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62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保證給予一定回報率的承諾都是放屁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5746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62


主要關於合夥人的協議


今 年把很多投資都放在了(非上市)公司控制上,因而如果把Dempster的股份估計為 50美元一股的話,我們的總資產到十月底約增加了 5.5%。今年 道瓊斯的表現不好(因此我們跑贏道瓊斯指數 22.3 個百分點),如果表現好的話,我們的相對業績就將會變得很難看。我們今年的業績有 40%可以歸功 於 Dempster 資產價值的增值,其它投資則貢獻了另外 60%。


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我並沒有刻意去猜測市場的情況,只是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顯得昂貴的時候,我自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資產上。今年的表現,應該說,具有相當的偶然性。


基本規則


由 於有合夥人坦白地承認看不太懂我的整一封信,尤其是我也把這信寫得越來越長。我覺得在此再次強調幾個關於我們合夥企業的基本規則。當然有些合夥人會覺得這 種反覆的重複實在讓人難以忍受,但我寧願十個合夥人中有九個感到無聊鬱悶,也不願有一個合夥人誤解了其中一些基本的規則。


1、任何保證給予一定回報率的承諾都是放屁(我們這裡當然也沒有這種承諾)。

2、在任何一年中,如果我們未能取得 6%的回報率,則下一年中那些選擇每月收到一定資金的合夥人會發現收到資金將有所減少。

3、我們所提到的年回報率,是指我們投資組合的市場價值與其年初時的市場價值的對比。這跟我們的稅收情況沒有關聯。

4、至於我們在一年到底是做得好還是不好,主要要看道瓊斯指數的情況而定,而不是看我們的絕對收益情況。只要我們戰勝了道瓊斯指數,我們就認為我們在這一年是做得比較好的,否則的話你們就應該無情地把西紅柿扔向我的頭。

5、雖然我認為 5 年是一個更加合適的時間段,但是退一步說,三年是最少最少的一個檢測投資績效的時間段。如果在累積三年(或更長)的時間裡我們的投資績效表現糟糕,那無論是你們還是我自己都應該考慮一種更好的讓資金保值增值的方式。

6、我從來都不懂如何去預測市場的未來走勢,也不會試圖去預測商業產業在未來的波動。如果你們認為我可以去預測這些東西,或者認為這些預測對於投資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你們就不應該加入這個合夥企業。

7、我不可能對最終的投資結果有所保證,而以下是我所能作出的承諾:

a、我們的投資將是基於價值而非市場的流行觀點進行的。b、我將致力於通過在最大範圍內確保投資的安全邊際來減少我們可能遇到的永久性資本損

失(不是暫時性的短期損失)。

c、事實上我、以及我的妻子和孩子的全部淨資產都投資在合夥企業當中。


1962 年的表現


我們不斷地告知我們的合夥人:我們將在道瓊斯下降的時候閃耀出光芒,而在道瓊斯上升時漲紅雙頰。上述預言在今年得到了證實。


由 於在近幾個月中的重整旗鼓,市場水平並沒有向有些人預測的那樣產生令人驚恐的下跌。指數一度從年初的 731 點跌至六月份的 535 點,然而在年末重 新恢復至 652 點的水平。而在1960 年年末,道瓊斯指數是 616 點。所以雖然過去兩年市場中有許多的動作,然而實際上我們目前面臨的市場 離 1959 年和 1960 年的市場並不遠。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我個人的想法是(沒有科學根據),長期而言我們所能取得的最好的成績就是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 10%。所以上述的結果可能將會需要向下修正。

對 於資金增加可能帶來投資績效下降的憂慮,我在上年的年報當中已經有所提及。資金的增加目前對我們的投資來說有利有弊,總體而言我認為對我們的績效不會有明 顯的影響。我也已經保證在我認為會對我們的投資績效有影響的時候及時將這種判斷告知各位。從 1957 的三十多萬美元到 1962 年的 700 多萬 美元,我目前仍不認為資金的增加會降低我們的投資績效。


(其他)投資公司(的表現)


兩個最大的開放基金和兩個最大的封閉基金的業績表現。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以上是 10 萬美金分別按照 5%、10%和 15%的年利率複合增長 10 年、20 年和 30 年的情況。


我們的運營方法(之前的年報已有提過)


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

1962 年 我們的突出表現是我們控制了這家公司。該公司主要生產價格低於 1000 美元的農場器械(包括灌溉系統)。這家公司面臨的情況是沒有利潤產生,低存貨周 轉率和停滯不前的銷售業績。我們在大約 1961 年 8 月將這家公司大部分股權買下,均價約在 28 美元。當你買下一家公司後,對你而言市場的價格 波動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的資產到底價值幾何。


在買下該公司後,我們努力嘗試使該公司的成本降低,降低其管理費用,提高其資金利用效率。然而所有的這些努力都化為了泡影。在六個月之後,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給這間公司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一個朋友向我介紹了 Harry Bottle,在他的幫助下所有的一切都上了正軌,他不但完成了我們的所有目標,還為我們帶來了不少有利的驚喜。目前該公司持有的證券價值約 35 美元/股,生產製造部分的價值約為 16 美元/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9

人人都是稻盛和夫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6742.html

很多中國企業都在學習稻盛哲學,那到底什麼是稻盛哲學?如果你問稻盛和夫這個問題,那麼他一定會說稻盛哲學就是「一個人碰到了一些問題,然後拿出他的一些解決辦法」。

稻盛和夫27歲開始創業,在創業過 程中不懂金融和管理,碰到過許多難題。稻盛和夫將其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式以及心理調整都一一記錄下來,再在第二天讓員工去晨讀,並進行修改。在這樣反覆記 錄、修改的過程中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稻盛哲學。這並非是一個老人的回憶,而是將他之前遇到的管理問題進行了梳理。

