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向的一些看法---與@trustno1交流的成果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dhz.html
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向的一些看法---與@trustno1交流的成果

我們的看法是不樂觀

我們邏輯的出發點還是從長期的要公平角度出發。公平是要花錢的。

關於為何是公平參閱這個鏈接 Big Picture之 下一屆中國

這裡插一句,這幾天對高考的改革,異地高考也是公平的一種,包括就family plan的討論。
都在體現公平。

早前按照我們的討論,

這個錢一定是從存量資產中獲得。所以減持國有股會是一個常態和長期的趨勢。

這點是我們的邏輯出發點。

具體到對股市的影響可以做這樣的推演。

先做一些鋪墊

在我們眼中中國股市的幾個特徵:

1.政策市

2.資金市

3.熊長牛短

4.管制RS重點在IPO

在我們眼中07年大漲的邏輯:

1.WTO紅利+00年附近國企倒閉後的紅利

2.實體經濟增長vs股市不景氣的差異

3.30%全流通送股。


結合以上基本看法和當下形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牛市的基礎,更別談鑽石底

具體到對未來的推演:

1.重藍籌輕創業板

創業板是RS。錢不進公平的口袋自然是打壓

藍籌有利於減持自然極力推介,郭先生現在就是在幹這個。


2.QFII大力引進太高水位

3.QDII想都別想,這是降水位

4.未來牛市的觸發點會是在減持後的國有企業轉制這個方向上,等於類MBO導致的所有權轉移後激勵機制起效導致業績飆升。換句話說當這個可能性呈現在面前時任何企業家都有動力隱蔽利潤等MBO後回吐。

5.實體經濟這波下調來勢兇猛,黑色午夜深不見底。銀行股業績Q4會見紅(赤字)


結論:2-3年內A股沒有任何希望。減持會在1-2年後才開始,效果是2-3年後才能彰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1

一些辦公室的人和事 (1)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2/07/1.html
星期三既早上,Amy正在向我做有關同事們schedule既例行briefing。

「Eliza銷左假。」Amy望住自己部laptop:「所以佢跟開既project應該可以唔駛share俾人做啦。」

「係喎…」我諗起啦:「我都奇怪點解尋日仲見到佢返工。佢唔係話同果位《長江男友》去歐洲玩咩?改期牙?」

「聽講…」Amy想了想:「Eliza俾人飛左lu。果條長江賤精原來有好多條女架。Eliza最初仲以為自己搵到個荀盤,點知原來只係做左人地其中一個後宮佳麗。」

「哦…」我點了點頭:「咁佢冇乜野嘛?」

「冇乜野掛…」Amy搖了搖頭:「我其實都唔敢肯定,不過表面上好似冇乜野咁囉。」

我腦裡面忽然諗起,尋晚我見到Eliza時既情形。

晚上八點幾,同事們都走得七七八八。我正準備離開,響pantry裡面卻見到Eliza。emmm,依家諗返起佢果陣好似真係有d眼濕濕喎。

同佢一齊遲遲都唔肯走既…唉,又係光仔。

光仔鍾意Eliza,怕且全公司都知。光仔呢個「觀音兵」,平日經常都同Eliza「出雙入對」,直到Eliza高調地同果條長江賤男拍拖之後,忽然間佢 地兩個就彷如陌生人一樣,連見面都唔打個招呼。尋晚佢地兩個又「和好如初」響度「談心」,我本來覺得奇怪,經Amy講一講之後,成個story,忽然之間 好似complete晒。

我心裡面不禁響度諗:「妖,光仔你醒下啦好嘛?出面仲有大把女啦,咪咁死心眼啦。Eliza查實有乜咁特別咁吸引呢?雖然都算係幾靚女…」

每次提起呢件事,果對「長boot訓響地下」 既畫面,又會不自覺地浮現響我既腦海裡面。對於Eliza呢個同事,我唔知應該點樣係形容佢。我知道佢家庭環境唔係幾好,所以我總係「冇根據」地偏見認 為,佢可能好想「搵番個好碼頭」,改善一下自已既環境。佢工作能力ok,打工搵兩餐當然冇問題,但要改善生活,我作為佢老細,心裡都明白,佢如果打我一世 工,即使我年年加佢人工,佢要脫離現在呢個階層,十年八載後都唔知實唔實現得到。然而除左佢個大學學位之外,佢最大既本錢,可能就正正係尚算幾好睇既樣 貌。趁後生,仲有樣有身材,努力去搵個好碼頭有冇錯?我查實覺得唔怪得佢,我只係唔高興佢,搞到我兩位男同事。

我都係屬於比較「天真」果一派人,睇電影都總係喜歡睇果d會有happy ending既故仔。我其實心裡面,多少希望光仔真係有一日「感動」到Eliza而成為一對。不過咁樣既老土故事,現實生活發生既機會,真係微乎其微。我 見到光仔,雖然有d同情,但心裡面又不自覺地暗罵佢實在有d「唔夠長進」。我有時真係好想同佢講:「光仔,出去闖下啦。留響我呢度,冇前途架。」自私既我 當然冇將呢番說話直接同佢講,不過作為男人,明白到年輕時太過安逸,虛渡光陰既話老左會後悔。如果我係Eliza,儘管知道光仔對自己幾乎到達「迷戀」階 段,可能拍下散拖還ok,但要揀終生伴侶既時候,又會唔會夠膽去揀一個善良知足,但唔知養唔養得起自己既人?

*****

Eliza被人飛,同事們既反應,多少有d幸災樂禍。我明白,呢個情緒同之前佢晒命晒得太緊要有住割唔斷既關係。我唔知點解,反而有些少同情佢,儘管佢果對死人boot,實在令我覺得好討厭。

時間回到去差不多三年前。

Amy:「兩個candidates都in左啦,Nick話兩個佢都冇問題。我地是但揀一個佢都ok喎。」

我:「Nick佢冇preference咩?」

Amy:「佢『堅稱』自己『真係』冇preference喎。」

我將兩份CV拎上手,兩份CV上面,都貼左一張證件size既相片。我望了一望,心諗:「妖!Nick你冇野呀?兩個學歷條件經驗都差唔多,但樣貌差咁遠,你真係唔識揀定係唔好意思揀呀?」

「Amy,如果你要我揀呢…」我說:「揀呢個Eliza啦。個樣望落好似甜d,應該易相處d。」

「唉,都知你一定係咁揀架啦。」Amy陰陰咀笑:「不過老細…」

「乜呀?」

「查實你地d男人,分唔分辨得到,『甜美』同『姣』既分別既呢?」

Shit。

祝大家有個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7

兩個失敗案例的Case Study--關於互聯網的一些思考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5tv.html
上週有兩篇關於互聯網失敗的case study讓我比較有思考和感觸。特意轉貼。
先寫一下讀後感。
A. Digg的興衰史
1.付費刷排名現象
文章中把付費刷排名當作Digg失敗最重要因素。但是有趣的是在中國,無論百度還是阿里巴巴都是依靠付費刷排名生存。這個矛盾如何解釋?
我的思考是一個是在開放環境一個是GFW紅利。

