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从360和QQ事件中学习反思 潘石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mhbh.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3

周生生事件复盘:被引爆的饰品危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4/wNMDAwMDIwOTIwNg.html

在深圳特区东北角,由布心路、田贝四路、翠竹路以及文锦路组成了一个近似于矩形的水贝工业区,约12万平方米的空间内,30多栋厂房、十余个大小不等的黄金珠宝交易中心、无数破旧的居民楼拥挤在狭小的街道两旁。

这 里生存着2000多家珠宝加工厂及手工作坊,以及数万名黄金珠宝从业者,程琳(化名)就是其中一位。据程琳介绍,其之前所在的珠宝厂就是香港“周生生”品 牌的代工厂之一,“周生生这样的大牌给工厂的加工费相对算比较高的,但是现在加工厂竞争激烈,把加工费压得很低了,有些小工厂请的工人是新手,打磨过程中 不小心金损耗率大,会导致产品含金量偏低。”

11月10日,北京市工商局曝光珠宝首饰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饰品达56个批次,其中包括香港“周生生”54860B款号的18K金链含金量不足。

11月30日,因质量问题承压近一个月的周生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不得不公开声明,该公司已将有关18K金手链及有关供应商提供的其他同批次产品下架,并自愿提出,凡是于内地购买18K金手链的顾客,可以选择退款。

据《北京市工商局对流通领域首饰商品质量监测结果公示稿》显示,本次监测发现部分贵金属首饰的贵金属含量不合格,主要表现为贵金属纯度与标注值不符,究其原因还是产业链条上的问题。

黄金珠宝饰品产业链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周生生引线:含金不足的黄金手链

此次黄金珠宝质量问题起源于北京市工商局今年4月份的一次抽检。据周生生集团客服部向本报提供资料显示,该公司此次被抽查的一件54860B款号的18K金链结果为749‰,而18K金规定含量应为750‰,含量差了1‰。

今年6月中下旬,周生生收到北京市工商局的抽检结果后,在6月底将该款产品全部下架及进行渠道内回收,根据该公司目前的统计,全国范围内仅售出30条,数量非常少。

11 月30日,周生生官网发表声明称,首饰商品主要为手工生产加工,同类商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次抽验结果是被抽验产品的个别问题,如内地个别消费者对买入 的18K金手链(非镶嵌)有疑虑,即日起至2010年11月30日止,凭本人身份证、本公司“货品保证单”连同货品到内地分店退回,15个工作日内将按 “货品保证单”上售价完成退款。

程琳认为,1‰的金含量差从成本上来说只有几块钱,正常情况下大品牌不会刻意为了节约成本以次充好,影响商誉。“珠宝行业品牌对终端的消费选择集中度很高,因此品牌门槛也很高,形成一个商誉很好的老字号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通常大牌企业自身对产品质量把关会很严。”

但是市场的珠宝产品依然会问题不断。

2008 年,广东省工商局的一次抽查中,周大福被曝出“18K金红宝石戒指”珠宝鉴定不合格;六福公司的18K金钻石戒指亦被查出重量问题。2009年,广东省工 商局再次对省内销售的金银饰品、珠宝玉石进行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仅达74.5%。不久后,香港知名品牌六福错将“石榴石当翡翠卖”,宝石鉴定书与货单名 称严重不符。

北京市工商局在此次检测结果公示稿中表示,不合格商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贵金属首饰的贵金属含量不合格,主要表现为贵金属纯度与标注值不符,究其原因还是产业链条上的问题:有些首饰生产企业无贵金属含量检验能力,不能保证自己生产的首饰贵金属含量合格。

其 次是珠宝玉石定名及标识标注错误,此次监测中发现有些珠宝玉石首饰存在定名及标识标注错误问题,如标识上将“合成立方氧化锆”标示为“锆石”,“染色珍 珠”标示为“珍珠”等。根据国家珠宝玉石名称的有关标准,这种虚假标注问题一方面可能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误导,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由于该类 商品价值相对较高,会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周生生客服部表示,其实珠宝首饰行业由于其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多个手工制作部分,其中包含焊接、打磨等程序, 因此就算在同类商品中每个商品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而导致。

代工厂生态:奢侈品制作暗存隐秘空间

但程琳认为,出现含金量不足的情况,主要是企业对自身工厂生产的产品监管上存在漏洞,或者在合作供应商的选择上出现了问题,同时也存在品牌企业的加盟商私下向加工厂下订单买产品,混在店面里面销售,这种产品没有经过企业严格的质量检测。

“由于国内销售的黄金珠宝70%的产品产自深圳罗湖众多的代工厂,因此监管产品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一旦有质量问题,品牌商会直接追究代工厂的责任,因此,大部分代工厂都会按照订单要求交货。”

目前,罗湖水贝-万山工业区云集了超过2000家珠宝首饰加工企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形式运作。

记者在一家珠宝加工厂里发现,一颗钻石戒指从设计到最后成品一共经历13道工序,其中8道工序依靠纯人工操作而成,“在我们这里,能有两三百人以上的工厂就算大厂了,很多就几十个人在做。”

而工厂加工一个钻石戒指的费用平均约120元,加工一条黄金项链的费用在60-80元之间,事实上,在订单竞争激烈的行情下,批量订单的加工费更低。

“这些加工费只能维持工人的人工成本和公司日常运营。”深圳欧宝丽珠宝(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声勇说,“加工厂的利润主要靠熟练工人节约下来的金损耗以及所有损耗金属的回收。”

据记者了解,珠宝品牌向代工厂下订单时通常会给出约10%-12%的金损耗空间,而一个珠宝产品加工流程中,在熟练工人的加工流程下完成后总金损耗可以控制在6%,因此多余的金损耗补偿可归代工企业净利润。

此外,一个中型代工企业每年通过清洗公司窗帘、地板等沾染金属,沉淀后回收可获得数十万元的收入,“我们甚至会对公司洗手间进行特别涉及,所有的粪便可以进行清理,会夹杂大量金属,沉淀后回收可收益数十万元。”程琳说。

代 工厂的利润已经微薄至此,一旦有额外的宽松订单,企业皆来者不拒。据程琳介绍,近几年珠宝品牌疯狂扩张,很多都以加盟的形式招商扩店,一些长久混迹于珠宝 行业的加盟商也逐步与部分代工厂建立合作关系,或者通过中间商,借用加盟的品牌平台,私下向代工厂下订单获得廉价的货源,获取高额的渠道收益。

“虽 然大品牌都会对加盟商进行严格的管理,但是操作空间依然很大。”程琳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珠宝产品标价都是在出厂价的基础上以350%-500%的价格标 准执行,而加盟商从品牌商手里拿货是以终端价的4-5折不等拿货,若拿同样的款式直接向代工厂订货,打上其加盟品牌的标签,成本相当于终端价的2-3 折。”

代工厂也很乐意与这些加盟商或者中间商合作,这些订单在交货过程中不会像大品牌那样检测严格,一些手工艺不是很熟练的新手都可以操作这些订单。

据记者从上述代工厂了解到,在罗湖,珠宝行业工人大多数计件计酬,新入行的学徒每个月仅1100元(包吃包住),一直处在该市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熟练工人的平均收入约2500-3000元,一个设计师的收入在3500-5000元不等。

“培养一个成熟的技工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两三年,且行业内流动性很大,因此,珠宝产品质量无法有稳定的保证。”程琳说。

倚重内地:品牌商快速扩张开辟新市场

“事实上,珠宝品牌的毛利率也不高,我们像卖白菜一样在卖珠宝。”周大福珠宝湖南经销商在周大福2010年招商年会上表示。

据 周大福总经理黄绍基向记者透露,在该公司产业链中,其钻石系全球钻石垄断商戴比尔斯的82家看货商之一,省略了钻石中间贸易商交易成本,且周大福 70%-80%的产品依靠公司自有工厂提供,而该公司珠宝销售的利润率也仅为15%,属在行业内最高的企业之一。记者从周生生2010年半年报获悉,该公 司上半年珠宝零售37亿港元,利润3.77亿港元,约10%的利润率。

“黄金珠宝产业是一个依靠精细化管理的产业,其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成本差距,因此,也是资源优势产业,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只能在上游压榨代工厂,下游以价格战取悦消费者,走中低端产品路线。”黄绍基说。

近20年来,香港黄金珠宝品牌占据我国主要消费市场,其中以周大福、周生生、六福、内地老凤祥等为代表的老字号占据中高端市场,而后起之秀如金至尊、周大生、周六福等皆在二三线市场迅速开辟战场,而加盟成了各大品牌的主要扩张模式。

