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書摘】22條商規:對立定律(The Law of the Opposite)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1/56007.html

若想成為市場第二,那麼你的戰略應由第一決定。強勢之中隱藏著弱勢。對於任何強大的領先公司,居於第二位的公司都有機會將其攻破,變其優勢為劣勢。

強勢之中隱藏著弱勢。對於任何強大的領先公司,居於第二位的公司也會有機會將其攻破,變其優勢為劣勢。

正如摔跤運動員可以巧用對手的強勢借力打力那樣,一家公司也應該設法把對手的優勢轉化為劣勢。

如果你想穩居市場第二位並與領導者抗衡,那麼你就要好好地研究領導者:它強在何處?你如何才能使它的強勢變為弱勢?

你必須發現領導者強大的本質,然後以與其本質相對立的定位出現在潛在顧客面前。(換句話說,就是不要試圖變得更好,但要試圖變得不同。)所以競爭經常在後起之秀與值得信賴的老品牌之間展開。

可口可樂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全世界至今只有七個人知道可口可樂的配方,這個配方被鎖在亞特蘭大的一個保險箱內。可口可樂是一個基礎穩固的老品牌。然而,根據對立定律,百事可樂與它背道而馳,使自己成為新一代:「百事一代」的選擇。

如果你觀察某類產品的顧客,你會發現他們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希望購買領先品牌產品的顧客,另一種則不想。潛在的第二位品牌就必須要吸引後一個消費群體。

換句話說,通過將自己定位為與領先者不同的角色,你可以把那些不願意購買領先品牌的人吸引到自己這一邊。如果老年人都喝可口可樂,青年人都喝百事可樂,還有誰去喝皇冠可樂呢?

「鮮橙多」在低濃度果汁市場上取得成功之後,匯源、娃哈哈、康師傅紛紛跟進推出相應的模仿產品。但真正成為低濃度果汁領域中第二的品牌並非以上跟進者,而是遵循了對立定律的「酷兒」。與「鮮橙多」面向大眾、偏向成人不同,「酷兒」將顧客群定義為「兒童」,並在配方中加入「鈣」,成為兒童首選的低濃度果汁。

然而,還是有大量潛在的第二位品牌試圖倣傚領先者,這通常是一種錯誤的決定。你必須使自己成為顧客的另一種選擇。

《時代》雜誌以生動活潑的寫作風格建立了自己的聲譽。《新聞週刊》則避開這種做法,代之以平鋪直敘的寫作風格:「我們將事實與觀點分開陳述。」換言之,《新聞週刊》把自己的觀點放到了編輯欄目中,而不是新聞欄目中。

在市場競爭中有時候你必須毫不手軟。有著好味道的斯科普漱口水將「滿口藥味」這個標籤貼在其競爭對手李施德林身上。

但也不要一味地打擊你的競爭對手。對立定律是一把雙刃劍。它要求你不斷宣傳競爭對手的弱點,使你的潛在顧客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只要噴一點李施德林,你就知道你的口氣就像是醫院裡的那種味道。)接著,要迅速調轉矛頭。(斯科普是一種好味道的漱口水,它也能殺死細菌。)

說到漱口水,另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了模仿領先者是徒勞的。1961年,強生公司引入以「科學配方」為特點的米克林(Micrin)漱口水,幾個月內,米克林就成了該品類的第二品牌。但是,由於李施德林的特點是滅菌,也具有科技產品的聲望。所以1965年,當寶潔公司推出斯科普時,它為自己樹立了「對立」的位置。斯科普後來成了排名第二的漱口水品牌。到了1978年,強生公司退出了這個市場,那時米克林的市場份額已經跌至1%。

貝克啤酒(Beck?s)進軍美國時曾遇到麻煩。在美國,它既不可能是第一位的進口啤酒(那是喜力),也不可能是第一位的德國產進口啤酒[那是盧云堡啤酒(Lowenbrau)]。最終為盧云堡啤酒重新定位的策略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已經嘗試過了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德國啤酒,那麼現在來嘗嘗在德國最受歡迎的德國啤酒吧。」現在,貝克啤酒是美國銷量第二大的歐洲啤酒。(對於啤酒,美國人相信德國人的口味勝過相信自己的感覺。)這是一個罕見的推翻領先定律,同時還引導了顧客心智中認知的例子。(實際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盧云堡啤酒目前是在美國釀造的。)

老產品常常會被人們挑出更多的毛病,醫藥領域尤其如此。以阿司匹林為例,該藥誕生於1899年。此後,成百上千項針對阿司匹林的藥理研究隨之陸續展開,其中一些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它的副作用。到1955年,人們還真發現了它可能導致胃出血的副作用。這一年正值新的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類藥品泰諾問世。當人們廣泛得知阿司匹林可能會導致胃出血之後,泰諾便很快成為替代品。推銷泰諾的廣告曾經標榜自己是「為了千萬個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今天,泰諾已超過阿司匹林而成為全美藥店銷量最大的藥品。

紅牌伏特加酒(Stolichnaya)僅僅是指出,像斯米諾(Smirnoff)、沙莫瓦(Samovar)和沃爾夫史密特(Wolfschmidt)這樣的美國伏特加的產地分別是哈特福德(康涅狄格)、斯肯利(賓夕法尼亞)和勞倫斯堡(印第安納),從而給它們貼上了「假冒的俄羅斯伏特加」這個標籤。紅牌伏特加酒產自列寧格勒(俄羅斯聖彼得堡),因此只有它才是正宗的俄羅斯伏特加。

有效地攻擊競爭對手的弱點必須重視以事實為依據。一個宣揚競爭對手弱點的典型例子是皇家道爾頓瓷器公司攻擊其美國競爭對手的廣告。廣告的標題是:「英格蘭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的皇家道爾頓瓷器,還是新澤西波莫納的倫諾克斯瓷器。」這則廣告針對的是很多人認為倫諾克斯瓷器是進口瓷器這一誤解。通過指出倫諾克斯瓷器的真實產地是新澤西的波莫納,皇家道爾頓瓷器突出了自己是真實的英格蘭瓷器。這樣做所利用的事實是,多數人很難想像聽起來俗裡俗氣的新澤西波莫納這種地方的匠人會生產出雪白精細的瓷器來。(當英國人看到這則廣告時,也會放聲大笑。對他們來講,特倫特河畔斯托克聽起來與波莫納一樣俗氣。)

市場營銷很像一場爭奪合法性的鬥爭。搶先佔據某種概念的品牌總是將自己的競爭者描述為非法的模仿者。

一個好的排名第二位的品牌絕不能膽怯。當你放棄與領先品牌競爭時,不僅對領先者,而且對於所有其他同行競爭者來說,你都會變為弱者。再以漢堡王近年來不幸的境遇為例,這一位居漢堡包業第二位的企業處境曾非常困難,它曾數易其主,多次更換管理人員,並試用過大量的廣告代理商。我們用不著回顧多久的歷史便可發現該公司的失誤所在。

