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書系列之三:大空頭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3476023

好書系列之三:大空頭

這是一直想推薦的一本書,在這個時候給大家推薦,我想還是有調劑和降溫的作用吧,雖然A股近期牛氣沖天,但是市場狂熱我不熱才是一個戰士應該具備的素質,雖然碼哥偶爾也會小激動一下,但溫故歷史讓人會慢慢平靜。

此書同樣是我認為最好的財經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在他眾多的作品中,此書閱讀性很強,我2011年閱讀的時候,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3年,有些記憶慢慢褪去,此書讓我又重回了那個時代,雖然此書沒有《大而不倒》那麽高大上,但是從細節入微處,從草根處看金融危機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個視角比全局的視角在我看來更有意義。

在看完此書後,我常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具備逆向投資的能力,逆向投資的能力是靠天性還是靠忍耐力,抑或靠嗅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要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可能跟賺錢無關,更多的是關乎自我價值判斷,市場上有各種賺錢的方式,但是有一種錢我覺得是不能賺的,即違背自己的價值底線。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讓我舉幾個例子吧。比如說當年中石油的上市,雖然市場很瘋狂,但是無論從市值的角度看還是其當時的行業地位看,在上市後還為其40元以上的定位擊節叫好就有點失去底線了,又如周大福當年的上市,當時黃金牛市已經到了末期,多少大行分析師為其上市站隊,這從中的利益糾葛也讓人不齒。

說那麽多,其實我無非想說,當你進行一個投資前,你第一還是要遵循內心的準則,這是不是你願意去做的一項投資,如果只是跟隨市場情緒,那ok,你要做的就是要頭腦相當清醒,別為了屁股的利益而幹擾大腦的判斷,對於我而言,如果是一項我不願意去做的投資,我可能連市場情緒的跟隨也不會去參與,市場總有賺不盡的錢也總有你不想去賺的錢。之所以在這里談這個問題,其實跟本書中的那些衍生產品也是有關的,華爾街的人都不是傻子,之所以會形成次貸產品大行其道你說貪婪也好,你說虛偽也罷,歸根結底就是不太在乎道德因素。當然了,市場一直在遵循叢林法則,的確沒有什麽道德因素,可是如果“三觀不正”,這樣的投資走不長遠。如果你沒有玩擊鼓傳花遊戲的能力,再加上“三觀不正”,那就真的要被毀了。

在這個原則之後,你再建立逆向投資的判斷,我覺得依然需要勇氣。在《大空頭》這本書里,作者不止一次地說邁克爾巴里這個基金經理為了作出賣空次貸產品這個策略的痛苦和壓力,來自業績,也來自客戶,到最後他在最輝煌的時候結束基金,這一切都需要勇氣。其實這個過程,也恰好回到了我剛才第一個問題,逆向投資靠的是什麽,是內省的天性,是頑強的忍耐還有感知市場的嗅覺能力。

書中的大空頭們都籍籍無名,但是最後卻都獲得了空前成功,我覺得不是偶然,草根的力量最重要是樸實,沒有太多虛偽,任何人只需為自己負責,而且目標單一又純粹,不像大公司有那麽多的忌諱,對於這一點,我想說,資產管理的規模是業績的天敵,也是人心的天敵,我們不顧一切地做大,但沒想到最終卻是一條枷鎖,這是永遠的矛盾,難的是找到兩者的平衡。之所以有這樣的論斷有個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保爾森。我當時也很困惑劉易斯為什麽沒有去采訪在金融危機中一戰成名的保爾森,但是後來保爾森黃金一敗和嘉漢林業一敗讓我看到保爾森的確不是劉易斯的菜,在成名之後他更多的是迷失,至今一些哥們還不解堂堂牛人為什麽會去投一家外國的林業公司,這類公司財務作假率之高是行業的常識。

若幹年前當我聽到“彩衣傻瓜”的故事時,我很興奮,草根也有草根的生存之道,而若幹年後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更堅信投資的技術門檻在下降,豐富的資訊讓你能更全面地做一項決策和判斷,而你最需要做的還是做好自己,絕不人雲亦雲,清醒上陣,冷靜下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12

音樂141130大指揮家系列(四) Lorin Maazel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30/%e9%9f%b3%e6%a8%82141130%e5%a4%a7%e6%8c%87%e6%8f%ae%e5%ae%b6%e7%b3%bb%e5%88%97%e5%9b%9b-lorinmaazel/

音樂141130
大指揮家系列(四) Lorin Maazel
蕭律師執筆

141130LorinMaazel (1930-2014)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三日,一顆亮耀的樂壇巨星殞落。 Lorin Maazel(中文譯名不一,索性不譯),這位二十世紀最後的一位指揮大師,以八十五高齡與世長辭。
還記得去年十一月二日的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站在通往音樂廳的梯階上,Maazel拿著長長的指揮棒,在眾多免費觀眾圍堵下,靜靜地指揮著也坐在梯階上的十多名室樂團團員,演出華格納當年獻給妻子的《齊格菲牧歌》,重現首演時的光景。(關於此曲的趣事,請參讀另文。)之後轉入音樂廳內,全不看譜,超過一小時的演出中站立著指揮他親自改篇自華格納歌劇的《無言的指環The“Ring”Without Words》,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曲音仍縈迴腦際。

我第一次觀看他的演出是在一九七三年,他帶領柏林電臺交響樂團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在香港大會堂演出,最深的印象是他指揮伴奏、他的太太(記不起名字)主奏的貝多芬第三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兩夫妻合拍得絲絲入扣。當時我坐在第五行,看他倆的眼神交換,清晰感受到水乳交融的演出,令人特別難忘的是第二樂章的慢板。

Lorin Maazel一向是我喜愛指揮偶像之一。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收集他錄音的黑膠碟,特別是他早期指揮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稍後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錄音。

我在寫這篇介紹Maazel的專文前,曾嘗試在網上查看多點有關他的生平資料,但令我很失望。特別是維基百科Wikipedia,它介紹Maazel早期在歐洲的活動簡單到不得了,對他和BPO和VPO的關係提也不提,連兩個名樂團的名字也沒有出現過。 只要翻一翻當年的舊報或音響雜誌,就文獻俱在,連我這small potato的「非專家」也保留有一些,為什麼撰寫《維基百科全書》的「專家」竟可以當沒有發生過?但其後八十年代,他在美國的樂壇活動卻寫得很詳細。這點解釋了甚麼?一方面是撰寫者粗疏,又可能是太年青,聞所未聞Maazel當時在歐洲最輝煌、最風光的日子。 如果他(或他們)能見到我現今手頭上拿著的幾十張Maazel在六、七十年代的經典錄音,又怎會忽略或放過這段歷史?第二個原因可能撰寫者是美國人,因Maazel是美籍,在大美國心態(一般美國人都有)下,故意誇大他在美國的貢獻,對他在歐洲的成就避而少談。 如果美國樂壇有能耐或有眼光,早就應留住他,怎能讓Maazel在歐陸先發光二十年!

幸好我手頭上有大批他的錄音頭版唱片和資料,這就是有關Maazel的歷史文獻。這篇章不大著重介紹Maazel的生平,而著重發燒友的興趣與媒體所未及者,特別是有關他在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為一般媒體輕略的事宜,更重要的是有關他的錄音名盤。

使人覺得驚奇,在1957年,二十六歲的年青指揮家Lorin Maazel已在樂壇打滾了十七年!他九歲就開始指揮生涯。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之前六年,他曾舉辨了一個自以為是的「告別音樂會」,因為美國哈佛大學嘗試以一筆獎學金,誘使他棄音樂而轉研數學。在這「告別音樂會」,他演出的曲目之一是蕭斯塔柯維奇Shostakovich的第五交響樂。 在排練時, 意大利著名歌劇指揮家Victor De Sabata前往觀看,認為Maazel作此決定是瘋狂的。可能Sabata獨具慧眼,當場的一番遊說,使Maazel改變初衷,繼續留在樂壇發展。他於是前往意大利作為Fulbright學者,研究巴羅克時期音樂。(1946年,美國參議員J. William Fulbridge創立了Fulbright Program,以助學金形式資助美國學生、學者、專業人士、科學家、藝術家等在海外作學習、研究、發揮才能。外國公民亦可以同樣方式獲得資助前往美國。)

一九五七年,他和BPO作了世紀首次錄音,使他國際知名。當年的著名音響雜誌Gramophone(那時我常看的一份英文的音響雜誌,香港有售。)一期的首頁刊登了他的一張照片:黑眼黑髮、看來情緒多變、屬不折不扣型男的封面肖像,肖像下的caption還這樣寫:“一位絕對是國際級的樂壇人物,出生於巴黎,父母有荷蘭和匈牙利血統,受教育於美國,現居於羅馬。”

Maazel在一九三零年三月出生於法國Neuilly-sur-Seine,雙親是美國籍,五歲時即為小提琴神童。父親感覺到兒子喜歡指揮,便安排他跟隨名小提琴家兼指揮家Vladmir Bakaleinkoff學習。Maazel八歲時首演指揮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1939年,九歲的他在美國世界博覽會指揮 紐約愛樂管弦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年十一歲,他獲大指揮家Arturo Toscanini的邀請,指揮後者任音樂總監的National Broadcasting Orchestra交響樂團(即NBC),演出莫紮特第四十號交響樂後,獲Toscanini大加贊賞。音樂家多見的是小提琴神童,卻少見指揮神童!他早年已有閱讀 貝遼土、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李察史特勞和早期 史塔文斯基複雜總譜能力的盛譽。

