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女社工車禍後覓真愛 情侶檔開茶室療人療己

1 : GS(14)@2017-06-22 07:43:10

父親有「茶王」之稱,建立的「榮源茶行」更立足香港三十多年,Maggie從前只喝鬼佬茶,車禍過後卻因中國茶而遇上身後的未婚夫。



【專題籽:胚芽故事】「那次意外,我只得左腳沒事,整隻前臂甚至斷出來。」80後的王詩緣(Maggie),笑起來雙眼瞇成一線,聽她說着八年前將軍澳的那場巴士意外,真不敢想像她是怎樣走過來。「如果沒有那意外,我應該會腳踏實地打政府工,或當收入穩定的社工,沒想過要做生意。」其後她認識了未婚夫蔡俊賢(Andrew),去年二人更和弟弟在新蒲崗開了家茶室「茶作」,以傳統中國茶為主題,賣自家製的茶味gelato、朱古力和茶葉,希望令中國茶大眾化。



Maggie成長於茶葉世家,爸爸王曼源有「茶王」之稱,沒想到竟曾跟很多年輕人一樣,覺得中國茶老土,「大學時期跟朋友high tea,我只會喝西式茶,特別喜歡伯爵茶和花茶。」也偷偷買西式花茶回家,「爸爸看見會奇怪,問為何家裏會有玫瑰花茶。一看到我把玫瑰花加入普洱,又會罵我浪費了一泡好茶。」Maggie笑說爸爸覺得那些鬼佬茶不正統,而且亂溝會破壞茶質,「他總怪我不懂品茶,只喝茶包卻不喝家裏的茶葉,但我覺得那些茶餅太老土了。」後來姊姊和弟弟都承繼了家族生意,家中排第二的她自覺「不用承父業一身輕」,大學畢業就跑去做外展社工。「家裏很傳統地想弟弟承繼家業,又有姊姊幫忙,自小我就比較有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我喜歡到處跑,性格開朗健談,一直都想當社工幫助有需要的人,當時做到了,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廿歲出頭的小女生,一股衝勁去當社工,夢想剛碰到了,上天卻突然要跟她對着幹。



二人至今仍不時一起看書,也會與客人交流茶經,Andrew笑說這是兩公婆日常的小情趣。

他們也會辦雪糕班,邊教客人做茶味雪糕,邊分享經歷,Maggie認為這讓她換個方式再做社工。


阿爸係「茶王」 曾嫌茶餅老土

社工做了不到一年,Maggie就遇上很嚴重的交通意外。「意外後,我整隻手臂折斷,要重新再接駁。動過幾次開腦手術,右腳又換了人工骹,所以我無法像以前般行動自如。」原本愛行山、曬得一身黝黑的女生,忽然要坐輪椅再重新學行路,又要學習兩隻手協調,一步步撫平身上疤痕,足足蹉跎了六年。她雙手至今仍然難以協調,連打字也有困難,不能再做外展社工,要重新探索自己的路向。「那時我回家打理倉庫,家裏沒甚麼,就是多茶葉。我每天沖沖茶,慢慢就喜歡上傳統的茶味,也體會到這其實是種藝術。」她笑說從小就看着父母泡茶,但那時才知道原來泡茶事事講究,執茶具的手勢、茶座擺放的方法,也從頭由歷史開始學起。想不到一次意外,把從前偷偷出去喝鬼佬茶的Maggie帶了回家。



他們把中式茶製成低糖低脂的gelato,用新方法呈現茶香。大紅袍味意外地大受年輕女生歡迎,質地厚滑,茶味香濃不太甜,吃下去居然有點咖啡味。小$30、大$45

Maggie特別推介半熟普洱味gelato,「全熟普洱做雪糕會太苦,用半熟的既能保留生茶的甘香,又不會太澀太苦。」小$30、大$45


台灣學藝 自家製普洱味gelato

這時候,她認識了未婚夫Andrew。Andrew是Maggie弟弟的好朋友,一直知道Maggie的存在,卻從沒起過追求的念頭。「意外後聽她說故事,我覺得很震撼!她很堅強,我想假如發生在自己身上,我肯定捱不過。」同樣喜歡茶的Andrew,沒介意她的疤痕和行動不便,更一起開設茶室,把中國茶推廣至年輕一輩。他們到台灣上課,也經常看書自學,記者好奇問為何不直接請教爸爸?兩位不約而同說:「爸爸也很開放,鼓勵我們多向其他老師傅學習。」Andrew忽然大笑,「也就是去到台灣,看見這女生很有火又堅強,我覺得娶老婆就是要這些!」現在,Maggie跟Andrew和弟弟開的茶室不像其他傳統茶室有壓迫感,裝潢有點像咖啡店,有開放式廚房,好讓他們能邊工作邊與客人聊天。奉茶時,他們會先溫壺、洗茶,然後給你茶具逐步教你泡茶,從合適的水溫開始講解,再教你用正確手勢品茶。在茶室品嚐一壺茶,價錢由$60至$78。這樣或許未算是「正統」的中國茶藝,但確實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至少讓你落手落腳泡一杯茶,享受一下整個過程。」店內也售自家製的茶味gelato,以中國茶做雪糕漿,大紅袍、半熟普洱、越南玫瑰花茶的gelato,原來真的不錯!交通意外奪走了健康身體,不能再當社工會覺得遺憾嗎?Maggie直言不會,「開店讓我有渠道跟客人分享經歷,鼓勵大家人生是有出路的。社工不就是這樣,用自身經歷幫助人嗎?」眼前Maggie笑得開懷,但她也坦言曾反問上天為何要奪走自己的黃金歲月,「不過,也許是靠着這經歷,才令我內心和處事方式有改變,吸引我的伴侶去欣賞。」Andrew聽後搶話,「的而且確,她意外後我才看出她的吸引之處,以前的她我才不懂欣賞啊!」Maggie此時甜笑點頭,說上天蹉跎了她的歲月,但終能因禍得福找到工作和生活上的伴侶,實在要感恩。現在Maggie和Andrew擁有了自己的生意,看着他倆無名指上的光環,也總算是修成正果吧?



