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掘金医疗信息化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1/t3957809.htm

 医疗信息化的前端电子病历提供商率先收获资本春天,吸引医院逐步普及信息化系统建设。市场破茧之时,不仅金蝶、用友掀起新一轮并购整合,华为也异军突入。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上海医生成功为新疆一名患者实施了手术;解放军第309医院的医生,通过登录 iPad移动工作站,隔空指挥为突然陷入昏迷的病人实施营救;iPad电子病历服务商Drchrono获得来自包括俄罗斯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 (Yuri Milner)在内的65万美元投资;美国连锁诊所One Medical凭借信息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顺利进行五轮融资。
这些看似并无关联的表象,却指向了同一个趋势:信息化最难啃的医疗领域,初显松动态势。从单项医疗IT类服务提供商获得风险资本青睐,到各软件大佬抢食 医院云服务的智慧医疗市场,从三甲医院纷纷升级移动工作系统,到地方政府推进整合社会化医疗信息系统的种种措施,医疗信息化参与各方逐渐清晰,产业链条上 下各环也日益成型。随着市场中有效供给与需求的逐步对接,医院的盈利模式有望改善,而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软件服务商也将更快开拓成长空间。

  电子病历先行发力
  医疗信息化的第一步,是电子病历的推广,通过电子化的健康记录,不仅患者本身 的病情和治疗记录得到有效跟踪保存,更可大幅降低医生及医院的工作量,方便及时做出诊断。围绕电子病历的信息价值开发,相关方众多,包括患者、临床医生、 医院管理者、社区医疗、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者、科研机构等,均有望从中受益,而远程医疗、隔空诊断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或可同步实现突破。除 此以外,电子病历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于,立足于格式统一的电子病历,政府还能够利用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以及对居民健康 的动态管理,“毒奶粉”之类的公共卫生事件将有可能在爆发初期即通过系统预警被发现。
在国外市场,已有不少独立的初创型公司定位为电子病 历服务提供商。因为切入点位于医疗信息产业链的前端,盈利前景相对清晰,资本也接二连三对其抛出橄榄枝。总部位于硅谷的DrChrono,借助iPad平 台提供电子化医疗服务,免费版应用即可实现多种功能:让用户输入电子病历、安排病人预约、口述病情转换为文字记录、拍照录像、撰写诊断并发送到药房等,以 此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而赖以收费的增值版,则为院方提供了更大存储容量及医疗账单管理等其他功能。
DrChrono在2011年2月创立时即 获得67.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后来又获得知名孵化机构Y Combinator的注资。另一家创立于2007年的Practice Fusion,业务同样是向医生提供云端电子化病历服务,包括记录出诊信息、查看病历、预约挂号、电子化开药、开化验单以及收取化验结果、查看病人在线健 康信息等。成立初期的Practice Fusion一度以收费模式为主打,因盈利困难而濒于倒闭。但在奥巴马政府出台法案要求医疗系统实现电子化转型、并对实行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给予补贴之 后,该公司又起死回生,并确立免费化战略扩大用户规模,进而吸引投资者,目前其用户人数超过10万,病历数据库更达千万份之多,且已成功获得数轮总计多达 3600万美元的融资。

  政府助力
综合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尽管中 国尚未有类似的专一电子病历提供商出现,但凭借快捷便利的优势,信息化应用已经在中国三甲医院等日益普及。来自解放军第309医院的一个案例显示,当病人 病情突然转危时,无法赶回现场的医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iPad登录移动医生工作站,在调阅工作站上记录的患者放射、超声、病理等影像,心电、监护、手术麻 醉、放疗化疗、电子病历等临床诊疗信息,据此了解病人的实时病况及最新检验结果后,下达上呼吸机的指令,30秒后护士已经将呼吸机推到病床前。一项相关统 计显示,926家受访医院中,七成以上已建立了护士工作站等信息系统,在实验室、放射科、心电图等关键科室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已有和准备建立的比例也分别 达到了66%、60%、48%(附表)。


智能工作系统的应用简化了病情信息传递、整合等环节,对更快得到救助的患者好处自不必说, 更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医院管理的精细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医院的盈利能力。这一点体现在连锁诊所上更为明显,鉴于信息化系统的易复制和可操作程度高, 使得连锁模式下的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省能力成倍放大。
通常而言,常规诊所每名医生的支持辅助人员约为4-5名,而通过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手段,美 国One Medical Group的诊所仅需1.5人或更少。在降低诊所的管理运营费用同时,医生有更多时间解答患者的问题,医患双方的体验均有所提升。在盈利模式上,One Medical支持美国多数的保险项目,但会收取149-199美元的年费。该公司目前在旧金山和纽约运营着9家诊所,经过五轮总计4650万美元融 资,2011年内其还将拓展至硅谷和华盛顿特区,新开5家诊所。
在中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受制于体制困境,连锁化复制的难度较高,医疗信息化对 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改善不够明显,而具备集成医疗信息化系统能力的各级政府,成为了建立标准的重要推手。一些先行的地方政府已着手建立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摸 索信息化的可持续模式,如中山市政府就设计规划了三步曲,先由政府埋单建设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再通过数据的二次开发吸引医药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同时 基于个人家庭的终端业务,建立动态信息健康档案,实行收费管理。有消息称,这一方案既吸引了华为用友等软件类企业,同时还招来了联想之星、橡树德林、昆吾 九鼎、迅翔投资等风投机构的关注。
尽管规划尚在摸索阶段,各环节从设计到具体落实显然还有差距,但这种超越单体医院、集成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有 可能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未来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及至卫生部的投入都将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主力军。而跨区域的医疗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医疗资源紧张且地区发 展不均衡的中国,更意味着医疗资源的节约高效、医疗信息的精细管理等愿景有可能最终成为现实。