自1953年,以二十三歲之年開始在歐洲作連串演出,差不多在所有大都會和音樂中心都見他的身影。 他演的曲目廣泛及不依傳統興味—- 巴羅克時期大師的作品;他的曲目包括馬勒、桑伯和史塔文斯基的作品。 1960年,他以最年青、也是第一位美籍指揮家獲邀在Bayreuth音樂節擔任指揮演出。同年十一月,他在倫敦首演 馬勒的第二交響樂。 在六十年代的前半,他的世界巡迴演出,包括到達俄羅斯及日本,並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中心演出三個月,使得聲名急劇冒升,被盛譽為維也納樂派、浪漫樂派和印象樂派權威的演繹者。他也曾以小提琴家兼指揮家身份,和Lamoureux Orchestra在瑞士演出,並在1963年為愛丁堡音樂節作開幕演出,指揮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Missa Solemnis》。

1957年,身歷聲錄音技術已起步幾年。Maazel首次指揮BPO,替DGG灌錄了貝遼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樂曲片段,獲熱烈贊賞—- 舞會場景一段所採用的速度使聽者驚訝! Jeremy Noble在Gramophone音響雜誌作如此描述:「整張唱片足證他是罕有的天才音樂家。」指揮術是表演的一部分—-在適當的曲目、適當的瞬間作適當的動作。要在一些太過熟識的作品──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樂──「演嘢」是不智的,但Maazel卻能在嚴苛評論家眼下順利過關。他在布拉姆斯的《悲劇前奏曲Tragic Overture》所採用的速度,相信Toscanini(以速度快而馳名)也不敢想像,但由於Maazel有一雙敏銳的耳朵及高超技巧,加以他指揮的天份、個人抱負及年青人的無畏精神、及對演出樂曲傾盡出力的態度,使他能帶領這當時還年青的樂團依他的意願與步伐行進。

在他替DGG灌錄的樂曲中,林姆斯基Rimsky-Korsakov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e)》、莫索斯基Mussorgsky的《荒山之夜Night on Bare Mountain》及林史碧基Respighi的《羅馬之松The Pines of Rome》最獲好評。特別是《西班牙隨想曲》,這曲有太多要求高超獨奏的片段,處理得好並不容易。

將一個世界頂級的樂團BPO交給年僅二十七歲年青人的手上,雖說是一位早熟型的指揮奇才,卻有人認為有點冒險和不智。 但卡拉揚(當時BPO的首席指揮)回憶說:「我在1938年,年僅三十,就指揮這樂團及替其錄音。」有兩個原因造就了Maazel:首先就是卡拉揚和Victor De Sabata的深厚友誼──後者對Maazel大力推許;其次就是BPO在二戰後,處於後Furtwangler時代,正致力於重整工作,Maazel剛好適逢其會,在這過渡期中出現。

在1957至1965年的八年間,Maazel在歐洲聲譽顯赫,多次帶領BPO作公開演出,並為DGG替我們留下珍貴的錄音。

踏入六十年代,Mazzel的另一錄音高峰是夥伴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PO,替總部駐在英國倫敦的DECCA唱片公司灌錄另一系經典的唱片。這是他一生中第二階段的主要錄音年代。 在此時期,主要灌錄了兩套堪稱不朽、至今為止半個世紀後,仍未有其他指揮家能超越的傳世之作:整套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兼音詩《曼德佛烈Manfred》及西貝流斯的全套交響樂。 當年年青的俄羅斯鋼琴家(後改任指揮)Vladimir Ashkenazy到西方演出時拒絕歸國,投奔自由,替DECCA灌錄多欵唱片,其中柴可夫司基的第一號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就是由Maazel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伴奏的,其後成為傳世名盤。

在替DECCA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期間,也間或替英國Columbia(EMI前身)和瑞士的Concert Hall唱片公司灌錄唱片,前者如著名的貝遼士《幻想交響曲》,後者如 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等。

1964-1975年,Maazel當上柏林電臺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此後十年間,他帶領該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也途經本港,並替荷蘭的PHILIPS及瑞士的CONCERT HALL唱片公司灌錄唱片。這可說是他一生中音樂藝術生涯的第三階段。

1972年,Maazel繼承Geoge Szell成為美國克里夫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Maazel極富感情的演繹手法,與Szell的冷峭與高度嚴謹大異其趣。 美國的國民,雖然晚一點,終於使得這位指揮奇才回歸祖國懷抱,幕後者不知作了多少努力才能達致。或者,Maazel覺得年事漸高,便有「不如歸去」、「鳥倦知還」的情懷?在美國發展是Maazel音樂藝術生涯的最後階段,音樂活動頻繁,但錄音己進入了數碼時代,黑膠碟已全被CD取代了。在這階段,已不乏各方面有關他的詳盡資料,於此不贅。

我的推薦:
Beethoven : Leonore Overtures 1, 2, 3 and Fidelio (Isreal Philharmonic) Decca SXL6025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verture(BPO)DGG 138008
Beethoven : Symphony No.6 + 12 Country Dances(BPO) DGG 138642
Brahms : Symphony No.3 + Brahms Tragic Overture (BPO) DGG 138022
Bruckner : Symphony No.3 (RSO Berlin) Concert Hall SMS2567
Franck : Symphony in D(BPO) DGG 138693
Mendelssohn : Italian Symphony and Reformation Symphony (BPO) DGG 138684
Mozart : Symphony Nos.40 and 41 (RSO Berlin) Philips 802756
Mussorgsky/Ravel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hilharmonia) Columbia SAX2484
Respighi Pine of Rome; Mussorgsky Night on Bare Mountain, Rimsky-Korsakov Capriccio Espagnole(BPO)138033
R. Strauss : Don Juan, Tod und Verklarung(VPO) SXL6134
Schubert : Symphony Nos.2 and 3 (BPO) DGG 138790
Schubert : Symphony Nos.4 and 8 (BPO) DGG 138128
Sibelius : Symphony No.2 (VPO) Decca SXL6125
Sibelius : Symphony Nos.5 and 7 (VPO) SXL6236
Tchaikovsky : Hamlet, Romeo & Juliet Fantasy Overtures (VPO) Decca SXL6206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o.1 (Ashkenazy/LSO) SXL6058
Tchaikovsky : Sleeping Beauty (RSO Berlin) Concert Hall SMS2570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4 (VPO) Decca SXL6257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5 (VPO) Decca SXL6058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6 (VPO) Decca SXL6164

按:本文原稿原刊登於《發燒音響》七月號,現經修訂後──主要是大量刪除有關唱片照片──於此重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47

湯同仁手記系列:電梯女郎 – 彩星集團(635)分析(二)

這一篇是馬年第一篇,仁者祝大家馬上在股票發大財,事事都如意。上一篇,我們談過歷史後,現在談談這公司的業務概況。


關於這公司的業務,根據年報,大致可分為3塊,分別是(1)物業投資及管理、(2) 玩具設計及生產、(3) 股票投資。


(1) 物業投資及管理


在這個業務方面,大致可分為物業投資、物業管理及餐飲業務3項,簡述如下:


(i) 物業投資


這項業務其實只是包括了由當年彩星地產購回的2項物業加上在2005年購入的半山物業,樓面面積50萬平方呎,加上兩項英國物業,資料略述如下:


(1) 彩星集團中心


這物業在1994年建成,位於尖沙咀廣東道100號,樓面面積10.74萬平方呎,屬廣東道地標建築之一,樓高23層,頂層為彩星集團及彩星玩具的總部,租戶包括餐廳、寫字樓及零售商戶等,為集團內的核心物業。


(2) 彩星工業大廈


這物業在1985年建成,位於屯門天后路1號,樓面面積31.71萬平方呎,前身為彩星的玩具生產廠房,屬區內優質工業大廈,現時租戶組合包括從事倉儲業及輕工業租戶


(3) 半山樓


這部分物業位於麥當勞道21、21A、23及23A,有33個單位,是在2005年11月以2.18億元購入,為高尚住宅。


(4) 其他


公司還有2個位於英國物業,面積約57英畝,對收入貢獻不大。


(ii) 物業管理業務


這項業務主要是負責彩星集團中心、彩星工業大廈及半山樓的物業維修及管理,原由附屬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彩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處理,但在2010年前兩者交由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iii) 餐飲業務


這項業務主要是經營在彩星集團中心的多家食肆,包括位於6樓的禪八日本料理、9樓的Fandango Spanish Restaurant及12樓的和宴 Wa-En,其中Fandango Spanish Restaurant是米芝蓮食肆之一。


(2) 玩具業務


這公司玩具業務主要由上市附屬彩星玩具(869) 負責經營,主要有以下3個品牌,分別為(i)忍者龜、(ii)Heart for Heart Girls及(iii) Waterbabies,但主力仍然是忍者龜,略述如下:


(i) 忍者龜


忍者龜的品牌大家耳屬能詳,在1990年著名一時,但在前年在美國重新播放的新一套的忍者龜電視卡通片,收視理想,玩具產品銷售大增,後來再推出至歐洲、澳洲、中國及日本等地,反應不錯,今年又有由Michael Bay監製、Megan Fox主演的相關影片推出,預料今年銷售平穩發展。


(ii) Heart for Heart Girls


Heart for Heart Girls 的產品主要是洋娃娃,這個系列暫時有10隻,這些洋娃娃各有不同的地區背景,但一樣有幫助有需要兒童的訊息。


(iii) Waterbabies


Waterbabies為可以的充水洋娃娃,手感柔軟,主要分為4個系列,包括Dream To Be、Giggly Wiggly、Twins及珍藏系列Wee Waterbabies。


