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患癌媽媽重拾畫筆 盲畫途人鼓勵活在當下

1 : GS(14)@2017-05-19 05:44:29

翟苑芝(Belle)現在重拾畫畫,並以盲畫方式和自身經歷,鼓勵他人放下對自己的框框。



【專題籽:胚芽故事】首次見翟苑芝(Belle)是在市集裏,頭髮短短樣子可人的她替人畫人像畫時,不望畫紙卻畫出可愛的人像。好奇心驅使下上前與她傾談,始知她用的是小學時老師教協調五官的盲畫方法,而選擇這種繪畫方式,全因為她一年前患癌的經歷,令她對生命有新的體會。



今年三十多歲的Belle自小就很喜歡畫畫,夢想是當電影海報的畫家,或者替警察緝兇的拼圖專家,雖然冷門,但看得出她打從心底愛繪畫。5、6歲時畫風景動物,小學開始學素描,中學還選取美術科為選修科,「媽媽見到我鍾意畫畫,覺得值得栽培就帶我去學,老師亦給了我很大信心,認定我美術科坐B望A。」會考時,在考場眼見其他考生都照辦煮碗參考書的畫法,自己則由零開始自由創作,自信滿滿,豈料最後得D,令她崩潰了,「細個覺得會考簡直係人生大事!攞到成績表嗰刻,會諗如果當初學其他學生做法,會唔會仲高分。多少覺得懷才不遇,嬲咗自己就決定唔再畫。」或許和自己鬥氣,大學選讀了與畫畫南轅北轍的公共關係,畢業投身商界當了十年營銷,負責把包裝品牌講到美輪美奐,說服客人花錢買,「其一係否定咗自己,其二係香港會令你感受到藝術搵唔到食,如果我堅持其實可能殺出一條血路,但我冇做到。」畫筆等工具,從此統統收進家裏床下底或抽屜,一年最多見光數次。



Belle把別人盲畫她的畫像統統收藏,並認為人人都可以畫出藝術品。

Belle原本打算自畫像,卻畫出父親模樣,令她逐漸理解自己過份執着的性格缺陷。

患癌後重拾畫筆,第一張的盲畫作品就是在餐廳見到的一杯熱檸水。


在家養病 盲畫學習放鬆自己

數年前她做家庭主婦,生活較休閒,但或許與自己鬥氣得多,性格又對自己充滿要求,去年旅行時感覺到胸口腫脹,返香港檢查後發現患上乳癌,「我好記得確診第二日去睇小朋友表演,一邊用錄影機拍一邊兩行眼淚流出嚟,驚睇唔到阿仔長大,覺得無可能有下一年。」在家人支持下,才慢慢平復心情,下定決心醫好病,開始做化療之餘,每三星期去醫院打一次針,健康狀況轉差,「每次喺屋企唞都會攰,乜都唔想做,連飲杯水都覺得無力。但我又冇理由不停上網,就惟有喺櫃桶搵番晒啲畫具出嚟畫。」腦海忽然閃過以前學的盲畫技巧,就不停瘋狂望住來畫畫畫,「例如我唔食得壽司、刺身,嗰日想食乜就畫乜,望梅止渴吓。」不過盲畫,講就容易,點忍得到唔望畫紙?她笑說:「會㗎!第一次畫一杯熱檸水,會諗個杯嘅耳仔畫乜位置呢,會好想偷睇自己畫得靚唔靚。」直至對着鏡盲畫自己,成品竟然與父親有八分相似,畫出個美麗意外,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對任何事都過份執着,「自己完全冇諗過畫出老竇,嗰一刻笑咗。我以前好怕畫人,因為仔細到要留意有幾多眼睫毛,但用盲畫就很舒服,連左右眼比例都不需要理會。」慢慢地,便透過盲畫學懂放鬆自己、放開自己,接受不同的結果,正如面對癌症一樣。



Belle與兒子林傲山感情十分好,她直言得知確診後,最擔心是不能見證兒子成長。

盲畫其中好玩的地方是會不自覺畫出對方的招牌特徵,圖為Belle為兒子盲畫的人像畫,她笑說畫得兒子的耳朵像佛祖耳。

Belle於去年患上乳癌,但偏偏令她重拾了多年興趣。


康復後遊走街頭 與人交流放下執着

幾個月前康復,她拿起畫筆到市集或街頭遊走,替人畫人像,更讓客人自由定價,「我唔介意唔收錢,但我唔想俾人感覺係所有藝術家都係免費,而且免費可能會多咗人嚟,變相令交流嘅時間少咗。」她直言錢不是主因,而是想和陌生人進行有質素的溝通多於寒暄,還不時邀請對方拿起畫筆與她對畫:「但係好多人都唔會試,因為有個框框限制,會話自己係幼稚園級,但其實畫畫箒,人人都畫得靚!」別人替她盲畫的作品她都一一收藏,因為在她眼中,其他人的畫作同樣美麗又有藝術價值。她希望鼓勵更多人面對面的交流,並提起有次大學演講後遇到有女孩在傾談時忽然大哭的經歷:「嗰一刻我都驚係咪自己講錯嘢,佢之後解釋原來我講嘅說話勾起了她家人患病一些往事,我就同佢講:『唔緊要,即管喊出嚟』。其實人每日不停放情緒喺心裏,但偏偏冇人覺得要屙出嚟!」對方臨別感謝她治癒了她未有正視的傷口。Belle因此第一次覺得弄哭他人而感到欣慰,因為她令對方有放鬆的機會,同時信任自己。「一幅畫可能三分鐘就畫完,但你可能從來無望過朋友三分鐘。」她以此道理鼓勵身邊人去盲畫,打開心扉交流,並利用她的畫筆身體力行,嘗試放下對自己的框框和執着,因為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



Belle自小就很喜歡畫畫,甚至夢想是當電影海報的畫家,直至會考後才令她徹底改變主意。

Belle自言在街頭盲畫最喜歡與人交流的過程,採訪完畢後她就在街頭為一名大學生繪畫人像。

facebook:alittlebigco記者:鍾藹寧攝影:王國輝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9/200255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92

