短時間內穩賺的方法, 這樣的話沒有準確預測是不可能的, 所提出的是穩妥達成目標。
談論目標, 應該先說財務自由, 有關財務自由已經說過不少, 這篇不多說財務自由是什麼了。至於要達至這個目標, 財務知識很重要, 如果還是覺得財務知識很抽象的 blog友, 建議你花些時間多看有關書籍或網上影片。
在這裡不如草草舉個實質例子, 就是有關善用樓按。自住樓升值, 對財商不多的人來說, 可以操作的選擇不多, 例如大樓換細樓、細樓換大樓、賣樓租屋、或不做任何動作等。對本身已經有不少財商的人來說, 相對會有較多操作選擇, 加按套現, 等機會再買多層收租, 套現後賺息差製造現金流等。
對於沒多少財商人士的動作, 他們所做的都是依賴預測, 細樓換大樓可能是實際需要, 但大樓換細樓呢? 因為預期樓市會跌, 跌時有間細樓住亦不太入肉, 賣樓租屋的決定亦然。如果樓市不跌反而不停升值, 你會看到這群人的後果, 生活質素不斷被犠牲。最多人就是什麼也沒有做, 他們都會估計樓市不會大跌, 或根本不知道賣樓之後怎麼辦, 如果後市真的大跌, 他們就經歷樓價的賬面值大升大跌, 數字富貴但卻捉不住, 打回原形。預測後行動好像賭博行為, 看你預測準不準, 贏輸結果分明。
擁有財商人士的加按動作來說, 之後大市繼續升, 他們可以繼續加按再加按, 有選擇地利用自己的入息能力作槓桿投資。大市不升不跌的話, 只要利息仍然低迷, 利差仍然和味 (最近建行又給了我一個月薪有多的股息)。樓市之後大跌呢? 自住樓價亦會大跌, 但繼續安心居住, 因為從前的高樓價已經給你借了出來, 這個時候可以供你子彈入貨, 買多幾間樓放租。
這樣的操作, 要兼顧的要素真不少, 例如樓市供求、息口、樓市、股市、政府政策、資金的運用、投資項目的瞭解等, 有財商的會儘量立自己於不敗之地, 看著經濟情況把自己放到最有利的地方。明白了這個狀態, 你會慢慢明白李嘉誠先生為何總能在經濟低迷時擴展生意, 回頭看好像是他眼光獨到, 預測神準。其實是李生控制現金流了得, 總是立於不敗之地, 市升賺錢, 市跌則是更好投資機會, 市不升不跌時就是穩定的營運環境, 何須靠預測做人?
記得多年前有新聞報導, 某 forum有位資深投資者, 大手沽空石油, 由於當時他分析供求及研究走勢, 一直呼籲大家沽, 自己亦身體力行, 最後他只能在 forum留下遺言話自己看錯市就自殺了。原來當年美國突然出兵攻打伊拉克, 油價一夜之間狂飆, 他受不了破產及名譽受損, 走上絕路。這個世界總有突發事件, 預測 911、日本地震、戰爭、政府出招、國際炒家追擊、美國放水及收水、爆發流行病症等, 的確不是容易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7.html近年香港出現一種愁富氣氛, 不少香港人聽見大公司、大企業, 就認定她們一定是壓榨工人而賺大錢, 又資本霸權、又地產霸權, 民粹主義非常。早前的貨櫃碼頭工潮中, 止凡聽過有人提出一個不錯的論點, 某些議員帶領工人要求加薪如何, 不如乾脆這些議員開家外判公司用他們所提出的金額請這批工人就是了, 何需搞工潮呢?