(3) 投資業務


這公司主要從事投資上市股票及基金,但在2008年大虧超過3億後,公司的投資規模漸次縮減,現時對公司獲利的影響頗微,但仍有穩定的股息收入。


筆已至此,公司的業務大致仁者大概都講明白,下一篇再談談業績數字。– 彩星集團(635)分析(二) 
14年2月4日




這一篇是馬年第一篇,仁者祝大家馬上在股票發大財,事事都如意。上一篇,我們談過歷史後,現在談談這公司的業務概況。


關於這公司的業務,根據年報,大致可分為3塊,分別是(1)物業投資及管理、(2) 玩具設計及生產、(3) 股票投資。


(1) 物業投資及管理


在這個業務方面,大致可分為物業投資、物業管理及餐飲業務3項,簡述如下:


(i) 物業投資


這項業務其實只是包括了由當年彩星地產購回的2項物業加上在2005年購入的半山物業,樓面面積50萬平方呎,加上兩項英國物業,資料略述如下:


(1) 彩星集團中心


這物業在1994年建成,位於尖沙咀廣東道100號,樓面面積10.74萬平方呎,屬廣東道地標建築之一,樓高23層,頂層為彩星集團及彩星玩具的總部,租戶包括餐廳、寫字樓及零售商戶等,為集團內的核心物業。


(2) 彩星工業大廈


這物業在1985年建成,位於屯門天后路1號,樓面面積31.71萬平方呎,前身為彩星的玩具生產廠房,屬區內優質工業大廈,現時租戶組合包括從事倉儲業及輕工業租戶


(3) 半山樓


這部分物業位於麥當勞道21、21A、23及23A,有33個單位,是在2005年11月以2.18億元購入,為高尚住宅。


(4) 其他


公司還有2個位於英國物業,面積約57英畝,對收入貢獻不大。


(ii) 物業管理業務


這項業務主要是負責彩星集團中心、彩星工業大廈及半山樓的物業維修及管理,原由附屬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彩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處理,但在2010年前兩者交由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iii) 餐飲業務


這項業務主要是經營在彩星集團中心的多家食肆,包括位於6樓的禪八日本料理、9樓的Fandango Spanish Restaurant及12樓的和宴 Wa-En,其中Fandango Spanish Restaurant是米芝蓮食肆之一。


(2) 玩具業務


這公司玩具業務主要由上市附屬彩星玩具(869) 負責經營,主要有以下3個品牌,分別為(i)忍者龜、(ii)Heart for Heart Girls及(iii) Waterbabies,但主力仍然是忍者龜,略述如下:


(i) 忍者龜


忍者龜的品牌大家耳屬能詳,在1990年著名一時,但在前年在美國重新播放的新一套的忍者龜電視卡通片,收視理想,玩具產品銷售大增,後來再推出至歐洲、澳洲、中國及日本等地,反應不錯,今年又有由Michael Bay監製、Megan Fox主演的相關影片推出,預料今年銷售平穩發展。


(ii) Heart for Heart Girls


Heart for Heart Girls 的產品主要是洋娃娃,這個系列暫時有10隻,這些洋娃娃各有不同的地區背景,但一樣有幫助有需要兒童的訊息。


(iii) Waterbabies


Waterbabies為可以的充水洋娃娃,手感柔軟,主要分為4個系列,包括Dream To Be、Giggly Wiggly、Twins及珍藏系列Wee Waterbabies。


(3) 投資業務


這公司主要從事投資上市股票及基金,但在2008年大虧超過3億後,公司的投資規模漸次縮減,現時對公司獲利的影響頗微,但仍有穩定的股息收入。


筆已至此,公司的業務大致仁者大概都講明白,下一篇再談談業績數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02

湯同仁手記系列: 電梯女郎 – 彩星集團(635)分析(三)

仁者在之前兩篇已談及公司的歷史及業務概況,來到這系列的第3篇,我們來談談業績方面的數字:
 
(1) 近5年業務及獲利分佈 

 
註1: 核心稅前溢利是扣除物業重估後業績。
註2: 核心本業利潤是扣除物業重估及投資收益後的稅前溢利。
 
從近5年業績看來,各項業務表現如下:
1. 物業投資及相關業務:
(a) 營業額穩步增長,主要因為: (1) 旗下位於香港的物業的租金水平上升及(2) 原來開設兩家日本餐廳及新開設的西班牙餐廳收入增加所致。
(b) 核心稅前溢利: 因為稅前溢利受重估表現波動,故利用核心稅前溢利算表現較佳。2008年至2009年數字上升,主要因為租金及餐廳經營改善所致,2010年回降,主要因為開設的西班牙餐廳虧損及因會計原則變化,自用物業需計算折舊,使折舊上升所致。2011年回升,主要因為租金收入增加及餐廳業務改善所致。2012年核心盈利減少,是因為把彩星集團中心地下店鋪騰空,預留租予據稱為Apple的國際品牌商戶,導致利潤下降所致,2013年上半年表現不錯,主要因為據稱為Apple的國際品牌商戶開始租用店鋪作為旗艦店所致。
2. 玩具業務: 2008年至2011年營業額大降,並處於虧損,主要因為(1)美國玩具市場減縮、(2) 為降低虧損減少產品線、(3) 新產品處於開發期間,開支增加所致。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營業額及利潤增加,主要因為忍者龜電視卡通片於美國面世,玩具系列同時推出,並開始進軍國際上場所致。
3. 投資業務: 近年投資表現受香港及國際市場表現影響,但整體來說表現不佳,公司正在縮減組合規模中。
4. 整體表現: 雖然計及物業重估的利潤,每年均有利潤,但扣除重估後,無論除投資業務的核心方面的核心本業利潤,在2011年前,除2009年錄得少量利潤外,其餘年份均呈虧損,在2012年後,受忍者龜銷售良好刺激,利潤確實好轉,2013年上半年表現更佳。但整體來看,公司是一家物業投資為主,玩具業務為輔的公司,利用物業投資補貼玩具業務的虧損,等待一項及兩項玩具產品爆發後,利用之來反哺地產業務。
 
(2) 每股資產價值及折讓
 

 
根據會計原則,公司是把彩星玩具的資產及負債綜合,但實際上,由於彩星玩具是上市的,股價亦會相應浮動,但在帳面上未曾反映,以上的圖表就反映了帳面及實際的價值。在2008年,由於金融海嘯關係,公司市帳率下降至0.12倍的水平,但其實股市逐步恢復,公司市帳率逐步回升至0.3倍的水平,至2013年上半年,市帳率達0.38倍,但是如果調整彩星股權的市值,市帳率達0.342倍,為近年高位。
 
至執筆當日為止,彩星玩具已在3.6元出售8,200萬股,股權降至50.45%,執筆當日,彩星集團市值是24.72億,以彩星玩具2013年6月30日帳面值4.17億元,以彩星玩具是43.73億,其套現及所持彩星玩具股權市值是24.945億,現時未調整市帳率0.51倍,市帳率大約是0.351倍,其實已處合理水平,亦為近年高位。
 
(3) 資產負債比率
 
公司近年的資產負債比率方面,公司是把彩星玩具的資產及負債綜合起來,所以在以上圖表,仁者把彩星集團及彩星玩具的負債分開,從上表可見,公司近年的財務情況逐步轉差,在合併情況來看,由超過2億淨現金,逐步變成有淨負債2,800萬,至於彩星集團單獨來看,則變成淨負債2億,但是近年資產淨值水漲船高,負債比率仍處於低單位數水平,加上出售彩星玩具股票所得的2億多,估計公司現時現金和負債相若。
 
(4) 派息金額及股息率
 
 
註: 公司2010年曾2送1彩星玩具,根據Webb-site 計算,價值大約35仙,不計該次派送彩星玩具,派息有10仙。
 
由於財務情況逐步轉差,公司近年派息維持平穩下降,由2008年12仙,逐步降至近年10仙,由於股價逐步上升,年底股息率由2008年12.37%,下降至今年的0.65%。
 
這篇仁者已大致解釋過公司的財務表現,實際上公司可能只靠物業投資支持玩具業務的發展,但由於玩具業務前幾年虧損較大,派息能力較弱,但現在玩具業務改善,加上出售彩星玩具股權所得,加上出租物業租金將大幅增加,預料公司營運現金所得水平亦會增加,相信這年的派息情況會改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46

湯同仁手記系列:電梯女郎 – 彩星集團(635)分析(四)

湯同仁在前三篇已經談過他的歷史,業務及發展,到了最後一篇,仁者再談談這盤生意的機會及風險:

機會:
(1)   公司的旗艦物業彩星集團中心租值大增,有助物業估值:
公司的旗艦物業彩星集團中心在2012年遷走糖朝及IT後,在2013年重新裝修,全部樓面以每月1,100萬租予據稱是Apple的國際大型品牌,相對過往物業投資的租金水平約7,000萬而言,可以算出來實際上是倍增,所以未來的現金盈利將大幅增加。
(2)   公司的工廈物業未來重建有潛在價值:
公司位於屯門的彩星工業中心位於屯門西鐵站附近,對面就是剛落城的瓏門及Vcity,未來如果成功受惠工業活化的措施,物業租值及估值將會重估,促進價值的增加。
(3)   公司玩具業務近年發展強勁:
公司去年所推出的忍者龜業務隨著電視節目播放,打開美國及歐洲市場,銷售大幅增加,隨著今年再推出電影,加上再進軍日本及中國市場,這將對彩星玩具的銷售及利潤有正面效應,有助彩星集團盈利大幅增加。
(4)   公司持續回購股份:
公司近3年回購積極,股本由2011年約2.58億股,降至近期的2.31億股。由於公司股價按帳面值或估值來計,對NAV有約實際有5成至7成的折讓,所以公司回購後,會對NAV有上升的影響,且左需求增加下亦會使股價有向上的動力,在各項配合下,有利公司的估值持續向上。