目前,周生生在内地分店共146家,其销售额在珠宝总业务量中占比35%,而在其余64%的港澳市场中,内地旅客的贡献率亦高达42%。

根据周生生的计划,今年在内地共新增50家分店。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周生生在香港仅新开两家新店,而在内地则新开了24家新店,业务明显倾向内地市场,且大多数新开店面位于河南洛阳、湖南湘潭等三四线地市级城市,其开店成本约每店100万港币。

与此同时,周大福在今年年初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招商大会,宣称到2020年,周大福将把拥有分店的数目翻一翻达到2000家。该公司将采取自营店、合作店和加盟店三种方式扩张,在此计划中,未来该公司特许加盟店将达到总店面数23%到30%的比例。

“以前我们不太敢发展加盟经营,怕人才跟不上,管理服务体系不到位,经过近10年苦练内功,加上随着城镇化快速进展,三四线城市市场发展迅猛,在这些市场上以加盟形式发展业务更符合市场需求。”周大福招商总监刘茂娟说。

“在销售渠道中,品牌商是主要获利方,而终端代理商、加盟商以及销售人员获得的利润堪比卖大白菜的利润。”上述周大福某合作商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加盟商获得珠宝品牌加盟权,需要每年向该品牌缴纳固定品牌使用费,且所有货源从品牌商手中购买,销售额按照总额大小分级别按比例缴纳,“事实上,终端合作商或者加盟商的利润率一般不到5%,还要承担店面租金费用。”该人士说。

加工销售两头挤压:电子商务难堵监管漏洞

加工和销售两头的微利现状困扰着黄金珠宝界。“开加工厂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建立终端品牌和渠道是大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理想,多年来,集聚深圳水贝的企业及罗湖区政府一直在寻找转型方向。”薛声勇对记者表示。


我国黄金珠宝经营开放于90年代中期,在此前该产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当时大量的内地游客都在深圳中英街购买黄金珠宝饰品,现在罗湖大部分的珠宝商皆出自早期中英街店主。十年前,薛声勇与其众多潮汕老乡一样,转战水贝,开出自己的珠宝加工厂。

薛声勇认为,在水贝成长为珠宝集聚地的过程成就了香港珠宝品牌在内地市场的主流地位,在这一次由香港到水贝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除了早期实现转型做品牌的或转做高端彩宝的企业尚能继续存活发展,其余大部分代工厂都面临无利的困境。

记 者从正在开疆扩土的深圳本土品牌“TTF”珠宝行了解到,该公司2002年9月自创品牌以来,先后投入超过1亿元资金进行品牌宣传,该公司总裁吴峰华认 为,国内加工企业转型自创品牌最大的阻碍除了资金,还有设计人才匮乏,由于国内长期以来形成代加工生产模式,所谓的设计师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模型设计,缺少 富有文化内涵的独创产品。

而以欧宝丽为代表的企业则转战电子商务,本报记者了解到,欧宝丽去年销售额5000万元,今年正以30%的增速发展。据薛声勇介绍,目前罗湖有约500家传统代加工企业在转型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其中在没有品牌优势的前提下,发展电子商务是众多企业之首选。

而程琳则认为,电子商务渠道更恶化了黄金珠宝产业的廉价竞争,反而加大质量监管难度。

程琳介绍,通常情况下,大品牌都有自己的质量检测中心,对贵金属进行质量把关,而钻石珠宝类产品一般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检测。珠宝鉴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部门对于珠宝首饰的鉴定也不一样。

目前,全国珠宝鉴定机构有上百家,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几家到十几家不等,检测一颗普通钻石戒指的费用约10元到50元不等,1克拉以上的钻戒检测费会花上100元,而代工厂的加工费用也只有一两百元。

“若黄金珠宝在电子商务渠道的低价竞争挤压下,难免会在检测成本上通过与部分检测机构批量合作,粗略过关。”程琳认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6

中海油关税事件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10977&time=2010-12-25&cl=115&page=all

中海油与海关就海洋石油设备进口税政发生争议,涉及两家机构个别人员间的利益纠结与冲突,漩涡不断扩大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竹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2010年岁末,由关税引发的风暴仍在中国海关与中国第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海油之间持续发酵。

  10月14日,一份由中海油总部签发的任免通知,免去了姜锡肇海油工程总裁职务。随后10月中下旬的一个凌晨,姜被海关缉私警察带走。其他多位海油工程高管也陆续被要求协助调查。

  一个多月后,海油工程发布公告,承认公司正被天津海关调查。“调查涉及公司与天津海关对外籍工程船舶进出境申报的适用法律、申报方式和具体操作程序等有关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方面存在着的不同认识。”

  这篇措辞谨慎的公告背后,是中海油与海关总署之间一场持续了一年的暗战,中心是双方对于与海洋石油开采相关的一些设备进口税政的争议,同时涉及两家机构个别人员间的利益纠结与冲突。随着矛盾升级,外部监管监督机构也被卷入其中,漩涡不断扩大。

  多位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关税争议案值高达数十亿元,从海关到中海油,均有多人涉案。针对相关争议,国资委相关部门亦向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等多个部委打报告,就相关争议商品关税的认定征询意见。

  据本刊记者从接近海关及中海油的多位人士处了解,中海油总公司在自查后,已向中央纪委举报自家前采办部经理陆麟接受天津一家报关公司天津海润的 贿赂,中央纪委随后控制了陆麟、天津海润总经理胡晓波和天津新港海关相关官员。海关总署也出动缉私部门,加紧对海油工程前总裁姜锡肇及其下属的调查。知情 人士透露,这场由“逃税门”演化而来的“二海之争”很可能分缉私和反腐两路查办。

关税争议

  作为国内惟一一家承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公司,中海油的子公司海油工程每年进口大量设备,用于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及其陆地终端的建造、海底管道与电缆的铺设等。

  自1997年以来,国家对中国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采取免征进口税的政策。海油工程所需大部分进口设备,都可在免税清单上找到。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中海油成立之时,国家给的不是钱,是政策,其中就包括关税减免。”这点,各界并无争议。

  但是,随着中国石油工业和中海油的发展壮大,政策也在逐渐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由于中海油作为中国具有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的惟一一家企 业,经常需要与外国石油作业公司合作,而这些合作者、承包商以及中海油海外子公司带着工程船舶和相关设备进来作业时,相关船舶和设备的关税是否也应减免? 争议出现了。

  1982年中海油成立时,中国海洋石油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完全依靠海上对外招标,为了鼓励这一新兴事业,国务院于1982年2月28日批准 《海关总署、财政部关于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提出“外国合同者为开采海洋石油而暂时进口并保证复运出口的机器和 其他工程器材,在进口或复运出口时予以免税”,并发布《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口物资免税清表》。执行时间为1996年4月1日至2000年12月31 日。

  执行该免税清表的老合作项目包括了从1980年6月9日和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合作的渤西南区块项目,到1994年12月27日和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的63/20区块项目的共计19个项目。

  但2000年12月31日后,这一法规被废止了。国务院2008年1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再次确认“适用期已 过,实际上已经失效”。替代的是《海关总署关于执行“十五”期间在我国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项目 单位和外国合作者暂时进口相应物资,准予免税,进口时海关按‘暂时进口’货物办理手续”。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

  在中海油来看,这一政策在实质意义上延续了中海油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享受的作业相关设备进出口关税优惠政策。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关看法与此不同,措辞上的微妙变化已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租赁进口”和“暂时进口”是两回事,关税征收办法也大相径庭。如果将 中海油合作作业单位或海外子公司带来的工程船舶或其他设备,按“租赁进口”来处理,就需按租金缴纳租赁关税;如按“暂时进口”来处理,则基本可以免税或象 征性缴纳少量税收。

  而海关在《管理办法》中规定,“暂时进口”货物往往指“在展览会、交易会、会议及类似活动中展示或者使用的货物;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中使用的表 演、比赛用品”等。以此定义来套中海油情况其实比较牵强,其中已透露了海关希望逐渐取消关税优惠之意。而中海油则认为,中国海洋石油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照顾政策应当继续。

  “十五”结束时,矛盾又摆上台面。几番较量下,2007年4月13日海关总署出台了《海关总署关于执行“十一五”期间在我国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 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据这份通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审核认定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开采海洋油气项目及项目免税物资 的进口额度。也就是说,额度以内的免税,额度以外的正常缴税。