  软件服务商将获高速增长
  政府助推、医院踊跃尝鲜,巨大的增长潜力也给予了信息服务商值得憧憬的 新空间,据IDC分析,2010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达120多亿元。未来5年,我国的健康信息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快速增长。计 世资讯则预测,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而软件服务将比硬件获得更快的发展,根据GMP咨询的研究,从 投资结构看,未来医疗信息化市场中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而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高增长预期吸引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军,国际 厂商中,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列为平行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的行业,其他如IBM、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也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 部门。国内厂商方面, 着眼于医疗信息化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如卫宁软件(300253)、银江股份(300020)等,已用业绩的高增长证实了这一市场的重要性与前景。主打业务涵 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的银江股份,2011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其中智慧医疗业务实现收入7236.29万元,同比增长208.47%。
近期,上至整体的云医疗系统集成提供商,下至细分子行业的软件提供商,新一轮并购整合更是风起云涌。2011年8月,金蝶软件通过附属子公司上海金蝶医疗 收购广州市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75%股权,交易作价约1.2亿元。随后,金蝶软件以3000万元现金和2600万元非现金资产对慧通进行增资,最终持有后 者81.48%的股权。金蝶之外,2009年底,用友软件通过子公司用友医疗1800万元收购广州安易医疗软件有限公司。东软集团则于2011年年初出资 1.141亿元收购医疗行业ERP厂商望海康信的73.14%股权。
软件商频频整合备战商机,设备制造商也积极转型意欲分羹。作为全球领先通 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华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如今其云计算的广告屡屡现身各大网站,在垂直的医疗行业,其推出以“云管端”架构为基础的一揽子医疗信息化解 决方案,并已具体操刀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的“健康云”项目。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和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熟悉,华为由硬向软的战略转型,无疑将给该市场注 入新的活力,并催谷行业新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87

餐飲業的信息化:舌尖上的科技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2648.html

20世紀70年代為了吃飽,80年代為了吃好,90年代吃出個性化,進入21世紀則要吃出健康;70年代是土灶,80年是氣灶,90年代是電磁爐, 進入 21世紀則最好不用灶;70年代的去餐廳看距離遠近,80年代去餐廳看腰包的現金,90年代去餐廳看電話簿,進入21世紀去餐廳看互聯網甚至手機……

簡單的對比可以看到,人們的飲食方式和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科技毫無疑問的成為引爆這一趨勢的重要力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餐飲業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迅速崛起。數據顯示,2011年餐飲產業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 16.9%。但在華麗的數據背後,由於受制於行業管理水平落後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餐飲業整體增長速率放緩,2011年餐飲收入實際增速僅為4.3%,放 緩約 5.4%,2012年前5個月實際增速約為5.3%。

總體來看,中餐雖然快速發展,但仍然面臨做大做強的嚴峻挑戰,對比麥當勞、肯德基等國外餐飲企業的產值,中國餐飲需要突破的瓶頸依然巨大。

實際上,仔細分析中外餐飲業的差距,可以看出明顯的差距。在前端的菜品方面,中餐要比西餐的花樣多的多,而在後台的管理方面,中餐則要比麥當勞、肯 德基等存在巨大的差距。相比西餐的標準化管理和流程,中餐顯然更加的「個性化」,這當然也造就了中餐口味的千差萬別,如果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口味的差別固 然是好事,但如果對於連鎖餐飲企業,則可能是制約中餐做大做強的最大約束。再者,連鎖餐飲企業管理中凸顯的人員、物料、菜品管理等問題隨著規模擴張而變得 越來越複雜,落後的管理跟不上企業快速發展的速度,成為制約餐飲企業做大做強的現實障礙。

「餐飲企業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建設是制約餐飲企業在日常管理甚至擴張中的最大難題。」 大眾點評網聯合創始人資深副總裁李璟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只有提升餐飲企業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管理水平,才能提高餐飲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 率,以提升餐飲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技術派

數據顯示,以餐飲百強企業規模為例,2010年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的總收入為1395.84億元,而麥當勞的同期收入為240億美元,超過中國百強收 入之和;從資本市場來看,美國56家上市餐飲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為5.6億美元,排在前8位的企業營業收入都超過了23億美元,遠遠高於中國10強餐飲企 業的收入和規模(百勝除外);從產業集中度來看,中國餐飲產業百強集中度僅為7%,而美國則達到了20%左右。

非常明顯,餐飲業的粗放式增長雖然迅速,但造成中國餐飲業大而不強,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餐飲業依然是傳統的手工服務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標準和管理 落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等。「更為致命的是餐飲業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較低,造成餐飲企業的連而不鎖。」北京金百萬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鄧 超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

作為最早進行信息化實踐的金百萬,雖早在1995年就實現了電子點餐,但金百萬一直沒有停止信息化的建設。比如當顧客進入金百萬吃飯時,服務員送上 菜單時,會用無線手持設備將顧客所點菜同步傳輸到後廚和前台,既縮短菜餚的製作時間,又縮短了顧客用餐完畢後結賬的時間;不僅如此,金百萬還實現了每個店 面的後廚與總部的視頻鏈接,總部就可以監控廚師的操作流程,從而可以較好地實現中餐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

最明顯的效果還是在成本控制方面,金百萬成本控制採取的是「預檢式」,從採購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會在計算機上留下數據,當天就可以查出利潤,隨時 可以發現細微的成本變化。比如有次鄧超發現一個分店毛利率在當月下降了2%,經過追根溯源,數據分析,很快便查出問題,及時得以糾正管理中的小問題。「信 息化管理可以極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把複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技術問題。」鄧超表示。實際上,鄧超還通過信息化管理,將員工的管理有效的進行分配,比如他會 根據每個店的客流量數據,及時的調整和分配每個店的員工數量,以此來降低日益高漲的人工成本。

下一步,金百萬信息化的重點放在CRM客戶管理和上游採購管理兩個部分,簡單來說就是把好源頭管理和終端客戶管理兩端。一方面金百萬擁有80萬的會 員數量,對會員的管理和數據分析挖掘,對會員進行細分和深度服務,這將成為金百萬進一步的瞭解客戶需求和加強與客戶的溝通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增強客戶黏性 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對於上游採購,金百萬採購的原料多達近千種,對此的監控不僅是控制成本的需要,也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當然, IT與餐飲業相結合僅僅是科技助力餐飲的一方面,但作為餐飲的標準化更重要之處是對廚房的改造。「沒有廚房的現代化,就沒有中餐的標準化。」 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國龍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西貝一直不斷地在廚房科技上進行不斷的探索。」

