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小水電新集中運動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62.html

  不斷上漲的煤價,使以火電為主業的各大發電集團成本負擔日益沉重;而在風電等新能源領域,儘管產能迅速擴大,上網和盈利卻漸成難題;自今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核電發展也迷失了方向。「大家回頭一看,其實不少中小水電從經濟、財務的角度上看,都運轉得很好。」 一位從事清潔能源投資的人士近期向財新《新世紀》表示。

 

  在追逐資本收益的財務投資者看來,大型水電是國家的事,很難分羹,而中小水電卻是一塊誘人的沃土。一家國內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財新 《新世紀》記者透露,他所在的基金不久前已投資了一個水電項目,「今年以來火電上網價格提高,水電也跟著提價。像云南水電上網價格提高了2分錢,等於提高 了15%的利潤率,非常喜人。」

  9月22日,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600027.SH,下稱華電國際)公佈,以16.9億元收購四川活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活興公 司)和協興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協興公司),被收購的兩家公司共控股一家水電公司,參股六家。其中多個為25萬千瓦以下的中小水電項目,共擁有權益裝機約 122萬兆瓦。由於活興公司和協興公司截至2010年末淨資產賬面值總和為5.42億元,華電國際為這兩起交易支付的PB溢價達3.12倍,此次收購被一 些媒體和市場人士稱為「豪擲」。華電國際此舉也是近年來產業資本積極參與中小水電收購浪潮的一個縮影。

小水電國進民退

  華電國際在公告中稱,併購水電項目符合公司「大力開發水電」的發展戰略,將顯著增加華電國際水電在建規模和前期項目規模。據一位四川水電界人士 透露,活興和協興兩家公司均為四川省內電力企業的職工持股企業,水電資產重疊情況較多。這兩起收購使得華電國際間接控股了四川涼山水洛河水電開發有限責任 公司,這是其控制的首個流域開發公司。此前,華電集團在涼山州的西溪河、木裡河上都已經有了項目。

  截至2010年年底,在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中,華電集團的水電裝機容量在總裝機容量中佔比為17.15%,僅次於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 投)。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協會副秘書長張博庭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華電集團原本在水電開發上相當積極,但在大型水電項目開發上卻遭受了不少挫折。

  華電集團位於金沙江中游的魯地拉和龍開口兩個水電項目,2009年因環境影響評價未通過,擅自進行主體大壩建設,被環保部責令停工,一年後才獲 得環保部批覆。而怒江流域的開發,由於環保生態問題的爭論,已經蹉跎了八年。由於移民拆遷和生態問題等原因,從2007年到2009年,國家發改委沒有核 准一個裝機規模超過200萬千瓦的大型水電項目,而華電集團僅有四川大渡河瀘定水電站一個裝機容量92萬千瓦的項目通過了核准。

  同樣是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發佈《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規定,到2010年和2020年發電裝機容量在500萬千瓦以上的企業,其非水電可再生能源比例必須分別達到3%和8%以上。於是,五大發電企業重金投向風電領域。

  由於長期以來電力需求旺盛,供應緊缺,政府對行業准入門檻也有所放鬆,水電資源豐富的西部省份藉機吸引東部發達地區的民間資本投入當地的中小水 電開發。於是近十年來,大量民營資本湧入了這一領域。2004年前後,僅在貴州就活躍著40多個來自浙江的中小水電民間投資團隊。「小水電,大熱門,一張 紙,賺大錢」,這些投資者撬動的是成百上千億的水電資本。

  一位四川水電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四川小水電的民資開發熱潮始於十年前,當時有將近五成的投資來自江浙民營資本。但現在基本上都退 了,轉賣給了大型國有發電集團。現在手上還有小水電項目的民營企業也都在想辦法退出。」電力行業的複雜性,部分地方官員當初招商引資許下的「空頭支票」未 予兌現,以及融資成本高昂等,都是民營資本選擇退出的背後原因。

  目前市場上可以用於轉讓的中小水電項目主要有兩類:一類與此次華電國際收購的項目類似,早年間由電力系統內部職工投資建設,另一類則是以浙江等 地為代表的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前者在發電上網方面較後者有一些先天優勢,也因此備受市場批評。2008年,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和電監會四部委聯合發佈 了《關於規範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發電企業的意見》,令職工持股的中小水電面臨轉讓局面。

  從2009年開始,五大發電集團紛紛介入各地中小水電的收購。當年,中電投併購開發了江西、云南、四川等地的多家中小水電。2010年,國電大 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以4.02億元受讓了四川革什扎水電有限責任公司85%的股權。國電電力在當時的公告中表示,目前國內和四川省內類似資源稀缺, 而革什扎流域梯級水電站投產後,有利於提高大渡河幹流梯級水電站調節性能。

  四川省涼山州政府辦公室秘書李春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以前當地水電項目不少是民營企業開發,現在基本上都由大型發電公司接盤,「比如華電、國電、華能等,都進行了項目收購。有個別(大型發電企業)過去不太重視收購小水電,現在想找都找不到了。」

  盯上中小水電的產業資本不止五大發電集團。華潤電力集團戰略管理部高級項目經理張曉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他們對水電也很有興趣,「但是, 十三大水電基地基本被五大集團壟斷,而水電資源具有很強排他性,我們只能去收購一些小水電站,或者以參股形式和當地政府、其他公司合作。」

PE入局

  前述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負責人還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他們計劃以現有項目作為收購平台,收購其他的水電項目。「對中小水電一定要用併購手段,地理上要分散配置,否則一遇到旱災就容易出問題。」

  多位水電業內人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都認為,長期的穩定回報和對水電上網電價的上漲預期,是財務投資者看好中小水電的兩大原因。

  早在2009年,美國泰山投資公司旗下基金「亞洲環境基金」和「泰山投資亞洲基金三號」,牽頭向中國兆恆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兆恆水電)注資 5750萬美元。兆恆水電在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OTCBB)掛牌上市,是一家水電投資、建設和管理公司,在湖南、湖北、貴州、云南、四川、廣西、福建 等地擁有11座水電站,合計裝機容量約200兆瓦。泰山投資中國區總經理馬小偉曾就這一交易向媒體表示,水力發電成本低於火力發電,是清潔能源中目前不需 要政策扶持就能較好發展的領域。

  PE新注入的資本金旨在提升兆恆水電的項目開發與收購能力,當時該公司提出的目標是以流域梯級開發為重點,在此後五年內收購、新建總裝機容量達1000兆瓦的水電項目。對於已建成電站、在建電站或電源點的轉讓、合資或合作,該公司稱「可迅速做出決定並完成交易」。

  對於水電領域的投資,PE往往會從前期收購一個水電項目開始逐步形成資產組合。上述從事清潔能源投資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財務投資 者以併購方式進入中小水電,一方面是降低自然條件可能造成的風險,二是為了便於日後的退出。因為單個水電項目很難退出,這類資源性資產比較適合打包轉手, 或者通過IPO退出。但背後肯定還要有一些很強的政府和市場渠道來保證退出。」

  2010年初,青雲創投於2008年投資2000萬美元的中華水電在美國紐約交易所成功上市,是PE在小水電領域的一個完整的投資案例。中華水電成立於2006年,也是一家小型水電項目整合、運營及開發商。

  不過,也有投資界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現在市場資金多、好項目少,有些PE去投水電是「飢不擇食」,「水電建設往往長達十多年,銀行 貸款壓力大,很少有財務投資人等得起,所以並不適合一般的PE。但對於一些大的PE,水電作為資產配置中較基礎部分,如能有兩三倍的穩定回報,也是一種平 抑風險的手段。」上述投資界人士說。

  對於財務投資人來說,最理想的水電項目是那些已經過了還本付息期的水電站,投資這樣的水電站,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運營和維護費用。「如果有一個1 萬千瓦裝機的小水電,一年收入就是1000萬元,而且這種收益是持續穩定的。但這種項目現在少之又少。」上述清潔能源投資人士表示,「現在,優良的小水電 資源已經被圈得差不多了,再進場的基本是在炒別人手裡轉出來的。剛開始可能賺錢,但轉幾手以後,回報率就堪憂了。」

  一位小水電業主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財務投資人進入中小水電很多還有其他的結合點,「比如在西南搞礦產開發,可能當地電網還沒有形成,弄幾個小水電為礦廠供電。但是他們的主業是礦業開發,電力只是配套設施。」

  這位小水電業主同時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財務投資人、產業投資人和原始投資人的理念不同,「我們的理念是長期經營,至少是10年至20年 的思路,而財務投資人總是在看新的,是逐利的;產業投資人則介於兩者之間。」相比於PE,這位人士還是更願把手中的項目賣給產業投資者,因為「做水電是長 期思路」,資本進入,管理也須跟上。

價格難題

  在前述小水電業主看來,導致小水電投資者陷入困境,急於脫手項目的原因主要有三:對宏觀經濟的不確定預期,電價上調步伐緩慢,以及與當地政府及電網的博弈太難。「如果經濟形勢有變化,市場用電量下降,三峽、二灘等大型國企的電肯定能送出去,但中小水電怎麼辦?」

  上述小水電業主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都近十年了,很多地方沒調過水電上網電價,誰能扛得住?現在的收益只夠還本付息,我們的投資,十年都 沒有回報,如果有好的(被收購)機會,肯定就撤出了。」不止電價沒有漲,由於很多小水電項目只能上縣一級的小電網,連發改委核准的標竿電價也享受不到。

  即便能夠上網,面對電網公司,中小水電項目業主也十分弱勢,由於發電量有計劃內外之分,只有計劃內電量能夠享受發改委規定的上網電價,其餘部分 的電價則會被壓低。對於水電上網,不但有峰谷分時,豐水期和枯水期價格亦不同,什麼時段能夠發電上網也會影響電站的收入,「(電站)永遠算不過電網調度, 最後的電價基本上都會低於標竿電價。而地方政府在招商時曾經許諾的諸多優惠條件也很少能兌現。」

  同時,據這位小水電業主透露,由於庫區資金、徵地移民費用、水資源費等的上漲,「近年來,中小水電投資開發的成本已經漲了至少10%」。

  在談到水電項目的轉讓時,上述小水電業主說,「我們對外不說是賣電站,而是叫戰略合作,讓買家先控股,我們逐步退。這一是為了職工的穩定,二是給地方政府一個交代,不要讓人感覺是來炒資源的。」

  在中小水電資源的收購價格上,買賣雙方說辭不同。一位四川省的賣方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轉讓的價格都不是很理想,基本上不賺錢。 理論上應該賺錢,價格就是比照現在的造價。現在四川新開工小水電的成本可能要每千瓦1.2萬元-1.3萬元。」另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即使是在建和 前期項目裝機,價格也在1萬元/千瓦以上。

  前述賣方人士在四川擁有三個小水電站項目,規模很小,但加起來總值也超過6億元。「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對我們其他產業的衝擊,我是不會賣的。」建一個電站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你會投注很多情感在裡面,而且這是財產繼承的最好方式之一。」

  作為買方,國電大渡河公司黨委書記付興友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收購的進度主要卡在價格上,「他們要賣高價,我們不願付高價,小水電的價格現在1.3萬元/千瓦都還不一定賣呢!」付興友說,他們對小水電投資最看重的是投資收益率,「至少要到7%以上」。

  華電國際此次收購的PB溢價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並不算高,「一些比較優良的項目溢價在8-10倍,正常的也有3-5倍。」2010年國電大渡河 的收購,PB就在6倍左右。以小水電和電網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明星電力,2010年的PB為4倍。一位接近此次華電國際收購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 示,「現在水電站很值錢,華電在福建的水電項目毛利率達到了30%,2010年淨利潤超過6億元。所以現在對中小水電溢價收購很正常。」

  付興友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電大渡河公司希望能多收一些中小水電,但實際步子走得並不快,除了價格很難談攏,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各種審批程 序耗時。「民營資本賣給國有企業監管很嚴,大家都更謹慎。如果是非國有資本去收購,過程會更快一些,沒有那麼多框框。」一位與多家國有發電公司接觸過的水 電投資者如是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64

哈爾濱棚改運動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713_all.html

 在遊人如織的松花江畔,有幾棟樓很煞風景——大字報幾乎貼滿了每一棟樓每一面牆壁:「違法拆遷、侵害民權」「弄虛作假、踐踏法律」「鬥爭到底、保衛家園」……

  這些居民樓地處哈爾濱中心城區最重要的旅遊商業區,北望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南臨友誼路,東接萬達廣場、中央大街和哈爾濱地標建築防洪紀念塔,西靠哈爾濱警備區。因南側緊鄰友聯賓館,當地人習慣稱這幾棟樓為友聯小區。

  友聯小區主要包括五棟樓,1993年竣工投入使用,房齡剛滿18年,包括濱江花園(東塔、西塔及連接體),居民樓A、B、D三棟以及友聯賓館。 濱江花園為18層塔樓,A、B棟是8層板樓。這些樓房原為工商銀行及哈爾濱市空調廠的職工住房,1998年住房改革後多由個人買斷,令居民們費解的是,建 成不過18年的樓房為何被劃入棚戶區改造?

  事件肇始於友聯賓館佔壓規劃道路紅線要被拆遷。據維權居民介紹,政府因無力補償,將友聯小區以棚戶區改造名義,與友聯賓館捆綁拆遷,以區塊的商 業開發收益補充資金缺口。2010年6月,哈爾濱市城鄉規劃局在小區內公佈了友聯地段改造的規劃(批前公示),計劃拆除友聯賓館和A、B棟居民樓,建設三 棟30層住宅樓及兩座商場。2011年3月11日,哈爾濱市政府又將濱江花園作為二期正式納入棚戶區改造範圍。

  友聯小區居民認為,自己的房子被拆是出於商業開發目的,而非公共利益需要,拆遷補償不應按照棚改政策標準執行。他們群起反對。

  圍繞拆遷問題,居民們與政府及開發商展開了一年多的「拉鋸戰」,政府部門屢發徵收文件,居民數次申請行政復議。在法定框架之外,雙方亦各施手段,你來我往。開發商安裝攝像頭監視居民行動,街道借「停發低保」向最底層施壓;居民們通過張貼橫幅、大字報、網絡發帖來抗爭。

  友聯小區裡的戰爭並非孤例。自2010年哈爾濱啟動「新三年棚改擴容計劃」以來,為了在三年時間完成「繞城高速內1134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任務」,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了棚戶區改造的範疇,圍繞著拆遷與被拆遷,衝突此起彼伏。

  財新《新世紀》獲悉,在哈爾濱田地街、銀行街鐵路大院、交通街等多個繁華地段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都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田地街項目毗鄰索 菲亞大教堂,屬哈爾濱市黃金商圈,在田地街與地段街交角處的一棟三層樓房,臨街底層商戶至今仍正常營業,拒絕搬遷。銀行街鐵路大院緊鄰果戈裡大街,周邊有 哈爾濱最好的小學和醫院,也是商業價值很高的地段。鐵路大院的居民拒絕遷離,自發推選了維權小組,就規劃、拆遷等問題多次向上級政府提起行政復議申請。至 今,政府與居民仍在僵持之中。

  與此同時,在保障房建設重壓之下,哈爾濱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仍在大規模地推進。在哈爾濱中心城區開工建設的5.37萬套保障房中,棚戶區改造住房有3.94萬套,佔比超過73%。

被拆遷方成了開發商

政府通過捆綁開發,解決了拆遷補償乃至配套建設資金問題;友聯賓館則通過房地產開發來獲得遠超補償的收益。惟一被遺忘的,是居民的利益

  根據哈爾濱市國土局公示文件,友聯地段共有五棟建築,分別為濱江花園(東塔、西塔及連接體),居民樓A、B、D三棟以及友聯賓館。濱江花園與A、B棟屬1-1-1-2宗地;D棟規模最小,與友聯賓館連為一體,屬1-1-1-8宗地。

  哈爾濱市規劃局有關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根據哈爾濱市政府2007年確定的城建重點工程計劃,為徹底解決防洪紀念塔景區周邊交通問題, 結合景區改造工程,計劃將友聯胡同由現在的22.5米拓寬至40米,同時建一個人行過街地道,在友誼路南側和北側分設三個出口,將友聯胡同和友誼路、通江 街打通。根據規劃,友聯賓館佔壓了擬拓寬的友聯胡同道路規劃紅線和人行過街地道北出口,需要拆遷。

  友聯小區居民認為,涉及公共利益需要拆遷的僅是友聯賓館,不應殃及居民樓。據他們測量,A、B棟居民樓與胡同對面的萬達廣場的距離有44米寬,足夠拓寬道路之用。

  居民代表據此在規劃聽證會上提出反對,未果。2010年8月5日,哈爾濱市國土局發佈公告,宣佈收回友聯賓館及A、B棟居民樓的土地使用權,並 在隨後的8月27日以毛地掛牌的形式對外出讓。公告顯示,該地塊實測面積為8007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約8.3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約7.1萬平方 米,規劃用途為住宅和商業服務用地。

  彼時,收地、拆遷的範圍並不包括老李住的濱江花園。但老李與濱江花園住戶們研究後發現,A、B棟與濱江花園同處一宗地塊,是利益共同體,遂決定 加入維權隊伍。「A、B棟是屏障,濱江花園是後方,失去了屏障,後方就完全暴露。」老李說,「幫助A、B棟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在陸續向市建委、國土、規劃部門反映情況無果之後,居民們決定向黑龍江省法制辦申請行政復議。最終,省法制辦以「濱江花園居民代表與該行政行為不具有利害關係」為由,駁回申請。

  2010年9月底,哈爾濱華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華茂公司)以9400萬元的底價摘牌該地塊。當年11月,華茂公司以「江海國際」為名立 項,相繼獲得拆遷許可證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並與拆遷公司進駐小區開始「調查摸底」。這遭到了居民的堅決抵制。雙方一度嚴重對峙。

  華茂公司的出現,讓小區居民們發現了「秘密」——友聯地塊未來的開發商竟然就是被拆遷的友聯賓館業主。

  「華茂公司就是友聯賓館的業主。」已從政府部門退休的老李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本來拓寬道路和打通過街通道,只需拆除友聯賓館。但他們『獅子大開口』,要了超過2億元的高額補償。政府不願出錢,就決定將A、B棟居民樓與友聯賓館捆綁動遷,讓友聯賓館來開發。」