【專題籽】拾級而上 老外教授拆解樓梯故事

1 : GS(14)@2017-05-27 00:08:08

Melissa(左)跟Stefan設計樓梯遊戲,只希望更多香港人了解身邊樓梯背後的故事。



【專題籽:港情講趣】「第一次來到香港,相信與很多香港人一樣,慨嘆:『救命!為何有這麼多樓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Melissa Cate Christ如是說。她是香港唯一研究樓梯的教授,原住西雅圖的她,2011年來港當教授,始與香港樓梯結下不解之緣,本月更跟一眾藝術家舉辦了一個樓梯文獻展覽。



自小住在西雅圖高山上的Melissa,每天都上落山,生活與樓梯密不可分。她本身是一位園境師,專門研究地理環境,後來輾轉在2011年來到香港,發現香港樓梯空間有別於家鄉功能性為主的樓梯,「香港樓梯有非常悠久嘅歷史,而香港人亦視樓梯為公共空間,人會停落嚟同鄰居交談,而唔係喺扶手電梯打聲招呼就完。」香港樓梯的多元化,深深吸引了她,於是開始中西區的樓梯研究,碰巧當時政府提倡在上環磅巷興建扶手電梯鏟平所有樓梯階,「香港嘅諮詢程序同加拿大、英國好唔同,政府會有既定嘅發展藍圖先去諮詢公眾,但喺香港,公眾只有兩個月時間發表意見,最後計劃通常都會照去。」Melissa就想倒不如把對樓梯的研究與磅巷計劃結合,與磅巷關注組的一班街坊帶頭反對,始令計劃成功擱置。


道路應以人為本 樓梯有獨特風景

扶手電梯方便大眾,但樓梯是否不值得保留?她解釋在外國,路以人為本,但普遍香港人要讓車,結果大眾的走路方式向上升,只好走扶手電梯或行人天橋,「例如2008年前特首提議喺旺角區加行人天橋,對我嚟講係浪費公帑。香港要改善嘅係地面問題,例如疏通車流、擴闊行人路,以及提供足夠休憩空間。」換言之,路面需要切合人的需要,而非一味改變人的步行模式,所以磅巷的樓梯值得保留。數年來她還成立了研究資料庫,為中西區樓梯作詳盡記錄,全因香港的樓梯有很多外國沒有的獨特風景。「例如樓梯街有好多人做買賣,有人織鐵絲籃,新年期間會有人將針織裝飾圍喺樓梯扶手。」香港連普通公園也有十多項禁止項目,反而樓梯成為了另類公共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好休閒咁坐喺樓梯、識朋友,又或者吸煙,任何事都喺樓梯間發生。」住在中西區的她,最難忘是樓梯遍佈塗鴉藝術,「香港對塗鴉較寬鬆,可以喺樓梯注入藝術元素而唔使申請。」樓梯,就是如此隨意和變化多端。本月她除了聯同一班藝術家舉辦「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樓梯文獻展覽,更與兩名遊戲設計師Mela Kocher和Stefan Schmidlin合作研發樓梯遊戲「Stair Quest」。玩家只需透過網站連線,去不同的樓梯做任務,例如數樓梯級、拍下樓梯照片、寫下有關樓梯的創作故事等等,再輸入樓梯的基本資料就完成。Mela說:「每條樓梯只要有三個人去過,就已經可以幫到我哋建立資料庫。集齊樓梯資訊後,就可以救出遊戲中嘅龍。」Stefan指靈感來自香港人最愛玩的Pokemon Go:「對象係乜人都可以玩,我哋想藉這個遊戲鼓勵人多啲周圍走。」他們加入遊戲元素,無非希望多點人留意身邊的樓梯,推動城市的步行文化。樓梯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大家平日多走一步,不難發現香港的文化和歷史故事,其實就在我們腳下。



Melissa與兩位遊戲設計師Mela Kocher(左)和Stefan Schmidlin合作研發樓梯遊戲,鼓勵大眾做任務之餘亦協助學術研究。

住在中西區的她,最難忘是香港樓梯遍佈塗鴉,有着特別的藝術風景。

展覽展出了Melissa與一班藝術家對樓梯的研究傑作,相展、中西區平面圖,以及樓梯VR體驗。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6月3日時間:10:00-19:00地點:北角堡壘街18-20號華健大廈地下遊戲網址:https://quest.stairculture.com/



記者:鍾藹寧攝影:徐振國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01

【專題籽】樓梯之城中西區 3,336條樓梯稱王

1 : GS(14)@2017-05-27 00:08:08

香港有不少隱蔽的樓梯,例如她就曾經發現從摩星嶺30分鐘走到堅尼地城的樓梯。



【專題籽:港情講趣】香港是一個樓梯之城,單是中西區已經有3,336條樓梯,見到都不禁腳軟。不過你又知不知道這些樓梯及其附近的社區都有不少特色,就由對港式樓梯甚有研究、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Melissa Cate Christ帶大家遊走中西區,發掘港式樓梯背後的故事吧!


中西區樓梯附近偶爾會發現不少舊式店舖林立,富有特色,令Melissa愛上香港樓梯。

樓梯捷徑 摩星嶺

港島山多樓梯多,中西區多是一邊街道,一旁已是行人路。Melissa說香港人車路緊貼是比較少見,建築物是沿着樓梯興建正正在馬路旁,令大眾很容易就去到這些地方。當中不少隱蔽的樓梯更可以快速通往不同地方,例如她就曾經發現在摩星嶺30分鐘可以走到堅尼地城的樓梯。



新舊文化衝擊並存,全港之中應該非歌賦街樓梯莫屬。

老舖林立 歌賦街

能通往歌賦街的樓梯隨處可見,想不到這段不足10分鐘路程的街道,竟是不少電影取景勝地之一,Melissa說:「?條街道存在咗好多年,亦有好大變化,例如曾經有過印刷店、紙皮箱工廠,充份體現舊時低下階層嘅生活。?家又有家居店、畫廊,同時有70多年歷史悠久嘅店舖,例如九記牛腩。」新舊文化衝擊並存,全港之中應該非歌賦街樓梯莫屬。


