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仍然主導搜索行業——這不僅是多數人在網上尋找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迄今為止利潤最為豐厚的廣告渠道。它的Android系統是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平臺,它旗下的YouTube仍是世界頭號視頻網站。
最近甚至有分析師說,谷歌已經達到巔峰狀態。
然而,到達巔峰後,走上下坡路似乎就在所難免。
谷歌仍是“一招鮮,吃遍天”
谷歌仍然過度依賴搜索廣告這項單一收入來源。該公司雖然並未披露各項業務的營收細節,但約有三分之二的毛營收源自谷歌自家網站,其他源自合作夥伴的網站(GoogleNetwork)及其他業務(例如企業軟件)。
2014年第三季度,谷歌自家網站的廣告營收為113億美元。而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測算,YouTube每年營收約為13億美元,即每季度3億美元。Gmail、谷歌地圖、谷歌財經等其他網站也都有所貢獻,但這113億美元中的絕大多數都源自搜索廣告。
GoogleNetwork貢獻的營收只有34億美元,該公司還要向該業務的合作夥伴支付24億美元的流量獲取成本。該公司的其他營收只有18億美元,雖然同比增長50%,但在整體業務中的占比過低。
換言之,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谷歌的多數營收和利潤仍然來自搜索廣告。
谷歌搜索市場份額停滯不前
搜索流量仍在全面增長,而谷歌依然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全球份額超過80%,美國達到75%。
但這種趨勢卻開始發生變化:
火狐去年年底將默認搜索引擎從谷歌換成了雅虎,導致谷歌去年在美國市場損失了大約4個百分點的份額。據StatCounter測算,谷歌的市場份額已經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低記錄。該公司的份額依然高達75%,可是……
其他競爭對手可能後來居上。具體而言,蘋果可能會把必應設置為所有蘋果產品的默認搜索引擎。Facebook最近也推出了內部NewsFeed搜索功能,可以在很多方面取代傳統的網絡搜索。亞馬遜也在不遺余力地控制產品搜索。
發展中國家的大量新用戶都在轉用本土搜索引擎——中國的百度表現尤為突出。
但這不只是市場份額問題。
用戶轉向其他地方尋找產品信息
比搜索份額更重要的是商務搜索,也就是幫助用戶研究或購買某款產品的搜索。這類服務會引導用戶點擊廣告,這也是谷歌的主要營收來源。
但谷歌的替代品越來越多,流行度也在與日俱增。
亞馬遜逐漸成為美國消費者的網絡購物第一站。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間,亞馬遜的搜索量增長近75%。此外,亞馬遜還在大力發展Fire平板電腦和Fire手機,並在其中植入了自家產品列表的鏈接。
移動用戶都在使用應用搜索。去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首次超過桌面互聯網用戶,這些用戶有80%的時間都花在應用上。這令Yelp等垂直搜索提供商獲益,但谷歌卻因此遭受損失。
相對於谷歌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算法而言,社交網絡聯系人(Facebook好友和Twitter關註對象)往往可以提供更值得信賴的產品信息。Facebook尤其如此,該公司正在NewsFeed中融入更多搜索功能,從而積極利用這一優勢。谷歌曾經試圖利用Google+弱化這些社交網絡的影響,但卻收效甚微。多數用戶都將Google+當成了谷歌產品的通用身份平臺。
廣告主對搜索廣告關註度降低
盡管搜索份額停滯不前,甚至略有下滑,但谷歌仍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提升搜索廣告營收,例如,借助對廣告的調整來確保最相關的結果顯示在頂部,從而增加點擊率。
但目前,谷歌搜索廣告已經達到了理論最高效率:廣告主投入的資金將獲得最大收益,因而不會推升關鍵詞價格。
這似乎已經發生。谷歌財報顯示,谷歌的CPC(當有人點擊谷歌廣告時,廣告主平均支付的費用)已經連續3年下滑,而在2014年前9個月,CPC更是同比降低6%。
Facebook挑戰YouTube
谷歌的下一個金礦理應是視頻廣告,畢竟該公司擁有目前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
然而,Facebook也在大力挺進這一領域。該公司推出了自動播放視頻,既受廣告主青睞,又不會引發用戶的困擾。Facebook還允許用戶直接上傳視頻。去年11月,Facebook的用戶視頻上傳量首次超過YouTube。Facebook視頻的互動指標也遠高於YouTube,這同樣受到廣告主的青睞。
有報道稱,Facebook甚至還在挖角部分YouTube大牌明星。
Android控制力降低
Android的商業模式很簡單:谷歌免費向用戶提供這款系統,讓硬件設計師和運營商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定制。但如果手機廠商想要銷售谷歌認證的Android手機,就必須接受一些條件,例如捆綁谷歌搜索或其他產品。
Android用了不到3年時間就主導了智能手機市場,但仍然面臨一些潛在威脅:約有20%的Android手機采用未獲谷歌認證的版本。這類手機很多在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銷售,那里的智能手機市場增速遠快於發達國家。亞馬遜同樣也在Fire產品中使用這樣的未認證版本,因而都沒有與谷歌服務捆綁。
情況還不止於此。根據ABIResearch的測算,未認證的Android系統增速在2014年大幅加快至93%,遠高於Android系統34%的整體增速。2015年的增長速度甚至還會進一步加快。
谷歌甚至無法讓用戶及時升級新版Android——只有0.1%的用戶使用11月發布的最新版本。主要原因是現有手機沒有安裝該系統,而運營商遲遲不願進行更新。
谷歌企業雲計算市場野心太小,來的太遲
2014年,谷歌重新開始加大推廣力度,邀請企業將部分業務轉移到谷歌雲計算平臺。為了與亞馬遜競爭,他們已經下調了價格,還增加了大量功能,不僅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還簡化了轉移到雲端的流程。
但目前為止,這似乎並未起到效果。根據Synergy去年10月發布的報告,谷歌仍然是全球排名第四的雲計算廠商,落後於亞馬遜、微軟和IBM。
而在前三家中,微軟增速最快。事實上,微軟(和IBM)面臨更嚴峻的威脅——雲計算是這兩家公司在企業市場恢複影響力的關鍵所在。谷歌的企業業務雖然增速不慢,但在其整體業務中的占比仍然不到10%。
歐盟仍對谷歌不滿
多年以來,歐盟一直在對谷歌濫用搜索和網絡廣告市場的支配地位展開調查。今年2月,雙方達成和解,一切看似已經結束。
但實際並非如此。歐洲議會認為這份和解協議不夠充分,因此在12月通過象征性的投票,強制各大搜索引擎剝離其他在線業務。(雖然並未明確提及谷歌,但谷歌顯然是他們的目標所在。)
雖然這一投票只是象征性的,但卻可能迫使歐盟重啟對谷歌的調查。歐盟有權對谷歌處以年營收10%的罰款,而且可能對其實施其他處罰,例如迫使谷歌放棄對部分秘密搜索算法的控制。
這出戲的結果如何?受到驚嚇的谷歌對核心產品展開了全面改進。
創業功臣紛紛離職
從人才角度來看,谷歌似乎逐漸開始遭遇人才流失的窘境,一如過去十年的微軟。