  對政府而言,這一方案省下了對友聯賓館的補償支出,通過捆綁開發還解決了拓寬道路與過街通道的資金問題;而對友聯賓館而言,則可以通過房地產開發獲得遠超補償的收益。惟一被遺忘的,是A、B棟300餘戶居民的利益。

  友聯賓館原屬哈爾濱制筆工業總廠旗下的友聯金筆廠,在企業破產後被拍賣。據當地居民回憶稱,2005年前後,這座舊樓被一女商人以2300萬元買下,之後未再營業。

  經多方打聽,老李得知該女商人名為姜濤,是黑龍江省人大代表,也是友聯賓館和華茂公司實際控制人。華茂公司工商註冊地址「哈爾濱市道里區井街16號」實際為哈爾濱市海事局。海事局工作人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從未聽說華茂公司在此辦公。

  工商資料顯示,華茂公司由哈爾濱華億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於2010年4月更名而來。更名之前,姜濤是華億投資的法人代表、董事長。姜濤還是華億投 資的發起股東,在2002年以個人出資2242萬元佔股74.7%。更名後,姜濤不再擔任法人代表,華茂改由吳江持股75%,孫哲持股25%。不過,姜濤 仍在華茂辦公,公司工作人員稱其為姜總。

  華茂通過其控股子公司——哈爾濱美林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美林實業)持有友聯賓館。美林實業原名哈爾濱美霖實業有限公司,由華億投資控股 70%。財新《新世紀》記者獲得的一份2010年版的友聯地塊項目規劃圖紙,其署名的建設單位是「美霖實業」。友聯賓館底樓的一家商戶也證實,友聯賓館的 業主現名美林實業。

  至此,華茂公司與友聯賓館的關係已然清晰。

捆綁玄機

華茂公司在哈爾濱地產圈中名不見經傳,僅有的一個地產開發項目還因多次拖欠施工方工程款引起訴訟糾紛

  被拆遷方搖身一變成了開發商,玄機即在於所謂的棚改房「資金平衡」。

  2009年12月,哈爾濱市建委出具《關於友聯地段開發改造有關事宜的回覆意見》,該文件顯示,早在2008年,哈爾濱市建委向市政府提出,為 了盡快籌措建設資金打通防洪通道環路系統,建議將友聯小區和井街小區分別毛地掛牌出讓,以解決沿江地區綜合整治資金問題。2008年底,哈爾濱市規劃委員 會原則同意,決定「由建委牽頭,房產局和國土局配合,抓緊對其進行測算」。

  據哈爾濱市國土局測算,友聯地塊如果採取淨地方式掛牌出讓,以政府為主體對項目拆遷並負責安置補償,土地掛牌收益約為2.61億元。而政府需支 付的回遷安置及補償總金額約3.85億元,初步估算要虧損約1.24億元。如果採取毛地方式掛牌出讓,由開發商承擔所有回遷安置和補償,政府純收益約為 1.04億元。因該地塊拆遷還建比例高,拆遷難度大,國土局擔心開發商拿地後也難以達到資金平衡,影響改造工程,因而建議市建委協調財政部門進行適度資金 補貼。

  最終,本著「政府支持,企業運作,自求平衡」的原則,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將友聯地塊整體毛地掛牌出讓,並按棚戶區改造的模式由道里區向中標企業適當返還土地出讓金。

  之後,便是2010年6月規劃局公示批前規劃,國土局收回土地使用權並毛地掛牌出讓,華茂公司底價獲得該地塊。其間,更令居民們憤怒的是,國土 局的土地掛牌文件涉嫌數據造假:實際動遷戶數303戶被謊報成729戶,友聯賓館的建築面積也由6000平方米虛增至10000平方米。

  一位地產界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這種「虛增拆遷戶數和面積」的手法業內慣用,能「嚇退」不明內情的潛在競爭者,也能從中套取更多優惠,「回遷安置住宅部分的土地由政府劃撥,不計算土地出讓金,上報的回遷戶數和面積肯定越多越好,能拿到更多拆遷補償」。

  正是上述「摻水」數據令國土局擔心中標企業可能無法實現資金平衡。國土局以「摻水」數據估算,全部貨幣補償金額高達5.74億元,其中,友聯賓 館的補償金額就佔了2.2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哈爾濱市國土局在掛牌文件中謹慎註明:「上述面積由道里區拆遷辦提供,僅供參考。拆遷面積以實際發生為 準。」

  此外,老李從哈爾濱市規劃局還瞭解到,國土局掛牌出讓土地所依據的控詳規劃僅是「批前公示」,一直沒有得到規劃部門的正式批覆。

  如此操作之下,友聯地塊被華茂公司順利地以底價拿下。華茂公司前身華億投資,在哈爾濱地產圈中名不見經傳,僅有的地產開發經驗是其實際控制人姜 濤曾與黑龍江省婦聯合作,以黑龍江美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名義開發了「美霖嘉園」項目,該項目因多次拖欠施工方工程款,幾度鬧上法庭。

  從賬面上看,華茂公司資金實力很難撬動友聯改造項目。工商資料顯示,華茂公司註冊資本3000萬元,2009年底時賬上貨幣資金僅6.85萬元,全年營業收入為0。

  友聯小區居民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有一戶被拆居民要求貨幣補償,交房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拿到補償款。2010年11月進行的拆遷「摸底調查」,也因華茂公司拿不出具體補償方案而不了了之。

大字報攻防

「9400萬元拿地簡直就是白撿」

  正如老李所料,僅18年房齡、18層高的濱江花園,最終也與A、B棟居民樓捆綁起來,面臨「被棚改」的命運。

  2011年3月11日,哈爾濱市政府就友聯地段改造召開專題會議,明確由道里區政府牽頭,推進拆遷改造工作,並把規劃調整為三棟點式佈局的高層 建築,濱江花園被納入二期改造範圍。3月底,道里區政府即以「打通防洪通道暨友聯地段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名義,正式將友聯小區納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關於友聯地塊,哈爾濱當地一名開發商私下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感嘆:「9400萬元拿地簡直是白撿。」據他判斷,這個地段,「江景住宅賣到每平方米3萬元都有人搶。」至於商業部分,價值更毋庸多言。一旁的萬達廣場,商舖數早幾年就賣出了10萬元/平方米的價格。

  「黃金地塊」巨大的商業價值,激發了利益各方的衝突,衝在最前線的是政府。2011年新發佈實施的拆遷條例明確,政府是房屋徵收補償的主體。

  隨著4月徵收通知的下發,小區居民與道里區政府開始「短兵相接」。根據政策,被徵收房屋按使用面積「拆一還一、就近上靠戶型」方式安置,安置地點為原地新建高層。選擇貨幣補償的住戶,則根據樓層不同,定價從7500元/平方米到11000元/平方米不等。

  友聯小區居民對安置補償政策不滿。一位居民表示,自己的住所水、電、暖氣等配套完好,何故要再為了「多幾個平米」來回折騰?建設期這幾年搬到哪 去?何況最終還要「賠上」裝修、購買超出補償面積等成本。貨幣補償方案更激起居民們強烈抵制,因為附近商品房均價都已超過2萬元/平方米。

  4月5日,道里區徵收辦進行「摸底調查」,雙方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街展開「口水大戰」,引眾多遊人圍觀。摸底調查後,徵收人員每天敲門敲窗、打電話。住在B棟一名退休老教師回憶稱,「那段時間一聽電話響,心裡就哆嗦。」

  及至7月13日,道里區政府正式啟動項目一期,開始徵收友聯賓館及A、B棟居民樓。居民們在小區內貼標語、拉橫幅,抗議徵收,甚至一度將大字報 貼到了徵收指揮部辦公室的門上。徵收辦和友聯賓館的人每天晚上都在清理大字報,但這邊撕下,那邊又冒出來。雙方多次因撕扯標語發生激烈衝突。

  大字報「攻防」成了持久戰,8月還發生兩件令居民氣憤的事。一是友聯賓館在其後牆安裝了20多個攝像頭,正對A棟居民樓窗戶;二是街道辦事處取 消了小區困難戶劉鳳玲的低保。「被攝像頭監視,我們反映、報警都沒有用,於是乾脆就每天晚上敲著鑼貼標語。」另一名居民代表老余說。在幾十個小區居民敲著 鑼去街道辦事處聯名抗議之後,劉鳳玲被取消的低保又恢復了。

  歷經一年多維權,如今的老李已堪稱「專家」。他將土地、規劃、拆遷、棚改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全部整理在一個文件夾內,打印張貼在小區內供大家學習。他還在網上發帖,條分縷析地寫出政府在徵收環節違反了哪款哪條,對哈爾濱沿江規劃的細節如數家珍。

  「對符合城市規劃和工程建設標準,在合理使用壽命內的建築物,除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決定拆除。」指著自己寫的一篇材料,老李逐字逐句地念道,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是《循環經濟促進法》第25條的規定。

  9月,友聯小區居民已就棚改徵收的決定,再度申請行政復議。財新《新世紀》記者在9月19日到道里區徵收辦、友聯地段現場指揮部求證相關信息 時,現場工作人員均以「領導不在」為由婉拒採訪。次日,友聯地段房屋徵收指揮部聯繫人孟令強在電話中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友聯小區拆遷後將進行高 檔住宅小區的開發,這是市裡的決定。」孟還表示,尚不清楚土地出讓一事,「最後由誰來開發,要看市裡領導的安排」。

  「把好好的樓房拆掉,再建更高的樓房,這就是棚戶區改造?」老李反問。在他看來,「這實際上是以棚戶區改造的名義套上合法外衣,得利的是開發商和政府。」

真正的棚戶區

在哈爾濱城區最大的連片棚戶區白家堡,居民憧憬上樓,盼著拆遷

  白家堡棚改項目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這裡沒有大字報抗議,沒有義憤填膺,也沒有對官商利益的種種猜測。居民憧憬上樓,盼著政府拆遷,沒拆到的住戶唉聲嘆氣地說,「又要在這兒貓一冬了」。

  位於南崗區的白家堡,是哈爾濱主城區最大的連片棚戶區,徵收總面積達22.38萬平方米。雖然緊挨著哈爾濱理工大學和哈爾濱行政學院,但偌大居住區連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僅有一條年久失修的水泥路連通城市主幹道。

  9月中旬,財新《新世紀》記者在雨中到訪白家堡時,路上坑窪泥濘。白家堡房屋以平房和簡易磚瓦房為主,也有部分兩層樓房,絕大部分住戶已經搬遷。

  據老住戶介紹,白家堡已有幾十年歷史,有戶籍的大概2000多戶,實際上住著近4000戶。因條件艱苦,很多房主不住在這裡,租房的多是外地 人。因為沒有下水管線,經常污水橫流,垃圾遍地。這裡也沒有接入集中供暖,冬天很難熬。由於拆遷,自來水已經停了。住戶都在抱怨拆遷速度太慢。

  徵收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說,由於補償政策到位,徵收工作進展順利。他們統計的拆遷總戶數為2105戶,從7月4日徵收安置正式開始到9月已拆遷超過1000戶。

  安置補償方案按照全市統一的「拆一還一、上靠戶型、超出部分按照建設成本購買」標準安排。但也有些困難家庭因「沒錢上樓」而猶疑不決。對此,政 策還對老年人、殘疾人、特困戶等特殊群體給予了1萬-2萬元的照顧。「如果仍然不行,還可以採用共有產權方式,將超出面積部分以公房標準租給拆遷戶。」上 述工作人員稱。

  按照計劃,在白家堡的一角建設六棟高層住宅,安置原有居民,預計2013年竣工。剩餘土地將用於哈爾濱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的建設和商業開發。整 個項目用地面積21.9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49.2萬平方米,總投資規模約35億元。資金由哈爾濱理工大學提供。除了回遷安置樓和國家科技園,理工大 學還將承擔周邊五條道路以及教職工住宅和商品房的建設。

  項目啟動之前,同樣因擔心徵收改造後無法實現資金平衡,哈爾濱市棚戶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棚改辦)協調了另一幅效益地塊與其匹配,以 吸引投資。最終,在市棚改辦、市金融辦和哈爾濱銀行的配合下,哈爾濱理工大學全面接手啟動項目。據規劃,如今「髒亂差」的白家堡將在2013年後變成集居 住、商務、文化、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社區。

運動式棚改

棚戶區改造是哈爾濱完成保障房任務的主力軍,甚至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等類型的保障房也都通過棚改項目來完成

  將友聯小區與白家堡這兩個故事聯繫到一起的,是一個共同的背景——哈爾濱市棚戶區改造運動。這兩個故事猶如硬幣的正反面,從不同角度詮釋著這場棚改「運動」。

  2010年,蓋如垠履新哈爾濱市委書記,提出了「大哈爾濱」的城市發展戰略,口號是「北躍、南拓、中興、強縣」。「中興」意即老城區要提檔升 級,加快改造,下大力氣解決環境髒亂差、交通擁堵、基礎設施陳舊問題。由此,哈爾濱啟動「新三年棚改擴容計劃」,將棚戶區改造列為「中興」戰略的核心工 程,提出三年時間完成繞城高速內1134萬平方米的棚改任務,到2012年,全面消滅老城區棚戶區。

  據哈爾濱官方數據,2010年已實施棚改拆遷項目42個,總計518萬平方米。2011年到2012年,還將全部完成剩餘99片約820萬平方米的棚改任務。算下來,哈爾濱的棚改規模將超過原計劃約200萬平方米。哈爾濱市棚改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了這一數字。

  2011年被哈爾濱視為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棚改被列為十大城建工程之首。計劃啟動99片棚戶區徵收改造,並確保首批啟動的49片年內征遷淨地,同時完成二環內267處邊角地棚戶征遷。

  蓋如垠被哈爾濱老百姓稱為「老蓋」,說話做事風風火火,民間有「敢幹事,能幹事」的評價。關於棚改及保障房,老蓋有兩句廣為流傳的話:一是對媒體稱,「哈爾濱準備賠上100億元來建保障房」;二是對底下官員下「死命令」,「不能干就直接換人」。

  在這種強力推動下,哈爾濱棚改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建「運動」。以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為代表,涉及的相關政府部門都需「五加二、白加黑」式的加班加點。所有涉及棚改項目的審批均走綠色通道,無需排隊等待,隨到隨審。

  同時,在今年中央強調新建1000萬套保障房的大背景下,棚戶區改造還成了哈爾濱完成保障房任務的主力軍,如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等類型保障房也都通過棚改項目來完成。

  這是現行政策所允許的做法。儘管棚改中包括相當多的商業開發面積,但在很多地方棚改都已成為保障房的主力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 任王玨林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保障房建設中各地採取不同建設方式,有獨建的,也有合建的,只要完成計劃任務,什麼方式都是可行的。10 月公佈的全國保障房開工建設數量就包括棚戶區改造的部分,具體多少不清楚,但今年計劃的1000萬套保障房指標中,棚戶區改造佔40%。

  「可以將棚戶區改造理解為一個大概念,各種項目都可以向上靠。」哈爾濱市棚改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除了各種類型的保障房項目,甚至一些道路工程建設也通過捆綁棚改項目來完成。

  2011年,哈爾濱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為8.74萬套,佔黑龍江全省目標總量的10.6%。其中,在主城區(不含呼蘭、阿城區)承擔的4.65萬套裡,約81.3%為棚戶區改造。年內計劃開工的41個棚改項目,共需配建5200套廉租房和1.1萬套公租房。

  哈爾濱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宣傳部部長於志華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目前該市的經適房、公租房建設主要依託於棚戶區改造項目。僅群力·民生尚都一個棚改項目在今年就提供了6231套經濟適用房,遠超全市計劃。

政府的壓力

先建後拆、棚改擴容等新政挑戰著政府的資金鏈。2011年啟動的49片棚改項目累計資金缺口總額超過420億元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規模龐大的棚戶區改造,哈爾濱有兩大創新:一是變開發商主導為政府主導;二是變「先拆後建」為「先建後拆」。

  「微利的保障房項目對開發商沒有吸引力,而有賺頭的棚改項目早些年都做得差不多了。」於志華表示,現在的棚改項目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不給其他「甜頭」,開發商投資參與的可能性很小。政府也擔心,開發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容易忽視保障房、回遷安置房的質量問題。

  因此,政府成為哈爾濱棚改的主導者。政府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實施征遷,統一組織建設易地安置項目。同時,各區也組建棚改項目建設實體,承擔回遷安置房建設主體責任,保證建設進度和房屋質量。

  另一個重大舉措——變「先拆」為「先建」,則是希望儘可能降低動遷難度,加快棚改工程進度。從2010年開始,哈爾濱市開始建設棚改易地安置項目,先後開工建設民生尚都、陶瓷小區、哈西新區、香坊構建廠、愛建社區等幾個大型安置項目,可為數萬戶拆遷居民提供安置用房。

  以民生尚都項目為例,這是第一個完全由政府主導出地出資,面對哈爾濱全市棚改易地安置的超大型保障房基地。2010年初,蓋如垠親自勘查,現場選址。

  該項目位於群力新區的西區,總用地面積達232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418萬平方米,計劃投資總額達182億元。其中,佔地126萬平方米的 一期工程預計將於2012年10月全部竣工。佔地106萬平方米的二期項目,也將擇時開工。據測算,僅一期項目竣工後,即可提供各類房源2.6萬套。

  民生尚都項目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駱明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項目在建設期間,各區棚改辦就曾組織大量棚戶區拆遷戶前來看房,對促進徵收拆遷很有幫助。

  哈爾濱還將鐵路環線30米內棚戶區及邊角地零散棚戶房也納入改造範疇。按照哈爾濱市棚改辦副主任孫濱的說法,「這是全市棚改最難的部分」。鐵路 沿線土地歸屬鐵路部門,地方政府不能以賣地或商品房開發方式平衡征遷成本。同樣,老城區二環內現存的267處邊角地零散棚戶房,征遷之後也不再建設居民住 宅,而是規劃為交通節點、綠地等。這樣只能由政府負責易地安置,且無法收回征遷安置成本。