具體來說,西貝對於中餐的標準化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造,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造,即軟件和硬件。

所謂軟件,主要是指西貝所用的食材和加工製作方法。在食材的選擇上,西貝可謂是花盡了心思,這主要取決於口感和食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賈國龍親自 帶隊走遍了整個大西北尋找西北最地道的食材,非常特別的是尋找食材的團隊中還包括了菜品的研發師傅,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西貝菜品最正宗的做法。「保證最正 宗的西北食材是西貝的核心競爭力。」賈國龍表示,「真正做到食材的標準化管理。」

其實,中餐標準化一直被詬病的就是加工製作方法,很難被量化和標準。「中餐標準化成功的關鍵在於取捨,要清楚哪些過程能標準化。」賈國龍表示,「其 中加工製作方法是關鍵。」西貝屬於專做西北菜的餐館,而西北菜以烤、燉、煮、燴、燜居多,炒的做法少。前幾種做法的標準化相對容易,而炒菜的標準化比較有 難度,只能在前端配料上下點功夫。因此,西貝將炒菜比例進行了壓縮,120道菜的總菜單,炒菜的總比例不超過20道。這種可檢驗、可複製的烹飪方法更利於 被傳播、標準化。

眾所周知,中國餐館廚房的設備一直比較簡單,除了鍋、刀等簡單的工具,很少有機械化的裝備。與很多餐飲企業相比,西貝在設備的引進上不惜重金,「設 備的標準化其本質就是硬件的標準化,和IT行業的硬件一樣,這樣每個餐館做出來的菜品就能保持一致。」賈國龍表示。比如一道正宗的西貝烤肉,如果人工烤, 需要大概15分鐘,但每個師傅拷出來的口味就千差萬別了;而使用引進的德國烤箱,不僅時間大大縮短,而且烤出來的口感更好,這樣便把個性化的手藝改造成標 準化的工藝流程了。

可以看到,西貝的邏輯是將食材標準化、加工製作方法標準化、設備標準化以後,逐步實現所有餐館的標準化,這無疑為中餐的標準化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正如生物界一樣,雜交歷來是生物演化和進化的一種重要方式,比如植物中的雜交水稻,產量遠遠超過了一般水稻品種,動物界中的騾子,就是馬和驢的雜交 品種,真正地實現了吃的少,干的多。而將此種思維移植到商業領域,則創造了新的商業形式甚至改變了原來商業的固有面貌,而金百萬和西貝分別將IT和機械等 行業與餐飲雜交,各有特色,從而使科技含量成為餐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轉基因

其實,生物要從根本上改變或者加速進化,要從其基因上做文章。無論是生物界還是商業領域,轉基因愈發成為競爭的制高點,事實也無時無刻不在證明這一 點,互聯網作為商業領域重要的轉基因變量,已經改變了圖書、音樂、電影等行業,而這股互聯網轉基因大潮正不斷地衝擊和改變著餐飲業。

大眾點評網數據顯示,目前來自大眾點評移動終端的日常瀏覽量已經超過來自PC端的日常瀏覽量,大眾點評PC端依然在穩步增長,但相比較而言,移動端 的增長更具爆發性。據大眾點評第一季度統計數據,自2010年年初以來,大眾點評移動終端的瀏覽量增幅已超過100倍,而大眾點評移動客戶端的獨立用戶數 增幅則超過110倍。

互聯網對餐飲行業的侵入越來越兇猛,而餐飲企業也越來越願意擁抱互聯網。2011年大眾點評城市生活消費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被消費者 推薦及點評的商戶總數超過150萬家,同比增長37%。其中餐飲類商戶數量近60萬家,約佔全國總商戶數的39%。而另外一個數據則更明顯說明消費者行為 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在選擇新的就餐地點的時候,57%的消費者會相信網站提供的就餐指導;在出門吃飯以前,45%的人會在網上預先選好吃飯的地點。

顯然,互聯網的基因和餐飲業的緊密結合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威力。比如金百萬通過互聯網已經開始了其電子商務的嘗試,作為一家定位於社區餐飲的企業,金 百萬最大的優勢一方面擁有80萬的會員數量,另外一方面金百萬能夠很好地和附近的社區相互融合,解決最後物流最後一公里的頑疾。「互聯網很好地解決了餐飲 企業空間和時間的難題。」鄧超表示,「通過互聯網,把金百萬的價值放大,這是金百萬下一步重要的戰略。」

對互聯網非常重視的金百萬已經通過後台的標準化流程,將菜品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甚至做成半成品進行電子商務銷售,比如將非常複雜的水煮魚清晰的分成 13道工序,包括了從採購到菜成型送到消費者面前。除此以外,金百萬還充分發揮其臨近社區和龐大的會員數量,進行充分的挖掘,已經開闢了蛋糕等電子商務業 務,每天銷量高達300多個。

事實上,金百萬的這種做法與互聯網上的盈利模式非常類似,80萬的會員在互聯網上被稱為用戶群,通過線下實體餐飲企業吸引到用戶到此來消費,進而成 為會員,然後通過線上的增值服務來不斷的深度挖掘用戶的消費潛力。按照鄧超的規劃,金百萬未來要成為社區的中央廚房,只要是每個金百萬店面能夠覆蓋的方圓 5公里,都可以進行食品、菜品等配送服務,金百萬也會逐漸成為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餐飲企業。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餐飲業銷售總額將達3.7萬億元,佔預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萬億元的1/10。如此巨大並且快速增長的市場,不僅對於 餐飲企業未來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商機,同時也是對互聯網和IT企業發展的巨大機遇,比如電子支付、網絡訂餐、餐飲企業的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都具有強烈的吸 引力。要知道,僅僅餐飲企業的採購來說,在日本,餐飲採購98%是通過電子平台實現的;在歐洲,餐飲企業大宗採購100%通過電子平台完成。而中國,就北 京市場而言,2011年北京餐飲業營業額約為800億元,其中30%左右用於採購,僅此一項就是200多億元的市場潛力,而與歐洲、日本等相比,中國電子 採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54

【深度研報】“互聯網+”:重新定義信息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0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8 10:26 編輯