危機:
(1)  管理層物業投資眼光一般:
綜觀集團的發展,集團在股市、樓市高峰期1994年進入物業投資市場,2000年把當年集團物業接近全部出售,但後來自遊行的發展,使物業價值大幅上升,如果當年集團不出售旗下物業,公司資產值肯定較現時高出不少,可以見到他們對物業投資的眼光一般。
(2)   玩具業務波動:
公司的玩具業務持續波動,自1992年達到高峰後,後來陷入幾年困難,又轉型科網玩具業務,但後來失敗又打回原形,經過幾年低谷後,在2005年至2006年又有小陽春,不過不久又打回原型,陷於大額虧損,但近年又憑忍者龜再次翻身,所以玩具業務的榮景能持續多久,實在是不確定。
(3)    加息潮會使物業價值下降:
由於近來美國聯儲局耶倫上台,開始逐步縮減前胡伯南克的量化寬鬆政策,買債規模逐步縮減,使國際銀根縮減,利率開始逐步回升,由於物業估值是按折現率計算,利息是計算折現率的一部分,如果利率上升,折現率亦提高,這可能會使物業的價值下降,從而影響公司的資產值。
(4)   公司頻繁施展財技:
雖然公司帳面持續獲利,但實際上只是由物業投資重估支持獲利,如撇除的話,前幾年實際是虧損。所以彩星集團前幾年利用送紅利認股權證集資,又派發彩星玩具的股權,之後彩星玩具供股集資後又發行可換股債券及送證股權證,以籌集資金,所以未來如果彩星集團玩具業務再次虧損,現金減少下,不排除再次重施故技。
總結來看,彩星集團的長遠價值是繫於他的投資物業業務,玩具業務只是把業務提升的催化劑,不太能夠持久,但卻提供足夠的爆炸力使短期的估值推升,總體來看尚稱穩健。在Apple租用其店鋪下,仁者以公司旗艦的彩星集團大廈電梯女郎作譬喻,且看看是否能如《Miss Korea》的女主角飾演的電梯女郎一樣,一步一步越過困難,最終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51

湯同仁手記系列:錯誤的都已經終結了 - 路訊通(0888) 分析(一)

上個星期,仁者坐75x的九巴線去富善到附近醫院探最近因跌倒入院的嬤嬤,一上巴士上層,仁者發現巴士上層的路訊通(888) 旗下的流動電視節目全部都是藍屏,估計是訊號壞掉了,電視沒有播放節目,但是卻發現在椅子上有廣告。

不過卻使仁者想起中學或者最初上班的時候,每天坐著巴士,總是留意著路訊通電視播放的東西,很感新鮮,有些廣告真是使我令我很深印象。但最終因為節目每天重覆,且廣告內容實在太沒趣,最終也開始漸漸不留意它了,但仁者在這十多年的發展,就開始慢慢愈來愈成熟,開始分辨到自己甚麼喜歡甚麼是不喜歡的節目及廣告,變得專注於自己喜歡睇的東西了,後來連椅子上也賣了廣告,感受到巴士廣告的無處不在。
 

圖:仁者坐75x的九巴線去富善到附近醫院探最近因跌倒入院的嬤嬤,一上巴士上層,仁者發現巴士上層的路訊通(888) 旗下的流動電視節目全部都是藍屏,估計是訊號壞掉了,電視沒有播放節目,但是卻發現在椅子上有廣告。

仁者突然想起這家公司的變遷,和自己經歷相似,雖然當中的過程跌跌碰碰,但由頭到尾,都仍然堅守著香港巴士廣告的本業,雖然把握不了中國的機會,但香港業務開始逐步成熟,但業務仍可穩定增長,成為了一家成熟的公司。

今次仁者仍然以一貫的模式寫路訊通,首先是交代路訊通的發展背景,之後是談及業務,再後就談談業績及財務,最後就談談公司的機會及隱憂。

路訊通的前身,最早只有位於香港巴士車站亭廣告及在2000年開始巴士上下層播放的流動電視「資訊娛樂共同睇」,不久因上市重組關係,更名為路訊通,在2001年再成功開拓城巴及進智公交(77) 旗下的香港仔小巴(已結束服務),並成功於香港主板上市,當年業績亦達到高峰,至今仍未能達到此水平。

在上市後,公司銳意進取,進軍中國媒體市場,在2002年與人民日報社控股 大 業影視傳播公司成立創智傳動大業廣告有限公司,提供廣告銷售業務,又透過多家合資公司取得於北京、上海、廣州及巴士及戶外廣告經營權,但在2002年、2003年間業務受到香港經濟轉差的影響,加上這些新業務表現不如預期,盈利大跌,2003年更陷入虧損,至於這些中國內地合資企業,最終都是全部陷於虧損,大部分戶外廣告經營權並最終陸陸續續在2006年出售,至於創智傳動大業廣告有限公司雖多次引入新股東,但最終於2010年全額撇帳,並在2013年底全部出售。

至於在香港的發展雖有波折,銷卻穩步發展,在2005年開始承接原由M Channel (已除牌,前上市編號8036,前稱36.com,現編號為晶芯科技使用) 的城巴流通廣告專營權,成功一統香港巴士的廣告專營權,不過新巴及城巴的流動廣告權利已在2012年因分判予另外一家公司Buspak旗下的Buzplay,故路訊通的專營權亦在當時結束。

不過,由載通控股(62)及母公司新鴻基地產(16)取得因取得業務方面卻漸次取得成功,在2009年,路訊通成功取得九龍巴士巴士車身及內部廣告權利,可以制定一致的方針推廣產品,加上成功和各大型商業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業務發展開始逐年加速。

除此之外,在2012年底,公司開展隧道廣告板的業務,向政府取得銅鑼灣紅磡海底隧道的戶外廣告板權益,接連再取得新鴻基地產旗下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的多塊廣告板位置,業務版圖再次拓展。

在這14年的發展中,路訊通由一家專注於巴士流動媒體的公司,雖然開發中國業務失敗,但香港業務卻逐漸穩健,並逐步變成一家香港公共交通工具的及戶饒廣告經營者,並建立穩定發展的業務,下一篇,我們再談談公司現時的業務版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222

迎來風起之時—— 中國鐵路改革系列(一)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5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2 12:08 編輯

迎來風起之時—— 中國鐵路改革系列(一)

作者:淩波微渡

【概要】

長期以來鐵路行業運輸效率低下、服務飽受詬病,運輸市場份額大幅縮水,唯有改革才是唯一出路。2013 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政策對運價放開、投融資改革和土地綜合開發的指導,下一步將是相關政策的實質推進,看好鐵路改革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利好。投資標的建議重點關註大秦鐵路(601006.SH)、廣深鐵路(0525.HK)。大秦鐵路提價敏感性最高、資產註入預期最強,滬股通稀缺標的;廣深鐵路(0525.HK)將是鐵路土地改革和鐵路客運提價的受益第一股。



過去兩年的變革



2013 年2 月20 日,提升鐵路貨物運輸價格,被刻意壓低的價格出現補漲,為鐵路改革埋下伏筆;


2013 年3 月10 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明確鐵道部兩會後撤銷,政府職能並入交通部,新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企業職能,正式拉開了中國鐵路資產價值重估的序幕;


2013 年6 月6 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宣布推出貨運組織改革方案,主要改變貨運受理方式,運輸組織方式,規劃貨運收費和大力發展鐵路門到門全程物流服務;


2013 年8 月19 日國務院發布33 號文,推動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首次提出鐵路定價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模式;


2014 年2 月15 日國家發改委再次提升鐵路貨運運價,特殊運價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2014 年7 月8 日國家發改委推出鐵路發展基金,募資規模在2000 億至3000 億,創新鐵路投融資體制;


2014 年8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文件,明確支持盤活現有鐵路用地,股利新建鐵路站場實施土地綜合開發,改革持續推進。



鐵路改革刻不容緩


鐵路運輸市場份額縮水嚴重。公益定位和全面管制使得鐵路運輸市場份額逐年下降;1980 年至目前,鐵路客運市場份額由60.6%下降至38.7%,鐵路貨運市場份額由47.5%下降至15.5%。近兩年來,鐵路營業里程快速擴張,但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增長率卻仍不見起色。本是最經濟環保的運輸方式卻沒有得到最好的利用,鐵路在貨運市場上份額的縮水使得社會整體的運輸成本不斷升高,運輸效率逐漸降低。



集中投資帶來的債務負擔過重,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盈利能力。鐵總未來三年將面臨分別約每年超過2000 億元的還本付息壓力,和三年共約近2 萬億的鐵路投資壓力,即使考慮到順利出世的鐵路發展基金2000 億、自身每年經營現金流2000 億元和15 年到期的過渡性補貼不足千億,鐵總的資金缺口依然巨大,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迫在眉睫。



運輸效率低下,服務意識欠缺。貨運上,鐵路行業貨運受理方式複雜,渠道窄,收費不規範,運輸編制亂;客運上,普通列車衛生臟亂差、乘務員服務意識低等一系列問題一直都飽受詬病。




徹底根治鐵路現存問題,改革才是唯一出路。鐵路改革呼聲已久,2013 年政企分開彰顯了政府決心,2013 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政策對運價放開、投融資改革和土地綜合開發的指導,下一步將是相關政策的實質推進。改革將主要包括:1)價格要素重估,提高被長期壓制的貨運和客運價格;2)土地綜合開發,盤活土地存量,充分利用土地增量。




價格要素 提價預期


鐵總內憂外患

2014年鐵路投資逼近歷史高點,鐵總資金缺口巨大。今年4 月底國務院會議後鐵路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從6,300 億元上調到8,000 億元以上(其中鐵總7,300 億元),2014 年的鐵路投資逼近了2010年8,427 億元的高點。鐵總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務持續經營,截止今年三季度末,鐵總累計發行鐵路債尚未到期部分8,760 億元,尚未到期的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共1,250 億元,另外鐵總還有約19,575 億的銀行借款,而發債成本逐上升,2012 年鐵總發行的鐵路債利率維持在4.5%-5%,2013 年-2014 年初,利率已經上漲到5.5%-6%,最近發行的鐵路10 年、20 年期債券品種的利率區間均在5.2%以上。