當反過來想, 會較易看到一些事情的兩面。更要持有追求進步的心態, 例如要求某某大公司要行使社會責任時, 可以假設自己真的要營運這家公司, 又會如何處理呢? 很多事情, 說來容易, 實行卻很難。
曾經有一位大學舊同學, 工作數年後, 我們得知他的工資是同學中最高的, 本來心中有點酸溜溜, 這都是出於妒忌心理, 人之常情吧。誰知另一位跟他比較稔熟的同學卻替他解釋, 指他剛出來工作頭幾年也是非常低人工 (一直只跟初畢業的薪酬差不多), 同期的員工都忍不住走了, 現在要升職的是他也不為奇, 拉上補下, 他這麼多年來的平均工資還比我們低呢。
不少人或大企業在成功前都會付出比同業好幾倍的心血, 而且不保證一定有回報收穫, 為的都是先苦後甜、苦盡甘來的狀況。今天大家發覺生活細節上, 每每都要付錢給某些大集團, 要完全避開這個現象的確不容易 (好像有人嘗試, 生活好像變了野人一樣), 而某些大集團的賺錢機器就每分每秒自動地把市民的錢送上, 不少香港人對此十分眼紅。
這是結果, 對企業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結果, 然而結果背後企業又付出了多少呢? 如果光是叫口號就把人家的努力沒殺掉, 好像有點不公平, 跟我眼紅我這位同學一樣。情況好比「一將功成萬骨枯」, 將軍經過無數戰役亦死不了才成為將軍, 今天卻被眾士卒抨擊, 話將軍打仗時不用到前線冒險, 但又能領取最高回報與榮耀, 不公平。
要求他人答應你要求前, 想一想, 比著你是主事人去處理事件, 能否得出你所要求的東西呢? 慬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外, 不滿大企業的壟斷, 不如想辦法擊倒他們或分掉他們的利潤, 我們社會需要多些志勇雙全及有志向的年青人, 在自由市場下發揮, 比起要求政府打擊自由市場更加有好處。
投資人類型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51.html早前止凡看到有文章把投資人的類別大概分為四類型, 幾有趣, 分享一下。
第一類是投資型, 有錢有財商作投資也。
第二類是儲蓄型, 量入為出地儲蓄也。
第三類是月光族, 月月清也。
第四類是負債型, 月月清不止, 還要負債纍纍。
以上的四個類型, 可以更簡單地從錢財區分, 正、零、負, 容易分辨, 而「正」的還可以細分為有財商及財商不足。如果按 80/20法則, 相信只有 20%的人會在投資型, 而負債型就佔去絕大多數, 就算我在這裡每天發多少文章, 花時間看及會增進財務知識的始終佔少數。
大部份人連「餘錢」都沒有, 還負債纍纍, 怎去理財呢? 其實不只香港有這樣的情況, 世界各地亦然, 傳統教育根本沒有好好教授財務知識, 財務知識不是指會計學、經濟學及財務學, 是真正的個人理財智慧。
還有不少人誤以為會計學、經濟學及財務學等學科的畢業生一定理財了得, 其實不少這幾門學科的畢業生出來工作多年還是負債型, 所以這幾門學識不足以救駕。在某行業工作又有否財商呢? 曾經有太太們話跟某某的兒子炒股就一定賺, 原因是他在銀行工作的, 聽到這些概念後我都報以微笑, 結果如何呢? 相信不用詳細交代了。
傳統教育不知怎樣搞的, 不教授財務知識還不止, 更把追求個人財富及相關知識描述得像魔鬼一樣, 為什麼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教授學生的老師大多是真心追求知識, 追求哲學、科學、藝術等, 她們再去教授下一代, 必定視這類知識才是真知識、大道理, 否定只為賺錢的拜金思維, 連財務知識亦被否定。
空穴來風必有因, 這樣的教育體制自然發展出這樣的 80/20結果, 我對這個結果一點也不感到出奇。所以我深信寫文章不用太深入, 不用寫出具體財技操作, 只要寫出大道理來, 有新鮮人看到後就能引發他的求知慾, 慢慢學起他從未學過的財務知識來。
其實不只一次看到有文章及書籍把不同人分類, 這裡分了 4類, 有些分了 7類、10類。無論分多少類及如何分類也好, 意義好像不大, 但我多會一面看一面嘗試把自己比較一下, 看看自己的定位。你又在哪一類呢? 而又想成為哪一類呢?