斜坡獨有 維修樓梯

香港山多平地少,有很多未穩固的地和斜坡,渠務署會利用各種技術盡快把洪水引流,又用種植等方法避免山泥傾瀉。Melissa說:「有時去郊外,見到咁多斜山坡同樓梯,不期然會覺得好瘋狂!」下次經過山坡,也許會發現隱蔽的小樓梯。這些為政府人員工作而設的傾斜樓梯級,算得上是香港獨有,下次經過不妨留意一下。



香港山多平地少,設有很多配合政府人員維修工作的維修樓梯,在其他地方鮮有出現。



Melissa在磅巷意外發現很多民間智慧,例如經特別改造的椅子。

民間創意 磅巷椅子

磅巷長200米,是太平山最古老的中式社區。1894年這區曾經發生鼠疫,政府在此興建了首座提供淋浴設備的香港公廁。Melissa亦發現這裏有很多民間智慧,「最特別係有啲椅經過改造,將後腳割走一部份嚟切合樓梯斜度。」不時有數個老人坐在椅子打發時間,放學時間有學生奔走於樓梯之間,整個社區都寧靜帶點活力。


重溫歷史 城皇街遺蹟

要了解香港歷史,不妨到中西區走,城皇街更是表表者。Melissa說城皇街可視為一條被多年來保留下來的遺蹟,「佢完美咁保留咗孫中山嘅歷史,例如佢以前就讀過嘅中央學校。」是次展覽主題「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取自也斯的《形象香港》,這條街的歷史氣氛正好呼應主題,香港的時間永遠在流逝,一直在變。



Melissa認為城皇街完美地保留了孫中山的歷史。



「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展覽日期:即日起至6月3日時間:10:00-19:00地點:北角堡壘街18-20號華健大廈地下



記者:鍾藹寧攝影:徐振國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02

【專題籽】閨蜜披婚紗擺甫士 影寫真有得執相美肌

1 : GS(14)@2017-05-27 08:55:28

吳穎愉(WingYu)(左)和林百欣(Regina)認識11年,這次決定搞搞新意思,到影樓影閨蜜寫真。



【專題籽:九十後話】自初中認識的吳穎愉(WingYu)和林百欣(Regina)相識11年,跟她們訪問,了解她們真摰又惹人羨慕的友誼外,亦尾隨二人,影近年很流行的閨蜜寫真。這類寫真,連一班大台前新聞女主播及女藝人,如羅若安、林燕玲、黃美琪等都有影過。



記者貪玩,膽粗粗要求想看看她們平時影開甚麼風格的相。打開手機相簿,裏面幾千張相,單是與對方的合照就起碼佔一半。向下拉,差不多隔幾張又再出現二人合照。相片量化了她們的經歷,由中學到投身社會,有個人一直撐住自己。「我哋平時好隨意,拎起電話就影,最多都係set腳架自拍,未試過影咁專業嘅相,趁年輕留倩影,一於試試。」沿路出發一直打打鬧鬧,有講有笑,完全無冷場,到底你們的話題是甚麼?「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我哋乜都可以講。」影相前她們頗緊張,在地鐵上討論點化妝。影樓提供專人化妝弄髮型,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動手。化妝師會先了解客人喜好,再落手設計造型。WingYu和Regina選擇了影便服和婚紗相,因為很少被影經驗,起初顯得有點生硬和尷尬,但影樓播着音樂,攝影師又細心地從旁教導擺各種甫士,她們很快便進入狀態。影樓有六至七個場景,英倫風、韓風、簡單白底背景都有,還提供不少有趣的道具,可拿來影相。AT studio首席攝影師Alan Tang讚她們表現好放、好玩得,又指現在拎起手機就可以影相,很多人周圍自拍,慢慢多了要求,想專業人士影得再靚一些,近年興起和好朋友去影樓影寫真。影完還可填執相喜好表,就好像食米線般選擇執相要求,執肥執瘦或者美肌。WingYu笑指,本來都很怕影出來會好突兀,但相片出來的效果很好,沒想像中的「作狀」,而她們都說,今次是一個很好玩的經歷,「我哋會留起啲相,將來畀我哋啲小朋友睇。」



影樓提供不同場地和道具,讓客人在鏡頭下表現得更自然。

髮式和婚紗都由影樓提供,可以一嘗與閨蜜披嫁衣的願望。

擺這個甫士前,她們還大笑似影大肚相,看過成品,她們卻很喜歡。


WingYu(左)笑指,本來很怕影出來會好突兀,但相片出來的效果很滿意。

攝影師Alan Tang爬高爬低影相,十分敬業。

影樓有專人化妝弄髮型,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動手。


AT studio首席攝影師Alan Tang

AT studio油麻地彌敦道530-532號永僑大廈4樓



記者:劉芷晞攝影:周芝瑩、鄧鴻欣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7/200347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37

【專題籽】「結婚都要三個人住」 閨蜜會呷醋會隨傳隨到

1 : GS(14)@2017-05-27 08:55:28

每年二人都會悉心為對方籌備生日派對,讓對方當一整天公主。



【專題籽:九十後話】「原來朋友仔感情再天真,亦是我永遠也會愛惜的人。」歌詞老套,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吳穎愉(WingYu)和林百欣(Regina)初中認識,做了好朋友11年,「如果佢係男仔,我諗我哋結咗婚好耐。」