  據哈爾濱市棚改辦測算,鐵路沿線及零散棚戶房的征遷改造需投入34億元資金。這部分投入將與成片的棚改項目捆綁運作,統一解決,實現總體平衡。

  先建後拆、棚改擴容等新政挑戰著政府的資金鏈。以民生尚都為例,作為面向全市棚改易地安置和住房保障的最大項目,市財政沒有投入一分錢,建設資金全部由項目自籌。

  「資金壓力之大前所未有。」駱明表示,整個項目建設就是一個不斷尋找融資渠道的過程。比如,通過成為「公積金支持保障房建設」的首批試點城市, 先後獲得10億元公積金貸款支持;從多家商業銀行爭取到十幾億元的商業貸款;通過哈爾濱市城投公司與國家開發銀行對接;資金最短缺時,甚至通過市政府協 調,從相關部門串借1億元,以解燃眉之急。

  2011年,為加快資金的籌集,民生尚都加大了經濟適用房的銷售力度,今年先後銷售兩批共6231套房源,以緩解資金壓力。

  民生尚都項目由哈爾濱好民居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好民居公司)運作,但真正的操盤人是哈爾濱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好民居公司不過是政府的一個項目融資平台,實際上還是政府兜底。

  好民居公司是哈爾濱保障性住房及棚戶區改造項目的骨幹企業,原計劃由市政府注資1億元。但在2008年4月哈爾濱市財政局給市政府的相關報告 中,明確表示「市財政局已無力解決上述資金」。之前,哈爾濱市財政局已為棚戶區改造項目投融資主體哈投民生公司撥入資金3億元。因而,財政局建議市政府從 哈投民生公司已籌措的資金中向好民居公司注入5000萬元,以幫助完成註冊。

  一家商業銀行的內部人士證實,給好民居公司的貸款是由哈爾濱市財政出具擔保函,承諾以土地儲備中心的相應地塊作為還款來源擔保,貸款期限為兩年。

  到2012年,民生尚都項目將進入還款週期,資金鏈又將面臨考驗。「一方面要加快配套商業的銷售,另一方面還取決於主城區棚改項目的進度。」駱 明表示,如果主城區棚改項目啟動得早,各區徵收辦或開發商需要來購買相應的安置用房,資金就能回籠得早;而如果棚改項目遇阻,不能如期啟動,安置房的建設 資金就不能順利回籠,資金鏈將非常緊張。

  事實上,因融資困難、征遷難度大等因素,主城區的棚戶區改造,特別是需要易地安置的棚改項目進展並不順利。所以,包括民生尚都在內的幾個市級大型易地安置和保障房項目,都面臨資金鏈緊張的狀況。

  此外,由於規模過於龐大,哈爾濱全市棚改項目整體資金緊缺。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獲得的一份《哈爾濱棚戶區改造推進計劃安排表》顯示,2011年啟動的49片棚戶區改造項目累計資金缺口總額超過了420億元。

另類土地財政

從哈爾濱棚改運動可以看到,保障房建設最終還是走了土地財政的老路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王玨林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對棚戶區有嚴格界定,一般是老礦區、老林區,而且是上世紀五六 十年代的房子,年限長、基礎設施短缺或老化,改造資金由國家、地方和被改造家庭共同承擔。在他看來,用於棚戶區改造的資金投入,不會對政府形成新的財政負 擔。

  但哈爾濱式的棚改運動所需資金已遠遠超出了國家和地方財力所能支撐的範疇。如前所述,哈爾濱市、區兩級政府並沒有財力投入棚戶區改造,更多依靠 政府融資平台,以土地出讓收益作為擔保,通過融資平台獲得貸款,徵收拆遷棚戶區,再以土地出讓或商品房開發形式回籠資金用於還貸。

  知情人士透露,哈爾濱市近兩年因路橋改造、棚戶區改造等大規模城市建設,已經通過哈城投、哈投民生、好民居等政府融資平台公司貸款超過300億元。市、區很多政府部門的資產都抵押在銀行。也曾有人質疑,「大規模上項目,貸了那麼多款,以後的市領導只能忙著還貸了。」

  對此,蓋如垠在接受作家蔣巍採訪時回應稱,如果抱著「財政有多大盤子,就干多大事」的觀念,哈爾濱將遠遠落後於其他城市的發展。要加快發展,就必須要資本運作,「用市場上的錢、銀行的錢,干自己的事」。

  「我們下決心用貸款搞開發建設,搞了大規模的路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還收儲了70平方公里的土地。從現在的地價看,這是數千億元的儲備。與300億元的貸款相比,無疑還有著巨大的余量。」蓋如垠認為給後人留下的不是債務,而是財富。

  從哈爾濱棚改運動可以看到,棚戶區改造最終還是走上了土地財政的老路。這是一種另類的土地財政——政府通過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用相對偏遠的保障房「贖買」中心城區土地,並納入土地儲備,最後以土地收益「回補」保障房及城市建設成本。

  這也是一種「經營城市」的另類思路——通過中心城區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將優質地塊以「市政儲備用地、綠地、廣場」等名目納入政府土地儲 備,把老城區的居民大量遷到城市新區。「一方面,政府能獲得中心城區優質商業地塊的高收益;另一方面,將老城區人口疏散到新區,還能達到『拉開城市骨 架』、解決新區人氣不足的問題。」一位哈爾濱當地開發商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新區的基礎配套、人氣起來之後,周邊土地自然會升值。

  棚改項目多數依賴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而其最終還款來源高度依賴土地出讓收益。問題在於,並不是每一個棚改項目都能夠實現資金平衡甚至盈利,有大量棚改項目需要政府補貼才能完成,例如哈爾濱主城區鐵路環線周邊及零散邊角地的棚戶區改造項目。

  哈爾濱採取了「全市統籌」的方式予以平衡,將全市棚改項目做成一個「大盤子」,用盈利項目來彌補「硬骨頭」項目的虧損。甚至,一些道路改造等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打包裝入棚戶區改造「大筐」中。「說白了,就是抽肥補瘦。」於志華如是說。

  在拆遷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哈爾濱市政府採取的「政府主導,先建後拆」的模式給財政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易地安置的房屋先行借款啟動建設,但主城區拆遷久拖不決,資金鏈受壓的同時,財務成本亦隨之上升。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政府需要從棚戶區改造的土地上獲得更高的收益來平衡,這只能寄望於土地的不斷升值才能實現。也因此,更多的優質地段、地塊被納入了棚戶區改造範疇,友聯小區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9

華爾街滋生的惡性「腫瘤」——「佔領華爾街」運動來龍去脈淺析 陳思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dulo.html

這場「佔領華爾街」從紐約迅速發展到了全世界80多個國家一千多個城市的運動,已經明顯地敲響了警鐘:「我們的世界病了!」而且不是小病,而是來自人類日 益膨脹的現代化高消費,由自導歐美這三、四十年的經濟理論所背書,由橫行全球、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體系滋生的惡性「腫瘤」!

「佔領華爾街」運動來龍去脈淺析

文/陳思進

(一)

在夏日最後一個長週末(勞工節)剛過完不久, 9月17日,在紐約下城的華爾街,爆發了一場所謂「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示威。不過在當時,這百八十人「烏合之眾」,在抗議示威每天都有的美國,還不入大媒體的「法眼」,以為只是個小打小鬧而已,並沒引起多少關注。

而幾週後,這場示威運動依然持續著,並迅速發酵,人數每天在不斷地增加,從最初的幾十人,到幾百人,到上千幾千人,演變到了10月5日的幾萬人,聲勢浩大,而且從紐約蔓延到全國各大城市,甚至到了美國的首都華盛頓,所謂「從華爾街到華盛頓」!

在示威的民眾中,有著各種訴求,從最初「要工作!要工作!」,「我們代表99%的社會」,駐紮在華爾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園的抗議者舉著牌子,每天跑去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外遊行。示威活動發起網站宣稱:「我們共同的特點是佔總人口99%的普羅大眾,對於僅佔總數1%的人貪婪和腐敗,我們再也無法忍受。」並表示要「將佔領行動維持數月」。

迄今為止,示威抗議還在繼續著,示威者們在美國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祖科蒂公園安營紮寨,這裡到處都是抗議者打出的海報和標語,儼然成為了抗議者的「大本 營」。抗議者舉著「我們代表99%的社會」的牌子,喊著「華爾街需為一切危機負責」、「向華爾街徵稅」、「將金錢踢出選舉」、「停止寵溺華爾街高管」、 「還我們的稅收」等口號。

抗議者中有大學教授,工程師,甚至交易所前交易員,大多數是白人中產階級,是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最新數字顯示,美國有4600萬人生活在貧困下 之下,9月底的官方失業率高居9.1%,實際失業率超過17%。而失業者一旦離開專業工作一年以上,便會喪失專業能力,以致於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專業崗位 上……

很多人裹著毯子或者在睡袋裡過夜,也有的睡在別人捐助的床墊上,有的甚至搭好了帳篷,自設廚房,提供食物,附近還設有簡易廚房和圖書館等。組織者們還成立了「冬季化委員會」,以便為將來的寒冷天氣做準備,顯然示威者們準備在那兒過冬了。

而且,現在全球真可謂「地球村」,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就在這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便從美國蔓延到了加拿大,包括我所在的多倫多,從北美到英國,從法國到西班牙,從歐美到亞洲的韓國、台灣、香港等城市。前天(15日) 「佔領華爾街」抗議浪潮已經席捲全球,歐洲、北美、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至少有82個國家的上千個城市,同步舉行示威。

從十天前開始,美國各大媒體便「不敢小覷」了,將這場運動放在頭版頭條上跟蹤報導,自然引起了美國全國各地民眾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關注,並且得到了不少好萊塢明星及工會的支持,連政治人物們也開始紛紛登場點評。

但美國兩大黨對佔領華爾街的看法卻有所分歧。相對於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凱恩、羅姆尼與金裡奇等嚴詞批判佔領華爾街的抗議民眾,民主黨對佔領華爾街活動顯得較為寬容,總統奧巴馬和副總統拜登都表示理解,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更表示支持。

公開表示支持的還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前副總統戈爾,認為美國的民選官員在「從經濟到氣候危機」等領域都令民眾失望,並稱蔓延全國的抗議運動是「真正的草根運動」。

下文將接著詳談,民眾為何如此痛恨華爾街呢?

(二)

上文介紹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發展狀況。接下來談談民眾為何如此痛恨華爾街呢?

想當年,每年底年初是華爾街最興奮的時候,華爾街公司一個接一個宣佈發放獎金的數額,相比之下一家比一家絢麗多姿,這個公司每個員工平均20萬美元,那個公司30萬美元,媒體也跟著湊熱鬧幫著華爾街人數錢,搞得華爾街員工個個都好似好萊塢明星似的。

記憶中最興旺的一年,雷曼兄弟每個員工的平均獎金是52萬美金,美林56萬,高盛66萬!那一年全華爾街30多萬員工,每人平均收入是30萬,足足高出美國平均收入的7倍!那些交易員、基金經理,每年拿一個百萬紅包稀鬆平常,上千萬也不少見。

而2007年底,華爾街已然陰云密佈,多家投行面臨著巨額的虧損,可他們的年終獎金卻仍然以盈利創紀錄的2006年為標準,其中一個對沖基金的管理人保爾 森(與美國現任財長無親戚關係),竟然拿了一個35億美元的大紅包!據統計,2007年,單那五大投資行的全年薪水支出就高達700億美元,比2006年 還高出18%,這些巨額獎金直接導致各行的流動資金劇減,隨著2008年次貸風暴的升級,各大投行開始捉襟見肘,運行困難。

甚至在巴克萊以17.5億美元買下雷曼的紐約投資部門後,還將部分員工的分紅計劃包含在收購協議中;紐約留下的一萬員工,可望分得25億美元紅利,而這筆紅利金是在雷曼破產之前設立的!但與此同時,有多少投資雷曼的普通投資者正為賠錢哭泣著……

然而美國第一輪的救市計劃(QE1),實際上只是救了引發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華爾街。現在三年多過去了,成千上萬失去了工作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越來越多 的美國人工作將不保,以至失去家園,美國夢無從談起。雖然官方實業率在10%以下,可實際失業率超過17%,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超過25%,漸漸地對未來 失去希望。而華爾街人依然我行我素,該拿的錢一分不少,該拿的獎金也一分不少,怎能不引發民怨呢?

也難怪美國民眾群情激憤,因為好些華爾街大鱷,在市場好的時候賺錢,自然無可厚非。但在危機來臨之時,華爾街大鱷真好似凍僵的蛇一般,仰仗著政府的救助, 而政府的錢是哪兒來的,還不是來自大眾特別是中產階級的納稅,被救活之後,非但對經濟恢覆沒有任何貢獻,反而但在經濟危機之時,照樣吃香的喝辣的。而美國 普通民眾卻每況愈下,房價依然跌跌不休,失業率依然高企,有工作的也朝不保夕,年輕人更找工作無望。

有人覺得這美國人是不是也「仇富」,當然不是!美國人從來不仇富,美國人是全世界的移民,就是衝著致富去美國的,只要是公平合理的致富,美國人非但不仇 你,反而會將你作為榜樣,敬重你更崇拜你!像前幾天去世的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喬布斯,財富積累接近百億,有哪個民眾「仇」他,沒有!民眾仇恨華爾街大鱷, 是因為他們富得不合理,不公平!美國人從來不講絕對平均,但要公平!
不過,美國人雖然不仇富,但如果社會貧富過於懸殊,必定會造成金融、以至經濟危機。
下面接著談一下美國經濟危機的前世今生。

(三)

這次美國的經濟危機,已經被認定為是自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接下來談談美國上個世紀那次大蕭條來由吧。


 
   一百多年前,美國從銀本位制更換成了金本位制,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隨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商品產出猛增,對貨幣的需求也猛增。 但儘管黃金比白銀貴重,卻因為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時,社會流通的貨幣就少了。譬如上個世紀大蕭條前,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 售出,形成了所謂的產能過剩,也就是說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最著名的一個場景就是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入大海,也不願降價出售。但另一方面,有多少 嬰兒因為沒有牛奶喝而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羅斯福的新政中有一條,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後發行信用貨幣,這才度過了大劫難。如果說那次危機是金本位惹的禍,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兒,更關鍵的原因是財富的不均。

我們時常看到這種現象,一方面,富人們錢多得花也花不完,也無需再花費,因為他們和普通人一樣,一天吃不了二十頓大餐,晚上睡不下十八張大床,更不可能同 時開十輛豪華車;而另一方面,普通民眾買不起房,坐不起車。由於通貨膨脹,相對消弱了人們的購買力,普通百姓的實際收入下降了。而造成通脹的原因是虛擬的 需求被吹大,鼓勵提前消費、借貸消費的模式,使 98%的人口越來越依賴於2%的富人,因為富人掌握著整個社會的金融命脈,每一塊美元都來自於借貸的金融系統。因此,為了住上「自己」的房子、開著「自 己」的汽車、甚至為了能把食物擺在餐桌上,98%的大眾就不得不向他們借貸。

當不幸之人無法償還債務時,金錢的來路便被富人給切斷了,他們停止借錢。隨著破產的人越來越多,對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開始下降;接著企業開始解僱員 工,結果這些人便無法償還債務或把食物擺上餐桌,惡性循環。作為社會消費主體的老百姓,其購買力大幅下降,而剩餘的產能富人們又消化不了,產出和需求就失 衡了。一旦少數人的消費不足以支撐社會總產能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經濟危機就爆發了。

當今的美國,1%最富有的人掌握著社會財富的40%,卻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華爾街是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和目前經濟困境的始作俑者,卻得到了政府的巨 額救助,導致危機的「苦果」由納稅人吞嚥。這次美國就是因為過度放鬆信貸造成金融泡沫,金融泡沫破滅成為金融海嘯,而貧富懸殊使得金融海嘯演變成經濟危 機。

除了貧富懸殊,目前美國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降低失業率,只要這個問題能解決,其他的一切問題都會慢慢地迎刃而解。就連近日因「落跑新娘」而成為新聞人物的《花花公子》創辦人、高齡85歲的休赫夫納,在CNN的一個訪談中也提到:「Let's Get People Back to Work!」(讓人們回去工作!)

下面談談美國的失業率怎麼會這麼高,工作都到哪去了。

(四)

MIT教授最早提出,美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已漸漸進入了所謂的「金融資本主義」,即漸漸地金融業、服務業做為經濟支撐,從將中低端的製造業開始遷移到人工低廉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到將中低端的信息業外包,如到印度,一直發展到各行各業只要能外包就儘量外包。

結果,拋棄中低端製造業,加上其他大量職位外包的結果,使得美國工作職位大量流失,而靠金融業、高端服務業支撐的經濟,又不可能提供那麼多人就業。同時美國金融資本主義以及所謂的「全球化」也扭曲了貿易互通有無的初衷,實際上是浪費地球資源。

本來大家以為,將中低端的工作外包,自己生活在食物鏈的最高端,只用提供金融服務,就可以生活得舒舒服服,物價便宜,環境優美。讓人家做工,我來享受,算 盤打得真不錯。而事實上,這幾十年來,美國也得卻如此,佔盡了便宜。前些日子,國內媒體爆出了美國物價比中國便宜,令國內震驚!