鐵總2014年前三季度還本付息的資金高達2,015.5 億元,同比上漲68.9%,占到同期鐵總用於建設投資資金4,045.7 億元的近一半。鐵總未來三年將面臨分別約每年>2,000 億元的還本付息壓力,和三年共約近2 萬億的鐵路投資壓力,我們測算鐵總每年的經營現金流約為2000 億元,這就意味著基本上全部的經營現金流都用來還本付息。經測算每年鐵總的資金缺口超過6,000 億元,即使考慮到順利出世的鐵路發展基金2,000億元,鐵總的資金缺口約為依然巨大。




貨運提價預期重燃

中國鐵路運價受到發改委的高度管制,並非由市場決定。並且有兩種運價:1)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適用於國家鐵路);2)由發改委批準的鐵路貨物特殊運價,適用於部分國家鐵路和合資鐵路。


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由四部分組成:



發改委規定基價1 和基價2 在六種貨物種類間定價有所不同。從1997 年到2014 年,基價費率基本每年上調一次。



在鐵總還本付息壓力和鐵路投資壓力的雙重夾擊下,鐵總首先應確保鐵路可以盈利,對鐵路人工成本上漲和高鐵持續竣工帶來的折舊和財務費用上升進行補償。預計2015 年人工成本,財務費用和折舊將增加約500 億,2015年貨運價格再次提升1 分才可以基本彌補這份鐵路成本的上升。



鐵路貨運歷次提價(下圖)




客運提價初見端倪。1995 年10 月1 日,為了緩解鐵路客運價格偏低、企業嚴重虧損的問題,經國務院批準,旅客票價基價率從每人公里0.0386 元調整至每人公里0.0586 元。自1995 年至今,伴隨著物價上漲與國民收入的增長,鐵路客運基準票價卻十九年未變。只有在2008 年,針對動車組,國家發改委按照《價格法》允許實行新運價價格,其指定的硬座票價水平平均在0.3-0.35 元/人公里之間。



鐵路客運基礎票價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較低,以單位客公里運價作為比較,高鐵高於公路,動車與公路相當,普快列車約為公路的1/2,為民航的20%。由於社會輿論等壓力,客運調價政策阻力較大。但在鐵路客運基本不盈利(大批高鐵開通初期帶來巨虧),客運基礎票價十九年未動的嚴峻形勢下,我們預計明年客運基礎票價或可以上漲15%。2013 年鐵總客運收入為2086.5 億元,我們假設明年票價平均水平提升15%,則鐵總明年至少可以增加客運收入313 億元。



鐵路普快客車票價不及公路一半(下圖)



市場化定價是未來趨勢

歷史上我國對鐵路運輸價格實行嚴格管制,國務院在2013 年下發的33 文中提出“鐵路運價改革要堅持市場化取向,貨運價格將改為政府指導價”。2014 年4 月1 日,發改委批準了隸屬於神華集團的包神線和準池線的運價。包神線運價由0.15 元/噸公里上升到0.2 元/噸公里,公司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在+/-10%範圍內自主定價。準池線已於2014 年10月開始運營,發改委批準公司可以根據市場和客戶需求自主定價。



準池鐵路和包神鐵路的定價方式將是未來整體鐵路貨運市場的方向。運價市場化可以使得運力分配更為合理,運輸環節更趨公平,同時也更有利於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預計2015 年鐵路普貨運價再提價1 分-1 分5,達到與公路運價的合理比價關系。再之後預計鐵路價格將以政府指導價為限價,鐵路企業可以在限價範圍內自主定價。



同樣客運的長期市場化定價將是趨勢。由於鐵路客運關系民生,具有公益性質,提價政策阻力較大。但由於長期價格受到抑制,客運並不盈利,而中央財政補貼只是杯水車薪。伴隨著中央財政的政策性補貼(2013-2015 實行過渡性補貼,預計每年不到千億)到期,鐵路客運短期提價是看點,長期市場化定價是趨勢。



資源要素,落實土地改革


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37 號文《關於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明確了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支持盤活現有鐵路用地,推動土地綜合開發;二是鼓勵新建鐵路站場實施土地綜合開發;三是完善土地綜合開發的配套政策;四是加強土地綜合開發的監管和協調。它是繼2013 年8 月國務院發布33 號文後對鐵路土地改革的實質性推進。鐵路土地綜合開發的政策意見主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目前土地現有存量的問題,政府有可能將現有土地經營權授於鐵總,以供鐵總日後盤活利用,進行多元化發展;二是未來鐵路建設開發過程中土地增量的問題,未來新建的貨站/貨場和鐵路旁的土地可能會在建設規劃中交由鐵總進行綜合開發,以免除後續繁雜的手續。



土地綜合開發有望實現鐵路城鎮綜合體,並利於鐵總降低資金壓力。對現有的鐵路用地進行綜合開發,實際上是盤活了鐵路周邊的商業生態,鐵路交通樞紐地位更加明確,有望實現鐵路城鎮綜合體,商業開發價值巨大。在新建鐵路時分享沿線土地的增值收益或更能吸引資本流入,以降低鐵總建設和運營軌道的資金壓力。目前鐵總各個路局正在盤點可開發的土地,但鐵總並未擬定開發戰略,2015 年或有明顯進展。



香港鐵路土地經營模式比較成功,車站及周邊地塊的地上、地下空間都可以利用,通過物業開發和租賃獲得收益。港鐵在興建鐵路的同時,和地產商合作開發鐵路沿線、車站周邊及上蓋的物業,港鐵公司一般可分享一半利潤,其他收益來源還包括商場租金、廣告和物業管理等。港鐵公司2014 年上半年的EBITDA 中約有31.9%是車站商務貢獻,約有32.5%是由物業租賃和物業發展貢獻。



投資標的:大秦鐵路(601006.SH) 廣深鐵路(0525.HK)


鐵路改革整體進程和力度頻頻超出預期,政企分開、貨運組織改革逐步展開、投融資改革,鐵路發展基金穩步推進,內部整合,盤活土地,下一步或是經營體制的實質性改變,幹線公司直接上市或者資產註入上市公司。這一些改革措施都將著實提高鐵路公司的盈利能力。大秦鐵路提價敏感性最高、資產註入預期最強;廣深鐵路將是鐵路土地改革和鐵路客運提價的受益第一股。




大秦鐵路(601006.SH):提價敏感性最高,外延式增長可期,2015年業績加速


鐵路改革帶來的是資產重估和外延式增長,大秦鐵路在價格因素重估上最為敏感,且在建設成本、運距和規模優勢等競爭力方面均有優勢;外延式增長方面大秦鐵路的優先度和兌現能力最強。



效率最高的中國煤炭運輸大動脈。一條鐵路年運量4.5 億噸,獨立的250 列貨車整編成列,一列火車車頭車尾長達3 公里,不到3 分鐘一列機車呼嘯而過,所有的操作均由可視化的專業系統操控,全球最高的效率只能在大秦才可以看到。




鐵路改革中價格重估敏感性最高。大秦鐵路對於鐵路貨運價格提升彈性最大,在鐵總還本付息壓力和鐵路巨額投資壓力的雙重夾擊下,2015年價格依然還有上漲空間,2015年貨運價格每提升一分錢,將增厚大秦盈利約15%-20%。


2015 年貨運提價的業績敏感性分析


外延式擴展機會大秦優先度最高。目前鐵路資產均在鐵總手中,但在大秦線運能基本飽和的情況下,不排除在鐵路改革的推進中鐵總會允許公司做收購進一步擴張運能,奠定未來增長。大秦最有機會成為鐵路改革中最重要的融資平臺,外延式成長可以看高一線。


大秦是A 股稀缺的現金流強勁且高分紅的股票,受益於滬港通。


大秦現金流強勁,基本面穩健:1)在大宗商品萎靡形勢下運量能夠逆勢增長的唯一鐵路公司;2)運價的提升能夠完全抵消營改增的負面影響。大秦在A 股市場具有稀缺性,受益於滬港通。



2015 年業績增速有望達到20%以上:1)營改增的正面影響將體現在2015年一季度,因為四季度集中成本結算,但其中部分發票抵扣將發生在2015年一季度;2)提價一分錢有望增厚業績15-20%;3)朔黃鐵路今年受營改增影響出現業績下滑,明年有望恢複正常增長。



大秦鐵路目前估值2014 年10 倍市盈率,依然顯著低於國際可比公司14-15 倍的估值,而目前分紅收益率5.3%,具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建議“買入”。



廣深鐵路(0525.HK)受益客運提價和鐵路土地改革第一股


鐵路土地綜合開發的最大受益者。廣深鐵路IPO 時披露持有125宗土地,總面積達近1200 萬平米,扣除鐵路沿線安全區和固定的貨場貨站以及辦公區域,可能還剩有約30%的可供開發的面積。目前公司廣深沿線的22個貨站已經有19 個閑置,可以進行開發,且地處繁華地段。參考港鐵公司的鐵路土地開發模式,沿線地產開發、車站商務及物業發展等可能性如果能夠得到落實,將會成為廣深鐵路新的盈利增長點。



客運提價的最大受益者。客運基準價格每提升1%,公司的盈利能夠提升3.5%。如果客運基準價格2015 年提升15%,則廣深鐵路公司2015 年盈利提升53%,將是鐵路客運價格提升最大受益者。



收購貨運資產增強競爭力。公司2013年四季度收購了中鐵集裝箱大朗辦理站與集裝箱有關的貨運業務,2014年二季度購買廣鐵經開公司包括棠溪貨場、江高貨場、廣深物流中心、羊鐵物流中心和韶關物流中心的貨運相關資產;三季度增持了主要從事貨運倉儲的增城荔華公司17.7%的股份。在今年貨運量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下,公司亟需整合周邊貨運資產,優化貨運業務結構,為未來貨運增長鋪路。