相約在大清早,WingYu比約定時間遲了大半小時,Regina沒生氣,反而笑笑口稱並不出奇,11年來,已習慣了對方是遲到大王。好朋友除了可以包容缺點,原來最高深的境界是,習慣你的一切缺點,再理所當然地縱容你的任性。問到點相識,竟然釀起羅生門,一人一個版本。WingYu話純粹是中一開學時,一起食過午餐,就自然地做了朋友。Regina就指,一次放學同車,WingYu突然上前哭着問她可否做朋友,「我懷疑冇人同佢做朋友,然後我好cool咁講咗聲好,?家就知同佢做朋友有幾大鑊。」點識都好,知己難求,搵到就好。WingYu是典型水瓶座,事事以感性行先,絕對是用水造的女人。Regina說:「經典!細個有次吳穎愉打電話嚟,話唔見咗$8,喊咗幾個鐘。哈哈,我叫佢?啲小事唔好煩我。」而Regina就是義字行頭,名副其實「夠雷氣」,WingYu畀人蝦也好,做錯事也好,事前會講道理分析,但最後還是站在對方那邊,WingYu:「?種支持比所有嘢嚟得重要。」


失戀大過天 好姊妹寸步不離

中學畢業後,兩人升上不同的大學,讀截然不同的科目,但感情無疏遠。認識多年,沒有驚天動地的經歷,但有細水長流的見證。同步成長,雙方處事和思想都越來越成熟。唯一沒變的是,兩人都是大醋埕,愛呷對方男友醋。性格一凹一凸都好少鬧交,但為了呷醋就成日都嘈。誰較重色輕友?WingYu指Regina,Regina又反指WingYu,這問題應該問不出答案,打和啦。記者分開二人,再「靜靜雞」問了一條千古難題:「男朋友同好朋友跌落水救邊個?」Regina口硬,話只可救一個的話,寧願兩個都不救。不過另一邊廂的WingYu,果然感性行先,她認真想了想,「咁我一定救林百欣,男朋友可以搵第二個,但好朋友就只得一個。」少女心事,戀愛一定大過天。Regina與拍拖年半的男朋友分手,失戀要生要死,食不下嚥。合乎意料地,已遠走的男友不會回頭,但身邊的好姊妹則半步不敢離開。WingYu說:「佢嗰時話要自殺,我嚇到鼻哥窿都冇肉,日日放工放學就上佢屋企,睇佢死得未。」每日都買一大堆零食、寶礦力、粥上Regina屋企,擔心她不進食會日漸消瘦,又擔心她會傷害自己,於是一有時間就約她到處散心,去去離島和澳門。分手陰霾半年左右就被WingYu擊退,Regina:「男朋友冇咗,份工冇咗,但我知一定會有佢。」對方難過,獨有的權利是,另一位一定隨傳隨到。閒時又會買一些小食,偷偷放在對方家門,然後待對方發現,給予一個小驚喜。每當對方生日,肯定會安排一場大龍鳳,WingYu最長試過用半年去籌備Regina的生日會,訂餐廳、買禮物、裝飾佈置,年年如是,風雨不改。連她們都異口同聲:「如果佢係男仔,我諗我哋結咗婚好耐。」講起結婚,WingYu笑笑口講起小時候的約定,「以前我哋講過,邊個結婚先就要留多一間房畀對方,總之三個人要一齊住,永遠唔可以分開。」而且伴娘一定要是對方,日後有了小孩,亦會是小孩的契媽。這種約定,比起甚麼矯揉的山盟海誓,來得直接,來得動聽。



Regina(右)分手極傷心,更要生要死,WingYu帶她去澳門散心。

初中時期兩人的樣子都很青澀。

記者:劉芷晞攝影:周芝瑩、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7/200346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38

【專題籽】家中靜修房自癒喪夫之痛

1 : GS(14)@2017-05-27 08:55:28

在印刷廠做文職工作的Heidi,意外發現靜修能讓自己的心定下來,更報讀了頌缽課程,希望更了解這種療法。



【專題籽:居安思藝】沒試過那麼想擁抱一位受訪者。喪夫,我連用鍵盤打這個詞都戚戚然,不敢想像陳嘉麗(Heidi)如何真切地經歷。四年,只差一點點就能接受事實,可是那一點點足以牽扯一生。她在家中特闢房間靜修,遠離別人的期望,靠近心底的自己。一進,一出,就有氣力繼續走下去。此心安處是吾家,心安貴乎靜。



如果全球有75億人,就有150億張臉(人前,人後)。為了人人期望可達到,我們傾向壓抑情感滿足他人期望。丈夫過身後,Heidi家人、朋友擁着安慰,錐心歲月有人作伴,她二萬分感激。可是時間久了,大家開始對她說:「別再傷心了」、「你要堅強」、「多認識朋友吧」(潛台詞是快點再拍拖),令她有點迷失。「一想喊就會嬲自己,不讓自己喊。太多人在身邊,你要配合他們,根本不知自己想怎樣。」


泡茶焚香 打坐頌缽

嚴重的創傷後遺症為她帶來大量不安及更大量恐慌,逃避不可恥但有用嗎?情緒有腳的,會走上門纏住你。「情緒高低起伏,不停循環,很想離開那種慌張感覺。藥石無靈就四處找方法,偶爾看到有個叫『梧桐靜舍』的地方,可以讓人進去靜靜坐下,跑了去試。那裏一直播放頌缽迴盪的聲音,我覺得很舒服。之後再去一次,竟又再舒服一點。」聽來有點神奇,我問,坐下然後要做甚麼?「就只是靜靜坐下。靜的目的是跟自己溝通,要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好好生活下去。」因為創傷後遺症,她要吃精神科藥物。藥對身體狀況有用,只是「心藥」不是一粒粒五顏六色的藥丸。「靜完之後真的睡得較好。」要有私人空間「自療」,她決定搬離待她無微不至的父母,獨自遷到娘家樓上單位。一室佈置簡潔,靜修房不大,剛好放到一張雙人床及一張書桌。床上鋪了蓆子,放了個小茶几,几上有茶具、香爐,是個雅致的空間。「每天都習慣走進去打坐、看書,好好調息。有時放工很累,涼未沖,都會走進去歇一歇,像個充電的狀態。」有時泡壺茶,焚點香,敲下頌缽,越坐越舒服,時針好像加速跑快了。當十吋金都買不到一呎土,家中要有這個靜下的空間,太難了吧。「可以走到大自然。即使跟一大班人一起,只要身在山中,即使你在動,一樣可以有靜的感覺。我露營的時候,睡得最甜。甚麼高床軟枕都比不上!」Alone but not lonely其實很難,傷痛過後Heidi學會自處。整個訪談,充滿她用風霜煉成的笑聲,格外動人。