但是,好景終有盡頭。由於工作卻越來越少,對於那些沒工作的人來說,東西再便宜,環境再好也沒有意義了。事實上,在所謂全球化之下,使美國總體財富大幅增 加,但問題是,這個大蛋糕並不是平均分切的,美國總體財富再多,但由於分配機制,社會財富不可能相對均衡地分配給99%的大眾。對於失業者來說,最多只能 靠微薄的社會救濟,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已。美國總體財富增多到哪去了呢,正如這次運動中那個最醒目的「1%」——到了1%美國人腰包之中。

於是和上次大蕭條的根源如出一轍,貧富懸殊,導致產能過剩,導致產能過剩,危機是必然的。前幾十年,靠著一個接著一個泡沫來掩蓋危機,每次都是以一個更大 泡沫來掩蓋前面一個比較小的泡沫,一直到這次次貸危機,這場遊戲玩兒到了頭,因為在近期再也找不一個更大泡沫來提供就業了。

No Jobs!沒有工作體現出來的貧富懸殊是當前美國最大問題,也正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緣起。

那麼怎樣才能降低失業率呢?該想的辦法美國幾乎都想盡了,從QE1到QE2,然而錢就是無法流入需要的地方,比如流入實體經濟,流入製造業,吸引企業僱用 更多的員工。事實上就連這次在金融危機中拿到政府救助最多的華爾街,也將開始裁員了。很明顯,美國經濟已對貨幣寬鬆產生了抗藥性,別說QE3了,就是 QE13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美聯儲已經暗示,暫時不會推出QE3。昨天(10月18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稱,美聯儲有可能會通過上調基準利率的 方式來打破資產泡沫。

那怎麼辦呢?就只有一招了,也就是前些日子想競選下屆總統的紐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讓流失到海外的工作職位重新再回來,使美國以金融業、服務業為支柱的產業回歸到實業,即讓美國人返回工作崗位自己生產,為社會創造真正的財富。

為此,近期美國國會正在討論一項議案,其關鍵點是吸引美國的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回流美國,以此加強美國國內的投資,進而提高就業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給與企業非常優惠的稅率,從目前的30%大幅降至5.5%,對資本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事實上,據波士頓諮詢公司報告顯示,2000年中國製造業時薪僅52美分,而美國為16.61美元,當時中國人的時薪將佔是美國人時薪的3%。而到 2015年時這兩個數值將分別達到4.41美元和26.06美元,屆時中國人是美國人的17%,增加了14%,中美之間工資差異正不斷收窄。除了中美之間 工資差異正不斷收窄,中國房地產價格這些年的猛漲,也大幅提高了在中國辦企業的成本,中國為吸引外資的那些優惠條件漸漸地取消,美國企業很可能漸漸地離開 中國。

我們希望美國能找到一個能擺脫經濟困境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不過,同時也在暗暗為中國擔心。因為美國海外企業漸漸回歸美國的話,那將會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產生衝擊。因此,中國要做好準備了。

不過,美國企業離開中國,是否會都回歸美國,或對降低美國失業率起到多大作用,目前還很難說。

(五)結論

總之,這次 「佔領華爾街」活動暴露了美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深層次問題,蔓延全國的示威,凸顯了時代背景下的美國式痛苦。許多美國人認為,社會發展方向出現了根本性錯誤,質疑經濟體制不再平等地把果實分給社會各階層。

從目前發展來看,雖然參與人數急劇增加,並從紐約擴大到了全國,但抗議活動是非常理性,應該不可能演變成大規模騷亂,而且出現大規模騷亂局面對誰都不利。 另外,無論如何這場運動最終的結果如何,美國經濟都不得不最終直面這一次危機。若不能採取刮骨療毒的結構大改革,重新清理金融業和實業的關係,美國經濟則 不可能真正實現復甦。而類似的抗議遊行,則會不斷發生。

這次「佔領華爾街」活動,其實是美國民眾質疑經濟體制不再平等地把果實分給社會各階層的訴求,是抗議社會發展方向出現了根本性錯誤,也是對近幾十年美國金融模式的反思,只要美國對這種模式不改弦更張,經濟危機便將不斷發生,並持續下去。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佔領華爾街運動並不意味著美國從此走向衰落,而從美國政府,媒體對這次運動的處理方式,以及百姓對這場運動的態度可以看出,恰恰意味著美國依然是全球最有生命力,最具有自我調節機制,具有自癒能力的最強大的國家。
 
   

 

篇幅有限,另文詳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4

运动品牌陷低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i5.html

 

内容简 介:2011年份,国内运动品牌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成本上涨和国外运动品牌的强势冲击,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品牌纷纷提价,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国内 运动品牌的业绩增长出现较大萎缩。

  遭遇滑铁卢

  对于匹克来说,黄金周拉动销售带来的喜悦似乎消失得快了些,因为仅仅10天后的10月18日,其股价大跌了8.57%。

  股价的下跌背后,是其业绩增长的萎缩。

  10月10日,匹克公布了其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增长9.5%,同时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与去年同 期相比也只增加6.2%。相较于此前维持两位数增长的速度相比,匹克首次降速。

  伴随着订单增长率下滑,匹克还要收缩战线。匹克之前预计2012年要新开600-800家店,但经过调整之后,匹克把明年的店铺净增 长削减到200家,削减幅度之大,令人咂舌。

  与此同时,本土新任“一哥”安踏也好不到哪里去。安踏日前在公告中表示,2012年第二季度订货会的订单未经最终确定,但预计增长速 度较2012年第一季度低。

  据公开资料,安踏2012年第一季度的订货金额同比增长15%,据上述公告,意味着2012年第二季度的订货金额低于15%,这是自 2009年以来安踏举行的11次订货会中,同比增幅最小的一次。

  安踏方面还宣布,根据未经审核运营数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安踏零售店的同店销售增长较前一季度出现放缓;安踏同时承认今年第三季度该 公司零售商给予的零售折扣政策将会较为宽松及具有灵活性。

  消息传出,其股价应声下跌了16.96%,这天也是10月18日。与匹克和安踏同样遭遇的是361度和特步,二者股价分别下跌 8.24%和12.27%。这天俨然成了中国体育品牌的滑铁卢。

  事实上,匹克之外,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体育用品品牌,今年都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迹象,其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曾经 风光无限的体育品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涨价惹的祸

  在业内人士看来,“涨价过狠”是体育品牌增长集体放缓的重要原因。

  2010年各体育品牌价格都有调整,但幅度并不大,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安踏鞋类产品及服装产品平均售价分别上升了4%及 8.8%,361度去年下半年“鞋子的平均售价提高约5.5%”。

  进入2011年,面对成本高企,李宁“提价幅度会达到两位数”;匹克上调10%至15%的涨幅;安踏、361平均涨幅约10%。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运动品牌再次集体提价。7月底,以李宁为首,安踏、特步、匹克以及361度等多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先后在订 货会上公布鞋服产品涨价的消息。李宁宣称,今年第四季度鞋产品价格将上涨7.8%,服装将整体上涨17.9%,其余几家企业运动鞋和服装将涨价一到两成。

  而涨价,让国内运动品牌的“物美价廉”属性逐步降低。

  有媒体统计,2007年,安踏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分别为88元和53.6元,至2010年上调为99.5元和65.8元,3年间增幅 分别是13.1%和22.8%。但进入2011年以后,安踏在今年的两次订货会上,宣布鞋类和服装产品都以两位数的幅度上调价格,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涨幅几 乎等同于过去4年累积的涨幅。粗略计算一下,安踏现在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大约在113元和80元,按照惯例合约商拿货价一般是在2折到4折左右,因此到门 店销售时其鞋类和服装价格会达到300—500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单件250元以下的市场,安踏产品的竞争力几乎丧失殆尽,耐克、阿迪达斯通过工厂店的形式正在逐步侵蚀这一市场。在 上海市的部分耐克工厂店,一些跑步鞋打折后的价格只有240元左右,低于安踏同类产品的价格。

  涨价的后果在市场销量上体现出来。以李宁为例,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

  “国内运动品牌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与国际运动品牌相比较低的价格优势,但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这种价格优势已逐步削弱,部 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如此表示。

  求稳很重要

  事实上,运动品牌年初的提价,原因在于原料上涨;而近期,在物价水平、门店租金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大背景下,调价也是企业不得 不做出的选择。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正欲调整渠道结构,进入二、三线市场。这使国内运动品牌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国 内运动品牌集体提价的另一个动力是希望提升品牌定位,拉近与跨国运动品牌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国内运动品牌的提价,还是国际运动品牌的提价,价格都是与产品定位有一定的关联,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价格上就不能输于对手。提 价与产品定位和竞争对手有关,中高端产品恰恰也要考虑用提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市场地位。而在国内通胀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企业正面临巨大成本传递压力,提价后同样面临抑制消费的情况,这也是各品牌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匹克集团CEO许志华认为,运动品牌在经历高速增长期后,未来会进入稳健增长阶段,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加强,市场会向一些优势品牌 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之前隐藏的诸多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存货。在特殊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下,打好基础、保存实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大环境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出狠招、谁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少犯错。稳定很重要,把要做的事情一步步做 好,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保证企业利益。

资料来源:世界工厂纺织服装网

 

 

 

李宁中国动向10亿回收库存

 

更新时间:2011-08-16

  李宁和中国动向将向渠道商回购库存,两者相加总共5亿元,而折换成零售价之后,这个数字则是约为10亿元。

  回购之后,存货将会怎样处理呢?有业内人士打趣地说,就地销毁是不可能了,引发体育用品市场新一轮价格战似乎可以预期。

  库存危机?

  此前李宁鞋公 司表示,为了加快零售端存货清理速度,计划回收部分经销商存货,并称今年将为此投入3亿元。中国动向同样表示,作出2.2亿元除税前非经常性拨备,购回经 销商的过剩存货,这将令其纯利率降至17%-19%。

  “李宁回购3亿元左右的库存,转换成零售价格则在5亿元到6亿元之间,这与李宁公司2010年93亿元的销售额相比较,比例约为 6.4%。客观而言,这一比例并不算很大,但也略为偏高。”关键之道体育咨询策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认为。

  “李宁2011年第四季度订货会的产品销量出现下滑,预计全年业绩将同比减少约5%。中国动向在2012年第一季度订货会上更是大跌 59%。参加订货会的是终端加盟商和分销商,这折射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历史库存比较大,于是对下一年度的订货就有所保守,这可以从侧面反映两家公司库存量 较大的现状。”体育产业观察家马岗如是说。

  同时马岗提醒,目前传出的李宁三亿元、中国动向两亿元的回购数额可能并不确切。具体数据有待两家公司发布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之后才能 了解。

  回购库存之后,将会对企业销售造成怎样的影响,马岗以李宁为例做出如下分析:三亿元的回购,放大成零售价之后,再考虑到终端折扣价, 这个数字通常来看约为4.8亿元。在终端零售上,如果平均一家店是100万元的年销售额,那就需要400家折扣店专门销售存货才能消化。

  据李宁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李宁现有折扣店数量为191家,可见,以这些折扣店数量很难消化掉4.8亿元的库存。“在实体店上大概可 以消化一半左右的存货,剩下的会走电子商务渠道,在线上销售。这样可能还会剩下一部分货品会通过其他渠道销售,比如卖给采购尾货的贸易公司。”马岗分析。

  对于中国动向,网上销售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国动向的折扣店目前在市场上并不多。然而网络渠道清理库存的效果并不会像我们 想象得那么好,以中国动向为例,它在电子商务上约1亿元多的年销售额,最多不会超过两亿元,而这些销售又并不会完全来消化库存,还要包括正季产品的销 售。”马岗认为对于电子商务渠道不能过多地寄予厚望。

  “库存量保持在一定量值也是支撑零售的必要条件,有库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周转速度上,如果不能提高到有效的速度,就会影响到整个的 资金链。而李宁和中国动向是上市公司,现金储备非常充裕,他们可以拿出资金来回收渠道中的库存。”张庆认为对于两家的库存情况不必过分担忧。

  谈及库存形成的原因,马岗认为这要追溯到去年订货上,两家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这与阿迪达斯2008年的库存困境原因 相似,“至于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末,这些商品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清理。”

  渠道阵痛

      张庆认为,李宁的库存积压还应视为是开始于去年的终端改革带来的阵痛。

  李宁实行渠道政策之后,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现象,也就是李宁鼓励大分销商吞并小分销商,小经销商的销售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李宁又提出 了品牌重塑的任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产品价格,而提升品牌价值再转移到单品零售价格本来应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李宁的步伐过快了。由此来看,经销商 手中本来就有一些存货,短期内,零售价格提升,而销售渠道又面临调整,因此常规的出货量就会受到影响,库存也就产生了。

  “当然这些库存并不是集中产生在受渠道改革影响的小零售商,仍主要来自相对较大的分销商中,他们为了得到低折扣点、冲业绩就会多拿 货。”张庆解释。

  李宁在战略转型中提出,从过去的垂直式增长变成水平增长,也就是通过提高品牌价值来带动增长。而整个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升 整体的经营效率。特别是李宁渠道过去形成了一种小而散的局面,在全国小规模的分销商非常之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

  李宁公司也承认,李宁目前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大部份分销商规模都比较小,他们平均经营2家店。而且有1756 个分销商只经营一间店。

  正是出于这种渠道现状,李宁提出了改革,而张庆认为,这一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一刀切”的弊端。

  从理论上,大分销商的营销能力更强,但是在中国还并没有完善的渠道商能够较好地在三四五线城市精耕细作,仍有赖于熟悉当地情况的小零 售商去保持在当地市场的灵活性。

  “而且李宁在提高零售价格之后,意味着其在四五线市场里价格优势会降低,所以这要求李宁不得不在二三线市场发力。这一点又显得有些理 想化。”张庆认为。

  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渠道管理模式,马岗提到了安踏,“与李宁、中国动向不同,安踏对渠道管得比较细,李宁对终端渠道的把控能力弱一 些。”马岗介绍,李宁总部把商品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发给终端,这个过程更像是贸易关系。而对于货品以什么形式销售,比如在节日中,销售什么货品,买什么 价格,期望达到什么效果,对于过程的跟进,他们没有安踏做得细,安踏在渠道把控上更为优秀。

  中国动向与李宁情况有所不同,它的库存问题受内外因的双重影响。

  张庆说,在内因上,中国动向主攻运动时尚领域。时尚的流行速度很快,它的问题出在了产品设计上。早年间,中国动向通过大图案,比如大 LOGO、国旗以及包括修身版型、裁剪设计等赢得了市场,当时它的利润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那种流行风潮已过去了,中国动向需要重新认识时尚, 加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KAPPA的品牌基因是运动,它应该更多挖掘其中的运动元素,并在传播层面上体现。”

  从外因来看,KAPPA的成功带来了别人的效仿,如今时尚品牌运动化和运动品牌时尚化步伐在加快,这对中国动向构成了竞争的压力。

  或引发价格战

      摩根大通认为,李宁及中国动向调整库存,将会令其他国内二线运动品牌的销售增长减慢,虽然对国内二线运动品牌有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控的。

  面对李宁和中国动向可能会低折扣销售库存的情况,361°(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辉认为,其事件对行业的影响时间比较短暂,大概 在3个月左右就会恢复正常局面。名乐体育营销总监郭守坛则表示,为了更好地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名乐将会做一些相应的品牌推广来主推终端市场销售。

  张庆认为,现在国内排在前十位的体育品牌的年营业额基本在二三十亿元左右,李宁与中国动向的库存做较大折扣流向市场,并不会给其他品 牌带来过大冲击。

  而马岗则更为担忧,“这样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可能会把正规行业环境冲到价格战的格局中。这些主要品牌价格做折扣会蚕食国内二线品牌 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二线品牌通常只好以价格战应对,这会陷入恶性循环。”

  马岗提醒,线上促销大战已经如火如荼。而记者调查发现,以乐淘、好乐买等为代表的鞋类电子商务平台,近期折扣力度相当大,耐克、阿迪 达斯出现了不少5折之下的产品。

  当然在电子商务上,体育品牌经营额还不是很大,有的两三亿元,有的只有几千万元,所以线上打折对实体店铺销售的影响不会大,张庆认 为,可能会给投资人、渠道商的心理上带来不利影响。但由于在电商中价格是杀手锏,价格战则不可避免,会冲击虚拟市场的零售。张庆认为,体育用品的价格厮杀 必将由线下蔓延至线上,竞争无疆界的时代已到来!

 

文章来源:

http://www.taoxie.com/lining/news/43256.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i5.html

内容简介:2011年份,国内运动品牌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成本上涨和国外运动品牌的强势冲击,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品牌纷纷提价,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国内运动品牌的业绩增长出现较大萎缩。

遭遇滑铁卢

对于匹克来说,黄金周拉动销售带来的喜悦似乎消失得快了些,因为仅仅10天后的10月18日,其股价大跌了8.57%。

股价的下跌背后,是其业绩增长的萎缩。

10月10日,匹克公布了其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增长9.5%,同时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只增加6.2%。相较于此前维持两位数增长的速度相比,匹克首次降速。

伴随着订单增长率下滑,匹克还要收缩战线。匹克之前预计2012年要新开600-800家店,但经过调整之后,匹克把明年的店铺净增长削减到200家,削减幅度之大,令人咂舌。

与此同时,本土新任“一哥”安踏也好不到哪里去。安踏日前在公告中表示,2012年第二季度订货会的订单未经最终确定,但预计增长速度较2012年第一季度低。

据公开资料,安踏2012年第一季度的订货金额同比增长15%,据上述公告,意味着2012年第二季度的订货金额低于15%,这是自 2009年以来安踏举行的11次订货会中,同比增幅最小的一次。

安踏方面还宣布,根据未经审核运营数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安踏零售店的同店销售增长较前一季度出现放缓;安踏同时承认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零售商给予的零售折扣政策将会较为宽松及具有灵活性。

消息传出,其股价应声下跌了16.96%,这天也是10月18日。与匹克和安踏同样遭遇的是361度和特步,二者股价分别下跌 8.24%和12.27%。这天俨然成了中国体育品牌的滑铁卢。

事实上,匹克之外,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体育用品品牌,今年都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迹象,其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体育品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涨价惹的祸

在业内人士看来,“涨价过狠”是体育品牌增长集体放缓的重要原因。

2010年各体育品牌价格都有调整,但幅度并不大,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安踏鞋类产品及服装产品平均售价分别上升了4%及 8.8%,361度去年下半年“鞋子的平均售价提高约5.5%”。

进入2011年,面对成本高企,李宁“提价幅度会达到两位数”;匹克上调10%至15%的涨幅;安踏、361平均涨幅约10%。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运动品牌再次集体提价。7月底,以李宁为首,安踏、特步、匹克以及361度等多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先后在订货会上公布鞋服产品涨价的消息。李宁宣称,今年第四季度鞋产品价格将上涨7.8%,服装将整体上涨17.9%,其余几家企业运动鞋和服装将涨价一到两成。

而涨价,让国内运动品牌的“物美价廉”属性逐步降低。

有媒体统计,2007年,安踏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分别为88元和53.6元,至2010年上调为99.5元和65.8元,3年间增幅分别是13.1%和22.8%。但进入2011年以后,安踏在今年的两次订货会上,宣布鞋类和服装产品都以两位数的幅度上调价格,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涨幅几乎等同于过去4年累积的涨幅。粗略计算一下,安踏现在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大约在113元和80元,按照惯例合约商拿货价一般是在2折到4折左右,因此到门店销售时其鞋类和服装价格会达到300—500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单件250元以下的市场,安踏产品的竞争力几乎丧失殆尽,耐克、阿迪达斯通过工厂店的形式正在逐步侵蚀这一市场。在上海市的部分耐克工厂店,一些跑步鞋打折后的价格只有240元左右,低于安踏同类产品的价格。

涨价的后果在市场销量上体现出来。以李宁为例,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

“国内运动品牌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与国际运动品牌相比较低的价格优势,但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这种价格优势已逐步削弱,部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如此表示。

求稳很重要

事实上,运动品牌年初的提价,原因在于原料上涨;而近期,在物价水平、门店租金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大背景下,调价也是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正欲调整渠道结构,进入二、三线市场。这使国内运动品牌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国内运动品牌集体提价的另一个动力是希望提升品牌定位,拉近与跨国运动品牌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国内运动品牌的提价,还是国际运动品牌的提价,价格都是与产品定位有一定的关联,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价格上就不能输于对手。提价与产品定位和竞争对手有关,中高端产品恰恰也要考虑用提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市场地位。而在国内通胀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正面临巨大成本传递压力,提价后同样面临抑制消费的情况,这也是各品牌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匹克集团CEO许志华认为,运动品牌在经历高速增长期后,未来会进入稳健增长阶段,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加强,市场会向一些优势品牌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之前隐藏的诸多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存货。在特殊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下,打好基础、保存实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大环境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出狠招、谁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少犯错。稳定很重要,把要做的事情一步步做好,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保证企业利益。

资料来源:世界工厂纺织服装网

 

 
李宁中国动向10亿回收库存

更新时间:2011-08-16

李宁和中国动向将向渠道商回购库存,两者相加总共5亿元,而折换成零售价之后,这个数字则是约为10亿元。

回购之后,存货将会怎样处理呢?有业内人士打趣地说,就地销毁是不可能了,引发体育用品市场新一轮价格战似乎可以预期。

库存危机?