在中國企業中是否存在「稻盛哲學」?肯定地說中國企業是存在這種哲學的,只是中國企業家沒有意識到,反而到外面去尋找。他們虔誠地學習和複製,甚至 讓每一位員工都去學習稻盛和夫的書,期望能夠從此改變員工的工作態度。事實是,要知道轉變員工工作態度並非是一本書就能夠做到的,管理者必須要清楚什麼是 稻盛哲學的精髓。

稻盛哲學的精髓是強調作為企業高管的你是否具備一種生命狀態,當你處在這種生命狀態時又該如何以身作則去傳承。

今天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稻盛和夫所創造的兩家世界500強企業,那麼什麼是這兩家公司最寶貴的財富?是公司數十位高管?是公司所具備的技術體系?還 是它的資本足夠強大?其實都不是,對於稻盛和夫來說公司最寶貴的財富是那些工作在一線崗位上的員工——他們有沒有能力去分析其崗位上發生的問題、創造性地 解決其崗位上的問題,即人人都是「稻盛和夫」。

在中國企業中,一個最大的怪象就是管理者喜歡將所有的問題都扛到自己身上,忽略了管理者重點的工作應當是喚醒一線員工的生命感和價值感,然後激勵員工去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2010年2月1日,稻盛和夫接手虧損100多億美金的日航,一位年過80歲的老人硬是讓虧損如此嚴重的日航在一年之後成為全球最盈利的航空公司,這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將稻盛哲學精華完整呈現的例子。

今天我們在總結稻盛和夫是如何拯救日航時,會發現其實他就是在打造一個活力場,讓每一位進入到這個活力場的人都能盡最大能力去尋求如何讓自己的工作 做到極致。他走到最前線,與每一位員工進行深入交流,詢問每一位員工出現了什麼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三個月之後,再用一整套的東西去培養員工的心性。稻盛 和夫所建造的這個場是一個充滿信任的場,相信每一個人都能處理好問題,彼此之間是互信。

當然很多企業家會說,這是日本文化,在中國現在價值紊亂的社會大背景下很難形成這樣的以信任為核心所打造的活力場。我不認同這種說法。作為企業當家 人,你首先要讓自己有一顆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相信別人能夠做到的心。如果連你都在懷疑周圍的人,那麼如何讓管理團隊、員工相信你,並在你的企業內部產生信 任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17

套住的都是金項鏈 林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7368d01010a1r.html
在我的投資過程中,總結下來,每次重倉買入的股票都是被深套在裡面,這些經歷能使我對這些過程印象深刻,第一次套我的是深發展,大約在94年開始我開始買入深發 展,當時深發展的股價已從高時的一百元跌到當時的九元多,當時我就開始買,買入後它也繼續下跌,最後好像跌到六元,我也沒有賣,後來好像漲到了六十以上, 第二次時,買入香港的一支股票發行價是一塊二毛八,跌到五毛五,我開始買入,買入後股價最低跌到兩毛錢,這支股票最終讓我賺了數十倍,04年開始買茅台的 時候,茅台當時價格是三十元,我買完後,股價跌到了二十元,五糧液也是從十元跌到六元多,07年我開始買入同仁堂科技,當時的價格是十四元,08年金融危 機時,股價曾到過四塊多,但今天復權價已超過了四十五元,回想以前的經歷,幾乎能讓我賺大錢的股票都是要深套我,我買了就跌,好像沒有例外,另一個規律就 是,我發現我認識的一些人,他們也知道我買了什麼,但是他們說要等更便宜的價格才買,幾年過後,我問他們買了沒有,所有的人都說一股沒買,但他們還要問我 現在能不能買,我說現在漲了幾倍了,我不知道,這就是人性,每個人都覺得他自己最聰明,都不會覺得自己笨。我就是笨人笨辦法認為價格合理就隨機買入,有錢 就買,結果就是股份越買越多,越買越套,但現在的結果過去套住的都是金項鏈,我發現這樣的規律不光在A股市場存在,在港股歐美股市都有此規律。我已經習慣 了買入被深套的這種結果,好像買套是我願意見到的結果,買後股票往上漲我反而不高興,漲了我可能買得少了,對我來說數量比價格更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65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38
「技術創新方面的靈感有的時候是從宇航飛機上尋找,有的時候是F1賽車,如果僅在我們這個圈子中尋找,就會永遠侷限在這個圈子中。」這是 Oakley的設計總監說的一句話,它是一家生產太陽鏡的公司。在《太陽鏡,技術控》這篇文章中,你不但能看到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結果,你還能看到他 們的辦公室究竟有多酷,你會感慨想像力是件多自由的事。我的感慨是,沒有人束縛你的想像力,在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的束縛都來自於我們自身,有可能是我們不 敢去想—為什麼一個太陽鏡公司要去F1賽車裡找靈感?更多時候可能是低估了自己的想像力。


    一直很喜歡土豆網的那個Slogan,「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我覺得它把一個視頻網站的屬性和互聯網精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雖然土豆網在其後的發展過 程當中不再把播客和自拍視頻作為自己的重點,但這句很有想像力的話留了下來,並且它應該不僅僅作用於拍攝視頻,更重要的東西還在於在這之後的自由精神。


    不過,想像力和自由未必一定意味著成功,優酷最終併購了土豆。在總結優酷的成功之道時,可以列舉出若干原因,但有一點是一定在其中的:做產品的能力,紮實 認真做產品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各種觀察者加上的各種標籤:運氣,機會,利益等等的把握與權衡。在這一期的封面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商人古永鏘是如 何做好自己生活的導演的,準確地把握「利益」所在,所以他可以始終保持與競爭對手亦敵亦友的關係;對時機的把握,在各種關鍵節點上,古永鏘的沉著與審時度 勢的能力。而正是這些素質,讓他在處理自己的公司與競爭對手、處理所有的利害關係時,有很好的節奏感。一個好的健康的公司一定是有很強的把握能力去控制發 展的節奏感。而這些綜合能力,構成了古永鏘在事業發展關鍵時候的想像力,最終獲得了一次勝利。