GFW紅利的背景其實是讓你被迫選擇有和沒有互聯網,這就是兩權相害取其輕,寧願選擇被閹割過的互聯網。

至於開放環境中的選擇,如果在付費排名和非付費排名中,用戶自然會選擇非付費排名。

2.創始人是否一定是最適合運營的?
一位羅斯的同事表示,「他的身邊沒有圍繞著年長者或是聰明人。他想要被崇拜他的人前擁後護。我想這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這些人中找不到一個會說『不』的人。
互聯網有一個特徵就是founder都是小夥子。
從Pager開始到小札。

但是運營企業本身更多是傳統行為。如何處理公共關係。如何處理公司膨脹後的辦公室政治都是棘手問題對founder來說。

所以選擇一個mentor是很必要的。最佳的方案看來還是老美已經在使用的比如Goodle的施密特和Facebook的Sandberg(雖然年齡也不大,但是遠比小札有經驗)

Founder還是要做Founder的事情比如比較好的用戶體驗感覺之類的。

反觀國內比較少發現這個現象。成功案例也極少。
這裡的背景還是和國內的人文和商業環境關係比較大。這問題值得反思。這裡特意指出這類公司必須是創始人年輕而且是高速擴張階段,同時服務於年輕人的應用。
如果慢速增長Founder可以自我強化未必需要請Mentor

3.UGC
我不看好任何UGC的東西。
這個和互聯網初期的P2P一樣沒一個成功的。早期的linux開始。到現在?

從價值觀角度考慮欣賞和皮那好P2P C2C UGC的本質上是反商業社會的。是左派。是極端的左派。是差不多三分鐘熱度以為熱情可以替代商業運作。對商業的本質認識不清。

B.Fluent
我是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Fluent我特意去看了下presentation,他顯示的所有功能幾乎都是我需要的。我Gmail的用戶體驗一直不佳。但是安全性是我最大考量。所以。。。。

1.也許你可以做上百個小Feature比Google做的好,但Google做一個主要的做好就夠了,抓住重點,這就是差距。
這句最有趣,我的解讀是避免競爭。Fluent是分蛋糕而非做一個新蛋糕。
參考前面泰爾的十條和我自己的思考。其實互聯網和創新和資本主義是相悖的。互聯網最害怕競爭。最需要創新。

2.gaming
gaming國內翻譯是博弈。
當sparrow被google收購那麼就是宣告fluent被幹掉
這個很有趣。
就是局勢發生逆轉及早放棄是good idea
我特意去看過Sparrow 18塊。在iTune上。我也沒買。估計google也知道用戶體驗有問題在改進。

其實這也算一個商業經驗。類似沙盤推演過程中發生基本面的巨大變化。商業環境和生存環境發生變遷。所以對公司前景的判斷需要做出調整。

這是兩個很有趣的案例。多看案例多思考會增加經驗。這些經驗沒辦法保證你成功,但是會幫助你思考和減少失敗和錯誤的可能性。互聯網的成功還是在創新。創造客戶需求。這是不變的真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1

關於消費行業囤貨、存貨、去庫存的一些想法系列(一) 曾經米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8d493501016d93.html
 

前天瀘州老窖中報超預期,昨天茅台中報帶來擔憂,這一喜一憂有各種原因,但裡面都涉及了一個囤貨、控貨、存貨的問題。近期這種關於「貨」的分歧很多,也讓 很多公司或被樂觀或被悲觀,涉及可不少消費行業,如品牌服裝、家紡、阿膠、白酒等。因此想說說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和朋友們討論交流,相互提高,就算 拋磚引玉吧。因為想法比較雜亂,外加涉及的行業情況也有所不同,因此準備分為系類來交流,先把那些之前暴利的囤貨品種進行分析,如白酒、阿膠,之後再談那 種存貨反壓的服裝。畢竟囤貨和存貨雖一字之差,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是主動、被動的本質,其恢復和複雜程度絕對並不一樣。廢話不在多說了,正文開始,希望 文章能得到眾多個人的指點,以便自身的提高,先在此拜謝!

   一、關於囤貨的形成和其雙刃劍的影響。

   囤貨其實是很多銷售渠道一個增加自己利潤的方式,自古有之,比如所謂的屯聚居奇的為富不仁的案例就在古代農產品等物品上層出不窮。這種事情產生的條件個人認為需要幾個:1、產品供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代表案例就是茅台,茅台一直供不應求,不管需求到底是我們的三公還是什麼,反正就是供不應求。從來沒有人囤積二窩頭,因為那東西滿大街都是。2、相對易保存或者說保存成本低於其在囤積過程中的漲價幅度,代表案例也可以說白酒和阿膠,紅酒其實也存在囤貨的可能,為什麼相對囤的少,就是因為庫存要求高,要酒窖和恆溫等措施,不是那麼容易儲存,外加年份紅酒是看葡萄的大小年,而不是看絕對距今的年份,需要更專業的判斷知識。而另外一個反例就是之前的家紡產品,之前由於棉價的持續上行,家紡在近年內其實也是在漲價的,庫存難度也不是太大,但他在囤貨過程中明顯產品的漲價幅度不足以覆蓋儲存成本,因為存在過季、佔用流動資金成本不能覆蓋漲幅的情況,也是沒有人存貨的。

   可以看到囤貨其實利用了產品到最終終端消費者過程中,一道相對壟斷的特殊利益群體的信息和拿貨不對稱性,用正反身性的方式在影響經濟最基本的供求規律,他 在產品供不應求、有漲價預期的背景下,加劇了更大的供求矛盾,之後加速了提價的進一步發生,給真正的生產廠家帶來了並不精確的供求信息反饋,從而可能讓廠 家做出錯誤的擴產或提價判斷。而一旦過度擴產或終端提價過度,短期損傷了最終終端消費需求時,囤貨的經銷商又會起到負反身性作用,將之前低價的存貨過度拋 售,更加嚴重的放大產品的短期供大於求或以低於當期一提價後的指導價甩賣產品,擾亂未囤貨經銷商的銷售,擾亂最終市場。可見對於產品生產商和最終消費者而 言,經銷商囤貨都是一頭疼的問題,對於生產商,一段時間內,可能囤貨對其有微利,但之後必成大貨;對於消費者其一直是大禍。但對於囤貨經銷商而言,其帶來的是超額利潤,這種衝動是不可避免的,而中短期唯一可以制衡他的只有生產廠商,消費者是絕對無能為力的。囤貨的幅度和危害的控制僅能依靠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博弈來解決。而在長期消費者是可以通過替代和用腳投票的方式放棄這種產品的消費來徹底打死經銷商存貨的,但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在這之前生產廠商就因為自己的短期週期波動來與經銷商進行博弈。

   博弈的手段大體分為:1控貨2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3降價。

   控貨:其博弈更多的是通過讓囤貨的經銷商相互博弈,通過損失短期內生產廠商的利益來做到平緩供需,其根本在於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訴求依然變化不大。在最終消費者還有消費訴求時,終端消費情況並沒有變化,生產商通過控貨不發出新貨的手段,短期切斷經銷商進貨可能,讓其考慮是否出售存貨來維繫老客戶,如果其區域壟斷嚴重,並未有其他經銷商再其地盤,可能控貨短期對其影響不大,他依然可以以斷貨為藉口吊足消費者慾望甚至加價出售,但一旦最終消費者不堪其加價,則其徹底受損,進而損傷生產商。但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其區域有一個經銷商在生產商控貨背景下願意出售囤貨庫存,則為了讓其老客戶不被出貨的經銷商吸引走,各個囤貨經銷商都必須出貨來滿足自己的客戶需求,從而起到生產商控貨去囤貨庫存的效果。