此前李宁鞋公司表示,为了加快零售端存货清理速度,计划回收部分经销商存货,并称今年将为此投入3亿元。中国动向同样表示,作出2.2亿元除税前非经常性拨备,购回经销商的过剩存货,这将令其纯利率降至17%-19%。

“李宁回购3亿元左右的库存,转换成零售价格则在5亿元到6亿元之间,这与李宁公司2010年93亿元的销售额相比较,比例约为 6.4%。客观而言,这一比例并不算很大,但也略为偏高。”关键之道体育咨询策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认为。

“李宁2011年第四季度订货会的产品销量出现下滑,预计全年业绩将同比减少约5%。中国动向在2012年第一季度订货会上更是大跌 59%。参加订货会的是终端加盟商和分销商,这折射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历史库存比较大,于是对下一年度的订货就有所保守,这可以从侧面反映两家公司库存量较大的现状。”体育产业观察家马岗如是说。

同时马岗提醒,目前传出的李宁三亿元、中国动向两亿元的回购数额可能并不确切。具体数据有待两家公司发布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之后才能了解。

回购库存之后,将会对企业销售造成怎样的影响,马岗以李宁为例做出如下分析:三亿元的回购,放大成零售价之后,再考虑到终端折扣价,这个数字通常来看约为4.8亿元。在终端零售上,如果平均一家店是100万元的年销售额,那就需要400家折扣店专门销售存货才能消化。

据李宁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李宁现有折扣店数量为191家,可见,以这些折扣店数量很难消化掉4.8亿元的库存。“在实体店上大概可以消化一半左右的存货,剩下的会走电子商务渠道,在线上销售。这样可能还会剩下一部分货品会通过其他渠道销售,比如卖给采购尾货的贸易公司。”马岗分析。

对于中国动向,网上销售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国动向的折扣店目前在市场上并不多。然而网络渠道清理库存的效果并不会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以中国动向为例,它在电子商务上约1亿元多的年销售额,最多不会超过两亿元,而这些销售又并不会完全来消化库存,还要包括正季产品的销售。”马岗认为对于电子商务渠道不能过多地寄予厚望。

“库存量保持在一定量值也是支撑零售的必要条件,有库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周转速度上,如果不能提高到有效的速度,就会影响到整个的资金链。而李宁和中国动向是上市公司,现金储备非常充裕,他们可以拿出资金来回收渠道中的库存。”张庆认为对于两家的库存情况不必过分担忧。

谈及库存形成的原因,马岗认为这要追溯到去年订货上,两家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这与阿迪达斯2008年的库存困境原因相似,“至于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末,这些商品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清理。”

渠道阵痛

      张庆认为,李宁的库存积压还应视为是开始于去年的终端改革带来的阵痛。

李宁实行渠道政策之后,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现象,也就是李宁鼓励大分销商吞并小分销商,小经销商的销售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李宁又提出了品牌重塑的任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产品价格,而提升品牌价值再转移到单品零售价格本来应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李宁的步伐过快了。由此来看,经销商手中本来就有一些存货,短期内,零售价格提升,而销售渠道又面临调整,因此常规的出货量就会受到影响,库存也就产生了。

“当然这些库存并不是集中产生在受渠道改革影响的小零售商,仍主要来自相对较大的分销商中,他们为了得到低折扣点、冲业绩就会多拿货。”张庆解释。

李宁在战略转型中提出,从过去的垂直式增长变成水平增长,也就是通过提高品牌价值来带动增长。而整个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升整体的经营效率。特别是李宁渠道过去形成了一种小而散的局面,在全国小规模的分销商非常之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

李宁公司也承认,李宁目前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大部份分销商规模都比较小,他们平均经营2家店。而且有1756 个分销商只经营一间店。

正是出于这种渠道现状,李宁提出了改革,而张庆认为,这一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一刀切”的弊端。

从理论上,大分销商的营销能力更强,但是在中国还并没有完善的渠道商能够较好地在三四五线城市精耕细作,仍有赖于熟悉当地情况的小零售商去保持在当地市场的灵活性。

“而且李宁在提高零售价格之后,意味着其在四五线市场里价格优势会降低,所以这要求李宁不得不在二三线市场发力。这一点又显得有些理想化。”张庆认为。

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渠道管理模式,马岗提到了安踏,“与李宁、中国动向不同,安踏对渠道管得比较细,李宁对终端渠道的把控能力弱一些。”马岗介绍,李宁总部把商品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发给终端,这个过程更像是贸易关系。而对于货品以什么形式销售,比如在节日中,销售什么货品,买什么价格,期望达到什么效果,对于过程的跟进,他们没有安踏做得细,安踏在渠道把控上更为优秀。

中国动向与李宁情况有所不同,它的库存问题受内外因的双重影响。

张庆说,在内因上,中国动向主攻运动时尚领域。时尚的流行速度很快,它的问题出在了产品设计上。早年间,中国动向通过大图案,比如大 LOGO、国旗以及包括修身版型、裁剪设计等赢得了市场,当时它的利润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那种流行风潮已过去了,中国动向需要重新认识时尚,加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KAPPA的品牌基因是运动,它应该更多挖掘其中的运动元素,并在传播层面上体现。”

从外因来看,KAPPA的成功带来了别人的效仿,如今时尚品牌运动化和运动品牌时尚化步伐在加快,这对中国动向构成了竞争的压力。

或引发价格战

      摩根大通认为,李宁及中国动向调整库存,将会令其他国内二线运动品牌的销售增长减慢,虽然对国内二线运动品牌有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控的。

面对李宁和中国动向可能会低折扣销售库存的情况,361°(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辉认为,其事件对行业的影响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3个月左右就会恢复正常局面。名乐体育营销总监郭守坛则表示,为了更好地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名乐将会做一些相应的品牌推广来主推终端市场销售。

张庆认为,现在国内排在前十位的体育品牌的年营业额基本在二三十亿元左右,李宁与中国动向的库存做较大折扣流向市场,并不会给其他品牌带来过大冲击。

而马岗则更为担忧,“这样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可能会把正规行业环境冲到价格战的格局中。这些主要品牌价格做折扣会蚕食国内二线品牌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二线品牌通常只好以价格战应对,这会陷入恶性循环。”

马岗提醒,线上促销大战已经如火如荼。而记者调查发现,以乐淘、好乐买等为代表的鞋类电子商务平台,近期折扣力度相当大,耐克、阿迪达斯出现了不少5折之下的产品。

当然在电子商务上,体育品牌经营额还不是很大,有的两三亿元,有的只有几千万元,所以线上打折对实体店铺销售的影响不会大,张庆认为,可能会给投资人、渠道商的心理上带来不利影响。但由于在电商中价格是杀手锏,价格战则不可避免,会冲击虚拟市场的零售。张庆认为,体育用品的价格厮杀必将由线下蔓延至线上,竞争无疆界的时代已到来!

 

文章来源:

http://www.taoxie.com/lining/news/43256.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70

喬丹 體育、 安踏 、 特步運動品牌資本角逐白熱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zk.html

喬丹 體育、 安踏 、 特步 等晉江運動品牌資本角逐白熱化

隨著又一家企業──喬丹體育IPO的成功,福建晉江上市體育用品"軍團"再添新軍,這讓人不得不再次感慨福建體育用品"軍團"的戰鬥力之強和發展活力之旺盛。

在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版圖中,福建晉江綻放出異常耀眼的光芒。被評為"中國鞋都"的晉江陳埭鎮,目前是全國最大的休閒運動鞋製造基地。

資料顯示,當前晉江陳埭鎮擁有各類鞋業企業3000多家,生產旅遊鞋、休閒鞋、時裝鞋、登山鞋、雪地鞋等幾百個品種,年產運動休閒鞋7億多雙,旅遊運動鞋產量佔全國的40%。

製鞋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與之配套的相關工業的發展。鞋配件的鞋楦、鞋底、鞋跟、鞋襯、輕泡、煉膠、吸塑到紙盒、包裝盒等均有專業廠家生產,晉江形成了"一條龍"式的生產協作群體,產業集群化優勢十分明顯。

目前的陳埭鎮,鞋材市場已形成"一都三街"的鞋業產業發展模式,銷售範圍涵蓋了鞋類生產各個環節。據統計,陳埭鞋業市場現有各類商戶1600多家,年交易額近200億元,已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鞋材市場之一。

在晉江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湧現出一批整體實力都較強的領軍品牌企業,品牌化優勢非常明顯。

近10年間,晉江一批體育用品品牌的快速長大讓人驚嘆。尤其是到了近三四年,隨著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晉江板塊各體育用品企業又爭先恐後地紛紛上市,迅速做強做大,成為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的最大亮點。

2007年安踏體育登陸港交所,當時融資超過35億港元。截至上半年安踏營業額44.5億元,淨利潤9.3億元,毛利率為42.8%。安踏專業體育用品系 列店數量7844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93.7萬平方米及119平方米;安踏運動生活系列店920家,兒童體育用品系列店506 家,FILA品牌的專賣店近200家。

2008年特步國際登陸港交所,融資淨額約為20.67億港元。截至上半年其營業額為25.70億元,淨利潤為4.66億元,毛利率為40.9%,店舖數量7438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64.5萬平方米及87平方米。

2009年,361度登陸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其營業額31.86億元,毛利率42.3%,店舖總數7681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77.71萬平方米及101.2平方米。

同樣是在2009年,匹克體育也登陸港交所。上半年其營業額達到22.56億元,淨利潤4.23億元,毛利率為39.9%,店舖數為7619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59.5萬平方米及78.2平方米。

隨著安踏這樣的領軍企業及其他一線品牌紛紛上市,加速跑馬圈地,加快開店步伐,加大品牌推廣和形象建設力度,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它們的規模迅速擴張,終端競爭力和品牌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這讓福建運動板塊的其他企業分明感受到了競爭壓力。

事實上,當前的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既有阿迪達斯、耐克這樣的國際巨頭,又有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這樣的優勢企業瓜分市場,還有貴人鳥、鴻星爾克 以及其他更多的二三線體育品牌搶佔市場。在白熱化的市場上,終端門店的租賃和購置成本大幅上升,人工成本、原材料採購成本也都呈剛性上升趨勢。

更為嚴峻的是,隨著消費升級,運動產品當前消費的多樣化、時尚化、專業化要求均比前5年前更高,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均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雄厚的資本實力作支撐,品牌的發展難免乏力。由此,眾運動企業紛紛上市成為不約而同的選擇。喬丹體育顯然也深知這一點,於是終於邁出上市步伐。

而對於喬丹體育來說,挑戰或許還在後頭。

很顯然,相對於安踏上半年營收44.5億元、361度31.86億元、特步25.70億元以及匹克22.56億元的銷售,以及各自均超過7500家的店舖 規模而言,喬丹體育上半年17.04億元的營收以及5715家的店舖數,已顯出較為明顯的差距,今後它惟有加速奔跑才不至於使差距繼續拉大。

而對於那些尚未上市的晉江其餘的二線甚至三線"陣營"的體育用品企業來說,隨著這些在全國具有高知名度的一線"陣營"的企業悉數上市完成,勢必會造成有限 的市場逐漸被這些優勢企業持續瓜分搶佔並形成越來越大的市場綜合佔有率,未來的它們,生存壓力必將越來越大,與一線上市企業的差距也將越拉越大,它們的日 子必將越來越難捱。

更可以預見,在強大的資本力量的作用下,這些上市優勢品牌對一些尚具細分領域競爭優勢,但規模較小、資金不足企業的兼併重組也將有可能展開。到那時,誰又將成為那個不幸的被整合者?為了擺脫巨大的競爭壓力,尋求突破,晉江眾多運動品牌中下一個上市的又會是誰?

當然,你也可以指出從2012年前兩季訂單情況看,這些上市運動品牌的市場情況也並不那麼樂觀,國內體育用品消費市場當前整體凸顯出某種疲軟態勢,但必須清醒的是,無論在何種市場中,如果領軍企業都感受到壓力,那麼,那些不具優勢企業的生存狀況更是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若還不主動尋求突破,無疑是等死。市場競爭就是這樣殘酷。 
來源:中國服飾報 作者:同黎娜  
copyright_efucomcn



探析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鞋企NIKE的商業故事【轉載】

轉載自:慧聰鞋網 

成立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耐克公司,在40年後的今天看來,早已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運動鞋品牌,而是一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商業傳奇。比之於之前的成功,讓無數人更為驚嘆的,恐怕還是這個勾型標誌依然在以各種新奇的方式,不斷延續、演繹先前的傳奇。

    耐克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藍綬帶製鞋公司。1972年,藍綬帶正式更名為耐克。1975年,為降低 生產成本,耐克將日本的生產線轉移至人力成本較低的韓國與台灣,後又擴大到印尼和中國大陸;10年內在美國迅速崛起,80年代中葉,耐克公司的年營業額超 過37億美元,佔領美國運動鞋市場的一半以上;1999年耐克公司年銷售額已達到95億美元,跨入《財富》500強行列,超過了原來同行業的領袖品牌阿迪 達斯、銳步,被譽為近20年來世界成功的消費品公司。2006年,耐克的全球銷售額跨上150億美元台階,而2011年,預計將達到230億美元。瘋狂增長的業績和品牌影響力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

    一、「啞鈴型」企業運營模式

    耐克的成功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被談論得最多的還是其「輕資產」運營模式,幾乎從一開始,耐克就選擇了將 利潤較低的「生產環節」外包。這樣,不但可以自由選擇代工廠以保證最低的生產成本,更能將全部精力都用於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上面。這種運營模式,現在看起 來似乎並沒有什麼難解的奧秘,但在當時,無疑是一種破天荒的創新。現在很多鞋服企業仿照耐克的「啞鈴型」運營模式將生產外包,但「一個企業假如要開始它的 虛擬經營,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之處,這樣才有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優勢前提下,能很快地集合關鍵的資源,亮出自己的品牌號召力,是知識上的財富也好,是資源 上的獨享也罷,企業本身得有個核心的依託,企業必須有能力讓自己居於主導地位才能有效地推行虛擬經營。」

    據說,企業成立之初,創始人比爾·鮑爾曼先生從妻子的蛋奶烘餅烤模獲得靈感,並最終設計出一種新的運動 鞋鞋底。今天,耐克公司的產品設計室仍被稱作「創新廚房」(InnovationKitchen)。創新廚房對絕大部分來訪的客人、甚至是大多數耐克公司 的員工來說都是禁區,公司用諧謔的口吻在大門的標示牌上寫道:「廚房重地,閒人免進」。在這個以運動鞋為工作中心的智囊團裡,設計師們從各個領域尋找創作 靈感,從愛爾蘭風格的建築、到斯特拉迪瓦裡家族製作的小提琴上的圓弧線,無所不包。辦公室的一面牆壁上展示著耐克公司曾經製作的每一雙喬丹籃球鞋(AirJordan),而工作間裡則堆滿了新款運動鞋的設計草圖。

    三、注重溝通的廣告策略

    雖然,早期的耐克廣告側重於宣傳產品的技術優勢,但隨著耐克將眼光從專業的賽場投向更廣大的普通消費人群時,「溝通效果」成為廣告的真正意義所在。

    1986年,耐克在一則宣傳充氣鞋墊的廣告中,突破了慣常的手法:在代表「嬉皮士」的著名甲殼蟲樂隊的 著名歌曲「革命」的反叛圖新的旋律中,一群穿戴耐克產品的美國人正如痴如醉地進行健身鍛鍊,……這則廣告準確地迎合了剛剛出現的健身運動的變革之風和時代 新潮,讓人耳目一新。

    耐克公司的廣告變法非常成功,首先體現了公司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超過銳步公司成為美國運動鞋市場的新霸主。耐克的長期競爭對手不得不像耐克一樣強調溝通風格而不僅僅是產品功能,然而耐克的產品風格和優點已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廣告變法為其贏得了市場和消費者,更重要的是耐克公司在變革中,逐漸掌握了廣告溝通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廣告思想和策略——須致力於溝通,而不是銷售訴求。這一策略與大多數美國公司的廣告策略是截然不同的。