預計2014/15年每股盈利為0.13/0.14 元,公司港股價格較A股價格折價32%,建議“買入”。(來自國信港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96

湯同仁手記系列:錯誤的都已經終結了 - 路訊通(0888) 分析(二)

上一篇講及了公司的歷史,這一篇講講它的業務情況。
根據公司的年報及網站所述,公司的營業額分佈如下表,其營業額主要來自香港的業務,來自中國業務是微不足道,前者持續增長,但後者業務卻停滯不前。



至於香港及中國業務如下述:
(1)   香港業務
香港業務主要分為3塊,分別是(a) 巴士業務、(b) 專業推廣業務及(c) 廣告板業務。
(a¬) 巴士業務
巴士業務可分為3項,分別是(i) 巴士電視,(ii) 巴士車廂,(iii) 巴士車身, (iv) 巴士候車亭。
(i) 巴士電視
  主要業務是Roadshow,由上市開始即已為公司的業務。2012年7月包括九巴、新世界第一巴士及城巴3間主要巴士公司的4,800架巴士,但其後因為新世界第一巴士及城巴把業務在2012年7月未續約,現時只有九巴的3,600架巴士提供此服務。
(ii) 巴士車廂
  2009年2月開展此項業務,主要是在九巴巴士車廂和巴士椅背貼上招紙,主要是和巴士車廂,以及巴士電視廣告結合作銷售。
(iii) 巴士車身
  2009年11月開展此項業務,主要是在九巴巴士兩側車身貼上廣告,與巴士車廂業務,加上巴士電視廣告提供共同行銷效果。
(iv)巴士候車亭
  該業務早在上市時已經包括在內。該業務與德高展域有限公司合作經營,負責巴士候車亭的廣告銷售。
(b) 專業推廣業務
這項業務主要是設計並統籌各種商業及政府部門各項活動,其舉辦之項目包括籌辦產品推廣、時裝表演、才藝比賽、頒獎典禮及音樂會,並可以透過Roadshow作出宣傳。
(c) 廣告板業務
 廣告版業務剛在2012年開始發展,現時該業務主要有3個地方提供此項業務,包括(i) 海底隧道、(ii)大欖隧道郊野公園路段及(iii) 天星小輪碼頭,關於3個地方的廣告牌簡介方面,述之如下:
(i) 海底隧道銅鑼灣鴻興道廣告牌
該業務於2012年取得,此隧道為香港最繁忙的交通要點之一,為廣告板業務之最核心業務,每月汽車流量達3,500,000架次。
(ii)大欖隧道郊野公園路段廣告牌
該業務於2013年取得。該隧道位於青朗公路,屬於三號幹線郊野公園路段,乃連接九龍、新界西區地區及香港國際機場的重要樞紐,並落馬洲及深圳灣比鄰,為過往來深圳及廣州之過境旅客提供方便的路線。每月流量平均車流量達1,728,000 架次。
(iii)天星小輪碼頭內及船內廣告位
該業務於2013年取得。天星小輪乃市民來往港島及九龍其中一個主要交通工具,2012年載客量超過21,000,000人次。
(2)   中國業務
現時中國業務除了在2014年初出售的創智傳動大業廣告有限公司外,剩下的只是在北京的廣告業務,業務規模不大。但出售創智傳動大業廣告有限公司可套現人民幣5,000萬後,未來可望分派特別息。
寫到這兒,大家都了解公司的業務,下一篇我們再談談公司的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53

且聽風吟--聽風系列專題(一) 朱勝國

來源: http://xueqiu.com/6049709616/34907419

一、前言

一直以來,受風生先生的影響多,我比較重個股輕大盤,操作上也一直以養豬等風為主,在風不利於我的時候,通過分檔建倉和波動做t攤低成本。耐心和基本面研究是我的優勢,但是我卻忽略了系統性風險下泥沙俱下的可能,這一波里我眼里的好成長企業並不比那些垃圾股跌的少。巴菲特選接班人的三檔標準,耐心+情緒穩定+對人性和機構心理的敏銳觀察,第三點上,我因為自我設限而固步自封了。聽風將是我需要重點加強和練習的內容。

且聽風吟系列文章,我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應對長期的市場挑戰,而希望不要讓自己在某個方面有太大的短板和致命的缺陷(特別是固步自封而完全放棄另一種可能性),從而逐漸的在資產配置中找到一個更為舒適的平衡點,雪球上大V們的觀點基本搜集的差不多了,第一集就先這樣吧,以後陸續再不斷更新。

下文中,我搜集了我關註的雪球大V關於風的諸多意見(排名不分先後,在此先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敬意),其中我認可的內容會標黑,認可並會納入自己體系的,會標黑並加下滑線;可能有其他我未關註的牛人,也歡迎大家推薦給我,我統一整合。

二、@水晶蒼蠅拍

【投資的天花板,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境界的極限】人們都希望找到偉大的公司,但實際上偉大的公司是需要同樣偉大的投資人與之匹配的。那些不具備深刻思維和前瞻性的人,那些太自作聰明、總想走捷徑的人,那些浮躁多情耐不住寂寞的人,即便是送給他一個偉大的公司也不可能把握得住。投資的天花板,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境界的極限。

個股的波動,是需要在能力範圍內去充分利用的,至少要規避泥沙俱下的系統性風險】由於股票的市場定價是市場群體性預期與情緒綜合決定的,所以即便是在個股研究上非常出色的投資人,也總是面臨超預期波動的沖擊。對此投資所能做的選擇,可能要麽利用(資金和體系優勢),要麽認錯(發現自己對企業的判斷出現重大失誤),要麽忍受(失去了利用的能力但不覺得自己犯錯),別無它法。

【對於劇烈的偏離完全視而不見可能不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長線投資人總是面臨階段性的價格波動與企業基本面趨勢的把握的困擾。一個素質上佳的企業遭遇階段性的經營困難,或者遇到階段性的價格泡沫,到底該怎麽辦?不為所動還是做個滑頭離場呢?我想很難有標準和兩全其美的答案。歸根結底,它取決於投資人的價值觀和秉性。從策略上而言,對於劇烈的偏離完全視而不見可能不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特別是當這種情況出現在倉位非常集中的情況時更是如此。當然這可能容易錯過幾十倍的神話,但也能避免孤註一擲的風險。這取舍之間的度,與投資的基本預期、風險與利潤的選擇,機會成本等都有關。

【選股和選時的四象限,缺啥補啥】凈值的複利增長通常有4種類別:1是高彈性高波動(善抓機會波動控制較弱),2是低彈性低波動(穩健善於控制波動,擇股較差),3是高彈性低波動(既善找機會又敏感風險機會的轉化),4是低彈性高波動(大時機判斷差,對象識別也差)。3可能是很多人的追求,但我覺得2和1更值得研究,避免4是首要。

【追風需要能力和運氣】風口上的豬”肯定是貶義,可我並不鄙視“風口”——能識別和捕捉風口肯定是一種值得羨慕的能力。關鍵是明白這個收益是來自風並且理解風口類投資的特定邏輯以及其中的運氣成分,那樣才不容易變成“豬”。不過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更明白這樣做的困難,因此這種模式其實又沒有想象的那麽重要。

凡超額收益,必具有高深壁壘,想想自己的核心優勢是什麽,再想想短板是什麽?】商業世界的一個鐵律就是:凡超額收益,必具有高深壁壘。這一顛簸不破的真理,不會因為我們是做股票投資的、也不會因為我們選擇的投資風格不同而改變。成功的投資必然是困難的,長期要想獲得超額收益更是難上加難,它會對所有的風格都一視同仁。只不過,不同的投資風格和策略難在不同的地方而已。論是哪一種風格傾向的投資,長期來看要想取得超額收益都非常的困難,只不過難在不同的地方而已。但如果你善於用包容的心態看待投資,少些非此即彼和憤世嫉俗的話,那麽投資的大門確實也是可以更寬廣些的。

三、@唐史主任司馬遷

【風的分類,要多做天地之風和王者之風】風有三類:1、天地之風,就是不以一國一域為界限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律。這種利好一般是長期性和趨勢性的,可以用於支撐長線投資。猶如“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2、大王之風:對於A股,就是政策驅動力。習李的政經方向,就是大王之風。發個文講個話一文錢沒花,都定得上百萬手封板,3、庶民之風?一個莊股吹軟文,幾個閑錢拉漲停。有勢而無運。當然,如果你坐在天地之風上,還有大王替你吹,那就當睡美豬吧,上上簽。

四、@雷公資本

【什麽是風?雷公對於風的定義在主任眼里,就是天地之風了】:風不是政策、不是概念,而是切切實實正在改變或即將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活的具體的大概率事件群。風是一種潮流,是一種能夠大幅提高社會效率或者大幅提高生活水準的進步趨勢。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是任何經濟勢力和政治勢力所無法阻止的。客觀地說,大多數國內的企業以跟風為主,真正屬於引領潮流的企業不好找(有很多業內翹楚不上市)。這里面原因很多:首先,國內的創新環境、投融資環境還不足以誕生大量具有國際量級的企業(即使有也多數選在美國上市);其次,絕大多數企業過於惟利是圖,缺乏時代價值觀、缺乏社會責任感;其三,所謂有風的行業因為景氣度高、因為有利可圖,各類有名堂沒名堂的企業都會蜂擁而至、魚龍混雜,真正的優勢企業卻不好找,多數情況下是“劣幣驅良幣”。不符合價值觀的利益不關註!不符合價值觀的企業堅決不投!做投資就是要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要快樂、灑脫。