    而另一方面,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競爭的樂趣和魅力。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環境裡,我們總是強調競爭的價值,但是我們可能經常會忽略掉競爭的結果—如果 有一個公司做得不錯,贏得了競爭的勝利,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可能是壟斷,但再接下來的一定是新的競爭者進入。已經佔據超過一半搜索市場份額的百度,現 在面臨的就是周鴻禕和王小川的競爭。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古永鏘導演了他最拿手的冷靜商人的戲,而周鴻禕依舊在用他最拿手的手段從最重要的互聯網工具中 找成就他的成功事業的辦法。


    當然,在這裡說的所有成功都是最傳統意義上的那個成功。換個思路想的話,看苦苦掙扎於視頻大戰的王微,不如看一個神采飛揚再度創業的王微—哪個會更有創造 力?哪個會更能激發想像力?甚至,對於王微來說,哪個是他能導演出來的更體面的生存狀態?我覺得一定是後面那個。成功可能跟更多的錢有關係,可能跟上市有 關係,可能跟太陽谷的Somebody有關係,但可能也不是全部。激發出創造力,過有想像力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這才是這句話的真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60

戰爭從來都是個政治問題(1)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2hma.html

有些軍官看不起政客(政治家),說他們膽小,怕打仗。

"我衝鋒陷陣,拋頭顱灑熱血,眼看勝利在望。你說停就停,這怎麼能行。"

但是戰爭從來都是個政治問題。是為了政治服務的。

 

首先,是敵是友本身就是個政治問題。你去打的是敵人,而不是盟友。對吧。

而哪些是敵人,哪些是盟友呢?這是個政治問題。

 

戰爭是外交的一種。是最終的外交手段,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種。

能在談判桌上解決的問題能達到的目的,就不要用戰爭來解決。戰爭勞民傷財,而且風險巨大。

只有為了達成談判桌上無法達成的目的,獲得巨大的利益時,才有必要發動戰爭。

 

桌子在戰爭中是十分重要的。戰爭從桌上開始,在桌上結束。

戰前:試探對手,分析情報,拉攏盟友,鞏固自己,迷惑對手,分裂敵人都需要在桌子上談判。

絕大部分戰爭都在這個階段就分出勝負了,雖然有些真的打了起來,有些沒有。但多半是沒有,自知實力不足的

一方會讓步。俗稱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戰爭的原因:為了達成談判桌上無法達成的目的,獲得巨大的利益時,才有必要發動戰爭。

在桌子上談不攏,才打。

戰後:無論是停戰協定,受降儀式。都是需要桌子的。

 

戰爭不能不顧及政治因素,首先戰爭就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手段。手段不能代替目的。

一個人不能同時與全世界為敵,戰爭雖然可以不擇手段,但是不能完全不擇手段。(盟友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所以戰爭從屬與政治,不能離開政治說戰爭。

 

失敗的例子:

薩達姆自認為幾十個小時就能吞併科威特。沒有正確估計美國的態度。

事實證明,科威特的確不堪一擊。但是美國不但讓他把科威特吐了出來,而且在幾十年後還絞死了他。

(這一切都是因為沒看清美國的臉色,進而和美國交惡的結果)

 

例2

在美國看來:薩達姆拚命造原子彈。你和他談判,他不和你談。

你不敢扔他,他可敢扔你。而且很可能會迫不及待的扔你。

國際制裁只能延緩他研製成功的速度,但他總有研製成功的那一天。

那你就只好打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9

「橋后」林小琪:成功者的狗屁都是經驗!

2012-9-20  NM




「失敗者的經驗都是狗屁,成功者 的狗屁都是經驗。」是阿里巴巴主席馬雲的名句,也是林小琪(Carol)在上海工作四年的心聲。她是前上海麥肯光明(McCann)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創意 官,早前獲全球第四大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挖角,出任南中國區首席創意官兼董事合夥人,是首位擔當此位的女性。中大新聞系出身的林小琪,曾任職李奧貝納、奧美等4A's廣告公司,為 國泰航空、麥當勞打造多個知名廣告,堪稱廣告界「橋后」,但在上海卻「無用武之地」。「山寨是常態,抄襲是應該!」是她歸納出來的現實,大家都在做,你做 不做?「梗係做!The show must go on﹗我最佩服內地企業家『冇包袱』嘅精神﹗」林小琪大笑。

時間:九月十三日地點:HABITÜ Ristorante the Garden午餐:帶子沙律、蘑菇湯、墨汁意粉配番茄汁藍蟹肉

職銜通脹

記﹕記者林﹕林小琪記﹕喺上海工作四年,有冇代表作?林﹕冇﹗(斬釘截鐵)我嘅任務係將value、技巧﹑工作嘅方式帶上去,真正嘅創作都係交俾當地嘅員 工做。依家返來香港,會參與更多創作。記﹕內地廣告界正值火紅年代?林﹕無錯,求才若渴,搞到Title Inflation(職銜通脹)好犀利。Junior做兩﹑三年就要求升Senior,否則就跳槽,出面爭住請。我嘅工作之一係精簡架構,之前為咗升人, 創造咗好多職位出來,例如原本Senior Art Director上一級就係Associate Creative Director(副創意總監),但有員工未夠班又要升,於是就多咗個Group Leader。因為佢哋未夠班,所以其實係做緊比真正職位低一﹑兩級嘅嘢,呢個情況喺內地好普遍。 記﹕那人工一定三級跳?林(聳聳肩)﹕內地創意總監年薪最少有五十多萬人民幣,公司仲要幫佢交社保等稅,香港普遍都係六十萬港幣。不過呢行好多有錢仔女根 本唔在乎錢,中國人要面﹗試過話加佢人工唔升職,佢答﹕「我唔要錢,我要升兩級﹗」記﹕不如索性請香港人?林﹕唔得﹗內地人對內地文化的貼近,係不可取代 嘅,香港人無得妒忌。

三個時期代表作

國泰六十周年的一系列廣告是林小琪最喜愛的作品,當時國泰欲打造「植根香港」的本地航空公司形象,她即時想起九龍城和啟德兩個老香港標誌,再加插人情味故事,「港味」十足,出街後大受歡迎,奪得多個廣告大獎。