   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其博弈依然需要消費訴求變化不大的背景,通過讓囤貨經銷商自己衡量其庫存成本與資金佔用成本等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囤貨還是開始逐步出貨將之前的囤貨利潤兌現,或去尋找新的囤貨品種,當然這種情況需要經銷商涉及行業廣泛。其本質類似我們買入股票後,股票大幅上漲後,股價開始盤整漲速放緩或盤整過程中,我們是賣出該股,尋找新的尚未爆發的股票,或開始逐步兌現利潤改善生活的博弈。且一旦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會讓最終消費者損失一部分恐慌消費的衝動,從而減緩消費者對於供需不足的擔憂而進一步倒閉囤貨商兌現囤貨,畢竟在國內買漲不買跌的恐慌消費衝動對於消費者心理影響還是存在的,最明顯的案例是房地產企業。

   降價:最有效的逼迫囤貨商出貨兌現利潤的方式,但絕對是生產商和經銷商博弈的最差結果,生產商和經銷商雙輸的結局。生 產商會損失建立起的品牌形象,讓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衝動可能徹底轉移,而囤貨商的肆意甩貨會加劇市場恐慌,擾亂市場,做毀一個品牌。其應用情況大部分是消費 者消費訴求基本上以開始徹底改變,生產商放命一搏的背景下,即使品牌並未徹底死掉,也基本上進入日暮西山的過程,即使以後能東山再起也需要數年積累,外加 超好的運氣才可。

   綜上可以看到,生產商基本上不會使用第三種降價這種情況來與經銷商雙輸,而是利用第一、二種,或一起運用的方式來達成平緩經銷商囤貨帶來的市場波動,而經銷商為了不與生產商魚死網破也會進行一部分妥協,達成共識。短期以生產商控貨損失收入、經銷商出庫存打壓出現一定產品價格泡沫的方式讓市場通過小周期波動,釋放未來的巨大風險。

   老窖、茅台、阿膠等被囤貨的品種,其實都已經在使用類似的方式了,老窖和阿膠更加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控貨訴求,且確實遲遲並未再提價。而茅台雖然尚未有類似 的表態,但通過其中報的預收款減少和一直並不兌現資本市場和經銷商的漲價預期,其實也已經這麼再做。而之所以茅台中報日的暴跌和阿膠一年多股價的低迷,其 實是來自之前分析的控貨、降低提交預期和幅度這兩博弈手段的一個共同前提的分歧:即消費訴求變化不大的分歧。也就是說看空的必然認為最終消費者已經中長期或中短期對於產品的消費訴求,由於連續提價或囤貨過多後,產生了改變或替代。而如何確認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其實就涉及了幾個分析層面:1銷售終端增速是否在維持2去囤貨庫存過程中是否出現了價格過度混亂和經銷商串貨互殺3其他替代品牌品類是否已經威脅品牌的未來。而這三項其實是可以通過調研來逐步明朗。本文的第二篇《草根調研的驗證必要和方法與其利弊》將重點談談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望各位高人到時能有所指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6

互聯網對一些行業的顛覆性衝擊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xli.html
 

早在2000年互聯網第一次泡沫期,很多人已經提出互聯網是革命性的行業,但隨著網絡泡沫的破裂,互聯網發展進入低谷,其顛覆性被逐步淡忘。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它的顛覆性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滲透到越來越多的領域。

    互聯網具有互動性、即時性、全天候性、跨地域性、信息透明度高的特點,隨著網民數量的爆發性增長,對互聯網的使用不斷滲透、深化,未來這種趨勢只會不斷強化,互聯網將越來越成為媒體、社交、購物的主流渠道之一。

    互聯網的便捷性可以讓消費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實體店可能花費一天甚至更長時間的品牌、型號挑選和價格對比。比價網的出現更是使這種快速達到極致,消費 者也許在一分鐘內就能完成這樣的工作,團購為價格戰煽風點火。因此零售業和商業流通領域受到網購首當其衝的衝擊。網購讓生產商跨過多層經銷商甚至終端直接 面對消費者成為可能,這促使渠道的扁平化。很多行業原來省級-市級-縣級-終端多級代理模式可能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經銷商層級、數量大幅減少,甚至被 直銷完全替代,大量中間流通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

    由於不同產品具有不同特性,因此零售業不同細分子行業、不同商業模式所受衝擊不同。標準化程度高、單件產品價值較高、易於包裝遞送或者虛擬的、服務性的產 品比較適合網購,現階段圖書、家電、數碼產品、旅遊、訂票、訂房、服裝、化妝品、音樂、軟件信息的網購發展最為迅猛,大量書店、唱片公司已經倒閉,對於經 營高價值商品為主的百貨業所受衝擊也較大,而經營差異化較高、品類繁雜、價值較低商品的大型綜超則幾乎沒有衝擊。隨著網民的快速增長,消費習慣的逐步形 成,網購未來會滲透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例如日用品、珠寶、建材、服務性行業等,隨著互聯網新商業模式的層出不窮,互聯網的影響可能延伸向任何的商業領域, 很多傳統的商業模式會消失。當然網購也有很多缺陷,例如不能提供實物體驗,難以象實體店那樣提供詳盡、人性化的導購,不適合價值過低的商品,遞送過程具有 一定的不確定性,難以提供感性的購物樂趣等。因此並非所有產品都適合網購,也並非傳統零售業都會被替代,對於大部分子行業而言只是多了一種渠道和商業模 式,市場份額不同程度的減少。但對於投資者而言,仍然需要重視這種衝擊,並分辨對投資標的的長期影響。

    傳統媒體行業是另一大受害者,電視、報紙、出版社越來越不景氣,大量企業盈利倒退,甚至倒閉。從2008年到2010年,美國有8家主要報紙宣佈破產,數 十家城市報紙關門,《華盛頓郵報》股價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過半,《紐約時報》跌幅超過70%,最近巴菲特收購的報紙的Media General公司的股價只有5年前的1/10,Lee公司股價只有5年前的1/20。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大英百科全書停止印刷,轉而提供電子版本的百科 全書。金融方面阿里巴巴旗下的小額信貸業務,利用其龐大的B2C、B2B平台以及信用系統,為在線商戶提供融資的巨大平台,依託原有系統,阿里金融具有海 量、靈活、低成本、快速、信用評估可靠等優勢,2010年以來小貸業務已經累計投放了280億元。雖然這個模式具有一定的侷限性,離開了阿里巴巴平台難以 在其他環境運作,但足以讓我們想像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對以上行業具有明顯的影響,互聯網對生產型企業的定價策略也會產生影響。實體店銷售由於信息不對稱,價格可以出現較大的差異化,而且消費者收集產品信 息、價格具有地域障礙,定價時可以通過品牌溢價、地理差異獲取更高的利潤。但網購信息高度透明化,價格一目瞭然,價格戰在網購競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手段, 低價在網購消費者意識中也已經根深蒂固。網購時消費者常會更理性,感性因素大為降低。在實體店很多名牌打折極為有限,但在網購中的折扣往往比實體大很多, 例如七匹狼、利郎在實體店打折很少低於八折,但網購常常出現四五折。除了品牌極為強勢的企業,大部分企業網購定價體系都會低很多。隨著網購佔比越來越高, 逐步壓低產品的整體價格,品牌的溢價作用可能被削弱,品牌強度不足的企業越來越難以獲得品牌溢價。這種定價的影響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也許會從廣度、深度 影響更多的行業和企業,投資者應該跟蹤研究這種影響。