  此外,《通知》也进一步厘清了1994年12月31日之前批准的对外合作“老项目”和之后批准的新项目的关系。对于老项目,准予免税。但对于新 项目,分“暂时进口”和“租赁进口”两种情况——暂时进口准予按规定免税;而租赁进口,符合《免税物资清单》范围的才准予免税,而且免税进口租赁物资也需 要申请额度。

  据海关总署一位不便具名官员透露,海油工程正是将上述油气开采设备的租赁合同“伪造”成暂时进口合同,海关稽查部门已掌握足够证据。据此,海关在2010年下半年向国务院领导报称,中海油涉巨额逃税案,申请严处。

  而中海油则认为,国家对海洋石油开采给予包括关税在内的政策优惠,是中海油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指责中海油偷逃关税无异于否定中海 油发展模式。2009年,海油工程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9.23亿元,无法承受沉重的关税负担。据悉,国资委已就此请能源和税务专家研究出具了一 份报告,知情人士称,国资委报告支持中海油的结论,亦获得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能源局等多部委认同,但海关总署坚持“逃税说”,目前此事仍在僵持之 中。

天津海润

  按照一位海关内部人士的说法,报关“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就是“归类”,进口商品归为哪类,在关税上相差很大。模糊的措辞,与日渐收紧的关税政 策,都使得中海油越来越感到需要有专业的报关公司来夯实原有的免税待遇。2006年前后,天津海润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下简称天津海润)浮出水面,并逐 渐成为为中海油承担通关事宜的一家主要报关公司。

  天津海润来头不小。据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2006年前后,即“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油气进口物资税政策出台的前夕,海关总署监管司的官员将中 海油总公司采办部的工作人员召至办公室,介绍了海关优惠政策的调整思路,同时推荐了几家报关行,其中就包括天津海润。事后,中海油采办部工作人员获悉,天 津海润的法人代表胡晓波在海关总署和天津海关均有深厚人脉,其妻即在监管司任职。不久,在中海油采办部经理陆麟的推动下,中海油向下属公司发文建议将在天 津等北方港区的报关相关业务交给天津海润。

  胡晓波2003年3月加入报关行业,注册成立了天津市海润物流有限公司。2004年初,天津市海润物流有限公司出资400万元,天津开发区四达 仓储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联合成立了天津海润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其中,天津开发区四达仓储有限公司主营集装箱的储存、装卸,是塘沽新港发展最快的 堆场之一,创立人孙荣鸣,为胡晓波妻弟。公开资料显示,孙荣鸣亦在天津从事报关行业多年,从1993年起先后参与创立过天津四达报关行有限公司、天津汇葆 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2005年2月16日,天津海润两家企业股东变成三个自然人:胡晓波、王冬和曹洪生。注册资本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增资后至700万元。其中,胡晓波出资385万元,占总股本的55%。

  据天津海润官网信息,它是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运输一级代理公司,总部位于天津,在天津新港拥有近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在宁波、上海、厦门、深 圳、香港也有分支机构。在同行眼中,天津海润擅长大型企业及大型设备的进口操作,专营大客户,客户名单中包括海油工程,也包括康菲石油公司、哈利伯顿、斯 伦贝谢、壳牌中国等。

  由在海关人脉深厚的天津海润承理报关,在海油工程内部人看来,更多是“顺水人情、锦上添花”。中海油享受国家关税优惠政策多年,海油工程又是海 关总署评定的AA级进出口企业,2006年还进入“红名单”(全国海关系统评定进出口企业的最高管理级别),这意味着海油工程本就享受各项通关便利优惠, 包括最低的查验率、最快的清关速度,以及“先放后税”的政策。

  但天津海润显然有不同理解。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天津海润收费标准近年来大幅攀升,其船代收费比其他同行高出数倍。自2006年到2009年,天津海润仅从中海油系统有关公司,就收取了1.52亿元保管费和“特殊服务费”。

  对此,天津海润业务部经理金鑫在12月20日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海润的业务都是靠招标,不可能垄断相关业务,一般大客户也都会选择两三家货代,不会完全依赖一家。对于海润船代费是否大大高于同行,金鑫解释说,货物进口量大,相应的船代费就会高。

  无论如何,随着天津海润代理费用渐增,海油工程与天津海润的关系走过了蜜月期。2009年下半年,海油工程下决心弃用天津海润的独家代理,而对其货代业务实施公开招标。由于海润报价较高,部分项目未能中标。

3亿保证金事件

  2009年天津新港海关正逢“困难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港海关2009年实征税收559.87亿元,较2008年有所下降。当年天津海 关实征税收980.84亿元,其中关税236.85亿元,同比下降30.93%。据消息人士透露,2009年 11 月,天津新港海关正为完不成年度海关税收目标而发愁。这时海油工程境外子公司所属一艘工程船抵达天津,向新港海关申报。新港海关同意以“暂时进口”方式报 关,但提出此次申报不通过银行担保函担保,而是缴纳3亿元保证金。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港海关一位官员对海油工程人员暗示说:“过去我们帮你,关键时候你们 要帮我。”

  但海洋工程没有当回事,拒绝了新港海关的要求。一位接近海油工程内部的人士说,时任海油工程总裁的姜锡肇当时没有清楚认识各方微妙的利益关系, 多年来也习惯于享受“免税”和“暂时进口”报关等优惠政策。国资委一位人士也私下评价说,中海油“太洋化”,过去习惯于和外国人打交道,和国内官员打交道 缺乏经验。

  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2009年之于中海油工程也是“勒紧裤腰带”的一年。受恶劣天气影响,在南海施工的惠州一项目成本超支,导致项目亏 损4.2亿元,影响净利润3.6亿元。海油工程2009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9.23亿元,同比减少17.48%——这还是动用了各种方法降本增 效的结果。

  在海油工程的坚持下,新港海关最后不得不同意,接受银行担保函,但要求中海油额外缴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在不少熟悉此事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次过节,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

稽查开始

  2010年1月26日,一个周二,天津海关缉私局出动武装人员和便衣人员40多人,展开针对海油工程偷逃关税的“1·26专案”行动。据接近此事人士透露,当时海关查封了海油工程相关账号,抓了几位管理人员,抱走了他们的电脑。

  调查持续了大半年。与此同时,据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中海油开始在中海油内部展开自查,并在自查中发现,当初将天津海润引入海油工程的中海油采办部工作人员陆麟曾收受天津海润60万元。其时,陆麟业已退休,身体状况不佳。因涉及贿案,此案迅速由相关纪律监察部门接手。

  中央纪委控制调查的,还有天津海润总经理胡晓波和与之关系密切的天津新港海关高级官员。

  此时,海油工程在天津的“逃税门”已经逐渐演化成中海油总部和海关总署的高层角力。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关总署此后向国务院递交报告,称中海油构 成建国以来最大的偷逃关税事件。在此之后,海关部署缉私部门不断收紧相关调查,最后在10月中下旬将姜锡肇带走调查。其他近十位海油工程高管也陆续被要求 协助调查。

  海油工程则与11月2日发布公告,称姜锡肇因工作变动关系辞去公司董事职务。直到11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涉嫌偷逃关税海油工程前总裁被查”三天之后,海油工程才于1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承认,天津海关正在对其外籍船舶进出境事宜进行调查。

  中海油总公司对内正式评价这件事,是在11月初。总经理傅成玉在一个内部勘探会议上通报了姜的情况。11月18日,傅又在内部电视电话会议上严令下属企业进行自查,要求下属企业在今后的经营中要严守法律法规,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违规事件。

  与此同时,中海油也就关税争议问题向国资委做出汇报。据国资委内部人士介绍,国资委的确请了一些关税和能源专家进行研讨,并出具了一份报告,陈述历史渊源,并向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委征询意见。

  据接近内情人士透露,目前海关总署仍坚持中海油应补交关税,而中海油则举出历年政策证明,中海油相关海油开采业务是在中央支持下享受免税政策, 无须为此补交税款。但在姜锡肇及多位新港海关官员被调查之后,事件已进一步发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海油总公司直接分管海油工程的,是总公司副总周守 为,他自2003年12月就兼任海油工程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这是中海油的传统,总公司副总通常会兼任下属控股子公司的董事长。

  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管理架构的问题,中海油作为海油工程的大股东,于11月下旬提出修改公司章程临时提案,提请将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转为总 裁。这一提议很快在海油工程12月2日的董事会上通过。这也意味着海油工程的法人将不再是原海油工程董事长周守为。12月2日的董事选举,又进一步产生了 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海油服董事长刘健取代周守为,成为新一任海油工程董事长。