漢堡王昔日的成功得力於它對競爭對手的積極攻勢。它首先用「享受你所喜歡的風味」的口號揶揄麥當勞大批量生產漢堡包的經營方式。之後,它又以「烤而不炸」和「大漢堡將戰勝巨無霸」為口號向麥當勞展開攻勢。所有這些營銷計劃都曾鞏固了漢堡王僅次於麥當勞的市場地位。

之後,不知為何,漢堡王卻忽視了對立定律。它變得膽怯並停止了對麥當勞的進攻。其營銷口號也變為「為大眾服務」;「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好的食品」;「你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我們絕不墨守成規」;等等。它甚至開展了吸引兒童的營銷活動,而這恰恰是麥當勞的主要優勢。

遺憾的是,這並非保持強有力的第二位的做法。漢堡王連鎖店的店均銷售量逐漸下降,而且從未恢復到其採取攻勢時的水平。

漢堡王的失誤,在於它沒有運用樹立對立面的定律。

奇瑞QQ成為對立面

最近3 年裡,QQ成為了奇瑞汽車最為暢銷的車型,並一舉超越奧拓成為小經濟型轎車的代表。QQ成功的關鍵在於成為原先領導者奧拓的對立面。QQ時尚、有活力和現代的品牌概念一舉將奧拓定義成老舊、過時和缺乏活力。

以上內容來自《22條商規》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99

China's private sector still in shadow of the state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o93k.html

China's private sector still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t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 Dec. 2013

In an essay published eight years ago (Financial Times;October 5, 2005), I said that China's private sector was in theshadow of the state.

I can make the same argument today with one significantdifference: the state sector's dominance in China has grownconsiderably in the last eight years.

The last decade has almost completely undone the reforms of thetwo previous decades.

The consensus in the West is that China's state sector iscorrupt, inefficient and ideologically inferior, so it must belosing ground against private enterprise which is steadily chippingaway at the communist, state-backed old guard.

That is just not the case.

The playing field is unfair andaligned against the private sector. Moreover, there are many hybridjoint venture companies in China that blur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the two sectors

Nicholas Lardy, in a recent Bloomberg Brief piece,compare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hina's state sector with theprivate sector. Citing the National Statistics Bureau, his numberswere predictable: last year, the state sector return on assets(ROA) was merely 4.6 per cent and well below the private sector's12.4 per cent.

I think those numbers are biased and wrong.

The biggest components of the state sector are the banks, whichaccount for almost half of the domestic stock market valuation, andabout half of the total net profit of all the listed companies.Other big components in the stock market, or in the unlisteduniverse for that matter, are state-controlled big insurancecompanies, big oil corporations and telecommunicationsoperators.

Chinese banks have an average return on equity (ROE) of about 20per cent – twice the level of their global peers. Insurancecompanies do well in general, and telecoms operators enjoyexorbitant privileges. How can the state sector underperform theprivate sector in financial terms?

Of course, you can argue that the banks' profits are entirelydue to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of interest rates. That is a trueand fair assessment, 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the state sector hasa much higher ROE than the private sector.

Lardy's use of ROA is meaningless because banks by definitionare highly-geared business and their ROAs are low in nature (around2-3 per cent). The nature of the banking business is such that youcannot usefully compare bank ROA with other sectors. ROE is theappropriate benchmark.

The other problem with Lardy's comparison is that tens ofthousands of private sector companies go bankrupt, or voluntarilyclose each year. Once that happens, they exit from the statistics.So there is a 「survival basis」. But you do not hear any state-ownedenterprise being shut down.

Uneven playing field
The state sector not only benefits from the economies of scale, butalso from the economies of scope. The state sector as a whole islike a giant conglomerate company that benefits fromdiversification, the low cost of plentiful funding and politicalfavours.

The playing field is unfair and aligned against the privatesector.

Moreover, there are many hybrid joint venture companies in Chinathat blur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sectors.

Finally, the state sector takes on many social functions, andtheir existence and activities provide a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for the whole economy and society.

While liberal commentators may disagree with this, the statesector is designed to achieve more than just financial ratios.

Utilities, (power, water, natural gas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for example, where the state sector dominates, are not charged atfull price because of affordability and other social reasons. Thatdrags down their financial returns, but the financial ratios do notreflect their efficiency.

More stateinvolvement

It is wrong for liberal economists to say that the dominance ofthe state sector goes against the public's wishes.

In China, the public wants more, not less, involvement by thestate sector. The public wants a bigger state sector to tackle themany challenges China faces, even if many of these challenges areby-products of the state sector (inequality, overpopulation andpollution).

Even the recent third plenum does not mention the privatesector, a point Lardy acknowledges.

The official data shows that the government tax revenue as apercentag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lmost doubled from 12 percent a decade ago to 22.3 per cent last year. This is almost awholesale reversal of the economic liberalisation of the previoustwo decades.

But Western economists do not mention this uncomfortablefact.

The state dominates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sectors – essentialinfrastructure and sectors with pricing power – while the privatesector is left to fight it out in fiercely competitive sectors suchas low-end manufacturing, retail, service industries and (some)real estate.

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 the score of the past decade's matchof the private sector versus the state sector in China is 「privatesector - zero」 and 「state sector - one」.

Joe Zhang is a corporate adviser based in Hong Kong, and theauthor of Inside 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Cri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27

誰說人是理性的 Recordset of Bicky

http://bickyacc.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28.html
這是一本有趣的經濟學科普書,可我作為一個熱愛經濟學的不學無術之人,書中好些觀點我是不敢苟同的。而更為嚴重的一點是作者以他眾多的小實驗來證明經濟學的最基本假設"人是理性的"是不準確的,是誤導的。但是,我將會試以下文以來反駁書中的一個例子,從而證明這個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站得住腳的。

我所要反駁的實驗是本書中第三章中的免費朱古力實驗(頁93)。

實驗是這樣的,作者開設了一個攤檔販賣兩種朱古力,並在其上掛著一張大標示牌,寫著:"朱古力,一人限買一顆",但是標價則設計成要等受吸引的人走到檔前才看得到的大小,作者如此作法是為了避免所謂的自我選擇偏誤(見頁93註一)。作者販賣的兩種朱古力是:瑞士蓮松露朱古力及賀喜 Kiss 朱古力。

實驗一開始時兩款朱古力的售價分別是松露朱古力 0.15 美元和 Kiss 朱古力 0.01 美元,而顧客之中有 73% 選擇了前者,而後者則只有 27% 的人選擇。而當作者把兩款朱古力同時降價 0.01 美元後,即松露朱古力售 0.14 美元和 Kiss 朱古力免費派發,它們的受歡迎程度隨即變得非常不同:選擇松露朱古力的降至 31%,而選擇 Kiss 朱古力的則升至 69%(頁94)。看著這結果,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為什麼沒有放棄選擇的人呢?在有免費選擇的情況中,我還可以理解沒有人放棄選擇,但是當兩項選擇都有代價的時候,沒有人放棄選擇則有點奇怪。我想或許是因為放棄選擇的人數太少,作者認為可以忽略不計;但另一個更壞的可能是,作者只計算成功完成實驗的人數!而如果作者真的只計算成功完成實驗的人數,而不計算放棄選擇的人,則整個實驗可說是不完整的。