    現在很多消費品生產商開始進入網購,初期可以通過更低的價格和更廣的傳播獲取更多的客戶,實現階段性的薄利多銷,但當其他競爭對手也發展網購時,網購就成 為消費者獲取低價商品的工具,企業除了售價降低外幾乎毫無得益。就如一個企業率先採購了一種新設備,設備可能會為企業帶來一定的額外受益,但競爭對手也開 始使用後,企業除了增加額外資本支出外不會帶來任何額外好處。

    大部分受互聯網影響的傳統行業或被替代,或市場份額損失,或被迫降低售價,總體偏負面。因互聯網而獲益最多的是消費者,物流和移動支付等與電子商務密切相 關的新興行業。互聯網大大提高了社會和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價格的高透明度影響生產商的定價策略,大大壓縮了銷售商和生產商的利潤。物流業因為網購 的興起獲得了前所未有量的爆發性增長,但這只對行業整體和其中的優勢企業有利,速遞業務門檻低,競爭仍極度激烈,網購零售商本身利潤極其微薄,因此物流業 大部分企業生存仍然十分困難。

    以上也許只是互聯網衝擊的部分行業,未來隨著網絡的全民覆蓋,技術的日新月異,新互聯網商業模式的不斷湧現,互聯網將對越來越多行業和商業模式的長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作為投資者應該思考的是在互聯網大潮中那些行業受益,那些行業是受害者。

 

梁軍儒20120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22

一些想法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h6.html
最近在思考著自己持股,其中有一隻統一中國(220),股價不斷創新高,有意換掉。但是比較了同業的估值,25倍PE好像又不算高,有些糾結。自己是不是瘋了?這兩天總算想通了,如果未來同樣有增長,25倍PE和8倍PE之間,我沒有理由不選擇後者。

前者是不斷創52周新高的股票,而後者則是不斷創新低的股票。哪一隻?不就是廣汽集團(2238)。創52周新高是一個選股的好方法,並不意味著高估值。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假如招商銀行一年後才創下52周新高,股價也不過11元,高估還是低估?

關於日系車股,其實我並非不會恐懼的投資者,抗日風潮下我也擔心,否則之前也不會放棄廣汽而選東風。在國內做小生意十幾年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有車主將進 口車換成國產車。會有豐田卡羅拉車主換車換比亞迪F3的嗎?真沒見過!如果有,一定要小心這種極端民族主義者。在日資百貨放炸雞蛋的應該就是這種人。

正常來說,隨著中國的發展,消費是逐步升級的,即使不升級也不會主動降級的。中國人是特別喜歡相互比較的,升級是必然的。當然,會有人說,換車潮還沒有到來,至少還要等兩三年。作為平凡的投資者,我沒有能力象老巴般看到十年後如何,但我願意看遠一兩年。

最近也在反覆看雨潤集團(1068),真的對它很感興趣。如果將來產能利用率能夠大幅提升,股價不會是漲一兩倍這麼簡單。問了一些家裡有養豬的員工,收豬 都是現金。這個行業確實需要大量現鈔在手的,資金被挪用的可能性不大。現在還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以前無論豬價漲跌,盈利都能上漲,現在無論豬價漲跌,盈利 都在倒退?瘦肉精影響力肯定沒有這麼大,否則售賣注水豬小屠宰場早就全面關閉了。消費者會因為瘦肉精事情而放棄雨潤而選擇無牌豬肉?大家能點看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03

[原創]必讀的一些遊戲內幕(絕密好文章) 司馬張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63e9d010009uo.html
這是根據某記者與某位證券鱷魚的秘密訪談內容而整理的文本。

 
   
    記者:戰略投資者,誰來選?誰來定?

    被訪者:上市公司定。

    記者:怎麼個選法兒?

    被訪者:學問就在這裡邊。一般來說,選擇權在上市公司的董事會,而董事會誰說了算?也就一個人頂多兩個人。這兩個人什麼身份?你猜都猜得到。

    記者:成為戰略投資者的具體條件是什麼?

    被訪者:情況不一樣。一種情況是,你要想成為戰略投資者,如果這家上市公司有產品,比方說是一般大眾消費品或者是生產資料類產品的,你就得先為這家上市公司包銷產品。

    記者:戰略投資者還管賣東西?

    被訪者:東西能不能賣出去不重要,會賣不會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戰略投資者得把約定包銷產品的那筆錢拿出來。

    記者:先墊付嗎?

    被訪者:有先墊付的,關鍵是墊底。

    記者:墊什麼底?

    被訪者:為上市公司的業績,為基本面墊底啦!有了這筆錢墊底,中報年報,每股收益幾毛幾毛,也就意味著今後二級市場股價拉升空間有多大了。最關鍵的是保證上市公司頭兩年什麼都不干,就能維持績優形象。

    記者:對戰略投資者合算嗎?

    被訪者:不划算誰幹?賠本的買賣誰也不會做。

    記者:那些沒法包銷產品的上市公司怎麼辦?

    被訪者:交護盤費啦。

    記者:什麼護盤費?

    被訪者:比方說,一級市場做發行價是十塊錢,上市公司向戰略投資者保證在公司上市後的一段時間內,股價維持在二十塊錢。而戰略投資者得把獲得差價利潤的30%返還給上市公司,這筆錢就是護盤費。

    記者:有的發行價和二級市場開盤價不止一倍。

    被訪者:對啦,就因為這裡這包含著護盤費,因此底氣才十足。一般戰略投資者在一級市場獲得最廉價的籌碼後,在二級市場上努力爭取吸收低價籌碼,這樣不就兩頭賺嗎?

    記者:那上市公司怎麼敢拍著胸脯保證二級市場的價格維持在承諾的價位上,並讓戰略投資者順利出局呢?

    被訪者:你見過一級市場發行有失敗的案例嗎?

    記者:是不是只要交了護盤費就可以成為戰略投資者了?

    被訪者:那可不一定,有的是人拿著錢追著上市公司給的,但關鍵要看交情如何。如果是生人,沒在圈子裡,沒過過手,給錢也不敢做。

    記者:要是不返還護盤費呢?

    被訪者:沒可能的。大家不要做啦。關係硬,利益全拴在一起的。不交護盤費,大家都甭想過了。誰那麼傻呀!況且相互之間都握有對方的把柄,大家互相幫忙啦。這裡的信譽交易都是建立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上。平白無故的人想擠進來撈點便宜,想都別想。

    記者:選誰不選誰,董事會不是還有其他人嗎?

    被訪者:懂事的董事,就心照不宣啦!不懂事的董事,就蒙在鼓裡。開董事會走走過場而已,逗你玩。

    記者:所以股權之爭,人頭打出豬腦花來。

    被訪者:一個董事長後面栓著一堆人,不爭怎麼行?人家都花了錢的,沒賺回來,你突然要換人是不可以的。

    股市中的非常定理

    定理一:黑幕交易的前提,是交易雙方或各方對交易安全性的確認。而這種確認取決於以往交易安全性的記錄,取決於資金實力,取決於人際關係的疏密程度以及對規則約定的操作熟練程度和應變能力。

    定理二:相對於社會表層交易行為普遍的信用缺失,黑幕交易中的信用牢固程度則要高得多。這種信用的牢固程度是通過以往的所有交易成本支撐起來的。而這些交易成本的要素無非是:時間、金錢、經驗和可交換的權力資源的大小。

    定理三:不經"風雨"考驗,哪得股市彩虹?