曾經在發展初期負責谷歌搜索引擎設計的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Mayer)遭到降級後感到挫敗,最終於2012年跳槽雅虎,出任CEO。她在新崗位上依然挑戰重重,但她還是努力振興雅虎的搜索業務,並著力發展移動廣告業務——這兩項業務都是谷歌的核心所在。
一手籌備了I/O開發者大會,還曾負責Google+業務的維克·岡多特拉(VicGundotra)於去年4月黯然離職。曾經在谷歌業務領域效力多年的尼克什·阿羅拉(NikeshArora)也在7月出走。“Android之父”安迪·魯賓(Andy Rubin)同樣於10月離開谷歌。
某些高管或許並非主動請辭,而是私下被谷歌排擠出去的。但無論如何,高管離職往往會引發混亂,而新的領導者引入的日程和工作風格也會打亂原有的節奏。
“登月計劃”未獲回報
谷歌擁有一個名叫Google X的部門,專門從事潛力巨大、雄心勃勃的創意,由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親自領導。無人駕駛汽車、太空電梯和瞬間移動等項目都出自該部門。
谷歌內部始終秉承這種超前思維。ProjectLoon氣球項目計劃通過氣象氣球為世界各地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上網服務。谷歌光纖也希望打破上網服務領域的壟斷現狀,實現光纖入戶的普及。9月,谷歌還成立了一家名為Calico的公司,希望讓人類實現永生——至少也要延長人類的壽命。
這些宏偉願景值得贊賞,可是,拉里·佩奇(LarryPage)上一次推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全新產品是在什麽時候?可能要追溯到Gmail,距離現在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YouTube和Android都是收購來的,GoogleTV和Google+等新產品都已經宣告失敗。
如果沒有一個“登月項目”獲得回報,只是分散谷歌原本應該投入到核心業務上的精力,後果將會怎樣?
醒醒吧!別做夢了。
幸運的是,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搜索重新開始增長。YouTube新主管蘇珊·沃基斯基(SusanWojcicki)曾經負責領導谷歌的搜索廣告業務,她將找出抵禦Facebook的良策。谷歌還將重新控制Android,並借此推動移動廣告業務的發展。由於佩奇和布林都很關註“登月計劃”,所以至少會有一個實現飛躍——無人駕駛汽車最終或許會夢想成真。
看起來,這不過是一場噩夢而已。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就在幾天前,在國外只有銅市場的行家才聽說過混沌投資。而現在,這家中國的對沖基金是金屬交易界的熱門話題。
在本周的銅價暴跌中,混沌投資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中國的對沖基金在國際金屬市場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而混沌是其中一家。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到,銅價周三創下五年半新低,而本次暴跌很可能是中國投資者大幅拋售所驅動的。
繼上海期銅價格下跌逾7%以後,周三亞市盤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大跌超8%,創2011年9月來最大跌幅;盤中觸及5353.25美元/噸,刷新2009年7月以來新低。當天COMEX期銅也在中國市場開盤以後大幅下跌近7%,至2.5美元/磅下方。
混沌投資的交易周三產生了巨大的市場影響。混沌投資當天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激進的出售銅期貨,將銅價壓至2009年來最低水平。
一名資深交易員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如果你認為美國的交易員十分激進,那這些人要比美國的交易員大三倍、快三倍、瘋狂三倍。他們的速度令人難以置信。
現在還不清楚混沌周三使用了多少資金來壓低銅價,或者他們是否已經關閉了做空的交易。不過交易員稱,混沌的行動時點精妙,混沌出手時,市場正因油價暴跌而下跌。
上海混沌投資只是中國眾多活躍在商品市場中對沖基金的其中一家。浙江敦和等投資公司在商品市場也十分積極。
由於基於電腦的高頻交易越來越普及,中國基金們采取的激進策略可以對市場產生即刻的影響。與2014年三月的跳水相似,交易員們表示,商品價格正越來越受到中國的影響。中國是全球原材料第一大消費國。
商品交易公司INTL FCStone的期貨經紀Edward Meir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以前,價格由歐洲設定,美國和中國跟隨。現在,趨勢在轉向亞洲。這些中國基金有許多的彈藥,有許多的資金流入它們。它們在大倉位交易上毫無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四年前,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透過與香港、美國私募資金合作入股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間接掌控台灣聯意製作公司(TVBS電視台,以下簡稱T台);今年一月,她直接取得聯意過半股權,終於讓T台脫離香港母公司,成為真正的T台老闆、電視女王。 這場「獨立運動」的指揮官,是兩年多前被王雪紅找來當T台董事長的張孝威。去年一月,香港TVB創辦人邵逸夫過世後,張孝威就開始與港方洽談,直到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公告成交,由幕後金主為王雪紅的三家新設公司,以新台幣四十六億九千五百萬元,取得聯意五三%的股權。 張孝威說,成交關鍵是T台在台北市八德路、內湖兩處大樓,港方認為會增值、割捨不得,於是他乾脆切割出不動產,讓港方繼續持有大樓,T台繼續承租。 砸錢做節目,不用香港點頭 從張孝威與王雪紅只買電視不買樓,可見其經營媒體企圖心。T台獨立最大好處,就是經營不受香港牽制。張孝威接掌初期,一些計畫案送到香港就沒下文,例如前年新聞棚景大換新,香港高層就曾提醒,花錢「要謹慎」。 其次,張孝威直言,取得主導權也是為了內部文化上的調整,不再有老闆是香港人的心態。「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他說。 新的T台股權結構,是由張孝威引介其表哥費宗浩(波士頓銀行台北分行前總經理),擔任為了節稅而新設的三家投資公司董事長,包括層層控股的投資公司,以及最終控制股權的基金會、信託基金等,當中有多位董監事都是篤信基督教的王雪紅教友、牧師,例如曾任王雪紅旗下威盛電子監察人的士林靈糧堂牧師劉群茂,以及加州慕主先鋒教會牧師江秀琴等;而張孝威、費宗浩也都是教友。T台新股權代表的宗教味也成為一大特色。 過去,王雪紅只在員工健行活動與夫婿陳文琦一同出席,連T台尾牙都不曾出現。而已進駐T台董事會的陳文琦,內部透露他對媒體頗有興趣,意見不少。 王雪紅投資電視台以來,外界多預估她將布局手機與電視的數位內容整合應用。擺脫了保守的香港股東後,未來會有什麼大動作,值得關注。 【圖表】T台大股東源頭,就是王雪紅 |
滴滴和快的宣布合並的一個月後,另外一起專車市場的大並購也已經被傳得板上釘釘。
作為主角之一的易到用車對於並購的傳言並不陌生,畢竟在滴滴快的正式在一起之前,當時滴滴的“緋聞對象”正是易到用車。
按照當時傳出的信息,滴滴與易到已達成合並意向,合並後的公司將為“滴滴易到”,兩家公司合並後,其估值已達80億美元以上。
只不過,對於當時這樣一條專車領域的爆炸性新聞,易到用車創始人兼總裁周航在微博中進行了否認,“一條謠言,照出你們一個個都不好好上班幹活,凈刷微博微信了。哼哼,我挨個@你們老板去!”