泡好茶後,杯面或會有些氣泡,此時就要用杯蓋輕輕「刮茶」,把氣泡刮走。

他們用灰銀色鐵罐配米白色招紙包裝茶葉禮罐,希望以簡約風吸引年輕客人。小$75至$150、大$160至$550

這些紅紅綠綠的茶餅包裝,Maggie曾經嫌太老土。


茶葉都加了這些標示,客人可隨意拿起來聞聞香氣。Maggie說這是茶室的小小心思,「客人聞過後,就可選得最合心水的茶葉。」

泡茶講耐性和功夫,要用合適的水溫和落水速度,帶出茶葉蘊藏的香氣和甘味,喝茶的人才可嚐到茶的真正味道。

茶作新蒲崗大有街32號泰力工業中心13樓14室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上午十一時半至下午六時半)



記者:黃凱婷攝影:伍慶泉、張志孟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1/200626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49

【專題籽】法國戲劇大師來港開班 林嘉欣遊戲中爆發演技

1 : GS(14)@2017-06-22 08:03:56

林嘉欣和甄詠蓓興高采烈打手背,藉此練習眼神交流及反應。



【專題籽:胚芽故事】林嘉欣爆粗做戲,披頭散髮賣豬肉?邊個咁斗膽「逼迫」呢位長髮斯文的金馬影后咁做?佢係法國著名戲劇大師Philippe Gaulier,用小朋友遊戲教做戲,但鬧人時就變番大人咁mean爆,話人垃圾、白癡。演員自尊心強,未必人人頂得順。但偏偏世界各地一些頂尖演員,包括1993年奧斯卡影后Emma Thompson,都樂意跟佢學演戲,香港代表包括影帝黃秋生、資深舞台劇演員甄詠蓓,甚至最近憑《不懂撒嬌的女人》演技備受讚賞的唐詩詠等,其實大師鬧人用心良苦,只是發掘演員獨特之處的手段而已。



「根據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講法,演戲是從外到內,再返回外。」呢句《喜劇之王》金句,即使似懂非懂,很多人都背到滾瓜爛熟,偏偏七十四歲的Philippe Gaulier就唔信呢套,他本身是小丑訓練大師,八十年代成立國際戲劇學校,強調在舞台不是追求知識分子的真理,而是製造謊言及驚喜,並強調玩耍的重要性。甄詠蓓解釋:「他認為演員應放下成年人的身體及行為的束縛,像小朋友快樂演戲。」大師獨特的教學手法,吸引世界各地的演員跟他學演戲,他亦到過不同地方開班教學,十年前首次來港教學生,上堂只是玩些三歲細路都識玩的遊戲,例如額頭傳球、猴子搶球等,原來可以訓練演員眼神互動及反應。林嘉欣和甄詠蓓合作演舞台劇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採訪當天,二人打手背,從眼神及打到啪啪聲的手,肉緊程度滿分,玩個game都有戲,一啲都唔兒戲。



林嘉欣2015年憑電影《百日告別》,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電影劇照

Philippe Gaulier(左二)2011年來港,跟學生余安安、甄詠蓓及林嘉欣見面。余安安提供圖片

Gaulier敲小鼓提示學生開始或停止練習。資料圖片


「由得自己出錯便能突破」

玩得開心鬧得甘,看似矛盾,實際是演技突破的關鍵。林嘉欣早於2002年憑《男人四十》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及最佳女配角,但覺得自己不足,經甄詠蓓介紹,五年後飛往法國跟大師學藝四個月,日日覺得好失敗,「灰到日日似喺水井叫救命」,她把握機會虛心學習,把大師的教訓當成鞭策,「大師係把鎖匙幫你開門,幫你面對自己最好及最壞的一面,由得自己出錯便能突破。」雖突破的鎖匙好似特別咗啲,但堅work!「有次我要做一個在街市賣豬肉的人,我做極都做唔到,佢很淡定叫同學拆我馬尾,淋支水落我身上,搞到我披頭散髮,內心係嬲,但知佢有理由,結果做到相應效果。」之後大師仲叫從來唔講粗口的她獻出難頂的第一次,演技提升,學無止境,「佢叫我做戲唔好咁nice,建立自己的特色及性格。」她覺得十年後的今日還在消化老師教的東西。錦上添花的是﹐她學了大師的mean,以「林嘉mean」自居。如想得大師演技真傳,他八月來港開班,對戲劇有興趣的人不妨報讀。



影帝黃秋生亦是Gaulier的學生。資料圖片

額頭傳球要雙方不讓網球落地,少點默契也不行。資料圖片

Gaulier十年前首次來港開班,學生越被寸越開心。資料圖片

林嘉欣
Makeup:Shuen Kong
Hair:Hin Wan
Wardrobe:anteprima甄詠蓓
Makeup and hair:Priscilla Choi@Spectrum
Wardrobe:agnès b.場地提供:SOHOFAMA料理農務課程查詢:http://www.dcthk.com.hk/masterclass2017記者:梁慧琳攝影:張志孟編輯:馮秀珍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0/200613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374

【專題籽】銀幣處理員日日數大餅 一蚊幾毫的專業

1 : GS(14)@2017-06-23 01:45:16

一蚊幾毫也是專業。從事「銀幣處理」的梁明已有二十多年經驗,每天和同事就專心致志的為銀幣分類、包裝。



【專題籽:港情講趣】這時代,電子貨幣漸成主流,一蚊幾毫的硬幣真有點過時。但在這裏,仍有一類人專為硬幣服務,他們叫「銀幣處理員」。工人們每天處理百萬枚從客戶收回的香港硬幣,重新分類包裝後再送出去。60歲的梁明在銀幣處理中心工作了二十多年,服務的客戶包括巴士、便利店、慈善機構、食肆以至麵包店。你覺得「數大餅」微不足道?梁明卻敬業樂業,也自豪,「如果某天我們停止工作,出面都幾係嘢㗎。」我們就走入關卡重重的銀幣處理中心,跟梁明看看,「銀幣處理」是怎麼回事?