    募集資金投向

    記者:上市公司圈來錢以後,怎麼玩?

    被訪者:圈錢之前,自然會設計好一套漂亮的招股說明書。無非是給大家一個圈錢的說法,說我用這錢幹什麼,市場多麼有前景。一般投資者,再加上一家股評家, 抱著招股說明書對投資項目從頭到尾地研究,其實有什麼可研究的,什麼市場前景,什麼回收週期,其實只不過是為了達到上市圈錢的目的。一旦錢到手之後,馬上 就會說,原來準備投資的項目因市場變化等等諸多原因已不適合投資了,理由很簡單:"為股民負責"。

    記者:那些錢幹嘛去了?

    被訪者:炒股呀!做實體多累呀,回報週期長,風險大,說不定一下就賠進去了;存銀行,利息太低,不划算。不如搞"巨額資產委託管理"還有保底承諾來得輕鬆。

    記者:多少算巨額?

    被訪者:幾千萬,上億。

    記者:受託方保證有多少回報率?

    被訪者:一般情況下10%,早些年最高能達到20%。

    記者:身不動膀不搖,比做實體容易多了。不是有規定不允許保底承諾嗎?

    被訪者: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不說,我不說,誰會查呢?現在錢不好賺,生意不好做,只好炒股了,互相都照應點日子不就好過了!

    記者:證監會不是有規定,募集資金的使用投向不得擅自更改嗎?

    被訪者:這還不容易,只要在12月30日之前這一天,把錢放在銀行,然後讓監管部門看看,錢沒亂花。其他時間他能天天盯著你嗎?

    記者:上市公司如何挑選巨額資產管理人呢?

    被訪者:在行情好的時候,莊家手裡缺錢時可真著急呀,只要誰那裡有錢肯定會找上去。上市公司對於主動找上門的,只要條件合適,錢閒著也是閒著,不用就是浪費了嗎?難道這不算是國有資產流失嗎?

    記者:怎麼個託管法?

    被訪者:有的託管人不是可以把國債套現嗎?上市公司就把那些"閒錢"買成國債,然後再給託管人一份授權委託書,合理合法。託管人拿到委託書以後,把國債套現的錢去炒股賺錢,錢生錢嘛。再有便是直接拿現錢交給託管人炒股。

    記者:託管人掌握著上市公司大量的資金,會不會間接控制上市公司呢?

    被訪者:準確地說,在受託方拿著上市公司的錢,炒著該上市公司的股票時,一般來講需要上市出消息配合時,上市公司輕易不敢拒絕,否則還想不想把錢安全地收回來?等炒完股分完錢,雙方握握手,這單做完了,下一單再說下一單的啦!

    記者: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不就成了牽線木偶了?

    被訪者:董事長就該懂事啦,不懂事怎麼做?有題材就給題材,沒題材就挖題材,實在沒有就裝題材。錢到手之前,是受託管人求上市公司,一旦錢到手之後,就是上市公司聽受託管人的。讓出什麼消息就得出什麼消息,讓什麼時間出就什麼時間出。

    記者:上市公司的"閒錢"就那麼好拿嗎?

    被訪者:有交情,有回扣,什麼事情都好辦。

    記者:回扣的錢怎麼出賬呢?

    被訪者:這容易解決,受託管人一般都會成立一個風險投資或者諮詢類的中介公司。這些公司一般租上個兩室一廳的房子,別小看這些小公司,沒準握有幾個億的資金。通過該類公司,上市公司的老總便可正大光明地將現金裝入口袋裡,不需要留下任何證據。

    記者:要是中間配合不默契,比方說該出消息時不給出?

    被訪者:一般情況下不會,所有人的利益都拴在一起,沒有那麼不懂事的。

    定理四:上市公司對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投向,依據的是路徑最短和操作最簡易原則:

    (募集資金……購買國債┄┄由委託人在銀行抵押┄┄變現┄┄二級市場炒股┄┄雙方分享利潤)

    (募集資金┄┄直接給託管人┄┄二級市場炒股┄┄雙方分享利潤)

    定理五:由於募集資金流向二級市場炒股獲利的大門並不堅固,所以這個通道必然會被冒險者、心存僥倖者、更多地是被合謀群體打開。

    補充背景之一:上市公司改變募集資金投向統計

    補充背景之二:巨額資金託管人融資炒股構成比例:

    銀行資金:20%左右

    從上市公司拉資金:60%-80%左右

    社會閒散資金:10%-20%左右

    記者:為什麼巨額資金託管人的融資構成是中間大、兩頭小?

    被訪者:因為上市公司的錢多,股民的錢、國家的錢好用。銀行的錢用起來太麻煩,其他閒散資金拉起來比較麻煩,又沒多少。

    記者:都是巨額資金託管人去上市公司拉錢嗎?

    被訪者:也有上市公司主動送上門去的。

    記者:什麼情況下?

    被訪者:上市公司如果業績好,題材好,現金容量也好,盤子又不大,適合炒作,他為什麼要讓二級市場把這錢賺走,為什麼要讓別人賺自己不賺?

    記者:巨額資金託管人肯定不會拒絕吧?

    被訪者:送上門來的肉,端到嘴邊,肯定是要吃的。

    記者:還是10%?

    被訪者:沒有啦,看託管人自己出不出錢,出錢一個比例,不出錢又是個比例。上市公司自己要有人會炒股的話,自己就炒了。

    做莊小考

    記者:做莊容易嗎?

    被訪者:做莊容易,出貨難。關鍵看你選擇什麼樣的股票建倉。跟選老婆一樣的。選不好就被套牢。那是高智商的活動。

    記者:步驟?怎麼弄?

    被訪者:一般先在眾多只股票中選,看看哪家上市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然後實地進行調研。寫利潤報告,寫做莊計劃。再往後就是選大盤以及股價的低點開始建倉,三步曲,例行公事而已。

    記者:相當於發牌?

    被訪者:在發牌的時候作弊不是不可能,這太傻了。一場遊戲要玩下去,選擇發牌的時候作弊,這戲就會很快結束,沒的看了。沒了觀眾,沒了後邊參與者,後邊的錢怎麼賺?戲是要大家一起演,大家一起看的。獨角戲沒人看,有戲沒觀眾,也沒看頭啦。

    記者:莊家如何出貨呢?

    被訪者:跟前邊說的一樣,好企業自己有題材屬於自己帶飯票,不好的企業往裡裝題材,實在沒題材,那就來個十送十,十送五的預案公告,然後股東大會來否決。

    記者:其實股民現在也知道這些,利好出貨,利空吸貨。

    被訪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一組連環套,總有一"套"適合你。關鍵還不在散戶,在於那些"敢死隊"。就是排在前100名到500名不等的股東賬戶。看他們的"底牌"!比如籌碼進出的情況。

    記者:怎麼才能看到底牌?

    被訪者:一般中小散戶半年才能看到一次股東籌碼情況。其實看不看都一樣,但是莊家就不一樣了,和上市公司一勾,大額股東的背景和持籌情況就能知道。

    記者:莊家去交易所能打出單子來嗎?

    被訪者:通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可以打出股東賬戶。

    記者:接下來又該幹什麼了?