    耐克公司拓展市場的首要突破口是青少年市場,這一市場上的消費者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熱愛運動、崇拜英 雄,追星意識強烈,希望受人重視,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並充滿夢想。針對青少年消費者的這一特徵,耐克相繼與喬丹等一些大名鼎鼎、受人喜愛的體育明星簽 約,讓他們成為耐克廣告片中光彩照人的溝通「主角」。

    許多人認為耐克廣告溝通術就是「明星攻勢」加上與眾不同的畫面、情節。但事實並非如此,起到根本性作用 的不是溝通形式而是內容,是在廣告中與消費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耐克廣告的溝通也因此獲得能讓消費者產生強烈共鳴的效果。耐克公司在針對體育愛好者消費群 體時,其溝通內容著意於向視聽大眾傳遞這樣的信息;耐克和你一樣是體育世界的「行家」,我們都知道體育界所發生的一切。所以耐克公司廣告片中展示的是一個 真實客觀的體育世界。

    耐克公司在女性市場上的廣告更是匠心獨運、魅力無窮。耐克公司比銳步公司較晚進入女性市場,部分原因是耐克認為其氣墊技術革命的廣告主題是針對男士的,如果當時反過來吸引女性,那麼勢必損及男鞋市場的增長勢頭。

當耐克公司在青少年市場和男性市場上牢牢站穩腳跟後,轉而集中火力進攻女性市場。廣告創意方案的策劃人JanetCharlotte女士採用自我審視的方 法來瞭解女性的內心世界,以女人與女人的「對話」作為主要溝通手段。廣告作品採用對比強烈的黑白畫面,背景之上凸現的是一個個交織在一起的「不」字,廣告 文字富有情意,意味深長,語氣柔和但充滿一種令人感動的關懷與希望:

    在你的一生中,有人總認為你不能干這幹那。在你的一生中,有人總說你不夠優秀不夠強健不夠天賦,他們還說你身高不行體重不行體質不行,不會有所作為。他們總說你不行,你一生中,他們會成千上萬次迅速、堅定地說你不行,除非你自己證明你行。

    廣告是登載在婦女喜愛的生活時尚雜誌上。廣告文字不像是一個體育用品商的銷售訴求,更像一則女性內心告 白,廣告體現出耐克廣告的真實特徵:溝通,而非刺激。這則廣告獲得巨大成功,耐克女性市場的銷售增長率快於男性市場。80年代後期女性市場上,耐克遠遜於 銳步的狀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廣告的精髓在於,用創意去打動人,而不是自我表白。耐克公司由一家簡陋的鞋業公司成長為行業霸主,由鮮為人知到今天名滿天下,耐克行銷傳播厥功甚偉。

    四、「協同矩陣」式管理

    耐克一直在大力擴張產品線,並增加了新的子品牌。耐克的主力商品原來以籃球鞋為主,後來又推出高爾夫運動用品系列,並以老虎伍茲為代言人,同時加強足球鞋的推廣,以迎合足球運動人口的增加。耐克先後併購了高級休閒鞋名牌COLEHAAN、曲棍球名牌BAUER、第一運動鞋名牌CONVERSE和滑溜板名牌HURLY,並放手讓各名牌獨自經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耐克在體育營銷方面的成績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對耐克營銷方面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有幾點意見耐克也不得 不認真考慮:一是隨著品牌的擴張,耐克品牌已不再「酷」了;二是耐克在營銷上動輒一擲千金的作風,暴露了營銷管理上的漏洞;三是耐克在新興市場上,營銷本 土化不夠,營銷效果不理想。

    作為一個股票公開上市的 公眾公司,增長是永遠的壓力,華爾街只關注你今後的增長來自哪裡。耐克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邁克·帕克(MarkParker)充滿自信:耐克現在正面臨 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具有將關於消費者的洞察力轉化為優勢產品的獨特能力,這正是耐克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重要原因。

    帕克的自信源於耐克的營銷組織變革。耐克品牌總裁CharlieDenson宣佈耐克將進行營銷組織和 管理變革,以強化耐克品牌與新興市場核心產品以及消費者細分市場的聯繫。實施這一變革,使耐克從以品牌創新為支撐的產品驅動型商業模式,逐步轉變為以消費 者為中心的組織形式,通過對關鍵細分市場的全球品類管理,實現有效益的快速增長。CharlieDenson認為,這是一個消費者掌握權力的時代,任何一 個公司都必須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這種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比如在耐克的專賣店現已經有耐克+iPod的銷售組合,以滿足追求時尚的青年 消費者。

    耐克為此強化了四個地區運營中心,新設立了五個核心產品運營中心,四個地區運營中心是:美國、歐洲、亞 太、中東及非洲,五個核心產品運營中心是:跑步運動、足球、籃球、男士訓練、女士健康。這是一個矩陣式的管理,目標是把企業的資源向關鍵區域、核心產品集 中,去抓住企業最大的市場機會。與傳統的矩陣管理不同,關鍵是要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實際上,耐克公司已經有成功的經驗,正是採用這種協同矩陣的管 理方式,耐克公司組建了一支專門的隊伍,將公司足球用品市場的經營額從1994的4000萬美元擴大到今天的15億美元。CharlieDenson說: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服務於運動員,更好地加深與消費者的聯繫,更好地擴大我們的市場份額,實現有效益的增長,增強我們的全球競爭力。比如中國的 籃球運動市場,就由亞太區運營中心和全球籃球運營中心協同開拓。

    在與生產夥伴的合作上,耐克也採取了如此的模式:耐克公司有一種「生產夥伴」的三層策略,即把合作者分 別按關係遠近區別對待,更有利於耐克公司主要產品的生產。首先是發達夥伴。它們管理營銷生產耐克公司最新和最昂貴的「代言產品」,能夠承擔較高的生產成 本。這些公司生產的產品數量較少,他們通常與耐克公司一起共同開發產品,並且在新技術方面進行共同的投資。其次是大規模的生產商。它們規模驚人每天生產萬 到萬件產品,而發達的夥伴則生產萬到萬件產品。他們一般生產特定類型的鞋比如籃球鞋,而且是縱向聯合的。耐克公司不與他們開發產品,因為每家公司可能要為 一個其他的買主進行生產,以便保住他們的規模。再次是發展中的合作夥伴。這些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為他們的勞動力成本低廉,裝配地點分佈廣泛。這些公司都是 專門為耐克生產的,耐克公司有一個強大的「指導」計劃把他們發展成為更高水平的供應商。為了幫助發展中的資源和發達的夥伴,耐克公司努力把雙方連接起來。 發達的夥伴通過提供培訓把他們自己的一些勞動力密集的活動轉給這些單位來幫助發展中的合作夥伴。

    張瑞敏先生曾說過,他最想請教韋爾奇先生的問題是:如何把大公司變小?現在由張瑞敏先生親自主導,海爾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組織變革,與耐克的變革頗有相似之處,核心正是協同矩陣。也許正印證了一句老話:英雄所見略同。

    杜納·科耐普總結出兩個重要問題:第一,公司應該從顧客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消費者認為公 司的品牌和產品之間存在差異,那就說明公司管理層的品牌印象發生了偏差。第二,顧客印象中的公司品牌特徵必須不斷得到增強。這種工作每天都要做,不是一個 星期做一次,也不是在銷量下滑的時候再做。如果公司不能每次都讓顧客滿意,甚至超過他們的預期,那麼這個品牌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個著名的品牌,也不可能像可 口可樂、迪士尼、麥當勞那樣成為幾十年曆久不衰的品牌,儘管這些品牌也都有過起伏。其實,品牌就像一個人,其核心價值和信仰只有永遠保持不變,才可成就自 我。所謂的名牌必須「持續成功、創造力高和開拓性強,對大眾的生活形態造成重大的影響,同時可以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的對象」。(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 業資訊中心,鞋世界導刊微博)

    從1995年開始,耐克公司每年拿出5000萬美元作為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費用,從生物力學、工程技 術、工業設計、化學、生理學等多個角度對產品進行研究。公司還設置了研究委員會和顧客委員會,聘請教練員、運動員、設備經營人、足病醫生和整型醫生等,共 同審核各種設計方案、材料,以求根據人體工程學改進運動鞋的設計。耐克公司也通過併購策略獲得一些新技術,如美國的泰特拉公司(Tetra),該公司專業 製造氣囊用材料,那些運用該技術的減振系列運動鞋為耐克公司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造輝煌至關重要。

耐克有數百名研究人員,專門從事研究工作,其中許多人具有生物力學、實驗生理學、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學、化學和各種相關領域的博士後學位。公司還設立了研 究委員會和顧客委員會,其中有教練員、運動員、設備經營人員甚至足病醫生和整形大夫,他們定期與公司見面,審核各種設計方案、材料,從而提出客觀修改意 見。比較精細的活動如:對運動中的人體進行高速攝影分析、運動員踏車的情況分析、有計劃地讓300多名運動員進行耐克實驗,以及試驗和開發新型跑鞋和改進 原有跑鞋和材料。耐克用於產品研究、開發和試驗方面的費用每年都很可觀,為什麼普通鞋子與耐克鞋子存在本質區別,這就是根本原因。

    耐克公司的研發體系就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工作。或者說,是可以拿來標榜的商業噱頭。耐克公司研發始終保持一個原則,「我們在技術研發方面花了許多心力,因為不好的產品絕對無法引起人們投入感情」。創始人奈特說,「如果賣出去的都是不老實的商品,大家早晚都會曉得。」

    此外,耐克公司的產品風格各異,價格不同,用途也不一樣,吸引了各式各樣的消費者。所有的消費群體,不 管是普通運動熱愛者,還是專業的運動員,都有這樣一種認識:耐克公司提供的跑鞋品種是最全的。因此,這張極端的業務組合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也為耐克 公司在飛速發展的跑鞋行列中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

    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耐克來說,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不是迎合消費者,而是引導。因為消費者永遠不清楚,未來的鞋會有怎樣的功能,所以,不斷開發設計出新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二、毫不含糊的品牌性格

    「體育、表演、灑脫自由的運動員精神」是耐克追求的個性化的公司文化。這個具有鮮明特徵的公司文化——反傳統觀念的企業形象,是由公司創始人菲利普·耐特所創立。

    耐克成立之初,阿迪達斯在美國運動鞋市場無疑佔有統治地位。耐克公司的管理並不嚴謹,但是必須打破阿迪 達斯的強烈信念把整個隊伍團結在一起。公司的營銷人員說:「我們本能地就能判斷,什麼事是耐克公司要做的,什麼事是耐克公司不做的。」由於阿迪達斯屬於正 統派,耐克能夠非常重視認可那些對正統派深惡痛絕的運動員,如史蒂夫、普雷方汀對業餘運動員聯合會嗤之以鼻;「愛鬧彆扭」的伊蕾·納斯塔斯,則是網球界的 一位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這些反傳統的運動員經耐克資助後,使耐克公司充滿挑戰正統、進取活力的形象。

    優秀的品牌都會找到一種自然的象徵,讓品牌生長在另外一個物體上來演繹產品自身所無法表現的個性。奈特 認為,青少年模仿能力極強,對品牌極為敏感,明星人物的穿著經常會成為模仿的對象,因此只要設法讓最有魅力的運動員穿上耐克,就必定能吸引全國為數眾多的 人的模仿。最偉大的世界級得明星、大紅人喬丹出色地把握耐克公司的獨特精神氣質,即完美且充滿活力的工作作風。耐克通過贊助「第一飛人」,同時也成為千萬 喜愛運動者的偶像。

    美國《綜藝日報》編輯查理·庫尼斯認為:「耐克公司將品牌標識與經營業績聯繫在一起,取得了很大的成 功。這些業績不光表現在運動鞋上,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例如與運動巨星聯姻,塑造朝氣蓬勃的運動形象等。其實,每一家企業都應該問問自己,你的品牌承諾 帶給消費者的是怎樣的情感。」耐克在明星代言上可謂不遺餘力。「好的創意不是濫用明星,而是善用。不要讓明星成為產品的道具,而要成為品牌的精神化身和有 血有肉的代言人。這是世界品牌利用明星的常勝不衰之道。」耐克正是有效地利用了各種各樣的世界體育明星,才使它沒有被明星的光輝所淹沒,而是讓明星永遠照 耀著品牌。    


解讀中國運動鞋服品牌的「謀變」之路


此前的五年,中國運動鞋服 品牌藉著渠道規模的不斷擴張,各大體育賽事、運動娛樂化等營銷手段的推波助瀾,不斷刷新銷售記錄,實現了爆發似的增長。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 我們不禁要問:當渠道規模的增長遇到天花板時,我們的出路在哪裡?這已經不是對遙遠未來的杞人之憂,而是日益亟需面臨的行業問題。

國內的一線市場被NIKE、adidas等國際大牌所盤踞,本土的運動品牌很難與之角逐,而聚集在二、三線市場。隨著去年NIKE、adidas打算調整渠道結構,進攻二、三線市場的信息一經傳出,立即就在資本市場引起連鎖反映,國內幾大上市運動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挫。這暴露出了什麼問題?本土運動品牌這幾年雖然在各大國際賽事上頻繁出鏡,銷售規模也水漲船高,但我們的品牌溢價能力還是增長緩慢,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跟國外的大牌相比,品牌管理依然是本土品牌最為薄弱的環節。避免同質化的競爭,首先就要在生產模式、品 牌定位、運動精神上下功夫。很多本土品牌在品牌定位上也採取了差異化的手段,但也很容易游離在休閒娛樂與體育之間,運動的概念並不純粹。隨著中國日益成為 體育強國,隨著中國品牌在各大國際賽事上的精彩表現,中國的運動品牌遲早會擠身世界一線運動品牌之列,路雖然長遠,但深層次的體育精神,永遠都將是運動品 牌的精髓所在。

拐點之下,中國運動品牌謀變

    2010年,對於大大小小的本土運動品牌而言,注定是一個多事之年。

    2010年年末,本土運動品牌領頭羊李寧公司因為受到2011年第二季度訂單金額下跌因素的影響,股價在2010年12月20日創紀錄地大跌近16%,市值一日蒸發約35億港幣。而且大跌之後,股價並沒有止住跌勢。資本市場真實地記錄了市場對本土運動品牌經營前景的擔憂。

    市場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訂單金額的同比減少只是一個導火索,市場做出劇烈反應是因為擔心本土運動品牌通過新開門店增厚業績的路徑碰到了「天花板」,以李寧公司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如果不改變多年一成不變的發展套路,將面臨困境。

    時間再往前回溯,2010年年中,市場傳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遭到本土運動品牌圍攻,它們在中國 市場的銷售收入下滑,意欲調整渠道結構,進入二、三線市場,並且為了適應二、三線市場的消費水平,將推出低價鞋搶奪原本為本土運動品牌牢牢控制的市場。僅 僅是耐克推出低價鞋的消息就立即在資本市場引起連鎖反應。2010年7月6日,運動服飾類股票全線下跌:特步跌5.98%,李寧公司跌2.01%,安踏跌0.74%,中國動向跌2.92%,匹克跌2.92%,361度跌0.36%。

    除了訂貨量大幅下跌外,李寧公司還發佈了將在2011年整合分銷渠道的消息,將關閉一些業績不良的單一經營店舖,關店數量大約為500-600家。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伴隨著體育用品市場的井噴,以晉江品牌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然而,2010年以李寧公司訂貨量下跌、關店整合為標誌,意味著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轉型期。

粗放與集約

    在人們的印象中,本土運動品牌的崛起跟大手筆的資源投入、塑造品牌的強烈渴望、山寨式模仿的本能是密不可分的,如草莽一般,大開大闔。中央電視台五頻道變成了晉江頻道,晉江企業爭相聘請明星代言,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的專賣店,構成了安踏、361度、特步、喬丹、匹克、鴻星爾克德爾惠、美克、喜得龍等眾多叫得出名字的或叫不出名字的運動品牌的發展路徑。

    但是,這樣的發展路徑到了一個臨界點。「北京奧運會之 後,中國體育市場形成了井噴之勢,市場擴容帶來的競爭升級、營銷升級將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推向了極致。但從2009年到2010年,依靠鋪渠道、多開店帶 來水平式增長的模式遇到了瓶頸,到了一個臨界點。像李寧公司在全國的店面數已經達到了7000多家,體量是非常大的,管理有一定的難度,維持比較高的利潤 率也有難度。而提高品牌溢價能力實現垂直式增長,則還有一定的空間。」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CEO張慶說。

    不僅是李寧公司,安踏、特步、喬丹、361度等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在品牌塑造上加大資源投入, 搶奪優質體育資源,在渠道上通過多開新店促使業績增長,這是本土運動品牌的主要發展動力。然而,由於房租大幅度上升,讓開新店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李寧公 司CEO張志勇說:「運動用品零售市場面臨沉重的壓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開新店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運營終端零售門店的各項費用越來越 高,這使得李寧公司的經銷商對下一年度的增長前景越發謹慎。」為了幫助經銷商緩解成本上漲的壓力,李寧公司甚至表示將提高給予經銷商的折扣率。

    業內人士認為,「窮則思變」,原有的路徑走不下去時,只有尋找新的路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提高品牌的 溢價能力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耐克進入二、三線市場並推出低價鞋就能讓本土運動品牌風聲鶴唳,就是因為本土運動品牌雖然走過了塑造品牌的階段,但是與國際品 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當失去價格、渠道等優勢直面競爭時,本土運動品牌難免「心虛」。

    張慶認為行業內將出現一種新的競爭形態,就是從渠道上形成大賣場,像家電行業的國美、蘇寧那樣,比如鵬潤集團投資的國美銳動就是將諸多運動品牌整合到一起,通過專業化的渠道管理控制價格。

    「我支持分工,流通和製造要有所分別。未來這會成為一個方向,但是依然會有分化,畢竟運動服飾情感消費 的因素會多一些,體驗店必不可少。李寧公司曾經有發展出一個零售品牌的可能,1997年金融危機時,為了應對經銷商不拿貨,在分銷壓力大的情況,陳義紅一 度主導成立了12家子公司作為零售商,當時是有可能獨立成長為大渠道公司的,但是金融危機過後就被收編了。如果分拆開來發展到現在,至少不會輸給百麗。」