梁明從前從事製衣工作,九十年代工廠北移,他惟有轉工轉行。初見招聘廣告,他跟所有首次聽到「銀幣處理員」的人一樣,覺得這份工好奇特,但搵食要緊,就放膽一試,「入行前,我覺得硬幣那麼沉重,面值又不高,就算放在街上,旁人也當是爛銅爛鐵吧,哪有人會動貪念偷碎銀?」



從篩銀機分類後,梁明就要將好多包最少重8公斤的各類硬幣拿去分類,「開初以為好簡單,但來回三兩次,就知味道啦。」

經分類後的硬幣,就要包裝入盒。

包裝好的硬幣。


工作易勞損,經驗老到的梁明,每天都會帶着同事在小休時候做伸展運動。


搬運8公斤銀袋 要做伸展體操

這家銀幣處理中心,藏身於一保安護衞公司的大樓之中(該公司同時提供解款護衞服務),位置很神秘。進入中心之前,攝影師和記者得穿過一重又一重厚厚的鋼閘,並要寄存所有隨身手袋背包。銀幣處理中心裏,無時無刻都嘈吵,哇啦哇啦的硬幣如雨下,從分類用的篩銀機瀉入布袋;其他人則在包裝機面前,為一筒一筒已包好的硬幣入盒子。這裏的工人,都穿綠色連身制服,由於保安理由,制服不設任何口袋;而員工出入,也必須登記。梁明微笑解釋說:「來到才知道,一蚊幾毫都可會累積成千元萬元。」說着,他就提起一袋已分類的硬幣入布袋,看起來像小包白米的2毫硬幣,「這已經是1,000元啦,都是錢。」經驗豐富的梁明,把錢袋擺一擺,就能憑聲音認銀,「這袋,聲音沉實的,是10元硬幣;這一袋,清脆爽朗的,一定是2元硬幣。」這裏十多人,每天共處理(收回並包裝)超過100萬枚硬幣。以一袋2元硬幣為例,看起來,一小包,卻最少重8公斤。「初入行眼看硬幣細細袋,以為工作好輕鬆,但重複提着硬幣袋在工場來回,三兩次就好辛苦,手臂肌肉非常痠軟。不過,都習慣了。」每天梁明和同事,從早上起就在工場內團團轉,把一袋一袋的硬幣搬上搬落,分類包裝上貨架;到特定時間,梁明就會拍拍手向大家宣佈,「同事,我們現在先做體操。」原來體操時段是由梁明帶領拉筋伸展,才回去開工,「這是公司安排的運動時段。同事都害羞不肯帶領做運動,那就由我來領頭啦。」他一貫隨和的說。銀幣處理,如此「一言難盡」,如何向親戚朋友解說?「太太和孩子知道我的工作地點在保安護衞公司中,起初還以為我是保安。後來,見到我的制服特別,說起才慢慢理解我做的是『銀幣處理員』;親朋戚友問起,我就會打趣說,我在『數大餅』。大家初頭都一臉奇怪,都問:『吓,這是一份工作嗎?』但我沒所謂,解釋一下,當是娛樂大家。這工作雖然不起眼,卻幫我養家,兒子今天也大學畢業了。再者,若這裏某天突然停工,我想出面的商戶好係嘢㗎!」原來,一蚊幾毫,真是舉重若輕。

初入行時梁明以為硬幣不同大鈔,放在街上也沒有人動貪念,來到這裏才完全改觀。左圖為解款員在派遞硬幣到商戶的情況;右圖則為解款員把收回的硬幣送回銀幣處理中心。

工作二十多年,梁明把錢袋擺一擺,就可以靠聲音去辨認袋中的硬幣種類,「這是2元,聲音清脆一點!」

記者:李寶怡攝影:周芝瑩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9/200583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504

【專題籽】記者扮背包客籌旅費 中環齋企兩粒鐘籌幾錢?

1 : GS(14)@2017-06-25 09:32:27

記者扮台灣背包客喺中環鬧市企了兩粒鐘籌旅費,差不多每隔五至十分鐘便有人放低錢。



【專題籽:胚芽故事】近年街頭多了一種外國「遊客」,喺鬧市地下或站或坐,旁邊一定有塊紙皮,呼籲大家慷慨解囊,支持佢哋環遊世界。呢個情況在東南亞越趨常見,網上群情洶湧,不少網民索性將呢班backpacker叫做begpacker。為咗了解大家點睇呢種旅行方式,我哋派出記者Tina扮台灣來的背包客,在中環午飯時間做吓社會實驗。



我哋揀咗人來人往的天橋進行測試,一開始已有兩個人放低廿蚊紙,仲有位先生主動提醒Tina,香港法例不准行乞,叫佢要久不久走動一下。兩小時內,我哋轉了一次位置,基本上每五至十分鐘便會有人主動畀錢,由居港台灣人、泰國僧侶、外傭姐姐、西裝友到婆婆都有,最大額是100元,其餘由10元至50元不等,粗略估計兩小時籌到近三、四百蚊,相等於不少基層市民一日薪金。


