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管藍海紅海,不賺錢都是死海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awlp.html
藍海,有巨大想像力有空間的未知市場,向天空一樣的高遠廣闊;紅海,競爭異常激烈的現存市場,利潤不高但又不能放棄,像戰場一樣的常常刺刀見紅。

 

華人圈在商業競爭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慣性,就是即便能夠進入藍海領域,也常常使出紅海競爭的招式,不在想像力和服務上面努力,總是想抄低價的近路,這一點上,中外華人完全共呼吸,除了在地產業上有特例,不斷地壘金子外,其他百業,無一例外都走低價路線參與競爭,結果是把藍海做成紅海,把紅海做成死海。

 

這是一個令人不那麼舒服的事實,可能和整體華人圈起步比較低的傳統有關,沒有數年的積累,這個策略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和改變,在海外,超市百貨業和餐飲業,是華人參與比較多的行業,這個現象尤其嚴重,好在走到今天,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品質和服務,價格的吸引力,是相對其品質和服務的,不再是單純的為低價而低價了,這其實也有賴於華人消費群體的素質提升,購買力向好,對品質要求放在第一位,拉動力和推動力遂產生共振;在北美,超市業的競爭很有代表性,非常有序,價格因素重要,但絕不是第一位的,購物環境,貨品的周轉率,新鮮度,促銷活動的節奏和季節性調配,很多商品大多時候都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利潤率,一旦促銷起來,給的折扣卻很大,品質還保持原樣,有真正回饋消費者的心思,由於商品種類多,類似活動此起彼伏,一年不斷,既保持了超市促銷的活躍,又能夠保證相當的利潤率,整體商業環境非常健康。

 

做生意終究是要賺錢的,好的生意僅僅賺錢還不夠,還要跳著高不斷地能賺多賺,這麼多年下來,我想商界和投資界,應該看清楚,這才是真正的亙古不變的教義和經典,因為在十多年前出現了互聯網,一些人認為可以打破常規,跨越式發展,免費模式,單純的追求規模的方式,一時間喧囂塵上,作為實業界新思維曾被大加推崇,多年前我曾就職的一家很有名的美資企業,我們團隊的總監開年會時說:現在我們不看PROFIT(利潤),我們就看REVENUE(銷售),這位加州大學的畢業生,也跟著潮流犯渾,當時我就心有疑惑,這不是大躍進嗎?後來企業果然遭受重創。

 

商業規模的推進模式,國外一直都有創新,但實際上,最可靠,最有發展前景的,還是那個經典的老路,即通過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獲得用戶信任,獲得利潤,再通過利潤積累和投入,循環往復的不斷加大這個過程的規模,這個好裡面,既包括傳統,也包括創新,但根本是品質!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好的商業推進模式,一定是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所有想吃獨食的所謂新商業模式,現在看來統統經不起時間的磨練,十多年前以網絡直銷聞名並成長為巨人的戴爾電腦,說白了就是通過儘量減少中間環節獨享利潤,當然消費者也享受了部分紅利,而一旦PC市場的價格因素不再佔據主流,他就必須回歸傳統,而這個出位的弄潮者,一旦回歸傳統,立即頹勢凸顯,看戴爾的股價走勢,就完全是這個過程的忠實寫照,今後做空戴爾,勝率會很大。

 