不僅如此,上述傳言還被易到方面的相關負責人斥責為可恥的造謠。
然而,當百度宣布投資了Uber,滴滴牽手快的之後,易到用車尋找合作夥伴被業內解讀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這一次的傳說中的合並方正是Uber。
17日下午,新浪科技稱從接近Uber和易到的投資人士處獲悉,在百度的斡旋下,易到與Uber經過數月談判已於近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易到與Uber即將合並。
按照上述消息,雙方並購的具體協議應在本周內簽訂,但是出於某些未知原因,雙方不會立刻宣布。
不僅如此,有投行人士表示,其實易到近3個月真正的談判對象一直是Uber,而滴滴和快的合並或也加速了易到與Uber談合的速度。
而易到CEO周航16日晚在朋友圈發的那張兩架飛機合並起飛的圖片被不少人解讀為合並的前兆。事實上,周航還為這張圖片為了一句頗為文藝的文字“我們總是要奔向無遠弗屆的宇宙星空”。
只不過,截至目前,雙方都暫未對此給予回應。
但大多數人選擇相信這次並購的主要原因是從出租車市場殺入專車的滴滴和快的選擇合並之後,易到和Uber都需要,而且必須尋找夥伴。
作為國內第一家從事專車業務的互聯網公司,至今成立已有4年的易到用車在中國的專車市場培育、規範定制上功不可沒,但易到用車的當下的最大尷尬是在市場成熟之後,如何面對後來者的搶食,特別是滴滴快的這種有資本並且手握大量用戶的互聯網平臺。
而滴滴快的最開始做專車的思路和他們已經稱霸的移動出租車叫車市場並無二致,大量補貼用戶和司機,讓大批出租車用戶以接近甚至低於出租車的價格體驗專車。這樣的補貼戰攻勢下,作為創業公司的易到用車在資金實力和用戶數量上相當吃虧。而如今,想要改善這一情況易到需要的是像滴滴背後的騰訊,快的背後的阿里這樣的靠山。特別是在百度宣布投資Uber之後,作為專車領域的老牌企業,易到用車的位置陡然變得尷尬起來。
對於進入中國之後不太接地氣,亟需本土化的Uber而言,這家估值可以和小米一較高下的明星公司並不缺錢,將Uber打車服務接入百度地圖並將百度錢包作為一種支付體系接入Uber,顯然不能解決當下的尷尬。相比之下,易到用車更有經驗的本土化運營團隊似乎更具吸引力。
為此,按照業內流傳的消息,百度是這次易到用車和Uber合並最大的推手,在完成對Uber的投資後,百度急需為Uber找一個熟悉中國市場的公司共同開拓租車業務。
多位消息人士表示,對運營商定制終端發展具有重要貢獻的於英濤已從中國聯通離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7月29日聯系上於英濤本人,他表示下周會公布新去向。
公開資料顯示,於英濤曾任聯通華盛總經理,2010年成為聯通銷售部第一任總經理。2011年聯通內部調整中,於英濤調任浙江聯通擔任總經理。後來,聯通銷售部並入市場部。
2G時期,聯通處於弱勢,不過在隨後的3G時期上演了大反攻,除了拿到三大運營商中最好的3G牌照,終端也功不可沒。
3G是移動互聯網的起步,手機終端逐步實現從2G功能機向3G智能機的全面換代。這個過程中,iPhone4深刻影響終端行業走向,同時也成為運營商3G競爭的重要籌碼。對於聯通3G與iPhone結合,中國移動原董事長王建宙曾表示感到“心驚肉跳”。
而於英濤正是運作聯通iPhone4合約機銷售的第一人。實際上,從創建聯通華盛開始,於英濤就在聯通終端定制和銷售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在小米早期發展中,於英濤也發揮了重要影響。
“於英濤的確很能幹。”一位聯通地方管理層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移動和電信在浙江都非常強大,聯通競爭壓力很大,但於英濤還是幹得很不錯。”根據公開資料,2012年,浙江聯通由虧損4億元跨度到盈利4000萬元。
不過從調任地方開始,曾經意氣風發的於英濤在聯通的地位開始逐步邊緣化。上述聯通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因一些緣故,於英濤被免去浙江聯通總經理職務,並調入聯通“深化改革辦公室”,沒有再擔任職務。
“前幾日去美國出差,順訪了期待已久的科技創新勝地斯坦福大學,這座位於舊金山灣區PaloAlto市的著名大學,培養了一批像惠普、蘋果、谷歌、Facebook等世界級的科技公司,希望有一天我也來加加油,安安靜靜地讀幾個月的書。也算是未來的一個小夢想吧!”這是於英濤本月21日發布的一條微博。
不久前,這位曾襄助小米一臂之力的人士還公開對手機終端行業現狀表示出憂慮,“目前手機行業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下走入了低端化的窮途末路,一個企業的成功不代表可以複制,一昧的模仿抄襲必定會毀了這個行業,手機企業的競爭力永遠是產品,而不是什麽商業模式。”
日本福島核電事故過去四年後,中國核電市場不僅找回了“逐漸恢複”的狀態,而且這種恢複的速度正在加快。
中國三大核電設備上市公司中的上海電氣(601727.SH)在其公布的2014年年報(下稱《上氣年報》)中預測,在“未來能源裝備國內市場年均需求”中,“核電新增裝機800萬千瓦左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未來幾年內,國內新建核電項目單個機組平均裝機容量大約為100萬千瓦,這意味著每年需要投入8臺核電機組的建設規模。而即便是最保守的估算,8臺這樣的核電機組共需耗資近千億元人民幣。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核電設備制造產業鏈,設備國產化生態圈:以中國一重、中國二重和上海上重為產業龍頭的大型鑄鍛件和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基地;以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為產業龍頭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以沈陽 鼓風機集團、中核蘇閥和大連大高閥門為代表的核級泵閥制造基地。
除了中國一重、上海電氣、東方電氣三大設備商,整個核電工程國產化生態圈涉及的5400多家企業都將從核電複蘇中受益,這背後依托的局面是第三代核電技術將占據主導。
《上氣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國內核電市場開始逐漸恢複,新建核電項目開始處於緩慢推動狀態,在國家內陸建設核電項目的呼聲不斷出現;中國核電走向海外市場項目開始啟動。上海電氣在手核電訂單涉及多個國內在建核電項目,同時積極跟蹤核電設備出口項目;上海電氣新接核電核島設備訂單逾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顯著。
官方資料顯示,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即刻在2012年提出了“新建核電機組必須符合三代安全標準”的要求。這意味著,屆時能在國內新建核電項目中登場亮相的將是第三代核電技術。中國目前正在商運的核電站所用技術均為二代。