到大埔「梧桐靜舍」靜修,令她覺得相當舒服。(梧桐靜舍圖片)

燃點有沉香、檀香等成份的香環,令她在房內更放鬆、平靜。

捲起蓆子是張雙人床,備好被鋪就可讓朋友留宿。


她認為獨自旅行,離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專注人家的文化,一樣可以「活潑地靜」。(受訪者提供圖片)

記者:葉青霞攝影:張志孟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7/20034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40

【專題籽】講師中台拜師學藝 採葉學吹玉笛聲

1 : GS(14)@2017-06-10 13:47:41

70後大專講師Larry Sir四年前接觸樹葉吹奏,後來更到台灣、福建學藝。



【專題籽:港情講趣】最近有年輕人惡搞牧童笛演奏,成為網上熱話,有趣的吹奏樂器其實還有樹葉,近年更被大陸不同省分列為非物質遺產。喜歡大自然的70後大專講師賴德輝(Larry Sir)為了設計課程,專程到福建學藝,親身上山採葉學吹奏。年少時的意外令他聲帶痙攣,葉笛的高音正好補足這30年來聲帶上的缺陷。他還創立網上平台和影片頻道,推廣樹葉吹奏。



樹葉吹奏又稱為葉笛、草笛、木葉和吹葉等,是中國傳統樂器,Larry Sir說:「有文獻記載的都超過1,500年,亦有出現過在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楊柳枝詞八首》中。」樹葉能吹出聲音是因氣流經過葉片時震動而產生(簧片作用),平、薄和沒有鋸齒的榕樹葉和樟樹葉就最好吹,Larry Sir說基本上任何一片葉都可以吹出聲音,但有些葉吹不到高音和低音部份,那就不是一片好的樹葉。他又提醒:「葉笛聲音尖,室內的牆身會把高音反彈至耳朵,容易造成傷害。」公園和郊外的好處是環境空曠,吹出來的聲音可以去得更遠,聽起來更舒服。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年前,在大專院校教書的Larry Sir偶然接觸這樂器,「當時要為綠色生活課程設計戶外學習活動,因有很多主題都做過,反而沒有做過我最喜歡的樹葉。」他在搜集資料時看見了葉笛,最初都懷疑是否真的吹到,跟着網上教學吹了半年,拿着膠樹葉學習如何發音,發覺無論是發音和音色效果都差很遠,最後決定到台灣跟樹葉演奏藝術家洪政國老師學習,「老師和他的學生專程開車到我住的酒店指導我吹奏技巧,真的讓我很感動。」回港後,向來不使用智能電話的洪老師,更每星期為他進行免費視像教學,「但一年後,老師覺得這樣教授不是辦法,於是介紹我到福建學習。」繼重慶在2011年把酉陽縣木葉吹奏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福建省亦把其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地課程十分專業。Larry Sir跟隨的邱少春老師是國家木葉一級演奏員,曾到世界各地表演。Larry Sir獲破例參加的三日密集式訓練是導師培訓課程,「當時我還用膠樹葉練習,但邱老師要求所有學生一定要用真葉練習,學員更要親自上山採葉,採完後老師會評分,從選樹葉開始學起到練習吹奏。」學員要行山練氣,學習呼吸法,晚上又要參加研討會,學習歷史文化之餘,也跟來自各地的人交流,認識不同省分的吹奏特色和習慣。



為了保護植物,Larry Sir索性湊近葡萄科植物「爬牆虎」吹奏。

十元膠紙幣在Larry Sir口中也能成為樂器。

部份枯葉都可用作吹奏,不過因失去水份而容易折斷。


他建議在家中種植小盆栽,隨手可以拿樹葉來練習。

採訪當日,Larry Sir在公園表演吸引市民圍觀,有途人駐足觀看說很厲害。


葉笛補償高音缺陷

四年間,Larry Sir千里迢迢到外地學習,記者問他:「你自小很喜歡音樂嗎?」他笑着回答:「學過口琴、結他和牧童笛,但都是三分鐘熱度。」在粉嶺鄉村長大,自小有花草樹木陪着成長,他說樹葉演奏這種天然樂器很吸引,「植物樂器跟一般樂器不同,它會成長,每一片葉子都經歷過春夏秋冬,能夠在你手中成為一件樂器是很不容易。」他更說每次吹奏時都會回憶起童年的情懷,「只有這種樂器給我回到鄉村的感覺。」 Larry Sir最常吹奏的拿手名曲包括《世界真細小》、《瑪莉有隻小綿羊》、《明天會更好》、《Amazing Grace》等。
Larry Sir初中時因貪玩,意外被鐵柱打橫撞到喉嚨,「當時立刻失聲,以為自己會變啞巴。」雖然後來可以說話,但其中一條聲帶被證實痙攣,無法醫治,聲線亦變得沙啞低沉,「不會有興趣唱歌,唱歌只會覺得是嘈音,但葉笛的聲音尖銳,我唱不到的高音正好由樹葉幫我唱,我為甚麼不堅持學下去呢?」他說除了中國,尼泊爾、越南、韓國,甚至是意大利、匈牙利和古巴都有人吹葉,因此他成立網上平台「亞太樹葉演奏欣賞網絡」和影片頻道,收集超過700套影片,希望讓更多人欣賞這門藝術。



樹葉能吹出聲音,是因氣流經過葉片時震動而產生(簧片作用)。

Larry Sir收集了不同的包裝袋剪成膠葉練習,並保留了洪政國老師給他的「米袋葉」。

Larry Sir跟過國家木葉一級演奏員邱少春老師(右)學習。


2014年到台灣拜訪洪政國老師(中),老師專程到酒店指導吹奏技巧,令Larry Sir十分感動。

在福建三日培訓課程中,Larry Sir有機會跟來自國內不同省分的葉笛高手交流。

Facebook:亞太樹葉演奏欣賞網絡



記者:列淑華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0/20050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50

【專題籽】香港首間膠囊旅館 367呎的優質睡眠空間

1 : GS(14)@2017-06-16 01:48:40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作為繁忙都市人的你,會選擇以甚麼方式去憩息一下?