【深度研報“互聯網+”:重新定義信息化
作者:資管小兵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馬上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不少專家認為,互聯網+是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升級版,而阿里巴巴12日發布《“互聯網+”研究報告》研究報告認為,“互聯網+”在內涵上根本區隔於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同日,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宣布,將合資設立10億元“互聯網汽車基金”。在未來1-2年打造互聯網汽車,是對應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現實詮釋。

阿里研究院的報告認為,“互聯網+”在內涵上根本區隔於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傳統講的信息化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而互聯網作為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其開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將使信息和數據動起來轉化成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

“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零售消費是最早進行深度互聯網化的行業之一,根據CNNIC的數據,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網絡購物用戶3.61億,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也達到了26.67%。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占同期社零總額的10.6%。

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網購平臺不僅滿足了跨地域的巨量消費需求,更重要是促進了商品流通數據在全國、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對接,不僅促進了中國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還反向帶動了制造業的逐步互聯網化以及商品流通體系的數據化。

淘寶對零售行業的互聯網化還在進行中,並逐漸向批發、外貿、制造業等領域滲透,催生了1688小額批發、跨境電商、柔性定制等一批新興業態。而報告認為,同樣的過程還正在金融、物流、農業、醫療等諸多行業重演。

以及互聯網+農業為例,近年來以電子商務為載體的原產地農產品直銷、進口農產品、生鮮網購、農產品網上預售等新模式快速發展。截止到2013年年底,阿里平臺上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為39.40萬個,農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12%,超過大盤增長速度。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以2011年央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為標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和行業形態明顯邁上臺階。截至2014年底,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0,767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3%;全國範圍內活躍的P2P網上借貸平臺1,575家,貸款余額1,036億元;眾籌融資平臺116家,一年新增平臺78家,眾籌融資金額超過9億元。

“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報告說。

報告建議,“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後的在線化、數據化,其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互聯網+”仰賴的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雲(雲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網(互聯網和物聯網)、端(直接服務個人的設備)三部分,這三個領域的推進將決定互聯網+計劃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效率和深度。

一、“互聯網+”的背景與本質

1.1“互聯網+”的深刻內涵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韋澤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而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它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所謂 “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 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Purpose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無論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快的打車、淘點點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 化”;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在線化的數據流動性最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在線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遊、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範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獲(每個階段各20-30年)。今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21周年,中國迄今已經有6.5 億網民,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通信網絡的進步、互聯網、智能手機、智能芯片在企業、人群和物體中的廣泛安裝,為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的內涵根本上區隔與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或者說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信息化。我們之前把信息化定義為:ICT技術不斷應用深化的過程。但假如ICT技術的普及、應用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促進信息/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的廣泛分享使用,就會出現“IT黑 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難以體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正在回歸“信息為核心”這個本質。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看到的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 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備全球開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數據在工業社會中被壓抑的巨大潛力爆發出來,轉化成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例如,淘寶網作為架構在互聯網上的商務交易平臺, 促進了商品供給-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在全國、全球範圍內的廣泛流通、分享和對接:10億件商品、900萬商家、3億多消費者實時對接,形成一個超級在線大市場,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釋放了內需消費潛力。

1.2“互聯網+”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

“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過去十年,這一過程呈現“逆向”互聯網化的過程。在企業價值鏈層面上,表現為一個個環節的互聯網化:從消費者在線開始,到廣告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制造、一直追溯到上遊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從產業層面看,表現為一個個產業的互聯網化:從廣告傳媒業、零售業、到批發市場,再到生產制造和原材料。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互聯網+”是從C端到B端,從小B再到大B的過程,產業越來越重。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物流、金融業也跟著出現互聯網化的趨勢。在“互聯網+”逆向倒逼的過程中,各個環節互聯網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遞減。

最先被互聯網帶動的是消費者。根據CNNIC的數據,到2014年底, 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這可看做是中國人口的互聯網化程度)。其中,網絡購物用戶3.61億,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 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也達到了26.67%。

廣告營銷環節是最早互聯網化的商業環節。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14 年我國互聯網廣告產業規模達到1,535億元,市場份額占整體廣告產業的28%,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廣告行業互聯網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環節的互聯網化。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占同期社零總額的10.6%。這也基本代表零售業互聯網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發和分銷環節的互聯網化。這里包括傳統的B2B網站紛紛由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推動在線批發,以及傳統企業的大量開展的網絡分銷業務。例如,2014年7月在港交所掛牌的電子元器件B2B網站“科通芯城”走的是純線上交易模式,2014年交易規模約80億元。阿里巴巴的內貿批發平臺-1688在截止2014年6月之前的12個月內在線批發規模227億美元(約1400億人民幣)。整個國內批發、分銷市場的互聯網化比例估計為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產制造環節,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個性化需求倒逼生產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與制造業的在線緊密連接。這導致制造業也出現在線化、數據化的趨勢。

二、“互聯網+”的動力:雲計算、大數據與新分工網絡

“互聯網+”的實踐風起雲湧、極大地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面貌,其不竭動力來自於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礎設施的形成;二是對數據資源的 松綁;三是基於前兩方面而引發的分工形態變革。

2.1“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雲網端

經濟、社會活動的正常運作有賴於基礎設施發揮其支撐功能。隨著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加速轉變,基礎設施的巨變也日益彰顯。

短短幾十年間,“互聯網”能夠從誕生、普及,升級為“互聯網+”這一新變革力量,技術邊界不斷擴張,從而引發基礎設施層次上的巨變,則是至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互聯網+”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源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威力。

“互聯網+”仰賴的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雲、網、端”三部分。

“雲”是指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於對數據的利用能力,而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像水電一樣為用戶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打開方便之門。

“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網絡承載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新增價值持續得到挖掘。

“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端”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

新信息基礎設施正疊加於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設施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1、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強勢突破在“雲”(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上,以“阿里雲”為代表,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已實現了基於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來提供通用雲計算服務。無論是在技術先進性、安全性和經濟性上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亞馬遜、谷歌共執牛耳。