山寨是常態抄襲是應該

記﹕「山寨」文化如何影響廣告界?林﹕內地唔重視原創性,只要hit中就得。例如服裝網店「凡客」嘅廣告,被視為內地近年最成功嘅營銷案例之一,但標誌、 品牌風格會見到「無印」﹑「UNIQLO」嘅影子,一啲都唔original。喺國際廣告大賽上,內地嘅作品唔差o架,但睇吓現實,嘩﹗假嘅﹗參賽嘅嘢, 根本唔會喺街見到﹗記﹕內地廣告喜用明星營造洗腦式效應?林﹕中國地方大,南北文化差異大,好似日本車淨喺南方賣得,北方唔得o架﹗所以最常用明星,依家 喺內地最紅嘅包括周杰倫、范冰冰、高圓圓、湯唯等,可能你覺得悶,但人人都識,最直接。香港近年少呢類明星廣告,係香港企業出唔起錢,其實以前都用好多明 星,好似郭富城、黎明賣嘅電訊廣告,當時都勁hit。記﹕與內地企業合作有何感受?林﹕我好佩服內地企業老闆冇包袱﹑冇規範嘅精神,成功就乘勝追擊,唔成 功就馬上轉陣。但佢哋嘅眼光仍然較短線,國際企業如國泰,同廣告公司一簽就十年,合作好穩定,但內地公司每一年都要重新招標,基本上「不信任」就係常態。 記﹕搶佔內地市場仍是大趨勢?林(點頭)﹕係!我負責南中國,廣州係「客倉」,香港就做創作基地,希望結合兩地嘅長短。內地廣告界最大問題係執行好易出 錯,一定要打折扣,明明搵番同一個製作團隊,但每一個細節,睇少一眼,成個項目都會「爛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09

怎麼做都是錯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261.html
王曉冰

  國家發改委今年批項目不是一個個批,而是成批地批。繼9月5日、7日兩天批了萬億新項目後,近來又批准了數個機場新建或改擴建項目,一些海外投資項目也同時通過核准。如此批下去,發改委可更名批發委了。

  對於很多在京專職跑項目的人來說,自是好事,很多卡了多年的項目得以放行。過去發改委一個小小 的民航處處長匡新就可讓地方副省級大員排隊候駕,很多民企老闆私底下也嫌發改委管得太寬,企業海外併購本是企業願打願挨的事,偏要發改委點頭才能做。但放 開批好嗎?不盡然。今年為什麼批?官員說得很明白,批是為了提振經濟,大領導發話,「不應以資金來源為理由限制地方政府」。儘管放水很可能既不能提振經 濟,又使中國錯失一次改革良機。

  卡,是錯;放,也還是錯。當下中國,這種怎麼做都是錯的情形比比皆是。「十一」期間國務院宣佈 高速公路免費,一紙政令讓很多路橋上市公司收益受損,此舉被批評為慷他人之慨。不過高速公路收費本就不清不楚,很多過了年限還在收。可謂收是錯,不收也是 錯。但最錯者在於朝令夕改,令業者無所適從。個人也好,企業也好,生存發展都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個預期建立在穩定的具有延續性的規則和政策基礎之上。 如果政策本身就不合理,執行時又便宜行事,層層扭曲之下難免落到怎麼都不對的擰巴境地。■

  本期值班主編 王曉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35

惠普和Autonomy並非個案,整個企業軟件市場都是一團糟

http://www.36kr.com/p/173467.html

2011年,惠普以11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的企業軟件公司Autonomy。當時企業軟件巨頭Oracle CEO埃裡森對這個數字的評價是「高得離譜」。現在看來惠普也承認了。由於這樁收購案爆發的會計醜聞,惠普昨天宣佈要對這筆交易減記88億美元。但是惠普聲稱,有超過50億美元的減記要算在Autonomy「嚴重」違反會計原則頭上。消息傳出後,惠普股價在紐約股市午盤時下跌近12%,至每股11.72美元,這是其10年來的最低價。

身陷困境的惠普並非個案。現在整個企業軟件市場都是一片混亂。企業軟件商嚴重依賴於老舊的軟件,企業文化以銷售為中心。如果這些供應商不開始接受代表現代數據工作流的協作精神和社會化技術,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

 EnStratus的Michael Ducy對企業軟件的一些糟糕做法進行了總結:

新瓶裝舊酒:將老產品換個商品編號(SKU)然後當做新產品賣出

軟件不能裝:賣企業軟件給用戶,但由於軟件的複雜性,用戶沒有辦法自行安裝,從而造成對供應商的依賴。

方案傳染病:為了讓軟件能工作,你往往需要找一位顧問來替你做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型供應商的會議上主要贊助商往往是諮詢公司的原因。他們會跟供應商一道簽訂軟件和解決方案合同。IT部門需要依賴這些供應商。

企業側賣的是意大利麵條式的紊亂結構,這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唯有供應商及其渠道才能理得清。但是Ducy說客戶現在開始學聰明了。現在他們邀請的不一定是IBM和EMC這樣的供應商了,新的初創企業開始顛覆企業市場。EnStratus、Cloudscaling、以及像GitHubAtlassian這樣的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客戶正在尋找這些新生代的初創企業。安裝、使用都需要特別技能,他們已經吃夠了跟傳統供應商打交道的苦頭。現在他們需要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協作將是未來開發的基礎,封閉不再有出路。通過開源和協作,企業軟件商可以打造出一個符合客戶需要的軟件開發體系。當然現在企業軟件側也已經有企業意識到這一點,像EMC、SAP、VMware、甚至HP都已經有了一些行動。

企業軟件市場未來是不是能有社會化、協作化的新氣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4

不管藍海紅海,不賺錢都是死海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awlp.html
藍海,有巨大想像力有空間的未知市場,向天空一樣的高遠廣闊;紅海,競爭異常激烈的現存市場,利潤不高但又不能放棄,像戰場一樣的常常刺刀見紅。