    被訪者:吸籌。打著向偏遠山區扶貧的旗號,然後收購一大堆農村人的身份證,再去不同的營業所開設幾百個賬戶。

    記者:一張身份證多少錢?

    被訪者:20-30元不等。

    記者:這件事已經成為公開事實,現在上面抓得緊,會不會太危險了?

    被訪者:以機構投資者的身份也可建倉。你看看那麼多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的註冊地大部分在海南,奧妙就在於,在海南註冊一家公司比其他地區容易,並且政府為了吸引投資給予了多種政府上的優惠。

    記者:誰是真正的操盤手?

    被訪者:招聘操盤手。選擇操盤手的惟一條件是不能懂股票。做一隻股票的莊,有一批互相不認識的,在不同營業部操盤的人。其實,這個操盤手頂多只是大戶管理 員,只需要接受指令(買多少,賣多少);操盤手也許還以為是"老闆"在建倉,自己也弄個小倉(老鼠倉跟進)。其實,"老闆"已經快出貨了,而且這邊席位買 的,很可能是另一個席位"對敲"過來的股票。

    記者:挺複雜。

    被訪者:這些還只是一般的操作流程,手段變化無窮。

    記者:高手怎麼做?

    被訪者:資本市場中的高手便是空手套白狼即"無成本收購"。錢先花出去收購上市公司的股權,等重組消息出台前,先把股價炒上去,借重組利好以便出貨。最後一算總賬,發現出去的錢又回來,白白撿一個上市公司,說不定還有戶贏餘。這就叫"無成本收購"。

    記者:你說的是上市公司重組嗎?

    被訪者:是,炒作一隻股票關鍵在方案設計,每一步都設計好了。比方說,拍賣知識產權,給出一天價作作秀而已。

    記者:作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如何套現呢?

    被訪者:作為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募集來的資金收購東家的資產,使得東家的資產高價套現。另外借助重組題材在二級市場炒作獲利。

    記者:莊家出貨不那麼容易吧?

    被訪者:股價拉高容易,出貨難。沒關係,貼上商標就好賣了。比如北大、清華或者是高科技等新興行業的標籤。

    記者:實在沒人跟呢?

    被訪者:不是還有基金嗎?基金管理人大部分都是眾證券公司培訓出去的,總有些師承關係嘛,師傅教出來的徒弟,能不找機會報答一下師傅的再造之恩嗎?

    定理一:桌面協議一定是桌下協議的面紗,所不同的是,核心內容不能為外人所知。

    定理二:莊家最大的危險在於走漏風聲,為了保密而付出的交易成本,應當足以保證計劃以及實施的密閉性能。

    定理三:做莊贏利的前提是能看到底牌,想看底牌必須打通內部關節。

    定理四:分而治之是保證交易核心目標密閉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操盤手不能選擇內行人。

    定理五:生鏽的茶壺用沙子擦亮之後,還可以上光,短暫的閃光階段,便有獲利的可能。

    定理六:股市黑幕交易是集團高智商行為、高信用行為。因此,它必然是系統交易行為。系統交易的複雜性是不可能憑藉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一旦出了事必須由某一人的犧牲來作代價,以此保證其他人的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02

給公司起名的一些原則

http://xueyuan.cyzone.cn/qibu-qiming/234158.html

創業者給公司取名時很可能就像父母給新生兒取名一樣,經歷一番取捨和糾結。社交遊戲平台 Hayzap 的聯合創始人 Jude Gomila 寫了篇文章分享他給 Hayzap 取名時用的一些原則,整理如下:

1. 抽象

儘可能地將公司名從實際所做的產品抽象出來。若 Postalsoft 是你的備選名,你就該想想如果後面你們轉型而不在郵遞(postal)市場的話,還是會有人認為你們的新產品是和 Postal 相關的。相反地,取個抽象的名在你以後轉型或是擴張時就沒有這些顧慮。

2. 聯想的魔力

可以選那些有暗喻的名字。比如 Apple,會讓人想到落到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消費者在看到或聽到你名字時,這種聯想會幫助他們更深地記住你的品牌。

3. 視覺化

更理想情況是名字能讓人們產生畫面感。比如 Square,容易讓人在腦中想出一個方形圖像。

4. 要注意發音

要選擇那種發音不費勁的名字,而且最好不要有諧音歧義。另外,可先考慮國際化,你的名字在外語讀音裡會不會有負面的意思。

5. 獨創性

先要確保這個名字沒有被註冊。除此之外,儘量不要與那些現在的熱門公司名字類似,不然很可能會讓你的顧客,未來員工和投資者感到困惑。

6. 域名

別忘了你是要申請域名的。你能註冊到和你的名字全拼一樣的域名嗎?

7. 考慮 logo 和名字的配合

你的 Logo 和名字搭在一起時是配合完美還是不太相關。Apple 和它的 Logo 就是配合完美的典例。

當然,公司成功與否和它的名字沒有直接關係。但別忘了,後續的一切名譽和無形資產都是注入這個名字之中的,而這些資產不太容易從這名字裡抽取出來。這樣看來,在取名時多花點心思也不為過。你認為好的公司名都有哪些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58

對幾個企業的一些看法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z0l.html

凡客誠品陳年:「電商遊戲很簡單,就是熬誰錢多,並沒有技術含量。」蘇寧未來三五年不能從電商賺到一分錢,還要消耗上百億以上的資金。亞馬遜是電商鼻祖,成立時電子商務還在萌芽階段,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技術、客戶、品牌的積累,所以遙遙領先,蘇寧易購面臨的市場環境完全不同,難以複製亞馬遜之路。

17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加大鋪貨宣傳,廣藥明年「砸」20億捧王老吉」,王老吉與加多寶之爭逐步白熱化,其激烈程度與投入規模比我想像的更甚。——看到laoba1梁軍儒的博文《對廣藥王老吉的幾點看法》有感而發的評論。http://t.cn/zW9eFUt

 

民生銀行強大的商貸通幾乎可以覆蓋銀行業其他的潛在風險,例如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等。但商貸通本身又是另一種高風險,特別在經濟低迷期。商貸通0.14%的超低不良率部分可能源於高速增長的稀釋,以及其貸款大部分比較新未到還款期,不良率數據並沒有真實反映商貸通經營情況,看絕對餘額變化趨勢較好。

11月30日15:50來自新浪微博

 

回覆@forcode:沒有任何企業能絕對避免黑天鵝,只能選發生概率相對低的,抵抗能力相對強的,同時控制倉位。//@forcode:要是茅台來一個安全問題怎麼辦?