可能是這次實驗可挑剔的地方實在是有點多, 所以作者在本章末附加了一頁"附錄"來解釋在什麼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利益最大值。可我以個人之愚見是,這附錄突顯了經濟學中一個充滿陷阱的概念:效用。效用是什麼呢?經濟學家也不可能完全的無疑問的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效用是一種極其武斷的概念,以武斷的概念推導出來的答案,當然也只是一個武斷的答案。如果一些學者憑這些武斷的答案來論証自己的觀點,或許他們才是最不理性的一群。

要反駁這實驗,我使用的是更為基本的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首先要指出的是,在經濟學中,機會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而真正在選擇過程發揮影響力的是那一刻的"邊際(機會)成本",而之前已經付出的(機會)成本則為"上頭成本"。是時候進入本文的中心了。

假設你在路過時看到這實驗的標示牌,這時候你要作出一個選舉:
  1. 你要麼繼續向前走快點到達目的地,而這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買一顆朱古力滿足自己。
  2. 你要麼轉向攤檔走去,而這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快點到達目的地。

如果你選擇向前走忽視這買朱古力的機會,那故事就此結束。但當你選擇走向攤檔看到兩款朱古力及它們的售價時,你會面對三個選擇:
  1. 你花 0.15 美元買一顆松露朱古力,即你的機會成本是這 0.15 美元所能帶來的第二最高享受
  2. 你花 0.01 美元買一顆 Kiss 朱古力,即你的機會成本是這 0.01 美元所能帶來的第二最高享受
  3. 你不買任一款朱古力,即你的機會成本是吃掉一顆朱古力所能帶來的最高享受
在這階段,無論是作者還本人都認為人總體是理性的,因為我們在暗地裡都認為交易費用為零,即所有人都擁有市場上所有訊息,具體點就是我們假設所有人都知道 0.15 美元是不可能在市場其他地方買到一顆瑞士蓮松露朱古力。但在這樣的假設下,竟然還有 27% 的人選擇賀喜 Kiss 朱古力!因此,我們可以退一步來說,如果交易費用不為零,但總體來說我們都知道為得到瑞士蓮的朱古力的機會成本比得到賀喜的為高,於是乎我們可以這樣子說:
  • 瑞士蓮朱古力機會成本減賀喜朱古力機會成本大於 0.15 美元機會成本減0.01 美元機會成本, 所以有比較多的人選擇瑞士蓮朱古力
那 27% 的小眾呢?既然我們知道有交易費用,或許對這些人的選擇我們可以說成:
  • 瑞士蓮朱古力機會成本減賀喜朱古力機會成本少於多花 0.14 美元的機會成本
是不是很悶蛋很理性呢?那我們進入作者所謂的不理性的世界吧。同樣的情況下,就是你看到 Kiss 朱古力售價為零的時候,你還是要面對三個選擇:
  1. 你花 0.14 美元買一顆松露朱古力,即你的機會成本是這 0.14 美元所能帶來的第二最高享受
  2. 你花 0.00 美元取一顆 Kiss 朱古力,即你的機會成本是。。。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來,所以應該是零吧
  3. 你不買(取)任一款朱古力,即你的機會成本是吃掉一顆朱古力所能帶來的最高享受
第一選項及第三選項都有機會成本,唯獨第二選項沒有(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第三段中質疑在二者都要收費卻沒有人選擇放棄的原因),於是很理性地有 69% 的人選擇不花任何成本去享受一顆 Kiss 朱古力,而忽略了售價遠低於市價的瑞士蓮松露朱古力!簡單地說就是:
  • 機會成本大於零機會成本
如果真是要說人是不理性的,應該是另外那 31% 的人,因為對他們來說:
  • 0.14 美元的機會成本少於零機會成本
很不理性是不是?其實不然,這應該歸功於廣告行銷的效力。因為廣告行銷的作用,使到有 31% 的人在面對瑞士蓮松露朱古力時,覺得花 0.14 美元的機會成本為負值!深入一點說,如果交易費用為零,應該所有人都選擇零機會成本的選項;然而這實驗卻告訴我們交易費用,就算在如此單純的環境下,也可以是非常之高,甚至高得使花錢的機會成本變為負值。當然你可以說這不是廣告行銷的原因,而是各人的口味不同。可我要指出的是,要是我們真的重視品質甚於機會成本,那麼選擇松露朱古力的人不會從佔 73% 跌至 31% 之譜。如果此分析成理,我們甚至可以指出廣告行銷會增加個人的交易費用,而非傳統智慧說的有減少交易費用的效果(怪不得我們心底裡或多或少討厭廣告行銷)。

作者在這個實驗中指出,"免費"這兩個字的神奇魔力,使人們忘記了追求最大利益,而這一行為明顯地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是理性的"有所衝突。因此作者認為要不是人是不理性的,就是人不一定會追求更大利益,從而推導出傳統經濟學是不能夠正確地解釋人類的行為。而我則認為傳統經濟學對人類行為是有莫大解釋能力的,只是其中概念很難正確掌握,而使到有些人認為經濟學只是象牙塔內的東西,與真實世界已經脫了節。

ISBN: 9789862166727
作者: 丹.艾瑞利 Dan Ariely
譯者: 周宜芳 林麗冠 郭貞伶
出版: 天下文化


後記:寫文章比口頭辨論對思考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有益處。寫這篇文章時,我腦內好像重覆看了一遍這二十多年來閱讀過的經濟學論著。文中有幾點我本想多寫,可是連續想了三四天後,人變得有點累又有點懶,他日有機會才再寫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65

艇仔是罪人嗎(上) Recordset of Bicky

http://bickyacc.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9235.html
近日在FACEBOOK某一個以香港會計人仕為主所組成的私人群組中,為了一連兩篇刊登在香港南華早報旗下的 EDUCATIONPOST 網站,有關香港會計業所出現的中間人現象及對執業會計師所造成的影響的文章而吵得非常熱鬧,這兩篇文章分別是"會計業「艇仔」風波"及"會計業「艇仔」風波-越做越爛"。
 
什麼是"艇仔"?
"艇仔"一詞來源而不甚可考,但應該是來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前,在香港水域上曾經出現的非法賭船毒船,及為他們在岸邊招攬客人的艇戶。非法集團為了賺取最大利潤及避免警方發現"拉人封艇",他們一般都是二十四小時營業及不會靠岸停泊的,因此必須找人承擔招攬和運送客人的風險。漸漸"艇仔"一詞則逐漸在香港成為"中間人"的代名詞。但要注意的是,"艇仔"一詞所代表的中間人性質是有"主動"的意思及與商品/服務供應商一方只有交易上的關係(術語一點的說法是:是雙方只有"要約""應約"關係),因此並非所有中間人都被稱為"艇仔"。