后续

  对于“逃税门”的收场,市场分析人士多态度乐观。安信证券在一份分析报告中估计,“该等事项可以在公司、海关、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不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较大影响。”

  一位不便具名的石油专家指出,无论 “逃税门”事件如何收场,中国油气开采进口物资的关税优惠将逐渐收紧甚至取消,这个趋势不会变。截至2009年5月,中国石油石化设备上规模企业数量升至 1367家,东营、盘锦和大庆都明确提出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思路。不仅陆上,海洋石油装备业的竞争也逐渐铺开——中石油2005年成立中石油集团海洋 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9月,中石油首个海洋装备制造基地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海工基地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中海油也于2007年定下了投资150亿 元建造深水钻井船等一系列深水大型装备的目标。开征上述进口装备的关税,有利于扶持国内油气开采设备制造商、增加国产化率。

  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又联合发布2008年第39号公告,针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 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予免税的目录进行调整,新增条目包括“船舶设备”和“石油天然气设备”。自2009年7月1日 起,国内投资项目项下申报进口的设备一律按照调整后目录执行。

  但接受采访的各方人士均认为,这场纷争很可能分缉私和反腐两路查办。缉私调查告一段落,而反腐调查也许才刚刚开始。

  据天津海润业务部经理金鑫透露,此次风波对天津海润的冲击也很大,短短几月间,数个部门前来调查,公司的形象大受打击,“圈内说什么的都有”,业务量也急剧减少。

  天津一家报关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抱怨说,此次风波后,天津新港海关对物流报关行业加强了监管力度。“海关的操作难度将更大,过关时间将更长,客户负担也会增加。”

  截至目前,天津海关和中海油仍拒绝对上述消息作出正面回应——负责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税证明》审批的天津海关减免税管理科、负责新港海关减免税货物的后续稽查的天津新港海关直属稽核科、天津海关监察室及中海油总部均婉拒采访要求。

  本刊记者于宁、张宇哲、王和岩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4

通脹、政局與核危機:突發事件與市場走勢 franky.fan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s/frankyfan/%E9%80%9A%E8%84%B9%E3%80%81%E6%94%BF%E5%B1%80%E8%88%87%E6%A0%B8%E5%8D%B1%E6%A9%9F%EF%BC%9A%E7%AA%81%E7%99%BC%E4%BA%8B%E4%BB%B6%E8%88%87%E5%B8%82%E5%A0%B4%E8%B5%B0%E5%8B%A2

股市已調整差不多4個月了,不少股份已回吐了2010全年升幅的很大部份。期 間,受著中國通脹及緊縮、利比亞及鄰國政局不穩以及最近日本九級地震核問題所困擾。大部份股票都拾級以下,情況很容易讓投資者擔心。

然而,股市其實有自己一套消化事件的機制。因為股市實際上是人們交易而成的集體結果,尤其以內幕知情人士及價值投資者的積極影響的最大。對於近日發 生的事件,市場恐慌情緒彌漫,相信不小投資者在這段時間已損失慘重,甚至重提熊市來臨。

熊市是否來臨,現在還是言之尚早。然而,昨天日本在前日下跌6%後,更出現13%的跌幅,明顯地日本的情況已經到達難以分析及界定的情況。往往進入 這種一切也未知的時候,股市將進入恐慌性拋售的階段,而底部往往就是在恐慌性拋售及出現極大成交時形成的。雖然恐慌的情緒未過,但恐慌的人已把手上的股票 沽清,換到較長線的投資者手中,所以即使不確定性維持,指數卻可以緩緩上升。同時,那恐慌性拋售的低位,將讓短線炒家及沽空者有一個很大的支持及回購點, 形成很大的支持。等待事情慢慢明朗化,即使壞的情緒真的很壞,股市也未必能回覆到最低位,這就是市場能夠預先消化事件的情況了。

階段一:已知-已知:市場正常運作

階段二:已知-未知:下跌

階段三:未知-未知:急跌

階段四:未知-未知:緩跌/升

階段五:己知-未知:升->急升

階段六:己知-己知:緩升/跌

投資者如果能掌握投資的方法及市場的運作方式,其實並不用太擔心事件本身。因為事件本身每次都不同,但市場的運作往往是周而復始。如果我們只關於事 件,很容易被大眾情緒干擾,從而失去了在市場因勢利導的平衡。更壞的是,在底點出現後,還停留在恐慌的事件陰影中,從而影響日後的表現。因此,投資的成功 之道,不在乎事件的預測準確度,而是貴乎跟據市場出現的有利情況進行操作的手法。

對於核危機,我個人認為現在是第三至第四階段,同時通脹及利比亞事件或者至是第五與第六階段了。即使核危機進一步惡化,市場已有一定心理準備,相信 跌幅不會比最近的跌幅為多。相反,如果事情緩解,市場極有可能出現明顯的化彈。值得留意的是,其實很多股票已經沒有創下利比亞事件時的新底,並開始進入緩 升及上升階段。後市不宜看得太淡。除了突發事件,我們更應該關於股票的價值,以及宏觀大氣候的基本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7

資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縱白銀市場事件全紀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7rd.html

资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纵白银市场事件全纪录

與貴金屬家族中的大哥——黃金相比,白銀的地位是不穩定的。黃金被公認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價物,並被視為貨幣的始祖,正如馬克思的名言:「黃金的本質不 是貨幣,但任何貨幣的本質都是黃金」。其實白銀也具備類似的特性,但它的價值相對黃金過低,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又不如黃金,所以經常屈居不太受重視的位 置。經濟史學家認為,古代波斯帝國、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採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鑄造了標準黃金硬幣,並為未來600年歐洲的金本位制度確 立了標準;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之後,獲取了大量黃金和白銀,為歐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銀本位和現代的金、銀本位存在本質區別,即使是以金幣為基礎貨幣的歐洲國家,也會發行銀幣或銅幣。當時的人並沒有太多的本位或雙本 位概念。東亞地區的局面則不一樣,白銀在官方和民間交易中都佔據上風,可以認為實施了銀本位或「銀銅雙本位」,以至於明清時期中國和日本的銀價都明顯貴於 世界市場(詳細情況可以寫一本很厚的書,再此不用贅述)。
18-19世紀,銀本位成為了美國和英國的爭議話題。實際上,真正的銀本位在歐美各國都沒有長期實行,實行最多的是所謂「金銀雙本位」。1785年,美國 宣稱實行基於西班牙銀幣的銀本位制度,可是這個銀本位制度實際由黃金和白銀共同支撐,而且白銀價格的不穩定使美國經濟多次遭到打擊。19世紀前期,英國發 現自己無法維持銀本位(實際也是金銀雙本位),不得不於1844年宣佈採取金本位。銀本位無法維持有許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中國的貿易——在 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在與西方的貿易中擁有巨額順差(與英國的鴉片貿易除外),而中國採取白銀結算,於是歐美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即使在中國已經不再擁 有巨額順差的情況下,與中國的貿易也導致了白銀流量的不穩定。黃金完全取代白銀作為唯一本位貨幣經歷了複雜的歷程,原因很多,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
進入20世紀,國際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後屢經顛簸,而白銀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隨著黃金在國際儲備和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銀的價格也日益滑落。 1910年,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白銀價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則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說,在1910年選擇 持有白銀作為儲備工具的人,在30年後的財富將只有選擇黃金為儲備工具的人的30%。
1960年代以後,形勢明顯有所改觀,因為金本位顯然難以維持,貨幣自由浮動只是時間問題。通貨膨脹的陰影日益明顯,由於美國ZF禁止個人持有黃金,希望 購買貴金屬保值的投資者只能選擇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黃金價格。到了1970年,黃金與白銀的比價降低到了23倍,這是20世紀以來的最底點。一年 多以後,尼克松總統宣佈放棄金本位,對美元實施一次性貶值並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後,黃金和白銀的價格終於可以按照市場規律波動了。
1970年代,對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業家來說都是充滿危機和挑戰的十年。美國在越南戰場難以自拔,中東戰爭導致了石油禁運和產量不穩定,石油輸出國組織登 上歷史舞台,拉美國家出現貨幣危機,而且蘇聯在軍事上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都加劇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美國和歐洲經濟出現了「滯脹」時期,其標誌是 石油、黃金、白銀等「保值商品」的價格飛漲。
 
      
 