中國將使用的三代技術主要包括:從美國引進的AP1000、在AP1000基礎上自主研發的CAP1400及自主打造的華龍一號。其中,AP1000已經被確認為國內的主流技術。中國已經在浙江和山東兩地各投入了兩臺AP1000機組,作為日後其他新建項目的示範工程。
位於山東石島灣的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進展順利,上海電氣已完成了 CAP1400 蒸汽發生器及穩壓器筒體鍛件等研制;CAP1400 核電主泵已完成樣機研制。本報記者了解到,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有望在2016年年初啟動建設。
另外,官方資料顯示,上海電氣將負責華龍一號示範工程中承擔的反應堆堆內構件、核二三級泵等制造任務。
和上海電氣一樣,另外兩大核電設備上市公司東方電氣(600874.SH)和中國一重(601106.SH) 已經就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化進行了研發。
比如,東方電氣2014年年報顯示, 隨著國內“核電項目逐步恢複”,“公司已經開展三代核電CAP1400、華龍一號及AP1000核島、 常規島主設備自主研制”。
東方電氣有望斬獲兩臺華龍一號的關鍵設備。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官方16日公布的《寧德二期5~6號機組汽輪發電機組中標人公示》顯示,這兩臺機組的汽輪發電機組項目的招標評標工作已結束,中標候選人為東方電氣,中標價為18.7億元人民幣。官方資料顯示,寧德二期這兩臺機組擬采用華龍一號技術路線。
使用華龍一號機組的還有福建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和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4號機組。其中,東方電氣承擔這兩臺機組工程項目汽輪發電機組等主設備的設計、制造以及蒸汽發生器的制造任務。而5號機組已經在今年5月份開工建設。
本報記者了解到,東方電氣還向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4號機組提供類似的設備。其中,3號機組計劃在今年年底上馬。
和上海電氣一樣,中國一重也從中國核電市場逐漸恢複中獲益。中國一重2014年年報(下稱《一重年報》)中稱,核能設備占2014年營業收入 15.22%,較同期增加 4.84 個百分點,增加 2.47 億元,主要是由於國家部分核電項目的重啟,公司核能設備產品產量、銷量均有增加,使得收入較上年有所增加。
《一重年報》稱,通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一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核電鍛件生產企業,90%以上的國產 核電鍛件、80%以上的國產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由公司生產,受核電項目審批逐漸解禁的影響,2014年收入同比增加 28.38%,該類產品的價格相對穩定,盈利能力一直較強,雖然受生產成本上升的影響,毛利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仍保持較高的盈利能力。
官方資料顯示,中國一重承擔了華龍一號全部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制造任務。
而《一重年報》則顯示,目前華龍一號反應堆壓力容器在中國一重的各項制造工作均進展順利。中國一重目前已具備了反應堆壓力容器、蒸發器、穩壓器、堆內構件、主管道及主泵泵殼等設備及核島一回路主體鍛件的制造資質及制造能力
《一重年報》稱,公司在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核島主設備全部鍛件已研制成功,並實現產業化, 具備年產 10 臺套主鍛件的能力。同時開發成功蒸發器、堆內構件的制造技術並取得國家核安全局的制造許可,具備了年產 3.5 臺套的能力”。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即將迎來自2007年~2010年首輪規模發展核電後的第二波核電潮。在中國首輪規模發展核電階段,核電設備公司“接單接到手軟”。
以上海電氣為例,本報記者了解到,2006年~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前,該公司的核電主設備訂單以每年200億左右的增量收入囊中。這是2014年“上海電氣新接核電核島設備訂單逾 29 億元”的7倍多。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當被老闆拗一堆不合理的工作、被客戶刁難、被同事推責任,你是否老是無奈配合與挨刀?懊悔自己沒有據理力爭?從職場贏家身上,看他們如何優雅「說不」,卻能在職場上越來越成功,學習職場十個「說不」的勇氣與技術,讓你如何越反骨、越能出頭天! 在職場上你是否害怕被討厭,而難以啟齒說「不」? 是畏懼工作飯碗因此不保?擔心職場上遭人孤立、暗算?還是害怕自己會因此犯錯,被人當成「魯蛇」?如果真的那麼害怕「Say No」,徹底當個職場「Yes Man」,是否就真能在職場平步青雲? 但職場的殘酷現實是:永遠不會說「不」的人,往往最容易被人看輕,更是所有吃力不討好工作的「垃圾集中處理廠」。 暢銷書《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中更明白指出,這樣的人往往「工作累死也沒人同情」、「不懂爭取升官加薪」。嚴重的話,當不景氣降臨,公司決定裁員名單時,除了因為平日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平庸表現,也可能被上司認定「此人絕對不會有異議,一定會乖乖打包走人」,而被列為頭號「炮灰」。 即使好不容易靠著苦幹實幹當上小主管,卻因濫好人個性,對於總是在工作上愛擺爛、愛找藉口拖延工作進度的員工,或面對比自己年長的資深職員,礙於情面,不敢當面指正斥責,只因為你怕部屬與同事反彈。於是你的額頭上逐漸地被同事貼上一個「無能」的標籤。 若上述情境你心有戚戚焉,那麼代表你在職場上缺乏「說不」的勇氣。在《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一書中強調:「自己的價值要自己決定」的觀念,它是身為上班族的基本權利。 當我們越習慣受人操控就容易越沒自信,就越難用「Say No」強勢取得職場的主導權。 二十六歲以前,陳欣宜(化名)是一位不會說「不」的「好好小姐」,剛畢業在公關公司工作的前兩年,不論是老闆、上司、客戶提出的大小要求與疑難雜症,甚至連同事的活動支援、側錄,買便當跑腿都一手包、一肩扛。 於是,她辦公桌上的電腦螢幕周邊貼滿了「代辦事項」的便利貼,每天工作「嗡嗡翁」忙得昏天暗地,當時她天真地相信:只要什麼事都說「好」,都去做,就會有好人緣,總有一天一定會被上司賞識!