有人伸出援手 有人「不能接受」

每次有人放低錢,我哋就立即表明身份畀番錢對方,問佢哋點解會伸出援手,多數離不開這些原因:「年輕人有夢想是一件好事,能夠有這樣的勇氣踏出去,應該支持一下。」、「上次在街上見過begpacker,沒有理會之後有點內疚。人在旅途可能會遇上意料之外的事,需要金錢周轉,能夠幫的便幫吧。」、「她揹着這個大背包,很辛苦吧,那麼有誠意不妨幫她一把。」、「我覺得亞洲人較愛面子,做這件事需要好大勇氣,反而外國人這樣做很隨便,感覺好像不用特別去付出。」、「我覺得無問題,因為我在外國住了很多年,倫敦、巴黎常常都有青年人這樣做。」不過也有相反的聲音,另一位路人表示絕對不會助長這個風氣,「其實我走過這條路無數次,見過很多外國人都這樣做,有些會賣藝的還好一點,但只站着甚麼也不做,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事後記者Tina亦憶述,有路人走過時投以蔑視眼神說:「不是吧,要我給你錢去環遊世界?」同日記者分別在中環和尖沙嘴遇上兩組begpacker,分別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他們英語水平不高,基本溝通都成問題,單人匹馬的Anton從俄羅斯直接來港,第一次用這種方式籌旅費,反應一般,前一天籌到140元左右,僅夠食宿,他的終極目標是去印度,但就沒說要籌夠多少錢才動身。另一個烏克蘭的背包客Valerie,坐在尖沙嘴星光行外的空地上,自顧自彈他的小結他,他說來港之前遊遍中國,在蒙古籌旅費的反應不錯,相比之下在香港不太成功,他說目標是籌到8,000元,那才夠路費回家,否則只要有二、三千元,他就出發去馬來西亞,然後再作打算。



有路人表示有勇氣走出去已經不易,所以覺得應該支持記者的「夢想」。

好心人無分國籍、年齡、階層,來自泰國的僧侶雖然看不懂中文,但主動上前幫忙。

也有居港台灣人因為記者在紙牌上自稱來自台灣而出手相助。


這位小姐表示記者在大熱天揹大背囊籌款,誠意十足,值得支持一下。

來自俄羅斯的Anton,用英語單字表示這是他的begpack首站。

來自俄羅斯的Dmitry(左)和烏克蘭的Valerie(右),一人織手繩,一人自顧自玩結他,記者交談近五分鐘都無路人獻身支持。

記者:陶思敏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01

【專題籽】澳洲賣藝賺旅費 背包客玩搖搖三粒鐘得六蚊 

1 : GS(14)@2017-06-25 09:32:27

Yoyo wing靠一手驚人的花式搖搖,在澳洲工作假期頭半年都不用打工。



【專題籽:胚芽故事】外國背包客在街頭籌旅費引起爭議,不少網民嗤之以鼻,「要去旅行就靠自己勞力!」等聲音此起彼落。其實窮遊也有很多方式,除了最常見的工作假期或打工換宿,也漸漸有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旅途上以賣藝表演的方式來賺取路費。

花式搖搖賣藝 澳洲玩半年

34歲的Yoyo wing人如其名,十幾歲開始研習花式搖搖,五年前去澳洲工作假期,頭半年都沒有「工作」,只在街頭表演花式搖搖,用這個方式巡迴了差不多整個澳洲。「最初決定用搖搖來賣藝純粹為了自high,同埋想試吓將自己的興趣變成職業。」雖然賣藝旅程持續了接近半年,但他說收入並沒有想像中的理想,大部份時間連最低工資也不夠,只夠他省吃儉用。「最差的一次,在街上企了足足三小時只得一蚊澳幣(即六蚊港元),轉個頭看見有流浪漢在巴士站問人乞錢,不用三分鐘已有人給他20蚊澳幣,那一刻覺得自己連乞兒都不如。」話雖如此,他還是繼續堅持,因為他覺得賣藝是另一種方式去認識一個地方。「其實澳洲人對賣藝的看法也不是那麼開放,特別是在大城市,很多人都覺得賣藝和行乞無異,正眼也不看你。」試過被人偷錢,甚至吐痰,他說在鄉郊地方如阿德萊德,人們的衣着雖然簡樸,但比起悉尼和墨爾本卻熱情得多,有位老伯常請他喝咖啡,熟落了後還招呼他到家中看電影吃飯。但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賣藝,前兩年他到泰國旅行,在拜縣的夜市心血來潮決定賣藝,結果不消三個小時便決定放棄,「當時完全沒有人理會我,後來才發現街頭有小朋友在籌錢上學,街尾有少數民族籌錢建構他們的村莊,他們的需要比起我更大,我覺得發展中國家不太適合旅行賣藝」。


中國邊走邊唱 同城管捉迷藏

大多去旅行賣藝的人,都是前往賣藝風氣盛行的歐洲國家,27歲的陳銘卻是異數,四年前開始到中國賣藝,而且一去就去了14次。他買了一支昂貴的結他,逼自己在半年內速成這種樂器,然後以自彈自唱的方式在旅途上賣藝。在中國賣藝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城市,城管和賣藝者就像貓和老鼠一樣,一天到晚都要捉迷藏邊走邊唱,「最深刻有次在西藏賣藝,第一次被城管趕走,第二次再趕,換了地方後還是遇上第三次,他用電單車把我的東西統統掃走。」惟獨是古城例外,「可能因為文化氣息較濃厚,在雲南和鳳凰等古城都可以隨意賣藝,而且反應和氣氛都很好。」他說最好避開景點區賣藝,因為遊客只會把你當成景點之一,拍個照便離去,「最差一次是在廈門鼓浪嶼,站了一整天才得一蚊,是一個聽我唱了很久的青年人放下的,至今我仍保留着這個硬幣。」



陳銘四年前到中國旅行賣藝,自此就成了癮,一去再去,至今已有14次,走遍中國大陸。

為了賣藝,陳銘買了一支結他逼自己學,方便賣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銘認為賣藝不純為賺取路費,而是和當地人交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陶思敏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3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03