在會計業中,所謂"艇仔"的定義卻十分混亂,就是行內人也不能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定義,但其中有三種比較主流的意見:工作範圍,分賬方式,風險的承擔。可是在我個人來說三種定義都有缺憾,難以據此來推斷"艇仔"是否對執業會計師造成損害。先來檢視一下這三種定義及其缺憾吧:

工作範圍-
此說是指"艇仔"除了替客戶完成簿記工作外,更進一步把核數的工作底稿完成,整理並制成財務報表供執業會計師簽署核實。其中最主要的爭論點是,這些核數的工作底稿是由非專業的人士準備,所以難以斷定是否準確及核數過程符合香港會計師公會所制定的相關守則及要求。他們認為,如果核數過程是由執業會計師的僱員負責,由於有專業人士在旁監督指導及檢閱工作底稿,因此俗稱"放飛機"的行為是不會出現的。亦由此可以推斷,經此程序下所得出的財務報表必定是準確無誤,絕非"艇仔"之流的出品可堪比擬。可是"放飛機"的行為是否"艇仔"獨有?再退一步說,"無心之失"是不是憑專業就可以杜絕?如果一間"艇仔"在準備核數工作底稿及制作財務報表時,是照足有關守則行事,那"艇仔"與否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也有部份人認為,"艇仔"與否可以用"盡責"及"濫收費用(劏客)"來界定。但是要問的是,如果一名執業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不盡責"及"濫收費用",則這名執業會計師是否應該歸類為"艇仔"?循此思路推演,是否擁有"執業會計師"的資格是為"艇仔"與否的分界線?再進一步要問的是,是不是代表社會應該賦與"執業會計師"分配整個會計行業利益的權力?

分賬方式-
這是指"艇仔"與執業會計師就一份經審核的財務報表的收費分配比例。坊間傳聞分配比列有多種:艇六師四,艇七師三,甚至是客三艇四師三(我個人其實不甚明白"客"指的是誰,但這不是重點)。如果上述的收費分配比例為真,那代表負責所有核數工作底稿的"艇仔"可以分得核數費用的六成至七成,而執業會計師只需簽名核發財務報表則可以分得三成至四成。可同時香港很多執業會計師都會成立負責核數業務以外的商業服務的公司,這些公司中的簿記部門少不免也會承擔一部份的核數工作。那這些公司是不是"艇仔"?或許我們只以分配利潤的角度來看吧,"艇仔"只是具體化了存在一般執業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的利潤分配機制,分配利潤本身難以斷定什麼是"艇仔"。

風險的承擔-
三點之中,風險的承擔應該是重中之重,但並非是那種流於表面的有牌沒牌的表述,而是有更深一層意思。表面的說法是指"艇仔"並非執業會計師,因此當一份經審核的財務報表或其所引伸出的商業交易發生問題時,"艇仔"可以輕鬆的免除所有責任,留下簽發報告的執業會計師面對後果。首先,這種所謂後果只是指面對香港會計師公會而言,我不相信在涉及刑事的案件之中,"艇仔"可以獨善其身的。但我們更加要深問的是,在有"艇仔"負擔大部份工作的情況下,為什麼執業會計師可以單憑簽名而佔去收費的三成?雖說法律賦與執業會計師核發財務報表的權力,但我們是不是可以視這三成的比例已經包括了執業會計師所需要面對的風險?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執業會計師是不是在說本身不應該承擔任何因其簽審發出的財務報表所引起的任何風險?

雖說以上三點都各有缺憾,但如果要判定執業會計師是否受"艇仔"的而遭受損失,我們則應該想像一間執業會計師事務所實為執業會計師與"艇仔"的合併體,繼而再問在這種混合安排下,執業會計師的簽名的價值,是否可以佔審計費用的三成或以上。簡單一點,即是否經營一間不靠"艇仔"的執業會計師事務所的淨利潤率是否可達三/四成。如果"艇仔"並未降低經營事務所的淨利潤率,指責"艇仔"的原因或許不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那麼簡單。

因此在綜合以上原因後,從而引伸出一個更直指核心的事實,就是"艇仔"中斷了執業會計師與顧客之間的連繫,並使執業會計師失去了從顧客身上尋找附加價值的機會。因此,對"艇仔"更有力的定義應該是:

"侵蝕執業會計師的定價能力的個人或團體"

先不論執業會計師的定價能力是否應該保護,但要指出的是執業會計師在這侵蝕過程中也扮演了一角:就是使會計行業中的"師爺"沉淪。沒了"師爺",好像減輕了經營負擔,但其實同時也降低了執業會計師(專業會計師也被連累了)在社會中的整體地位。

什麼是"師爺"?
香港以往有所謂"發三師"的說法,"發"是指發達,而"三師"則是指醫師(生),律師及會計師(主要是指"執業"的)。"發三師"的意思就是說在香港當上這三師之一必定會發達。而三師之中則只有醫生這一專業之下沒有出現"師爺"這一特別的工種。在嘗試解釋醫生沒有"師爺"的原因之前,先要說明什麼是"師爺"。

"師爺"可說是清朝時期幕賓與胥吏的混合體,然而當時胥吏是服務有絕對裁斷權的官員而非訟師,因為官員有權但亦雖依"大清律"及其所附的一千八百九十多條"例"文來裁斷是非量定刑罰。可是清朝卻規定生員成官前是不能論政的,造成的結果就是官員不熟條例而需要胥吏的協助。清官依賴胥吏的程度可見郭嵩燾的評論:"漢、唐以來,雖號為君主,然權力實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東漢與太監、名士共天下;唐與后妃、藩鎮共天下;北宋與奸臣共天下;南宋與外國共天下;元與奸臣、番僧共天下;明與宰相、太監共天下;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耳。"到了香港割讓與英國以後,英國人承習慣法的原則,對華人繼續依"大清律"來治理,但同時亦引入了英國的司法制度,這改變了民眾,訟師(律師)與官(法官)間的權力結構,亦改變了幕賓與胥吏的服務對象。

相對上述的大背景,更直接導致"師爺"出現的原因是來自"訴訟""事務"兩種律師的分家及律師的宣傳限制。訴訟律師必需透過事務律師轉介客戶及律師不可以公開宣傳,使到民眾難以認識及選擇律師,律師也像與世隔絕般無法找客戶。不用懂經濟學的也知道這是中間人"師爺"出場的大好時機。但是這裡的"師爺"與清朝的是有一項明顯的分別,就是他們的服務對象對法律的熟悉程度,這導致了現代"師爺"的角色與定位是類似公關與客戶管理專員。現代"師爺"必須交遊廣闊接觸社會上各階層的民眾,這是因為每個人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法律服務,代表了律師與師爺在市場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簡單點說就要人家有需要才會上門找你,而你卻難以為自己創造需求。而"師爺"另一種角色是為律師籂選客戶。有客臨門也要籂選?是,這是和客戶同質性的程度與律師的能力及偏好有關。