    但是,渠道發展的新趨勢僅僅是緩解、分流了壓力,如果繼續橫向擴張不現實的話,那就只有縱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溢價能力了。

    專注與品牌提升 

    如何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

    事實上,本土運動品牌承受的壓力不僅僅來自於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國際品牌。

因為品牌同質化嚴重,且大都定位於運動休閒,本土運動品牌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主打運動休閒的凡客誠品憑藉「凡客體」病毒式營銷、低廉的價格與便利的渠道,實現了瘋狂增長;而全球服飾零售巨頭優衣庫也以低廉的價格、簡約清爽的風尚不斷侵蝕運動消費市場。

    「本土體育用品行業以往掛體育的『羊頭』賣休閒的『狗肉』,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張慶說。以往體育用品企業都是掛體育的外殼,實際上是賣休閒。但是繼續發展下去,則需要更為專業的劃分,需要挖掘體育精神,真正強調體育的內涵,強調運動品牌本身。

    2010年6月的最後一天,李寧公司突然宣佈要改變品牌標誌及口號:「L」拼音標誌變成「人」字標誌, 「一切皆有可能」為更具國際化的「MakeTheChange」取代。李寧公司換標,在中國內地的營業額終於超過阿迪達斯,成為僅次於耐克的第二大運動品 牌。事實上,這是李寧公司聚焦自己品牌內涵的一次巨大努力。

    不僅僅是第一梯隊的李寧公司,很多本土運動品牌在經過了造牌運動的喧囂之後,都開始冷靜思考品牌發展的方向,思考自己的未來之路。

    2010年,喬丹推出了自己新的品牌主張:「跨越•新生,BeyondYourself。」2002年喬丹的年產值僅為1.2億元,到2010年銷售額有望突破30億元。但是面對市場變化,喬丹也不得不變。

    「在我們包括運動員在內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極限,它可能是你的榜樣、你的對手,甚至它就是你自己。 當我們面對這個極限的時候,我們敢於挑戰並超越它!而每一次超越,都要突破一個難以想像的極限;每一次新生,都要經歷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暗;在涅槃之後,我 們將迎來新我!此所謂『跨越•新生,BeyondYourself'。」喬丹總經理倪振年說。在任何一個趨於成熟的行業,要麼向上提高品牌價值殺入第一梯 隊,要麼向下在細分市場上做小的長尾。和那些至今仍迷信體育資源、狂打廣告、狂開店的競爭對手相比,靜悄悄地在第二梯隊待了幾年專注於籃球領域的喬丹,它 在發起新的攻勢之前,首先請來了專業的市場調查公司,瞭解新一代體育用品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模式,其次是與品牌創意機構合作,梳理品牌定位和價值主 張。

    「喬丹重新調整了自己的發展定位,下一步將重點建立綜合性專業運動品牌屬性,樹立品牌的個性形象風格,為品牌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加強與年輕消費者溝通,助力品牌年輕化。」倪振年說。

    現在就是一個分水嶺,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到了做出決策的時候了。張慶認為,現在的一些體育用品品牌缺少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為原有的思路所禁錮,在分析訂貨量下降、增長率下降時,簡單地將原因歸結為開店數量不夠多、體育資源不豐富,依然是粗放型增長方式。

    「以後運動服飾的運動屬性要加強,針對產品線強化品牌定位,品牌策劃要鮮明。」在張慶看來,一些本土運 動品牌,如匹克、特步在發展思路上是有問題的,以匹克的體量、能力,應該花更多的精力重塑品牌。「晉江出品牌,其過程卻比較草莽,通常是資源導向型,有投 機性,通過大量的資源投入,迅速地把品牌打造出來,這個時候甚至產品名稱都能成為一個品牌,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就要進行梳理,要切實瞭解自己的目標消費人 群、自己的品牌主張、自己的品牌精神內核,對自己的品牌清晰地進行定義,然後通過大量的市場行為來強化。

    從代工到塑造品牌,是以晉江係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的一次華麗轉身,這讓本土運動品牌經過多年積累有了叫板國際運動品牌的資本,但是本土運動品牌卻又被逼到一個無法迴旋的境地,要再來一次華麗轉身,然而有了幾十億規模的本土運動品牌又將如何轉身呢?

    倪振年認為,國際運動品牌經過多年的積累,無論是運營技巧還是搶佔的營銷資源都要優於國內企業,在現有 的條件下,國內企業要縮小與國際品牌的差距,只能下苦工夫,做更多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營銷理念創新、營銷工具創新、銷售服務創新等。「對於喬丹而言, 我們要更加積極地看待並主動應對市場轉型,廣州亞運會前的品牌重塑便是一個積極的方式。喬丹將繼續順應行業發展的要求,穩步推進和發展,立足二、三線市 場,積極進軍一線市場。」

    而在業內觀察人士宋十三看來,競爭升級了,企業就必須在系統和諸多細節上下工夫。經過了粗放式狂野發展 的晉江運動品牌應該走上精細化的發展道路。目前,晉江很多企業看似擁有一個比較不錯的品牌,但這些品牌沒有經過摔打,抗風險能力比較差。這些企業不是建立 在品牌發展的基礎上的,而是依靠大規模的營銷投入,過於依賴終端及推廣,只是借助營銷勢頭實現了大規模銷售而已。

    宋十三說:「目前晉江還沒有很強大的品牌,大多數處在二、三線,安踏、匹克、喬丹等有冒頭的趨勢,但是感覺還是弱了些。如果能通過品牌兼併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並且從晉江走出去,或者實現城市形象升級和企業管理創新,才可以說是真正進入了品牌時代。」

    張慶說:「我覺得做企業要像一個人一樣思考。稻盛和夫說,自信於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足夠與不足夠,與國 外品牌相比本土運動品牌確實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因為根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而且中國正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那麼將來一定會在民族品牌中產生一個 國際性的大品牌,所以不管過去如何,那只是艱難發展的過程,我們要在未來自信於自己。」

    大浪淘沙,下一波浪潮會淘汰誰,又會成就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46

數量擴張遭遇瓶頸期 運動品牌或現新一輪關店潮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1-13/628520.html

繼近日國美體育關閉旗下實體店、宣告其5年百店計劃「泡湯」後,日前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中國動向(03818,HK)在四川的部分店舖將暫停營業,類似於2009年的「關店潮」大有捲土重來的勢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12日)向中國動向總部求證,但對方表示目前不瞭解這一情況,並未作出確認。

相關人士分析認為,經歷了通過瘋狂開店實現規模效益的「野蠻生長」時代,國內運動服裝品牌已經遭遇瓶頸,在渠道競爭加劇、成本上漲的形勢下,瘋狂擴張已幾無可能,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關店舉動持續出現

「大規模的關店目前還沒有出現,但一些地方已經有了『苗頭』。」昨日,業界獨立評論人馬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馬崗透露,在四川地區,最為明顯的當屬中國動向旗下門店。他表示,雖然尚無法獲得官方數據,但據他瞭解的情況,中國動向在該地區應該有部分門店會暫停營業。「很多地方以前還能看到他們的門店,現在沒有了。」馬崗說。

近期以來,運動服裝品牌關店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到4個月之前,國美體育的第一家實體店——北京財滿街店已經宣告關閉;幾天前,國美體育宣佈其北京萬泉河店於1月8日關閉。至此,自2010年5月正式開業的國美體育門店「全軍覆沒」。

李寧(02331,HK)的「關店風波」則要追溯到2010年底。當時有分析稱,李寧將關閉500~600家門店,但李寧公司隨即澄清稱,只是整合 約500~600個低效率的分銷商,而非關店。雖然李寧一直宣稱2011年的開店目標不變,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其新增門店的數量已經開始下滑。

類似的關店現象還發生在「後奧運」的2009年。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包括彪馬、美津濃、百麗、達芙妮等在內的幾大品牌商或代理商都不約而 同地進行了一輪以 「關店」為主題的 「洗牌」。就在同一年,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在華的銷售業績紛紛下滑,而耐克則在當年關閉了在華的自有鞋廠。

瓶頸期或已來臨

對於各大運動品牌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疑是一次 「趕集」的良機。一直未曾停止的「瘋狂」開店,導致「後奧運」時代市場的消化能力跟不上節奏,庫存過剩使得門店面臨的壓力加劇。

目前,運動品牌同樣遭遇著壓力,但據一些業內人士分析,這次則與2009年大為不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對於運動品牌來說,一般單店數量增加至6000~7000家時就將遭遇「瓶頸」,對於過度追求門店規模的廠商而言,後續的擴張已經乏力,所以目前出現的關店現象或許可以理解為廠商的 「自我反省」。

馬崗指出,對於中國動向、國美體育一類的渠道商來說,渠道競爭加劇和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比品牌商更為明顯。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前,由於門店銷售壓力過大,一些廠商已經開始通過回購庫存的方式來為其「減壓」。馬崗則認為,這也是終端銷售壓力加劇的一種體現。

如果以門店數量達到6000~7000家為一個「門檻」,那麼,對於本土的運動品牌來說,「瓶頸期」已經宣告來臨。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 前包括李寧、安踏、匹克、361度在內的各大運動品牌在內地的門店數量均已超過上述水平,但運動品牌對於渠道擴張的熱情似乎還在繼續。

安踏早已宣佈了自己的 「萬店計劃」,而其他內地品牌則已經開始向西部等二三線市場 「滲透」。但上述匿名人士指出,渠道下沉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只要門店數量一直增長,品牌商終究要面對店租、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帶來的問題,對 於已經遭遇國際品牌「夾擊」的本土品牌來說,提升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根本的解決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9

《財智月刊》封面文章:小字體的困擾/奧巴馬總統正在簽署2010年的《清楚書寫法案》,要求公司處理他們那些枯燥的語言,這給了反專業術語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3044023327/

導 讀:最新一期《財智月刊》於1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小字體的困擾》。在美國人們天天都會接觸各種產品和服務的說明書,或者簽訂各種合同。這其中很 多文本的內容多、充滿難懂的專業術語,更重要的是會用非常小的字體印刷。消費者通常沒有耐心讀這些內容,而其中可能隱藏了很多免責條款以及其他對消費者不 利的內容。

   布萊恩-羅勒對小字體略知一二,他是加州理工大學平面傳播學教授,他還管理著一個古怪的博物館,這裡有很多19世紀的印刷機以及500多種古老的字體。 他對複雜印刷的熱情使得他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專家。他知道很多關於排字印刷的故事,不過今天他和我們談的是另一個排字史上的傑作。我們很多人對此非常熟悉, 尤其是那些喜歡高科技產品的人。羅勒說,這個設計太讓人震驚了,成千上萬的消費者不會讀它,即便長遠來看會給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失。他所關心的文件就是用戶 購買新iPhone時所簽的協議。

   我們都看過這個協議,或者其他類似的東西,這是一個32頁的小冊子,你必須花30分鐘仔細閱讀才能看完。羅勒說,讀它讓我的眼睛很累,原因並不是因為充 滿了枯燥的法律術語。這個小冊子只留了八分之一英吋(0.3175釐米)的邊距,這個頁面看起來一團模糊,幾乎沒有空白區。他測量了這些字母的尺寸,這個 文件裡有一半的字母的高度只有4.5點,也就是十六分之一英吋(0.16釐米)。在形象點,就比一毛硬幣厚度多一點。他說,這是在太小了。

   羅勒指出,行間距如果小於5.5點將對眼球有害。他說:「這個文件的排版太密了,剛好超過人類最低的視覺識別範圍。」如果你覺得這些行間距或者字體大小 是個意外,那麼你錯了。羅勒說,世界上最好的排字工人設計了這些文件,並且都由法律團隊進行檢查,他們可都是每小時收費500美元的律師。

   對於排版形式,蘋果拒絕發表評論,但表示最新出產的iPhone手冊將更容易閱讀,因為有了高分辨率的「視網膜屏幕」。但是羅勒說,最讓讀者吃驚的設計 可能是手冊中大量使用大寫字母。手冊全文一共19個獨立的段落,其中包括使用Google Maps的免責聲明,以及60行的其他免責條款。

   使用大寫字母看上去可能更加友好,提醒用戶注意各種警告信息,但是羅勒說這樣做的結果恰好相反,各個段落之間將很難區分。事實上,這個領域的專家說,如 果不使用各種形式的字母,將給讀者閱讀帶來很大困難,研究表明這樣做會降低閱讀速度20%。那麼為什麼一個公司要這麼做?一位專家表示,因為他們不希望你 閱讀。

   伴隨著產品和服務一起出現的各種提示、免責條款以及法律術語已經成為了美國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常他們都會被設計成非常小的字體。這種方式在美國 有很悠久的歷史,在很多領域被廣泛使用。小字體的免責條款是美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大多數人不得不忽略這些條款,直接簽下10英吋厚的貸款文件或者點擊同 意55頁的在線用戶協議,儘管人們不希望簽字放棄任何重要的權利。根據一項調查顯示,61%的美國消費者不會在簽字前閱讀合同條款。

   和消費者保護團體或者起草這些文件的律師交流會知道,監管者正在重新審視這種小字體免責條款,制定法律防止繼續濫用小字體。最終,基金公司必須公佈他們 對401(k)計劃客戶收取的佣金;航空公司必須在他們公佈的票價中註釋所有其他附加費用。但是批評者擔心,這樣結果會適得其反,因為會增加更多頁的免責 條款而不是減少。專家說這可能使得產品和監管都變得更加複雜,所以必須用小字體來解釋。在過去的7年裡,軟件許可證合同字數增加了40%,而平均開設一個 活期存款賬戶的免責條款有111頁。批評者說,這些法律術語讓消費者損失慘重。據估計,這些免責條款造成的額外費用,除外條款、棄權等給每個美國家庭每年 造成的損失達到2000美元,全美國每年總計有2500億美元。

   當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忍無可忍。根據商業改善局的報告顯示,2005年到2010年,於小字體和不清楚的合約內容相關的投訴增加了五倍。根據聯邦貿易 委員會主管廣告宣傳業務的副主管瑪麗-恩格爾表示,他們所涉及的和消費者有關的案件中有一半是因為沒有充分提示重要信息,晦澀難懂的語言能隱藏很多問題。

   德納-拉德克里夫從國家在線旅行社購買飛機票後,總會發現他的Visa卡賬單有些問題。當這位康奈爾大學商業道德學教授給這個公司電話後,他被告知在交 易結束後他同意了一個20美元的在線支付條款,他實際上籤署了一個會員計劃協議。拉德克里夫發現他並不是個例,在2006年到2008年期間,最大的三個信用卡公 司處理了大約1000萬起類似有爭議收費的資金返還。過去一年,商業改善局有1100個投訴和一家位於中部以及西南部德克薩斯州的汽車經銷商有關,他們在 折扣以及擔保條款中存在嚴重的誤導性語言。在洛杉磯地區,一家主要的衛星電視公司因為收到了4萬份起訴而獲得了D+的評級,主要是他們的促銷價以及承諾的 服務嚴重不符。

   對很多消費者保護團體而言,2011年最鬧心的事就是最高法院支持公司使用強制仲裁,這種解決糾紛的程序設計出來防止消費者告上法庭。由於支持 AT&T在無線服務合同中隱藏的仲裁條款,法院讓消費者聯合起來進行團體訴訟的願望化為泡影。批評者說,這種條款還不是最糟糕的。消費者保護團體 Public Citizen表示,在7個主要行業,包括銀行、信用卡公司、計算機製造業等,有75%的公司使用強制仲裁條款。

   約翰和米歇爾對這種新聞深惡痛絕。幾年前他們在佐治亞州的薩凡納購買了新的房產,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包括:門窗不合適,空調不充分,漏水,有些地方 還發霉。這些房屋銷售的時候有一個擔保合同,其中一個條款規定,解決任何糾紛都必須通過仲裁。他們提出了182個問題,而仲裁只解決了39個,比開發商願 意修理的都少。他們獲得了3200美元的賠償,而修理這些問題的費用在14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間。約翰和米歇爾都沒有讀過這個條款,即便他們讀 過也沒有注意。米歇爾說,除非你研究過,即便你看到了強制仲裁的內容,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現在很多美國人抱怨,最大的問題是他們開始就看不到這些文字。在一個不斷老齡化的社會,副作用更加明顯,每天有10000名嬰兒潮一代的人超過65歲, 而這些人很多都會得老花眼,需要帶老花鏡。一個下午,60歲的邦妮-梅耶發現自己怎麼也看不清一份湯料的配方。即便帶上老花鏡,梅耶也無法辨認,而她對其 中的成分很可能過敏。

  當然你可以指責企業故意使用小字排版,但是企業卻認為這不是他們的錯。艾倫-卡普林斯凱是費城的一個律師,40年來他專門為金融服務公司處理消費者投訴案件,他說:「我的客戶從來沒有說通過小字印刷而不讓人們讀到條款,這在美國只是做生意的一部分。」

企業認為他們必須保護自己免於集體訴訟,一些嚴重的訴訟比如石油洩漏,煙草相關的疾病以及隆胸材料破裂等已經給一些公司造成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他們還指出越來越多的政府監管措施也讓這些公司不得不防。

律 師勞拉-莫瑞尼斯說,投資公司Vanguard新開設一個基金的時候,她的同事會根據證券交易委員會的N-1A文件起草一份創辦計劃書,這是一份64頁的 非常具體的文件。Vanguard努力讓裡面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但是莫瑞尼斯說讀起來不會輕鬆。她說,裡面的規定還會增加,因為多得-富蘭克法案對銀行 家和經紀人的限制,他們可能會增加幾百條新規定。

   事實上想濃縮太多的內容也非常困難。今年微軟獲得了Wondermark award大獎,這個獎是由一個叫Center for Plain Language的組織授予的,他們每年都會評選寫出最冗長的官樣文章的公司或者組織。今年競賽的裁判包括法律專家,溝通設計學者以及《Oxford Guide to Plain English》的作者,他們認為微軟的一個軟件許可證協議輕鬆獲勝,裡面充滿了另人費解的法律術語。微軟拒絕對此進行評論,但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帕洛阿爾 托的計算機法律組織合夥人傑克-羅素說,這份文件真正的讀者是其他律師,而不是消費者,他們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法律訴訟。