 

華人圈在商業競爭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慣性,就是即便能夠進入藍海領域,也常常使出紅海競爭的招式,不在想像力和服務上面努力,總是想抄低價的近路,這一點上,中外華人完全共呼吸,除了在地產業上有特例,不斷地壘金子外,其他百業,無一例外都走低價路線參與競爭,結果是把藍海做成紅海,把紅海做成死海。

 

這是一個令人不那麼舒服的事實,可能和整體華人圈起步比較低的傳統有關,沒有數年的積累,這個策略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和改變,在海外,超市百貨業和餐飲業,是華人參與比較多的行業,這個現象尤其嚴重,好在走到今天,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品質和服務,價格的吸引力,是相對其品質和服務的,不再是單純的為低價而低價了,這其實也有賴於華人消費群體的素質提升,購買力向好,對品質要求放在第一位,拉動力和推動力遂產生共振;在北美,超市業的競爭很有代表性,非常有序,價格因素重要,但絕不是第一位的,購物環境,貨品的周轉率,新鮮度,促銷活動的節奏和季節性調配,很多商品大多時候都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利潤率,一旦促銷起來,給的折扣卻很大,品質還保持原樣,有真正回饋消費者的心思,由於商品種類多,類似活動此起彼伏,一年不斷,既保持了超市促銷的活躍,又能夠保證相當的利潤率,整體商業環境非常健康。

 

做生意終究是要賺錢的,好的生意僅僅賺錢還不夠,還要跳著高不斷地能賺多賺,這麼多年下來,我想商界和投資界,應該看清楚,這才是真正的亙古不變的教義和經典,因為在十多年前出現了互聯網,一些人認為可以打破常規,跨越式發展,免費模式,單純的追求規模的方式,一時間喧囂塵上,作為實業界新思維曾被大加推崇,多年前我曾就職的一家很有名的美資企業,我們團隊的總監開年會時說:現在我們不看PROFIT(利潤),我們就看REVENUE(銷售),這位加州大學的畢業生,也跟著潮流犯渾,當時我就心有疑惑,這不是大躍進嗎?後來企業果然遭受重創。

 

商業規模的推進模式,國外一直都有創新,但實際上,最可靠,最有發展前景的,還是那個經典的老路,即通過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獲得用戶信任,獲得利潤,再通過利潤積累和投入,循環往復的不斷加大這個過程的規模,這個好裡面,既包括傳統,也包括創新,但根本是品質!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好的商業推進模式,一定是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所有想吃獨食的所謂新商業模式,現在看來統統經不起時間的磨練,十多年前以網絡直銷聞名並成長為巨人的戴爾電腦,說白了就是通過儘量減少中間環節獨享利潤,當然消費者也享受了部分紅利,而一旦PC市場的價格因素不再佔據主流,他就必須回歸傳統,而這個出位的弄潮者,一旦回歸傳統,立即頹勢凸顯,看戴爾的股價走勢,就完全是這個過程的忠實寫照,今後做空戴爾,勝率會很大。

 

過去的幾十年裡,北美是新商業思想的源發地,金融界眼花繚亂的免費或先上車,再交錢的模式,是滋生次貸危機的溫床,比華人單純打價格戰的危害大太多了,儘管它一度輝煌,但破敗起來至今讓銀行業都沒能爬起來;直銷模式,從60年代就開始,走到今天,也還是那幾家在折騰,這些東西的不成功或者沒什麼發展,說白了,起因都是商家有意無意的去放大了人性中不太好的那部分基因,為什麼不顧及別人利益要貪圖免費或者過度的便宜呢?為什麼可以白拿呢?為什麼不讓整個產業鏈的各部分都有一羹飯呢?為什麼要去激情鼓噪不那麼必要的消費呢?如果商家去鼓勵這些,以為可以通過先獲得關注繼而擴大業務,這條路,短期有奇效,長期卻會很艱難,因為這些不太好的基因被鼓勵而成為用戶的人們,很難給商家什麼再開發的餘地了,客戶確實是需要培養的,包括消費習慣,花錢的天經地義和免費的天經地義,其實來自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動,在互聯網泡沫中,許多人看清了單純免費模式擴大規模的弊端,所以今天看北美的商業,甚至最時髦的電子商務,這些東西比過去要少很多了,比如北美的第一C2C網商平台EBAY,各項收費名目比之實體店並不算少,甚至新手會感到相當複雜,每做一筆生意,EBAY都有一定的提成,儘管如此,它仍然富有競爭力,業務規模不斷增長,也受到客戶的認可和肯定,今年的淨盈利已經達到28億美元以上;而比之規模更大的B2C網商亞馬遜,則是通過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以減免運費的方式,獲得客戶青睞,取得很突出的競爭能力,這一減一加,自2003年亞馬遜因此扭虧為盈後,就一直成為公司的經營法寶,並始終致力於不斷加大此種優勢,市值近十年來也上漲10倍,2012年第三季度,亞馬遜出現2003年以來首次虧損,原因則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物流優勢,公司大手筆的投資所致,所以近期亞馬遜的調整,可以肯定是一種上升途中的波瀾;

 

其實這十年來,E-COMMENCE在美國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有一本書叫做《美國頂尖網商的經營之道》,裡面很詳細的介紹了在珠寶、鮮花禮品、服裝配飾、書籍/音樂/視頻、玩具、體育用品、食品/藥品等日用生活品領域內成功的網商,可以看到,不論是大如EBAY或亞馬遜,還是這些分行業的網商龍頭,沒有一家是走免費或者單純的低價路線,他們作為傳統商業的競爭和補充,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工具,更深的功夫還是下在幾個傳統商業原則如成本控制,服務便捷優良,貨品質優價良等核心元素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它們的利潤來源佔比上,完全剔除了對廣告的依賴,電子商務的本身成為利潤來源主體,所以投資者很快就可以在企業的報表上發現他們不俗的業績進步,股票價格自然也成為過去十年間遠遠跑贏指數的優質成長股。