雖然"師爺"和"艇仔"一樣,本身是不能夠向客戶提供完整服務的,但和"艇仔"不同的是"師爺"在擴展自己的人際網絡時是打著供應商的名義,因此可以說"師爺"是在利用供應商的法定權力創造的市場價值來營生。換句話說,就是"師爺"並沒有分散供應商的風險,他是減低了供應商的機會成本。

那醫生呢?為什麼醫生在面對差不多的限制時不需要代理人?首先,醫生的專科分工已經替他們籂選了顧客,而且專科醫生不一定需要門診醫生轉介客戶。我們習慣先看門診是因為我們缺少專業知識來分辨病徵;或許更重要的是經濟上的考量,你不會為了一處又紅又痒的皮膚而直接去看皮膚專科的吧。最基本的一點是,中間人代替不了看醫生這種體驗。你想想你家附近的門診診所,無論在商場中還是街角的,是不是都飾以大大的落地玻璃?就是現在我們對私隱日益重視,門診醫生都只是在玻璃貼上一層半透明的膠布來聊表他們對病人私隱的尊重。這是在某程度上,門診診所和餐廳所提供的體驗是相似的。"醫肚""醫肚"發明這詞的人的經濟觸角實在令人佩服。

說來說去都是律師醫生,那執業會計師呢?為什麼執業會計師也需要"師爺"?答案很簡單,因為整個會計師制度都是借鏡於律師制度的,當然也包括其中的限制及隨之以來的中間人。但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兩方面的因素使這兩項專業的議價能力差天共地:分配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能力產品同質性程度。而這種差異,最終使執業會計師的"師爺"沉淪。沒了這分擔機會成本的人,執業會計師也在不知不覺間被迫直接面對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66

艇仔是罪人嗎(中) Recordset of Bicky

http://bickyacc.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23.html
承如在前文已經明確地指出會計行業中的"艇仔"是指侵蝕執業會計師的定價能力的個人或團體,但我想首先要聲明一點,雖然在這定義中使用了"侵蝕"這一帶有負面意義的詞語,但這並非暗示我已經是說"艇仔"必定是罪人。

為了避免本續篇成為一篇言之無物的廢文,我將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作討論:1)分配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能力;2)產品的同質程度。並希望能夠憑此論証"艇仔"是執業會計師的價值在競爭中所造成的租值消散現象;還是在競爭中大眾(包括執業會計師)嘗試減少交易費用的手段。

但在這些之前,先要找出執業會計師本身是目的還是手段。從經濟學的邏輯來說,只有無可替代的"目的"才可能出現租值消散現象,而可替代的"手段"則沒有。從分配資源的角度來說,租值消散是無效率的;而交易費用則是在一時一地在特定條件才出現,如果條件改變,費用也跟著改變,是以費用本身並無效率高低之別(較低費用總比較高費用好),這種推論是從"利益最大化"下推導出來的。

分配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能力
先從從三方面來說明執業會計師分配利益的能力吧:

銀行磚頭生態-
作為銀行,確保存款的兌現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銀行對借貸方的還款能力或抵押物的要求亦非常嚴格。而在眾多抵押物之中房地產是風險最少的,因此說香港的銀行業是建基於地產市場,我相信沒有什麼人會非議。而在中小企為骨幹的香港營商環境中,大部份有限公司(法人)的股東與董事均為同一批人士。因此,當一間本身並無持有物業的法人想向銀行融資時,銀行通常要求董事簽署擔保書,即所謂的"All Monies Guarantee",而這擔保書背後的擔保物其實就是這些董事持有的房地產及其他有形資產。從銀行的風險角度來看,透過這種擔保安排,就已經把法人中"有限責任"的意義抹去,亦即是銀行不是借款予法人,而是借款予法人背後的自然人。因此,我們可以指出法人在這借貸關係中並不是處於主導地位,因此由執業會計師出俱的有關該法人的核數報告亦不佔有份量的比重,充其量是討價還價的工具與手段。同樣情況也出現在較大型的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雖然抵押物可能不同,但銀行看待風險的態度是十分之一貫而保守的。

財經市場與信心-
在香港股票市場掛牌交易的公司,十之八九都是僱用俗稱"Big Four"的大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有些執業會計師抱怨香港會計師公會並無對這等壟斷狀況作出積極的政策來照顧本地執業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者,但在我看來非公會"不欲"而是"不能"為之。何解?先想想一般公司上市的過程吧。

想像你經營著一盤成功的生意,營利狀況及前景都非常良好。現在你決定了要擴充營業,或許是為了獲更多的利潤,或許是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以阻擋競爭對手的進迫,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進一步融資來取得擴展所需的資金。這時你的友好銀行可能跟你說:上市吧!那上市對銀行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有兩點,上市過程中的費用收入和用大眾的錢來分散自家的風險!Other People's Money! 好了,你決定要把公司上市,那些投資銀行的代表來跟你約談相關事宜,這時他們也會要求你提供核數報告,交易記錄,稅單等等讓他們評估上市的可行性。可是當他們一看到你公司由甲乙丙會計師事務所所編製的核數報告立即告訴你這份核數報告上不了投行的內部審查委員會。你一臉不解的向他們解釋這執業會計師已經合作多年,銀行也一直接受他們的報告,而且大家之間也沒有什麼不可告人之事等等。然後,投行的人在唇間擠出了幾個冷冷的字:市場信心!更明白的說就是包銷商的信心。於是為了公司的未來發展,你聘請了"Big Four"的其中之一來為你以往幾年的賬目重新審核一次,而那一間甲乙丙會計師事務所就這樣的被遺棄在路邊。

市場信心如何形成並不是本文重點,重點是在上市過程中執業會計師並未獲得決定性的地位,這種現象與產品的同質性有莫大的關係。其實就算是"Big Four",在與投資銀行的互動之中是否處於上風也很成疑問,畢竟手握客戶的是投行。在這個角度看,投資銀行實也是"艇仔"之一。

司法制度-
法庭作為香港社會不論大小事務的最後裁判之處,不要說執業會計師從不是司法制度的一部份,就是香港會計師公會所頒布的會計守則在法庭上也沒有什麼分量。終審法院在2013年11月就案件編號FACV23/2012所頒下的判詞中清楚地明確了"Judge Made Rules"這個法律原則是凌駕於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會計守則。而此案亦已成為案例,即公會的會計守則以後在法官面前只聊備一格以作參考。統領數以十萬計會計從業員及學員的守則,就這樣輕輕地被"去勢"了。面對如此裁決,坐擁三萬會員的公會一紙聲明也沒發,反倒是有人組織了研討會來研究該裁決的稅務影響,真讓人汗顏。