 

最近十年茅台幾乎都是最熱門的股票,鋼鐵都是最冷的行業,但茅台屢創新高,鋼鐵則相反。「不要碰熱門的東西」是最常聽到的忠告之一,但熱與冷只是表象,同樣的熱門後包含了完全不同的本質,只有看本質才能做出真正正確的判斷。市場往往喜歡以一兩種表面現象下結論,這跟看人的外貌判斷其道德品質同理。

11月30日08:41來自新浪微博

 

2000點以下的中國A股讓我體會到巴菲特所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的感覺,到處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但大部分人卻視之為毒藥。

11月29日10:10來自新浪微博

 

行業的選擇只是初步篩選,並不代表好行業中所有的企業都好。好行業大部分企業也處於激烈的競爭中,例如消費行業真正好的也只有那麼幾個。差行業同樣會出現好企業,只是鳳毛麟角,難判斷難把握,最簡單最靠譜的是在好行業中選最好的企業,但不要陷入行業好企業就一定好的誤區。

11月27日15:53來自新浪微博

 

低調的德國零售商阿爾迪在德國趕跑沃爾瑪,讓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成為德國首富,阿爾迪是差異化與低成本戰略成功結合的典範。差異化體現在相對於普通零售商阿爾迪是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批發商和生產商,相對於消費品生產商,它是涵蓋多種日用消費品並擁有龐大零售終端提供一站式消費品購物的直銷商。阿爾迪極少的商品種類使單一商品採購量巨大,大幅降低採購成本。摒棄所有不必要的環節,省去大量的硬件、服務、人員,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回饋顧客,完美徹底地執行低成本戰略。為顧客省錢甚至主動削減股東分紅,這樣的老闆生意沒理由不好。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導向的企業,最終會獲得客戶更豐厚回饋。

11月24日09:09來自新浪微博

 

回覆@沃倫小巴:正面的通常相對比較容易看見,壞東西通常藏在某個陰暗隱秘的角落,只有費盡思量深入挖掘才會發現,有時忽略了某個不起眼的因素,一旦發作起來讓你損失慘重。//@沃倫小巴:會不會顯得太多慮?

 

多數人研究基本面會把注意力放在企業前景和增長率上,但其實應該用一半以上的時間尋找負面因素,設想最壞情況出現時如何應對,以及能否承受這樣的風險。

11月23日08:13來自新浪微博

 

多數人研究基本面會把注意力放在企業前景和增長率上,但其實應該用一半以上的時間尋找負面因素,設想最壞情況出現時如何應對,以及能否承受這樣的風險。

11月23日08:13來自新浪微博

 

回覆@pandaou1983:這些所謂的「黑天鵝」絕大部分其實根本不黑,媒體為吸引眼球誇大而已,長期看造成的僅僅是一個正常的股價小波動,對優質企業沒有長期影響的「黑天鵝」就是買入和加倉的好機會,當然要控制總比例,不能過度重倉某一股票。//@pandaou1983:反著來就行了,有利空消息就買入。

11月20日10:24來自新浪微博

 

無論真假一點就爆,澄而不清,這是近兩年屢見不鮮的現象。中國社會的誠信危機已經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造成人們潛意識中任何東西都可能是假的,做空者只需隨便炮製一點或真或假的新聞足以製造巨大的恐慌。做空機制越來越普及,投資者未來將要承受越來越多類似的大波動,辨別的心智必須更加純淨。

11月20日09:43來自新浪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37

一些關於投資美國房地產股的雜談 kenlix

http://xueqiu.com/7022988685/22569510
經歷了中概股暴漲暴跌的2011年,2012年的中概還是不甚給力。今年投資的亮點是一些美國地產股,從年初到現在不少地產股已經翻倍了,XHB(ETF)標準普爾住宅開發商指數(其實不單有開發商)上升了54%,而我的回報率也照例跑輸正股,只有不到40%(已經比今年投的中概好很多)。主要還是因為經常做高買低賣的事,經常換股,更為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沒有仔細研究每隻股票,當低吸的機會來時,只是隨便買一些沒有仔細研究的公司。

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復甦,這基本上是這邊的共識(是不是已經反映在股價裡?值得探討)。但是對於今年已經漲了很多的地產股,目前市場有較大的分歧,不過分歧往往說明有機會。雪球上討論美國建築地產業的人好像不是很多,下面是最近整理了一些資料,沒有很深入,希望拋磚引玉。

先說說宏觀,美國地產股直接相關的經濟數據還是比較透明的。

1.1新屋開建量(Housing Starts)

房地產商要賺錢首先得建房,新屋的開建到完成需要一年,發展商們預計市場轉暖才會建更多的屋,這個是一個領先經濟指標,指標的上升早於經濟GDP指標的上升。當然發展商的整體預期不一定準確,否則07年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發展商陷入麻煩,當然發展商的整體平均預期應該是比一般人的預期更準確。這個指標要看趨勢,不能只看一兩個月。數據在每月16號早上8:30AM東部時間公佈,通常華爾街日報會頭條報導,Imeigu也有跟進。第一手資料來自美國統計局,http://www.census.gov/#。我很喜歡的一個網站。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可以看到ETF指數(XHB)和新屋開建量兩個數據還是比較相關的,在09年初房建指數見底後,XHB開始回升,當然大市也在那個時候開始回升,而XHB真正炮贏大市是2012年初開始的事,那是Starts數據第二次顯著上升的時候,第一次是09年末10年初。不得不說的是,在10年4月starts數據連續上漲,但是4月經濟數據卻是不佳,可見作為領先指標,也不一定永遠準確,大市包括了XHB都下跌。伯南克於是在10年底發動了QE2,不少朋友應該很記得10年11月份之後那段時間中概股的狂飆… 所以說呢,新屋指數還是要看趨勢,一段時間的表現,畢竟發展商們也會集體頭腦發熱,踏入2012年來應該說starts是平穩小幅上升了,而聯屬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會影響發展商的預期,最近8、9月份對QE3的預期刺激了Starts的飆升, 10月是894,000 (這個是seasonally adjusted的年數據)。

查看原圖
歷史的平均開建數量是一年1500k左右,目前的數據是平均的60%。美國的人口增長很穩定,幾乎是一條直線,買也好租也好,這些需求遲早是要補的。894k這個數據是相當於以前幾次經濟危機的最低水平,這次危機對房地產業衝擊之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這個跟之前15年房地產市場的超級繁榮期很有關係,出來混,是要還的,那個行業都一樣。 當然現在的股價對於目前的恢復水平來說,是有點超買了,但是中長期應該還有增長空間,因為目前行業實在還是在低位。

1.2 新屋銷售 New Homes Sales

建了房子以後,要賣出去才能賺錢,反映發展商盈利情況最直接的數據是新屋銷售數據。當然,這裡有一點差異,在美國很多情況屋是還沒有開始起或者還沒有起好就已經簽合約「賣」了,這個簽約的數量就是New Homes Sales的數據,而發展商的銷售確認一般是在交房以後,所以New Homes Sales對報表上的Revenue來說也算是個領先指標。很奇怪,這個美國統計局的新屋銷售數據是只包含獨立屋(Single Family House/獨棟別墅), 就是巴菲特說如果可以,會大舉購買來出租的那個。事實上今年以來有些PE就是這麼幹的,黑石就募集了超過1billion準備在佛羅里達買15000間屋出租,把一個城市的房都買下來。歷史上出售的房屋,有約70%左右的住宅是獨立屋,剩下的30%叫multi-family home, 就是連排別墅和公寓。新屋銷售前一個月的數據在每月的25號發佈。

查看原圖
美國的房市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只有新房銷售直接影響地產股的業績。歷史上美國的新房銷售通常佔全部房屋銷售的15~25%,剩下的75%~85%是Existing Homes Sales,就是二手房銷售。2012年10月的新獨立屋銷售是368,000個unit ,  二手獨立屋銷售則有4.14million個Unit, 所以新房銷售只佔8.6%,屬於歷史的低水平,這是因為由於有大量的Foreclosure(法拍房,房主換不起房貸的房)拖低了二手房價,有些地方二手房價一度比建築成本還便宜。 ( By the way, 全美大概有不到2million個經紀人,所以平均來說,每人一個月應該要賣3套房子,巴菲特最近也說要買經紀人公司的股票,光買房地產股還不是全面capture這個機會,他老人家要將二手房買賣的機會也抓住!)。二手房的銷售數據叫Existing Homes Sales, 來自http://www.realtor.org,就是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也是25號公佈。