留言對blog主的支持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html之前出了一篇「機會的把握」, 講述了止凡對身邊朋友的一些觀察, 大部份身邊朋友知道了這個blog後都不以為然, 這是對機會沒有好好把握。於是, 在文章結尾時, 我希望做一個小實驗, 希望一些一直還在看這個blog的身邊朋友都留言或通知我, 讓我看看有多少人還在看。
結果如何呢? 收到很多blog友的留言, 但我身邊朋友仔的留言卻少得可憐, 連一些我估計還在看這個blog的身邊朋友都「潛水」了, 到底是他們看到文章後還是不作留言呢? 還是他們根本早已經失去追看這個blog的興趣呢? 我相信後者可能性比較大。
網上blog友留言之慷慨令我非常感恩, 就算是一句「支持你」或「多謝分享」, 甚至是善意批評, 我都覺得感恩, 同時亦感到有種互動性, 不像從前寂寞。其實一直在寫blog, 瀏覽量不算多亦不太少, 每天總有三兩百人及一千幾百個點擊, 但留言的數量一直都是偏低的, 令我有點點寂寞的感覺, 因為不知誰在看, 誰喜不喜歡看, 我寫的東西對不對, 有多少人認同及反對, 通通我都不太清楚, 而今次大家留言的信息我都收到了, 原來大家都相當認同的。
收了很多留言, 每一個我都細閱, 每一個我都會回覆, 全部都是對我的改善進步有幫助, 實在感謝大家。當中不少blog友留言話看了這個blog很久, 又有blog友話在這裡找到同路人, 最有趣的是不少blog友遇到身邊朋友的情況跟我遇到的很相似。總之, 現在我更了解愛看這個blog的blog友們是如何的人。
另外, 我發現到愛看這個blog的人, 質素都比其他forum及資訊性網站的地方好, 從來沒有打上電台或電視問股票號碼的太太在這裡, 亦沒有愛用粗話留言罵人的forum「巴打」在這裡, 更沒有散戶問他手上某支股票沽還是不沽。大家在這裡都維持著一股氣質, 有質素的人都聚在一起, 追求財務知識, 這是我另一個觀察。
如果你問我「寫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東西, 而每天大約有三兩百人看, 還是每天有三兩十萬人看(可能是寫報章專欄之類), 但要寫一些追蹤市場消息、迎合大眾口味、自己亦認為沒有意義的東西, 我會選擇哪一種呢?」。我可以肯定回答一定寫前者那種, 可能自己總有些文人的脾氣, 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之類。
其實, 有足夠財商及追求財務自由的清晰願景, 根本不會再考慮浪費生命時間去做自己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從前做事決定時都會考慮一下金錢問題, 最常會的是工作, 升職加薪機會多一點, 人工高一點, 雖然自己不喜歡或認為沒有意義, 最終亦會選擇。但今時今日, 難矣, 就算給我千萬元, 要我進入一個我不認同的團隊內工作, 相信我亦會「Say No」。
財務自由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內的一種真正自由, 當你有了這個自由, 沒有任何人可以因為錢而迫你做任何事。相信這裡的blog友們對這個概念應該非常清楚, 因為這裡只會吸引這類「清高」的讀者。
過江龍要交學費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30.html止凡與一位工程師討論有關香港一塊小地皮的工程, 中標的是內地一家有名的發展商, 可是她從沒有在香港發展的經驗, 這可是第一次, 而中標的金額亦顯然「低水」, 聽到這裡其實已經感覺到有些故事在後頭。
這塊地皮旁邊有些斜坡結構問題, 要即時做一些加固工程, 這是投標時已經知道的事情, 發展商亦一早計算過成本。其實香港發展商對投地這類賬目都非常熟識, 地價如何、建築成本如何、賣樓限制如何、附帶條件如何、工期如何、落成後賣價如何、銀行利息 (融資發展) 如何等等因素, 計算利潤後再投標, 大型發展商的成本分散總比較好, 自然有力出低價投標, 命中率自然更高。
所以單單說這個斜坡結構問題, 不可能成為中標關鍵, 然而這個內地發展商中標後好像「拾到寶」似的, 準備在香港大展拳腳, 以為贏了漂亮一仗, 誰知到她請顧問動手向政府部門入動工計劃書時才知道大問題等著她。
原來在地契中還有個條文指這個斜坡上不可以有任何永久結構, 建設永久結構被視作侵犯地權。當顧問仔細看過後, 結構工程師都認為不可能用臨時結構做到安全的加固效果。土木工程署已經限定中標發展商要在限時內完成斜坡結構加固, 但只要入計劃書, 地政署就會因地契問題不批准。
在這個事件上, 土木工程署看重公眾安全問題, 在標書內加入斜坡結構加固條款, 但地政署就看重地契問題, 不容許這個斜坡有永久結構。政府內部不作協調, 這是香港人聽起來見怪不怪的事情, 但內地發展商完全不懂這個文化, 還以為萬事用錢都能解決, 已經由「中標」到「中招」亦不自知, 這就是為何其他發展商都沒有中標, 讓這地皮落入「過江龍」手上的原因。
除了要應付這個兩難局面, 內地發展商還對很多香港的條例不太清楚, 例如工地還未發展前,發展商都先要出資做好地界設施, 即是用鐵絲網圍起工地範圍。可是這家內地發展商就是不明白, 不停質疑顧問公司, 因為她認為內地工地都沒有這個規定, 為何香港需要呢?