從以上三點觀之,社會並未授與執業會計師分配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能力。

產品的同質程度
這一點其實是源於先天性的影響。會計中的最基本的複式簿記本身就只是一種能夠把日常經營活動數字化的工具,但其本身就是一種套套邏輯(Tautology):DEBIT = CREDIT。本質上你不能用複式簿記來証錯或說明什麼,它需要人來演釋固中含意,而為了使不同演釋者不會各走偏鋒,使含意不能比較,於是使用這套工具的規範就出現了。

複式簿記的工作流程本身是一種分類,簿記員就像圖書館人員不停把每一筆資金或借貸,以一致及可預期的準則,分門別類的記在各賬目上,而每一賬目自身又屬於另一更大的分類。以資料庫的術語來就是:BALANCE SHEET及PROFIT & LOSS ACCOUNTS是賬目的集合,而賬目本身則是資金或借貸的集合。這道理同樣適用於CASH FLOW STATEMENTS,COST OF PRODUCTION STATEMENTS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報表。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就會了解複式簿記本身只是一種分類規範的集合而已。吾等以此可以說不論GAAP或IFRS或其他世上的會計準則都只是告訴你如何分類就再無其他。那核數是什麼呢?說穿了就只是檢查一盤賬目其中的各賬及交易的分類有沒有犯規,有則改之,無則準之。

在此應該要明確地指出"分類"這種行為絕不是創造性的,因為你不可能透過分類來獲取任何東西。我們建立種種分類規則,希望能夠在這混亂的世界中劃出界限,以使我們較輕鬆地獲取所需;沒有分類規則,我們還是有可能獲取所需,只是沒有那麼輕鬆而已。所以所有人類創造出來的分類,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即是分類是交易費用,而不是租值消散的無效率。

我們現在可以如此推論整個會計行業,包括處於這個行業中最頂層的執業會計師,都是此時此地在特定的條件下的,人類為了規避交易費用所導致的現象。當有更低交易費用的途徑出現時,這種現象將不可避免地被侵蝕,甚至最終替代掉。

其實在本人另一篇拙作中已經指出了執業會計師的出現是為了減低社會整體的交易成本。但於該文中未有明確提出但應要注意的是,執業會計師本身就是交易費用的現象,這個現象的出現是為了減輕社會本身所已經出現的交易費用。換句話說,客觀地從整體去看社會的分配利益機制,就會發現執業會計師是缺少了一個他們獨有而且具決定性的表演舞台;再加上會計的本質,這就印證了社會視執業會計師為手段而非目的。

師爺的消失及艇仔的興起
那上述的結論如何解釋"師爺的消失"及"艇仔的興起"這兩種現象呢?首先要指出的是這兩種現象是一種交替現象,是社會在尋求更低的交易費用的過程中所引發的。有一個有趣而簡單的現象可以說明會計行業的本質使到當中的從業員難以抗拒這個過程:電腦化。相比律師,電腦的興起對他們的沖擊比起會計師所受到的遠為輕微而且緩慢,這是因為會計產品是高度同質化的,而電腦對處理這種同質資訊是非常有效的。即是電腦減低了社會花在與會計有關的交易費用,而由於兩者都是交易費用的現象,當然是較低者勝。

在社會總是尋求更低的交易費用的壓力下,而執業會計師又未被授與任何分配社會資源權力,必然導致整體行業的收入減少。如以電腦取代低級會計人員及直接聘請具專業資格的會計師。而另一方面,執業會計師在面對同樣的壓力下,必然精簡架構,而最後結果就是"師爺"這沒有直接生產力的工種消失或轉型成為生存於內部的"艇仔",當資源分配架構被具體化後,這些內部的"艇仔"對原僱主的忠誠也會消失,因此大家的關係由分擔機會成本變成搶奪有限的社會交易費用。資源分配架構被具體化後的另一後果是造成價格的傳播,使外部潛在競爭得以越過僱佣關係這一障礙來一睹執業會計師的真正價值結構,並針對大家的強弱項來定出具競爭力的定價策略。一方面執業會計師失去了尋找客戶的工具"師爺",另一方面巨大的機會成本使到執業會計師難以親自發掘新客戶,更進一步的是"艇仔"阻斷了執業會計師與客戶之間的扭帶及使其不能從客戶身上尋找法定權力以外的理益。如果整個行業的本質為目的而非手段,則這種爭奪有可能引致租值消散出現而導致公權力的介入。但可惜的是,正如上文指出,會計行業是社會的手段,因此這種競爭只會帶來更低的費用,而這是會受到社會歡迎的,受損的可能只是這個行業內的所有人,而這將不會導致公權力的介入。

"艇仔"這些侵蝕了執業會計師的定價能力的個人或團體,其本身只是社會在尋求更低的交易費用下所引發的現象。其有沒有什麼原罪是是非之議,不同利益背景的人當會有不同看法,但本文只是以經濟學邏輯來推論。如果這一切都只是經濟現象,那我們要問的是:如何才可以扭轉這種現象?這將是下一篇將要說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67

原油供應的Supply of Last Resort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4/supply-of-last-resort.html
作為米帝第五十一個州,沙地亞拉伯在歷次石油危機中均是西方工業社會中原油供應的Supply of Last Resort。自1970年代開始米帝的原油開始枯竭之際,以米帝為首的西方工業社會中已經不止一次被中東以石油禁運作為武器而被要脅。在近二十多年來兩次來自中東的原油供應危機中,沙地亞拉伯的迅速増產均能夠立即舒緩石油供應短缺的危機。根據英國石油 (BP:US)的『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全球日產原油由1965年平均31.80百萬桶上升至2012年86.15百萬桶,年複合増長2.14%。期內沙地亞拉伯日產原油由平均2.22百萬桶上升至11.53百萬桶,年複合増長3.57%。其石油生產量佔全球比重亦由1965年6.98%上升至2012年的13.38%。可見沙地亞拉伯在全球原油價供應上的重要性是獨步全球。
第一次事件便是伊朗精神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在奪得伊朗政權後不過久便以原油禁運要脅米帝。1978年伊朗原油產量當年佔全球比重由達8.37%,日產原油平均5.30百萬桶。實施禁運後,1980年其日產原油平均下跌至1.48百萬桶,佔全球比重亦下跌至2.35%。這時沙地亞拉伯立即配合増產,由在1978年日產原油平均8.55百萬桶上升至1980年日產原油平均10.27百萬桶。沙地亞拉伯的増產不但廢了伊朗石油禁運的武功,更令當年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陷入財困!另一次便是米帝於1991年入侵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伊拉克的平均日產原油由1990年的21.49百萬桶下跌至1991年的2.85百萬桶。同期沙地亞拉伯則由7.11百萬桶增產至8.82百萬桶,其佔全球產量比重亦由10.87%上升至13.53%。由於沙漠風暴行動之後伊拉克原油供應長時間未能回到戰前上平,沙地亞拉伯便獨力承擔了因後沙漠風暴行動而引致的伊拉克所失去的石油供應缺口。 
近日因為烏克蘭危機令米帝和羅剎人在東歐的矛盾白熱化,其中米帝一如既往希望打經濟制裁牌,但究竟其效用有多大呢?那關鍵之一便是羅剎人的石油牌有多強。根據『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1986年前的蘇聯和解體之後的俄羅斯聯邦石油生產量佔全球比重由1965年16.76%上升至1983年的22.84%後,因為國內油源生產枯萎和後來的蘇聯解體令其比重下跌至1998年的8.32%新低,之後其產量佔全球比重上升至2012年的12.35%,而同年日產原油平均10.63百萬桶。
俄羅斯聯邦是地球上領土最大的國家,人口龐大而本身亦大抵在工、農和特別是尖端武器生產上能自給自足。雖然米帝自恃擁有的十一隊航母特遣艦隊令全球公海實際上成為其領海,但羅剎人仍可透過油管和其他陸路方式供應其他歐亞大陸的工業國,其中包括中國。以2012年計,沙地亞拉伯和俄羅斯聯邦佔全球產量比重分別是13.53%和12.35%。可見兩者重要性不相伯仲,米帝要經濟制裁羅剎人,必先要能在短期內找出另一個沙地亞拉伯供應。其次便是要加上西歐、日本和近年關係日漸麻麻的中國「衷心合作」,否則其如意算難以打響。 
據說今次烏克蘭的革命是米帝中情局希望炮製一場以小博大的政治賭博以争奪這個當年三百萬納粹德軍也呑不下的窮國。正如筆者拙文「大博奕2.0」中曾懷疑米帝和北約派兵的決心,此際普京不斷快速而有計劃地烏克蘭增兵,看來他不但一早已知米帝的屎橋,亦已經等了這個機會很久了。更要命是,有傳聞烏克蘭軍隊亦把僅有的美援倒賣,而普京對這些烏克蘭童子軍頭不斷發射銀彈。當天向白宮獻上這條屎橋的蠶蟲師爺,可謂超智仔中的極品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73