 

但是在彼岸中國,那些被證實比較冒進的新模式似乎還進展正歡,甚至被很多人奉為一把利器。公允的說,在中國搞免費和低價策略,確實有巨大的優勢,門檻一放下,規模的迅速擴大立竿見影,馬云的淘寶網,360的免費殺毒,都是響噹噹的實例,而且經過較長時期的培養,他們也基本實現了盈利,只是很可惜,如果我們去細究它盈利的來源和組成,會發現,還是依靠廣告和發源於百度的那個邪惡的競價排行,如果十多年下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是沒能夠實現主業經營成為利潤來源的主體,還是依靠眼球搭台,廣告唱戲,那我只能說,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

 

淘寶多厲害,但淘寶培養出來的用戶是多麼難對付,2010年的1011事件,可以充分說明免費模式培養出來的用戶,如果觸動他們的利益,會遭遇怎樣的不堪與阻力,甚至要驚動商務部出面平衡,淘寶建立以來,一直是阿里巴巴的利潤在供血,期間淘寶數次想啟動收費,但每每又延期,儘管現在淘寶已經實現盈利,但是要讓它做到利潤持續不斷地增長,恐怕那個網店的交易總額起不了多大的參照作用,因為這個貿易額和淘寶的利潤正相關係數不高,而且現在的淘寶,已經發展到超越一個公司能夠較好控制和約束的「無政府」狀態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淘寶已經超越了公檢法,成為一個自由王國了,它的管控難度,應該是超出了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力範疇。

 

360也是,殺毒和電腦衛士是個引子,迅速佔領大部分的個人電腦,賺錢則靠代理費,網址導航,廣告,競價排行,瀏覽器搜索和遊戲方合作等第三方因素,龐雜而瑣碎,其中那一項能夠成為利潤來源的主力,不得而知;而靠殺毒和維護這個賣點的用戶粘性並不是很強,用戶的忠誠度並不牢固,靠免費培養起來的用戶群,非常的不牢靠,美國股市給奇虎超過30倍的溢價,已經算是比較樂觀了。

 

我覺得這種依靠免費迅速攻城掠地的企業,就像蒙元時期的成吉思汗,他佔了有史以來一個統治者能佔有的最大版圖,但是他卻無力管理,最後全部失掉,雖然很狼性,但最終還是回到荒郊做狼。

 

通過免費或者低價策略佔據客戶繼而再謀發展的模式,在中國能夠大行其道,是有較複雜的國情基礎的,首先中國一直有重農抑商的傳統,對高價高利潤有著本能的牴觸和反感,其次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概念近乎為零,再次民眾的購買力確實未能得到較大的提升,最後就是在這些因素的集合下,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公司的示範作用,騰訊通過QQ獲取高粘性客戶,然後就是複製所有的創新和有潛力的互聯網應用,這本來其實就是超級大公司成長的路數,但在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這種成長方式是通過兼併來實現的,充分體現了社會和制度對創新者的尊重,騰訊被很多人罵的厲害,認為他遏制和偷竊了創新,但在上述幾個基礎背景下的中國,他的成功還是有更大的進步意義,只不過,模仿者要明白一點的是,你能不能像他那樣有這麼高粘性的免費產品,如果不能,這個模式長遠看是危險的;其次,阻礙中國創新發展的軟性環境在下一個十年是否能夠改善,雖然過去的十年,幾乎所有堅持原創和開拓精神的企業都無比艱難甚至相當悲慘,滋潤的卻是那些能迅速看清國情並把握商機的企業。

 

小米手機就是典型的代表,說白了小米就是堂堂正正做山寨,在蘋果和三星龐大的帝國下撿漏,開闢自己的性價比市場,這是低價和免費高配策略的硬件版,它的有效性一樣十分突出,很短的時間裡就迅速獲得客戶,這種效果,與其說是他自己的營銷能力,不如說是蘋果三星強大的產品影響力為其做了先導,他只需在性價比上稍一用力,就順勢獲得市場了;循著這個思路,小米在上週又推出了小米盒子,進入智能電視大屏幕這個方興未艾的巨大市場。

 

小米這種企業的思路和站位,如果把它人格化,具體到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個站在陰影下隨時伺機幾個大佬爭鬥時可以撿好處的機會,中外歷史上,這種人能夠成就大事業的,沒有,這種低成本的成功,會讓人上癮,他的注意力,永遠在尋找下一次這樣的機會,這次的小米盒子,又是這種思路的複製,他出現在正是在智能電視成為下一個大市場,而各種遊走在合法邊緣的盒子此起彼伏,內容提供商正酣戰不休的時候,小米撈一把錢問題是不大的,但要想大成功沒門,除非他改變思路,因為他不可能真正去大投入長時期研發,他也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忠實用戶,他的全部注意力,就在撿漏上。

 

值得關注的倒是那些為小米提供了內容合作的視頻商,比如搜狐視頻,他花巨資買來的美劇,甚至那些國產電視劇,應該是沒有在電視屏上播放的版權的,但是小米盒子可以實現在電視上播放,搜狐們其實是在玩盜版,雖然隱秘,但卻是事實,只不過是把PC端過去的伎倆,通過小米盒子擴大到TV端而已,這是本質。

 

互聯網應用發展到最具前景的視頻階段,美國因為嚴格的知識產權傳統,只出現了三家相關企業,YOUTUBE,NETFLEX,HULU,UGC模式的YOUTUBE,不受版權約束,涉及版權的如音樂,也在合法的秩序下開展,但YOUTUBE創富能力平平;NETFLEX完全是收費的,HULU則是免費加廣告模式,但不可忽視的是,HULU本身就是版權擁有者和內容和製造商,成本優勢無可匹敵,他從成立之初就沒有過燒錢階段,直接就盈利了。

 