【專題籽:港情講趣】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作為繁忙都市人的你,會選擇以甚麼方式去憩息一下?旅行?看電影?還是攤在家中甚麼也不做?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你最需要的,只是深度的睡眠。



從上環走上歌賦街會經過一條長長的樓梯,一不留神,你可能會錯過這間座落於巷弄間,滿有個性的膠囊旅館——Sleeep。門牌寫着的“A Space For Recharge”,已足夠讓人停下腳步,伸長脖子探頭一看,只見一道黑漆漆的門緊緊閉着,像一下子分隔開外面的世界似的,更讓人好奇裏頭到底有甚麼。Sleeep的三個“e”意指“Sleep is an essential activity for everyone, everyday and everywhere”(睡眠是所有人、任何地方以及每天都需要做的事。)這亦是兩位創辦人Alex Kot及Jun Rivers常掛在口邊的金句。


枕頭被鋪床褥 可自選軟硬度

別以為住膠囊旅館只是backpacker的專利,這間旅館除了住有外國旅客,亦吸引了不少本地住客。「旅館主要有三個目標客戶群,外國旅客、在上環附近上班想補眠數小時的人或是住得很遠的Long Commutor(通勤者)。」在附近上班的打工仔想午休一下,或者OT至凌晨,但翌日又要晨早上班的人便很適合。「香港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sleep deprived(睡眠剝削)的地方,每人每天平均可能只得6.4小時的睡眠時間。」空間不足、人口密度高、睡眠不足正正是香港人面臨的社會問題,於是Alex及Jun決定針對以上三種問題,於這片彈丸之地,為忙碌的都市人帶來喘息的空間。367呎的空間,擺放了八張床、儲物櫃、兩個淋浴間和兩個坐廁,身兼室內設計師及建築師的Jun,把每一吋空間妥善地用盡。
Sleeep不但在設計上費盡心思,就連房間裏的每一樣設備都經過精心挑選和安排,為的就是讓住客擁有寧靜而且安穩的睡眠。由住客入住的步驟開始,就已啟動了靜音模式,並提供多項個性化選擇。預訂過程中,住客可預先選擇適合自己軟硬度的床褥、枕頭、被鋪等用品,完成網上預約、付款後,QR Code便會透過電郵取得;到達旅館後,輕輕一掃手上的QR Code「門匙」,便可以自助形式完成check-in手續,預訂了的床鋪便會眨燈提示,毋須額外的人手服務,既省時又方便。


慳水節能 每晚$599至$799

「這裏的每一個Sleeper都是獨立的,即使睡在上層的人搖晃亦不會影響到下層的人。」取代窗簾的磁力布幕作用亦一樣,隔音之餘,內裏設有安全扣,那就不怕其他住客會突然拉起布幕,為住客提高隱私度。床鋪的設計上具有多個貼心的細節位,為了營造柔和舒適的觀感,Jun將膠囊的四個角落設計成圓滑的弧形,床上亦設有Smart Lighting,住客可以自行調校燈光光度,配合休息需要。「我們亦會為住客設計Light Alarm,光會慢慢自然地喚醒你,就像太陽慢慢升起一樣。」沒有那陰魂不散、刺耳的鬧鐘聲,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自然的喚醒方法,實在令人驚喜。除了對膠囊設計的要求特別高以外,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亦是Alex及Jun最關注的議題,旅館在環保節能方面亦十分講究。為使膠囊內的空氣流通,不少旅館都會把走廊的溫度調低,確保冷氣能夠抽入床鋪中,但這方法其實很消耗能源,因此,Sleeep的膠囊均內置出風口,而冷氣所產生的廢熱,透過熱能轉換器,用作燒熱水供住客淋浴之用。收費方面,旅館以單個床位來計算,每晚$599至$799,住客亦可按每小時收費計算,一小時$149。



從上環走上歌賦街會經過一條長長的樓梯,一不留神,你可能會錯過這間座落於巷弄間,滿有個性的膠囊旅館——Sleeep。

367呎的空間,擺放了八張床、儲物櫃、兩個淋浴間和兩個坐廁,身為室內設計師兼建築師的Jun,把每一吋空間妥善地用盡。

不但在設計上費盡心思,就連房間裏的每一樣設備都經過精心挑選、安排,為的就是讓住客擁有寧靜而且安穩的睡眠。


為了營造柔和舒適的觀感,Jun將膠囊的四個角落設計成圓滑的弧形,床上亦設有Smart Lighting,住客可自行調校光度。

磁力布幕隔音之餘,內裏設有安全扣,那就不怕其他住客會突然拉起布幕,為住客提高隱私度。

顧客可使用環保水樽自行裝水,目的是減少即棄水樽的使用。


膠囊旅館提供基本所需的日常用品,如有機棉毛巾、水壺等。

旅館每一個角落都令人有家的感覺,入口處更設置了鞋櫃,讓住客換上舒適的布拖鞋。

Sleeep的膠囊均內置出風口,而冷氣所產生的廢熱,透過熱能轉換器,用作燒熱水供住客淋浴之用。


雖然地方小小,卻能提供兩個淋浴間,善用每一吋空間。

減少坐廁用水量亦是旅館的環保計劃之一。

Sleeep創辦人之一Alex Kot。

facebook:weSleeep地址:上環皇后大道中242號1樓



記者:莊芷君攝影:王國輝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4/200546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492