職場點滴(38):遊戲職場 Zone of Control 周謙

http://notcomment.com/wp/?p=20908

Zone of Control,簡稱”ZOC”,是戰略或戰棋類遊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移動基本規則。ZOC,是指遊戲中可移動的單位,在移動到敵方單位周圍一格的特殊效果,一旦移動到此位置就不能移動。

比如你本來這個部隊最大可以走10步,如果沒有敵軍部隊或者其他建築等東西(牆、陷阱、沒有ZOC),你當然可以走10步。但是一旦出現在你身前,你就只能走到他身邊,他後邊就不能直接走到,而是左-左-前-前-右-右的方式避開對方ZOC繞行,大大浪費了行動力。

一般戰棋類游戲規則中飛行兵種無視ZOC,敵軍進入異常狀態如石化、混亂等的時候自身ZOC消失。三國志11特技中有這些可無視ZOC:飛將(陸地,如呂布),遁走(陸),推進(水)。三國志10也有一個技能:遁走發揮此技能無需行動力,無視ZOC。

其實,人生如遊戲,遊戲如人生,遊戲內的基本規則,其實都是從現實世界轉移到遊戲內的。正如我軍在進軍時,發見路上敵軍的坦克部隊在防守,如果是必經之路,要麼我方必須除去敵方部隊,要麼就必須避開或繞過對方的部隊前進。當然行軍速度就會大大受影響。反之,如果面前的坦克是我軍的,當然就沒有所謂ZOC了,我軍當可直接進軍,不受影響。

而在工作上,ZOC的規則,也可廣泛地應用。例如:不同部門的同事,雖然理論上同一機構的員工,工作中是應該互相幫忙,可是實際上,合作中一定會存在不同的問題。如果合作中,其中一方長期產生問題,那麼合作方,就會由自軍、友軍,慢慢變成不合作的所謂鬆散同盟軍。如情況沒有改善,合作方就會發揮其ZOC效果,對很多事情都「按程序做」,以免工作完成,出力後,還要比人反打一耙。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一方不尊重合作方的Report Line,經常直接私下給予指令合作方人員要求執行。久而久之,合作方的主管必定會設立ZOC,以保護自己的團隊,畢竟,工作是多而廣的,如果一方長期濫用對方的善意,合作方主管對事情公事公辦「按程序做」,也是情理之內。總不能因為一方有需要,就要求對方用全部門的資源,長期優先處理,任何人也不會這樣安排自己團隊的工作吧?

可是要求其他部門「全力優先配合」的要求,在辦公室卻隨處可見。到有一天受到別人的ZOC限制,就不要怪責他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51

毛利率高是好生意的標誌,但最終能給股東帶來真金白銀回報的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f equity ,ROE)。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29839356
毛利率高是好生意的標誌,但最終能給股東帶來真金白銀回報的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f equity ,ROE)。很多人迷信高毛利率,只選擇毛利率高於30%的公司,低於此標準不看,當然,縮小選股圈,可能會選到不錯的標的。毛利率高,只表明出生於富貴之家,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可以有餘糧。不好的地方在於,這類企業出身好,財大氣粗,不好好珍惜,浪費大量資金和資源,回饋給股東的盈利並不高;還有就是肥得流油,引來無數餓狼搶食,最終大家都只能賺到市場平均利潤,原來可以做土豪和地主的,都只能有富農和中農的身價。高毛利率好,但我們也要警惕其特殊的挑戰和競爭。
但ROE就不一樣了,如果ROE長期保持超過15%,那就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公司。那意味著,你每投入一元錢,每年能獲得一毛五的淨收益,5年可以回本。一般來講,高毛利率的公司,管理層只要不做錯事,不浪費資金和資源,ROE達到15%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毛利率比較低的公司,ROE要能長年達到15%,那這個公司的管理層一定要非常優秀才行。
根據杜邦分析法,因為ROE由三個方面乘積形成:淨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俗稱財務槓桿)。毛利率低的企業,其淨利潤率也低,比如5%或6%左右,如果是商業零售類企業,淨利潤率會更低,1%~2%,如果其ROE要達到15%,那就需要很高的總資產周轉率和比較高的資金槓桿。如果是製造類企業,資產比重大,很難有較高的總資產周轉率,那在淨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只能加大權益乘數,也就是加大資本槓桿,多從外部融資,可以是銀行借款,也可以是發債,也可以是上下游資金。從銀行融資有利息成本,發債要付債息,這都會增加經營成本,更難以實現長期的高ROE,只有無償佔有上下游的資金,還能被其認同,才有可能實現這類企業的超過15%的ROE。而這需要企業有相當的競爭力和極端的誠信才行。企業管理層沒有強大的管理和經營能力是難以做到的。
在毛利率低的行業,如果企業的ROE連續多年超過15%,反映出的是公司高管的能力。在低毛利率行業,能做到多年高ROE的公司,一般是從激烈競爭中拚殺出來的,相比出生富貴之家的企業,體質更好,更能抵禦經濟和行業的寒冬。這類企業往往能基業長青,給堅定的持有者相當豐厚的回報。(每天一則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418

