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1-13/628520.html
繼近日國美體育關閉旗下實體店、宣告其5年百店計劃「泡湯」後,日前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中國動向(03818,HK)在四川的部分店舖將暫停營業,類似於2009年的「關店潮」大有捲土重來的勢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12日)向中國動向總部求證,但對方表示目前不瞭解這一情況,並未作出確認。
相關人士分析認為,經歷了通過瘋狂開店實現規模效益的「野蠻生長」時代,國內運動服裝品牌已經遭遇瓶頸,在渠道競爭加劇、成本上漲的形勢下,瘋狂擴張已幾無可能,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關店舉動持續出現
「大規模的關店目前還沒有出現,但一些地方已經有了『苗頭』。」昨日,業界獨立評論人馬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馬崗透露,在四川地區,最為明顯的當屬中國動向旗下門店。他表示,雖然尚無法獲得官方數據,但據他瞭解的情況,中國動向在該地區應該有部分門店會暫停營業。「很多地方以前還能看到他們的門店,現在沒有了。」馬崗說。
近期以來,運動服裝品牌關店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到4個月之前,國美體育的第一家實體店——北京財滿街店已經宣告關閉;幾天前,國美體育宣佈其北京萬泉河店於1月8日關閉。至此,自2010年5月正式開業的國美體育門店「全軍覆沒」。
李寧(02331,HK)的「關店風波」則要追溯到2010年底。當時有分析稱,李寧將關閉500~600家門店,但李寧公司隨即澄清稱,只是整合 約500~600個低效率的分銷商,而非關店。雖然李寧一直宣稱2011年的開店目標不變,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其新增門店的數量已經開始下滑。
類似的關店現象還發生在「後奧運」的2009年。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包括彪馬、美津濃、百麗、達芙妮等在內的幾大品牌商或代理商都不約而 同地進行了一輪以 「關店」為主題的 「洗牌」。就在同一年,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在華的銷售業績紛紛下滑,而耐克則在當年關閉了在華的自有鞋廠。
瓶頸期或已來臨
對於各大運動品牌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疑是一次 「趕集」的良機。一直未曾停止的「瘋狂」開店,導致「後奧運」時代市場的消化能力跟不上節奏,庫存過剩使得門店面臨的壓力加劇。
目前,運動品牌同樣遭遇著壓力,但據一些業內人士分析,這次則與2009年大為不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對於運動品牌來說,一般單店數量增加至6000~7000家時就將遭遇「瓶頸」,對於過度追求門店規模的廠商而言,後續的擴張已經乏力,所以目前出現的關店現象或許可以理解為廠商的 「自我反省」。
馬崗指出,對於中國動向、國美體育一類的渠道商來說,渠道競爭加劇和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比品牌商更為明顯。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前,由於門店銷售壓力過大,一些廠商已經開始通過回購庫存的方式來為其「減壓」。馬崗則認為,這也是終端銷售壓力加劇的一種體現。
如果以門店數量達到6000~7000家為一個「門檻」,那麼,對於本土的運動品牌來說,「瓶頸期」已經宣告來臨。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 前包括李寧、安踏、匹克、361度在內的各大運動品牌在內地的門店數量均已超過上述水平,但運動品牌對於渠道擴張的熱情似乎還在繼續。
安踏早已宣佈了自己的 「萬店計劃」,而其他內地品牌則已經開始向西部等二三線市場 「滲透」。但上述匿名人士指出,渠道下沉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只要門店數量一直增長,品牌商終究要面對店租、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帶來的問題,對 於已經遭遇國際品牌「夾擊」的本土品牌來說,提升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根本的解決措施。