最後如何解決? 到今天還不知道, 不過我跟這位結構工程師說, 這是一個「危」, 但亦是一個「機」, 作為顧問公司, 如果在這個時候能給這家發展商伸出援手, 指點「明路」的話, 保證日後必能成為這家發展商的御用顧問公司。很多人遇見困難就會怨天尤人, 但如果向好方面想, 條路太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反而有困難才有機遇, 能把握機會的人思維大不同。
買俄鋁輸十幾萬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31.html看見這個標題「買俄鋁輸十幾萬」, 大家以為止凡分享自己買股輸錢經歷, 但其實不是。而是跟家人吃食時得知某太太以16萬買入俄鋁, 持貨很久之後 (好像還不到兩年呢), 今天放售時只剩下4萬多元。
家人都話買股票恐怖, 該位太太 (媽媽的朋友) 賣貨時更一度賣不出, 因為沒有人接貨, 怕得要命。家人半問半勸導我說「股票原來可以賣不出去的嗎? 你小心買股票喎」。聽來也覺好笑, 我每天或隔三兩天在這裡分享財務知識文章, 但其實父母對這些財務知識仍然十分有限, 需要我慢慢講解。
我先問一個問題「什麼是股票?」, 慢慢地引導她們, 然後是每次買入賣出某股票的原因, 如果弄不清楚這些概念, 我建議這位太太還是別沾手股票好了。當然我得到的答案都是真接的、肯定的, 是買入某股票因為希望價升, 賣出因為預期不會升, 這樣的答案都是意料之中。
今次這位太太的賣股的原因亦因為她非常肯定俄鋁不會升的, 而她覺得她持有足夠長時間了, 因此早放早著。我問「誰又能預測未來呢? 公司主席也不會知明天股價如何, 特首亦不知到明天香港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位太太又為何如此肯定呢?」
俄鋁是負債水平非常高而股東回報頗低的公司, 現金流不足的話很容易資不抵債, 後果嚴重。曾經看過一眼此公司的年報, 很快得到這樣的感覺就沒有再看留意這家公司了。跟家人說這些根本沒有用, 就算當面約那位太太出來討論亦只是徒然, 因為她們根本就不懂股票, 亦不想去學, 很快就會說「聽起來很棒, 可以說個號碼給我嗎?」
身邊總有這些人, 把辛苦錢雙手送給大戶。最好笑是當媽媽一說起這個故事時, 爸爸第一時間話「人家買股票的錢都是多餘錢吧, 怕什麼?」, 我心想, 多餘錢都不是這樣亂來的吧, 誰知媽媽回答「什麼多餘錢呀, 她用來給女兒交學費的呀」, 我「......」。
總是禍不單行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8.html與朋友們在 whatsapp 討論陸東先生在最新一期 imoney 對未來香港樓市的預測,陸東認為香港樓市很可能在兩年跌一半,語出驚人,而陸東過往看市能力都比同業高,所以值得止凡思考及分析討論一番。
陸東預測的理據都是美國退市,使低息環境結束及資金流走、未來供應增加、政府出招等,其實這四個理據都已經在早前一直被人重覆提過多次,新意欠奉。所以朋友們都不以為然,認為每天都有人在預測大市話樓市會大跌,總有一次言中罷了。
還有,朋友認為有些事件已經在發生,而有些事件就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生,要同時集齊多個原因實在不容易。看來大家都對陸東的預測跟其他財演們比較,認為參考性質不高。
我又認為誰人預測也好,最重要不是看其結果,而是看他背後的理據。預測者夠胆在傳媒許下諾言,自然做過功課,到底做過多少功課呢?則看看他的內容,如果數據充足,看其預測好像替自己完成一份分析一樣,看看也無妨。
大約多個月前右左,我看過有線電視所做的樓市預測(在這裡也有分享過),節目中把香港過往樓市的供應及需求等數字一一列出。近年由於民粹氣氛,曾特首在任尾聲至梁特首上任,政府不停在找地皮及推出地皮,而曾特首在任大部份時間推出非常少地皮建屋,對比甚大。從供求看,2015至2016年供應將達每年大約萬多2萬個單位,回覆合理水平,這與陸東所言的時間相似,相信大家手上的數據沒有兩樣吧。
我比較偏向相信供求因素,至於息口因素,不同年代都有高有低,80年代超過20厘又有,97年10厘也試過,03年沙士5厘以下亦出現過,而樓市都因不同原因而有高有低。政府政策可加可減,到樓市不升反大跌時自然會收起政策,這個我也不太擔心。熱錢多是餵養炒家的,多熱錢時,樓價就水脹船高,不過今天樓市炒家都少之有少了,熱錢退後不會有太多人在樓市「裸泳」吧。