過去的幾十年裡,北美是新商業思想的源發地,金融界眼花繚亂的免費或先上車,再交錢的模式,是滋生次貸危機的溫床,比華人單純打價格戰的危害大太多了,儘管它一度輝煌,但破敗起來至今讓銀行業都沒能爬起來;直銷模式,從60年代就開始,走到今天,也還是那幾家在折騰,這些東西的不成功或者沒什麼發展,說白了,起因都是商家有意無意的去放大了人性中不太好的那部分基因,為什麼不顧及別人利益要貪圖免費或者過度的便宜呢?為什麼可以白拿呢?為什麼不讓整個產業鏈的各部分都有一羹飯呢?為什麼要去激情鼓噪不那麼必要的消費呢?如果商家去鼓勵這些,以為可以通過先獲得關注繼而擴大業務,這條路,短期有奇效,長期卻會很艱難,因為這些不太好的基因被鼓勵而成為用戶的人們,很難給商家什麼再開發的餘地了,客戶確實是需要培養的,包括消費習慣,花錢的天經地義和免費的天經地義,其實來自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動,在互聯網泡沫中,許多人看清了單純免費模式擴大規模的弊端,所以今天看北美的商業,甚至最時髦的電子商務,這些東西比過去要少很多了,比如北美的第一C2C網商平台EBAY,各項收費名目比之實體店並不算少,甚至新手會感到相當複雜,每做一筆生意,EBAY都有一定的提成,儘管如此,它仍然富有競爭力,業務規模不斷增長,也受到客戶的認可和肯定,今年的淨盈利已經達到28億美元以上;而比之規模更大的B2C網商亞馬遜,則是通過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以減免運費的方式,獲得客戶青睞,取得很突出的競爭能力,這一減一加,自2003年亞馬遜因此扭虧為盈後,就一直成為公司的經營法寶,並始終致力於不斷加大此種優勢,市值近十年來也上漲10倍,2012年第三季度,亞馬遜出現2003年以來首次虧損,原因則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物流優勢,公司大手筆的投資所致,所以近期亞馬遜的調整,可以肯定是一種上升途中的波瀾;

 

其實這十年來,E-COMMENCE在美國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有一本書叫做《美國頂尖網商的經營之道》,裡面很詳細的介紹了在珠寶、鮮花禮品、服裝配飾、書籍/音樂/視頻、玩具、體育用品、食品/藥品等日用生活品領域內成功的網商,可以看到,不論是大如EBAY或亞馬遜,還是這些分行業的網商龍頭,沒有一家是走免費或者單純的低價路線,他們作為傳統商業的競爭和補充,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工具,更深的功夫還是下在幾個傳統商業原則如成本控制,服務便捷優良,貨品質優價良等核心元素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它們的利潤來源佔比上,完全剔除了對廣告的依賴,電子商務的本身成為利潤來源主體,所以投資者很快就可以在企業的報表上發現他們不俗的業績進步,股票價格自然也成為過去十年間遠遠跑贏指數的優質成長股。

 

但是在彼岸中國,那些被證實比較冒進的新模式似乎還進展正歡,甚至被很多人奉為一把利器。公允的說,在中國搞免費和低價策略,確實有巨大的優勢,門檻一放下,規模的迅速擴大立竿見影,馬云的淘寶網,360的免費殺毒,都是響噹噹的實例,而且經過較長時期的培養,他們也基本實現了盈利,只是很可惜,如果我們去細究它盈利的來源和組成,會發現,還是依靠廣告和發源於百度的那個邪惡的競價排行,如果十多年下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是沒能夠實現主業經營成為利潤來源的主體,還是依靠眼球搭台,廣告唱戲,那我只能說,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

 

淘寶多厲害,但淘寶培養出來的用戶是多麼難對付,2010年的1011事件,可以充分說明免費模式培養出來的用戶,如果觸動他們的利益,會遭遇怎樣的不堪與阻力,甚至要驚動商務部出面平衡,淘寶建立以來,一直是阿里巴巴的利潤在供血,期間淘寶數次想啟動收費,但每每又延期,儘管現在淘寶已經實現盈利,但是要讓它做到利潤持續不斷地增長,恐怕那個網店的交易總額起不了多大的參照作用,因為這個貿易額和淘寶的利潤正相關係數不高,而且現在的淘寶,已經發展到超越一個公司能夠較好控制和約束的「無政府」狀態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淘寶已經超越了公檢法,成為一個自由王國了,它的管控難度,應該是超出了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力範疇。

 

360也是,殺毒和電腦衛士是個引子,迅速佔領大部分的個人電腦,賺錢則靠代理費,網址導航,廣告,競價排行,瀏覽器搜索和遊戲方合作等第三方因素,龐雜而瑣碎,其中那一項能夠成為利潤來源的主力,不得而知;而靠殺毒和維護這個賣點的用戶粘性並不是很強,用戶的忠誠度並不牢固,靠免費培養起來的用戶群,非常的不牢靠,美國股市給奇虎超過30倍的溢價,已經算是比較樂觀了。