我國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正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 強化了計算資源的專業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 將國際IT巨頭主導的起源於“工業經濟”的“計算機+軟件”模 式向適應“信息經濟”特點的“雲計算+數據”模式轉變;
  • 帶動了“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撬動 了我國在“端”(移動設備等和軟件應用)上的市場潛力和無限創意;
  • 在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分析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成為社會的神經中樞,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一起聯手打造系統級智能;
  • 打破了大企業在計算能力上的壟斷,從而成為這個時代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溫床;
  • 推動傳統企業加速擁抱互聯網,加快了傳統產業轉型的步伐;
  • 加強了政務處理效率、提高了社會治理能力;
  • 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技術,維護了國家經濟安全;
  • 有助於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續發展。

2、互聯網、物聯網基礎設施快速滲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物聯網就是把傳感器裝備到各種真實物體上,通過互聯網聯接起來,進而運行特定的程序,達到遠程控制或者實現物與物的直接通信。射頻識別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實現物與物的溝通和對話。有新興的“雲計算、大數據”服務作為支撐,物聯網的發展將提升過去在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問題,煥發出新活力。IDC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物聯網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19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71億美元。全球物聯網裝機量從2013年到202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7.5%,增長到2,120億臺。

3、智能終端、APP軟件應用異軍突起。在雲計算、大數據設施和應用軟件服務的助力下,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用戶設備,正成為大數據采集的重要源頭和服務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國已成為全球智能終端增長的絕對主導力量,並引領全球移動市場 智能化演進。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2.58億部,份額超過全球 1/3,並以167%的增幅遠超全球水平,一舉超越2012 年之前歷年之和。

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更達到 4.23億部,全球份額貢獻逼近 50%。

2012年二季度中國手機出貨中,智能手機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機達52%,

領先全球整一年時間完成歷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首次超越50%達到52%),而至2013 年四季度,中國新出貨手機的智能化比例已高達75%。

以智能終端為接入界面,互聯網內容逐漸從門戶網站主導的網頁向異 彩紛呈的APP應用程序轉變。APP應用程序更多以雲計算服務為支撐,通過後臺豐富的數據驅動,開發和發布的門檻降低、創意受到極大激發。2013 年年底,蘋果App Store與谷歌Google Play應用下載規模均達到500億次,應用規模均超過100萬個。騰訊、阿里、百度等企業試圖通過深度挖掘移動即時消息、手機支付、地圖等能力,在自身核心應用領域搭建超級APP平臺。

4、基礎設施投資主體轉向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那麽這類基礎設施的投資是誰帶來的呢?答案是數以億計的普通用戶。我國有6.32億網民,其中83.4%使用移動上網(CNNIC截至2014年6月的數據),按每部手機1000元,兩年更換一部手機計算,人們在移動設備上投資額是巨大的,幾年內即可達萬億級別。同樣雲計算基礎設施也是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民營企業建設和運營,無論是用戶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均位於世界前列。

這樣,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就由過去的政府或者國有大企業主導,逐漸向民營企業和個人主導轉向。由於投資主體的變化,服務模式和控制權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從事基礎設施服務的民營企業,必須持續創新以擴大規模、獲取潛在收益;消費者主導權增強,用手中的設備“投票”,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經濟的治理模式也將從原有的集中控制向依靠大眾創新、共同治理方向轉變。

2.2“互聯網+”的新生產要素:數據

人類社會的各項活動與信息(數據)的創造、傳輸和使用直接相關。 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都是在逐漸打破信息(數據)與其他要素的緊耦合關系、增強其流動性,以此提升使用範圍和價值,最終提高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

信息(數據)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信息化過程,信息技術的超常規速度發展,促成了信息(數據)量和處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長,人類經濟社會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IDC於2012年12月發布了研究報告《2020年的數字宇宙:大數據、更大的數字陰影以及遠東地區實現最快增長》。數字宇宙是對一年內全世界產生、複制及利用的所有數字化數據的度量。從2013年到2020年,數字宇宙的規模每兩年將翻一番。2012年中國總體數據量占世界的13%,而到2020年將提高到21%。

如前所述,除了作為必要成分驅動業務外(即Data-Driven Application,如金融交易數據、電子商務交易數據),數據產品的開發(即 DataProduct,通過數據用途的擴展創造新的價值,如精準網絡廣告)更是為攫取數據財富開辟了新的源泉。經濟領域海量數據的積累與交換、分析與運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見和知識,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為充分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提供了超乎尋常的力量。

2.3“互聯網+”的分工體系:大規模社會化協同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數據)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中的滲透,直接促進了產品生產、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從而深刻影響著經濟的形態。

信息技術革命為分工協同提供了必要、廉價、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變了消費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為和力量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從孤陋寡聞到見多識廣,從分散孤立到群體互動,從被動接受到積極參與,消費者潛在的多樣性需求被激發,市場環境正在發生這重大變革。

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業以客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的經營策略迫使企業組織形式相應改變。新型的分工協同形式開始湧現。

“小而美”是企業常態:由於節約了信息成本,交易費用降低令 外包等方式更為便捷,企業不必維持龐大臃腫的組織結構,低效、冗余的價值鏈環節將消亡,而新的高效率價值環節興起,組織的邊界收縮,小企業成為主流。

生產與消費更加融合:信息(數據)作為一種柔性資源,縮短了迂回、低效的生產鏈條,促進了C2B方式的興起,生產與消費將更加融合。

實時協同是主流:技術手段的提升、信息(數據)開放和流動的加速,以及相應帶來的生產流程和組織變革,生產樣式已經從“工業經濟”的典型線性控制,轉變為“信息經濟”的實時協同。

就業途徑更多樣:信息技術為靈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業形勢多樣化。“信息經濟”條件下,由於溝通、協作的門檻降低,評價和信 用制度的完善,專業技能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個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就業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年輕一代經由網絡、利用外包方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工作的地點,為多家企業提供服務,比如翻譯、設計、 客戶服務等工作,企業的雇傭方式和組織形式、人們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結構,都將出現改變。

綜上所述,新信息基礎設施(“雲+網+端”)、新生產要素(大數據)、新分工網絡(大規模、社會化的全新分工形態)為“互聯網+”能量的釋放提供了不竭動力,體現了“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推動“生產率躍升”的強勁力道。“互聯網+”行動,將以夯實新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原有工農業基礎設施、創新互聯網經濟、滲透傳統產業為指向,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與增長開辟新路。(文章來源:阿里研究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32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處置僵屍企業要更多兼並重組 少破產清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45.html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處置僵屍企業要更多兼並重組 少破產清算