       在商品市場大牛市的背景下,許多交易商和銀行家把大筆資本投入了商品期貨和現貨投機,期貨價格反過來影響了現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石油大王亨特家 族的冒險奇遇。與亨特家族相比,華爾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在黃金和白銀產量大大提高,國際市場流動性很強的1970年代,亨 特家族居然憑藉其強大的財力和關係,近乎壟斷了白銀市場,並促使銀價飛漲。如果不是美國ZF決定幹預,亨特家族將榨乾全世界的空頭交易商,成為貴金屬交易 市場的傳奇人物。
 
      
 
       然而,傳奇畢竟終結了。在美國ZF、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交易商的一致打擊下,亨特家族損失慘重,甚至被迫放棄一部分石油產業以換取對手的寬恕。石 油大王投機白銀的失敗,也被許多期貨教科書用作經典案例。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貴金屬投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嘗試從中吸取有用的 經驗和教訓。
 
      
 
       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視。這一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於1889年出生在伊利諾 州農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 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農產品價格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H.L.亨特真正成為巨富開始於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財產基金會擁有其100%的股份。他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 式,決不對外發行股票,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族成員管理企業。H.L.亨特有14個孩子,其中就有後來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鱷尼爾森-亨特和 威廉-亨特。
 
      
 
       1957年,《財富》雜誌估計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員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到處尋找新 的投資機會:尼爾森-亨特致力於開發利比亞油田,不過後來利比亞政局動盪導致油田被沒收,潛在投資損失可能高達40億美元;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 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 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ZF學院任教。可以說,亨特家族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滲透進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關於亨特家族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大家都記得著名的電視劇《神探亨特》,它正好是在亨特家族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拍攝的。為了應對外界質疑,該電視劇的拍攝者不得不一再宣稱亨特家族沒有參與電視劇製作,不過許多陰謀論者至今仍不相信。
 
      
 
       作為亨特家族企業的創始人,H.L.亨特於1974年去世,他被稱為美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可是,亨特家族震驚世界的歷史才剛剛開始。尼爾森-亨特和威廉 -亨特作為亨特家族的活躍分子,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涉足期貨市場。他們很快發現,在期貨市場上投機賺錢比老老實實開採石油或開設酒店賺錢要容易的多, 不過風險也大的多。於是,他們開始不斷增加籌碼,藐視法律和規則,並引起一連串驚天醜聞。這些醜聞使亨特家族最後付出了沉重代價。
 
      
 
       尼爾森-亨特出生於1926年,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各種冒險。作為老H.L.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之一,他擔任「亨特鑽探與採礦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的 主要業務是在世界各地開採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的利潤豐厚的新油田。所以,尼爾森不僅從父親手中獲得了大量遺產,還自己賺取了許多 「新錢」。
 
      
 
       除了開採石油之外,尼爾森-亨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飼養賽馬上。從1955年開始,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並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們參加美國和歐洲 的良種馬比賽。良種馬比賽是上流社會的一項經典運動,如果你的馬一直在比賽中獲勝,在理論上你可以獲得不少盈利——但是和大部分養馬者一樣,尼爾森-亨特 參加賽馬純粹是為了愛好而非金錢。在最高潮時期,他在歐洲和美國的馬場擁有8000匹良種馬,其中他親自飼養和騎乘參加過比賽的傳奇賽馬不在少數。 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賽馬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在此之前獲得冠軍的賽馬幾乎都屬於歐美的名流巨富,其中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德比伯 爵、梅隆家族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76年,尼爾森的賽馬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這個頭銜相當於足球界的世界盃冠軍或籃球界的NBA總冠軍。
 
      
 
       在多次捧得桂冠之後,美國國家良種馬競賽協會不惜溢美之詞,稱尼爾森為「傳奇養馬者」。在整個1970年代,尼爾森-亨特的養馬活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之 一,而且培育出了數量最多的名馬。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另一個偉大的賭博事業—— 期貨交易。不同的是, 賽馬在西方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和違法分子的遊戲;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限制或取締期貨投機。但是,期貨可以以很低 的成本,帶來很大的盈利機會,這起源於期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和很低的交易保證金。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富家族成員,尼爾森當然有信心控制期貨交易,並打 敗一切對手。
 
      
 
       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爾森-亨特在石油事業上遭受了一大打擊——利比亞的油田被卡扎菲上校的ZF實施了國有化。亨特家族認為,這個油田可以產生 4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回報,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此後,中東形勢不穩定和美國經濟不景氣使石油價格出現了潛在的不穩定性。如果在今天,亨特家族本來可 以通過石油期貨賺錢,因為原油早已成為交易金額最大的商品期貨。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原油期貨還沒有誕生,汽油期貨還在討論之中。當時交易最活躍的期 貨大部分都是農產品,例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金融期貨剛剛被引進芝加哥交易所,唯一的貴金屬期貨是白銀。而且,當時美國對期貨交易的管理非 常混亂。
 
      期貨交易中出現的大規模投機,其規模和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股票投機。例 如,1950年代的投機醜聞發生於一種非常無足輕重的農產品——洋蔥。從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 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1/30,這簡直是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只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創下了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 默。19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植物油醜聞」,一個植物油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的投機行為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 格也隨之波動不止。要命的是,以上投機商人都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最嚴重的不過坐牢幾年。這無疑給了其他投機商人很大鼓勵,其中就包括蠢蠢欲動的尼爾森-亨 特。
 
      
 
       尼爾森-亨特擁有巨額財富,足以控制許多交易量巨大的期貨合約。雖然石油期貨尚未問世,但尼爾森已經在農產品期貨中找到了目標,那就是大豆。
 
      
 
       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走上了美國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高漲需求甚至使 大豆現貨斷貨,ZF被迫暫停大豆出口——對於一種並非主食的農產品來說,這樣的待遇是非常罕見的。ZF和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大豆。既然這種商品如此受 歡迎,而且如此短缺,豈不是絕好的攻擊對象嗎?
 
      
 
       於是,尼爾森-亨特開始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很快,他將與美國ZF初次交鋒,而這次交鋒不過是1980年白銀危機的一次預演而已。
 
      
 
       美國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之一。1974年,美國大豆產量超過12億蒲式耳,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些大豆可以換來80億美元的 現金。1977年,美國大豆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7.67億蒲式耳,雖然市場價格略有下降,但總價值仍然高達100億美元左右。如此龐大的產量,如此巨大 的價值,難道有誰真能夠壟斷大豆市場,操縱其價格嗎?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許多知名的「強盜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進行投機,其中最知名的投機手段就是「囤積居奇」和「賣空襲 擊」。所謂囤積居奇,就是大量囤積現貨,同時買進期貨合約,使期貨的空頭無法找到足夠的現貨來交割,從而不得不認賠出場,承受巨額損失;所謂賣空襲擊,就 是以巨大的財力賣出大量期貨合約,使期貨價格不斷下跌,使期貨的多頭無法承受損失,被迫認賠出場。「囤積居奇」是用來打擊空頭的手段,「賣空襲擊」則用來 打擊多頭。無論哪一種手段,都試圖在短期內製造巨大的價格波動,使一種商品的期貨價格與內在價值出現嚴重背離,以牟取暴利。
 
      
 
       然而,以上投機手段不僅會影響期貨價格,也會影響現貨價格。尤其是「囤積居奇」,交易商要同時購買期貨和現貨,這可能造成現貨緊缺,對宏觀經濟造成嚴重不 利影響。此外,像大豆這樣產量很高的農產品,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不可能囤積居奇的——整個美國有數萬個農場和數千個倉庫都儲存著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時間精 力才能夠壟斷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對國計民生實在太重要了,美國ZF幾乎不可能不干預(我們的ZF不是連一碗蘭州拉麵的價格都要干預嗎?)。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的手段很簡單——只買進期貨,不買進現貨。也就是說,囤積居奇僅限於紙上的期貨合 約,並不直接影響市場上消費的大豆。這樣的囤積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處收購大豆,又不用租用倉庫來儲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的交易池裡 不停地發出買進指令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囤積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豆其實並沒有出現短缺,如果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距過大,空頭可以從現貨市場上買進 大豆,然後與亨特家族交割。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將不是現金利潤,而是堆積如山的大豆。
 
      
 
       為了防止單個交易商壟斷市場,芝加哥交易委員會規定每個交易商擁有的期貨合約不得高於300萬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約的5%。這樣小的數量顯然不足以操縱價 格。於是,尼爾森-亨特發動整個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許多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之內,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貨已 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佔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
 
