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五大練習 戰勝自我設限心魔


2011-11-14  TCW




隨意拿起一本成功者的致勝術,你 是否曾經懷疑,這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原本就具有成功不可或缺的特質?

你可能以為,陳彥博挑戰身體極限,橫越南北極,是因他原本就是長跑的天生好手,意志力也高人一等;施明煌發願打造全台最大麥田,是因他的自信滿滿,不把失 敗放在眼裡。

那麼,這些故事就無法從心底打動你,只是讓你羨慕那些能這麼做的人,因為你既沒體力,也無法對挫折視而不見。於是最後,你還是回到自己一成不變的原點。

為何跨不出改變的第一步?這要從檢視心態開始。你是否暗自覺得,成功靠的是天分?失敗,就代表技不如人?你採取的看法,其實深深影響著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無法突破、害怕改變,往往是被自我設限的心魔牢牢困住了。下面的五個練習,說明了如何一面培養致勝心態,一面用行動實踐想望。

練習1請找出生活中的定型心態,並挑戰它!

請看下面四個情境,然後從A、B反應之中選出你比較贊同的話。

一、我報考研究所落榜了!(A)因為我比不上其他的競爭者。(B)我應該蒐集更多的資料。

二、同事都升遷了,卻沒我的份!(A)這工作不適合我,我要辭職。(B)晚點升遷,可在基層學到更多。

三、我的成績一直都在九十分以上。(A)我天資聰穎,別人當然比不上。 (B)我常花時間練習,真的很有效。

四、我心中理想的感情是?(A)一見鍾情,從此幸福快樂。(B)兩人相愛就是願共同經營感情。

如果你贊同A的「定型心態」;你會覺得能力是固定的,無論怎麼做都很難改變。你追求成功,為了證明自己比人強,每次讚美都在加強你的信念。相對的,失敗, 暗示你是輸家;批評,代表你不夠優秀。對於沒有把握的事,你寧願不去嘗試,害怕失敗丟臉。

若是你選擇B的「成長心態」,你會相信能力可以像肌肉一樣鍛鍊。你追求成功,是因為享受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感覺。如果別人表現比你好,你會解讀為對方可能是 採取了更高明的策略。即使會碰到挫折失敗,你仍然願意接受更多挑戰。你相信熟能生巧,只要找對方法,都有進步空間。

請再回頭看看那四個情境,是否感覺到兩種心態的差別?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夠發揮最大的潛力。

現在你知道了這個道理,請練習時時找出生活中的「定型心態」,並且加以挑戰。

練習2請拋棄定型心態,在質疑自己前,先排除障礙!

擁有「定型心態」的人,不太相信能力可以改變,所以特別害怕失敗,覺得失敗威脅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擁有類似心態的人,會認為烏龜之所以努力,是因為資質駑 鈍;因此,他們在學校裡會盡量少花力氣,為的就是要表現出自己比別人聰明。

義大利小提琴家莎樂諾-索娜柏格(Nadja Salerno-Sonnenberg)小時候被譽為神童。但她在十八歲時失去自信,受到「定型心態」所苦,不敢嘗試改變。「如果不認真努力,不好好準 備,結果沒成功,你就有藉口可說……,最困難的莫過於承認,我全力以赴,但是表現得不夠好。」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讓我們裹足不前,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面對它。

世界首屈一指的設計公司IDEO運用「成長心態」,主張員工、客戶都要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因為設計很少從一個高點直接跳到下一個高點,而是U字型的起 伏。剛開始總是充滿希望與熱情,但下一步往往就是艱難、辛苦、與沮喪的谷底。正面去迎向失敗,因為挫折不是能力的否定,而是學習的機會,才能堅持到最後的 成功。

練習3請增加成長心態,分析過去有效做法,並強化它!

你的小孩帶著成績單回家,得了一個優、四個甲、一個不及格。這時你打算和孩子說些什麼?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急著追問,那個不及格是怎麼來的?眼前就有一個問題,要立刻解決──是該給孩子一點處罰,還是趕緊找個補習班?很少父母會先留意,孩子 拿到「優」的科目,是不是採取了更適合的策略,可以沿用到其他的科目上? 這是因為人類的想法與行為,都符合「壞事比好事強烈」的原則。日記裡提到的壞事比好事多,醜聞的印象總是最深刻,英文中形容情緒的用語,只有三八%是正面 的。

努力也可以講究方法。我們常聽朋友抱怨事情如何不順遂,卻很少人去分析為什麼有的做法一帆風順。你應該試著找出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的亮點,從別人或過去 的經驗中,找出值得仿效的做法。「做什麼才有效?我們要如何做得更多?」這樣的對話越頻繁,將「成長心態」付諸行動的可能性才會越高。

練習4請設定一個目標,從心裡開始演練!