工作累趴、加薪沒她 只因便利貼女孩不懂「Say No」「我為公司做 這麼多,難道上司都看不見嗎?」這是陳欣宜當時瀕臨崩潰邊緣的內心吶喊,她任勞任怨答應上司的「全部」任務,但最後驗收成果時,卻往往得到一頓痛罵,因為 即使她答應的八件事最後辦好四件,但另一名同事懂得拒絕,僅答應老闆的三件事,但全部都做好,反而得到升遷加薪的機會。 「你明明多完成一件事,但老闆的感受卻是:你讓他失望四次!老闆內心說不定還犯嘀咕:還要找人收拾爛攤子,煩!」有亞洲職場人際溝通權威之稱的講師專家江緯辰,如此分析「便利貼女孩」在職場吃力不討好的窘境。 江緯辰分析,多數老闆都是急驚風,往往都是「這個快去做」「那個馬上要」「這個趕快去研究」,如果你沒適時「提醒」他「手上有很多他交辦的事,問他哪件事比較重要?讓他選」,那麼即使你因為事情超多,但只要「一件事」沒做好,就是大扣分。
被裁、低薪超苦悶 只因工程師不敢說「不懂」今年三十四歲、成大畢業的Jerry(化名)是上市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幾個月前他才離開做了六年的工作,離職時,他月薪三萬七千元,只比六年前剛進公司時多七千元,而同期進公司的同事薪資至少已經五萬元起跳。 因為不敢說「不懂」,不敢去嘗試,讓Jerry差點失去工作。 他說自己的第一任直屬上司雖聰明練達、心思細膩,卻喜歡冷嘲熱諷。幾次Jerry拿工作「直接問上司該怎麼做」時,就會被酸「怎麼這麼笨!」「這個也要我教!」「你真是國立大學畢業的嗎?」幾次之後,臉皮薄的Jerry每當工作遇到瓶頸,就開始放棄提問。 「有時他沒給答案,我就束手無策,停下來,也不想再去碰釘子,就擱著,先做別的,等他發現沒進度,又開始嫌我既不聰明又聽不懂人話……。」Jerry工作時常「卡關」的惡性循環,讓他徹底「黑掉」,上司還一度想把他裁掉。 迫於無奈, Jerry選擇內調換部門。他的第二任直屬上司,屬於暴躁型主管,情急時還會飆國罵,且嗓門之大,就算會議室的門都擋不住,雖然Jerry時常被罵到狗血淋頭,但他覺得這位口頭禪是:「工作可以不會,但不能不問!」的上司,至少還願意教他。 個性耿直的Jerry雖然學到些東西,但仍無法受到長官的拔擢。不過,周末出差、晚上加班他樣樣有份,轉調部門第三年,Jerry覺得自己應該有被加薪的 實力,但他「敢怒不敢問」,明明覺得加薪無望,卻還是缺乏向低薪說「不」的勇氣,導致前後工作六年還是只領三萬七千元,硬是比同資歷的同事矮一截。
學會說「不」
小資族也能職場大翻身 幸好,「便利貼女孩」陳欣宜在二十六歲時選擇短期充電一年,返台不久就進入上市大企業服務,她深受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一段話激勵:「人的時間有限,所以不 要浪費時間為別人而活,要勇敢地追隨你的心靈與直覺,才能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發揮自己的價值。」回國求職後,她積極擺脫便利貼女孩形象,一樣工作認 真,但學著優雅說「不」,重拾職場發言權,當上司給她的工作遠超出她能力時,她會說:「我沒把握,但我可以試著做」,不再照單全收說「好,我知道了」;同 事請她幫忙棘手公事想回絕,她會微笑回答:「等我把大老闆的事情完成,再幫你想想……。」面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她會安撫對方,並盡快提出其他替代參考方 案。 然而陳欣宜的升遷之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她說現在的上司為人細心,能力尚可,但防禦心很重,讓她明顯感受到主管怕她功高震主,還曾從外面找來更年長的經理來制衡她,所以她在「拒絕」這名上司時,總會多花點巧思。 「每次看他提出不太OK的點子時,我會先稱讚他的觀點好,然後再提出我想到的兩個方案讓他挑,等選定,再誇他的裁示英明。」陳欣宜說,幾次做出成績也建立了信賴感,她開始從比她資深的同事與「空降」經理中勝出,在這家公司中階主管普遍年齡偏高的企業文化裡,三十二歲被拔擢成資深經理,算是升遷快了。 怨嘆職涯不順的Jerry,終於在公司任職滿六年之際,決定「砍掉重練」,選擇跳槽到另一家科技公司,不但加薪六成,也更有生活品質。他坦承過去壓抑的職場經驗,的確讓他缺乏自信,即使自覺「薪資被低估」也遲遲不敢離開,他說其實自己應該更早一點走出來才對,離職前,主管予以加薪慰留時,Jerry一句「不了,謝謝你!」終於讓他一吐怨氣。
學「黑道式發怒」
年輕主管取回職場主導權 相較之下,曾任職高雄華園飯店的蘇慧芸就幸運多了,因在公司表現良好,年紀輕輕就被拔擢為企畫主管。 當時她年輕,個性溫順,那些資歷比她深、年紀比她大的下屬,很快就騎到她頭上,她總是不好意思拒絕下屬的工作推託,只好把一堆工作往自己身上攬,直到撐不住了,才開始學會改變。 「我以前總是極力討好下屬,常常會請喝飲料,送小禮物,想套好關係,也好做事,後來發現完全沒用!員工不守紀律,案子一再遲交,搞得我焦頭爛額……。」蘇慧芸說。 為了搶回職場主導權,她開始要求下屬交每周工作進度報表,「拒絕」再當「濫好人」主管,但個性使然,要她板起臉孔罵人真的很難,為了起嚇阻作用,甚至還需要「假裝發怒」。 《一流主管要學黑道式發怒絕技》一書提到「遇到比你資深、而且老用前輩姿態頂撞你的部屬,你需要的不是威嚴,而是演技,演一場戲,讓對方不敢再小看你的 戲。」例如,當你要求資深下屬在限定時間交結案報告屢勸不聽時,「故意拍一下桌子,讓大家見識一下你的怒氣」,往後屬下就會對你比較恭敬。