一財網 張菲菲 2016-03-19 12:39:00

一直以來產能過剩是一個常態,在日本、歐洲和美國等國家都曾出現過,中國20世紀90年代有三次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對中國經濟影響非常大的隱患

3月19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經濟峰會上,在主題為“去產能和去杠桿:邁過結構調整之檻”分論壇上,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表示,一直以來產能過剩是一個常態,在日本、歐洲和美國等國家都曾出現過,中國20世紀90年代有三次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對中國經濟影響非常大的隱患。

在馮飛看來,這其中既有共性原因也有個性原因。共性原因表現是日本和美國產能過剩出現時期在經濟高增長時期,疊加外部巨大的危機,中國產能過剩也是經歷了前幾階段的高增長,疊加了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得內外需求萎縮;此外,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職能,對企業和產業直接幹預太多,也是造成產能過剩的問題原因。個性原因表現為市場機制的發育不足,由於市場機制和公司治理結構發育不健全,導致企業決策不正確,市場機制缺陷和信息的不對稱。

為此,馮飛指出,在治理產能過剩需要標本兼治,既要去產能同時著眼於長效機制的建立。將政府和市場兩種作用兩種機制結合起來,很多問題都是由單一機制轉型升級而來的。

具體而言,馮飛指出,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化解產能問題:第一是發揮市場的矯正作用,通過市場機制的公平和優勝劣汰機制,讓不具有競爭力的產能出清,第二是監管調控,通過環保能效安全等五個標準加速產能退出,加大執法力度,第三是政府兜底,保證職工安置和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於處置僵屍企業的人員安置問題,馮飛表示,處置僵屍企業的風險之一是人員安置,不可避免是企業職工的下崗,中央政府設置了1000億元專項獎勵資金,可以通過轉崗、地方政府提供安置崗位等方式解決就業問題。

在處置僵屍企業方面,馮飛強調,更多是強調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最重要的是實行一企一策,一地一策,一業一策,涉及地方經濟轉型,特大型僵屍企業要有特定的解決辦法,確保去產能過剩不出現大規模的下崗潮。

對於僵屍企業的資產問題,馮飛表示,資產是最難處理的,實現債轉股不良資產的剝離中國政府進行了實踐,在上一輪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在四大國有銀行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這一輪資產處置問題的複雜性比上一輪更複雜,原因是資金來源更加複雜。

對這一輪僵屍企業的資產處置,馮飛表示,第一,要更加關註用市場化的辦法處置資產,在資產處置過程中還是要考慮要債轉股的方式,發揮金融機構自主性,第二是實施不良資產的剝離,第三是利用法律手段破產手段,甚至清算方式解決。

編輯:蘇蔓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96

FellowPlus郭穎哲:要把一級市場信息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1/157115.shtml

FellowPlus郭穎哲:要把一級市場信息化
石慧 石慧

FellowPlus郭穎哲:要把一級市場信息化

FellowPlus平臺匯集了全網抓取的項目以及投資人、LP、創業者、FA等各類人群。郭穎哲目標是將一級市場信息化。

文|石慧

從記者、投資人到創業者,每一步郭穎哲都是想好了才去走的。目前看來,似乎做得都還不錯。

財經記者是她高中時代就定下的誌向,在《第一財經周刊》和《創業家》,她自認是“技術派”,連很多VC都會詢問她對案子、方向的看法。

後來,為了能更直接地影響行業,為自己的判斷找到出口,她加入了經緯中國,做起了投資。在經緯的18個月,她投出了一個項目,現在已有百倍的賬面回報。

離開經緯的時候,她27歲。一個“還有心力和勢能去做一些東西,並且成本不太大”的年紀,她轉身成為了創業者。

現在,她選擇創業,成立FellowPlus。在這個平臺上,匯集了全網抓取的項目信息,匯集了投資人、LP、創業者、FA等各類人群。郭穎哲想把這一切編成一張網,目標是將一級市場信息化。

那麽這次,她會交出什麽成績單?

926297518

圖為郭穎哲/受訪者供圖

以下為i黑馬與郭穎哲對談實錄(經i黑馬整理):

i黑馬:什麽時候想到做FellowPlus的?

郭穎哲(以下簡稱“郭”)大概是2014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我開始思考這件事。想讓創投信息變得更透明。拿美國創業環境來說,矽谷就是一條街,VC都在那兒,所有項目都過去,不會互相錯過。最後大家拼的是判斷力,這樣工作效率才高。而不是花大量時間混關系,看各種不靠譜的路演。

但我當時不太了解運作方式,就把這個想法暫時放下了。之後就先去VC工作,逐步把當年沒弄明白的東西弄明白了。

i黑馬:做這件事的挑戰來自哪里?

郭:很大的挑戰在於搭團隊。我跟無數人講過,如果找不到聯合創始人,我就不做了。幸好我學會了一項技能——融資,要不然真不知道怎麽啟動。然後我就在朋友圈里找合適的夥伴。

主要是找產品和品牌方面的合夥人。因為我認為這個東西最終一定是個金融類的交易平臺,金融靠什麽?就是信譽。。

i黑馬:你怎麽定義現在的數據產品“FellowData”

郭:我們在做一級市場的信息化,提高交易環節的效率。 它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包括了投資人對項目的管理判斷,跟LP的溝通,以及里面每個層級的交易。它的基礎 就是必須要有一個信息化的平臺。

i黑馬:數據從哪兒來?

郭:通過技術手段從全網獲取。我們本質上是要幫人省時間。我以前做投資的時候,也得從全網一點點摳這個東西,但肯定做得不全,因為是一個人,一定會錯過。

另外這些信息太龐雜,你需要有人幫你整理清洗,我們就是做這塊的。比如你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們可以幫你了解這個賽道上其他人的狀況。

i黑馬:怎麽找到這些投資人?

郭:靠團隊。我們有一些不一樣,我們更願意跟人家講這個行業的實際運作規律。如果如果你本身對資產配置這個事不感興趣,我也不願意費那麽多心思去說。 還是要找那些能跟我們站在一起、真正看好這個未來的人,因為VC本質上是一個十年的事情。

i黑馬:你們還有哪些特點?