解開了「定型心態」的束縛,你準備好了勇敢追夢,或者轉換跑道了嗎?

你的改變是為了走到哪裡?什麼才是激發你熱情的目標?改變的起點,往往來自一個人的起心動念,而非理性的評估。一個目標必須深入心坎,才能激起內心的渴 望,讓人甘於忍受過程的壓力與挫折。即使你還沒準備好付諸行動,在心裡規畫美好的願景,仔細的思索終點前的每一個步驟,仍對改變有實際的幫助。

例如奧運男子四百公尺跨欄前紀錄保持人艾德溫.摩西(Edwin Moses),他將體能的鍛鍊結合心理的演練,精確的想像自己在四百公尺的比賽中,如何累計每道柵欄的距離,如何在分解動作下一一跨越,直到衝過終點線。 摩西預想了整場比賽的過程,這要比直接幻想勝利,更有實際效果。

練習5請列出關鍵行動,決定「何時、何地、如何」完成!

設定了目標,你還需要夠明確、夠清楚的行動來分階段達成。要求自己「過得更健康」,遠遠比不上「十一月十二日下午兩點到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三十分鐘」來得實 際有效。

改變越是艱難,一個明確的計畫幫助就越大。

紐約大學心理學研究發現,置換人工關節的患者,都要經歷手術完成後的劇痛,使得復健過程十分辛苦漫長。

而該研究更要求一群平均六十八歲的患者,設下一個明確的目標,例如:「如果你打算出去走走,請寫下你計畫出門的時間和地點。」

結果有設下具體目標的患者,三週半就能自行站立,一個月後就可以獨立上下車。而沒有設定具體目標的患者,達成每個動作都得花上兩倍以上的時間。

將想要達成的改變,分解成一個個可以實際執行的目標,預先決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會刺激你去完成,也會讓你有充裕的時間排除其他阻礙,完成這一個眼前的階 段目標。

最後,你需要充足的睡眠與休息。不論是挑戰過去的心態、集中注意力、抵抗挫折,或將努力付諸行動,都會消耗體力與心力。否則,你可能不是懶得去改變,而是 已經沒有力氣改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7

【信報】投機者最大心魔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7.html



2010年時,港人皆說本地樓市是泡沫,「實跌到嘔啦!」自己也把自住樓賣掉,租樓等執平貨,結果…現在瞓身押註美股,相識暗笑:「升咗幾個開才買,遲早實大跌,你聽乞食啦!」自己微笑回應。

投機怎樣才能贏大錢?早幾個月打坐時才想通:就是買了後,價格勁升;沽空後,價格勁跌,沒有別的途徑。最好連續幾年,升極都升唔完,才能賺取厚利。像A50(2823)那樣的當世奇葩,2009年底股價是14.92元,五年後是9.44元,苦坐五年,得個爛桔。

頓悟前半生,苦戰十五年,老是贏不到大錢:我對任何氣勢如虹的資產類別,情感上有意無意地,悉視之為「泡沫」、「好危險」,無法食盡大浪。

紅磡站上車,大圍落車,有排先到羅湖。落車後,戇居居地看著牛三,股價拋物線式上升,次次如是。別人啖啖肉,自己吮骨頭。

人看事情,或多或少,都受個人情感、喜好所影響。你喜歡的投機,買了後長升長有,那就是「牛市」。你討厭(或害怕)的投機,自己無買或早走,價格狂升,那就是「泡沫」、「唔合理」、「非理性」。所謂分析,九成九,無非是用來支持自己的喜好(贏錢時)或偏見(輸錢時)。想起以前有個老細,最喜歡笑我是「書生」。「看那麼多書,思想太複雜,成日over-think。」當年聽了真的很氣憤,過了幾年,才覺得這句話好有禪味,也暗合投機之道。