【專題籽】自創品牌一腳踢 波牛轉行設計時裝

1 : GS(14)@2017-06-25 10:12:14

Carlsen直言慶幸年少創業,如果來到24歲才創業,他未必再有如此勇氣與韌力。



【專題籽:胚芽故事】24歲的彭嘉遜(Carlsen)是本地服裝品牌Fumble的主理人,15歲開始在傑志球會踢波,日踢夜踢踢足七年,曾夢想當職業足球員,經歷一段兼顧讀書、踢波與創業的歲月,最後決定放棄足球。19歲時他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就讀機電科技,因一次偶然機會為當時學生會同學設計T恤,結果入了50件統統賣出,可幸同學們不是盲撐,而是真心欣賞他的設計,順理成章自創服裝品牌,以簡約為主,但強調玩味及質素,創業至今設計監督生產一腳踢。



今時今日,在網上創業不是難事,當然前提是要懂得運用社交平台。正如Carlsen說:「係易咗start up(創立),因為個門檻低咗,所謂網店,就係你申請個戶口,擺啲嘢上去。」他懷着一股儍勁,不懂設計就上網學用畫圖電腦程式;沒有門路就誤打誤撞走上深圳找廠家合作;衣領口袋都未分得清就硬着頭皮請教廠家,靠的還有那份隱約散發的自信,「讀咗design嘅人,個起跑線係會推前啲,咁我行得比人慢嘅路就逐小逐小咁追上去,由唔識到識嘅過程領悟咗好多嘢。」創業至今五年,品牌所賣的產品都是他的設計,自認有自信,「以前design忠於自己,我畫乜就係乜。」伴隨過份自信而來的,是失敗,「好多嘢都係我話晒事,但可能人哋個suggestion係最好,我冇考慮,結果唔理想。」撞板多了,開始摸索到要從高處走到低處,耳朵才容納得了別人的聲音。年少氣盛,還賦予他膽量。數最大膽的那次,非品牌創立約一年後這個舉動莫屬。那年他20歲,碰巧留意到一間英國鐘錶公司正進軍香港開拓市場,膽粗粗找對方合作,他憶述:「我打上去話想搵佢哋傾吓合作,佢哋香港有office,就上去傾,原來老闆係一個比較大年紀嘅人,係一個老行尊,一嚟想打入香港市場,二嚟缺少新衝擊,好後生、好有活力嘅設計,結果我畀咗一個計劃佢,佢好同意。」雙方一拍即合,Carlsen負責設計,對方以技術配合支援,結果生產100隻,兩個月內賣完,成為品牌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回想當日的衝勁,他笑說:「如果?家畀我再做多次,我諗我都冇咁嘅勇氣去做,年少氣盛衝上去做,但係好感謝自己嗰時有去問,如果唔係就唔會有隻錶嘅存在。」


拒做速食時裝炒波鞋

日韓代購遍佈城市,速食時裝隨手拈來,為何還堅持做本地品牌衣物?他這樣形容:「快時尚會似日日都要食嘅嘢,可能係飯,撈唔同汁嘅飯,而我會係一煲湯,要時間熬出嚟,如果你逼我要一個鐘內出到碗湯係可以嘅,但唔好飲,你唔會再飲多幾啖。」考慮潮流無可厚非,不過只是因素之一,他更看重每季系列帶出的故事和個性。正如要賺錢,何不炒波鞋?「啱㗎,炒賣波鞋速度好快,但自己就唔係咁鍾意,同一件產品,?度千二蚊,另一度千一蚊,佢哋(客人)就即刻去千一蚊嗰度,其實只係一個差價上嘅競賽,同埋睇吓邊個平台接觸到啲客。」現時Fumble的T恤賣二百多元、外套則賣四百多元。賺錢是其次,他更想從設計衣服中找到樂趣,在細節中建立品牌個性。足球與網店之間,Carlsen最終選擇了後來居上的後者,因為覺得是可以長遠走下去的路向。搞過實體店做不住,吸取經驗讓他更清楚自己應主力在網上平台銷售、在波鞋店寄賣、與其他香港品牌合作,誓要為自己的本土時裝品牌打響名堂。大多數人在追捧其他國家的品牌與潮流的同時,他承認「好難賣」,但仍然如此寄望着:「香港人要支持香港人。」



他設計過帽、T恤、褲、袋和手錶。

比起速食時裝,他希望自己設計的產品更着重細節。

Carlsen搞過實體店後,寧願主攻網上平台銷售。


Carlsen沒有設計底子,卻以熱情與衝勁圓夢。

「好感謝自己嗰時有呢種勇嘅表現去問,如果唔係就唔會有隻錶嘅存在。」

Carlsen開店源於五年前為學生會同學設計T恤,所以T恤是主打貨品。


曾經爆紅的棒球褸令品牌更上一層樓,但他不想只追求這種滿足感。

Carlsen(左三)負責設計與監督生產,帶領Fumble整個團隊。

Carlsen(中)曾夢想成為職業足球員,最終因現實所限放棄。

facebook:fumble2012記者:鄧天蔚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3/20065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41

【專題籽】失婚視光師賣花茶 助人寧心安神

1 : GS(14)@2017-07-01 09:54:43

Jill由買貨包裝都是一手包辦,有時更做到凌晨一、兩點。



【專題籽:胚芽故事】別以為藥物才有治療作用,其實花茶一樣得,不但可以放鬆心情更可以紓緩情緒。花茶店「得閒飲茶」的店主陳詠詩(Jill)因為婚姻失敗和當時工作壓力太大,便到台灣散心,機緣巧合下喝了玫瑰花茶,頓時把心中的煩惱忘掉,之後開始研究花茶。