【專題籽】徙置區被圍毆 四日沖一次涼 前美外交官憶六七暴動

1 : GS(14)@2017-06-18 21:45:42

高思文以前在美國領事館上班,說中環變遷頗大,不過仍記得這座前立法會大樓。



【專題籽:港情講趣】前美國外交官高思文(Syd Goldsmith)最近出版回憶錄,憶述他在1967年暴動期間在東頭徙置區被圍毆,要訛稱是傳教士脫身。他派駐來港三年(1966年至1969年任American Consulate General's Hong Kong/Macau Political Officer),學會一口流利廣東話,女兒就在滿街菠蘿的烽火歲月呱呱落地。



這個6月熱得很,79歲的高思文走在中環街頭大汗淋漓,還得趕往美國駐港領事館跟故人聚舊。他說這種炎熱還好,不像50年前那個夏天,他在港九新界東奔西跑,回到半山家裏還得忍受制水。「由6月1日至10月1日,每四天供水四小時,只有40加侖,我和太太和初生女兒,四天洗澡一、兩次,好痛苦。」他用廣東話娓娓道來。關於六七暴動的書鮮有提及制水。這位前美國外交官最近出版《Hong Kong on the Brink》,記載香港夏天多雨,東江水只在春、秋、冬季依合約供港。偏偏1967年夏天雨下得少,水塘儲水不敷應用,港府向廣東省要求額外買水,但共產黨下令鬥爭,大陸供水部門電話也不接。這情報來自前港督戴麟趾的助理政治顧問Emrys Davies,高思文說:「這是港英政府當時最擔心的事,打算情況持續便向日本買水。」



專欄作家陶傑在六七暴動時才八歲,這天專程來購買高思文的新書。

他在香港外國記者會講述六七暴動經歷,座無虛席。

TC2咖啡店為他泡了一杯「67」Latte。


廣東話流利 自稱傳教士保命

高思文當時在美國駐港領事館任外交官,天天向華盛頓匯報暴動形勢。有天他往東頭徙置區視察,聲援新蒲崗人造花廠工潮的人群發現他,即蜂擁而上拳打腳踢,「他們以為我是警察,罵我『番鬼佬』、『白皮豬』,我用廣東話說自己是傳教士才跑得掉。」他於1966年被美國國務院派駐香港,那是他人生首份工作,對這個東方城市好奇不已。他在新亞書院學廣東話,放學跟街市小販練習,回家又跟馬姐聊天,如此成為美國駐港領事館唯一懂廣東話的白人。他閒時愛吹笛和行山,「我最愛行鳳凰山,可以看見香港、澳門,天氣好還會看到廣州!」1966年底,他奉命到澳門視察「一二三事件」,目睹左派社團迫得澳門總督簽認罪書。不久這股狂熱吹到香港,他見證港督府圍滿示威者,那邊廂到沙頭角爆發槍戰,他天天早出晚歸搜集情報,冷落了身懷六甲的嬌妻。「1967年我只放了一天假,是6月1日,因為我女兒出世。」



1967年高思文忙個不停,見證六七暴動,女兒亦於此年在港出生。網上圖片


「當權者總想改寫歷史」

當全城天翻地覆,他的女兒在養和醫院呱呱落地,抱回家才發現制水,連家裏也亂作一團。這段日子人人像熱鍋裏的螞蟻,直到後期左派漸失民心,政府開始穩定局勢。某天早上,水龍頭哇啦哇啦沖下清水,高思文看得怔怔出神,知道共產黨鬥不下去了,他哈哈大笑回憶:「我把浴缸注滿水,浸足兩個鐘!」高思文在香港留守三年又被派駐世界各地,但早已視香港為生死之交,他竭力用生疏已久的廣東話接受訪問,說這次雖然只留港數天,也想去行山緬懷一下,表明反對政府在郊野公園建屋。近年親共組織要求為六七暴動平反,將當年暴徒歌頌成愛國烈士,高思文忽然收起笑容,說要用英文回答如此嚴肅的問題:「當年共產黨聲稱花園道有大屠殺(按:新華社報道港英警方於1967年5月22日在花園道「打死打傷二三百人」,《人民日報》冠以「血腥大屠殺」標題),後來我們知道六七暴動共死了51人。今天政府中有人嘗試令檔案消失,想掩飾自己在六七暴動的角色,以免像楊光領大紫荊勳章時那麼難看。當權者總想改寫歷史,所以我才出版此書。」



《Hong Kong on the Brink》

作者:Syd Goldsmith出版社:Blacksmith售價:$138查詢書店:Bookazine、辰衝圖書、http://www.blacksmithbooks.com



場地提供:TC2(Tea Coffee Two)記者:呂珠玲攝影:許先煜、林栢鈞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6/200570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37

【專題籽】傑出小學雞 十歲同Kobe林書豪交過手

1 : GS(14)@2017-06-18 22:07:35

Isaac從小同爸爸練球,現在不時都會fake過爸爸上籃。



【專題籽:胚芽故事】「如果可以ankle break令對方跌低,會好型囉!」年僅十歲,面豬胖嘟嘟紅卜卜,頂住baby fat小肚腩的鄭珀麟(Isaac),抱住個籃球這樣說。你或會心想,「小朋友嘅夢想真有趣。」但當你看到他帶球閃過一堆高他一個頭、大自己兩年的對手上籃得分時,你就笑唔出。初次見面,貌似怕羞的Isaac正襟危坐答問題,叫他照平時咁坐嚟做訪問就好,我哋會cut到你靚靚仔仔,佢就跨欄式伸直腳攤喺梳化很自在。OK,擔心實在多餘。