中國視頻企業受國情的影響,還有騰訊模式的號召,幾乎全部都選擇了免費加廣告的模式,背後的目標就是獲得規模和用戶,然後再想賺錢的事;可是,與QQ和360殺毒不同,與網商免費的交易平台更不同的是,影視作品,不是你某個互聯網公司自己的產品,你免費用它來攬客,是慷誰之慨呢?由此,就出現了瘋狂的盜版,及至國家政策開始限制和打擊盜版,這股風才有所緩和,但實際上堅持走邪路的居多,就算是現在,各種隱形的變相盜版依然大行其道,小米盒子的合作方實際上都是。

 

和傳統的互聯網產品所不同的是,影視作品本身,就是可以變現的產品,互聯網只是在傳播方式上革命和顛覆了傳統,要想競爭出位,功夫還是要放在內容的多元化、傳播的合法性,傳播的廣泛性和流暢度上,傳統互聯網的免費為噱頭的模式,在視頻業,尤其是影視娛樂作品為主導的視頻業裡,是沒有優勢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根本不可為繼,樂視網能夠從草根成長為和優酷土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平起乃至超越的事實,就是根本定位上的與眾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是以是否賺錢來衡量和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

 

因為沒錢燒,所以要賺錢,在盒子的市場化運作中,如果樂視網也使用最具中國特色的低價免費模式,是不是這個市場格局,早就有變化了呢?可問題是,你在培養什麼?怎樣的客戶才是企業需要長期服務的,低價和免費就像一款款麻醉劑,一旦你停止供應,或者別家有新的品種供應,你苦心打起來的用戶基礎大廈瞬間就倒塌,為有這種追求的商家建立長期的高估值信用是非常危險的,PC端的免費模式已經很難打破,如要蔓延到TV端,那就是對新市場的破壞,很多人都想學習蘋果,而蘋果真正的偉大在於它撐起了一個產業鏈,不論是軟件和硬件還是音樂版權,各方都在在蘋果麾下受益,他不去搞全開放,但它能保證進入他體系的業者都能賺錢,這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些盜版的企業,那些推個低價高性能盒子玩隱形盜版的食利者可以想想,是不是穿個黑T恤,配條牛仔褲,就能化身喬幫主了,如果你的發展,是靠損害產業鏈上重要夥伴走出來的,那未來繼續做大的基礎在哪裡?所以希望樂視網下個月將要推出的新盒子即便調整了價格預期,還是要能堅持企業一貫的思想。

 

智能電視,被稱作繼PC,手機,PAD之後的第四屏,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加盟樂視網的超級電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按照李開復的理解,未來「第四屏」爭奪的三要素在於:

 

1)互聯網的海量內容+傳統電視的易用和高清,

2)生命力來自合法內容授權+合法牌照,

3)在電視上實現蘋果iPhone的軟硬服務整合體驗+用戶選擇權+海量應用商店(也能實現蘋果的盈利模式)。

 

樂視網能和創新工場攜手,說明它在上述三項資質上的獨有,而且,更深層的東西是,經過數年的發展,樂視網已經在寬屏影視類網站連續四個多月超越愛奇藝排名第二,擁有了近3億的用戶覆蓋,具備了擁有大數據用戶的資質,而對這些大數據的把握和商機挖掘,才是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更為感興趣的用武之地,創新工場也不是一兩天了,是一個有很多積累的企業,他需要創新應用的平台。

希望在未來十年的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上,直接從主業獲得利潤來源的商業模式將佔據主流,廣告成為重要盈利手段的方式已經支撐了十年,這裡還有多少能量被挖掘,真是個問號。

終究,做生意還是要賺錢的,免費與低價策略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但根本上就是一種權宜之計,消費者越是成熟,這個策略就越是不好用,堅持培養注重品質和服務的用戶,通過不斷的創新應用提高性價比,繼而增加他們的忠誠度,才是企業追求長期發展的正路,中國如果還將繼續發展,必然要走提升核心品質的道路,否則絕對不會再有空間,向上的藍海,和向下的紅海,都會在過於氾濫的低價和免費戰略中變成死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11

惠特尼·蒂爾森:所有明智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293511.html
為價值投資信徒的惠特尼·蒂爾森(Whitney Tilson)是T2 Partners公司的創始人,該公司旗下擁有3家對沖基金以及2只共同基金。而在價值投資者大量湧現的今日,惠特尼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創辦了《價值投資觀察》雜誌和「價值投資大會」並兼任主席, 而後者已經成為全球價值投資者矚目的盛會。

 奉價值投資為圭臬

在蒂爾森看來,所有明智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而他奉價值投資為圭臬也是出於偶然。

「剛開始時我對投資一點也不感興趣,在閱讀《華爾街日報》時總是跳過關於投資的內容。但我的大學同學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他是我當時唯一知道的投資人士。他介紹我閱讀巴菲特的作品。這是我人生中得到過的最好的建議。我滿懷渴望地閱讀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所有有關投資的書籍,並從此走上了價值投資之路。」蒂爾森這樣說道。

儘管很多人都理解價值投資的理念,但在實踐中卻很難加以應用。蒂爾森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是因為市場中大多數人希望快速致富,人類的自然傾向是試圖找到一個馬上會漲10%的股票,而價值投資是緩慢致富的投資理念,因此價值投資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其次成為價值投資者,必須能夠估算股票內在價值,而這一點不容易做到。即使獲得了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從商11年後,蒂爾森仍然認為很難做到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不能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就不能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蒂爾森這樣說道,「我不能對大多數企業進行估值,因為這都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甚至是巴菲特也不能估值大多數企業。」

然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優先甄別投資者相對瞭解的行業,然後在這些行業中尋找失寵的、便宜的,並且能夠自我修復的股票。

蒂爾森認為自己最熟悉的行業是餐飲,因此在他整個投資生涯中,這個行業是給他帶來最多利潤的行業,而他涉足過的股票包括麥當勞(McDonalds)、丹尼斯餐廳(Denny's)、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快餐連鎖店玩偶匣(Jack in the Box)以及CKE餐飲公司(CKE Restaurants)等。