郭: 這個行業的信息化,切入點就在投資人。因為他們是這個行業的超級結點,連接項目、出資人、FA等,我則通過服務這些超級結點將行業信息化。 我們會對投資人進行一定的排序,BP優先投給比較活躍的人。

另外,比較高頻的事是,你用它去做行業研究。幫助你獲取市面上競品的一些情況。另外,投資人發現項目之後,我們會輔助你做一些預判。從這個庫里找出一百多家公司,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數據提示你,如哪家公司最近招人比較猛,業務需求擴大快等。

做到相對準確就可以了,主要是輔助你的判斷。

i黑馬:怎麽解決流量問題?

郭:最近在著手解決。現在有差不多1500位投資人註冊我們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一線大基金,或者說一些比較不錯的中小基金投資人,比較精準。我們行業就這麽點人,數據造假沒有意義。

我在前一個階段希望留住這些人,希望我的產品和服務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之後,我們要逐步讓行業更了解我們。它的場景其實特別廣泛,我們希望行業里的人都能受益於此。目前的設想就是內容導流,讓用戶自己活躍起來。

i黑馬:你們的盈利方式有哪些?

郭:從投資人服務入手,涉足和布局投資人的“募投管退”工作全流程,從提升投資人工作效率方面來探索商業模式。

i黑馬:你覺得FellowPlus厲害在哪兒?

郭:從目前來說,我們有最大的機會做成。我們是最懂一級市場的團隊。

其次,我們是一個幾乎沒有短板的團隊,在戰略、模式、產品、運營、基金、市場等都有核心人員。

最後就是,我習慣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清楚它的節奏,建立一個最合適的方法論,花時間去想最短路徑是什麽。

一級市場 VC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21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印發 信息強軍首次納入戰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綱要強調要保障信息化有序健康安全發展,中國首次將信息強軍的內容納入信息化戰略,中國計劃到2020年核心信息化技術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建成國際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到2020年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到38萬億元,2025年達到67萬億元。

7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莊榮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李樸民、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張峰、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信息化發展局局長徐愈介紹《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莊榮文表示,作為指導和規範未來10年中國信息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戰略綱要》明確了新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重大任務。

《戰略綱要》指導思想提出,要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為主線,以建設網絡強國為目標,著力增強國家信息化發展能力,著力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著力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要求網信事業努力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要堅持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同步推進,強調要讓信息化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綱要》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的新階段。誰在信息化上占據制高點,誰就能夠掌握先機、贏得優勢、贏得安全、贏得未來。

《綱要》強調,要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為主線,以建設網絡強國為目標,著力增強國家信息化發展能力,著力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著力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讓信息化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綱要》要求,堅持“統籌推進、創新引領、驅動發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贏、確保安全”的基本方針,提出網絡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主要是:到2020年,核心關鍵技術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為驅動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力量;到2025年,建成國際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根本改變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實現技術先進、產業發達、應用領先、網絡安全堅不可摧的戰略目標,湧現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網信企業;到本世紀中葉,信息化全面支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網絡強國地位日益鞏固,在引領全球信息化發展方面有更大作為。

《綱要》指出,增強發展能力、提升應用水平、優化發展環境,是國家信息化發展的三大戰略任務,包括14項具體工作內容。增強發展能力,重點是發展核心技術、夯實基礎設施、開發信息資源、優化人才隊伍、深化合作交流。提升應用水平,主要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培育信息經濟、深化電子政務、繁榮網絡文化、創新公共服務、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安排,並首次將信息強軍的內容納入信息化戰略。優化發展環境,強調要保障信息化有序健康安全發展,明確了信息化法治建設、網絡生態治理和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的主要任務。

《綱要》強調,必須堅持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對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信息化領域重大政策和事項須經領導小組審定。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強督促落實,將各項戰略任務落到實處,確保戰略目標如期實現。

(綜合自新華社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93

微光創投吳宵光:資本寒冬的機會在傳統行業信息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1/158517.shtml

微光創投吳宵光:資本寒冬的機會在傳統行業信息化
吳宵光 吳宵光

微光創投吳宵光:資本寒冬的機會在傳統行業信息化

雖然資本處在寒冬期,但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大量傳統行業的信息化還非常落後。

i黑馬訊 8月31日,微光創投合夥人吳宵光出席“黑馬會深圳分會周年慶典”並發表演講。他認為,雖然短期看來資本處在寒冬期,但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大量傳統行業的信息化還非常落後,會有很多新的商業模式被不斷催生,“BAT以及新的創業者,都在試圖通過互聯網把這些複雜的服務業信息化,讓企業內部、行業的每個鏈條都和消費者連接在一起。”

以下為吳宵光演講實錄,經i黑馬刪減:

非常高興來到黑馬深圳,作為深圳本土的創投基金,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次活動。我跟黑馬結緣已久,我剛進入這個行業的第一站就是通過黑馬這個平臺。2014年我在騰訊做電商,後來電商賣給京東後我就失業了,之後我也不知道幹什麽,就跟著黑馬去了矽谷,才第一次知道了創業投資是怎麽回事,順便還在團里投了兩個項目,真正走上了創投之路,所以我非常感激黑馬這個平臺。

我進入行業一年多,還是一個新兵,跟很多真正的大咖相比,還有很多欠缺,我分享一下自己從做業務到做這行的一些思考。

最近行業里有一個熱詞:“寒冬”。前兩天朋友圈在傳一篇文章,說投資人都在度假。確實我也在度假,過去兩個月我在美國待著,基本沒怎麽看項目,回來之後,一方面很欣慰,感覺好像沒錯過什麽,另一方面也有點沮喪,因為確實看不到行業里有什麽令人激動的熱點。O2O也好,B2B也好,看多了覺得有點審美疲勞,會靜下心來想,我們這個行業真的沒什麽機會了嗎?