Isaac歲半開始學打球,是的,歲半!媽媽帶他去歡樂天地玩籃球機,一雙小手執得住個波只是可愛,誰知他連中好多球,也是籃球員的爸爸鄭念邦笑說:「可能佢真係喺肚裏已聽住籃球聲大,我踢個小足球畀佢,佢都係踎低執起足球,拋返畀我。」Isaac四歲正式跟爸爸學球、六歲因為「插花」(crossover)功夫了得,開始參加運動品牌活動,跟NBA球星表演,2013年在花園街俾Kobe Bryant抱上膊頭影相,佢感受係:「我對手掂到他的頭,他的頭好拮。」2015年他受邀露兩手,同林書豪切磋,但因為知道如果自己入兩球個環節就會完,所以專登射失一球,可以玩多陣,「好想進球,因為可以貼上ig或fb。」星期一至五,他放學就自動自覺做功課,騰空每個晚飯後的兩小時,及星期六、日來全心打球。星期六拍攝時他做的那條數,要『預留』先有的,「你做好功課,打球就不會常想着嘛。」係Isaac講的。都係嘅,出術的方法有好多種,求其做都得啫?「隨便做媽媽會鬧。」家庭活動都是打球、看球、打球,暑假就齊齊去美國米高佐敦訓練營特訓,讀書時也打籃球的媽媽小抱怨,合家歡去吓海洋公園好冇?Isaac搖頭說:「唔好。」點解呀?「悶囉!」兩仔爺百無聊賴,就到球場輪流練射球(射key),由罰球線左角起、三分線外、葫蘆頂、死角位、籃底等繞至罰球位入球結束,那是重要的基本功,爸爸這樣教:「你不要覺得簡單或悶,就不做這些練習,有時候落場能否爭到機會,就靠這些。」幾年過去,家陣爸爸成日都被Isaac清袋,或不時被fake繞過上籃。爸爸嘆:「如果講技巧,我想他已經超越我了。」



Isaac年僅歲半,在歡樂天地首次拿起籃球,結果射入了很多球。

四歲頂住個冬菇頭,那時沒有教練或課堂教這麼小的小朋友打球,爸爸就成了他的私人教練。

獲邀跟林書豪打「表演賽」。


Isaac加入爸爸的球隊,海報上也有他。

為了可以專心玩,首先,要專心做功課。

說起挑戰乒乓球控球,他興奮,但第一句係:「怕唔怕嘈到樓下啊?」


左閃右避 細粒都係優勢

訪問當晚,他要加入爸爸的籃球隊「Samurai」,混在一堆40歲牛高馬大的大人中間,作十分鐘的比賽,晚晚征戰街場,同爸爸的巨人朋友練波,大人,怕乜?「反正我去到街場,所有人都是比我高的。」看着Isaac在賽場上追來追去,終於等到機會射了個三分球:「那些比我高的人常會屈高,所以我都習慣了,只能盡量防守。碰巧那個人失位守不到我,我就有位射到一球三分波啊!」他的優勢是細細粒閃得快,「多做換手運球騙他。如果可以假動作騙到他失平衡跌到,會好型!」他開心到不得了。「從運動裏學到的,是不要把勝負得失看得太重。」能夠父子兵上陣,爸爸梗係開心,但球場上,他最希望Isaac學到的卻不是球技,「你那麼喜歡籃球,但你學的不是球技,更重要是球品,你的品德如何,反映你個人的質素如何。」輸波、做得不好發小脾氣很正常,但球場上總會遇到比他更強的對手,「學懂得如何面對。如何製造出手空間,那進步空間還很大。」爸爸經常觀察他有沒有囂張,不夠謙虛。很簡單的,你只需要看看他跟同年紀的小朋友一起玩時,大家喜不喜歡他,是否圈子裏的一分子。「若你是個球品、品德不好的人,你多強大家都不愛跟你玩的,贏了全世界但一個朋友都沒有,沒意思。」贏好輸好,你要學懂謙虛,你要尊重對手,「就算你能力比人高,發揮比人好,你贏了都要學懂尊重對手;若輸了都不必不開心,你就知道自己某方面可以進步囉。」



除了打籃球,Isaac最近愛上了打鼓,因為同樣需要手腳協調,所以他又覺得很有型。

屋企的小籃球架Isaac射足六年,企邊都射得入。

打球的時間,爸媽都盡量跟到足,有爸媽支持,看着自己進步,始終是對小朋友的最大動力。


未必傑出 但肯定付出

當你隨口葡萄着講:「你就好啦」的時候,背後同一個動作,他反覆做了千百萬次,把感覺注入肌肉,落場時變成機械式自然反應。爸爸說:「你見那些出色專業的球員,入球波背後其實做了不知幾百次幾千次練習,有時還是會失手。」明白了這個道理,所有「失敗」都會變成指引你努力方向的鏡子。望着己隊輸波,Isaac會踏地,又會有點竧?,完場佢話:「我覺得可以更集中精神,還有防守可以跑快些。想再入多幾球,但我知道是很難的。」球場上,我們捉住他跟爸爸練波擺甫士影相,他的眼盯着朋友仔嘻哈練射的籃球架,攝影師調整鏡頭,他已閃了去同朋友仔輪流射呀射,開心到背影識發光。爸爸說:「他是小學生所以是小學雞啊(笑),你說他『傑出』?『付出』啦,他未必是傑出,但他肯定是有付出的。」對鄭家而言,打波叻見過甚麼球星等等都只是伴碟,「佢睇球賽新聞仲快過我。」三個人仍會逼在床上聊天聊到眼瞓,一起睡天光。15分鐘的車程,Isaac才借了媽媽的手機一次,打了不知有冇三分鐘遊戲,聽咗陣音樂,就丟低部機,講起今個星期作文堂上寫的「冒險小說」:「咁Mr. Dab Skillful嘅絕招係口臭同撩鼻屎,佢攻擊阿邊個同邊個,嗚呀!」NBA球星換咗個姓就變晒故事主角,順住球星(Isaac想像中)的性格每周大冒險,估你唔到的劇情小學雞獨有,阿爸阿媽搭嘴,笑死了我跟攝影師。故事已經去到第N集,似乎可以一直寫落去,寫極都唔會完。



NBA Lego是一家人去美國時買的,看Stephen Curry入樽是Isaac的夢想。

櫃裏有兩對Isaac着過的Stephen Curry同Michael Jordan簽名波鞋。點解唔拎對大人碼波鞋去簽,丟上網賣賺返筆?媽媽說:「小童碼慳位啲。」

Kobe抱完他上膊頭,就送他簽名籃球一個。

記者:陳慧敏攝影:蕭志南、劉永發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7/200583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0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