每月的新屋銷售歷史上的平均水平是666k,巧合的是現在368k也是平均的58%。

查看原圖
(New Home Sales和housing starts不能直接比較,怎麼建那麼多賣那麼少呢,因為starts除了built for sale,還包含了built for rent, owner built 等其他數據, built for sale的single family可以與new homes sales 比較。)過去兩年兩個數字是吻合的,就是說目前美國的發展商還是比較謹慎,都是能賣多少建多少,所以兩個數字都是歷史平均水平的60%左右。

1.3 HomePrice Index (很明顯受QE影響)

當然除了數量,價格也會影響公司業績。房價的指數有很多,最出名的是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 的房價指數和標準普爾的Case-Shiller Home PriceIndices。前者給出的是房價變化的%,而後者是2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從FHFA的數據看來,房價在2012年初,已經整體來說止跌了。而從S&P的指數可以看出房價仍然處於低位。看看時間,兩次止跌回升QE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這裡說的宏觀數據是直接與房地產股相關的數據,是一些比較表面的數據,影響房市的還是整體經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利率和失業率之類。看這些宏觀數據主要是讓自己心裡有底,安全邊際的問題,至少房地產市場現在是沒什麼泡沫,復甦中,而且將會是個較長的過程。房地產股呢,升了不少,對於目前的復甦情況來說是有點高,短期應該有風險,至少有獲利回吐的風險,但中長期機會比較明顯,我的思路基本上是在回調的時候選股入貨。另外,房地產股上游的建築材料公司,下游的經紀公司,有時間的時候也會看看。

接下來,看看個股:

查看原圖
很多年沒看中國地產股,拿了萬科來參照一下,才發現我國的的房地產業有多牛,萬科一家的銷售相當於13家上市homebuilder排名前11家的銷售之和,光是萬科的市值和銷售就已經超過美國最大的兩個上市公司市值和銷售之和,招寶萬金加起來就已經相當於整個美股地產上市公司的市值。這裡說的美國房地產公司或者說發展商叫HomeBuilder,沒有包括商業地產、賭場酒店之類的,但比起中國在上海、深圳和香港上市的那超過一百間的上市公司,數量上實在是少得可憐。當然有一些很大的美國地產公司如IrvineCompany和Donald Trump們沒有上市沒有在這裡。但這從側面還是反映了很多事情,中國地少人多,高速的城鎮化,高速的經濟發展,相對缺乏理性的市場,在短短十多年間造就了這一批上市公司,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美國的同伴們明顯顯著…

說說這個表,標題黃色的都是我自己算的,可能會有錯,那些不是我算的,可能也有錯,這些數字主要來自Yahoo Finance和Google Finance。Forwarding PE,很多地方的結果不同,所以我拿了最後一Q的EPS年化後得出了個Last Q PE,結果看起來是相當合理,歡迎指正。從本年升幅可以看出,年初真是隨便買一隻並且持有,都會有不錯的收益。表中,還有了股價和銷售跟05年的巔峰時候相比的情況,銷售只有當年的1/3,跟宏觀的新屋銷售的數據還是相當吻合的。

這個只是一個橫向比較的表,主要是選股的screening,要具體買,還得認真看看個股。

$Lennar(LEN)$,比較穩健的一家公司,房子賣得便宜,負債率較低。因為他是市值最大的公司,曾經持有一段時間。但是看PB,PE和毛利,應該算是漲得差不多了。而且這公司高層老拋售股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我也因此拋早了。

$帕爾迪(PHM)$,今年錯過的一隻大牛,負債率低,最近兩個季度才開始扭虧為盈,因此漲幅較大。PB有點高,不過淨利毛利健康。扭虧股經常有大機會,就像是接近strike price的option。

$D.R霍頓(DHI)$,原來的龍頭公司,跟LEN類似,但負債率更低,感覺比LEN更有投資價值,但是股價表現一般,讓我想起了搜狐。

$托爾兄弟(TOL)$,那麼多公司之中,唯一一間專注於LuxuryHomes的開發商。表現不溫不火,剛剛公佈了業績,還算不錯,據說來看房的客戶的轉化率達到歷史最高,但是看房的人還是處於歷史低水平。銷售超過了分析師的預期13%,其實這裡說明了上游建築公司可能有機會,因為美國很多時候是sign了contract算backlog,然後等房子建好了才算銷售,所以他們也加快了建房子的速度,加快了買材料。

$NVR(NVR)$,牛公司,經歷危機但從未虧損,因為跌得不多,所以今年也漲得不多。負債率幾乎為零!有時間一定會認真研究一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貝哲房屋(BZH)$, 很有趣的一個公司,也算是個outliner,同行們都躊躇滿志要東山再起的時候,還深陷泥潭,可以看看到底它為什麼會那麼倒霉。淨利率,那麼低,應該是因為有impairment和負債太高。估計要到復甦比較後期,房價和volume都上的時候才有翻身的機會,不過PB還好,只有1.34,如果是認真做了減值,那麼還是值得看看的。

$Standard Pacific(SPF)$, 一直被幾家投行看好,股價有點高。持有過一段時間,經歷了一次negativeearning surprise,買股票還是要做中場線,賭earning surprise划不來是我的感覺。

$KB家居(KBH)$,原來的大公司之一,虎落平陽,在扭虧邊緣掙扎,但是負債率升得快,似乎是想用比較激進的佔率抓住機遇。

$霍夫納尼安企業(HOV)$, 最近follow得比較多的公司,資不抵債,因為之前已經處於瀕死的狀態,今年有走出來的希望,股價年度表現最好,目前處於扭虧邊緣,最最近一個季度表現不錯,如果可以持續的話,目前的價格還是有投資價值的,財報很快就會出來,可以關注一下。

$RYL$,$MDC$和$MTH$,有時間再看了。

$萬科A(SZ000002)$,在萬科的數據面前,所有的美國同行都是浮云,PB,PE, PS, 尤其是毛利都很好。中國還真是房地產公司的土壤,宏觀調控了那麼久,毛利還是高(即使在05年,美國公司的毛利也沒有那麼高,不知道會計方法不同影響大不大),然後資產負債表裡面還有一個美國同行幾乎沒有預收款項,佔負債52%,難怪都不用向銀行借錢了。這個可能不一定能全歸因於政策國情,也許是萬科的樓盤確實比較緊俏,沒有研究就不猜測了。如果萬科在美國,那就是買萬科無疑了。還有就是72%的存貨有一點點高,有時間的話想做個壓力測試,看他有多大的降價空間。另外這邊的公司一般都會定期派股息,不知道萬科這方面怎樣。當然事實是這邊房價處於歷史低位,國內處於歷史高位。這邊的新房銷售只佔所有銷售的8.6%,國內不知道怎麼樣,但應該高很多,至於存量的數據不得而知。

本人地產股大概空倉了一週,今天大跌進了一些HOV, PHM和DHI,等待財政懸崖的問題解決。美國房地產業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還是陌生的,雖然是相對容易理解的傳統行業,但是投資還是要慎重,如果給我在做一次,我可能就會只買ET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