  當然也不全是壞消息,最近有很多有利於消費者的法案,對公司的信息披露做了規定。 Center for Plain Language的主席安妮特-奇科說,奧巴馬總統正在簽署2010年的《清楚書寫法案》,要求公司處理他們那些枯燥的語言,這給了反專業術語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作 為一個私人組織,奇科希望他們所授出的獎項,包括積極的Clearmark大獎和消極的Wondermark大獎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個在線合同數據 庫,透明實驗室也提供免費的服務,表示將把所有美國大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合同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透明實驗室的CEO,戴維-黑爾茨說創立這個機構的原因 是他為自己孩子存的100美元很快就因各種費用被扣的一分不剩。

   然而儘管可以減少合同的篇幅,但是一些公司仍然在考驗消費者是否會關注合同的內容。比如最近一則口香糖的廣告聲稱,他們的產品得到了安全呼吸委員會的認 證,並且還配有這個認證機構的官方印章。但是這個廣告的設計裡卻有一條厚顏無恥的免責條款,如果你仔細辨認,將發現在官方印章下面有一行非常小的,對比度 很低的全部用大寫字母寫的文字,「公司承認所謂的安全呼吸委員會純屬虛構」。(鹿城/編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3

【吾鄉吾民】年輕人的分地「倒閣」運動

http://www.infzm.com/content/68254

2000年村裡的二輪承包完成,之後出生的新生兒都沒有土地。年輕的父輩們為了替孩子爭取土地承包權,發動了一場倒閣運動,終於如願以償。

臘月二十六,按理說來已是熱鬧的過年氛圍,但我的家鄉——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莊裡,村裡人卻放下活計忙活起「分地」的事,村裡的高音喇叭一直喊著:「2000年以後添過小孩的人家,到村委會來,商量一下把村東頭的地分了。」

村裡人形象的把「村東頭的地」稱為「小孩地」,意思是這塊地是留給新生兒的。這塊地原來一直對外承包,是面積有五十多畝的梨樹地。

本來,我們村在2000年調整過一次土地分配,每家每戶都領到了深紅色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按照國家法規,土地承包權30年不變。這就意味著在30年之內,分田到戶的土地就不能再變更。但2000年之後趕上生育高峰,村裡平均每年都有十來個新生兒。

這次「分地」,每個新生兒到手的也不過三分地(十分為一畝),按照我們村種植蘋果和梨經驗來算,分到地的人家不過多了十幾棵梨樹,一年毛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在村委會集合之後,大家浩浩蕩蕩走到村東地頭,丈量土地、埋劃界的石灰粉、商量怎麼挖灌溉溝。放眼看過去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大家倒是情緒激動。分這三分地也來之不易,我們村還因此換了一位村支書。

原來的村支書已經在任上23年,一直有後起之秀想取而代之,但很多時候都是勢單力薄。這次新上任的村支書剛剛30歲出頭,一下就找準了村民的訴求。

原來在老支書的計劃下,這塊「小孩地」要繼續對外承包,新村支書乘機拉攏了一批年輕人,又是舉報老支書亂砍樹木,又是舉報村支書私吞養老補貼——都是確有其事,在鄉里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將老支書拉下馬。

土地永遠是村民關注的話題,劃好地塊、標完號,剩下的就是抓鬮,抓到幾號地就種那塊地,田有厚薄,果樹也有強弱,沒抓到好地塊的自然就嘟噥兩句。

但這次「分地」只涉及2000年之後的新生兒,至於這一時期嫁入我們村的媳婦就不在分地之列,因為她在原來的村裡還留有自己的責任田。在農忙時節, 經常能看到有些人急急忙忙出村,為了忙農活,他們不得不在兩個村之間奔波幾公里,我們村很多嫁出去的人也常因為這個原因「回娘家」。

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等到承包期到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赫然寫著:2030年。否則,只能通過承包或私下換地的方式解決。

而到那個時候,我也將失去我在村裡的兩畝土地。不僅僅是我,我們村在2000年至今的12年裡已有數十人遷出戶口或故去,這個數字還在每年遞增,但我們的土地理應就是那些留在村裡的新媳婦和新生兒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4

一招刷毛 獨步全球戶外運動衣


2012-3-5  TCW




二○○八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 桃園大園工業區卻出現新的投資者,它買下中興紡織占地三萬坪的舊廠房,引進了德國、義大利最新的染整與自動化設備,投資了十七億元,寫下台灣十年來最大的 染整廠投資案。

揭開這家工廠的神秘面紗,第一眼任誰也不相信這是一家紡織公司,一千四百度高溫烤出來的德國陶管外牆,讓菁華工業的染整廠充滿繽紛多變的色彩。

在德國,這種建材運用在慕尼黑藝術區的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Museum Brandhorst),是當地招牌建築,凸顯了當地的藝術與創意;在台灣,這是一家隱身在桃園大園工業區的染整廠。

菁華工業董事長黃彥一說,以前這裡替一件一百元上下的三槍牌、宜而爽內衣褲染色,現在菁華工業的主要合作夥伴與客戶是美國巴塔哥尼亞 (Patagonia)、The North Face、Columbia、法國Lafuma等一件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級戶外運動衣品牌,包括耐吉(Nike)、愛迪達(Adidas),甚至連高 爾夫球品牌TaylorMade,都買這裡染出來的布。

菁華也是賣布的,賣的叫刷毛布,是刷毛布發明者美國Malden Mills公司以外,全球最頂尖的供應商,所以當你穿到前述這些品牌,或是其他類似戶外運動品牌的刷毛衣時,別懷疑,這塊布可能就是來自台灣的菁華工業。

這家公司的總部設在內湖科學園區,負責研發、接單與全球運籌,染整廠在桃園,纖維、紡紗與織布廠在苗栗,成衣廠在約旦,年營業額約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 十億元),黃彥一是台北工專紡織科畢業,紡織經歷超過四十年,在迪化街當布貿易商起家。

特別選在桃園染整廠,讓外界看到菁華,黃彥一其實有兩層用意。第一層,他要談台灣紡織業競爭力的源頭,所以他從剛踏入這一行說起,當時他需要買配額才能賣 布,也就是美國限制世界各國的進口額度,所以想出口到美國就要有紡織出口配額,沒額度就沒辦法出口。

這個權力掌握在大廠手中,當時黃彥一就是跟中興紡織買配額。大廠坐在家裡等別人來買配額就有錢賺,何必太在意競爭力?黃彥一說,自己要跟別人買配額才能出 口,成本比別人高,還想要賺錢,就必須要讓產品更有創意、更有附加價值,不然沒得賺,「競爭力就是這樣來的。」

一九九二年創立菁華、跟中興紡織買配額開始,二十年後,中興紡織的染整廠變成菁華工業的,這座工廠不僅見證了台灣紡織業者的興衰,也慶幸台灣紡織業江山代 有才人出,接下工廠延續紡織香火,讓台灣布今天還能有競爭力。

第二層,黃彥一要告訴別人菁華是怎樣的一家公司,當他投資蓋自動化染整廠時,別人笑他「電腦怎麼可能會染色,打掉做博物館算了,」但他堅持全球化的時代, 要打國際規格的仗。

顛覆人工染整電腦自動配色,誤差超標自動停止

問紡織研究所「菁華是怎麼樣的公司?」紡織研究所產品部副主任施陽平說,菁華是他見過最有未來競爭力的台灣紡織公司之一。黃彥一自信的說,台灣布有未來的 國際競爭力,即便面對中國、韓國競爭,「韓國人打奇美電還可以,打不過我們啦。」

這是口氣大,還是有實力?走進工廠才知分曉。過去台灣傳統的染整廠,地上總是濕答答,染料到處擺,甚至牆壁都沾到顏料,空氣中還帶著刺鼻酸味。但菁華的地 上一滴水也沒有,只聞到淡淡的味道。

染料在哪裡?過去老染整廠拿著湯匙舀染料的師傅又在哪裡?黃彥一帶著我們進入實驗室,客戶的樣布竟然由電腦光譜儀自動對色,自動找出十三種配方,再選出其 中最好的三種。接著自動化的機器人,根據配方開始調配染料、然後自動染色,染出菁華自己的樣品布。

染色完成後,樣品布再讓客戶確認顏色是不是他要的,確認顏色與配方沒問題後,接著展開實際染整的流程。

走到染整廠前段,看到的是自動化染料倉儲,由機械自己找染料、加配方、秤重,但誤差只要超過正負一公克,電腦就會自動停止,確認問題解除後才會啟動,所以 有一名工作人員監視電腦化與自動作業流程,並解決問題。

每桶調配好的配方,會到自動化輸送區的等待區等待,輸送染料的過程也是全自動化。

扭轉污染形象染色成功率逾九成,降低耗能耗水

染整不是很污染嗎?今年三月,黃彥一將帶著美國巴塔哥尼亞的人員到這座工廠參觀,參觀這家台灣最新的染整廠;敢打開大門讓重視環保與生態的巴塔哥尼亞看工 廠,代表著黃彥一不僅是對生產自動化有把握,更對環保、製程與節能有信心。舉更實際的例子來說,這家工廠一完工投產,就通過了連德國業者都認為是極為嚴格 的紡織品環保標準Bluesign standard(藍色標誌標準)。

未來的競爭不僅要低成本,還要節能,菁華花錢投資這套數位化、資訊化的染整系統,要的是減少能耗就能降低成本,所以成功率越高、成本越低,目標是第一次染 色的成功率達九八‧五%。

這很難,過去,傳統染整廠的湯匙師,用湯匙舀染色調配出配方,錯了再調,完全靠經驗法則來做,所以一塊布可能染三次才對,但下一批還可能抓不準。

現在菁華染整廠成功率已超越九成,在耗水、耗電、耗能的染整業,比別人少犯錯,那就贏了。因此菁華的實驗室是不停工的,黃彥一說,這裡晚上十點之後,所有 人都下班了、燈也關了,但黑夜之中,電腦還指揮著機器人,不停的自動配色、染色,「想到這裡,花再多錢也值回票價。」

科技化的染整廠,背後是打國際規格的戰爭,顏色調不出來,菁華直接找上德國的染料廠,出證明說這個顏色無法調配,一切照國際標準與規則走,擺脫迪化街傳統 那套「亂喊價,喊到就是你的」的心態。

再往後段走,一塊長布經過刷毛的過程,變成菁華最有名的刷毛布,這塊機能性的布做成衣服之後,號稱讓人類穿著到地球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保暖。

打造垂直產線投資上游機能布,蓋下游成衣廠

但菁華有何獨到之處,能成為國際品牌的刷毛布供應商?原來秘訣不僅是刷毛流程,而是纖維紗線。黃彥一說,菁華只用自己特殊規格紗線,以前指定給特殊工廠代 工,現在在苗栗投資設廠,從聚酯、纖維抽絲到假撚紡紗都自己來。

還不僅於此,賣刷毛布要附加成衣代工的服務,賣布兼染整,然後做成成衣,所以菁華在約旦設廠,一是依賴當地便宜勞力,二是約旦輸美關稅可以減少二八%到三 二%,投資成衣廠變成是賣布的附帶配備與服務。

這並不容易,投資染整廠十七億元,又要投資上游廠,菁華在台灣投資金額已經超過三十億元,一家資本額只有四億六千萬元的公司,不靠上市櫃募資,完全拿自有 資金投資,黃彥一說,砸錢用最好的設備,就是要打造台灣紡織業,未來二十五年還能有的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5

林書豪穿的運動服 來自樹林小廠


2012-3-5  TCW




十七歲入這途,頭家就跟我說這是 夕陽工業,叫我不要進來,結果我一做就是三十六年,」太尹針織公司董事長李銀山左手夾著菸,右手泡著茶,嘴裡還嚼著檳榔,操著一口台灣國語緩緩的說:「其 實,夕陽才是最美的。」

從台北的士林、內湖一路向西南走,穿過五股、新莊,來到新北市樹林區。景色從大馬路與高樓大廈,逐漸變為蜿蜒小路與鐵皮屋。這裡,是全台灣最大的針織布聚 落,方圓十公里內隱藏了大大小小上百家針織工廠。

太尹,正是其中最具規模的一家。十六年來,他只專攻一項技術:單面加彈力紗(OP)。過去五年,儘管經歷過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不景氣,它卻年年賺錢,營 收成長率約在一○%到三○%之間,去年營收超過兩億元。

太尹與全台最大針織一貫廠旭寬集團合作,針對運動類紡織品,供貨耐吉(Nike)、愛迪達(Adidas)等國際大廠。NBA台裔球星林書豪身上穿的各式 各樣運動服等的布,一部分就是從太尹針織廠做出來的。

不僅NBA,其他運動項目如世界盃足球賽,球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身上穿的球衣球褲;環法自由車賽,選手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的招牌黃衫,統統都是來自台灣,因為「台灣最擅長的就是機能布加工,上下游都很強,」紡織研究所產品部副主任施陽平說:「有旭寬在上 面接單,把設計師的語言轉換給工廠,再由太尹這樣的工廠做出來。」

磨得久!花十六年,把針織練到變化無窮

一捆捆的紗線從桃園的紡紗廠來到這裡後,會被送上一座座圓盤型機械,一針一線。一天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將各種特殊纖維混合編織。圓形的設計,是讓紗線在 編織過程中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針對人體不同的部位,把不同機能與成分的紗線混合,達到無縫線編織的成果。

如同一個棒球投手有直球、滑球、曲球許多不同的球種一樣,在針織這塊領域,也有單面加OP、雙面加OP等數十種不同的類別。而太尹,就像是專精滑球的投 手,十六年來千錘百鍊這項技術,將細微變化之處發揮得淋漓盡致。

針織的變化有多複雜?首先,光是布種就多達三萬種,每一種的紗線成分與特性都不相同。一般針織廠拿到紗線之後,要先根據客戶的需求畫出組織圖,把不同機能 的紗線交錯在一起。

接著,放上織布機。針織只有三個動作:粗針、平針與半針,分別做水平、垂直等不同移動;但根據出針先後次序不同,又會再多出四種排列組合;所以在針織機台 上,又有三的四次方,總共八十一種變化;加上斜紋、排針及機器的速度、段數等,創造出來的成品幾乎無窮無盡。

變得快!能跟上設計主流,三天做出成品

判斷一家針織廠的好壞,在於織出來布的一致性。根據紡織產業研究所的資料指出,針織布會因為針織速度、紗線張力、筒子尺寸、批次差異與濕度等不同,造成同 一批紗線、同一批機器,織出來的布卻大小不一,厚薄不同。這部分的良率一旦差,就會為後面的縫製車間、染整、印花等流程帶來麻煩。

例如,染整廠在接到一批新布的時候,會假設這批布的品質一致,而準備一定質量的染劑,但若布的厚薄不一,就會出現有的染得深,有的染得淺。或者針織的密度 不夠,顏色上去後卻抓不牢,送到消費者手中洗兩下就脫色。

太尹之所以能勝出,關鍵就在速度、經驗與穩定力。

「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在『變』,」李銀山說:「國際市場『翻很快』,你要跟『賴擠』(耐吉)、『啊低打絲』(愛迪達)跟很緊,才會有機會,」

舉例來說,可能三個月前,平紋T還是市場上的主流,但耐吉發現這樣的款式消費者已經厭倦,於是改設計出一款新的壓紋T,這在針織上多了一道工夫,太尹就得 想出新的編織法,去符合客戶的需求。

台灣因為分工細,又專精,像太尹,從不接受客戶包廠,「包廠風險太高,一抽(單)你就死,我寧可走少量多樣化路線,」李銀山說。因此,反而可以根據客戶的 要求,隨時調整機台變化。李銀山指出,一款新的設計,從紗、布、織、染到成衣,最慢三天就可以生產完畢。

「我們的師傅都是老經驗,瞄一眼就知道該用多少比例,用什麼樣的排列組合出針,」李銀山自信的說。

跑得穩!良率九九%,售價比中韓貴一倍

學歷僅國中畢業的李銀山,出了社會,面對的卻是一張張世界級水準的考卷。

他把客戶的要求當成出考題,每做完一張考卷,功力就往上提升一層。「『賴擠』給你『唉低兒』(idea,點子),你不能想成它是在刁難你;它越刁難,你越 成熟,」李銀山說:「人家是打國際行銷戰的,你把它完成,那個點子就是你的!」

他還特別去研究耐吉、李寧等運動品牌的經營模式,分析出優勝劣敗,再決定客戶的產線分配。同時,他也勤看書報,掌握世界趨勢。

「外國設計師只會說『帶一點彈性』、『輕量質感』等設計師術語,中國、韓國的工廠人員搞不清楚,但台灣人一聽就懂,」施陽平說:「這是二、三十年經驗累積 出來的『轉譯能力』,別人很難追得上,」

有了這樣的經驗,才有維持品質一致性的穩定能力。

施陽平指出,台灣所做的機能性布種講求輕量,這使得布的隔距變得非常細。一圈圈的loop(布的環狀線圈),一般T恤與毛衣一英寸只要十二針左右,但吸濕 排汗類的高級運動衫卻要用到四十八針,是過去的四倍,阿姆斯壯身上穿的高級自行車衣,甚至要用到六十四針。

紗線,也是為了因應這種輕量高密度的趨勢,變得越來越細,一根紡紗只有頭髮的三十分之一,太尹就得要在這比毛髮還細的紗線上,去針出一圈圈的環。

這些針織技術,雖然絕大部分都是用機器完成,但操作機器的人就是靈魂。他必須懂得每一台機器的特性,隨時監控狀況。「這當中的控制必須非常精準,如果密度 不好,出現橫條、破洞,那整塊布就毀了,」施陽平說。

而太尹,因為十六年來都只專精在一個技術上,所以掌握度也比其他廠商高,良率可以達到九九%以上。

因為少量精緻,所以利潤也高,施陽平指出,台灣針織的機能布比起中國、南韓,價格可以高出三○%到一○○%不等。「我們就是要走精品店路線啦,一件就賺死 你,不然怎麼跟中國拚?」嚼著檳榔,李銀山豪邁的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