      
 
       尼爾森-亨特的投機活動招來了許多跟風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縱,所以紛紛加入交易,試圖從波動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佔據了芝加 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簡直是駭人聽聞!大豆期貨價格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雖然亨特家族沒有囤 積大豆現貨,卻通過操縱市場心理的方式,製造了「大豆正在漲價」的假象,間接導致了大豆現貨漲價。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感到忍無可 忍,決定對他們提起訴訟。
 
      
 
       亨特家族聲稱,他們的所有大豆期貨交易決策都是單獨做出的,並不存在家族合謀的問題。此外,亨特家族不僅擁有大豆多頭頭寸,還持有少量大豆空頭,所以亨特 家族購買大豆期貨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機。最後,尼爾森-亨特指責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說他們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額利潤,於是打算強迫亨特 家族把利潤吐出來,這是徹頭徹尾的勒索。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進行的時候,亨特家族已經不聲不響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按照大豆期貨的升值幅度計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 型煉油廠幾年的利潤。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法了管理條例,並且操縱了市場,但是拿不出任何過硬的證據。最後,法庭宣佈無法對亨特家族實施任何 懲罰。美國期貨監管部門的名譽就此掃地。
 
      
 
       在大豆市場的成功使尼爾森-亨特洋洋得意。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另一種商品的交易,這種商品比大豆貴重的多——那就是白銀。在大豆期貨獲利了結之後,亨特家 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白銀市場的盟友。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結束的 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完成了巨額的白銀囤積,而且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出現了大漲。
 
      現在,亨特家族已經看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軟弱無力,打算在白銀期貨市場上再玩一把豪賭。這次,他們還有獲勝的希望嗎?
 
      
 
       1970年代初期,白銀價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低,但已經從最低點上升了8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部放寬了對白銀的管制。與此同時,黃金的價格也很低,與白銀的比價只有23倍左右,這說明整個貴金屬市場都在低點。
 
      
 
       貴金屬低迷可能有許多原因,例如美國和世界各國ZF都限制個人持有黃金,通貨膨脹形勢溫和,股市和債市在1950-60年代表現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 當時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沒有把貴金屬當成一種真正的投資品。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銀上進行投機,但不會長期持有;至於黃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 分投資者的選擇之外。投資者們沒有意識到,黃金和白銀擁有很強的保值能力,並且與股票、債券市場的相關性很低,可以作為投資組合的一個有益補充。他們不知 道,一個通貨膨脹嚴重、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時代就要到來,黃金和白銀注定要在這個時代裡大放異彩。
 
      
 
       1973年,尼爾森-亨特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這一決策非常富有戰略眼光,亨特家族搶到了白銀價格上漲 前最後的平靜時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倉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買了 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這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人之一。
 
      
 
       市場上的白銀很快出現了嚴重短缺——在過去幾十年中,許多銀礦已經因為無利可圖而關閉了,人們對開採新銀礦的熱情也不高。用一句經濟學術語,白銀這種商品 存在較小的「供給彈性」,在價格陡然上升的時候,白銀生產商無法立即擴大產量,結果導致價格進一步攀升。許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後面衝進了白銀期貨 市場,在僅僅兩個月之內,就把白銀價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漲幅接近130%!
 
      
 
       可是亨特家族並不是市場上唯一控制白銀的人。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墨西哥ZF當時也囤積著5000萬盎司的白銀,而且成本價在2美元以 下,遠遠低於亨特家族的購買價。看到白銀價格扶搖直上,墨西哥ZF樂的合不攏嘴,急忙決定獲利瞭解。5000萬盎司的巨大拋盤立即摧毀了市場,銀價又跌落 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雖然沒有虧本,但賬面利潤已經大大減少了。
 
      
 
       亨特家族終於意識到,要控制白銀這種重要的貴金屬,只憑一個家族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借助外來的戰略投資者。這個世界上,有誰既擁有大筆財富,又有興趣投 資於白銀呢?尼爾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東,那裡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龐大的關係網。沙特王室已經因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來,亨特家族正好和沙 特王子們的關係很好,而這些王子們又控制著沙特最大的銀行——國家商業銀行。於是,亨特家族向沙特ZF和王室吹噓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不 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筆投資,還吸引了沙特國家貨幣局的大量外匯投資。對比一下今天我國將外匯投資用於「黑石」這樣的私人股權公司,歷史真是有驚人的相似 性。
 
      
 
       1974年,美國ZF終於批准了黃金期貨交易,黃金價格很快飛漲,不過白銀價格漲幅並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 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現貨和期貨籌碼,同時做了大量偽裝,自稱購買白銀是為了進行國際貿易,因為白銀的價值比紙幣更穩定。亨特家族的客戶也買進了大量白 銀,這使得美國監管部門很難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銀。而且,尼爾森-亨特這次學聰明了,主要在現貨市場向白銀生產商和經紀商直接購買,而不是在 期貨交易所中購買期貨合約,這樣美國ZF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隨著時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而且買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爾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可能達到幾億 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顫抖!與此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和政治局勢不穩定已經持續了幾年,黃金的價格飛漲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銀的價格漲幅 較小,只漲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銀的漲幅和黃金一樣,那麼1979年的白銀價格應該超過20美元,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必將再次震驚世界,把其他交易 商的錢都賺到自己手中——尼爾森-亨特被這種激動人心的前景搞的飄飄然了。過去六年多囤積白銀的努力,不就是為了這個收穫的時刻嗎?
 
     1979年夏天,尼爾森-亨特終於發動了總攻。他要給緩慢上升的白銀價格推上最後一把,使它像黃金一樣發生井噴行情。商品期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慘劇之一,終於正式拉開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與全世界白銀交易商的決鬥開始了。尼爾森-亨特通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 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如果你不能理解這個投資公司的性質, 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權結構——一個貪婪的董事會加上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投資者,這就是當年「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套路。
 
      
 
       尼爾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過許多華爾街經紀人完成購買指令,其中包括希爾森、貝奇等大型投資銀行。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巨額買盤,銀價很快從6美 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在買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了交易記錄,發現大部分買單來自「國際金屬投資公司」,這家公司在百慕大 群島註冊。經過更嚴密的調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終於露了出來。很快,紐約和芝加哥的每一個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後台老闆,這個 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有趣的是,當亨特家族正在操縱白銀的消息傳開之後,白銀價格反而繼續飛漲,許多小投機者湧進了市場。原因很簡單,既然亨特家族在為白銀「做莊」,那麼小投 機者當然應該選擇「跟莊」,這樣雖然很危險,卻有機會大賺一筆。隨著投機者的不斷湧入,白銀的價格日趨瘋狂——從11美元上漲到20美元,然後30美元, 到了1979年年底乾脆突破40美元!黃金和白銀的比價下跌到12倍左右,創下歷史新低。期貨市場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白銀的控制。究竟要漲到什麼時候才是盡 頭?
 
      
 
       芝加哥和紐約的大型期貨交易商對亨特家族的壟斷行為感到十分擔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委員會 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共掌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當時全球白銀交易 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經切斷了白銀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穀物交易商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我們寧願讓白銀市場倒 閉,也不願意看到它被壟斷。」看樣子,亨特家族已經觸犯了眾怒,美國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經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廠商為此興奮不已,他們迅速開啟了尋找新銀礦的計劃,許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採。美國和歐洲的普通居民也對銀價上漲感到驚喜不已,他 們翻箱倒櫃找出了祖傳的銀質茶器和裝飾品,凡是有白銀作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猶豫地送去熔煉,製作成標準銀塊到市場上賣出。於是,市場上的白銀供給增加 了,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戰。雖然尼爾森-亨特竭力不斷買進,但他已經有點力不從心——無論亨特家族的財富多麼巨大,要與全世界為敵還是有 些不自量力。
 
      
 
       況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敵人還沒有出手,這個敵人就是美國ZF。美國ZF掌握著大量的白銀,其中包括用做聯邦儲備的銀塊以及早年發行之後收回的銀幣,其總數 可能有幾千萬盎司。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也持有大量白銀儲備,雖然任何一個中央銀行掌握的白銀都不可能超過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們聯合對市場進行干預,亨特 家族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白銀價格上漲到48美元,並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與亨特家族為敵的空頭交易商大多已經認賠出 場,再也沒有人敢大規模賣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壓力沉重,因為白銀的價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資本已經很難繼續拉升價格。為了維持對白銀市場的壟 斷,尼爾森-亨特被迫向美國的幾家大銀行高息借貸,平均利息高達19%。華爾街的幾家投資銀行也大量貸款給亨特家族,使他們暫時能夠繼續玩操縱市場的遊 戲。
 