身處大牛市的資產,應想盡辦法死坐爛坐,坐到牛市結束,方獲利離場。不要over-think,猛分析「點解個市會升?」、「咁樣合唔合理?」…點解大陸GDP增長7.5%,股票卻恍如有毒?唔使理!點解全世界得美國和印度股市創新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創新高,你有份,戶口的資產淨值節節上升。分析(尤其是符合對方口味時)可以贏得掌聲,但掌聲卻不能令你發達。

投機者要做的,跟一個出色的禪修者一樣,不是去分析、去評論、去喜好;而是觀察自己的呼吸和情緒,最終讓「自我」慢慢消失,變成「無我」,重點在於觀察。將來一旦發現美股跌破警戒水平,比方說10月平均線時,便微笑道別。

如果某天新興市場再次氣勢如虹,也會飛身擁抱。上善若水,「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

說得白點,投機,請不要諸多意見、自我中心、沈迷分析。就像美股,晚晚創新高,你日日看衰,咒它外強中乾,對不起,除了大市回調幾巴仙那一剎那顯示你見識過人外,對於身家,卻無丁點幫助。

不帶愛惡地觀察價格,買強,避開甚至沽空弱者。美股強,就買美股,到某天風水輪流轉,流行買金,就買金囉!世界沒有永遠的牛市,但總會有某資產是牛市。打開心眼,自然看到。

(原載於信報20141126日)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期權教室】Facebook 業績操作分享:http://on.fb.me/1ulxo6k
【美股101】一分鐘看公司業績:http://on.fb.me/1vn7fyx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名人堂 bloghttp://investhof.blogspot.hk/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61

主愛之家另類治療 幫成癮者擊退「心魔」 這裡,患者互相激勵 找回重返社會力量

2015-04-27  TWM
 
 

 

肉體的桎梏,並不足以斷絕對毒品的依賴,因為沒有一座監牢可以囚禁人類的心靈。

患者並不總是需要強力的治療或教化,有時候他們要的,只是一個重新證明自我,並被社會接納的機會。

撰文‧鄭閔聲 攝影‧林育緯爵士鼓聲與電子琴一同響起的瞬間,像是有人一口氣將室內電燈全部扭開,讓狹長的禮拜堂頓時明亮了起來。二十多名外形、年齡差距頗大的男子,在伴奏引導下,專心地唱起一首旋律類似流行樂的詩歌。

「不是我不想改過,任那歲月共蹉跎,是否有人肯給我機會重新再來過……」這群人的音色絕對稱不上美妙,入耳卻極為動人,因為他們用生硬歌喉訴說的,是一段又一段不堪回首,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生命歷程。當音樂靜止,有人已激動地緊捏鼻樑,也有人仰著下巴,對抗就快奪眶而出的淚水。

這是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基督教主愛之家,每天晚餐後的固定場景。這座戒治機構,目前收容了二十四位毒癮患者,其中有不滿二十歲的青澀少年、也有年屆花甲的銀髮老翁,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曾用盡所有力氣,和潛藏在靈魂深處的「心魔」對抗。這些人眼中的魔鬼面貌不盡相同,從「傳統」的酒精、海洛因,到K他命,無所不有。

「所有沾染毒品成癮的人,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如何再次被社會接納。這裡是透過共同扶持讓弟兄建立自信,進而脫離對毒品的依賴。」主愛之家執行長張麗英解釋,戒癮患者每天一同吟唱詩歌,就像是另類的團體諮商,讓所有人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他,

曾吸毒吸到被電擊救醒

來到花蓮市區一家咖啡館二樓,剛完成戒癮療程離開主愛之家的Alan望著雨後的街景,談起自己與K他命多年的糾葛。

「我從高中玩樂團開始抽大麻,喜歡那種情緒被放大的感覺,二十歲過後才第一次用K(他命)。一開始也只是少量,但就和所有人一樣越玩越大,過了六、七年,一天就要用掉十克,一個月就至少要準備十萬元『叫貨』。」理著三分頭、身材壯碩的Alan,外表雖有些江湖味,卻已看不見因吸毒過量的蒼白或虛弱。

「第一次想要戒,是因為全身莫名其妙疼痛,是那種從骨髓裡痛出來,但你完全找不到地方的痛,吃止痛藥也完全沒用,嚴重時連移動身體都很難。我有一個月幾乎無法下床。」因為被身體的反撲給嚇壞了,再加上玩在一起的朋友接連出了意外,讓Alan下定決心遠離沉溺於毒品的糜爛生活。