直至去年10月,Jill正式辭去收入穩定的視光師一職,開始其花茶事業,希望透過花茶能幫助一些情緒受困擾的人。由於只得自己經營,不論買貨、包裝、送貨、擺檔都是自己一手包辦。包裝花茶的工序並不繁複,但是經常重複相同的動作,令手臂出現勞損的情況,不過她十分享受和感到充實。為讓更多人認識花茶,Jill會四出到不同醫院和商場擺檔,更說不少醫護人員買花茶放鬆心情,例如薰衣草茉莉花茶和桂花玫瑰花茶,都具有紓緩緊張情緒和寧心安神的作用。而較受女生歡迎的是月季代代花茶,在來月經之前喝,有助紓緩經痛,不少女生喝過都覺得有效再訂購。



手炒薏米荷葉茶

材料:手炒薏米、荷葉、陳皮功效:清熱排毒,調氣健脾,改善消化不良(陳皮加荷葉有助減肥效果)價錢:每個茶包$7



山楂大麥茶

材料:山楂、決明子、大麥、陳皮功效:健脾消積、調理脾胃、加速燃燒脂肪,適合運動前後飲用價錢:每個茶包$7



薰衣草茉莉花茶

材料:薰衣草、苿莉、玫瑰花、金盞菊功效:寧心安神、改善睡眠、同時淡化色斑價錢:每個茶包$7



冰糖蜂蜜燉檸檬

材料:冰糖、檸檬、冬蜜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排毒,適合煙酒過多和有鼻敏感人士價錢:每樽$138



facebook:得閒飲茶記者:陳煥欣攝影:劉永發、林栢鈞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9/200717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45

【專題籽】香港初代潛水人 66年潛2萬個dive

1 : GS(14)@2017-07-05 03:50:26

熊秉寬的工作室其實根本是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水底攝影器材和古早潛水裝備。



【專題籽:胚芽故事】每逢周末,西貢市中心就很熱鬧,朝早在碼頭開出的潛水船一艘接一艘,橋咀、牛尾、東壩總有幾面潛水旗飄揚。回帶到50年代,還沒有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PADI)及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derwater Instructors(NAUI)等國際潛水會,潛水是很奢侈的玩意,莫說天價裝備,潛水課程亦幾乎沒有,要玩惟有靠識人私下傳授。1951年,熊秉寬(David)可能是其中一個終日流連岸邊、徒手潛幾米捉魚的小孩,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幾位玩水肺潛水的朋友,一玩就66年。



是現代人比較襟老,還是潛水有助保養?眼前高頭大馬的熊秉寬行得走得兼且口齒伶俐思路清晰,至今仍然每個星期落水,月前還到訪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潛水,難以相信是位已屆77高齡的長者,「科技日新月異,我到?家都仲學緊,每日都有新嘢學,唔學跟唔上。」這可能才是保青春的法門。


香港第一個華人潛水會:海龍會

「那個年代潛水是比較奢侈的運動,香港第一個潛水會是香港潛水俱樂部(Hong Kong Underwater Club),成員以外籍人士為主。」熊秉寬11歲開始徒手潛水,後來朋友介紹下認識了玩水肺潛水的廖氏兄弟,「50年代玩潛水的人好少,百幾二百人以內,廖文賓、廖文彪佢哋幾兄弟早已經用儀器去潛水,我就跟佢哋學。以前裝備好貴,請個工人一個月都只係三十幾蚊,去連卡佛買對蛙鞋都就廿八蚊了!」1957年,戚列飛、廖文賓以及他父親廖郁華成立了香港第一個華人潛水會——海龍潛水會,「當時海龍會設計了自己的教材開設課程,由徒手潛水學起,通過測驗就會發牌。後來日本和英國的潛水會都有來交流,亦引入對方的教材。有人以為海龍會已經消失,其實仍然健在,人在會在,只是沒有搞活動而已。」現時較大的兩家國際潛水會PADI和NAUI分別成立於1966年和1959年,水肺潛水在香港的起步一點都不遲,不過當時儀器缺乏,價錢貴之外,部份儀器有錢也買不到,「像現時BCD(浮力控制裝置)或較好的潛水鏡,當時根本沒有,要靠自己做,早期廖文賓利用車胎和玻璃做成鏡,甚至後來水肺調節器也自己設計,用兩隻不銹鋼碟合起來,加上消防儀器作為吸管,做了第一套調節器。」資源缺乏所以逼出創意,這套第一套Made in Hong Kong的調節器後來量產,更被英國和美國公司看中,出口到當地。「這個第一代調節器是我當時跟廖文賓買的,要二、三百蚊,整個月人工都買不起,要分期付款幾次才買到。」換算到2017年大約是近2萬元的價錢。後來,雙喉式調節器漸漸被單喉式取代,東南亞地區亦開始生產,競爭太大之下香港也就停產了。