      
 
       根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價值已經高達30億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總價值可能超過50億美 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個多月之內,向美國各大銀行貸款數千萬美元,從華爾街經紀人那裡貸款2億多美元,幾乎成為了美國乃至全世界 最大的借款人。他們每月僅僅支付利息就要花費幾百萬美元,操縱白銀已經成為了一場燒錢的遊戲,甚至比戰爭還要燒錢。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亨特家族不及時住手呢?他們為什麼不在白銀漲價過程中逐 漸賣掉存貨,最後在價格高點退出市場呢?經驗豐富的莊家難道不應該控制風險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亨特家族要如此瘋狂地玩下去, 即使在白銀價格上漲四倍到八倍之後仍然繼續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經不想陪他們玩了,可他們還是在玩,即使砸鍋賣鐵地貸款也要繼續玩。這恐怕已經不能用「利 令智昏」來形容了,我覺得他們可能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
 
      
 
       1980年1月21日,白銀漲到了它的歷史最高價: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個月裡,銀價上漲了8倍;從10年前算起,銀價上漲了25倍。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商品擁有如此漫長、如此駭人聽聞的大牛市!
 
      
 
       亨特家族和他


炎洲事件凸顯台灣上市公司和投資人的外資崇拜迷思 山寨外資騙倒三十三年老牌企業

2011-6-6  TWM




「假外資」事件讓被欺蒙的媒體顏面無光、啞巴吃黃連,自稱也是受害人的炎洲公司則被證交所輕罰十萬元了事。不過,這件事凸顯出來的公司治理與外資崇拜等問題,值得省思。

撰文‧謝富旭

五月二十五日,摩根士丹利券商從香港總部發出一則新聞稿,指近日媒體引述「Mogan Stanley」香港區副總裁張聖彬的個股評論,與「Morgan Stanley」無關,並強調張聖彬不是Morgan Stanley員工。一個R字母之差,掀了山寨外資的底,讓之前曾被矇騙的媒體顏面無光,同時也導致代發張聖彬假外資報告的炎洲公司受罰。

張聖彬 政大法律系查無此生張聖彬是何許人也?竟能瞞天過海騙倒眾家媒體。他曾經在某知名股票專業雜誌,以英文名字寫過投資專欄,也曾接受過平面財經媒體的專訪登上版面,更透過許多網路媒體發表過對台股、國際金融情勢與個股的看法。

張聖彬對採訪過他的媒體記者提及個人的背景,聲稱自己是政治大學法律系畢業,妹妹在外銀擔任高階主管。與他接觸過記者指出,他分析起國際金融情勢與股票時 滔滔不絕,說話時還不時夾帶英文,還三不五時電郵外資報告給記者參考,「真看不出來竟是冒牌貨!」《今周刊》(以下稱本刊)去電政大法律系詢問是否有張聖 彬這名畢業系友,法律系答覆:「查無此名」。而傳言可能是張聖彬胞妹的外銀主管也透過公關表示:「不認識這個人!」雖然張聖彬掛的外資券商頭銜,此 「Mogan」非彼「Morgan」,但他發表的股評的確造成被點名的股票價格波動。五月廿三日,張聖彬看好炎洲前景喊出目標價「四十八元」的新聞稿見諸 報端當天,炎洲股價放量勁揚三‧一%;隔一個交易日,炎洲續漲二‧五%,成交量暴增至一萬二千張,股價收三○‧九五元。直到廿五日,大摩發布澄清新聞稿, 炎洲股價急轉直下,僅四個交易日就跌至廿三日的起漲點之下。

針對假外資事件,主跑炎洲的記者喊冤,說是因為收到炎洲所發的新聞稿,不疑有他而發稿出去,並沒有看到所謂的假外資報告。

而炎洲竟然甘冒被證管當局處罰的風險,引用張聖彬報告發布具有業績預測成分的新聞稿,其動機也啟人疑竇。證交所上市一部主管指出:「即使引述真外資報告也 不行,除非向證交所申請並核備召開法說會,否則公司對外發布對公司財務或業績預測的言論,就是要罰!」五月二十七日,證交所公告:「炎洲代轉發涉及公司財 務業績之新聞稿,部分內容係尚未確定之消息,依規定處以違約金新台幣十萬元。」因違反證交法令規定被罰錢,炎洲已是常客(見附表)。本刊去電炎洲公司發言 人柳明鑫,詢問上市掛牌已達十年之久的企業,怎會不知證券交易法規定,以公司名義發布具有預測及不確定成分的業績新聞稿?並要求查看張聖彬所發的 「Mogan Stanley」對炎洲的報告。柳明鑫在電話中以「已經以新聞稿回應此事件」為由,拒絕受訪。

五月二十六日,炎洲在證交所公開資訊站登錄重大訊息,指稱「本公司並未以公司名義轉發(新聞稿),因張聖彬表示主動要發新聞稿給記者,但對產業相關記者不 熟悉,詢問是否可提供記者聯絡方式。」的確,媒體收到從炎洲員工處寄發的新聞稿,稿頭載明:「代Mogan Stanley代發新聞稿??」問題是,公司新聞稿是對外代表公司及公司負責人的重要宣示文件,如果任何上市櫃公司,只加「代發」二字,恣意發布券商或媒 體對公司股價及業績前景的看法與預測,那麼,資訊揭露的相關規定將形同具文,恐對市場交易秩序產生不良後果。

過度崇拜外資分析師

曾經擔任過上市公司財務長與發言人職務,現為知名財經作家的「獵豹財務長」郭恭克指出:「炎洲可能因為是傳產公司,公司財務長對金融圈欠缺敏感度,才會被 假外資所騙!」郭恭克以曾在券商及外商投信公司工作多年的經驗,建議上市櫃公司財務長如何識別來訪的法人身份真假。首先,如果是外資券商來訪,通常會相當 正式,經常是主管帶著分析師與助理一同拜訪,鮮少會單槍匹馬。其次,要搞清楚法人來訪的動機,如果來訪法人提出不合常理要求:比如說要錢、要股票或要業務 上的利益,這時公司就必須提高警覺,最好敬而遠之。

郭恭克也點出,台灣上市櫃公司、媒體以及投資人對外資過度崇拜的心態,在這次假外資事件也應該要反省。「大部份外資分析師也是黃皮膚、講中文,只是薪水比 較高而已,分析觀點未必特別突出,公司與投資人應以平常心看待!」在此山寨外資事件,儘管炎洲聲稱被欺蒙,也是受害者之一,但實情不管如何,已經令這家成 立逾三十三年的老牌企業形象受損。

隨著山寨外資事件引爆,炎洲過去二年多來,頻仍更換稽核主管、會計主管以及監察人的事件開始被用放大鏡被檢驗。一樁山寨外資事件,炎洲董事長李志賢不僅讓股民受傷,也使自己形象大壞,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

炎洲3年來已被證交所罰了超過100萬元

時間 事由 裁決

2011.05.27 發布消息未經確認的新聞稿,違反證交所處理程序。 10萬元罰款2010.02.01 財報上沒有會計主管的簽名或蓋章,違反證交法規定。 24萬元罰款2009.12.11 在董事會尚未決議前,先貸款給旺洲建設。 24萬元罰款2009.08.05 未於七天前通知董監事,逕行召開董事會,違反證交所規定。 48萬元罰款資料來源:金管會網站、DJ財經資料庫



1973年股災導火線-合和(0054)假股票事件

(謝謝Ning00的指正。)

昨日看智富周刊,看見吳家順先生講1973年的「發明」假股票事件,在此貼一些新聞給大家分享。

在1973年3月10日升至1,774.96點的高位後,3月12日當日早市強勁,但其後部分股票下跌10%,收市時略有回順,但仍下跌5-6%。恆生指數當日收報1,734.90點,下跌40.06,可能是部分人收到消息,這是甚麼消息呢?