不過我要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多數「行衰運」時都會禍不單行的,一些所謂個別原因,看似要它們一一發生還需要不少時間。但事件發生時多會有連鎖反應,正所謂「衰開有條路」。朋友還提醒一個索羅絲的反射理論,即市場大跌會令群眾恐慌,而群眾恐慌又會令市場更大跌,只要起動了這個連鎖反應,市場跌勢就很難停止,樓災股災就會發生。
有時看到陸東這類星級分析師的意見,可以當成一個學習思考的好機會,不要盲目相信,但亦不要閉門造車,應該集思廣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先出擊再調整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7499.html正在看富爸爸另一本書 Before you quit your job,書中內容提醒了止凡一件事,就是企業家不需要得到所有「綠燈」才開始行動,否則永遠不會有行動。始終在香港教育制度的影響之下,令我流著「怕失敗」的血液,永遠都要思前想後,慬愼過慬愼,找到必勝方案才出動,可惜成功並不是這樣運作的。
所說的是在兩年前左右,我有想過用公司展開投資物業(在這個 blog 亦有分享過),可是經過一番計算之後,又看市況,又再左計右計,始終沒有踏出第一步。當然,要起步用公司投資物業,初時如何計算亦難以有「著數」,主要是稅務節省不能補償營運公司的開支。就是這樣,這個想法沉沒了。
一直亦覺得自己沒有計算錯誤,每一個決定應該由好好的分析計算作為基礎,不能憑著喜好來做事。但今天看到富爸爸系列這本書的內容,實在當頭棒喝,再回看當年這個決定,立即覺得並不是最好的。主要原因不是事後孔明地指今天樓市升值多少,而是擴大自己的控制領域,由個人投資到與身邊友人成立公司的脫變,我錯過了這樣的嘗試,還在自滿地認為自己計算精準。
世上從來都沒有一步到位的成功,每名世界頂級的成功運動員都要經過無數次辛苦訓練,每個企業都是由小做起,凡事都應該先踏出第一步,之後再看情況而作出調整。我不是說找幾位友好來再成立公司作物業投資是如何偉大的事情,但這的確是衝出我能力圏的一個試點,我錯過了。
如果當時我真的踏出這一步,先不說這三兩年物業的升幅,至少我可能為節省稅項而積極加大投資額(因為我計算過物業投資額要到一定數字,稅項就能比個人名義持有為少),今天可能是另一番光景。同時,踏出了第一步,對公司運作就能開始了解,整個人思維亦脫離個人理財的圏子裡。
可能有經驗的人會認為,開公司投資物業根本不算什麼大事,亦不會令你發達。但我從來都沒有這個經驗,可能因為運作一家公司,令我的財務知識有機會增加。由於這家公司的運作,很多從前想不到的東西都可能被迫了出來,迫自己進步。永遠生活在自己的 comfort zone 之下,根本不會出現新問題,所以不用去解決問題,於是難有突破。
胡來的人難以成功,但太慬愼的人亦只能原地踏步,這是一個好好的提醒。話說回頭,blog友讀到這裡要記住一點,我不是鼓勵大家立即開公司投資物業,我只是分享一個故事,錯過了在特定時間跳出能力圏的機會。不同時間,不同財務知識的人,總會有不同經歷及機會,千萬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就馬上跑去開家公司買入物業,投資時,基本的慬愼分析仍是需要的。
富豪鬥眼光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6.html
今天看到兩則新聞,一則是「新地276億奪滬地王」,另一則是「長和系頻沽地,接連出售內地地皮」,兩則新聞是兩間香港最大地產商的舉動,但反映她們對後市預期南轅北轍,這又有否一點啟示呢?
曾幾何時,止凡聽過蔡東豪先生對李嘉誠先生的描述,蔡生認為李生的生意遍佈全球,種類亦包羅萬有,公司員工數萬人,所以李生所掌握的資訊可能比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都要多,都要快,都要準。例如李生可能很容易知道昨晚荷蘭、澳洲、德國某些港口的出入口數據,某地方的出貨量突然急跌之類,這是其他人都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可能因為這個原因,令李生對大市的預測多次都來得非常準確,當他有一些舉動,不久後大市都跟著他的預期移動,甚為神奇。然而,今次香港另一大地產巨頭偏偏唱反調,以天價在上海投得地皮,到底後市何去何從呢?