1972年,熊秉寬(右)和朋友放好潛水裝備,在落水前留影。

香港海龍潛水會成立於1957年,是香港第一個華人潛水會。


自製16米厘潛水箱 漁農署邀考察

「我小時候有兩大興趣,潛水和攝影,選定了潛水作為嗜好,攝影作為職業。」潛水以外熊秉寬是位攝影師,說來似乎將兩大興趣分成楚河漢界,但係世事嘅嘢邊有分得咁清,「你識潛水,見到很多未見過的生物和環境,自然就會想影低佢。」法國潛水鼻祖Jacques Cousteau跟工程師Jean de Wouters於1963發明了第一部潛得水的全天候相機Nikonos Calypso,從此水底攝影不是夢,「當年還未有萬次閃光燈,每拍一張菲林都要燒一個燈膽,有時燈膽又會因接觸不良而燒不着,所以一筒菲林36格,每次都起碼帶40個燈膽落水,又會帶個網,把用完的燈膽帶回來。」不過,那時候影相冇?家咁隨意,「那時候菲林又貴燈膽又貴,每格菲林都好珍惜,要好有把握好有價值的才會影,有時潛完36張也拍不到。」影相都未夠,佢仲要拍片!「當時比較流行的是8米厘和16米厘,8米厘有潛水箱,但非常貴,16米厘更是無出產,要靠自己做。」熊秉寬打開木箱,掏出一個似係用來裝海味的膠箱,但拎上手沉甸甸的,就是當時花了兩個月時間做的16米厘潛水箱,「1967年當時的漁農署知道我們海龍會有玩攝影的,於是邀我們到南中國海中沙、海倫潮(或稱一統暗沙)一帶進行考察,拍攝水下的情況,幫助漁業發展。」當時只在香港潛水的熊秉寬,被海倫潮清澈如玻璃的水和大量魚群所震撼,至今念念不忘。潛足66年,朋友粗略地為他計算,估計應該已潛水超過2萬次。而海底66年來的變遷,他也看在眼裏,「現在大魚確實是少了,50至60年代魚很貴,很多人吃不起,即使捉到也不會太濫吃,60年代後期遠洋漁船發展,捉到很多靚魚回來,人們生活又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供應又多了,開始大量吃魚。當時用到魚槍、炸藥甚至用到電來捉魚,嚴重破壞了生態。後來大陸實施休漁期政策,加上2013年香港開始禁止使用拖網捕魚,的確見到有些好耐無見的魚種返來。」



熊秉寬儲齊整套經典的Nikonos系列全天候相機。

熊秉寬於60年代花了兩個月時間自製的16米厘潛水箱,到今日佢仍然有信心可以帶落水,只是已買不到16米厘菲林。

好多人唔知香港曾經生產過調節器,這就是當初用兩隻不銹鋼碟合埋製成的設計。


以車胎和玻璃製成的潛水鏡。

望落現代水底攝影裝備比以往誇張得多,但事前事後的準備功夫卻要麻煩得多。

熊秉寬身上的海龍會風褸超過40年,身上貼滿不同潛水會的繡章,見證香港潛水歷史。

記者:曾冠輝攝影:梁志永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3/200744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59

【專題籽】IT副總裁做背包客 一年遊廿國思考人生

1 : GS(14)@2017-07-09 03:40:12

沈哲哲在IT界拼搏十多年,兩年前決定停薪留職一年,尋找人生下半場的方向。



【專題籽:胚芽故事】「到我這個年齡層的人通常正進入人生的下半場,尋找自己的價值。」38歲的沈哲哲兩年前決定停薪留職一年,去趟長旅行、當背包客,一年獨自去了中東、歐洲和美洲二十多個國家地區。她把簡單的生活方式和路上發生的故事記錄在兩個月前出版的遊記散文《四十之前》,成為旅途的紀念路。



沈哲哲本身是投資銀行資訊科技部門的副總裁,是大家眼中的高薪厚職,單身的她兩年前決定離開安舒區(comfort zone),take gap year。原來出走已醞釀了好一陣子,哲哲說:「工作為我帶來滿足感,也是別人對我的肯定,我是喜歡的。不過生活一直循規蹈矩,我是否最適合走這條路呢?這是不是我最喜歡的生活呢?」大概就是不同階段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她笑言最初也接受不到停職一年,「《聖經》中提到安息年,但我沒有想過在現代社會會發生!一年冇人工呢,當然有掙扎。」她身邊都有不同朋友陸續決定做這件事,「甚至在社福機構的朋友都願意放下很有意義的工作,令我思考,我可不可以試一試呢?而且我年紀也不小,我不會去到60歲才思考人生的意義。」最後得到上司的支持,開始一年的旅行。書名叫《四十之前》,為甚麼要在40歲之前呢?「40這個年齡並非大限,書中第一篇我就提到數字不重要。香港社會很重視數字,大人喜歡問的就是薪金多少、你多少歲,好像是很重要的事情,這書名有點反諷的意味。」背包客多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也有退休人,中年背包客也是hostel中少見的,「我兩者都不是,但亦可以兩個方式都試,可以跟年輕人通山跑,也可以跟靜態的老人家去看博物館或討論對歷史的見解。」



哲哲說南美國家雖貧乏,但其自然景色震撼。

一年無收入更令她嘗試過簡約生活,又利用青年旅舍內別人留下的食材煮出美食。

兩個月前更把遊歷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的故事寫成書《四十之前》。


哲哲喜歡大自然,圖為她在秘魯的馬丘比丘行山時留影。


經歷戰爭領隊 聽到快門聲大哭

對歷史有興趣的哲哲仍保留初中的歷史教科書,更特地去一直想去的前南斯拉夫國家。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內戰時,她正讀中學,「六點半新聞報道中不斷提及塞爾維亞部隊、北約和波斯尼亞難民這些字眼,但我只知道的是鄭秀文的歌曲『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那時大家唱K都會唱。」她記得中三的歷史有說那幾個國家的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波斯尼亞引發,「但當時老師沒有把九十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融入歷史脈絡,好像當時我處於一個時代,我只知以前的事,而不知道當時的內戰。」於是哲哲去到每個國家都參加免費行街團(free walking tour),東歐國家經濟差,貼士收入都比一般領隊工作的收入高,因而吸引了不少知識分子加入,如歷史系博士、講師和從事新聞行業人員,每個國家的人民口中的內戰都不一樣,這些國家還有很多人懷念鐵托時期的前南斯拉夫,「當時鐵托大量舉債,向外借錢,共產經濟下人民會分配到資源,所以他們的教育和醫療是非常好的,甚至他們可以在東歐旅行,你很難想像在共產政權下可以自由旅行。但當說到誰發起戰爭,誰對誰錯,不同國家人民說法就完全不一樣。」對歷史認識加深不少,但最觸動哲哲的是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參觀前總統鐵托的博物館,30歲的女領隊展示當時社會通貨膨脹下的5,000億的紙幣,「我見到那紙幣這麼多個零,幾有趣」,她很自然地拿起相機拍了一張照片,「我一按快門,手執紙幣的領隊便哭起來,她哭到崩潰,在場所有人都很驚恐,不知道發生甚麼事。」最後領隊都沒說哭的原因,十幾分鐘後,領隊冷靜下來,繼續聽說故事,「內戰時北約瘋狂轟炸貝爾格萊德,十多歲的她當時就在那裏。我開始明白相機響時會哭,我猜她剛才聽到的不是快門聲,她聽到機關槍聲reload聲,這是戰爭對一個人的影響,這些是我旅行的得着,是重要的。」這件事也令哲哲想起警察向市民放催淚彈一刻,當時在現場的她說:「我只記得自己不斷流眼水,但內心的震撼很大,當時無法相信香港會放催淚彈,親身經歷過時,印象和影響是很深遠的,是一輩子的。那就是因為那塞爾維亞領隊為甚麼聽到快門聲時,有這麼大的反應。」在佔中被清場前,哲哲就出發去旅行,連在鄉郊問路也被問到香港情況,「前南斯拉夫國家人民仍然很關心共產政權的國際新聞,只要我說來自香港,他們就會開始跟我討論雨傘運動。」她坦言出發前也考慮離開香港,去其他國家工作或移民,但最後都決定回家,「沒有直接經歷佔中是很可惜的,但之後仍然有很多社區工作要做。」回港後,哲哲重返投行工作一段時間後決定創業,希望藉電腦編程,訓練小朋友邏輯思維和解難能力,「如果我不去參與香港的改變,香港就會少了一個人的參與。」