原來,當日合和已發現有3張,共3,000股的股票是偽造的,故應交易所暫時以發明此事真相。


3. 遠東交易所亦因公司的回應,暫停該公司股票交易,並聲稱如第一個會員售出假股票,則應負責任。


其實,當時證券都是一張紙,因股市熾熱,交易頻繁,部分經紀也沒有時間核實真偽,就隨便買賣股票,故魚目混珠也不自覺,要不是小心的經紀接到此股第一個登記,這事應從不發覺,但也可能怪錯好人,所以這事使市民對股市的態度轉為不信任,使本已脆弱的股市,增加了沽壓的力量,促成一個在第一個歷史留名的股災發生。


馬雲事件的根源 蔡東豪

2011-6-30  NM




最近一宗轟動內地商界的新聞,是 馬雲在未經股東和董事局同意下,擅自以低價把阿里巴巴全資擁有的支付寶,轉入自己控制的私人企業。阿里巴巴是香港上市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除了擁有支付寶, 最重要的資產是香港人也非常熟悉的淘寶網。阿里巴巴是中外合資企業,美國雅虎和日本軟庫共佔七成股權,馬雲和管理層佔三成。最近胡舒立在《新世紀》週刊社 評以《馬雲為什麼錯了》為標題,撰文指責馬雲的行為違背了支撐市場經濟的契約原則。

馬雲是最受內地人敬仰的創業者之一,他言行高調,是內 地有影響力的意見領導者,也是少數被西方商界接受的內地商人。內地商人偷天換日轉移資產,踐踏與股東之間的契約,在中外合資企業屢見不鮮,但發生在阿里巴 巴這聲譽卓越的中外合資企業身上,內地和外國人同感震驚。這件事成為大新聞不是奇事,奇在這件事竟然存在討論的餘地。從表面證據看,這件事的是非黑白清清 楚楚,不存在討論餘地。馬雲沒有否認轉移支付寶一事,以其一貫作風滔滔解釋他這樣做的原因,是跟國家金融安全有關,國家對支付寶這類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外資 擁有權有所規定,馬雲在阿里巴巴董事局曾多次要求雅虎和軟庫就有可能違反國家規定,尋找解決方案,但得不到滿意回應,因此馬雲在有苦衷的情況下,擅自把支 付寶轉離阿里巴巴。馬雲事件的一段插曲是,他得到內地知名商人史玉柱公開聲援,支持他要做一個愛國流氓。看罷這些新聞,我再一次提醒自己,我對內地的認識 是小兒科。

 

馬雲事件是非黑白太分明,我不想多談,我有興趣的是馬雲這行為的根源。創業者創業初期有的是強烈信念和幹勁,缺 的是資金。創業者做出一點成績之後,有可能吸引到創投基金,創投基金除了提供資金,還提供其他管理、人事、企業管治等服務,助企業快高長大。創投基金很清 楚自己的位置,它們是財務上的投資者,最終目的是賺錢,創業者始終是企業的主角。因此,創投基金通常不會手持公司的控股權,甚至要求創業者保留控股權,以 確保創業者的持續鬥心。創投基金最大本領,除了發掘明日之星,最重要是知所進退。在九十年代末,科網泡沫期間,雅虎和軟庫如日中天,是狂潮的火車頭,而阿 里巴巴是初出生嬰兒,那時候阿里巴巴把控股權出讓予雅虎和軟庫,是高攀雅虎和軟庫。時至今日,雅虎和軟庫的規模大不如前,它們最值錢的資產,就是阿里巴巴 的股權。相反,阿里巴巴在馬雲的領導下愈做愈好,旗下淘寶網和支付寶成為內地網絡的天之驕子,據估計阿里巴巴估值逾二百億美元,可是馬雲仍要看雅虎和軟庫 的臉色,這種心理不平衡非同小可。

 

在馬雲眼中,當年雅虎和軟庫確實在阿里巴巴起步初期幫了一把,但這麼多年阿里巴巴愈做愈 大,功勞屬自己和管理團隊,相反雅虎和軟庫的付出已變得有限,但它們沒有識趣地賺夠離去,還處處阻礙公司的發展,已經失去當日入股阿里巴巴的意義。在馬雲 計算內,這麼多年阿里巴巴的價值升了這麼多,雅虎和軟庫應該賺夠了吧,是時候退出。這幾年馬雲多次跟雅虎和軟庫商討購入它們手上的阿里巴巴股份,但一直未 能達成協議,馬雲並沒有掩藏收購不成的失望。

 

馬雲事件的根源,不是商業糾紛,更不關乎國家金融安全,而是馬雲心理不平衡。 最近這幾年,我相信馬雲沒有一日不後悔當日讓出阿里巴巴控股權。這困局不易解決,因為雅虎和軟庫非一般創投基金,阿里巴巴對它們太重要了,根本沒可能輕易 放棄阿里巴巴的股權,唯一策略是賴死不走,反正阿里巴巴的價值會繼續上升。支付寶鬧劇是馬雲奪回阿里巴巴控股權的手段之一,這場搏鬥誰勝誰負說不定,可肯 定的是,各方會不停展露最醜陋的一面。投資者知所進退真的很難,我見過最成功的一個,是葉維義,他的事蹟收錄在《金錢之王》第一冊,標題是《The Art of Letting Go》,他是我心目中的王中之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謊言的欺騙 藍田股份造假事件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2/2MMzA0XzM1MjQ2Mw.html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態,但你一定記得這個名字「藍田」。當時,在中央電視台鋪天蓋地的黃金廣告,讓人至今印象頗深。

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的績優神話,這只傳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創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這些不可能的背後隱藏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謊言與欺騙。回頭看來,這些騙術十分荒唐,經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當時很多人深信不疑。

頂 著「中國農業第一股」的旗號叱咤股市,卻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轟然崩塌。藍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經驗要學習,也有太多的教訓要吸取。中國 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幾年裡,公司的主業並不突出。直到1993年,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洪湖藍田水產品開發有限 公司成立,產業結構轉變為經營農副水產品種養、加工和銷售。1994年8月,藍田的1828萬國家股劃歸農業部持有,農業部成為藍田股份的第二大股東。

憑藉農業部背景這個行政槓桿,藍田最終撬開資本市場的大門。農業部將3000萬股上市額度給了藍田,1996年6月18日,藍田股票在上交所掛牌交易,號稱「中國農業第一股」。

藍 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沒有為上市而剝離大量債務和冗員,輕裝上市。而且,藍田股份有優惠政策扶持。其農業產業基地又在物產豐富的洪湖邊上,人力成本也相 對低廉,還是藍田創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資2.4億元。藍田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極有可能成為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上市公司。正因為如此,在藍 田股份的招股說明書中,董事長瞿兆玉拋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4年後,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年稅利超過2億元。儘管此時,藍田股份年銷售額僅3億元,年 稅利僅3200萬元。

眾所周知,農業不可能快速增長,需要較長的發展週期。瞿兆玉要想在4年內銷售收入增長300%,稅利增長600%,必須走一條超常規的發展之路。

舉債擴張為圈錢從藍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資,瞿兆玉領悟到資本市場的力量。從1987年創業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時間,公司資產總額僅有2.77億元,淨資產僅1.72億元。而一次上市融資就達2.4億元。

由 於國家政策對農業的大力扶持,上市剛滿1年的藍田股份再次獲得融資資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進行配股,由於當時的藍田流通盤只有6000萬股, 此次共募集資金1.1億元。再次融資的成功,強化了瞿兆玉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超常規發展的意識。只要把資產規模做得越大,把「中國農業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 得越響,融資機會越大,融資越多則規模擴張越快。這是一個正循環。

藍田股份上市以來,每年都要上新項目,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的 擴張需要大量的資金,藍田當然寄希望於通過配股進行直接融資。但按照規定,每次配股與上次配股至少間隔1個財年。當配股融資無法支撐擴張時,瞿兆玉啟動另 一個融資槓桿——向銀行貸款。據農行總行信貸部負責人介紹,僅農行就給藍田貸款9億元。向藍田提供貸款的銀行還包括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

鑑 於農業投資回報週期較長,高額負債增大財務成本。藍田股份對配股融資渴求越來越強烈,而且想來一次大配股。1997年配股時融的1.1億元,因為盤子不 大。據規定,公司配股總數不得超過其股本總數的30%。要想多配股只有將總股本做大。1997年和1998年,藍田股份連續兩年以1:1的比例實施送股。 截止1999年,藍田的總股本由上市時的9696萬股猛增到4.46億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資源,但藍田已經不顧一切。為了多配股 來減輕債務壓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業績被攤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但令人驚奇的是,1997年藍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後,每股收益為0.64元, 比1996年高出0.03元;這就意味著1997年藍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長1倍多。1998年藍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後,每股收益竟高達 0.81元,又比上年增長1倍多。水產品要實現規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當藍田股份無法滿足報表上的業績增長時,除了母公司為子公司輸血外,剩下 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