如果要選擇偏向相信誰,我還是會選擇李生,原因跟蔡生的描述相似,郭氏家族始終靠過身的郭老先生發跡起家,今天的郭氏兄弟只是承繼家產,跟白手興家的李嘉誠先生可謂不同級數,眼光亦不能同日而語,這是我的感覺。
不過,我一直在這裡重複一個概念,就是靠預測未來的投機並不是最可取。可以的話,學會調整自己的投資部署以適合不同經濟環境的變化。看著價值走,由這個層面慢慢再演化出預計大環境的能力,可能有一天你也會有李生的幾成功力。
認識信用卡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0.html#more前篇文章指有調查發現香港人的信用卡欠款出現不少問題,讓止凡討論一下對信用卡的意見。我喜歡運用信用卡,因為交易過程方便,減省零錢找續,而且交易金額可以遲一點才真正過數,變相賺了點點時間,同時又可以累積信用卡積分,平均每 250元簽賬就有一元回贈。加上某些商戶又不時會有特定信用卡優惠,所以信用卡消息好處多多,令我一定選擇信用卡交易多於現金。信用卡又方便又多著數,而大部份信用卡都沒有年費的,到底銀行為何要推出這樣的產品「益」街坊呢?
這都是運用信用卡的好處,如果有信心、有能力駕馭這張信用卡及其消息模式,的確你絕對可以免費享受其好處。信用卡公司賺的錢都是商戶給他們的手續費,銀行就更加收取不到你一分一毫。可借,信用卡提供了一個「先花未來錢」的方便,甚至乎給你一個花錢大於你能力的可能,令你有機會賠付信用卡公司及銀行所設下的高利貸陷阱。
一般信用上年利率達 35釐,35釐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呢?今天銀行戶口利息 1釐也沒有,樓宇按揭利息也只是 2釐多,借股票孖展的利息也只是 7釐多而已。今天數百億美元身家的巴菲特,近 40年前投資 10萬美元,多年來的平均年回報大約 23釐左右。
35釐,如果是 10萬元的投資,20年後就有大約就有 1000倍的回報,即 1億元。如果數學不太好或財商一般的 blog友對以上的數字還是沒有太大感覺的話,至少要明白一點,平均 35釐是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天文數字」回報率,而你付信用卡利息正正是以這樣的利率供養銀行。
當然,欠信用卡金額不可能沒有還款,所以不會讓本金一直複利「生長」下去,不少人喜歡只付「最低還款額」,即每月結欠的 5%,其實這是蝕非常多利息給銀行的。假設欠 10萬卡數,月還「最低還款額」即 5000元,但 35釐的利息即要近 3000元月息,即還款有 6成是在還新生利息的,這個模式還款下去,要還 12年多(最少最低還款額為 250元),總還款額是23萬元左右。可能有些人以為是 10萬除 5000,即兩年內可以還清,35釐即還多付 3萬多元而已,希望這些人從前能更清楚明白。然而,以上例子已經假設還款期內沒有新的卡數,否則根本沒完沒了。
不過,我有時在想,到底受信用卡賬目困擾的人,是「不知而做」呢?還是「知而不做」呢?或是「知而不能做」呢?即好像賭徒一樣,不少賭徒明知要贏賭場接近不可能,但跟他們說理,叫他們不賭,他們仍要賭,賭徒心理可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心癮作怪多於天真得以為能贏賭場。所以,叫香港人小心用信用卡,把數字及理據攤開討論亦作用不大,控制不了信用卡的始終會是大部份,因此銀行的信用卡收入實在不用擔心。
電視常說「先瞭解、後投資」,我認為是 「先理財、後投資」才對。要投資成功,不如先在自己的財務下點苦功,起步點是能駕馭信用卡,如果連信用卡也運用得不夠好,又怎能進一步研究更為複雜的投資項目呢?
曾有朋友說控制不了信用卡,所以早把所有信用卡取消掉。又有朋友說買基金的成績比買股票好,因為基金買賣受一定的限制,比股票少了一點方便,所以能較容易作長線投資。更有朋友說他平日放假的話一定不可以在家上網,因為他一定會把股票買入賣出,令投資組合蝕本。這些論點,其實聽得我一頭霧水,明顯欠缺自制能力,對自己的壞習慣投降,承認自己沒有自制能力而用其實操作配合,這樣做合理嗎?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