書內記錄的都是旅途上遇見的人。

哲哲去到每個地方都參加免費行街團,認識城市的發展。

在鄉郊遇上塞爾維亞老夫婦散步,令她更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


曾考慮移民或出國工作,最後因為雨傘運動而留港創業。

記者:列淑華攝影:伍慶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8/200821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19

【專題籽】客人要空虛感 紋核突漢字體 紋身師︰畀五十萬就紋

1 : GS(14)@2017-07-09 03:56:52

做了十年紋身師的阿祺,現在已是紋身店的老闆。



【專題籽:港情講趣】早前有位英國結他手將「There is a secret we all share with the stars」譯成「有个秘密我们都与星星分享」並紋在背上,其語句詞不達意,加上微軟正黑體的字體,立即成為了網民的笑柄,當了十年紋身師的姚梓祺(阿祺)坦言見慣不怪,因為他遇過更「騎呢」的客人。



其實繙譯錯誤的紋身已經不是新鮮事,這幾年網上一直流傳不少類似的笑話,阿祺笑言遇過不少,早在兩星期前,一位外籍客人就棄用他建議的「書法字」,堅持要紋「新細明體」,其字體在港人眼中當然毫無美感,但他理解在外籍人士眼中「新細明體」才是他們認知的中文字,最後阿祺亦因原則問題,沒接下這單生意。除了「新細明體」外,客人的要求可說是層出不窮。「我要紋身,紋甚麼?我不知道。」最令阿祺卻步的是客人要求紋一種「感覺」,「我要紋一個有型的紋身」、「我想有點空虛的感覺」。究竟甚麼是有型呢?天若有情的有型?還是電影《古惑仔》中鄭伊健的那種有型?怎樣又為之空虛呢?每當遇上這些要求的「感覺」,他總會有被玩弄的感覺。但當問到假如有客人出高價要求他紋一個很難看的紋身、加上紋在他很不願意紋的地方時,會否妥協?他就陷入了沉思……



工作室滿是紋身的設計草圖,跟某些客人理想中的「新細明體」設計可說是天淵之別。

這十年來,阿祺堅持不為客人洗紋身,因他認為紋身師應是創造紋身而不是破壞。

有位英國樂手早前將這段字紋在背上,慘被網民恥笑。網上圖片


昔日冠軍 為生活放棄滑板

先不說今日的阿祺會否妥協,其實早在十年前的他就為生活妥協過一次。未成為紋身師的阿祺其實是位「板仔」,更奪過滑板比賽冠軍,不過在他顛峯的時候,就作了一個瘋癲的決定──放棄滑板,做紋身師。「當時追求的只是一種感覺良好,踩板厲害有用嗎?現實點看,又不會對家人、對社會有任何貢獻。其實在外國早就有職業板仔存在,但相反香港呢?「你踩板厲害有用嗎?香港人支持你嗎?」在他投入滑板的十年,幾乎沒收入可言,直到踏入二十歲關口,他醒悟過來,「滑板、紋身,哪一項能支持我的生活,我就選那項。」他亦不敢保證現在當紋身師可助他養妻活兒、「上車」買樓,但至少感到安穩。回到十年後的今天,他依然會妥協嗎?「現在不會了,又不是等那筆錢開飯。」不過他突然開價說:「假如有五十萬,我就會妥協。」其後「戴頭盔」,「如果你真的給我五十萬,我亦會拍拍你膊頭,還是回家好好想清楚吧。」其實他間中還會重執他「最後」的滑板,「但我踩了十五分鐘就倒在地上,因為我的體力已大不如前。」由十年前當紋身學徒,到今天成為紋身店老闆,門下更有數名學徒,雖然在滑板與紋身之間,阿祺依然較鍾愛滑板,但他不後悔,亦不感可惜,還反問:「踩板的技術能維持到甚麼年紀?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到那時候得到的只不過是被尊重而已。」而紋身則大不同,它是無止境的,更加會透過世襲制度,將自己的技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門藝技相比滑板更走得遠。阿祺人生中的第二個十年獻給滑板,第三個則給了紋身的,而他深信第四、五個,甚至更多的十年,依然屬於紋身。



相信這已是他的最後一塊滑板。

他形容紋身的技術可透過學徒傳承下去,圖為他與一眾徒弟交流紋身設計。

記者:黎雋宇攝影:周芝瑩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7/200809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