Margin of Safety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7/margin-of-safety.html

Margin of Safety

巴黎:

上篇文章引起很多朋友的興趣。本篇補充一點,希望能震盪一下大家的靈感,達到分享的真正好處和目的。

在補充前有必要提醒一些新朋友:

投資不是一件尋常事,正如我在掘作書內引股神說的:買股票之時應該和大眾相反。
又如現實版的味皇兄地獄式克勤克儉地力行價值投資而獲得好成績,都帶出一個道理:

一一一一做自己的功課,世上沒有白吃午餐一一一。

一些新來的朋友可能不知此Blog的作風,看我Blog很久的又可以向銀行借到500萬的朋友,必定有能力為自己的事情承擔,不會連父母的數也走,假如結果如是,那是這個人自己的人格問題,與筆者沒有任何關係,但我仍絕對相信我的舊Blog友不會如此。又若有人天真到看了股神一篇文,然後不經大腦照字搬字只要冧巴式買股票發達的想法,那是這人的IQ缺陷的問題,坦白說,股票市場是不屬於他應到的地方。

筆者寫Blog,下注自己所說,如果贏了,自己獲得應得的回報,輸了,自食其果,明天再來,對朋友鼓勵會感謝,對別人的責難不會臉紅,不會良心不安。非常幸運我懂的Blog友們都是自食其力,既願意分享又常會鼓勵別人的投資人。

閒話表過,朋友上回有些問題是很有建設,例如集資等問題,其實長期來說,組合最好要有20支股票以上,因為單其一只會佔總組合5%,若每年組合股息是7%,便可以把某一集資對組合整體現金流的影響減輕,但最重要還是一開始便要選一些集資機會低,即大把現金的股票,金利來丶川河丶多隻REIT⋯⋯是其中一二。

整個計畫重點是利用樓宇按偈低成本(cost of capital),很多時市場常會錯配,如錯把高風險的投資標配低成本的借貸,做成人們爭購,最後市場崩潰。例如以2.15的借貸成本,給予一個租金只3%,浄回報只有2%的物業,而非一個大量分㪚R0I是15%和Yield是6%的組合。前有Blog友問很多組合的假如,但卻沒有質疑物業購買者的現金流。

Margin of Safety
如果一個輪盆有1至36數字,再加兩個零,零不可下注(通殺),每一個冧巴出現的機會是1比38,若賠率只是1賠36,分散就只會加大自己輸錢的成數,但如果是一賠40,那麼集中買幾個冧巴,便會浪費以大量分散實賺的機會。

現在無風險十年債券回報約為3%(AAA公司債約為2.9,保守點打個折,因為是成本預大一點),任何投資年回報低過它便是渣丶或叫蝕本,一個組合R0I是15%,雖然不能強迫CE0全15%派息,但不派息部分仍然會存於公司內,再假設CEO並沒有為這部分增值利疊利,15%相對3%只會固定12%相差,但五年仍會累計有60%,這個數的大小,就是投資者計錯數仍不蝕本的容錯度。

以市價PB是1的股票計,如5年有可承受高達60%,便可以接受(Graham的書例子是50%),一支股票或可以遇到不應跌而下跌,例如PB從1跌倒0.4的60%下跌的特殊情況,一個組合20支股票同時下跌60%的可能性卻會極低,一如上面說的輪盆機率。

這亦是Graham 說的Margin of Safety,也是為何味皇兄要分散丶並賺了里程啤500萬,和愚弟為何能5年賺一倍幾回報。
最後Margin of Safety 當然也包括投資人本身要有正職正現金流,足夠應付日常生活開支連供款。



P/S:最近筆者組合極度集中在幾支內銀,其實這是因為下注滬港通差價短期策略,朋友要切記上面說的輪盆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16

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1/the-science-of-getting-rich.html

巴黎:

不知朋友有沒有看過這本叫「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的書,以科學的方法求發達。

這書其中一個要讀者先相信的預設是,發達非關學歷丶地方、知識丶經驗丶樣貌丶性別丶制度⋯⋯。不過,單呢句說話就非一般人能接受。

它持的理據是有很多富裕和良好制度地方也有很多窮人, 而有很多知識、高學歷經驗丶樣貌標青的人也貧窮。又另一方面,差勁制度和不毛之地也有有錢人,很多無知識丶學歷經驗,醜人也發達。 因此認為只要發現有一個人能發達,便代表你也能,因為那個發達的人做對了某些事,你要發達也要做一些對的事情。

只要有人做到,你也能做到的理由真強詞奪理,但又難於反䡈。

筆者記得魔術師David Blair在Tedtalk 說過,當他知道有一個小童跌入冰湖戶停止了呼吸,幾小時才被發現和救活後,David向他的醫生說,他也要做一個跳進水裏幾小時不呼吸的魔術,理由也是因為有人做到,他也應該可以,但醫生認為他癡線。

雖然最後訓練的結果並非幾個小時而是17分鐘,但也足夠讓他破了世界記錄。

在投資領域上,筆者也發現了相像的"The Science of stock investing and getting rich", 大前題也是只要相信若有人能長期賺錢,你也能。

所不同是這次你不單看到只是一個人致富,而是己有一大群價值投資人有證據長期跑勝大市,因此只要他們做什麼,你照著做,你也一定能買股致富,且他們的方法也非常容易。

這群人用的價值投資法,就是說以3蚊便可以買入價值十蚊的東西,朋友一定有疑問,第一,為何這麼簡單;第二,為何這麼簡單,人們都不有樣學樣。

早幾天建行公佈業績,筆者看到很多分析員擧出很多數字的理由推薦買入建行,有些說建行值8元,有些說建行值7.5元.....。但神奇的是,這些分析家一同補充說,應在如5.65買入,上望8元,但要在5.40止蝕。

朋友,假如你用3元買入了一件值10元的東西,然後看到後來減至2.5元,你會再買一件?還是寧願蝕0.5以2.5退回不再要這件仍價值10元的東西?

如果你認為這種止蝕的人腦袋有問題,恭喜你,你已發現市場上投資人的分析和他們下註的行為充滿矛盾,他們可能會用3元買值10元的東西,但更愛以2元5角賣出值10元的東西,為你我制造大量發達的機會,而我們並不用去分析這人為何頭腦有問題,不用分析為何其它人不用價值投資法而用儍瓜方法,因為這不是要関註的地方,只要記著用3蚊買十蚊野就成。

筆者在8月頭認爲自己美股組合股票是價值10元,市場賣7元。而A股有股票是價值10元只賣4元。固把部分資金轉到中港組合,3個月後市場只同意美股而不同意A股,固倆個組合成績如下(藍色為筆者組合,BRK-A是那個19嵗便開始信這方法的股神的組合)。

投資股票發達的科學只有一條:

用3元買入一件值10元的東西“

筆者會繼續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