在家裡休養了半年,Alan身體逐漸恢復正常,因此在一位戒毒醫師的鼓勵下,到醫院擔任志工,希望藉由正常的作息與環境,讓他遠離毒品的誘惑。

Alan原以為能利用在醫院擔任志工的時間重新規畫人生,但旁人的異樣眼光,讓計畫變了樣。「常有人開我玩笑:『拉K的,你小便會不會痛?需要包尿布嗎?』我為什麼要忍受懷疑的眼神或當面的羞辱?我明明沒有拉K了,每天回家還要被檢查鼻孔,我回去混都還比較有尊嚴。」氣憤地離開醫院後,Alan原本下定決心不再沾染毒品,但因為一次失戀挫折,他又試圖從K他命尋求慰藉。這一次,他玩得比過去更瘋,覺得市面上的貨不夠「純」,他開始嘗試更刺激的靜脈注射,常因劑量控制不佳而休克送醫,也不只一次為了脫序行徑和家人發生爭吵。直到有一次倒在路邊被心臟電擊救醒,他才意識到情況失控,決定尋求外力戒除毒癮。

在家人與朋友的引介下,Alan輾轉求助過幾家戒癮機構,但都因為無法適應機構嚴格的生活管理,或是不能接受強力的宗教洗滌而半途而廢,讓家人懷疑他根本無心戒毒;最後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在網路找到了花蓮的主愛之家。

每天閱讀、練樂器

拾回多年前開餐廳夢想

「這裡的管教比其他機構人性化很多,但剛來到這裡當然也不能適應,和人起過幾次衝突;但之後發現,這裡的人都和我一樣,有過不被社會接納的經驗,彼此開始產生共鳴,也就覺得不那麼難熬。」有了這些感觸,他興沖沖地打電話回家告訴父親,自己很快就能成功戒毒,但對他失去信心的父親冷淡地說,「我看你只想趕快出來,不是有心要戒。」就掛上電話。

為了向家人證明戒毒決心,Alan努力讓自己過得充實,利用早晚時間鍛鍊體能,藉著閱讀訓練因吸毒而退化的注意力,在吟唱詩歌時段重新接觸好久不見的吉他與鋼琴,跟著大家一起到校園做反毒宣導,在身心層面上逐步找回自信;並且重新計畫起醞釀多年的開餐廳夢想,與父母的緊張關係也因此緩和下來。

「主愛不會強迫灌輸信仰價值,還鼓勵我做喜歡的事情。只要有人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你就不會想要逃避應該負起的責任,自然就會常常警惕自己『不要再跌倒』。」離開主愛之家後,Alan正從頭開始設計裝潢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並將照顧年紀漸長的父母,視為最重要的責任。

「毒品的『癮』,幾乎全都是來自內心,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監牢可以囚禁心靈;想讓患者戒除毒癮,就得盡可能讓他們由內在建立自信,才足以堅強地面對誘惑。」張麗英指出,儘管患者再度沾染藥癮的比率相當高,但若能在戒治期間探索生命價值,重返社會後,就能有更多機會回歸正常人生。

他,拉K十五年 膀胱兩度手術住在主愛之家戒毒的患者,每月須繳交一萬五千元食宿費,戒治以一年為原則;若未住滿一年想提前離開,須扣留預繳的保證金。戒治一年期滿後,患者可選擇考取輔導員證照,留在機構服務,或在機構與勞動部合作成立的中途之家工作,逐步回歸社會。

因此在主愛之家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有毒癮過來人分享更生經驗的團體諮商,以及牧師講道、導讀《聖經》等宗教課程外,還情商許多講師指導西點烘焙、種植蔬果、服裝設計、樂器、電腦等技能,就是希望收容患者能視個人興趣學習,尋找生活的重心,避免因無法適應社會而再次墮落染毒。

除了毒癮戒治以外,主愛之家同時也是政府立案的輔導機構,最多可收容二十四位被少年法庭裁定安置輔導的青少年。機構除了盡可能讓這些青少年完成原有的學校教育,課餘也鼓勵他們學習實用技能。

戒治機構內的患者,會定期前往花蓮,甚至全台校園從事反毒宣導,用意除了教育年輕學子不要輕易碰觸毒品,也想透過巡迴宣講,讓患者認為自己的經驗,對社會有正面意義,強化拒絕毒品誘惑的決心。