高明地「Say No」 更能讓對方覺得你「So Sweet」國外留學回國的Joyce今年二十六歲,目前是國際知名連鎖集團、台北W飯店力捧的時訊達人(W Insider),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為房客與用餐客人提供客製化的專屬服務,或分享在地人才知道的旅遊推薦及私藏景點。 面對客人千奇百怪的要求,即使客戶得到的答案是「No」,也常常覺得「So Sweet」,給予她很高評價,才工作三年就被拔擢,月薪達六位數。對客戶說「不」的技術,她的訣竅是讓客戶感受到你對他的「用心」。 狀況一:歐洲客人想開觀光用潛艇去中國玩。但Joyce內心的OS:「有法令規定根本行不通」,但她的處理是:「我先試試幫你蒐集相關資料。」幫忙蒐集租船公司、可能的型號與報價,再出示文件告訴他這可能不合法,並用俏皮的口吻說:「這樣可能才開到台灣海峽就會被對岸炮擊喔?我們推薦你其他更酷的玩法好嗎?」逗得對方相當開心。 狀況二:新加坡客人吵著想買一對浣熊帶走。內心OS:帶保育動物出國怎麼可能?但她的處理是:找到飼養浣熊者、幫他查法規,報價一對要六萬元,出示申請表 格,說明「手續可能要花個一年半載」,讓他知難而退時,再安排他觀賞浣熊行程或送小禮物,顧客反而還很感謝他。 狀況三:暴走房客,抱怨房間沒人打掃不付當日房費。內心OS:明明是自己按到請勿打擾燈號,怎麼可能不收房錢!但只見她耐著性子,請客戶到 Woobar(飯店酒吧),先為他點一杯飲料緩和他的情緒,但絕不一直道歉,這樣代表理虧。先安撫、寒暄、聊對方感興趣的事,等他冷靜,再送飲料券、表明 下次回住有升等優惠,態度溫和而堅定地請他支付房價,對方也能欣然同意。 當然,有更多的職場贏家他們在還沒坐上大位前,也很有說「不」的氣度,他們有的優雅、有的強勢,但目的一樣,都是想取回職場主導權,他們在職場表現使命必達的背後,秉持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堅持與勇氣。 聯廣董事長余湘,從基層的總機小姐做起,在上司與老闆眼中,雖然是善解人意的部屬,但遇到令她「不爽」的事,她不惜以辭職做代價,表達決心。
余湘勇敢說「不」 不為替代方案所動 成功捍衛職場主導權余湘回憶,在奧美媒體部門主管拔擢的競爭中,她自認業績與工作表現,都在其他兩位競爭者之上。但負責奧美亞洲業務的馬來西亞主管,卻升 任另一位同仁,於是在宣布「新任媒體總監不是余湘」的隔天,她就提出辭呈,當時她的直屬長官強力慰留,甚至寫了七頁的慰留信,包括加薪三成、新增福利、送 她出國學習??,但她統統婉拒。 余湘當時不斷告訴自己:「離開奧美不是我的挫敗,是奧美的損失。」她說:「人生或許很難避免遇到這種不公平對待,也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決定不被這種不公 平擊敗。」七年後,她當時的上司回過頭來邀請余湘擔任傳立總經理的職位,「傳立」事實上就等於是奧美與智威湯遜媒體總監的合體,余湘得以揚眉吐氣,上演一 場「公主復仇記」。 余湘也堅持,下班後與應酬說「不」。她婉拒的方法包括:體質差不能去喝酒、已經排好上課活動、要回去照顧家人。她坦言:「久而久之,人家就不會約你,但你可以贏回很多私人時間,陪伴家人也好,充實自己的專業或儲蓄自己的健康都很好。」 三個「捫心自問」
衡量自己是否該適時拒絕 在練好職場說「不」的勇氣後,該如何拿捏職場說「不」的技術?曾任工商建研會會長、在兩岸三地專教職場人際溝通的專家康明淵博士指出,說「不」並非要你明白只說出「我不會」「我不要」「我討厭」的負面字眼。 著有《PQ定位商數——職場登峰完全攻略》、專教職場成功學的江緯辰認為,最高明的「拒絕」還得讓對方心悅誠服,所以當你曾經勇敢「說不」,卻被訓斥、被黑掉或有其他「不好」的下場,那麼代表你在說「不」前欠缺思考,或說的技巧不夠說服人心。 綜合專家的意見,可歸納出職場說「Say No」前,自我檢視的三個捫心自問:問題一:我是否有說「不」的優勢? 平日培養自己說「不」的自信,在工作上多累積專業、多做提案準備,檢視自己與上司、老闆及客戶的關係,建立自己的品牌風格,若才剛進公司三個月、或考績處於「留校察看」則該更為謹慎。 問題二:我是否有「拒絕」或「指正」這件事的必要? 接到指示時先別急著說「不」,最好思考箇中原委,先用「複誦句」確認,「嘗試句」緩衝,並進行思考「我會做?」或「我想做?」「對我的個人品牌有加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可能因「不想把事情搞砸」的話就要思考「Say No」。 問題三:善用聽起來不像「拒絕」的說話技巧:雖然不同對象的「說不」技巧,因權力關係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只要掌握先以肯定句回覆、再以可行替代法做說 明,再以「提問句」誘導對方說出你想要的結果,都比直接說「我不行」「我不會」「我不要」「我討厭」做開場來得好。 比方說,對方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企畫案時,你可以回答「這個點子不錯,但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想提出來討論一下……。」或是「這個案子很有挑戰性,但我 只對部分有把握可以支援,某某先前很有經驗,可以請他支援或評估……。」或用「提問句」誘導對方做出決定,「這個看來有機會,但如果這樣做成本會提高二 成,這樣好嗎?」「其實,若你一開始對上頭交代的指令,你沒技巧式拒絕、開口說明難處的話,老實說,老闆這麼忙,還真不知道你受一肚子委屈了!」江緯辰分 析,職場上的誤會與委屈一半來自於員工「口不開」,另一半來自老闆的「耳不聽」,使得職場充滿著「幻想式衝突」。
提出有建設性方案 腦力激盪 帶領企業走向創新他指出,很多不了解職場遊戲規則的員工,往往忽略複誦老闆的話、進一步求證,定時報告,適時提出有建設性方案,而造成雙方「我以為他知 道」「他應該了解」「難道他不明白」等「幻想式期待」。一旦雙方期待落空造成嫌隙,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於是,員工不滿、績效不好,老闆也得不到好處,對公司也沒有正面助益。 被網友封為「翟神」、曾任谷歌工程師的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認為:「職場『Say No』的確很重要,但不要只鼓勵員工勇於說「不」,更要鼓勵老闆勉勵員工說「不」,更多的腦力激盪才能帶領企業更創新的發展。」如何從說「不」開始,累積 成企業成長的整面能量,值得所有上班族深思。 撰文 /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林心怡、黃家慧 研究員.洪依婷 |