 

我覺得這種依靠免費迅速攻城掠地的企業,就像蒙元時期的成吉思汗,他佔了有史以來一個統治者能佔有的最大版圖,但是他卻無力管理,最後全部失掉,雖然很狼性,但最終還是回到荒郊做狼。

 

通過免費或者低價策略佔據客戶繼而再謀發展的模式,在中國能夠大行其道,是有較複雜的國情基礎的,首先中國一直有重農抑商的傳統,對高價高利潤有著本能的牴觸和反感,其次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概念近乎為零,再次民眾的購買力確實未能得到較大的提升,最後就是在這些因素的集合下,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公司的示範作用,騰訊通過QQ獲取高粘性客戶,然後就是複製所有的創新和有潛力的互聯網應用,這本來其實就是超級大公司成長的路數,但在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這種成長方式是通過兼併來實現的,充分體現了社會和制度對創新者的尊重,騰訊被很多人罵的厲害,認為他遏制和偷竊了創新,但在上述幾個基礎背景下的中國,他的成功還是有更大的進步意義,只不過,模仿者要明白一點的是,你能不能像他那樣有這麼高粘性的免費產品,如果不能,這個模式長遠看是危險的;其次,阻礙中國創新發展的軟性環境在下一個十年是否能夠改善,雖然過去的十年,幾乎所有堅持原創和開拓精神的企業都無比艱難甚至相當悲慘,滋潤的卻是那些能迅速看清國情並把握商機的企業。

 

小米手機就是典型的代表,說白了小米就是堂堂正正做山寨,在蘋果和三星龐大的帝國下撿漏,開闢自己的性價比市場,這是低價和免費高配策略的硬件版,它的有效性一樣十分突出,很短的時間裡就迅速獲得客戶,這種效果,與其說是他自己的營銷能力,不如說是蘋果三星強大的產品影響力為其做了先導,他只需在性價比上稍一用力,就順勢獲得市場了;循著這個思路,小米在上週又推出了小米盒子,進入智能電視大屏幕這個方興未艾的巨大市場。

 

小米這種企業的思路和站位,如果把它人格化,具體到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個站在陰影下隨時伺機幾個大佬爭鬥時可以撿好處的機會,中外歷史上,這種人能夠成就大事業的,沒有,這種低成本的成功,會讓人上癮,他的注意力,永遠在尋找下一次這樣的機會,這次的小米盒子,又是這種思路的複製,他出現在正是在智能電視成為下一個大市場,而各種遊走在合法邊緣的盒子此起彼伏,內容提供商正酣戰不休的時候,小米撈一把錢問題是不大的,但要想大成功沒門,除非他改變思路,因為他不可能真正去大投入長時期研發,他也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忠實用戶,他的全部注意力,就在撿漏上。

 

值得關注的倒是那些為小米提供了內容合作的視頻商,比如搜狐視頻,他花巨資買來的美劇,甚至那些國產電視劇,應該是沒有在電視屏上播放的版權的,但是小米盒子可以實現在電視上播放,搜狐們其實是在玩盜版,雖然隱秘,但卻是事實,只不過是把PC端過去的伎倆,通過小米盒子擴大到TV端而已,這是本質。

 

互聯網應用發展到最具前景的視頻階段,美國因為嚴格的知識產權傳統,只出現了三家相關企業,YOUTUBE,NETFLEX,HULU,UGC模式的YOUTUBE,不受版權約束,涉及版權的如音樂,也在合法的秩序下開展,但YOUTUBE創富能力平平;NETFLEX完全是收費的,HULU則是免費加廣告模式,但不可忽視的是,HULU本身就是版權擁有者和內容和製造商,成本優勢無可匹敵,他從成立之初就沒有過燒錢階段,直接就盈利了。

 