聽風是一種大局觀和嗅覺】聽風”是一種大局觀,是一種“嗅覺”和“方向感”。有一定經歷的投資者會發現,股市常有板塊現象,當“風”來之時,板塊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會被吹起來,這就是風的作用。只要風不停,你甚至可以閉著眼睛在風中任選幾只買入,且不管他是鳥還是豬,勝率都不會低。2013年的創業板牛市就是一陣風,2014年底的藍籌也是一股風,由此導致絕大多數創業板股票飛上了天,可以肯定的其中鳥是少數豬是多數,但是只要風不停,我們依然會時常見到“豬鳥齊飛”的壯觀景象。

【重鳥而輕風是誤區】很多業余選手受某些專業投資者的誤導,掉進了重“鳥”而輕“風”的誤區,結果是鳥沒找著,風卻錯過了。或者自認為找到鳥了,等風,風卻不來。可惜了。雷公想說的是:作為業余投資的球友,請正視你的能力圈。如果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做深入研究,我建議你將精力放在“聽風”上,“識鳥”的任務就交給專業選手吧。

怎麽追風,買龍頭或者買指數基金,沒風就去有風的市場,全球化投資的必要】“聽風”對於成功投資的重要性。風來的時候要抓龍頭,沒能力抓龍頭就買指數基金,投資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個好市場(創業板或納斯達克),和幾個好標的。哪里有風非常重要,沒有風,再聰明的腦袋,也很難獲得一個高回報。如果你想獲得高回報,要麽是到處找風,要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通過高杠桿把低回報的東西做出高收益。

五、@投星資本

【投星兄原來是做時事評論的,他對於時點的判斷相當有前瞻性,中國南北車的戰例非常經典,期待他可以把他的追風心得表述出來,我簡單羅列下他的發言】$中國南車(SH601766)$$中國北車(SH601299)$ 這次風相當大,波士頓地鐵項目北車已中大單,加洲高鐵項目由南車跟GE聯合體部分中標的概率很大,還有很多很多;習總批複滬港通,李總推進新三板,轉板以及註冊制,證監會放開並購審查,鼓勵券商IPO和增資擴股,央行不再扭捏,直接宣布降息,國家已經放棄了通過銀行向實體經濟和結構轉型輸血的幻想,進而全方位轉向通過資本市場來實現這一戰略任務,這是國家大棋局的演變,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進行投資。

六、@進化論一平

【時間和價格,趨勢和價值的兩難選擇】我們首先要明白兩點:一、關於投資這個事情,不能單憑價格計量,時間和價格,是一筆投資需要重視的兩個因素。二、投資的可操作點實際上並不是時刻存在的。除了買入和賣出,還有一種操作叫做持有,持有並不代表著不作為,持有,是經過考慮後的決定,持有本身也是一種策略,是思考後的表現。

【價值的優劣】價值投資雖然把控住了價格,但是在投資時間利用方面表現的並不理想。所謂的“輸時間不輸價格”。時間真的無所謂嗎?所以價值投資在時間上的弱點,是不能不重視的問題。價值投資者在達到他們認為的價格以後,會拋售出自己手里的股票,但是我們在實例中經常發現,價值投資者持股一年,有時候賺的不如拋售後的一月。泡沫瘋狂的時候,他的波動要遠遠超出價值投資者的想象。錯過了一半甚至以上的利潤的話,這種操作方法是不是值得再思考一下呢?

【趨勢的優劣】雖然強調了順勢而為,利用時間效率,但是沒有安全邊際,趨勢投資者如果在趨勢投資的末端買入,那麽他賺的趨勢尾端的錢可能還不能彌補他意識到趨勢扭轉止損後已經虧損的錢。而且如果中線趨勢多次變軌,形成震蕩走勢,那麽趨勢投資者可能來回被打,損失大量的資金後才意識到這是震蕩市。

鐘擺理論,解決問題。一平的年度總結也說,最後年底的回撤,是他自己沒有遵守好鐘擺理論。】鐘擺投資目的實際上是優化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問題。在左側節省時間,在右側節省空間。吃鐘擺里又快又長的一段。從買入操作來看:通過找到有效價格區間,要求在價格低估時買入,但這同時又要滿足另一個條件,那就是趨勢必須向上。二者缺一不可。從賣出操作來看:必須順勢而為,在價格超過有效價格區間以後,如果趨勢不變,不要急於賣出,直到趨勢改變,價格高估再賣出。二者同樣缺一不可。

七、         @重力加速度

【目前大勢判斷:大藍籌修複行情,中小盤小年】小市值個股持續受市場追捧,與當前的經濟發展動向和股市的資金供給不無關聯。只是任何一個市場都不可能永遠保持強勢,尤其在被過度挖掘之後,風險和隱患也就逐步在加大。近幾年湧現出一批成長性不錯的公司,不過累計漲幅普遍較大,長線機構和投資者大都獲利驚人。當成長預期開始放緩或者市場風向轉換時,這些資金隨時都存在高位套現的需求。由於這些股票的示範作用,不少成長性一般的公司,也僅僅因市值小而跟著水漲船高。可惜真正的好公司終歸是少數,從近兩年小公司整體的表現來看,依托自身核心技術或市場優勢來實現經營性高成長的企業越來越少,大多數要麽是通過山寨模式實現“曇花一現”式的增長,要麽是借助資本並購手段來維持賬面上的繁榮。尤其是今年,重組並購之風愈演愈烈,有些企業甚至已無心經營主業,只是盲目尋求並購擴張,至於是否跟自己的主業有關聯,是否有能力來消化,就完全不去考慮了。小市值個股整體增長乏力,加上估值普遍高企,使得長線資金已無心戀戰,這也是成長股運作周期越來越短的原因之一。但整個小市值板塊已近乎強弩之末,5年多的牛市或許就此要暫告段落。客觀來說,大藍籌持續調整了7年,有些股票的確是跌過頭了,壓抑這麽久之後,出現一輪估值修複行情也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至於修複行情之後,藍籌股能否繼續保持強勢,現在尚不得而知。

【風生不換股的原因主要是他已經財務自由,可以扛過時間成本耐心伏擊成長小盤股】近期這種28行情轉換之後,有些機構的朋友來問我:既然我前期提醒他們小盤股風險已大,熱點可能會切換,但為什麽我自己不進行換股操作呢?說實話,這個問題我用三言兩語還真回答不清楚。首先這些藍籌股並不是我的菜,雖然我知道他們可能會有一波行情,但這類股票周期性偏強,加上有融券做空機制,我在成長股上的經驗用在他們身上並不適合,何況大盤股所處的行業普遍是我不熟悉的,所以我並不會盲目參與。其次是我已經過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收益最大化不再是我投資股票的主要目標,這樣我就不會為了去抓住所有的機會,而讓自己一年四季都忙忙碌碌。財富對我來說固然重要,但當達到一定程度,它所帶來的邊際正效應會越來越弱,除了能給人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外,更多的則是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盡管我不看好小市值個股近期的走勢,但我的跟蹤重點還是會放在成長股上,畢竟成長股對我來說已是輕車熟路,而且經過充分的擠泡沫階段,小市值個股中的優質品種有望再次打開上漲空間。

八、@小小辛巴

聽風不應該是一種預測,而是依據當前波動事實進行有效利用,辛巴和拍兄的思路是一致的】牛熊思維實際上是一種預測波動的投機思維,把希望寄托在了難以預測的群體性瘋狂上,理性的交易者,應該依據事實行動,利用的是波動帶來的有利事實,而不去預測波動將會如何演變。

【聽風識鳥VS養豬等風】就交易之道而言,到底是聽風識鳥重要?還是在風口等風來重要?眾所周知,當行業興旺發達時,哪怕是很垃圾的企業,都能賺得很好,所謂大風刮起來的時候,連豬也會飛。所以,有些人認為炒股就是要聽風識鳥,要找大家都追捧的行業,這種行業的龍頭股會被市場之風吹得高不可攀。但這種方法不足的是,等風起來時再去抓已經騰飛的鳥,往往追高,得承受股價過高的風險。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只要找到風口,大風來的時候,連豬都會飛。因此,要提前埋伏在有旺盛需求前景的行業,尋找那些跌透幹透的股票,大風起兮豬飄揚,緊抱飛豬飄異鄉。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起步時比較安全,不容易摔死,不足的地方在於,如果風老是不來,而豬又始終保持懶豬本色的話,那結果就是虛擲光陰與豬同眠了。聽風識鳥的關鍵在於提高準確性,抓住真正的龍頭,而不是跟風的泡沫,強者恒強,通過漲了還漲來化解高價買入的風險。養豬等風的關鍵在於縮短等待期,既要能預見風必然到來,還要盡量縮短等到風的時間,從而減少老是不賺錢的時間成本。

【如何縮短等風時間,有些是我根據重劍無鋒的閱讀印象總結的,可能有偏差】辛巴總結了幾條:1、首先要利用業績分析提前發現拐點,縮短等風時間(利用季報發現報喜鳥,已經在過往博文中說過多次,不再重複),最好能做到一買就漲,漲就很牛;2、多聽幾個風: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會流行哪種風,但常識可以告訴我們,無非就是那些大家想要大力改善的領域:移動通訊、環保、醫療、生物科技、機器人等。3、從股價和板塊強弱中聽出風,尋找能引領當前市場向上的主要2-3股力量,忽略其他雜波;4、從資金流入看風,尤其是價值配合的資金流入要重點看住。

【追風時如何換股,除弱留強是核心】1、強不換弱,勝極才換:對於強勢的小盤成長股,輕易不換弱勢股,只有到大的牛熊轉換時,出於守住利潤與防禦的考慮,換成穩定增長股。2、弱可換強,有勝才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30