在花蓮一所公立國中的活動中心裡,有一副娃娃臉、吸毒經驗卻超過十五年的小天,正敘述自己因長年拉K,膀胱嚴重受損,兩度接受手術的經歷。想像起手術時的疼痛感,台下數百名八年級學生,有一半以上都齜牙咧嘴、皺起眉頭。

「如果能回到十五年前,我會告訴自己,快樂有很多種,不一定要靠拉K;但我沒辦法回去,只能把慘痛經驗告訴更多人,讓大家不要和我一樣……。」小天拿出一個有刻度的塑膠杯,指著上面密密麻麻的記號說,「正常人的尿量是五百CC,我最差的時候只有五十,現在也還不到兩百。每次量有進步,我就會做記號,但進步很有限,搞不好永遠就是這樣了。」

投入反毒宣導

加強不再淪陷的動力

小天目前正在主愛之家戒除毒癮,並投入反毒宣導。他說:「到學校講反毒,除了可以幫助別人,也讓我有更充分的理由不再碰藥,因為如果又碰了,不就等於我現在說的、做的自打嘴巴嗎?」小天的家人原本因他反覆吸毒而幾乎和他斷絕關係,現在看到他出現在反毒宣導場合,也逐漸對他改觀,鼓勵他繼續努力,「向家人證明自己不是沒用的人,對我來說有很大的意義。」他說。

「這裡試著讓每一個更生人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對其他人產生正面影響;不要因為過去的自卑感,阻斷了與外界聯繫的可能性。」張麗英認為,戒除毒癮是一條漫長的旅程,路途上不只需要患者個人努力,周遭親友的支持,更是誤入歧途者重新振作的關鍵,「毒品成癮者在這裡只是尋找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重新找回生命價值的機會。」她說。

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

成立:1984年

業務:成年人毒癮戒治、

青少年安置輔導、

更生人就業輔導

三管齊下

幫毒癮患者走出深淵

正常作息

患者自身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忘卻戒毒而產生的身體不適,並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態度。

面對壓力

透過心理諮商或精神門診,理解患者是否因壓力與挫敗而沾染藥癮,進而引導他們學習面對壓力與挫敗。

親友支持

吸毒者多長期和社會脫節,且遭親友排斥,進而產生疏離感且自暴自棄。親友支持可以幫助患者重新社會化,並感受生命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1

賣掉公司後,創業者還要戰勝這七大心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5/155617.shtml

賣掉公司後,創業者還要戰勝這七大心魔
芭芭拉·B. 羅伯茨芭芭拉·B. 羅伯茨

賣掉公司後,創業者還要戰勝這七大心魔

成功度過轉型期的關鍵就是,在得到財富之後,要從容緩慢地面對一切變化。

黑馬說:

雷軍在一次訪談中曾說到,(創業公司)做到一個差不多的規模,把公司賣掉,其實也是創業者很好的選擇。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與其在大浪中為企業的生存掙紮,及時將自己的努力和心血賣出變現,不失為一種選擇。但是,創業者賣掉自己的公司,這件事就完了嗎?答案當然不會這麽簡單。

文 / 芭芭拉·B. 羅伯茨   譯 / 蘇西

創業需要創業者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創業者的人生意義和身份認同都維系於公司。然而,當創業者把自己的公司賣掉(如今,這種事情越來越頻繁)之後呢?創業者或許得到了一大筆財富,但也會因此失去方向,茫然無措地面對這個重大的問題——接下來該做什麽?

我們訪問了22名賣掉公司的創業者,這些企業的資產都在1000萬美元以上。每一位創業者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在訪談中,我們還是發現了7個共同點。

“上岸者”的七大挑戰

1. 身份的失落 

雖然公司的售出標誌著創業取得巨大成功,但往往也意味著個人身份與社群關系的失落。認識並面對這種損失需要經歷好幾個階段,甚至可能歷時數年。

一些創業者反複說,他們真希望在賣掉公司之前就多想想這些問題,希望有人能預先提醒他們,賣掉公司會讓人如此迷茫。因為創業者最主要的社交圈是圍繞著公司建立起來的,創業主宰著他們的身份認同,也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