中國視頻企業受國情的影響,還有騰訊模式的號召,幾乎全部都選擇了免費加廣告的模式,背後的目標就是獲得規模和用戶,然後再想賺錢的事;可是,與QQ和360殺毒不同,與網商免費的交易平台更不同的是,影視作品,不是你某個互聯網公司自己的產品,你免費用它來攬客,是慷誰之慨呢?由此,就出現了瘋狂的盜版,及至國家政策開始限制和打擊盜版,這股風才有所緩和,但實際上堅持走邪路的居多,就算是現在,各種隱形的變相盜版依然大行其道,小米盒子的合作方實際上都是。

 

和傳統的互聯網產品所不同的是,影視作品本身,就是可以變現的產品,互聯網只是在傳播方式上革命和顛覆了傳統,要想競爭出位,功夫還是要放在內容的多元化、傳播的合法性,傳播的廣泛性和流暢度上,傳統互聯網的免費為噱頭的模式,在視頻業,尤其是影視娛樂作品為主導的視頻業裡,是沒有優勢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根本不可為繼,樂視網能夠從草根成長為和優酷土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平起乃至超越的事實,就是根本定位上的與眾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是以是否賺錢來衡量和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

 

因為沒錢燒,所以要賺錢,在盒子的市場化運作中,如果樂視網也使用最具中國特色的低價免費模式,是不是這個市場格局,早就有變化了呢?可問題是,你在培養什麼?怎樣的客戶才是企業需要長期服務的,低價和免費就像一款款麻醉劑,一旦你停止供應,或者別家有新的品種供應,你苦心打起來的用戶基礎大廈瞬間就倒塌,為有這種追求的商家建立長期的高估值信用是非常危險的,PC端的免費模式已經很難打破,如要蔓延到TV端,那就是對新市場的破壞,很多人都想學習蘋果,而蘋果真正的偉大在於它撐起了一個產業鏈,不論是軟件和硬件還是音樂版權,各方都在在蘋果麾下受益,他不去搞全開放,但它能保證進入他體系的業者都能賺錢,這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些盜版的企業,那些推個低價高性能盒子玩隱形盜版的食利者可以想想,是不是穿個黑T恤,配條牛仔褲,就能化身喬幫主了,如果你的發展,是靠損害產業鏈上重要夥伴走出來的,那未來繼續做大的基礎在哪裡?所以希望樂視網下個月將要推出的新盒子即便調整了價格預期,還是要能堅持企業一貫的思想。

 

智能電視,被稱作繼PC,手機,PAD之後的第四屏,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加盟樂視網的超級電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按照李開復的理解,未來「第四屏」爭奪的三要素在於:

 

1)互聯網的海量內容+傳統電視的易用和高清,

2)生命力來自合法內容授權+合法牌照,

3)在電視上實現蘋果iPhone的軟硬服務整合體驗+用戶選擇權+海量應用商店(也能實現蘋果的盈利模式)。

 

樂視網能和創新工場攜手,說明它在上述三項資質上的獨有,而且,更深層的東西是,經過數年的發展,樂視網已經在寬屏影視類網站連續四個多月超越愛奇藝排名第二,擁有了近3億的用戶覆蓋,具備了擁有大數據用戶的資質,而對這些大數據的把握和商機挖掘,才是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更為感興趣的用武之地,創新工場也不是一兩天了,是一個有很多積累的企業,他需要創新應用的平台。

希望在未來十年的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上,直接從主業獲得利潤來源的商業模式將佔據主流,廣告成為重要盈利手段的方式已經支撐了十年,這裡還有多少能量被挖掘,真是個問號。

終究,做生意還是要賺錢的,免費與低價策略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但根本上就是一種權宜之計,消費者越是成熟,這個策略就越是不好用,堅持培養注重品質和服務的用戶,通過不斷的創新應用提高性價比,繼而增加他們的忠誠度,才是企業追求長期發展的正路,中國如果還將繼續發展,必然要走提升核心品質的道路,否則絕對不會再有空間,向上的藍海,和向下的紅海,都會在過於氾濫的低價和免費戰略中變成死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