如果跳出來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去看看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麽。

我們覺得寒冬好像不是什麽好事情,但如果你跳出來看,這個世界其實還是在不斷進步,科技還是在不斷進步,回到這個行業里來看,過去20年互聯網發展誕生出來的第一波巨頭,騰訊、百度、阿里,基本是一個把線下商品、信息不斷在線化的過程。騰訊把傳統的溝通在線化了,把新聞、資訊這樣的文字在線化了,百度把搜索信息在線化了,阿里巴巴把商品在線化了,今天世界上比較容易被搬到線上的東西,都已經被巨頭搬完了。

那麽互聯網創業還能幹什麽?我們就要去看看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東西是沒有被在線化的,用一個時髦的詞來說就是“雲”。

過去20年,互聯網的發展是流量驅動的經濟,BAT的邏輯都是抓到用戶群,抓到所謂的端,只要你有足夠的流量,內容就會配合你的流量,進入你的生態,按照你制定的遊戲規則參與遊戲。但今天創業者再來玩這個遊戲已經非常非常難了,流量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你要麽就在巨頭的生態里玩垂直的領域。

但是,被搬到線上來的東西只是這個世界里很小的一部分。我們最近看了很多跟傳統行業相結合的項目,我發現我在互聯網待了20年,曾經以為我們算是這個行業里看到新東西最多的人,但當我們回到傳統行業,發現原來這個世界的運轉跟我們想象中真的很不一樣。經濟、商業、工業,還有這麽多不為人知的內容、運作方式等等,它們支撐著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發展。

一方面我們看到這些東西真的很有意思,另外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機會,就是信息化在大量傳統行業,比如商業、制造業、流通行業,還非常落後。我們看到很多新的機會誕生了。還沒有被信息化的領域,比如服務業、汽車後市場、教育、醫療,保險,每個領域都體量巨大,但是他們本身信息化的完整程度還處於比較早期,在第一代信息革命中,他們只是簡單地用一些OA系統。

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世界正在發生連接,BAT以及新的創業者,都在試圖通過互聯網把這些複雜的服務業信息化,讓企業內部、行業的每個鏈條都能和消費者連接在一起。

我認為,雖然短期看起來資本還是寒冬,創業者也很迷茫,但是從世界、社會發展的長期角度來看,3年、5年、10年後依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強的,要被信息化、被連接的機會,所以會有很多新的商業模式被不斷催生,我們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依然有很多新的革命性的機會去創造和挖掘。

想到這個,我們就不會那麽沮喪和悲觀。容易的事已經被幹完了,還有一些很有挑戰也有足夠大變現機會的事,如果創業者能夠抓住,還是可以改變世界,推動變革。

今天在座有很多創業者,我被你們的熱情和激情所感動,雖然處在資本寒冬,至少我們還在這里。投資人也希望看到更多創業者跳到創業的大潮里,一起去思考,努力創造出更多機會。最後也感謝華潤、黑馬的平臺,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合作。

微光創投 吳宵光 黑馬會 資本寒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65

工信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 部署7大任務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近日,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國務院關於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了《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333號,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以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部署了構建基於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新體系、推廣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培育平臺化服務新業態、營造跨界融合新生態、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等7大任務,明確了制造業“雙創”培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企業管理能力提升、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工業信息安全保障等6項重點工程,圍繞實施機制、財稅金融、標準體系、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提出了5項保障舉措。《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方向、重點和路徑,將推動“兩化”融合工作邁上新臺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38

農業部副部長:農業要跟上信息化步伐否則就要Out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如果農業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就徹底Out了。”日前,在2016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上,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強調,要盡快形成統籌線上線下農業發展的推進思路,大力推動互聯網與“三農”工作融合。

他認為,統籌線上線下農業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需要。一方面,進入信息革命時代,其最主要的標誌是互聯網的發明和全球的普及,現在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統籌線上線下是歷史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量大、面廣、壁壘多,而且是跨越式的,工業化沒有完成,包括水電路比較差,信息社會肯定來得更慢。不過,一些落後的地方反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快。從線上來看,農業現代化處於明顯的增長。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互聯網正在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滲透和融合,在農業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增強現實、深度學習、區塊鏈、農業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也正走向現實。

屈冬玉稱,“互聯網+”現代農業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要看到,線下農業是線上農業發展的基礎,線下農業有物聯網的運用,還有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等問題。線上農業不是一個手段,不是一個簡單地商貿流通,而是從生產到供給的全過程。線上農業又能帶動線下農業轉型升級。線上農業與線下農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那麽,如何統籌線上農業和線下農業呢?

他認為,第一,規劃要統籌。特別是現在中國是以縣為單位,以縣為單位來統籌,這是最好統籌的。像北方省份以省來統籌,因為其作物種類、產物種類單一。第二,產業要統籌。可以按某一單一品種來做,一個品種為一個單位,從產業發展規劃到市場營銷,到開實體店、網店等,要借助市場力量。第三,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統籌。不能按傳統的先種起來再說,而是要按照訂單來做,按互聯網思維來統籌。這樣可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實現農業的定制生產、農產品的精準對接,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從而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針對目標客戶。

總之,未來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市場化。屈冬玉補充說,政府需要做的是頂層設計、政策引導。他認為,統籌線上、線下農業發展,要主動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運用互聯網創新、跨界、融合、泛在的思維,推動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深度融合,“讓農民成為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87

“十三五”信息化規劃印發,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27日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目標到2018年,開展5G網絡技術研發和測試工作。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加快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與融合,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進程,加強未來網絡安全保障,積極防範未來網絡安全風險。

規劃指出,到2018年,要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加強北鬥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北鬥產業化進程。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衛星導航產業國際化發展綜合服務工程,加快海外北鬥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推進北鬥在亞太的區域性基站和位置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產業技術聯盟和專利池。

規劃還指出,要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到2018年,還將形成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和開放平臺,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實現民生保障服務等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到2017年,80個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初步實現政務服務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信息體系;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目標,服務流程顯著優化,服務模式更加多元,服務渠道更為暢通,群眾辦事滿意度顯著提升。

建立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探索運用生物特征及網絡身份識別等技術,聯通整合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不同渠道的用戶認證,形成基於公民身份號碼的線上線下互認的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實現群眾辦事多個渠道的一次認證、多點互聯、無縫切換。

此外,規劃還就美麗中國信息化專項行動、網絡扶貧行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等方面明確了行動目標。

附件:“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