公司在創業者身份認同中所占比例越大,售出後,這種悲哀感就越濃重。單身的創業者,或者與員工感情更為深厚的女性創業者通常更難適應這種失落感。多重身份的創業者好像能更容易地適應轉型,比如有家庭、承擔某些公益職責、參與慈善事業、在其他商業機構中任職的人。40歲以下的創業者更願意接受變化,能更加從容地面對重塑自我的挑戰。

2. 如何找到新事業

絕大多數創業者並不以金錢來衡量成功,他們更看重自由的感覺。創業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運用這全新的自由感,也不知道該如何定義自己的“遺產”。有些人進入慈善行業或政界,有些人培養興趣愛好或追求新知,再度創業。找到下一個充實的、能實現自我的新事業,是所有“上岸者”需要面對的首要挑戰。

得到可觀財富的那一刻,本應歡慶勝利,然而,絕大多數創業者對有些問題還沒想清楚——公司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好處、究竟是自己的哪些能力創造了這個有價值的企業——就開始著手賣掉公司了。由於在這幾個方面缺乏分析和規劃,創業者往往會被錯位、茫然若失和悲傷的心情打個措手不及,一時難以找到滿意的新事業。

3. 適應新關系

成功的創業者在逐步適應新貴的身份,與此同時,家人、朋友們也在重新評估他們與創業者的關系,原來的互動方式可能會發生改變。

有趣的是,新到手的財富帶來的問題基本是個人轉型方面的。極少有創業者會因為這些財富與家人或朋友產生嚴重矛盾。少數人提到,他們與親友的關系偶爾會變得緊張,有些親友希望得到饋贈,有些人不願意收受禮物。然而,絕大多數人與親友的關系都變得更加密切了。

4. 重塑自我

令絕大多數創業者驚訝的是,翻開令人滿意的人生新篇章,以及學習財富管理所需的時間竟然如此之長。他們表示,雖然很喜歡這段自我更新時期中的成長,但在重新找到自我實現的感覺之前,竟然有那麽多事情需要嘗試。二次創業遭遇失敗或其他挫折都是很常見的。

5. 學習理財

創業者之所以會在財富管理上遇到問題,是因為他們不肯放棄控制權。創業者天生就喜歡通過控制局面,不太適應將財務決策交給顧問來做。他們要找的理財顧問應該是這樣的:願意向創業者傳授知識,理解創業人士喜歡積極參與的天性。由於這些需求,創業者們發現,跟資歷相似的人們一道學習理財是個很吸引人的方法。

6. 專註Vs.多元化的挑戰

優秀創業者的素質與優秀投資人的素質並不一致。傑出的創業者需要盯住一個狹窄的領域,專心致誌,並且主動積極地管控風險。而成功的財富管理原則與此大不一樣,它強調的是多元化,還要依靠他人的專業才能。

7. 財務規劃

公司售出之前或剛剛售出之後的財務分析與規劃至關重要。在最成功的轉型例子中,創業者會在售出公司之前,早早就向諸多財務領域的專家們尋求專業意見,例如稅務、慈善、地產規劃、孩子們的財商教育等。

“上岸”之前

在賣掉公司之前,創業者有一大堆事情需要考慮。這些事都圍繞著一個主題——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從公司中得到了哪些切實的好處。賣掉公司之前,創業者們應當思考的是:為什麽自己和這家公司能夠成功,自己的能力優勢是什麽,讓公司取得成功的商業模式是什麽?這個模式能夠複制嗎?

有些案例的主人公後悔賣掉公司。就像傑里·塞德拉(Jeri Sedlar)在《不要退休》(Don’t Retire, Rewire)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在金錢之外,工作還能為人提供85種驅動力,比如逃避現實、尋找創意、提升自信、令人興奮、磨練領導力、獲得認可等等。公司為你提供了有意義的人際關系、運用時間的方式還有人生目標,“上岸”之前要想明白這些對你有多重要。

過來人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認真想一想,賣掉公司之後,至關重要的身份認同感會消失不見,所以應當預先做出規劃,趁早尋找替代品。在出售公司之前就應當拓寬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圈,多培養個人興趣。

另一個重要領域是財務方面。在出售公司之前,應當及早與專業財務顧問接洽,在這個過程的初期,你需要想清楚自己的花費需求、對通貨膨脹、稅率變化以及適度風險下收益的預期。這一階段具體財務建議還包括:

◆在出售公司之前,考慮建立信托與基金;

◆徹底想清楚需要被替代的真實收入是多少;