從洗碗盤開始學服務的劉恒昌,挑戰經營台灣新地標,用一道牛排料理,領悟要比別人看得更遠、更長。 採訪這天,西華飯店董事長劉文治、劉恒昌父子一起拍照。穿著風衣、圍著圍巾的劉文治,一會兒興奮的向記者介紹,台北萬豪酒店大廳的孔雀和蝴蝶壁畫,出自加拿大藝術家之手,一會繼續開炮:「我對柯P的定義是加稅市長!」 當劉文治大剌剌說開發十二年來地價稅已調高四倍,劉恒昌站在砲火四射的父親旁,表情也和他的一身西裝、領帶等衣著一般,顯得拘謹,幾乎未發一語。 25歲,從美國回台當洗碗工搬家,只為與360位工作人員一起上工 劉恒昌的個性與行事作風就像拍照時的表情一樣低調與靦腆。他二十五歲時在美國念書,被劉文治叫回來,第一個任務是清理小西華飯店,接著從西華洗碗盤、採購湯匙等基層工作開始做起。 「他也要洗碗盤,非得要這樣做不可,這是一個服務,我們主要靠人,假使不瞭解基層人的辛苦,不行。」劉文治說:「我總有一個想法,你要很誠意的服務客人,不能說後面老闆對你很兇,前面叫人家笑,一定要前後一致。」 因為這句話,劉恒昌為了萬豪酒店的營運,從劉文治所住的陽明山別墅搬到萬豪酒店旁的宜華國際豪宅裡,二十四小時跟著三百六十名飯店工作人員一起工作,服務 萬豪酒店住客與宜華國際住戶,因為這是全台第一個五星飯店集團開發的豪宅案。與劉文治不同的是,三十六歲的劉恒昌要挑戰的,是基地面積為西華飯店十倍,總 投資案三百億元、全台灣地標型的飯店與建築。 二0一五年十一月中,國際飯店業者萬豪國際集團(Marriott)宣佈將購併喜達屋(Starwood Hotels &Resorts),成了擁有全球逾一百萬間房、近八千萬名會員的全球最大飯店集團。 29歲,面臨接班第一個挑戰 合作案一度喊停,靠服務讓萬豪點頭 這背後,來自全球飯店業大洗牌的網路創新競爭。由於房屋出租平台Airbnb崛起,其房間數幾乎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飯店集團,這逼得國際飯店集團進行合併,以面對網路挑戰,形成會員基礎龐大的飯店集團和超低價的兩極化趨勢。 劉恒昌主掌的台北萬豪酒店雖是十二月初才正式開幕,但透過萬豪國際集團會員系統,從八月底試營運至今,已經來過四萬名會議客戶,兩岸三地之外的國際客更高達七成。 還沒正式開幕就有此成果,是劉恒昌二十九歲時解決的第一個挑戰:搞定「萬豪」這個國際連鎖飯店集團。 他父親口袋夠深,在二00八年金融海嘯時逆勢投資,對劉家來說,這個案子在台灣飯店版圖上,是要挑戰打造全台彎第一家國際會展飯店。 原本,這個以宜華公司為主導的開發計畫是萬豪集團在台灣的第一個據點,但因宜華團隊更換頻頻,讓萬豪一度要放棄台灣市場。劉家接手原本的宜華股權後,劉文治認為西華的服務品質夠好,萬豪並不是非合作不可。 「他們覺得奇怪,跟以前不一樣,那時候說不定也覺得我們是(玩)假的,」劉恒昌說,合作案一度差點胎死腹中。直到他主動找對方到西華吃飯,讓萬豪看到西華服務金字塔頂端客戶的實力,才能沒正式開幕,就吸引國際會員來台開會。 做投報率低、冷門的會展生意 即使一年只賺一%,仍「鋪路」養客但結合餐飲、飯店住宿、會展中心的國際級會展飯店坪效很低,經營難度很高,這是過去台灣飯店業從沒人敢做的嘗試。 一位在飯店業服務超過二十年的人士透露,經營國際會議的難度比婚宴等餐飲更高,一來會議客製化程度高,且量體太大,一出事,絕對賠不起;二來敢開會展飯店,光有錢投資場地等硬體還不夠,問題是投報率低:「台灣一年可以接幾場超過五百人的會議?」 以一場五百人、每人每天會議費兩千五百元計算,就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滿,也才貢獻四億五千萬元營收;反觀五百人的場地做婚宴,以一桌三萬元、六十桌,一 週光只做兩天,年營收就有近四億元,還不算每週還有五天可以出租場地的收入,再加計會展需要更大服務空間,婚宴的坪效至少多一倍。 劉恒昌不諱言,會場場地要服務一千人,加計會議空間、走道、後場動線,必須要有兩千坪才做得到,「假如投資兩百億元,一年只賺一%,要是你手上有這塊地,絕對不會做這樣的投資。」 他坦言,台北萬豪酒店也接婚宴,婚宴確實比較好賺,但會議客人需要時間培養,不能因為週末有婚宴就不接會議,所以一般飯店九九%都接婚宴,萬豪仍選擇把更 好賺的婚宴上限控制在四0%,其餘時間保留給會議,「做會展前面要鋪一點路,還是必須trade-off(取捨)。」 認識劉恒昌超過十年、宏碁自建雲事業群總經理施宣輝透露:「Mark(劉恒昌)身分比較特殊,不是純專業經理人短期投資要拿分紅,還有所有權的他會看比較長期、比較遠。」 做高價乾式熟成牛排,學捨棄料理中領悟:做好特定市場就能贏如同「牛排教父」鄧有葵打造出老饕牛排,挑戰別人沒做過的事,才有機會一炮而紅,現在五星飯店牛排館的另一個主流產品「乾式熱成牛排」,最早就是由劉恒昌在西華時一手打造。 八年前,台灣市場少有人知道乾式熟成牛排,一般消費者習慣的牛肉口味以軟嫩,或添加黑胡椒醬、大蒜片、奶油等調味料為大宗。但劉恒昌為了讓西華走出不一樣的路,選擇引進外表酥脆、能引出牛肉原味的乾式熟成牛排。 這個挑戰台灣食客味蕾做法,推出後卻被認為是烤焦,客人一再要求廚師重做,廚師也只好改食譜,設定好的東西一個禮拜就變樣。劉恒昌衝到廚房,要求每個廚師煎的都要跟主廚的口味一模一樣,光要做到食物標準化,就至少花了兩年,才逐漸打開市場。 乾式熟成牛排的難,在於熟成過程中,每塊牛肉會有四0%部分乾掉而必須捨棄。因此每塊牛排的食材成本等於比一般牛排高出四0%,除非單價夠高,一般人不願 意這樣做,所以一客兩千元起跳,要價比一般牛排多一倍,高單價就是乾式熟成牛排的競爭門檻。乾式熟成牛排的故事,讓劉恒昌學到只要集中做好特定市場區隔, 就有贏的機會,「你不一直polish(指磨練自己),就很難一直往前定。」 就像乾式熟成牛肉要口感好,要犧牲四0%的食材成本,他在經營會展飯店時,懂得主動把上門的婚宴生意往外推,這是他要打造全台唯一會展飯店,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如今有形的地標已蓋成,他接著還要打造大直新商圈的無形地標。 「都市計畫講地標,對我們來講,地標不是硬體、不是你蓋多高,而是你能扮演的角色,」劉恒昌認為,唯有自家新飯店變成新旅客來台北的目的之一,才算真正打造出新地標。 但過去外界對大直的印象多在美麗華、賓館和量販店。為重新定位商圈,他找來打造東京六本木之丘一戰成名的日本森集團當商場顧問,希望從零開始創造商圈,吸引更多高質慼商家與消費者,翻轉既定印象。 全球最大商用不動產企業、世邦魏理仕(CBRE)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林俊銘認為,近市中心的大直區位潛力很大,「商業活動可以當信義計畫區第二。」 但劉恒昌未來的挑戰仍不小,除了會展生意回收慢,商圈發展也要時間醞釀,新的房屋稅、地價稅每年約多出一億元成本,至少二十年才有機會回收,時間至少比原先計畫拉長一倍。 三十六歲的劉恒昌經營台灣第一家會展中心飯店,就像當年他在西華領悟的乾式熟成牛排學,比誰看得夠長、夠遠。 劉恒昌(右)出生:1979年學歷:台大土木碩士經歷:西華飯店董事長特助現職:台北萬豪酒店常務董事 |