眾所周知,在價值投資領域也存在各種不同的風格。例如開山鼻祖本傑明·格雷厄姆喜歡買入扣除債務後的價格仍明顯低於公司價值的資產,一旦回歸價值到合理,他就拋出。而巴菲特則更注重公司的質量,並且只要價格合理,他就一直不停地將滾下去。

蒂爾森的方法則是:「我們引用不同的風格。試著尋找許多不同的價值機會並且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

在2010年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蒂爾森表示他當時既持有接近現金交易的小零售商公司迪麗雅公司(Delias)的股票,同時也持有市值2000億美元的、以合理價格增長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金融危機教訓

一般而言,價值投資者實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投資策略,但蒂爾森經歷過金融危機股票市場暴跌後認為,價值投資者僅僅 「自下而上」是不夠的,因為他發現估算股票價值的方法通常是一個折扣現金流的函數,如果經濟不景氣,現金流預測將變得毫無意義。

蒂爾森說道:「事實上,金融危機時我們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拯救了我們。如果我們沒有預見房地產將會暴跌並採取步驟來縮減許多金融股頭寸來保護自己,那我也不知道我們今天是否還會存在。因此,把握宏觀經濟,並採取保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009年4月,蒂爾森出版了一本名為《在蕭條時期獲利的6個途徑》(More Mortgage Meltdown: 6 Ways to Profit in These Bad Times)書籍,其中的一個獲利途徑就是買入銀行股,而他更建議以當時的價格買入富國銀行(Wells Fargo)。

蒂爾森在書中指出,富國銀行顯然能夠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它的收入已遠高於目前交易的價格。毫無疑問,一旦經濟恢復正常,某天這將成為一隻60美元的股票。

不過,蒂爾森在2010年時又表示,雖然很多人認為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但經濟可能很多年都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他已經基本上退出了對富國銀行的投資。

「房產泡沫經濟的餘波會跟隨我們數年,因此經濟恢復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是五年甚至更多,直到整個房地產行業走出困境。」蒂爾森這樣說道。

目前,蒂爾森的頭寸越來越多地受到他對宏觀經濟判斷的影響:「我的猜測是,美國經濟有20%的機會呈現V形復甦,而長期緩慢復甦的幾率是50%,還有30%的可能性是比那更糟糕。」

根據以上判斷,蒂爾森認為在緩慢復甦的情況下,應當謹慎地長期投資和購買像伯克希爾·哈撒韋和微軟公司那樣有很強平衡性的股票,那麼巨大的短期利益可能覆蓋下降趨勢。

看好Netflix

對錢很敏感的價值型投資者似乎不喜歡洩露自己看好的股票的底細,不過蒂爾森創辦的價值投資大會卻並非如此。在今年10月16日舉辦的價值投資大會中,蒂爾森分享了自己投資視頻網站Netflix的經歷。

2010年12月,在Netflix公司股價為181.65美元時,蒂爾森發佈了做空Netflix的報告,但是兩個月後該基金對Netflix的判斷髮生改變,並在222.29美元時平倉止損。此後Netflix一路狂漲,在2011年中最高一度逼近300美元,但在創下歷史新高後開始狂跌。去年11月,蒂爾森又開始在87美元左右建倉Netflix。

目前,蒂爾森成為了該公司堅定的支持者,他認為Netflix是10年前的亞馬遜,且擁有比亞馬遜更好的現金流。

蒂爾森指出,該公司目前是行業的龍頭,全球業務正在快速增長,其CEO眼光獨到、具有前瞻性,願意為長遠增長而放棄短期盈利,將資金投入到更多更好的流媒體內容建設,以及進行海外擴張。此外,該公司具有很高的收購價值,這也減輕了股價下跌的風險。

「我並不認為Netflix將在未來十年成為20倍的投資標的,但如果有10%的機會成為10倍牛股,未來估值將徹底修正今天的價格。鑑於仍有很多可以預見到的問題要逐一克服,比如巨額的長期虧損,所以應該使用保守投資策略,比如3%~4%的倉位。」蒂爾森這樣說道。

近日,蒂爾森又在接受CNBC採訪時對「財政懸崖」問題進行了評論。他指出,財政懸崖其實是件好事,它可以讓兩個政黨共同為某件事情而付出努力。

Related蒂爾森小檔案

蒂爾森1966年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市(New Haven)。他的父母是前往發展中國家執行美國「援助計劃」的和平隊(Peace Corps)中第一對相識並結婚的眷侶,因此蒂爾森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坦桑尼亞和尼加拉瓜度過的。

1985年,蒂爾森從父親任教的著名私立中學北野山中學(Northfield Mt. Hermon School)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於1989年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後,在波士頓諮詢集團(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獲得了一個諮詢經理的職位。工作之餘,他還積極發起並參與了致力於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貧困中小學任教的「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公益活動。1994年,蒂爾森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學位。

此後的5年時間裡,蒂爾森一直與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一起從事關於內陸城市以及內陸城市公司全國化的研究工作,並成立了一隻擁有5億美元規模的主要投資內陸企業的私募股權基金。

1995年,蒂爾森積攢下了他人生中第一筆1萬美元存款,並用這筆錢在資本市場上小試牛刀。1999年,蒂爾森將親朋好友100萬美元聚集起來,開始運作自己的對沖基金。蒂爾森說:「我妻子是一個薪酬水平比較高的律師,她來支付賬單,而我則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開始嘗試管理這世界上最小的對沖基金。」

不久之後,蒂爾森開始為著名的Motley Fool網站撰寫市場評論。他回憶道:「當時,我知道巴菲特正在預測市場泡沫馬上就要破滅,我對此也十分緊張,因此寫文章告誡投資者們不要被泡沫愚弄。正因如此,我得以安全度過股市崩盤。」

2004年,蒂爾森與約翰·施瓦茲(John Schwartz)一起創辦了價值投資大會。此外,他還是《投資大家芒格:窮查理年鑑》的作者之一。目前,他與妻子及三個女兒住在曼哈頓。(張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