◆對投資收益的預期要現實,要知道它們是否能夠抵消你的支出;

◆考慮只賣掉公司的一部分;

◆如果交易合同中帶有股票或獲利能力付款(earn-out)的條款,一定要對買家做全面徹底的背景核查。

把這些全部考慮到之後,你如果做出不賣公司或只賣一部分的決定,可以聘請一個新的CEO進入董事會;然後傳授創業心得、做天使投資。如果交易條件中包括持續的收入,或保留職務等軟性的支持就會更好。

“上岸”第一年

即便有所準備,在賣掉公司的頭一兩年里,人們還是會經歷一段很艱難的適應期。創業者在賣掉公司的第一年里,往往會在以下兩條路里選一個:出國旅行、重新裝修房子或買新房,逃離因空虛而產生的失落感。或先經歷一個過渡時期,然後刪掉那些不滿意的活動。看書、休假、找人生教練做咨詢、寫日記等都有助於度過轉型期。

那些已經賣掉公司的創業者建議說,在第一年,除了處理一些急迫的稅務問題和房產規劃之外,不要急著做其他的事,給自己和家人留一點調整時間。財富會讓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感到迷茫,配偶和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可能會被打破。得到財富之後,和真正的朋友以及絕大多數家人的關系都變得更加牢固,然而,由於價值觀不一致,也有人離婚或家里出亂子。

成功度過轉型期的關鍵就是,在得到財富之後,要從容緩慢地面對一切變化。你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麽,否則別急著向朋友、家人或慈善機構饋贈金錢。

在這一年,你需要回答以下問題:

1、下一步和後續的路應該怎麽走?

2、該如何找到它的方向?

3、該如何找到新的人生意義、社交圈和運用時間的方式?

4、現在,什麽能令我幸福?

5、還有哪些有待達成的人生目標?

6、哪些書籍、自我重塑的榜樣、教練項目和研討會能夠幫助我?

7、財富該如何幫助我實現目標?

8、應該如何管理金錢?

播撒新種子

創業者是閑不下來的。在我們采訪過的創業者當中,沒有一個人考慮過長期過清閑的生活。賣掉公司的一年之後,他們差不多都開始認真地做某件事了。在這個階段初期所做的事情未必會一直持續下去,但都是獲取新知的試驗。很多人都開始再度創業或做天使投資。絕大多數創業者很快會投資他人的公司。如果創業者繼續做自己熟知的事情,把這些投資的數量和規模控制住,並付出時間和智慧,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許多創業者夢想著再做一家公司。然而,有些人並不了解自己的獨特長處在哪兒。看不見自己的優勢,就無從發揮。還有些人過於自信,以為自己是賺錢的天才,卻沒有意識到運氣的作用。想要成功地連環創業,你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天分。可複制的商業模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看清自己的真實能力和天分就去嘗試新的興趣點,二次創業往往會失敗。連環創業者更有可能在第三次或第四次的時候成功。

這個階段的財富管理,最困難的就是領悟到“通過向自己或其他私企投資來賺取回報”有多難。這樣可以慢慢學會更加集中地投資,只投那些自己了解的領域。

重回最佳狀態

采訪的兩個案例中,創業者在賣掉公司一兩年後就找到了滿意的新事業,也都在同一個時間段創立了傑出的非營利組織。有兩個人在6年和9年後翻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然而,其余創業者在3年或更長的時間內,人生都一直是虛幻而難以捉摸的。在這段所謂的“不夠充實的漫遊期”中,他們出國旅行、寫書、成立基金會、在家工作、掌握複雜的投資理論與實際操作、創立有趣卻失敗的公司。他們都說,除非所做的事能夠吸引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否則就不能說自己找到了充實的新事業。然而矛盾的是,他們中很多人表示,不會再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事業中去了,而會一直做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慈善和公益事業、教書、投資等。

在學習財富管理的後期階段,絕大多數人漸漸懂得了保留財產,保守地投資。絕大多數人都找到了值得信賴的顧問,他們會繼續在投資金額中劃出一定的比例,直接投給某些公司,但選擇範圍更為集中,對象也更加精挑細選。在後期,創業者們也已經成立基金,做好了地產計劃。絕大多數受訪的創業者都選擇把大筆金額投入地產和慈善機構,把相對較少的金錢留給子孫。

_username=ceibs-cbr_副本

創業心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