紫光大舉入股台灣企業,引發反對陸資投資半導體聲浪;然而,陸資真的一無可取?撇開政治因素,若台灣廠商能搭上這波陸資購併熱潮,找到最具效益的合作夥伴,陸資也可能是台廠升級的關鍵助力。 中國紫光集團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宣布入股三家台灣重量級封測廠,引發輿論熱議;而原先可能鬆綁陸資來台投資IC設計產業法規,十二月十八日也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攸關敏感技術、產業存續的半導體設計產業,政府現階段不得開放陸資投資。 「該不該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陸資在全球大肆購併,台灣產業該如何看待來自中國的投資資金?」無疑是最近科技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儘管來自民間與學界的反對聲浪不斷,但也不乏業界呼籲「理性討論」的聲音。 什麼是理性討論?簡單說,就是理性分析陸資投資台灣半導體公司,對三個層面的影響,「產值、就業與技術。」一名資深半導體分析師指出,如果陸資投資台廠,台廠拿了資金,能繼續在台灣維持或提高產能,那麼,並不影響台灣的半導體產值或工作機會。 學會保護自己 用股權設計 降低入股風險「事實上,台灣現在很多產業的股權都是外資持有,甚至中國直接買進。」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說:「但這不重要!」他以法國酒莊為例,很多 知名酒莊近年都被中國金主買走,「但它還是法國的酒莊,你不會說它是中國人的酒。」產地仍在法國,對法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就業,就不會造成負面 影響。 至於陸資入股台廠,是否造成人才挖角甚至技術流失,「那就要看公司內部管控機制;況且,就算它不投資你,它也可能會偷你的技術。」分析師直言。 對此,負責半導體研究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表示,台灣企業可以用更好的經營權與股權設計,降低陸資入股的風險,例如讓陸資認特別股的方式,限制陸資行使股東權益。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同樣提出「不具投票權的股權」策略建議,也就是說,中國資金雖然可以換得股權,但不能夠在股東會中投票,也就不能影響企業決策。「很多制度是可以設計的,不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林建甫說。 學會釐清目標 若對己有利 合作不是壞事整體來說,中國入股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產值和就業機會的影響有限;技術與人才外流的疑慮,則可用經營權或股權設計的方式加以保護。剩下的問題是,當台灣把價廉物美的半導體公司股權賣給中國業者後,台灣能夠換到什麼? 「我們自己要弄清楚的是,今天讓陸資來投資台廠,我們要的究竟是錢、市場、技術,還是策略合作的關係。」洪春暉以IC設計公司為例,如果透過投資關係,讓台灣廠商拿到標準制定的機會,那就是有價值的。 就以通訊標準來看,過去高通就是因為掌握3G標準,才成為智慧型手機晶片主宰者。中國正積極發展5G標準,一旦確立標準,所有的營運商、通訊設備製造商, 都必須採用同樣標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手機大廠華為早已表態,將致力5G標準化制定。作為華為供應商與競爭對手的聯發科,若能透過與中國企業或資金的合 作,先知道中國技術發展方向,就能先行布局,擺脫技術受專利牽制的局面。 知道要什麼,就能進一步形成選擇陸資的標準。洪春暉認為,「台灣跟(中國)資金合作也不是壞事。」只是,不見得都要是同一家。 就目前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盛況來看,在全球大肆購併的不只是紫光而已,包括官方組建的大基金、購併美國記憶體公司矽成的武岳峰基金,以及今年買下豪威的清芯華創基金,都摩拳擦掌,欲插旗全球半導體公司。 「這麼多資金要來,台廠其實是有選擇的,比如某些領域選擇有互補的。」洪春暉認為,面對中國資金在全球大舉購併,台灣廠商應該抱持的態度是,「不是全部不要,也不是全部都要,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對象。」 學會挑對資金 選互補者 可開啟轉型契機「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的問題,不該被政治化,應回歸產業專業。」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以其研究半導體產業超過十年 的經驗表示,從現階段的社會氛圍來看,台灣內部近似於陷入一種「紫光情結」,也就是,因為紫光土豪式的收購動作引起社會反感,而一次封閉所有與中國業者合 作的空間。 從實際影響層面來看,中國資金或許並非洪水猛獸;相對的,若台灣企業能慎選合作夥伴,搭上這波中國購併潮,進而取得資金,或是有助未來發展的合作夥伴,對台廠而言,又或許是茁壯、升級,甚或轉型的全新契機。 撰文 / 周品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