音樂150111大指揮家系列(五) Karl Böhm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1/%e9%9f%b3%e6%a8%82150111%e5%a4%a7%e6%8c%87%e6%8f%ae%e5%ae%b6%e7%b3%bb%e5%88%97%e4%ba%94-karl-bohm/

音樂150111
大指揮家系列(五) Karl Böhm
蕭律師執筆

Karl Bohm最後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Karl Bohm(有時被稱作Boehm),奧地利籍指揮家,1894在奧地利城市Graz出生,被公認是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之一。

Karl Bohm(o應為ö,但以後為方便計,簡用o算了)父系的祖先來自德國 波希米亞German-Bohemian,所以Bohm就有Bohemian的意思。 Karl Bohm有深厚的家學淵源,是一位律師的兒子。 他在Graz大學念法律的同時,也在Graz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樂理。 1913-1914年間,他成功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追隨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朋友Eusebius Mandyczewski座下深造。

Bohm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並受傷,回復平民身分後,仍是雙線發展,一方面出任排練助理指揮一職,同時繼續供讀法律,並在1919年獲得Graz大學法律學博士名銜。

Bohm並無經歷專業的指揮訓練。但當時的大指揮家Hans Richter(還記得我在《齊格菲牧歌》一文所講那位華格納的管家麼?)相信只要Bohm一站在樂隊面前,就毫無疑問能勝任。他於1917年在Graz歌劇院處女演出一齣現今已被遺忘的歌劇。1919年他終於決心放棄了法律,次年接受委任為Graz歌劇院的首席指揮。 他在指揮華格納歌劇Lohengrin時,被當時的大指揮家Karl Muck聽到,Muck自動收他為入室弟子,教授他指揮華格納音樂。 Muck的私人授課對Bohm幫助甚大,學習了華格納的「指環The Ring」、Parsifal、Tristan und Isolde及The Mastersinger,對他後來在指揮上產生深遠影響。

Karl Muck又將Karl Bohm推薦予當年年青一輩最突出的、時任慕尼克歌劇院指揮華爾特Bruno Walter。 華爾特就聘用了Bohm做副手長達六年(1921-1927)。Bohm後來回憶, 在一流歌劇院任副指揮長達六年歲月當中,對他是獲益良多、是很好的教育。 在慕尼克,他先和Bruno Walter共事,後再和Hans Knappertsbusch──這兩位毫無疑問也屬大師級指揮,現今仍可聽到他們的錄音──共事,並先後作了五百多場歌劇演出、指揮了七十多個不同歌劇項目。

1927年,他獲聘為Darmstedt歌劇院首席指揮,一直至1931年。當年他最負盛名的是指揮當代作曲家Berg的歌劇Wozzeck,Berg也親臨觀看Bohm的最後排練。

1931年,他移居到德國漢堡,作為漢堡歌劇團的首席指揮。1933年對Bohm來說是重要的年份。首先,在那年,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來到漢堡為他的歌劇Arabella作演出準備,Bohm認識了他。 二人發展出深厚的友誼,直至史特勞斯去世為止。通過史特勞斯,Bohm對莫紮特Mozart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或許導致他後來灌錄全套莫紮特交響樂的宏願,並在DGG的支持下得以實現。其次,在同一時期,Bohm開始他的音樂會生涯,和維也納交響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發展出良好關係。1933年四月,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指揮Clemens Krauss突然辭職,差點令原先定下的音樂會無法舉行。Bohm適時接上,自此就和該世界頂尖級的樂團發展出重要的音樂夥伴關係,此種關係維持到Bohm去世為止。(在此順便解釋一下Vienna State Opera和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關係。Vienna State Opera有自己的樂團,名叫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以下簡稱VSOO);此樂團和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以下簡稱VPO)同屬Vienna State Opera機構,但屬不同管理階層,財政也各自獨立。一位VSOO的樂手在三年排練及演出中表現優越──每場排練和演出都有appraisal──就可以向VPO的董事局申請做VPO的團員。因此,VPO的團員一定是VSOO的團員,反之不然。)

1933年真是Bohm重要的一年。Bohm在這年被邀請繼承Fritz Busch作為德斯頓歌劇院Dresden Opera的首席指揮。他在德斯頓與一眾享負盛名的聲樂歌唱家及質素優良的樂團合作而感到樂趣無窮。至此,史特勞斯和Bohm的友情更深,前者編寫了一套名為《Daphne》的新歌劇,題獻給Bohm,並交由Bohm指揮德斯頓歌劇團一起前往倫敦演出。這次成功的海外演出使Bohm的聲名如日中天。1938年,Bohm首次出現在薩爾斯堡音樂節,演出莫紮持的歌劇《唐璜Don Giovanni》。同時,Bohm開始了繁忙的錄音生涯,替德國DGG和Electrola唱片公司灌錄了不少唱片。

1943年初,Bohm接手了維也納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首席指揮之職,並能維持及發展該樂團的高質素。1944年,Bohm安排演出李察史特勞斯的歌劇《Adriadne auf Naxos》以慶祝作者八十歲壽辰,這標誌著Bohm在維也納時期音樂上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以失敗告終。由於Bohm曾同情「納粹」──據說在一場演出中,他曾向在場的納粹軍官「致敬」──,在「去納粹化」運動中被禁止在德國及奧地利演出。 但到1947他很快就被解禁,重拾指揮生涯。 1950-1953,他負責在阿根庭首都布誼諾斯艾利斯Teatro Colon歌劇院(被《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列為世界第三大的歌劇院)音樂節中負責德國部份的演出項目。

1954年,在競逐VSOO首席指揮一職中,他優於競爭者Clemens Krauss而被選拔,為重建的納也納歌劇院開幕而演出貝多芬的《Fidelio》歌劇,但後來因他不常留在維也納而被嚴厲批評,不得不辭去首席指揮一職。

他從此再無固定音樂職位,完全以客席身份指揮不同樂團。1957年十月,他現身於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New York Metropolitan Opera,在美首演莫紮持歌劇《唐璜》,獲極高的評價。之後繼續上演華格納的《The Mastersinger》和Berg的《Wozzeck》。1962年又現身於Bayreuth音樂節,演繹華格納歌劇《Tristan》,1964再在同地演出《The Mastersinger》,又在1965年演出《The Ring of Nibelungen》。1970年他被命名為奧地利音樂總監;1977獲為委倫敦交響樂團總裁,並帶領該團參加薩爾斯堡音樂節Salsburg Festival。在此段時刻,他活躍於以客席指揮身份,遊走於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PO、柏林電臺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德斯頓國家歌劇團、VSOO、VPO及錄音室作一連串的錄音活動,主要是為德國DGG灌錄唱片。

1981年,他患心臟病而一病不起,並於同年八月在薩爾斯堡去世。薩爾斯堡是莫紮特的葬地,Bohm在晚年搬遷及死於該地是他的心願。

Karl Bohm是一位精確、但情感不外露的指揮家,在演出時極少有任何誇張的動作。如其他指揮一樣,他將基本工作放在排練上,是一位勤奮、合理、和嚴謹的工作者,有能力令到樂團團員達到他極細緻的要求。他錄音的項目廣泛,並不乏非常冷門的曲目。他最負盛名的錄音是替DGG灌錄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PO的全套莫紮特交響樂及指揮納也維愛樂管弦樂團VPO的全套貝多芬交響樂。

Karl Bohm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加拿大政府文化部邀請了多位指揮名宿如Bruno Walter、Karl Bohm、Sir John Barbirolli等到加拿大作示範表演。我在圖書館看過前兩位不約而同排練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樂的錄像帶,兩位在排練時與團員都用英語對話,對團員的細緻要求,印像深刻。

以當年而言,Karl Bohm在世上活了八十七載,算是十分長壽。他由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灌錄唱片,經歷了單聲道時代、身歷聲時代及數碼時代,黑膠唱片由每分鐘七十八轉、四十五轉而固定於三十三又三份之一轉的「長壽Long Play」唱片,真是幾許滄桑。灌錄的曲目品類,由巴羅克時代、古典派時代、浪漫派時代、印象派而至現代,無所不能兼且精闢,可算是指揮「通才」。以下我推薦他的analogue錄音,沒有單聲道版而僅及他最後的一套貝九的數碼錄音,這大抵是大多數發燒友想要的罷!

我的推薦:
Beethoven : Symphony No.6 (VPO) (DGG 2530143)
Beethoven : Symphony No.9 (VPO) (DGG 2 LP, 2741009)
Brahms : Symphony No.1 (BPO) (DGG 138613, tulips)
Haydn : Symphony No.91 and No.103 (BRSO) (DGG 138007, tulips)
Haydn : The Seasons (VSO) (DGG 3 LP, 104940-2, tulips)
Mozart : Symphony No.40 and No.41 (BPO) (DGG 138815, tulips)
Mozart :SinfoniaConcertanti, K.364, K.247 (BPO) (DGG 138112, tulips)
Mozart : Clarinet Concerto/Bassoon Concerto (VPO) (DGG 2530411)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The Magic Flute) (BPO) (DGG 3 LP138981/3, tulips)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The Magic Flute) (Philharmonia) (DECCA 3 LP SXL 2216)
Mozart :PosthornSeranade/SerenataNotturna (BPO) (DGG 2530082)
Prokofief : Peter and the Wolf (VPO) (DGG 2530588)
Richard Strauss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BPO) (DGG 136001, tulips)
Richard Strauss : Till Eulenspiegel, Don Juan (BPO) (DGG 138866)
Richard Strauss : Der Rosenkavalier (BPO) (DGG 138656, tulips)
Schubert : Symphony No. 5 and No.8 (BPO) (DGG 139162, tulips)
Schubert : Symphony No.7 (9) (BPO) (DGG 138877, tulips)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4 (LSO) (DGG 25310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